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十八分上大學
十八分上大學是台灣教育教育改革失敗的語詞。源起於民國96年(2007年)時大學指考最低錄取大學分數為18分,並錄取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資訊科學系為起始點,之後甚有14分,10分,8分(7.69)。知名台灣學者李家同表示:「教育部教出不到八分的考生要這種無能政府做什麼?」曾有節目探討分數低的學生是否素質低落,而根據訪談內容不少網友均表示真的很低落,台灣教育失敗。.
查看 建構式數學和十八分上大學
史英
史英 為中華民國教育改革人士、國立臺灣大學退休副教授,亦為森林小學創辦人之一。史英長期投身教育改革,早年投入教改運動十餘年以批判學校老師體罰為重點,成為具有獨特風格,也成為在教師和學生們中具有爭議性的教育界人士。史英積極推動「建構式數學」,與處在第一線教學現場的基層老師有幾乎完全不同的解題方式。育有一子史哲。.
查看 建構式數學和史英
算术
算術(arithmetic)是数学最古老且最簡單的一個分支,幾乎被每個人使用著,從日常生活上簡單的算數到高深的科学及工商业計算都會用到。一般而言,算術這一詞指的是記錄數字某些運算基本性質的数学分支。常用的运算有加法、減法、乘法、除法,有时候,更复杂的运算如指数和平方根,也包括在算术运算的范畴内。算术运算要按照特定规则来进行。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以分數的形式)和实数(以十进制指数的形式)的运算主要是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学习。用百分比形式进行运算也主要是在这个时候学习。然而,在成人中,很多人使用计算器,计算机或者算盘来进行数学计算。 專業数学家有時會使用高等算術來指数论,但這不應該和初等算術相搞混。另外,算術也是初等代數的重要部份之一。.
查看 建構式數學和算术
臺灣數學教學改革
臺灣數學教學改革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引進建構式數學的數學教學方便法,主要是由史英及黃敏晃推動,強調由學生建構數學的意義,不再是以「背公式,解數學」為主,基本方向是培養理解力、思考力和判斷力,以及溝通的能力。 建構式數學在1996年開始在國小實施,因2002年時第一屆用建構式數學教學的學生升上國中,數學計算能力低落,因此在2003年時教育部部長黃榮村規定,不再以建構式數學為唯一數學教學的方法。 建構式數學是在1993年時修改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時引入的,當時小組召集人是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敏晃,強調學生必須自行建構數學的意義,在教學目標中提到「……養成主動地從自己經驗中,『建構與理解』數學的概念」,因此通稱為「建構式數學」。原因是避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失去興趣及學習動力,因此初期先由實物、概念及簡單的計算,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後來才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 可是到2006年的時候,因為發現許多教師無法善用建構式數學教學及測驗,導致臺灣學生對於數理方面的素質不斷低落、甚至學習數學更加痛苦;所以緊急廢除了建構式數學,強調可以使用九九乘法表的教學方式。 建構式數學推出後,在專家與家長之間有不同的看法。家長主要擔心的是運算能力的低落,而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洪萬生認為家長不應該只重視學生數學的計算能力。也有其他學者認為概念的理解比計算能力更加重要。另外建構式數學提出後,因為第一線教師因為建構式數學理解不足,在執行時出現偏差也是問題之一,而建構式數學開始時,九年一貫課程也正規劃進行,因此教師培訓以九年一貫課程為重點,建構式數學的培訓較為不足。史英則是認為是建構式數學的問題是在其教材上,不過他也認為國立編譯館的數學教材雖仍有可改善之處,和舊教材相比,已經好很多了。數學家丘成桐則是認為不背九九乘法表的極端建構式數學是種「不幸」。.
臺灣教育改革
台灣教育改革,簡稱教改,是指台灣1990年代以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措施,不論是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變革,堪稱台灣教育史上變動最劇烈的階段。由於教改牽涉層面相當廣,因此不斷為社會各界所廣泛討論,又因爭議頗多,且配套不足倉促上路。實施至今各界給予不一的評價。.
查看 建構式數學和臺灣教育改革
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是研究数学教学的实践和方法的学科。而且,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关注促进这种实践的工具及其研究的发展。数学教育是现代社会激烈争论的主题之一。这个术语有个歧义,它既指各地的教室里的实践,也指新生的一个学科,它有自己的期刊,会议,等等。这方面最重要的国际组织是。.
查看 建構式數學和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