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张宗禹

指数 张宗禹

张宗禹,在《清史稿》被蔑稱為張總愚,外号小阎王,安徽亳州雉河集(今涡阳)人,清末捻军首领。.

17 关系: 劉蓉太平天国安徽省任化邦張之萬僧格林沁祠周盛傳周盛波傅振邦袁保恒都兴阿赖文光邱远才捻军江淮文化曾国藩1868年

劉蓉

劉蓉(),字孟容,號霞仙,清代湖南省湘縣人,是桐城派古文學者,生員出身,參與平定太平軍之戰,1862年任官陝西巡撫。.

新!!: 张宗禹和劉蓉 · 查看更多 »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囯是清朝道光晚年、咸豐至同治初年間建立的政權,创始人为洪秀全和冯云山。洪秀全与少年时代的私塾同学冯云山经过多年传播拜上帝教,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末至咸豐元年(1851年)初与杨秀清、萧朝贵、曾天养、石达开等人在广西金田村组织团营举事,后建国号“太平天国”,并于咸豐三年(1853年)攻下金陵,號稱天京(今南京),定都於此。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被湘軍攻破,洪秀全之子兼繼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虜。同治十一年四月六日(1872年5月12日),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作战的太平軍部队,翼王石达开餘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太平天國之亂是明清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太平军的足迹先后到过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势力范围遍及十八省。 因清朝推行薙发令,太平天国蓄发、披髮,故太平軍被称作「长毛」,清廷称其为「长毛賊」、「毛賊」、「髮賊」、「髮匪」、「髮逆」等。又因洪秀全籍貫廣東省廣州府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其他的太平军將士亦多起自兩粵(即兩廣的廣東、廣西),故清廷亦称其为「粵匪」、「粵賊」,平定事件後,清廷命令宮廷畫師繪畫《平定粵匪圖》。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就《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訂立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从此将“太平天国”、“太平军”等称谓写入正史。.

新!!: 张宗禹和太平天国 · 查看更多 »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张宗禹和安徽省 · 查看更多 »

任化邦

任柱(),字化邦,安徽蒙城人,太平天国与東捻軍将领,賴文光封任為魯王。 1864年天京失陷後,賴文光把本部太平軍北上與捻军合併;日後捻军一分為二,與賴文光成為東捻军首领。.

新!!: 张宗禹和任化邦 · 查看更多 »

張之萬

張之萬(),字子青,號鑾坡,清朝狀元,政治人物。直隸南皮縣(今屬河北省)人。為官數十年,官至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卒謚文達。 晚清洋務名臣張之洞是其從弟。.

新!!: 张宗禹和張之萬 · 查看更多 »

僧格林沁祠

僧格林沁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47号,是为清朝大臣僧格林沁所立祠堂。.

新!!: 张宗禹和僧格林沁祠 · 查看更多 »

周盛傳

周盛傳(),字薪如,安徽合肥人,兄周盛波,皆同平定太平天国捻軍之淮軍、清軍名將。.

新!!: 张宗禹和周盛傳 · 查看更多 »

周盛波

周盛波(),字海舲,安徽合肥人,平定太平天国捻軍之淮軍、清軍名將,弟周盛傳。.

新!!: 张宗禹和周盛波 · 查看更多 »

傅振邦

傅振邦(),諡剛勇,山東省萊州府昌邑縣(今山東省昌邑縣)人,清朝軍事將領、直隸提督、湖北提督,武進士出身。.

新!!: 张宗禹和傅振邦 · 查看更多 »

袁保恒

袁保恒(),字小午,號筱塢。河南项城人。晚清大臣,官至刑部左侍郎。袁甲三之子,袁世凱從父。.

新!!: 张宗禹和袁保恒 · 查看更多 »

都兴阿

都興阿(1818-1875)又做德興阿,字直夫,郭貝爾氏,滿洲正白旗人。.

新!!: 张宗禹和都兴阿 · 查看更多 »

赖文光

赖文光(),清广西人,原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太平天国将领,封遵王。1864年天京失陷後,賴文光把本部太平軍與捻军合併,成為捻军首领之一,後來捻军一分為二,賴文光成為東捻军首领,1868年兵敗被清軍俘殺,佩劍仍保存在今天南京太平天國史料館。.

新!!: 张宗禹和赖文光 · 查看更多 »

邱远才

邱远才()原名邱朝貴,又作邱得才,外號「邱老虎」,太平天国人物。 1861年因戰功封贈「淮王」,隸屬於英王陳玉成部;任捻軍黑旗旗主,1866年10月,捻軍在河南许州分军为二,他奉命参加西捻军,夥同张宗禹攻陕;1868年3月23日與幼沃王張禹爵、懷王邱遠才,在直隸救援戰一役渡滹沱河撲向北京前,於冀中饶阳与清军作战时阵亡。 Q Q Q S選.

新!!: 张宗禹和邱远才 · 查看更多 »

捻军

捻军(1853年-1868年),清朝官方稱之為捻匪或捻賊,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安徽北部及江苏、山東、河南三省部分地区的反清農民軍,兴起后一度響應同时期的太平軍。捻军重要人物為沃王張洛行(又稱張樂行,張宗禹之叔)、奏王苗沛霖、梁王張宗禹、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等人。捻军持續活動16年,全盛時曾經斬殺清朝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最後分為東西兩支,由清朝將領李鴻章和左宗棠平定。.

新!!: 张宗禹和捻军 · 查看更多 »

江淮文化

江淮文化是指以今江苏省、安徽省中部为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其间居民被称为江淮民系,是使用江淮官话(「江淮方言」、“江淮话”或“淮官”)的汉族民系之一,主要分布于江苏省中部、东北部、西南部;安徽省中部、东南部部分地区;湖北省东部;浙江、江西局部地區。人口大约7000万。由於在中國歷史上的南北對峙時期,江淮地區一直是軍事爭奪的重點,江淮民系具有典型的“南蠻北侉”居中心態。在文化上,江淮文化既不屬於典型的北方文化、也不屬於南方文化,而是一種南北混合的文化類型。江淮官话亦同時具有來自吳語、贛語、中原官話等多種方言的。.

新!!: 张宗禹和江淮文化 · 查看更多 »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婁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中國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新!!: 张宗禹和曾国藩 · 查看更多 »

1868年

没有描述。

新!!: 张宗禹和1868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張總愚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