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张丽堂

指数 张丽堂

張麗堂(),字裕淳,台湾台南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佛教徒。曾任臺南市市長、台灣省民政廳廳長、台灣省政府物資局局長。.

13 关系: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國立中興大學校友列表國立臺南大學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國立臺北大學校友列表蘇南成蔡介雄臺南市市長臺灣地方派系1935年臺灣1960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1972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197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簡稱國民黨中央或中央黨部)是中國國民黨的最高執行機關,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组成,整個組織包括以主席為首的幹部群、以及數個黨務單位。.

新!!: 张丽堂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國立中興大學校友列表

以下國立中興大學校友包含「台中校區」以及「台北校區」兩校區的校友。 台中校區為國立中興大學校本部,台北校區為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 台北校區於西元2000年改制為國立臺北大學,依據歷史脈絡,共同隸屬於中興大學與台北大學校友。.

新!!: 张丽堂和國立中興大學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南大學

國立臺南大學(簡稱南大)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臺南市中西區的國立大學,前身為1962年的省立臺南師專,歷經多次改制而成。.

新!!: 张丽堂和國立臺南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簡稱:臺南一中、南一中,位於臺灣臺南市東區,緊鄰國立成功大學及臺鐵臺南車站。.

新!!: 张丽堂和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北大學校友列表

本條目之內容依照編輯先後順序排列.

新!!: 张丽堂和國立臺北大學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蘇南成

蘇南成(),台灣政治人物,台南市人。有「蘇大頭」、「大頭成」的外號。曾任臺南市市長、高雄市市長,後任國民大會代表、議長。 蘇南成以其個人魅力及獨特施政風格,成為在台灣地方自治史上一特立人物,在威權統治時期曾因爭取國民黨提名未果,脫黨以黨外身分參與台南市長選舉,並順利當選台南市長,任內因大刀闊斧開辦市政,連任下屆台南市長,其施政也令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印象深刻,因而在蔣經國「吹台青」時期獲得提拔,出任官派(院轄市)高雄市長。卸任高雄市長後,轉任國民大會代表、並於1999年李登輝總統時代接任國民大會議長,但在議長任內因國代延任案引起爭議而名噪一時。.

新!!: 张丽堂和蘇南成 · 查看更多 »

蔡介雄

蔡介雄(),台灣政治人物,台南市人。曾任第四至十屆臺灣省議員,有「黨外議長」之稱。.

新!!: 张丽堂和蔡介雄 · 查看更多 »

臺南市市長

本條目列出自臺灣自設置臺南市此一行政區劃後,同名之州轄市、省轄市、直轄市的歷任臺南市市長。現任臺南市代理市長為李孟諺。.

新!!: 张丽堂和臺南市市長 · 查看更多 »

臺灣地方派系

臺灣地方派系主要指中華民國臺灣各縣市或鄉鎮市等次級行政區的政治派系。因族群、宗族、地域等關係,牽涉血緣或利益的共同意識,使得外人難以在當地政治環境立足、競爭、共享資源的緊密團體。一般而言,地方政治派系在一級行政區(縣市)或更上層選舉中的影響力漸被政黨政治所取代而式微,但各級民意代表的產生仍一定程度受到地方政治派系的掌控。.

新!!: 张丽堂和臺灣地方派系 · 查看更多 »

1935年臺灣

1935年臺灣因為已經由日本統治四十年,故舉辦了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這一年也是新竹、臺中州大地震發生的那一年。.

新!!: 张丽堂和1935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960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60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即地方自治實施以來的第四屆縣市長選舉,與1960年臺灣省議員選舉合併辦理,同時於1960年4月24日舉行投票。本屆選舉共選出臺灣省當時21個縣市的行政首長,任期4年,但並沒有牽涉到實施戰地政務的 福建省(金馬地區)。 最後,在21位縣市長席次中,基隆市市長選舉、高雄縣縣長選舉分別由中國民主社會黨的林番王 、及無黨籍人士余登發勝出,其餘20席皆由中國國民黨取得。.

新!!: 张丽堂和1960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 查看更多 »

1972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72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即地方自治實施以來的第七屆縣市長選舉,與1972年中華民國省議員選舉、197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1972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合併辦理,同時於1972年12月23日舉行投票。本屆選舉共選出臺灣省當時20個縣市的行政首長,任期4年,但並沒有牽涉到福建省 、以及院轄市臺北市。 選舉結果, 中國國民黨首度全數取得臺灣20位縣市長席次,也是中華民國選舉史上至今唯一一次由單一政黨完全掌控全臺地方縣市的執政權。 本屆選舉中,國民黨在蔣經國主導下採用「派系替代政策」。提名大量年輕黨工取代原有臺灣地方派系,最後在本次大選獲得全面勝利。然而也因為「派系替代政策」引起原有地方派系,地方派系的不滿導致在下屆大選中出現消極輔選或倒向黨外勢力,導致出現黨外勢力的大勝利。.

新!!: 张丽堂和1972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 查看更多 »

197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7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即地方自治以來的第八屆縣市長選舉,與省市議員選舉同時於1977年11月19日舉行投票,選出當時臺灣省20個縣市的行政首長。投票作業於當日上午7時至下午4時在全臺各地投票所進行,全臺選舉人數7,713,194人,出席投票者6,196,081人,投票率為80.39%《中華民國選舉概況》,中央選舉委員會,1984年6月,下冊第476-483頁。 此次選舉由於中國國民黨涉嫌在桃園縣長選舉投票過程中做票,引起中壢市民忿怒,上千名群眾包圍、搗毀並放火燒毀中壢市警察分局,史稱「中壢事件」。最後,在20位縣市長席次中,除了桃園縣、臺中市、臺南市、高雄縣等4席由無黨籍人士取得外,其餘16席皆由中國國民黨取得。.

新!!: 张丽堂和197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張麗堂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