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康同璧

指数 康同璧

康同璧()字文佩,号华蔓;广东南海人,康有为次女(長女為康同薇),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擅长诗词书画,精研史籍,精通英文。.

目录

  1. 18 关系: 巴纳德学院不缠足会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國日報 (香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康子内外篇康有为往事並不如煙北京市福田公墓罗荣邦罗昌羅儀鳳狗肚山治家全書支那支那人

巴纳德学院

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是美国的一所私立女子文理学院,七姐妹学院之一。创建于1889年,1900年起并入哥伦比亚大学,但仍保有独立的董事会与财政机构,而学士学位则由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学校位于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占地面积约4英亩。校名则是以原哥伦比亚学院(现哥伦比亚大学)院长费雷德里克·巴纳德(Frederick Augustus Porter Barnard)的名字命名的。 康有为之女、社会活动家康同璧为学校校友。.

查看 康同璧和巴纳德学院

不缠足会

不缠足会,或称戒缠足会,是清朝末年反对妇女缠足的民间组织。不缠足会是受到戊戌变法影响产生的,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出现。.

查看 康同璧和不缠足会

中央文史研究馆

中央文史研究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领导下的文史研究机构,专为老年文史学者设立,具统战性与荣誉性,成立于1951年。宗旨为“敬老崇文”。.

查看 康同璧和中央文史研究馆

中國日報 (香港)

《中國日報》是辛亥革命分子陳少白在香港發行的一份報章,是中國第一份革命報,目的是提倡革命資訊。1900年1月25日於香港創辦,後來在1906年被香港富商李煜堂購入後改組。.

查看 康同璧和中國日報 (香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共有委员1063人,任期为1959年4月至1965年1月。.

查看 康同璧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共有委员559人,任期为1954年12月至1959年4月。.

查看 康同璧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共有委员1197人,任期为1965年1月至1978年3月。.

查看 康同璧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

康子内外篇

康子内外篇是清朝末年思想家康有为所著的一部学术著作。 据康有为自编年谱《我史》载,“光绪十二年丙戌二十九岁,……是岁作《康子内外篇》,内篇言天地人物之理,外篇言政教艺乐之事。”该岁合西历1886年至1887年初。该书中的九篇曾于1899年刊登在《清议报》上,其余六篇系未刊手稿。 该书反映了康有为早期汇集古今中外的学术思想,是康有为早年重要著作之一。194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图书馆将该书书稿和《实理公法全书》书稿制成缩微胶卷,后来美国加州大学刘广京教授将此两书缩微胶卷影印本复制赠予康有为之女康同璧。目前所刊各版皆以此稿为据。.

查看 康同璧和康子内外篇

康有为

康有为(),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退位後,康有为繼續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勛合作,發動兵變,擁立宣統帝,是為辮軍復辟,但十二日之內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一場宴會後病逝,被質疑是政敵下毒。.

查看 康同璧和康有为

往事並不如煙

《往事並不如煙》,章詒和作品,共335页。內容敘述中國反右運動的一些人物與故事。.

查看 康同璧和往事並不如煙

北京市福田公墓

北京市福田公墓,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福田村东,是北京市属陵园之一。.

查看 康同璧和北京市福田公墓

罗荣邦

罗荣邦(Jung-pang Lo,),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罗昌与康同璧之子,康有为之外孙。.

查看 康同璧和罗荣邦

罗昌

罗昌(),字文仲,广东宝安人,出生于美国檀香山,清末舉人,中华民国外交官,法学家,英语、拉丁语教授。其妻康同璧为康有为次女。.

查看 康同璧和罗昌

羅儀鳳

罗仪凤,女,广东省宝安县人。康同璧与罗昌之女,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康有为外孙女。早年间曾在英国與新加坡居住,后于16岁时就读于燕京大学家政系。 在章诒和的著作往事并不如烟中曾讲述了她与文革时著名右派罗隆基的恋情,当时罗隆基已被打为右派,并已结束了他与第一任妻子法律系学生张舜琴的婚姻(之后又曾与史良、刘王立明、王右家、浦熙修、杨薇相恋,其中与浦熙修有长达十年的同居生活),罗仪凤因佩服他的才华与学识而与之相恋,并曾有在其生日亲手为罗隆基制作刻有love的蛋糕的布尔乔亚式桥段。在章诒和的著作中曾以其父章伯钧的话暗示罗隆基因嫌弃罗仪凤的长相而无法下定决心和她在一起。两人的这一段爱情故事最终也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未能修成正果。 1974年罗仪凤于北京病逝,终身未嫁。.

查看 康同璧和羅儀鳳

狗肚山

狗肚山(Kau To Shan,又名Cove Hill),雅稱九肚山,古稱龍窩,是香港一座山峰,位於新界沙田區火炭之西北,海拔399米。 其山腰位置為新界東部傳統的豪宅區,以低密度的洋房住宅為主,聚居名人商賈,香港「玩具大王」蔡志明、樂壇天后王菲、政壇名人李鵬飛、「衣架大王」劉璜的兒子劉德俊及前任特首梁振英胞姊梁桂蘭等都曾擇居於此。.

查看 康同璧和狗肚山

治家全書

治家全書,高劍華編,張謇題寫書名,民國8年(1919年)6月於上海交通圖書館出版。此書內容有貞烈女傳記、詩文、婚姻、交際、家政及醫藥等。.

查看 康同璧和治家全書

支那

支那(源自चीन,),亦作至那、脂那、摩訶支那、摩诃至那国等,與震旦同義,是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經佛教經典傳入中國。古代中國有佛教徒以印度為「中國」,稱中國為「支那」。在古代,羌族稱漢人為「支那」(Tzu La)而自稱「戈拉」(Gu La),在中國的周邊國家如日本和韓國的古代佛教文獻也有使用這個詞。 使用這個词汇稱呼中國的習慣於9世纪初通过佛教交流传入日本。在江戶時代後期,「支那」成為日本民間一種對中國的普遍非正式稱呼。在明治維新之後,該用語由日本傳回中國,中國知識份子、革命黨人重新使用這個古典名詞,並且形成一種風氣。1894年清日甲午战争後,日本獲得兩億兩白銀賠款及台灣與澎湖,日本人因此對中國的態度變得輕蔑,「支那」一詞也從此在日本語言中生根。在中華民國建國後,日本公文書中開始使用這個名詞稱呼中國。 從1913年到1946年間,中國政府和民間多次要求日方廢除支那一稱,1913年10月16日,中國駐日代理公使奉中國政府訓令向日方要求廢除「支那共和國」稱呼,改稱「中華民國」,但被日方拒絕。在《二十一條要求》交涉、巴黎和會及五四運動時,中方對日方堅持使用支那一詞進行抗議,亦未獲理會。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明令拒絕接受使用支那來稱呼中國的日本公文書。1932年後,日本在外交場合中不再使用這個名詞單冠初《民國時期中國官民反對日本對華"支那"蔑稱交涉始末》,〈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5月,第31卷第3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国最高司令部政治顾问团对“支那”称谓进行了调查,确认“支那”称谓含有蔑意,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對中國的歧视用語,且被用於仇恨中國的演繹上。1946年,日本政府通令日本國內公文書中不可使用支那名稱,有日本學者宣告這個「非常令人厭惡的名稱」已從日本語言中消失,亦有西方日裔歷史學者表示當今日本只有教育程度低的人以及積習難改的老年人繼續使用這個詞。 現今,在中國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對中國的歧视用語,稱呼中國人或海外華人為支那人,相當於在美國稱非洲裔美國人為黑鬼、尼哥(Nigger)或(Negro),以及在日本稱呼日本人為小日本或Jap,會被認為含有種族歧視或侮辱的意涵。.

查看 康同璧和支那

支那人

支那人,是近現代的一種針對華人的歧视語,为持有反华或反中立场的人士所使用蔡史君《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下的新加坡(1942-1945)》載〈怡和世纪〉(第二十四期),第90-96頁。与「Negro」类似 ,该词在历史上无冒犯成分,因二战期间在日本涵有日本對中國人的輕蔑態度而带上贬义意思,二戰後結束後,盟國最高司令部的調查指出「支那」稱謂含有貶意,當今大部分华人会被稱為支那或支那人而感到受到冒犯。 支那一词源于印度,原为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可能源于汉字“秦”或“晋”,经佛教经典传入中国。于9世纪初通过佛教交流传入日本,并在明治维新之后由日本传回中国。該詞在中國近代思想中,為討論民族性、國民性的重要概念,包括如梁啟超及嚴復等對民族性中的劣根性求改進討論。晚清知識份子在使用“支那”或“中國”一詞來稱呼國家及國民未有共識,但相当流行。中華民國建立后,中国人以“支那”一词自称的现象减少。 在甲午戰爭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為中日關係最惡劣的時期,在這段時期,支那人一詞在日本涵有日本的自我優越感及對中國人的輕蔑態度。1946年二戰後結束後,盟國最高司令部的調查指出「支那」稱謂含有貶意,要求日本政府不得在公文和公開場合使用該詞,同年,日本政府通令日本國內公文書中不可使用支那一詞,有日本學者宣告這個「非常令人厭惡的名稱」已從日本語言中消失劉檸,,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3-10-28。 在印尼,由於有許多印尼人與印尼華人認為「支那」一詞是貶低異族與種族歧視的象徵,因而採用「中華(Tionghoa)」,當地部分華人團體也積極消除「支那」一詞。蘇哈托政府當政的年代,反華氣氛濃烈,「支那」一詞多被持有反華立場的人所用,後來中印關係回暖,印尼官方才恢復「中華」的稱謂廖建裕《印尼为何在此时废除“支那” 称谓?》,《联合早报》2014-03-26。 今除石原慎太郎(石原因公開使用這些名詞而被專門從事中日研究的約克大學教授傅佛國(Joshua A.

查看 康同璧和支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