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7 关系: 尼古拉·巴甫洛维奇·普霍夫,中央方面军,库尔斯克会战,伊万·伊万诺维奇·费久宁斯基,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列昂尼德·米哈伊洛维奇·桑达洛夫,米哈伊尔·伊里奇·卡扎科夫,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熱澤夫戰役,莫斯科戰役,菲利普·戈利科夫,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沃罗涅日方面军,波罗的海第二方面军,波羅的海第2方面軍,潘特雷蒙·孔德拉季耶維奇·波諾馬連科,方面军。
尼古拉·巴甫洛维奇·普霍夫
尼古拉·巴甫洛维奇·普霍夫(Никола́й Па́влович Пу́хов,),苏联上将。.
中央方面军
中央方面军是苏德战争中苏联的战役战略集团。 1941年7月24日在西方方面军一部的基础上第一次组建。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13、第21、第3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库兹涅佐夫上将(1941年7至8月)、叶夫列莫夫中将(1941年8月)。参加过斯摩棱斯克战役,1941年8月25日被撤销,所部转隶布良斯克方面军。 1943年2月15日在顿河方面军的基础上第二次组建。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21、第65、第70、第3、第13、第48、第50、第60、第61、第63集团军,第2坦克集团军、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上将。参加过库尔斯克会战、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战役。1943年10月20日改番号为白俄罗斯方面军。 Category:蘇聯方面軍.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战争中,德國與蘇聯於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大型会戰,雙方共投入了超過268萬名士兵和6,044輛坦克,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單日空戰。庫斯克會戰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大规模進攻,德軍計畫使用4個軍團,欲從由南方的別爾哥羅德自南向北以及自北方的奥廖尔自北向南夾擊库尔斯克地區,企图合圍在库尔斯克以西的中央突出部的共有6个軍團的蘇軍,重奪戰略主動權,但由於蘇軍事先已得知德军要进攻的情报并已做好建立3道防御线的嚴密防御和駐守數量極為龐大的兵力,德軍進攻步調緩慢且付出伤亡慘重,最後因為在1943年7月12日南線義大利被盟軍登陸西西里島,不得不抽調兵力防衛義大利而被迫中止堡垒计划的进攻。此次戰役後期,蘇軍發動一連串大型进攻战役:奥廖尔进攻战役(1943年7月12日-8月18日)、別爾哥羅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1943年8月3日-8月23日)相继收复了奥廖尔、別爾哥羅德和哈尔科夫,德军向第聂伯河方向全面败退。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还有一定程度上的战略主动权,能夠自主选择发动进攻战役和进攻方向;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復国土的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時也被視為歐洲東部戰線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關鍵轉捩點。.
伊万·伊万诺维奇·费久宁斯基
伊万·伊万诺维奇·费久宁斯基(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Федю́нинский,),苏联大将。.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是蘇聯元帥、司令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帶領蘇軍縱橫「德蘇戰場」,解放了许多東歐國家使之脫離軸心國佔領,并攻佔納粹德國首都柏林,戰後擔任蘇聯華沙公約組織司令員,並於任內派出數個蘇軍步兵師鎮壓1956年的匈牙利十月事件。.
列昂尼德·米哈伊洛维奇·桑达洛夫
列昂尼德·米哈伊洛维奇·桑达洛夫(Леони́д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анда́лов,),苏联大将。.
米哈伊尔·伊里奇·卡扎科夫
米哈伊尔·伊里奇·卡扎科夫(Михаи́л Ильи́ч Казако́в,)苏联军事指挥官、苏联大将。.
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波诺斯(Кирпонос, Михаил Петрович,),苏联红军上将,苏联英雄。 基尔波诺斯在1915年加入俄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军中作军医。1917年二月革命时期,因受到士兵拥戴,被选为所在部队的士兵委员会主席。1918年5月加入苏共。参加过苏联国内战争,在红军中历任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1927年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1934至1939年任喀山步兵学校校长。苏芬战争期间,任第70步兵师师长,由于战绩突出,于1940年获苏联英雄称号,并升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1941年接替朱可夫担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同年获上将军衔,并在苏共18大上当选中央候补委员。苏德战争爆发后,任西南方面军司令。 在西部前线所有的苏联方面军中,基尔波诺斯的西南方面军对战争的准备是最充分的,基尔波诺斯对战争警惕性也极为敏锐,当侦察到德军开始撤去边界上的障碍物时,他即命令筑垒地域部队开进前沿阵地,但总参谋长朱可夫认为这会刺激德国人挑起武装冲突而撤消了他的命令。 战争爆发后,基尔波诺斯指挥西南方面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防御,使德军在乌克兰战场进展缓慢。但由于其北部巴甫洛夫的西方方面军和其南部秋列涅夫的南方方面军的溃败,使得西南方面军两翼被德军包抄,有被合围的危险。面对严峻的形势,基尔波诺斯于9月10日向大本营请求撤退,但11日斯大林的电报却要求他向敌人发起进攻,基尔波诺斯服从了这一命令。9月15日,由于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叶廖缅科未能实现他向斯大林作出的“粉碎古德里安”的保证,古德里安与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在洛赫维察会师,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合围。 9月17日莫斯科终于下达了撤退的命令。9月19日基辅沦陷,9月20日基尔波诺斯率部突围时在洛赫维察西南的舒梅伊科沃的树林裡被流弹击中阵亡,他的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和军事委员布尔米斯坚科也在这天先后阵亡。9月25日基辅會戰结束,苏军66万人被俘。 两年后的1943年9月,苏军重新夺回此地后,为基尔波诺斯将军举行了正式的葬礼。今天人们可以在这里看到一座手握冲锋枪的苏军士兵雕像,雕像旁的石碑上面写着“1941年9月20日,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波诺斯上将在此牺牲”。.
熱澤夫戰役
熱澤夫戰役(Ржевская битв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從1942年1月8日至1943年3月22日以蘇聯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与纳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勒熱夫、瑟喬夫卡、維亞濟馬一线争夺德军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的一連串进攻与防御战役,德国称之为熱澤夫重點防禦 。 很多蘇聯軍事歷史學家均忽略了蘇德戰爭中有關這一部份的歷史,一些歷史學家發現一些部分有關文件,但被蘇聯政府修改過,這一系列戰役的確實日期、过程、名字、結果、影響及伤亡与損失已經不能完全被知道。 對於這些沒有名字的戰役,蘇聯詩人特瓦爾多夫斯基的一首詩可作一些提示,詩中的一段這樣說:「我在熱澤夫附近被殺...」(Я убит подо Ржевом,(1945年—1946年))。.
莫斯科戰役
莫斯科会戰(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Schlacht um Moskau)是蘇聯军事史學家給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爭中长达600公里地區進行的重要戰略性戰事的名称,戰役從1941年10月1日一直到1942年1月7日以及持续的攻势直至4月底,以12月5日为界分为防御阶段与反攻阶段。 起因是阿道夫·希特勒认为苏联的首都及最大城市莫斯科是轴心国入侵苏联的最重要的戰略性目標及政治目标。德國的戰略性進攻代號為颱風行動,它包括了兩個鉗形攻勢:一個由德國第3裝甲集團及第4裝甲集團攻擊在莫斯科北面的加里寧方面軍,最終切斷莫斯科列寧格勒的鐵路線;另一個由德國第2裝甲軍團攻擊在莫斯科州南面、圖拉以南的西方面軍;同時德國第4軍團直接從正西面向莫斯科的莫扎伊斯克和纳罗-福明斯克方向前進。此外德軍另有一個獨立的計劃,代號為當弗坦行動,它被包括在德軍最後階段的进攻战役計劃中。 最初蘇軍在莫斯科州通過構築了3道防禦地帶,以及部署了新近編成的戰略預備隊和從西伯利亞與遠東軍區抽調而来的部隊。之後由於德軍的进攻战役被阻,蘇聯實施戰略性反攻及小規模进攻战役把德軍逐回热泽夫、瑟切夫卡、维亚济马一线并于1942年1月8日-1943年3月22日在这里发生了热泽夫—瑟切夫卡—维亚济马战役造成重大伤亡,不过也在過程中包圍了3個德國軍團(参见:德米扬斯克进攻战役、柳班进攻战役、托洛佩特茨—霍尔姆进攻战役、波尔科夫进攻战役、巴尔文科沃—罗泽瓦利亚进攻战役)。 在蘇聯的軍事歷史中,莫斯科戰役被認為是蘇軍首次大获全胜的进攻战役,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但卻達到了真正標誌性的目標,即解除了德軍對己方首都莫斯科的威脅。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重要的時刻,最終導致了希特勒及納粹德國的戰敗。 每个阶段又是由一系列战役组成:.
菲利普·戈利科夫
菲利普·伊万诺维奇·戈利科夫(Филипп Иванович Голиков;),蘇聯軍隊指揮官,1961年成為蘇聯元帥。.
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
哈马扎斯普·哈恰图罗维奇·巴巴贾尼扬 (Համազասպ Խաչատուրի Բաբաջանյան;西里尔化:Амазасп Хачатурович Бабаджанян;拉丁化:Hamazasp Khachaturi Babadzhanian (1906年2月18日 – 1977年11月1日),亚美尼亚人,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员(1928年入党),苏联装甲兵主帅。蘇德戰爭時期,历任步兵团长、机械化旅旅长、坦克军军长。战后历任敖德萨军区司令、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学院院长、苏军坦克兵主任。.
沃罗涅日方面军
沃罗涅日方面军是苏德战争中苏联战役战略集团。 1942年7月7日由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一部组建而成。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40,第60、第6、第13、第21、第27、第38、第47、第52、第64、第69集团军,第4、第5、第6、第7近卫集团军,第1、第3坦克集团军,第3、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空军第2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戈利科夫中将(1942年7月、1942年10月至1943年3月)、瓦图京中将(1942年7至10月和1943年3至10月)。参加过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哈尔科夫战役、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10月20日改称乌克兰第1方面军。 1943年3至10月赫鲁晓夫曾在该方面军担任军事委员。.
波罗的海第二方面军
#重定向 布良斯克方面军.
波羅的海第2方面軍
#重定向 布良斯克方面军.
潘特雷蒙·孔德拉季耶維奇·波諾馬連科
潘特雷蒙·孔德拉季耶維奇·波諾馬連科(Пантелеймон Кондратьевич Пономаренко,),蘇聯共产党政治局委员,任白俄罗斯共产党第一书记、哈薩克共产党第一書記。.
方面军
方面军(Front)是军队的一种建制。苏联等軍隊之方面軍,約50萬到100萬人,大致相当于西方国家军队建制中的集团军群(Army Group,或稱軍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皇军的总军。大日本帝國的方面軍,則大致相當於西方国家军队建制中的集团军(Army)。.
查看 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方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