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指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Bayerische Räterepublik),是德国十一月革命期间在巴伐利亚出现的一个短命国家。1919年4月6日由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无政府主义者和巴伐利亚农民联盟建立。同为左翼政治团体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德国共产党缺席议会,因此德国共产党拒绝承认并发动政变。在4月13日,共产党在武装冲突中获胜。13日选出15人行动委员会和以欧根·勒菲内为首的四人执行委员会。首都慕尼黑。政府成立后受到巴伐利亚邦霍夫曼政府围剿,同年5月3日被攻克,6月5日勒菲内被杀。 Category:1919年德国 Category:德国历史政权 Category:巴伐利亞州歷史 Category:前共產主義國家 Category:德国共产党 Category:短命國家.

24 关系: 埃里希·米萨姆历史上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列表已不存在国家列表巴伐利亚库尔特·艾斯纳德国德国十一月革命德国社会民主党刀刺在背传说共和国列表皇家宫廷啤酒屋社会主义国家列表红旗约翰内斯·霍夫曼羅莎·盧森堡表现主义文学魏瑪共和國路德维希近郊-伊萨尔近郊自由軍團苏维埃海德豪森海因里希·希姆莱慕尼黑4月13日

埃里希·米萨姆

埃里希·米萨姆(德语:Erich Mühsam,),生于德国柏林,被杀于奥拉宁堡集中营。他是著名的德国作家、诗人、无政府主义者、和平主义者者与反法西斯主义者。威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他因为辛辣地讽刺阿道夫·希特勒以及谴责纳粹主义米萨姆而成为国际知名人士。 他既是波希米亚主义者,又是多产的诗人与戏剧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米萨姆出现在慕尼黑,担任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代表,反革命胜利之后被判处15年徒刑,1924年获赦。此后,他迁居柏林。自1925年至1929年,他身负德国共产党成员的义务,后来因意见分歧退党。 法西斯主义者一夺取政权就拘捕埃里希·米萨姆,经历了一年多的监禁与严刑折磨后,他被杀于集中营。 Category:德国剧作家 Category:德国诗人 Category:德國作家 Category:猶太作家 Category:無政府主義者 Category:和平主義者 Category:魏瑪共和國 Category:納粹德國人物 Category:德國猶太人 Category:柏林人.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埃里希·米萨姆 · 查看更多 »

历史上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列表

本列表所列出的政權,大體給出了世界歷史上曾經存在,但不受當時國際普遍承認的已消失地緣政治實體總覽。這些政權實效上管治自身領地,是事實上的主權國家,但缺乏普遍的國際承認,或者是雖未有效控制全區但被至少一個被當時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所承認。.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历史上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在历史上,许多民族、国家及政权都灭亡,此為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另外參见:国家列表、中国朝代及ISO 3166-3等。.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Bavari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联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国第一(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於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诸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区纽伦堡为该州第二大城市,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巴伐利亚的文化与德国其他州,尤其与北方不同,主要为宗教信仰(天主教为主)和语言(三大方言)差异。巴伐利亚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强劲经济体,许多德国企业总部均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诸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彪马、阿迪达斯等。.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库尔特·艾斯纳

库尔特·艾斯纳(Kurt Eisner,),德国政治人物,新闻工作者。1918年11月,曾参与德国十一月革命,并推翻维特尔斯巴赫王朝。1918年至1919年,担任巴伐利亚州首任州长。.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库尔特·艾斯纳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十一月革命

德國十一月革命(),又称“德国1918年-1919年革命”,是德国在1918年与1919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致使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政权被推翻以及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与俄罗斯的二月革命类似,德国革命并非由一个政党领导。同时,类似苏维埃的工人团体亦希望夺权,然而此类事件使得左派分子更分裂,如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共和政府曾利用右翼的自由军团来镇压同为左翼的斯巴達克同盟。 正如俄罗斯的大革命一般,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灾难引發了德国革命。德军统帅埃里希·魯登道夫想领导军队在1918年向盟军投降,結果引起政治危机。威廉二世退位後,虽然巴登親王任命社会民主党代表领导临时政府,但仍未能阻止叛乱继续。 191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尔港首先发生起义:四万名海员及船只认为德国在战争中大势已去,出战只是自取灭亡,於是抗拒海军的出兵命令。11月8日时,工人与士兵的议会已占领了德国西部的大部分,为“议会共和”作准备。11月9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国灭亡。纵然如此,仍有不少上層或中产的分子支持帝制。11月11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社会民主党跃升成为领导德国的政党,与激进的德國独立社會民主黨共同执政。不过,独立社民黨认为社民黨想保持资本主义在德国的现状,便在1918年12月脱离联合政府。其后,1919年1月,斯巴達克同盟发动第二股革命浪潮,让它横扫德国。社民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军团镇压起义。1月15日,斯巴達克團两位领导人卡爾·李卜克內西与羅莎·盧森堡惨遭杀害。4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形成革命高潮。5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遭社民党政府血腥镇压。 德国革命促成了魏玛共和国的成立,同时又促使民族主义的纳粹党崛起。.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德国社会民主党

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德国社民党(SPD),德国主要政党之一,它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成立于1863年。社民党於1966年至1982年,1998年至2009年和2013年至今参与聯合政府。現在11个州内参与执政,9个州内任州總理。.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德国社会民主党 · 查看更多 »

刀刺在背传说

刀刺在背传说(又译为匕首传说或背后一刀传说;德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流传的传言,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由于德国战败,不少德国民族主义者怀恨在心,就用这个传说谴责外国人与非民族主义者出卖德国。.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刀刺在背传说 · 查看更多 »

共和国列表

这是一个实行共和制的政权或国家的列表,实行共和制的政权或国家通常叫做共和国。 從古至今世界上有許多共和國。一個共和國體制的政府能包含許多不同種類的政治與經濟系統,自獨裁體制到民主,以及市場經濟到計劃經濟。.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共和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皇家宫廷啤酒屋

皇家宫廷啤酒屋(全称为普拉茨畔皇家宫廷啤酒屋,Hofbräuhaus am Platzl)是德国慕尼黑的一个啤酒馆,建于1589年。历史上这个啤酒馆长期作为皇家宫廷酿酒厂的一部分,直到1828年才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下令向公众开放。二战期间啤酒馆几乎全部被炸毁,1958年完成重建。 皇家宫廷啤酒屋是慕尼黑仅次于啤酒节的热门旅游目的地,酒馆营业时会演奏巴伐利亚的传统音乐。许多当地居民也爱光顾这里,酒馆还有专门存放这些常客啤酒杯的柜子。.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皇家宫廷啤酒屋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国家列表

会主义国家列表列出了過去及目前自稱實行社会主义的國家。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受到蘇聯的影響而實施馬克思列寧主義。他們使用大致相同的“社會主義”定義,在通往共產主義的道路上稱自己為社會主義國家。出於這個原因,西方人士大多稱之為“共產主義國家”(雖然社會主義國家本身並不使用這個名字)。事實上,“社會主義”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在許多情況下,其確切意義並不容易被解讀。 历史上共出现过几十个社会主义国家。 目前,世界上共有14個國家在憲法中規定本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其中有4个以共产党为法定执政党並奉行馬克思列寧主義(、、、)。.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红旗

紅旗(■)意即紅色的旗帜,通常是警告、戒严的信號或革命以及左翼政治的標誌。 红旗通常在政治上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象征,或在广义上代表左翼。其与左翼政治的联系是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在1848年革命中社会主义者们将红旗定为他们的标志,随着1871年巴黎公社中的使用,红旗逐渐成为了共产主义的象征。一些共产主义国家,例如苏联、中国和越南的国旗亦受到红旗的影响。红旗也成为了一些民主社会主义和社會民主主義的标志。 一些国家曾使用纯红色旗帜作为国旗,如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巴林(1820年以前)、摩洛哥(1600至1915年)、桑给巴尔(1896年8月27日到1963年12月10日)、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等。.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红旗 · 查看更多 »

约翰内斯·霍夫曼

约翰内斯·霍夫曼(Johannes Hoffmann,),德国政治人物,德国社会民主党人。1919年3月至1920年3月,担任巴伐利亚州州长。.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约翰内斯·霍夫曼 · 查看更多 »

羅莎·盧森堡

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Róża Luksemburg;)是德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社會主义哲學家及革命家,德國共產黨的创始人之一。 1871年3月5日,出生於俄國佔領下的波蘭扎莫希奇的一个猶太人家庭,她原是波蘭立陶宛王國社會民主黨理論家。1898年移居德國柏林,並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是黨內的重要社会主义理論家。 1915年,当德国社会民主党宣布支持德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戰时,她和卡爾·李卜克內西合作成立馬克思主義革命團體“斯巴達克同盟”,與社民黨內以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為代表的右傾勢力鬥爭。該組織于1918年12月30日重组為德國共產黨。1918年11月,在德国革命期间,她创办了《》(Die Rote Fahne),作为左翼的中央机构。1915年-1918年被多次關押。 羅莎·盧森堡起草了德國共產黨黨綱。她认为1919年1月柏林的斯巴達克起義是一个错误,但起义开始后她还是加以支持。当起义被自由军团(魏玛政权的右翼敢死队,由第一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组成)镇压时,盧森堡、李卜克內西與其他數百位支持者被逮捕,遭到嚴刑拷打並被殺害。目前德国左翼党的基金会以她的名字命名。 由於羅莎·盧森堡同時批判列宁主义者及較溫和的社會主義者,因此在左翼政治界及學術界中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羅莎·盧森堡。不過大部分马列主义者仍將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視為他們的烈士。根據德国联邦宪法维护厅的資料,對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的紀念仍然是德國左翼每年要做的重要一件事。 她独到的政治思想被后人称之为卢森堡主义。.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羅莎·盧森堡 · 查看更多 »

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表现主义文学是表现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涉及到文学的各个领域,其中戏剧和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 “表现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expressus”,具有“抛掷出来”、“挤压出来”的意思。表现主义思潮最先出现在绘画界,其后波及文学界。“表现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最早确立于1913年。.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表现主义文学 · 查看更多 »

魏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採用共和憲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於這段時間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威瑪憲法》)是在憲法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稱。其使用的國名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威瑪共和」这一稱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算是第五共和國,共和是針對政權的說明。 威瑪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威瑪共和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納粹黨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魏瑪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近郊-伊萨尔近郊

路德维希近郊-伊萨尔近郊(Ludwigsvorstadt-Isarvorstadt)是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的第2市辖区。它由路德维希近郊和伊萨尔近郊两个组成。.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路德维希近郊-伊萨尔近郊 · 查看更多 »

自由軍團

自由军团(德语:Freikorps,亦即民兵)原指志愿军。首批自由军团是在七年战争中由腓特烈二世招募。其他後起之例包括拿破仑战争中,普鲁士将领路德维希·阿道夫·威廉·冯·吕佐夫对抗法军的吕佐夫志愿军。自由军一般被正规军认为不太可靠,因此通常只作为哨兵及执行小型任务。 然而該德语词语之義随後有所变化。1918年後,自由军团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後,德国军队退出战场後组成之準軍事组织。它是威玛时代半军事组织之一。很多德国战场老手有感与文官政府脱节,故此加入军团以求在该军事单位寻找安稳生活。也有其他军人不满战败,故想一起打倒共产党的起义或报复(详见刀刺在背传说)。在獲得国防部长古斯塔夫·诺斯克大力支持下,军团残酷镇压共产党起义,包括於1919年1月15日谋杀卡尔·李卜克内西与罗莎·卢森堡。军团也在同年推翻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某些军团成员於波罗的海、西里西亚与蘇聯作战,有时候甚至能战胜正规军。军团在1920年被正式解散。某些军团成员其後於该年3月发动卡普政变,但以失败收場。 部分军团成员為後起之纳粹党要员,包括衝鋒隊首领恩斯特·罗姆和纳粹党副元首鲁道夫·赫斯。 1920年,阿道夫·希特勒方才开始其政治事业,僅是加入名不经传之德意志國家社會主義工人党(後之纳粹党)。多數自由军团成员於纳粹时代期间僅為局外人。因此军团老手一直有争议之话题即為:「我们与共产党战斗时,当时希特勒究竟在哪儿?」。.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自由軍團 · 查看更多 »

苏维埃

蘇維埃(сове́т),俄罗斯语词汇,意为“代表会议”或者“會議”。.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苏维埃 · 查看更多 »

海德豪森

海德豪森(Haidhausen)是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的一个,也是市辖第5区——坳-海德豪森的组成部分。.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海德豪森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希姆莱

海因里希·鲁伊特伯德·希姆莱(德語:,)是納粹德國的一名重要政治头目,曾為內政部長、親衛隊首领,被認為对欧洲600萬名犹太人、同性戀者、共產黨人和200,000至500,000名罗姆人的大屠杀以及许多武裝親衛隊的战争罪行负有主要责任。二次大戰末期企圖與盟軍單獨談和失敗,被拘留期間服毒自殺。德國《明镜》週刊中對希姆萊的評價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劊子手」來源:Der Spiegel,刊次:2008年11月3日。章節:Hitlers Vollstrecker – Aus dem Leben eines Massenmörders。.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海因里希·希姆莱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

慕尼黑(München),也稱明興,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2010年人口为130万,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都会区人口达到270万。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慕尼黑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因此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慕尼黑 · 查看更多 »

4月13日

4月13日是公历年中的第103天(闰年的第10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62天。.

新!!: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和4月13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