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72 关系: 十剎,千種忠顯,千早城之戰,南北朝时代 (日本),南部師行,后古代史,名和長年,各国国旗变迁时间轴,吉野神宮,天下,太平記,太平記 (大河劇),室町幕府,宗良親王,島津氏,上杉宪显,上杉憲房 (南北朝時代),中先代之亂,三浦芳聖,京都府,京都五山,五山 (日本),今川氏,延元之亂,建武中興十五社,建武政權,伊達行朝,佐佐木道譽,後醍醐天皇,後村上天皇,北畠顯家,准太上天皇,兩統迭立,六角時信,元弘之亂,光嚴天皇,四條畷神社,神户市,笠置山之戰,第一尚氏,箱根竹之下之战,細川賴春,鎮守府將軍,鎌倉宮,飛山城,親王任國,香川县,高師直,高師泰,護良親王,... 扩展索引 (22 更多) »
十剎
十剎(じっせつ、じっさつ)是五山制度的寺格之一。五山之下・諸山之上。.
查看 建武新政和十剎
千種忠顯
千种 忠显(日语:千種忠顕 ちぐさ ただあき、??? - 延元元年/建武3年6月7日(1336年7月15日))是镰仓时代末期到南北朝时代的公卿(公家)。权中纳言六条有忠次男。千种家祖。官位从三位参议,赠从二位。.
查看 建武新政和千種忠顯
千早城之戰
千早城之战(日语:ちはやじょうのたたかい)是1332年(元弘2年、正庆元年)呼应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运动起兵的河内武将楠木正成与镰仓幕府军之间的一场围城战。千早城是一座山城,与上赤坂城・下赤坂城并列,都位于现在大阪府千早赤阪村。.
查看 建武新政和千早城之戰
南北朝时代 (日本)
南北朝是指1331年至1392年間日本歷史上皇室分裂為南、北兩個天皇的時代,位於镰仓时代與室町時代之間。在這段時間裡,兩方有各自的皇位承傳,也各自有朝廷並立對峙。.
南部師行
南部師行(,)是日本鎌倉時代後期至南北朝時代武將,當主。.
查看 建武新政和南部師行
后古代史
后古代史(也称前现代史)是西方历史学划分出来的一段时期的历史。欧洲历史学界一般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世纪、近代,而后古代与中世纪是完全对应的,它位于古代史与现代史中间。不同地区的后古代时期也不同,通常开始于公元200-600年,结束于1200-1500年。这段时期的主要古代文明依次为汉朝(结束于220年)、西罗马帝国(476年)、笈多王朝(550年代)和萨珊王朝(651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大致对应于封建时期中段的隋、唐、宋等朝代。但在中国史中,往往以1840年为分界线,之前称古代,之后称近代或现代,因而对这一时期并没有相应的称呼。这一时期主要的特点包括,来自中亚的入侵,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发展,以及不同文明间的贸易和军事接触。.
查看 建武新政和后古代史
名和長年
名和长年(日语:名和 長年 なわ ながとし、? - 延元元年 / 建武3年6月30日(1336年8月7日))日本南北朝时代武将。官位伯耆守。与建武新政下受到重用的楠木正成、结城亲光、千种忠显并称「三木一草」。名和长年署名签发的文书现存很少,流传下来的有关其本人以及名和氏的史料也不多。.
查看 建武新政和名和長年
各国国旗变迁时间轴
本时间轴反映了各国国旗的变迁史。各国以英语字母顺序排列。.
吉野神宮
吉野神宮(よしのじんぐう)是位在日本奈良縣吉野郡吉野町吉野山麓的神社。建武中興十五社之一,舊社格為官幣大社(現神社本廳的別表神社)。舊社名是吉野宮。.
查看 建武新政和吉野神宮
天下
-- 天下,最初是中华民族中漢族對世界的專有概念,後來傳播至東亞地區,深深影響東亞周邊的歷史和文化。“天下”的字面意思為「普天之下」,沒有地理和空間的限制,但也有不同的用法,用來形容某一種地理概念。天下这一概念伴隨一定的秩序原理,為某個地域、人民、國家的世界觀。就算對世界觀不明確的地域民眾,他們的「天下」的概念亦會根據一定的秩序形成。.
查看 建武新政和天下
太平記
太平記()是日本古典文學名著之一。共40卷,以南北朝時代為舞台,描寫從後醍醐天皇即位、鎌倉幕府滅亡、建武新政和崩壞後的南北朝分裂、觀應之擾亂,到2代將軍足利義詮死去和細川賴之管領就任為止,1318年(文保2年)~1368年(貞治6年)頃約50年間的軍記物語。有今川家本、古活字本、西源院本等諸種。「太平」被認為有祈願和平的意味,也有怨靈鎮魂的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區別許多以《太平記》為名的小說、電視劇而被稱作《古典太平記》。.
查看 建武新政和太平記
太平記 (大河劇)
太平記是NHK於1991年播出的第廿九部大河劇。原作是吉川英治的「私本太平記」,全四十九集,播出期間是1991年1月6日 - 12月8日。 本劇是敘述南北朝時代分裂為兩個皇朝的戰亂故事。吉川英治的原作原本是描述鎌倉時代、足利尊氏舉兵到鎌倉幕府滅亡、建武新政、南北朝動亂,最後寫到尊氏之死。但是在本劇後半有關觀應之亂等故事,則是吉川原作沒有的創作。.
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也称足利幕府,是日本历史上第二个幕府政权,由足利尊氏于1338年开设,终于1573年,其间共经历16代室町征夷大将军(由於第10和12代將軍是同一人,所以有說是15代)。室町幕府雖然長達二百多年,但有一半時間國家處於戰亂之中,幕府並無能力去控制擁兵自重的大名,日本步入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战国时代。.
查看 建武新政和室町幕府
宗良親王
宗良親王(),又稱為信濃之宮、大草之宮、幸坂之宮,出家後法名尊澄法親王,是日本鎌倉時代末期及南北朝時代初期的皇族,生父母是後醍醐天皇及二條為子,官至一品中務卿。.
查看 建武新政和宗良親王
島津氏
島津氏是日本的氏族之一。在鎌倉時代到江戶時代期間是大名,另外其家族亦有不少分支。.
查看 建武新政和島津氏
上杉宪显
上杉宪显(1306年-1368年),镰仓幕府时代末期至南北朝时代的武将,守护大名。初代关东管领,山内上杉家始祖。兼任上野,越后,伊豆守护。足利尊氏的母亲为其姑母,因此与尊氏为表兄弟的关系。.
查看 建武新政和上杉宪显
上杉憲房 (南北朝時代)
上杉憲房(生年不詳-1336年3月10日)是鎌倉時代末期至日本南北朝時代的武將。與室町幕府初代征夷大將軍足利尊氏和足利直義有親戚關係。.
中先代之亂
中先代之乱(日语:なかせんだいのらん)发生于1335年(建武2年)7月,是镰仓幕府第14代执权北条高时的遗孤北条时行在御内人诹访赖重的拥立下,为了再兴镰仓幕府而发动的叛乱。因为当时镰仓被视为武家政权的正统根据地而叛军曾一度占领镰仓,因此也被视为一个政权。从时间上,处于先代北条氏政权和后代足利氏政权之间,所以被称为“中先代”。叛军对镰仓的占领仅20余日,所以又被称为“廿日先代”。.
查看 建武新政和中先代之亂
三浦芳聖
三浦芳聖()是一位日本新興哲學宗教神風串呂的創立人。他在二戰日本投降之後,自稱是日本皇位的正統繼承人,人稱三浦天皇,芳聖天皇,並進行皇居遷都提倡運動。他在日本自稱天皇中名氣僅次於熊澤寬道和璽光尊。.
查看 建武新政和三浦芳聖
京都府
京都府()是日本近畿地方的都道府縣之一。自794年遷都至此(平安京),京都就成為天皇的御所所在地。以令制國來說,京都府約當山城國的全域、丹波國的大半與丹後國的全域。.
查看 建武新政和京都府
京都五山
京都五山,是日本京都五所著名佛教临济宗寺庙的并称。 镰仓幕府末期,幕府仿照南宋的临济宗五山,命名了五所寺庙为“镰仓五山”。镰仓幕府灭亡后,后醍醐天皇推行建武新政,命名了京都五山以取代原有的镰仓五山。后在南北朝时期,五山成为足利幕府的主要支持力量之一。 京都五山包括:.
查看 建武新政和京都五山
五山 (日本)
五山制度(ござんせいど)是日本的寺格之一。主要是臨濟宗的制度。從上位開始區分成五山・十剎・諸山・林下。.
查看 建武新政和五山 (日本)
今川氏
今川氏()是日本鎌倉時代至江戶時代的武家氏族,發跡於三河國今川(現愛知縣西尾市今川町),最初於南北朝時代作為足利氏支援北朝對抗南朝,進入室町時代後繼續支持室町幕府,並且箝制鎌倉公方,永享之亂和享德之亂時依然支持幕府。戰國時代時則以駿河國和遠江國為根據地,擴展勢力至三河國,一度將收歸其下,與武田氏和後北條氏多次交戰後三方結盟。此後,以上洛為目標向西進軍,卻在桶狹間之戰中敗於織田信長,家督今川義元亦戰死,並且遭到德川家康和武田信玄背叛,最終作為大名的今川氏滅亡,家督今川氏真則輾轉投靠不同的大名,其子孫在江戶時代則作為存續至明治維新後斷絕。.
查看 建武新政和今川氏
延元之亂
延元之亂(えんげんのらん,建武2年-建武3年、同年改元延元元年,1335年12月10日-1336年6月14日),為足利尊氏為首的武家對後醍醐天皇進行叛亂,導致建武政權崩潰,日本進入南北朝時代的一場政變。.
查看 建武新政和延元之亂
建武中興十五社
建武中興十五社(けんむちゅうこうじゅうごしゃ)是以建武中興(建武新政)時南朝方的皇族・武將等作為主祭神之15座神社。這些神社結成「建武中興十五社會」。 後醍醐天皇進行的王政復古,對廢除江戶幕府,建立明治政府的明治天皇有深刻的意義。明治以降,在建武中興相關人物的因緣之地創設祭祀的神社。 Category:神社.
查看 建武新政和建武中興十五社
建武政權
#重定向 建武新政.
查看 建武新政和建武政權
伊達行朝
伊達行朝(1291年-1348年6月6日)是鎌倉時代後期至南北朝時代 (日本)武將。父親是伊達基宗。本名行朝,後來改名為行宗(大槻文彦的『伊達行朝勤王事歷』)。作為南朝側的武將在各地轉戰。官位是從五位下左近將監、從四位下宮内大輔。.
查看 建武新政和伊達行朝
佐佐木道譽
佐佐木 导誉 / 京极 导誉(ささき どうよ / きょうごく どうよ) / 佐佐木 高氏 / 京极 高氏(きょうごく たかうじ),为镰仓时代末期至南北朝时代武将。法名导誉,讳高氏。一般以“佐佐木佐渡判官入道(佐佐木判官)”或“佐佐木道誉”之名为人所知。 佐佐木导誉出生于创设镰仓幕府的功臣、近江国佐佐木氏一族中的京极家,仕执权北条高时之御相供众。佐佐木导誉跟随着受后醍醐天皇纶旨、举兵推翻镰仓幕府的足利尊氏。其后后醍醐天皇的建武新政未能得到武士的支持,佐佐木导誉与足利尊氏便一同离开,随尊氏开创了室町幕府。后兼任政所执事与六国守护。 佐佐木导誉以被唤作“婆娑罗(ばさら、BASARA)”的南北朝时期风雅婆娑罗大名为人所知,《太平记》中记载了许多导誉设谋嘲弄权威的奢华宴会的轶事。.
查看 建武新政和佐佐木道譽
後醍醐天皇
後醍醐天皇(;,即正應元年十一月初二 — 延元四年/曆應二年八月十六)為日本第九十六代天皇(1318年3月29日—1336年9月18日在位),諱尊治()。.
查看 建武新政和後醍醐天皇
後村上天皇
後村上天皇(;嘉曆3年(1328年)-正平23年/應安元年3月11日(1368年3月29日))為日本第九十七代天皇((延元4年/曆應2年8月15日)1339年9月18日—1368年3月29日在位),也是南朝第2任天皇(在位:延元4年/曆應2年8月15日(1339年9月18日) - 正平23年/應安元年3月11日)。初名義良(のりよし / のりなが),後改憲良。 他是後醍醐天皇的第七皇子,為阿野廉子所生。 1911年(明治44年),日本政府確認南朝朝廷這一系的天皇為正統,後村上天皇被當作日本歷史上的第97代天皇。.
查看 建武新政和後村上天皇
北畠顯家
北畠顯家()是日本南北朝時代的公家兼武將。准大臣北畠親房長子。官位從二位權中納言,死後追贈從一位左大臣。.
查看 建武新政和北畠顯家
准太上天皇
准太上天皇,是被特許擁有太上天皇待遇的日本皇族。 在源氏物语中,男主角光源氏實際上應為太上天皇(「太上天皇になずらふ御位」),因為他擁有具體的地位和称号,而被後世誤解為本不存在的「准太上天皇」(「じゅんだいじょうてんのう」)。譯為「獲得太上天皇待遇」(「太上天皇に准ず」/「太上天皇になずらふ」)方為正確。。 准太上天皇在歷史上首個實例是敦明親王在寛仁元年(1017年)辭去太子之位而獲小一条院的院号和與太上天皇一樣的官職推薦權和敘任權,是唯一一個與太上天皇有相同的院廳設置的准太上天皇,而准太上天皇的設立與其相關的待遇和權力是可有可無的。 由此而言,女院意味著擁有與太上天皇或准太上天皇相當地位和待遇的女性。在正曆2年(991年),東三條院藤原诠子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名女院。由於東三條院是一條天皇的生母,但出家後東三條院失去了皇太后宮職(照料服侍皇太后的政府機關)的服侍,為了讓東三條院在出家後仍能享有一如往昔的生活與服侍,故而設立了比三宮(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地位更高的「女院」。然而,由於原來作為皇帝母親的優待的女院地位的待遇要求,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逐漸多元化,此後並非所有的女院都能得到與太上天皇或准太上天皇相當的待遇。.
查看 建武新政和准太上天皇
兩統迭立
兩統迭立是日本鐮倉時代到南北朝時代的一個政治現象,指的是後嵯峨天皇之後的兩位天皇-後深草天皇和龜山天皇和其子孫之間的鬥爭。.
查看 建武新政和兩統迭立
六角時信
六角時信或佐佐木時信(,)是日本鎌倉時代末期至南北朝時代武將、守護大名,近江守護,佐佐木氏嫡流六角氏第3代家督,父親是。.
查看 建武新政和六角時信
元弘之亂
元弘之亂(日語:元弘の乱,げんこうのらん)是一場發生於元弘元年(1331年),以後醍醐天皇為中心的,企圖推翻鎌倉幕府的倒幕運動。最終由足利尊氏、新田義貞、楠木正成、赤松則村等人響廳天皇起兵,進而滅亡鐮倉幕府。也稱作元弘之變。 廣義來講,元弘之變包括1331年至1333年鎌倉幕府滅亡之間一系列的戰爭。 Category:鎌倉時代戰役 Category:北條氏 Category:足利氏 Category:新田氏 Category:楠木氏.
查看 建武新政和元弘之亂
光嚴天皇
光嚴天皇(,1313年8月1日—1364年8月5日,舊曆:正和2年七月初九—正平19年 / 貞治3年七月初七)是日本北朝第一代天皇(在位:元弘元年9月20日(1331年10月22日) - 元弘3年 / 正慶2年5月25日(1333年7月7日))。讳量仁()。.
查看 建武新政和光嚴天皇
四條畷神社
四條畷神社(しじょうなわてじんじゃ)是位在日本大阪府四條畷市的神社。建武中興十五社之一社,舊社格為別格官幣社(現神社本廳的別表神社)。.
查看 建武新政和四條畷神社
神户市
户市()是位於日本西部近畿地方兵庫縣的都市,為兵庫縣縣廳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下轄有9個區。神戶市的面積為552.83平方公里。2016年6月,神戶市有人口1,538,053人,是日本人口第七多的都市。神戶市與大阪市、京都市並為京阪神都會區的核心都市,同時也和其附近的衛星都市組成神戶都市圈。 「神戶」這一地名是起源於現在神戶市中心的三宮、元町地區在古代曾是生田神社的領地,並居住有生田神社的。神戶地處大阪灣沿岸,風浪平緩且沿岸水深較深,地形極為適宜建設港口。在古代時期,神戶就是京都及大阪的外港之一。1868年,神戶成為日本最早開放對外國通商的五個港口之一,之後神戶迅速發展為日本最重要的港灣都市之一。也正因其是日本最早的通商港口,神戶以開放和國際化的氣氛而聞名。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雖然給神戶帶來巨大的打擊,然而經過多年的重建,神戶的都市建設和人口都已超過地震之前的水準。神戶也是一座宜居都市,並曾在2007年入選福布斯雜誌評出的「世界最清潔的25座城市」,其後也於2012年在瑞士的諮詢公司ECA國際評選出的世界宜居都市排名中排名第五位,是唯一入選前10位的日本都市。.
查看 建武新政和神户市
笠置山之戰
置山之战是镰仓时代后期,元弘元年(1331年)9月在山城国相乐郡笠置山(现在的京都府相乐郡笠置町)倒幕的后醍醐天皇和镰仓幕府之间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属于广义上的元弘之乱(后醍醐天皇倒幕)的一部分。.
查看 建武新政和笠置山之戰
第一尚氏
一尚氏是對尚思紹王即位(1406年)到尚德王被殺(1469年)的63年間統治琉球國的王室及其姓氏的通稱。是琉球最早的一個統一王朝。正式名稱為尚氏,為了與第二尚氏做區別,一般稱其為第一尚氏,又稱佐敷王統。第一尚氏從初代尚思紹王到末代尚德王,共傳位七代。 相傳,第一尚氏王朝初代國王尚思紹王的父親鮫川大主是大城按司的女婿,生尚思紹王。尚思紹成年之後,被擁戴為佐敷按司。 當時正處於戰亂的三山時代,尚思紹見其子尚巴志善於治國,且有軍事才能,於是退隱,讓位給尚巴志。1406年,尚巴志起兵擊敗中山王武寧,攻佔浦添城。尚思紹被兒子擁立為名義上的國王。 1421年,尚思紹王死去,尚巴志王即位,國力十分強盛。於1416年和1429年先後攻滅北山國怕尼芝王朝和南山國大里王朝。次年接受明朝冊封,被賜姓「尚」,改國號為「琉球」。此後琉球國開始逐漸興盛起來。 1453年尚金福王死後,琉球國發生爭奪王位的內亂(「志魯布里之亂」),首里城幾乎全毀,琉球國國力被銷弱。但後來尚德王不思整頓國家,反而不斷對外用兵,終於引起大臣的不滿。1469年,琉球國發生內亂,尚德王被殺。法司欲立尚德王的世子為王,遭群臣的一致反對。尚德王妃見勢不妙,攜世子逃往真玉城,被軍士發現並殺死。群臣擁立與第一尚氏沒有任何血源關係的御物城御鎖側官金丸為君。自此,第一尚氏王朝滅亡。 尚德王第三子屋比久大屋子倖免於難,後任佐敷間切屋比久地頭職。屋比久大屋子的第四子照屋親雲上長太,出任兼城間切照屋地頭職,是為明氏龜谷家元祖。.
查看 建武新政和第一尚氏
箱根竹之下之战
箱根竹之下之战是发生在日本南北朝时代建武2年(1335年)的一次战役,交战双方为足利尊氏和新田义贞。从镰仓幕府夺回政权的后醍醐天皇施行建武新政,足利尊氏起兵叛乱,新田义贞与胁屋义助奉命前往讨伐。双方在今静冈县小山町附近展开战斗,最后以足利尊氏的北朝军胜利结束。 Category:足利氏 Category:南北朝時代戰役 (日本) Category:小山町 Category:新田氏.
查看 建武新政和箱根竹之下之战
細川賴春
細川賴春(,)是日本鎌倉時代後期至南北朝時代的武將、守護大名,室町幕府侍所頭人、阿波、伊予、備後、日向、越前守護,細川氏一門室町幕府管領家之祖,父親是,兄長是,弟弟是,兒子是細川賴之、、、和,官位是從四位下讚岐守、刑部大輔。.
查看 建武新政和細川賴春
鎮守府將軍
鎮守府將軍是日本在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期間所設的一個令外官,職掌陸奧北方的防務,在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中稱為「鎮守將軍」或「陸奧鎮守將軍」,只有初代鎮守將軍的大野東人被記述為「鎮守府將軍」。平安時代後,鎮所遷離陸奧國府,鎮所形成更為獨立的「鎮守府」於是「鎮守府將軍」才逐漸變成定稱。 鎮守府將軍原本為四、五位左右的官等,後來因為職要權重,被視為武門的榮職,所以自源經基開始,清和源氏出身的源氏大將都曾出任過鎮守府將軍。在源賴朝出任征夷大將軍,建立武家政權鎌倉幕府後,鎮守府將軍被實質上廢除,終鎌倉時代,鎮守府將軍只曾作為名譽職追贈給亡故的新田義重。鎌倉時代結束後,政權回歸到後醍醐天皇,建武新政中規劃重新恢復鎮守府將軍,並由年少的陸奧守北畠顯家出任。同時,在北畠顯家的父親北畠親房的奏請下,當鎮守府將軍由官等三位以上的公卿出任時,特以「鎮守大將軍」稱之,置於和征夷大将軍同等的地位。.
查看 建武新政和鎮守府將軍
鎌倉宮
鎌倉宮(かまくらぐう)是位在日本神奈川縣鎌倉市的神社。祭神是護良親王(もりながしんのう)。建武中興十五社之一,舊社格為官幣中社。別名大塔宮(おおとうのみや)。神社創建在護良親王被囚禁和殺害的東光寺跡。.
查看 建武新政和鎌倉宮
飛山城
飛山城()是日本鎌倉時代至安土桃山時代下野國(栃木縣宇都宮市竹下町)曾經存在的一座平山城。.
查看 建武新政和飛山城
親王任國
親王任國()是親王擔任令制國常陸國、上總國、上野國國守的制度。親王擔任的守稱為太守。 根據《類聚三代格》,此制度是在天長3年9月6日(826年10月10日)由清原夏野奏上而確定的。.
查看 建武新政和親王任國
香川县
香川縣()是位於日本四國島東北部瀨戶內海沿岸的一個縣,縣廳位於高松市。「香川」這一縣名取自於位於香川縣中部的「香川郡」,轄區範圍相當於古代令制國中的讚岐國。香川縣面積1,876.73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積最小的縣,但香川縣的可住地面積比例和人口密度均是日本前列。由於氣候較為乾旱,香川縣內儲水池星羅棋布。香川縣是自本州進入四國的要道,因此有「四國門戶」之稱。在鐵路公路兩用橋瀨戶大橋開通之後,香川縣往來本州的交通更加便利。香川縣的飲食文化以讚岐烏龍麵而著稱。.
查看 建武新政和香川县
高師直
師直,日本南北朝時代武將。.
查看 建武新政和高師直
高師泰
师泰(日语:高 師泰/こう の もろやす、??? - 观应2年/正平6年2月26日(1351年3月24日))南北朝时代武将。高师直的兄弟(『高階系図』记载为师直之兄,同时代史料『園太暦』却有「舎弟師泰」的记录。.
查看 建武新政和高師泰
護良親王
護良親王(,延慶元年-建武二年七月二十三日),是鎌倉時代後期至建武新政時期的人物,建武新政府的征夷大將軍。父親是後醍醐天皇,母親是源師親之女親子,妻是北畠親房之女。被稱為大塔宮。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天台座主,身兼皇子、軍事家,政治家,僧人多重身份,日本以南朝為正統的重要代表人物。.
查看 建武新政和護良親王
足利尊氏
足利尊氏(),室町幕府的第一代征夷大将军(1338年-1358年)。原名足利高氏,幼名又太郎。镰仓幕府灭亡后,由后醍醐天皇赐名为尊氏。 出生於下野国(今栃木縣)是足利貞氏的次子,母親是上杉清子。元服之後接受了鐮倉幕府的執權得宗家北條高時的偏諱「高」字,取名高氏。 1333年(元弘3年),後醍醐天皇在伯耆船上山舉兵反對鐮倉幕府。鐮倉幕府派足利高氏前往鎮壓,但足利高氏在丹波國篠村的八幡宮宣佈脫離幕府,支持后醍醐天皇,並攻破幕府設在京都的六波羅探題(元弘之乱)。不久以後鐮倉幕府滅亡。足利高氏被後醍醐天皇當作討幕的第一功臣,天皇將自己名字「尊治」中的「尊」字賜給了他,從此以後,改名足利尊氏。 後醍醐天皇實施建武新政,失去了武士階層的支持。北條氏的餘黨在關東發動中先代之乱。足利尊氏的弟弟足利直義當時鎮守鐮倉,形勢危急,尊氏率軍救援直義。尊氏在平定中先代之亂後,擁兵自重,這使足利尊氏與天皇關係迅速惡化,最終尊氏在鐮倉發動延元之亂,率部前往京都,驅逐天皇於比叡山;但不久天皇糾集勢力反撲,尊氏逃往九州島。隨後以大宰府天滿宮為據點再次反攻,通过凑川之战击败楠木正成、新田義貞,攻佔京都,滅亡建武政權。擁立光明天皇,並成為征夷大將軍,開設幕府。後醍醐天皇逃往吉野開設南朝朝廷,與幕府對抗。 室町幕府早期是由足利尊氏和弟弟足利直義一起執政的雙頭政治。後來二人對立,发生观应扰乱。此後尊氏為攻滅南朝等反對勢力而奔走,試圖鞏固幕府的統治,在他去世前,南朝已沒有足以攻滅北朝之武力。尊氏於1358年病故,由子足利義詮接任將軍。 足利尊氏由於反叛天皇,在二戰前受皇國史觀的影響,日本政府將其認定為「逆賊」。然而在戰後由於歷史觀的變遷,有不少歷史學家對其作出了肯定評價。.
查看 建武新政和足利尊氏
足利义诠
足利义诠()是室町幕府的第2代将军。足利尊氏的第三子、长男。母亲为北条久时的女儿北条登子、镰仓幕府最後执权赤桥守时的妹妹。正室为涩川义季的女儿涩川幸子。幼名千寿王。其子为足利義满、足利满诠。.
查看 建武新政和足利义诠
足利直義
足利直義(),日本鎌倉時代末期至南北朝時代初期的知名武將。他是足利貞氏的第三子,室町幕府開朝初代幕府將軍足利尊氏是他的同胞哥哥。足利直義在室町幕府的建立中起著重要作用。 1326年起,擔任兵部重要官員,室町幕府成立後,除了持有兵權,參加多項爭戰外也擔任大御所等重要職務。相對於足利尊氏的「大將軍」,世人稱直義為「副將軍」。1349年在觀應擾亂中失勢出家,次年投奔南朝。1351年在關東被足利尊氏擊敗,囚禁於鎌倉,直到翌年去世為止。.
查看 建武新政和足利直義
阿野廉子
阿野廉子(あの やすこ/かどこ,),鎌倉時代後期、南北朝時代後宮、女院,後醍醐天皇寵妃,後村上天皇(義良親王)、恒良親王、成良親王、祥子内親王、惟子内親王的生母。受院号宣下,号新待賢門院,称三位局。 父右近衛中将阿野公廉,母不詳,後为洞院公賢養女。阿野家是出自藤原北家閑院流的公家,阿野全成外孫阿野实直为始祖。.
查看 建武新政和阿野廉子
镰仓幕府
鎌倉幕府(1192年—1333年),是日本第一个幕府政权,政治中心在鎌倉,镰仓幕府存在的约150年也被称作镰仓时代。镰仓幕府建立者为河内源氏栋梁源赖朝,后演化为以北条時政、北条義時等为中心的坂东武士政权。初代“镰仓殿”源赖朝死后,由于御家人之间残酷的权力斗争,赖朝嫡流断絶,此后北条义时的嫡流、得宗家成为镰仓幕府的实际统治者。由于御家人与得宗家御内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镰仓政权的统治基石逐渐动摇,并最终被各路反镰仓的“恶党”势力攻灭,取而代之的是室町幕府。.
查看 建武新政和镰仓幕府
東村山市
東村山市()為位于東京都多摩地區的城市。市區面積17.17km² 平方公里。施行市制于1964年4月1日。 往東京都特別區部的通勤率為29.3%(平成22年國勢調査)。.
查看 建武新政和東村山市
梅松論
《梅松論》(ばいしょうろん)是南北朝時代的軍記物語・歷史書,全2巻,作者不详。和『太平記』同時代成立,描寫同時代的作品。.
查看 建武新政和梅松論
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幼名多闻丸,明治時代起尊称大楠公,為镰仓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时期著名武将。楠木正成一生竭力效忠後醍醐天皇,在湊川之戰陣歿。后世以其為忠臣與軍人之典範,被視為武神。原官位正五位,1880年追贈正一位。此外楠木正成與戰國末年的真田信繁、源平合戰的源義經並列日本史中三大「末代」悲劇英雄。.
查看 建武新政和楠木正成
正親町實明
正親町實明(,)是日本鎌倉時代中期至南北朝時代公卿,父親是從一位太政大臣,異母兄為從一位左大臣。出身自清華家之一的,其後成為羽林家之一之祖,官位為正二位權大納言。.
查看 建武新政和正親町實明
武家传奏
武家传奏是日本朝廷中的职名之一,存在于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由公卿担任,承担为朝廷传达武家奏请的任务。.
查看 建武新政和武家传奏
治天之君
治天之君是日本古代至中世時期對不擔任天皇,但掌握實權的皇族家督的稱謂,通常是上皇或法皇。 治天之君是事實上的日本君主,掌握實權的上皇、以及開設院政的法皇,都被稱為治天之君。與治天之君相對的是在位之君(天皇)。有時治天之君與在位之君同時執掌朝政,例如二條天皇便與後白河法皇並掌朝政。有時天皇無法管理朝政,由治天之君管理國家事務。.
查看 建武新政和治天之君
湊川神社
湊川神社(湊川神社)是位在日本兵庫縣神戶市中央區的神社。在地人稱之為「楠公さん」。建武中興十五社之一社,舊社格為別格官幣社(現神社本廳的別表神社)。.
查看 建武新政和湊川神社
源義經
源義經(--元年-文治五年閏四月卅日,即),為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出身於河內源氏的武士,知名的將領,曾任左衛門少尉兼檢非違使(俗稱為判官)。 父源義朝家系乃清和源氏其中一支,河内源氏的棟樑源賴信的後代,世世代代在東國武家人材輩出。義經為源義朝的第九子,幼名牛若丸(うしわかまる)。在平--治之亂中為平清盛所敗後,源義經在7歲時被送到京都鞍馬寺學習。之後他投奔奥州,受到奥州藤原氏當主藤原秀衡的庇護。及長,源義經與兄長源賴朝一齊舉兵討伐平家,在著名的戰役源平合戰中戰功彪炳,威名顯赫。但也因功高震主為源賴朝所猜忌,最終兄弟反目成仇。源賴朝在全國追捕義經。義經在走投無路之下再度投靠藤原秀衡,秀衡死後,其子藤原泰衡繼為家督,泰衡因畏懼源賴朝,領兵突襲源義經,源義經自知必死,把自己鎖在佛堂,誦經祈求往生淨土,在左右手弁慶等所有家臣戰死後,義經為避免妻女受辱,拔刀刺殺了愛妻鄉御前與4歳的愛女龜鶴御前,切腹自盡。 源義經為日本人所愛戴的傳統英雄之一,而且由於其生涯富有傳奇與悲劇的色彩,在許多故事、戲劇中都有關於他的描述,在許多神社中也奉祀著源義經,並與戰國末年的真田信繁、建武中興時代的楠木正成並列日本史中三大「末代」悲劇英雄。.
查看 建武新政和源義經
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Sinosphere)有時稱為東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中華文化圈,是指歷史上受中國及中華文化(或漢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共同使用漢字、文言文作為書面語之文化圈。日-zh-hans:朝;zh-hant:韓-越大多不使用漢語雅言作為口頭語言交流媒介,故漢字文化圈範圍大於漢語圈(Sinophone)。 涵蓋國家包括中國以及歷史上曾受中國皇帝冊封或曾向中國王朝朝貢之周邊國家或民族。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農耕民族,存在冊封體制,從中國歷代王朝引進國家制度、政治思想、中華法系,並發展出相似之文化和價值觀,但與中國保持著相對政治獨立。漢字文化圈所覆蓋地域與現代劃分之東洋地區很大程度重合,包括了中國大陸、澳門、香港、臺灣等漢語地區,古代的越南(京族)、朝鮮半島(朝鮮族)、日本列島(大和族)、琉球群島(琉球族)等。日本歷史學者西嶋定生提出之「東亜(東洋)世界論(冊封體制論)」,形成了歷史學上之「文化圈」概念模型。 漢字誕生地中國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半島、日本、蒙古等地,歷史上完全使用漢字或與本國固有文字混合使用,古代官方及知識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和--稱為“漢文”)作為書面語言,但漢字文化圈並不使用漢語雅言作為口頭媒體。另外,有些遊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雖然位於漢字文化圈地區內,但不使用漢字。在現代-zh-hans:朝鲜;zh-hant:韓-語、越南語和日本語中,六成以上詞彙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之漢字詞所組成。另外日本假名和越南喃字皆是從漢字衍生之文字,朝鮮半島諺文雖為自創文字但亦能跟日文假名一樣和漢字一同混合使用。東洋世界各國歷史上都曾經使用過漢字。聯合國成立後,中文為聯合國六種正式語言之一。.
查看 建武新政和漢字文化圈
成良親王
成良親王(),是日本鎌倉時代後期及南北朝時代的皇族,生父母是後醍醐天皇及阿野廉子,同母兄弟有恒良親王、義良親王(後村上天皇)。.
查看 建武新政和成良親王
斯波家長
斯波家長(1321年-1338年1月16日)是日本南北朝時代武將。斯波高經的長男。 與父親高經一同作為一門的重要家臣並仕於足利尊氏。在中先代之亂後,尊氏反抗建武新政並引發戰亂時,為了與朝廷方的北畠顯家對抗而命家長持有奥州和羽州的軍事指揮權,於是家長被任命為奥州總大將。在尊氏於箱根竹之下之戰中擊破征東軍並上洛之際,留在鎌倉的嫡男義詮被任命為執事。但是在阻止顯家南下時失敗,於是令到尊氏一時間敗走。後來在壓制九州後再次上洛,在鎌倉迎撃為了討伐擁立北朝的尊氏而再度率大軍南下的顯家,不過最後敗北並戰死(杉本城之戰)。 後任奥州總大將石塔義房和關東執事上杉憲顯被派遣。奥州總大將和關東執事發展成後來的奥州管領、關東管領。 家長的末裔是後來的高水寺斯波氏。.
查看 建武新政和斯波家長
日本历史
日本歷史、日本史是指日本或日本列島內的歷史。 根據民間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 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19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灭。.
查看 建武新政和日本历史
日本史時代劃分表
日本史時代劃分表顯示出日本歷史上各時代的聯繫,方便橫向和縱向多方位的比較和研究。.
日本佛教
日本的佛教在飛鳥時代傳入,並於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開始發展,為漢傳佛教的一支,以大乘佛教為主流。中国佛教已经消失的宗派如真言宗、三论宗等,在日本反而传承至今。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調查,日本神道教約佔日本人口比率99%,佛教徒約佔人口的80%。許多的日本人不參與任何宗教組織,只參與婚喪喜慶與祭祀等傳統上的宗教儀式,還有不少年輕人就算參加宗教儀式,但卻自認為不可知論者,甚至是無神論者。.
查看 建武新政和日本佛教
攝政關白列表
以下為日本1926年之前攝政、關白列表。月日為農曆。.
查看 建武新政和攝政關白列表
改革
改革,是指各種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等方面改良革新,改革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调整,以除舊佈新。目的是要革除现有的社会制度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使之符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相較於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權以達成改變现狀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之內實行變革。通常一個改革是否能成功也會影響該國的國勢,若成功可讓該國走向穩定局勢,若失敗可能遭致內亂或衝突。 改革必然要付出代價,且要承受內部和外部、客觀和主觀制約。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不断改革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據馬克思學說,历史上的改革,有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宋熙宁变法)、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如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还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查看 建武新政和改革
懷良親王
懷良親王()是日本南北朝時代的一位皇族,也是南朝的重要政治人物。他是後醍醐天皇之子,其母親權大納言三位局則是北條為道的女兒。因擔任征西將軍,亦被尊稱為征西將軍宮。.
查看 建武新政和懷良親王
亦称为 建武的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