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康區

指数 康區

康(),又譯康区或喀木,是源自藏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地區,常與衛藏和安多並列。範圍大致相當於現今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市、那曲地区东部(聂荣、巴青、索县、比如、嘉黎五县)、林芝市东部(察隅、波密、墨脱三县),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西部除外),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 安多与康区形成更大的地区,在吐蕃王朝时期称爲多康(),又譯朵甘斯、朵甘,意思是匯合的区域;在元朝称为朵甘思。 康區的居民叫康巴(),主要通用藏語康方言。.

191 关系: 功德林寺 (拉萨)劉家駒卡盧仁波切却嘉古格王朝史德文叶浦寺吐蕃臣民大反叛向·尊珠扎巴向生·西绕松布塔公乡多朵夏坝·应巴曲达夏尔扎·扎西坚赞夏格巴·旺秋德丹夏格仓·朗加多吉大西藏地區姜华亭学寺孜珠寺宁玛派宇妥·扎西顿珠安多地区安多方言安殊喇嘛巴塘事变巴塘土司巴安事变丁甲·多吉坚赞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治藏歷史丹杰林寺东宝·仲巴·南喀嘉措东宝·仲巴·白玛塔清东嘎寺帕巴拉·帕巴济美丹贝甲措帕巴拉·帕巴曲吉加布帕巴拉·德青多吉帕巴拉活佛帕确·阿旺洛桑吉美扎巴白桑布帕拉家族帕拉·平措朗杰帕拉·土登为登帕拉·索南杰波一国两制乃宁曲德寺久欽·土登南嘉亚洲艺术史...康巴地區康方言仁钦扎仲敦巴伊喜洛布旺曲强巴林寺强巴旦达彭措南嘉 (锡金国王)德格土司德木·阿旺拉木喀嘉样俄尔寺俄尔钦·贡噶桑波俄·雷必喜饶刘立千刘绍文嘉乐顿珠嘉雅·洛桑丹白坚赞喬治·派特森哈吉上佐唯色創古寺創古仁波切四川康巴藏语卫视四川藏洋四水六崗倉央嘉措詩歌噶丹松赞林噶廈噶玛寺噶章·洛桑仁增王明珂理塘土司稻城县竹清嘉措仁波切第十世达赖喇嘛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第十一世達賴喇嘛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第七世达赖喇嘛第三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第三世达赖喇嘛第一次驅漢事件第九世达赖喇嘛第五世达赖喇嘛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第六世达赖喇嘛类乌齐寺索康·旺钦格勒结古街道甲马仓·桑培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镇然巴·土登贡钦直贡·索朗巴卓直贡梯寺白利土司白玉寺百濮隆吐山战役道孚县萨迦派青海省頂果欽哲衛藏西姆拉條約西康 (消歧义)西康省西康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历史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共產黨西藏独立运动西藏鏡報西藏货币史西藏问题觉扎寺鲁布桑海达布貝魯欽哲跋熱·達瓦才仁麦克马洪线齐美公布达隆寺达那寺达杭丹迪庆藏族自治州迭斯尔德·敖木擦尔善潘普勒忠桑吉嘉木苏霍爾三十九族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妈阿德阿达尼玛扎巴赫尔营军事基地藏南地區藏區分治藏人行政中央藏区藏军藏元藏族蒙藏院锡金历史锡金王国锡金邦长青春科尔寺色结寺色迦棍钦寺苯教英國侵藏戰爭雍沛次成雪謙寺查嘎达索寺林葱土司恩珠仓·贡布扎西松赞干布桑浦寺江潘群则汉地波日·工布朗结津巴加措清朝清朝行政区划木里藏族自治县本日山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朵甘思朵麦基巧明朝治藏歷史昌都市昌都战役新龙县敏珠布·土登杰布扎东拉康拉珠·阿旺拉隆寺拉萨历史拉萨清真大寺1956年中国1959年藏区骚乱2008年西藏骚乱2012年藏区骚乱 扩展索引 (141 更多) »

功德林寺 (拉萨)

功德林寺,藏语称“功德林”(),又译“公德林”、“贡德林”,赐名卫藏永安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公德林街道雪社区,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也是拉萨四大林之一。 林聪,一步一如来:拉萨圣境旅人书,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

新!!: 康區和功德林寺 (拉萨) · 查看更多 »

劉家駒

刘家驹(),藏名格桑群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学者,原籍四川省巫山縣(現屬重慶市),四川省巴安縣(現巴塘县)人。何一民主编,四川近现代人物(第六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甘孜州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孜州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 人物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巴塘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巴塘县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四川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省文史资料选辑(第27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新!!: 康區和劉家駒 · 查看更多 »

卡盧仁波切

至尊卡盧仁波切(Kyabje Kalu Rinpoche),噶舉派祖古傳承之一。.

新!!: 康區和卡盧仁波切 · 查看更多 »

却嘉

却嘉(),是已不存在的君主国锡金和拉达克的君主的称号。锡金和拉达克的却嘉分别建立了两个王朝——锡金的南嘉王朝(一译纳穆加尔王朝)和拉达克的南嘉王朝。 却嘉在藏语中意思是法王,而在不丹历史上则有同样意思的称谓:达玛拉贾(Dharmaraja)和沙布東(Shabdrung),都是国王的称号,后来被改为了德布拉贾(Deb Raja)和竺第悉(Druk Desi)。 相传早在8世纪的时候莲花生大士来到锡金,帮助当地酋长统一了锡金。而锡金南嘉王朝的始祖是古鲁扎西(Guru Tashi),是来自康区的弭药王子。 1642年,蓬楚格·纳穆加尔(彭措南嘉)建立却嘉王朝,定都域松。1975年,锡金被印度吞并,成为印度的一个邦,但锡金王室仍拒绝放弃王位,強調印度的侵占是非法的。.

新!!: 康區和却嘉 · 查看更多 »

古格王朝

古格王朝()是西藏西部的一个古代王朝,它的统治区域包括今天的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一带,还包括印度境内的赞斯喀尔、上金瑙尔、拉胡尔和斯皮提等地区。古格王国遗址在西藏首府拉萨以西约1200公里处,距离冈仁波齐峰不远。 古格王朝始于10世纪末,1635年灭于拉達克王朝。.

新!!: 康區和古格王朝 · 查看更多 »

史德文

史德文(Albert Leroy Shelton,)是一位美国基督会传教士,自1903年至1922年在西藏东部康区的城镇巴塘传教。.

新!!: 康區和史德文 · 查看更多 »

叶浦寺

叶浦寺,又译“叶普寺”,又称“叶巴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类乌齐县,是一座藏传佛教叶巴噶举派寺院,也是叶巴噶举派的祖寺。现已无存。.

新!!: 康區和叶浦寺 · 查看更多 »

吐蕃臣民大反叛

吐蕃臣民大反叛(),又称阴土牛年反上大叛变(),指的是朗达玛死后吐蕃属民反抗统治的起义。这场起义最初于869年(藏历土牛年)在康区爆发,后来蔓延到吐蕃全境,并导致吐蕃帝国的崩溃。 松赞干布建立吐蕃帝国之后,确立身份制度告身制(),为贵族和平民颁发说明其身份的“告身”挂牌。 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玛被暗杀,其子云丹和俄松争夺王位,爆发了伍约之战()。这场内战打得十分激烈,对吐蕃影响甚大。各地的首领得知内乱后,纷纷起兵,割据自立,吐蕃全境陷入大乱之中。而当时自然灾害接连发生,属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被迫走上造反的道路。 根据《贤者喜宴》的记载,869年,韦·科协列登()在多康()首次起兵造反。各地的属民都受到了鼓舞,纷纷树起反叛吐蕃朝廷的大旗。当时吐蕃中部地区的伍如(),没庐氏()与贝氏()的贵族势力正在交战,韦·罗波罗琼()乘机起义。 尚杰赛聂赞()杀害了约如()的官长尤聂()。约如地区开山修建水渠的奴隶无法迎奉王妃贝萨阿莫吉(),綝貢彌楚()便以“砍人头易于砍山腰”()为号召,以约定在夜间一起看开放的核桃花为契机,举火起义。工域哲纳()的属民在贝莫()的领导下,也使用计谋起兵反叛。藏文史料以“一鸟凌空,众鸟飞从”()来形容当时属民起义的局势。起义军大肆屠杀吐蕃的贵族和王族,践踏吐蕃的法律。 877年(藏历火鸡年),也就是起义的第九年,许布达孜()等四名起义军首领商议,分据历代赞普陵墓,将其大肆挖掘。尼雅氏()挖掘了敦卡达陵(),蔡邦祥()挖掘了丁赤赞布的杰钦陵(),许布达孜挖掘了赤都松赞的僧格坚陵(),珍却沽()挖掘了朗达玛的珠杰陵()。 吐蕃臣民大反叛颠覆了吐蕃的政權,然而起义军大多都是自发且盲目的,最终或被贵族镇压,或被利用,相继失败。未被屠杀的王族和贵族逃亡外地,各地的领主也纷纷建立割据政权。吐蕃未能重新建立统一的国家,进入了吐蕃分裂时期。.

新!!: 康區和吐蕃臣民大反叛 · 查看更多 »

向·尊珠扎巴

向·尊珠扎巴()幼名“达玛扎”,藏族,拉萨蔡巴竹地方人,藏传佛教蔡巴噶举派创始高僧。.

新!!: 康區和向·尊珠扎巴 · 查看更多 »

向生·西绕松布

向生·西绕松布()藏族,噶玛约巴亚卡顶地方(今属昌都县)人,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土呷,向生·西绕松布与西藏昌都强巴林寺建寺年代新考,中国藏学2010年第04期.

新!!: 康區和向生·西绕松布 · 查看更多 »

塔公乡

塔公乡(ལྷ་སྒང་།, lha sgang) 位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北部,是一个纯牧业乡。“塔公”一词为藏语,意为菩萨喜欢的地方。境内有塔公寺以及塔公平原,美丽的山川、草原与寺庙构成了风景区。塔公寺是康区著名的藏传佛教萨迦派寺庙。电影天下无贼曾在此取景。.

新!!: 康區和塔公乡 · 查看更多 »

多朵

#重定向 康區.

新!!: 康區和多朵 · 查看更多 »

夏坝·应巴曲达

夏坝·应巴曲达()藏族,今四川省理塘县下坝片区人,第二世(不计追认)夏坝活佛。.

新!!: 康區和夏坝·应巴曲达 · 查看更多 »

夏尔扎·扎西坚赞

夏尔扎·扎西坚赞(;)是康区的一位苯教上师。他是一位苯教的大圆满大成就者。 夏尔扎一生修行大圆满,对苯教和藏传佛教的教义都有很深刻的研究。大约在30岁左右,他与藏传佛教高僧康楚仁波切、蒋扬钦哲旺波、秋吉林巴等人发起利美运动,主张消除各教派间的分歧,对不同教派间的教义与传承同等尊重。由于夏尔扎对各派教义通达,不少藏传佛教僧人前来求学和探讨教义。 夏尔扎在1933年(一说1935年)虹化。他留下十八部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慧库》(དབྱིང་སྲིག་མཛོད།)、《教理库》(ལུག་སྲིགས་མཛོད།)、《藏理库》(སྡེ་སྣོད་མཛོད།)、《虚空库》(ནམ་མཁའ་མཛོད།)和《嘉言库》(ལེགས་བཤད་མཛོད།)这五部经典,至今仍是众多苯教寺院的必读文献。 Category:苯教人物.

新!!: 康區和夏尔扎·扎西坚赞 · 查看更多 »

夏格巴·旺秋德丹

夏格巴·旺秋德丹(;),西藏贵族,噶厦官员、学者。1939年至1951年擔任西藏噶厦政府孜本(财政部長)。1959年至1966年擔任第十四世達賴喇嘛驻印度新德里的代表。1967年出版《西藏政治史》;這是藏人以英語寫的第一本西藏政治史。.

新!!: 康區和夏格巴·旺秋德丹 · 查看更多 »

夏格仓·朗加多吉

夏格仓·朗加多吉(;)藏族,四川德格人,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副司令。.

新!!: 康區和夏格仓·朗加多吉 · 查看更多 »

大西藏地區

大西藏地区是西藏流亡政府定義的「西藏」地方,面積達24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分之一的的面積。.

新!!: 康區和大西藏地區 · 查看更多 »

姜华亭

姜华亭(),汉族,藏语名“罗桑扎西”(),山东莱阳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人员,后为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将领。.

新!!: 康區和姜华亭 · 查看更多 »

学寺

学寺,藏语称“学贡”(),又名“玛仓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察雅县荣周乡佐通村,是一座藏传佛教玛仓噶举派寺院,也是玛仓噶举派的祖寺。.

新!!: 康區和学寺 · 查看更多 »

孜珠寺

孜珠寺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丁青县觉恩乡境内的孜珠山上的一座苯教寺院。.

新!!: 康區和孜珠寺 · 查看更多 »

宁玛派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流派之一,由於該派的僧人均戴紅色僧帽,俗稱為「紅帽派」或「紅教」。 寧瑪藏語音譯,是古、舊的意思;在各派中歷史最久,教理從公元8世紀時傳下來,形成於公元11世紀。尊奉蓮花生大士為其始祖,創派人為釋迦迥乃。其傳承最高修法為「大圓滿法」。.

新!!: 康區和宁玛派 · 查看更多 »

宇妥·扎西顿珠

宇妥·扎西顿珠(;1906年—1983年)西藏拉萨人,西藏贵族,噶厦官员。.

新!!: 康區和宇妥·扎西顿珠 · 查看更多 »

安多地区

安多(),源自藏族传统文化,是藏地的區劃之ㄧ,常与衛藏和康并列。安多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其範圍大致相當於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黃南、果洛四個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

新!!: 康區和安多地区 · 查看更多 »

安多方言

安多語()是一种主要使用于安多地区的藏缅语族語言。 语音上保留了较多的古藏语复辅音声母,没有聲調。这一点和卫藏方言、康方言不同。 可以分成四个土语:.

新!!: 康區和安多方言 · 查看更多 »

安殊喇嘛

安殊喇嘛()藏族,籍贯不详,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将领。.

新!!: 康區和安殊喇嘛 · 查看更多 »

巴塘事变

巴塘事变是1905年发生在康区巴塘的一次重大事件。清廷驻西藏帮办大臣凤全及随员50余人在事变中被杀。.

新!!: 康區和巴塘事变 · 查看更多 »

巴塘土司

巴塘土司是清朝时期在康区巴塘(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设置的世袭土司,有正副二名。其辖境包括今日甘孜州的巴塘、得荣二县,西藏的盐井县以及芒康县的莽岭、竹巴龙、郭布三个乡,最强盛时期还包括云南迪庆的中甸(今香格里拉县)和阿墩子(今德钦县)。巴塘土司与理塘土司、德格土司、明正土司并称为“康区四大土司”。 巴塘土司在元代为巴塘招讨司,明朝时期被丽江土司吞并。和硕特部的固始汗平定康区之后,巴塘地区归附西藏政权统治之下。1703年,西藏政府派遣陀翁布(巴德娃)、扎西次仁两人为“第巴”(营官),驻扎巴塘。此为巴塘土司之始。1719年,清朝派岳鍾琪攻打藏區,以驅逐準噶爾汗國的勢力。途經理塘和巴塘,驻守两地的西藏第巴都前来投降。清朝在巴塘设置巴塘宣抚司,任命陀翁布为正营官(正土司),扎西次仁为副营官(副土司)。清廷虽然规定巴塘与理塘两个土司“照流官例,开缺题补”,但事实上土司一职基本上是由同一个家族继承的。 1725年雍正帝在岳鍾琪的建議下實行藏區分治,將巴塘和理塘從達賴喇嘛直轄的西藏劃出歸四川管,其土司都由清廷任命。巴塘土司管辖的中甸、阿墩子两地也被划出,归云南省管辖。根据《卫藏通志》记载,巴塘土司共管辖地方寨落33处、头人29名、百姓6920户和大小喇嘛2110众,并且有按年上缴粮食赋税、承当差役、挽运年糈等职责。 1903年,光緒帝委派駐藏大臣鳳全對康區經營。他野蠻干涉當地事務,並鼓動漢人移民康區進行開墾。這引起了當地廣大藏人的不滿,最終在1905年因為宗教和民族衝突引發巴塘事變,鳳全在巴塘被殺。隨後,巴塘土司和理塘土司一起舉起反清大旗。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奉命率軍鎮壓,巴塘正土司扎西吉村(羅進寶)、副土司郭宗扎保(扎巴吉村)都兵敗被俘。趙爾豐對巴塘起義軍進行殘酷鎮壓,屠殺藏民數百人,屍體拋入金沙江。又將正副土司等起義軍首領“剜心沥血,以祭凤全”。鄰近的鄉城人准备支援巴塘,又遭趙爾豐血腥圍剿,屠殺僧俗一千二百餘人,搗毀當地藏傳佛教寺院,致使當地民不聊生。經此事變之後,巴塘、理塘二土司被趙爾豐強制「改土歸流」,正式廢除。.

新!!: 康區和巴塘土司 · 查看更多 »

巴安事变

巴安事变是1931年底-1932年10月发生在巴安 (今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的国民党官方(委派格桑泽仁为代理人)、当地军阀(刘文辉)与西藏地方三方势力为争夺西康统治权而混战的事件。。 1927年刘文辉入主西康,时巴安 (今巴塘县)藏人格桑泽仁(王天华)任蒙藏委员会委员兼藏事处长,蒋介石为分化刘文辉的统治,于1931年底正式任命格桑泽仁为国民党西康党务特派员,回西康开展建党工作,以加强国民党中央对康区的领导。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格桑泽仁作为康藏代表通电全中国,“敬希政府,正式宣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初,格桑泽仁从成都派人到康定筹备设立西康党务特派员驻康办事处,自己率领巴安籍的学员从云南返回家乡巴安,路经云南昆明时,受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和云南省党政官员欢迎,并被龙云授“滇边宣慰使”职衔,获赠云南造单筒步枪100支及长波电台一部。格桑泽仁抵达巴安时,受到家乡民众热烈欢迎。协饶益西,近代康区著名政治活动家——--格桑泽仁,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6期 刘文辉对格桑泽仁的到来深以为忌,便在康定组织“反对格桑泽仁冒充康藏全权代表大同盟”,该大同盟指格桑泽仁冒充“康藏全权代表”,还在康定举行了游行,并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各个部委以求支持,还派马泽昭、丁子沛作为“真正的民众代表”到南京告状。南京国民政府方面对此未予理睬,并任命格桑泽仁为国民政府参议。同时,刘文辉所属的第24军驻巴安县的军官也恶语中伤格桑泽仁。格桑泽仁在巴安难以开展党务工作,地方乡绅还向他申诉当地驻军恶行,中央所派官员也遭枪杀。巴安县僧俗民人向南京国民政府告状称, 同时获得中央、龙云及西康地方势力支持的格桑泽仁提出了“康人治康”,并宣布了五条政纲:.

新!!: 康區和巴安事变 · 查看更多 »

丁甲·多吉坚赞

丁甲·多吉坚赞()藏族,籍贯不详,西藏噶厦官员、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新!!: 康區和丁甲·多吉坚赞 · 查看更多 »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于1951年5月2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中南海勤政殿签订。.

新!!: 康區和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指從1912年1月1日建國至1949年底中央政府撤离中国大陆、退守臺灣的時期,与此後的「臺灣時期」相对。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朝分崩离析。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

新!!: 康區和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治藏歷史

中華民國對西藏的主權地位一直是西藏獨立運動中爭論的焦點。偏西藏獨立的人士認為在中華民國的大陸統治時期,西藏並不受國民政府直接管轄或支配,甚至達成事實上的獨立(de-facto independence);偏中國主權的人士認為西藏政府一直聽命於國民政府,儘管過程中西藏有過獨立的傾向,但從未正式宣佈獨立,亦從未受任何一國認可,中華民國政府一直享有對西藏的主權。.

新!!: 康區和中華民國治藏歷史 · 查看更多 »

丹杰林寺

丹杰林寺,藏语称“丹杰林”(),又译“丹吉林”,赐名“广法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街道丹杰林社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也是拉萨四大林之一。 林聪,一步一如来:拉萨圣境旅人书,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

新!!: 康區和丹杰林寺 · 查看更多 »

东宝·仲巴·南喀嘉措

东宝·仲巴·南喀嘉措()乳名洛桑金巴,生于后藏香地的扎西孜地方。第十三世(不计追认)东宝·仲巴活佛。.

新!!: 康區和东宝·仲巴·南喀嘉措 · 查看更多 »

东宝·仲巴·白玛塔清

东宝·仲巴·白玛塔清()俗名泽仁旺杰,藏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人,第十七世东宝·仲巴活佛。.

新!!: 康區和东宝·仲巴·白玛塔清 · 查看更多 »

东嘎寺

东嘎寺,又译“铜嘎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亚东县上亚东乡,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新!!: 康區和东嘎寺 · 查看更多 »

帕巴拉·帕巴济美丹贝甲措

帕巴拉·帕巴济美丹贝甲措()藏族,昌都杂布施地方(今西藏昌都市卡若区日通乡)人,第六世(不计追认)帕巴拉活佛。土呷,西藏昌都历代帕巴拉活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研究,西藏研究2012年第3期.

新!!: 康區和帕巴拉·帕巴济美丹贝甲措 · 查看更多 »

帕巴拉·帕巴曲吉加布

帕巴拉·帕巴曲吉加布()藏族,工布隆布堆巴(今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人,第四世(不计追认)帕巴拉活佛。土呷,西藏昌都历代帕巴拉活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研究,西藏研究2012年第3期.

新!!: 康區和帕巴拉·帕巴曲吉加布 · 查看更多 »

帕巴拉·德青多吉

帕巴拉·德青多吉()藏族,工布日窝柱增地方(今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人,第一世(不计追认)帕巴拉活佛。土呷,西藏昌都历代帕巴拉活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研究,西藏研究2012年第3期.

新!!: 康區和帕巴拉·德青多吉 · 查看更多 »

帕巴拉活佛

帕巴拉活佛()清朝时期初封诺门汗,称阐讲黄法额尔德尼那门汗,并给铜印,后换给银印,称额尔德尼诺门罕,后封呼图克图,称帕克巴拉额尔德尼呼图克图;中华民国时期续封呼图克图,称帕巴拉呼图克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称帕巴拉活佛;主寺为强巴林寺。中国西藏昌都市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活佛系统,也是该地区藏传佛教各派中最大的活佛系统。.

新!!: 康區和帕巴拉活佛 · 查看更多 »

帕确·阿旺洛桑吉美扎巴白桑布

帕确·阿旺洛桑吉美扎巴白桑布()原俗名嘎松尼玛,藏族,西藏昌都人,第七世帕确活佛。.

新!!: 康區和帕确·阿旺洛桑吉美扎巴白桑布 · 查看更多 »

帕拉家族

帕拉家族(),全名帕觉拉康(),西藏贵族,五大第本家族之一,其家族庄园帕拉庄园是至今西藏保存最完好的贵族庄园。 据传,帕拉家族的祖先为西不丹帕觉拉康寺的僧侣,后在不丹与西藏的纷争中逃至西藏。家族的成名起于丹津那木结,他于1793年出任噶伦。自此之后,家族历史上共有六人曾出任噶伦包括曾任流亡政府噶伦的土登沃丹。,与朵喀家族同为西藏噶伦最多的贵族家族。 1641年,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从康区率军队进入卫藏,1642年击败藏巴汗,征服各个贵族领主,将五世达赖尊为整个藏区的宗教领袖。同年秋,江孜、工布等地起而反抗顾实汗,第巴索南群培在顾实汗支持下,将这些反抗镇压,并将不少噶举派寺庙改为格鲁派。当时信奉竹巴噶举派的布鲁克巴(不丹)拒绝按照前例向顾实汗支持的新政权贡米,并在1643年派兵进攻臣服达赖并进贡的哲孟雄(锡金),又入侵西藏门隅。第巴派蒙藏军队从帕克里(今帕里)攻进布鲁克巴,但由于天气炎热,蒙藏军队水土不服,战斗失利。1646年,双方谈判初步达成协议,布鲁克巴恢复岁贡。后又多次产生纠纷,直到1668年第二次谈判后双方才改善关系。大概在这场西藏新政权与不丹的斗争中,身为不丹帕觉拉康寺僧侣的帕拉家族祖先站在西藏一方,由于第巴军队失利,乃逃离不丹,投靠了西藏地方政府,被赐封在今江孜县重孜乡的萨鲁庄园,成为西藏世俗贵族。当时该家族没有男嗣,仅有一女,与努玛哇(Nu-ma-ba)家族的一员通婚,以“玛巴”方式保持了帕拉家族名号。.

新!!: 康區和帕拉家族 · 查看更多 »

帕拉·平措朗杰

帕拉·平措朗杰(,)藏族,西藏定日人,西藏贵族,噶厦官员。.

新!!: 康區和帕拉·平措朗杰 · 查看更多 »

帕拉·土登为登

帕拉·土登为登(,)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贵族,噶厦官员。.

新!!: 康區和帕拉·土登为登 · 查看更多 »

帕拉·索南杰波

帕拉·索南杰波(,)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贵族,噶厦噶伦。.

新!!: 康區和帕拉·索南杰波 · 查看更多 »

一国两制

一國兩制意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One country, two systems,Um país, dois sistema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在1980年代為了實現中國統一之目標所提出的憲法原則。最早是為了解決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後的海峽兩岸關係,蔣經國則以一國良制(One China, Better System)回應鄧小平。 後來相繼適用於過去分別為英國和葡萄牙殖民地、實施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以及澳門地區,將兩地以特別行政區的方式列為特別行政區。其中鄧小平主張在實現中國和平統一時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代表一個中國,並且是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多次對外表達自身對於香港、澳門主權政策的主張,並且要求與其有所外交互動的國家應該要認識到一國兩制政策的存在。在一國兩制方針中,包括香港、澳門得以保留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政治制度,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地區則繼續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根據該原則,香港、澳門可以繼續擁有自己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經濟政策、金融事務、管治制度以及對外關係50年。.

新!!: 康區和一国两制 · 查看更多 »

乃宁曲德寺

乃宁曲德寺,简称“乃宁寺”,又译“南尼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康马县南尼乡,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中國大陸稱木龍年戰爭中發生在该寺的戰鬥為“乃宁寺大血战”。.

新!!: 康區和乃宁曲德寺 · 查看更多 »

久欽·土登南嘉

久钦·土登南嘉(,),原西藏流亡政府总理(噶伦赤巴)。.

新!!: 康區和久欽·土登南嘉 · 查看更多 »

亚洲艺术史

亚洲艺术史或东方艺术史,包含了各类文化和宗教的广泛影响。 亚洲艺术史与西方美术史在时间上为平行发展,但大体上早上几世纪开始出现。 中国美术史、、 、日本藝術 都对西方艺术史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而相应的,西方美术对东方美术也有着不同的影响。近東艺术同样对西方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开原始藝術外, (现伊拉克,西南亚,约公元前7600年)代表了最古老的亚洲艺术形式。Bellwood, Peter.

新!!: 康區和亚洲艺术史 · 查看更多 »

康可以指:.

新!!: 康區和康 · 查看更多 »

康巴地區

#重定向 康區.

新!!: 康區和康巴地區 · 查看更多 »

康方言

康方言是藏語三大方言之一,又称康巴语,主要分布在康区。 與卫藏方言相似,有聲調。 康方言内部差异较大。《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年)将其分成六个土语:.

新!!: 康區和康方言 · 查看更多 »

仁钦扎

仁钦扎(Rinchen Drakpa,),即巴日譯師(Bari Lotsawa),11世紀到12世紀藏传佛教萨迦派人物。 仁钦扎出生于康區地方,幼年时到印度學法,翻译事续及五护等一百余种。萨迦派創始者昆·贡却杰波死后,住在雍喀摩的仁钦扎被萨迦族人迎为萨迦寺座主。他亲自指导昆·贡却杰波十歲的兒子贡噶宁波,於是直接掌握萨迦寺的全部溪卡庄园。1111年,仁钦扎去世后,贡噶宁波成為萨迦寺座主,即萨迦初祖。.

新!!: 康區和仁钦扎 · 查看更多 »

仲敦巴

仲敦巴(,),本名杰瓦琼乃(),藏传佛教噶当派创始人, 阿底峡的法统传承人。.

新!!: 康區和仲敦巴 · 查看更多 »

伊喜洛布旺曲

拉鲁·伊喜罗布汪曲(,),拉鲁家族成员,西藏地方噶厦历任噶伦之一〔1881年 -1891年在任〕,彭错策旺(,?-1865年〕之子,十二世达赖喇嘛之兄 。.

新!!: 康區和伊喜洛布旺曲 · 查看更多 »

强巴林寺

强巴林寺(藏语称“强巴林”,意为“慈氏洲”),汉名俱善弥勒寺、祝--寺,又称“昌都寺”,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又称“昌都镇”)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是康区第一大寺,被誉为“藏东第一禅林”。 昌都强巴林寺在汉语书籍中有时音译为“察木多江巴林寺”、“昌都向巴林寺”、“昌都绛巴林寺”、“昌都强巴岭寺”等等。这些均为同一地名及寺庙的不同音译。土呷,向生·西绕松布与西藏昌都强巴林寺建寺年代新考,中国藏学2010年第04期.

新!!: 康區和强巴林寺 · 查看更多 »

强巴旦达

强巴旦达(,)藏族,籍贯不详,噶厦及藏军官员。Tibet Album, British photography in Central Tibet 1920-1950,.

新!!: 康區和强巴旦达 · 查看更多 »

彭措南嘉 (锡金国王)

彭措南嘉(;)是锡金王国第一代却嘉(国王)。他是西藏康区弥药王子古鲁扎西的第五世后代。 根据锡金的传说,藏传佛教大师莲花生曾预言,下一位锡金的却嘉将会是一位来自东方的、名叫“彭措”的人。1642年,来自北方、西方和南方的三位喇嘛开始寻找这位却嘉。在今日的甘托克,他们发现了一位制造奶的人。这个人就是彭措南嘉,给他们提供了茶点和住处。他的行为给三位喇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即认定他就是他们要找的人,并立即推戴他为国王。登基仪式在域松附近的Norbughang的一座松树林山丘上举行,当时他38岁。 彭措南嘉与喇嘛们使当地的雷布查人皈依了佛教,并对外扩张。锡金的国土北至春丕河谷与西藏接壤,南至大吉岭,以及今日尼泊尔东部的一部分领土。 彭措南嘉将首都迁到域松,并建立了第一个中央政权。他把锡金王国分为十二个宗。1670年逝世,其子丹松南嘉继位。 Category:锡金国王.

新!!: 康區和彭措南嘉 (锡金国王) · 查看更多 »

德格土司

德格土司()是明朝、清朝時期在康區德格(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一帶的一個世襲土司。 德格土司的祖先是祿東贊的兒子贊悉若。在699年杜松芒波傑對噶爾氏家族進行清洗時,贊悉若的次子逃到康區一帶,成為德格土司的祖先。德格家族第三十二代孙索郎仁钦曾受过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的赏识,并赐名“四德十格之大夫”。之后他们就把他们家族的名称命名为“德格”。 15世紀中葉,德格家族的第三十六代孫博塔·扎西森根把統治中心搬到德格縣更慶鎮,自稱「德格國王」,成為第一代德格土司。第六代德格土司嘎马松統治建立了更慶寺,此後按照慣例,德格土司家族由長子擔任更慶寺大喇嘛,次子繼承土司之位。 在和碩特汗國興起之後,德格土司和和碩特結盟,第七代土司向巴彭錯被固始汗封為「德格僧王」。德格土司的勢力迅速壯大,在1639年攻滅白利土司。此後又不斷對外擴張,击败林葱土司并将之降为附庸,至1775年,全盛時期的德格土司領有德格、鄧柯、石渠、白玉、同普、贡觉、達日、称多、甘孜和新龍等地区。 1728年,清朝在德格設立德爾格忒安撫司,以德格土司為安撫使;1732年改為德爾格忒宣慰司。 1799年,德格土司家族發生內亂,勢力開始衰微。1853年,奪取瞻對土司之位的農奴起義軍首領波日·工布朗結發兵攻破德格,土司切麥打比多吉被俘,直到這場叛亂平定後方才回到德格復位。 1908年,德格土司多青僧格與其弟昂翁降白仁青不睦,治兵相攻,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以平定叛亂為藉口滅了昂翁降白仁青,又趁機廢除多青僧格的土司之位,改土歸流,設置德化州。 1918年,西藏與川軍發生第一次康藏邊界糾紛,十三世達賴喇嘛派兵攻取了德格,恢復土司制度。西藏噶廈政府把德格土司稱為「德格本」(),又冊封給他「第悉」()的官職。1932年,德格被川軍攻陷,但仍保留土司制度。1956年,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實行民主改革,第51代德格土司降央伯姆主動放棄土司頭銜,交出了家族財產。自此德格土司的歷史告終。.

新!!: 康區和德格土司 · 查看更多 »

德木·阿旺拉木喀嘉样

德木·阿旺拉木喀嘉样()藏族,工布扎嘉村人,第五世德木活佛。谢廷杰、洛桑群觉,西藏昌都史地纲要,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67-169页.

新!!: 康區和德木·阿旺拉木喀嘉样 · 查看更多 »

俄尔寺

俄尔寺,又译“鄂尔寺”,又称“俄·艾旺寺”、“俄·艾旺曲登寺”、“俄·艾旺却第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曲美乡,是一座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也是萨迦派俄尔派的祖寺。.

新!!: 康區和俄尔寺 · 查看更多 »

俄尔钦·贡噶桑波

俄尔钦·贡噶桑波(,)藏族,西藏正昌之觉吾家族人,生于萨迦地方。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萨迦派俄尔派的创始人。.

新!!: 康區和俄尔钦·贡噶桑波 · 查看更多 »

俄·雷必喜饶

俄·雷必喜饶(),11世纪人,藏传佛教噶当派高僧。 雷必喜饶出年于吐蕃贵族家族,相传为赤松德赞时期大臣俄钦波之后。他幼年时从征·益喜云丹出家为僧,后又前往康区,跟随赛尊学法。他还被阿里古格王派至克什米尔学法,曾协助仁钦桑布翻译佛教经典。 1054年他回到卫藏,创建了扎纳寺。后与纳错译师一同拜见阿底峡,并成为其心传弟子。1073年他又建立了内邬托寺(桑浦寺)。他与其侄俄·洛丹喜饶讲授《量决定论》与《慈氏五论》,尤其侧重因明,使桑浦寺成为了研习因明学的中心。.

新!!: 康區和俄·雷必喜饶 · 查看更多 »

刘立千

刘立千(),中国四川德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藏学家。他是一位藏传佛教信众,一生翻译过多部藏传佛教著作,在中国国内外颇具影响力。.

新!!: 康區和刘立千 · 查看更多 »

刘绍文

刘绍文()江西吉安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新!!: 康區和刘绍文 · 查看更多 »

嘉乐顿珠

嘉乐顿珠(,)西藏独立人士,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错的二哥Tibet Album, British photography in Central Tibet 1920-1950, 。.

新!!: 康區和嘉乐顿珠 · 查看更多 »

嘉雅·洛桑丹白坚赞

嘉雅·洛桑丹白坚赞()蒙古族,青海省青海湖北岸北寺蒙古部落(今属青海省海晏县金滩乡)人,第十三世(世数说明见嘉雅活佛)嘉雅活佛。.

新!!: 康區和嘉雅·洛桑丹白坚赞 · 查看更多 »

喬治·派特森

喬治·尼爾森·派特森(George Neilson Patterson,),生於蘇格蘭福爾柯克市雷丁村,在蘇格蘭的奧切爾洛查村(Auchlochan)去世,又稱為西藏的派特森,是蘇格蘭工程師和傳教士。解放軍入藏前,他在1950年1月越過喜馬拉雅山到印度為康巴的反抗運動尋求援助,並於1964年拍攝了四水六崗游擊隊伏擊解放軍的紀錄片。他也是「長征騎士協會」的共同創辦人。.

新!!: 康區和喬治·派特森 · 查看更多 »

哈吉上佐

哈吉上佐()藏族,云南人,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将领。.

新!!: 康區和哈吉上佐 · 查看更多 »

唯色

唯色(, ),全名茨仁唯色(,其本人使用 Tsering Woeser 的拉丁字母转写,意为“永恒的光辉”),汉名程文萨,中国藏族女诗人、作家。生于拉萨,籍贯四川甘孜德格。.

新!!: 康區和唯色 · 查看更多 »

創古寺

創古寺,位於中國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藏傳佛教寺院,屬於噶舉派。它距離康區结古镇約七公里。創立於12世紀,為創古仁波切法座所在地。.

新!!: 康區和創古寺 · 查看更多 »

創古仁波切

-- 創古仁波切(,Thrangu Rinpoche),藏傳佛教噶舉派的祖古傳承之一,世代擔任創古寺住持。現今為第9世創古仁波切。.

新!!: 康區和創古仁波切 · 查看更多 »

四川康巴藏语卫视

四川康巴藏语卫视,简称“康巴卫视”,于2009年10月28日开播。是继西藏藏语卫视、青海安多卫视后,中国大陆第三个播出藏语节目的卫视频道,采用卫星、有线电视、无线发射等方式覆盖四川、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西部五省康巴藏区,全天24小时播出。使用两个LOGO,分别为四川广播电视台LOGO和自己的LOGO。 该频道使用汉语及藏语康巴方言播出,绝大多数藏语配音的节目配有汉语字幕,同样,绝大多数汉语配音的节目配有藏语字幕。.

新!!: 康區和四川康巴藏语卫视 · 查看更多 »

四川藏洋

四川藏洋(或称四川藏元、四川卢比,俗称洋钱、藏币、川卡、川洋、藏洋、藏元、赵尔丰钱等),1902年开始铸造,1958年停止流通的一种中国地方铸银币,其最初的发行目的是抵制英印卢比对藏区的入侵,主要发行流通于四川藏区,但是西藏、青海藏区、甘南藏区和云南藏区亦有流通。四川藏洋最终成功地将英印卢比逐出了康巴地区,成为康区的主要货币,但在卫藏的流通十分有限。康巴地区解放后,藏元仍在民间流通,但随着人民币的发行,逐渐淡出流通市场。至1958年,四川藏洋停止流通。 四川藏洋仿英印卢比制造,正面为光绪侧面像,背面为纹环绕着的“四川省造”四个汉字,中央有一横花子或立花子,花纹与英印卢比相仿,其重量、大小均与英印卢比一致。.

新!!: 康區和四川藏洋 · 查看更多 »

四水六崗

四水六岗(,音译为“曲西岗珠”),是1957年5月20日在西藏拉萨成立的反抗中國共產黨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的政治组织,成员主要是康区人士。1958年6月16日,四水六岗成立下属武装“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是在西藏建立根據地、反抗中國共產黨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的的游击性质武装部隊,成員以康区人员为主。 1959年藏區騷亂爆發後,四水六崗衛教軍派出三十人的馬隊與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及其隨員會合,護送出走印度。.

新!!: 康區和四水六崗 · 查看更多 »

倉央嘉措詩歌

倉央嘉措詩歌()指的是六世達賴喇嘛所作的一系列詩歌的統稱。倉央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的法名,也是西藏著名的詩人,留下不少詩作。其詩作中有不少描寫愛情的內容,故而也被漢人稱為「倉央嘉措情歌」。然而事實上藏族人使用「」(道歌、偈言)而不是「」(山歌、情歌)來稱呼它,因而是不準確的。 倉央嘉措詩歌廣泛而零散地流傳在藏區。至中華民國時期,由藏學家--對康區的倉央嘉措詩歌進行整理,得66首詩歌,將其譯為中文和英文,於1930年發表《第六代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情歌》一書,引起藏學界和文學界的巨大反響。此後,被各國藏學家翻譯成各種文字。其中,中文譯本中文學造詣最高的是1939年的曾緘譯本。.

新!!: 康區和倉央嘉措詩歌 · 查看更多 »

噶丹松赞林

噶丹松贊林,汉名“归化寺”,位于中国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鎮以北约5公里处,海拔3380米,于1683年建成,为云南省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属格鲁派。号称“小布达拉宫”。原建築物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摧毀,1982年開始在廢墟原址重建。.

新!!: 康區和噶丹松赞林 · 查看更多 »

噶廈

噶廈(),一作“噶沙”,為噶倫辦理政事之所,是清代西藏的行政中心。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置。噶廈駐地在拉薩大昭寺,長官為噶倫,秉承達賴喇嘛(實際上為攝政活佛)旨意辦事。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駐藏大臣撤離,達賴喇嘛土登嘉措返藏並掌握西藏軍政實權。1912年至1959年間,噶廈成為實際上的西藏政府。1959年,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印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废除噶厦,籌建西藏自治區。部分噶廈官員隨達賴喇嘛流亡印度。西藏流亡政府将其设立的內閣稱為噶廈。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新!!: 康區和噶廈 · 查看更多 »

噶玛寺

噶玛寺,全称“噶玛丹萨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昌都县嘎玛乡,是噶玛噶举派的早期祖寺。.

新!!: 康區和噶玛寺 · 查看更多 »

噶章·洛桑仁增

噶章·洛桑仁增(Gadrang Lobsang Rigzin,)藏族,西藏江孜人,西藏噶厦官员。 Peter Truhart,, Walter de Gruyter, 2003,, p. 83.

新!!: 康區和噶章·洛桑仁增 · 查看更多 »

王明珂

王明珂(),生於台灣高雄縣,籍貫湖北,歷史學者,專精於中國游牧民族史以及歷史人類學。2014年,成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 康區和王明珂 · 查看更多 »

理塘土司

塘土司是清朝時期在康區理塘(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世襲土司,有正副二名。其轄境東至雅江中流,西至二郎灣,南至拉空嶺、甕水關,北至昌台(涵盖了今理塘县、乡城县、稻城县以及雅江县和新龙县的一部分),扼守雲南、四川、西藏三地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理塘土司轄境分別與明正土司、巴塘土司、德格土司的轄境接壤,它們並稱「康巴四大土司」。 理塘土司在元代属“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的“奔不儿亦思则招讨司”,在明朝万历时期脱离中央政权,由当时的西藏政府派遣的「第巴」(營官)管理。1719年,清朝派岳鍾琪攻打藏區,以驅逐準噶爾汗國的勢力。途經理塘和巴塘,當地土司投降。清朝在理塘設置理塘宣撫司,冊封七世達賴的繼父勒安邦為理塘大營官,即理塘正土司;原理塘寺的喇嘛卻吉降措降為理塘二營官,即理塘副土司。 1725年雍正帝在岳鍾琪的建議下實行藏區分治,將理塘和巴塘從達賴喇嘛直轄的西藏劃出歸四川管,其土司都由清廷任命。理塘土司下轄有五個長官司、一個土千戶、一個土百戶和三十九名部落頭人,百姓共有6500多戶。 1903年,光緒帝委派駐藏大臣鳳全對康區經營。他野蠻干涉當地事務,並鼓動漢人移民康區進行開墾。這引起了藏人的不滿,最終在1905年因為宗教和民族衝突引發巴塘事變,鳳全在巴塘被殺。巴塘土司和理塘土司一起舉起反清大旗。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奉命率軍前去鎮壓。理塘正土司陣亡,副土司兵敗服毒自殺。1906年,理塘土司和巴塘土司被趙爾豐強制「改土歸流」,正式廢除。.

新!!: 康區和理塘土司 · 查看更多 »

稻城县

稻城县(藏语:vdab-pa),历史上称作稻坝,位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东侧。属康巴藏区的甘孜藏族自治州。跨北纬27°58'——29°30'、东经99°56'——100°36',南北长174公里,东西宽63公里,面积7323平方公里。海拔从2000米到6032米,面积7325.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万,其中藏族占96%,辖二镇十二乡:金珠镇、香格里拉镇(原名日瓦乡)、桑堆乡、省母乡、傍河乡、色拉乡、巨龙乡、邓波乡、木拉乡、赤土乡、蒙自乡、各卡乡、吉呷乡、俄牙同乡。 县政府位于金珠镇。稻城境内的亞丁自然保护区,是知名的雪山旅游胜地,三神山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亚丁机场建成之后,将更大的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寺院有曲岭寺。.

新!!: 康區和稻城县 · 查看更多 »

竹清嘉措仁波切

堪布竹清嘉措 仁波切 (,) 是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三大長老之一,也是近代著名的學者與瑜伽士,也是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的上師之一。仁波切在全球廣傳教法,他以金剛道歌的歌舞傳承著名,仁波切除了教導了許多密勒日巴及偉大上師的證道歌以外,自己也譜寫了很多風格直接犀利的證道歌,以歌舞音韻來弘揚教法,人稱「當代的密勒日巴」。「竹清嘉措」在中文的意思是「戒律大海.

新!!: 康區和竹清嘉措仁波切 · 查看更多 »

第十世达赖喇嘛

楚臣嘉措(,),藏傳佛教格魯派第十世达赖喇嘛。他是首位透過金瓶掣簽而確定的達賴喇嘛。 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則說,楚臣嘉措的認証,並未經過金瓶掣籤,但西藏方面為了顧及滿清的面子,對外宣布以金瓶掣籤認証的消息。 他是康区理塘人,父亲内都那布村头人罗桑年扎。开始被迎到理塘寺,后奉旨迎到拉萨。1822年,在布达拉宫举行金瓶掣签,被认定为十世达赖喇嘛,先住聂塘极乐寺,以七世班禅为师,受沙弥戒。八月初八到布达拉宫坐床。1828年,到哲蚌寺学经。1833年,受比丘戒。在皇太后六旬大寿时,在大昭寺率领僧众诵《长寿经》。他没有亲政,先后由七世第穆活佛罗桑土登晋美嘉措、二世策墨林活佛阿旺强白楚臣嘉措摄政。1837年九月初一他在布达拉宫示寂,年21岁。 10.

新!!: 康區和第十世达赖喇嘛 · 查看更多 »

第十三世達賴喇嘛

圖登嘉措(,),藏傳佛教格魯派第十三世達賴喇嘛。 十三世達賴喇嘛一生處在英國和俄羅斯爭奪中亞霸權的大博弈的時代,而西藏正處於二者爭奪的地區之中。他在外交上周旋於英國、俄羅斯和清政府之間,使西藏得以保持相對獨立的地位,威望也因此得以提高。他曾經歷過英國的兩次入侵以及清朝軍隊的驅逐,長年流亡在外。在英屬印度流亡期間所見到的歐洲式現代化科技令他大開眼界,使他確立了改革西藏的決心。辛亥革命後,清政府被推翻,西藏陷入動盪之中。他自大吉嶺返回西藏,並在1913年宣佈西藏脫離清朝獨立,使西藏成為事實上獨立自治的政體並延續到1951年。不過,西藏政府並未獲得國際的承認,且因其與中華民國政府模糊不清的關係,引發後來西藏主權歸屬問題的糾紛。他也被西藏流亡政府認為是西藏獨立運動的先驅。 十三世達賴喇嘛在1913年至1933年期間是西藏事實上政教合一的最高領袖,在此期間,他為西藏的政治、經濟、宗教改革以及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近代西藏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共學者、西藏流亡政府和藏族人民都不同程度地給予他肯定的評價。西藏流亡政府更是認為他是繼五世達賴之後第二位偉大的達賴喇嘛,給予他相當正面的評價。不過,他在位期間實行神權政治,並以嚴酷手段打壓政敵的行為受到了一些人士的批評,稱他為「獨裁者」。.

新!!: 康區和第十三世達賴喇嘛 · 查看更多 »

第十一世達賴喇嘛

凱珠嘉措(;),藏傳佛教格魯派第十一世達賴喇嘛。 康区打箭炉(今四川康定)人,父亲才丹团柱。被认定为第十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之一。因为阿里地区发生森巴戰爭,先安排在泰宁寺居住。1841年,战争结束,驻藏大臣宗室海樸主持在布达拉宫举行金瓶掣签,认定为十一世达赖,由七世班禅在大昭寺剃髮,取法名。1842年四月廿六在布达拉宫坐床。1846年受沙弥戒。在哲蚌寺学习五部大论,1852年驻藏大臣寶清陪同他到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讲经说法,熬茶。期间由二世策墨林活佛阿旺强白楚臣嘉措、第七世班禅额尔德尼、三世热振活佛阿旺益西楚臣坚赞摄政。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十三亲政,同年十二月廿五(1856年1月31日)在布达拉宫「突然示寂」。 11 Category:康定人.

新!!: 康區和第十一世達賴喇嘛 · 查看更多 »

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

讓炯日佩多傑(;),又譯為让琼日必多吉、让琼利佩多傑,第十六世噶瑪巴,生於康區德格县,為噶舉派最高宗教領袖。.

新!!: 康區和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 · 查看更多 »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丹增嘉措(;),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出生于中华民国青海省湟中县,两年后被认定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继任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先後由五世熱振活佛、三世達札活佛攝政。1959年3月17日,达赖喇嘛出逃印度。在达兰萨拉建立西藏流亡政府,并且在全世界各地宣传涉及藏人权益的话题,同時本寂天菩薩“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終生苦”的精神,致力於為世界各地民眾,包括漢族,講解藏傳佛教。2011年宣佈将一切政治权力移交由流亡藏人投票产生的噶伦赤巴洛桑森格。藏传佛教格鲁派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於1989年获諾貝爾和平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视其为藏独分裂势力领袖与旧西藏上层反动势力的代表。.

新!!: 康區和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 查看更多 »

第七世达赖喇嘛

格桑嘉措(;),藏傳佛教格魯派領袖,第七世達賴喇嘛。康区理塘人,父亲索南达结。 西藏三大寺认定他为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隐瞒了拉藏汗。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在理塘出家。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青海罗卜藏丹津把他迎到塔尔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兵两路入西藏,册封格桑嘉措为七世达赖。次年,在布达拉宫坐床,拜五世班禅为师,授沙弥戒。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后来入哲蚌寺学习经文。1727年,五世班禅为他授比丘戒。西藏发生阿尔布巴和隆布鼐、扎尔鼐谋杀康济鼐事件,1728年十二月,七世达赖迁居理塘避祸。1730年,奉雍正帝诏书移居泰宁惠远庙。1735年,回到拉萨管理宗教事务。1750年配合清政府平定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之乱。1751年,朝廷頒布《西藏善后章程》,首次正式规定了达赖喇嘛的世俗权力,噶倫的權力則被削減。1757年在布达拉宫圆寂。.

新!!: 康區和第七世达赖喇嘛 · 查看更多 »

第三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哲布尊丹巴·伊什丹巴尼玛,),第三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外蒙古藏传佛教的主要活佛。加上佛教传说的十五世,又称十八世。 出身藏族,西康(喀木)里塘领主丹津衮布的儿子。第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入寂后,乾隆帝怕喀尔喀王公因为争献灵童纷争,防止哲布尊丹巴权力过重,决定在西藏转世。乾隆二十八年,乾隆命蒙古王公迎接。至热河,乾隆接见,三世章嘉为他授出离戒,沙弥戒。从多伦到库伦升法座。因为他年幼,由库伦办事大臣处理呼图克图事务。乾隆三十年(1765年)扩建广教寺。1766年,在科布多筹建新寺院。次年奉旨在库伦额尔德尼裔卓特巴衙门设立大喇嘛,创立大法会制度。三十八年(1773年)在库伦入寂,龛座供奉在库伦丹甘寺。.

新!!: 康區和第三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 查看更多 »

第三世达赖喇嘛

三世达赖喇嘛(),法名索南嘉措,《明史》稱為鎖南堅措,西藏堆龙(今堆龙德庆)人。 他为藏族贵族出身。生于拉萨西郊堆龙地方玛氏家族,琼杰宗本南杰扎巴之子。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四岁的他被迎至哲蚌寺内,成为达赖二世根敦嘉措的转世。自此藏传佛教格鲁派实行活佛转世制度正式开始。跟随塔布索南扎巴受近世戒,得名索南嘉措。二十八年(1549年),七岁出家受沙弥戒,三十二年(1553年),为哲蚌寺第12任法台。次年,主持祈愿大会,为弟子讲《佛本生经》。三十七年(1558年),兼任色拉寺住持。四十三年(1564年),由格勒巴桑为亲教师,格敦丹巴达吉为羯摩师,他受比丘戒。之后云游各地,收徒传法。 万历五年(1577年),应蒙古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之邀赴青海。次年(1578年),在青海湖东部的仰华寺会见俺答汗,向其宣传格鲁派教义,于是蒙古族放弃了对萨满教的信仰,改信佛教,俺答汗尊之以“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名号。这样达赖喇嘛成为西藏佛教领袖的尊号。转世制度建立后,他追认根敦嘉措为达赖二世,根敦朱巴为达赖一世,而自己则为达赖三世。他又規勸蒙古人廢除夫死妻殉和為死者宰殺駝馬祭祀的風俗,為俺答汗贈尊號咱克喇瓦爾第徹辰汗。同年,赴蒙古,路至甘州(今甘肃张掖),向明朝进贡,并致书张居正,以表效忠于明,事見《明史》列傳:「 時有僧鎖南堅錯者,能知已往未來事,稱活佛,順義王俺答亦崇信之。萬歷七年....俺答亦勸此僧通中國,乃自甘州遺書張居正,自稱釋迦摩尼比丘,求通貢,......由是,中國亦知有活佛。此僧有異術能服人,諸番莫不從其教,即大寶法王及闡化諸王,亦皆俯首稱弟子。自是西方止知奉此僧,諸番王徒擁虛位。」七年(1579年),派代表隨俺答汗到蒙古講經說法。八年(1580年)返回拉萨。此后,声望日隆。前往康區理塘、芒康、昌都等地傳法收徒,倡議建立理塘寺和塔爾寺。十一年(1583年)到塔爾寺講經。十二年(1584年),到內蒙古為俺答汗逝世誦經祈禱,弘揚格魯派,在歸化城建立席勒圖召寺。十六年(1588年)应明神宗邀赴北京。三月廿六,进京途中逝于内蒙古卡欧吐密。 達賴三世自幼接受寧瑪派教育,在成為格魯派領袖之後,將寧瑪派傳承、教義與修行方式引進格魯派中。.

新!!: 康區和第三世达赖喇嘛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驅漢事件

一次驅漢事件(),指宣统辛亥年(1911年)因为中国内地辛亥革命引发的驻西藏拉萨地区的清朝军队哗变和对藏族僧俗的劫掠,随後流亡英属印度的十三世达赖在英国支持下领导西藏僧俗驱逐清朝驻藏军队,並返回拉萨恢复执掌西藏政教大权。.

新!!: 康區和第一次驅漢事件 · 查看更多 »

第九世达赖喇嘛

隆朵嘉措(,),第九世达赖喇嘛。 生于康区邓柯地方,春科土司丹增曲结公爵的儿子。1807年,三岁时被认定为第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嘉措转世灵童,迎到拉萨,应七世班禅、摄政和三大寺代表所请,嘉庆帝准许免于金瓶掣签。1808年九月廿二在布达拉宫坐床,拜七世班禅为师,剃发受戒,法名隆朵嘉措。1815年,到大昭寺参加新年大法会,二月廿一在布达拉宫「突然涅槃」。生前一直由摄政(八世济咙活佛益西落桑丹白贡布、七世第穆活佛罗桑土登晋美嘉措)操办西藏事务。 09.

新!!: 康區和第九世达赖喇嘛 · 查看更多 »

第五世达赖喇嘛

阿旺罗桑嘉措(;),藏传佛教格鲁派第五世达赖喇嘛。他在位期間,結束了西藏分裂的局面,確立了格魯派在藏傳佛教中的優勢統治地位,建立甘丹頗章政權,成為在1642年至1682年期間西藏政教合一的最高領袖。在他掌握政權的四十年期間,五世達賴喇嘛開始同滿清建立外交聯繫,並會見了來到西藏的早期歐洲探險家。他也是西藏歷史上的一位著名學者,一生著作頗豐,被西藏人稱為「偉大的五世」。.

新!!: 康區和第五世达赖喇嘛 · 查看更多 »

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

博克多汗(,),全称博克多格根额真汗(),蒙古國政治、宗教人物,為外蒙古獨立後的第一任最高領袖。原為藏传佛教格魯派的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法名阿旺垂济尼玛丹彬旺舒克。中國爆發辛亥革命之后,他被外蒙古各部落推戴為蒙古大汗,宣布脫離中國独立,建立政教合一的大蒙古國。不過,蒙古的獨立僅受到西藏的承認,未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其北鄰俄羅斯對此也採取模棱兩可的態度。1915年,中、俄、蒙三方簽訂條約,外蒙古被迫成為中華民國的「蒙古地方」。 1919年,徐樹錚率領中華民國軍隊佔領蒙古,軟禁博克多汗並強制取消自治。徐在蒙古實行改風易俗政策,遭致蒙古各界的廣泛不滿。他們組織了各種武裝組織進行反抗,這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共產主義者蘇赫巴托和喬巴山,並尋求俄羅斯人的幫助。翌年趁中國內亂之機,羅曼·馮·恩琴率領俄羅斯白軍驅逐了中國軍隊,恢復了博克多汗的皇位。 1921年,蒙古人民黨在蘇俄的支持下擊敗白軍,奪取了政權。雖然博克多汗仍為大汗,但只是個名義上的君主,沒有實權。他在1924年圓寂,逝世後君主立憲制度被取消,國號正式改為蒙古人民共和國。.

新!!: 康區和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 · 查看更多 »

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

弥觉多吉(,),又譯密覺多傑,俗名却吉扎巴贝桑波,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第八世噶玛巴。.

新!!: 康區和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 · 查看更多 »

第六世达赖喇嘛

仓央嘉措(;),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第六世达赖喇嘛。他也是西藏著名诗人,是历代达赖喇嘛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新!!: 康區和第六世达赖喇嘛 · 查看更多 »

类乌齐寺

类乌齐寺,本名“扬贡寺”,藏语称“查杰玛”或“格培林”,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类乌齐镇的一座藏传佛教达隆噶举派寺院。 类乌齐寺的本名为“扬贡寺”,是桑吉温兴建。该寺主殿“查杰玛”建成后,因该殿十分宏伟壮丽,成了该寺的象征,所以藏语常称该寺为“查杰玛”。此外,因该寺建于类乌齐的“纳衣塘”大坝上,故被称作“类乌齐寺”。藏语通常称该寺为“查杰玛”或“格培林”。.

新!!: 康區和类乌齐寺 · 查看更多 »

索康·旺钦格勒

索康·旺钦格勒(,)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贵族,噶伦。.

新!!: 康區和索康·旺钦格勒 · 查看更多 »

结古街道

结古街道()是中国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市下属街道办事处,是玉树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2014年3月撤销结古镇设结古街道。2014年末,辖区面积有249.3公顷,共有7209户,29541人。.

新!!: 康區和结古街道 · 查看更多 »

甲马仓·桑培

仓·桑培(1914-1974)藏族,又名嘉瑪桑佩,四川理化人,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副司令。.

新!!: 康區和甲马仓·桑培 · 查看更多 »

甘孜藏族自治州

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州境东界阿坝州、雅安市,南邻凉山州、云南省迪庆州,西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西北接青海省玉树州,北连青海省果洛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段,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属川西高原高山深谷区。北部为巴颜喀拉山分支,中部为沙鲁里山山脉,东部为大雪山山脉。西部金沙江为与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的界河,中部雅砻江自北向南纵贯州境,东部有大渡河流经。总面积14.97万平方公里,为四川省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人口116.49万,其中藏族人口比例占78.3%。甘孜州傳統上屬於康區,自治州首府驻康定市。甘孜为全省主要牧区,草原面积占约六成,自然风景优美,有贡嘎山、海螺沟、二郎山等风景名胜区。.

新!!: 康區和甘孜藏族自治州 · 查看更多 »

甘孜镇

孜镇(藏语:Kandze),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是西藏历史上的康区,位于四川省的西北部。 甘孜镇是藏族的一个聚居区,在康定的东北385公里处。15世纪修建的甘孜寺坐落于此,距离甘孜镇2公里的山丘上,有500多名格鲁派僧人和3名祖古。.

新!!: 康區和甘孜镇 · 查看更多 »

然巴·土登贡钦

巴·土登贡钦(;)又譯然巴·土登贡庆,然巴·土登贡秋,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贵族、噶厦官员。.

新!!: 康區和然巴·土登贡钦 · 查看更多 »

直贡·索朗巴卓

贡·索朗巴卓()藏族,籍贯不详,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将领。.

新!!: 康區和直贡·索朗巴卓 · 查看更多 »

直贡梯寺

贡梯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门巴乡,是一座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派寺院,也是直贡噶举派的主寺。.

新!!: 康區和直贡梯寺 · 查看更多 »

白利土司

白利土司()是康区北部的一个土司,为康北的霍尔七土司之一。其辖境大约在今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 白利土司的先祖是隆溥特查什,其土司信奉苯教。1728年(雍正六年),白利土司向清朝内附,以其地设置霍耳白利长官司。在顿月多吉担任土司期间,白利土司非常强大,侵略四邻,将势力扩展至昌都、类乌齐、芒康等地,对卫藏的格鲁派势力构成威胁。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应四世班禅和五世达赖的邀请,于1639年出兵康区,在德格土司的帮助下,花费了一年时间灭白利土司,擒杀顿月多吉,康区的苯教势力因而受到毁灭性打击。 白利土司在1911年(宣统三年)被赵尔丰改土归流。不久以后辛亥革命爆发,赵尔丰被杀,白利土司恢复其地位。1930年,白利土司同大金寺争夺庙产,最终引发康藏边界纠纷。 Category:清朝土司 Category:四川土司 Category:甘孜.

新!!: 康區和白利土司 · 查看更多 »

白玉寺

白玉寺,藏语全称为“白玉朗嘉祥丘伽林”(意为“吉祥尊胜菩提洲”,其中藏语“白玉”意为“吉祥盛德之处”),位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城北坡,是一座藏傳佛教宁玛派寺院,也是宁玛派六大丛林之一(其他五座寺院是噶陀寺、竹钦寺、雪千寺、多吉扎寺、敏珠林寺)。.

新!!: 康區和白玉寺 · 查看更多 »

百濮

,或稱為濮,古代族群,居于中国西南部云南贵州等地。毗邻藏、漢和其他东南亚族群。濮人分布地域广阔,长期处于分散的部落状态,故有百濮的称号。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夜郎。.

新!!: 康區和百濮 · 查看更多 »

隆吐山战役

隆吐山战役是1888年英屬印度陸軍與藏軍之間因為錫金、西藏邊界糾紛而發生的戰爭,英国方面称為「锡金远征」(Sikkim Expedition),藏人稱為「土鼠年戰爭」,中國大陸称為「第一次英國侵藏戰爭」。結果英軍擊潰了駐守爭議領土隆吐山的藏軍,並佔領入藏的交通要道春丕河谷等地,清廷派駐藏大臣升泰赴印度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和《中英藏印續約》,劃定藏錫邊界,承認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

新!!: 康區和隆吐山战役 · 查看更多 »

道孚县

道孚县(),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东与丹巴县,西同新龙县,南和康定县、雅江县,北与炉霍县及阿坝州的金川县、壤塘县接壤。县城位于鲜水镇,距州府康定219公里,离成都585公里。境内面积7546平方公里;人口4.69万(2001)。道孚旧称“道坞”,在藏语中是“马驹”的意思。.

新!!: 康區和道孚县 · 查看更多 »

萨迦派

萨迦派(),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萨迦”一词的藏语意思是灰白色,因为此派主寺萨迦寺建立之处土色灰白,故名。因主寺围墙上涂有象征密宗三大怙主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之智慧、慈悲和力量的红、白、黑三色条纹,故常被称为花教。他們的宗教領袖被稱為薩迦法王。主张显密兼修,先显后密。不禁娶妻。 在佛教哲学上,萨迦派特别注重“道果”教授,“道果法”是最重要的教义之一。此外,“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体系传承在萨迦派中占有重要地位。时轮金刚法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新!!: 康區和萨迦派 · 查看更多 »

青海省

青海省,简称青,为中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全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省会是西宁市。.

新!!: 康區和青海省 · 查看更多 »

頂果欽哲

頂果欽哲仁波切(,),名為紮西·帕久,生於西藏康區丹柯河谷的頂果家族,為藏傳佛教寧瑪派祖古、伏藏師,寧瑪六大主寺之雪謙寺住持。是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上師之一,也是現代利美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不丹王室對他極為尊崇。.

新!!: 康區和頂果欽哲 · 查看更多 »

衛藏

衛藏或译乌思藏(),是藏区傳統和文化上的一個地區,也是西藏文化的中心地域。今日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大致包含了卫藏和康区的西部地区。 卫藏位于大藏区的中部和西部,包含了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向西延伸至冈仁波齐峰,向北到达羌塘,南部则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有时候,羌塘和阿里地区也被包括在卫藏之内。.

新!!: 康區和衛藏 · 查看更多 »

西姆拉條約

西姆拉條約(Simla Accord),是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间,在印度北部城市西姆拉舉行的由中華民國政府、英屬印度和西藏噶廈政府三方參加的西姆拉會議上產生的一系列文件和協議,其中包括西藏與中國的關係,西藏與中國內地領土分界,以及西藏與印度領土分界,后者就是著名的麥克馬洪綫。.

新!!: 康區和西姆拉條約 · 查看更多 »

西康 (消歧义)

西康可以指:.

新!!: 康區和西康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西康省

西康省,簡稱康,為中華民國的一省,中華民國所設置的13省之一,成立於民國28年(1939年),為華西三省之一。 民國38年(1949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遷都臺北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继续管轄西康省,並廢除西康省。基本相當於藏文化中的康區,多數地區是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

新!!: 康區和西康省 · 查看更多 »

西康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康省,簡稱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攻占中华民国西康省、灭西康省政府后沿袭中华民国行政区划的省份。於1955年9月底被撤銷,辖境划归西藏自治区、四川省。.

新!!: 康區和西康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西藏历史

西藏位於亚洲腹地的青藏高原。在中文中,西藏既可以指傳統意義上的西藏,即包括整個藏區,又稱大西藏地區;也可以特指其西南部地區,即清朝以來分割邊界後的行政區劃,面积略大过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之範圍。本條目正文中所指的西藏,若無特別說明,通常指大西藏地區,以更加方便和準確地闡述包含各個藏區的西藏整體的歷史。由於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故素有「世界屋脊」之稱。自古以來,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阻絕外來勢力的侵擾,也保留獨特的地域文化。自石器時代即在西藏高原活動的人類,逐漸發展成今日的藏族,而其綿延至今的文化中最引人矚目的,正是在他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宗教色彩。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自稱為「博(bod)」。「博」是集民族、地域、政權於一體的總稱。满语、蒙语中則稱「博」為「tübat(圖波特)」。除了「博」和「圖波特」這兩個語彙以外,在歷史上還可以找到「吐蕃」、「唐古特」、「土伯特」等其他對於西藏的稱謂。对于在东部藏區(如四川、青海等)生活的藏民,部分漢族人會稱呼他們作「西番」或「西羌」等等。 除藏族人外,世代生活着西藏地區的还有汉族、门巴族、珞巴族等。.

新!!: 康區和西藏历史 · 查看更多 »

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或称人民解放军入侵西藏、中國入侵西藏、等,具体见名称章节)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通过軍事行動和谈判,在1951年將西藏納入共產黨統治的事件。共軍入藏后西藏噶厦和西藏社會架構在中华人民共和國内保持不變,直至1959年藏區騷亂,西藏噶厦被中央人民政府解散,十四世達賴喇嘛自西藏流亡印度為止。 1949年7月,西藏噶厦為了避免捲入國共內戰,驅逐了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拉薩辦事處的人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逐步將与西藏相邻的云南、新疆、西康等省納入統治。1949年11月,西藏噶厦向美國、英國和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信,表示決意保持治權獨立状态,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任何侵入行動作出毫無保留的抵抗。1950年2月15日,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區、第二野戰軍司令部聯合發出「進軍西藏政治動員令」。中國人民解放軍10月7日开始進攻康區西部,10月19日攻克昌都,擊斃5,700餘名西藏官兵,俘虜了包括多麥總管阿沛·阿旺晉美在內的軍官和2,600餘名士兵,藏軍於10月21日投降。 噶廈政府從1950年11月起尋求國際援助,一直沒有獲得肯定答覆。噶廈在內部經過強烈爭論後,決定放棄向國際求援,而與中國談判。達賴喇嘛於1951年1月2日抵達與錫金相鄰的亞東,準備必要時流亡國外。1951年2月,西藏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4月抵達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李维汉等谈判。1951年5月23日,代表团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中共對外宣稱「西藏和平解放」。.

新!!: 康區和西藏和平解放 · 查看更多 »

西藏共產黨

西藏共產黨(藏语:ཕུན་ཚོགས་དབང་རྒྱལ),简称藏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個小型藏族共产主义政党。1943年,平措汪杰在拉萨组织了雪域共产主义青年同盟,后被称作西藏共产党。 该黨致力于团结所有藏族,包括卫藏、安多和康区的藏族。 為此该黨聯繫蘇聯驻华大使館,请求它協助该党在西藏举行社會主義起義。後來该党還同中國共產黨和印度共產黨建立了联系。 该党一方面在西藏從事民主宣傳,另一方面开展游擊戰對抗國民黨。 1949年,西藏共產黨併入中國共產黨,大多數黨員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新!!: 康區和西藏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西藏独立运动

西藏独立运动,簡稱藏獨運動或者藏獨,是主张西藏地區成为一個主權國家的一系列運動。西藏與中原王朝在歷史上有不同程度上的交往和聯繫,在部分時期亦受到不同程度上的統治。在清朝中期西藏开始被朝廷直接管治,然而到了清末,在英國影響下西藏主權意識逐漸抬頭,爭議也日囂塵上。中華民國建政後宣稱繼承及擁有西藏主權,遭到達賴喇嘛、英國、蘇聯西藏的故事,與達賴喇嘛談西藏歷史,第245頁、中國共產黨董樹藩,民國48年西藏反共抗暴後達賴喇嘛言行之研析,(中華民國)蒙藏委員會,1986年3月,第40頁的反對。北洋政府及后续的国民政府虽有派驻拉萨的蒙藏事务机构,但对西藏行政中央噶厦鲜有實際影响。中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推翻了最早提出的尊重民族自决,推動西藏「民族獨立」或者建立「民主自治邦」的革命理念(建立中華聯邦)。1950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与噶厦谈判破裂后在昌都发生战斗,西藏流亡政府及部分西方媒體稱之為中國入侵西藏(Chinese invasion of Tibet),北京稱之为昌都戰役,部分西方學術著作稱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吞併西藏。藏軍于该役戰敗投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實質統治西藏(北京稱為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4月,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五人代表团前往北京,签订了《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條協定》。 1987年爆發大規模血腥事件,不久1989年六四事件爆發,官方的壓力使對立再度升高。另一方面,西藏流亡政府被質疑為了得到國際間的同情和支持而過度放大中國共產黨等中國官方的傷亡數據,以及作出一些誇張或不實的指控(例如對西藏的「種族屠殺」或「文化滅絕」等描述),而北京當局也被指對西藏的實際狀況作出失實的報導。當前世界主流國家並不承認其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且藏人內部尚且沒有建立起一致的獨立或自治共識,惟西藏獨立運動仍然存有一定的影響力。.

新!!: 康區和西藏独立运动 · 查看更多 »

西藏鏡報

《西藏鏡報》是一份早期藏文報紙,藏文全名為「ཡུལ་ཕྱོགས་སོ་སོའི་གསར་འགྱུར་མེ་ལོང」;威利轉寫:「Yul phyogs so so'i gsar 'gyur me long」,意為「世界各地新聞之鏡」,又稱《明鏡》(Melong)或《鏡報》(Sargyur Melong)。創刊25週年後,報頭附加英文標題「The Tibet Mirror」,即《西藏鏡報》。 《西藏鏡報》由多吉·塔欽(Gergan Dorje Tharchin)擔任發行人、記者兼主編,從1925年10月10日至1963年間在印度噶倫堡不定期出版,並在大藏區流通,讀者遍及西藏、蒙古、印度、中國以及歐美各地。《西藏鏡報》是第一份由藏人創辦的藏文報紙,在早期藏文報紙中,《西藏鏡報》是唯一一份持續發行的,也是對藏人最具影響力的報紙。《西藏鏡報》除了報導新聞,也傳播新知,提倡改革,促進藏人團結,立場傾向藏族民族主義。它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視為「反動刊物」,中文文獻中相關的論述不多。.

新!!: 康區和西藏鏡報 · 查看更多 »

西藏货币史

西藏货币史是指在西藏地区流通货币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由于私有财产的产生,货币就随着原始的物物交换开始在西藏萌芽。在吐蕃王朝时期,西藏主要以砂金为货币。在随后的分裂割据时期,白银越来越重要,西藏进入金银并用时期。元代统治西藏后,随着大量白银的输入,西藏步入银本位时期。16世纪开始,西藏大量使用通过与尼泊尔银钱贸易流入的尼泊尔银币。西藏在1763年及1785年兩度自铸银币,应对尼泊尔银币的短缺。后来由于廓尔喀以银钱贸易问题为由两次入侵西藏,清政府在击退廓尔喀后,詔令西藏自行铸造货币,西藏于1791年开始系统地铸造藏币。藏币铸行之初仅有银币,1909年开始铸行铜币,1911年开始发行纸币,期间还曾短暂发行过金币。除藏币外,从周边地区流入的四川藏洋、英印卢比等也曾在西藏流通。1959年藏區騷亂后,藏币被废止,人民币成为西藏的流通货币。.

新!!: 康區和西藏货币史 · 查看更多 »

西藏问题

西藏问题是指中國對西藏是否擁有主權的問題,由此引發許多藏人希望在目前的西藏流亡政府的领导下,實現西藏地區自治,令中國政府給予西藏地區政治、宗教、言論自由,停止侵犯西藏人權,不再向西藏移民,同時停止在西藏地區長期以來的核試驗和傾倒放射性核廢料行為的政治運動。 目前,整个西藏地區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印度共和國分別統治,同時相關的還有巴控喀什米爾。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未放棄對於西藏的主權。 西藏流亡政府是由十四世達賴喇嘛在印度成立。流亡政府認為,195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拉薩向達賴的追隨群眾開槍,并包圍達賴的住處,西藏再次發生大規模衝突。同年十四世達賴逃離拉萨。西藏流亡政府所訴求的“大藏区地区”合并也是現今西藏問題之一。1980年代,达赖喇嘛一度要求“大藏区地区”实质自治,到1989年,中国爆发六四事件,西藏流亡政府再次要求独立。1997年以后,达赖喇嘛强调自己追求的是实质自治。 西藏流亡政府的最終政治目標是要求大西藏地区實現自治獨立。.

新!!: 康區和西藏问题 · 查看更多 »

觉扎寺

觉扎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觉拉乡,是一座藏传佛教跋绒噶举派寺院,也是如今跋绒噶举派最大的寺院。.

新!!: 康區和觉扎寺 · 查看更多 »

鲁布桑海达布

鲁布桑海达布(Лувсанхайдав,Лувсанхайдавом,Luvsankhaidav,)藏族,四川省理塘縣人,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的弟弟,藏传佛教宁玛派吹仲喇嘛。.

新!!: 康區和鲁布桑海达布 · 查看更多 »

貝魯欽哲

貝魯欽哲仁波切(Beru Khyentse Rinpoche),藏傳佛教中,噶舉派的祖古傳承。源自於蔣揚欽哲旺波的語化身,因為第一世貝魯欽哲,曾為八邦寺住持,因此又稱八邦欽哲(Palpung Khyentse)。目前在世的是第二世貝魯欽哲仁波切。.

新!!: 康區和貝魯欽哲 · 查看更多 »

跋熱·達瓦才仁

跋熱·達瓦才仁(;),康巴人,藏人行政中央官員,西藏近代歷史學家。.

新!!: 康區和跋熱·達瓦才仁 · 查看更多 »

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是一條由英國探險家為印度測量時劃的一條位於英屬印度和西藏的邊界。名称以英国外交官亨利·麦克马洪爵士命名,因為他主持了1914年討論此邊界的西姆拉會議。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处,大致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独龙江东南的伊素拉希山口,将传统上被認為属于中国的约9万平方公里領土(这是大致说法,不仅包括印度现時控制的地区,还包括缅甸现時控制的地区)劃给印度和缅甸。 西姆拉會議進行到1914年3月,英屬印度外務秘書麥克馬洪在德里和西藏噶廈代表秘密換文,約定若英國可促使新成立不久的中華民國政府讓西藏獨立,則西藏將認可形同割讓部分西藏土地的麥克馬洪綫,此即《西姆拉條約》(Simla Accord)。,.

新!!: 康區和麦克马洪线 · 查看更多 »

齐美公布

美公布(;)又译启梅根宝,藏族,四川德格人,江达头人。江达县志·人物·一、传,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

新!!: 康區和齐美公布 · 查看更多 »

达隆寺

达隆寺,又译“达龙寺”,藏语称“达隆贡巴”()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旁多乡,是一座藏传佛教达隆噶举派寺院,也是达隆噶举派的祖寺。.

新!!: 康區和达隆寺 · 查看更多 »

达那寺

达那寺,藏语称“达那贡巴”()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吉尼赛乡,是藏传佛教叶巴噶举派寺院,也是叶巴噶举派现存唯一的寺院。.

新!!: 康區和达那寺 · 查看更多 »

达杭丹

达杭丹(Taphungdan;Tehaundan;Tahangdan;Tahaundam)是位在缅甸克钦邦葡萄县瑙蒙鎮最北邊的村子,该村位于中缅边境缅甸一侧的开加博峰山脚下,距该山峰14公里,南塔曼河(恩梅开江的支流)源头的岸边,海拔2,438公尺。村民主要是从中国西藏察隅县来的信仰藏传佛教的康巴藏族人,百余年前他们因为寻找缅北野人山的极乐秘境囊塔贵,陆陆续续来到此地定居。此外,这个村也有百余年前从中国独龙江流域迁徙到缅北的缅甸独龙族,但人数已经不到10人。.

新!!: 康區和达杭丹 · 查看更多 »

迪庆藏族自治州

迪庆藏族自治州(),简称迪庆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下辖的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州境东南界丽江市,西南接怒江州,西北邻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昌都市,东北与四川省甘孜州、凉山州接壤。地处云贵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横断山脉北段,梅里雪山东南缘,金沙江和澜沧江纵贯州境。总面积2.32万平方公里,人口40.8万,其中藏族人口比例约32%,傈僳族约27%,自治州首府驻香格里拉市建塘镇。迪庆州传统上属于康區,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的重镇,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区,亦因“香格里拉”而成为著名旅游胜地。.

新!!: 康區和迪庆藏族自治州 · 查看更多 »

迭斯尔德·敖木擦尔善潘普勒忠桑吉嘉木苏

迭斯尔德·敖木擦尔善潘普勒忠桑吉嘉木苏()法名敖木擦尔善潘普勒忠桑吉嘉木苏(意为“神奇利他殊胜佛海”),别名仓赛夏特比多杰、拉尊那木吉勒道尔吉,蒙古族,阿拉善旗巴润别立巴嘎图力更人,第五世迭斯尔德活佛(喇嘛坦)。.

新!!: 康區和迭斯尔德·敖木擦尔善潘普勒忠桑吉嘉木苏 · 查看更多 »

霍爾三十九族

霍爾三十九族(),又稱藏北三十九族,簡稱“三十九族”,是清代對遊牧於今西藏那曲地區西部與昌都地區西北部一帶各部落的稱呼。.

新!!: 康區和霍爾三十九族 · 查看更多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川甘青三省交界处。州境东接德阳市、绵阳市和甘肃省陇南市,南界成都市、雅安市,西邻甘孜州和青海省果洛州,北达甘肃省甘南州。地处川西北高山峡谷区,青藏高原东南缘与横断山脉北端的结合部,东北部为龙门山、岷山,西北部为巴颜喀拉山分支,西南部为大雪山区,南部为邛崃山区。西北部为丘状高原,北部为沼泽地带,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区。岷江发源于东北部松潘县,于州境东南流入成都平原,大渡河上游大金川纵贯西部,黄河流经西北部,为四川省仅有的黄河流域。全州总面积8.3万平方公里,人口93.01万,藏族和羌族人口比例分別约55%和18%,汉族人口比例约25%。州境大部分傳統上屬於安多地區,西部金川縣、小金縣屬於康區,自治州首府驻马尔康市。阿坝州为全省主要畜牧区,草原面积辽阔,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丰富。有著名的黄龙、九寨沟、四姑娘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并有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重要保育基地。.

新!!: 康區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查看更多 »

阿妈阿德

阿妈阿德(Ama Adhe,),藏族人,中国大陆前政治犯。 阿妈阿德出生于康区梁茹(现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早年为牧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于1958年在反抗政府的活动中被捕入狱。同时,她还失去了父亲、丈夫、儿子等亲人。此后她入狱近三十年。据其本人的描述,她在狱中曾受到酷刑虐待。 1985年,阿妈阿德在邓小平执政期间被释放。后赴印度达兰萨拉居住。获释后,她最初支持西藏独立,但后来改为支持达赖喇嘛提出的“中间道路”。.

新!!: 康區和阿妈阿德 · 查看更多 »

阿达尼玛扎巴

阿达尼玛扎巴()藏族,今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八一镇人,工布地方的民兵首领。在第二次英国侵藏战争中,于乃宁寺大血战中阵亡。.

新!!: 康區和阿达尼玛扎巴 · 查看更多 »

赫尔营军事基地

赫尔营军事基地(Camp Hale)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山谷赤壁和莱德维尔之间,是1942年由美国陆军替第10山地師的前身建立的訓練基地。该基地以命名。1959年到1965年间,美国中央情报局曾在此秘密训练藏独武装(即四水六岗卫藏志愿军),并于1957年至1961年间,空投到西藏参战。选择该基地的原因是因为该地的地形与青藏高原相似。1958到1960年间,曾在此训练过多个特殊任务分队,其中包括康人和回族穆斯林,以对抗中共政府。.

新!!: 康區和赫尔营军事基地 · 查看更多 »

藏南地區

藏南地區是中印边界东段的一個爭議地區,面积约为6.5万平方公里,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該地區之西是不丹領土,之東是緬甸,向南是印度的阿薩姆邦和那加蘭邦,向北為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實際控制地區。 印度与中国的实际控制区以英藏西姆拉會議劃定的「麦克马洪线」為分界線,中國和印度均宣稱對該地區擁有主權。目前該地區處於印度實際控制之下,藏南地區即為阿鲁纳恰尔邦的大部分的地区。西藏流亡政府的精神領袖十四世達賴喇嘛亦承認印度對阿魯納恰爾邦的主權,將其排除在「大藏區」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承認該邦的合法性,並將藏南地區其歸入西藏自治區的山南市错那县、隆子县以及林芝市墨脱县、察隅县。 藏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山南市、林芝市,包括了西藏自治区的错那、隆子、墨脱、察隅四县的大部分及郎县、米林两县少许国土。藏南地区在夏季,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可种植许多亚热带作物,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称。.

新!!: 康區和藏南地區 · 查看更多 »

藏區分治

藏區分治,即青康藏分治,指的是清朝於1723年至1724年出兵青海、征服西藏之後對大藏區進行分而治之的行政區劃調整政策。這一行政區劃調整之後基本定型並沿用至今。.

新!!: 康區和藏區分治 · 查看更多 »

藏人行政中央

藏人行政中央(བཙན་བྱོལ་བོད་གཞུང་།),常稱西藏流亡政府(),將自身表述為合法代表西藏與藏族的政府,但現今尚未被任何主權國家所承認。同时也未被联合国承认。原名為博雄甘丹頗章確勒郎傑(;意為“西藏喜樂宮勝十方政府”),後透過西藏流亡议会通過更改名稱,也称“西藏人民议会”。 1959年,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由中國西藏逃亡至印度,1960年建立西藏流亡議會與藏人行政中央。2001年,西藏流亡政府舉行藏人歷史上的首次議會選舉。2011年,前领袖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主動卸下一切政治權力,將統治權交給民選的內閣總理(噶伦赤巴)。.

新!!: 康區和藏人行政中央 · 查看更多 »

藏区

藏区(,拉萨音:),古称吐蕃,又譯圖博,位于青藏高原之上、喜馬拉雅山以北,是藏族以及門巴族、珞巴族的聚居地,現今亦有漢族及其他民族居民。西藏是地球地勢最高的地區,平均海拔有4900米,因此有“世界屋脊”之稱。 藏區的不少地區終年積雪,因而被漢人習慣的稱為雪域()或雪域藏區()。藏區也是亞洲許多河流的發源地,因而西藏的環境與中國、印度等國水文關係匪淺。传统意义上的藏文化圈由以下三個部份组成:「安多」地區、「康区」以及「衛藏」。.

新!!: 康區和藏区 · 查看更多 »

藏军

藏军()是1912年到1951年存在于西藏地區的陆军,受西藏政府领导。.

新!!: 康區和藏军 · 查看更多 »

藏元

藏元可能指:.

新!!: 康區和藏元 · 查看更多 »

藏族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语的民族,自称“博巴”()。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西藏、川、青、甘、滇,境内人口约630万余人(2010年);在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青藏高原周边国家亦有分布;另有从中国境内移民出境的藏族及其后代近20万。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藏族从此逐渐形成。藏族使用藏语,通用藏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宗教气氛浓厚。常着藏袍。以糌粑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饮酥油茶、青稞酒。牧区多住帐篷,城镇多住碉房。多行天葬。藏历新年为重要节日。 藏族文化悠久、灿烂而独特,文献众多,藏医药、藏历、歌舞、唐卡、金铜佛像等都独具特色。史诗《格萨尔王传》、热贡艺术、藏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新!!: 康區和藏族 · 查看更多 »

蒙藏院

蒙藏院,是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中央机构,负责管理蒙古、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新!!: 康區和蒙藏院 · 查看更多 »

锡金历史

在中国古代书籍中,过去的锡金多被记载并称为哲孟雄(;其他:Dremojong)。錫金這裡流傳很多神話,但世袭君主国成立前的歷史記載不多。.

新!!: 康區和锡金历史 · 查看更多 »

锡金王国

锡金王国是在1642年至1975年间存在的一个独立国家,由世袭的却嘉(国王)统治。1861年成为英国保护国,1950年又成为印度保护国。1975年正式被印度吞并并成为印度的一个邦。第12代却嘉(国王)佩登东杜南嘉流亡美国,组建锡金流亡政府,宣称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统治。1982年,佩登东杜南嘉在美國紐約逝世,旺秋丹增郎加繼位。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此後锡金王室的王位不被任何国家政府承认。在文化和宗教方面,其与西藏和不丹联系甚密,从其首位国王由西藏迁移而来,和其与不丹有共同边界可以看出。.

新!!: 康區和锡金王国 · 查看更多 »

锡金邦

锡金邦(,意为“米之谷”;सिक्किम,拉丁字母转写:)是印度的一个内陆邦。锡金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面与中国接壤,东面与不丹接壤,西面是尼泊尔,南面则与西孟加拉邦相邻。其人口約60萬。 锡金曾长期是一个世袭君主国——锡金王国。1975年4月14日,在印度的操纵下,锡金举行,依据投票结果废除君主制。同年5月16日加入印度,成為印度的第22个邦——锡金邦。第12代却嘉(国王)佩登东杜南嘉流亡美国,组建流亡政府,宣称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统治。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此後锡金流亡政府不被任何国家政府承认。.

新!!: 康區和锡金邦 · 查看更多 »

长青春科尔寺

长青春科尔寺(),也称为理塘寺(),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是康巴第一大格鲁派寺院,曾有称曰:“上有拉萨三大寺,下有安多塔尔寺,中有理塘长青春科尔寺”。 长青春科尔寺于1581年(第三世达赖喇嘛时期)开始修建,第二世香根活佛(1908年-1949年)时期发展迅速,寺院僧人曾达到七千人。195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兩個團的兵力對理塘寺發動進攻,理塘寺周邊47個部族的3000多人保衛理塘寺,久攻不下後,當時中共空軍最先進的兩架圖-4型重型轟炸機奉命出動轟炸,藏區最大的寺院之一理塘寺遭遇建寺近400年最大的劫難,被徹底摧毀淪為一片瓦礫,是第一批被炸毁的寺院之一,可能多達2000藏人在理塘寺戰鬥中陣亡。 改革开放后,寺院逐渐发展,恢复了法相院和密宗院,寺内大殿可容纳3500人。目前僧人近三千名,是康巴地区唯一能授格西学位的格鲁派寺院。2004年增補為第六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 康區和长青春科尔寺 · 查看更多 »

色结寺

色结寺,全称“日加贡责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塔丁乡乃囊村的东日嘉山的山顶,为苯教寺院。.

新!!: 康區和色结寺 · 查看更多 »

色迦棍钦寺

色迦棍钦寺,简称“色迦寺”,又俗称“康巴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的本日山山麓,是一座苯教寺院。.

新!!: 康區和色迦棍钦寺 · 查看更多 »

苯教

苯教(),是波苯教的简称,又称本教、缽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由西藏的原始萨满信仰演变而来的,也是西藏历史上最早的宗教。其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雷电冰雹、山石草兽等各种自然物以及自然界的神灵和鬼魂。据说苯教最高级的神是叶仙。苯教教徒头裹黑巾,因此也被藏传佛教信众稱为“黑教”()。但苯教徒认为“黑教”是具有敌意的称谓,因为在藏语中“黑教”一词有“邪教”的意思。 根据苯教信众的解释,“苯”字意思是“念”或“读”,意译自象雄语“吉”(gyer)。苯教信众将其分为早期的原始苯教()和后来的雍仲苯教()。原始苯教事实上是一种万物有灵的特殊信仰,雍仲苯教是由象雄王子辛饶米沃()在改革原始苯教之后创立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后传入印度发展为印度佛教。苯教的标志为“雍仲恰辛”,即两个左旋的“卍”字相连而成的符号;其符号正好与納粹右旋的“卐”字方向相反。 苯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在早期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拥有参政、议政之权,其势力甚大、信徒甚众。在吐蕃军队出征的时候,也往往会有苯教巫师随军,通过巫术来提高吐蕃军队的士气。赤松德赞继位之后,为了加强王权,大力扶持佛教势力,将佛教确立为国教并打压苯教。赤松德赞这一政策遭到众多大臣的反抗,但都以失败告终。此后的数代赞普都延续了这一政策,赤德松赞和赤祖德赞在位期间,更是在政务九大臣之上设置“僧相”一职,将佛教僧侣地位置于世俗贵族之上。僧相强制推广藏传佛教,对苯教的打击则是变本加厉。这使不少苯教信众逃避到阿里、安多、康区等偏远地区。为了苯教生存,苯教全面佛教化,苯教供奉起了佛教的佛、菩萨、金刚、明王,放弃以前黑色的教服,改成红色黄色的袈裟,不再长发披肩,跟佛教比丘一样剃发,成為藏密佛教的一支,但保留了一些教义和仪式规则(例如朝塔時以反方向進行,一般佛教徒以順時針方向進行),例如各派的活佛常常以轉世靈童傳承,苯教则是以宗教考试取得最高的法王、仁波切的地位。 苯教的中心寺院是扎西梅日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境内。苯教曾长期受到藏学界的忽视,近数十年以来才被国内外学者重视,并翻译了大量苯教的历史文献和典籍。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将苯教与藏传佛教一起归属到中国佛教协会之下进行管理。.

新!!: 康區和苯教 · 查看更多 »

英國侵藏戰爭

英國侵藏戰爭是清代光緒年間英屬印度陸軍由錫金入侵西藏的戰爭。英國的直接目的是建立英屬印度与西藏之間的貿易與政治聯繫,戰略目的是防止俄国勢力進入西藏,威脅大英帝國皇冠的珠寶——英屬印度。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於英屬錫金與西藏的邊界糾紛,爆發隆吐山战役,英軍擊潰駐守爭議領土隆吐山的藏軍,佔領入藏的交通要道春丕河谷等地。戰後,清廷派駐藏大臣赴印度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和《中英藏印續約》,承認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 由於西藏噶廈政府並未參與談判,因此拒絕依條約開放與印度的貿易,抵制畫界。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英國外交使團在榮赫鵬率領下由錫金進入西藏要求談判邊界與通商問題被拒,返回印度後英軍增兵,於次年(1904年)攻陷拉薩,英國稱之為「榮赫鵬遠征西藏」(Younghusband expedition to Tibet)。榮赫鵬與噶倫等官員簽訂《拉薩條約》,清廷駐藏大臣則拒絕簽署。英軍撤兵後,清廷派出代表與英國簽訂《中英續訂藏印條約》,英國承諾不侵佔西藏,清廷則保證不准其他國家侵佔西藏。 中國認為英國侵藏戰爭共有兩次:「隆吐山战役」是第一次英國侵藏戰爭,「榮赫鵬遠征西藏」是第二次英國侵藏戰爭;藏人將「榮赫鵬遠征西藏」稱為「木龍年戰爭」(),夏格巴·旺秋德丹所著《藏區政治史》稱為「榮赫鵬武裝使團」而不稱為「侵略」;英國將隆吐山战役稱為「遠征錫金」(Sikkim Expedition),英文史料中「英國侵藏戰爭」通常指「榮赫鵬遠征西藏」而不包括隆吐山戰役。.

新!!: 康區和英國侵藏戰爭 · 查看更多 »

雍沛次成

雍沛次成()藏族,四川乡城人,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将领。.

新!!: 康區和雍沛次成 · 查看更多 »

雪謙寺

雪謙寺(;Shechen Monastery),又稱協慶寺,藏傳佛教寺院,為寧瑪派六大祖寺之一,創立於1695年。位於藏区康區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附近,臨近佐欽寺。頂果欽哲仁波切流亡至印度時,在尼泊爾又建了一間同名寺院。.

新!!: 康區和雪謙寺 · 查看更多 »

查嘎达索寺

查嘎达索寺,又称“查嘎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宗嘎镇贡村,是一座藏传佛教噶举派尼姑寺院。.

新!!: 康區和查嘎达索寺 · 查看更多 »

林葱土司

林葱土司是元朝、明朝、清朝时期康区一带的一个世袭土司。其统治中心在今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石渠、德格二县境内的俄文、阿须、温拖一带(1978年之前属邓柯县)。 林葱土司家族自称是格萨尔王的后代,大约在11世纪左右兴起,控制今日德格、石渠、白玉三个县,建立岭国,向宋朝进贡。其最强盛时期占有四川甘孜州西北部、西藏昌都地区以及青海的玉树。元朝时期,林葱家族已控制整个康区,在汉文史料中以“朵甘思”之名出现,被元朝册封为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1371年(洪武四年)归附明朝,以其辖境置朵甘行都指挥使司。 自15世纪中叶起,德格土司势力崛起,不断对外扩张。与此同时林葱土司走向衰落,丧失了霸权地位,其辖境也被逐渐蚕食。1728年(雍正六年)归附清朝,以其地置林葱安抚司,册封其土司为安抚使。18世纪中叶,林葱土司试图收复昔日被德格土司侵占的领地,被德格土司洛珠降错大败,降为附庸。 1910年(宣统二年),赵尔丰在康区进行改土归流,巴塘、理塘、德格、明正等颇具实力的土司都被废除。林葱土司登珍曲吉为求自保,被迫主动提出改流。林葱土司、高日土司和春科土司的领地被改流,并入登科府,原土司降为世袭把总。 1918年,西藏与川军发生第一次康藏边界纠纷,十三世达赖喇嘛派兵攻取了德格、邓柯一带,林葱土司与其他土司一起恢复了统治地位。1932年邓柯县被川军攻陷,但土司之位仍被保留。1959年,中国共产党在邓柯县实行民主改革,末代土司益西罗卜被废黜。.

新!!: 康區和林葱土司 · 查看更多 »

恩珠仓·贡布扎西

恩珠仓·贡布扎西(;)藏族,四川理塘人,四水六岗卫教军早期领导人。Roberts, John B. & Elizabeth A. (2009) Freeing Tibet - 50 Years of Struggle, Resilience, and Hope, Amacom, ISBN 978-0-81440983-1, pag.

新!!: 康區和恩珠仓·贡布扎西 · 查看更多 »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是吐蕃雅鲁王朝第33任赞普,也是吐蕃帝国的建立者,约629年至650年在位。他是前任赞普囊日论赞的儿子。 原名赤松赞(),“赤”()加于赞普(国王)或赞蒙(赞普的妻室)的名字前,表示对其的尊敬。(《西藏王统记》,196页脚注511)“松赞干布”是其尊号,意思是“心胸深邃的松赞”。《贤者喜宴》摘译二,13~14页(总36~37页)《新唐书》作弃宗弄赞、弃苏农,《册府元龟》作器宗弄赞、器宋弄赞、不弗弄赞,《通典》作弃苏农赞。在位期间,他大大扩张了吐蕃的版图,定都拉萨,并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为日后吐蕃成为强盛大国打下基础。他通过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的联姻,提高了吐蕃的工艺技术水平;通过与唐朝的和亲,从唐朝引入先进的科学、医学和历法,提高了吐蕃人的文化水平。據傳佛教也是通过两次联姻首次进入西藏。拉萨的布達拉宮也是其在位期间建立的。 松赞干布与其王妃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三人,至今备受藏族尊崇。.

新!!: 康區和松赞干布 · 查看更多 »

桑浦寺

桑浦寺,又译“桑古寺”,藏语称“桑浦贡巴”(),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柳梧乡德阳村桑古组,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过去是藏传佛教噶当派重要寺院之一。.

新!!: 康區和桑浦寺 · 查看更多 »

江潘群则

江潘群则()藏族,籍贯不详,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将领。.

新!!: 康區和江潘群则 · 查看更多 »

汉地

漢地,是漢族地區的簡稱,指中國漢族聚居地,與中國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地相區別。五岳五鎮四瀆都分布在漢族地區境內。相近的用詞則有「九州」及「中國本土」(China Proper)。 漢地除了是漢族對本民族原住地區的稱呼外,也是非漢族群對漢族原住地區的稱呼,而非漢族群的主要聚居地區是在九州之外。又名漢境、漢疆。.

新!!: 康區和汉地 · 查看更多 »

波日·工布朗结

波日·工布朗结(;)绰号布鲁曼〔藏语意为“独眼龙”〕,藏族,今四川省新龙县乐安乡人。清朝末年康区的地方起义军事首领。.

新!!: 康區和波日·工布朗结 · 查看更多 »

津巴加措

津巴加措()藏族,青海人,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将领。.

新!!: 康區和津巴加措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康區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朝行政区划

清朝版圖遼闊,民族眾多,在行政區劃上「因時順地、變通斟酌」。大體上,清朝在漢地實行行省制,在東北地區和新疆實行軍府制,在蒙古實行盟旗制,在西藏遵循元朝以來的行政區劃設置。 清末,在列強蠶食鯨吞的形勢下,邊疆各地依靠舊有的行政體制已無法維持有效的統治。光绪年間,新疆、台灣與奉天、吉林、黑龍江相繼建省,實行與漢地相同的行政體制。蒙古、西藏、海南也有建省之議,但在清朝滅亡之前未能實行。.

新!!: 康區和清朝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木里藏族自治县

木里藏族自治县(;ꃆꆹꀒꋤꊨꏦꏱꅉꑤ mup li op zzup zyt jie jux dde xiep )是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部所辖的一个藏族自治县。 1952年建立自治区,1953年4月1日改自治县。.

新!!: 康區和木里藏族自治县 · 查看更多 »

本日山

本日山()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普拉)的东南方,雅鲁藏布江北侧。此山为苯教的神山之一。.

新!!: 康區和本日山 · 查看更多 »

朵甘行都指挥使司

朵甘行都指挥使司,简称朵甘行都司,是明朝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军事管辖区名,下辖1卫2法王封地3宣慰使司5招讨司4万户府16千户所。其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市、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东部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新!!: 康區和朵甘行都指挥使司 · 查看更多 »

朵甘思

朵甘思(),又名朵甘、朵康、多康等,为中国古代一地区名。范围大致相当于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东部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朵甘思的意思是汇合的区域。近代一般简称康()。.

新!!: 康區和朵甘思 · 查看更多 »

朵麦基巧

朵麦基巧(),又譯多麦基巧、昌都總管,簡稱多基(),是原西藏地方政府設置的一個基巧(地級行政區),位於昌都地區。 昌都地處康區,在1904年左右,滿清的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以巴塘事變為藉口,對康區的藏族土司進行「改土歸流」,藏人土司的領地不斷被蠶食。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趙爾豐斃命,改土歸流方才告終。之後中華民國成立,在昌都地區設置川邊特別區。這使噶廈政府非常不滿。1918年,西藏地方在第二次康藏纠纷中奪取了昌都地區,設置行政區劃朵麦基巧。 朵麦基巧管轄昌都地區的軍政事務(部份地區實際被西康省控制),下轄25個宗,其頭人任期三年,可以連任。由於當時西藏與西康、四川的關係非常緊張,擔任朵麦基巧的官員官階是所有基巧頭人中最高的,與噶倫屬於同一級別,由三品官擔任。其下設置四品僧官「堪窮」一名、四品俗官「仁希」一名,負責日常事務。朵麦基巧還設有「頗康」這一機構,負責徵收糧食稅收,並提供藏軍的軍餉和軍需。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昌都戰役,攻佔昌都地區,總管阿沛·阿旺晉美向中共投降。朵麦基巧被改制為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昌都地區成為直屬的省級行政單位。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後,西康省被撤銷,昌都地區和西康省部份地區歸西藏自治區,其餘地區劃歸四川省,並沿襲至今。 Category:基巧 Category:已撤消的西藏地级行政区 Category:西康省 Category:1918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50年廢除的行政區劃.

新!!: 康區和朵麦基巧 · 查看更多 »

明朝治藏歷史

明朝治藏歷史是指朱元璋1368年建明朝於南京,至1644年清兵入關,於北京建立清朝前這期間內與西藏的關係史。據《明史·志第十六》記載,明朝疆域「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文中「西據吐番」的「吐番」是宋、元、明等時期的史籍中對青藏高原及當地土著的慣稱。 明朝對藏政策主要形式為洪武年間在藏內設置羈縻性質的都司、衛所等軍政機構,封授當地僧俗首領擔任官員,永樂至正德以冊封僧俗首領為主,受冊封者定期朝貢,明朝則給予豐厚回賜。該段歷史具體時間始於洪武五年(1372年)元攝帝師喃加巴藏卜降明受封,終於崇禎三年(1630年)烏思藏僧人三旦多只等十五人入朝班貢,歷200餘年。黃玉生,《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史》,97頁有明一代,元朝扶持的薩迦政權勢力逐漸衰微,噶舉派的帕木竹巴政權大體掌握了藏中的政治大權,後期格魯派勢力在固始汗的扶持下不斷坐大,西藏內部各宗派勢力競相發展而鮮有明朝參與。明朝治藏政策常被中國學者概括為「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索文清、雍繼榮,《》學者對明朝是否统治西藏、明朝对于西藏的统治程度有不同的看法和爭議。.

新!!: 康區和明朝治藏歷史 · 查看更多 »

昌都市

昌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區下辖的一個地级市,傳統上屬於康區。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地處橫斷山脈和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流域,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自清末改土歸流置昌都府以來,昌都便一直是昌都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藏東門戶」的盛譽。.

新!!: 康區和昌都市 · 查看更多 »

昌都战役

昌都战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噶厦談判破裂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昌都進行的战役。Shakya 1999 pp.28–32此次战役中解放軍在昌都城关镇打擊了藏軍的主力,降低了西藏噶厦的抵抗士氣,從而迫使西藏噶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西藏的主權。 部分西方學者及媒體稱此戰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吞併西藏,而有部分西方學者和媒體以及蘇聯稱此戰役為侵略西藏(Invasion of Tibet),中國侵略西藏(Chinese invasion of Tibet)行動的一部份;中國官方則稱此為西方逼迫下發動的戰役,稱其為西藏和平解放的一部份。.

新!!: 康區和昌都战役 · 查看更多 »

新龙县

新龙县()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中部、雅砻江流域。人口约4.27万(2001年),海拔2760-5992米。.

新!!: 康區和新龙县 · 查看更多 »

敏珠布·土登杰布

敏珠布·土登杰布()藏族,西藏拉萨人,噶厦官员、藏戏活动家。拉萨市城关区志 人物一、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中国戏曲志:西藏卷,文化兿術出版社,1993年,第306页.

新!!: 康區和敏珠布·土登杰布 · 查看更多 »

扎东拉康

扎东拉康,又译“诈顿拉康”,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拉让乡唐西村,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新!!: 康區和扎东拉康 · 查看更多 »

拉珠·阿旺

拉珠·阿旺(,)藏族,四川理塘人,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将领。.

新!!: 康區和拉珠·阿旺 · 查看更多 »

拉隆寺

拉隆寺,藏语称“拉隆贡巴”()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洛扎县,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新!!: 康區和拉隆寺 · 查看更多 »

拉萨历史

拉萨是藏區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萨處海拔3,650米,拉萨河流经此地,在南郊注入雅鲁藏布江。拉萨气候适宜,藏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在此发展出丰富的文化。吐蕃帝国时期,拉萨曾作为都城。近现代以来,拉萨更成为西藏各种社会政治斗争的中心。.

新!!: 康區和拉萨历史 · 查看更多 »

拉萨清真大寺

拉萨清真大寺(;Lhasa Great Mosque)又称河坝林清真寺(Hebalin Mosque),是一座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东南河坝林的东孜苏路6号的古老的清真寺,也是拉萨地区最大的清真寺。.

新!!: 康區和拉萨清真大寺 · 查看更多 »

1956年中国

没有描述。

新!!: 康區和1956年中国 · 查看更多 »

1959年藏区骚乱

1959年藏区骚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之为1959年西藏叛乱,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支持者称之为1959年西藏起义,中華民國政府称之为1959年西藏抗暴运动,是195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與藏族軍民在藏區發生的严重武装冲突,以拉萨最为激烈。中国人民解放军鎮壓暴乱后,將土地改革擴展到原噶廈控制區。原西藏政府首腦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與高官流亡到印度,成立西藏流亡政府,主張西藏独立。.

新!!: 康區和1959年藏区骚乱 · 查看更多 »

2008年西藏骚乱

2008年西藏骚乱,又稱2008年藏区骚乱。自2008年藏区抗议事件後,中共政府在全藏各地展开爱国教育运动,並增派工作组人员和驻军,同時襲擊的風險導致入藏的觀光客減少。 抗议地点以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为主(称“三·一四事件”),事件波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藏人居住地区。之后世界各国包括印度、尼泊尔等国也有相关的藏人抗议活动发生。 部分藏族示威者為了纪念1959年3月10日武装起義49周年,在中國的藏区、藏南的部分藏族激进人士集体抗议。但後來演变成藏族暴徒襲擊漢族、回族平民和商店、汽车等民用设施,并直接造成18名平民死亡的事件。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声称,此次骚乱是由分离主义分子挑拨,并由达赖喇嘛“有组织、有蓄谋、精心策划和煽动起来的”。"Top officials in Tibet's government accuse exiled Tibetan spiritual leader, the Dalai Lama, of plotting the violence as part of what they describe as "separatist sabotage."":.

新!!: 康區和2008年西藏骚乱 · 查看更多 »

2012年藏区骚乱

2012年藏区骚乱,是指从2012年初开始,由川西藏区喇嘛自焚和示威游行酿成的军警与藏人冲突事件。该事件涉及到持续多年的藏汉矛盾和藏区官民矛盾,是西藏问题的一部分和2008年藏区骚乱的延续。 事件開始於川西康巴藏区,随后蔓延至青海和其他藏区。法国的国家通讯社法新社认为,此次骚乱是“自2008年西藏大规模抗议中国统治以来发生在藏民聚居区最严重的一次骚乱”。.

新!!: 康區和2012年藏区骚乱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康巴康巴藏区康区喀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