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巴達維亞共和國

指数 巴達維亞共和國

巴達維亞共和國(荷蘭語:Bataafse Republiek、法語:République batave)是1795年到1806年期間,在現在的荷蘭的領土上建立的一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傀儡國,其前身是荷蘭共和國。1806年,改制為荷蘭王國,拿破仑的弟弟路易·波拿巴任国王。但是四年之后,荷兰王国被并入法兰西帝国。1813年,随着拿破仑在莫斯科战役和莱比锡战役的失败,荷兰人民开展抗法戰爭。1813年11月,奧蘭治親王威廉六世在斯赫弗寧恩登陆,1815年3月16日,荷兰联合王国宣布成立,威廉六世登基為第一任国王威廉一世。.

123 关系: 努力号三桅帆船劉玉蘭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印尼的亞美尼亞人南荷蘭省南非吉爾伯特斯·哈帕特大议长大洋洲历史天然橡胶威廉·阿美士德婆羅洲戰役 (1945年)安平古堡安托紐思·亨布魯克尼可拉斯·費爾勃格巴達維亞革命巴达维亚 (消歧义)上艾瑟尔省干治士康納利斯·西撤爾康熙帝彼得·安托尼斯宗·歐沃特瓦特彼得·納茨保羅·特羅登紐斯團結就是力量 (格言)北布拉班特省北荷兰省呂內維爾條約咆哮40度哥德堡歷史出島的星號福克F.IX福克F.VII福克F.XVIII第三次反法同盟第一次反法同盟第一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簡·皮特斯佐恩·科恩約翰·范·德·勃爾格紅毛城羅啻羅福星热月政变爪哇裔蘇里南人瑞典東印度公司甲必丹熱蘭遮城日誌狼牙脩莱顿...聯合國安理會65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76號決議荷兰荷兰君主列表荷兰东印度公司荷蘭 (地區)荷蘭在臺灣之平定行動荷蘭國旗荷蘭內政及王國關係部荷蘭共和國荷蘭皇家航空荷蘭皇家陸軍荷蘭皇家海軍陸戰隊荷蘭最高法院荷治台灣歷史年表菲利普·弗蘭茲·馮·西博爾德萬里長情馬丁努斯·宋克馬丁·黑利德松·弗里斯馬公風櫃尾荷蘭城堡馬克西米利安·勒·麥爾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豪斯登堡宮黑衛士兵團農奴制郭春秧郭懷一事件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阿拉伯裔印尼人赫爾維蒂共和國葡荷澳門戰役鄭丁春鄭荷之戰荷蘭降書鄭成功攻臺之役臺灣地圖史臺灣與印尼關係史英荷戰爭雞籠之戰雅各·花德烈雅各布斯·安東尼·梅森耶楊子林克昌林鳳 (明鄭)揚·科克·布洛霍夫揆一東帝汶華人梅爾希奧·特勒布波爾的里奧法國革命軍清荷聯軍清朝湯良禮潘隆義潘輝注濱田彌兵衛事件明鄭明鄭台灣歷史年表斯里蘭卡華人托托克人托拉查人拿破仑:全面战争拉美島事件1603年1621年1624年臺灣1700年-1799年條約列表1740年1795年1806年1940年代中国1941年1947年中国1月8日 扩展索引 (73 更多) »

努力号三桅帆船

努力號(HMS Endeavour,又稱為HM Bark Endeavour)是一艘排水量為368吨,可乘載94人的三桅帆船。詹姆斯·庫克船長的第一次航行,便是指揮這艘船。在該次航行中,努力號於1768年8月由普利茅斯出發,經過合恩角到達大溪地並觀察1769年的金星凌日,然後南行到達博拉博拉島等地,於1769年10月到達新西蘭。1770年4月成為第一艘抵達澳洲東岸的船艦,庫克在今日的植物學灣處登陸。它之後沿著澳洲的海岸線向北航行,驚險地經過大堡礁,於同年10月10日進入荷屬東印度巴達維亞(即今印尼雅加達)進行維修,於12月26日繼續西進,1771年3月12日繞過好望角,7月12日回到英國的多佛爾,近乎三年後,正式結束庫克船長的第一次航行。 隨後的四年,努力號一直返還航行福克蘭群島,直至1775年出售予一間私人公司,不久後更名為「Lord Sandwich」。於美國革命期間,英方僱為軍事運輸艦。最終在1778年,於羅德島州附近沉沒。由於努力號是第一艘到達澳洲東岸的船隻,對澳洲別具意義,因此在1994年有一艘努力號的仿制品存放在悉尼港的一間博物館內。.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努力号三桅帆船 · 查看更多 »

劉玉蘭

劉玉蘭(Lauw Giok Lan;)是一名閩南裔印尼華人記者、作家。他是《新報》的創始人之一。.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劉玉蘭 · 查看更多 »

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

埃馬紐埃爾-約瑟夫·西哀士(Emmanuel-Joseph Sieyès,),法蘭西天主教會神父,法蘭西大革命、法蘭西執政府和法蘭西第一帝國的主要理論家之一,法蘭西督政府督政官、法蘭西執政府執政官。西哀士的成為了事實上的大革命的宣言並促使三級會議轉而成為1789年6月的國民議會。1799年,西哀士煽動霧月政變 (11月9日),協助拿破崙·波拿巴得到權力。 他還新創了一個未發表的" 社會學"中的手稿”,並對新生的社會科學 理論作出顯著貢獻。 Jean-Claude Guilhaumou (2006).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 · 查看更多 »

印尼的亞美尼亞人

在19世紀,很多亞美尼亞人貿易商從阿姆斯特丹到東南亞做生意,他們建立工廠和種植園,他們多在荷屬東印度的爪哇落腳。 在1808年,隨著社區不斷增長,George Manook與其他人一起,從荷蘭政府獲得25,000荷蘭盾建立學校和教堂。1852年在巴達維亞的海莉亞·米蘭班·蒂安幫助亞美尼亞兒童開辦孤兒院和學校。社區還在巴達維亞修建了一個小教堂,並於1855年成立了一所學校。 1880年1月6日,荷蘭政府正式承認亞美尼亞人社區是一個法人組織,在短時間內,亞美尼亞人也延伸到新加坡,在那裡他們參與在英國控制下的鴉片貿易,而一些亞美尼亞教會傳教士前往菲律賓。.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印尼的亞美尼亞人 · 查看更多 »

南荷蘭省

南荷兰 (荷兰语) 是荷兰的一个省,省会城市是海牙。南荷兰省位于该国的西部,西临北海,与之毗邻的省份有北荷兰省、西兰省、乌特勒支省、北布拉班特省和海尔德兰省。南荷兰省是荷兰高人口密度最稠密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南荷兰省的主要城市有海牙 (Den Haag or s-Gravenhage) (荷兰政府和国际法庭的所在地皆位于该市)、鹿特丹。莱顿、代尔夫特、豪达的市中心拥有许多17世纪时的建筑物。卡特韦克的市中心位于海边,鹿特丹港是全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新兴城市祖特爾梅爾是1970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其他新兴的城镇:艾瑟尔河畔卡佩勒(Capelle aan den IJssel)、赫勒富茨劳斯(Hellevoetsluis)、斯派克尼瑟(Spijkenisse)均座落于鹿特丹附近。 南荷兰省的ISO代码为ISO 3166-2:NL-ZH.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南荷蘭省 · 查看更多 »

南非

南非共和国(南非語:Republiek van Suid-Afrika),簡稱南非,是位於非洲南端的共和國。它西部毗鄰納米比亞(1005公里長邊界),北部接壤博茨瓦納(1969公里長邊界)和津巴布韋(230公里長邊界),在東北部則與莫桑比克(496公里長邊界)和斯威士蘭(438公里長邊界)相鄰。“國中之國”萊索托(1106公里長邊界)在南非境內形成一個內飛地。此外,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为开普敦,而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則为布隆方丹。 南非是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歐洲移民、印度人和有色人的數量及比例都是非洲國家中最多的。多種族和種族鬥爭一直是南非歷史和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非發展較其他非洲國家良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别是金礦和鑽石。南非的經濟是非洲大陸上經濟規模最大、最發達的國家,並且擁有全非洲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佔少數的白人與佔多數的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一直主宰了近代南非的歷史、政治等。自1990年以來,白人純粹基於自己的種族發展的法律在與黑人負責的種族隔離進行了漫長而有時激烈的鬥爭,之後1948年國民黨執政後,白人根據自己的種族發展建立了各種種族隔離制度。種族衝突和鬥爭在20世紀1948年到1990年代的種族隔離中達到了頂峰。然而,雖然大部分白人支持種族隔離制度,但仍然有20%的白人不支持種族隔離制度,而外來壓力是種族隔離最終結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1990年起,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 但是,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是以相對和平地實現的,這是神奇的方式。南非是非洲少數幾個沒有發生政變的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一。多方會談導致新南非政府實施和制定了具有堅實的人權保護的。 今天,南非經常被譽為“彩虹之国”,這是最初由南非開普敦的聖公會前任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的構思和後來被當時的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所推廣的一個術語,作為終止南非由種族隔離思想帶來的分離並對新發現文化多樣性的隱喻。稱南非為彩虹之國,寓意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和平國度。南非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核武器後自願摧毀核武器的國家。.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南非 · 查看更多 »

吉爾伯特斯·哈帕特

吉爾伯特斯·哈帕特(亦稱Gillis、或 Gilbert Happart;?-1653年)為一位於1649年-1653年在福爾摩莎(現在稱為台灣)傳教之荷蘭宣教師。.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吉爾伯特斯·哈帕特 · 查看更多 »

大议长

大议长( 荷兰语: raadpensionaris或raadspensionaris)为荷兰在1581年至1795年的尼德兰七省共和国(即中文俗称的“荷兰共和国”)时期的一个政府官职。大议长虽然在名义上只是共和国内各省议会下的一名官员,但在没有执政在位时,七省中最强大的的大议长却经常作为整个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共和国的其它省份,如,也设有过大议长的职位,但是实际权力远没有荷兰大议长那样强大。.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大议长 · 查看更多 »

大洋洲历史

大洋洲歷史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以及其他太平洋島國的歷史。.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大洋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天然橡胶

天然橡胶采集 天然橡膠(又稱為印度橡膠)是一種有彈性的碳氫化合物異戊二烯1.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天然橡胶 · 查看更多 »

威廉·阿美士德

威廉·皮特·阿美士德,第一代阿美士德伯爵,GCH,PC(William Pitt Amherst, 1st Earl Amherst,),通稱阿美士德勳爵(Lord Amherst),英國外交官,曾於1816年代表英國率團訪華,然而清廷與英國雙方因為在禮節上出現分歧,結果使團未能謁見嘉慶帝。訪華使團結束後,阿美士德曾於1823年至1828年出任印度總督。.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威廉·阿美士德 · 查看更多 »

婆羅洲戰役 (1945年)

婆羅洲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在西南太平洋戰區最後一場主要軍事行動,在一系列由5月1日至7月21日期間的兩棲登陸行動中,由指揮的攻擊佔領該島的日本軍隊,盟國的海空軍力量,主要是由托馬斯·金凱德指揮的美國海軍第7艦隊、及美國陸軍航空軍第13航空隊亦在此戰役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戰役中,他們受到了由海军中将指挥、位于婆羅洲東南部的日本陸軍和日本海軍,以及由陸軍中將指揮、位于西北部的日本第37軍的抵抗。 雖然該戰役當時在澳洲受到批評及在以後時間被認為是沒有意義或浪費士兵的生命,它仍然達到一系列目的如增強對佔領荷屬東印度大部份地區的日軍的孤立、攻佔主要石油供應地區釋放盟軍戰俘,當時這些戰俘的處境已十分惡劣(参见及)。 盟軍在婆羅洲一系列行動計劃代號為雙簧管及是屬於蒙特克萊爾行動的第2階段,該行動的目的是消滅當地的日軍及收復荷屬東印度、菲律賓南部及英屬婆羅洲北部,蒙特克萊爾行動的第1階段,代號為勝利,目的是在菲律賓的彭內島、宿務島及內格羅島登陸及已在1945年中完成。 原本雙簧管行動分為6個階段:雙簧管1號行動是攻打打拉根;雙簧管2號行動是攻打峇里巴板;雙簧管3號行動是攻打馬辰;雙簧管4號行動是攻打泗水或巴達維亞(雅加達);雙簧管5號行動是攻打荷屬東印度東部;及雙簧管6號行動是進攻英屬婆羅洲(沙巴),最後只有進攻打拉根、峇里巴板及英屬婆羅洲—納閩及文萊被實施,整個戰役由1945年5月1日實施的拉開序幕,於打拉根的東北部海岸實施登陸,之後在1945年6月10日實施: 在婆羅洲北部的納閩及艾文萊海洋實施登陸,1個星期後澳軍根據雙簧管6號行動的計劃,之後盟軍主力轉移至東面中部海岸,於1945年7月1日實施,在峇里巴板實施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一次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 這些行動最終亦是澳軍隊對日軍的最後一系列行動。.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婆羅洲戰役 (1945年) · 查看更多 »

安平古堡

安平古堡,又稱奧倫治城(Orange)、熱蘭遮城(Zeelandia)、王城(Ông-siâⁿ)《臺灣通史》,卷16,城池志:「永曆十五年,延平郡王克台灣,就荷蘭城以居,改建內府,台人謂之王城。」、安平城、臺灣城,是一座曾經存在於臺灣臺南市的堡壘。最初建於1624年,是臺灣最早的要塞建築。自建城以來,曾是荷蘭人統治臺灣的中樞,也曾是鄭氏王朝統治者的住處。 安平古堡有兩處遺跡:「台灣城殘蹟(安平古堡殘蹟)」及「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兩處遺跡都被列為國定古蹟,而瞭望臺則是於1970年代由日治時期燈塔改建而成,列為文化資產。 古堡建築屋舍純用紅色磚瓦,於黃昏時與落日互相煇映之景「安平夕照」。在1953年,獲臺灣省政府選為臺灣八景之一。《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第九頁.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安平古堡 · 查看更多 »

安托紐思·亨布魯克

安托紐思·亨布魯克(Anthonius Hambroek,臺語:范無如區,),是一位生於荷蘭的基督教傳教牧師。1648年,他偕妻女前往臺灣傳教。1661年,鄭成功率軍攻擊臺南臺江時,他被鄭軍俘虜,其妻女亦遭挾作人質;為此,他前往熱蘭遮城招降荷屬東印度公司守城軍隊。後來,他雖依要求進入城內,但反而激勵守軍繼續對抗鄭成功的軍隊,並於出城後遭鄭成功誅殺。.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安托紐思·亨布魯克 · 查看更多 »

尼可拉斯·費爾勃格

尼可拉斯·費爾勃格(荷蘭語:Nicolaas Verburgh,),或譯費爾堡、富爾堡、維堡,在台灣荷蘭統治時期擔任第10任台灣長官,時間是 1649年 - 1653年。.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尼可拉斯·費爾勃格 · 查看更多 »

巴達維亞革命

巴達維亞革命是指1795年1月18日在阿姆斯特丹爆發革命,隨後成立新的巴達維亞共和國革命委員會。當天統治荷蘭共和國的荷蘭省督威廉五世逃離該國。在巴達維亞革命爆發後,阿姆斯特丹宣布成為巴達維亞共和國的首個城市。.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巴達維亞革命 · 查看更多 »

巴达维亚 (消歧义)

巴达维亚(Batavia)可以指:.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巴达维亚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上艾瑟尔省

上艾瑟尔省(荷兰语:Overijssel)是荷兰东部的一个省,首府兹沃勒,人口1,109,250人(2006年)。该省与德国接壤.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上艾瑟尔省 · 查看更多 »

干治士

干治士(George Candidius,Georgius Candidius,),又譯甘地丟斯、康第紐斯、康德,生於德國普法爾茨的基爾夏爾特,是的宣教士,也是首位來台的新教牧師(1627-31年,1633-37年)。干治士以其生活在新港社的經驗,寫下的《福爾摩沙島的對話與簡短的故事》(荷蘭語:Discourse ende cort verhael van't eylant Formosa),或譯《台灣略記》,描述了當時西拉雅族的社會組織、宗教及風俗習慣。他也編寫了西拉雅語辭典,把祈禱文和教理問答翻譯成西拉雅語,為之後的宣教奠定基礎。為了紀念他的事蹟,19世紀來台的甘為霖牧師,特別以干治士湖來命名日月潭(1873年)。.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干治士 · 查看更多 »

康納利斯·西撤爾

康納利斯·西撤爾(Cornelis Caesar;),荷蘭商人、荷蘭東印度公司官員,曾任台灣荷蘭統治時期第11任台灣長官,任期1653年至1656年。.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康納利斯·西撤爾 · 查看更多 »

康熙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a),又稱康熙帝,汗號「恩赫阿木古朗汗」(Энх Амгалан хаан)(),爱新觉罗氏,諱玄燁,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宫,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聖祖仁皇帝」(a),葬于景陵。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一般将康熙、雍正及--时期合共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康熙帝 · 查看更多 »

彼得·安托尼斯宗·歐沃特瓦特

彼得·安托尼斯宗·歐沃特瓦特(Pieter Anthonisz Overtwater;)是一名荷蘭商人、荷蘭東印度公司官員,曾任出島第3及第5任甲比丹、荷屬台灣第9任台灣長官。.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彼得·安托尼斯宗·歐沃特瓦特 · 查看更多 »

彼得·納茨

彼得·納茨(Pieter Nuyts,),一譯彼得·奴易茲,台灣荷西殖民時期第3任台灣長官。同時也是濱田彌兵衛事件的苦主。.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彼得·納茨 · 查看更多 »

保羅·特羅登紐斯

保羅·特羅登紐斯(Paulus Traudenius;),又譯保羅·杜拉弟紐司,荷蘭豪達人,曾於1640年至1643年期間擔任荷屬台灣第6任台灣長官。 特羅登紐斯是豪達當地教師的後裔。他的祖父,亦名為保羅·特羅登紐斯,於1573年,宗教改革之後,成為當地拉丁語學校的首任校長;並將其原本的姓氏「Trudens」改為拉丁化的「Traudenius」。1630年,他登記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於台灣大員的商人。1633年,他成為交趾支那的首席商人,且仍活躍於澎湖及台灣。他有兩次婚姻,1633年在巴達維亞與來自鹿特丹的伊麗莎白·德·梅斯特(Elisabeth de Meester)結婚,於1641年再與前任台灣長官約翰·范·德·勃爾格的寡婦阿德里安娜·奎娜(Adriana Quina)於熱蘭遮城結婚。1643年,他從台灣調回巴達維亞,不久後逝世。.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保羅·特羅登紐斯 · 查看更多 »

團結就是力量 (格言)

團結就是力量」是比利時的國家格言,後來亦為保加利亞、海地採用,同时也是马来西亚的国家格言。.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團結就是力量 (格言) · 查看更多 »

北布拉班特省

北布拉班特省(荷兰语: Noord-Brabant)是荷兰的一个省,地处该国南部,南面与比利时交接,马斯河位其北面,东靠林堡省,西连西兰省。省会城市是斯海尔托亨博斯,最大城市是埃因霍溫。(可以查看.).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北布拉班特省 · 查看更多 »

北荷兰省

北荷兰省(Noord-Holland)是位于荷兰西北部的一个省,省会为哈勒姆,境內主要城市包括有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與阿尔克马尔等。.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北荷兰省 · 查看更多 »

呂內維爾條約

呂內維爾條約是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後,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簽訂的停戰條約。條約於1801年2月9日簽訂,法國由約瑟夫·波拿巴為代表,帝國一方由奧地利外相路德維希·馮·科本茨爾作代表。 奧軍於1800年6月14日的馬倫哥之役、12月3日的霍亨林登戰役戰敗給拿破崙一世及莫羅後,奧地利被逼對法國求和,奧法之間遂簽訂一系列和約。呂內維爾條約標誌著第二次反法同盟的崩潰。繼此條約後,英國亦單獨與法國簽訂亞眠和約。.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呂內維爾條約 · 查看更多 »

咆哮40度

咆哮40度(Roaring Forties),又稱咆嘯40度或咆哮西风带,是水手對南緯40度到50度間海域的俗稱,咆哮40度吹著西風,風在陸地範圍較小南半球較強,其中又以印度洋南部最強。 咆哮40度的風在稱為高速帆船航路(Clipper Route)的航路上佔有重要的角色。據說是1610年時荷蘭的航海家亨德利克(Hendrik Brouwer)發現的,利用這邊的風,可以在印度洋高速往東前進到巴達維亞(荷屬東印度公司)。.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咆哮40度 · 查看更多 »

哥德堡歷史

幾千年前,現時哥德堡所在之地已有人類居住。約塔河下游和桑達納(Sandarna,或桑納Sanna)都曾發現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出土文物有8000年歷史,當時的海平面比現時高出25米。現時哥德堡市的範圍內發現11處岩畫群、接近250個青銅時代石標、90個墓地、26個完好或損毀的城堡和2500件歷史遺跡。.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哥德堡歷史 · 查看更多 »

出島

出島是一個曾在日本江戶時代肥前國(現在的長崎縣)長崎港內的扇形人工島、外國人居留地。在1641年到1859年期間,是荷蘭商館所在地。在鎖國政策實行期間,出島是日本對西方開放的唯一窗口。.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出島 · 查看更多 »

的星號

星號(根據外文記載爲Tek Sing)是一條中國清代廈門港的三桅遠洋貨輪。該貨輪因搭載1600人及價值連城的中國瓷器沉沒而聞名。其殘骸大部在1999年在南海被發現並被盜撈。沉船中的瓷器于2000年在德國斯圖加特的火車站拍賣。 這艘木制的帆船長約55米,寬10米,有5個船艙,3個桅杆及可調角度的帆,最高的桅杆高35米。船頭爲典型的四棱形,畫有眼睛;船尾有炮倉,裝備大炮。貨船載量約爲1000噸。甲板上搭建有附加的艙房和帳篷。比較特殊的是,在水線之上有環船的1米寬的邊緣,以便船員交通于船首和船尾之間。 1822年(清道光2年)1月14日,的星號滿載出廈門港,駛向爪哇島的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航線經臺灣海峽、越南和馬來亞海岸至馬六甲海峽東口。船上約有1800人,其中1600人是前去爪哇落戶的移民,主要是甘蔗園工作的勞工及其家人。大量的向外移民表明,當時清朝經濟、社會和政治局面相當緊張(參見鴉片戰爭)。搭乘者中只有少數擁有船艙,大多數人擠在狹小的空間中,環境非常惡劣。除了載人以外,船艙内還載有貴重的貨物,包括19世紀,甚至17和18世紀的大量瓷器,據說大部將在荷蘭當時領有的雅加達港賣掉。剩餘的空間,包括瓷器内和瓷器之間還填滿了各種茶葉(同時也是爲了保護瓷器)。此外還有生絲、漆器、竹制家具、墨、紙、朱砂、玳瑁甲和珍珠貝、香料、檀木、乳香、安息香和沒藥、器械。.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的星號 · 查看更多 »

福克F.IX

福克F.IX(Fokker F.IX)是一款由荷蘭福克飛行器公司在1920年代末所研發和生產的三引擎高單翼機,為荷蘭皇家航空的荷屬東印度航線提供合適的飛機。然而由於大萧条的來臨,使得飛機最終只生產了兩架。.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福克F.IX · 查看更多 »

福克F.VII

福克F.VII(Fokker F.VII)是一款由荷蘭福克飛行器公司在1920年代所研發和生產的三引擎高單翼機。此型號亦曾由福克在美國的子公司大西洋飛行器公司和一些獲授權的公司生產。.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福克F.VII · 查看更多 »

福克F.XVIII

福克F.XVIII(Fokker F.XVIII)是一款由荷蘭福克飛行器公司研發的飛機,是福克F.XII的加大版,用作長途飛行。.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福克F.XVIII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反法同盟

三次反法同盟(Third Coalition),1805年8月9日,奧地利帝國、英國、沙俄、那不勒斯、瑞典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仑宣戰,最後反法同盟以大敗收場。.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第三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反法同盟

一次反法同盟戰爭(1792年至1797年)是歐洲的君主制王朝第一次嘗試打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4月20日法蘭西對 哈布斯堡君主國的奧地利 宣戰,隨後幾個星期普魯士王國加入了奧地利參戰。 這些武力由陸地和海上入侵法蘭西,奧地利從奧地利尼德蘭進攻,普魯士由萊茵河攻擊,而大不列顛王國支持法蘭西各省級的反叛並在地中海圍攻南邊的土倫港。1793年3月18日,法蘭西在遭到挫敗以及內部旺代地區叛亂的紛爭,只能以嚴厲戰爭法的措施回應。 1793年4月6日組建公共安全委員會構成以及1793年8月的 徵招所有18至25歲身強力壯的男子。 新的法蘭西軍隊反擊,擊退侵略者並進擊超越法蘭西邊境。 1795年5月,法蘭西建立了巴達維亞共和國作為並以獲得普魯士的萊茵蘭。隨著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的神聖羅馬帝國割讓奧地利尼德蘭給法蘭西,意大利北部建立了幾個法蘭西。與西班牙單獨簽訂的第二個,隨後的督政府實施征服更多 神聖羅馬帝國 (日耳曼和奧地利)的計劃。 1796年,在阿爾卑斯山北部卡爾大公扭轉局勢,但1796年4月12日剛上任的拿破崙在獲勝,全面進攻皮埃蒙特大區,接續在許多戰役獲勝,最終在1797年1月15日的里沃利會戰的決定性勝利,最終簽訂在1797年4月18日 和1797年10月的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第一次的反法聯盟聯合崩解了,只剩大不列顛對法蘭西作戰。.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第一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

一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First Battle of San Salvador),臺灣荷蘭統治時期南台灣荷蘭人駐軍與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北台灣西班牙人駐軍之間的一次戰役,發生於於1641年8月,主要戰場在今北台灣基隆市(聖薩爾瓦多城)的和平島(社寮島)一帶。這場戰役被視為是荷西班牙人結束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的前奏之一戰役。。.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第一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 · 查看更多 »

簡·皮特斯佐恩·科恩

簡·皮特斯佐恩·科恩(Jan Pieterszoon Coen,),17世紀时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在印尼的總督,並於1619年-1623年及1627年-1629年間兩度擔任總督,並致力荷蘭國力的增強。他雖被荷蘭視為英雄,但在荷蘭殖民地區的亞非國家卻不受歡迎;在近現代,他更視為種族滅絕的典型人物。 科恩在荷屬東印度總督任內以嚴峻高壓的統治以及專橫獨斷的行事作風著稱,對下屬嚴苛,對敵人更是絲毫不仁慈;但也因為他的戰略宏圖和旺盛的企圖心,才有之後荷蘭佔領台灣的38年。.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簡·皮特斯佐恩·科恩 · 查看更多 »

約翰·范·德·勃爾格

約翰·范·德·勃爾格(Johan van der Burg;),出生於荷蘭台夫特,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第5任台灣長官,任期1636年至1640年。1627年抵達巴達維亞,與Adriana Quina結婚,成為第4任長官漢斯·普特曼斯的姻親。1631年,他在印度理事會被任命。1634年,他被派往執行任務。1640年死於台灣長官任內,葬於熱蘭遮城。.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約翰·范·德·勃爾格 · 查看更多 »

紅毛城

紅毛城(閩南語:Âng-mn̂g-siâⁿ),古稱安東尼堡,是一座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的古蹟。最早建城是在1628年統治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所興建的「聖多明哥城」,但後來聖多明哥城遭到摧毀,1644年荷蘭人於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予以重建,又命名為「安東尼堡」。而由於當時漢人稱呼荷蘭人為紅毛,因此這個城就被他們稱作紅毛城。1724年,臺灣府淡水捕盜同知王汧開始整修紅毛城,增闢了四座外圍城門。1867年以後,紅毛城開始由英國政府租用,作為領事館,並於其旁興建領事官邸。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向英美宣戰,並曾短暫查封紅毛城,但於戰後即被交還與英方。爾後,英國雖於1950年和中華民國斷交,但仍持續使用紅毛城作為其領事館直至1972年與中共建交才停止運作,並在其後依序由澳大利亞與美國代為管理。一直到1980年,該城的產權才轉到中華民國政府手中,指定為一級古蹟並開放供民眾參觀。紅毛城被視為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訂的國定古蹟。 紅毛城古蹟區包含紅毛城主堡、前英國領事官邸以及清治時期所建造的南門。其中紅毛城主堡是臺灣最古老的完整建築物,前方置有四尊嘉慶18年製成的古砲;前英國領事官邸在主堡東側,為兩層式洋樓;南門則為古蹟區內唯一的中國式建築,使用觀音石砌成。另外,園區內也有一座從山腳下移上來的「寶順行」界碑。全園區由新北市政府淡水古蹟博物館負責營運。.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紅毛城 · 查看更多 »

羅啻

羅啻(Lô Chhì;),本名伊萊休·多蒂(Elihu Doty),是一位活躍於19世紀的美國傳教士和語言學家。受亞比絲喜美總會之委派,先後於爪哇、婆羅洲及廈門等地從事傳教工作長達28年。他曾負責編纂第一部以英語寫成的閩南語教科書。儘管白話字的確切起源仍存有疑問,但一般都將他與打馬字一同認定為白話字的發明者,而這套文字系統至今仍是閩南語最常見的正寫法。.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羅啻 · 查看更多 »

羅福星

羅福星,別名東亞、中血、國權,生於荷属东印度爪哇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原籍廣東嘉應州。羅福星為同盟會會員,曾經參與黃花崗之役。日治時期,在臺灣發起抗日組織,為苗栗事件當事者。.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羅福星 · 查看更多 »

热月政变

熱月政變()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反對雅各賓俱樂部領導人主導公共安全委員會的一個政變。隨後,國民公會投票同意處決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安東萬·路易·德·聖茹斯特,和革命政府的其他幾位領導成員。這次政變結束了法國大革命的最激進的恐怖統治。.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热月政变 · 查看更多 »

爪哇裔蘇里南人

哇裔蘇里南人,是指生活在蘇里南的爪哇族,他們最早出現在19世紀後期,由荷蘭殖民者由荷屬東印度引入。.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爪哇裔蘇里南人 · 查看更多 »

瑞典東印度公司

典東印度公司(Svenska Ostindiska Companiet,簡稱SOIC)是瑞典為了與東亞(特別是中國)貿易,而於1731年在哥德堡成立的公司。此公司的成立,是受到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成功所啟發,並於18世紀成為瑞典最大型貿易公司,直至於1813年停止運作。.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瑞典東印度公司 · 查看更多 »

甲必丹

華人甲必丹(Kapitan Cina)或簡稱為甲必丹(Kap-pit-tan;gaap3 bit1 daan1),是葡萄牙及荷蘭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殖民地所推行的侨领制度,即是任命前来经商、谋生或定居的華僑領袖為僑民的首领,以协助殖民政府处理侨民事务,“甲必丹”即是荷兰语“kapitein”的南方漢語音译,本意为“首领”(与英语“captain”同源)。 在15世紀,葡萄牙殖民統治東南亞的馬六甲和萬丹時,通過分化各民族的政策來間接管理殖民地。Ooi, Keat Gin.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甲必丹 · 查看更多 »

熱蘭遮城日誌

《熱蘭遮城日誌》(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或稱《熱蘭遮城日記》(1629年-1662年),荷蘭統治臺灣時期的基本史料,主要是關於荷蘭人在臺灣的各種活動,是以十七世紀荷蘭語撰寫成的。.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熱蘭遮城日誌 · 查看更多 »

狼牙脩

牙脩(Langkasuka)是古代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之一,其领土包括今马来半岛东岸北大年以东和东北地区,约位于東經101°18',北緯6°48',及今马来西亚的吉打州。 狼牙脩在宋代称为“凌牙斯加”、元代称为“龍牙犀角”、明代称为“狼西加”。“Langkasuka”一词首见于,印度尼西亞11世纪泰米尔文碑銘作 Ilangasongam,14世纪《爪哇史颂》(Nagarakrtagama),作Langkasuka,16世纪出版的阿拉伯文《吉打纪年》(Kitab al-Minhaj al-fakhir fi-ilm al-bahr al-zakhir)作Langashuka。“Langkasuka” 的得名或来自印度文化,依照印度的佛經《枵伽經》里的記載,Lanka是傳說中一個在马来亚峰(英文:Mount Malaya)上面的山城;而在梵文中Sukha乃是“快樂世界─Sukhavati”一詞中的前半截。因此Langkasuka或取義於“快樂的马来半岛山城”。 狼牙脩建國年代约于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 狼牙脩的居民以吉蔑人為主,而統治階級是印度人。狼牙脩开始是盛行佛教,使用南印度的文字。但至元代称“龍牙犀角”时期,已不见佛教盛况,那时期伊斯兰教已传入东南亚多时。由於地理位置優越,狼牙脩是當時世界的重要航站。.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狼牙脩 · 查看更多 »

莱顿

莱顿(荷兰语:Leiden,),土著荷兰语读作Leyden)是荷兰南荷兰省的一个城市和基层政权(gemeente),拥有118,000名居民。它与乌赫斯特海斯特(Oegstgeest),莱德多普(Leiderdorp),福尔斯霍滕(Voorschoten),法尔肯堡(Valkenburg),莱茵斯堡(Rijnsburg),卡特韦克(Katwijk)形成了一个城区,拥有254,000名居民。更大的莱顿城市群拥有332,000名居民,是荷兰第六大城市群。它位于老莱茵河(Oude Rijn)上,其南端距离中央政府所在地海牙20公里,其北端距离哈勒姆40公里很近。卡赫湖(Kagerplassen)休闲区正好在莱顿东北部。 莱顿自1575年成为大学城,如今拥有莱顿大学和莱顿大学医学中心(Leids Universitair Medisch Centrum, LUMC)。.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莱顿 · 查看更多 »

聯合國安理會65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第65號決議是1948年12月28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395次會議通過的。這項決議請求聯合國安理會30號決議上提及的各國駐巴達維亞領事代表盡快就印度尼西亞的局勢提交完整的報告,內容需包括停火令的執行情況和軍事佔領區或軍隊可能撤退區域的普遍情況。 該決議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蘇聯的棄權下,以9票對0票通過。.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聯合國安理會65號決議 · 查看更多 »

聯合國安理會76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76號決議》是1949年10月5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449次會議通過的。安理會收到駐巴達維亞領事委員會發來的電報,內容請求聯合國負責駐印度尼西亞軍事觀察員的未來費用,這項決議決定將該信函送交聯合國秘書長。 該決議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反對和蘇聯棄權下,以9票對1票通過。.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聯合國安理會76號決議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荷兰君主列表

這裡列出包括低地聯省共和國的執政——歷任尼德蘭諸省的管理者(不享有荷蘭共和國的主權)。.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荷兰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名稱為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是荷蘭歷史上為向亞洲發展而成立的特許公司,成立於1602年3月20日,1798年解散,是世界第一家跨國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指公開而非特權股份)。 其標幟以V串連O和C(上方的A為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縮寫,代表該船隻或設備是阿姆斯特丹所派出,若為米德爾堡市派出者則加註M字,依此類推。)。在其成立將近200年間,總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約有100萬人次的歐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從荷蘭前往亞洲地區。平均每個海外據點有25,000名員工、12,000名船員。.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荷兰东印度公司 · 查看更多 »

荷蘭 (地區)

荷蘭(Holland)是位于荷兰王国本土西岸的一个地区和前省份。“荷兰”一词也经常被以部分代整体地用来描述整个荷兰王国;这一用法广泛受到接受,但有一部分人,尤其是来自荷兰王国其他地区的人对这一用法并无好感。 从公元10世纪至16世纪,荷蘭地區在政治上是统一的,是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一个领,為荷蘭伯爵所统治。至17世纪,荷兰成为了海上和经济上的强大力量,在新近独立的荷兰共和国中为实力最突出的一个省份。 1840年,荷兰省分成北荷兰省和南荷蘭省,其中包括首都阿姆斯特丹、中央政府所在地海牙以及坐拥欧洲最大港口的鹿特丹。.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荷蘭 (地區) · 查看更多 »

荷蘭在臺灣之平定行動

荷蘭在臺灣之平定行動是1635年至1636年間,荷蘭殖民當局為了平定臺灣島(舊稱福爾摩沙)西南部的西拉雅族原住民部落的反抗行動,而在荷治臺灣所進行一系列的軍事暨外交行動。在此之前,荷蘭自1625年佔領臺灣以來已有十一年的時間,但其在臺灣的實質統治範圍只有在大員一鯤鯓(今臺南安平區)所築的熱蘭遮城,以及與荷蘭結盟的新港社(今臺南新市區)。 與新港社同在臺江內海周圍平原地區的麻豆社(今臺南麻豆區)是當時當地最強大的西拉雅部落。因為不滿臺灣長官的統治,麻豆社在1629年麻豆溪事件中擊殺63名荷蘭士兵,大大打擊了荷蘭當局的威望。然而,當時大員當局的士兵還不到400人,無法戰勝麻豆,加上受到濱田彌兵衛事件波及,對外貿易受挫,讓巴達維亞當局不願增援,荷蘭當局只得和麻豆社暫時休兵。 直到1635年9月,荷蘭當局獲得巴達維亞當局同意增援,遂於11月23日發動軍事行動展開報復,在臺灣長官漢斯·普特曼斯的命令下,殺死麻豆社原住民26名,並燒毀所有住家,謂稱麻豆社之役。這場戰役迫使麻豆社投降後並簽訂《麻豆協約》,確立了荷蘭人為領主、原住民為封臣的封建關係。翌年,荷蘭當局再於聖誕節之役中擊敗塔加拉揚社(Taccariang,約在今高雄大岡山地區北側)。這兩場戰役被視為是荷蘭人奠定南臺灣統治權的關鍵。荷軍乘著戰勝的餘威,最後陸續臣服了蕭壠社、大目降(今臺南新化區)、目加溜灣(今臺南善化區)、哆囉嘓社(今臺南東山區)和小琉球等社。1636年2月,28名原住民代表在熱蘭遮城投降,也代表著荷蘭人的平定行動告一段落。 荷蘭在臺灣之平定行動為荷蘭在南臺灣的殖民統治奠定了基石。荷蘭擴展了統治的疆土,也因此得到更多鹿皮等鹿製品資源,以及大片肥沃的墾殖地,進而招募漢人作為開墾的勞力。由原住民部落組成的聯合村(Verenigde Dorpen)也為荷蘭重要武力來源,參與了多次重要戰役,包括1636年在小琉球的拉美島事件,1642年的聖薩爾瓦多城之戰,及1652年的郭懷一事件等戰役。.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荷蘭在臺灣之平定行動 · 查看更多 »

荷蘭國旗

荷蘭國旗呈長方形,由三條水平色帶組成,由上至下的顏色為紅、白、藍,是現存最古老的三色旗。其中紅色代表勇氣,白色代表祝福及庇佑,藍色代表對祖國的忠誠。 荷蘭曾受西班牙統治,於16世紀時荷蘭之奧倫治親王沈默者威廉領導人民發動獨立戰爭,他們設計了一面橘、白、藍的三色旗,這三個顏色源至奧倫治家族徽章:藍色的底上有個白色的號角,並裝飾著橘色的繩索。在1630年後,因為色彩不夠鮮豔,在戰場與海上不易辨認,以及部分人民對奧倫治家族的獨裁統治感到不滿;國旗顏色逐漸由紅色取代橙色,並將藍色加深。 1937年2月19日,威廉明娜女王(Queen Wilhelmina)頒布法令正式規定荷蘭國旗的顏色是朱紅色、白色、鈷藍色,沿用至今。.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荷蘭國旗 · 查看更多 »

荷蘭內政及王國關係部

內政及王國關係部(Ministerie van Binnenlandse Zaken en Koninkrijksrelaties)是荷蘭政府主掌內政的行政部門,設有一位國務秘書(Staatssecretaris)輔佐政務。 1998年至2007年間曾設有不管部大臣, 分別是1998至2002年的大城市與整合大臣,和2003至2007的政府改革與王國關係大臣。.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荷蘭內政及王國關係部 · 查看更多 »

荷蘭共和國

尼德蘭七省共和國(De 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又稱聯省共和國,中文俗稱荷蘭共和國,是1581年-1795年期間,在現在的荷蘭及比利時北部地區(弗兰德地區)所存在的一個國家,這段期間也是著名的荷兰黄金时代。其前身是1579年成立的烏得勒支同盟。1794年9月,法國軍隊開始入侵荷蘭,荷蘭共和國滅亡。1795年1月,法國在荷蘭共和國的領土上建立了一個名為巴達維亞共和國的傀儡國家。 尼德蘭七省共和國是當時除了威尼斯共和國唯二有共和國之名的國家,七省在脫離西班牙王國獨立後仍維持自治傳統,並由奧蘭治家族作為名義上的執政統治者,領導階層為貴族與各地商會所組成的聯省議會統治,開明的商業風氣、司法制度、對宗教的寬容--都為當時其他歐洲各國無法比擬的先進。.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荷蘭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荷蘭皇家航空

荷蘭皇家航空(KLM,荷文原名Koninklijke Luchtvaart Maatschappij,意指「皇家航空公司」,但為了全球形象的統一目前一律以KLM Royal Dutch Airlines自稱,通常簡稱為荷航)是一家以荷蘭阿姆斯特爾芬為總部的國際航空公司。目前該航空是法國航空-荷蘭皇家航空集團(Air France-KLM Group)的子公司。KLM是荷蘭的国家航空公司。 目前Air France-KLM是法國及荷蘭的主要航空公司,其中KLM主要是經營以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Schiphol Airport)為航空樞紐的部分,並將總部設於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 法國航空在2004年5月收購荷航,並因此組成了法航-荷航集團。法航-荷航集團在法國的法律之下成立。.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荷蘭皇家航空 · 查看更多 »

荷蘭皇家陸軍

荷蘭皇家陸軍(Koninklijke Landmacht)是荷蘭軍隊的地面部隊。.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荷蘭皇家陸軍 · 查看更多 »

荷蘭皇家海軍陸戰隊

海軍陸戰隊是荷蘭皇家海軍中的兩棲作戰部隊。士兵接受培訓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的所有環境下,不論任何條件都可作快速反應的部隊。在48小時內佈署到任何地方。他們的座右銘是Qua Patet Orbis (“沒有到不了的地方”)。.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荷蘭皇家海軍陸戰隊 · 查看更多 »

荷蘭最高法院

荷蘭最高法院()是荷蘭、庫拉索、聖馬丁和阿魯巴的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於1838年10月1日建立在荷蘭海牙。 最高法院的管轄權主要在於民事、刑事(犯罪)以及稅務關係的相關案例,上訴法院有權把訴訟權移交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有權創造案例法(荷蘭係為海洋法系國家),但是僅限於下級法院在合理的推論卻無合適的法條來判決,那時的爭點不在於事實而是相關案例的議題性 ,法院不排除通過國會秘書長以及條約所必須增修的憲法性法律(例如馬斯垂克條約通過後所需要修正民意代表選舉的規定),以致於荷蘭和他國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們沒有憲法法院。 最高法院依共有41名法官,包含一名首席法官、六名副首席法官、三十一名法官()以及三名特殊領域的法官(),所有的法官在任命後都可以任職到七十歲。.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荷蘭最高法院 · 查看更多 »

荷治台灣歷史年表

*1604年(明萬曆3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韋麻郎占領澎湖,但被沈有容擊退。.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荷治台灣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弗蘭茲·馮·西博爾德

菲利普·弗蘭茲·馮·西博爾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德國內科醫生、植物學家、旅行家、日本學家和日本器物收藏家。他是日本第一个女医(Kusumoto Ine)的父亲。.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菲利普·弗蘭茲·馮·西博爾德 · 查看更多 »

萬里長情

《萬里長情》(Down Memory Lane)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民初懷舊電視劇,全劇共30集,監製劉家豪。此劇為萬梓良至今為止為無綫電視拍攝的最後一部作品。.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萬里長情 · 查看更多 »

馬丁努斯·宋克

丁努斯·宋克(Martinus Sonck,),或譯馬蒂·孫克,台灣荷蘭殖民時期第一任台灣長官,出生於阿姆斯特丹。1621年曾率兵攻佔班達,成為班達長官。1623年被控浪費槍枝、彈藥而被調回巴達維亞,1624年被在巴達維亞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科恩派赴大員(台灣),成為台灣荷蘭殖民時期首任台灣長官。 根據中國時報的報導:「台灣不只明朝不管,甚至也不屬任何國家管轄,所以走私船早在當時就在基隆、安平與淡水會合明朝、日本與西班牙、葡萄牙與荷蘭的商船。...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馬丁努斯·宋克 · 查看更多 »

馬丁·黑利德松·弗里斯

丁·黑利德松·弗里斯(Maarten Gerritsz Vries、)是一位荷蘭製圖員及探險家,他是第一個留下對鄂霍次克海和薩哈林島留下紀錄的歐洲人。 歷史學家對馬丁·黑利德松·弗里斯的生平所知不多。他大概於1589年出生在荷蘭哈靈根,曾在台灣待過數年。在巴達維亞總督安东尼·范·迪门的命令下,他於1643年遠征西北太平洋,並發現韃靼利亞海岸。第二次遠征,他在太平洋尋找傳說中的黃金、白銀之島,但是一無所獲。.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馬丁·黑利德松·弗里斯 · 查看更多 »

馬公風櫃尾荷蘭城堡

公風櫃尾荷蘭城堡,是位於臺灣澎湖縣馬公市風櫃里俗稱「蛇頭山」的小半島上的一個城郭遺址,建於1622年荷蘭佔領澎湖群島時期,為當時荷蘭人的貿易據點,後又為歷代政權作為砲臺使用,屬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馬公風櫃尾荷蘭城堡 · 查看更多 »

馬克西米利安·勒·麥爾

克西米利安·勒·麥爾(Maximiliaan le Maire;)是一名荷蘭商人、荷蘭東印度公司官員。Historigraphical Institute (Shiryō hensan-jo), University of Tokyo,; retrieved 2013-2-4.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馬克西米利安·勒·麥爾 · 查看更多 »

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

讓-雅克·雷吉斯·德·岡巴塞雷斯(Jean-Jacques-Régis de Cambacérès;),第一代帕爾馬公爵,是法國大革命與法蘭西第一帝國期間的政治家和律師,也是著名的拿破崙法典的編輯者,它至今仍是法蘭西和許多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基礎。.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 · 查看更多 »

豪斯登堡宮

豪斯登堡宮(Paleis Huis ten Bosch),是荷兰王室三大宫殿之一(另两座是阿姆斯特丹王宫和努兒登堡宮),荷蘭王室的官邸,同時也是荷蘭君主位於荷蘭海牙的住家之一;荷蘭君主的辦公地點則是安排在同樣位於海牙的努兒登堡宮。豪斯登堡宮於1645年的9月2日在經由彼得·波斯特以及雅各布·范·坎彭一同設計後開始興建,而最早委託興建者為和其丈夫腓特烈五世,但是後來兩人遭到斐迪南二世的放逐。因此豪斯登堡宮在興建完成之後,反而直接轉交給荷蘭省督腓特烈·亨利以及其妻子當作夏天居所使用。而在腓特烈·亨利於1647年逝世後,艾瑪莉亞則為了表示對於丈夫的懷念而聘請了雅各布·喬登斯、、和等著名藝術家協助裝飾宮殿,並且由丹尼爾·馬羅特(Daniel Marot)設計新的飯廳。 在接下來的一個半世紀豪斯登堡宮的擁有者便不斷更換,其中包括奥伦治-拿索王朝、普魯士王室以及一些當地貴族,1795年法國佔領荷蘭後則將豪斯登堡宮轉交給巴達維亞共和國,其中拿破崙一世的姪子拿破崙三世在其父母擔任荷蘭國王時便曾居住其中。在荷蘭的威廉一世正式宣告成為荷蘭國王後便將豪斯登堡宮作為官邸之一,之後這個地方便成為王室幾名成員喜愛的處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荷蘭女王威廉明娜便是於豪斯登堡宮當家。但是在1940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意志國防軍入侵荷蘭,威廉明娜和其他王室成員紛紛逃往英國與加拿大。儘管納粹德國政府一度計畫拆除宮殿,但是在多人反對之下並沒有真正施行,不過受到戰亂的影響使得當時豪斯登堡宮亦已經嚴重損毀而無法居住。一直到1950年至1956年後荷蘭政府才展開復原恢復工作,之後荷蘭王室也重新居住其中,另外在1981年時荷蘭首相也一度將此當作主要住所。.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豪斯登堡宮 · 查看更多 »

黑衛士兵團

黑衛士兵團(Black Watch,或簡稱為黑衛士),是英國陸軍的一支步兵部隊。 黑衛士的歷史可追溯至18世紀初。1725年,英國漢諾威王室於蘇格蘭高地徵召警衛民兵,用以維持高地治安及鎮壓詹姆斯黨。當時民兵已經有「黑衛士」之別稱,並很可能與民兵穿著深色的花呢格紋制服有關。後來英國在1739年為準備與西班牙的戰爭,而將黑衛士改編為正規步兵。此後黑衛士參與了英國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的多場重要戰事,包括詹金斯的耳朵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法國印第安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戰爭及拿破崙戰爭,亦曾調到愛爾蘭警衛當地,聞名於英國及海外地區。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黑衛士多次部署到海外作戰,包括克里米亞戰爭、第三次英國-阿散蒂戰爭、鎮壓印度反英起義、英埃戰爭、馬赫迪戰爭及第二次波耳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黑衛士主要部署到歐洲西方戰線的戰壕,但也有一營部隊派到美索不達米亞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黑衛士的部隊主要派到歐洲、中東及非洲戰區,並投入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屬索馬里蘭戰事、北非戰場、西西里島戰役、入侵意大利及諾曼第戰役,但也有一營部隊被派往東南亞,編入緬甸遠征軍特種部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黑衛士曾經以聯合國軍身份參與韓戰,並協助英國鎮壓茅茅起義及處理北愛爾蘭衝突。除此以外,黑衛士也是最後一批離開巴基斯坦及香港殖民地的英國部隊。踏入21世紀,黑衛士曾在科索沃戰爭中以北約維持和平部隊名義到當地執勤,後來又隨北約參與伊拉克戰爭及阿富汗戰爭。2006年,黑衛士根據英國國防部的軍事改制,而縮減為營級部隊,編屬於的第三營。.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黑衛士兵團 · 查看更多 »

農奴制

農奴制是一種在封建制度下、特別是莊園制度下的與農民地位相關的奴役制度。農奴制度主要發展在歐洲10世紀中世紀中期,持續到19世紀中葉,以財務束縛或變異的奴隸制為條件對農民實行奴役。農奴以自己的勞力,在國有或莊園主的土地工作,以換取保護和公正,以及在該土地上額外開墾耕作以保證自己的生計。 農奴制不僅涉及農作,也包括礦業、森業和築路。農奴制下,莊園形成了社會的基本單位,農奴形成了封建社會最低的社會階層。農奴受到法律、經濟和社會關係上的多重束縛。農奴不同於奴隸,農奴的領主只有不完全的人身佔有權。領主不能處死農奴,但能隨意處罰(黥面)或連同土地買賣、抵押和轉讓。農奴有義務為領主無償勞作,農奴的產出也被定義為領主的產權(所以農奴逃走等於盜取領主財產)。 1861年俄羅斯廢除的農奴制規定,領主的產業往往以農奴的數量來衡量。但農奴要困在莊園土地上,不得領主批准,不得離開。如果農奴逃亡,要受來自國家制度的懲罰,領主也會捕捉他們。.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農奴制 · 查看更多 »

郭春秧

郭春秧(),是一位出身福建省同安縣的南洋貿易商人。.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郭春秧 · 查看更多 »

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事件為1652年於台灣發生的漢人農民武裝起事。當時農民因甘蔗業衰退而謀生困難,又不滿荷蘭東印度公司士兵在臨檢人頭稅時的各種惡行,公司也提不出辦法來改善農民的困境Tonio Andrade原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頁318,農民不滿累積到了極點,因此引爆這場事件。也有說法指出,當時贌社正逢泡沫經濟破滅,事件領袖郭懷一、六官(Loukequa)、黑鬚新哥(Sinco Swartbaert)等人為了擺脫沉重債務,才打算反抗荷蘭人的統治。 這場起事共有四千至五千名漢人參與,約為當時台灣漢人人口的四分之一,因事件規模不小,有人便稱其為爾後台灣史上頻頻向統治者反抗的一個先聲。雖然郭懷一部眾在人數上佔有優勢,但大部分都只以鐮刀為武器,不敵荷軍的火槍,加上台灣原住民協助荷軍,遂被荷軍成功鎮壓。整場事件歷經12天才結束,包括未起事的人,共有三千到四千名漢人被殺死或餓死。.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郭懷一事件 · 查看更多 »

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Het Rijksmuseum Amsterdam,或Rijksmuseum;),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国家博物馆及规模最大的博物馆,藏有史前至最新的各种展品。国家博物馆研究图书馆(Rijksmuseum Research Library)是该博物馆的一部分,也是荷兰最大的公共的艺术史研究图书馆。与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和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并称荷兰的三大美术馆。.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裔印尼人

阿拉伯裔印尼人,是指有印尼公民權的阿拉伯人和他們的後裔,他們多是來自也門的哈德拉米人。直到1919年受限於荷屬東印度的法律前,他們族群中的精英因投資土地和貿易成為印尼最有錢的社團。他們差不多全是穆斯林,多數生活在爪哇。他們人口是387,254人,而有阿拉伯人血統的印尼人則有5000000人。.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阿拉伯裔印尼人 · 查看更多 »

赫爾維蒂共和國

赫爾維蒂共和國(法语:République helvétique,德语:Helvetische Republik,意大利语:Repubblica elvetica)是通过法国大革命在瑞士邦聯的领域上建立的一个自治共和国。1798年4月12日赫尔维第共和国成立,1803年3月10日解散。在瑞士历史中这段时间瑞士被称为赫尔维第。这个名称来源于欧洲古代的赫爾維蒂人。.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赫爾維蒂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葡荷澳門戰役

葡荷澳門戰役是發生在1622年(明天啟二年)6月22日至6月24日間,由荷蘭提督賴啫臣(Cornelis Reyerszoon)統率的荷蘭海軍,入侵由葡萄牙帝國管治的澳門,是葡荷戰爭中發生於遠東的其中一場戰役。是次澳門葡軍獲得了完全的勝利,此後荷蘭打消佔領澳門的念頭,轉而佔領台灣。.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葡荷澳門戰役 · 查看更多 »

鄭丁春

鄭丁春(The Teng Chun;),印尼名Tahyar Idris,是一名印尼閩南裔華人電影製作人。出生於一個富有的經商家庭,青年時期萌生對電影的興趣。短暫從事出口貿易後,於1930年創立「希諾電影」(Cino Motion Picture)公司,在荷屬東印度境內製作並銷售電影。十餘年後,他與他的公司已出產至少31部電影作品,其中包含印尼早期的有聲電影。雖然他在1950年代經歷了短暫的復甦,但在印尼獨立後,最後以從事教師工作度過晚年。.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鄭丁春 · 查看更多 »

鄭荷之戰荷蘭降書

鄭荷之戰荷蘭降書是鄭成功攻臺之役結束後,鄭軍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簽訂的和約。這項外交和約之簽定本於平等立場,和約內容敗方有顏面、有尊嚴地向勝者爭取合理權益,而勝方也沒有勝者為王敗者則趕盡殺絕的作法,以及視文字條文為無物的態度,而是理性務實地審視條文予以同意,且遵守雙方的協定。這之中可以看到雙方在談判期間,注重法務的過程,尊嚴名譽、資產負債清算、個人資產保護、換俘、互押人質、賠償細目、敗方基本生活權的保障等等都做了很清楚的規範。不過根據梅氏日記的記載,鄭成功並未遵守其諾言善待荷蘭人。.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鄭荷之戰荷蘭降書 · 查看更多 »

鄭成功攻臺之役

鄭成功攻台之役(鄭荷之戰、熱蘭遮城包圍戰,Slag om Fort Zeelandia,Siege of Fort Zeelandia)是1661年3月底到1662年2月初(中國南明永曆十五年三到十二月)間一場發生於台灣(福爾摩沙)西南沿海的戰爭,主要戰場包括赤崁、臺江內海、大員等處;該役明延平王鄭成功率25,000大軍由金門航渡台灣海峽,由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海,先攻佔普羅民遮城,然後圍攻熱蘭遮城,終於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守軍實質投降、退出台湾。 鄭荷雙方在1662年2月1日簽訂正式合約。荷蘭人寫了條約18條,鄭成功以中文寫了16條,雙方互換條約。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湾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由於荷蘭殖民時期聯「番」制漢的平衡機制消滅,為了獲得充足的糧食,大批鄭軍在臺灣西南部平原屯田墾殖,但是鄭軍此一擴張領土的行動,導致與原住民發生數次衝突,並對反抗的原住民展開屠殺,造成平地原住民失去其傳統生活領域,只得遷徙或因無法維持部落生活型態而被漢化。.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鄭成功攻臺之役 · 查看更多 »

臺灣地圖史

台灣地圖史可追溯自1100年(中國宋朝哲宗元符三年)的《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之後,被葡萄牙人「發現」並命名為福爾摩沙的台灣島,隨即在16世紀-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各種航海圖大量出現。其中多幅地圖,更成為荷蘭與西班牙統治台灣的重要參考依據。 歷經清政府設省和日治時期的殖民統治下,台灣地圖以各種樣貌顯示,也因技術純熟,各種台灣高比例地圖陸續出版。不過因戒嚴因素,進入中華民國時期,台灣大比例尺地圖普遍被禁止繪製使用,此種現象,直至解嚴之後才改善。 相較其他地區的古地圖,台灣地圖史顯現更多的特殊地名、地方特色、空間觀點與地理變遷。而此應用共識,尤以1990年代中期之後,更為普遍。.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臺灣地圖史 · 查看更多 »

臺灣與印尼關係史

臺灣與印度尼西亞關係史是指台灣有信史以來至今與印尼雙方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關係。兩者曾於近現代兩度由相同國家統治管轄:荷蘭帝國(1624-62)與大日本帝國(1942-45)。随着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后,实际上與其国家外交关系重疊。.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臺灣與印尼關係史 · 查看更多 »

英荷戰爭

英荷戰爭(Engels–Nederlandse Oorlogen or Engelse Zeeoorlogen),是發生於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四次戰爭,主要目的是為了掌握海上勢力與海外貿易的主導權。.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英荷戰爭 · 查看更多 »

雞籠之戰

雞籠之戰(Final Battle of San Salvador、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聖救主城之戰、聖救主城荷西浴血戰),是164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為從西班牙帝國手中奪取北臺灣統治權,所發動之戰爭。由於雙方戰力相差過大,西班牙軍對抗荷軍僅6日就投降,進而結束了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戰後荷蘭人把聖薩爾瓦多城改建成北荷蘭城,作為往東台灣探金的據點;又在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重新修築安東尼堡,以掌控此地的硫磺貿易。.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雞籠之戰 · 查看更多 »

雅各·花德烈

雅各·花德烈(Jacobus Vertrecht;)為一位17世紀台灣荷蘭統治時期(1647年-1651年)於福爾摩莎(現在稱為台灣)傳教之荷蘭宣教師。.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雅各·花德烈 · 查看更多 »

雅各布斯·安東尼·梅森

雅各布斯·安東尼·梅森(Jacobus Anthonie Meessen、,)是一名荷蘭攝影師,在1864年至1870年間的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拍摄了超過250張的人物照和。出生於烏特勒支的梅森是木匠之子,青年時前往東印度從事木工業,1860年返荷後任職於,1862年在家鄉成婚。1864年時,他再度遠赴東印度殖民地,熱衷紀錄島上的風土民情,主要的工作地點是首府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爪哇島及蘇門答臘的巴東,亦曾至邦加島、勿里洞島、婆羅洲和尼亞斯島取材。 1870年梅森重回荷蘭之後,與亞伯拉罕·佛莫稜(Abraham Vermeulen)建立了短暫的合夥關係,開始宣傳自己的攝影作品,從中選出的部分照片在1871年精裝成冊,獻給荷蘭國王威廉三世,更多的作品則於1875年由J·H·德布西印刷廠(J.)出版,並送到巴黎和阿姆斯特丹展出。梅氏晚年主要以建築師為職業,曾負責興建學校。逝後,他的分別由荷蘭四座機構和組織收藏,其內還有一些照片經過,或是加註圖片說明。.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雅各布斯·安東尼·梅森 · 查看更多 »

耶楊子

耶楊子(やようす,)是荷蘭的航海士、朱印船貿易家。本名Jan Joosten van Loodensteyn。.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耶楊子 · 查看更多 »

林克昌

林克昌(Kek-Tjiang Lim,),澳洲籍華裔指揮家、小提琴家、音樂教育家,於一九七○年代末期錄製一系列中國管弦樂曲,聞名華人樂界。.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林克昌 · 查看更多 »

林鳳 (明鄭)

林鳳,明末福建龍溪人,為鄭成功的部將。 林鳳年少即強壯異常,膂力過人,被鄭成功所激賞,委任為親軍左戎旗鎮副將。1658年(永曆十二年)3月(農曆,以下同),鄭成功召集體魄強健的步卒組成鐵甲軍,定為左右虎衛鎮,並提拔林鳳為左虎衛左協將。次年5月明鄭大軍北伐,進入長江並包圍金陵。後因鄭成功中清軍緩兵之計,意外遭到清軍突襲而大敗。鐵甲沉重不得突圍,左虎衛鎮陳魁戰死,幸賴林鳳威猛,殺出一條血路而免於全軍覆沒。 1661年,林鳳升任參軍。2月隨軍征臺灣,4月2日入鹿耳門,登陸臺南,包圍荷蘭東印度公司部隊於熱蘭遮城,並擊退巴達維亞援軍,其間林鳳屢建戰功。 由於圍城期間軍糧不足,鄭成功分派各鎮去汛地屯墾。林鳳所部分汛於曾文溪迤北地區,含中社、龜仔港、大菁埔等地(舊屬嘉義赤山堡)。眾官兵將險惡荒僻之地開闢為良田,至今臺南市六甲區仍有「林鳳營」之地名,即可說明後人感念其屯田恩德。 1662年,林鳳改任統領水師署總兵官都督僉事。1662年,林鳳升任右虎衛鎮。同年7月,荷蘭軍隊提督波爾特率艦12艘攻佔雞籠(今基隆市),並圖謀聯合清軍再度侵佔臺灣。1663年,鄭經命統領親軍勇衛掛征討將軍黃安率師北伐。黃安以林鳳作為先鋒。林鳳雖勇猛如昔,但終不敵洋人現代化的猛烈砲火,因而壯烈成仁。.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林鳳 (明鄭) · 查看更多 »

揚·科克·布洛霍夫

揚·科克·布洛霍夫(1779年8月5日-1853年10月13日,荷蘭語:Jan Cock Blomhoff,日語:ヤン・コック・ブロンホフ,當時漢字寫作「歩陸無忽桴」),男性,曾在江戶時代擔任日本出島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商館館長,也是日本第一個編纂英語字典的人。他曾教導過的通譯有吉雄權之助、吉雄忠次郎、本木正左衛門、馬場為八郎等人。.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揚·科克·布洛霍夫 · 查看更多 »

揆一

揆一(Frederick Coyett,),直譯為弗雷德瑞克·柯耶特,是一名瑞典貴族、荷蘭東印度公司官員,也是台灣荷蘭統治時期的最後一任台灣長官。.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揆一 · 查看更多 »

東帝汶華人

東帝汶華人,是移民到東帝汶的華人的後代。華人是東帝汶人口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是客家人。許多華人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印尼入侵後離開。.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東帝汶華人 · 查看更多 »

梅爾希奧·特勒布

梅爾希奧‧特勒布(Melchior Treub,1851年12月26日-1910年10月3日)是一名荷蘭裔植物學家。他曾在位於巴達維亞南面,荷屬東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的茂物城裡的茂物植物園工作。他因研究熱帶植物而聞名,他還成立茂物農業研究所,在遊遍東南亞各地區時,收集了很多的植物。 他出生於福爾斯霍滕(英語:Voorschoten),1873年從萊頓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Leiden)生物學系畢業。之後,他留在了大學裡擔任植物學助教。從1880年到1909年,他是荷屬東印度群島上的一名植物學家。 1879年,他被任命為荷蘭皇家科學院(KNAW) 成員。並於1880年被任命為物茂土地植物園的總監。特勒布在爪哇島上鑽研熱帶植物,同時組織植物園成為世界知名的植物學科學機構。在他的領導下,很多關於經濟作物病蟲害的疾病治療在此成功研發。 在1903年,他成立了戶外護理農業學院,也就是後來的茂物農業學院。1905年,他成為荷屬東印度群島 (biographical data) (biography) 的農業部主任。1907年特勒布在科學研究上的傑出成就,獲得了林奈獎章。荷蘭的「促進荷蘭殖民地物理勘探協會」,也就是指特勒布工作的地方。 作為一名植物收藏家, 他走遍了印度及東南亞群島。他去過菲律賓、斯里蘭卡、新加坡和檳城。他對植物形態學和生理學研究頗深,發表了關於蛇菰科、桑寄生科,和石鬆科植物的形態學論文。他因創造「球莖」這個術語,來描述石松發芽初萌階段而得名。 1909年特勒布因健康惡化,離開了他工作近30年的茂物植物園,回到故鄉荷蘭。特勒布博士之後在法國的蔚藍海岸的聖拉菲爾小鎮定居安享晚年,直到1910年去世為止。 為了紀念特勒布的貢獻,地錢門的陶氏苔門屬以Treubiales來命名。.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梅爾希奧·特勒布 · 查看更多 »

波爾的里奧

波爾的里奧(Gonzaro Portillo),西班牙人,1640年,他接任帕囉米諾擔任西班牙雞籠長官,控制了北台灣雞籠(基隆)港口的行政與軍事。他駐紮地方約是社寮島(今和平島)的「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他在任期間,為了防止南台灣的荷蘭進攻,於基隆「白米甕砲臺」一帶繼續修築「維多利亞圓堡」等工事。1642年爆發雞籠之戰,他率領的船隊,遭荷蘭擊潰,他也成為最後一任西班牙駐臺長官。雞籠之戰結束後,波爾的里奧隨同其他俘虜被運至巴達維亞囚禁,然而不久後即獲釋。其他俘虜於1643年6月29日平安返回馬尼拉。 可是波爾的里奧害怕被追究戰敗責任,不願隨其他人回去馬尼拉而滯留於望加錫。.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波爾的里奧 · 查看更多 »

法國革命軍

法蘭西革命軍()是1792至1802年法蘭西革命戰爭期間對抗各國聯軍的軍隊。 這些軍隊的特質,具有革命熱情,裝備較差,人數眾多。 他們雖然經歷了早期慘敗,但革命軍最後成功地把外國勢力驅逐出法蘭西領土,並且佔領了許多鄰國,建立了。 領導的將領有讓-巴普蒂斯·儒爾當、拿破崙·波拿巴、安德列·馬塞納、讓·維克多·莫羅。.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法國革命軍 · 查看更多 »

清荷聯軍

清荷聯軍為清朝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對抗鄭氏王朝所組成的聯盟。荷蘭人因為鄭成功來襲而喪失台灣後,亟思奪回,便與清朝結盟。1663年,清荷聯軍於金門烏沙頭擊敗鄭軍,順勢佔領金門、廈門,迫使鄭氏王朝退守台灣岛。此戰役後,荷蘭人奪回雞籠,並以此為貿易基地,與鄭氏王朝對峙。到了1668年,因補給困難和清朝實施遷界令,雞籠營運毫無起色,荷蘭人遂退出雞籠。另一方面,清朝也因缺乏強大水軍,暫時放棄進攻台灣,讓鄭氏王朝得以在台灣繼續存續。.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清荷聯軍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湯良禮

湯良禮 (),印度尼西亞名Tubagus Pranata Tirtawidjaya,原籍福建省,生于荷屬東印度爪哇島,中華民國的新聞從業員、政治家、經濟專家。曾用筆名T'ang Leang-li。.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湯良禮 · 查看更多 »

潘隆義

潘隆義舍(Phoa Liong Gie Sia;)是一名印度尼西亞出身的閩南裔華人,瑞士法學家、政治家兼荷屬東印度時期的報社經營者。.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潘隆義 · 查看更多 »

潘輝注

潘輝注(;),又名潘辉浩,字霖卿,號梅峰,越南阮朝著名學者和官員,阮初封為簮峰子,明命年間改革爵制,封號被革除。.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潘輝注 · 查看更多 »

濱田彌兵衛事件

濱田彌兵衛事件,是一件1626年(日本寬永五年)發生於荷蘭荷屬東印度公司統治下的大員與日本之間的貿易衝突事件。日本稱為大員事件(タイオワン事件)或奴易茲事件(ノイツ事件)。.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濱田彌兵衛事件 · 查看更多 »

明鄭

明郑(1628年-1683年)是指中國明朝至清朝初期間,由鄭芝龍家族領導、並以恢復明朝舊有領土為志的政權。關於其創始時期,有以鄭芝龍為始者,亦有以鄭成功為始者,該勢力後蒞鄭經以迄鄭克塽,刻劃了一個閩南海商集團及政治勢力的興起與崩潰。 鄭芝龍初肇軍事勢力時,明鄭不但控制海域,更造成「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現象。1653年,鄭芝龍之子鄭成功受封延平王,建廈門為思明州,宗永曆為正朔,並自設知州及六官,且自鑄永曆通寶,至此鄭成功於廈門建立的明鄭政權擁有軍戶金融實權。之後,除了支撐南明帝業外,明鄭並在台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在台灣史上稱為明鄭時期或鄭氏時期。 若以軍事專論明鄭,活動區域多在閩、浙一帶的明鄭,軍事力量最强大時候為1659年,以海軍為主的鄭軍有十餘萬人之多,曾循海道圍攻南京。1662年之前,延平郡王的軍政中樞都是在廈門,鄭成功攻下台灣後將台灣改名「東都」,鄭成功本人駐於熱蘭遮城,但他死後嗣位的鄭經仍以廈門為基地。次年(1663年),清軍聯合荷蘭戰艦攻打廈門,鄭經轉往台灣。後來一度在三藩之亂時重佔金門、廈門兩島,一度擁有福建七府。1680年,鄭經兵敗返台,不久去世。鄭經死後,權臣馮錫範發動東寧之變,殺世子鄭克臧,立次子鄭克塽即位。1683年,清朝以明鄭降將施琅為統帥攻打臺灣,在澎湖海戰擊敗由劉國軒統帥的鄭軍主力,鄭克塽隨即投降,此也象徵着明鄭政權的灭亡。.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明鄭 · 查看更多 »

明鄭台灣歷史年表

1662年1月25日,鄭森擊敗以揆一為首的荷蘭駐台灣軍隊,鄭氏開始統治南台灣。 1683年9月,末代國主鄭克塽投降清國,台灣進入清治時期,也結束了東寧王朝對台灣的統治。.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明鄭台灣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斯里蘭卡華人

斯里蘭卡華人,是指在斯里蘭卡出生或生活的全部或部分華人血統的斯里蘭卡人。他們可追溯到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遷徙到斯里蘭卡的華人是中國南部沿海地區的客家人和廣府人和來自湖北和山東的其他漢族移民。他們的人口很少,估計約為3500人。 斯里蘭卡人,主要是僧伽羅族婦女與華人男子之間的通婚非常普遍,他們採用了文化,語言並融入斯里蘭卡更廣泛的社會。大約80%的斯里蘭卡華人居住在首都科倫坡,主要從事牙科,紡織品貿易零售,酒店和餐飲業。過去,由於政治動盪,一些年輕一代斯里蘭卡華人離開了國家。此外,相當數量的斯里蘭卡華人有時也遷移到其他國家,如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斯里蘭卡華人 · 查看更多 »

托托克人

托托克人,是一個印尼語字眼是指印尼由荷蘭東印度公司至1949年獨立的殖民時期內移民或生於當地的荷蘭人和其他歐洲人。 在18-19世紀它在巴達維亞的殖民者中普及,他們最初創造了這個詞來形容外國出生的“純血”新移民,而不是歐亞混血或土著。當更多的荷蘭人出生在東印度群島時,這個詞在描述那些獨特的歐洲血統或族譜上更接近歐洲人的居民。 托托克的反義詞是Peranakan,簡單的意思是“後代”,用在與亞洲土著人混合的其他種族。.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托托克人 · 查看更多 »

托拉查人

托拉查人(Toraja),是居住在印尼南蘇拉威西省山區的原生少數民族,其語言屬於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總人口大約110萬,其中45萬人居住於塔纳托拉查县(塔納托拉查原文Tana Toraja,意為「托拉查之地」)。現今大多數的托拉查人信仰基督教,而伊斯蘭教與傳統泛靈信仰的「道」(Aluk)依然存在。印尼政府已經將此種在地特殊的泛靈信仰認證為「祖先之道」(Aluk To Dolo)。 托拉查(Toraja)這個名稱,源自鄰近布吉人的布吉語詞彙「riaja」,意為「高地上的人」。而荷蘭殖民政府在1909年正式命名該族為「Toraja」。托拉查人以盛大的葬禮、色彩斑斕的木雕藝術聞名於世,鑿石壁作為埋葬地點和擁有巨型木製尖屋頂的「」(船形傳統家屋)也是引以為豪的民族特色。尤其是托拉查式的喪葬儀式已然形成社會活動,往往延續好幾天、幾百人觀禮,其獨特的生命觀和重視死亡近年來引起人類學、民族學者和觀光業者高度興趣。 十九世紀以前,托拉查人生活在自治的村落單位、普遍相信萬物有靈並相對與世隔絕。二十世紀前後,荷蘭傳教士將住在高地的托拉查人列為優先傳教對象、基督教開始影響當地文化;而1970年代的印尼政府更將此地定位成國家觀光業的重心,從此托拉查人成為旅遊業的發展和人類學家研究對象。一直到了1990年代,托拉查已然從傳統的農業小型聚落型態,而且一切社會生活和習俗由「祖先之道」決定,轉變為基督教大型社會。而到了今天,因為觀光業和離鄉背井從事林礦工業的家人帶來的外匯,托拉查人在印尼地位顯著提升,其民族尊嚴與自信心大增。Adams, Kathleen M. 2006 Art as Politics: Re-crafting Identities, Tourism and Power in Tana Toraja, Indonesia.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托拉查人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全面战争

是一個回合制策略與即时战术的遊戲,由Creative Assembly製作,世嘉公司發行。它是《帝國:全面战争》的獨立資料片。由The Creative Assembly开发并由Sega为Microsoft Windows和Mac OS X发布。拿破仑于2010年2月23日在北美发布,在欧洲发布2月26日。这个游戏是“全面战争”系列中的第六部独立部分。游戏在欧洲,北非和中东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玩家扮演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的角色,或他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在一个回合制的活动地图上,并参与随后的战斗实时。 拿破仑从视频游戏评论家得到了总体有利的评论。评论称赞游戏的视觉效果,故事驱动的广告系列和新的游戏功能。一些评论家批评游戏的弱AI,高系统要求,其范围有限 - 而其他人认为拿破仑过于类似于帝国,其系列中的前身。部分玩家认为拿破仑全面战争的战略地图过小,建议开发商加入北非局部的地图以增加游戏性。 一个全新的运动,半岛运动,于2010年6月25日作为可下载内容发布。它后来被零售作为帝国和拿破仑全面战争 - 2010年10月2日的年度游戏版本的一部分发布。 Feral Interactive于2013年1月28日发布了包含半岛运动和其他单元包的Mac OS X游戏版本。它是于2013年7月3日在Mac上发布的。 法国演员StéphaneCornicard为拿破仑·波拿巴提供了原作的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版本的演唱。計劃將于2010年2月26日發售,公佈的有三種版本:標準版、帝國版和皇帝版(只適用于澳大利亞地區)。.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拿破仑:全面战争 · 查看更多 »

拉美島事件

拉美島事件,是1636年台灣外海小琉球(當時稱拉美島或金獅子島)島上小琉球社遭荷蘭東印度公司屠殺、為奴、滅絕的事件。.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拉美島事件 · 查看更多 »

1603年

没有描述。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1603年 · 查看更多 »

1621年

没有描述。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1621年 · 查看更多 »

1624年臺灣

本條目介紹臺灣於1624年所發生的歷史事件,以及該年重要台灣人物的生卒日期。這年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於臺南開啟荷蘭統治時期的第一年。.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1624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700年-17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700年-17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1700年-1799年條約列表 · 查看更多 »

1740年

没有描述。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1740年 · 查看更多 »

1795年

没有描述。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1795年 · 查看更多 »

1806年

没有描述。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1806年 · 查看更多 »

1940年代中国

中國1940年代可說是歷史轉折的年代。在這段時間,中國長期處於戰爭情勢之中。1940年代起始,中国抗日战争仍艱苦進行。到了1940年代中期,中國除了獲得戰爭最後勝利喜悅外,也充滿大國崛起憧憬。1943年廢除不平等條約,而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與同盟國家並肩作戰,因而獲得更多外援和國際支持,亦為國家發展開創新機。1900年起始的中國革命,最終由中國共產黨取得最後勝利,並告一段落。.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1940年代中国 · 查看更多 »

1941年

请参看:.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1941年 · 查看更多 »

1947年中国

没有描述。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1947年中国 · 查看更多 »

1月8日

1月8日是公历年的第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7天(闰年是358天)。.

新!!: 巴達維亞共和國和1月8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巴達維亞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