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張其昀

指数 張其昀

張其昀(),字曉峰,浙江宁波鄞縣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著名史學家、地學家及教育家。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國國民黨秘書長、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等要職,亦為中國文化大學之創辦人。.

110 关系: 劉紹唐历史地理学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地理学系南京大學校友列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高史地研究會南雍雙柱南海學園吳季札 (鋼琴家)大學聯合招生考試孫多慈學衡派孔子誕辰日宁波籍中华民国政要列表宁波籍高等教育人物列表宁波籍文史哲人物列表宋晞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傳播委員會中國國民黨秘書長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中國國民黨改造方案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中國文藝協會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理学会 (台北)中国地理学会 (北京)中道 (儒家)中華百科全書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首都中華民國教育部三毛 (作家)任美锷張宗良張鏡湖俞大綱俞鴻鈞內閣國立中央大學校友列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風 (學術文化)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傅園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玉樹調查記...王伯沆程天放程發軔章巽第一屆國民大會全國性職業團體及婦女團體代表繆鳳林纪传体焦仁和盧毓駿華視主頻革命實踐研究院顾毓琇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行政院文化獎褒揚令列表首都高玉樹錢穆胡宗南胡煥庸部聘教授蔣中正鄭彥棻臺北市私立華岡藝術學校臺北市歷史蕭一山連震東虞君质陈宗熙林语堂李宗仁梅貽琦毓鋆沙学浚法鼓山法鼓文理學院洪秀柱洪素珠事件清史 (中華民國)溫源寧朱家驊戴運軌春秋大义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校友列表浙江人新亞研究所新亞書院新文化运动施湘興教育電視廣播電台曉峰紀念館景昌極1930年代中国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1962年臺灣1966年臺灣1985年8月逝世人物列表1985年臺灣8月26日 扩展索引 (60 更多) »

劉紹唐

劉紹唐(),原名劉宗向,筆名李光裕、吳中佑,是一位原籍河北蘆臺、生於遼寧錦州的傳記作家。他是《傳記文學》雜誌社的共同創辦人,並曾擔任該社社長及該刊物之發行人。他曾因其個人對中國近代史的貢獻而被稱為“野史館館長”。.

新!!: 張其昀和劉紹唐 · 查看更多 »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或历史地理是研究在历史发展中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基本上歷史地理是把地理学加上時間影響的因素,所以它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又与沿革地理研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从古代的《禹贡》、《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早期著作算起,具有悠久的历史。1923年张其昀在《史地学报》上发表《历史地理学》,从此历史地理学在中国成为专门的现代学科。由于中国文明的延续度和历史文献的完整性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其它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优势。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涉及历史与地理的交叉学科.

新!!: 張其昀和历史地理学 · 查看更多 »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學(Nanjing University,缩写为NJU),簡稱「南大」,位於中國南京市,是源遠流長的高等學府,上可溯至三國吳永安元年,歷史上曾歷經多次變遷,亦是中國第一所集教學和研究於一體的現代大學。中華民國政府撤離南京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由「國立中央大學」易名「國立南京大學」,翌年径稱「南京大學」,沿用至今 南京大學在長期的歷史中积淀了豐厚的學風傳統和精神遺產。南京大學是中國現代科學的發祥地,亦為現代儒家思想與中華文明復興的基地,倡行人文思想之會通與學術之昌明以求世界的和平繁榮,在教育、學術和文化上均具重要貢獻和影響。 南京大學是研究型綜合大學,格物致知,廣博易良,向有學科齊備的傳統,涵蓋了眾多領域。现有文学、历史、地理与海洋、地球、大气、天文空间、环境、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医、政、法、商、社会、信息管理、新闻传播、外国语、工程管理、建筑与规划、电子、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科学(含材料、能源、生物医学、量子电子学与光学工程系)等二十多个独立的学科类学院(学系)。校園主要有座落在南京市中心的鼓樓校區和位於南京東北部棲霞區的仙林校區,其中仙林校區為本科生主校區,并在逐步成为南大主校区。 南京大學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重点大学,屬“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為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九校聯盟成员。南大现有1个国家实验室(筹),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部、省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和部、省工程中心,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有27个各类重点研究基地,此外全校还设有200多个研究机构。医学院有附属鼓楼医院、金陵医院(南京总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除大学外,还有南大附属中学、丁家桥小学等。另有科技产业园区和多个产学研结合机构。南京大学的师资队伍包括超过二十位诺贝尔奖得者。 依据评估全球大学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指标“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7 Tables),南京大学的排名为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大学)、全亚太地区第三、全球第十二,超越加州理工大学、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伦敦帝王学院等名校。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排名保持在全国前两名,与北京大学并列第一或仅次于北京大学。除此,南京大学中文系为培养全国第一位中文博士莫砺锋教授的大学。因此,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在中文与自然科学领域在学界被公认为全国最卓越的学府。南京大学以门槛高而著称,在“最难进的大学”排名中名列全国第一。在2018 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114位。.

新!!: 張其昀和南京大学 · 查看更多 »

南京大学地理学系

南京大学地理学系成立于1930年中央大学时期,前身是1921年南京高师时期设立的中国最早的地理学系以及地学系地理组。.

新!!: 張其昀和南京大学地理学系 · 查看更多 »

南京大學校友列表

南京大學校友列表含曾經就讀的畢業校友、肄業校友和曾任教職的教授學者等校友。 含自清末以來各時期之校友,即光緒28年成立之「三江師範學堂」、光緒31年更名之「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民國4年成立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民國10年成立之「國立東南大學」、民國16年後之「國立中央大學」以及其後之「南京大學」各个時期之校友。 按入校或畢業時間序列整理,非畢業校友補充「肄業」等字樣標注,教授等單列(或非就讀校友當說明)。補充畢業或者在校院系、以何著名例如職事、成就、榮譽等有關說明。.

新!!: 張其昀和南京大學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籌建於清光緒28年(1902年),曾十易校名,七遷校址,院系調整時(1952年)由南京大學附屬中學改為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簡稱南師附中。.

新!!: 張其昀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查看更多 »

南高史地研究會

南高史地研究會,民國9年5月13日成立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續更名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由民國8年10月1日成立之南京高師地學研究會擴改而成。民國10年國立東南大學建立,改稱「南高東大史地研究會」;民國12年南高併入東大,改稱「東南大學史地研究會」。通常統稱為「南高史地研究會」,學界亦以此為學派稱為「南高史地學派」。《史地學報》是南高史地研究會創辦的著名學術刊物。.

新!!: 張其昀和南高史地研究會 · 查看更多 »

南雍雙柱

南雍雙柱,清末和民國早年南京大學承古開今的兩位國學大師:王伯沆、柳翼謀。 王伯沆(王瀣)、柳翼謀(柳詒徵),清末皆任兩江師範學堂教習,民國初年分別出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文、史學兩系教授,為現代國立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歷史學科的開創人。文學宗師王伯沆,史學宗師柳翼謀,秉南雍古風,傳教修養于現代學府,道德學術,士林敬重,在民國早年並稱“南雍雙柱”。 胡先驌民國二十四年發表在《國風》上的紀念文章《樸學之精神》中記述: 文史學家高明在“國立中央大學的傳統精神 ”一文中並列提到柳翼謀、王伯沆兩位學者,寫道: 以此可以管見柳翼謀和王伯沆對國立中央大學(原南京高師,以後先後改名國立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並在臺灣復校)學風和精神的影響,以及發揚中國文化的情形。唐德剛自傳回憶在中央大學求學生涯時寫道:「中大畢竟是繼承明朝國子監、民初兩江、東南的國學傳統」。張其昀《國立中央大學的學風》談到:「國立中央大學可說是中國現代儒學復興運動一個策源地。在五四運動以後,對中國歷史文化持懷疑與抨擊態度者,滔滔皆是。當時南京的我校,則屹立而不為動搖,所謂「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有砥柱中流的氣概。我校所宣導的新學術,雖深受西洋思想的影響,而不為所轉移,而益充實光輝。這種儒學復興運動,經過四十年的時間,由發軔而漸趨成熟,以期成為吾國學術的正宗,中國真正的文藝復興。我們常以此自勉,當為世人所共見。」 王伯沆、柳翼謀影響近代南雍學風極大,但其影響不限於南雍、不限於受業弟子。南高文學研究會、哲學研究會、史地研究會、之後中央大學之國風,以及學衡、中國科學社等等學人及今之眾多學者,多受王伯沆和柳翼謀思想影響。其思想撒播遍及各界。.

新!!: 張其昀和南雍雙柱 · 查看更多 »

南海學園

南海學園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距離博愛特區約300公尺,為一匯集許多文教設施的區域。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總統蔣中正有感台北市區之文教設施空虛,並為推動民生主義之文化建設,遂指示教育部部長張其昀規畫興建五大社教機構,劃出台北植物園部分土地成立南海學園。 南海學園基地原為台北植物園前身「台北苗圃」之一部分,此外亦有建功神社、台灣工商品陳列館等日治時代建築。張其昀著手規畫後,交由蔣復璁把原來在臺中縣霧峰鄉的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中圖組遷至建功神社舊址,恢復國立中央圖書館,原台灣工商品陳列館與郵政電信宿舍則移建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此後,園區在50至60年代逐年擴張,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國立教育資料館、國立音樂研究所次第設立,始見規模,成為一處學術機構與政府機關林立的人文特區。今日則習將南海路園區週遭延伸的校園與各附隨機構統稱為南海學園。.

新!!: 張其昀和南海學園 · 查看更多 »

吳季札 (鋼琴家)

吳季札(1931年-),台灣著名鋼琴演奏家、音樂家、資深音樂教育家。精通意大利语、拉丁文、英文、寧波話、上海話和广东話。.

新!!: 張其昀和吳季札 (鋼琴家) · 查看更多 »

大學聯合招生考試

大學聯合招生考試(Joi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JCEE),簡稱大學聯招或大學聯考,是台灣教育史上曾經存在的公私立大學入學考試。民國91年(2002年)廢除大學聯考,改以「多元入學方案」取代。.

新!!: 張其昀和大學聯合招生考試 · 查看更多 »

孫多慈

孫多慈(),又名孫韻君,是一位出身安徽壽縣的藝術教育家。.

新!!: 張其昀和孫多慈 · 查看更多 »

學衡派

學衡派是一個在民國早期形成的學術流派,宗旨是:“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無偏無黨,不激不隨”。學衡的宗旨中宣示“无偏无党”。依學衡的最初精神,凡在《學衡》雜誌發文之人,通常視為學衡成員。學衡派成員雖存在共同的旨趣,但仍有各自觀點的差別。.

新!!: 張其昀和學衡派 · 查看更多 »

孔子誕辰日

孔子誕辰日,是中國古代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誕辰的日子,现在设定為農曆八月廿七或阳曆9月28日。.

新!!: 張其昀和孔子誕辰日 · 查看更多 »

宁波籍中华民国政要列表

中华民国时期,很多军政要人出自宁波,包括北洋总统徐世昌、南京国民政府总统蒋中正和台湾总统蒋经国。.

新!!: 張其昀和宁波籍中华民国政要列表 · 查看更多 »

宁波籍高等教育人物列表

宁波籍高等教育人物一览:.

新!!: 張其昀和宁波籍高等教育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宁波籍文史哲人物列表

宁波籍文史哲人物一览:.

新!!: 張其昀和宁波籍文史哲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宋晞

宋晞(),浙江省麗水縣人,臺灣史學家。宋氏畢業於國立浙江大學史地系,曾獲浙大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韓國建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新!!: 張其昀和宋晞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傳播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傳播委員會(簡稱國民黨文傳會),原爲中國國民黨中央执行委員會宣传部,1950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進行改組,第四組職司黨意理論之宣傳、文化控制機制,以掌握所有文藝、宣傳活動。後來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傳播工作會(簡稱中央文化工作會、文工會)。2000年3月,文工會與中央黨史委員會合併為文傳會,中央黨史委員會業務由文傳會黨史館掌理。.

新!!: 張其昀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傳播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秘書長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簡稱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國民黨中央秘書長或國民黨秘書長)是中國國民黨的最高幕僚長,負責協調中央黨部的各項事務。中國國民黨於1929年3月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後設立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長,為秘書處首長,綜理秘書處事務,首任秘書長為陳立夫。1938年3月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後,因應黨的體制由集體領導改為總裁制,秘書長改為承總裁之命,依中央執行委員會或其常務委員會之決議,掌理一切事務,成為黨的幕僚長。1952年10月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後設立中央委員會秘書長一職。秘書長由中國國民黨主席提名,經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通過任命。.

新!!: 張其昀和中國國民黨秘書長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又称國民黨黨史會,前身中國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為1930年成立的、中國國民黨的黨史、史料收集整理和出版的官方機構。 收集陳列史料的機構為中國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后,改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國國民黨隨政府遷臺後,改為國民黨黨史館。.

新!!: 張其昀和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改造方案

中國國民黨改造方案是指在1950年時,中國國民黨針對黨內組織以及思想進行整肅、並且進行修改以建立由蔣中正擔任中心的統治體制。.

新!!: 張其昀和中國國民黨改造方案 · 查看更多 »

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化大學(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PCCU),簡稱文化大學、文大,別名華岡,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士林區陽明山麓的私立大學,毗鄰陽明山國家公園,現為國境內繁星計畫大學以及U9成員之一。 中國文化大學現有12學院、65學系組、41個碩士班、10個博士班,推廣教育部另設有21個系所組。。.

新!!: 張其昀和中國文化大學 · 查看更多 »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

華岡博物館(英語: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Hwa Kang Museum),座落於中國文化大學陽明山校區內,創立於西元1971年(民國六十年),是中華民國第一所綜合型的大學博物館。現任館長為劉梅琴。.

新!!: 張其昀和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中國文藝協會

中國文藝協會,英文名稱:Chinese Writer's & Artist's Association 。是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在國民政府遷台後早期相當重要的一個文藝團體。 在台灣文學史上,該協會與「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中國婦女寫作協會」、「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等文藝團體齊名。由張道藩、陳紀瀅、王平陵、尹雪曼,以及王藍等人發起,當時獲得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張其昀、教育部部長程天放、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蔣經國、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廳長陳雪屏等的支持贊助,及文化界、新聞界的協力籌備,1950年5月4日在台北市中山堂召開草創成立大會。該協會長期配合中華民國政府「反攻大陸」的政策,與其他親官方的民間文藝團體協力執行官方的文化政策。 該會於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中華文化復興節假臺北市中山堂正式成立,目的是聯合全國各地的詩人、詩刊、詩社,以推展詩道宏揚詩教為宗旨。.

新!!: 張其昀和中國文藝協會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張其昀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地理学会由翁文灏、竺可桢、张其昀於1934年在南京正式创立,翁文灏为首任会长。抗日战争时期学会迁往重庆,抗战结束后又返回南京,位于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兩岸分治後,在中國大陸的部分於1950年遷往北京,並與中國地學會合併;在臺灣的部分於1951年在臺北正式復會。目前兩個中國地理學會各別獨立運作,且均為國際地理學會之會員。.

新!!: 張其昀和中国地理学会 · 查看更多 »

中国地理学会 (台北)

中国地理学会是中华民国地理学领域的学术团体,1934年成立於南京,1951年在台复会。.

新!!: 張其昀和中国地理学会 (台北) · 查看更多 »

中国地理学会 (北京)

中国地理学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國地理学领域的学术组织,现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新!!: 張其昀和中国地理学会 (北京) · 查看更多 »

中道 (儒家)

中道是一種極求完善之學說,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基本理念。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亦由「中道」而名。中指的是對於事物道理的追求以及習得道理之後的存養。 孔子曰:「舜其大知也與!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所以為舜乎!」《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求中道,要避免「過於」和「不及」。張其昀論中道,析「中」五義:一中正,二中和,三中庸,四中行,五時中。 孔子指出,中是君子所具有的德行,大部分人不能秉持中道。中表現在對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堅持上。因爲擔心因無知而不能遵循應該遵循的道理,秉持中道的人,對於未知的事物抱有恐懼,小心翼翼,唯恐偏離了中。平時時刻堅守中道,一個人獨處時也堅守中道,不因無人知曉而為所欲為。叫做慎獨。 顏回在儒家觀念中是執守中道的人。孔子稱贊他以中庸之道行事,了解了一件事物的“善”之後就會努力不忘。.

新!!: 張其昀和中道 (儒家) · 查看更多 »

中華百科全書

《中華百科全書》是中華民國的第一部中文百科全書。全書共分十冊,三十八種類別,條目約一萬五千餘條。由1981年開始逐步出版,至1983年為止。撰稿人主要來自中國文化大學與中華學術院。 而後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而有多媒體版的出現,並增加益智問答、辭目熱門排行、關鍵字熱門排行等附加功能,圖片部分亦有改良。多媒體版於十項分類中共有8611條目。.

新!!: 張其昀和中華百科全書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張其昀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指從1912年1月1日建國至1949年底中央政府撤离中国大陆、退守臺灣的時期,与此後的「臺灣時期」相对。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朝分崩离析。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

新!!: 張其昀和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首都

中華民國自1912年建國以來,曾以多座城市做為首都,最近一次是在1949年12月7日遷至臺灣臺北;在此之前,北平與南京曾先後成為中華民國首都長達十年以上。此外,國民政府時代曾在一·二八事變爆發時將洛陽立為行都、將對日抗戰時期的臨時首都重慶立為陪都,亦有在西安設立西京的計畫。中華民國政府遷設臺北後,也有遷都至臺灣其他城市的提議出現。 綜觀中華民國歷史,大多沒有透過法律確立首都位置,亦不常於政府公文中載明首都所在之城市,僅國民政府時代將國都位置寫入训政时期約法;《中華民國憲法》制定期間曾對首都是否入法有所討論,但最後並未寫入,故一般所稱的首都均等同於「中央政府所在地」。.

新!!: 張其昀和中華民國首都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部為中華民國有關教育學術、體育及青年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並監督各地方政府的教育行政機關。.

新!!: 張其昀和中華民國教育部 · 查看更多 »

三毛 (作家)

三毛(Echo,),原名陳懋平,後來因為不會寫懋字而自己改名為陳平,臺灣著名作家。出生於重慶,成長於臺北,曾先後就讀於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系、西班牙馬德里大學文哲學院、德國歌德語文學院,是臺灣1970至1980年代的著名作家。1970年代以其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及見聞為背景,以幽默的文筆發表充滿異國風情的散文作品成名,其讀者遍佈全世界華人社群。白先勇認為「三毛創造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瑰麗的浪漫世界;裡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許的愛情故事,引人入勝不可思議的異國情調,非洲沙漠的馳騁,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經驗造就了海峽兩岸的青春偶像。」三毛於1991年住院時逝世。三毛在“新中國60年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網路評選”活動中文學類排名第十,總人氣榜排名第三十五。.

新!!: 張其昀和三毛 (作家) · 查看更多 »

任美锷

任美锷()浙江宁波人。地理学家,地貌学、海洋地质学家。中国自然地理学泰斗。建设地理学的先驱。 1930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学系,师从胡焕庸、张其昀等教授,期间与同窗李旭旦合译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白吕纳(Jean Brunhes)的《人地学原理》英文版,对中国地理科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934年毕业后,到资源委员会任研究实习员。1936年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地理系,师从贝利教授,193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曾任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复旦大学教授兼史地系主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兼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唯一获国际地理科学最高荣誉“维多利亚奖章”的科学家。曾任中国地理学会总干事、《地理学报》总编辑、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河口海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海岸线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後出任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2008年11月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6岁。 在经济地理学、建设地理学方面,任美锷在抗战后期关心战后经济建设问题,认为地理学要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服务,地理学要解决重大经济建设问题,撰写了“地理研究与经济建设”、“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战后中国的工业中心”等一系列论著与论评。他提出了“建设地理学”,认为区域设计计划属于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并于抗战胜利后出版《建设地理新论》。 著作有《建设地理新论》、《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中国自然地理纲要》。.

新!!: 張其昀和任美锷 · 查看更多 »

張宗良

張宗良,(1905-1986),教育家,政治活動家,學者。安徽廬江金牛人。 民國八年就讀於位於南京的安徽中學。民14年考入國立東南大學(民國17年更名中央大學,38年於大陸更名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因貧寒休學任教於蕪湖第二職業學校,並加入中國國民黨,曾兼任國民革命軍第33軍少將參議。復學後於民國20年畢業於国立中央大学。 民國26年回國後加入政界,曾任政治部秘書、政治部處長、中央訓練團辦公廳副主任,30年後曾先後任安徽省政府委員、安徽省訓練團教育長、安徽省政府皖南行署主任、安徽省政府建設廳廳長等職,並任國大代表。 民38年到臺灣。51年張其昀創辦中國文化學院(中國文化大學),出任首任院長(校長)。民56年任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60年出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67年後任考試院副院長。曾任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第十二屆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等職。 分類:廬江人 分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文 文 分類:南京大學校友 Category:台灣戰後安徽移民 Category:张姓 Category:中國國民黨黨員 Category:第1屆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 Category:中國文化大學校長 Category:考試院副院長 Category: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

新!!: 張其昀和張宗良 · 查看更多 »

張鏡湖

張鏡湖(Chang Jen-Hu, )中国文化大学董事长。浙江宁波人。.

新!!: 張其昀和張鏡湖 · 查看更多 »

俞大綱

俞大綱,浙江紹興人,中華民國前國防部部長俞大維的弟弟,中國戲曲專家。.

新!!: 張其昀和俞大綱 · 查看更多 »

俞鴻鈞內閣

俞鴻鈞內閣成立於1954年6月1日,為中華民國政府喪失中國大陸國土,退守至台灣後第二任行政院編制。身為經濟建設要員的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被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任命為行政院長,而成員包含了副行政院長黃少谷等。後來俞鴻鈞因對監察院不尊重而引發監察院的彈劾,最後要蔣中正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出面調停。.

新!!: 張其昀和俞鴻鈞內閣 · 查看更多 »

國立中央大學校友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張其昀和國立中央大學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簡稱史博館,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南海學園內,是中華民國除國立故宮博物院外另一個以展示中國歷史爲主的博物館,也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後恢復成立的第一個國立博物館,博物馆的部分文物来自原河南博物馆(即今河南博物院)。.

新!!: 張其昀和國立歷史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簡稱清大、清華、新竹清華,為高教深耕計畫遴選出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四所大學之一,原建於北平市,1956年於臺灣新竹市復校,與國立交通大學及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相鄰,有9個學院、17個部門和22個獨立研究院所。該校之象徵物為梅花與紫荊,吉祥物為大熊貓,並於每年定期舉辦「清華紫荊季」活動。 該校之設置幾經更迭,並自國共內戰後由梅貽琦主導於1955年在臺復校。該校現為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成員。 該校校區內有北京清華二校门的等比例縮小複製品,象徵兩校之間淵源深厚、一脈相承。新竹清華與北京清華更有「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的說法。現雙方合作提供MOOC課程、學術訪問制度及雙聯學位課程,並與廈門市三方共建「清華海峽研究院」,促進兩岸學術及文化交流。在美國的清華校友會亦同時為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之校友服務。 2017年,QS排名中,清大為世界第151名。2016年,ARWU排名中,清大落於世界第301至400名區間。.

新!!: 張其昀和國立清華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政治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簡稱政大,1927年建校於江蘇南京市,1954年由行政院核定,復校於臺灣臺北市,為中華民國首間在臺復校的國立大學。創校任務為負責培養國家政治、管理及法學人才的中央院校之一,其後發展為臺灣地區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領域為主的國立大學,也成為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重要智庫之一。 學術及校務發展方面,國立政治大學始建於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基礎之上,在臺灣復校後亦與臺北的國立臺灣大學等校,皆享有良好的社會評價。並與臺北的國立陽明大學在心智與腦科學研究上,有緊密合作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除了以海峽兩岸地區華人為主要學生來源以外,同時也吸引不少海外國際學生入學就讀。.

新!!: 張其昀和國立政治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風 (學術文化)

國風,民國大陸時期以國立中央大學教授為主構成的學術文化流派。 國風宗旨,一方面發揚中國固有之文化,一方面昌明世界最新之學術。“本史跡以導政術,基地守以策民瘼,格物致知,擇善固執,雖不囿於一家一派之成見,要以隆人格而升國格為主。”.

新!!: 張其昀和國風 (學術文化) · 查看更多 »

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制憲國民大會代表,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召開制憲國民大會,於全國各地選舉出來之代表,代表中國五億多人民完成中華民國憲法之制定,以期國家邁入憲政時期。代表們在制憲國民大會召開完成後任務即結束。.

新!!: 張其昀和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 查看更多 »

傅園

傅園原本是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的熱帶植物園。由於臺灣大學第四任校長傅斯年先生在擔任校長之職不到兩年的時間之內,為臺大樹立非常重要的學術典範和自由風氣,卻因病逝世於當時的臺灣省議會(1950年12月20日)。臺大人為紀念傅校長,在與各界及傅校長家屬討論後,決定於臺大校內擇處安葬。.

新!!: 張其昀和傅園 · 查看更多 »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是1938年至1948年间国民参政会的组成人员。根据《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规定,参政员分别由国防最高会议、各省市政府及省市党部联席会议、蒙藏委员会、侨务委员会提名,再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共有四届,初次公布的人数分别为200名、240名、240名、290名。.

新!!: 張其昀和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 查看更多 »

玉樹調查記

《玉树调查记》,原稱《玉树土司调查记》,是民國地理學家周希武對青海玉樹地區的地方志與調查報告書。.

新!!: 張其昀和玉樹調查記 · 查看更多 »

王伯沆

王瀣(),字伯沆,號冬飲,無想居士,祖籍江蘇溧水。國學大師,愛國耆儒。博通經學、理學、禪學、詩、文、書、畫、篆刻。.

新!!: 張其昀和王伯沆 · 查看更多 »

程天放

程天放(),原名學愉,字佳士,號少芝,江西省新建縣人,生於浙江杭州,程矞采曾孙,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教育家、外交官。.

新!!: 張其昀和程天放 · 查看更多 »

程發軔

程發軔,字旨雲,湖北大冶東鄉人,著名經學家。.

新!!: 張其昀和程發軔 · 查看更多 »

章巽

巽(),筆名丹楓。浙江金華人,20世纪中国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西交通史、中亚史、中国航海史。.

新!!: 張其昀和章巽 · 查看更多 »

第一屆國民大會全國性職業團體及婦女團體代表

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於民國卅六年(1947年)11月21日至11月23日,全國同時舉行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應選3045席實選2961席,隨國民政府遷台者一直沒有進行改選,許多代表一直當到過世,未過世者則一直擔任至民國八十年(1991年)底方才全面退休。.

新!!: 張其昀和第一屆國民大會全國性職業團體及婦女團體代表 · 查看更多 »

繆鳳林

繆鳳林(),字贊虞,浙江富陽(今杭州富陽鎮)人。 民國8年(西元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部,與陳訓慈、張其昀等師從柳詒徵,在校時成為南高史地研究會的重要成員,12年畢業於南京高師歷史系。畢業後又從歐陽竟無研究佛學。民國14年赴瀋陽執教於東北大學。民國16年,應柳詒徵之邀任國學圖書館印行部主任。民國17年(1928年)執教於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史學系,抗戰期間曾任中央大學師範學院史地系主任。民國38年(1949年)到臺灣,受邀主持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同年返南京,擔任中央大學歷史學系主任。中央大學改名南京大學後,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曾發起成立中國史學會,主持《史學雜誌》,協辦《國風》半月刊。著有《中國通史綱要》、《 中國通史要略》,還有《中國史論叢》、《中國民族史》、《中國民族文化》等。 繆鳳林被認為是民國最博學的歷史學家,以學業勤奮、史學功底深厚為人所稱道,有出藍之譽。唐德剛說繆鳳林曾把二十五史“圈點”三遍。 唐德剛說繆鳳林被共产党整死了!。.

新!!: 張其昀和繆鳳林 · 查看更多 »

纪传体

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皇族、外戚、一般人物稱「傳」,列國諸侯稱「世家」或「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意」或「考」,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馬遷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记》纪传体體例编纂而成,“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而朝鮮的《三國史記》《高麗史》以及日本的《大日本史》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新!!: 張其昀和纪传体 · 查看更多 »

焦仁和

仁和(),生於中華民國浙江省杭州市,祖籍河北省清河縣,中國國民黨黨籍,曾任中國文化大學董事會董事。1993年至1998年曾任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後擔任中华民国行政院侨务委员会委员长。於海基會任職期間,多次至中國與海协会副会长唐树备进行會談,又稱作「焦唐會談」。.

新!!: 張其昀和焦仁和 · 查看更多 »

盧毓駿

盧毓駿(),福建福州人,為台灣戰後重要建築師之一,與黃寶瑜、修澤蘭並稱為三大建築師。曾任考試院專員、參事,國民制憲代表、考選委員會委員長,第1、2、3、4屆考試委員。.

新!!: 張其昀和盧毓駿 · 查看更多 »

華視主頻

華視主頻,是中華電視公司(華視)的主頻道兼綜合台。華視成立於1971年1月8日,10月31日正式開播。.

新!!: 張其昀和華視主頻 · 查看更多 »

革命實踐研究院

革命實踐研究院(簡稱革實院),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設在台北市的常設組織,2000年至2017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院(簡稱國發院)。.

新!!: 張其昀和革命實踐研究院 · 查看更多 »

顾毓琇

顾毓琇(),字一樵,江蘇無錫人。中華民國教育家、科學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禪學家。顾毓琇學貫中西,博古通今,著作等身。.

新!!: 張其昀和顾毓琇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簡稱為原能會),為中華民國原子能業務主管機關,成立於1955年,設有核能研究所、放射性物料管理局、輻射偵測中心,目前主要負責核能發電廠、核子設施及輻射作業場所的安全監督。.

新!!: 張其昀和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文化獎

行政院文化獎是中華民國政府頒發的重要文化獎項,1981年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設立,2012年中華民國文化部成立後由行政院主辦、文化部承辦。歷來的獲獎人範圍廣大,文學、藝術、學術、教育、宗教各界知名人物都有人獲獎。 1980年4月12日,行政院「臺69教字第4030號令」發布《行政院文化獎頒給辦法》。《行政院文化獎頒給辦法》經過多次修正,現行條文第二條第一項:「對於我國文化之維護與發揚,具有特殊貢獻者,得頒給文化獎章。.

新!!: 張其昀和行政院文化獎 · 查看更多 »

褒揚令列表

本列表列出中華民國褒揚令。褒揚日期及文號見s:Wikisource:褒揚令。.

新!!: 張其昀和褒揚令列表 · 查看更多 »

首都

首都、國都或京(京師/城/都),以現代政治角度而言,通常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要行政中心城市,也是政治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駐紮地、国家主权的象徵城市。 在大部分国家,首都是國家最大的城市,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大部份的國家也未在憲法和法律內訂定首都地點,而在部分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例如美国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等。有时一个国家有多个首都,如行政首都、司法首都,分别是该国的行政和司法中心,例如南非。 在國際政治及外交上,首都的名稱可以直接代表其所在的國家及其中央政府。常見的例子有以“莫斯科”取代俄羅斯、“北京”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平壤”取代朝鮮、“華府”取代美國、“倫敦”取代英國、“巴黎”取代法國等。 在歷史上,國家或地區的主要經濟中心往往成為政權的焦點,並透過佔領或合併成為首都。倫敦和莫斯科正是這樣。首都無形中吸引有志投身政治的人才,例如律師、新聞媒體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員,協助政府實施有效的管治。如果首都兼是首要的經濟、文化或知識中心,有時會被稱為「首要城市」,如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首都的設立有時會阻礙原有的主要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舊都里約熱內盧和巴西東南部的人口過於稠密,新都巴西利亞遂設於巴西內陸,而德國首都則設於柏林。 政治與經濟或文化權力會合的情況並不普遍。傳統首都經濟上會被競爭者超越,朝代或文化的衰落,也意味著首都的破滅,巴比倫就是一個例子。此外,很多現代首都,例如阿布賈、坎培拉和渥太華,特意設於原有的經濟地區以外,而且至今仍未發展成新的工商業中心。 首都不一定會設立在面積較大的國土上,如赤道幾內亞的馬拉博、丹麥的哥本哈根、甘比亞的班竹,這些都不是島國,首都卻是位於較小的離島。 一般來說首都通常會特意設在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上,以防其他國家的侵略,但也有國家的首都是設於鄰國附近的邊界旁或是相鄰的地理位置上,如韓國的首爾、寮國的永珍、查德的恩將納。.

新!!: 張其昀和首都 · 查看更多 »

高玉樹

玉樹(),臺灣臺北市興雅庄車層(今屬大安區延吉街)人,政治人物,早稻田大學機械學士,在臺灣戒嚴時期曾以黨外身份兩度當選民選臺北市(省轄市)市長,任期總計六年餘,而於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又出任第一任官派臺北市(直轄市)市長,任期近五年,對臺北市市政貢獻極多。臺北市長卸任後歷任交通部部長、政務委員、總統府資政。.

新!!: 張其昀和高玉樹 · 查看更多 »

錢穆

錢穆(),原名恩鑅,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中學創校人。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新!!: 張其昀和錢穆 · 查看更多 »

胡宗南

胡宗南 ,原名琴齋、字壽山,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曾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及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位,蔣中正的心腹之一,民國初期被時人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

新!!: 張其昀和胡宗南 · 查看更多 »

胡煥庸

胡焕庸(),字肖堂,中國江苏宜兴人。地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

新!!: 張其昀和胡煥庸 · 查看更多 »

部聘教授

部聘教授指由国家教育部直接聘任的教授,一般用来特指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遴选的两批。教育部部聘教授是当时中国教育界的最高荣誉,有人称之为“教授中的教授”。 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行《部聘教授办法》,实行部聘教授制度。由各大学各行各业的教授对本行投票推选,得票最多者被委任为教育部部聘教授。在大学任教10年以上,声誉卓著,对所在学科具有特殊贡献的教授,经教育部学术审议会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方可成为部聘教授。部聘教授任期5年,可续聘。 1941年,全国大学共有30位教授被遴选为第一批部聘教授,其中沦陷区2人。1943年,15人当选为第二批部聘教授。.

新!!: 張其昀和部聘教授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新!!: 張其昀和蔣中正 · 查看更多 »

鄭彥棻

鄭彥棻()广东省顺德县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以長於僑務聞名。五十一位中国国民党中常委的最后结局,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359-363页.

新!!: 張其昀和鄭彥棻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私立華岡藝術學校

華岡藝術學校(簡稱華岡藝校或華藝)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的技術型高級中學。華岡藝術學校目前總共有國西樂科、舞蹈科、戲劇科、表演藝術科四科,是臺灣一所純藝術技術型高級中學。.

新!!: 張其昀和臺北市私立華岡藝術學校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歷史

臺北市歷史包括臺北從移民聚落、殖民城市、到現代國際性的大都市的歷史過程。 臺北市歷史可追溯至清代1709年陳賴章墾號開墾大加蚋,亦可从1884年臺北府城建城算起。事實上,依照考古所獲得的證據顯示,早在7,000至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市區內的圓山與芝山岩等地已有相當豐富的史前文化。 約2,000年前,臺北市中山區出現了圓山文化,該文化與之後生活於臺北盆地的平埔族有極深的淵源。 而根據1654年所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及其他文獻得知,當時絕大部分仍為溼地的臺北市,除了平埔族社之外,並無其他聚落。 不過,在此段時間,並沒有精確的文字記錄可供後人按年計月地細數臺北歷史史事。這種情況直至17世紀有其文字記載後,才有所改變。.

新!!: 張其昀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蕭一山

蕭一山(),原名桂森,字一山,號非宇。江蘇銅山(今徐州市)人,先世系出蘭陵(山東嶧縣東)。有“清史研究第一人”之稱,與簡又文、郭廷以並稱當代著名研究太平天国史专家。(部分文章及新闻报道称“肖一山”。 ).

新!!: 張其昀和蕭一山 · 查看更多 »

連震東

連震東(),字定一,台灣台南市中西區人,知名作家連橫之子,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之父,為台灣1950年代「半山」派的政治人物代表之一。.

新!!: 張其昀和連震東 · 查看更多 »

虞君质

虞君质(1912年—1975年),台湾文化名人,学者、作家、评论家,善鉴赏,工书法。名文,字君质,以字行,浙江鄞县人。.

新!!: 張其昀和虞君质 · 查看更多 »

陈宗熙

宗熙(),台湾政治人物。享年105岁,是中国国民党中享寿最长的政治人物之一。字志和,浙江奉化人。机要界元老,末代官派台中市市长。.

新!!: 張其昀和陈宗熙 · 查看更多 »

林语堂

林语堂(),中華民國文學家、發明家。福建漳州龙溪人,生於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乳名和乐,名玉堂,后改为语堂,聖約翰大學英文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長。最後定居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長等職,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新!!: 張其昀和林语堂 · 查看更多 »

李宗仁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桂林人,生於临桂西鄉村。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黨員。新桂系首领,曾任首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父親李培英是名教師,育有五子三女。李宗仁排行第二,幼年家貧務農,18歲入廣西陸軍小學。1910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支部,辛亥革命後陸軍小學改組,畢業於廣西陸軍速成學校。 李宗仁以實力軍人之姿,在廣州加入孫文陣營。後與白崇禧、黃紹竑合作,統一廣西,拥戴广州国民政府。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帶領廣西軍隊一路由湖南進攻至山海關。北伐以後十年期間,屢次發動和参與中原大戰、蔣桂戰爭等國民黨內戰,亦苦心經營廣西。抗日戰爭時,動員廣西將士抗日,指揮多次大戰,在台兒莊會戰中名震一時。 1948年中華民國行憲,經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1949年11月,當中國國民黨自陪都重慶撤退,代總統李沒有跟他們在一起;相反,李乘機到香港宣布會入醫院治療胃病。蔣介石復出接替李之出缺,開始帶領中國國民黨對抗共產主義。李在香港守侯兩週,之後和夫人郭德潔等家人一道出走美國。李並未赴台,1954年被彈劾罷職。後經瑞士回到中國大陸,1969年病逝於北京。 李宗仁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兩岸分治前,首任也是唯一的中華民國副總統。.

新!!: 張其昀和李宗仁 · 查看更多 »

梅貽琦

梅貽琦(),字月涵,天津市人,中国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毕业于南开中学、清華學校。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央研究院院士。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熟讀史書,喜愛科學。初起研究電機工程,後轉為專攻物理。.

新!!: 張其昀和梅貽琦 · 查看更多 »

毓鋆

毓鋆(),愛新覺羅氏,名金成,號安仁居士,來台後曾化名劉柱林(救命恩人之姓名),生於中國北京,清朝宗室後裔,正紅旗人,台灣著名儒家學者,創辦奉元書院,以私人講學,外界都敬稱其為「毓老」而不名,在台灣宣揚中華文化六十餘年,述而不作,及門弟子有數萬人之多,遍及海內外與各行業。毓老一生倡經世致用之學並注重對時勢之分析,為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注入了真實的生命和和生機。 毓鋆自称是禮親王代善后裔,但其所用字辈与礼亲王家同代之人相异。.

新!!: 張其昀和毓鋆 · 查看更多 »

沙学浚

沙学浚(1907年 - 1998年),字道夷。地理学家。中国政治地理学先驱。.

新!!: 張其昀和沙学浚 · 查看更多 »

法鼓山

,為中華民國的佛教團體,在台灣佛教四大山頭裡面評價優等。 創辦人為聖嚴師父,對人類與宗教有不可抹滅的影響力,也曾代表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發表宗教大同的世界和平宣言。 法鼓山的祖廟是東初老人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建造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當時,東初老人推動台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並每年皆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住持,除承繼東初老人之志業之外,更將佛法簡化為國人能夠理解、接受與運用的觀念及其修行法門,接著展開弘法利生的大菩薩行儀。隨後由於農禪寺與中華佛學研究所信眾與學生與日俱增,遂於1989年因緣購得今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的一塊土地,聖嚴法師將之命名為「法鼓山」,故以「法鼓山」為名之成立財團法人,從事社會教化,心靈輔導及關懷弱勢等公益活動。.

新!!: 張其昀和法鼓山 · 查看更多 »

法鼓文理學院

法鼓學校財團法人法鼓文理學院,(英語: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DILA),簡稱法鼓學院。創立於2007年,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新北市金山區法鼓山的一所私立學院,前身是由聖嚴法師所創立的中華佛學研究所。.

新!!: 張其昀和法鼓文理學院 · 查看更多 »

洪秀柱

洪秀柱(),中國國民黨籍女性政治人物、教育界人士,生於臺北市,昵称“小辣椒(Chuchu Pepper)”,曾任中國國民黨主席、中國國民黨副主席、立法院副院長、立法委員等職,更一度獲得中國國民黨參加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的代表权。目前擔任由她出資成立的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高中時期便加入中國國民黨,之後依父親期望至中國文化學院法律學系。她畢業後成為國中教師,先後兼任訓導主任與教務主任。她還投入黨務工作,且在1989年經提名而當選成為立法委員。 之後她連任8屆立法委員,主要關注高等教育質量和發展,且支持海峽兩岸關係長期穩定發展。她既是身材娇小,也是口才绝佳犀利直白,所以外号有「政坛小辣椒」,粉丝则自称「辣椒粉」。期間她未跟隨新黨和親民黨離開中國國民黨,而認為應在黨內展開改革。2011年開始,她先後擔任中國國民黨副秘書長和副主席,也曾是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考核紀律委員會主任委員。2012年當選成為中華民國歷史上首位女性立法院副院長。 2015年,受直轄市長及縣市長敗選影響,洪秀柱在黨內重要人士未表態下,正式登記參選、並通過提名選舉門檻,而代表中國國民黨競選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隨後在2015年7月19日的中國國民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第3次會議通過提名人案,但因後續爭議發言、「一中同表」主張、海峽兩岸立場和社會支持度下滑,被不少主流國民黨員抵制。最後中國國民黨在2015年10月17日召開全國代表大會臨時會議以舉手表決廢止提名,成為首位通過黨內初選後、卻被撤銷提名的參選人。 在這之後,洪秀柱參與2016年中國國民黨主席補選,過程中出現本土派與非本土派路線爭論,最後以五成六的得票率當選為中國國民黨史上首位通過黨員直選的女性主席。2017年4月9日宣佈參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競選連任,但最終以第二高票落選,成為首位競選連任失利的正任黨主席(首位連任失利的代理黨主席是2016年落敗的黃敏惠)。.

新!!: 張其昀和洪秀柱 · 查看更多 »

洪素珠事件

洪素珠事件是臺湾一起因為國家認同分歧而引發的政治事件。2016年6月9日,自認是日本人的公民記者洪素珠,在臉書發布她於二二八紀念日時「採訪」被她認為是中國人的非臺灣省籍老年榮譽國民(以下簡稱老榮民)的影片,洪素珠以挑釁口吻堵訪老榮民的影片公開後,在網路被討論並引發公憤,藍綠陣營一致譴責,各界人士紛紛對此發表評論。網友對其進行人肉搜索,發現她曾多次錄製侮辱榮民的影片,有多人受害。.

新!!: 張其昀和洪素珠事件 · 查看更多 »

清史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官修的《清史》是指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台灣以後,由官方出資進行大規模整修《清史》的工作,總計有三次:第一次由國防研究院主持,以關內本《清史稿》為藍本重新整理出版,定名為《清史》;第二次由國史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就關外本《清史稿》進行校註,完成《清史稿校註》;第三次由國史館依據《清史稿校註》,以及清代國史館檔案與清史館檔案,推動纂修的《新清史》。.

新!!: 張其昀和清史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溫源寧

温源宁()广东陆丰人。中华民国英文学家、翻译家、外交官、政治人物。蔡登山,以英文寫作的溫源寧教授(另眼看作家系列之十九),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9年3月號,第4-9页.

新!!: 張其昀和溫源寧 · 查看更多 »

朱家驊

朱家驊,字騮先,浙江省湖州府吳興縣(今湖州市吴兴区)人,中华民国地质学家、政治人物,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国民党内亲德国派人士。 朱家驊曾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代理院長,还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及考试院副院长、教育部部長、交通部部長、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务。他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德合作中的重要人物。他还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局长,被视为陳果夫、陳立夫兄弟的CC系的一員。.

新!!: 張其昀和朱家驊 · 查看更多 »

戴運軌

戴運軌(),字伸甫,出生于浙江省奉化县,中華民國物理學家、教育家,被稱為「臺灣物理學之父」,国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创办人、台湾原子能物理学先驱。戴夫人田蘊蘭,物理學教授,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京都帝國大學物理系畢業,與吳健雄為同學。.

新!!: 張其昀和戴運軌 · 查看更多 »

春秋大义

春秋大義是儒家的基本精神,旨在明辨是非、邪正、善惡、褒貶。春秋,指東周諸侯列國之春秋,為先秦時代各國的編年體史書,但各國春秋只載其事而無其義。後孔子以修訂魯國《春秋》為範本,就歷史之事件,言春秋之微言大義,成為儒家六經之一。成書原因據《孟子・滕文公下》說明因孔子周遊列國,見“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恐懼世道衰微而作。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評論道:「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新!!: 張其昀和春秋大义 · 查看更多 »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英语:Zhejiang University,缩写为ZJU),通常简称浙大,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现有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紫金港、舟山、海宁七个校区。其前身是成立于光緒23年(1897年)的求是书院。作为中国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名列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双一流大学(A类)建设名单中,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 誉为“东方剑桥”。在武书连版中国大学排行榜中,自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位居榜首。201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发布的项目“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浙江大学位于中国大学第3至6名区间,位于世界大学第101至105名区间。.

新!!: 張其昀和浙江大学 · 查看更多 »

浙江大学校友列表

浙江大学校友列表列举曾毕业、任教于浙江大学的知名人物。.

新!!: 張其昀和浙江大学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浙江人

在历史长河中,浙江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哲学、政治、军事、科技、文化、商业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物。浙江也因此也有“东南财富地、江浙人文薮”之称。.

新!!: 張其昀和浙江人 · 查看更多 »

新亞研究所

新亞研究所(New Asia Institute of Advanced Chinese Studies),創立於1953年,是錢穆等中國大陸政權易手後南渡香港的學者,繼創辦新亞書院後在香港創立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機構,以中國文學、中國歷史及中國哲學三大範疇為專攻領域。研究所為中華民國教育部立案,畢業生通過論文可獲教育部驗印的碩士、博士學位.

新!!: 張其昀和新亞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新亞書院

新亞書院(英文:New Asia College)創立於1949年,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馬料水,現時為香港中文大學成員書院。而在大學九所成員書院中,只有新亞學院附有藝術及人類學(文化人類學)課程。.

新!!: 張其昀和新亞書院 · 查看更多 »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運動(五四文化運動),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蔡元培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運動,涵蓋了民初在北京發生的一場深刻的文化政治示威運動五四运动。新文化運動標誌著中國知識分子顛覆中國中心主義,否認自身的文化價值,認同西方文化以及民主共和制,走向了歐洲中心主義。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中国共产党根据毛主席语录坚称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 近代马列史學家把這一階段的文化運動稱為五四文化運動。1924年4月19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局委員長陳獨秀、秘書毛澤東聯名發出通告,第一次要求各地黨和團的組織開展“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紀念和宣傳活動,強調恢復國權運動、新文化運動,紀念五五(馬克思誕辰),目的在於傳播馬克思主義。 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觀都肯定五四文化運動,但是各自的表述有所不同。「新文化運動」和與之相對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中國現代歷史上均產生了大影響。.

新!!: 張其昀和新文化运动 · 查看更多 »

施湘興

施湘興(),台灣台南市人,律師,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風景名區鼓浪嶼,二戰後遷台,省立台南一中初中部、高中部畢業,東吳大學法學士,分別以《先秦法家法律思想研究》與《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之研究》獲碩士與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國家博士學位,於研究所就讀期間曾通過公費留學考試,並錄取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惟當時律師業務已穩定,並未前往就讀。.

新!!: 張其昀和施湘興 · 查看更多 »

教育電視廣播電台

教育電視廣播電台,簡稱教育電視台、教視、NETV,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國立教育資料館旗下曾經存在的電視台,也是中華電視公司(華視)的前身。教育電視台是實驗性質的電視台,而且可收視地區不廣,所以並不被大多數的台灣電視史專書認為是台灣第一家電視台。.

新!!: 張其昀和教育電視廣播電台 · 查看更多 »

曉峰紀念館

中國文化大學曉峰紀念館(英文: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XiaoFeng Memorial Hall,簡稱曉峰紀念館),是中華民國中國文化大學附設的綜合紀念館,由三棟大樓組成:華岡博物館、中國文化大學圖書館、資訊中心。圖書館於1962年設立,提供中國文化大學教職員生中西文書籍借閱、期刊、電子書、視聽資料等服務,占地約21.836平方公尺,樓高10層,並設有閱覽室、研討室、電腦教室、MAC專用教室。至2013年3月為止,館藏總計有170萬餘冊(件),於中華民國各公私立大學圖書館排名第5位,於私立大學中排名第1位。。此外,曉峰紀念館左側為華岡博物館,收藏多位藝術家含于右任、歐豪年等作品,並有攝影、陶瓷、版畫等。右側8樓為資訊中心、10樓另獨立設置池田大作研究中心與曉峰音樂廳,供中國音樂學系研究與表演之用。.

新!!: 張其昀和曉峰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景昌極

景昌極(),字幼南,江蘇泰州人、中國著名哲學家、佛學家、教育家,為學衡派代表人物。他與熊十力、梁啟超、梁漱溟等中國思想家均對唯識論有深仕的研究與貢獻。而其通曉的學問圍繞哲學、文學、邏輯學、語言學等課題。.

新!!: 張其昀和景昌極 · 查看更多 »

1930年代中国

中國在1930年代,由中國國民黨一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執政,中國近代史上的「黃金十年」(1927年-1937年)大部份時間正是處於該年代。在黃金十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國民政府在政治、經濟、基建、文化、教育、社會政策、邊疆民族政策、外交、軍事等項目上皆有一定成就,整體環境為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最高水準。 在政治方面,一方面中國各派政治勢力競逐爭鬥,並讓中原大戰與第一次國共內戰等戰事於山東、江西等地持續爆發。但在中國其他地區,以蔣中正為首的中國國民黨逐步建立起了相對穩定鞏固的,由中国国民党一党执政的威权主义統治,同時開啟了中國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進程。加以日本侵略滿洲地區、華北地區,國無寧日。1937年開始的中國抗日戰爭讓1930年代前幾年以蔣中正及國民政府主導的中國經濟現代化努力成為泡沫,所有建設成果幾乎完全消失。.

新!!: 張其昀和1930年代中国 · 查看更多 »

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即地方自治實施以來的第二屆縣市長選舉,與1954年中華民國臨時省議員選舉合併辦理,同時於1954年5月2日舉行投票。本屆選舉共選出臺灣省當時21個縣市的行政首長,但並沒有牽涉到仍由中華民國政府部份管轄的浙江省(大陳地區)、及福建省(金馬地區)。 最後,在21位縣市長席次中,臺北市市長選舉、嘉義縣縣長選舉分別由無黨籍人士高玉樹及李茂松勝出,其餘19席皆由中國國民黨取得。.

新!!: 張其昀和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 查看更多 »

1962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張其昀和1962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966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張其昀和1966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985年8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1985年8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8月31日.

新!!: 張其昀和1985年8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1985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張其昀和1985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8月26日

8月26日是阳历年的第238天(闰年是23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7天。.

新!!: 張其昀和8月26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张其昀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