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希伯仑

指数 希伯仑

希伯仑(又譯希伯崙,الخليل ;חֶבְרוֹן )是巴勒斯坦西岸地区的一个城市,為希伯崙省的首府,也是犹太教中仅次于耶路撒冷的圣城與一世界文化遺產,位于耶路撒冷以南30公里,海拔高度为930米,拥有166,000名巴勒斯坦人和700-800名犹太定居者。 希伯仑这个名称起源于该市的希伯来语名称“”,意為加入、結合或結盟,天主教典籍則譯為「赫貝龍」。其阿拉伯语名称“”意为“朋友易卜拉欣”,根据伊斯兰教教义,安拉选择易卜拉欣作为他的朋友。 希伯仑以葡萄、石灰石、陶器作坊和玻璃工厂著称,著名的乳制品制造商al-Juneidi也位于此处。希伯仑老城的特点是狭窄曲折的街道、平顶的石头房屋和古老的集市。希伯仑拥有希伯仑大学和巴勒斯坦理工大学。 希伯仑最著名的历史遗迹是麦比拉洞,由于与亚伯拉罕有关,所有三种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将其视为圣地。根据《创世记》记载,亚伯拉罕购买了这个洞和周围的田地,安葬妻子撒拉,随后、亚伯拉罕、以撒、利百加、雅各和利亚都安葬于此(只有拉结安葬在伯利恒城外)。因此,犹太人称该市为“列祖之城”,在犹太教四大圣城中排名第二位(另外三个是耶路撒冷、提比里亞和采法特)。 历史上,在洞的上方和周围已经建起了基督教堂、犹太会堂和清真寺。以撒厅现在是易卜拉欣清真寺,而亚伯拉罕厅和雅各厅是犹太会堂。在中世纪基督教传說中,希伯仑是马利亚的表姐以利沙伯(施洗约翰的母亲、撒迦利亚的妻子)的家乡的“三座城市”之一,另外两座是Juttah和Ain Karim。 希伯仑的近旁就是人口密集的犹太人定居点Kiryat Arba,是一个独立的自治市,但是距离希伯仑的麦比拉洞只有步行5分钟的路程。.

57 关系: 反阿拉伯主義可拉各国第一大和第二大城市列表塔基丁·纳卜哈尼大衛王巴勒斯坦希伯倫大屠殺幔利橡树亚伯拉罕橡树圣三一修道院亚伯拉罕我们的父犹太会堂亞摩利人以巴冲突以色列以色列历史伊兰·拉蒙伊扎布特伯利恆依舒夫利百加哈利勒 (消歧义)犹大旷野犹太人历史犹太教四大圣城犹地亚示瑪雅人名列表(舊約聖經人物)第一次中东战争約書亞記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城市列表翠绿石板瓦尔德马尔·卡尔庞纳尔聖母訪親西拉井馬贊·德納魯特 (伊斯蘭教)麦比拉洞阿卜杜勒·卡迪姆·扎卢姆阿塔·阿布·拉什塔阿克萨群众起义赫貝龍蒙古突袭巴勒斯坦锡安门采法特雅典执政官列表逃城押尼珥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易卜拉欣大惨案撒母耳記上撒母耳記下撒母耳记...所罗门池1929年希伯伦大屠杀1949停战协议2016年亞洲足協盃2017年7月2017年亞洲足協盃2017年亞洲足協盃外圍賽 扩展索引 (7 更多) »

反阿拉伯主義

反阿拉伯主義,或稱阿拉伯恐懼症,是指對阿拉伯人的偏見或敵視。反阿拉伯主義常與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混淆,其實阿拉伯人當中也存在非伊斯兰宗教团体和非主流伊斯兰教派,特別是阿拉伯基督徒和勢力更小的伊斯蘭德魯茲派。.

新!!: 希伯仑和反阿拉伯主義 · 查看更多 »

可拉

可拉(希伯来语: קֹרַח,,"Baldness; ice; hail; frost"),圣经中至少有3个人物的名字。.

新!!: 希伯仑和可拉 · 查看更多 »

各国第一大和第二大城市列表

这是各国第一大和第二大城市列表。如果表中列出的是某国的属地或领地,则在地名之后用括号标注。 首都用粗体表示。.

新!!: 希伯仑和各国第一大和第二大城市列表 · 查看更多 »

塔基丁·纳卜哈尼

罕默德·塔基丁·本·易卜拉欣·本·穆斯塔法·本·伊斯梅尔·本·优素福·纳卜哈尼()生于巴勒斯坦海法,伊斯兰教组织伊扎布特的创始人。杨恕、林永峰,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5期.

新!!: 希伯仑和塔基丁·纳卜哈尼 · 查看更多 »

大衛王

大衛(希伯来语:,داود,其他音譯:達味/天主教,多惠聖王或多惠法王/景教,達乌德/伊斯蘭教,大闢/舊譯),是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聯合王國的第二任國王。大衛乃“被愛的”、“蒙爱者”之意。他在位四十年;其中有七年六個月在希伯仑。 大部份關於大衛的記載都出自《希伯来圣经》中的《撒母耳記上》和《撒母耳記下》。大衛在以色列歷代國王中,他是《圣经》描述為最正義的君主,並且是一位專心倚靠上帝的人,是優秀的戰士、音樂家和詩人(在聖經中讚美上帝的詩篇絕大部分是他的著作)。根據《聖經》,耶穌的父親約瑟和母亲玛丽亚都是大衛的後裔。.

新!!: 希伯仑和大衛王 · 查看更多 »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國(دولة فلسطين)是一個由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約旦河西岸以及加沙地帶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國家,2007年6月因內部兩大勢力嚴重不和而形成分裂局面,其中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即「哈馬斯」)佔有加沙地帶,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即「法塔赫」)主導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則管治約旦河西岸,受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監督。 1967年,巴勒斯坦阿拉伯区面积6242平方公里,包括约旦河西岸地区5879平方公里(其中死海面积220平方公里),及加沙地区363平方公里。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巴勒斯坦解放组織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在國際承認巴解下,該國已與世界上多數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2011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投票表決,接納巴勒斯坦為該組織正式會員,這是巴勒斯坦以正式成員國的身份加入的首個聯合國機構。 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表決巴勒斯坦國升格為「非會員觀察國」的提案时,雖然美國和以色列強烈反對,仍以138票支持,41票棄權、9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了67/19号决议。截至2015年9月,已经有136个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占联合国会员国总数的70.5%)承认巴勒斯坦國为一个獨立國家。.

新!!: 希伯仑和巴勒斯坦 · 查看更多 »

希伯倫大屠殺

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地区城市希伯伦发生过两次种族屠杀。 希伯侖是擁有5000年歷史的名城,有「朋友」的意思。麥比拉洞相傳是猶太人及亞拉伯人的共同祖先,亞伯拉罕及撤拉等人的墓地;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及回教均視之為聖地。.

新!!: 希伯仑和希伯倫大屠殺 · 查看更多 »

幔利橡树

幔利橡树(Oak of Mamre)位于巴勒斯坦希伯仑附近的幔利西南2公里处 也被称为亚伯拉罕的橡树,是一棵古树,传统认为这是亚伯拉罕安设帐篷,并招待三位天使的地方。据估计,这棵橡树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受到犹太人和基督徒的崇敬几百年之久,直到君士坦丁在第四世纪停止这种做法,在此建造一座教堂。 1868年,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卡普斯京为俄罗斯教会收购了橡木的所在地,在附近建起了亚伯拉罕橡树圣三一修道院。 在革命前,该处是俄罗斯朝圣者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也是希伯伦地区唯一开放的基督教圣地。俄国十月革命后,修道院由俄羅斯東正教国外圣主教公会控制。 一个长期存在的传统是亚伯拉罕橡树会在敌基督出现之前死亡。自1996年以来橡树的主干已经死亡。1998年,根蘖出现。.

新!!: 希伯仑和幔利橡树 · 查看更多 »

亚伯拉罕橡树圣三一修道院

亚伯拉罕橡树圣三一修道院(Троицкий монастырь и храм св.)是希伯伦的一座俄罗斯正教会修道院,建于20世纪,位于古代幔利橡树原址。在19世纪,俄国教会收购了这块土地,后来扩大。该修道院长期由俄羅斯東正教国外圣主教公会管理,直到1997年巴勒斯坦警察干预,将其交给莫斯科牧首。.

新!!: 希伯仑和亚伯拉罕橡树圣三一修道院 · 查看更多 »

亚伯拉罕我们的父犹太会堂

亚伯拉罕我们的父犹太会堂(בית הכנסת על שם אברהם אבינו,Abraham Avinu Synagogue)是由马尔基尔阿什肯纳兹在希伯伦犹太区兴建于1540年。这座圆顶建筑代表希伯伦犹太区的中心,也是犹太人社区的精神中心,卡巴拉研究的一个主要中心。它于1738年修复,1864年扩建。 自1929年希伯伦大屠杀后会堂空置,1948年后会堂被毁。1948年,约旦控制该地区,将犹太区的原址改为批发市场、垃圾场和公共厕所。根据卫斯理学院历史学家Jerold 奥尔巴赫研究,山羊和驴子笔放置在犹太会堂的废墟。相邻的卡巴拉庭院变成屠场。 1967年六日战争后,以色列回到西岸,犹太人逐渐回到希伯伦的犹太区。1971年,以色列政府批准重建犹太会堂、庭院和毗邻的建筑物。修复工程在1976年进行。 今天,每个周五晚上希伯伦的犹太居民在重建的犹太会堂举行祈祷仪式。犹太会堂每周对游客开放一天,使他们能够了解犹太会堂的历史,并举行私人仪式。.

新!!: 希伯仑和亚伯拉罕我们的父犹太会堂 · 查看更多 »

亞摩利人

亞摩利人(Amorite),閃米特人中的一支。約前1894年,亞摩利人首領蘇姆阿布姆(Sumuabum)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建立巴比倫(Babylon)王國,史稱古巴比倫(Old Babylon)。.

新!!: 希伯仑和亞摩利人 · 查看更多 »

以巴冲突

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是持续中的衝突,為阿以衝突及中東戰爭的一部分。以巴衝突不能夠简单地概括为所有以色列犹太人与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双边衝突。在争端双方的族群里,有些个人和团体呼吁完全消灭对方在以巴衝突,雙方亦皆有主張對方並非真正的民族,故無權建國的論述;現時國際的共識是支持两国方案;亦有些支持一国方案——建立一个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種族及宗教地位平等的世俗国家。.

新!!: 希伯仑和以巴冲突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希伯仑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历史

以色列人的先祖是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哈蘭地區的閃族人,後來因神要求亞伯蘭(后改名为亞伯拉罕)遷至「应许之地」的原故,遷居至迦南(Canaan),並結合當地的遊牧文化,定居至約旦河西岸,即今希伯崙一帶。 約前1050年掃羅王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以色列。西元前931年是以色列的紀年开始。当年它分裂成南北兩個王國,南國猶大有兩個部族,以較為強大的部族猶大來命名;而北國以色列則有10個部族,仍然保持著以色列的名稱。因此,居住在南部猶大地區的人,被稱作猶太人;而居住在北部以色列地區的人,便保持以色列人的稱號,從而使猶太人與以色列人一樣,都具有種族和民族,乃至國家的多重意義。.

新!!: 希伯仑和以色列历史 · 查看更多 »

伊兰·拉蒙

伊兰·拉蒙(אילן רמון,Ilan Ramon,),原名伊兰·沃尔费曼(Ilan Wolferman),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他于2003年代表以色列航天局参加美国宇航局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STS-107任务,返回途中遭遇航天飞机失事遇难。拉蒙在成为宇航员之前曾是以色列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他在空军服役期间参加了赎罪日战争、1982年黎巴嫩战争,还曾在歌剧院行动中驾驶战斗机参与对伊拉克核设施的空袭。1987年,他从特拉维夫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士学位,之后回到空军继续服役。服役期间,拉蒙驾驶过A-4天鷹式攻擊機、幻影3-C型战斗机和F-16战隼战斗机三种机型,飞行时间总计超过4,000小时。 1997年,拉蒙当选为以色列首位宇航员,赴美参加训练。2003年,他以有效载荷专家的身份登上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和其他六位宇航员一同执行STS-107任务。此次任务在以色列国内受到广泛关注,拉蒙也成为该国的国民英雄。他在任务中不仅完成了多项实验,还携带了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物和犹太文化的象征物,按照犹太教规饮食起居,与以色列国民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2月1日,航天飞机在返回过程中失事解体,七位宇航员全部殉职。在此之后,两国政府举行哀悼和纪念活动。以色列国防部为拉蒙追授,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追授予拉蒙和其他六位宇航员國會太空榮譽勳章,他因此成为唯一一位获此勋章的非美国籍人士。天文学家还以拉蒙的名字命名了小行星、月球陨石坑和火星山峰。以色列和美国两国民众也以各种形式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学校、机场,设立基金会和奖学金鼓励航天事业发展。.

新!!: 希伯仑和伊兰·拉蒙 · 查看更多 »

伊扎布特

伊扎布特(حِزْبُ التَحْرِير,意为“解放党”,是“伊斯兰解放党”的音译简称)是一个跨国伊斯兰教组织。成立于1950年代初,最初活跃于阿拉伯世界。苏联解体前夕,迅速进入中亚。杨恕、林永峰,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5期目前该组织广泛活动于世界各地。 伊扎布特分别在英国伦敦、巴勒斯坦设有两个总部,在一些国家设有分支机构。.

新!!: 希伯仑和伊扎布特 · 查看更多 »

伯利恆

伯利恒(بيت لحم,意为“肉篮子”;בית לחם,意为“面包房”;Βηθλεέμ;天主教譯白冷)是一座位于巴勒斯坦西岸地区的城市,座落在耶路撒冷以南10公里处,人口約3萬人。该城是伯利恒省的首府,也是当地文化和旅游业的中心。 对于基督教而言,伯利恒是耶稣的出生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基督徒团体的地方之一,不过近年来由于移民的原因,该城基督徒团体的规模已有所收缩。根据《圣经》记载,伯利恒也是大卫的出生地和加冕成为以色列国王的地方。城外有对犹太教有重要意义的拉结墓。 伯利恒在历史上曾经被众多的帝国所统治。目前,以色列控制着伯利恒的进出口,而日常行政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进行管理 在现代,伯利恒以穆斯林占多数,但仍然拥有巴勒斯坦最大的基督徒社区之一。伯利恒都市聚集区包括毗邻的2个城镇:Beit Jala和Beit Sahour,以及Aida和Beit Jibrin难民营。伯利恒的经济支柱是旅游业,尤其是在圣诞节期间,由于该市拥有圣诞教堂,成为基督徒的朝圣地。伯利恒拥有30多家旅馆和300个手工业作坊。.

新!!: 希伯仑和伯利恆 · 查看更多 »

依舒夫

依舒夫(ישוב,Yishuv,或הישוב,Ha-Yishuv,The Yishuv),又譯為以述、伊休夫,字面意思為屯墾區、鄉鎮、居住區,在以色列建國前,巴勒斯坦猶太人社區的名稱。這個名稱使用於1880年代,當時在巴勒斯坦地區,包括(Ottoman Syria)的南部,共有約25,000名猶太人居住在此。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這個地區共有約700,000名猶太人。現在這個名詞使用較少,但在希伯來文中,仍用這個名詞來稱呼在以色列建國前就世居此地的猶太人。 在依舒夫中,又區分為老依舒夫及新依舒夫兩大群體。老依舒夫指的是在1882年阿利亞運動興起之前就居住在此的猶太人。老依舒夫主要居住在耶路撒冷、采法特、提比里亞與希伯仑等地。在雅法、海法、阿卡與加薩等地,也有小型的猶太人社區。在老依舒夫中,猶太人仍然研習妥拉,保持猶太人的宗教與習俗。但也有改宗伊斯蘭教,使用巴勒斯坦阿拉伯語,完全融入巴勒斯坦人社區的猶太人。 新依舒夫,指的是在1860年代開始在耶路撒冷舊城城牆之外興建居住地的猶太社群,以及在1882年阿利亞運動之後,才開始移居至此的猶太人社群。.

新!!: 希伯仑和依舒夫 · 查看更多 »

利百加

根据《圣经·创世纪》记载,利百加(希伯来语:רִבְקָה,Rivqa)是以撒(Issac)的妻子,孪生兄弟以扫和雅各的母亲。她是亚伯拉罕兄弟拿鹤的孙女,彼土利的女儿,亚伯拉罕是以撒的父亲。 亚伯拉罕年老时差遣忠心的老仆人回到本乡本族为以撒娶妻。在井旁遇到了利百加,并将她带回。死后葬于希伯仑附近的麦比拉洞。 这个名字在现代英语中拼写为Rebecca。昵称是Bec、Reba、Becca、Becka、Beckie、Becki或Becky。.

新!!: 希伯仑和利百加 · 查看更多 »

哈利勒 (消歧义)

哈利勒可能指:.

新!!: 希伯仑和哈利勒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犹大旷野

犹大旷野 (希伯来语:מִדְבַּריְהוּדָה‎‎ Midbar Yehuda, 犹大沙漠或犹太沙漠; 阿拉伯语:صحراءيهودا‎‎ Sahara Yahudan) 是耶路撒冷以东,下斜到死海的一个荒漠,位于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犹太荒漠内有很多干谷和沟壑。犹太荒漠与犹大山地平行,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

新!!: 希伯仑和犹大旷野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历史

犹太人历史(或犹太民族的历史)是关于犹太人、以及犹太人的宗教和文化的历史,它也包括在历史进程中犹太人与其他人种、宗教和文化的互动和发展。虽然犹太教作为一个宗教首先出现在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1年)的希腊记载中,而且,最早提到的“以色列”的是公元前1213-1203年刻在麦伦普塔赫石碑上的文字,但是,宗教文献讲述的以色列人的故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犹太人流散开始于亚述征服期间,并且在巴比伦征服后,其流散的规模继续扩大。犹太人在整个罗马帝国也普遍存在,而在拜占庭统治时期,在地中海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犹太人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虽然其规模并不大。公元638年,拜占庭帝国失去了对黎凡特的控制。在欧麦尔·本·赫塔卜统治下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征服了耶路撒冷和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的土地。西班牙的犹太文化黄金时期发生在欧洲中世纪,这时,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是穆斯林统治时期。在那段时期,犹太人普遍得到社会的接纳,犹太的宗教、文化和经济生活非常繁荣。 在古奥斯曼帝国时期(1300-1600年),犹太人与帝国大多数其他社群一样有一定程度的繁荣。在17世纪,西欧有大量犹太人人口。在欧洲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犹太社群发生了重大变化。犹太人从十八世纪开始开始发起废除限制性法律的解放运动,更广泛地融入欧洲社会。在1870年代和1880年代,欧洲犹太人开始更积极地讨论迁回到以色列,并在其民族故土上重新建立犹太国家。锡安主义运动于1884年正式成立。同时,欧美的犹太人在科学、文化和经济等领域取得了成功。其中普遍认为最有名的是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那时,许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犹太人,现在情况仍然如此。 1933年,随着希特勒和纳粹在德国的兴起,犹太人的处境变得更加严峻。经济危机、种族的反犹法律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担忧导致许多犹太人从欧洲逃到巴勒斯坦、美国和苏联。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直到1941年,希特勒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包括当时有成千上万犹太人居住的波兰和法国。 1941年,在纳粹入侵苏联后,纳粹开始执行“最终解决方案”,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有组织的行动,旨在灭绝犹太人,这导致犹太人在欧洲被迫害和谋杀,包括欧洲的北非(支持纳粹的维希-北非和意大利利比亚)。大约600万犹太人被有组织地灭绝,这样的种族灭绝被称为“猶太人大屠殺”或“Shoah”(希伯来语)。在波兰,所有集中营加起来,有三百万犹太人在毒气室中被杀,其中,仅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有一百万人被杀。 1945年,巴勒斯坦的犹太抵抗组织统一和组建了犹太抵抗运动。这个运动开始攻击英国当局。戴维·本-古里安在1948年5月14日宣布,在以色列地建立的犹太国家称为以色列。紧接着,所有阿拉伯邻国都来攻击以色列,但新成立的IDF奋力抵挡。1949年战争结束,以色列国家开始建设国家,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今天(2016年),以色列是議會制国家,人口超过800万,其中约600万是犹太人。最大的犹太社区在以色列和美国,主要的社群分布在法国,阿根廷,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关于现代犹太人口统计数据,见英文词条:Jewish population。 另可参见:犹太人历史年表。.

新!!: 希伯仑和犹太人历史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四大圣城

犹太教四大圣城(, )是16世纪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勒斯坦之后犹太人对于犹太教义中心的四座主要城市的合称,包含耶路撒冷、希伯仑、采法特和提比里亚四城。“圣城”这一称谓可以追溯至16世纪40年代,当时在犹太人的语境中指代的是耶路撒冷、希伯仑、采法特三座城市,提比里亚则在稍晚的17世纪40年代才被列入这一范畴。.

新!!: 希伯仑和犹太教四大圣城 · 查看更多 »

犹地亚

犹地亚(יהודה, 標準讀音: , 提式發音: ;Ἰουδαία/,يهودية/,IVDÆA/)是古代以色列地的南部山區地帶從聖經記載、到羅馬帝國時期、直至現今的通稱,自1948年成為約旦王國之「西岸」而聞名。 该山地又叫中央山脉,位于巴勒斯坦地区中部,宽约15里、长约50里,高度平均在2000至3000尺之间。东连犹大旷野,南连南地,西连高原,北连以法莲山地。主要城市有北部的耶路撒冷和南部的希伯伦。.

新!!: 希伯仑和犹地亚 · 查看更多 »

示瑪雅人名列表(舊約聖經人物)

雅 (希伯來語:שמע-יה,英语:Shemaiah,意为:耶和華已垂聽)舊約聖經中記載的人物。.

新!!: 希伯仑和示瑪雅人名列表(舊約聖經人物)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中东战争

一次中东战争(英语:The first Middle East War,希伯来语: מלחמת העצמאות,阿拉伯语: النكبة)是1948年以色列为巴勒斯坦地區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当时阿拉伯国家联合主动攻击以色列,它使以色列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将巴勒斯坦託管地的剩余地区分成分别由埃及和外约旦控制的地区。战争中有960,000名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並沦为难民,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以及阿拉伯国家和美、英的矛盾,从此中东战乱不断。.

新!!: 希伯仑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 查看更多 »

約書亞記

《約書亞記》是《舊約聖經》其中一--,天主教譯為《若蘇厄書》。約書亞記是聖經全書的第六本,記錄了以色列人由約書亞帶領進入應許之地的過程。 主題:以色列人佔有並得著美地為業,以完成神的經綸。.

新!!: 希伯仑和約書亞記 · 查看更多 »

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城市列表

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城市列表罗列了有关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所有城市(含城镇)的名单。这两个地区的政治地位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进一步谈判。 列表内城市名均采用中文、英文、希伯来文、阿拉伯文四种语言注明。.

新!!: 希伯仑和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城市列表 · 查看更多 »

翠绿石板

《翠綠石板》(英語:Emerald Tablet),又名艾默拉德石板 (拉丁語:Tabula Smaragdina),是传说中一块刻有赫密士·特里斯密吉斯托斯所撰文字的祖母綠石板。它被认为是赫密士主義的哲学基础,也是中世纪时煉金術发展的重要依据。 尽管公认的作者是赫密士,但翡綠石板的内容来源仍不明确,具体的发现时间与发现者也存有争议。可以确定的是,它最早出现在阿拉伯语著作中,并在12世纪时由西班牙翻译家烏戈·桑塔耶翻译为拉丁语,而牛顿在进行煉金術研究时又将拉丁译文转译为英语。.

新!!: 希伯仑和翠绿石板 · 查看更多 »

瓦尔德马尔·卡尔庞纳尔

尔德马尔·卡尔庞纳尔(Geldemar Carpenel,1101年9月7日逝世),其生年不详,世系不考。他曾为达尔瓜尔、海法领主,在1101年的第一次拉姆拉战争中战死。.

新!!: 希伯仑和瓦尔德马尔·卡尔庞纳尔 · 查看更多 »

聖母訪親

圣母访亲,又译圣母往见(The Visitation of the Blessed Mary)是基督教的传统节日之一,纪念圣母玛利亚拜访依撒伯尔,在西方基督教中于5月31日纪念,在东方基督教中于5月30日纪念。.

新!!: 希伯仑和聖母訪親 · 查看更多 »

西拉井

西拉(סרה)或西拉井(the well of Sirah)是中東一個井的名字,位於希伯崙以北約1.6公里的路程。根據《聖經·撒母耳記下》第三章26節的記載: 之後,約押與押尼珥回到希伯崙,並在那裡把他殺了,以報押尼珥殺了約押的兄弟 亞撒黑的仇。.

新!!: 希伯仑和西拉井 · 查看更多 »

馬贊·德納

贊·德納(مازن دعنا, )是一位巴勒斯坦籍的路透社攝影師,用了10年去調查及報道在約旦河西岸地區希伯仑發生的以巴冲突。其報道使到於2001年獲頒国际新闻自由奖。於2003年8月17日,他在伊拉克巴格達被美國陸軍射殺。.

新!!: 希伯仑和馬贊·德納 · 查看更多 »

魯特 (伊斯蘭教)

羅得(魯特)(لوط)是伊斯蘭教的先知。《聖經》中也有羅得的故事,但穆斯林並不完全接受故事的部份細節。 根據伊斯蘭傳統,羅得住在烏爾,是亞伯拉罕(易卜拉欣)的後裔(古蘭經 6:83-89)。穆斯林經常引述羅得的故事,用來主張不應有同性性行為,但有些當代學者Scott Kugle主張,該故事的重點在於部落的不忠和對羅得預言職分的拒絕,古蘭經並不禁止同性性行為。真主命令羅得前往所多瑪與蛾摩拉(《古蘭經》並未指出地名),勸戒當地人信仰獨一的真主,並停止淫蕩和暴力的行為。《古蘭經》和《聖經》都說羅得的宗族根本不理睬他。後來真主毀滅所多瑪與蛾摩拉,連羅得的妻子也一樣。 羅得的墳墓位在巴勒斯坦城鎮希伯崙附近的巴尼那依姆。.

新!!: 希伯仑和魯特 (伊斯蘭教) · 查看更多 »

麦比拉洞

麦比拉洞(希伯来语: מערת המכפלה, ,Cave of Machpelah),又名列祖之洞(Cave of the Patriarchs),穆斯林称之为易卜拉欣清真寺(الحرم الإبراهيمي,),是一系列地下室 位于希伯仑旧城中心。圣经和古兰经都提到,该洞及周围是亚伯拉罕所购买的一块墓地。(创世纪23:17-19;50:13) 列祖之洞位于一座萨拉丁时代的清真寺下方,该寺又是由希律王时代的大型矩形犹太建筑改建的。 其希伯来名字反映了犹太人非常古老的传统,相信的列祖亚伯拉罕和撒拉,以撒和利百加,雅各和利亚,都埋葬在那里。唯一缺席的犹太列祖是拉结,她在分娩时死在伯利恒附近,葬在那里。 其阿拉伯名字反映穆斯林尊亚伯拉罕和以实玛利为先知。在圣经和古兰经之外,还有多项与该洞有关的传说和传统。在圣经使徒行传7:16,列祖之洞位于示剑(Neapolis; 阿拉伯语: Nablus)。.

新!!: 希伯仑和麦比拉洞 · 查看更多 »

阿卜杜勒·卡迪姆·扎卢姆

谢赫·阿卜杜勒·卡迪姆·本·优素福·本·尤尼斯·本·易卜拉欣·谢赫·扎卢姆()生于巴勒斯坦al-Khaleel(希伯伦),伊斯兰教学者及法官,1977年至2003年担任伊扎布特的埃米尔。.

新!!: 希伯仑和阿卜杜勒·卡迪姆·扎卢姆 · 查看更多 »

阿塔·阿布·拉什塔

谢赫·阿布·亚辛·阿塔·本·哈利勒·本·艾哈迈德·本·阿卜杜勒·卡迪尔·哈提卜·阿布·拉什塔()生于巴勒斯坦托管地拉那(Ra'na),伊斯兰教法官、学者、作家,2003年起担任伊扎布特的埃米尔。.

新!!: 希伯仑和阿塔·阿布·拉什塔 · 查看更多 »

阿克萨群众起义

阿克薩群众起义(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是从2000年9月开始爆发的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它也被称为“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Second Intifada)。许多巴勒斯坦人将它看作是反抗外族占领的解放战争,而以色列则认为它是一个恐怖运动。 在大起义爆发前以色列国防军将这些冲突事件称为“潮汐事件”()。至今为止以色列国防军内部依然使用这个代号。 认为这场起义是奥斯陆协议中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做出的妥协的结果的人也称之为“奥斯陆战争”(),认为这次起义是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动的人则称之为“阿拉法特战争”。阿拉法特是第一个称之为阿克薩群众起义的人。有人认为阿拉法特发动了这场起义来分散他自己在奥斯陆协议中的责任以及他本人拒绝了以色列的妥协建议。原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通讯部长说:“在戴维营阿拉法特主席决绝了美国总统比爾·克林頓和美国提出的条件回来后就已经计划了(这场起义)。”米歇尔委员会后来也分析认为“沙龙(对圣殿山)的访问没有导致阿克薩群众起义,”而这场冲突是巴勒斯坦领导人计划的。 这次起义是在2005年沙姆沙伊赫首脑会议比较成功结束后巴勒斯坦总统马赫姆得·阿巴斯和其它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同意会议达成的协议。2005年武装冲突比较少,因此许多人认为实际上这次起义已经结束。亚西尔·阿拉法特死后巴勒斯坦政府的政策的改变和以色列单方面从加沙地带和撒馬利亞撤军也带来了一定的缓和。 从2000年至2007年在整个冲突中的死亡人数(包括军人和平民)估计为4901名巴勒斯坦人和1027名以色列人,不过有人指责这个数字没有区别作战人员和平民。从2000年9月至2004年1月36.2%被杀的巴勒斯坦人是非作战人员被误杀,77.6%被杀的以色列人士被炸弹爆炸或伏击杀害的平民。巴勒斯坦受害者中至少有215人是被其他巴勒斯坦人杀害的,其中118名被怀疑与以色列合作。此外63名外国人受害(53名被巴勒斯坦人杀害,10名被以色列军队杀害)。.

新!!: 希伯仑和阿克萨群众起义 · 查看更多 »

赫貝龍

#重定向 希伯仑.

新!!: 希伯仑和赫貝龍 · 查看更多 »

蒙古突袭巴勒斯坦

蒙古突襲巴勒斯坦主要於1260年及1300年發生,是蒙古入侵敘利亞取得暫時勝利後的進一步軍事行動,當時十字軍運動已趨於結束。蒙古人每次成功入侵敘利亞後,就會有歷時數個月的侵掠巴勒斯坦行動,最南甚至到達加沙。 侵掠巴勒斯坦的兵力--佔蒙古大軍的一小部份,延續劫掠、殺人及破壞。兩次侵掠中,蒙古人似乎無意把巴勒斯坦納入蒙古政權的管治範圍內,蒙古入侵敘利亞數個月後,從埃及反攻的馬木留克軍--遇到少許抵抗就奪回了敘利亞。.

新!!: 希伯仑和蒙古突袭巴勒斯坦 · 查看更多 »

锡安门

锡安门(שער ציון, Shaar Zion),又名大卫门(باب النبي داود,Bab An-nabi Daoud;Shaar David)是耶路撒冷旧城的一座城.

新!!: 希伯仑和锡安门 · 查看更多 »

采法特

Safed |image.

新!!: 希伯仑和采法特 · 查看更多 »

雅典执政官列表

雅典自从公元前1068年废除王政以来,权利转往执政官手中。雅典的第一任执政官是墨冬,他是雅典末代国王科德鲁斯的儿子。由于,科德鲁斯在位时,多利亚人从墨伽拉进犯雅典。德尔斐神谕指示入侵者宽宥雅典君主的性命,否则不能赢得战争,多利亚人因而极力避免伤害科德鲁斯。科德鲁斯获悉此神谕后,自愿为国献身。他化装成樵夫,穿粗衣,持钩镰,出城砍柴;在城外遭遇两敌兵,他砍倒其一,遂被另一人所杀。敌军获知死者的真实身份后,知获胜无望,遂撤兵解围,雅典转危为安。雅典人认为科德鲁斯的功德后无来者,遂限制雅典王权,将科德鲁斯的儿子墨冬改任为执政官。 最初,执政官是终身职,先后有13人任这种执政官。公元前753年,执政官的任期改为10年,共有7位这种执政官。自公元前683年起,所有的执政官都改为一年一任。其中名年执政官或称名祖执政官之名,就成了雅典国家文件中最常见的年名。如,关于德拉古立法的时间,亚里士多德写到:“阿里斯忒克穆斯任执政官时,德拉古制定了他的法典。”必须注意。公元前5世纪后期之前的执政官表不可尽信。除个别年份外,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世纪的雅典的执政官表基本保存完好。 以下列出雅典创立执政官以来至拉米亚战争前的执政官列表(前1068年-前322年)。.

新!!: 希伯仑和雅典执政官列表 · 查看更多 »

逃城

逃城,或譯避難城,是6座,分散在以色列王國和猶大王國,讓誤殺人的犯人請求庇護權;而在城外,受害者家屬可以依法向該等犯人報血仇。在摩西五經列出這六座逃城:在約旦河的東邊有、、和,和西邊有、示劍、和希伯崙。.

新!!: 希伯仑和逃城 · 查看更多 »

押尼珥

在撒母耳记中,押尼珥(希伯来语 אבנר בן נר )是扫罗的叔叔尼珥的儿子,扫罗军队的元帅(撒母耳记上14:50, 20:25)。 扫罗在基利波山被非利士人杀死后,押尼珥将扫罗唯一幸存的小儿子伊施波设带到约旦河以东的玛哈念,立他作以色列国王 。只有犹大支派归从大卫,大卫在希伯仑作王,双方时有战争。 双方曾在基遍池旁相遇,各出12人,互相杀死(撒下2:12)。押尼珥战败逃走,被约押的弟弟亚撒黑追赶,亚撒黑“脚快如野地的羚羊一般”(撒下2:18),并且不听押尼珥的劝说,押尼珥出于自卫被迫杀死了亚撒黑。这场战斗是大卫与伊施波设内战的一部分。 押尼珥与扫罗的妃嫔利斯巴(撒下3:7)同房,遭到伊施波设的指责(在当时这是觊觎宝座的表现),随之投靠大卫。但是约押在希伯仑城门旁边暗杀了押尼珥。 大卫将押尼珥葬在希伯仑(撒下3.31-39)。押尼珥死后不久,伊施波设被暗杀(撒下4),大卫成为统一的以色列的国王(撒下5)。.

新!!: 希伯仑和押尼珥 · 查看更多 »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 本雅明·“毕比”·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右翼政治家,現任以色列總理和利庫德集團的主席。他是首位在以色列建國後出生的總理,亦是以色列建國以來任期第二長的總理。.

新!!: 希伯仑和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 查看更多 »

易卜拉欣大惨案

1994年2月25日,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希伯伦市一名手持自动步枪的以色列犹太移民在内,向正在做祈祷的千余名巴勒斯坦人开枪扫射,当場射死29名巴勒斯坦人。而凶手在案发后被愤怒的巴勒斯坦人打死。还有26名巴勒斯坦人及2名以色列人在其后的骚乱中死亡,另有约300人受伤,造成震惊世界的大惨案。这事件被称为易卜拉欣大惨案。.

新!!: 希伯仑和易卜拉欣大惨案 · 查看更多 »

撒母耳記上

撒母耳记上是圣经全书的第9冊,原来和撒母耳记下是同一冊,後來分為兩冊。 关于本书的作者,历史背景等请参看主条目:撒母耳记。一般認為作者並不是圣经上所记载的先知撒母耳、迦得、拿單。.

新!!: 希伯仑和撒母耳記上 · 查看更多 »

撒母耳記下

撒母耳记下是圣经全书的第10本书,主要记录以色列王国第二位国王大卫执政其间的历史。撒母耳记下原和撒母耳记上合并为一册。 本书的作者信息以及写作背景等信息请参看主条目撒母耳记。.

新!!: 希伯仑和撒母耳記下 · 查看更多 »

撒母耳记

《撒母耳記》是希伯來聖經中的一篇,原為一卷書,《七十士譯本》為了實用方便緣故,首先將《撒母耳記》分為上下兩冊,與《列王紀上》、《下》共四册,合稱為“王國書”。.

新!!: 希伯仑和撒母耳记 · 查看更多 »

所罗门池

所罗门池(برك سليمان, Burak Suleīmān, Solomon's Pools;בריכות שלמה, Breichot Shlomo)是约旦河西岸地区巴勒斯坦村庄al-Khader以南的三个巨大的古代水库,在伯利恒西南5公里,靠近通往希布伦的公路。 三个水库建于约公元前100-30年间, 为矩形或梯形,长118-179米,深8-16米,总容量约29万立方米。 它们是一个复杂的古老的供水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向耶路撒冷的城市和圣殿供水。水源来自泉水以及雨水,通过两个罗马渡槽运输到此储存。.

新!!: 希伯仑和所罗门池 · 查看更多 »

1929年希伯伦大屠杀

1929年希伯伦大屠杀发生在1929年8月24日。地点位于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的城市希伯伦。67名犹太人(包括23名大学生)被阿拉伯人杀害,58人受伤,其中,數十人重傷甚至致殘。猶太人的家園被掠奪,猶太會堂被洗劫一空。倖存的435位猶太人大都躲在當地阿拉伯家庭中。 暴動後,英國當局疏散所有希伯倫的猶太人。1931年部分猶太人回到當地生活,但在1936-1939年巴勒斯坦發動第一次大規模反對猶太人的行動後,英國政府決定遷走所有希伯倫城附近的猶太人,避免爆發另一次屠殺。 1929希伯倫大屠殺是的許多事件之一,暴動中共有133位猶太人及110位阿拉伯人喪生,此暴動也迫使猶太人撤離希伯倫這個他們生活了幾世紀的家。Great Britain, 1930: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disturbances of August 1929, Command paper 3530 (Shaw Commission report), p. 65.

新!!: 希伯仑和1929年希伯伦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1949停战协议

1949停战协议是指在1949年,以色列与其交战国(埃及 UN Doc S/1264/Corr.1 23 February 1949、黎巴嫩 UN Doc S/1296 23 March 1949、约旦 UN Doc S/1302/Rev.1 3 April 1949、叙利亚 UN Doc S/1353 20 July 1949)之间签署的一系列停战协议。该协议宣告自1948年以来的阿以战争暂告段落,并划定了以色列军队和约旦-伊拉克联军之间的分界线(又称“绿线”)。该线直到1967年六日战争时被再次打破。.

新!!: 希伯仑和1949停战协议 · 查看更多 »

2016年亞洲足協盃

2016年亞洲足協盃(2016 AFC Cup)是這項賽事的第 13 屆。.

新!!: 希伯仑和2016年亞洲足協盃 · 查看更多 »

2017年7月

没有描述。

新!!: 希伯仑和2017年7月 · 查看更多 »

2017年亞洲足協盃

2017年亞洲足協盃(2017 AFC Cup)是這項賽事的第 14 屆。 衛冕冠軍巴格達空軍本屆衛冕成功,在決賽中擊敗伊提洛爾獲得第二座冠軍錦標。.

新!!: 希伯仑和2017年亞洲足協盃 · 查看更多 »

2017年亞洲足協盃外圍賽

2017年亞洲足協盃外圍賽於2017年1月30日至2月28日舉行。由14隊伍爭奪2017年亞洲足協盃的小組賽總共34個中的五個席位。.

新!!: 希伯仑和2017年亞洲足協盃外圍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希伯伦希伯崙希布伦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