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1 关系: 威廉一世 (英格兰),少数民族,不列塔尼人,布列塔尼大區,布列塔尼德比,布列塔尼的安妮,亚瑟王,强者罗贝尔,地中海人種,凯尔特人,凱爾特地區,凱爾特音樂,羅蘭 (騎士),爱尔兰人,蒙茅斯的杰弗里,自由魁北克万岁!,歐洲民族,法國歷史,法兰西人,法国,法国文化。
威廉一世 (英格兰)
威廉一世(古诺曼语: Williame I;英语:William I;法語:Guillaume Ier;),通常被称为征服者威廉(英语:William the Conqueror),有时被称为杂种威廉(英语:William the Bastard),是第一位诺曼英格兰国王,他从1066年开始统治英格兰,直到1087年去世为止。他是维京掠夺者的后裔,从1087年起为诺曼底公爵威廉二世(英语:William II)。威廉经过长期的努力而确立自己的权力,到了11世纪60年代,他稳固在诺曼底的统治,1066年,诺曼征服英格兰。他的余生则是巩固在英格兰的统治,以及解决其长子罗贝尔二世给他带来的麻烦。 威廉是终身未婚的诺曼底公爵罗贝尔一世和情妇之子。1066年,威廉要求成为英格兰国王。他率领一支由诺曼人、布列塔尼人、佛兰芒人和法国人(来自巴黎和法兰西岛)组成的军队入侵英格兰,在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胜哈罗德二世的英国军队,随后镇压英国人的反抗,这就是著名的诺曼征服,他也得名“征服者威廉”。 他将诺曼-法兰西文化带到英格兰,对后来的英格兰中世纪时期产生影响。影响包括统治者的改变,对英语的改变,社会和教会的上层等级的变化,并且采用一些大陆上教会改革的观点。影响的详细情况和程度多年来被学者争论。.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是实行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区别对待政策的国家的差别用语,是民族主义国家中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群体,人口比例占少数。少数民族可以是原住民族,也可以是外来民族,来源真实可靠且较为全面完整的各类考古学资料可用于对此二者加以鉴别区分。由于少数民族在所居住国家的比例以及他们与多数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语言、服饰等特质,国际法中有一些保护少数民族的专门规定。.
查看 布列塔尼人和少数民族
不列塔尼人
#重定向 布列塔尼人.
查看 布列塔尼人和不列塔尼人
布列塔尼大區
布列塔尼大區(Breizh,Bretagne)是位于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半岛、英吉利海峡和比斯开湾之间的一个大区,首府是雷恩。.
查看 布列塔尼人和布列塔尼大區
布列塔尼德比
布列塔尼德比(Derby de la Bretagne,,又稱Derby Breton,)指位於法國布列塔尼半島上之間數個足球俱樂部的同城德比。雖然布列塔尼德比指設在布列塔尼半島各主要城市的足球俱樂部之間競賽,然而在多數時間,布列塔尼德比主要以雷恩足球俱樂部與南特足球俱乐部兩球隊之間的競賽為主。.
查看 布列塔尼人和布列塔尼德比
布列塔尼的安妮
布列塔尼的安妮(Anne de Bretagne,布列塔尼语:Anna Breizh,)是布列塔尼女公爵(1488年至1514年),以及在1491-1498年、1499-1514年的法兰西王后。.
亚瑟王
亞瑟王(King Arthur)全名為亞瑟·潘德拉贡(Arthur Pendragon)。是英格蘭傳說中的國王,也是凯尔特英雄谱中最受欢迎的圓桌騎士團(或譯圓桌武士)的骑士首領,一位近乎神話般的傳奇人物。中世紀作家,特別是法國作家,對亞瑟王的出生、他的騎士們的奇遇,以及他的騎士蘭斯洛特爵士和亞瑟的王后桂妮薇儿的愛情,使國家走向毀滅之路等,都有不同的描述。依照傳說,他在羅馬帝國瓦解之後,率領圓桌騎士團統一不列顛群島,被後人尊稱為亞瑟王。關於亞瑟王的傳奇故事,最初如何誕生、源自何處、實際活躍的舞台卡美洛的地理位置,都十分難以查考並有許多爭議。亞瑟王出現在早期混亂的不列顛歷史書裡,版本也有諸多爭議,一些人提倡亞瑟王有可能不是某一位特定歷史人物,而是以諸多傳說所塑造出來人物。至於《石中劍》则由英國作家和詩人特倫斯·韓伯瑞·懷特所寫的,據說描述的就是亞瑟王年輕時候所發生的故事;而圓桌騎士則是他繼位之後,慢慢聚集在他身邊的勇士,最後曾多達一百四十名;但其實總人數在不同的故事中有很大的差別,從十二名到三千名都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桂妮薇儿皇后的守護騎士蘭斯洛特、亞瑟王的外甥高文和崔斯坦爵士、亞瑟王的私生子與終結者莫德雷德、追隨亞瑟王到最後的貝德維爾等等。亞瑟王的圓桌相對於能區分出首座、末座的方桌,由於圓桌並沒有首尾之分,因此象徵著亞瑟王與他的騎士是平等的存在。.
查看 布列塔尼人和亚瑟王
强者罗贝尔
强者羅貝爾(Robert the Strong;820年-866年7月2日),羅貝爾王朝的始創人。羅貝爾原先是东法兰克出自伯爵家族,父親是沃姆斯及萊茵高伯爵Detlev Schwennicke, Europäische Stammtafeln: Stammtafeln zur Geschichte der Europäischen Staaten, Neue Folge, Band II (Marburg, Germany: J.
查看 布列塔尼人和强者罗贝尔
地中海人種
地中海人種,是人類学在20世纪对欧洲高加索人種的一種分类。他们分布范圍由爱尔兰西南、苏格兰南部、英国西部、威尔士、東欧某些地方、南欧、北非、东非、東北非、中东到印度。.
查看 布列塔尼人和地中海人種
凯尔特人
凯尔特人(Celt),或譯為赛尔特人、居尔特人、蓋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西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 (拉丁文)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 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被后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伊比利亚当地的人。罗马人进佔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 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
查看 布列塔尼人和凯尔特人
凱爾特地區
凱爾特地區(Celtic nations)是位於北歐及西歐的一系列地區的並稱。這一地區在過去或現在仍然使用凱爾特語,並在藝術、歷史、音樂、舞蹈、文學等文化領域擁有共通的獨特之處。凱爾特地區包括了6個地區,分別是布列塔尼(Breizh)、康沃爾郡(Kernow)、愛爾蘭( Éire)、曼島(Mannin)、蘇格蘭(Alba)、威爾士(Cymru)。這些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凱爾特語族的語言,或至現代為止都曾使用凱爾特語系語言。除此之外,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亞、阿斯圖里亞斯、坎塔布里亞),葡萄牙(和加利西亞接壤山區的部分地區)有時也被認為屬於凱爾特地區。在古羅馬和日耳曼尼亞文化圈擴大之前,凱爾特文化在歐洲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凱爾特地區現在的總人口有18,584,000人,其中能使用凱爾特系語言諸語的人口約有2,882,100人。近年在凱爾特地區,能使用凱爾特語言的人口有所增加。.
查看 布列塔尼人和凱爾特地區
凱爾特音樂
凯尔特音乐(英文:Celtic music)是一个被艺术家、唱片公司、音像店和音乐杂志用来描述一种宽泛的音乐类型的名词,这些音乐类型均自西欧凯尔特人的民间音乐传统发展而成。就概念本身而言,没有任何真正的音乐主体可以被精确地描述为凯尔特音乐,但这个名称依然被确定下来,既指口头传播的民俗音乐,也包含被录制下来的流行音乐。而后者有时与相关于某种凯尔特文化的民间音乐勉强仅有一些表面的相似之处;但另一方面,它有时也代表那些为使凯尔特传统更适合于现代世界文化所做的真诚付出。 凯尔特音乐主要意味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它是那些自称凯尔特人的音乐(一个无关音乐的,最初的国家定义),以此相对于“法国音乐”或“英国音乐”;其次,它包含每一种能使音乐作品具有独特性的凯尔特民族的元素。一些人坚持认为外表不同的凯尔特音乐作品实际上也无任何共同之处,例如Geoff Wallis和Sue Wilson在他们共同著有的《爱尔兰音乐简要指南》(The Rough Guide to Irish Music)中的观点,而有些人(如Alan stivell)则说有。 通常,凯尔特音乐这个名称用来指爱尔兰和苏格兰音乐,因为这两个地方都产生了闻名于世的与众不同的音乐风格,而这兩种风格实际上有着名副其实的共同特征和明显的相互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爱尔兰和苏格兰的传统音乐人自己却回避使用“凯尔特音乐”这个名称,除非迫于市场的需要。他们的音乐形式被世人所知是因为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在英语世界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美国,这种作用给美国音乐带来了意义深远的冲击,特别是蓝草和乡村音乐。威尔士、康沃尔、马恩岛、布列塔尼、加利西亚、坎塔布里亚和阿斯图里亚及葡萄牙北部的音乐也被认为是凯尔特音乐。布列塔尼的传统格外强烈,在那里,大小凯尔特节会贯穿全年。在威尔士,古老的诗歌音乐比赛年会仍然存在。另外,海外的凯尔特人文化群体的音乐作品也充满生气,特别是在加拿大和美国。.
查看 布列塔尼人和凱爾特音樂
羅蘭 (騎士)
羅蘭(法蘭克語: Hruodland,)是查理曼麾下的法蘭克軍事領導人,也是法蘭西史詩《》中的主要登場人物。歷史上的羅蘭是駐守在的軍事總督,替法蘭克王國抵抗布列塔尼人的進攻。唯一提到他的歷史紀載是艾因哈德所寫的《查理大帝傳》,書中紀載其死於伊比利半島上的隆塞斯瓦耶斯隘口戰役,作為法蘭克王國後衛部隊的指揮官,在戰役中被巴斯克人所殺。 羅蘭在隆塞斯瓦耶斯隘口戰役陣亡的故事在後來的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文學中經過了多次潤飾。最終,羅蘭的形象變成了查理曼旗下的首席聖騎士,並成為圍繞著查理曼的傳奇故事的核心人物,這些故事統稱為《加洛林故事群》(Carolingian cycle)。在這些史詩中,最早出現也最有名的是11世紀的古法語史詩《羅蘭之歌》。 之後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兩部作品──《瘋狂的羅蘭》和《》──比起早期的羅蘭之歌更加偏離歷史。在這兩部作品中,羅蘭擁有寶劍杜蘭達爾、戰馬和象牙號角。.
爱尔兰人
爱尔兰人,狭义上指爱尔兰共和国的公民,广义上来讲是自古居住在爱尔兰岛上的人们。广义的爱尔兰人属于凯尔特(Celtic)人种。爱尔兰岛分为两部分,南部是爱尔兰共和国,北部是北爱尔兰,由英国统治。但无论南北,都属于广义的爱尔兰人。 爱尔兰人(Irish: Muintir na hÉireann or na hÉireannaigh; Ulster-Scots: Airisch or Airish fowk)是欧洲西北部的爱尔兰岛的一个种族。爱尔兰岛有人居住的历史达9000年(根据考古学研究,详见史前爱尔兰) 关于爱尔兰人的祖先,传说中他们是 Nemedians族、佛摩尔族、伯克族、 Tuatha Dé Danann族和米利都人中一族的后人。一本爱尔兰神学书Lebor Gabála Érenn说Tuatha Dé Dananns是Scythian 人的后代。 与爱尔兰主族的相互影响的有皮克特人、苏格兰人和维京人。归功于这中影响,冰岛人也以有爱尔兰血统而著称。.
查看 布列塔尼人和爱尔兰人
蒙茅斯的杰弗里
Geoffrey of Monmouth (Galfridus Monemutensis, Galfridus Arturus, :Gruffudd ap Arthur, Sieffre o Fynwy; 1095/1100年 - 1155年) 是一名英国牧师,也是英国史学发展的主要人物之一,著名的亚瑟王故事编撰者。他最为出名的作品是他的编年史《不列颠诸王史》。《不列颠诸王史》作为他广受欢迎的著作,已经从拉丁文被翻译成多个语言版本。它在16世纪被认为是可信的。但现代研究认为其记述的历史是不可靠的。 Category:含有拉丁語的條目 Category:含有拉丁語的條.
自由魁北克万岁!
“自由魁北克万岁!”("Vive le Québec libre!")是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在1967年7月24日演讲中备受争议的一句话,当时他正以参加为由正式访问加拿大。当他在蒙特利尔市政厅的阳台上发表即兴演讲时,他高呼:“蒙特利尔万岁!魁北克万岁!”("Vive Montréal; Vive le Québec !")在一片欢呼聲中,他又接着喊出了:“自由魁北克万岁!”("Vive le Québec libre!")这一魁北克独立运动使用的口号。戴高乐的演讲被视为是对魁北克独立运动的支持,并引发了法加两国的外交危机。加拿大总理莱斯特·皮尔逊当即谴责这一言论,并宣称:“加拿大人不需要被解放。”("Canadians do not need to be liberated.")在法国,尽管许多人同情魁北克民族主义的產生,但戴高乐的演讲仍然因违反外交礼节而遭到许多媒体的批评。四十多年后,它仍然被视为加拿大英语区和法语区之间的关系和政治的一个轉捩點,而法国和加拿大的外交关系一直紧张直到2008年时任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宣布不再支持加拿大魁北克省独立为止。.
歐洲民族
欧洲民族主要是操印欧语系语言的族群,也有从东方迁徙过去的使用乌拉尔语系语言的各族群和古老的巴斯克族群,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尚有一部分使用阿尔泰语系及高加索語系的族群。各个民族基本是以民族国家划分。有同国家的操同一语言的人群承认属于同一族群,也有人更愿意强调自己的国别。 使用印欧语系语言的族群.
查看 布列塔尼人和歐洲民族
法國歷史
根据考古發现,法国曾誕生过舊石器時代的阿布维利文化,而巴士克人有可能為這些遠古居民的後裔。 最早記載關於高盧地區(即今法國)的人民的文獻資料是用希臘語寫成的。但這些修昔底德所寫,關於腓尼基殖民者在前600年左右建立馬薩利亞(Massalia,今马赛)的資料也只限於粗略的介紹,而沒有指出更明確的地理位置。 亚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及柏拉圖的弟子,前384年-前332年)在他的作品中有提到「凱爾特人」的風俗,他們是來自隆河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凯尔特居民(κέλτοι)。亞里斯多德如同其他在羅馬人入侵以前的大多數古典時代史家,一再強調塞爾特人好戰的價值觀以及蠻族之風俗。他執筆的年代,正值塞爾特人大肆擴張,散佈直到多瑙河河口以及高卢最深處角落的每一片土地,這些間接的材料針對未來法國的部份非常少。.
查看 布列塔尼人和法國歷史
法兰西人
法兰西人是法兰西共和国的主体民族,欧洲的拉丁语民族之一。包括先辈居住在法国或后来并入法国的地区的人。.
查看 布列塔尼人和法兰西人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布列塔尼人和法国
法国文化
法國文化是指法國與法國人創造的文化。法國是一個充滿文化、藝術的國家,而在法國文化中,他們的文學、電影、繪畫、建築等都使人再三回味。幾百年來,法國都一直是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中心之一。 法國對文化嚴肅以待,作家、藝術家、服飾設計師以及知識份子等,在法國社會上都有崇高的地位,法國政府於1960年代撥出了巨款以成立由地方文化中心的龐大網路。實驗性藝術和設計也往往可得到補助。法國人對自己的電影傳統為榮,堅決不屈服於好萊塢之下,在其他方面,音樂界都是以法語為主,以保護原有的主義氣息,而紅磨坊亦從1889年起成為當地文化一部分,並以康康舞著名。前衛的藝術、文學及現代建築在法國都得到強烈的支持。.
查看 布列塔尼人和法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