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广学会

指数 广学会

广学会(1887年-1956年),是英美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國创办的出版机构。1887年在上海成立,前身是1884年成立的同文书会(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1949年会中外国人撤离中国。1956年与其他基督教出版单位合并,组成中国基督教联合书局。 廣學會的書籍對清末維新運動和清末新政產生很大影響。自光緒十六年(1890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共約400種,初版、重印合計共達100多萬冊。戊戌变法时期光緒皇帝為了解西學和參考西法,找來閱讀的129種新書中,其中89種为廣學會出版。.

目录

  1. 31 关系: 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上海廣學會上海廣方言館丁光训丁榕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中外纪闻中國基督教史万国公报 (传教士报纸)义和团运动张纯一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强学会侯仁之四川北路倫敦傳道會羅運炎真光广学大楼韦廉臣西學東漸趙錫恩邬达克蔡爾康虎丘路陈崇桂陈梦家控诉运动林樂知李提摩太梁启超普天頌讚

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

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是天主教上海教区内设的出版和神学研究机构,办有季刊《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和双周刊《海外天主教动态资料》,并出版各类天主教书籍。光启社之名是为纪念明末基督徒徐光启,并表达期望获得天主之光启迪的意愿。.

查看 广学会和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

上海廣學會

#重定向 广学会.

查看 广学会和上海廣學會

上海廣方言館

上海廣方言館創設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由江蘇巡撫李鴻章奏設,以培養翻譯人才《清史稿·志八十二》。 廣方言館仿照同文館設立,是外國語言文字學館,選拔鄰近地區十四歲以下的文童,聘西人及內地品學兼優之舉人、貢生教習。同治六年(1867年),江南製造總局設立翻譯館,並於同治八年(1869年)將廣方言館併入製造局內,但仍保留廣方言館名稱。廣方言館除英文、法文、算學外,亦有教授地礦、金屬、機械、船炮等工科知識。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上海廣方言館改制為工業學校,脫離江南製造總局。.

查看 广学会和上海廣方言館

丁光训

丁光训( 新华网北京2012年11月22日电)是中国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运动和现代派神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前中华圣公会浙江教区主教。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支持的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三至五届主席(1980年-1997年此时副主席为罗冠宗)、第六至七届名誉主席和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一至三届会长、第四至五届名誉会长,爱德基金会董事长,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名誉院长,南京大学副校长兼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第二届主席、第三届名誉主席,第六至七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至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级副职领导人)。.

查看 广学会和丁光训

丁榕

丁榕,字斐章,浙江省山陰縣人,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畢業,法政科進士。.

查看 广学会和丁榕

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

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National Christian Council of China),是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中国基督教新教部分宗派教会和跨宗派性基督教团体共同设立的协作机构 。.

查看 广学会和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

中外纪闻

《中外纪闻》(1895年-1896年),康有为主办。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二十七日创刊于北京。双日刊,由梁启超、麦孟华等编辑。后根据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建议,为了与广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相区别,改名为《中外纪闻》,十一月初一日正式出版,以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该刊以编译西电西报和刊载上谕奏章为主要内容。随《邸报》附着在京官员,每刊约二、三千份。十二月初六日(1896年)与北京强学会同时被清廷查封,前后发行仅月余,共出版18期。.

查看 广学会和中外纪闻

中國基督教史

“基督教”在中国有两个意涵。一則是包括东正教、天主教、新教在内,以基督耶稣为救主的宗教。另一则是口語習慣上的專指新教,或曰更正教、反对教等。本词条指的是前者。基督教的传统认为多马(“印度使徒”)或巴多罗买是最早将基督福音带到中国的人。而有确切历史记载的是公元635年,唐朝初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基督教初次来到中国。.

查看 广学会和中國基督教史

万国公报 (传教士报纸)

《万国公报》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林乐知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同时也是一份对中国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刊物。.

查看 广学会和万国公报 (传教士报纸)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發生於1900年清朝末期,清朝甲午戰爭戰敗后,在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农村頻繁發生教案、天灾频仍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黄河北岸农民与中国天主教教徒之间的武装冲突。1900年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號稱「义和团」的农民动用私刑处死了大量中國基督宗教信徒與西方人士,並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清朝中央政府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最终俄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奧匈帝國、義大利、英國八国组建远征军引发八國聯軍之役。.

查看 广学会和义和团运动

张纯一

张纯一(),字仲如,法号觉义/证理,男,湖北省汉阳县兴隆乡人。中国清末秀才。哲学研究者,先秦诸子、佛教、基督教研究专家。.

查看 广学会和张纯一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是关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关系的第一部著作。以传教士东来的梗概作序曲,系统地记述了自鸦片战争讫1949年,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全过程。在铺叙众多传教士和历史的同时,对几个有代表性的传教士、教案、教会学校和广学会那样的出版机构,着重作了介绍和分析。.

查看 广学会和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强学会

强学会,清朝末期一个政治团体,现代政党的雏形。1895年中国惨败甲午战争之后,朝廷内外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痛思中国失败之教训,寻求中国转弱为强的途径。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安徽会馆创办《萬國公報》,成为强学会组织的发端。该报因与上海基督教广学会的一个刊物同名,后改为《中外紀聞》,刊登海外新闻,时评政论和有关公文,以“渐知新法”为宗旨,“遍送士夫党人”。同时请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在达智桥胡同河南会馆或后孙公园胡同安徽会馆定期召集集会,演讲与讨论。11月中旬正式成立强学会,又称强学书局,或译书局。康有为作《强学会叙》,陈炽为提调,梁啟超为书记员,入会者众多。参加学会的除维新派、帝党外,还有一些开明人士、洋务派、传教士等。 袁世凯、张之洞、徐世昌等都列名参加,并出资赞助。李鸿藻、翁同和等也予支持。李鸿章也愿捐银2千两入会,因签订《马关条约》名声不好,遭到拒绝。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也加入强学会。 北京强学会成立之后,康有为立即南下南京,游说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11月上海强学会成立,列名会籍的有康有为、张謇、陈三立、黄遵宪、吳德潚等,和张之洞幕僚黄体芳、黄绍箕、黄绍第、梁鼎芬、汪康年等。1896年1月12日刊《强学报》,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倡导维新变法。 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会社,有湖北质学会、广州圣学会、湖南南学会、广东粤学会、苏州苏学会,陕西味经学会、上海有不缠足会、农学会、译书会、蒙学会等。 1896年1月20日,御史杨崇伊以“私人堂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上奏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名义严禁北京强学会议论时政,将之改为直隶官书局,专欲“译刻各国书籍”。强学会等于被解散。张之洞也随之停发上海强学会经费,令其自动解散。1897年,康有为又在京成立“保国会”。 杨崇伊跟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是儿女亲家。.

查看 广学会和强学会

侯仁之

侯仁之(),祖籍山东省東昌府恩县(今平原县恩城镇),生于直隶冀州枣强,中国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查看 广学会和侯仁之

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位于上海市虹口区中部的一条南北向四车道马路,总长3.7公里。该路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于1870年代至1900年代修筑,因马路最南端通过四川路桥连接四川路,故而得名。道路北至鲁迅公园,自筑成后成为苏州河以北主要的商业街区。.

查看 广学会和四川北路

倫敦傳道會

伦敦会全名倫敦傳道會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属于基督教新教宗派公理宗。建立於1795年,1977年與--傳道會(Commonwealth Missionary Society)及英國長老會差傳委員會(Foreign Missions Committee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合併為世界傳道會(Council for World Mission)。总部位於英國伦敦。.

查看 广学会和倫敦傳道會

羅運炎

羅運炎()字耀东,江西九江人。中华民国哲学家、基督教领袖、社会活动家、政治人物,中国禁烟运动领袖之一。Who's Who in China, 3rd ed. Shanghai: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查看 广学会和羅運炎

真光广学大楼

真光大楼和广学大楼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两幢平面连通的历史建筑。真光大楼居于东侧,高9层;广学大楼处于西侧,高8层。两幢建筑的门牌号分别为圆明园路209号和虎丘路128号。1994年,真光大楼和广学大楼均被列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查看 广学会和真光广学大楼

韦廉臣

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1829年12月5日 – 1890年8月28日)是一名苏格兰来华传教士,最初由伦敦会派遣来华,以学术研究、翻译工作和创建同文书会著称。他是李提摩太的前任。.

查看 广学会和韦廉臣

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是指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作為史學術語,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清末)民國兩個時期之中,歐洲跟北美洲還有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的西方學術思想的傳入。 在這段時期中,中國人對西學的態度由最初的排斥和抗拒,到逐漸接受,甚至有人要求「全盤西化」。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藉由來華洋人、出洋華人、各種報刊、書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為媒介,以澳門、香港、其他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為重要窗口,西方哲學、天文、物理、化學、醫學、生物學、應用科學、科技、地理、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史學、文學、藝術等大量傳入中國,對於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和社會經濟都產生重大影響。 五四運動時,左翼激進派知識分子接受了俄国马列主义,並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也是西學東漸之一部份。.

查看 广学会和西學東漸

趙錫恩

趙錫恩(),字晉卿,上海人,中国近代教育家、企业家。浸礼会教堂的著名领袖。.

查看 广学会和趙錫恩

邬达克

邬达克(Ladislav Hudec,Hugyecz László,)是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上海一位有影响的匈牙利籍斯洛伐克建筑师,其设计的许多重要作品,现在都列为优秀近代建筑。 邬达克为匈牙利籍斯洛伐克人,1893年1月8日生于匈牙利王国(今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一个富裕的斯洛伐克人家庭。自1911年至1914年在布达佩斯皇家学院学习建筑学Warr, Anne: Shanghai Architecture, The Watermark Press, 2007, ISBN 978-0-949284-76-1,毕业后当选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应征入伍,在1916年被俄国哥萨克骑兵俘虏,送往西伯利亚的监狱。1918年,正在白军和红军的血腥内战如火如荼之际,在被转移经过中国边境附近时,他跳下正在行驶的火车逃生,冒险进入中国境内,前往上海,在那里加入美国建筑师事务所克利(Curry)洋行,学习英语和汉语。1922年在上海与吉塞拉迈耶结婚。1925年独自开业,由于其才华和艺术感受力,很快成为上海较知名的建筑师之一。1947年他离开上海后,前往瑞士卢加诺定居,后去罗马。1950年他移居到美国加州伯克利,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在1958年地震期间,他死于心脏病发作。1970年,他被埋葬在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的一个新教墓地。 从1918年到1941年,邬达克至少在上海留下了37件建筑作品,其中包括一些上海最著名的建筑物,例如市中心跑马厅(人民广场)附近的慕尔堂、国际饭店和大光明大戏院,但其作品始终未能跻身上海外滩这一重要建筑物展示地。他也免费设计了一系列教会建筑物。他的建筑创作风格,也从早期的20世纪初流行的新古典主义,逐渐过渡到后期的装饰艺术风格和现代风格。虽然其中一些建筑物已经消失,但是许多仍然存在,现在都列为优秀近代建筑。.

查看 广学会和邬达克

蔡爾康

蔡爾康()字紫紱、芝紱、子茀,別署鑄鐵盦主、縷馨仙史、海濱野史、海上蔡子、海天孤愤生等。辛亥革命后,号采芝翁。晚号支佛。江蘇嘉定人,生员出身,博通经史,长于诗文,早期上海报业编辑,曾供职于《申报》、《字林滬報》、《万国公报》。余家宏等主编,新闻学简明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甘惜分等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邱沛篁等主编,新闻传播百科全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王荣华主编,上海大辞典(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

查看 广学会和蔡爾康

虎丘路

虎丘路,原名博物院路(Museum Road),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一条南北向道路,南起北京东路,北至苏州路,全长334米,宽度为11.5米-15.4米。1860年代初,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此路,1865年命名为上圆明园路。1873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博物院设在本路,于是在1886年改名博物馆路。1943年改名虎丘路。沿路为仓库、住宅,有文汇报社。现在虎丘路是上海外滩源地块的一部分。.

查看 广学会和虎丘路

陈崇桂

崇桂(Marcus Ch'eng,1884年,湖北武昌—1963年)是中国基要派神学的著名領袖。 1884年,陈崇桂出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湖北孝感。16歲时在武昌瑞典行道会受洗。20岁毕业于英國循道会的武昌博文书院,1921年去美国惠顿大学(Wheaton College)留学,回国后在行道會荆州神学院任教,又在冯玉祥军队任随军牧师(1925年-1927年)。1929年陳氏在長沙主持湖南聖經學院達九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他被困在新加坡2年之久。1943年,在重慶與内地会合作開辦重庆神学院,直到1952年。 1949年9月,陳崇桂从国外返回大陸。1954年,在中国基督教第一届全国大会上,陈崇桂当选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在三自爱国运动领袖中,陈崇桂属于为数不多的基要派之一。 曾參加控诉王明道。 1957年,陳崇桂因批评政府逼迫教会,被打成右派,1963年3月8日,在重庆逝世,年八十。儿子陈仁炳,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也同时被打成右派分子,曾被毛泽东点名,文革后没有被平反。.

查看 广学会和陈崇桂

陈梦家

陳夢家(),筆名陳漫哉,祖籍浙江上虞,生於江蘇南京。新月派詩人,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共建政后被定为右派,饱受虐待,文革初期自杀身亡。.

查看 广学会和陈梦家

控诉运动

控诉运动是1950年代初中国大陆在中共所發動的政治清洗(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背景下,基督教社群内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中国基督教发展史上的影響深遠的事件。.

查看 广学会和控诉运动

林樂知

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是一位19世纪基督教美南监理会来华传教士,在华居留时间长达47年,以办报、办学、译书著称,对晚清时期的维新运动影响很大。.

查看 广学会和林樂知

李提摩太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字菩岳 ,英国傳教士。属于大英浸信會。這一教会在中國先後開辟了三個傳教區:山東、山西、陕西。.

查看 广学会和李提摩太

梁启超

梁启超(,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任甫,别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潮居都茶坑乡人,人稱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及发明家。 梁启超在青年时期曾經與老师康有為合作进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及張勳復辟等严词抨击,以及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查看 广学会和梁启超

普天頌讚

《普天頌讚》 是一本中国基督教新教各大公會的聯合詩歌集,起源於1922年5月2日至12日在上海舉行的「基督教全國大會」,在需求殷切及宗派間的共識下,各宗派集合當時所用的詩集,並委派六宗派的代表以《頌主詩集》作底本,約在1936年編輯成了《普天頌讚》,由廣學會於上海出版。 這本中英文版詩歌集最初由六個公會,委派代表組成了一個「六公會聯合聖歌委員會」來負責編訂,現在由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負責出版。原來的六公會是:.

查看 广学会和普天頌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