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左派

指数 左派

左派,又稱左翼,左派支持平等原則和平等主義,也就是親社會主義,和右派以階級和秩序相對,也就是親保守主義。左派是指激進主義,甚至是革命黨,是和反动和独裁政府持相反政治取向的人。 「左派」這名詞是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在法國國民議會中坐在左側,反對當時法國的君主制,支持共和制、反教權和世俗化的派別便稱為左派,而議會右側是保王黨議員,代表保王派、天主教会、贵族及后期包含资產階級的政治力量。在資本主義國家,會稱反資本主義的激進社會主義政黨是左派。在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共產主义革命時代,反對及要推翻俄國沙皇皇室的共產主義革命政黨,又被稱為「左派」。.

目录

  1. 829 关系: A·J·P·泰勒加利·麥舒菲爾加雷斯·贝尔动物庄园劳动人民进步党劳工革命组织劉大任劉銳紹城市與狗基督教左派基督教共產主義基督教民主主義基督教民主聯盟-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黨埃及共產黨埃及政党列表埃塔埃里希·鲁登道夫埃沃·莫拉莱斯博讯华盛顿共识十月一日反法西斯抵抗团体十月黨卡爾·洛貝爾圖斯卡洛斯·普埃布拉卡拉登男爵曉治·富特卢旺达爱国阵线印度共产党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千言萬語 (電影)南非共产党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南方電視台 (拉丁美洲)卑詩新民主黨反媒體壟斷運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共愛國聯盟反环境保护主义反歐盟人民運動古巴古巴共产党古巴革命武装力量古应芬古典自由主义台灣主義黨台灣佛教台灣勞工遊行列表台灣獨立運動台灣立報台灣黑色青年聯盟台獨左派... 扩展索引 (779 更多) »

A·J·P·泰勒

艾倫·約翰·珀西瓦爾·泰勒(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 ),20世紀最著名和最具爭議性的英國歷史學家之一。他在1961年發行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一書,至今仍引起不少爭論。.

查看 左派和A·J·P·泰勒

加利·麥舒菲爾

加利·麥舒菲爾(Gary McSheffrey,),英格蘭職業足球員,司職前鋒或左翼,現效力英乙車士打菲特。.

查看 左派和加利·麥舒菲爾

加雷斯·贝尔

加雷斯·贝尔(Gareth Bale,),出生於威爾斯的卡迪夫,是一位威爾斯足球運動員,司職翼鋒,現時為西甲皇家馬德里以及威爾斯國家足球隊效力。出道時為邊後衛,強烈的攻擊力讓貝爾的位置日趨向前,慣用腳為左腳,成就已經超越同鄉前輩傑斯。另貝爾慶祝進球的動作為用雙手作出心形,亦成爲其標誌。 巴利特色為速度絕快爆發力強,多次在邊路靠速度生吃防守者取得入球,是令對方後防聞風喪膽的頭痛人物,同時也是重砲級的自由球好手。.

查看 左派和加雷斯·贝尔

动物庄园

《动物庄园》(Animal Farm),也译作《動物農場》、《動物--》、《一脸猪相》,英国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編寫用以反对斯大林的小說Davison 2000。1945年首次岀版英文版,目前有多个中文译本。 据乔治·奥威尔所说,这本书反映了苏联从十月革命到斯大林时期的历史事件。奥威尔是一位民主社会主义者,但他对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持批判态度。奥威尔参加过西班牙内战,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斯大林主义获得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进行批判。他认为,苏联已是惨无人道的独裁统治,而这种统治手段建立在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大清洗上。 乔治·奥威尔于1943年11月至1944年2月间创作本书,当时英国同苏联是战时盟友,而英国的百姓和知识分子都对斯大林评价很高,这一现象让奥威尔十分厌恶。本书的手稿,起初被许多英美出版商拒绝出版。但本书问世以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部分是因為原来同英国是战时盟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开始了冷战。 《时代杂志》将本书评选为1923-2005年100佳英文小说。.

查看 左派和动物庄园

劳动人民进步党

勞動人民進步黨(Ανορθωτικό Κόμμα Εργαζόμενου Λαού,罗马化:Anorthotikó Kómma Ergazómenou Laoú ;Emekçi Halkın İlerici Partisi),简称劳进党(ΑΚΕΛ,AKEL),是賽普勒斯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現為塞浦路斯众议院第二大党及最大反对黨。 該黨前任總書記季米特里斯·赫里斯托菲亚斯於2008年塞普勒斯總統選舉獲選為塞普勒斯總統,成為迄今为止唯一当选歐盟成员国国家元首的共产主义领导人。.

查看 左派和劳动人民进步党

劳工革命组织

劳工革命组织(R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 of Labor),又称雷欧之光(Ray O. Light),是1961年从美国共产党中分裂出来的组织,它主要奉行马列主义意识形态。.

查看 左派和劳工革命组织

劉大任

劉大任(),台灣作家。 祖籍江西省永新縣,出生於湘贛邊界的山區,1948年隨父母來到台灣,1960年在《筆匯》發表了第一篇作品〈逃亡〉之後,開始受到文壇注目。196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哲學系後入伍服役,退役後至夏威夷大學任東西文化中心科學研究員。 1965年與陳映真、王禎和、莊靈等人合辦《劇場雜誌》;隔年離開《劇場》,與尉天驄、陳映真合辦《文學季刊》。後赴美國加州大學專攻現代中國革命史。1968年取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政治學碩士學位,並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1971年決定放棄博士學位,全力投入保釣運動;直到1972年保釣運動漸歇且被中華民國政府列入黑名單回台無望,考入聯合國秘書處工作,1999年退休,現專事寫作。曾在《壹週刊》開設專欄「紐約眼」。.

查看 左派和劉大任

劉銳紹

劉銳紹(),生於香港,香港時事評論員,人稱「夫子」,曾任《文匯報》職駐北京記者,1989年,「六四事件」爆發,期間劉銳紹親歷事態發展,事件的影響後來令他及該報多名高層離開報社。劉銳紹對中國大陸事務有一定的認識及見解,常在香港傳媒、電視台及報章發表時事評論。.

查看 左派和劉銳紹

城市與狗

《城市與狗》(La ciudad y los perros)是祕魯、西班牙雙重國籍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的成名作,被認為是標誌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期展開的4部里程碑小說其中的1部,與巴爾加斯·略薩的許多其他作品同樣在作者祖國祕魯的威權時代裡被禁毀,出版不久,當時的軍政府就在作者母校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裡燒掉1500本這書的秘魯版。.

查看 左派和城市與狗

基督教左派

基督教左派 (Christian left)发源于美国,是指基督徒中左派份子的一系列关于政治和社会的运动,主要包括維持社会正义和公平制度。它与主要包括社会保守主义的基督教右派和基督教基本教義派的政治和社会运动相对。 作为左派,其最常见的基督教社會观点为社会正义,照顾穷人和被压迫者(少数族群)。 支持者鼓励政府实行普遍医疗,福利,补贴教育,对外援助,以及政府补贴的以改善貧窮人士生活的计划。 基督教左派人士源于平等价值观,认为对被压迫者采取行动是其部分宗教义务,更上他們認為耶穌在世期間大力幫助窮人及被歧視欺壓的人士,並對抗猶太教教士等保守派勢力的權勢,與他們的理念相同。 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曾说过耶稣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者。.

查看 左派和基督教左派

基督教共產主義

基督教共产主义(Christian communism)是一种宗教共产主义,是一种理论、政治思想,它基于这么一种理念:基于耶稣基督的教导,基督徒赞成共产主义是理想的社会系统。这种主义的创建时间有争议,不过许多基督教共产主义者声言,圣经里的证据显示,包括十二门徒在内的首批基督徒在耶稣去世及复活后的数年建立了小型的共产主义社会。同样地,基督教共产主义的许多鼓吹者认为,共产主义由耶稣教导,为十二门徒所实践。在这点上,他们与其他基督徒有高度的争论。 基督教共产主义可视为基督教社会主义的一种极端形式。同时,基于歷史上有許多基督教共产主义者成立獨立於國家體系之外的社群的事实,该主义可与基督教无政府主义建立联系。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许多不同部分,基督教共产主义者可能同意其中的一些,不同意其中的另一些。他们显然不会同意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的无神论观点。此外,他们有时不同意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列宁主义者)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组成形式的架构。不过他们同意诸如剩余价值理论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方面的部分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理论。 大体上说,基督教共产主义是一种独立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共产主义,绝大多数基督教共产主义者接受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结论,而不接受其前提基础。.

查看 左派和基督教共產主義

基督教民主主義

基督教民主主義(Christian Democracy;Christdemokratie;Démocratie chrétienne)为基督教民主主义下一个精确而统一的定义是不容易的,概括的说,它只不过是在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不断寻求一条中间道路的一种表现形式。基督教民主主义的中间道路是基于若干独特的原则。.

查看 左派和基督教民主主義

基督教民主聯盟-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黨

基督教民主聯盟-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黨(捷克文:Křesťanská a demokratická unie – Československá strana lidová 或 KDU–ČSL,也稱lidovci)是捷克一個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簡稱基民盟。在2006年6月的選舉中,基民盟得票率7.2 %,獲得200席中的13席。目前基民盟是執政聯盟成員之一。.

查看 左派和基督教民主聯盟-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黨

埃及共產黨

埃及共產黨(الحزب الشيوعي المصري),简称埃及共,是埃及的一个共产主义政黨,成立於1975年,由許多前埃及共产党 (1958年)成員組成。在埃及總統沙達特和之後穆巴拉克時期政府的鎮壓下,該黨被禁止參與埃及的大選。直到2011年埃及革命才從地下轉為合法的政治活動。儘管許多該黨成員被穆巴拉克囚禁和殺害,埃共仍積極投入革命之後的埃及大選。 2011年5月10日,埃及共產黨和其它四個左翼政黨(革命社会主义者、社會主義人民聯盟黨、埃及社會黨、工人民主党)組成社会主义力量联盟。.

查看 左派和埃及共產黨

埃及政党列表

根据埃及宪法,埃及实行多党制,然而在实际中自成立后直到2011年埃及革命之前,时任总统穆巴拉克领导的国家民主党长期占据埃及政治绝对多数的领导地位。尽管穆巴拉克允许有反对党的存在,不过却受到政府的不公平对待。2011年2月11日,埃及军方掌管过渡政府权力。 2011年3月28日,军方颁布了一个新的政党法,以降低组建新政党的门槛。新法规定新党必须至少有来自于至少10个省份的5000名成员才能成立。新党领导人必须要至少花费100万埃及镑以将创党成员的名单印刷在两份流通的日报上。新党不能以宗教或社会阶层为成立基础。.

查看 左派和埃及政党列表

埃塔

巴斯克祖国和自由(巴斯克语:Euskadi ta Askatasuna;País Vasco y Libertad),简称埃塔(ETA),是西班牙和法国交界处的巴斯克地區的一个分离主义恐怖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58年,原为佛朗哥独裁统治时代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的一个地下反抗组织。佛朗哥政权垮台後,“埃塔”逐渐发展为从事民族獨立活动的準軍事反政府组织。在其象徵上有兩個明顯符號,分別為代表政治的蛇,並纏著一代表武裝鬥爭的斧頭。 自1968年以来,埃塔已经造成超過800人丧生、數千人受傷。尽管“埃塔”暗杀目标为政府要员,但是受到伤害的大多数仍为普通公民。埃塔已被西班牙政府、法國政府、欧洲联盟全體和美国政府列為禁止的恐怖组织,有約700多名的埃塔成員被關押在西班牙、法國和其他國家的監獄中。 2018年5月2日,埃塔宣佈徹底解散。.

查看 左派和埃塔

埃里希·鲁登道夫

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是德国的著名将军。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重要主将。.

查看 左派和埃里希·鲁登道夫

埃沃·莫拉莱斯

胡安·埃沃·莫拉莱斯·艾玛(Juan Evo Morales Ayma;),現任玻利维亚总统。 莫拉莱斯為玻利維亞的印第安原住民政治家,從政之前是活躍的工會分子。.

查看 左派和埃沃·莫拉莱斯

博讯

博讯新闻网,简称博讯,是一个中文资讯网,基于公民记者模式运作。主服务器架设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得到了美国政府运营的国家民主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创始人是韦石。主要报道国际时事新闻,以及来自中国大陆的消息。 博讯新闻网的服务器自2000年开始运行。2011年初,博讯新闻网在中国大陆被封锁。.

查看 左派和博讯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是1989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丁美洲和东欧国家新自由主義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不少評論指此共識是美國作為支配歐洲和拉丁美洲經濟的手段。.

查看 左派和华盛顿共识

十月一日反法西斯抵抗团体

十月一日反法西斯抵抗团体(Grupos de Resistencia Antifascista Primero de Octubre,缩写为GRAPO)是一个秘密的西班牙毛派武装组织,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西班牙共和国。1976年,西班牙共产党(重建)建立了该组织。 它反资本主义、反帝国主义,同时强烈反对西班牙加入北约。 1970年代后期和1980年代早期,它相当的活跃。目前激进分子数量减少,缺乏社会支持,西班牙警察的行动使得它的党员硕果仅存。 2007年6月,据西班牙警察说,6名激进分子被捕,但是该组织还没有宣布解散。 十月一日反法西斯抵抗团体被欧盟列入恐怖分子名单。.

查看 左派和十月一日反法西斯抵抗团体

十月黨

十月党(Октябристы),正式名称为十月十七日联盟(Союз 17 Октября),是一个非革命中间派俄罗斯帝国政党。在1905年俄国革命的冲击下,沙皇尼古拉二世发布《十月诏书》,接受民众的立宪要求,同意组建国家杜马。在此背景下,十月党人于1905年10月末成立,1906年起由实业家亚历山大·古契科夫出任领袖。该党得到了自由派贵族、商人和部分官员的支持。 与立场接近的左翼自由派宪政民主党不同,十月党人是坚定的君主立宪制的拥护者,他们强调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议会和政府对其负责。十月党人与谢尔盖·维特、斯托雷平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他们也批评政府不受法律框架约束和对改革的拖延,尤其是在1907年革命结束之后,他们不再继续不情愿的支持的政府使用非常规手段处理矛盾。在经济问题上,十月党人支持土地私有化和更进一步的土地改革方案,这一点与斯托雷平改革的方向基本一致。他们和政府一路不愿给予少数族裔地方自治的权利,但他们也普遍反对对少数族群、宗教实施压迫政策。 十月党及其相关联盟在1906年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国家杜马选举中表现糟糕。但由于第二杜马不久后就在1907年6月被解散,选举规则也变得更有利于有产阶层,十月党于是成为第三杜马(1907-1912)中最大的党派。然而十月党却未能成功利用其人数优势充分影响政府决策,党内也出现分裂,结果在1912年杜马选举中再次失败,最终只能在第四杜马(1912-1917)占据较少的席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温和派政党彻底失势,十月党人几乎在首都圣彼得堡政坛中完全消失。仅有极少数成员如亚历山大·古契科夫和米哈伊尔·罗江科依然在俄国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十月党成员也曾在劝服沙皇尼古拉二世放弃皇位中起到了作用。随着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十月党成为第一届俄国临时政府中一个少数党派。 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后夺权不久,俄国爆发内战(1918-1920),一些十月党成员加入了白军组织。1920年布党取得胜利,十月党被迫流亡国外。.

查看 左派和十月黨

卡爾·洛貝爾圖斯

約翰·卡爾·洛貝爾圖斯(Johann Karl Rodbertus,1805年8月12日—1875年12月6日),也被稱呼為卡爾·洛貝爾圖斯—亞格措夫,他是德國經濟學家和社會主義者,出生於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他推崇勞動價值理論,並從中得出利息和利潤的分配形同對勞動階級的偷竊等結論。 洛貝爾圖斯被後人稱爲“洛貝爾圖斯—亞格措夫”,得名於他在1834年在波美拉尼亞地區亞格措夫購買的一個莊園,從那以后他成爲地主階級,政治思想也漸漸右傾。洛貝爾圖斯家族來自接近丹麥的石勒蘇益格公國,遠祖彼得魯斯·洛貝爾圖斯是一位在德國北部博倫公國供職的牧師。他父親約翰·克里斯多弗·洛貝爾圖斯是一位羅馬法法學教授及司法官,外祖父是重農主義經濟學家約翰·奧古斯特·施勒特魏因。洛貝爾圖斯3歲的時候他父親便退職,並遷居至梅克倫堡別捷利茨莊園。洛貝爾圖斯在梅克倫堡完成中學課程,以後分別在1823年至1825年和1825年至1826年,先後在哥廷根和柏林學習法學。1830年之後,他到了海德堡攻讀哲學,他更在這段時間廣泛遊歷了荷蘭、法國和瑞士。直至1836年,他定居於兩年前購置的亞格措夫莊園,成爲容克階級的一員。.

查看 左派和卡爾·洛貝爾圖斯

卡洛斯·普埃布拉

卡洛斯·曼努埃尔·普埃布拉(Carlos Manuel Puebla,1917年9月11日——1989年7月12日)是一位古巴歌手、吉他手和作曲家。他是新吟游歌谣运动的一份子,专于古巴式波莱罗和民谣音乐。卡洛斯自视为小镇居民,他以富有克里奥尔风格的音乐和直白的语言传播古巴革命的价值观,并以此著称。毫无疑问,卡洛斯·普埃布拉的代表作是献给切·格瓦拉的《永别了,指挥官》(Hasta Siempre),这首歌已经以多种语言和风格被传唱。.

查看 左派和卡洛斯·普埃布拉

卡拉登男爵曉治·富特

卡拉登男爵曉治·麥金托什·富特,GCMG,KCVO,OBE,PC(Hugh Mackintosh Foot, Baron Caradon,),英國殖民地官員、外交官、工黨政治家和外交關係學者,他在1964年晉爵前稱為曉治·富特爵士(Sir Hugh Foot),晉爵後成為卡拉登勳爵(Lord Caradon)。 卡拉登在1929年加入殖民地部,先後在中東、地中海、加勒比海和非洲各殖民地任職逾30年,期間於1947年出任尼日利亞布政司、1951年出任牙買加總督、以及在1957年出任塞浦路斯總督。深信自由主義的卡拉登為各殖民地推動憲制改革,並見證塞浦路斯在1960年正式獨立,成為塞浦路斯的末任總督。 卡拉登自1961年至1962年獲英政府指派到聯合國出任聯合國託管理事會代表,其後在1963年至1964年獲聯合國秘書處邀請出任聯合國特別基金顧問,繼續關注各殖民地的獨立進程。在1964年,他加入工黨政府出任外交部國務部長兼英國常駐聯合國代表,任內三度出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輪任主席,並負責草擬《聯合國安理會242號決議》和《核不擴散條約》等重要文件。他在1970年退--後從事學術工作,於美國多間院校擔任訪問學人,主講不同的外交關係課題。 卡拉登出身自政治世家,父親曾任自由黨下議員,家中其中三名兄弟也投身政壇,其中五弟邁克爾·富特更嘗任工黨黨魁。卡拉登著有自傳A Start in Freedom,於1964年出版。.

查看 左派和卡拉登男爵曉治·富特

卢旺达爱国阵线

卢旺达爱国阵线(Front Patriotique Rwandais,简称FPR)是現在卢旺达的执政党,现任主席为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在2003年9月30日举行的最近一次立法选举中,爱阵取得53个众议院议席中的33席,现与其他党派组成执政联盟。 1979年卢旺达难民协助推翻乌干达独裁者伊迪·阿明后,一些圖西族人创建了卢旺达全国统一联盟,寻求重返卢旺达。他们曾协助约韦里·穆塞韦尼在乌干达内战中对抗掌权的米尔顿·奥博特,当穆塞韦尼的全国抵抗军在1986年成功占领烏干達首都坎帕拉时,全军16,000人中约四分之一的战士都是卢旺达人。穆塞韦尼政府组成后,一些全国统一联盟的成员如弗雷德·鲁维甘巴和保罗·卡加梅都在全国抵抗军中掌握一定的权力。1987年12月,全国统一联盟第7次代表大会在坎帕拉召开,会中决定将党名改为卢旺达爱国阵线,其成员主要由参与乌干达內战的战士组成,这时的卢旺达爱国阵线比当初的全国统一联盟更军事化。 1990年10月1日,卢旺达爱国阵线的武裝部隊放弃了他们在乌干达军队的职位,入侵卢旺达北部,但被扎伊尔和法国军队击退,鲁维甘巴在入侵过程中战死,卡加梅遂接管军权。1994年4月6日,时任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乘坐的飞机被击落且亡於此次空難,导致约百萬名平民死亡的卢旺达大屠杀展开,爱阵乘势再度進入盧安達,并在同年7月19日成功夺权。.

查看 左派和卢旺达爱国阵线

印度共产党

印度共产党(印地语:भारतीय कम्युनिस्ट पार्टी;Communist Party of India),简称印共(CPI),是印度的一个共產主義政党,成立于1925年12月25日。 1964年,因路线分歧,印共发生分裂,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从印共分裂出去,现印共的实力低于印共(马)。.

查看 左派和印度共产党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印地语:भारत की कम्युनिस्ट पार्टी (मार्क्सवादी);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简称印共(马)(CPI(M)),是目前印度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也是喀拉拉邦的执政党。1964年,该党从印度共产党分裂出来。2013年,该党有党员1065406人。.

查看 左派和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千言萬語 (電影)

《千言萬語》(Ordinary Heroes)是一部1999年許鞍華执导的香港文艺片。內容主要描述片中几位主角在经历香港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的社會運動大环境下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劇中大部份的人物都以真人故事為依據。 本片獲得第19届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以及1999年第36届金馬獎包括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在内的五个奖。.

查看 左派和千言萬語 (電影)

南非共产党

南非共产党(South African Communist Party),简称南非共(SACP),是南非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南非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总部位于约翰内斯堡。1950年,因《镇压共产主义条例》解散。1953年,南非共产党重建。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该党合法化,并与非洲人国民大会、南非工会大会组建了“三方联盟”。该党通过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非洲人国民大会的方式参与南非政治。该党的下属青年组织是南非青年共产主义联盟。布莱德·恩齐曼德是该党现任总书记。.

查看 左派和南非共产党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Savez komunista Jugoslavije/Савез комуниста Југославије;斯洛文尼亚语:Zveza komunistov Jugoslavije;马其顿语:Сојуз на комунистите н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簡稱南共盟,成立于1919年。在1952年以前,该党的名称是南斯拉夫共產黨,简称南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狄托的領導之下,於戰後取得政權。1952年,南斯拉夫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改名為「南斯拉夫共產主义者聯盟」。.

查看 左派和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南方電視台 (拉丁美洲)

南方電視台(La Nueva Televisora del Sur,缩写为Telesur)是拉丁美洲的一個地面和衛星電視聯播網,總部設於委內瑞拉加拉卡斯。為促進拉美的一體化,其報導針對拉美的事件,但被批評為偏向左派。 電視台的創辦人是委內瑞拉人,他創辦這個電視台是因他得知卡塔爾的半島電視台的成立十分成功,阿拉伯人有了屬於他們的電視台,而且半島電視台能有效地向國際社會反映阿拉伯人的心聲,而拉丁美洲沒有一個這樣的電視台,所以創辦了南方電視台,但被指獲得當時的委內瑞拉總統乌戈·查韦斯支持。 截至2017年,南方電視台由委內瑞拉、古巴、厄瓜多尔、玻利維亞、尼加拉瓜和乌拉圭六國政府共同持有。.

查看 左派和南方電視台 (拉丁美洲)

卑詩新民主黨

卑--詩新民主黨(New Democratic Party of British Columbia,簡稱BC NDP)是加拿大卑--詩省的主要政黨之一,現時為該省的執政黨。該黨以左翼政黨的姿態參政,政治理念為社會民主主義。該黨為加拿大新民主黨的省級分支,黨員同時隸屬省級和聯邦層面的新民主黨。該黨的現任黨魁為賀謹。.

查看 左派和卑詩新民主黨

反媒體壟斷運動

反媒體壟斷運動,又稱反媒體巨獸運動,為2012年在台灣發起的學生與社會運動,901反媒體壟斷聯盟與由台灣各大學院校學生組成的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為推動此運動的主要團體。反對旺中案、反對壹傳媒併購案,要求制定反媒體壟斷法。以維護台灣新聞自由、反對媒體壟斷、防止中資與台灣財團控制台灣媒體為主要訴求。.

查看 左派和反媒體壟斷運動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开始于1986年9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该运动被不少人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继文化大革命后的又一场左倾运动,主要发动者包括胡乔木、邓力群等。在这场运动中,巴金等人受到公开批判,当时资历较浅但作品前卫的剧作家高行健也受到批判。这次运动后来因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等人的反对而告一段落。但后来胡耀邦于1987年被迫辞去总书记的职务,就被人指为“资产阶级自由化”。.

查看 左派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反共愛國聯盟

中華民國反共愛國聯盟簡称「愛盟」,早期稱為「全美中國同學反共愛國聯盟」、後改稱「中華民國反共愛國聯盟」,是一個於1970年代由來自臺灣的留學生,自發的在美國成立的政治性組織,當年主要參與者為中華民國在美國的右派留學生。.

查看 左派和反共愛國聯盟

反环境保护主义

反环境保护主义,是針對环境保护运动所發起的反对和抵制运动。反环境保护主义者常基於非科学與經濟理由,指出当前的氣候变化危机完全可以無視,这些人本身並非一定反对环境保護,更多的是反對环境保护主义者所灌輸的意识形態,特別的是具左翼倾向的环境保护主义者。 反环境保护主义者认为地球并不像环保主义者们所想的那样脆弱,他们认为人类无须目前环境负责,所做出的行动完全合情合理并无任何问题。相比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反环保主义更关注如就业机会、收入增长和工业发展等与人类利益相关的行动。一般来说,从事化工生产、石油开发、矿产开发、木材生产、房产开发、核子動力及電力設施的人士及常有反环保主义的动机。反环保主义者往往是保守的右翼人士,本身並非一定反对环境保護,但基於政治意识形態而反對左翼环保主义者。 反环保主义认为环保主义是人类对气候的影响的极端、错误和过度夸张的反应,并常常将其描述为反人类進步的运动。左翼环保主义者常要求增加对排放氣体的管制及增加税收来達到減排,这也是右翼反环保主义者反對的原因之一。.

查看 左派和反环境保护主义

反歐盟人民運動

反歐盟人民運動(Folkebevægelsen mod EU)是丹麥反對歐盟的政治組織。該組織成立於1972年,為在丹麥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公投中主張反對的跨政黨運動平台。目前反歐盟人民運動在歐洲議會擁有1个席位。 該運動目前約有3500名成員,並有政黨、非政府組織和工會等組織參與,設有100個地方分部。.

查看 左派和反歐盟人民運動

古巴

古巴共和国(República de Cuba),通称古巴(Cuba),是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位于北纬19°与24°,西经74°与85°之间。处在加勒比海北部,墨西哥湾入口处,西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隔尤卡坦海峡,南有牙买加和开曼群岛,东与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隔向风海峡,东北方有巴哈马群岛,与美国隔佛罗里达海峡相对,与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基韦斯特的陆地最短距离约为145公里。作为加勒比地区最大的和人口第二多的岛屿,古巴扼守巴拿马运河与美国东岸之间的海路要道。被形容为墨西哥湾的钥匙。领土包括古巴主岛及其附属群岛和青年岛。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圣地亚哥是第二大城市。 一般认为,“古巴”一名源自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或“好地方”。古巴是加勒比海地區少數以白人為主、混血為輔的國家,同時有少量的华裔,族群組成與美國類似,許多民眾有亲戚居住在美國。然而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美国长期的经济封锁,但凭借78.3岁的预期寿命、99.9%的识字率和接近1.8公顷的人均生态足迹,其人类发展指数多年来一直维持在高水平;在2014年,古巴更是首次迈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行列。古巴于2006年成为全球唯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會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國家。目前古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已经展开,例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古巴的代表特奥多尔·弗里德里奇指出,古巴是目前拉美唯一完全消除了飢餓的國家。不過,古巴的審查制度、言論自由、人權等方面与其他一黨制國家一樣,存在由國家主導控制和鎮壓言論自由的傾向,而且有部分異見人士因為政治因素流亡國外。.

查看 左派和古巴

古巴共产党

古巴共产党(Partido Comunista de Cuba),简称古共(PCC),是古巴共和国的执政党,也是古巴国内唯一有实际影响力的政党。古巴宪法规定古巴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蒂思想的先锋组织,是古巴社会和国家的领导力量。 现任古共中央第一书记是劳尔·卡斯特罗,第二书记是。.

查看 左派和古巴共产党

古巴革命武装力量

古巴革命武装力量(Fuerzas Armadas Revolucionarias)是古巴的正规军。2006年,军费占古巴国内生产总值的3.8%。,装备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供应。古巴是一个长期实行义务兵役制的国家,年满17岁的男青年均有服兵役的义务。服役期1年或2年,长度取决于是否被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年满17岁的女性公民如果自愿,并符合军队需要,也可参军服现役。 菲德尔·卡斯特罗曾建立起仅次于巴西军队的拉美第二大武装力量。从1975年到1980年代末,苏联的军事援助使古巴提升了军事能力,使古巴军队有能力参与支援亚非拉国家左翼反对派或政权的行动。但随着苏联解體,古巴失去军援,被迫裁军,军人人数由1994年的23.5万人缩减到2011年的约8.5万人。从此,军队除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外,还直接开办企业,其目的在于减轻政府的军费负担,并给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高级军官提供适度的经济好处以维系军内团结。古巴革命武装力量使用的苏制武器和本国开发的轻武器与美军装备的差距正在扩大。 古巴陆军2007年的兵力为3.8万人。部队可得到一个空防高炮团和一个地对空导弹旅的支援。地面部队的主要武器装备包括900辆苏制T系列坦克、700辆装甲运兵车、500门机动火炮等。古巴军队还拥有多种导弹,其中包括防空军装备的300枚苏制地对空导弹。古巴空军的员额约八千人,编为6个飞行中队,装备110架米格系列战斗机和45架攻击直升机。古巴海军约有三千军人,只有一些小型舰只,包括一支550多人组成的海军陆战队。此外还有准军事部队共110余万人,其中地方民兵100余万人、劳动青年军6.5万人、民防部队5万人、国家保安队2万人、边防警卫队6500人。 File:FAR-MiG-21bisLAZUR(DN-ST-97-00882).jpg|古巴米格21 File:Rio_Damuji_n%C2%B0_390.jpg|Rio_Damuji巡防艦 File:CubaHelico.JPG|mi-7直升機 File:Cuban_Foxtrot_submarine.jpg|641型潛艇 File:Cuban_MIG-27_departing_Key_West_Naval_Air_Station.jpg|古巴米格27 File:Cubatanques.jpg|T-62 File:Cuban_military_truck_in_Havanna.jpg|軍卡 File:Fragatas-Cubana-356.jpg|1159-T巡防艦.

查看 左派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

古应芬

古应芬()字勷勤、湘芹,广東省广州府番禺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左派和古应芬

古典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在中文被混乱了,可以有兩種涵義:.

查看 左派和古典自由主义

台灣主義黨

台灣主義黨,為台灣的一個政黨,台灣主義黨鼓吹台灣民族主義。是一個偏向左派的小政黨。無實質運作.

查看 左派和台灣主義黨

台灣佛教

台灣佛教的信仰人口約801.5萬人,佔2300萬人口的35%,其信仰人數可能與道教、儒教或其他台灣民間信仰,甚至與其他新興宗教有重疊的情況。據美國國務院民主、人權和勞工事務局發布的資料顯示,台灣有多達80%的人口信奉某種形式,摻雜有佛教信仰因素的傳統台灣民間信仰或台灣宗教。因此就廣義而言,在台灣佛教是最大宗教。 台灣佛教系統承襲自中國閩南地區,世俗化的信仰體系(其中代表為巖仔和高僧信仰)為其一大特色,與以出家僧侶為主的叢林體系(以四大法脈為代表)並立。然而因戰後中國傳入的佛教體系一枝獨秀,蓋過原有本土佛教勢力,使得原有的本土佛教體系常遭誤解,例如世俗體系部份就經常被誤認為「佛道混合」或「非正信」,但實際上世俗體系的發展未必違反佛教原教旨。 不過,從佛教以不同形式傳入台灣後,臺灣的佛教信徒,並沒有精確的統計。因此,統計改以觀察寺院增加數目、並透過台灣社會變遷歷次調查問卷中有關宗教項目的實際統計數字,來論斷其變革的趨勢。.

查看 左派和台灣佛教

台灣勞工遊行列表

台灣勞工遊行,指由台灣各種勞工運動團體所主辦,爭取勞工權益的遊行活動。例行性在五一勞動節經常舉辦,11月則有秋鬥。此外也有許多為了特定議題而不定時號召舉辦的大型遊行活動。.

查看 左派和台灣勞工遊行列表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查看 左派和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立報

《台灣立報》(Lihpao),簡稱《立報》,是一份台灣的中文報紙,由成-舍-我在台北市創辦,1988年7月12日創刊,隸屬於世新大學,目前由游梓翔教授擔任社長。.

查看 左派和台灣立報

台灣黑色青年聯盟

台灣黑色青年聯盟是成立於1926年的台灣左派組織,發起人小澤一深受東京黑色青年聯盟的影響,是台灣日治時期少見以無政府主義為方針與信仰的左派組織。 1927年2月1日,台灣黑色青年聯盟主要成員44人被當局逮捕。之後,因沒有實際組織與行動的證據,最後只有4個人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6個月至1年。 該聯盟存在時間不久,但其聯盟成員後來多成為台灣共產黨與其他左翼組織的中堅分子。.

查看 左派和台灣黑色青年聯盟

台獨左派

台獨左派,又稱左派台獨、台獨左翼、左翼台獨,簡稱左獨、獨左,是台灣獨立運動(台獨)參與者中偏向社會民主主義、進步主義等左派政治及經濟思想的派別。左派早年在台灣並不活躍,甚至誤與共產主義畫上等號,因此聲勢遠不及久居台獨主流地位的「台獨右派」,即華獨一系;但近幾年來因全球經濟大衰退與兩岸全面三通(包括開放中資與中客直接來台),使得台灣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潮在台灣社會走向主流,加上對華獨的不積極感到失望,台獨左派於青年知識份子場域的討論度逐漸上揚,尤其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發生後。 現時活躍的台獨左派團體有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自由台灣黨、基進黨、綠黨等,他們除了在社會及經濟議題上持左傾立場,也對轉型正義、婚姻平權等涉及公平正義的社會議題高度關注;政治上出於台獨主張,與民進黨等被視為台獨右派的團體合作,但又保持一定距離。.

查看 左派和台獨左派

史堤芬·亨特

史堤芬·柏德列·亨特(Stephen Patrick Hunt,),出生在萊伊什郡波力胥,是一名愛爾蘭足球員,司職左翼,亦可出任左閘和攻擊中場。他出身於水晶宮青訓系統,亦曾效力賓福特、雷丁和侯城,現效力英冠球會葉士域治。 他的弟弟路爾·亨特(Noel Hunt)亦是一名足球員。.

查看 左派和史堤芬·亨特

史明

施朝暉(Shih Chao-hui,臺語:Si Tiâu-hui,),筆名史明(威氏拼音:Shĭh Míng,臺羅:Sú-bêng),外號歐吉桑,革命家和台灣獨立運動先驅,為獨立台灣會創始人,政治立場偏台獨左派,主張先獨後左。以其著作《台灣人四百年史》著名。左眼失明。未婚,亦無子嗣。.

查看 左派和史明

右派

右派,又称右翼,是和左派相對,一般是指保守派或溫和保守派。右派政治家一般會采取各種保守的政治立場,並且傾向于維護現存的統治。右派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時期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左派與右派都是相對而言,在不同背景下兩者主張的具體內容不會相同,不能以靜態的「主義」或「階級」劃分。 在西方世界的傳统印象中,右派通常是指支持民族主義、捍衛傳統家庭和宗教(猶太-基督教文化傳統),且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政黨,認為某些社會分層及社會不平等的現象是正常、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一派。部分人則用「右派」來稱呼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支持者。不過雖說自由放任,卻不包含移民的自由移動,此外,右派對於宗教衝突比較保守,因而對於種族問題也較為謹慎乃至於排斥。.

查看 左派和右派

司徒拔

司徒拔爵士,GCMG,FZS,JP(Sir Reginald Edward Stubbs ,),舊譯史塔士,英國殖民地部官員,曾長年在白廳供職,後來罕有地獲外調到錫蘭的殖民地政府工作,並且在十分短的時間內升任總督之職。司徒拔曾先後出任香港、牙買加、塞浦路斯與錫蘭的總督,任內以作風率直強硬和不易妥協著稱。在任香港總督期間,司徒拔就因為拒絕對海員大罷工與省港大罷工作出讓步,結果釀成了軒然大波。他後來在任錫蘭總督時,復遇上了布雷斯格德爾事件,並在事件發生後不久引退。.

查看 左派和司徒拔

参与型经济

参与型经济(Participatory economics,简称parecon)是一个还在设想阶段的经济体制。该体制通过平等参与来作经济决定,引导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消费。该体制的目标是替代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或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最早由美国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迈克尔·阿尔伯特(Michael Albert)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罗宾·汉内尔(Robin Hahnel)在80-90年代提出和发展。 参与型经济的基本价值观是在参与的范围内落实平等、团结、多元和实际上自我管的原则。建议主要通过以下原则和机构实现这些目标:.

查看 左派和参与型经济

叙利亚反对派

叙利亚反对派(المعارضة السورية)是反对什葉派分支阿拉维派主导的叙利亚政府及其总统巴沙尔·阿萨德,要求叙利亚政权更迭的叙利亚遜尼派政党和团体的总称(此总称也可包括遜尼派聖戰組織、蓋達組織、塔利班等恐怖份子在叙利亚的分支,但通常并不把它们包括在内)。叙利亚反对派组织在2011年出现了新的转折,叙利亚内战后他们联合起来组成了“叙利亚国家理事会”,已经设法得到了西方社会支持和承认為对话伙伴。2012年11月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建立,这个组织被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和阿拉伯国家联盟承认并且视为“叙利亚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 1963年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叙利亚地区政变夺取政权之后,叙利亚处于紧急状态。1971年以来,叙利亚国家元首一直由阿萨德家族的成员擔任。哈菲兹·阿萨德出任叙利亚总统的时间里,反对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政权被禁止;五个主要安全服务机构主要是为了监督政治异议而建立;在紧急状态下,可以不尊重人权或绕过正当程序启动军事程序和戒严;囚犯被羁押在恶劣的环境中並遭受折磨和殴打。2000年6月哈菲兹·阿萨德的儿子巴沙尔·阿萨德出任叙利亚总统,继承了家族独裁统治。当阿拉伯之春爆发后,叙利亚抗议者开始加入和巩固反对派委员会。.

查看 左派和叙利亚反对派

叙利亚内战

敘利亞內戰是指從2011年年初持續至今的敘利亞政府與敘利亞反對派之間的衝突。受阿拉伯之春影響,敘利亞的反政府示威活動於2011年1月26日開始並於3月15日升級,隨後反政府示威活動演變成了武裝衝突。 敘利亞的反政府示威活動很快蔓延至全國多地,示威者與安全部隊的衝突逐漸升級。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和遜尼派國家協助下,要求阿拉維派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下台的敘利亞反對派迅速壯大並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反政府衝突最終演變成內戰,並一直持續至今。 聯合國報告稱敘利亞政府軍及敘利亞反對派均犯下了包括謀殺、法外處決、酷刑等侵權行為在内的戰爭罪行。 叙利亚反对派的代表性政治组织为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和叙利亚临时政府,叙利亚反对派的主要武装组织为自由叙利亚军。阿拉伯聯盟和海湾组织以及57国伊斯兰世界组织相继开除阿萨德政权成员资格,并承认叙利亚反对派为合法代表。另一方面,宗教色彩強烈的伊斯蘭主義武裝組織、包括伊斯兰国在內的伊斯蘭恐怖組織以及尋求擺脫外族統治的庫德族武裝組織也趁機在敘利亞崛起。據2013年12月報道,相信有多達1,000個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團體存在。部分反政府武裝團體之間不時發生武裝衝突,讓敘利亞局勢更加混亂。 反對派武裝力量獲得國外大量援助的同時,伊朗和俄羅斯則大力支援敘利亞政府,讓敘利亞內戰成為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以及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角力場。其后更演变为美俄直接参与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俄军从2015年9月30日开始向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展开空袭。美国方面则于2014年9月宣布空袭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并多次轰炸叙利亚政府军事设施,但事后以误炸或直接否认来搪塞。2017年4月7日(2017年沙伊拉特打击行动)和2018年4月14日美国等国家则直接宣布并攻击叙利亚政府军事设施。.

查看 左派和叙利亚内战

叙利亚共产党

叙利亚共产党(,Al-Hizb Al-Shuyū'ī Al-Sūrī)是叙利亚过去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成立於1944年。於1972年成为敘利亞全國進步陣線成员。1973年年底因政治路線不同分為以總書記哈立德·巴格達什為首和以政治局委員亞德·圖爾克為首的兩派。1980年5月通過新的黨綱。1986年,该党分裂为叙利亚共产党 (巴格达什派)和叙利亚共产党 (费萨尔派)。.

查看 左派和叙利亚共产党

叙利亚共产党(统一)

叙利亚共产党(统一)(الحزب الشيوعي السوري (الموحد)),原名叙利亚共产党,为了区别于叙利亚共产党 (巴格达什派),又被称作叙利亚共产党 (费萨尔派)。 该党产生于1986年叙利亚共产党的分裂,由优素福·费萨尔领导的改革派形成。该党参加了全国进步阵线。 2000年,大马士革之春中,该党刊行一份报纸叫《光明》。 2011年3月,该党召开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哈尼姆·尼米尔出任第一书记。 2012年叙利亚的议会选举中,该党赢得了250个席位中的3个。.

查看 左派和叙利亚共产党(统一)

吳丹紅

吳丹紅(1978年-),筆名吳法天,亦曾使用其他網路名「江南小龍」、「無法無天」,中國浙江省義烏市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學士、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副教授,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專職研究人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證據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燕山大學兼職教授。常在網上辯論,被認為是左派代表人物,甚至被指「高級五毛」。但他自認屬于「中間偏右」,支持法治和改革,也批評政府。之所以被歸為「左派」,他相信是當今輿論風氣整體偏右:「極右占据輿論主流,使得中軸线向右偏,很大一部分本應是中間派甚至偏右的人都被划歸為左派。.

查看 左派和吳丹紅

吳國昌

吳國昌(葡萄牙文:Ng Kuok Cheong, António,),生於廣東南海,1959年移居澳門,歷任澳葡政府第五、六屆立法會議員、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二、三屆立法會議員,目前是澳門立法會四位民主派議員之一。他同時是新澳門學社首任理事長及會員,澳門民主發展聯委會理事、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澳門社區發展新動力會員大會主席。.

查看 左派和吳國昌

吳新榮

吳新榮(),字史民,號震瀛、兆行,晚號琑琅山房主人,台灣鹽水港廳(今臺南市將軍區)人。台灣著名文人、醫師與政治人物,在日治時期曾參與組織「佳里青風會」及「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為「鹽分地帶」文學集團代表人物之一、「北門七子」之一。 戰後吳新榮曾擔任台南縣參議員。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遭逮捕入獄。後來投身於地方文史工作,曾擔任台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組長,並主編《南瀛文獻》。.

查看 左派和吳新榮

吳文遠

吳文遠(Avery Ng;),外号“大将军”,出生於香港,社會民主連線主席,活躍於社會運動,是泛民主派的一員。因其說話溫文但經常參與公民抗命或社會抗爭,被傳媒形容為「斯文版長毛」。.

查看 左派和吳文遠

同性婚姻

同性婚姻(same-sex marriage),或稱為同志婚姻(gay marriage),是指性別相同的人互相締結為婚姻的關係,當中亦可能會舉辦民事或宗教儀式。婚姻平權(marriage equality)則是指所有人不分性傾向或性別皆享有彼此締結法定婚姻的權利。 截至2017年,以下國家的法律已經正式認可同性婚姻(25個,包含尚未全區域執行的國家):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加拿大、哥倫比亞、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冰岛、愛爾蘭、盧森堡、马耳他、墨西哥同性婚姻在墨西哥城、、、、、、、、、、、下加利福尼亞州、恰帕斯州及普埃布拉州全境有立法,在克雷塔羅州則是部分市镇有立法。墨西哥全國都承認在該些轄區進行的同性婚姻。、荷兰同性婚姻在荷蘭本土全域有立法。阿魯巴、荷屬聖馬丁以及库拉索皆承認在那舉行的同性婚姻。、紐西蘭同性婚姻在紐西蘭本土全域有立法,但其法律效力不及於托克劳、库克群岛以及紐埃。、挪威、葡萄牙、南非、西班牙、瑞典、英国同性婚姻在 英格蘭、威爾斯以及蘇格蘭全域有立法;但在北愛爾蘭則無。 同性婚姻在以下英国海外领地有立法:,, 、、、、 、以及以及英国皇家屬地、曼島。、美国同性婚姻在美国50個州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和除美屬薩摩亞以外的所有領土全域有立法。一些美洲原住民管轄區亦承認同性婚姻。、烏拉圭。而亞美尼亞、愛沙尼亞和以色列則承認在其他國家结婚的同性伴侶的法律效力。對於台灣和奧地利而言,同性婚姻分别在2017年5月和12月經其憲法法院確立通過同性婚姻的法律裁決,在其憲法法院限定日期內會完成同性婚姻的法制化台灣和奧地利的憲法法院給各自的立法機構提供一個寬限期,讓其能實施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 (奧地利的寬限期直至2019年1月為止;台灣則直至2019年5月為止)。寬限期結束後,同性婚姻便會得到法律認可。。此外在哥斯达黎加提出動議之後,美洲洲際人權法院於2018年1月9日確立通過一項有利於同性婚姻的裁決,預計這將有助於美洲若干國家承認同性婚姻該些國家為已簽署並承認法院管轄權的國家,包括巴貝多、玻利維亞、智利、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和蘇利南。 多米尼克、格瑞那達和牙買加也是該公約的簽署國,但都尚未承認法院的管轄權。.

查看 左派和同性婚姻

君特·格拉斯

君特·威廉·格拉斯(Günter Wilhelm Grass,),德國作家,出生於但澤自由市(今日波蘭格但斯克),也是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被廣泛的視是德國最有名的作家之一。他於1965年獲得格奧爾格·畢希納獎(Georg Büchner Prize),並於1993年被選為英國皇家文學會榮譽院士,他在1995年獲得赫爾曼·凱斯滕獎。 君特·威廉·格拉斯最著名的作品是《铁皮鼓》,它是欧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也是的第一部作品(另外兩部作品是《貓與老鼠》與《狗年月》)。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被視為有左翼作家,而他也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支持者。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他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認為他「以嬉戲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

查看 左派和君特·格拉斯

塞爾維亞社會黨

塞爾維亞社會黨(塞爾維亞語:Социјалистичка партија Србије, Socijalistička partija Srbije)是塞爾維亞的一个社会民主主义政黨。斯洛博丹·米洛塞維奇曾經為該黨領導人。該黨前身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的组成部分塞爾維亞共產主義者聯盟。 Category:塞爾維亞政黨 Category:南斯拉夫政黨 Category:社會民主主義政黨.

查看 左派和塞爾維亞社會黨

塔瓦雷·巴斯克斯

塔瓦雷·拉蒙·巴斯克斯·罗萨斯(Tabaré Ramón Vázquez Rosas;),乌拉圭政治家,现任烏拉圭總統。.

查看 左派和塔瓦雷·巴斯克斯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西班牙语: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UNAM)是墨西哥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属于世界顶尖大学之一。其校园由20世纪墨西哥一些最著名建筑师所设计,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位于主校区的壁画为迭戈·里维拉、戴维·阿尔法罗·西凯罗斯(David Alfaro Siqueiros)等墨西哥历史上一批最知名的画家所绘制。2016年,该校招生率仅有8%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在机器人、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人机交互、历史、哲学等诸多领域发表过许多前沿著作和专利,墨西哥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出自该大学。 现代意义上的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是由"胡斯托·谢拉"(Justo Sierra)创建于1910年9月22日,是对其前身"墨西哥皇家和天主教大学"旧体制所作的全面自由化改造。1929年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获得政府所授予的课程设置和预算管理自主权,从而,对校的学术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它的学术自由性和独立性 。.

查看 左派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多黨制

多黨制是一種政黨體系,由多於兩個政黨控制政府,有別於一黨專政及兩黨制。 多党制又细分为温和多党制和粉碎多党制。 溫和多黨制政黨體系由三個以上總數有限的、有實力取得國會議席的政黨組成,沒有任何兩個政黨能長期掌握政府組織權,其政府必為聯合政府,由多個政黨組成穩定的執政聯盟。但由於具有規模的政黨相當固定,故聯盟模式也相對穩定。這些國家奉行比例代表制,代表性案例是以色列、德國、意大利、奧地利、瑞士、丹麥等。 在這些國家,幾個意識形態相近的大型政黨在選舉前會組成聯盟,一旦勝選將會聯合執政。 粉碎多黨制由三個以上、數量不固定且政黨存在不穩定的多個政黨組成,黨派聯盟模式較無章法可循,政治情勢常常陷入混亂。相當多實行競爭性政黨制的發展中國家出現粉碎多黨制的特徵,局勢動亂往往以軍事政權或威權體制告終。 不少奉行比例代表制的歐洲及拉丁美洲國家都是典型粉碎多黨制國家或地區。.

查看 左派和多黨制

夏濟安

夏濟安(),江蘇吳縣(今苏州市)人。文學教授夏志清的兄長。少年时期先后在苏州中学、江湾立达学园(即现在的上海市松江二中)、上海中学求学。上海光華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教西南联大、北京大學外語系和香港新亞書院。1950年來台後任教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為早期小說作家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陳若曦、葉維廉等人的啟蒙老師,1956年與吳魯芹、劉守宜等創辦《文學雜誌》並兼任主編,在雜誌上主張「樸素的、清醒的、理智的」文學,與其弟夏志清對當代文學的貢獻十分深遠。1959年赴美,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作研究,主要工作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1965年2月23日因腦溢血病逝美國奧克蘭,1975年夏志清曾出版其遺著《夏濟安日記》,载录的是夏先生在1945年1月到9月全部的日记。夏济安的中文著作还有《夏济安选集》、《现代英文选评注》等;英文著作有《Gate of Darkness》,这是一本1949年以前左派文人的评论集。.

查看 左派和夏濟安

大不列颠共产党

大不列颠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Great Britain,缩写为CPGB),通译英国共产党,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1920年7月31日,该党成立于伦敦,由不列颠社会党和若干地方性的左翼社会主义组织联合组建而成,成立后立即加入共产国际。1950年后,该党在选举中未能取得任何英国下议院席位。1962年,该党党员、第二代米尔福德男爵沃根·菲利普斯就任英国上议院议员,成为该党最后一位议会代表。1991年11月23日,受苏东剧变影响,该党放弃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并改组为民主左翼智库。该党的机关报为《晨星报》,党刊为《今日马克思主义》。.

查看 左派和大不列颠共产党

大地 (雜誌)

大地(Mother Earth)為一個無政府主義期刊,它稱自己為一份「投注於社會科學與文學的月刊」,由艾瑪·高德曼編輯。.

查看 左派和大地 (雜誌)

大公报

《大公报》(Ta Kung Pao)是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之一,創刊於1902年的天津法租界,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最具影響力的报纸之一。1949年後,在中共港澳工委(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领导下,《大公報》在香港出版发行,其立場被指親中和有特殊的政治背景。 《大公報》與《文匯報》、《香港商報》和《香港經濟導報》並稱為香港「四大左報」, 香港電台。.

查看 左派和大公报

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日本當代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出生於日本四國偏僻的山村,在東京大學修讀法國文學,1957年正式踏上文壇時便贏得了「學生作家」、「川端康成第二」等贊語。 1994年,他因作品中「存在著超越語言與文化的契機、嶄新的見解、充滿凝練形象的詩這種『變異的現實主義』,讓他回歸自我主題的強烈迷戀消除了語言等障礙」而榮膺諾貝爾文學獎。但某些日本人得知大江獲獎時相當驚訝、憤怒,他們認為「持續批評日本的態度」才是大江被瑞典學院青睞的原因。大江本人的解释是,他的获奖是“边缘(文学)对中心的胜利”(他认为从文化角度上看,日本应该被视为世界的边缘)。.

查看 左派和大江健三郎

太宰治

太宰治(太宰 治,),本名津島修治(),生于日本青森縣、無賴派小說家。 太宰治从學生時代起已希望成為作家,21歲時和銀座咖啡館女侍投海自殺未遂。1936年出版之《晚年》一書中作品《逆行》列為第一屆芥川賞的候選作品。結婚後,寫出了《富嶽百景》及《斜陽》等作品,成為當代流行作家。1948年6月13日深夜與崇拜他的女讀者山崎富榮跳玉川上水自殺,享年39歲,留下了《人間失格》等作品。.

查看 左派和太宰治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奥古斯托·何塞·拉蒙·皮诺切特·乌加尔特(西班牙語: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智利總統、智利军事独裁者,智利迄今為止任職時間最長的总统,統治智利長達16年。 1973年,他在美國支持下通过流血政变,推翻了苏联支持的民选左翼总统阿连德,建立右翼军政府。任内进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使智利經濟快速發展,但另一方面同时残酷打击共产分子和毒贩子等破坏分子,产生了某些连带的人权的事件。 皮诺切特支持者认为他阻止了共产主义的蔓延,同共產黨革命运动之类的激进组织的恐怖活动作了斗争,执行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为1990年代的智利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反对者则认为,皮诺切特破坏了智利的民主政治,另外他还实行了导致数千名反对者死伤的国家恐怖主义政策。.

查看 左派和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奥地利共产党

奥地利共产党(德語:Kommunistische Partei Österreichs),简称奥共(KPÖ),是奥地利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

查看 左派和奥地利共产党

奥良塔·乌马拉

奥良塔·乌马拉(Ollanta Moisés Humala Tasso;),秘鲁左翼政治家,前任秘鲁总统。 奥良塔·乌马拉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原住民家庭,父亲为律师,为秘鲁共产党成员。乌马拉在1980年开始进入秘鲁陆军中服役,曾在乔里奥斯军官学校学习。 2000年,乌马拉指控藤森政府非法操纵大选,在塔克纳发动兵变未遂被捕。藤森政府倒台后被赦免并被授予中校军衔。2004年退役。 2005年,乌马拉创建秘鲁民族主义党。2006年,乌马拉第一次竞选总统职位。首轮获得了30%的支持率,但在第二轮投票中被阿兰·加西亚·佩雷斯击败。 2011年,乌马拉第二次竞选总统,最终以51.49%的得票率击败前总统藤森謙也(阿爾韋托·藤森)之女藤森惠子的48.51%,当选秘鲁总统,7月28日开始五年的任期。.

查看 左派和奥良塔·乌马拉

奥格尼扬·科罗曼

奧格尼揚·高路文(Огњен Короман,),出生在帕萊,是一名塞爾維亞足球員,現效力貝爾格萊德紅星,司職中場。.

查看 左派和奥格尼扬·科罗曼

奥斯卡·拉方丹

奥斯卡·拉方丹(Oskar Lafontaine;),德国左翼政治家。.

查看 左派和奥斯卡·拉方丹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愛德華·利奧波德·冯·俾斯麦(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勞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鐵血宰相」(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奉行「鐵血政策」。但他在1871年德國統一後,對外收斂鋒芒,強調自己不過是「誠實經紀人」(或翻成「誠實仲介人」)。 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擔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鐵血战争统一德意志,並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又译“帝国总理”)。俾斯麦是保守派,維護专制主义,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由于其對德國統一的貢獻,加上卓越及偉大成就,俾斯麥最後獲昇任為德意志帝國陸軍上將。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九,次於第八偉大的印刷術發明者約翰內斯·古騰堡。.

查看 左派和奥托·冯·俾斯麦

女权主义倡议

女权主义倡议(瑞典語:Feministiskt initiativ,缩写为FI)是瑞典的一个激進女性主義政黨,分裂自左翼黨。该党是目前世界上最受矚目的女性主義政黨之一。 在歷經兩屆瑞典國會選舉與一屆歐洲議會選舉皆未能成功取得席次後,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得票率為5.49%,成功取得一席。.

查看 左派和女权主义倡议

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feminism),又称--,是指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追求性别平权的與政治運動。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許多女性主義的支持者也着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着重在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受教育权、家庭暴力、產假、薪資平等、选举权、、性骚扰、性別歧視與性暴力等等的議題。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身體、家務分配、壓迫與父權。 女性主義的觀念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一個男性被給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權的父權體系之上。 現代女性主義理論主要、但並非完全地出自於西方的中產階級學術界。不過,女性主義運動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線的草根運動。每個文化下面的女性主義運動各有其獨特性,並且會針對該社會的女性來提出議題,比如蘇丹的(genital mutilation,詳見女性割禮)或北美地区的職場天花板效應。而如强奸、亂倫與母職則是普世性的社會議題。 綜述 女性主義的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在全人類實現男女平等。綜觀女性主義的理論,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靜如水,有些主張做決死抗爭,有些認可退讓妥協,但是所有的女性主義理論都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受壓迫、受歧視的等級。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這樣一個跨歷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會結構當中,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認知、觀念、倫理等各個領域都處于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這樣的私人領域中,女性也處于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男權制思想認爲,這種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不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會改變的,因爲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義卻認爲,這一性別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變的,因爲它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會和文化人爲地建構起來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當中,男性也受壓迫,但是他們是由于屬于某個階級或階層的成員而受壓迫,而不是由于是男性而受壓迫。女性則不同,除了因爲屬于某個階級或階層等原因之外,還僅僅因爲身爲女性而受壓迫。由男性鑄造的社會將女性視爲低下的:她只能通過挑戰和改變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徑來改變自身的低下地位。歷史上有許多向統治集團挑戰的革命,但是只有女性主義是向男權制本身挑戰的。.

查看 左派和女性主義

委内瑞拉统一社会主义党

委内瑞拉统一社会主义党(Partido Socialista Unido de Venezuela,缩写为PSUV)是目前委内瑞拉的執政黨和最大的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2007年10月20日,由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在2006年委内瑞拉总统选举后提议组建,目的是整合所有支持玻利瓦尔革命的政党,但委內瑞拉共產黨等政党拒絕加入。 Category:乌戈·查韦斯 Category:委内瑞拉政党 Category:2007年建立的政黨.

查看 左派和委内瑞拉统一社会主义党

委內瑞拉共產黨

委內瑞拉共產黨(Partido Comunista de Venezuela,缩写为PCV)是委內瑞拉的一个共產主義政黨,是委內瑞拉現存政黨中歷史最为悠久的一個。.

查看 左派和委內瑞拉共產黨

威尼斯独立运动

威尼斯独立运动(Venetians Movement)是威尼斯民族因分离主义而不分左派或右派一致主张通过民主程序和非暴力手段实现威尼斯独立的政治运动。2006年11月26日,在帕多瓦,威尼斯独立运动的名称建立,英文称Venetians Movement for the Independence of Venetia 。威尼斯独立运动要求建立一个威尼斯共和国,包括威尼托、伦巴第東南四省(布雷西亚省、贝加莫省、克雷莫纳省、曼托瓦省)以及部分的特伦托自治省。 2014年,威尼斯所在地威尼托區的居民因不滿上繳稅金高於中央投資與服務,在一場非正式公投中以壓倒性票數支持該區脫離義大利獨立、建立自治的「威尼托共和國」(Republic of Veneto),盼能藉由建國重拾昔日威尼斯共和國的榮耀。, 自由時報, 2014-3-24, 風傳媒, 2014-3-23.

查看 左派和威尼斯独立运动

威尔士党

威尔士党(Plaid Cymru – the Party of Wales,“Plaid Cymru”是威尔士语,“the Party of Wales”是英语,意思都是“威尔士党”),是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地方政党。現在以在欧盟中建立独立国威尔士建国作为政党的最終目的。 該党一直争取威尔士独立,信奉威尔士民族主義和民主社会主義,目前支持工党在威尔士的少數派政府。.

查看 左派和威尔士党

孟加拉国工人党

孟加拉国工人党(孟加拉语:বাংলাদেশের ওয়ার্কার্স পার্টি)是孟加拉国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 该党成立于1980年,由孟加拉国共产党 (列宁主义)、革命共产主义联盟、劳动者党以及其它组织合并而成。阿迈勒·森是该党首任总书记。 1984年该党分裂成两派:以阿迈勒·森和纳兹尔·伊斯兰为首的一派,以拉希德·汗·梅农为首的一派。1992年,两派达成共识化解了分歧。 该党是大联盟的成员。该党领导有多个群众组织。.

查看 左派和孟加拉国工人党

孟加拉国共产党

孟加拉国共产党(孟加拉语:বাংলাদেশের কমিউনিস্ট পার্টি),成立于1948年3月,原名东巴基斯坦共产党,1971年孟加拉国成立后改现名。.

查看 左派和孟加拉国共产党

宁乡历史

宁乡历史发源于以洞庭湖为中心的荆楚文化,从商朝的四羊方尊至今,大约4000年的历史。古代宁乡发展有明显的地域性,西部山区受到湘中、湘西少数民族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刀耕火种。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牛耕、铁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宁乡文明的进程。近代,随着欧风东渐和新文化运动,朱剑凡、何叔衡、姜梦周、王凌波、谢觉哉等教育家的影响,宁乡扫除了封建积习,保守、野蛮、愚昧的裹脚、贞操枷锁、守节均被清除,产业、技术、法律、政治、经济、生活方式、饮食、宗教、哲学及价值观都尾随现代工业文明的进程。.

查看 左派和宁乡历史

宁汉战争

宁汉战争,是在1927年10月至11月,在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之间爆发的战争。由于武汉国民政府简称“汉方”,南京国民政府简称“宁方”,故被史学界称为“宁汉战争”。亦因为作战主力部队为别为武汉国民政府内部的唐生智部和南京国民政府内部的新桂系李宗仁部,所以又称为“李唐之战”。.

查看 左派和宁汉战争

家庭主婦

家庭主婦(注音:ㄐㄧㄚ ㄊㄧㄥˊ ㄓㄨˇ ㄈㄨˋ,英語:Housewife),簡稱主婦,是已婚婦女從事的一種崗位,指全職照顧家庭、不外出工作的婦女。服務對象是家庭的成員,包括丈夫、兒女,與夫家成員同住的還要照顧夫家的成員。如由男性(丈夫)在家負責這些工作,由妻子及其他家庭成員出外賺錢養家,則稱為家庭主夫。以前的人重男輕女,與此種身分所付出的勞動報酬不應該是無償的,因為請傭人打掃煮飯幫傭也是有給職。而且法律《婚姻法》也有保障主婦的權益,例如遺產分配權、離婚婦女權益等。 女权主义运动带来了美国和欧洲女性就业率的大幅度上升。1950年代美国婚后女性就业率仅为11%,甚至少于1920年代。经历了在1960年代、1970年代伴随着带有浓烈地左翼色彩的民权运动而出现的的女权运动高潮后,1978年美国已婚女性就业率上升到50%。 1997年达到61%,在21世纪初头几年的经济繁荣期时,认同“返回家庭相夫教子”的“选择女权主义”回潮, 已婚女性就业率曾经回落到54%, 在2008年底金融海嘯爆发后,因为生活压力增大所迫,美国已婚女性就业率重新上扬, 在2010年上升到69%左右,与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婚后女性就业率下降到77%的中国大陆已相差不远。 2008年底开始的金融海嘯对男性为主要劳动力的建筑业、运输业损害较大,对女性为主要劳动力的护理、清洁等工作损害较小,2010年美国劳动力市场一度出现女性总人数接近甚至超过男性总人数的可能,但最终随着经济复苏和工作机会转好,美国男性重新巩固了就业总人数的多数优势。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调查数据,截止2013年1月止对发达国家女性婚后就业率的统计,在北欧的瑞典和芬兰,有6岁以下孩子却不辞职继续工作的妇女比例高达76%(有18岁以下孩子不辞职坚持工作的妇女比例高达82%),美国为61%(有18岁以下孩子却不辞职坚持工作的妇女比例达70%),英国为55%,德国为53%。相比之下,日本只有34%。 与在女性社会地位和人权纪录方面表现较为恶劣的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相比,相对而言,穆阿迈尔·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和萨达姆·侯赛因领导下的伊拉克拥有阿拉伯世界中较好的女性境遇与政策,家庭主妇比例在40%到50%左右,在中东地区属较低水平,低于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 1990年之前,北韓政府要求每一位健康的男性必须到国有企业工作,但允许约30%处于就业年龄阶段的已婚女性留在家里做全职家庭主妇,70%的朝鲜女性婚后继续工作(婚后女性就业率高于同地区的日本、韩国和台湾,但低于苏联、中国以及瑞典等北欧国家,与如今的美国相仿。)隨著1990年代朝鲜經濟崩塌,有的原本选择留在家中的婦女出外工作或從事小買賣而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現時,北韓市场中的商贩至少有四分之三是女性。平壤甚至流传着一则笑话:丈夫与宠物狗有何共同之处?答案是:都不工作也不赚钱,但都很可爱,待在家里,还能吓跑小偷。.

查看 左派和家庭主婦

家得宝

家得寶(英語:The Home Depot;)是美國一家家庭裝飾品與建材的零售商,總部設於喬治亞州科布縣維寧斯市。家得寶僱用超過355,000名員工,經營2,164家大型商場,分店遍及美國(包括50個州份、哥倫比亞特區、波多黎各、處女群島和關島)、加拿大(10個省份)、墨西哥及中國。 2006年,家得寶的銷售額達908億美元。儘管錄得10%的收入增長,家得寶在2007年《財富》雜誌財富500大企業名錄中下跌了三位(第17位),2005年與2006年的排名分別是第13位和第14位。.

查看 左派和家得宝

安娜·伊達戈

安娜·伊達戈(Anne Hidalgo)(),法國政治家,生於西班牙。 她自1994年以來一直是社会党(Parti socialiste, PS)成員。伊達戈曾擔任法國文化部部長秘書,2001年至2014年任巴黎副市長,市長為貝特朗·德拉諾埃。她在2014年3月的巴黎市長選舉中胜出,于4月5日就任。.

查看 左派和安娜·伊達戈

安娜·路易絲·斯特朗

安娜·路易丝·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 ),美国左派作家、记者。以其对共产主义运动和親苏联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报道与支持最为著名。.

查看 左派和安娜·路易絲·斯特朗

安哲秀

安哲秀(안철수,)是大韓民國醫師、企業家、電腦病毒專家、政治人物,國民之黨前主席。現任正確未來黨人才選拔委員會委員長,作為2017年大韓民國總統選舉參選人,政策上走中間溫和路線的保守主义,與文在寅的左派親北路線形成對比。.

查看 左派和安哲秀

安克志

安克志(Leonard S. Unger,1917年12月17日-2010年6月3日)是一位美國職業外交官,曾任(1962年-1964年)、(1967年-1973年)和駐中華民國大使(1974年-1979年)。他於冷戰時期出使了動亂前線的東南亞、參與過美國政府對越南戰爭的決策研究,並成為最後一任派在台灣的美國駐華大使,任內經歷了華府與台北的斷交。.

查看 左派和安克志

安瓦尔·艾哈迈德·布尼

安瓦尔·艾哈迈德·布尼(أنور البني,)为叙利亚人权律师,曾为利雅得·赛义夫服务,曾是库尔德示威者辩护律师。.

查看 左派和安瓦尔·艾哈迈德·布尼

安溪县

安溪县(An-khoe-koān),古稱小溪、清溪,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厦、漳、泉閩南金三角西北部,隶属泉州市。县域范围东经117°36′-118°17′,北纬24°50′-25°26′,东接南安市,西连华安县,南毗同安区,北邻永春县,西南与长泰县接壤,西北与漳平市交界。全县总面积3057.28平方千米,辖24个乡镇460个村居,人口97.7435万(2010年),有汉族、畲族等多个民族,通行普通話與閩南語,以茶業聞名全中國,號稱中國茶都。 安溪县是"国家级园林县城",素有"龙凤名区"之美誉,全县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其中以清水岩、文庙、城隍庙最为著名。 1990年代末,台湾人将电信诈骗技术传入安溪县,在该县下属的魁斗镇和长坑乡迅速传播,这两个乡镇有许多人从事电信诈骗,有「电信诈骗之鄉」之稱。.

查看 左派和安溪县

安托万·巴纳夫

安托萬·皮埃爾·約瑟夫·瑪麗·巴納夫(Antoine Pierre Joseph Marie Barnave,)是法蘭西的政治家,在法國大革命早期連同奧諾雷·米拉波是最有影響力的一個演說家。他最引人注目的是與瑪麗·安托瓦內特通信試圖建立一個君主立憲制,並且是斐揚俱樂部創始成員之一。.

查看 左派和安托万·巴纳夫

宋博轩

宋博轩,是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主要司职左翼,目前效力于北京国安。 2007年,尚未满18岁的宋博轩开始代表天津火车头参加乙级联赛,2009年是火车头体协参加十一运会和火车头雅琪参加联赛的绝对主力。 2010年1月,他与队友冯仁亮、王冠伊一起加盟中超上海申花。第一次进入顶级联赛的宋博轩很快赢得主帅布拉泽维奇的信任,在第一阶段的联赛中首发出场了全部比赛,在多场比赛中还从习惯的边前卫位置转移到边后卫。6月份联赛休战期,宋博轩凭借之前出色的表现入选了国奥队。2011年,宋博轩在赛季初即受伤,因此错过了绝大多数比赛,直到后期才重新回到比赛阵容中。2014年1月,加盟北京国安。.

查看 左派和宋博轩

对香港警察的批评

對香港警察的批評包含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部分香港警察在處理涉及示威遊行的事件中,被質疑未有謹守政治中立的原則,甚至被指協助香港政府以暴力濫用警權的方式對待和平表達意見的示威人士的事件。對於一般遊行示威採取強硬態度,警隊多次被指涉嫌為香港政府執行中央政府委派的政治任務。而在執法及投訴的處理上,被指偏袒親共組織及親政府人士、對親政府組織的活動展現無比忍耐、無視親政府示威者侮辱司法制度和破壞市民私有財產等,但對不同意政府立場的和平集會人士,就以暴力驅散及濫用法律程序檢控,而對求助及投訴的人士加入留難。.

查看 左派和对香港警察的批评

對蔣中正的評價

前中國國民黨總裁、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字介石),曾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張玉法:〈民國歷任元首的性格特質(1912-1988)〉,刊呂芳上主編:《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12月。蔣中正帶領中國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勝出,是中國的民族英雄,並在國共內戰落敗後,領導中華民國政府遷移到臺澎金馬,堅決反共對保存中華文化及捍衛中華民族利益發揮重大貢獻。另一方面,有人則認為蔣中正在中國大陸軍事失利失去政權到臺灣後,以反共為名實行威權體制。蔣中正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領導人之一,世界各國對蔣中正的評價非常歧異,除了蔣中正因戰敗失去政權而備受日後建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批評之外,在全世界依然有不同的評價。.

查看 左派和對蔣中正的評價

小皇宮

小皇宮(Petit Palais)現為小皇宮美術館。.

查看 左派和小皇宮

尤利安·德拉克斯勒

尤利安·德拉克斯勒(Julian Draxler,)是一位德國足球運動員,在場上司職進攻中場,亦能擔當左翼。現在效力于法甲球隊巴黎聖日耳門。.

查看 左派和尤利安·德拉克斯勒

尤淇

尤淇,新华社高级记者,原名尤酣隐,1919年10月出生于江苏无锡西漳乡。1937年11月起,在武汉开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8月到达延安,正式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抗战期间,尤淇曾任八路军120师战斗宣传队文化教员。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曾任四平第二区政府的秘书、区委书记,原辽北省委的《胜利报》记者,第四野战军新华社特派记者等,从事宣传报道工作,并曾随军到达冀中、东北、海南等地。 1952年后,历任《南方日报》副总编辑,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浙江分社社长、安徽、江苏分社社长兼党组书记等。1984年9月离休,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4月6日病逝于南京,享年94岁。 在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1958年“大跃进”、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尤淇曾多次在新华社内参著文,批评中央错误的“左倾”政策。譬如,1956年,在起担任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期间,尤淇由于批评地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冒进而受到严厉批评。1959年,他在新华社浙江分社工作期间,曾在诸暨县枫桥公社进行调查并撰写4篇内参稿,直指“大跃进”的弊端,如使农业生产出现萎缩,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以及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基层农村干部受益等问题。尤淇明确指出:“人民公社办早了,办糟了,希望中央赶快纠正,若不纠正,天下从此多事矣”(注:沙金:《新闻记者要有脊梁骨》,刊《新闻记者》1985年第9期第17页)。 由于这些尖锐的批评性文章,在随后展开的“反右倾”运动中,尤淇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行政级别连降4级,并被下放到无锡家乡从事农村劳动。但他并为因此而停止关心基层问题和普通民众的实际困难。1960、1961两年,他先后两次写信给毛泽东,痛陈人民公社的种种弊端,以及基层农民对人民公社的反感。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尤淇因这两次上书而受到更加严厉的迫害。1970年,他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下放工厂劳动。直到1981年“拨乱反正”后,才获得平反,并被重新任命为新华社安徽分社社长。.

查看 左派和尤淇

尼加拉瓜共產黨

尼加拉瓜共產黨(西班牙语:Partido Comunista de Nicaragua)是尼加拉瓜的一个共產主義政黨。該黨成立於1967年4月23日,由一些已被开除的尼加拉瓜社会党前成员组建,当时称社會主義工人党。Elí Altamirano、Juan Lorio、Augusto Lorío、Manuel Pérez Estrada组成了社會主義工人党的領導核心,Elí Altamirano為秘書長。1970年,社會主義工人党更名為尼加拉瓜共產黨。1990年,该党加入了全国反对派联盟,反对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政府。.

查看 左派和尼加拉瓜共產黨

尼古拉·马尔

尼古拉·雅科夫列维奇·马尔(Никола́й Я́ковлевич Марр,ნიკოლოზ იაკობის ძე მარი,)是一位格鲁吉亚历史学家、语言学家。20世纪10年代,他提出的有关语言起源的雅弗理论而知名。马尔的理论被苏联于20年代到30年代间用于为小民族的语言实行拉丁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俄罗斯苏联东方学者,高加索学者,语文学家,历史学家,民族学者,考古学者。之后作为《语言新说》或者《雅弗理论》的创建者而被人所熟知。.

查看 左派和尼古拉·马尔

尼可斯·卡赞扎基斯

尼可斯·卡赞扎基斯(Νίκος Καζαντζάκης,)希腊小说家,诗人,散文和游记作家,记者。其一生游历各国,受到古希腊文化、天主教、佛学和共产主义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其长诗《奥德赛:现代续篇》气势磅礴,内容庞杂。《希腊人卓尔巴》与《自由或死亡》两篇小说写克里特岛的风土人情,颂扬了当地居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小说《基督的最后诱惑》则因描绘了一个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耶稣引起极大的争议。.

查看 左派和尼可斯·卡赞扎基斯

尼克松在中国 (短语)

“尼克松在中国”或“尼克松到中國”(英文:Nixon in China或Nixon goes to China)是美国的政治譬喻,源于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1972年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行。现常用来比喻某政治人物因拥有广泛的支持和雄厚的政治资本,可以采取一般政治人物所不愿或不敢采取的高风险、代价大的政治行动。尼克松由于其一贯的强硬反共立场,在美国右翼拥有强大的支持,所以可以展开对华外交而不受媚共的指责。若换上一个左翼温和人士,则断然没有资本采取同样的行动。所以此短语有时也被说成“只有尼克松才可以去中国”(Only Nixon could go to China),或“去中国的必须是尼克松”(It takes Nixon to go to China)。.

查看 左派和尼克松在中国 (短语)

尼泊尔共产主义政党列表

由于历史原因,尼泊尔先后出现了许多以“尼泊尔共产党”为名的共产主义政党,这些政党都源于1949年成立的尼泊尔共产党。.

查看 左派和尼泊尔共产主义政党列表

尼泊尔共产党 (布玛)

尼泊尔共产党 (布玛)(नेपाल कम्युनिष्ट पार्टी (वर्मा)),正式名称是尼泊尔共产党,是尼泊尔历史上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1962年尼泊尔共产党分裂之后,该党出现。它的主要领导人雷亚马吉(Keshar Jung Rayamajhi)曾是尼泊尔共产党的秘书长。.

查看 左派和尼泊尔共产党 (布玛)

尼泊尔共产党 (马特里·萨姆哈)

尼泊尔共产党(尼泊尔语:नेपाल कम्युनिष्ट पार्टी),通称尼泊尔共产党 (马特里·萨姆哈),是尼泊尔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是由雷亚玛吉(Keshar Jung Rayamajhi)建立,1983年9月,他被开除出亲苏的尼泊尔共产党。1985年以后,该党变得沉寂。截止到1986年,有报道称,雷亚玛吉很快被开除党籍,开除后,他起了一个名字叫“马特里·萨姆哈(Matri Samuha)”。.

查看 左派和尼泊尔共产党 (马特里·萨姆哈)

尼泊尔共产党 (普什帕·拉尔)

尼泊尔共产党(नेपाल कम्युनिष्ट पार्टी),通称尼泊尔共产党 (普什帕·拉尔),是尼泊尔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建立者是普什帕·拉尔·什雷斯塔。该党于1968年建立。该党总部设在印度瓦拉纳西。Parajulee, Ramjee P.

查看 左派和尼泊尔共产党 (普什帕·拉尔)

尼泊尔共产党(火炬) (2006年)

尼泊尔共产党(火炬)(नेपाल कम्युनिष्ट पार्टी (मसाल))是尼泊尔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2006年,分裂自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火炬)。该党成立之初,也取名为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火炬),后改现名。 该党有一个下属群众组织:民族人民阵线。.

查看 左派和尼泊尔共产党(火炬) (2006年)

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

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尼泊尔语:नेपाल कम्युनिष्ट पार्टी (एकिकृत मार्क्सवादी-लेनवादी)),简称尼共(联合马列),是目前尼泊尔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人民多党民主”理论。1991年,该党由尼泊尔共产党(马列)和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合并而成。目前有积极党员8万人、一般党员30万人。该党的最高机构为全国代表人会,每五年召开一次,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等。该党的最高领导人原为总书记,1993年至2008年马达夫·库马尔·内帕尔担任总书记14年,后最高领导人为主席,由卡德加·普拉萨德·奥利担任。该党已与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合并为尼泊尔共产党。.

查看 左派和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

尼泊尔共产党(联合) (1991年)

尼泊尔共产党(联合)(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United))是尼泊尔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91年,由尼泊尔共产党 (布玛)、尼泊尔共产党 (阿马蒂亚)和尼泊尔共产党(民主)合并而成。尼泊尔共产党 (布玛)和尼泊尔共产党 (阿马蒂亚)的部分派系后来又脱离了该党。.

查看 左派和尼泊尔共产党(联合) (1991年)

尼泊尔共产党(联合) (2007年)

尼泊尔共产党(联合)(नेपाल कम्यूनिष्ट पार्टी (संयुक्त))是尼泊尔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它成立于2007年,从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中分裂出来。Sunil Babu Pant是总书记。2008年,尼泊尔第一个公开的同性恋代表Sunil Babu Pant被选为制宪会议议员,他是尼泊尔共产党(联合)的党员。.

查看 左派和尼泊尔共产党(联合) (2007年)

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1998年)

尼泊尔共产党(马列)(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Marxist–Leninist))是尼泊尔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党,它从尼泊尔共产党 (联合马列)分裂出来,成立于1998年3月5日。党主席是Sahana Pradhan,Bam Dev Gautam是秘书长。 在1999年的议会选举中,尼泊尔共产党 (马列) (1998)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6.4%的选票,但未能赢得一个席位。 2002年1月,尼泊尔共产党(马列)和另一个党合作组成统一派别。 2002年2月15日,尼泊尔共产党(马列)重新并入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但是党的重要领导人Mainali C.P拒绝合并,带领自己的追随者成立新的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2002年)。.

查看 左派和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1998年)

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2002年)

尼泊尔共产党(马列)(नेपाल कम्युनिष्ट पार्टी (मार्क्सवादी-लेनिनवादी))是尼泊尔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

查看 左派和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2002年)

尼泊尔共产党(马列毛)

尼泊尔共产党(马列毛)(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Marxist–Leninist–Maoist))是尼泊尔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1981年,克里希纳·达斯·什雷斯塔建立该党,并出任党主席。最初,该党取名为尼泊尔马列主义党。.

查看 左派和尼泊尔共产党(马列毛)

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1986年)

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Marxist))是尼泊尔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存在于1986年-1991年。它和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关系紧密。 它的组织包括尼泊尔工会中心和尼泊尔学生进步联盟。 在1990年,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参加了反抗尼泊尔皇室政权。1991年,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与尼泊尔共产党(马列)合并成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不过,一大部分党员迅速重组了自己的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查看 左派和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1986年)

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1991年)

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Marxist))是尼泊尔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1991年11月1日,一些原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人建立了该党,这些人在此之前已被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开除党籍。最初,该党取名为尼泊尔共产党(1949年9月15日),大约1年之后,该党更名为“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帕布纳拉扬·乔杜里是该党的主席。.

查看 左派和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1991年)

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

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尼泊尔语:नेपाल कम्युनिष्ट पार्टी (माओवादी केन्द्र)),简称尼共(毛中心),是尼泊尔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是普拉昌达。1994年,以普拉昌达为首的一个派别从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分裂出来,另组新党,也以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为名。1995年,该党改称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2009年1月,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火炬)并入该党,该党遂改名为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 2016年5月19日,其它9个毛主义政党和派别并入该党,形成“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2018年5月17日,该党与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合并为尼泊尔共产党。 该党曾是南亚毛主义政党和组织协调委员会的成員。.

查看 左派和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

尼泊尔共产党(民主)

尼泊尔共产党(民主)(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Democratic))是尼泊尔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原为尼泊尔共产党 (雷亚玛吉)内的一个小派别,于1979年分裂出来独立建党。同年,人民运动爆发。党的领导是曼南达尔。尼共 (曼南达尔)是前苏联联盟的成员。.

查看 左派和尼泊尔共产党(民主)

少數派政府

少數派政府或少數內閣,是執政黨或聯盟的各方在議會沒有過半數議席時形成的內閣。一般來說,少數派政府不及多數派政府穩定,因為反對黨可以用不信任動議導致內閣總辭下台。此外少數派政府通常傾向將責任推給反對黨,以迴避責任。然而,由於少數派政府往往處於弱勢,因此需要在不同黨派之間尋求妥協,以確保通過法案。.

查看 左派和少數派政府

山河燃燒

山河燃燒是NHK於1984年1月8日~12月23日製播的第22部大河劇,全51回。 原作是山崎豐子的「兩個祖國」,是繼1980年獅子的時代後,第二度以虛構人物做為主角。故事以日裔美國人第二代兄弟為中心,描寫其友人與家族在太平洋戰爭被分裂的悲劇。原作在執筆時取材相當嚴謹,內容提及日裔美國人囚禁、日中戰爭與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等史實時都做過採訪考證。故事的時代背景與和山崎女士另一部作品大地之子接近,類似於記實小說。是大河劇第一次(和直至2013年為止,唯一一次)以昭和時期為主題的作品,也是大河劇「近現代三部作」(另外兩部是翌年的「春之波濤」、再翌年的「命」)裡的第一部。.

查看 左派和山河燃燒

山本太郎

山本太郎(),是一位日本演員、左翼政治人物、反核活動者。兵庫縣寶塚市出身。2013年7月21日當選參議院議員(東京都選區)。確定當選後他表示,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擺脫輻射污染。.

查看 左派和山本太郎

岑建勳

岑建勳(John Shum;)出生於广东恩平,后定居香港。是香港聞名的社会活动家、主持人、跨媒体人、记者、电影導演、监制、编剧、策划、投资人和演員,被誉为当代中国最成功的电影工作者、製片家、电影发行商,同時,也是香港著名的时事评论员。 岑建勳曾任香港演藝人協會的副會長和秘書長,統籌策劃過多個大型活動,動員過兩岸三地過千演藝界、社會各界的名人明星參與,包括:1989年的《民主歌聲獻中華》、1991年為華東水災募捐的《演藝界總動員--忘我大匯演》以及忘我大電影《豪門夜宴》、2003年全民抗擊SARS非典型肺炎的《1:99電影行動》、2008年救助四川地震的《演藝界512關愛行動》大匯演、2009年捐助台灣八八水災的《88水災關愛行動》大匯演、2010年為青海玉樹地震災民籌款的《演藝界情系玉樹關愛行動》大匯演等等。.

查看 左派和岑建勳

川島-周會談

川島-周會談是指1965年4月19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特使川島正次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印尼雅加達舉行的一次會談,會談使當時嚴峻的中日關係有所改善。.

查看 左派和川島-周會談

工人党 (突尼斯)

工人黨(突尼斯阿拉伯语:حزب العمال;法语:Parti des travailleurs),前称突尼斯工人共產黨,是突尼斯的一个霍查主义政党。该党的总书记是哈马·哈马米。在2011年突尼斯革命之前,该党一直处于非法状态。在革命中,该党和另一个曾被禁的政党被邀请加入民族团结政府,以维持已存的政府架构。 但最终工人共产党和其他反对派拒绝加入,以促使革命缔造一个尽量与旧政权无关系的政府。 突尼斯工人共产党成立于1986年1月3日,下属青年组织突尼斯共产主义青年联盟(Union de la jeunesse communiste de Tunisie,缩写为UJCT)。据国际特赦组织称,1998年,学生游行后有四名该党的学生党员受到审判并被判处四年徒刑。 参与了反对本·阿里政权的革命后,该党于2011年7月22—24日召开了合法化以来的首次代表大会,有近2000人参加。在大会讨论中,有人提出去除党的名称中的“共产主义”。最终,该党发言人阿比德·贾巴尔·布多里(Abed Jabbar Bdouri)宣布该党决定“鉴于目前繁忙的选举事宜,暂不对党的名称进行任何修改”。 在2011年的制宪议会选举中,工人共产党的候选人以“革命替代”(البديل الثوري)的口号参选,并分别在斯法克斯、凯鲁万以及锡勒亚奈三地各赢得一席。http://themoornextdoor.wordpress.com/2011/11/02/studies-vii-the-pcot-and-electoral-performance/ Retrieved 2011-11-03 对于这样的结果,该党党员谢里夫·库莱伊夫(Chrif Khraief)表示,由于它并没有反映出工人共产党的影响力,因此党对此是不满意的。 工人共产党在选后还发表声明,谴责了选举中的暗箱操作和舞弊行为。 2012年7月,鉴于保守的政治环境,该党将党名“突尼斯工人共产党”改为“工人党”。 该党是奉行霍查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政党组织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国际会议 (团结和斗争)的成员。.

查看 左派和工人党 (突尼斯)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常簡稱工委會)是台灣的體制外勞工運動組織之一,成立於1992年,緣於1992年基隆客運罷工事件。1992年6月2日9時整,基隆客運產業工會舉行會員大會,投票通過從1992年6月4日16時整開始罷工,由「七人決策小組」決定罷工時間長短;此次罷工間接促成工委會的成立。 工委會雖不合於《工會法》規定,卻結合了基層工會、行業工會聯合會、地區性總工會、女工、工傷者及外勞等組織,成為台灣重要的勞工運動力量。其口號為「工人鬥陣,車拚相挺」。 2006年時,工委會成員改組成「人民火大行動聯盟」。2011年,人民火大行動聯盟向內政部登記為政黨「人民民主陣線」。.

查看 左派和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

工农兵

工农兵是工人、农民和士兵三个词的合称。.

查看 左派和工农兵

工黨 (香港)

工黨(Labour Party)是一個香港民主派政黨,其在政治光譜中傾向左翼,意識形態派別為泛民主派。工黨成立於2011年12月18日,四大主張包括:民主、公義、永續和團結,提倡建立一個自由和平等的社會,並著重基層和工人權益。工黨現任主席為郭永健。.

查看 左派和工黨 (香港)

左可指:.

查看 左派和左

左翼党 (卢森堡)

左翼党(Déi Lénk;La Gauche;Die Linke)是卢森堡的一个民主社会主义政党。该党于1999年1月30日成立,该党大部分成员均来自于原有的政党,盧森堡共產黨、新左翼、革命社会党以及卢森堡最大的中左翼政党卢森堡社会工人党。该党的目标是建设比卢森堡社会工人党更左的左翼政党。 在1999年卢森堡大选中,该党获得3.3%的选票以及一个众议院席位。2000年,在阿尔泽特河畔埃施市长选举中获得副市长。 之后,由于左翼党和共产党产生争执分歧。在2004年卢森堡大选中,左翼党和共产党单独参选,左派党获得1.9%选票但是失去众议院的唯一席位。2009年卢森堡大选中,左翼党获得3.3%选票重新回到众议院。.

查看 左派和左翼党 (卢森堡)

左翼党 (德国)

左翼党(德语:Die Linke)是德国的一个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2007年6月16日,由左翼党.民社党和劳动和社会公正-选举替代合併而成。該黨一般被認為是东德执政党德国统一社会党的主要政治遗产继承者。.

查看 左派和左翼党 (德国)

左翼党 (瑞典)

左翼黨(Vänsterpartiet)是瑞典的一个左翼政黨。現任领袖是拉爾斯·烏利(Lars Ohly)。 左翼黨曾命名為瑞典社會民主左翼黨(Sveriges Socialdemokratiska Vänsterparti,1917–1921)、瑞典共產黨(Sveriges Kommunistiska Parti,1921–1967),左翼黨-共产党人(Vänsterpartiet Kommunisterna,1967–1990)。 左翼黨反對私有化,反對瑞典留在歐洲聯盟,推動增加公共開支。 左翼黨前身的共產黨過去一直支持社民黨執政,若社民黨及共產黨合共取得過半數議席,共產黨通常支持社民黨組建少數政府,使社民黨得以在過去一個世紀長期執政。 2008年至2010年,左翼黨與在野社民黨和綠黨合組紅綠聯盟。2010年瑞典議會選舉,左翼黨於瑞典議會中擁有19席,紅綠聯盟取得156席,略少於中間偏右執政聯盟的173席,兩大聯盟皆拒絕與瑞典民主黨合作。.

查看 左派和左翼党 (瑞典)

左翼共产主义

左翼共产主义(Left communism)是一些自称为“共产主义左翼”的人创建的政治理论体系,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比共产国际在其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和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所采取的立场更为“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进而批判布尔什维克在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 左翼共产主义者认为他们比列宁主义者、无政府共产主义者及其他一些革命社会主义派别站在更左的立场上。 罗莎·卢森堡的思想在政治和理论上对许多左翼共产主义者具有深刻影响,虽然她在这一政治思潮正式形成以前就已去世。左翼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阿马迪奥·博尔迪加(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安东尼·潘涅库克(荷兰、德国著名共产主义活动家)、赫尔曼·高特、奥托·吕勒、西尔维娅·潘克赫斯特、保罗·马蒂克等人。 左翼共产主义者不认同列宁主义,认为共产党人不应该参加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或参加保守的工会。但是,在批评列宁主义这一议题上,许多左翼共产主义者意见不一;左翼共产主义者中的“委员会共产主义者”批评布尔什维克党以“精英党”的形式运作,并强调建立更加自主的工人阶级组织;而另外一些人,如阿马迪奥·博尔迪加则强调政党的作用,并批评多党制国家的存在。 目前,有两个左翼共产主义国际组织存在,它们是国际共产主义潮流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倾向。.

查看 左派和左翼共产主义

左翼無政府主義

左翼無政府主義(Left anarchism 或 left-wing anarchism)指的是左派的無政府主義。它假定未來社會私有制將被互慧和無階層社會所取代。 左翼無政府主義有時也跟自由意志社會主義、Brooks, Thom.

查看 左派和左翼無政府主義

左翼阵线 (法国)

左翼阵线(Front de gauche,缩写为FG或FDG)是法国的一个左翼政党联盟,由法国共产党和左翼党在2009年欧洲议会选举前建立。此后,该联盟还吸纳了其他一些左翼小党(包括争取社会和生态替代联盟、替代、共和与社会主义、联合左翼、融合与替代、反资本主义左翼和法国工人共产党),并参加了多次选举。.

查看 左派和左翼阵线 (法国)

左翼集團

左翼集團(葡萄牙語:Bloco de Esquerda)是葡萄牙的一个左翼政黨,成立於1999年,由革命社会党(托派政党,第四国际葡萄牙支部)、人民民主联盟(马列主义政党,包含毛派和霍查派)和政治21(社会主义政党,分裂自葡萄牙共产党)三个政党组成。.

查看 左派和左翼集團

左翼-綠色運動

左翼-綠色運動(冰島語:Vinstrihreyfingin – grænt framboð)是冰島的一个左翼政黨。该党成立于1999年2月6日,由人民联盟中一些反对与社会民主党等党派结盟的成员组建。.

查看 左派和左翼-綠色運動

左派

左派,又稱左翼,左派支持平等原則和平等主義,也就是親社會主義,和右派以階級和秩序相對,也就是親保守主義。左派是指激進主義,甚至是革命黨,是和反动和独裁政府持相反政治取向的人。 「左派」這名詞是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在法國國民議會中坐在左側,反對當時法國的君主制,支持共和制、反教權和世俗化的派別便稱為左派,而議會右側是保王黨議員,代表保王派、天主教会、贵族及后期包含资產階級的政治力量。在資本主義國家,會稱反資本主義的激進社會主義政黨是左派。在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共產主义革命時代,反對及要推翻俄國沙皇皇室的共產主義革命政黨,又被稱為「左派」。.

查看 左派和左派

左派和右派

左派和右派兩詞通常被用來對政治立場、意識形態和政黨進行分類。左派和右派通常用來表達完全對立的看法,儘管某個團體或個人可能對某些事物采取左派的立場、卻對另一些事物采取右派的立場。 傳統來說,左派通常主张積極改革,主张把旧的意识形态和制度革除,从而建立新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反對派一般自认为左派;右派一般较为保守,主张稳妥、秩序、渐进、緩慢的改革方式,强调維護舊有傳統,保皇黨一般自认为右派。左派与右派都是相对而言,在不同背景下两者主张的具体内容不会相同,不能以静态的“主义”或“阶级”划分。兩詞是相當廣泛的形容用詞,用以作為一種廣泛的辩证法解釋方式,可以用作形容或區分一種政治立場、一種政治意識形態、或是一個政治黨派。除非是將其套用至多維的政治光譜上,否則這兩詞通常是用以描述兩種完全相對的立場。 在西方國家的歷史印象中,會認為左派指支持社會平等、反對階級統治;而右派認為社會分層有其自然性和不可避免性。J.

查看 左派和左派和右派

左派民主黨

左翼民主党(意大利語:Partito Democratico della Sinistra,縮寫为PDS)是意大利的一个已不存在的民主社会主义政黨。 該黨前身是1943年成立的意大利共產黨,1991年2月3日改组为左翼民主党。1998年2月13日,该党与劳动联盟、社会基督教徒、共和左翼、联合共产主义者运动、争取欧洲改革主义者和民主联盟合并为“左翼民主人士”党。 1996年-2001年、2006年-2008年,左翼民主党及其继承党左翼民主人士領導的中左翼聯合政府橄榄树联盟在意大利執政。 Category:義大利政黨 義大利 Category:歐洲社會黨成員 Category:社會民主主義政黨.

查看 左派和左派民主黨

巴勒斯坦人民党

巴勒斯坦人民党(阿拉伯语:حزب الشعب الفلسطيني,Hizb al-Sha'b al-Filastini)是巴勒斯坦的一个左翼政党,成立于1982年2月,原名巴勒斯坦共产党。 1919年成立的巴勒斯坦共产党在巴勒斯坦人中获得相当大的支持,它所领导的工会在约旦河西岸影响力巨大。 后来,阿以分治,约旦河西岸并入约旦,居住在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共产党党员遂转而加入约旦共产党。 1982年2月,约旦河西岸的约旦共产党党员举行会议,决定重新建立巴勒斯坦共产党,并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确立了合作关系。1987年,该党加入巴解组织。同年4月,进入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 1991年,在经历苏联解体之后,该党领导人巴希尔·巴尔古提决定将该党更名为巴勒斯坦人民党并疏远马列主义,期望能通过放弃反对宗教的共产主义来团结更多巴勒斯坦民族解放力量和重塑在穆斯林世界中的政党形象。但是该党仍然自称为巴勒斯坦共产主义运动的延续,并积极参加国际共产主义会议,许多党员也依然坚信马克思主义。 Al-Thawra Eyewitness 该党支持奧斯陸協議,并且批评和谴责在和平进程中任何倒退的行为。同时捍卫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目标。 2002年,穆斯塔法·巴尔古提成为新的总书记,同时退出了曾经参与创立的巴勒斯坦民族倡议。 在2006年巴勒斯坦立法选举中,人民党获得2个席位。.

查看 左派和巴勒斯坦人民党

巴特寮

巴特寮(ປະເທດລາວ,意为老挝国),是一个1950年由印度支那共产党成立的老挝政治组织,它在1975年夺取了老挝的政权并建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查看 左派和巴特寮

巴西共产党

巴西共产党(Partido Comunista do Brasil),简称巴西共(PCdoB),是巴西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

查看 左派和巴西共产党

巴黎地鐵

巴黎地鐵或巴黎地下鐵(Métro de Paris)是法國巴黎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統,于1900年起运行至今。目前巴黎地鐵總長度220公里,居世界第十七位,年客流量达15.06亿(2010年),居世界第九位。有14條主線和2條支線,合計303個車站(387个站厅)和62個交匯站。 巴黎地铁現由巴黎大眾運輸公司負責營運。该公司亦同时营运区域快铁RER的一部分,巴黎路面电车中的1号线、2号线、3号线、3号线b线以及巴黎及其近郊的公交车路网。RATP的运营计划在法兰西岛运输联合会(STIF)的指派下进行。.

查看 左派和巴黎地鐵

上議院

上議院或参议院是兩院制國家或自治区等行政區的國會議院之一。一般來說,上议院的议席分配有别于下议院,不是按照人口比例分配。在联邦制的国家(例如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参议院的议席會按联邦的组成部分(如州、邦等)分配,不論人口多寡。在这些国家参议院也被称为“诸州院”(The States' House)。 在較古老的君主制下的議會(例如英國),参议院的議員由政府終身任命或由世襲貴族推選。 上議院或参议院的名稱在各國都有不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国的參議院名称(Senate,Sénat)本义是“元老院”,名稱來自古羅馬的議會。英國的参议院則叫做“貴族院”(House of Lords)。虽然马来西亚的参议院时常被称为上议院,但马来语原文为参议院(英语:Senate of Malaysia)。荷蘭所稱“第一院”(Eerste Kamer),德国参议院则是“聯邦會議”(Bundesrat),印度参议院也是類似的“聯邦院”。一些前殖民地则有“立法局”(Legislative Council)等稱呼。.

查看 左派和上議院

丁西林

丁西林(),原名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中国剧作家,尤擅喜剧,此外也是文學家、物理学家和樂器工藝家。.

查看 左派和丁西林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簡稱香港中聯辦或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代表機構,与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员会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中聯辦大樓正式名稱為西港中心,位於西營盤干諾道西160號,與西區警署相隔一街。因為此機構位處西環,故部分香港媒體以「西環」借代之,而被中聯辦扶植的香港非傳統親北京陣營人士則被稱為「西環契仔契女」。另外,中聯辦在上環信德中心、九龍觀塘宏基資本大廈22樓及沙田小瀝源都會廣場分別設有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工作部。 中聯辦是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的三個機構之一,2000年成立,前身為「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另外分別是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負責香港对外事務)和解放軍駐香港部隊(負責香港防務)。中聯辦在國內設有三個辦事處,分別是廣東聯絡部(地點位於廣州)、深圳辦事處及北京辦事處。.

查看 左派和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中央日報

《中央日報》,為中國國民黨創辦之中文報紙,由何浩若於民國17年(1928年)2月創刊於上海,彭學沛為首任總編輯。民國38年(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民國95年(2006年)實體報停刊,改為網路報形式繼續發行。實體報總計發行28356號。 中央日報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之代表性的官方媒體。 1949年,中央政府撤退到臺北市;此後,《中央日報》接續在臺灣發行五十餘年,為中國國民黨黨營文化事業成員,幾乎為「黨報」。在報禁開放前,《中央日報》銷量很高。於1960年代至1980年代間,《中央日報》與《中國時報》和《聯合報》並稱為「三大報」。第一次政黨輪替(民國89年,西元2000年)以前,《中央日報》與《青年戰士報》(後改名《青年日報》,目前為中華民國國防部所有之中文報紙)同為宣導官方立場的主要媒體。 香港《大公報》與馬來西亞《光華日報》是少數歷史比《中央日報》長的中文報紙。.

查看 左派和中央日報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查看 左派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遷臺前歷史

中國國民黨遷臺前歷史是指中國國民黨從1894年於美國夏威夷檀香山成立後而至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至臺灣前的歷史。.

查看 左派和中國國民黨遷臺前歷史

中冰关系

中冰關係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冰岛、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冰岛共和国之間的雙邊關係。經貿方面,中國是冰島在亞洲第一大、全球第七大的貿易夥伴,兩國之間有促進和相互保護投資協定;文化方面,中國和冰島約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有民間的文化交流,而中國在冰島大學設有孔子學院。 英国广播公司有報道指出冰島對中國的地位「舉足輕重」。中国驻冰岛大使张卫东曾經指出,中方珍视與冰岛的传统友谊,视冰島为中國在欧洲「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和「好伙伴」,期望与該國共同努力发展雙方关系;時任曾表示中國是冰島一向的「堅定支持者」,尊重作為小國的冰島。.

查看 左派和中冰关系

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

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1927年8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上成立临时中央政治局。同年11月9日-10日,在上海召开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名义上瞿秋白主持,实际上是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主持。会议原则上通过了罗明纳兹起草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14日中共中央常委会议修改审定)等文件,并增选周恩来、罗亦农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 已经上井冈山的毛泽东也被邀请参加会议,但他没有出席。11月14日,会议撤销毛泽东、彭公达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并致函中共湖南省委,要求撤销毛泽东省委书记的职务。.

查看 左派和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

中国 (纪录片)

《中国》(Chung Kuo, Cina)是意大利左派导演安东尼奥尼于1972年在中国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片長217分鐘。.

查看 左派和中国 (纪录片)

中国-土耳其关系

中国-土耳其關係(Çin-Türkiye ilişkileri),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土耳其、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耳其共和国之間的雙邊關係。現代的中土兩國於1971年8月4日建交,自此後两国关系发展快速、顺利;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於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設有大使館,土耳其共和国亦於中國首都北京設大使館。.

查看 左派和中国-土耳其关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基础民法之一,通过法律来认定财产的归属权,以便调解民事关系确立法律依据。物权法属于财产的归属法,是财产制度的基础,亦是区隔不同经济制度的标志。.

查看 左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中華民國政黨

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截至2017年10月28日共有334個登記政黨存在,主管機關為內政部民政司。 目前立法院以民主進步黨為第一大黨,中國國民黨為最大在野黨,尚有時代力量、親民黨、全民參政大聯盟、無黨團結聯盟擁有部分席次;而地方議會除上述政黨外,另有台灣政黨全民參政大聯盟、台灣團結聯盟、民國黨、新黨、綠黨、劳动党、台灣第一民族黨、樹黨擁有席次。.

查看 左派和中華民國政黨

中間偏右

中間偏右,又稱中右翼,是用來描述政治觀點在政治光譜上橫跨中間派與右派,但不包含極右派立場的個人、政黨、組織及智庫。許多中間偏右政黨內有各種派系存在。.

查看 左派和中間偏右

中間偏左

中間偏左,又称中左翼,是用來描述或表示其政治立場的名詞,政黨或組織(如智庫)其觀點在政治光譜中,從中間延伸到左邊,但不包括極左派立場。Oliver H. Woshinsky.

查看 左派和中間偏左

中間選民

根據中間選民理論,社會上各種持有不同政策偏好的選民都可以依據其政治傾向在座標平面上定義出屬於他的一點,而所謂的中間選民,就是指在「左派」與「右派」或「保守派」與「自由派」的意識型態中沒有偏向任何一方,政治座標完全居於中間的人,這種人不能既不能歸於政治上「傾左」也不能歸於「傾右」(或是不能歸於「偏保守」或「偏自由」)。根據理論,這種持有完全中立政治態度的人在社會上存在的人數,與其他各組不同政治傾向的人比較,完全中立的人是所有組別中人數最多的,在統計意義上這一組的人是樣本裡的眾數,同時也是中位數。 中間選民理論成立在社會上選民的政治傾向可以製成一完美的常態分布光譜。與中間選民概念不同但時常有所誤用的是中位選民理論。由於實務上極少出現真正成常態分布之情形,因此「沒有任何政治傾向」的「中間選民」並不絕對(且通常不)等於「中位選民」。以各政黨「追求最高得票率」的目標而言,所有的政黨都會趨向於所謂的中位選民,亦即在人數的分配上位於中位數的選民在政黨傾向的光譜上所位居的位置,而非僅僅政治傾向的「中間」。 日常生活中所指的中間選民,其意涵和理論嚴格上的中間選民並不完全相同,而較為接近游離選民(swing voter)。一般日常生活所稱的中間選民,是指面對二不同的候選人政策時,若選民無明顯偏好任何一人,此時會稱這樣的選民為「中間選民」,而不再嚴守理論上左派與右派或是保守派與自由派的分際。 category:选举.

查看 左派和中間選民

中间派

中间派是政治派别的一种,其政治观点介乎于左派和右派之间,一般主张以中庸的态度解决问题。在民主国家的选举中,中间派选民通常是受到各方重点关注和拉拢的。 中间派通常反对过度激进和过度保守,主张采取各方面比较平衡的政策,反对以固定的社會主义或資本主义来指导和制订政策,而认为政策应根据情况不同而随机应变,以取得最佳效果为目标。 此外,中間派在難以用左派和右派去界定兩大政治勢力中,或是在兩大政治陣營之中取平衡,獲最大政治利益。 中间派在政治上又可以细分为:.

查看 左派和中间派

中日新聞

《中日新聞》是日本中日新聞社發行的一份地方性報紙,也是日本全國發行量第四大的報紙,僅次於讀賣、朝日、每日等三份全國性報紙,在日本中部地方尤其擁有極大的閱報率。總部位於愛知縣名古屋市中區,是日本職棒球隊中日龍的母企業,也是中部日本放送的最大股東。.

查看 左派和中日新聞

丹尼士·希利

丹尼士·溫斯頓·希利,希利男爵,CH,MBE,PC(Denis Winston Healey, Baron Healey,),英國工黨政治家,曾先後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出任國防大臣及財政大臣等職。.

查看 左派和丹尼士·希利

丹麥社會自由黨

丹麥社會自由黨(Radikale Venstre,直譯為「激進左翼」),又稱激進自由黨(Radical Liberal Party),是丹麥社會自由主義政黨。.

查看 左派和丹麥社會自由黨

丹麥政黨列表

丹麥屬於多黨制,通常由多個政黨組成聯合政府。自1982年後開始出現單一政黨執政。 2015年6月18日丹麥時間下午8點,丹麥新內閣大選開始計票。.

查看 左派和丹麥政黨列表

丹麦共产党

丹麥共産黨(Danmarks Kommunistiske Parti),简称丹共(DKP),是丹麦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 该党成立于1919年11月9日,由社会主义青年联盟左翼和丹麦社会主义工党合并而成,当时取名为丹麦左翼-社会党。该党于1920年加入共产国际时改为现名。1920年代,该党受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和干扰。1930年代,该党内部趋于团结,参加并领导工人运动。1932年,该党候选人被选入议会。1940年纳粹德国侵入丹麦后,该党积极领导抵抗运动。二战结束后,该党曾进入1945年5月-11月的联合政府。1952年,该党取消了党纲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丹共提出走向社会主义只能通过和平过渡。1959年,原丹共主席拉森另组社会主义人民党,丹共力量因此有很大削弱。1979年,因对社会民主党态度不同,该党发生分裂,部分党员另立“共同路线”党。1989年,该党参与创建了团结名单-红绿联盟。1991年3月,该党举行第31届特别代表大会,决定把丹共改造成“联络网结构”,从事扩大地方左翼力量的合作。2009年,该党约有党员300人。.

查看 左派和丹麦共产党

东帝汶印度尼西亚占领时期

东帝汶印度尼西亚佔領时期(Ocupação de Timor-Leste pela Indonésia,Pendudukan Indonesia di Timor Timur,或称印尼佔东帝汶时期),指由1975年12月至1999年10月,印度尼西亚对东帝汶实施的军事占领与实际统治。 葡萄牙对东帝汶进行长达270余年的殖民统治后,1974年,葡国的康乃馨革命爆发,葡政府宣布实行非殖民化政策,放弃海外殖民地。各个殖民地纷纷脱离葡的统治,宣告独立,但这也让东帝汶的未来充满了不稳定因素。一场小规模的内战后,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在帝力宣告胜利,并于1975年11月28日单方面宣告东帝汶独立。 1975年12月7日,印尼以东帝汶领导人要求其帮助为由,出兵东帝汶并实施占领。到了1979年,几乎所有东帝汶武装抵抗力量都遭到其摧毁。印度尼西亚遵照所谓“公民大会”不真实的自决,宣布东帝汶领土成为其第27个省。 24年来,东帝汶人民遭受到印尼有组织有系统的法外处决、酷刑、屠杀、强暴、瘟疫以及人为制造的饥荒的折磨。 文件中援引各方的调查报告,提到:“印尼军方将饥饿也作为一种武器,妄图让东帝汶人灭绝⋯⋯入侵者使用凝固汽油和化学武器污染了食物和水源⋯⋯各种途径被用来折磨受害者,骇人的细节诸如斩首于众、损坏外生殖器、活埋、火烧活人、在受害者亲人面前砍断其耳朵或外生殖器⋯⋯强奸、性奴役、性暴力被用作工具来恐吓绝望而无力的东帝汶独立支持者⋯东帝汶的人口数量比印尼占领前减少了三分之一。”1991年,东帝汶发生了让世界为之震怒的事件,诸如此类残杀的报道更是不计其数。 东帝汶始终对印尼的统治进行着强烈的反抗。Schwarz (1994), p.

查看 左派和东帝汶印度尼西亚占领时期

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

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Frente Revolucionária de Timor-Leste Independente),简称革阵(FRETILIN),是一个東帝汶左翼政黨。自1974年至1998年間為爭取東帝汶獨立之反抗運動,原名帝汶社會民主協會。自東帝汶脫離印尼獨立,革阵便轉型為政黨參與選舉。 2001年的選舉中,革阵囊括57.4%的選票,在88席的議會中取得55席,雖然超過半數,但未及三分之二席次的修憲門檻。 2007年6月舉行的国民议会選舉中,該黨再度居冠,但得票率已大幅滑落至29%,席位数量亦降至21席。.

查看 左派和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

希臘共產黨

希臘共產黨(希臘語:Kommounistikó Kómma Elládas),簡稱希共(KKE),是希臘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也是希臘現存最老的政黨 (成立於1918年11月17日)。 该党初名希臘社會主義工人黨,1924年改名为希腊共产党,并加入共产国际。1936年,该党被希腊当局宣布为非法。二战开始後,该党组织民族解放阵线和希腊人民解放军,成为希腊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主要力量。二战后,该党與希臘政府爆發武裝衝突。1949年,该党领导的希腊民主军在希腊内战中失败后,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及部分党员流亡国外,直至1974年希腊民主化。 该党近年来在希腊政坛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极其活跃,多次主办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并发起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倡议。目前,该党在希腊第三大城市帕特雷执政。.

查看 左派和希臘共產黨

希臘抵抗運動

希臘抵抗運動(Εθνική Αντίσταση,意為“民族抵抗”)是一個名詞,囊括了二戰時政治光譜左右兩端各股反對軸心國佔領希臘(1941年至1944年)的武裝或非武裝團體。.

查看 左派和希臘抵抗運動

希腊共产主义组织

希腊共产主义组织(;Kommounistikí Orgánosi Elládas,简称KOE)是一个希腊的一个信奉毛主义的极左翼政党,成立于2003年。意识形态具有革命马克思主义,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运动。.

查看 左派和希腊共产主义组织

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意为“好空氣”),当地華人常略稱為布宜諾市或布市。是阿根廷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直譯:銀之河)南岸、南美洲东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2014年,在大布宜诺斯艾利斯地区(Gran Buenos Aires)有常住人口17,180,000,是拉丁美洲第二大都会区,仅次于大圣保罗地区(2012年19,956,590人)。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拉丁美洲最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La Avenida 9 de Julio)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公尺寬(超過16车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的发源地就在布市的博卡区(La Boca)。 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评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查看 左派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雷特·埃默顿

比爾治·米高·艾馬頓(Brett Michael Emerton,),澳洲職業足球員,司職右中場,可以客串演右後衛、攻擊中場及左翼,多才多藝、速度與技術兼備。現時效力於澳大利亞職業足球聯賽悉尼足球會,亦是澳洲國家隊的主力球員。 艾馬頓是2002年澳大利亞足球先生得主,當年他擊倒了基維爾和維度卡等知名球員奪獎。.

查看 左派和布雷特·埃默顿

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捷克语:Pražské jaro;斯洛伐克語:Pražská jar ;俄语: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在共产党第一书记亞历山大·杜布切克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倾向。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在冷战期间,这是华沙条约成员国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苏联的援助而宁愿屈服于希特勒的经验,都依然清楚地存在于苏联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在捷共内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数派—尤其在高层领导中—拒绝放松党对社会的控制权,并且密谋在苏联的领导下推翻改革者的领导。 与中东欧的许多国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一场平稳的政治变革使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上台,并没有发生如同匈牙利一样的暴力革命和社会动荡。但是,苏联期望在其盟国中推行苏式的政府模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武力来强制实现。这种政策因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而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实这种政策最早从斯大林时代就开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将其公之于众而已。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被戈尔巴乔夫的辛納屈主义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大会已经准备支持改革派,并削弱斯大林主义者的力量。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中只有少数批评,因为在冷战时期,由于核对峙的存在,西方国家无法挑战苏联在中欧地区的霸主地位。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这次事件也改变了在许多西方国家左翼分子对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同情態度。 这起事件的名字曾由韓國的「」(首爾舊名)和中国的「北京之春」所借用,也用來称呼后来的政权变更,比如“阿拉伯之春”。.

查看 左派和布拉格之春

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

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英語:World Festival of Youth and Students)是一項不定期舉辦的左派國際綜合性青年活動。主辦組織是世界民主青年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Democratic Youth,簡稱WFDY),協辦單位是國際學生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國際青年與學生聯歡節誕生於1947年,被認為是東方集團為了與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互別苗頭而創立的活動。但除了運動項目外,聯歡節還包括許多文藝、政治活動,且活動進行時間約僅一週,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相較之下略短,參加者也多限於左派青年團體。 冷戰時期大部分時候,聯歡節都在東方集團各國舉辦並由其提供經費贊助,因而此聯歡節常被認為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工具。John C.

查看 左派和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

世界歷史

世界歷史,簡稱世界史,又稱人類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前就存在,但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述說歷史。世界历史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根据不同的地区,可分为不同地区的历史,例如中国历史、美国历史;根据不同的代表事物,可以分为不同事物的历史,例如環境史、航空史。.

查看 左派和世界歷史

世界民主青年联盟

世界民主青年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Democratic Youth,缩写为WFDY)是一个得到联合国承认的国际性非政府左翼青年组织,于1945年在伦敦创立,当时的目的主要是在二战结束后联合反法西斯各盟国青年促进和平和反对核战争,同时表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东方阵营)青年的友谊。 世界民主青年联盟将自身定义为一个反对帝国主义的左翼组织。其总部设在匈牙利布达佩斯。.

查看 左派和世界民主青年联盟

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政策。根据该政策,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员大約佔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約佔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約佔三分之一。.

查看 左派和三三制原则

一二·三事件

“一二·三”事件(Motim 1-2-3)是澳門歷史上一次較大規模的動亂,取名自1966年12月3日發生的嚴重警民衝突。事件令葡萄牙政府在澳門的管治威信喪失,也導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勢力實際上能够控制澳門,也因此令中華民國政府在澳門的勢力被完全肅清。澳門的經驗也助長左派勢力的信心,間接促成香港的六七暴動。.

查看 左派和一二·三事件

一党制

一党制(one-party system)、单党制(single-party system)或一黨專政是單一政黨壟斷政治與軍事權力,並透過憲法、軍警、特務等各種制度內外之手段,長期將其他勢力排除於政治權力外的国家。这类国家一般为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第一个一党制国家为1878年-1980年的西非国家利比里亚的真辉格党,长达102年。 傳統上以「政黨的數目」爲標準來判定一個國家是一黨制、兩黨制或多黨制,但此判定標準据台灣学者葛永光指出不充分,例如一黨領導的共產黨還實施黨內民主,內部派系眾多,存在一黨多元的系統,兩黨國家卻小黨林立抵制國會,又如歐洲多黨聯合執政良久沒有競爭的情況也很常見。 法理上的一党制国家為威权体制的一種,和其他个人独裁、军事独裁、绝对君主制等比較,有助於理解民主转型之不同途徑。.

查看 左派和一党制

也门社会党

也门社会党(阿拉伯语:)是也门的一个政党。前身为民族解放阵线,简称“民阵”,1963年8月9日成立,1978年10月11日改组为也门社会党并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定为党的指导思想。1990年,也门社会党放弃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并于该年5月同全国人民大会党合作实现了也门统一。1994年5月,两党矛盾激化,爆发内战。社会党败北,成为在野党。.

查看 左派和也门社会党

九十年代 (雜誌)

《九十年代》雜誌,原名《七十年代》,是一份頗具影響力的中文政治、歷史雜誌,由李怡創辦,創刊於1970年2月香港。初期接受中共的資助,1981年脫離左派,1984年更名為《九十年代》。在台灣解除報禁後,在1990年創辦台灣版。至1998年5月停刊。雜誌創辦人及主編為李怡,由「臻善有限公司」出版。(另有一份名稱相近的周刊名為《70年代雙周刊》,由七十年代香港社運青年莫昭如、吳仲賢、陳清偉等創辦,思想傾向托洛斯基主義,兩份為不同的雜誌。) 该杂志曾先後被台灣、中國大陸查禁。1970年代至1980年代,在享有言論自由的香港出版的《九十年代》,成為世界中文刊物中針砭時弊頗具獨立中肯角度,敢言前瞻、啟發新思維的論政雜誌;其獨特批判風格因而甚為得到各地華人知識份子所器重。特別是「九十年代」時期,雜誌集合眾多知識份子的作品,敢於批評兩岸政權,不少未能在中國大陸或台灣刊登的文章都是在「九十年代」最先發表。 日本新聞界經常引用《九十年代》的報導,將它視為「香港的象徵」,推崇它長年所扮演的「唯一監督制衡政府」的角色,是一種「貴重的存在」,其創辦人李怡更是許多日本最權威媒體經常邀訪的對象。.

查看 左派和九十年代 (雜誌)

幸福實現黨

幸福實現黨(幸福実現党、Happiness Realization Party)是日本的政黨,乃宗教法人幸福科學的分支,2009年5月成立。.

查看 左派和幸福實現黨

广泛阵线 (乌拉圭)

广泛阵线(Frente Amplio,缩写为FA),1971年2月5日成立,是乌拉圭的一个中間偏左至左翼的政党联盟,与乌拉圭劳工联合总会-全国劳工大会(PIT-CNT)和合作住房运动有密切的关系,1985年乌拉圭民主化後取得合法地位。该党在2005年的大选中赢得了众议院51%选票,而总统选举的候选人塔瓦雷·巴斯克斯在同一天赢得了总统大选,首次執政,採取溫和的社會改革路線。 2009年11月29日,何塞·穆希卡作为广泛阵线的总统候选人参与第二轮总统选举,以52.6%的得票率当选为新一任乌拉圭总统。.

查看 左派和广泛阵线 (乌拉圭)

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极左翼的中国民族主义及毛泽东思想政经评论网站。該站于2003年由北京乌有之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设,创办人包括范景刚、韩德强等人。网站在2012年4月12日曾被中国当局關閉,后重新开始运营。网站反对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采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认为毛泽东思想更适应中国发展。.

查看 左派和乌有之乡

乌拉圭

乌拉圭东岸共和国(República Oriental del Uruguay),通称乌拉圭(Uruguay,),南美洲东南部国家,西邻阿根廷,东与北邻巴西,南濒拉普拉塔河,东南濒大西洋。乌拉圭人口达近342万,其中近180万居于其首都和最大城市蒙得维的亚及其都市区。乌拉圭领土面积约为,为南美洲第二小,仅大于苏里南。 查鲁亚族人在乌拉圭地区定居时间近四千年。1680年,葡萄牙殖民者抵达并建立科洛尼亚·德尔·萨克拉门托,亦为这一区域内最古老的欧洲定居点。18世纪初西班牙在此建立军事据点蒙得维的亚,对这一区域开始进行争夺。1811年至1828年,在西班牙、葡萄牙、阿根廷及巴西四国角斗之中,乌拉圭获得独立地位。在19世纪乌拉圭频繁受到外国影响及入侵,其军队在国内政治常年扮演重要角色,这一状况一直持续至20世纪末期。现代乌拉圭为一民主制立宪共和国,其总统为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 在拉丁美洲国家中,乌拉圭于民主程度、和平程度、清廉程度http://photos.state.gov/libraries/uruguay/19452/pdfs/UruguaysRankingsJune2013.pdf及电子政务 方面均排列首位,并于新闻自由、中产阶级规模及富裕程度上列南美洲首位。乌拉圭对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人均贡献量居世界第一。在经济自由度、收入均衡、人均收入及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方面,乌拉圭亦居区域第二位。在全美洲范围内,乌拉圭的人类发展指数、GDP增长、创新能力及基础设施建设居大洲第三。联合国将乌拉圭归为高收入国家(最高层级)。在电子参与程度上,乌拉圭居世界第三。乌拉圭亦为世界重要的羊毛、稻米、大豆、冷冻牛肉、麦芽和牛奶出口国。 2013年,《经济学人》将乌拉圭列为“世界年度国家”,并对其大麻生产、销售及使用合法化举措做出认同;同性婚姻及堕胎亦为合法。由此,乌拉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自由及社会进步的国家之一,在个人权利、宽容及包容尺度上均居世界前列。.

查看 左派和乌拉圭

乔治·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英国左翼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 《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為奥威尔的传世作品。當中,奥威尔以锐目观察,批判假社会主义之名、行极权主义之实的斯大林主义;以辛辣的笔触讽刺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和追逐权力者;而小说中对极权主义政权的预言在之后的五十年中也不断地与历史相印证,所以两部作品堪称世界文坛政治讽喻小说的经典之作,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界。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新话”、“双重思想”等词汇,皆已收入英语词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奥威尔主义”、“奥威尔式的”等新詞,甚至成为日常通用語汇,可见奥威尔和其作品在英语国家的巨大影响。 由于历史上东西方的对峙,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经常被视为反苏和反共的代名词,因而在苏联、东欧、中華人民共和國等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封杀。《一九八四》直到1985年才有简体中文版刊行,且出版初期被列为“内部读物”,只允许特定人群购买阅读。.

查看 左派和乔治·奥威尔

乔治·库东

喬治·奧古斯特·庫東(1755年12月22日- 1794年7月28日)是法蘭西政治家和律師,他在法蘭西大革命時期作為國民立法議會的代表而聞名。1793年5月30日,庫東當選為公共安全委員會成員,與他的朋友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和聖茹斯特在恐怖統治時期緊密結合共事,直到他的1794年被處決。 庫東在牧月22日法令的制定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個法令使得被指控為反革命而遭處決的人數急劇上升。.

查看 左派和乔治·库东

亚历山大·米勒兰

亚历山大·米勒蘭(Alexandre Millerand,;),法國律师和政治家。1920年出任法国總理。後來以溫和派聯盟領袖的資格當選共和國總統(1920~1924),以他希望通过修改宪法加强总统的权利尔著称,後迫於左翼聯盟的壓力而辭職。 米勒兰的妻子为让娜·米勒兰(Jeanne·Millerand,1864-1950),夫妻俩育有子女四人,分别是 儿子让·米勒兰(Jean·Millerand,1899-1972)、女儿爱丽丝·米勒兰(Alice·Millerand,1902-1980)、儿子雅克·米勒兰(Jacques·Millerand,1904-1979)、女儿玛泰·米勒兰(Marthe·Millerand,1909-1975)。.

查看 左派和亚历山大·米勒兰

亞倫·雷奈

亞倫·雷奈(,)是一位法國電影導演,他最廣為人知的是早期以記憶與創傷為題材的作品,代表作品包含《夜与雾》(1955年)、《广岛之恋》(1959年)和《去年在马倫巴》(1961年)等。亞倫·雷奈也是法國新浪潮導演的主要代表,雖然亞倫·雷奈並不認為自己是法國新浪潮的一部分。他與左岸派導演緊密聯繫,具有現代主義風格,也是左翼政治電影製片人。他的電影曾經與让·凯罗尔(Jean Cayrol)、瑪格麗特·杜拉斯、阿蘭·羅伯-格里耶、乔治·松伯朗(Jorge Semprun)與雅克·斯騰伯格(Jacques Sternberg)等人合作Peter Cowie, The Explosion of World Cinema in the 60s.

查看 左派和亞倫·雷奈

京都新聞

《京都新聞》是主要在京都府及滋賀縣發行的一份地方報紙。早報日發行量大約有51萬份。政治立場偏左派。 由于京都是歷史古城,且大學很多,因此該報有不少有關歷史、文化的文章。另外,京都放送與琵琶湖放送是其關係企業。.

查看 左派和京都新聞

人間雜誌

《人間》雜誌(1985年11月-1989年9月,共47期),簡稱《人間》,是由臺灣左翼作家陳映真創辦的報導文學雜誌。該雜誌以富有特色的報導攝影、深入追求真相的文學描述及豐富的社會關懷形成其獨特風格,並深刻影響臺灣在1980年代蓬勃興起的學生運動及社會運動。.

查看 左派和人間雜誌

人民协会-金色黎明

人民协会-金色黎明(Λαϊκός Σύνδεσμος – Χρυσή Αυγή),簡稱金色黎明(Χρυσή Αυγή,罗马化:Chrysi Avgi),希腊极右翼政黨,於1993年正式成立。 该党现任领导人为尼古拉斯·米哈羅里亞可斯(Νικόλαος Γ.

查看 左派和人民协会-金色黎明

人民導報

《人民導報》為於臺灣境內發行的報紙,創刊於1946年1月1日的臺灣臺北。1947年3月,該刊因批評統治臺灣的國民政府及報導二二八事件真相,遭中華民國之中國國民黨政府停刊,主筆及記者多名亦於該事件受害。 於政治生態被歸類於左派刊物之《人民導報》有兩大特點。其一是副刊刊行之新詩、散文及小說,於中國大陸製作主筆,再寄回臺灣刊登。其二則為自發行後即對甫接收臺灣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嚴加批評,並對戰後初期之臺灣社會亂象批判歸罪於由陳儀領導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查看 左派和人民導報

人民火大行動聯盟

人民火大行動聯盟,簡稱火盟,是台灣一個左翼社運組織,主要參與勞工權益、妓權、移民者、同志權利、原民權、環境保護等議題。 火盟並未正式登記為政黨,但自2002年(仍是工委會時期)起開始推派參與工運等社會運動經驗非常資深的人參選縣市議員、立法委員和市長。火盟參選方式較像是「政治實驗」,由一位「揪團人」尋找一群理念相同者共同出資並推出一位候選人,該候選人選前必須簽訂「民主契約」,候選人還要先簽下「離職同意書」,如果成功當選後沒有實現承諾,必須辭職下台。由於火盟策略特別,常讓台灣社運界想要幫忙卻不知道如何下手,但其確實為一般政治帶來多元和激進的政策。 火盟行動範圍主要於台北、基隆兩地,其基隆辦公室自2011年開始發行刊物《打火石》。在2011年,火盟成員向內政部登記成為政黨「人民民主陣線」,其運作方式仍然如同火盟。2014年3月,由於成員之間對於批判、執行路線產生歧見,火盟與民陣正式分裂而不為互相隸屬。.

查看 左派和人民火大行動聯盟

人民運動聯盟

人民运动联盟(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简称UMP)是法国過往的主要中間偏右政党,於2002年由雅克·希拉克所领导的保卫共和联盟、及法兰西民主联盟的大部分合併而成,並在1995年-2012年成為法國的執政黨,下野後成為法国主要反对党和议会第二大党。2015年5月30日,更名為共和黨。.

查看 左派和人民運動聯盟

人民民主陣線

人民民主陣線,簡稱民陣,是台灣的一個左派政黨,2011年底正式成立。其前身為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與人民火大行動聯盟。無黨主席、黨員制度,而是由數个「人民民主.人民老大參政團」组成,每一參政團各有主要議題。民陣主要關注在勞工權益、妓權、移民者、同志權利、原民權、環境保護、身心障礙權益等議題。 2014年3月,由於成員們對於批判、執行路線產生歧見,火盟與民陣正式分裂而互不隸屬。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中,候選人王芝安成功當選台北市士林區岩山--里長,這是人民老大運動開始以來第一次勝選。 截至2016年6月,高達7成參選人是輔仁大學心理系畢業生、講師和教授,其餘由性權團體(例: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代表、工人代表組成。 人民民主陣線重要成員夏林清(創辦人鄭村棋之妻)為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兼社會科學院院長。2015年6月輔仁大學心理系發生一起性侵酒醉女學生事件,夏林清遭指控在處理事件過程中,涉嫌與當時系主任主導工作小組成立,不走現有校園性平會等方式,企圖掩蓋事實,壓迫性侵受害人以平息案件,過程中多名人民民主陣線成員,同時也是輔仁大學心理系講師的龔尤倩、王芳萍、何燕堂、周佳君等人,在討論會中批判受性侵女學生與其朱姓男友,事後更在媒體上公開放話指控女學生汙衊,導致女學生事後「被道歉」二度傷害,引起網民熱議。.

查看 左派和人民民主陣線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與新華社及中國中央電視台並列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三大传媒機構,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大报,有广泛影响力。 《人民日报》于1946年5月15日起发行,最初是中共中央晋冀鲁豫局的机关报,风格较为严肃,内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官方立场。該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查看 左派和人民日报

二月提纲

二月提纲全称《五人小组向中央的汇报提纲》,由于其成文时间而得此称谓。该文件是1966年2月中国共产党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召开专门会议后,向中共中央的汇报文件。 1966年2月,以北京市長彭真为组长「文化革命五人小組」,發表《關於當前學術討論的彙報提綱〉,即《》,主張把《海瑞罷官》的問題局限於學術討論範圍。 1966年4月,毛澤東指示姚文元,撤消《》,並批判彭真,之後批判浪潮席捲全國。.

查看 左派和二月提纲

库尔德斯坦工人党

库尔德斯坦工人党(Partiya Karkerên Kurdistan/پارتیا کارکەرێن کوردستان,缩写为PKK/پکک;Kürdistan İşçi Partisi;حزب العمال الكردستاني),中文名称通常翻译为库尔德工人党,是一个于1970年成立的政党和武装团体,目标是在它宣称的库尔德斯坦范围内建立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的库尔德人民族国家,包括土耳其东南部、伊拉克东北部、叙利亚东北部和伊朗西北部,但是这些国家反对任何此类领土变更 。该党成立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库尔德民族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基础。该党曾长期由阿卜杜拉·奥贾兰领导,直至他于1999年被土耳其当局逮捕 。在此之后,该党放弃了马列主义意识形态,转而提倡民主邦联主义Abdullah Ocalan, "Prison Writings: The Roots of Civilisation", 2007, Pluto Press.

查看 左派和库尔德斯坦工人党

库尔特·图霍夫斯基

库尔特·图霍夫斯基(Kurt Tucholsky,),生于德国柏林,逝于瑞典哥德堡。他是德国记者、作家,曾用笔名有碧玉房子(Kaspar Hauser)、彼得·潘特(Peter Panter)、提奥巴尔特·老虎(Theobald Tiger)和伊格纳斯·和若贝尔(Ignaz Wrobel)。 图霍夫斯基是魏玛共和国时期最重要的评论家。他致力于时政评论,曾参与出版周报《世界舞台》(Die Weltbühne),以亨利希·海涅的传统自命,抨击社会现状。其作品多为讽刺小品、小剧场剧本、歌词和诗。自我定位为左派民主人士、反战与和平主义者、对当时泛滥于政界、军界和法律界的反民主潮流甚为不满,一再呼吁警惕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义)的危害。.

查看 左派和库尔特·图霍夫斯基

五億探長雷洛傳

1991年上映的香港传记片,描述由劉德華飾演知名探長「雷洛」(影射總華探長吕乐)的故事。由於影射呂樂,但有許多與史實不合之處(例如劇中「顏同」影射的顏雄根本是呂樂的忠實部下),所以在呂樂建議之下,改稱為「雷洛」。 電影分为两部:《五億探長雷洛傳:雷老虎》和《五亿探长雷洛传II之父子情仇》分别于9月19日和10月10日先后上映,累计收获5,300万的票房佳绩。首部获得第11届香港電影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提名,關海山赢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和第28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奖。.

查看 左派和五億探長雷洛傳

五月廣場母親

五月廣場母親(Madres de Plaza de Mayo),是在1976年和1983年间在阿根廷因为反对政府独裁内失去家属的人们所进行的运动。 1976至1983年間阿根廷大約有三萬名左派學生、知識分子、記者、工人消失,被稱為「肮脏战争」(Guerra Sucia)。自1977年起每星期四下午,喪失兒女的母親們靜靜地拉起抗議的布條,在阿根廷總統府前的五月廣場(Plaza de Mayo)繞圓行走。 该组织是玻利瓦尔人民大会的成员。.

查看 左派和五月廣場母親

井冈山 (电视剧)

《井冈山》,中国大陆电视剧,导演金韬,主演王霙 、王伍福、潘雨辰、黄鹏、宋佳伦。.

查看 左派和井冈山 (电视剧)

争取社会主义运动-争取人民主权政治机构

争取社会主义运动-争取人民主权政治机构(Movimiento al Socialismo–Instrumento Político por la Soberanía de los Pueblos,缩写为MAS-IPSP),简称争取社会主义运动(Movimiento al Socialismo,缩写为MAS),是埃沃·莫拉莱斯领导的一个玻利维亚左翼政党,成立于1998年,它的支持者自称“masistas”。 争取社会主义运动于2006年执政,它于2005年第一次单独赢得2005年玻利维亚大选。争取社会主义运动从古柯种植者权利保护运动发展而来。埃沃·莫拉莱斯明确了他的政党和社会组织的目标是要实现多民族团结,颁布新的油气法保证油气收入占玻利维亚国家收入的50%,争取社会主义运动领导人最近在访问透露出对油气国有化浓厚兴趣。.

查看 左派和争取社会主义运动-争取人民主权政治机构

争取民主变革全国协调委员会

争取民主变革全国协调委员会 (هيئة التنسيق الوطنية لقوى التغيير الديمقراطي السورية,NCC) 是叙利亚的一个反对派组织,领导人是Hussein Abdel Azim。该组织由13个左翼政党和独立政治活动家组成,其中包括三个库尔德人政党以及在叙利亚国内外活动的年轻活动家。该组织与叙利亚全国委员会是叙利亚最主要的两个反抗巴沙尔·阿萨德政权的政治组织。它与全国委员会的不同点在于协调委员会认为反对派通过与叙利亚当局的对话会促使叙利亚政府主动实现“国家安全与和平地从专制向民主的转变”。.

查看 左派和争取民主变革全国协调委员会

今井正

今井正(いまい ただし、1912年1月8日 - 1991年11月22日),日本電影導演,為戰後日本左翼派的知名人物,擅長反戰、反軍國主義以及社會寫實等的電影題材,知名作品有《青色山脈》。.

查看 左派和今井正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查看 左派和以色列

以色列地工人党

以色列地工人党(Mapai) (מַפָּא"י, 缩写: מִפְלֶגֶת פּוֹעַלֵי אֶרֶץ יִשְׂרָאֵל, 意为. "以色列地工人党、Workers' Party of the Land of Israel") 以色列一个左翼政党,在以色列立国初期执政,1968年合并为现在的以色列工党。在劳动党的执政期间,对以色列进行了广泛的进步改革,建立国家福利制度,提供最低收入、安全和自由(或几乎免费)获得住房补贴和医疗以及社会服务。 A.

查看 左派和以色列地工人党

以色列共產黨

以色列共產黨(המפלגה הקומוניסטית הישראלית;الحزب الشيوعي الاسرائيلي),简称马基(מק"י),是以色列的一個共產主義政黨。 1964年7月后,原来的以色列共产党(简称“马基”)分裂为两派:以原总书记米库尼为首的一派主张在互让原则上解决阿以冲突,反对阿拉伯民族主义力量开展的反以色列立场;以梅尔·维尔纳为首的一派,支持苏联的立场,要求同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协调一致,这一派退出以色列共产党并成立新共产主义名单(简称拉赫)。1975年马基派自行解散,1989年拉赫派改称以色列共产党。 以色列共产党声明自己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党,支持猶太人与阿拉伯人和平共處,政治目标是在以色列实现社会主义。以色列共产党领导了一個政党联盟和平與平等民主陣線(该联盟的法律地位也是政党)。 category:以色列政黨 category:亚洲共产党.

查看 左派和以色列共產黨

以色列政黨列表

本條目收錄以色列的政黨。.

查看 左派和以色列政黨列表

建制派 (香港)

建制派、親北京陣營或親中共派(),或稱建制陣營,為一個香港政治意識形態陣營。建制派由工商界、大財團和專業階層的親共人士、左派工會、地區社團及同鄉會聯合組成,支持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擁護基本法。在政治意識形態上,與民主派在政治立場方面不合,但在某些經濟議題上持有相同意見。建制派在香港歷次立法會地區直選得票比例基本未過44%,但在立法會功能界別議席和民選為主的香港區議會有壓倒性優勢。 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建制派實際上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執政聯盟及管治力量。常被親中共媒體及政府称其成员为「香港爱国人士」或「愛國愛港」,而反對人士則貶稱建制派為「保皇黨」、「保皇派」、「港共」、「土共」。 雖然香港社會上有輿論指建制派是政府的執政聯盟,甚或將取得最多立法會議席的建制派組織視之為執政黨,但根據《行政長官選舉條例》的規定,香港行政長官是不能隸屬任何政黨,政黨成員雖然可用個人身份出選特首選舉,但成功當選後必須退黨,所以現時香港法律上沒有執政黨。.

查看 左派和建制派 (香港)

廖暉

廖暉(),廣東省惠州市惠阳区人,生於香港。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毕业。1960年8月参加工作,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第十二至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连任六届。第十屆、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查看 左派和廖暉

伊朗人民党

伊朗人民黨(波斯語:حزب توده ایران),也译作伊朗图德党,是伊朗的一个非法的共产主义政黨。 該黨成立於1941年9月,前身是伊朗共产党。該黨成立初期,发展迅速,在伊朗的知识分子和城市工人中擁有很大的影響力。1948年,该党党员发展到20万。1950年代初期,该党是推动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的主要力量。1953年,思想较为开明的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薩台被政变推翻后,该党遭到大规模镇压,党员大批流亡国外,党的总部迁至东德莱比锡。巴列维国王实行独裁统治期间,该党在反对国王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79年,该党支持伊朗伊斯蘭革命。1983年,該黨被伊朗神权当局取缔并遭到大規模镇压,四分之三的党员及许多支持者被逮捕(这些人很多死于1988年–1989年的大处决),少数倖免于难者大多流亡欧洲。目前,该党总部设于德国柏林和英国伦敦,在伊朗国内也有地下组织。 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反映了伊朗人民党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前后的遭遇。.

查看 左派和伊朗人民党

伊拉克共产党

伊拉克共产党(الحزب الشيوعي العراقي,;حزبی شیوعی عێراق.)是一个伊拉克共产主义政党,成立于1934年,曾在1950年代-1960年代成为伊拉克最大政党,现作为伊拉克左翼力量重要的一支。.

查看 左派和伊拉克共产党

企畫院事件

企画院事件,是指1939年到1941年期间,日本企画院多数的职员、調查官和相关人员因涉嫌参与左翼活動而以违反《治安維持法》的罪名被检举、起訴的事件。企画院事件是由1939年以后的「判任官集团」事件、和1940年后的「高等官集团」事件组成。.

查看 左派和企畫院事件

伍人報

《伍人報》是於1930年6月開始由臺灣共產黨黨員王萬得主倡,陳兩家、周合源、江森鈺與張朝基合組「伍人報社」的出版刊物。最初《伍人報》是為左翼聯合陣線刊物型態,不久後便成為了濃厚共產主義色彩的刊物。《伍人報》創刊後多次被禁刊,但仍持續發行至15號(並改名為《工農先鋒》)。此份刊物存在日期雖不長,但受左派青年支持,並與日本多間雜誌社關係密切。.

查看 左派和伍人報

张闻天

张闻天(),原名张应皋(也作张荫皋),字闻天,曾經长期使用化名洛甫,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人。 张闻天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前往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学习、任教,是当时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张闻天1930年回国,1933年1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遵义会议后,张闻天被推举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到达陕北之后,随着毛泽东权力的扩大,张闻天的地位逐渐下降。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张闻天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马列学院院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张闻天任中共合江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部长、中共辽东省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张闻天主要从事外交工作,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第一副部长等职务。1959年,张闻天被划为“彭德怀反党集团”成员,受到批判,改而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研究。张闻天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文革”结束前病逝。.

查看 左派和张闻天

张歆海

張歆海(),英文名為 Chang Hsin-hai 、 H. H. Chang 、 Hugh Ho Chang (他在四十年代出演美國电影時的名稱),字叔明,原名為張鑫海,出生於中國上海,浙江海盐县人。中華民國作家、文学家、外交官,美国哈佛大学英語文學博士。回国后,曾任教於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立东南大学、上海光华大学、中央大學(前身為国立东南大学,第二度任教)等校。1940年起,張歆海全家定居美國。1947年至1948年曾短暫回到中國。1951年-1969年期間任教於美国紐約州私立长岛大学(Long Island University)、费尔利迪金森大学(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並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張歆海在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定居美國期間,著有《蔣介石:亞洲人的命運》(Chiang Kai-shek: Asia's man of destiny)、《一位中國外交官的信》(Letters From a Chinese Diplomat)、《傳奇性的姨太太》(The Fabulous Concubine)、《四海之內》(Within Four Seas)、《美國與中國》(America and China: a new approach to Asia),致力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

查看 左派和张歆海

伯尼·桑德斯

伯納德·“伯尼”·桑德斯(Bernard "Bernie" Sanders,),猶太人,美國聯邦參議員,代表佛蒙特州,2013–2015年擔任參議院退伍軍人委員會主席、2015年起擔任參議院財政預算委員會在野黨派領袖(副主席)。他是美國國會史上任期最長的無黨派獨立議員,並一直保留無黨派身份,但一直與民主黨黨團合作。 桑德斯自認是民主社會主義者,喬姆斯基認為他「簡而言之,是羅斯福新政主義者」。他沒有加入民主黨,不屬任何政黨,並以無黨派獨立人士身份成為美國眾議員,任期長達十六年,但一直與民主黨黨團合作。 2006年桑德斯在當選美國參議員後,加入民主黨黨團運作,故在委員會編排方面被算作民主黨一員。 2015年4月30日,宣布以民主黨人身分參與角逐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他是首位猶太人加入民主黨成功勝出初選州份的總統參選人,並加入進步主義路線,但最終敗給希拉里·克林頓。.

查看 左派和伯尼·桑德斯

張子岱

張子岱(Cheung Chi Doy,),生於香港,已退役香港著名足球運動員,司職前鋒,綽號「阿香」,籍貫江蘇上海,前中華民國國腳,為叱吒香港及亞洲球壇的球星,於1960至62年效力英格蘭甲組聯賽球會黑池,是歷來首位加盟歐洲頂級聯賽的華人及亞洲球員,在1998年世界盃前夕全球體育記者就五大洲選出本世紀各洲的最佳陣容,其中張子岱在亞洲最佳陣容中榜上有名亦是唯一入選的華人球員,與父親張金海及四弟張子慧都是前中華民國國腳。於2016年協拍攝紀錄片《尋找張子岱》,在同年8月年屆75歲的張子岱遠赴英國重返現於英格蘭乙組聯賽作賽的黑池,與前英格蘭國腳占美安菲及等昔日隊友及球迷重聚,獲球會高規格接待而英國傳媒亦有廣泛報導。.

查看 左派和張子岱

張光直

張光直(),生於中華民國北平市,原籍新北市板橋。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亦曾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與哈佛大學。.

查看 左派和張光直

張愛玲

張愛玲,小說家。祖籍河北丰润,生於中華民國上海公共租界。本名张煐,後因入學需要,母親黃逸梵(又名黃素瓊)以英文名Eileen譯音,易名愛玲。 張愛玲的祖父母分别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和李鸿章的長女李菊藕。父亲張志沂,生母黃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孫女,即前桂平梧鬱道黄宗炎的女儿,繼母孫用蕃是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孫寶琦的女兒。张爱玲出生名门,受到了极好的教育,特別是當代處於中西合併價值觀的形成。上海淪陷时期,陸續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動上海文壇。1952年张爱玲以完成未完成的学业为名离开中国大陆,其后赴美。在美国期间翻译了清代吳語小说《海上花列傳》(韓邦慶所著),又寫了文學評論《紅樓夢魘》。張愛玲一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漂泊于上海、香港、天津、美国各地,最后在美国定居,并於1960年取得美国国籍。早在之前,1956年时,张爱玲就已经和大自己36岁的德裔美国人赖雅结婚,赖雅逝世后,张爱玲在美国终老,1995年9月8日,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去世于美国加州洛杉磯市西木區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享壽74岁。 張愛玲一生游走中國各地,自謂「我的上海話本來是半途出家,不是從小會的。我的母語,是被北邊話與安徽話的影響沖淡了的南京話」。,上海《天天新報》轉引張愛玲寫的一篇探討《金瓶梅》的文章《「嗄?」?》,2014年1月12日。.

查看 左派和張愛玲

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

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是一名德國政壇人士,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統。他生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代特莫尔德市,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一名重要人物。2005年出任德国总理默克爾大联合政府内阁的外交部部长,2007年出任副总理。2013年第二次出任德國外交部長,繼續擔任外交部長直到當選德國總統。.

查看 左派和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

弗兰克·普伦普顿·拉姆齐

弗蘭克·普倫普頓·拉姆齊(Frank Plumpton Ramsey,,英語發音),英國數學家、哲學家兼經濟學家。 拉姆齊的弟弟迈克尔·拉姆齐是第100任坎特伯里大主教。.

查看 左派和弗兰克·普伦普顿·拉姆齐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生于海德堡,德國政治家。魏瑪共和国首任總統。.

查看 左派和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

约翰·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John Fredrik Reinfeldt,),瑞典经济学家、政治家,温和党领袖,前任瑞典首相。 賴因費爾特於2003年起擔任溫和聯合黨黨魁,2006年大選獲勝後被推選為瑞典首相。成為瑞典史上第三年輕的國家領導人。2010年成功连任首相,成為瑞典首個成功連任的中間偏右政府。.

查看 左派和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

弗朗索瓦·奥朗德

弗朗索瓦·热拉尔·若尔日·尼古拉·奥朗德(François Gérard Georges Nicolas Hollande;)是法国政治家,前任法国总统兼安道爾大公。作为法国社会党的核心领导人之一,曾经出任社會黨第一书记(黨魁)超过十年。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中在第二輪投票擊敗萨科齐,当选法国第24任總統,成為法國第五共和以來第二位左翼總統。 2016年12月1日,因其執政滿意度僅剩4%,且甚至被稱為第5共和最不受歡迎的總統。因此為避免左派分裂,並聲稱將「以國家的最大利益為優先考量」,黯然宣布他不會競選連任,成為自二戰以來法國首位自動放棄連任的總統。.

查看 左派和弗朗索瓦·奥朗德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p;),通稱列寧(a),是俄羅斯共產主義革命家、政治家和政治哲學理論家,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924年)及蘇聯(1922年-1924年)人民委員會主席(總理)。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布爾什維克(後來的蘇聯共產黨)統治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列寧的思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發展的政治理論則稱為「列寧主義」。 列寧出身於富裕的辛比爾斯克中產階級,在兄長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於1887年遭到處決後,他決定接受革命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由於參與反對俄羅斯帝國沙皇專制制度的抗議活動,導致他遭喀山國立大學除名,他在隨後幾年則專注於法律學位上。1893年,他搬到聖彼得堡,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高級幹部,主張馬克思主義。1897年,他因為而遭逮捕,至度過長達3年的流放生涯,期間迎娶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為妻。他在流放結束後搬往西歐,透過出版而成為著名的政黨理論家。1903年,他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意識形態分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領導布爾什維克對抗尤里·馬爾托夫的孟什維克。他鼓舞了1905年俄國革命的爆發,爾後則發起活動,以讓第一次世界大戰轉為整個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相信這將推翻、且由社會主義社會替代。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列寧則返回俄羅斯。之後他領導發動十月革命,使布爾什維克推翻新政權。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組成人民委員會(最高行政機關),部分權力則由民選的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擁有。新政府曾為俄國立憲會議進行選舉,但隨後遭到廢除。在與同盟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後,俄羅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俄羅斯控制下,承認非俄羅斯民族國家獨立。然而契卡也組織暴力行動以鎮壓反對者,造成數萬人死亡、或關押至古拉格的集中營,史稱「紅色恐怖」。右派和左派團體共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軍隊,但在1917年至1922年的俄國內戰中戰敗。儘管俄羅斯政府決定重新分配農民、國家銀行與大型工業的土地,不過為了應對戰爭破壞、與民眾暴動,列寧在1921年推行混合經濟體系的新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成長。為了設法推進世界革命,列寧政府創辦第三國際,期間發動波蘇戰爭。1922年,俄羅斯和鄰近國家簽署《蘇聯成立條約》,宣告蘇聯成立。隨著健康越來越惡化,列寧對於其繼任者新當選總書記的約瑟夫·史達林權力不斷增長表示反對,最後他於逝世。 列寧被廣泛視為20世紀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也是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查看 左派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Vladímir Vladímirovic Pútin,)是俄罗斯政治人物,出生於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現任俄羅斯總統(第4任),曾任俄羅斯第7及11任總理、俄羅斯第2任總統與統一俄羅斯党主席,均沒有離開過權力核心,故被認為是俄羅斯自2000年以來實際的最高領導人。 普京最早任職於KGB,蘇聯解體後進入俄羅斯政府工作,並在1999年中獲得時任俄羅斯總統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欽任命為總理。在1999年12月31日即將踏入2000年的數小時前,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欽突然宣布辭去總統職務,時任總理的普京受命成為代理總統。之後,他陸續贏得2000年和2004年的總統選舉。由於憲法規定了連任的限制,普京無法參與2008年俄羅斯總統選舉。隨後,普京指定的候選人德米特里·梅德維傑夫當選了俄羅斯總統。2008年5月7日普京卸任總統後,被總統梅德韋杰夫提名第二度出任總理,繼續掌握國家的實權。2012年普京第三度參選總統選舉並勝出並辞去统一俄罗斯党主席职务,第四度參選2018年大選再度連任,任期至2024年。 普京擔任總統期間的主要改革如所得稅改成13%、降低利潤稅稅率,以及制定新的土地和法律條文,利用他善於擔任特務工作的施政手段,確保國家運作的平穩。特別是普京在位期間遇上史上最高油價,俄羅斯受惠於油田出口賺進大量資金,使俄國的軍事與政治實力得以在蘇聯崩潰後恢復,政治以及法制上都獲得了穩定發展。但他在民主方面則遭到很多爭議,可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鐵腕總統」。號稱在普京的經濟管理下,在他任內吸引了許多外匯公司進駐俄羅斯,但國際原油價格反轉下跌後馬上又呈現經濟疲態。不過總體而言,他任內國內生產總值將近上升了72%,購買力平價也上升6倍左右;俄羅斯國內的貧窮人口則減少了一半,平均月薪從80美元增加至640美元。分析人士形容普京的經濟改革,令人印象深刻。 但同時他所帶領的政府也被反對派、外國政府或組織和人權組織質疑,特別是由於鷹派的他所主導的第二次車臣戰爭、頓巴斯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南奧塞提亞戰爭及敘利亞內戰,特別是人權和自由記錄等。根據媒體報導,在俄羅斯的經濟圈內出現一組新的巨商集團,並明顯地控制住俄羅斯的整體經濟情況,這包括羅曼·阿布拉莫維奇、奧列格·德里帕斯卡、米哈伊爾·普羅霍羅夫以及尤里·科瓦利丘克等人。值得注意的是,這批新興的俄羅斯巨富,往往與普京本人有密切的關係。此外,普京也被批評於總統任期內塑造一種個人崇拜的價值觀。 普京于2009年12月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说斯大林“很难被非黑即白地评价,很难说他的一生是功是过。”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和比俄共更加亲近斯大林主义的苏联共产党俄罗斯共产主义工人党、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以及第三位置政党俄罗斯民族布尔什维克党,基本上都反感与厌恶普京。 美国新闻评论员罗杰·拜耶斯曾认为普京更像是一个新勃列日涅夫而不是新斯大林。.

查看 左派和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开罗国际书展

开罗国际书展(معرض القاهرة الدولي للكتاب)是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图书博览会.

查看 左派和开罗国际书展

你们运动

你们运动(Twój Ruch),在2013年10月6日前名為帕利科特運動(Ruch Palikota)是由前公民綱領黨議員亞努斯·帕利科特(Janusz Palikot)領導的波蘭政黨,,成立於2010年10月。媒體描述該黨為自由意志主義、自由主義http://www.thenews.pl/1/9/Artykul/56350,Palikot-moves-into-third-in-race-for-parliament、反教權主義、民粹主義和左派政黨。.

查看 左派和你们运动

佔領華爾街

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或譯佔據華爾街)是一連串主要发生在纽约市的集会活动,由加拿大反消费主义组织广告克星发起。行動靈感來自2011年發生的阿拉伯之春,尤其是发生在2011年埃及革命期间的开罗塔利尔广场周围的集会与示威运动。行動於2011年9月17日開始,當日近一千名示威者進入紐約金融中心華爾街示威,警方更一度圍起華爾街地標華爾街銅牛阻止示威者進入。 活动的目标是要持续占领纽约市金融中心区的华尔街,以反抗大公司的贪婪不公和社会的不平等,反对大公司影响美国政治,以及金钱和公司对民主、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对法律和政治的负面影响。组织者试图通过占领该地以实现“尽可能达到我们的要求”之目的,具体要求在运动中逐渐产生。 10月1日,类似的集会运动出现在了华盛顿特区、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波士顿、波特兰、阿布奎基、坦帕、夏洛特、西雅图、丹佛和緬因州波特蘭。 后来,該運動已發展成「一起佔領」(Occupy Together),蔓延至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各地,並在10月15日開始全球各大城市串連,亞洲包括郑州、台北、東京、首爾、香港、吉隆坡都有人加入響應。以及延续至今(2014)的土耳其、乌克兰和泰国等反对政商合一统治的、占领政府机构的行动。.

查看 左派和佔領華爾街

何塞·安东尼奥·雷耶斯

何塞·安东尼奥·雷耶斯(José Antonio Reyes,,),是一名西班牙足球員。司職左翼。 這名球員原本在西甲中型班塞維利亞效力,2004年突然被英超球會阿仙奴以高達2000萬鎊轉會費收購。當時不少評論都質疑阿仙奴的收購,蓋因雷耶斯當時在西維爾表現未算突出。事實上雷耶斯在效力阿仙奴第一場便曾擺過烏龍球,之後亦常公開聲稱無法適應英國環境。最後阿仙奴於2006-07年球季把雷耶斯外借至西甲豪門皇家马德里。 在皇馬的一年,雷耶斯不斷受到傷患困擾,加上要改踢不甚擅長的右中場位置,這限制了雷耶斯的發揮,亦令他始終未能踢回以往在西甲時的表現。不過他於聯賽最後一周的賽事贏回了球迷的歡心,他於下半場後備上陣並連入兩球,令球隊反勝對手,協助皇馬於最後一周以同分但較佳對賽成績擊敗巴塞隆拿,重奪失落了4年的聯賽冠軍。賽季結束後,他沒有重返英國,並加盟同在馬德里市的馬德里體育會。 2008/09賽季,雷耶斯被外借至葡萄牙的本菲卡。.

查看 左派和何塞·安东尼奥·雷耶斯

何塞·安东尼奥·普里莫·德里维拉

何塞·安东尼奥·普里莫·德里维拉,第三代埃斯特利亚侯爵(西班牙文:José Antonio Primo de Rivera,)是一位西班牙政治家,米格尔·普里莫·德里维拉侯爵的長子,也是西班牙法西斯主義長槍黨的創始人。 1923年父親米格尔·普里莫·德里维拉侯爵靠著政變上臺,擔任首相。 1931年,西班牙革命,國王阿方索十三世退位,西班牙第二共和國建立。1935年何塞當選議員,包括西班牙共產黨在內的左派各政黨結盟,是為西班牙人民陣線,何塞拚死抵抗,人民陣線將何塞罷黜,西班牙內戰時,何塞在獄中被處決。 後來的長槍黨黨魁佛朗哥大元帥稱何塞為烈士,多次褒揚何塞的壯烈犧牲,並於1948年下令追贈何塞為。.

查看 左派和何塞·安东尼奥·普里莫·德里维拉

何禮文

何禮文爵士,CMG,CBE,MC,ED,JP(Sir David Ronald Holmes,),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38年起在香港政府供職,第二次世界大戰從軍,期間參與英軍服務團,抗擊日軍及營救盟軍戰俘,屢獲英廷加獎。何禮文戰後備受港府器重,1954年受命成立徙置事務處,營建香港首批徙置公屋,後來先後出任市政事務署署長、新界民政署長及工商業管理處處長等職。何禮文在1966年接替麥道軻任華民政務司,任內香港爆發六七暴動,他以署理輔政司身份主持大局,以強硬手段對付左派滋事份子,緩和局勢。在1969年,華民政務司改組為民政司,並繼續由何禮文出任至1971年退休為止,及後改任公務員敘用委員會主席,於1977年任滿離港。 在政府供職期間,何氏亦曾先後獲委為市政局、立法局及行政局官守議員,其中於立法局前後任職長達10年。他對香港的貢獻深得港府認同,多次獲勳,在1973年更獲勳為爵士。.

查看 左派和何禮文

余光中

余光中(),福建泉州永春人,生於江蘇南京,臺灣藍星詩社知名詩人、文學界巨擘,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曾於香港與台灣多所大學任教。在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中涉嫌以意識形態入人於罪引起爭議《羊城晚報》發表《向歷史自首?——溽暑答客四問》,聯合報,2017年12月16日。.

查看 左派和余光中

徐复观

徐復觀(),原名秉常,字佛觀,後由熊十力更名為復觀,是一位生於中國湖北浠水縣徐琣場鳳形灣的學者。他是新儒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查看 左派和徐复观

徐四民

徐四民(),祖籍福建廈門,緬甸華人報人、商人,緬甸《新仰光報》和香港《鏡報》月刊創辦人。早年於緬甸組織反日活動,支援中國抗日戰爭。他後來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並且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以及全國政協常务委员等職。 徐四民是香港親共人士,在香港左派陣營中地位不淺,向來以言論大膽著稱,故得「徐大炮」之名。他晚年曾連番發表激烈言論,引起很大爭議。.

查看 左派和徐四民

德國刑事法第175條

德國刑事法第175條(正式缩写为§175 StGB)於1871年5月15日在德意志帝國時期頒佈,1994年3月10日被廢除。此條例將男人之間的同性性行為,以性悖軌法(Sodomy law)之名定為刑事罪行。 此條例曾作多次修訂。納粹德國於1935年,將該條例所適用的範圍更加擴大,並加強逮捕觸犯第175條的人士,導致數千人死於集中營——不論是有罪或無辜。東德於1950年將條例回復到前一版本,再於1968年進一步將條例有效範圍收窄至與18歲以下少年性交,並於1988年將該條例完全廢除;西德則一直沿用納粹時期的條例版本至1969年,1969年後只限適用於“有效案件”。條例於1973年進一步收窄,並於德國統一後的1994年完全撤銷。.

查看 左派和德國刑事法第175條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东德)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缩写为CDU)是1945年成立的东德政党。该党作为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卫星党,是东德国家阵线的一部分,直到1989年为止。 1990年兩德統一后,该党同西德的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合并。.

查看 左派和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东德)

德国十一月革命

德國十一月革命(),又称“德国1918年-1919年革命”,是德国在1918年与1919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致使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政权被推翻以及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与俄罗斯的二月革命类似,德国革命并非由一个政党领导。同时,类似苏维埃的工人团体亦希望夺权,然而此类事件使得左派分子更分裂,如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共和政府曾利用右翼的自由军团来镇压同为左翼的斯巴達克同盟。 正如俄罗斯的大革命一般,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灾难引發了德国革命。德军统帅埃里希·魯登道夫想领导军队在1918年向盟军投降,結果引起政治危机。威廉二世退位後,虽然巴登親王任命社会民主党代表领导临时政府,但仍未能阻止叛乱继续。 191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尔港首先发生起义:四万名海员及船只认为德国在战争中大势已去,出战只是自取灭亡,於是抗拒海军的出兵命令。11月8日时,工人与士兵的议会已占领了德国西部的大部分,为“议会共和”作准备。11月9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国灭亡。纵然如此,仍有不少上層或中产的分子支持帝制。11月11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社会民主党跃升成为领导德国的政党,与激进的德國独立社會民主黨共同执政。不过,独立社民黨认为社民黨想保持资本主义在德国的现状,便在1918年12月脱离联合政府。其后,1919年1月,斯巴達克同盟发动第二股革命浪潮,让它横扫德国。社民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军团镇压起义。1月15日,斯巴達克團两位领导人卡爾·李卜克內西与羅莎·盧森堡惨遭杀害。4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形成革命高潮。5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遭社民党政府血腥镇压。 德国革命促成了魏玛共和国的成立,同时又促使民族主义的纳粹党崛起。.

查看 左派和德国十一月革命

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

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Unabhängige 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缩写为USPD),一战期间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中派”建立的政党,一开始左派也参加了该党。这些“中派”既反对右派的战争立场,亦反对左派用革命结束战争的主张。1917年1月7日召开反对派会议,结果反对派被右派开除出社民党。反对派在同年4月成立独立社会民主党,奉行考茨基主义。1918年该党反对德国十一月革命。同年12月,斯巴达克同盟的成员退党另组德国共产党。1920年党代会上该党发生严重分裂,左派退党,与德国共产党合并。其余的大部分独立社会民主党员1922年回归德国社会民主党。该党的主席为胡戈·哈泽。 Category:德国政党 Category:德国政治史.

查看 左派和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

德国马列主义党

德国马列主义党(Marxistisch-Leni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缩写为MLPD)是德国的一个毛派政党。1982年,该党由德国共产主义工人联盟的成员建立。倡导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推翻现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之以社会主义方向的新社会秩序。认为当前社会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实现。为此,崇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该党拒绝使用作为反共政治术语的“斯大林主义”和“毛主义”。公开捍卫斯大林和毛泽东,站在大多数德国左翼团体的对立面。参与了革命政党和组织国际协调、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国际会议 (国际通讯)等国际组织。党的最高机关为代表大会。.

查看 左派和德国马列主义党

德国民主农民党

德国民主农民党(Demokratische Bauernpartei Deutschlands,缩写DBD)是一个东德政党。德国民主农民党成立于1948年,是民主德国国家阵线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民主德国人民议会有52个席位,并参与东德组阁(除最后一届外)。统一社会党创立这一党派的目的是为了减弱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德国自由民主党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并增强他们对统一社会党的忠诚度。党的主要领导结构受统一社会党影响。 柏林墙倒塌后,德国民主农民党最初希望转变成一个平和的农业生态政党,但在1990年第一次人民议会自由选举时该党仅获9个席位。1990年,德国民主农民党与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合并。.

查看 左派和德国民主农民党

德国政党代表色

德国政党各自具有其代表颜色,这有其历史原因也有其党派倾向原因。.

查看 左派和德国政党代表色

往事並不如煙

《往事並不如煙》,章詒和作品,共335页。內容敘述中國反右運動的一些人物與故事。.

查看 左派和往事並不如煙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都有類似的本質:是一種強調既有價值或現狀的政治哲学。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和徹底的顛覆,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為重視已建立之體制並加以維護或者小修小補,並且尊重傳統為不同時代所累積智慧結晶而非累贅。 保守主義者隨著在地區、時代等性質的不同,彼此抱持的觀點或關注的議題可能不同或甚至對立。如英美現今保守主義政黨通常傾向於小政府、自由市場的經濟架構,以及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對抗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或僅僅只是大政府的左派價值觀),甚至是反全球化,例如退出不必要的國際組織等。英美的部分進步保守主義者可能相對的支持有限度市場管控和社會福利政策,改以法律約束公平競爭的型態;現在歐洲國家的保守派跟大洋洲國家的保守派在對待外來移民的議題方面,比北美洲國家的保守派採取更為開放的態度所以相對而言對於外來文化上是可能比較開放,雖然他們也會關心商業活動的發展,不過他們也較少反對或有限度支持福利國家政策的相關目標。.

查看 左派和保守主义

保守党

保守党(Conservative )是属于偏向右派的保守主義政党,大多主張維持社會現狀,或在穩定中求改革和進步,反對左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及支持市場經濟,強調宗教、家庭等社會傳統價值觀。 大部分民主国家都有保守党的存在。有些這類政黨直接以保守黨為名稱,如英國保守黨。有些非以此為名稱但實質上為該國的政黨,如美國共和黨、澳大利亞自由黨、新西蘭國家黨等。 大部分保守黨均為保守黨組織國際民主聯盟的成員。.

查看 左派和保守党

保守黨 (英國)

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正式名称是保守與統一黨(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俗稱托利黨(Tory Party),是英國中間偏右政黨,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按下議院所佔議席數計算,保守黨現時乃英國下院第一大黨。 保守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組織政治團體,其演化可上溯至18世紀早期英国议会的托利黨派系,以至於活躍於16世紀至17世紀時期,一種在議會內支持政府,稱之為「保王黨」的不正式派別。以選舉的勝出次數計算,保守黨是近代英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政黨。 由於保守黨乃發展自活躍於18及19世紀的托利黨,所以它的黨員常常會被稱作“托利黨人”(Tories),而保守黨亦時常被乾脆稱作“托利黨”。整個20世紀,保守黨在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皆參與政府,當中有57年是執政黨。保守黨於1997年大選敗於托尼·布莱尔領導的工黨以後,一直處於在野黨的狀態。直到2010年英國大选后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党魁戴维·卡梅伦擔任首相。至2015年英國大選,保守黨取得330席,超過半數,而再度單獨執政。然而,在2017年英國大選中雖保持第一大黨地位,但贏得議席不過半,組成少數政府。.

查看 左派和保守黨 (英國)

保罗·布莱特纳

保罗·布莱特纳(Paul Breitner,),德国前足球运动员,現為球探,為德国最具争议的足球界別人士之一,他以左派的政治信仰及作风而闻名。在役期间先后效力于拜仁慕尼黑、皇家马德里和布伦瑞克,及代表德国夺得1974年世界杯及1972年欧洲杯冠军。2004年,他入选了贝利拟定的“在世最伟大的125名球员名单(FIFA 100)”。自2007年起,布莱特纳成为拜仁慕尼黑的首席球探。.

查看 左派和保罗·布莱特纳

保罗·洪伦德

保罗·洪伦德(Paul Hollander,1962年生于匈牙利),美国学者,以对共产主义和左派的批评而闻名。.

查看 左派和保罗·洪伦德

保羅·奧頓

保羅·奧頓(Paul Ogden,)出生於斯塔福德利克,前英格蘭足球運動員和領隊。曾先後六次出任利克鎮足球會的領隊,前後近四十年。.

查看 左派和保羅·奧頓

保爾·漢寧森

保爾·漢寧森(丹麥語:Poul Henningsen,1894年9月9日-1967年11月31日)是一位丹麥作家、建築師和評論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丹麥文化生活的重要人物。在丹麥,他常被簡稱作“PH”。.

查看 左派和保爾·漢寧森

保釣運動

保釣運動始於1970年,是由來自香港、臺灣和海外華人為了回應日本宣稱擁有釣魚島主權,而發起的一系列民間運動,其運動逐漸擴展至全球華人,其活动方式包括游行、示威、登船出海到釣魚臺列嶼海域和登陸釣魚島上宣示中國「主權」。.

查看 左派和保釣運動

忠烈祠 (臺灣)

忠烈祠是奉祀為中華民國殉職,並有其重大忠貞事蹟且足資衿式的國軍官兵、警察及人民的祠廟。臺灣各地的忠烈祠均起自1945年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接管臺灣後,目前共約廿餘座,由各縣市民政局管理居多,各縣市大都有一處;大部分是利用日治時期原有神社,就地改建成中式宮殿式建築,僅少部分建物外觀仍保有神社舊貌。 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有功於國家的烈士褒揚與紀念行動,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當時設有專責機構,而黃花崗紀念墓園,但至1933年9月13日首次有紀念烈士的直接關係法令。到了1936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訂定出「各縣設立忠烈祠辦法」,「忠烈祠」一詞才被廣泛地使用。設立用意是政府經由建造坊塔,表彰、褒揚與紀念抗戰烈士的忠烈行動,藉以塑造國民典範、並建立國民共通歷史記憶。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縣級以上的神社因建築宏偉,大多直接改建為忠烈祠,作為祭祀國民革命的先賢先烈的場所。隨後,各地政府為了配合法令消除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痕跡,紛紛拆原神社舊有建築,將其改建為中國宮殿式建築。 在臺灣的忠烈祠建物有正殿、牌位等設置,其入祀典禮及祭祀會按照「國家祭典標準」舉行。各地忠烈祠每年均分別於3月29日青年節及9月3日軍人節的春、秋兩次國殤中,依《忠烈祠祀辦法》舉行春祭及秋祭。首都忠烈祠由中華民國總統主祭,典禮相當隆重且莊嚴,中華民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查看 左派和忠烈祠 (臺灣)

信阳事件

信阳事件是指从1959年10月到1960年4月发生在当时的河南省信陽專區(包括今天的信阳市、驻马店市)出现大面积饥荒,大批农民饿死的事件。.

查看 左派和信阳事件

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运动中,修正主义被用来指代各种各样的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显著修正的理论。.

查看 左派和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

志位和夫

志位和夫(;),日本左翼政治家。日本共产党领导人,现任中央委员会干部会委员长,1990年至2000年间曾经担任中央委员会书记局长。.

查看 左派和志位和夫

俄國臨時政府

俄国临时政府(Вре́менн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1917年3月15日─11月7日)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后,在彼德格勒成立的政府,這個政權建立的國家正式名称为俄羅斯共和國,這個政权存在只有7個多月便在十月革命中被布尔什维克消滅了。 1917年,二月革命发生,沙俄政府崩溃。原属政府的杜马与彼得格勒苏维埃争夺政府领导权。双方最后和解,决定成立一个临时政府,并让它主持俄国立宪会议的选举。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逊位,其弟米哈伊尔大公拒绝接受王位,王朝正式灭亡。临时政府接管俄罗斯,成為俄國土地上唯一的合法政權。但是由于苏维埃渐渐壮大,列宁開始号召“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虽然苏维埃當初只是俄國政府下的一個政黨,但是後來他們漸漸掌控俄國的军队、工厂和铁路,又獲得了工人們的支持,最後以武装推翻俄國政府。.

查看 左派和俄國臨時政府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简称俄共(КПРФ),是俄罗斯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一般被认为是苏联共产党的主要政治遗产继承者。 目前,该党是俄羅斯最大的在野黨,并在奥廖尔州、伊尔库茨克州和俄罗斯第三大城市新西伯利亚执政。.

查看 左派和俄罗斯联邦共产党

土地正義聯盟

土地正義聯盟(Land Justice League),简称土盟,是一個香港民主派的政黨,其意識形態派別為自決派。此黨於2011年成立,由多個社運及環保團體组成,主張保护環境及反對地產霸權。過去曾經參加反對香港高鐵運動和反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 该黨的主要創始人有司徒薇和陳允中等。.

查看 左派和土地正義聯盟

圣地亚哥·索拉里

圣地亚哥·蘇拿利(Santiago Hernán Solari,),阿根廷足球運動員,司職中場。.

查看 左派和圣地亚哥·索拉里

在特會

不允許在日外國人特權市民會(,簡稱「在特会」()是日本一個右翼團體,由社會運動家櫻井誠領導,主張廢除在日韓國人的特權、並視他們為普通的外國人看待http://www.zaitokukai.info/。在特會近年已演變成一個極端民族主義團體,經常向外國人(包括中韓菲等亞洲國家的人)示威,亦曾與左翼團體發生衝突和舉辦反華遊行。.

查看 左派和在特會

地球优先!

地球优先!(Earth First!,简称EF!)是1979年在美国西南部兴起的激進環境主義組織。 受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和爱德华·阿比(Edward Abbey)的《故意破坏帮》(The Monkey Wrench Gang)的启示,一群环保行动主义者发出了属于自己的誓言:“保卫地球母亲,决不妥协!”(No Compromise in Defense of Mother Earth!)。 地球优先!的创建者有环境主义行动分子戴夫·佛曼(Dave Foreman)、前易比士(青年国际党)麦克·若斯里(Mike Roselle)、怀俄明州荒野协会代表 巴特·克勒(Bart Koehler)和豪伊·沃克(Howie Wolke),以及土地管理局职员罗恩·卡泽尔(Ron Kezar)。 他们乘坐佛曼的大众汽车,从墨西哥北部的Pincate沙漠(Pincate Desert)到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去。 “RARE II”(林务局的无路区域考察与评估,Roadless Area Review and Evaluation)规划程序期间主流环境主义主张者的出卖行为激怒了他们,那些行动主义者们设想着一场革命性的运动,使美国各地都能保留出数百万英亩的生态保护区。他们的构想依托于新科学保护生物学的主要概念,像艾德华·威尔森等科学家已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已将其发展起来,但主流环境团体对此接受缓慢。他们同样借鉴了作家爱德华·阿比的激进想法。在一次沿着Pincate沙漠(Pincate Desert)向阿尔伯克基进发的累人的徒步之后,这一切会聚到了一起。“佛曼突然大喊‘地球优先!’后来的事情你已经知道了,”Wolke说,“Roselle画了张紧握的拳头图案,把它传给货车前排的人看,于是就有了地球优先!”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菲律宾、捷克共和国、印度、墨西哥、法国、德国、新西兰、波兰、尼日利亚、斯洛伐克、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都有地球优先!的团体。.

查看 左派和地球优先!

匈牙利1956年革命

匈牙利1956年革命,又稱匈牙利十月事件(匈牙利称为“1956年革命”,1956-os forradalom)发生于1956年10月23日-1956年11月4日,匈牙利民众对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政府表达不满導致蘇聯入侵的暴力事件。最初以学生运动开始,以苏联军队入驻匈牙利并配合匈牙利国家安全局进行镇压而结束。.

查看 左派和匈牙利1956年革命

團結工聯

Solidarność,發音為:),全名獨立自治工會“團結工聯”(Niezależny Samorządny Związek Zawodowy "Solidarność"),是波蘭的工會聯盟,於1980年8月31日在格但斯克列寧造船廠(今格但斯克造船廠)成立,由萊赫·華勒沙所領導,也是华沙条约签约国中第一个非共产党控制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主張非暴力的反抗模式。1980年代,它将波蘭國內的天主教徒及反共左翼人士組織結合,成為了一股強大的反共主义社會運動。 團結工聯的出現,對長期由波兰统一工人党一黨專政的波蘭來說是前所未見的,也是蘇聯集團國土內第一個獨立工會。巔峰時,團結工聯聯合了約一千萬名成員;1981年9月全国大会前,团结工会总人数达到950万,构成了波兰工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Retrieved on 7 June 2011波蘭的共產黨政府曾於1981年實施戒嚴,隨後展開政治迫害;但波蘭統一工人黨政府的統治基礎不斷削弱,最終被迫開始与團結工聯所領導的反對勢力進行了著名的波兰圆桌会议,并於1989年6月4日進行了半自由的選舉。在這次有限的選舉中,波蘭統一工人黨候選人被徹底擊敗,同年8月底波兰形成了團結工聯所領導的聯合政府;很快社会主义性质的波兰人民共和国政权便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波蘭共和國;萊赫·華勒沙在1990年12月的總統選舉當選,成為波蘭首位民選總統。團結工聯的成功事蹟引來其他歐洲社会主义國家的各種反對團體效仿,最後導致東歐的社会主义政權相继垮台,并促使了19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 1989年波蘭人民共和國政權倒台後,團結工聯轉變為一般傳統的工會,自1990年代以來也較少在政治舞台作出影響。1996年,一個以政治為主、代表右翼的成立;團結工聯選舉行動贏得了1997年大選,卻輸掉了2001年大選,不少成員其後轉移至法律與公正黨及公民綱領黨。虽然目前團結工聯已經很少對現代波蘭的政治作出影響了,但组织至今依然运作。.

查看 左派和團結工聯

北歐綠色左派聯盟

北歐綠色左派聯盟(Nordic Green Left Alliance,缩写为NGLA)是北歐的一个民主社会主义跨国政黨聯盟,2004年2月1日於冰島雷克雅維克成立。.

查看 左派和北歐綠色左派聯盟

包豪斯

國立包浩斯學校(Staatliches Bauhaus),通常简称包浩斯(Bauhaus),是一所德國的藝術和建築學校,講授並發展設計教育。「Bauhaus」由德文「Bau」和「Haus」組成(「Bau」為「建築」,動詞「bauen」為建造之意,「Haus」為名詞,「房屋」之意),由建築師沃爾特·格羅佩斯在1919年時創立於德國威瑪。學校經歷了三個時期:1919~1925年魏瑪時期、1925~1932年德紹時期和1932~1933年柏林時期,以及三任校長:1919年至1925年的沃爾特·格羅佩斯、1925年至1930年的漢那士·梅耶以及1930至1933年的密司·凡·得羅,1933年在納粹政權的壓迫下,包浩斯宣佈關閉,同年也是威瑪共和的結束。 由於包浩斯學校對於現代建築學的深遠影響,今日的包浩斯早已不單是指學校,而是其倡导的建築流派或風格的統稱,注重建築造型與實用機能合而為一。而除了建筑领域之外,包浩斯在藝術、工业设计、平面設計、室內設計、现代戏剧、现代美术等領域上的发展都具有顯著的影响。.

查看 左派和包豪斯

國共關係

国共關係是指中国国民党與中国共产党之關係,也可視為海峽兩岸關係。 1923年中国國民黨總理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在簽訂孫越聯合宣言後,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但在1927年发生分裂。对于此次分裂的原因,國民黨認為,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按照孙越宣言中的安排,应接受國民黨的領導,實現國民革命,但中共力圖破壞國民革命,反對國民革命軍北伐,並在北伐光復南京後發動暴動,因而引發國民黨清黨。而共產黨则認為,三大政策(或稱新三民主義)的親蘇聯政策的施行是國共合作的重要基礎,國民黨內頑固右派拋棄聯俄容共的三大政策,導致革命的失敗,中共方面為了堅決擁護三大政策,不得不向國民政府進行反擊。 1927年分裂之后,两黨进行了武装对抗(第一次國共內戰),西安事變後國民黨被迫與共產黨联合抗日,為日後內戰埋下隱憂,至1946年內戰爆发,直至1949年共产党在北京建立其主导的中国大陆政权。1950年後,國民黨幾乎完全失去对中国大陆的控制,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地區,長期奉行反共的政治意識形態,此后双方进行了多年的武装对峙,并在国际层面上争夺对中国的代表权。在台湾实现民主转型、2000年首次国民党失去执政权后,放棄其過去的反共立場,轉為加強與共產黨的接觸,2005年兩党领导人首次会面,此后两党开始较紧密的联络,两党关系成为海峡两岸关系中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联络渠道之一。.

查看 左派和國共關係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簡稱臺大學生會,為國立臺灣大學(臺大)學生自治之最高架構,按照1988年5月31日全校學生複決通過《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自治規程》成立於當年8月,也是臺灣首個會長直接選舉產生和會員數最多的大學學生會,更是臺大登記0001號社團,其前身是由班代表間接選舉產生的「國立臺灣大學學生代表聯合會」(簡稱「代聯會」)。現時學生會行政部門辦事處為國立臺灣大學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活大)237室,而學生代表大會辦公室為活大244室,每年8月1日交接。.

查看 左派和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

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簡稱清大、清華、新竹清華,為高教深耕計畫遴選出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四所大學之一,原建於北平市,1956年於臺灣新竹市復校,與國立交通大學及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相鄰,有9個學院、17個部門和22個獨立研究院所。該校之象徵物為梅花與紫荊,吉祥物為大熊貓,並於每年定期舉辦「清華紫荊季」活動。 該校之設置幾經更迭,並自國共內戰後由梅貽琦主導於1955年在臺復校。該校現為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成員。 該校校區內有北京清華二校门的等比例縮小複製品,象徵兩校之間淵源深厚、一脈相承。新竹清華與北京清華更有「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的說法。現雙方合作提供MOOC課程、學術訪問制度及雙聯學位課程,並與廈門市三方共建「清華海峽研究院」,促進兩岸學術及文化交流。在美國的清華校友會亦同時為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之校友服務。 2017年,QS排名中,清大為世界第151名。2016年,ARWU排名中,清大落於世界第301至400名區間。.

查看 左派和國立清華大學

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

国际君主主义者会议(英语:International Monarchist Conference,简写为IMC)是一个以宣传君主主義作为主要任务的国际组织,主张依靠君主的力量保护由于左翼兴起而日渐受到威胁的宗教、信仰等。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集合了世界各国主张恢复君主制的团体,包括德国的霍亨索伦家族、俄罗斯的罗曼诺夫王朝家族、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越南阮朝以及尼泊尔王室等已被廢除的王室家族。 目前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有阿富汗、巴西、埃及、德国、塞尔维亚、也门等28个国家的君主团体会员。 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经常被左翼攻击为是在鼓吹保守和专制。.

查看 左派和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

國有化

国有化(Nationalization),是将财产收归国家所有的行为。通常它指的是将大型涉及公共業務的私人企業国有化,但是有时它也指其它级别政府(比如地方政府)的公有财产。一般情况下国家会支付一定的金额来补偿原来的所有者,但是有的时候这个价格比市场价格要低很多,所以会造成原来所有者的损失。国有化的理由往往是因为某些产业(比如公共電力、石油、天然氣、自來水等)或某些土地(如日本政府將釣魚台列嶼“收歸國有”。)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相似地,国有化的对立面通常是私有化,亦是左派和右派對經濟政策的爭論點。.

查看 左派和國有化

利库德集团

利库德集团(הליכוד,),字面意思是“鞏固”,因為它代表了以色列猶太人權利的鞏固。正式名称是利库德-全国自由运动(Likud–National Liberal Movement),是以色列主要政党之一,最大的右派保守主義政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以色列政黨,1973年成立,並於1977年首次成為以色列國會第一大黨後,至今長期成為執政黨(只在1992年至1996年、1999年至2001年、2006年至2009年間短暫失去政權,成為在野黨),利库德集团是在1973年由赫拉特、自由黨、自由中心、國家名單和大以色列運動合并组成的一個世俗猶太教保守主義政黨,該黨第一位总理和領導人的是梅纳赫姆·贝京。.

查看 左派和利库德集团

利昂内尔·若斯潘

利昂内尔·若斯潘(Lionel Jospin,)法國政治家,法國社會黨的重要人物之一,曾任法國總理。.

查看 左派和利昂内尔·若斯潘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亦稱印刻作用,stereotype),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專指人類對於某些特定類型人、事或物的一種概括的看法,看法可能是來自於同一類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一個個體給旁人的觀感。通常,刻板印象是大多數是負面而先入為主的,並不能夠代表每個屬於這個類型的人事物都擁有這樣的特質。.

查看 左派和刻板印象

刘云山

刘云山(),祖籍山西省忻州市,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1966年9月参加工作,197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校本科(函授)毕业。曾任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共第十二、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至十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六至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位列第五),第十六至十八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2002年至2012年十年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2013年1月至2017年兼任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和中共中央党校校长。.

查看 左派和刘云山

列沙·沙魯迪

列沙·沙魯迪(رضا شاهرودی,),伊朗职业足球运动员現在他是達瑪希教練。 他曾效力柏斯波利斯。沙魯迪為伊朗國家隊上陣了40場比賽,並參加了1998年世界杯。 2006年7月,他正式執教伊朗乙組球隊達瑪希。.

查看 左派和列沙·沙魯迪

列斯聯足球會與曼徹斯特聯足球會的競爭

列斯聯足球會與曼徹斯特聯足球會的競爭(Leeds United A.F.C. and Manchester United F.C. rivalry),亦被稱為玫瑰之爭(Roses rivalry),是指英格蘭北部兩間足球會—列斯聯和曼徹斯特聯之間的足球競爭。競爭源於15世紀時蘭開郡和約克郡之間的玫瑰戰爭,使到兩地的市民產生了強烈的敵意。雖然列斯與曼徹斯特距離達,但是維持傳統和強烈的感覺仍然可以在兩間足球會中體現出來。基於的獨立研究中指出,英格蘭足球界中多間球會視列斯聯和曼聯為競爭對手,使得這兩間球會名列最多競爭對手的頭三位之一。 在過去,兩間球會的競爭並不局限在奧脫福球場和艾蘭路球場。1970年代是英國足球流氓的高峰期,兩間球會的敵對行動愈趨激烈,列斯聯的「服務幫」和曼聯的「」,這兩個在不列顛最惡名昭彰的足球流氓組織的打鬥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司空見慣,組織在英國足球界一些最嚴重的暴力衝突中的行徑,令他們為人所知。很多人在這一系列的衝突中受傷,時至今日,當球會與對方比賽仍然需要保持最高警惕。.

查看 左派和列斯聯足球會與曼徹斯特聯足球會的競爭

喬治·萊考夫

喬治·萊考夫(George P. Lakoff)是一名美國認知語言學家,現任柏克萊加州大學的語言學教授。萊考夫首先對隱喻在人類認知上的作用做出了理解,並對隱喻在語言上產生的影響做出研究。 萊考夫對政治非常關心,並在很多論題上持左翼立場。他也是美國左翼智庫Rockridge Institute(現已關閉)的創始人。 Category:認知語言學家 Category:柏克萊加州大學教師 Category:印地安納大學校友.

查看 左派和喬治·萊考夫

周奕成

周奕成(Jou, Yi-Cheng,),台北市人,政治運動家,作家,創業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管理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院(SAIS)外交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修畢,是學運世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國外學者譽為台灣新世代的思想家與意見領袖。曾任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青年發展部及文宣部主任、第三社會工作室召集人、第三社會黨發起人、世代論壇召集人兼執行長、行政院政務顧問、總統府諮議、台灣民主基金會主任。現為新議程研究室主持人、世代文化創業群負責人。論述領域廣及憲政、兩岸、外交、媒體、文化及創業等。.

查看 左派和周奕成

周德偉

周德偉(),湖南長沙人,中華民國自由主義經濟學者。湖南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第二屆國民參政員。到台灣後曾任中華民國財政部關務署署長、外匯貿易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並在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查看 左派和周德偉

周澄

周澄(Crystal Chow,),生於香港,袓籍廣東開平,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畢業,學聯前秘書長(2009—2010),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前任外務副會長(2008—2009),支聯會青年組組員。周澄曾擔任公民黨2007年區議會選舉的助選義工。立法會2010補選中,周聯同另外四位前學聯成員組成大專2012,並出選新界東選區。曾為陽光時務周刊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於《AM730》及《JET》等多份報章撰寫專欄。.

查看 左派和周澄

和富

和富是香港東區區議會下轄的選區,代號C18,成立於1994年,區議員為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郭偉强。.

查看 左派和和富

和平與平等民主陣線

和平與平等民主陣線(החזית הדמוקרטית לשלום ולשוויון;الجبهة الديمقراطية للسلام والمساواة),简称哈达什(חד"ש,在希伯來語中的意思是“新”),是以色列的一个左翼政党联盟(拥有注册政党地位)。哈达什由以色列共產黨、黑豹黨和其它左翼小黨所組成,並曾先後與阿拉伯裔人士組成的政黨阿拉伯復興運動、巴拉德黨合作共同推出议会选举候選人名單。.

查看 左派和和平與平等民主陣線

和平與自由黨

和平與自由黨(Peace and Freedom Party)是一個主要在加利福利亚州活動的美國左翼政黨,1966年其候選人第一次出現在選票上,但真正成立是在隔年(1967年),在當年該政黨反對越戰的立場鮮明,至今其和平主義立場依然堅定。 1971年,該黨曾和其他自由派小黨一起組成了人民黨,期望組成一個反戰勢力的結盟參加選舉,並提名候選人參加1972年美國總統選舉,宣揚反越戰、大麻合法化、同性戀權利等理念。但之後便處於鬆散的結盟,以致後來解散。.

查看 左派和和平與自由黨

和谐中心

和谐中心(Saskaņas Centrs,缩写为SC)是拉脫維亞的一个已解散的政党联盟。該聯盟成立於2005年,由民族和谐党、社會民主黨、新中心、陶格夫匹爾斯市黨和拉脫維亞社會黨組成。 2006年拉脫維亞議會選舉,該黨獲得14.42%(130,887)的選票,100席中拿下17席,成為議會第四大黨及第二大反對黨。 2009年1月,社會民主聯盟(Sociāldemokrātu savienība, SDS)加入聯盟。 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和谐中心得票數154,894(19.57%)名列第二,拿下2席歐洲議員。 2010年,民族和谐党、社會民主黨、新中心合并为社会民主党“和谐”。 2010年拉脫維亞議會選舉,和諧中心成為全國第二大政治勢力,也是議會最大反對黨。該聯盟得票率成長至26.04%(251,397),席次增加至29席。2011年拉脫維亞議會選舉,得票率達28.36%的和諧中間聯盟成為第一大黨,拿下31席。 2014年,该联盟解散。联盟的最後一任领袖是尼爾斯·烏薩科夫斯(Nils Ušakovs)。.

查看 左派和和谐中心

傅斯年

傅斯年(),字孟真,山東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先祖傅以渐生于山东聊城,是清兵入關以後的首任状元。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運動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辦者。曾任國立北京大學代理校长、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他提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之原則影响深远。 傅斯年為人性格耿直,嫉惡如仇,而且文章見解深入,眼光銳利獨到,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踏入政壇,成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仍不改其志,甚至在任內搜集證據,在1944年以「美金公债案」公開炮轟當時的「皇親國戚」孔祥熙,將孔趕下台;後於1947年的「搶購黃金風潮」中,炮轟時任行政院長,有發國難財之嫌的宋子文,再將宋趕下台,時人稱其為「傅大炮」。 縱觀傅斯年一生,儘管對國民黨時有批評,但他並沒有像聞一多等文人般,受到國民黨的政治逼害,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仍然懷有「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傳統思想。即使傅斯年曾將孔宋兩位「皇親國戚」趕下台,但他的文章很少以推翻國民政府的統治為目標。另一方面,傅斯年崇高的學術地位,深厚的愛國熱情,以及旗幟鮮明的反共反俄色彩,亦令他贏得蔣介石的信任。因此將傅斯年其人比喻為民國時期的魏徵,亦相當符合他的形象。.

查看 左派和傅斯年

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人民军

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人民军(Fuerzas Armadas Revolucionarias de Colombia–Ejército del Pueblo),簡稱哥革武(FARC或FARC-EP),是哥倫比亞历史上的一支左翼反政府武装。.

查看 左派和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人民军

哈罗德·品特

哈罗德·品特,CH,CBE(Harold Pinter,),是一位英國劇作家及劇場導演,他的著作包括舞台劇、廣播、電視及電影作品。品特的早期作品經常被人們归入荒誕派戲劇。他也是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获得者。.

查看 左派和哈罗德·品特

哈羅德·威爾遜

詹姆士·哈羅德·威爾遜,里沃的威爾遜男爵,KG,OBE,FRS,PC(James Harold Wilson, Baron Wilson of Rievaulx,),英國政治家,兩任首相。他曾分別在1964年、1966年、1974年2月和10月的大選中勝出,雖然每次在大選只是險勝,但綜合而言,他在大選獲勝的次數,冠絕所有20世紀的其他首相。相較其他同時代的政客,他被普遍認為是一位知識型的政客。.

查看 左派和哈羅德·威爾遜

哈萨克斯坦共产党

哈萨克斯坦共产党(Қазақстан Коммунистік партиясы,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Казахстана)是哈萨克斯坦的一个非法的共产主义政党。.

查看 左派和哈萨克斯坦共产党

哈泼斯杂志

《哈泼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是一本带有美国进步人士及左派立场的月刊,她涵盖了文学、政治、文化、艺术诸多方面。它是美国第二长寿的持续发行的月刊(最古老的是《科学美国人》),最近的发行量为二十万左右。现任编辑是Roger Hodge,他于2006年3月31日替代了在此位置工作良久的Lewis Lapham。.

查看 左派和哈泼斯杂志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简称“唱读讲传”),“唱红打黑”的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当时兼任重庆市委书记的薄熙来在重庆市推行的四项政治宣传活动的总称,即要求市民歌唱赞扬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歌曲(“红歌”)、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经典”)、讲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故事”)、传播名言警句(“箴言”),自2008年起实施直至薄熙来倒台。.

查看 左派和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

冲绳社会大众党

冲绳社会大众党,简称社大党,是日本冲绳县的地域性政党。 1950年,冲绳群岛政府的知事平良辰雄组建了冲绳社会大众党。当时比嘉秀平(后为琉球政府行政主席)和西铭顺治(后为冲绳县知事)等保守派政治家都是该党党员,该党受到各阶层的广泛支持。此后,比嘉秀平、西铭顺治等人相继脱党,社大党与冲绳人民党一起主张冲绳复归日本。但由于与人民党的路线不同而分道扬镳。 1970年,安里积千代在国政参加选举中,当选日本众议院议员。1972年,冲绳即将被交给日本的前夕,提出与日本社会党合并的提案。当时社大党委员长提议解散社大党,由各党员自行迁移党籍。安里积千代脱离了社大党,进入民社党。但社大党并入日本社会党的提案被党内否决,因此社大党得以延续。 社大党奉行中间派,自称是一个国民政党,其主张与民社党相近。.

查看 左派和冲绳社会大众党

内人党事件

内人党事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自1967年下半年起至1969年5月,滕海清在中共中央授意下,于内蒙古自治区发起的肃反运动,通过刑讯逼供,将数十万人定性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简称“内人党”)成员,其中有数以万计的人遭迫害致死,受害者大部分是蒙古族。.

查看 左派和内人党事件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简称内人党,于1925年10月在内蒙古地区張家口所成立的一个左翼政党,曾经在内蒙古历史上有一定影响,1930年代中期已經解散。 1945年抗戰勝利後,该党一部分老黨員宣布恢复內蒙古人民革命黨的活动,并建立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东蒙古本部。1947年4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古自治问题给东北局的复示》,「內蒙古人民革命黨」解散。.

查看 左派和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凱迪社區

凯迪社区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时政论坛之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是凯迪网络附属讨论区,开设于海南省海口市,所有者为凯迪网络资讯有限公司,日IP访问量最高日达到80万,同时在线人数常常突破430000。凯迪社区聚集了大批民间人士,他们在此处议政,已经成为中国网络议政的主力军之一,在政治上,无论是左派人士还是右派人士,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同见者,或者异见者。 其中凯迪社区主打栏目《猫眼看人》,是凯迪社区主要的板块,甚至有时也以猫眼看人指代凯迪社区,其日信息发布量在25000条以上。 凯迪网络 (kdnet.net)2000年4月13日以cat898.com的域名上线,2009年8月转至由2002年8月24日注册的现在这个域名kdnet.net。凯迪网络建站于1999年,2000年4月正式发布运行。这是一家以社区、博客、微评为主要平台,发布时政评论、财经评论、文化评论、生活评论等综合信息发布的互动媒体。.

查看 左派和凱迪社區

凱文·斯貝西

凯文·史派西·福勒,(,)是美国一名演员、导演、电影制作人、剧作家和歌手。他从1980年代开始其演员生涯,最早是从舞台剧男演员起步,随后在电视剧集和电影中获得一些配角角色。从1990年代开始,他的表演得到了评论家们的高度赞扬。他凭借犯罪惊悚片《非常嫌疑犯》获得他的第一个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1995年);随后他又凭借中年危机题材电影《美国丽人》获得了他的第一个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1999年)。 他另外一些重要演出作品包括:喜剧电影《》;《七宗罪》;新黑色犯罪片《洛城机密》;剧情片《让爱传出去》;科幻神秘片《》;音乐传记片《》;超级英雄电影《超人归来》和动作片《极盗车神》。 在百老汇戏院,凯文·史派西在1991年凭借《》拿下了托尼奖“”。2017年,他主持了托尼奖颁奖晚会。从2004年起,凯文·史派西开始担任的艺术总监,直到2015年年中卸任。从2013年到2015年,他出演网飞原创电视剧《纸牌屋》,在其中饰演。 凭借弗兰西斯·安德伍德这个角色,凯文·史派西赢得一座奖杯和连续两届。 2017年10月30日,演员安东尼·瑞普公开指责凯文·史派西在他14岁时意图性侵他。 在安东尼·瑞普的指控之后,许多其他男子也宣称凯文·史派西试图强奸或对他们使用暴力。由于凯文·史派西的丑闻爆发,Netflix宣布无限期暂停《纸牌屋》新一季的制作;同时也宣布将终止发行与其联合制作的传记片《》,据悉该片目前已经进入到后期制作。.

查看 左派和凱文·斯貝西

全民黨

全民黨是一个香港政党,以左派專業及商界人士為骨幹,秘書長為盧重興。核心成員包括亞視前任行政總裁封小平、修身堂主席張玉珊、港區人大代表簡福飴大律師、民航處前任處長樂鞏南及城市大學法律學院副院長梁美芬等。 該黨的黨綱聲言支持以普選為目標的民主政治,主張推行創新經濟產業,制定一系列包括人口、稅務、城市規劃等配套政策吸引中國大陸的民營企業投資、改善民生等。不過該黨於2005年成立之後再沒有其他消息,而梁美芬於2008年參選時也聲稱「獨立參選」(其實際得到工聯會甚至中聯辦支持)並自組西九新動力,所以嚴格來說全民黨已不存在。.

查看 左派和全民黨

兩岸共同市場

兩岸共同市場,為一種自由貿易協定及區域經濟整合的概念,由台灣知名政治人士、原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蕭萬長於2001年間所提出的經濟政策構想。 該政策真正落實宣示於2005年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所簽訂之連胡公報, 其中「兩岸」指的是中國大陸與臺灣。 中國國民黨與台灣部分重要民間企業積極推動的兩岸共同市場政策,認為可由經濟統合進展至政治統合,也能改善臺灣經濟。但另一方面,反對者例如民主進步黨和台灣團結聯盟,則認為兩岸共同市場將衝擊臺灣經濟,造成「盲流充斥台北公園」、「台灣將離島化」等後遺症。.

查看 左派和兩岸共同市場

兩黨制

兩黨制,指政黨體系由兩大政黨組成,兩黨皆有相近的競選實力,能夠勝選,可以組成政府。其他政黨沒有獲得足夠選票及議席支持組織政府的實力。也有学者将兩黨制視作多党制的一个特例。典型案例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不少隨英國奉行西敏制的前英國殖民地國家也有不少是傾向兩黨制。通常兩黨制國家的兩黨意識型態分屬左右,分別是傾向市場經濟與嚴格保障私有財產權的右派、保守派,和主張國家介入市場經濟並強調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的左派、自由派。.

查看 左派和兩黨制

公民與共和運動

公民與共和運動(Mouvement républicain et citoyen,缩写为MRC)是法國的一个持歐洲懷疑主義立场的左翼政黨。1993年,尚-皮耶爾·謝維納蒙(Jean-Pierre Chevènement)因反對海灣戰爭與《馬斯垂克條約》而離開社會黨而創立。 謝維納蒙領導「其他政治」(l'autre politique)選舉名單參選1994年歐洲議會選舉。該名單包括反對馬斯垂克條約的左派人士、女性主義者、激進主義者與戴高樂主義者。 公民與共和運動在1995年法國總統選舉中支持社會黨參選人利昂內爾·若斯潘,之後加入「複數左派」(Gauche Plurielle)聯盟。1997年至2000年,謝維納蒙擔任內政部長。為了2002年法國總統選舉,謝維納蒙成立「共和之柱」(Pôle républicain),包括了激進主義者、戴高樂主義者、主權主義者、社會黨人,拿下超過5%的選票,有時被認為是造成若斯潘未能進入第二輪的原因。2002年法國議會選舉的嚴重失利(失去原有7個席次)促使謝維納蒙更改黨名為「公民與共和運動」。謝維納蒙在其大本營貝爾福地區慘遭滑鐵盧。 謝維納蒙與該黨在2007年法國總統選舉支持社會黨參選人塞格琳·羅雅爾,以免重蹈2002年的覆轍。2007年法國議會選舉,該黨拿下一席。 尚-皮耶爾·謝維納蒙目前為參議院「保衛歐洲民主與社會聯盟」(Rassemblement démocratique et social européen, RDSE)黨團,諷刺的是該黨團是最親歐的黨團。 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該黨與社會黨和左派陣線協商失敗,將不派出或支持任何政黨名單。.

查看 左派和公民與共和運動

公民投票法

《公民投票法》,簡稱《公投法》, 是一部現行中華民國法律,於2004年1月2日起正式實施,保障中華民國國民實踐公民投票的權利,並在廢除國民大會後改由全體國民行使主權,擁有增修《中華民國憲法》的權力。.

查看 左派和公民投票法

六八运动

六八运动(68er-Bewegung)是指在1960年代中后期,1968年達到高峰,在歐洲及美洲主要由左翼学生和民权运动分子共同发起的一个反战、反资本主义、反官僚精英等抗议活动所使用的一个活动口号,在法國、義大利等地皆出現學生示威的情況。.

查看 左派和六八运动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communism;communismus)是一种共享經濟結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生产资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而且主张一种沒有階級制度、國家、政府和家庭的社会。在此一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638页:“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在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主义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論中,它在发展上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即没收私有制财产为国有化并为公有制社会的起步铺垫基础;中期阶段是公有制社会战胜私有制世界的阶段,由于公有制社会体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优势,能够极大地吸引了私有制社会里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使得公有制社会能够在私有制世界的包围圈里得到蔓延与扩展,并不断的突破、战胜私有制世界后,最终公有制世界完全代替私有制世界;高级阶段是在公有制社会更加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自由发展的阶段,即迈入自由世界的阶段,当公有制世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后,自由世界形成雏形,也就是世界上不再有阶级、国家和政府,政府的职能几乎被消耗到社会的各领域里。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自由世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歷史唯物主義),资本主义必将为共產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隨著工業革命後各種機械自動化生產所帶來的高生產力,長期而言經濟生產所需的人力將愈來愈少,在私有財產制度下絕大多數人口將會失業,因此社會若想繼續和平發展就必須進入共產主義,將愈來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給各工作人口,除了為興趣而自願長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數人可減少許多工作時間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发展个人素质。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查看 左派和共产主义

共匪

共匪是中國国民党(后扩为中華民國)在蒋经国去世前對共產黨人士的一種敵對性稱呼。於中文環境中多用於指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黨員、或支持中國共產黨的亲中共人士。.

查看 左派和共匪

共和 (法羅群島)

共和(Tjóðveldi)是法羅群島的一個左翼政党,其主張法羅群島從丹麥獨立出來。該黨成立於1948年,原名共和黨(Tjóðveldisflokkurin),但在2007年改名共和(Tjóðveldi)。 2007年丹麦议会选举,該黨在法羅群島獲得25.4%選票,獲得1席(法羅選區共有2席);但在2011年改選後,共和僅獲19.4%選票,把席次輸給了社會民主黨。2015年大選奪回1席。 Category:法羅群島政黨 Category:左翼政黨 Category:生態主義政黨 Category:獨立主義政黨 Category:共和主義政黨.

查看 左派和共和 (法羅群島)

共和新芬黨

共和新芬黨(Féin Poblachtach;Republican Sinn Féin,縮寫為RSF)是一個未向愛爾蘭政府登記的左翼小黨雖然活躍,但他們拒絕向愛爾蘭或北愛爾蘭政府登記,1986年分裂自新芬黨。該黨視自己為真正的或傳統的愛爾蘭共和主義者,但主流媒體均視其為異議共和主義(亦即不支持近來的和平協議)。共和新芬黨拒絕停止對英國軍警暴力行動,並與傳承愛爾蘭共和軍(Continuity RIA)有所關連。該黨認為1916年復活節起義中宣布成立的愛爾蘭共和國持續存在且傳承愛爾蘭共和軍議會才是合法的政府,因此就算當選,其成員也會拒絕在北愛爾蘭議會和爱尔兰议会就任。.

查看 左派和共和新芬黨

共產黨人、共和派與公民黨團

共产党人、共和派与公民党团(Groupe communiste, républicain et citoyen)是法国参议院内的一个左翼党团。.

查看 左派和共產黨人、共和派與公民黨團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45年)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1945年4月20日在中國共產黨的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一份文件。由刘少奇、周恩来等組成的7人专门委员会负责起草和修改。文件总结了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尤其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時期政治運動的教訓,詳述历次左倾错误造成的損害,新華網。。.

查看 左派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45年)

光市

光市()是位於日本山口縣東南部的一個市。 日本首任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出身于該市。.

查看 左派和光市

光陰的故事

《光陰的故事》(英語:Time Story)是中國電視公司(中視)2008年八點檔連續劇之一,由陳怡蓉、黃騰浩、賴雅妍、楊一展、馬念先等主演,製作人是王偉忠與王珮華,製作單位是風賦國際娛樂與王珮華工作室,開鏡時間為2008年9月26日,殺青時間為2009年1月20日上午10:00(UTC+8,以下皆同),是風賦國際娛樂第一部連續劇。.

查看 左派和光陰的故事

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

克里斯蒂娜·伊丽莎白·费尔南德斯·威尔海姆·德基什内尔(Cristina Elisabet Fernández Wilhem de Kirchner;),阿根廷总统(2007-2015),其夫為已故前总统内斯托尔·基什内尔,所以原本是阿根廷第一夫人。她是阿根廷第二位女性总统(继伊莎贝尔·裴隆之后),也是阿根廷第一位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女总统。.

查看 左派和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

克里斯蒂娜·施洛德

克麗斯婷娜·施洛德(),婚前名字為克麗斯婷娜·科勒,是一位德國女從政者(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生于德國威斯巴登(Wiesbaden)。2009年11月30日起任德國聯邦家庭事務、老年、婦女及青年部部長。.

查看 左派和克里斯蒂娜·施洛德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Cristoforo Colombo),),意大利探险家、殖民者、航海家,出生于中世纪的熱那亞共和國(今意大利西北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查看 左派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前綫 (1996年)

前綫(英文:The Frontier)是一個香港政治組織,成立於1996年8月26日,於2008年11月一次會員大會通過和民主黨合併。.

查看 左派和前綫 (1996年)

副司令马科斯

副司令马科斯(Subcomandante Marcos)在涉及他者运动()的事物中也称为代表零(Delegado Cero),他称自己为墨西哥造反运动萨帕塔民族解放军的发言人。他也是一个作家,政治诗人以及全球化、资本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坦率的反对者。他是国际知名的游击队员,有“新” 与“后现代”切·格瓦拉之称。 化名“马科斯”是在一个军事道路检查站被杀害的一个战友的名字;而不是为人们推测的 EZLN 最先发起的七个社区:、、La Realidad、'''C'''omitán、'''O'''cosingo 与 '''S'''an Cristóbal 的首字母。.

查看 左派和副司令马科斯

勞工黨 (巴西)

勞工黨(Partido dos Trabalhadores)是巴西的中間偏左的民主社會主義政党,2003年至2016年是巴西的執政黨。.

查看 左派和勞工黨 (巴西)

勞工錫安主義

劳工錫安主義(希伯來語:ציונות סוציאליסטית)是錫安主義运动的左翼派別,劳工錫安主義者視自己為歷史上中東和中歐的猶太工人運動的一支;不同於主流政治上的錫安主義的觀念,他們認為猶太國家的建立並非依靠英國、德國或奧斯曼帝國,而是靠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工人階級藉由建立鄉村的集體公社和城市的無產階級而達成。 Moses Hess、Ber Borochov和Joseph Trumpeldor皆被認為是早期劳工錫安主義理論發展的代表人物。.

查看 左派和勞工錫安主義

勞動黨 (臺灣)

勞動黨是中華民國的一個主張社會主義的左翼政黨,亦是支持中國統一的統派政黨,於1989年由原来工黨內部的夏潮派组建。.

查看 左派和勞動黨 (臺灣)

勞動黨歷次參選結果

本條目列出台灣左統政黨勞動黨歷年來參與選舉之結果。.

查看 左派和勞動黨歷次參選結果

因纽特人共同体

因纽特人共同体(Inuit Ataqatigiit),格陵兰主要左翼政党之一,成立于1976年,追求以和平方式争取格陵兰从丹麦的完全独立,长期为格陵兰的执政党之一。现任党首为库皮克·克雷斯特,将于2009年接任格陵兰总理。.

查看 左派和因纽特人共同体

团结名单-红绿联盟

团结名单-红绿联盟(丹麦语:Enhedslisten – De Rød-Grønne),常简称为团结名单或红绿联盟,是丹麥的一个社會主義政黨。.

查看 左派和团结名单-红绿联盟

国际歌

《国际歌》(L'Internationale)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或頌歌。原法语歌词由巴黎公社委员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所作,创作之初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法国工人党党员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为其谱曲。这首歌曲颂赞了巴黎公社成员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气概,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传遍了全球。 《国际歌》不仅仅被共产主义者所传唱,而且在很多国家中的社会主义者、社会民主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以及左派民主人士中也广泛流传,曾经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但共产国际(第三國際)並不採用《国际歌》做為會歌。.

查看 左派和国际歌

国民党左派

国民党左派,指中国国民党内的左派,是中国国民党大陆时期的派系之一,与国民党右派或「国民党反动派」对立,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及其他反蒋介石势力合作。.

查看 左派和国民党左派

四五行動

四五行動(April Fifth Action)是香港的一个社會主義政治組織及民間壓力團體。.

查看 左派和四五行動

倒下的士兵

倒下的士兵(The Falling Soldier,Muerte de un miliciano)是一张由罗伯特·卡帕的著名照片,被认为于1936年9月5日攝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认为其描绘了在西班牙内战时期的一位保皇派(FIJL)士兵之死。这名士兵后来被确认是无政府主义者,西班牙政府的档案馆保存了他在木里亚诺山牺牲的日期记录。曾有长枪党从一开始就指出照片为摆拍指被拍摄对象是刻意为摄影师摆出造型拍摄的,而非真实自然状态下的抓拍。作品,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在西班牙以外的地方,人们都认为照片是一个真正的纪实影像。 最近的研究指出照片确系伪造(摆拍、非纪实或者非原意),指其绝对不是摄于战役遗址,而是在大约30英里外的埃斯佩霍。 -->.

查看 左派和倒下的士兵

皇居外苑

皇居外苑()是東京都千代田區的国民公園與同名町名。郵遞區號100-0002。地方人口0人。.

查看 左派和皇居外苑

皇仁書院

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是位於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的著名官立男子中學,為香港在殖民地時期最早成立的官立中學。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的中央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當時又稱大書院)及1889年的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 College),皇仁書院一名則於1894年開始沿用。.

查看 左派和皇仁書院

皇国史观

皇国史观是日本以天皇為中心,評斷歷史人物、事件之於天皇屬於忠誠或是叛逆之觀點而出發的思想。其肇始者為日本南北朝時期,隸屬南朝的北畠親房為了發揚南朝之正統性所著之《神皇正統記》。江戶時代,水戶學之《大日本史》亦繼承其觀點,設立叛臣、逆臣傳,瘩罰謀逆之人。一如《大日本史·逆臣》傳序「弒逆,人神所共憤,而天地所不容也。一有弒逆之臣,則人人得而誅之。其得保首領、老死牅下,乃幸而免耳。異邦之史,臣弒其君者,歷世不絕。故歐陽脩創例於《唐書》,《元史》臣論列於遼、金二史,皆本《春秋》之意,而使生者膽落,死者骨驚,抑又嚴矣。」 明治维新後,其史觀變成主流,卻隨著一部分國粹思想主義之國學者如大國隆正之流,而演變成類似中国民族主义般,自命為高人一等之天朝的變質局面。此者於二战時期达到顶峰,卻也因二战敗而被視為禁忌。如今隨口提起則恐有遭人側目之虞。然而,在少部份右翼势力中仍然相当有其影響力,與左派進行意识形态相爭。 上述變質後的“皇国史观”之核心思想是:神化大和民族、日本天皇和日本宗教及文化;不顧日本二戰時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一面,單純宣揚“自存自卫”和“解放亚洲”的“圣战”、“正义之战”之說。大東亞共榮圈亦將侵略战争中的犧牲者看作是效忠天皇、“为国捐躯”的“英灵”。 二战后,“皇国史观”这种军国主义历史观,在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民主改革中已被否定。但随着美國與蘇聯进入冷战,美国占领当局认为,日本反军国主义的政治势力大多属于日本左翼力量;于是,为了压制左翼,美国占领当局改变了对日政策:一方面改变原先废除天皇(美国當時认为天皇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总代表)的想法,以压制日本的左翼及减少日本右翼势力对美军占领的抵制;另一方面,又解除对日本的二战战犯及高官的清洗令,允许日本发展军备;遭到“整肃”的前战犯,例如岸信介,重新出现、活跃在日本政界。 Category:大日本帝國 Category:日本歷史認識問題.

查看 左派和皇国史观

石慧

石慧(),原名孙慧丽,祖籍浙江吴兴,出生于江苏南京,香港長城電影公司著名电影演员,与夏梦、陈思思并称为“长城三公主”。.

查看 左派和石慧

玻利維亞

多民族玻利维亚国(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Bulibya Wuliwiya,Wuliwya Suyu,Tetã Volívia)是南美洲的一個內陸國家,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鄰國有巴西、秘魯、智利、阿根廷、巴拉圭五國,法定首都為蘇克雷,但實際上的政府所在地為拉巴斯,拉巴斯海拔高度超過3,600--,為世界海拔最高的首都。 欧洲殖民之前,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地区屬於印加帝国—美洲前哥伦布时期轄境最大的国家。16世纪,西班牙帝国征服了该地区。在西班牙殖民时期,这个地方称为「上秘鲁」(Upper Peru),由秘鲁总督区管理。在1809年宣布独立、经过16年的战争后,1825年8月6日成立共和国,國名源於西蒙·玻利瓦尔。玻利维亚一直困于独裁、政治不稳和经济不佳。.

查看 左派和玻利維亞

王家驥

王家驥(),字展雲,生於中國福建省仙遊縣,為台灣著名教育家。曾擔任臺灣省立台東師範學校(今國立臺東大學)、台灣省立高雄中學(今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等學校校長,享有「當代的教育家」等盛名。.

查看 左派和王家驥

王䓪鳴

王鳴女爵士(Dr Dame Rosanna Wong Yick-ming,),1979年至1992年期間曾冠夫姓為譚王鳴(Mrs Rosanna Tam Wong Yick-ming),是香港社會工作者及政治家,自1980年起出任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至今。在香港主權移交以前,王鳴曾在1985年至1991年出任立法局非官守委任議員,1988年至1991年任行政局非官守議員,此後曾一度退出政壇,但旋於1992年重返行政局,並於1993年起兼任房屋委員會主席。王鳴在行政局任內深得港督彭定康信用,1995年更接替鄧蓮如女男爵成為行政局召集人(即首席非官守議員),隨後在1997年獲英廷獎授DBE勳銜,成為繼鄧蓮如女男爵後,歷來第二位華人女爵士,在主權移交前夕的殖民地政府具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1997年在主權移交後,王鳴過渡到特區政府行政長官董建華的行政會議,留任非官守成員。惟房委會後來在1999年爆出一連串居屋短樁醜聞,身兼房委會主席的王鳴被輿論質疑要為事件負責,最終在2000年6月立法會表決通過對她和房屋署署長苗學禮的不信任動議前,辭去房委會主席一職。立法會後在2003年1月發表短樁醜聞調查報告,當中再對王鳴等人作出譴責。自從發生短樁醜聞後,王鳴在2002年未獲行政會議續任而卸任,但在2001年至2007年獲港府聘任為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2003年起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委為全國港區政協委員。 另一方面,王鳴在商界也有一定發展,她除自1996年起成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非執行董事外,自2001年起也在李嘉誠爵士擁有的長江實業(2015年改組成為長江和記實業)出任獨立非執行董事。.

查看 左派和王䓪鳴

王詩琅

王詩琅,台灣作家,筆名王錦江。.

查看 左派和王詩琅

王远义

王遠義,美国杜克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学博士,論文指導教授為莫里斯·邁斯納和林毓生。曾任教於位於臺灣嘉義縣的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 王遠義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歐洲近現代思想史及資本主義發展史研究,目前著重於中國現代性的探討。 其兄為育達科技大學的副教授王遠嘉。.

查看 左派和王远义

王醒之

王醒之(),社會運動人士,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台灣政治人物王拓之子,曾任春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臺北市產業總工會秘書、中華電信工會北三分會秘書、基隆市偉聯運輸工會秘書、中國時報員工自救會顧問、臺北市政府勞資爭議仲裁委員。 目前為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勞資爭議獨任調解人、人民火大行動聯盟發起人、基隆市失業勞工保護協會理事、暖暖要幸福行動聯盟召集人(基福公路交通衝擊爭議)、我愛番仔澳灣連線發言人(台電興建卸煤碼頭爭議)。現住基隆市暖暖區。.

查看 左派和王醒之

王若水

王若水(),曾經使用笔名王澈,理论研究学者,曾經擔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查看 左派和王若水

王添灯

-- 王添--(),字子文,臺灣政治人物,出生於臺北廳文山郡新店庄(今新北市新店區),為臺灣文化協會成員、臺灣省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臺灣省茶業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理事長、三民主義青年團臺北分團主任,1946年當選為臺灣省參議會參議員,並任《人民導報》社長、《自由報》社長。根據蘇新的說法,王添灯後來遭中國國民黨軍警以酷刑折磨,再淋上汽油活活燒死。.

查看 左派和王添灯

王敏川

王敏川(),有時單用「錫」作為筆名。彰化人,是為台灣文化協會末代委員長。 1919年自公學校畢業後,任教於彰化公學校。1919年入早稻田大學,接觸社會主義,並先後加入「啟發會」與「新民會」。1920年擔任《台灣青年》的編輯工作,並加入「台灣文化協會」。1922年回台,繼續擔任《台灣青年》的記者,積極投入知識啟蒙的工作。1923年因「治警事件」遭到逮捕,無罪開釋後,放棄台日合作的想法。1926年在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上扮演主導角色,成為新文協的實際領導角色。1928年發行《大眾時報》,是為新文協機關報,並擔任編輯部主任,但最後因總督府的刻意阻撓下被迫停刊。5月因「台南墓地事件」入獄,1929年出獄,此時文協發生分裂,台共分子主張解散文協,王敏川獨排眾議,堅持文協應作為「小市民的大眾團體」而繼續存在。1931年1月5日左派掌握台灣文化協會後,於第四次代表大會中被選為中央委員長兼財務部長,並且支持工農運動與台灣共產黨,同年因參與簡吉發起的「台灣赤色救援會」,遭到檢舉而再度被補入獄,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外加判決前留置的2年,直至1938年被釋放。1942年逝世。戰後曾被國民黨政府列為“抗日英雄”而入忠烈祠,但1958年9月3日其在忠烈祠牌位遭撤除,當時國民黨給的理由是“故台共匪幹”。但其實王敏川本身並未曾加入台灣共產黨。2010年3月7日總統馬英九探望遺族,2010年3月29日王敏川將重新供奉於彰化縣忠烈祠。.

查看 左派和王敏川

獨裁政體

裁政體又稱獨裁體制,是政治學概念,指由一個人或少數人集團,擁有絕對政治權力而不受憲政與法律限制的政體。這種一人或少数人统治的體制,和「多数人的统治」的民主相對立。獨裁體制的統治權常由一人或一集團所壟斷,通過不同的鎮壓機制來發揮其政治權威。 獨裁體制會導致集權和極權,並違反人民主權原則,違背及權力分立和制衡等政府組織原則。近代以來的政治理論都反對獨裁政體,認為此類政體侵害和違背民眾利益,甚至危害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世界史上,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當時不少學者將独裁政體分為四類型:憲政獨裁、共產獨裁(名義上是無產階級專政)、反革命獨裁及法西斯獨裁,然而世界各地發展出許多不同於這些類型的獨裁如宗教獨裁、家族獨裁等。.

查看 左派和獨裁政體

現代詩論戰

代詩論戰,又稱為關唐事件,是台灣在1972年至1974年間,針對現代詩創作風格的爭論事件。源於關傑明、唐文標等人撰文批評當時台灣詩壇過度模仿西方現代詩,具有逃避現實之傾向。由於其批評全面且措詞嚴厲,引發包括顏元叔、余光中、葉珊(楊牧)、張錯等人在內的反擊,擴及整體詩壇。關、唐之文當時雖受到較大的批評,但其論點在論戰結束後,仍引發台灣現代詩創作風格的轉變。.

查看 左派和現代詩論戰

破報

《破報》(Pots Weekly),正式名稱為《破週報》(英文名稱相同),是在台灣發行的免費週報,是目前全台灣最具左派思想的刊物,報導以藝術、勞工運動、環保運動、性別運動等社會議題的消息與評論為主。 該報創辦人為成舍我的女兒成露茜,成露茜逝世後社長由其姐成嘉玲擔任。目前該報網站上自詡為「具有左派關懷與全球視野的文化實驗行動」,並稱其為「全台灣唯一一份另翼刊物」。 2014年3月20日,《破報》在臉書粉絲頁上貼出公告,自3月底停刊重整,復刊804期為休刊號。.

查看 左派和破報

砂拉越人民联合党

拉越人民联合党,简称人联党,成立于1959年6月4日,党员多为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左派份子,也有地下共产党员。在大馬成立前有亲共倾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于2018年6月12日与其他四个砂拉越国阵成员党宣布正式退出国阵,另组一个本土阵线。.

查看 左派和砂拉越人民联合党

社会主义左翼党 (挪威)

会主义左翼党(Sosialistisk Venstreparti,縮寫为SV;Sosialistalas Gurutbellodat)是一個挪威民主社會主義 政黨。2005年,因參與工党和中间党所在的紅綠聯盟,第一次参与執政。 該黨起源於1973年由挪威共產黨、社會主義人民黨、民主社會主義者-AIK(反對挪威成為歐共體成員勞工运动信息委員會,簡稱AIK)和一些獨立的社會主義者組成的社会主义选举联盟,1975年成為一個註冊政黨。該黨主張擴大公共部門權利、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以及完善社會福利體系。現今該黨也獲得女權主義者和環保主義者的青睞。.

查看 左派和社会主义左翼党 (挪威)

社会主义统一分子

会主义统一分子(الوحدويون الاشتراكيون - al-Wahdawiyyun al-Ishtirakiyyun)是叙利亚一个信仰纳赛尔主义的政党,1961年该党从复兴党中分裂出来,它加盟了全国进步阵线,秉持社会主义和阿拉伯民族主义,并且接受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在全国进步阵线中的领导。该党领袖是法伊兹·伊斯梅尔。 2007年4月22日的叙利亚选举中,在250个议会席位中赢得了6个席位。2012年5月7日,人民议会选举中,它赢得了250个席位中的18个席位。.

查看 左派和社会主义统一分子

社会主义行动

會主義行動(Socialist Action),簡稱社义行动(SA),是香港的一個托洛茨基主义組織,是工人國際委員會香港支部。该組織自稱採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和分析,致力于在政治上重新武裝工人階級、組織工人階級,為社會主義世界而奮鬥。该组织反對由资本家支配的中國共產黨獨裁體制,並稱其將中國變為「世界血汗工廠」,貧富懸殊為世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该组织主張為中國工人建立具戰鬥性的獨立工會,以反對資本剝削及專制統治。该组织与梁国雄领导的四五行动关系密切,梁国雄也被认为是该组织的实际领导人。.

查看 左派和社会主义行动

社会党 (法国)

会党(Parti socialiste,缩写为PS)是法国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也是法国最大的中左翼政黨,社会党国际、欧洲社会党成员。该党自称社会主义政党,与右翼的共和党为法国当代的两大主要政党。前身为成立于1905年4月23日的工人国际法国支部。现任第一书记是哈勒姆·德兹尔。 1981年,總統候選人密特朗勝選,社会党首次取得政權。在密特朗領導下,該黨於1981至1986年與1988至1993年在法國國民議會取得多數席次。在1995年大选中,利昂内尔·若斯潘敗給戴高樂派領袖席哈克,但于1997年帶領社會黨贏得國會選舉成為總理,至2002年總統選舉落敗為止。2007年,該黨總統候選人塞格琳·賀雅爾敗給薩科齊。2012年,該黨總統候選人弗朗索瓦·奥朗德在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擊敗薩科齊当选法國第24任总统,成为法国第五共和以来第二位左翼总统。.

查看 左派和社会党 (法国)

社会达尔文主义

会达尔文主义是将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理论。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英国哲学家兼作家赫伯特·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风行从19世纪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有人认为现代的社会生物学也可归类到社会达尔文主义学派中。“社会达尔文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于1944年初版的著作《美国思想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所以用“社会达尔文主义”一词来指称1944年前的相关思潮是不确切的,但这种用法已被历史学界广泛采用。 社会达尔文主义曾被其拥护者用来为社会不平等、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正名,理由是赫伯特·斯宾塞所说的“适者生存”。至此,赫伯特·斯宾塞对社会和道德机制进化的理解被异化为与其哲学思想相对立的东西。社会达尔文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政治倾向。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用这一思想说明社会进步和变革的不可避免,也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人类的退化不可避免。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进化论一样,经常被卷入关于优生学的争论。.

查看 左派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民主党

会民主党有兩种定義。狹義的、現代國際政治學上比較廣爲接受的,是指社会民主主义政黨。廣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使用的,是泛指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以及相類似的左派立場的政黨,不同於以苏联共产党為代表的該型態政党。廣義的社會民主黨的国际组织是社會黨國際。.

查看 左派和社会民主党

社会民主统一分子

会民主统一分子( — al-Wahdawiuyun al-Dimukatiyyun Al-Ijtima'iyyun)是叙利亚的一个政党,它曾是叙利亚全国进步阵线成员之一,主张社会主义和阿拉伯民族主义。在2007年4月22日的叙利亚议会选举中,它没有得到任何席位。.

查看 左派和社会民主统一分子

社會主義人民黨

會主义人民黨(Socialistisk Folkeparti,缩写为SF)是丹麥的一个民主社會主義政黨。.

查看 左派和社會主義人民黨

社會無政府主義

會無政府主義(Social anarchism或Socialist anarchismOstergaard, Geoffrey.

查看 左派和社會無政府主義

社會黨 (荷蘭)

會黨(荷蘭文:Socialistische Partij,缩写为SP)是荷蘭的社會民主主義政黨之一,成立於1972年,該黨於1994年起進入國會,並於2006年大選後成為荷蘭的主要政黨之一。.

查看 左派和社會黨 (荷蘭)

社會民主主義

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是一種支持通過在自由民主體制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通過經濟干預和社會干預的手段促進社會正義的意識形態。社會民主主義支持代議制和參與民主。社會民主主義主張進行,通過調控手段使經濟發展符合大眾。建設福利國家亦是社會民主主義的目標之一。社會民主主義希望使資本主義社會能更加民主、公正、團結。20世紀後半段,西歐和北歐國家,尤其是實行北歐模式的北歐國家,都深受社會民主主義的影響。 社會民主主義起源於一種在已有政治框架下,通過和平方式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實現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而不是如革命社會主義那樣通過革命實現)的意識形態。二戰結束後,西歐的社會民主主義黨派均表示不接受當時蘇聯斯大林主義的政治經濟體制。一些黨派稱目標是採用與蘇聯不同的方法過渡到社會主義,而一些黨派則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混合體系。在這一時期,社會民主主義黨派執政時通常會採用混合經濟體制,在經濟主體爲私有制的前提下,將部分產業置於國家的控制下。這種經濟體制與凱恩斯主義的主張有些類似。同時,社會民主主義政黨提出國家干預和建設福利國家的主張。這樣的經濟體制已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有本質上的不同。這些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已拋棄早期社會民主主義轉變資本主義體制(比如要素市場、私有制,以及僱傭勞動)的目標。 今日,社會民主主義主要的議題包括消除社會不平等、貧困,以及特權階級對他人的壓迫。同時,社會民主主義者還主張建立面向全民的公共服務體系,比如、兒童保育、義務教育、、等體系。社會民主主義亦與工人運動和工會有緊密聯繫。社會民主主義者支持工人的談判權,希望能將政治上的民主決策權延伸到經濟中,促進僱工及其他經濟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決策。 「第三条道路」吸收了社會民主主義中關於社會福利的部分主張,並將之與右派經濟體系融合。.

查看 左派和社會民主主義

社會民主連線

會民主連線(League of Social Democrats),簡稱社民連(LSD),是一個主張「民主制憲」的泛民主派政党,由議員、社運人士,以及基層市民等組成,自稱為「基層主導、民主企硬,旗幟鮮明的反對派」。 社民連現任主席為吳文遠。自2011年起,梁國雄一直是該黨唯一的立法會議員。 在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社民連取三席,一度成為泛民主派第三大黨。其後,社民連立法會議員進行議會抗爭,惟多次被拾違反議事規則而被逐出議事廳。 2010年,社民連發起「五區公投」,此黨三位立法會議員,黃毓民、梁國雄、陳偉業聯同兩位公民黨議員梁家傑及陳淑莊於2010年1月26日集體辭職,其後參加補選並再次當選重返立法會,惟投票率只得17.1%,宣告公投無效。 2011年1月,社民連分裂,黃毓民、陳偉業與部分黨員退黨,另組人民力量,社民連實力因而遭到削弱。 2016年,因應本土派崛起削弱原激進民主派之支持票源,社民連與人民力量組成進步民主連線,派出六人參選,最終只有新界東的梁國雄及陳志全成功連任,社民連參選新界西、新界東及九龍西,其中於九龍西(社民連)及香港島(人力)皆低票落選。.

查看 左派和社會民主連線

秘鲁共产党

鲁共产党(Partido Comunista Peruano,缩写为PCP)是秘鲁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它成立于1928年,创始人是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初名秘鲁社会党,1930年改名为秘鲁共产党。目前,该党是左翼政党联盟争取正义、生活和自由广泛阵线的成员。该党在秘鲁总工会裡具有很大影响力。 秘鲁共产党常常被称之为秘鲁共产党(团结)(因为该党的党报名为《团结》),以区别于其它也以“秘鲁共产党”为名的政党,如秘鲁共产党-红色祖国、秘鲁共产党 (光辉道路)。.

查看 左派和秘鲁共产党

科尔尼洛夫事件

科尔尼洛夫事件(Корниловское выступление),或稱科尔尼洛夫叛亂(Корниловский мятеж),是一場由時任俄國臨時政府陸軍總司令拉夫爾·格奧爾基耶維奇·科爾尼洛夫將軍於1917年8月的發動的未遂軍事政變,旨在推翻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克伦斯基為首的临时政府,驅除布爾什維克黨人勢力。临时政府的领导人后来认为,这次事件正是俄罗斯革命的转捩点,因为它让布尔什维克党人卷土重来,最后夺权。.

查看 左派和科尔尼洛夫事件

穆瑞·羅斯巴德

·牛顿·羅斯巴德(Murray Newton Rothbard,)是美國犹太裔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自然法理論家、政治理论家,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知名學者,他的著作大量介绍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工作,對於現代的自由意志主義和無政府資本主義理論的发展和传播有著極大貢獻。 罗斯巴德认为收税就是抢劫,而政府就是一群盗贼。他称国家为“系统地抢劫和奴役大众的组织”。国家在任何社会中都是最无耻、贪婪和不择手段的人群中的当之无愧冠军。他主张政府提供的所有的服务都能被私人部门所提供的服务替代而且效率更高。而一切政府声称的为保护“公共利益”而订立的法律规定都是为了政府自己的利益。政府提供的服务效率低下,应该让私人部门来提供这些服务。 罗斯巴德批评那些意图影响立法和政策制定的商业机构,认为这是为了它们自己的利益而阻碍竞争对手。 罗斯巴德认为央行和存款准备金组成的法定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欺诈,有违自由主义的原则和伦理。他反对对别国进行军事、政治和经济干预。, excerpts from a 1973 Reason Magazine article and other materials, published at Antiwar.com, undated.

查看 左派和穆瑞·羅斯巴德

童軍活動

童軍活動(Scouting,簡稱童軍,也稱童軍運動,臺灣和港澳舊稱童子軍),是一個國際性的、按照特定方法进行的青少年社會性活動。童軍活動的目的,是向青少年提供他們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培養出健全的公民,最終目的是希望將來這些青少年可以回饋社會並對社會有所貢獻。 童軍運動開始於1907年,那時英國陸軍的中將羅伯特·貝登堡,在英國的白浪島舉辦第一次的童軍露營。貝登堡以他早期的軍事著作為基礎,在他的著作《童軍警探》(倫敦,1908年)寫下了童軍運動的原則,並受到叢林印地安人創辦人歐尼斯特·湯普森·西頓、基督少年軍創辦人威廉·亞歷山大·史密斯的影響和出版家西里爾·亞瑟·培生的支持。在20世紀的前半期,這個運動發展成包括3個童軍年齡層(幼童軍、童軍和羅浮童軍)和3個女童軍年齡層(幼女童軍、女童軍和蘭姐女童軍)。 童軍運動採用童軍運動方法,此方法強調以實際的戶外活動作為非正式的教育訓練方式,內容包括露營、森林知識、水上活動、徒步旅行、野外旅行和運動等。另外一個可明顯識別此活動的特色是童軍制服,主要是為了消彌國家及社會地位之間的差異性,和達到人與人之間相互平等的狀態,常見的裝備有領巾、軍帽和可識別的主要服裝。而童軍運動中獨特的制服徽章包括了以百合花飾和三葉草圖案為主的組織徽章,還有童軍布章等榮譽象徵。 2007年,童軍和女童軍共有超過3,800萬成員,涵蓋216個國家和地區。統整這些運動的組織為世界童軍運動組織(成員包括各國童軍組織和男女童軍組織)和世界女童軍總會(成員包括各國女童軍組織和男女童軍組織)。 2007年也是童軍運動創立以來的100週年,世界各地童軍組織為了慶祝這一年而規劃許多活動。.

查看 左派和童軍活動

第三位置

三位置(Third Position),又翻译为第三立场,也称为第三位置主义(Third Positionism),是一种革命民族主义者的意識形態和思潮,因同时反对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而得名。第三位置的拥护者常声明自己已经超越了“左”和“右”的世界政治秩序。.

查看 左派和第三位置

第三社會黨

三社會黨,簡稱三社黨,為中華民國政黨之一,成立於2007年7月15日。.

查看 左派和第三社會黨

第三条道路

三条道路(Third Way),又称新中间路线(Middle Way),是一种走在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中间的一种政治经济理念的概称。它由中间派所倡导,是社会民主主义的一个流派,英国工党称其为「现代化的社会民主主义」。它的中心思想是既不主张纯粹的自由市场,也不主张纯粹的社會主義,主张在两者之间取折衷方案。.

查看 左派和第三条道路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称产业革命,更準確的說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個起點約於1760年代,一直持續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的歷史時期。在這段時間裡,人類生產逐漸轉向新的製造過程,出現了以机器取代人力、獸力的趨勢,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誌,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 工业革命在1759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769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英國為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畜力,水力和風力。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與1000年前農業革命一般,革命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們推向了一个崭新的「蒸汽时代」。.

查看 左派和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查看 左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是指一切直接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事或受戰事影響的國家及地區。.

查看 左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第五共和國運動

第五共和國運動(Movimiento V República,缩写为MVR)是委內瑞拉历史上的一个左翼政黨。 該黨為前委內瑞拉總統烏戈·查韋斯為競選總統而成立,聯合其他反對當時兩大主流政黨民主行動黨及天主教社會黨的主流反對力量及左派。該黨在後來的國會選舉大勝成為國會兩院的第二大黨。1998年總統選舉,查韋斯以56%得票率擊敗右翼保守黨候選人當選總統,成為委內瑞拉第一位左派總統。1999年解散國會,修改憲法,由兩院制改為一院制,延長總統任期。其後查韋斯於2000年及2006年成功連任,2007年聯合小的左派政黨結合為委內瑞拉社會主義統一黨。 Category:乌戈·查韦斯 Category:委内瑞拉政党.

查看 左派和第五共和國運動

第四国际

四国际(Fourth International,缩写为FI;Quatrième Internationale;Cuarta Internacional),正式名称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World Party of Socialist Revolution),是由流亡海外的苏联领导人之一托洛茨基及其支持者创建的国际性联合组织。该组织创建于1938年9月,与斯大林所控制的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相抗衡。在1940年托洛茨基遇刺身亡后,第四国际不断分裂,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1953年的分裂。 第四国际的前身是1929年托洛茨基等人组织的国际左翼反对派,在政治上宣称继承共产国际前四次大会的政纲和决议(共产国际前三次大会的宣言乃至共产国际前身齐美尔瓦尔德国际的宣言的主要执笔人正是托洛茨基)。 目前,第四国际仍然是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托洛茨基主义国际政党组织。.

查看 左派和第四国际

簡吉

簡吉(),是一位生於臺灣高雄鳳山的社會運動者與政治人物。他曾於臺灣日治時期加入臺灣共產黨,又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二八事件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犧牲於1950年代白色恐怖之中。.

查看 左派和簡吉

簡錫堦

簡錫堦(),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黨外運動十八飛鷹之一,曾任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政協委員,亦曾代表民主進步黨以全國不分區當選為第三、四屆立法委員。.

查看 左派和簡錫堦

簡悅強

簡悅強爵士,GBE,JP(,),香港政治家、銀行家和執業律師,1957年至1980年歷任市政局、立法局及行政局非官守議員,期間曾長年出任行政立法兩局首席非官守議員,在1960年代及1970年代與關祖堯爵士及馮秉芬爵士等人同為華人代表。簡悅強也是香港望族簡東浦家族成員,1963年至1983年在家族有份創辦的東亞銀行出任主席。 簡悅強早年先後受教於拔萃男書院、香港大學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早於二戰以前已分別在英國和香港考取得執業律師資格。戰後,他於1945年加入羅文錦爵士旗下的律師樓,而且積極參與本地政壇,除了在1949年與貝納祺等人組織香港革新會,又在1957年至1958年任香港律師會主席,以及在1957年至1961年獲港府委任為市政局非官守議員。 在行政立法兩局供職期間,簡悅強不單敢於為普羅市民發聲,且多番獲港府委以重任,當中包括在1974年與1979年分別獲港督麥理浩爵士指派草創消費者委員會及公務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並擔任兩個委員會的主席,以化解當時米價暴漲及公務員工潮等危機;此外,他也曾就設立廉政公署向麥理浩提供不少重要的意見。在1970年至1975年和在1979年至1983年間,他還兩獲港府委任為貿易發展局主席,任內配合香港工商業的發展需要,向各國推廣與香港貿易。 簡悅強也相當關注香港的高等教育發展,他由1963年至1983年間歷任香港中文大學校董、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董會主席和中文大學校董會主席,另又於1983年至1996年擔任中文大學首任副監督,對中文大學的發展具重要影響。簡悅強曾獲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也是兩所大學的終身校董。 在多年的公職生涯中,簡悅強經歷過不少動盪歲月。在1966年,時任交通諮詢委員會主席的他批准天星小輪加價,間接成為同年九龍騷動的導火線之一;在翌年的六七暴動期間,他嚴辭批評左派滋事份子,並主張港府以強硬態度加以對付,表現頗獲港府認同。簡悅強多年來深獲港府信任,屢獲英廷嘉獎。他在1972年及1979年兩度封爵,是歷來首位獲英廷賜封GBE勳銜的華人。在1975年英女皇訪港時,簡悅強更代表香港市民向女皇致歡迎辭,反映其地位深重。 簡悅強在1979年隨港督麥理浩等人出訪北京,期間與中共領導人鄧小平舉行閉門會談,得悉鄧小平堅決要從英國接收香港主權,使他對香港前景感到擔憂。簡悅強返回香港後旋於1980年辭任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至1983年辭任貿發局主席及東亞銀行主席,不久更將手上東亞股票轉讓予另一主要股東李冠春家族,從此淡出香港的商界與政壇。簡悅強晚年甚少在公開場合露面,至2012年以99歲高齡逝世,他生前在一眾在世非官守太平紳士中,資歷也是最深的一位。.

查看 左派和簡悅強

米蘭·祖雲奴域

米蘭·「蘭恩」·祖雲奴域(Милан "Лане" Јовановић,),簡稱米蘭·祖雲奴域(Милан Јовановић),出生在別洛瓦爾,是一名塞爾維亞足球員,司職左翼。他亦是塞爾維亞的重要球員。他在2010年7月1日加盟利物浦前曾經在標準列治有過四年非常成功的時光。.

查看 左派和米蘭·祖雲奴域

米歇尔·阿弗拉克

米歇尔·阿弗拉克(ميشيل عفلق,)是一位叙利亚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他的理论对复兴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政治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被部分复兴社会主义者视为复兴社会主义学说的首要创始人。他生前出版了一些著作,主要有《为了复兴》、《唯一的归宿之战》和《反对扭曲阿拉伯革命运动的斗争》等。 阿弗拉克出生于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巴黎索邦求学时,他遇见了未来的政治伙伴萨拉赫丁·比塔尔,并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产生兴趣。1932年他回国任教,并开始了政治生涯。他最初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活动分子,却在叙利亚-黎巴嫩共产党支持法国殖民政策的情况下与共产主义运动一刀两断。后来在1940年,阿弗拉克与比塔尔创建了阿拉伯复兴运动(后来参照了扎基·阿尔苏齐领导的“阿拉伯复兴”,把“复兴”一词的阿拉伯文由改为)。该运动很成功,在1947年与阿尔苏齐的“阿拉伯复兴”组织合并,成立阿拉伯复兴党。阿弗拉克进入党的执行委员会并被选为主席(阿拉伯文:,意为党的领袖)。 1952年阿拉伯复兴党与阿克拉姆·胡拉尼领导的阿拉伯社会党合并,成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阿弗拉克于1954年当选党的民族领导机构总书记。1950年代中到后期,复兴党与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开展合作,并最终促成埃及与叙利亚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阿联成立后,纳赛尔迫使阿弗拉克解散复兴党,阿弗拉克在未与其他党员协商的情况下被迫执行。阿联解体后不久,复兴党恢复活动,阿弗拉克又重新被选举为党的民族领导机构总书记。1963年叙利亚政变后,虽然复兴党夺取了政权,阿弗拉克本人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却被削弱,他不得不于1965年辞去领导职务。1966年叙利亚政变后,阿弗拉克被流放,此举也造成了复兴党的分裂。他先是流亡到黎巴嫩,后来去了伊拉克。1968年阿弗拉克被选举为复兴党分裂后的伊拉克领导分支的民族领导机构总书记,却没有实权。此后他一直担任这一象征性职务直到于1989年6月23日在巴黎去世。 阿弗拉克关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理论被统称为复兴社会主义,他主张阿拉伯世界各国团结起来,为实现阿拉伯祖国的统一和强盛而奋斗。他对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持批判态度,尤其批判卡尔·马克思关于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真理的观点。复兴社会主义学说的重点是自由与阿拉伯社会主义——一种有阿拉伯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不是西方界定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阿弗拉克信仰政教分离,他是世俗化的坚定信徒,却反对无神论。虽然他是一名基督徒,却相信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天才”的证明。1966年复兴党分裂后,党的叙利亚领导分支指责阿弗拉克剽窃了阿尔苏齐的理论,称他为“小偷”,党的伊拉克领导分支则拒绝这一指控,并不承认阿尔苏齐对于复兴社会主义学说的贡献。.

查看 左派和米歇尔·阿弗拉克

納辛·辛克美

納辛·辛克美·然 (1902年1月17日-1963年6月3日(61岁)Nâzım Hikmet Ran ),土耳其左派詩人、劇作家、小說家,回憶錄作家。他的抒情詩最富盛名。Selected poems, Nazim Hikmet translated by Ruth Christie, Richard McKane, Talat Sait Halman, Anvil press Poetry, 2002, p.9 ISBN 0-85646-329-9被稱為“浪漫共產主義者”Saime Goksu, Edward Timms, Romantic Communist: The Life and Work of Nazim Hikmet, St.

查看 左派和納辛·辛克美

索卡尔事件

索卡尔事件(Sokal affair),又稱索卡尔惡作劇(Sokal hoax),發生於1996年,由物理學家向後現代主義學者的著名惡作劇。索卡尔1955年生於紐約,二十一歲獲哈佛大學學士,二十六歲(1981年)獲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博士。.

查看 左派和索卡尔事件

約翰·埃德加·胡佛

約翰·埃德加·胡佛(John Edgar Hoover,),美國聯邦調查局(The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簡稱FBI)由調查局改制之後的第1任局長,任職長達48年,直到1972年逝世為止。 胡佛生前在美国民众中声望很高,但是死后有关他的争议却越来越激烈。许多批评者认为,他的行为已经超出了联邦调查局的职责范围。他利用联邦调查局騷扰政治异见者和政治活动分子,收集整理政治领袖的秘密档案,还使用非法手段收集证据Documented in and elsewhere.

查看 左派和約翰·埃德加·胡佛

綠人與農民聯盟

綠人與農民聯盟(Zaļo un Zemnieku Savienība, ZZS)是拉脫維亞綠色/農本主義、保守主義聯盟。聯盟成員有拉脫維亞農民聯盟(Latvijas Zemnieku Savienība)與拉脫維亞綠黨(Latvijas Zaļā Partija)。 與中西歐多數左派綠色政治運動相比,綠人與農民聯盟屬於中間派聯盟。雖然聯盟官方領導人為雷蒙茲·維尤尼斯(Raimonds Vējonis),但該聯盟的領袖及主要資金來源是艾瓦爾斯·雷姆伯格斯(Aivars Lembergs)。.

查看 左派和綠人與農民聯盟

綠黨Greens Japan

绿党Greens Japan(緑の党グリーンズジャパン),成立于2012年7月28日,前身是绿之未来(みどりの未来),為一日本環境保護政黨,同時也是全球綠黨運動中與生態日本同為日本代表綠黨。目前雖未成功進入日本國會,但是已在若干地方議會擁有席次。.

查看 左派和綠黨Greens Japan

綠色左派

綠色左派(GroenLinks,缩写为GL)是荷蘭的一个綠黨。 綠色左派成立於1989年,由四個左派政黨合併而成:和平主义社会党、荷蘭共產黨、激進者政治黨、福音人民黨。在經歷1989年與1994年兩次令人失望的選舉後,該黨從1994年至2002年間的選舉表現都十分突出。該黨領袖保羅·羅森莫勒(Paul Rosenmöller)在科克內閣期間被媒體、政治家和學者視為非正式的反對黨領袖,即使綠黨只是第二大反對黨。2002年,菲姆克·哈爾斯瑪(Femke Halsema)成為新任領袖。他強調寬容、自由與解放作為黨的關鍵價值。 綠色左派稱自己為「綠色社會」、「寬容」。他們將自己定位在熱愛自由傳統的左派。綠色左派的主要支持者集中在大城市,特別是有大學的城市。政治光譜方面,綠色左派較工黨為左,但較社會黨為右。 綠色左派在全國成立超過250個地方黨部,黨員超過21,901名。黨代表大會開放給所有黨員參加。綠色左派是全球綠黨與歐洲綠黨成員之一。2010年荷蘭大選,該黨從7席增至10席。.

查看 左派和綠色左派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查看 左派和維也納

經濟日本化

經濟日本化,又稱日本病,是相對於另一種經濟問題荷蘭病的用語,日本病的表徵為流動性陷阱的表現,伴隨長期經濟低迷通縮或接近通縮,和為改善經濟環境產生之巨大國債,多數人實質薪資倒退等現象綜合,即使政府使用所有金融工具改造社會、推動經濟政策來提振景氣,亦無有效作用,嚴重時甚至還會負增長。金融海嘯後歐美經濟衰退不振,逐漸出現日本化的名詞於主流討論。.

查看 左派和經濟日本化

緬甸共產黨

缅甸共产党(ဗမာပြည်ကွန်မြူနစ်ပါတီ)是缅甸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於1939年8月15日,昂山为第一任总书记。目前,该党在缅甸属于非法组织,主要在秘密状态下运作。 1939年10月1日,昂山聯合德欽黨、緬甸共產黨、貧民黨等組成自由聯盟(亦稱緬甸出路派組織),由巴莫出任主席,昂山出任總書記。1941年,昂山带领29名青年(史称「三十志士」)到日本占领的海南岛接受軍事訓練,准备组织武装起义配合日军侵入英属缅甸。事实上,昂山此时也已经脱离了缅甸共产党。而此前由于德欽丹東、德欽索等骨干被捕,缅甸共产党无形中陷于瓦解,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暴发,1942年1月日本军队从马来西亚和泰国侵入缅甸,德钦丹东、德欽索等出狱,德欽索任緬甸共產黨第二任总书记,1946年3月,由于清算白劳德路线造成缅甸共产党内部第一次大分裂,德欽索与其它七个中央委员脱离缅共另行组织红旗共产党,德欽索任红旗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缅甸共产党则重新组成新的中央,选举德钦丹东出任中央总书记(后改称中央委员会主席)。1944年8月到9月,缅共、“缅甸国民军”(昂山为首)、“缅甸人民革命党”(即缅甸社会党前身)等团体领导人在吴努家中举行了会议,成立“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昂山任最高领导人,德钦丹东任总书记,德欽索任政治领导人,奈温也量重要领导人之一。“同盟”内部在对待一系列与英人合作与独立形式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缅甸共产党对于昂山的“中间路线”进行了强烈的抨击。1946年10月10日,由于共产党批评昂山镇压罢工,“同盟”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把缅甸共产党排除出了“同盟”。 缅甸独立后,缅甸共产党坚持反对吴努政府,1948年8月,吴努政府向缅甸共产党全面进攻,缅共被迫转入地下,并开展武装斗争,緬甸共產黨在1960年代失去位於緬甸中部的根據地之後,很快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持下,有一批缅共领导人在中国北京国际马列主义学院学习,后分别被派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野战军挂职学习。在地方挂职学习地四川省、贵州凯里、云南昆明对一部分缅甸人秘密进行培训,其中有815军区司令丁莱、东北军区参谋长余剑、果敢彭家声、克钦邦丁英、佤邦赵尼来等,后来在緬甸東北部重新建立,當中包括了佤邦、克钦邦、果敢。缅共中央所在地设在勐固。 如同緬甸其他爭取自治的少數民族一樣,佤邦得到緬甸共產黨的支持,但結果他們亦與果敢一樣背叛了緬共。結果,緬共的領導人在8888起義事件中被逼出走中國。 吳奈溫領導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政权垮台後,佤民族组织與新的軍政府簽訂停火協議及和平協議。 1989年3月12日,彭家聲的果敢部隊於果敢縣宣佈脫離緬甸共產黨,並组建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是年,與緬甸軍政權逹成停戰協議。4月,林明賢之815軍區宣佈脫離緬甸共產黨,並另立門戶組織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同年,與緬甸軍政權逹成停戰協議。4月17日,鮑有祥之佤部隊於佤邦宣佈脫離緬甸共產黨,並成立緬甸国家團結黨(不久更名為佤邦联合党),武裝部隊命名為佤邦联合军。5月18日,佤邦與緬甸軍政權逹成停戰協議。9月,101军区司令员丁英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成立克钦新民主独立军。至此,緬甸共產黨的根据地彻底瓦解。 在1989年缅共失利后,缅共中央委员赛昂温向军政府投降。赛昂温是缅共唯一一个掸族中央委员,也是唯一一个向军政府投降的中央委员。而其他领导人选择流亡中国,继续坚持地下斗争。 1990年代,缅甸政府曾宣布挫败了一次缅共组织的暴动,60多名军官被逮捕。据说,现在若开地区仍然有缅共游击队在活动。 缅共的余部败走中国后,以也波晋孟为首对党组织进行了重组。缅共余部骨干大都是原来北上的缅族学生,后来还有一些本土人士加入。.

查看 左派和緬甸共產黨

總書記

总书记或第一书记,作为政党最高领导职务的正式职称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或“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以共产党、劳动党、社会党和其他左翼政党较多使用,在一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总书记在多数情况下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主要头衔,其地位和权力甚至凌驾于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查看 左派和總書記

红军派

红军派(德语:Rote Armee Fraktion,简称RAF),是德国的一支左翼恐怖主义组织,主要由安德列亞斯·巴德、古德倫·安司林、霍尔斯特·马勒、乌尔丽克·梅茵霍芙等人建立;他們認為自己為一群共產主義的並且以南美洲的反帝國主義游擊隊(如同烏拉圭的國家解放運動組織為榜樣。他們犯下34次謀殺案,許多銀行強盜案與爆炸攻擊,主要活动时期自1970年至1998年。在其近30年的活动过程中,造成了34人死亡和无数人受伤。1977年,其猖獗的活动导致了联邦德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社会危机,史称“德意志之秋”。该组织与其他许多左翼恐怖主义组织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98年4月22日,该组织宣布解散。.

查看 左派和红军派

红色

紅色,是以通過能量來激發觀察者的可見光譜中長波末端的顏色,波長大約為630到750納米,類似於新鲜血液的顏色,是三原色和心理原色之一。普通人是無法看到波長長過紅色的射線,而這類射線一般被稱為紅外線。.

查看 左派和红色

红色恐慌

紅色恐慌(英語:Red Scare)是指於美國興起的反共產主義風潮,分为两段。第一段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延续至1920年,恐慌受到欧洲的影响,美国工人以及社会主义者可能爆发政治激进主义或革命运动。第二段是指开始于1947年,并几乎贯穿全部19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後遺症。恐慌来自于美国国内外共产主义者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对联邦政府的间谍行为。在此後遺症下,美國政府制定形形色色的反共政策,使國民接受了國家安全與反共密不可分的思想觀念。而此觀念以美國共和黨参议员約瑟夫·麥卡錫發起的麥卡錫主義有密切的關係。.

查看 左派和红色恐慌

红色旅

红色旅(意大利语:Brigate Rosse,常被缩写为“BR”),是一个意大利的极左翼军事组织,成立于1970年,主要创建者为特伦托大学的一名社会学学生雷纳托·库乔(Renato Curcio)。最初的成员是一些左翼激进的工人和学生。该组织声称它的宗旨是对抗资产阶级,它的标志为一挺机关枪和一颗五角星。该组织最著名的行动之一是在1978年绑架并处决了意大利前总理阿尔多·莫罗。目前红色旅已发展成为“政治-军事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Politico-Militare),被意大利政府认定为恐怖组织并抓捕其成员。.

查看 左派和红色旅

红旗

紅旗(■)意即紅色的旗帜,通常是警告、戒严的信號或革命以及左翼政治的標誌。 红旗通常在政治上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象征,或在广义上代表左翼。其与左翼政治的联系是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在1848年革命中社会主义者们将红旗定为他们的标志,随着1871年巴黎公社中的使用,红旗逐渐成为了共产主义的象征。一些共产主义国家,例如苏联、中国和越南的国旗亦受到红旗的影响。红旗也成为了一些民主社会主义和社會民主主義的标志。 一些国家曾使用纯红色旗帜作为国旗,如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巴林(1820年以前)、摩洛哥(1600至1915年)、桑给巴尔(1896年8月27日到1963年12月10日)、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等。.

查看 左派和红旗

约翰·肯尼迪

约翰·費茲傑拉爾德·肯尼迪(英语:John Fitzgerald Kennedy,),通常被称作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JFK 或杰克·肯尼迪(Jack Kennedy),也译作--,美国第35任总统,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肯尼迪政治家族成员,被视为美国自由派的代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擔任美軍軍官,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海军船员,因而获颁紫心勋章,而後從政,1946年至1960年期间先后推任众议员和参议员,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國首位,亦為唯一一位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總統。任期从1961年1月20日开始直到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为止,任内的主要事件包括:試圖廢除聯邦儲備委員會、猪湾入侵、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圍牆的建立、太空競賽、越南战争以及美国民权运动。 由於在古巴危機高峰期間的應對沉著,以及在蘇聯人進入宇宙後全力支持科技競爭,他此後決定的政策方向日後引領NASA成功達成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壯舉,美國人也收穫大量的高科技優勢,在针对总统功绩的排名中,通常僅被史學家列在排名中上的位置,但他在大眾文化中的地位卻更高,一直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這和他在冷戰期間太空計畫的關鍵地位極有關連。此外,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官方在随后的调查报告表明,李·奥斯華是刺杀肯尼迪的凶手,但奥斯華亦隨即被另一位刺客傑克·魯比刺殺,使得案件真相撲朔迷離。肯尼迪遇刺案被视为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之一,因为这一事件在其后数十年中一直影响了美国政治的发展方向。.

查看 左派和约翰·肯尼迪

约瑟夫·毕苏斯基

约瑟夫·克莱门斯·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是波兰政治家,曾任波兰第二共和国国家元首(1918年-1922年)、“第一元帅”(1920年起)、和独裁者(1926年-1935年),他还是波兰第二共和国的领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起,他成为了波兰政治中的主要力量和欧洲政局的重要人物。Plach 2006, 第14页.

查看 左派和约瑟夫·毕苏斯基

约旦共产党

约旦共产党(الحزب الشیوعی الاردنی,罗马化:Hizb al-Shuyu'iyah al-Urduni),简称约共,是约旦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1948年成立。该党出版刊物《群众》。该党的总部位于安曼。该党是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的成员。 Category:约旦政党 category:亚洲共产党.

查看 左派和约旦共产党

纳斯

纳西尔·本·奥卢·达拉·琼斯(Nasir bin Olu Dara Jones,,),艺名“纳斯”(Nas,,全称Nasty Nas)。其父为爵士乐音乐人奥卢·达拉(Olu Dara)。纳斯成长于纽约市皇后区皇后桥(Queensbridge)的公共房屋中,尽管中学时便选择辍学,但他创作的歌词仍反映出较高的文学功底。他的出道专辑是1994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行的《Illmatic》。 该专辑广受好评,其后仍为推崇为该类型的经典之作。纳斯曾是嘻哈超级乐团“The Firm”的成员,该乐团曾发布过一张专辑。 2001年到2005年,纳斯同饒舌歌手Jay-Z爭奪紐約第一而结怨,两人都在各自的歌曲中攻击对方,但公認瓊斯先生壓倒性勝利。两人最后在一场由纽约市地区嘻哈电台赞助的音乐会上共同演唱,结束了敌对状态。2006年,纳斯签约Def Jam唱片公司,当年发布了专辑《Hip Hop Is Dead》(嘻哈已死),製作群中有跟Jay-Z關係匪淺的Kanye West,專輯中也有一首歌曲也有Jay-Z做合作,其后又在2008年发布了一张同名专辑>。.

查看 左派和纳斯

统合进步党

统合进步党(통합진보당)是韩国一个左翼政党,简称进步党、UPP(The Unified Progressive Party),由民主劳动党、国民参与党、统一联盟整合而成。2014年12月19日因親北的立場,被韓國憲法法院勒令解散。.

查看 左派和统合进步党

经济自由战士

经济自由战士(英语:Economic Freedom Fighters,简称EFF)是一个南非左翼政党。前非洲人国民大会 (ANC) 青年联盟主席朱利叶斯·马勒马(Julius Malema)被开除出非国大后,与他的的盟友在2013年创建。马勒马已被宣布为该党“总司令”(commander in chief),指挥“中央司令部团队”的党中央结构。高级成员包括弗洛伊德·施范布(Floyd Shivambu)和报纸专栏作家安迪尔·姆恩格西塔马(Andile Mngxitama)。 2013年7月28日,在索韦托的新闻发布会上,马勒马宣布新政党已经有了超过1000的成员,双倍于独立选举委员会(IEC)所需的注册资格。在新自由阵线 (FF+)被剔除选举资格后,成为参选政党之一。.

查看 左派和经济自由战士

维德孔·吉斯林

维德孔·亚伯拉罕·劳里茨·容松·吉斯林(Vidkun Abraham Lauritz Jonssøn Quisling,),挪威军官和政治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占领挪威时期名义政府首脑。 1921年期间,吉斯林和弗里乔夫·南森共同于组织人道主义援助活动,获得国际声誉。此后吉斯林担任挪威驻苏联外交人员,亦代表英国行使在苏外交职责。1929年他返回挪威,并于日后出任(1931年–1932年)及(1932年–1933年)所领导的农业党政府。 1933年吉斯林退出农业党,组建新法西斯政党。他对挪威左派发起攻击,由此获得一定支持,但仍不足以获取任何挪威议会议席。1940年时的国民联盟仍仅为一边缘政党。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吉斯林发动世界史上首次广播电台政变,试图夺取政权,但德方拒绝支持他领导的政府,政变就此失败。 1942年至1945年,吉斯林担任挪威首相,同平民(非军事)领导人共同领导挪威政权。其领导的亲纳粹傀儡政府主要由国民联盟人士组成,参与通敌活动,并协助了纳粹德国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吉斯林被捕并送上法庭,所控侵吞公款、谋杀及叛国罪名成立,判处死刑。1945年10月24日,吉斯林于奥斯陆阿克斯胡斯城堡受行刑队枪决。吉斯林所作所为在生前和逝后均不受好评,“吉斯林”(quisling)就此在欧洲多国语言中成为通敌者或卖国贼的代名词。.

查看 左派和维德孔·吉斯林

缪斯乐队

繆斯(MUSE,在部分中文刊物上被譯為謬思)是一支英國搖滾樂隊,於1994年在英國德文郡的泰格茅斯鎮創立。樂風融合了獨立搖滾、前衛搖滾、重金屬音樂、古典音樂與電音。樂團以主唱馬修·貝勒米(Matthew Bellamy)對各種陰謀論、外星生物、神學以及末世預言等的怪異興趣著稱。三位成員分別為:馬修·貝勒米(主唱、吉他手和鍵盤手)、多明尼克·霍華德()(鼓手和打擊樂樂手)以及克裏斯·沃斯坦荷姆()(貝司手兼鍵盤、合音)。貝勒米是主要的歌曲作者,同時也是樂隊的靈魂人物,近來沃斯坦荷姆和霍華德參與創作的份量也逐漸增加。出了第四張專輯後,摩根.尼可斯()在現場演唱會擔任固定班底,負責鍵盤、取樣與合音。 2012年,繆斯乐队的单曲《Survival》被选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官方歌曲。 他们著名的歌曲是《》、《》、《》、《 》、《》、《》、《》、 《》.

查看 左派和缪斯乐队

网络评论员

网络评论员(即网评员、輿情員)是中国大陆的一种特定称呼,是指受雇佣发表有利于中国政府或相关部门评论的人员。他们通常以普通网民身份,发表拥护中国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内容,围攻批评政府的网络声音,或采取其他网络传播策略,来试图达到影响、引导和制造网络舆论的目的。 “五毛”或“五毛党”是网络上对网络评论员的一种常用别称,用以象征性地讽刺网评员每发一文“能賺五毛钱”,2009年1月8日,Mike Elgan。“五毛党”的详细说明与网络评论员的其他称呼,见下文的“名称”段落。“五毛”也经常会被称为“网络水军”(简称“水军”)。狭义的“五毛”与“自干五”和“愤青”有一定的区别,广义的“五毛”包括后面两者。.

查看 左派和网络评论员

美國共產黨

美國共産黨(Communist Party USA),简称美共(CPUSA),是美國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总部位于纽约曼哈顿。目前,该党办有电子刊物《人民世界》。.

查看 左派和美國共產黨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查看 左派和美国

美国家庭结构

传统的美国家庭结构被认为是一个两位成婚人士为自己的后代提供关怀和稳定的家庭支持系统。但是,这种双亲核心家庭已经变得不那么普遍,其它的家庭形式开始变得越来越常见Edwards, H.N. (1987).

查看 左派和美国家庭结构

美国绿党

合众国绿党(Green Party of the United States),简称美国绿党(GPUS),是一个在1991年由美国众多州的绿党自愿结合形成的全国性政党。伴随着美国绿党(GPUS)的建立,原先注重于非选举运动的USA绿党(Greens/Green Party USA)的影响力受到削弱,而绿党(GPUS)也逐渐成为全美最主要的国家级绿色组织。作为这类组织的先驱,国家绿党协会(Association of State Green Parties,ASGP)早在在1996年和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就获得了大众的关注。绿党目前在美国参众两院中都没有代表,同时也没有获得任何州级的可通过选举获得的席位。在州级的立法机构中,绿党也仅仅在阿肯色州的众议院中获得一个席位。.

查看 左派和美国绿党

美日安保條約

美利堅合眾國與日本國之間互相合作與安全保障條約(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日本国とアメリカ合衆国との間の相互協力及び安全保障条約,簡稱為美日安保條約)是由美國與日本於1960年1月19日在華盛頓簽訂的安全互助條約,此條約宣示兩國將會共同維持與發展武力以聯合抵禦武裝攻擊,且同時也將日本國土內一國受到的攻擊認定為對另一國的危害,也包括美軍駐日的條文。此條約在冷戰時期強化了美日關係,也包括了後來進一步的國際合作與經濟合作的條款。该条约用以取代1951年的。.

查看 左派和美日安保條約

羅弼時

拿督斯里巴杜卡羅弼時爵士,KBE,SPMB,QC(Dato Seri Paduka Sir Denys Tudor Emil Roberts,),英國殖民地官員和法官,1979年至1988年任香港首席按察司,1966年至1978年歷任律政司和輔政司(後改稱布政司),期間兼任行政立法兩局當然官守議員。 羅弼時於1953年加入殖民地部,歷任尼亞薩蘭檢察官、直布羅陀律政司和香港。在香港律政司任內,他協助政府制定多項涉及保障勞工權益、打擊貪污等各方面的法例;隨後在輔政司和布政司任內,他協助時任總督麥理浩爵士推動多項新政,其中包括參與籌組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以及處理金禧事件的善後工作等。 羅弼時是香港歷史上唯一一位分別擔任過香港律政司、輔政司(和布政司)、及首席按察司的人士,也是最後一位擔任首席按察司的外籍人士。他在首席按察司任內大幅擴充法院數目和法官編制,並關注香港前途問題,除了構思香港終審法院的設立,並且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後首位訪華的首席按察司。然而,他在任後期爆出多宗司法醜聞,為他的司法生涯蒙上污點。 1988年卸任香港首席按察司後,羅弼時仍擔任百慕達上訴庭庭長、汶萊首席按察司和汶萊上訴庭庭長等職務,並於1997年起任職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香港法官,到2003年正式從司法界退休。羅弼時有不少以司法和殖民地為題材的著作,也熱衷木球運動,嘗任主席。.

查看 左派和羅弼時

羅莎·盧森堡

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Róża Luksemburg;)是德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社會主义哲學家及革命家,德國共產黨的创始人之一。 1871年3月5日,出生於俄國佔領下的波蘭扎莫希奇的一个猶太人家庭,她原是波蘭立陶宛王國社會民主黨理論家。1898年移居德國柏林,並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是黨內的重要社会主义理論家。 1915年,当德国社会民主党宣布支持德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戰时,她和卡爾·李卜克內西合作成立馬克思主義革命團體“斯巴達克同盟”,與社民黨內以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為代表的右傾勢力鬥爭。該組織于1918年12月30日重组為德國共產黨。1918年11月,在德国革命期间,她创办了《》(Die Rote Fahne),作为左翼的中央机构。1915年-1918年被多次關押。 羅莎·盧森堡起草了德國共產黨黨綱。她认为1919年1月柏林的斯巴達克起義是一个错误,但起义开始后她还是加以支持。当起义被自由军团(魏玛政权的右翼敢死队,由第一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组成)镇压时,盧森堡、李卜克內西與其他數百位支持者被逮捕,遭到嚴刑拷打並被殺害。目前德国左翼党的基金会以她的名字命名。 由於羅莎·盧森堡同時批判列宁主义者及較溫和的社會主義者,因此在左翼政治界及學術界中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羅莎·盧森堡。不過大部分马列主义者仍將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視為他們的烈士。根據德国联邦宪法维护厅的資料,對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的紀念仍然是德國左翼每年要做的重要一件事。 她独到的政治思想被后人称之为卢森堡主义。.

查看 左派和羅莎·盧森堡

翁贝托·德·阿伦卡尔·卡斯特略·布朗库

翁贝托·德·阿伦卡尔·卡斯特略·布朗库陆军元帅(葡萄牙語:Humberto de Alencar Castelo Branco,),巴西軍事領袖及政治家。曾於1964年至1967年擔任巴西總統。.

查看 左派和翁贝托·德·阿伦卡尔·卡斯特略·布朗库

真理报

《真理报》(Пра́вда),创刊于1912年5月5日,前身为托洛茨基于1908年10月3日在维也纳创办的同名报纸,是1918年至1991年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91年被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下令关闭。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将《真理报》出售,几经转手,其所有权被一个希腊商业家族取得。1997年。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收购了这份报纸,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中央机关报。.

查看 左派和真理报

烏克蘭共產黨

烏克蘭共產黨(乌克兰语:Комуністична партія України)是烏克蘭的一个非法的共产主义政黨,成立於1993年6月19日。该黨的現任第一书记是彼得·西蒙年科,他曾多次竞选乌克兰总统。.

查看 左派和烏克蘭共產黨

烏戈·查維茲

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Hugo Rafael Chávez Frías;) ,前任委內瑞拉總統,左翼政治人物,任內以強烈的反美主義及推行社會主義經濟政策聞名於世;但因為他四次皆是以民主選舉當選,其激進的社會主義政策,以及壓制反對派、通過修憲公投擴大總統權力等,使他成為近当代全世界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2013年3月5日下午,委内瑞拉副总统尼古拉斯·马杜罗在军医院宣佈,查韦斯于当地时间16時25分去世,终年58岁。.

查看 左派和烏戈·查維茲

爱尔兰独立战争

爱尔兰独立战争(英语:Irish War of Independence;爱尔兰语:Cogadh na Saoirse)又称英爱战争(英语:Anglo-Irish War;爱尔兰语:Cogadh Angla-Éireannach),是一场爱尔兰共和军在爱尔兰发动的游击战,以反对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爱尔兰的统治。战争理由起因於1918年由大多数爱尔兰籍英国国会议员建立的第一届爱尔兰国会的合法性之質疑。战争从1919年1月21日始,自1921年7月11日休战协议止。 参加这场战争的爱尔兰共和军经常被称作“”(英语:Old IRA),以区别于之后使用同样名称的其他组织。.

查看 左派和爱尔兰独立战争

爱国贼

愛國賊(中式Patriotic traitor)据说,本詞早在1922年的中國劇作家陳大悲的獨幕劇名《愛國賊》已出現,「愛國賊」一詞亦被日本籍中國問題學者加藤嘉一批判中国現狀在2011年出版的的《愛國賊》一書中用到;書中內容稱一些中國人以愛國作為藉口,打著愛國的名號為所欲為;顛倒是非,甚至無視法律,將反對他們的人扣上賣國帽子加以討伐,作者認為這此行為不是愛國,對國家無助,而是害國;而相对比的,基本没有信息能显示,加藤嘉一本人在对其自己的国家时是否也如对中国人会那样用到此类概念。類似加藤嘉一的論調,英國文學作家約翰遜也曾說過:「愛國主義是無賴最后的避難所」。.

查看 左派和爱国贼

爱国阵线 (赞比亚)

爱国阵线(Patriotic Front,PF)是赞比亚的一大政党,由脱离多党民主运动的迈克尔·萨塔于2001年成立, AfDevInfo。.

查看 左派和爱国阵线 (赞比亚)

爱护动物党

爱护動物黨(Partij voor de Dieren,缩写为PvdD)是一个荷蘭動物權利主義政黨,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個進入國會的動物權利促進政黨。但是該黨宣稱其非單一議題政黨,而是擁有許多領域政策的政黨。 在政治立場方面,爱护動物黨被歸為極左派。.

查看 左派和爱护动物党

瑞士綠黨

士綠黨(Grüne Partei der Schweiz; Les vertsParti écologiste suisse; I VerdiPartito ecologista svizzero; La VerdaPartida ecologica svizra; "The GreensSwiss ecological party")是瑞士的第五大政黨。.

查看 左派和瑞士綠黨

瑞士聯邦委員會

士聯邦委員會(Schweizerischer Bundesrat;Conseil fédéral suisse;Consiglio federale svizzero;Cussegl federal svizzer)是瑞士的國家行政機關及領導組織。委員會的七位委員各自掌管一個聯邦政府部門,並且以資歷順序每年替換輪流擔任委員會主席,本年度的副主席將在來年上任主席。委員會主席理論上雖為瑞士聯邦總統,但委員會整體才是國家的行政機構,所以委員會主席並無較其他六位委員超然的地位,並如其他委員一樣須繼續各領導一個政府部門。目前的委員會主席是阿蘭·貝爾賽,於2018年1月1日就任。.

查看 左派和瑞士聯邦委員會

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

典社会民主工人党(Sveriges socialdemokratiska arbetareparti),通称瑞典社会民主党、瑞典社民党,是瑞典主要政党之一,最大的中間偏左政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瑞典政黨,1889年成立至今長期執政(只在1928年至1932年、1976年至1982年、1991年至1994年、2006年至2014年間短暫失去政權,成為在野黨),在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執政的期間,工會和大公司達成協議,共同創立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健康保障體系,收窄了貧富間的差距,並且令瑞典逐漸發展成為一个福利國家。事實上,瑞典能夠發展成為一个福利國家,都與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的長期執政有一定的關係。.

查看 左派和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

瑞興

兴(),字詩軒,烏雅氏,滿州正黃旗人,清朝末年杭州将军、署浙江巡撫、资政院议员。.

查看 左派和瑞興

田原總一朗

原總一朗()是日本記者、評論家、新聞主播,滋賀縣彥根市出身。原東京12頻道(現東京電視台)監督、電影導演。是日本最具影響力的政治新聞評論家之一。.

查看 左派和田原總一朗

田邊元

邊元(),生於東京,為日本京都學派第一代的哲學家。早期在東京大學讀自然科學,1908年轉入哲學系,從學於井上哲次郎、等人,1913年於東北大學擔任講師,於自然科學科講授哲學。1918年他受聘至京都大學,與西田幾多郎逐漸形成京都學派。1922年至24年,田邊元以文部省在外研究員的身份,赴德跟隨胡塞爾學習現象學,後轉向青年海德格爾。1942年至45年,因戰爭停止一切文筆活動。1945年退官隱居於群馬縣長野原町北輕井澤大學村。1951年獲頒日本文化勳章,同年妻子千代辭世。1961年腦軟化症併發,入院群馬大學中尾內科,1962辭世。 曾提出「種的邏輯」、「懺悔道」等哲學概念,在京都學派裡屬於他力立場(傾向於淨土真宗)的哲學家,批判西方啟蒙傳統的自力(理性),除了其弟子外影響較小。台灣數理邏輯學家黃金穗(1915-1967)也是其指導學生。.

查看 左派和田邊元

申报

《申报》(Shun Pao)为近代中國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原先全称《申江新报》,创刊于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为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后,因《申报》为中国国民党党产而宣布停刊。前后总计经营77年,共出版25600期。.

查看 左派和申报

男性中心主義

男性中心主義(Androcentrism、希臘文:andro即男性,centre即中心)意指完全建立於男性經驗為基礎上的理論和實踐,成為不容置疑的準則。許多學術研究都是以男性為主要觀察對象,女性的經驗和女性關心的問題則往往被忽視,在日常生活中的醫療、政治、宗教、家庭、職場、學校等等,不只如此,然而這發生在保守派、宗教或是傳統文化上,甚至包含一些進步勢力,如:社會運動、左派都有一樣的問題。.

查看 左派和男性中心主義

無套褲漢

無套褲漢(sans-culotte,),字面意思是“沒有裙褲”)又稱長褲漢,是下階層的老百姓,在舊制度下生活品質極差的群眾成為響應法國大革命激進和好戰的廣大參與者。.

查看 左派和無套褲漢

無政府資本主義

無政府資本主義(Anarcho-capitalism)是一種建立在個人主權概念上的個人主義哲學,並禁止使用強迫的力量和詐騙的行為。無政府資本主義者認為只有從所有权基準、以及主權個體間自願簽訂的無限制的契約權利所衍生的法律才是正當的。根源於這個基礎上,無政府資本主義反對国家進行不正當性的壟斷行為以及對於個體主權的侵犯,並支持反中央集權而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制度。無政府主義強調對於個人自由與個人所有权的保護,主張廢除以非自願的稅賦來支撐的政府壟斷,而改由人們自願出資的私人公司來提供對於個人自由和財產的保護服務。也因此,他們相信所有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對於人們自由和財產的保護都必須經過自由市場的機制來提供。對於無政府資本主義者而言,財產是可以透過自願的貿易、送禮、或拋棄行為來轉換,但若經由非自願的徵收來取得他人財產則是一種非法的方式—無論此種徵收行為是出自其他個體、團體、或是國家都亦然。 無政府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是主張沒有國家控制的資本主義制度,而最早提出無政府主義一詞的是20世紀中葉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及自由意志主義者穆瑞·羅斯巴德,該主張綜合了奧地利經濟學派裡的經濟學、古典自由主義、和19世紀的美國個人無政府主義。羅斯巴德的無政府資本主義理論強調個人主權的至高無上、以及互不侵犯的原則。不過無政府資本主義者之間也有些不同的哲學理論。羅斯巴德也將他的哲學建立在自然法上。至於其他一些人;如大衛·弗里德曼(米爾頓·弗里德曼的儿子)則採取務實的後果主義(功利主义)的方式:主張無政府主義應該被採用的理由在於那必然是優於其他制度的選擇。另一方面,新興的學者漢斯-赫爾曼·霍普則以「立論倫理學」來辯護「私人財產無政府主義」的正當性,則更接近羅斯巴德的自然法理論。.

查看 左派和無政府資本主義

焦點黨

點黨(丹麥語:Fokus)是一丹麥政黨,原本是極右派政黨丹麥人民黨裡的一支團體,但是他們卻是偏向左翼的,因此在2010年時正式自丹麥人民黨分裂而出,而原本是丹麥人民黨籍的國會議員克里斯蒂安‧漢森(Christian Hansen),也成為焦點黨在國會裡的第一位議員。 而焦點黨自認為「丹麥最綠的政黨」,並把關注在動物權利、環境保護、健康福利等議題上,也因此焦點黨成為繼荷蘭動物黨之後,第二個在國會擁有席次的動物權利政黨。但在2011年國會改選中,該黨失去了他在國會裡的唯一一席。.

查看 左派和焦點黨

留尼汪共产党

留尼汪共产党(Parti Communiste Réunionnais),简称留共(PCR),是法国海外大区留尼汪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目前,该党在欧洲议会拥有1个席位。现任全国书记是埃利·瓦罗。该党出版日报《证言报》。.

查看 左派和留尼汪共产党

盧森堡共產黨

卢森堡共产党(Kommunistesch Partei Lëtzebuerg;Parti Communiste Luxembourgeois;Kommunistische Partei Luxemburg),简称卢共(KPL或PCL),是卢森堡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

查看 左派和盧森堡共產黨

盧武鉉

卢武铉(,),韩国第16任总统,从政前曾任法官、律师。卢武铉出身寒门,由于家境贫穷,他读完初中后,没能继续读高中而是去可以提供奖学金的釜山商业高中(相当于职业高中)。职业高中成為他最后的学历,这使得他成为韩国历史上学历最低的总统。他也因此被称为“平民总统”、“草根总统”。 从未进过大学法学院的卢武铉,经过近十年的顽强自学苦读,最终通过司法考试,成为一名法官。由于兴趣偏好,他做法官不久后就改作律师。全斗焕军政府时期,卢武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成为“釜林事件”的辩护律师,从此走上人权律师的生涯。1988年,在金泳三的提议下,卢武铉加入统一民主党,并当选韩国第13届国会议员。2002年12月,他在韩国第十六届总统大选中击败大国家党候选人李会昌成为韩国总统。就任总统初期,由于反对派控制着超过半数的国会席位,卢武铉的各项改革政策在执行上举步维艰。卢武铉的亲信在其竞选期间收受政治金被曝光后,使他陷入信任危机。在一次电视座谈会上,他因为说了“我期望国民大力支持开放国民党”,而被指责违反《选举法》中立原则,导致党政危机,最终被国会弹劾。不过,反对派的弹劾斗争在韩国民众中产生反面效应,支持卢武铉的新成立政党开放国民党,在新一届的国会选举中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卢武铉的职务在韩国宪法法院驳回弹劾案后也得到恢复。 卢武铉把他的政府称为“国民参与政府”,通过“扩大国民的参与”实现“国家的均衡发展”和“东北亚的和平与繁荣”。卢武铉在稳定中求改革,在行政改革方面,他提出建设“能干的政府”和“适度规模的政府”;在经济改革方面,他试图建立公正、透明、健康的市场秩序。执政期间,卢武铉在前韩国总统金大中“阳光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和平繁荣”的对朝政策。2007年10月2日至4日,卢武铉与夫人权良淑徒步跨过韩朝军事分界线在平壤与金正日召开第二次韩朝首脑会晤,并签署《北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他坚决反对美国对朝鲜进行制裁和封锁,主张修改驻韩美军地位协定,要求美军撤出首尔,收回战时指挥权,打造自主国防。他通过发展与美、日、中、俄四国的“均衡外交”,寻求使韩国成为东北亚的“均衡者”。 卢武铉倡导清廉政治,但卸任后遭到离职审查,于2009年5月23日在李明博政府对其受贿调查期间跳崖自杀,对韩国社会产生巨大冲击。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认为卢武铉是韩国现任政府清算前任政府、权威主义的牺牲品。2013年韩国Research View开展的一份民调显示,在对朴正熙、金大中、卢武铉、李明博和朴槿惠5名韩国前任及现任总统的好感度调查中,卢武铉名列第一。有观点认为卢武铉的死不是韩国民主的失败,而是韩国政治走向清廉的一个新起点。 卢武铉的座右铭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最尊敬的人是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并著有《卢武铉见到的亚伯拉罕·林肯》一书。他认为自己与林肯一样都是出身寒门,经过自学苦读成为律师,并在议员竞选多次落选后当选总统。他希望自己能像林肯那样以“低姿态的人,谦逊的权力”造就“强大的国家”。.

查看 左派和盧武鉉

直到永远,指挥官

《直到永远,指挥官》(Hasta Siempre, Comandante),也译作《永别了,指挥官》,可简称为《直到永远》(Hasta Siempre),是古巴创作歌手卡洛斯·普埃布拉(Carlos Puebla,1917年~1989年)于1965年创作并弹唱的西班牙语歌曲。这首歌是对革命家切·格瓦拉离开古巴时的诀别信的回应,通过歌词,作者以诗的形式忆述了古巴革命的关键时刻,表达了对身为革命指挥官的格瓦拉的爱戴与期望。格瓦拉牺牲后,这首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怀念他的颂歌,被许多左翼艺人翻唱,版本超过200种,其中由法国演员兼歌手娜塔莉·珈冬演唱的版本比较著名。 歌名取自格瓦拉的名言“¡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一往无前,直至胜利)。.

查看 左派和直到永远,指挥官

相棒

是日本朝日电视台与东映联合制作的系列刑事、推理电视剧,原本僅是2000年所播出的三集特別篇(前傳)電視劇,從2002年起固定於每年10月至隔年3月的每週三晚上9時播出。日文中,「相棒」指「搭档、伙伴」之意。該電視劇的單位以「season」稱之。另外「S.」為season的簡稱。.

查看 左派和相棒

盖世太保

密国家警察(Geheime Staatspolizei,缩写:GESTAPO,,汉语音译盖世太保,又译盖斯塔波),是纳粹德国时期的秘密警察。秘密国家警察由党卫队控制。它在成立之初是一个秘密警察组织,后加入大量党卫队人员,一起实施“最终解决方案”。 1933年春希特勒出任威玛共和国总理,而赫尔曼·戈林接管普鲁士警察局。戈林於1933年4月26日成立政治警察組織蓋世太保,核心成員為普魯士警察。1934年在希特勒的調停下希姆萊的黨衛隊接管了蓋世太保。 二战爆发之后大量的盖世太保跟随德国国防军一同进入占领区,在那建立了众多辅警部队,这些辅警部队全部听命于盖世太保,成为其机构的一部分。蓋世太保秘密警察有“預防性逮捕權”。在納粹德國時期,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左派人士、異議人士、反抗軍及猶太人等都未經法律程序被蓋世太保投入集中營,其中大多數遭到拷問、虐待,以至於處決。.

查看 左派和盖世太保

瀨長龜次郎

長龜次郎(),日本沖繩縣左翼政治家,出生於沖繩縣島尻郡豐見城村(今豐見城市)我那霸。 1946年,瀨長擔任《宇流麻新報》(今《琉球新報》)社長。1947年,瀨長組織沖繩人民黨,在美國軍政府壓力下辭去社長之職。此後經營雜貨店,並擔任沖繩人民黨書記長。1952年當選琉球政府立法院議員,拒絕宣誓,以抗議美國的軍事佔領。 1954年,瀨長因沖繩人民黨事件被逮捕入獄,服刑2年。出獄後當選那霸市市長,但因為反美,美國派遣的高級專務員詹姆斯·爱德华·摩尔發佈「瀨長布令」將他革職。不過他在琉球人心中威望很高。 1967年12月,「瀨長布令」被廢除,瀨長恢復被選舉權。1968年立法院議員總選舉中,瀨長再次當選立法院議員。1970年,當選日本眾議院議員,此後連任7屆。沖繩返還後,擔任日本共產黨副委員長。1990年從政壇退隱。2001年10月5日因肺炎逝世。 2013年3月1日,瀨長紀念館「不屈館」在那霸市開館。.

查看 左派和瀨長龜次郎

白俄罗斯共产党

白俄罗斯共产党(Камуністы́чная па́ртыя Белару́сі,罗马化:Kamunistychnaya Partyia Belarusi),白俄罗斯主要政党之一,意识形态为共产主义。该党成立于1996年11月2日,由白俄罗斯共产党人党内部支持总统卢卡申科的一派创建。2011年,该党有党员6000人。 2005年3月,化学家塔季扬娜·根纳季耶夫娜·戈卢别娃当选为白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2007年12月,再次连任。.

查看 左派和白俄罗斯共产党

白色

白色是一种包含光谱中所有颜色光的颜色,其明度最高,就如電腦程式設計領域就依照白色科學的定義而將參數值常定義成所有色彩的最大值,如白色=RGB(255,255,255)或#FFFFFF最大值(而不是將白色定義成像水H2O的無色=透明色或無色=null值)。可以将光谱中三原色的光:红色、蓝色和绿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白光。光谱中所有可见光的混合也是白光。.

查看 左派和白色

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White Terror)一詞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進行大規模鎮壓、槍殺革命黨與革命份子的恐怖統治時期稱之為「白色恐怖」。另一說則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軍與巴黎公社政權對抗時,公社以紅色為代表色;政府軍以白色為代表色。法國政府軍以鎮壓與懲治行動公社,是為「白色恐怖」。.

查看 左派和白色恐怖

百田尚樹

尚樹()男,日本右翼作家、編劇作家,出生於大阪市東淀川區。2013年以小說《》獲得日本本屋大賞。.

查看 左派和百田尚樹

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简称芝大(UChicago),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常年位列各大学排行榜世界前十。 芝加哥大学1890年由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创办,是美国大学协会的创始会员之一。芝加哥大学包括本科学院以及由4个系、6所职业学院和1所继续教育学院组成的各种研究生项目和跨学科委员会,并拥有约5000名本科生和10,000名研究生。 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在众多人文社科领域均开创了“芝加哥学派”,其中包括著名的“芝加哥经济学派”和“芝加哥社会学派” ;芝加哥大学还是法律经济学的诞生地,是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人类学等学科全球最重要的研究教学中心之一。 而从曼哈顿计划开始,大批科学家汇集于芝大,在“原子能之父”恩里科·费米的领导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成功开启了人类的原子能时代,并创立了美国第一所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和之后著名的费米实验室,进而奠定了芝大在自然科学界的重要地位。 截止至2017年,芝加哥大学有97位教师和校友曾获得诺贝尔奖,位列世界第四。另有9位菲尔兹奖得主 、4位图灵奖得主、22位普利策奖得主在芝大工作或学习过,还有15位教授荣获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现任教授中有近70位美国国家科学院(44位)、美国国家工程院(9位)和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14位)。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曾长期在芝大法学院任教(1992-2004年)。 芝加哥大学是培养华人精英的两个摇篮和聚集地之一(另一个是柏克萊加州大學)。芝加哥大学培养了李政道、杨振宁和崔琦三个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李政道和杨振宁实现华人诺奖零的突破),著名华裔政治家、中华民国前副总统、中國國民黨前主席连战,著名法学家梅汝璈,著名医学家吴阶平,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著名气象学家郭晓岚,保釣運動健將林孝信教授,世界银行前高级副总裁林毅夫等等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或曾在芝大学习。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数学家陈省身等也曾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查看 左派和芝加哥大学

芬兰政党列表

本條目为芬兰政党列表。芬蘭屬於多黨制,一般沒有任何單一政黨能够單獨在議會過半,所以得票最高的政党必須聯合其他政黨組成聯合政府。.

查看 左派和芬兰政党列表

芭芭拉·卡素爾

布力般的卡素爾女男爵·芭芭拉·安妮·卡素爾,PC(,),英國工黨左翼政治家,1945年至1979年擔任下議院布力般選區議員,期間於1964年至1965年任海外發展部長、1965年至1968年任運輸部長、1968年至1970年任就業及生產力大臣兼第一國務大臣、以及在1974年至1976年任社會服務大臣。離開下院後,她在1979年至1989年代表大曼徹斯特選區出任歐洲議會議員,1990年獲封終身貴族加入上議院。 卡素爾從小便對社會主義產生濃厚興趣,在牛津大學求學期間已開始參與工黨活動。1945年當選國會議員前,她曾在多份左翼報章和刊物任職記者和編輯,二戰期間也曾以公務員身份加入過英政府食物部擔任政務主任。作為下院少有的女性議員,她憑藉其鮮明的立場和不易妥協的作風,逐漸建立知名度,但她在五十年代也因為大肆批評英軍鎮壓反殖武裝力量,使她成為議會內的惹火人物。 卡素爾與另一工黨人物哈羅德·韋爾遜在政治上具密切的關係。她早於1947年至1951年擔任韋爾遜的政務私人秘書,並成為了他的追隨者。當韋爾遜在1964年出任首相後,她隨即獲邀加入內閣,更一度被視作韋爾遜的潛在接班人。在內閣任職期間,她成功推動多項改革,原本頗獲韋爾遜器重,但她在就業及生產力大臣任內於1969年1月發表的《免於衝突》白皮書,卻成為其仕途的轉捩點。該份白皮書建議立法制約工會權力,結果引起工會群起聲討,內閣以詹姆斯·卡拉漢為首代表工會的一派更公開表態反對白皮書,兩人關係從此決裂,白皮書最終胎死腹中。 卡素爾此後雖然在政壇浮沉,未能再上層樓,但她繼續活躍政壇,到晚年仍關注退休人士福利方面的政策,被視為上一代「舊工黨」的元老人物之一。卡素爾從政接近60年,其敢言作風深入民心,她把婦女參政的程度提升到更高和更前的層次,啟引後來保守黨的戴卓爾夫人在1979年當選為英國歷史上首位女首相。.

查看 左派和芭芭拉·卡素爾

芭芭拉·史翠珊

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猶太裔美国歌手,电影演员,导演和制片人。.

查看 左派和芭芭拉·史翠珊

花園道

花園道是香港中環至半山區一條主要道路,連接半山區及太平山一帶。 花園道連接多條主要道路,在花園道北面建有天橋連接金鐘道。而花園道南面一段與紅棉路匯合,並為雙程行車,其餘部分則為單程北行,主要為下斜坡路。由於安全問題,所有途經花園道的巴士,即使沒有乘客需要上落,必須在花園道與上亞厘畢道之間的巴士站停車。.

查看 左派和花園道

韓美洵

韓美洵,CBE(,),英國殖民地官員,1964年3月至1969年5月出任香港副輔政司,任內曾多次署任輔政司兼行政立法兩局當然官守議員。 韓美洵畢業於愛丁堡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於1941年加入香港政府任職官學生,同年12月參與香港保衛戰。香港淪陷後,他以戰俘身份被日方囚禁,1942年9月與另外千餘名戰俘和其他被囚人士登上客貨輪里斯本丸,準備被押往日本從事苦工。不過,里斯本丸在10月1日駛至浙江舟山對開海面時遭美國海軍潛水艇用魚雷擊中,該船旋於翌日沉沒。是次海難造成多名戰俘喪生,但韓美洵成功獲救,此後他在日本繼續遭到拘禁,直到二戰於1945年結束為止。 戰後,韓美洵重新加入香港政府,1964年出任副輔政司前歷任首席助理華民政務司、助理輔政司、兩局秘書、副防衞司和人事處主任等職,期間又曾於1954年至1956年被借調到英屬洪都拉斯出任發展專員一職。返回香港後,他在1958年至1959年參與香港紋章的設計工作,1962年至1963年主持初級公務員薪酬調查,發表備受爭議的《韓美洵報告書》。在副輔政司任內,韓美洵曾應對六七暴動,並在暴動初期兼任港府內部的宣傳委員會主席一職。他在暴動過後負責評估事件和撰寫報告,以及處理個別滋事份子被港府引用緊急條例長期拘留的問題。韓美洵喜愛研究港府歷史,曾於1963年和1969年分別為港府出版《香港旗章、公印和紋章》和《香港政府部門:1841年-1969年》兩書。.

查看 左派和韓美洵

莫桑比克独立战争

莫桑比克独立战争是莫桑比克解放阵线与葡萄牙之间发生的一次武装冲突。这场战争开始于1964年9月25日,双方于1974年9月8日停火。在进行了磋商之后,莫桑比克于1975年独立。 莫桑比克人民对葡萄牙统治者的不满是这场战争的起因,他们认为莫桑比克实行的法律法规都只利于葡萄牙本土。许多莫桑比克人还对葡萄牙政府禁止他们接受教育的政策感到愤怒。随着二战之后非洲民族自决运动的兴起,莫桑比克的民族主义力量也渐渐的壮大起来,莫桑比克人开始越来越反感外国统治者的统治。 一些激进的莫桑比克人在移居到邻国的众多莫桑比克知识分子的庇护下,开始计划在国内开展政治活动。最终形成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在苏联、中国和古巴的援助下掀起了一场为时十年的战争。Malyn D.

查看 左派和莫桑比克独立战争

莫拉桑尼斯塔民族解放党

莫拉桑尼斯塔民族解放党(西班牙語:Partido Morazanista de Liberación Nacional,簡稱PMLN)是洪都拉斯一個曾經存在的左翼政黨,前稱洪都拉斯莫拉桑尼斯塔解放陣線(西班牙語:Frente Morazanista para la Liberación de Honduras)。該黨由原洪都拉斯改革党部分成員脫黨而成,並逐漸成為一個帶有軍事背景的秘密政治組織。他們主要在洪都拉斯的鄰國尼加拉瓜流亡及設立基地,其高峰時約有300名從事戰鬥的成員。1992年,該黨與其它三個政黨共同組成民主統一黨(西班牙語:Partido Unificación Democrática)。 Category:洪都拉斯政黨.

查看 左派和莫拉桑尼斯塔民族解放党

莱舍克·米莱尔

莱舍克·米莱尔(Leszek Cezary Miller) () 波兰左翼政治家,2001年到2004年担任波兰总理。他是民主左派联盟的现任领导人。.

查看 左派和莱舍克·米莱尔

達許·漢密特

達許·漢密特(Samuel Dashiell Hammett,),是一個被稱為開創“冷硬派”推理小說和短篇小說的美國作家。他創作的不朽故事人物包括《馬爾他之鷹》(The Maltese Falcon)裡的山姆‧史培德(Sam Spade),《瘦人》(The Thin Man)裡面的Nick and Nora Charles,還有《紅色收穫》(Red Harvest)和《丹恩咒詛》(The Dain Curse)裡面的“大陸偵探社無名探員”(the Continental Op)。.

查看 左派和達許·漢密特

運動和生態左翼聯盟

运动和生态左翼联盟(Συνασπισμός της Αριστεράς των Κινημάτων και της Οικολογίας,罗马化:Synaspismós tīs Aristerás tōn Kinīmátōn kai tīs Oikologías),簡稱聯盟(Συνασπισμός, Synaspismós,縮寫为ΣΥΝ),2004年以前稱為左翼和進步聯盟 (Συνασπισμός της Αριστεράς και της Προόδου),是希臘的一個已不存在的政黨。現任主席為阿列克西斯·齊普拉斯 (Αλέξης Τσίπρας)。 左翼和进步联盟成立于1989年,原为以親蘇聯的希臘共產黨為主的政党聯盟。1991年6月,希共退出左翼和进步联盟,左翼和进步联盟改組成单一政黨。2004年,以该党为首的政党联盟激进左翼聯盟成立。2012年5月22日,激进左翼联盟改组为政党。2013年7月10日,该党解散,其组织彻底融入激进左翼联盟。.

查看 左派和運動和生態左翼聯盟

荷蘭政黨列表

荷蘭屬於多黨制,通常由多個政黨組成執政聯盟。.

查看 左派和荷蘭政黨列表

荃灣潮州公學

荃灣潮州公學(Tsuen Wan Chiu Chow Public School)是一所位於中國香港荃灣的小學,兼收男女學生,於1965年成立。荃灣潮州公學為荃灣區潮籍社團──「荃灣潮州福利會」所創辦之政府資助小學,著名左派小學之一。校名題字為前行政立法兩局首席議員、中華巴士創辦人顏成坤。 TWCCPS.JPG|校舍西面.

查看 左派和荃灣潮州公學

萧军

萧军(),辽宁锦州人。原名刘鸿霖。曾用名刘吟飞、刘羽捷、刘蔚天、刘毓竹。笔名除“萧军”外,还有酡颜三郎、田军、三郎等。“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知名的左翼作家。.

查看 左派和萧军

非暴力

非暴力(Nonviolence,来自ahimṣā,即不害,“不希望伤害或杀死”)是指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自己或其他人造成伤害的个人行为。它源自于一种信仰:通过伤害人类、动物和环境来得到某种结果是不必要的,还指一种基于道德、宗教和精神法则的放弃暴力的一般哲学。.

查看 左派和非暴力

革命制度党

革命制度党(西班牙语:Partido Revolucionario Institucional,PRI),或作革命建制黨,墨西哥中間派政党,1929年3月4日成立。.

查看 左派和革命制度党

革命和叛亂列表

這是一個歷史上世界各地革命和叛亂的列表。.

查看 左派和革命和叛亂列表

革命社会党 (印度)

革命社会党(Revolutionary Socialist Party,缩写为RSP)是印度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40年3月19日。该党起源于孟加拉反殖民解放运动组织和。.

查看 左派和革命社会党 (印度)

革新官僚

革新官僚(日语:革新官僚,かくしんかんりょう)、是指1937年内阁调查局的前身企画厅与伴随第二次中日战争全面化的资源局合并,在改组企画院之际,院内设置试图实现战时经济管制的官僚层。后来成功策划了国家总动员法的总动员计划。.

查看 左派和革新官僚

蝶恋花·答李淑一

蝶恋花·答李淑一,毛泽东作于1957年5月11日的一首词,词中毛泽东以浪漫主义手法歌颂了为国赴死的先烈,与李淑一共同缅怀了自己的革命伴侣。词首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中的“骄杨”即指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而“柳”则是指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 蝶恋花为词牌名,原题为“游仙”,后改为“赠李淑一”,1963年《毛主席诗词》出版时,最终改为“答李淑一”。该词最早1958年1月1日发表于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之后《文汇报》《人民日报》《诗刊》等相继转载,使该词迅速广为人知。.

查看 左派和蝶恋花·答李淑一

衝鋒隊 (香港)

衝鋒隊(英文:Emergency Unit,縮寫:EU)於1927年成立,隸屬於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警察總區行動部,為準軍事部隊,主要責任為執行機動性巡邏、處理突發事件(包括災難支援)、對999緊急召喚作出迅速警察力量回應、支援軍裝巡邏小隊,趕抵增派軍裝警務人員到場及提供第一線的協助、設置緊急路障、執行反罪惡巡邏、押運貴重物品、協助入境事務處及懲教署押解犯人及維持內部保安等。.

查看 左派和衝鋒隊 (香港)

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表现主义文学是表现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涉及到文学的各个领域,其中戏剧和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 “表现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expressus”,具有“抛掷出来”、“挤压出来”的意思。表现主义思潮最先出现在绘画界,其后波及文学界。“表现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最早确立于1913年。.

查看 左派和表现主义文学

顿巴斯战争

顿巴斯战争指2014年2月至今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戰爭,由俄罗斯控制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俄语地区的亲俄势力與乌克兰政府軍交戰。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俄语地区的亲俄势力要求将这些地区并入俄罗斯联邦。其中,克里米亚在经过公投后宣布独立并随后加入俄罗斯联邦;而顿涅茨克州及盧甘斯克州等地亲俄民众也占领了政府建筑物并升起俄罗斯国旗,局势持续动荡,进一步引起外界担忧乌克兰爆发内战拖累全球经济。該波衝突亦間接導致馬來西亞航空17號班機被擊落之事故。.

查看 左派和顿巴斯战争

衛報

《衛報》(The Guardian),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1819年爆發彼得盧屠殺事件,創刊人英國記者John Edward Taylor揭露事件的事實。1821年,《曼徹斯特衛報》創刊,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得此名。1855年改為日報。1872年起,斯科特主持编务,将《曼徹斯特衛報》变得高雅生动,奠定了该报成为全国性高级报纸的基础。1959年《曼徹斯特衛報》更名為《衛報》,成为英国第二大高级报纸。《衛報》總部於1964年遷至倫敦,不過於曼城和倫敦均設有印刷設施。一般公眾視《衛報》的政治倾向為左派,《衛報》受到重視的領域包括世界主義觀點、文藝報導和評論、外國通訊。《衛報》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同為英國三個著名的高级报纸。.

查看 左派和衛報

袁牧之

袁牧之(),原名袁家莱,浙江宁波人。中国现代戏剧、电影编剧、导演、演员。第一任夫人陈波儿1951年去世。第二任夫人朱世藕是著名昆曲艺术家。长女袁牧女,次女袁小牧,儿子袁牧男。.

查看 左派和袁牧之

颜色

色或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還包含心理等許多因素,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查看 左派和颜色

风派

风派,文革用语,是文革后喻指没有自己立场、不坚持独立思考、谁的势力大就为谁卖命,甚至摇摆不定、忽左忽右、卖身背叛的政治投机者。他们跟随潮流而善变,翻云覆雨,今是而昨非,变幻莫测,风驰电掣,连眉头都不皱一下,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左右逢源、善于讨好得势牟利。与“震派”、“闹派”相关、相对的,特指在文革投靠祸国殃民的极左政治势力、上了贼船的人们。 文革时政局变化频繁,连毛泽东本人也没有贯穿始终的计划、安排,只是在激进的中央文革秀才集团、以林彪为代表的军人集团、保障日常运转的国务院之间,进行平衡、仲裁。这一切,都是围绕保住统驭权而随机变化的实用主义游戏,没有政治逻辑的一贯性,让人们无法凭借理性去认识、预测、判断,只能竭力紧跟。“上面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以求政治上的安全。消极的紧跟成了人们自保的自然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民族独立方面赢得的成就,政治上持不同意见者的屡次受挫,毛泽东被塑造成为高瞻远瞩的“领袖”、“统帅”、“导师”、“舵手”,使习惯于信任、崇拜毛泽东的人们,对现实政治持自觉的认同态度。 到了文革,政治高压和合法性资源、法制秩序荡然无存,造成人的尊严的匮乏,只能违心地随大流。积极的紧跟,就成了功利心强的类型的人处世方式。比消极的从众行为,更多一些追赶时髦的主动出击。他们也因此得到了权势名利,成为从文革获益的既得利益者。是以放弃做人底线为代价的一种生存技巧。.

查看 左派和风派

飢餓遊戲 (電影)

《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是2012年美國奇幻冒險電影,由蓋瑞·羅斯執導,根據蘇珊·柯林斯的同名小說《飢餓遊戲》改編而成,是飢餓遊戲電影系列的第一部,珍妮佛·勞倫斯、喬許·哈卻森、連恩·漢斯沃、伊丽莎白·班克斯、伍迪·哈里森、史丹利·圖奇、薇洛·西爾德斯、阿曼德拉·斯坦伯格、藍尼·克羅維茲以及唐纳德·萨瑟兰主演。 電影於2012年3月21日在法國、比利時、荷蘭及菲律賓等國上映,香港于3月22日、美國和台灣於3月23日、中国大陆于6月14日上映。.

查看 左派和飢餓遊戲 (電影)

裙帶資本主義

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又称官僚资本主义、朋黨資本主義、權貴資本主義、密友資本主義、關係資本主義,描述一個經濟體中,商业上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企業、商界人士和政府官員之間的關係是否密切。這種偏袒可能是表現在法律許可的分配、政府補助或特殊的稅收優惠等等。 裙帶資本主義被認為經常出現在政治上的任人唯親,並滲透到商業世界,存在利己關係的友誼和親情的商人和政府官員,影響到經濟和社會,破壞公共服務型的經濟和政治理想。多數國家或多或少都有裙帶資本主義。民主國家若有嚴重的裙帶資本主義,其民主制度只是空殼子;無論左派和右派的經濟觀念,在裙帶資本主義下也都成為檸檬社會主義。.

查看 左派和裙帶資本主義

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是指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作為史學術語,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清末)民國兩個時期之中,歐洲跟北美洲還有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的西方學術思想的傳入。 在這段時期中,中國人對西學的態度由最初的排斥和抗拒,到逐漸接受,甚至有人要求「全盤西化」。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藉由來華洋人、出洋華人、各種報刊、書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為媒介,以澳門、香港、其他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為重要窗口,西方哲學、天文、物理、化學、醫學、生物學、應用科學、科技、地理、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史學、文學、藝術等大量傳入中國,對於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和社會經濟都產生重大影響。 五四運動時,左翼激進派知識分子接受了俄国马列主义,並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也是西學東漸之一部份。.

查看 左派和西學東漸

西山會議

西山會議,指1925年11月23日,中國國民黨部分中央執行委員、中央監察委員和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召開的“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这一會議被稱為西山會議,參與其中的国民党政治人物,被视为国民党内部的一个右翼政治派别“西山会议派”。.

查看 左派和西山會議

西班牙共产党

西班牙共产党(西班牙語:Partido Comunista de España),简称西共(PCE),是西班牙的一个重要的左翼政党。 西班牙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11月14日,由西班牙的共产党和西班牙共产主义工人党合并而成。 1934年,西班牙共产党领导阿斯图里亚斯工人起义,建立了存在20天的工农苏维埃。在1930年代反对佛朗哥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内战时期,该党组织了7万人的人民武装,党员发展到30万。内战失败后,该党又进行了长达11年的游击战争。1977年3月,西共同意共、法共在马德里举行会议,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欧洲共产主义”的主张。同年4月,西共获得合法地位。在1979年大选中,西共获23个席位,成为议会第三大党。1978年,西共“九大”宣布奉行“欧洲共产主义”路线,主张通过多元化和民主方式走向社会主义,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劳动力量和文化力量的联盟,通过反封建、反垄断的斗争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反对任何中心或指导党,主张独立自主。此后,党内的亲苏派先后退党,并于1984年组建了得到苏联支持的西班牙人民共产党。1991年苏共被禁止活动后,西共内部的“改革派”要求解散西共,并入西共领导的左翼政党联盟联合左翼。1991年12月,西共“十四大”否决了“改革派”的主张,重申要保持党的传统,用“非教条主义的具有改革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政治行动。西共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代表大会,中央机关报是《工人世界》。在这次大会上,西共还放弃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代之以“党内民主”。此后,西共逐渐将选举职能完全交由其领导的联合左翼。.

查看 左派和西班牙共产党

西班牙共产党(重建)

西班牙共产党(重建)(Partido Comunista de España (Reconstituido))是西班牙一个秘密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75年,分裂自西班牙共产党。那一年,西班牙马列主义组织解散,在1968年,西班牙马列主义组织脱离西班牙共产党。1976年,它建立反法西斯抵抗组织。其总书记是曼努埃尔·佩雷斯·马丁内斯。.

查看 左派和西班牙共产党(重建)

西班牙政黨列表

本條目收錄西班牙政黨,由於西班牙境內許多自治區獨立呼聲甚高,因此西班牙政黨又分作全國性政黨和地區性政黨。.

查看 左派和西班牙政黨列表

西門菲莎大學

西門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縮寫:SFU),是加拿大一所公立大學,主校園坐落於卑詩省本那比,另有兩座分別位於溫哥華市中心及素里的附屬校園。西門菲莎大學於1965年創立,以探索溫哥華地區的探險者西門·菲沙而命名。現時該校為唯一一所參與美國全國大學體育協會的加拿大大學。 大學現有8間學院,分別為應用科學、人文與社會學、工商管理學、通訊學、藝術與科技學、教育學、環境學、健康科學及理科。本科以及研究生課程均採用三學期制。.

查看 左派和西門菲莎大學

馬德里打吡

德里打吡 (El Derbi madrileño,The Madrid Derby)是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市中最老牌的兩支球會皇家馬德里和馬德里競技的對碰。而兩家球會是西班牙足球具規模以來最成功和影響力最大的球會之一。再加上馬競在衰退多年之後,在近年再次強勢崛起。因此,令雙方在近年來對碰時充滿火藥味。.

查看 左派和馬德里打吡

馬高·巴碧

·巴碧(Marko Babić,),出生在奧西耶克,是一名克羅地亞足球員,現效力薩拉戈薩,司職中場。.

查看 左派和馬高·巴碧

馬提尼克獨立運動

馬提尼克獨立運動(Mouvement Indépendantiste Martiniquais,缩写为MIM;克里奧爾語:Mouvman endépandantis matinitjé)是法國海外大区馬提尼克的一個左翼政黨,其主要訴求為馬提尼克能夠去殖民化並且獨立。 在2012年法國國民議會改選後,該黨在馬提尼克海外大区被分配的4席中當選2席。 Category:左翼政黨 Category:1978年建立 Category:馬提尼克政黨 Category:法國政黨 Category:獨立主義政黨.

查看 左派和馬提尼克獨立運動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左派和香港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英文:Hong Kong Island Federation)是香港一個建制派的社團聯合組織,旗下有多個活躍於香港島的傳統左派社團屬會,於1999年成立,現任理事長是蔡毅。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不少成員均為民建聯或工聯會的成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也涉足香港島各區的區議會。 2012年至2015年期間,香港島各界聯合會擁有25個區議員議席,不過全部均用「獨立」名義參選。 2015年至2019年期間,香港島各界聯合會擁有17個區議員議席,不過全部均用「獨立」名義參選。.

查看 左派和香港島各界聯合會

香港商業電台

商台台徽轉黑悼念何佐芝去世 香港商業電台(全稱香港商業廣播有限公司,簡稱商台;Commercial Radio Hong Kong)是香港的一家商業廣播電台,自1959年8月啟播以來,製作眾多膾炙人口節目,透過雷霆881、叱咤903、AM 864三個頻道及網上平台,為香港市民在資訊、時事及娛樂各方面提供電台廣播服務,是深為港人所熟悉電台之一。據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於2013年所作的調查,商台公信力居於全港電子傳媒的第二位,旗下的頻道雷霆881商業一台亦是全港聽眾人數最多的電台。商台每天提供24小時多元化廣播節目,內容包括資訊、娛樂與文藝等。節目也透過其網站「881903.com」作網上即時廣播,亦提供網上重溫節目服務。.

查看 左派和香港商業電台

香港親台團體

親臺團體、民國派、(Pro-Taiwan camp、Pro-Taipei camp、Pro-Republic of China camp、Pro-Kuomintang camp或Pro-Taiwan groups),用以泛稱成立於香港、在政治立場上親近中華民國或中國國民黨的社會團體或政治團體。親臺派通常對於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持反對立場,並以推動海峽兩岸自由民主及傳播臺灣經驗為信念。 在香港親台團體中,以支持泛藍陣營者佔大多數,立場貼近泛民主派,並反對臺灣獨立、民主進步黨和泛綠陣營。 早年香港的香港民國派團體,政治理念都均趨近中國國民黨的右派,緊跟隨當年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下,立志光復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然而後來受到兩岸形勢的遽變及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影響,親臺團體的理念也有所變化,近年來的民國派團體更以支持香港實行公民普選、維權運動、推動兩岸民主發展為宗旨。除了關注臺港事務、兩岸四地民主發展及民族事業外,亦積極透過香港的地區服務,以爭取更多香港人認同。.

查看 左派和香港親台團體

香港警務處

香港警務處(Hong Kong Police Force,別名見下一段)於1844年5月1日成立,世上最早一批現代警察機關之一,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安局,為編制最龐大的香港政府部門(佔20.2%)及紀律部隊。聯合國毒品和犯罪辦公室統計香港平均每100萬人有4500警察,警民比例居全球第五名(僅次俄羅斯、土耳其等)。 虽然香港特別行政區有解放軍駐守,但解放軍並不能隨意離開駐地營地。因此,在不少國家和地區中部份是軍隊的職能,在香港均由警方擔任,如防守海岸,邊界巡邏和反恐行動。 現任警務處處長為盧偉聰。.

查看 左派和香港警務處

香港電台

香港電--(簡稱港--;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縮寫RTHK),現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部門,是香港廣播史上首家廣播機構,同時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及最具公信力的電子傳媒。現時香港電台擁有7條電台頻道、3條數碼地面電視頻道,以及2條模擬電視頻道。截至目前,港台共有862名員工。香港電台製作的電視節目,包括教育電視,會通過旗下電視頻道港台電視31和其他本地電視台播放。港台負責製作多媒體節目,提供資訊、教育及娛樂,報道本地及國際時事,協力推動香港文化發展及提供自由表達意見的渠道。 香港電台於1970年代曾經製作經典電視劇集《獅子山下》,以戲劇反映現實的社會狀況,當時以這種方式去談社會民生議題可謂一次大膽嘗試,雖然惹來部分政府部門不滿,但真正奠定了多年來港台獨立自主的編採方針。.

查看 左派和香港電台

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始於超過公元前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居住於華南地區沿岸島嶼的原住民,其後被秦朝納入中國版圖後,踏入信史的開端。自古以來香港就是位於汉族地區南部沿海的一個農業、捕魚及產鹽之處。其後大英帝國佔領香港,沒收原居民的土地,建立殖民地而成為自由港,香港早期以經營鴉片貿易為主,隨後發展為東南亞與中國的貿易中轉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至改革開放前,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全部停止,香港逐漸由貿易港口轉型成製造業城市,再次在東南亞排華後不停吸收華人資本,與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一同成為以世界各地華人資本為主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香港建立英國殖民地之前,未有「香港」概念,惟「香港」經由英國發展已經不僅再是一個小漁港,它屬於亞洲中心位置,南海内海。而「香港」這名稱,最早是出現在明朝的《粵大記》上,位置為今日的鴨脷洲内小型漁村。直至1841年香港開埠後初期,英國政府正式為此地命名為「香港」,並且慢慢由漁村發展成為城鎮。其繼香港島後,九龍半島亦分別為永久英屬領土;及後為《新界拓展條約》租借新界地區為期99年,但英國從未交過租金。1953年,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更為香港進行加冕香港典禮為英國永久屬地。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及制定香港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以保障香港人五十年不變,亦確定1997年7月1日起,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標誌着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正式結束。.

查看 左派和香港歷史

香港政黨

香港政黨可依照政治主張的不同分為四大類:建制派、民主派(包括泛民主派和自決派)、本土派(包括民族自決派)及中間派。 因為香港並無參政團體以爭取執政為長遠目標,所以“政黨”一詞在香港很多時也包括主要知名的參選政治團體,與此詞一般的語意有所不同。 香港的政黨立場,在一定程度上並沒有像其他國家或地區般左中右派旗幟鮮明,加上由於香港現時並沒有政黨法,故正式來說難以界定何為政黨。下面列出較知名,或有現任成員為立法會及或區議會議員的團體。準確點說,香港的「政黨」其實都只是根據《香港公司條例》或《社團條例》登記,所以香港存在的「政黨」在法律上的地位都是「公司」或「社團」。支聯會可能是第一個根據《公司條例》註冊成立的政治組織,此後的香港政黨大多按這個方法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認為香港有需要盡快制訂政黨法,因為政黨以公司法、社團方式註冊都有漏洞,黨員身份可能曝光。前立法局議員陸恭蕙曾促請政府盡快制訂政黨法,但被當局以「沒有需要」為由拒絕。.

查看 左派和香港政黨

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

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是1945年9月8日至1948年8月15日之間(史称“盟軍託管時期”),美国陆军在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南地區设立的軍政府,也是日本殖民朝鮮結束至大韓民國成立之間的3年,統治南朝鮮的政權。軍政廳设在汉城(今首尔特别市),一般簡稱美軍政廳(;),統治期間則一般稱作美軍政期()。 儘管許多奠定近代韓國發展的社會制度及基礎建設是在美軍政廳統治期間設立的,但是南朝鮮在此期間也為各種因素導致的頻繁政治、經濟動亂所苦,日本殖民時代的後遺症依然同時在美軍政廳託管的南部、及蘇聯民政廳託管的北部存在著,美軍政廳推行的許多政策也引發南朝鮮民眾的不滿,包含繼續任用前日本殖民政府內的官僚作為顧問,排擠、審查甚至強行解散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支持及承認),及最後因冷戰導致美蘇佔領區分別獨立爲大韓民國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導致了朝鮮半島的南北分裂。 此外,暫時接管韓國的美國軍事政府,對於統治、管理一個遠東國家時面臨的挑戰並無充分準備,進駐朝鮮之後,對於其語言、政治環境亦毫無知悉,再加上美軍政廳的許多政策也都意外地促成了不穩定的效應。大量的南下脫北者(估計40萬人)、難民及歸國海外韓僑湧入,均加劇了南朝鮮地區的動盪不安。.

查看 左派和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

解放神學

解放神學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主要在拉丁美洲天主教界中成形的一個神學主張。其主張信仰天主的人(即是「天主的選民們」)應該要關注人間制度的公平正義問題,例如貧窮的世襲化、經濟資源的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與種族歧視問題等,這些都是解放神學所要解放的对象。.

查看 左派和解放神學

許乃昌

許乃昌(),彰化人,是日治時代的左派政治運動者、新聞業工作者。第一位留俄的台灣人。姪子為台獨運動參與者、前台灣駐日代表許世楷。.

查看 左派和許乃昌

許強

許強(),生於台灣鹽水港廳蕭壟(今臺南市佳里區),著名醫師,為內科學權威,因加入中國共產黨遭中华民国政府處死。由於許強在醫學領域的學術權威與呂赫若、郭琇琮、吳思漢並稱台灣四大才子,然而四人皆因入地下黨,呂赫若在鹿窟遭毒蛇蛇吻而亡,其餘三人皆遭槍決。.

查看 左派和許強

許信良

許信良(),生於日治臺灣新竹州中壢郡中壢街(今桃園市中壢區)。许信良是台湾早年反对派运动重要領導人与代表人物之一。许信良曾先后担任台湾省议会议员、桃園县縣長、民主进步党主席和总统府资政。.

查看 左派和許信良

許登源

許登源()筆名何青,臺灣台南市人,中西文化論戰及保钓运動參與者 ,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海外台灣左派運動的先驅。.

查看 左派和許登源

許達然

許達然(原名許文雄,),臺灣史學家、作家。.

查看 左派和許達然

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Planned economy),又稱統治經濟或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在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等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指令型经济」通常和计划经济用法相同,但是詳加區分的話,指令型經濟是指生產工具公有的經濟體制。所以指令型經濟必定是計劃經濟,但計劃經濟卻不必然為指令型經濟。 時至今日,世界上的經濟體系大多是市場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但仍有部份國家如古巴(现已宣布进入市场化的改革)、朝鲜、委內瑞拉、老撾採用計劃經濟。.

查看 左派和計劃經濟

马塞洛·维埃拉

塞洛(Marcelo,全名马塞洛·维埃拉·达席尔瓦·儒尼奥尔(Marcelo Vieira da Silva Júnior),),出生於巴西里約熱內盧,是一名巴西職業足球員,司職後衞;現正效力西甲球隊皇家马德里,是球隊的副隊長,同時也是巴西國家足球隊成員,並在處子戰中取得入球。 馬塞洛被譽為新羅拔圖·卡路士,卡洛斯本人也稱讚:“馬塞洛擁有比我更好的技術能力”.

查看 左派和马塞洛·维埃拉

马克斯韦尔·舒尔勒·卡贝里诺·安德拉德

克斯韦尔·舒尔勒·卡贝里诺·安德拉德(Maxwell Scherrer Cabelino Andrade,),巴西足球運動員,主要擔任左閘和左翼。曾效力西甲球會巴塞隆拿和法甲的巴黎聖日耳門,2017年退役。.

查看 左派和马克斯韦尔·舒尔勒·卡贝里诺·安德拉德

马克思主义

克思主義(Marxismus)是一種以唯物主義解釋歷史、辯證法、和對資本主義批判所發展而出的經濟、政治和社會世界觀。在19世紀中後期,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構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架構。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根基或方法論的寫作對現代的政治哲學和社會運動產生重大而廣泛的影響,包含了其独特的哲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以及革命意識形態。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並沒有一套統一的定義,也因此它在眾多的領域和題材上出現多元的發展,導致其門下包含眾多明顯對立甚至互相衝突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学以唯物主義的立場檢視社會的發展,認為人類社會是架構在其賴以为生的經濟活動上。經濟組織的架構和生產模式被視為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政治、法律、和道德關係的根本來源(或至少發揮了主要的影響),這些社會關係進而構成了馬克思所謂的上層建築。隨著生產模式的進步,既有的社會組織和關係變得沒有效率並且與經濟活動產生衝突,這種衝突進而發展為階級鬥爭Comparing Economic System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03, by Gregory and Stuart.

查看 左派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库

克思主义文库(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缩写为MIA),也译作马克思主义者互联网文库,是一个由志愿者建立的非营利性质的网络公共图书馆。该组织所维护的文库中包含马克思主义作家或相关左翼作家(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等)纂写的多语言文献。该网站建立于1990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作家文库,许多资料有英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法语、希腊语、中文等版本。2006年,文库网站月访问量为110万次,月文件下载量为1550万份,访问人数比2005年增加25%、比2000年增加380%。.

查看 左派和马克思主义文库

马里·阿尔卡蒂里

里·本·阿穆德·阿尔卡蒂里(Mari Bim Amude Alkatiri,)是东帝汶被国际社会承认后的第一位总理,在2006年當地发生了几个星期的骚乱后被迫辞职。2017年,阿尔卡蒂里领导的左翼政党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胜出議會選舉,他作为执政党总书记再次出任东帝汶总理。 阿卡提里出生于帝力,有10个兄弟姐妹。是具有也门血缘的阿拉伯人、穆斯林。他于1970年离开东帝汶到安哥拉学习,在地理学院学习地图测量,在东帝汶被印度尼西亚占领期间,他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流亡,在莫桑比克学习法律,1992年到1998年在莫桑比克马普托一个律师事务所担任高级法律咨询,从1995年开始为莫桑比克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国际法和宪法的咨询。 阿卡提里是一个著名的谈判专家,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使得东帝汶在和澳大利亚的谈判中保有了帝汶海中的油气资源。 2006年5月份,由于他主张裁减一部分军队,被裁减的士兵认为他对待来自东西方的士兵不平等,从而引发长达几个星期的骚乱。叛乱士兵要求他辞职,即使总统收回他的主张也不能达到士兵们的满意。他最终被迫辞职。.

查看 左派和马里·阿尔卡蒂里

马来西亚社会主义党

来西亚社会主义党(Parti Sosialis Malaysia;Socialist Party of Malaysia),简称社会主义党,是马来西亚的一个社会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党于1998年5月1日在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中宣告成立,但不获社团注册局接纳,直至2008年6月17日才获得正式注册。目前该党在国会下议院拥有一席,是党员再也古玛2008年以公正党名义竞选并当选,2013年蝉联。2017年,社会主义党也宣布将会在第十四届马来西亚大选中竞选8个国会下议院和16个州选区,为历来最高。.

查看 左派和马来西亚社会主义党

詹益樺

詹益樺(),台灣嘉義縣竹崎鄉人,民主進步黨基層黨工,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他的朋友都暱稱他為「阿樺」。1989年5月19日在參加鄭南榕喪禮時,詹益樺帶著預藏的汽油在總統府前引火自焚,自殺身亡,繼鄭南榕之後以自焚履行自己「台灣獨立」的政治理念。他的朋友曾心儀在他過世後所出版的紀念專書中,明確地稱詹益樺為「台灣建國烈士」。.

查看 左派和詹益樺

詹遜

詹遜爵士,KCMG,KStJ(Sir Franklin Charles Gimson,)一譯金遜爵士,英國殖民地官員,曾先後擔任香港輔政司和星加坡總督等職。.

查看 左派和詹遜

認罪協商

認罪協商為刑事程序中,被告與檢察官所達成的一種協議。透過認罪協商機制,使被告有機會選擇,讓自己最後遭到起訴的罪名,比原先所受的指控為低,亦即所謂的「控訴協商」;亦或是以相同的罪名起訴,但是得以獲得較原先所可能遭到求處的刑期為低之刑期,亦即所謂的「量刑協商」;抑或是以罪數的減少以為協商條件,亦即所謂的「罪數協商」。 藉由認罪協商的機制,被告可以避免以原先被指控較為嚴重的罪名在法庭上遭到定罪的風險。舉例而言,一名刑事被告可能被指控某一種重罪,而此種重罪在美國將需要於州監獄中服刑。但是被告認罪協商後,其可能被以輕罪加以定罪,而免去此等牢獄之災。 不過,認罪協商的機制也會使被告律師陷入兩難的局面,在此機制中,他們必須要選擇繼續為他們的當事人積極為無罪之抗辯,亦或是與檢察官維持良好的關係,使當事人可以獲得較為有利的判決。.

查看 左派和認罪協商

諾蘭曲線

諾蘭曲線(Nolan Chart)是由大衛·諾蘭(David Nolan)設計的一種政治光譜測驗圖,首先於1971年8月在 The Individualist 月刊上發布。諾蘭在當年的12月創立了自由意志黨。 諾蘭曲線以雙軸線的圖表標繪出各種不同的政治立場,以及他們所追求的政府形式。大衛·諾蘭認為一般的政治光譜測驗都只以一條軸線來假設右翼/保守主義與左翼/自由主義間的極端對比,根本無法清楚標示一個人的政治立場。諾蘭分析認為右翼/保守主義一邊的極端傾向增加經濟的自由而減少個人的自由,左翼/自由主義一邊的極端則傾向增加個人的自由而減少經濟的自由。諾蘭個人的政治觀點則是在擁護個人自由的同時也擁護經濟的自由,因此他認為這種圖表需要增加一條軸線才能正確反應他的政治立場。在這第二條軸線上,也能反應出那些傾向於同時減少個人自由和經濟自由兩者的人口。.

查看 左派和諾蘭曲線

高华

华(),江蘇南京人,历史学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因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而知名。《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一书揭示了中共式思想改造的缘起与模式,尤为学界所重。.

查看 左派和高华

高畑勳

畑勳(,),是出生於日本三重縣伊勢市的動畫電影導演、製作人。他是在日本動畫業黎明時期便投入動畫製作的人物,曾推出改編自名著小說的電視動畫影集《小天使》、《清秀佳人》等作品。之後有與宮崎駿、鈴木敏夫等人創辦吉卜力工作室,執導出《螢火蟲之墓》、《平成狸合戰》、《輝耀姬物語》等電影動畫。 他在作品裡講求細膩的寫實風格,實際的日常生活描寫,對於日本動畫界有著影響。畫面表現與執導手法上也讓宮崎駿、富野由悠季、片淵須直等人產生啟發。.

查看 左派和高畑勳

高橋和巳

橋和巳(),日本小説家及中国文学者,妻子高橋高子也是小說家。高橋和巳以左翼而聞名、三島由紀夫也是他的朋友。.

查看 左派和高橋和巳

謝長廷

謝長廷(),臺灣政治人物、律師、外交官。生於臺北市延平區打鐵街(今大同區赤峰街,屬大稻埕)人,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民主進步黨的創黨十人小組之一,也是民主進步黨黨名命名者、黨綱起草人。現任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法律上的官銜為中華民國駐日本大使)。曾任臺北市議員、立法委員、高雄市市長與行政院院長。 根據謝家族譜,謝長廷的祖籍是漳州府詔安縣,和陳水扁、李應元等人為同鄉。而謝長廷有幾位女性祖輩,族譜上載明出生地是「番社」,因此推斷謝長廷有臺灣原住民族的血統郭瓊俐,《》(台北,布克文化,2005),p48~49。 2007年擔任民進黨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的總統候選人,2008年總統大選中敗選後,隨即宣佈退出政壇界,並創設成立台灣維新基金會。謝長廷在兩岸關係上認為,中華民國憲法為一個中國,不能迴避這個憲法各表的問題,行政院院長任內也提出「和解共生」的理念。。.

查看 左派和謝長廷

魁北克人黨

魁北克人黨(Parti Québécois),簡稱魁人黨,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左翼省级政党。.

查看 左派和魁北克人黨

魁北克团结

魁北克团结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左翼政黨,於2006年2月4日在蒙特利尔成立。该党主张魁北克独立。.

查看 左派和魁北克团结

魏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採用共和憲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於這段時間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威瑪憲法》)是在憲法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稱。其使用的國名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威瑪共和」这一稱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算是第五共和國,共和是針對政權的說明。 威瑪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威瑪共和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納粹黨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查看 左派和魏瑪共和國

警察機動部隊

警察機動部隊(簡稱機動部隊,俗稱藍帽子;英文:Police Tactical Unit,縮寫:PTU,俗稱:Blue Berets),隸屬於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警察總區行動部,是準軍事化的防暴警察,防暴以外,主要責任為執行反罪惡巡邏、於大型活動中人群管理、維持內部保安、搜索及拯救及災難支援等等。世界多國防暴警察經常派員到訪香港取經,以警察機動部隊作為首選標準機構。.

查看 左派和警察機動部隊

識正書簡

識正書簡是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於2009年接見美國華僑時提出的概念,意思是「閱讀及书写时使用正體中文的同時,書寫上不排斥使用簡體中文」。其它华人地区亦有类似概念,中國大陸将此概念称之为識繁寫簡,在同樣以簡體中文作為官方語文的新加坡等國家也有識繁用簡等呼聲。但因台海兩岸特殊政治情勢及對立的國族認同之故,在台灣有爭議。.

查看 左派和識正書簡

让-吕克·梅朗雄

让-吕克·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是一位法国左翼政治家,生于摩洛哥丹吉尔,现任欧洲议会议员。.

查看 左派和让-吕克·梅朗雄

让-马克·埃罗

让-马克·埃罗(Jean-Marc Ayrault,),法国左翼政治家,法国社会党党员,与前社会党第一书记弗朗索瓦·奥朗德交情甚深,曾经担任德语教师,熟悉德国事务。1997年起担任法国国民议会社会党团领袖,曾于1989年3月至2012年6月担任23年南特市市长。从2012年至2014年担任法兰西共和国总理。 由于2014年法国市镇选举中社会党的失败,埃罗政府于2014年3月31日辞职。内政部长曼纽尔·瓦尔斯随后被总统奥朗德任命为新一任总理。.

查看 左派和让-马克·埃罗

论语派

论语派是中华民国一个文学流派,以代表人物林语堂创办的半月刊《论语》而得名,主要文学体裁是小品文,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这个文学派别的主要刊物是《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查看 左派和论语派

诺姆·乔姆斯基

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或譯作“荷姆斯基”,美國哲學家、語言學家、認知學家、邏輯學家、政治評論家。乔姆斯基是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他的生成语法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的重要贡献。他對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所著《口語行为》的評論,也有助於发动心理学的认知革命,挑战1950年代研究人類行為和语言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他所採用以自然為本來研究语言的方法也大大地影響了语言和心智的哲学研究。他的另一大成就是建立了乔姆斯基层级:根据文法生成力不同而对形式语言做的分类。乔姆斯基还因他对政治的热忱而著名,尤其是他对美国和其它国家政府的批评。從1960年評論越南戰爭以來,他的媒體和政治評論便越來越著名。一般认为他是活跃在美国政坛左派的主要知识分子。乔姆斯基把自己归为自由意志社會主義者,并且是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同情者。据艺术和人文引文索引说,在1980年到1992年,乔姆斯基是被文献引用数最多的健在学者,并是有史以来被引用数第八多的學者。.

查看 左派和诺姆·乔姆斯基

谷口千吉

谷口千吉(たにぐち せんきち;)是日本電影導演,和大導演黑澤明以及知名特攝片導演本多豬四郎是好朋友,電影界常與他們兩人的電影相提並論。.

查看 左派和谷口千吉

谈美书简

《谈美书简》,1980年出版,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作品,是朱光潜82岁高龄写出的一本通俗读物。.

查看 左派和谈美书简

貝鈞奇

貝鈞奇,香港左派商人,亦是體育界知名人士,祖籍浙江寧波,自小移居香港,1967年畢業於漢華中學,曾擔任樹人小學教師,其後轉任船王董浩云麾下海員,結束海員生涯後回港,初時擔任漁船機械推銷員,又曾任無線電學校校長,於1987年成立亞聯工程公司,經營大型裝修工程業務。 貝鈞奇現時擔任香港足球總會副主席、香港甲組足球聯賽球會愉園體育會和公民體育會主席及多支乙組、丙組球隊持牌人,亦是選舉委員會委員、策略發展委員會社會發展及生活質素委員會委員、香港健美總會會長、香港泰拳理事會會長、香港體育記者協會副會長以及中國香港柔道總會會長。.

查看 左派和貝鈞奇

費爾南多·盧戈

費爾南多·阿明多·盧戈·門德斯 SVD(Fernando Armindo Lugo Méndez,),前巴拉圭天主教聖佩德羅教區主教、前任巴拉圭總統。.

查看 左派和費爾南多·盧戈

賓漢頓

賓漢姆頓(Binghamton),又译賓漢頓,位於美國紐約州上州,布魯姆縣政府所在。人口47,380(2000)。為紐約州南部中心城市。與恩迪科特(Endicott,國際商業機器IBM的誕生地)及約翰遜城(Johnson City)構成一個人口252,000 的都會區(俗稱三聯市 Triple Cities)。 賓漢姆頓市是一個交通樞紐和製造中心。賓漢姆頓市以煙草、制鞋業、高科技產品以及高校著名。IBM在恩迪科特(Endicott)誕生。著名的電力機械飛行模擬器LinkTrainer在賓漢姆頓地區誕生。賓漢姆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位於賓漢姆頓市Vestal Park Way。.

查看 左派和賓漢頓

贝尼托·墨索里尼

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是一位意大利记者和政治人物,曾任意大利王国第40任总理,同時也是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墨索里尼於1925年獲得政府首脑的身份,而且以「領袖」的称号巩固了自己的权臣地位,並自同年一直至1943年7月25日期間於義大利实施独裁统治,1938年3月30日亦獲得了意大利最高軍銜「最高帝国元帅」,墨索里尼後於1943年7月失勢下台,被意大利新政府拘捕,之後被德國派出的特種部隊救出,改任德國的傀儡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政府总理。 墨索里尼早年信仰社会主义和无神论,1900年加入了当时激进的左翼政党意大利社会党,1911年因反对意大利在利比亚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在监狱中度过了5个月,1912年成为意大利社会党的领导成员和党报《》(Avanti!)的记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剧烈地改变了墨索里尼,从反干涉主义转向战争狂热,1914年11月5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创建了左翼干涉主义报纸《意大利人民》,思想的转变也导致他在1915年退出了意大利社会党。意大利于1915年4月改加入协约国进入战争后,墨索里尼报名参战。後來英國唯恐意大利會繼俄國之後退出大戰,暗中以每週100英鎊的高額報酬收買墨索里尼,讓墨索里尼在他主編的報上繼續鼓吹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经济和人员上损失巨大的意大利虽属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被“三巨头”所排挤,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报酬”,这给意大利带来了战争失利外的进一步的耻辱感。1921年墨索里尼建立了国家法西斯党,在战后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意大利,具有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工会特点的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中产阶级、地主及工业资本家的支持。 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发动向罗马进军的政变,10月30日被意大利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为总理并组建内阁。出于对内战和社会主义者反君主制特点的担忧,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国王的支持,并取得了1924年4月6日大选的壓倒性胜利,取得67%多數的議席。同年6月10日墨索里尼的主要政敵:意大利社会主义政治家吉亚科莫·马泰奥蒂遭到暗杀。继而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主义独裁统治。 1935年开始与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接触,德、義於1939年5月22日签订钢铁条约。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年9月27日,意大利、德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1943年在意大利经历了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后,7月24日大法西斯议会通过了对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动议,翌日,墨索里尼被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解职并逮捕,软禁在大萨索山的一间别墅裡。同年9月12日德軍发动橡树行动,成功营救出被软禁的墨索里尼。随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建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与南部已被盟军占领的意大利王国分庭抗礼。1945年4月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开始崩溃,4月27日偽装成德国军人的墨索里尼在逃往瑞士的途中被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发现并俘虏,翌日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镇的一个叫的村庄被枪决。他们的尸体随后在4月29日被运到米兰,并被倒吊在洛雷托广场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墨索里尼的尸体在1946年被法西斯主义支持者盗挖,后被意大利政府扣押10年,直到1957年才交还给他的遗孀雷切尔·墨索里尼在他的故乡普雷达皮奥下葬。.

查看 左派和贝尼托·墨索里尼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欧根·贝托尔特·弗里德里希·布莱希特(Eugen Berthold Friedrich Brecht,)德国戏剧家、诗人。他的剧作在世界各地上演。布莱希特创立并置换了叙事戏剧,或曰“辩证戏剧”的观念。贝尔托·布莱希特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年青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并投身左翼工人运动。1933年后因纳粹党上台而被迫流亡欧洲大陆。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又在美国遭到反共遭迫害,不得不于1947年返回欧洲,并自次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 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于柏林。.

查看 左派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费德里科·弗朗哥

费德里科·弗朗哥(Luis Federico Franco Gómez,) 巴拉圭政治人物,曾任副总统及总统。.

查看 左派和费德里科·弗朗哥

费利佩·卡尔德龙

费利佩·德赫苏斯·卡尔德龙·伊诺霍萨(西班牙语:Felipe de Jesús Calderón Hinojosa,)墨西哥前任总统,右派政党墨西哥国家行动党的成员。他的总统任期从2006年12月1日至2012年11月30日。.

查看 左派和费利佩·卡尔德龙

趙來發

趙來發(1958年-2009年1月8日),香港出生的文化人、環保人士、傳媒工作者、專欄作家與畫家。.

查看 左派和趙來發

趙炳玉

趙炳玉 (조병옥) ),號維石(유석),韓國独立運動家、經濟學者、政治家。他是駐朝鮮美軍政廳时期的警務部長和大韓民國內務部第5任部長(1950年7月-1951年5月)。.

查看 左派和趙炳玉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

路德維希·海因里希·艾德勒·馮·米塞斯(Ludwig Heinrich Edler von Mises, ),奥地利裔美国人,知名的經濟學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作家,現代自由意志主義運動的主要领导人,也是古典自由主義第一把交椅。他還被譽為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院長」。他的理論也影響了之後的經濟學家如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穆瑞·羅斯巴德等人。对20世纪中期自由意志主义思潮有重大影响。 1982年,米塞斯研究所成立,成为研究和推广自由意志主义的机构。.

查看 左派和路德維希·馮·米塞斯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1818年11月21日 - 1881年12月17日),出生于纽约州奥罗拉,他是美國知名的人類學家和社會理論家的先驅人物,並且是十九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社會科學家之一。最廣為人知的是他討論親屬和社會結構的作品、社會演化理論,他的易洛魁人民族誌。由於他對於親屬關係的研究,摩爾根是早期支持美洲原住民在古代由亞洲遷徙而來的這個理論的學者。他的社會理論影響了後來的左派理論家。摩根是唯一受到查爾斯·達爾文、卡爾·馬克思和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所引用的美國社會理論家。.

查看 左派和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鷹派

鷹派(War Hawk),一個廣泛用於政治上的名詞,用以形容主張採取強勢外交手段或積極軍事擴張的人士、團體或勢力。另一解釋為以強硬態度或手段維護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利益的個人、團體或勢力。鷹派的反義詞為「鴿派」。.

查看 左派和鷹派

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

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俗稱跑馬地天主教墳場,,亦是5個天主教墳場之一,位於香港島跑馬地黃泥涌道麗都酒店南面,地點介乎黃泥涌道與司徒拔道之間山坡,內有2萬3千個墳墓,除土葬墓地,亦有骨灰龕位。墳場於夏季每天掃墓時間為朝8晚7,天主教新民書院,冬季則為朝8晚6,其餘時間關閉,開放期間有一名保安員及一名辦事處職員當值。根據教區墳場規則,只有教友、慕道者及神職人員才可埋葬於此,東方日報,2010年2月20日,每個墓地收費約1萬5千5百港元。由於墳場內的建築、藝術雕塑和宗教味道蘊含大量殖民地歲月痕蹟,成為墳場考察活動及攝影愛好者的到訪熱點。.

查看 左派和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

麥理浩

伯克的麥理浩男爵,KT,GBE,KCMG,KCVO,(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Baron MacLehose of Beoch,),英國資深外交官及殖民地官員,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總督,他的任期前後長達10年半,先後獲四度續任,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港督。 外交官出身的麥理浩雖然缺少殖民地的行政管理經驗,但沒有殖民地包袱的他,反而被普遍認為是歷史上最傑出和最受市民愛戴的港督之一,輿論更以「麥理浩時代」(MacLehose Years)形容他在任港督的日子。麥理浩任內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香港的社會面貌出現深刻的改變。他的改革涉及房屋、廉政、教育、醫療、福利、基礎建設、交通、經濟和社會各個範疇,十年建屋計劃、開發新市鎮、創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費教育、設立郊野公園、興建地下鐵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設,紛紛在他任內推出。這些政策不單直接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還進一步為殖民地政府在市民心目中建立起正面形象,同時也增強了香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 麥理浩見證了香港的經濟起飛,任內經濟增長之強勁為開埠以來所未有。在他的協助下,香港由原本以輕工業為主導,逐步轉型以電子工業、金融業和商業為重心,一躍而成「亞洲四小龍」之一,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日後成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大都會,奠定重要基石。此外,財政司夏鼎基爵士在麥理浩任內提出的「積極不干預主義」,也成為港府的理財哲學、以及麥理浩在施政上的依歸。 不過,外界也有意見批評麥理浩始終未能完全解決房屋不足、大學學位不足、教育質素參差、貧富不均和交通擠塞等核心問題,不少輿論也認為他未能快速應對任內接二連三的社會運動;至於在處理中國大陸非法入境者及越南難民來港的問題上,也引起不少爭論。 在中港關係方面,麥理浩改善了雙方自六七暴動以來的關係,他在1979年應邀訪問北京等地,成為二戰後首位官式訪問中國的港督。訪華期間,他會見了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席間得悉鄧小平堅決要在1997年或之前收回香港,結果這次會面為後來的香港前途談判揭開序幕。麥理浩返港後擔心引起恐慌,隻字不提鄧小平堅持收回香港的言論,只引述鄧小平「叫香港投資者放心」,但為免觸動中方神經,他放棄原擬推動民主政制改革的計劃。 麥理浩未及香港前途談判召開,便先行卸任港督,但他卸任返英後,繼續透過上議院議員的身份參與香港事務。他在晚年参与制定「居英權計劃」,又多次批評末任港督彭定康為立法局引入的民主改革。在1997年,年近80歲的麥理浩特意返回香港,在6月30日晚出席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縱使英政府杯葛在7月1日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別行政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但他仍堅持出席。 無論如何,麥理浩對香港的貢獻深受各方肯定,他除了多次獲英廷授勳外,更在1982年獲封為終身貴族,而香港的麥理浩徑和麥理浩夫人度假村,也是為了紀念他的貢獻而以他命名。.

查看 左派和麥理浩

軍隊國家化

軍隊國家化,是一个军事和政治学领域的主张,即軍隊不專屬於特定人士擁有,無政黨派系分別,屬一國之全體人民所擁有的,使全國軍隊皆受國家的編組,尊重軍令與政令的統一,此亦是維持國家安定的關鍵基礎。.

查看 左派和軍隊國家化

黨團會議

團會議(Caucus)是指政黨支持者或成員間舉行的會議,其準確定義在各國稍有不同。 議會黨團是黨團會議的一種,指的是某個議會中代表某黨的所有議員。在使用西敏制的國家,議會黨團是政黨的決策機構。有些國家和政黨使用“Caucus”稱呼其議會黨團(包括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的政黨)。其他國家和政黨則使用其它名稱:例如其他英語國家(包括澳洲的其他政黨)使用的“Parliamentary Group”、德語的“Fraktion”等。一般組織比較嚴密、有黨内紀律傳統的政黨會設置議會黨團作爲集體決策的工具,並用其控制該黨議員在議會的投票方向。.

查看 左派和黨團會議

黃石輝

黃石輝 ,本籍台灣高雄鳥松(今高雄市鳥松區),作家,左派運動支持者。,"黃石輝",台灣大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of Taiwan,2011-06-01.

查看 左派和黃石輝

黃毓民

黃毓民(Raymond Wong Yuk-man,),字誼道,生於香港,祖籍廣東陸豐,其支持者稱他為教主,又有癲狗、芒果佬等綽號,香港政治人物、資深傳媒人及時事評論員,前立法會議員,前珠海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專科教授兼系主任;亦曾在亞洲電視和商業電台擔任時事評論節目主持,現為普羅政治學苑主席及網上電台MyRadio的創辦人兼節目主持。 黄曾為激進民主派要員,先後於2006年、2010年和2011年創立社會民主連線、普羅政治學苑及人民力量。2008年,時為社民連主席的黃毓民當選為九龍西選區的立法會議員,後於2010年與公民黨聯合發動「五區總辭」並在補選當中成功重返立法會。2011年1月,黃毓民與社民連決裂,並與陳偉業等另組人民力量;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黃連任立法會議員。 2013年,黃退出人民力量,與泛民主派決裂,轉而支持本土派政團。黃在2014年雨傘革命中支持示威者一方,又曾在2016年立法會新界東補選中為本土民主前線梁天琦助選。黃在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作為熱普城聯盟一員參選,最終敗選,結束八年立法會議員生涯。 黃強烈反對中国共产党及特區政府對香港的統治,因此主張「全民制憲,重新立約,實現真正『港人治港』」。黃在議員任期內對官僚權貴多有批評,並曾多次於議會與建制派議員、政府官員針鋒相對。他又引入多種議會抗爭模式,例如藉辭職補選發動「變相公投」,以「拉布」阻止「五司十四局」議案通過。 2018年,黃毓民將停刊多年的《癲狗日報》復刊,正式重回傳媒人崗位。.

查看 左派和黃毓民

黑名單 (臺灣)

黑名單一般指駐外單位不予核發簽證的參考名­單,或者對於出境者不再核准其入境的政策,被視為打壓異己、維護專制統治、以及宣稱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台灣,黑名單特別指國民黨政府來臺之後,在國民黨專制的戒嚴時期,針對主張臺獨、民主或同情左派以及共產主義等政治異議人士採取不予核發簽證或禁止入境措施。針對「黑名單」返臺的禁令在1992年解嚴之後終止,官方稱「列註人員名單」。台灣解嚴回歸真正的法治社會後才有「不受歡迎人士」名單取而代之。.

查看 左派和黑名單 (臺灣)

黑豹党

黑豹黨(英語:Black Panther Party,簡稱BPP)是一個在1966年至1982年活躍的一個美國組織,成員是由非裔美國人所組織的黑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組織,其宗旨主要為促進美國黑人的民權,另外他們也主張黑人應該有更為積極的正當防衛權利,即使使用武力也是合理的。黑豹黨只有一個海外分會在阿爾及利亞,於1969到1972年間運作。.

查看 左派和黑豹党

黄现璠

(),原名甘锦英,生于清朝广西新宁州(现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壮族。是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早年因家贫,求学之路颇为艰辛。在北京师范大学从预科、本科到研究生就读九年。主攻历史、民族和教育学。其后,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大学院,主攻东洋史。回国后,先后在不同大学任教,是壮族历史上首位大学教授。他生前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涉及颇广,范围涵盖:中国通史、先秦史、中古史、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民族学、语言学和壮学研究成果丰硕,影响深远,许多作品因其具有重要价值和开拓意义,而被多次再版。其著《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之探讨》的发表,由此产生广泛影响形成的“无奴学派”,使其成为该派创始人。他较早及多次领导开展少数民族田野调查,完成的《壮族简史》等一系列有关少数民族的开拓性研究成果,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少数民族田野调查先驱,壮学开山祖师。也被誉为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 由于他长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活和工作,从事学术研究、办学和教书育人。桃李不言蹊自成,众多的门人、弟子和学生受其影响,热衷少数民族研究,从而形成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派“八桂学派”,因此称他为该派的领袖。 其人为人处世:“不学『千人之诺诺』,而作『一夫之谔谔』”“挺起脊梁敢作敢言堪作群里喉舌”。毕生敢于对抗强权。因此政治仕途坎坷,屡遭磨难。先后被国共两党打成左派或右派。特别是1957年错划为中国历史学界和壮族头号大右派,使其受迫害二十年。在他的两次人生转折期间,曾任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民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访问团广西分团副团长,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副组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民族学研究会顾问,第一、二届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副会长。 去世后,鉴于黄现璠生前对国家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他的骨灰盒安置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第一室。1999年11月,广西师范大学隆重举办“黄现璠教授诞辰一百年纪念座谈会”,会后广西师大编印《黄现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文集》一册。现在广西师范大学和桂林中学分别设立有“黄现璠少数民族奖学金”和“黄现璠奖学金”。桂林的重点中学“桂林中学”设有“黄现璠奖学金”。.

查看 左派和黄现璠

黄源洛

源洛(1910年-1989年),中國音樂家,曾創作大型歌刻《秋子》,是中國新音樂的開拓者之一。.

查看 左派和黄源洛

黄浦剧场

浦剧场原称金城大戏院,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780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剧场。.

查看 左派和黄浦剧场

齊美爾瓦爾德會議

齊美爾瓦爾德會議,是第二國際1915年9月5日到9月8日於瑞士齊美爾瓦爾德村舉辦的會議。這是一場全世界社會主義者的會議,一般將這次會議視為左翼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右翼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不和的開端。 這場會議有38名來自俄羅斯、波蘭、義大利、瑞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德國、法國、荷蘭、瑞典與挪威的代表參加。(實際上沒有挪威人參加會議,挪威的社會主義者代表是瑞典人。)在會議前夕,列寧組織了名為齊美爾瓦爾德左派的社會主義國際主義者團體,與會議中的中道派與佔大多數傾向中道的成員(所謂的「齊美爾瓦爾德中道派」,以為領袖)相互對立。.

查看 左派和齊美爾瓦爾德會議

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愛國陣線

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愛國陣線(Zimbabwe African National Union – Patriotic Front,缩写为ZANU–PF)是辛巴威在1980年獲得獨立後的執政黨,其创始人为罗伯特·穆加贝和约书亚·恩科莫。.

查看 左派和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愛國陣線

迪爾瑪·羅塞夫

迪爾瑪·羅塞夫(Dilma Vana Rousseff,,Дилма Вана Русев,),巴西政治家,保加利亞裔移民之女,前任巴西總統。.

查看 左派和迪爾瑪·羅塞夫

迈克尔·蒂皮特

迈克尔·肯普·蒂皮特爵士,OM,CH,CBE(Sir Michael Kemp Tippett,),英国20世纪著名作曲家。.

查看 左派和迈克尔·蒂皮特

进步青年组织

进步青年组织(سازمانی جوانانی مترقی)是阿富汗的一个已不存在的毛派组织。该组织起源于阿克拉姆·亚里等人建立的左翼组织新民主潮流。1965年10月,新民主潮流建立进步青年组织。该组织从未使其存在或名称为大众所知。该组织出版刊物《永恒火焰》。该组织的支持者被称为“sholayes”。1972年,该组织解散。.

查看 左派和进步青年组织

霍华德·津恩

霍华德·津恩(Howard Zinn,),美国左翼历史学家,政治学者,社会评论家,剧作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美国民权、反战活动中相当活跃。 著作颇丰。代表作为《美国人民的历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试图从美国下层人民、弱势群体的视角和社会活动挖掘“另类”史料,考察美国的历史和传统。 2010年1月27日因心臟病於加州聖莫尼卡去世。.

查看 左派和霍华德·津恩

霍亨弗里德堡戰役

霍亨弗里德堡戰役(Battle of Hohenfriedberg,德語:Schlacht bei Hohenfriedeberg),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在1745年6月4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查看 左派和霍亨弗里德堡戰役

茱莉·嘉葉

茱莉·嘉葉(Julie Gayet,)是法國的女演員及電影監製 L'Express.

查看 左派和茱莉·嘉葉

蜜雪兒·巴舍萊

薇若妮卡·米歇尔·巴切莱特·赫里亚(Verónica Michelle Bachelet Jeria,),智利政治人物,曾兩度出任智利總統,她是智利第一位女總統,2005年及2013年兩次當選總統。.

查看 左派和蜜雪兒·巴舍萊

蜑家

疍家(“疍”字,粵音:「但」daan6,口語作dang6“邓”),是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和浙江一帶,另一種以船為家的漁民。由於他們生活在船艇上,他們的腳與生活在陸地上的人略有差別,被歧視稱為「曲蹄」,士大夫則雅稱之為「艇戶」。.

查看 左派和蜑家

茅于轼

-- 茅于轼(),江苏镇江人,生于江苏南京,中国经济学家。2012年3月,茅于轼获得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奖。他是天则经济研究所荣誉理事长,人文经济学会理事长。代表作有《择优分配原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查看 左派和茅于轼

茉莉人生

《茉莉人生》(Persepolis,直譯为波斯波利斯)是一部2007年上映的動畫電影,根據瑪嘉·莎塔碧所創作的同名的漫畫所改編的。.

查看 左派和茉莉人生

胡风

胡风(),湖北蕲春人,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文艺理论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七月派诗人,中国左翼文化代表人之一。曾任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宣传部部长,与鲁迅甚有交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其文艺思想与主政者不和而遭到整肃,并掀起一场涉及面巨大的政治批判运动。改革开放后被平反。.

查看 左派和胡风

胜利阵线

胜利阵线(Frente para la Victoria,缩写为FPV)是阿根廷的一个政党联盟。形式上,胜利阵线是正义党的一个内部派别。2003年至2015年,胜利阵线在阿根廷執政。.

查看 左派和胜利阵线

郑州四人撕毁毛泽东像事件

郑州四人撕毁毛泽东像事件是指2012年10月25日姬来松、蔺其磊、程帅帅,曹小东四人在河南省郑州市紫荆广场毛泽东像后面每人撕毁毛泽东像一张,并且把照片传在网上,随后四人身份被曝光,并且引发争论,左派认为此事违反《宪法》和《刑法》,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须依法认罪;右派认为毛泽东发动反右运动、大跃进、大饥荒、文化大革命的遗毒至今没有清理干净,四人的行为是表达言论自由和呼吁民主,另外一种观点是四人撕毁毛泽东像并非去毛或拥毛,是为了出名和引起社会关注度,借机炒作自己。.

查看 左派和郑州四人撕毁毛泽东像事件

阿尔巴尼亚议会

阿尔巴尼亚议会(Kuvendi i Shqipërisë),为阿尔巴尼亚的立法机构。阿尔巴尼亚议会共有140名议员,每届任期4年。 阿尔巴尼亚议会的前身是人民议会。.

查看 左派和阿尔巴尼亚议会

阿尔瓦罗·乌里韦

阿尔瓦罗·乌里韦·贝莱斯(西班牙语:Álvaro Uribe Vélez,),哥伦比亚右派政治家,前任哥伦比亚总统。.

查看 左派和阿尔瓦罗·乌里韦

阿克塞爾·施普林格

阿克塞爾·凱薩·施普林格(Axel Cäsar Springer,)是出生於德意志帝國漢堡市阿爾托納行政區的企業家、傳媒施普林格集團的創辦人。.

查看 左派和阿克塞爾·施普林格

阿爾巴尼亞社會黨

阿爾巴尼亞社會黨(Partia Socialiste e Shqipërisë),是阿爾巴尼亞一個左翼政黨,由原本極左翼政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改組而成,社會黨在1991年正式成立,並一直參與阿爾巴尼亞國會選舉至今。社會黨政治立場偏向中间偏左和社會民主主義。 2013年,在阿爾巴尼亞國會選舉社會黨再次重新奪回足夠席位而取得執政黨地位至今。 值得一提是該黨與阿爾巴尼亞最大右翼反對黨阿爾巴尼亞民主黨同樣表示支持阿爾巴尼亞加入歐盟。 現時社會黨在阿爾巴尼亞議會總席次140席中擁有74席。.

查看 左派和阿爾巴尼亞社會黨

阿蘭達蒂·羅伊

阿蘭達蒂·羅伊或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1961年11月24日-)是一名印度的知名作家、社會運動人士及左派知識份子。.

查看 左派和阿蘭達蒂·羅伊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查看 左派和阿根廷

阿拉伯社会主义运动

阿拉伯社会主义运动(حركة الاشتراكيين العرب - Harakat Al-Ishtirakiyeen Al-'Arab)是叙利亚的阿拉伯社会主义政党。叙利亚阿拉伯社会主义运动起源于农民运动,在1930年代由阿卡姆·阿哈拉尼领导,1953年,它和复兴党合并,1963年,它又和复兴党分离,并且分出多个分支,一个是加入全国进步阵线的党,它接受了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为叙利亚全国进步阵线最大主角,在2007年议会大选中250个席位的议会它被授予3个席位;一个是民族誓言运动,它也获得了法律承认和议会席位;该党还加入了一个反对派联盟:全国民主联盟。.

查看 左派和阿拉伯社会主义运动

蘇友鵬

蘇友鵬(),是一位出身臺南的耳鼻咽喉科醫生,也是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之一。.

查看 左派和蘇友鵬

蘇慶黎

蘇慶黎(),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共產黨重要領袖蘇新之女,台灣黨外運動與社會運動參與者。.

查看 左派和蘇慶黎

赫芬顿邮报

《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是一個美國的多語言網路傳媒。該傳媒由阿里安娜·赫芬頓、、安德魯·布萊巴特及創辦,並以新聞報導及其評論平台之形式開始運作於2005年5月9日。其立場被認為偏向左派社會自由主義。 自從被美國線上於2011年2月收購之後,阿里安娜·赫芬頓成為赫芬頓郵報傳媒集團之主席及總編輯; 同年,赫芬頓郵報之網站流量一度超越《紐約時報》網站。 2012年,赫芬頓郵報成為第一個獲得普立策獎的商業性網路傳媒。 2016年8月11日,阿里安娜·赫芬頓因過度疲勞等緣由宣布辭職並表示將另創事業。.

查看 左派和赫芬顿邮报

開心鬼放暑假

1985年香港電影,新藝城影業公司出品,高志森為導演,這是新藝城所拍的《開心鬼系列》的第二集。上集是1984年的開心鬼,而下集是1986年的開心鬼撞鬼。「開心鬼」(黃百鳴飾)從本集開始分為前世(朱錦春)與後世(康森貴)二者。在此片中,黃百鳴棄用上集演員而任用新人,為觀眾提供新鮮感。新人羅美薇、陳加玲、袁潔瑩更組成三人女子組合開心少女組,為電影唱主題曲。本集的票房收入雖然比上集稍跌,但仍能以低成本賺過千萬,而且1985年票房排名更達第十位。.

查看 左派和開心鬼放暑假

藍色

蓝色是一种颜色,它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中的其中一元,在这三种原色中它的波长最短(约470-440纳米)。 由于空气中灰尘对日光的瑞利散射,晴天的天空是蓝色的。由于水分子中的氢-氧键对约750纳米的光的吸收,大量的水集中在一起呈蓝色,由于氘-氧键吸收波长比较长的光(约950纳米),因此重水是无色的。 蓝色的互补色是橘色。.

查看 左派和藍色

藤森惠子

藤森惠子(Keiko Sofía Fujimori Higuchi,惠子·蘇菲婭·藤森·樋口,部分中文媒体译作“藤森庆子”,),秘鲁政治家、企业家,前总统阿尔韋托·藤森(藤森谦也)和苏珊娜·樋口之女,现任国会议员,人民力量主席。.

查看 左派和藤森惠子

门罗主义

羅主義(Monroe Doctrine)發表於1823年,是一项关于美洲大陆控制权的美国外交政策。 在声明称,欧洲国家如果进一步对北美和南美的土地进行殖民,对其政权进行干预,都将视为侵略行为,都将需要美国介入。同时声明,美国不干預现存的欧洲殖民地,也不会参与欧洲国家内部事务。当时,几乎所有拉丁美洲殖民地已经或正在取得独立,摆脱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殖民统治。所以美国与英国达成共识,希望借此以欧洲势力不再进入美洲。而“门罗主义”的说法最早是在1850年出现的。直到19世纪末,门罗的声明被视为定义美国基本外交政策的起始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意识形态之一。许多美国政治家和若干总统都曾援引该声明,包括格兰特、西奥多·罗斯福,肯尼迪、里根等。 這表明美利堅合眾國當時的觀點,即歐洲列強不應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美洲國家之主權相關事務。而對於歐洲各國之間的爭端,或各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間的戰事,美國保持中立。相關戰事若發生於美洲,美國將視為具敵意之行為。此觀點由詹姆斯·門羅總統發表於第七次對國會演說的國情諮文中。演說開頭遲疑,而後轉為充滿熱情。這是美國涉外事務之轉捩點,直到世界大戰的爆發才有所改變。 门罗主义的目的和影响持续了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其间只有很小的变化。其主旨在于,让拉丁美洲刚独立的殖民地免受欧洲的干预,避免新世界沦为旧世界列强的战场,从而使美国能够不受干扰的施加影响力。该主义宣称,新旧世界两者的势力范围需要保持清晰的区隔。此學說初由約翰·昆西·亞當斯等諸人構思而成,以宣佈美利堅合眾國在道義上反對殖民主義;後經多方重新詮釋為種種廣義之說法;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即對其之擴充為美洲是美國的勢力範圍(以門羅主義之羅斯福推論而知名)。.

查看 左派和门罗主义

葡萄牙共產黨

葡萄牙共產黨(Partido Comunista Português),简称葡共(PCP),是葡萄牙的一个共产主义政黨。该党以民主集中制為组织基礎。 葡共成立於1921年3月6日,次年加入共产国际。在1920年代後期的一次政變後,該黨被定性為非法組織。在往後的薩拉查的近50年長期獨裁時代中,葡共扮演了主要反對派角色,並持續受到政治警察PIDE的打壓迫害,包括抓捕、酷刑、被殺等威脅,逼使葡共成員只能轉入地下活動。至1974年發生流血的康乃馨革命,薩拉查建立的獨裁政權被推翻,36名原中央委員會成員被判刑,其刑期總和達300年以上。 康乃馨革命後,葡萄牙獨裁結束,葡共成為新民主政權的主要政治力量。縱使日後的東歐社會主義集團出現劇變,對葡共的影響也比较小。葡共在葡萄牙中南部的阿连特茹、里巴特茹等地区仍有廣泛支持,在首都里斯本也有一定的支持度。 葡共的青年翼是葡萄牙共产主义青年,是世界民主青年聯盟的成員。葡共現任總書記為熱羅尼莫·德索薩。葡共的官方刊物為《前进报》,於1931年創刊。葡共每年都举办规模盛大的游园活动“前进报节”。葡共一直实际控制着葡萄牙最大的工会联合会:葡萄牙总工会-全国工团。.

查看 左派和葡萄牙共產黨

葡萄牙政党列表

本條目收錄葡萄牙政黨。.

查看 左派和葡萄牙政党列表

葛柏

葛柏(,),英國殖民地高級警官和貪污犯,曾任皇家香港警隊外籍總警司,他在1973年6月成功潛逃英國,企圖逃避警方對他涉嫌貪污受賄而展開的內部調查,引起輿論譁然,事件促成廉政公署在1974年2月成立。 葛柏在1952年加入香港警隊任職見習督察,1955升任助理警司、1966年升任高級警司、以及在1969年晉升為總警司。他多年來在警隊表現突出,曾於六七暴動期間立功,屢獲英廷嘉獎。不過,葛柏事實上多年來暗地裡運用自己的職權貪斂大筆財富,涉及的貪污款項逾430萬港元。葛柏東窗事發和潛逃英國後,由於英國沒有香港《防止賄賂條例》下「收入與官職不相稱」的罪名,以致香港政府一時間未能把葛柏引渡。 葛柏事件引起社會輿論的極大反響,民間更發起「反貪污、捉葛柏」運動,除了促請港府儘早緝拿葛柏歸案,又要求正視香港的貪污問題。為了平息民怨,銳意肅清香港貪污問題的時任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在1973年6月緊急責成最高法院高級副按察司百里渠爵士,就葛柏潛逃一事和香港的貪污問題提交報告;同年10月,麥理浩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成立一個向港督本人負責、並獨立於警隊的反貪機構,終促成廉政公署在翌年2月正式成立。 廉政公署成立後,首要任務是要緝捕葛柏歸案。經過深入調查後,廉署發現葛柏曾涉嫌收受華籍警司鄭漢權25,000港元賄款,以安排對方出任灣仔區警司。掌握充分證據後,葛柏終在1974年4月在英國家中被當地警方拘捕,並於1975年1月在廉署人員押解下引渡返港,旋於同年2月被法院裁定一項串謀貪污和一項受賄罪罪名成立,判監四年,以及充公25,000港元賄款。服刑兩年多後,葛柏在1977年10月獲准提早出獄,並且舉家移居西班牙,以逃避港府循民事途徑向他追討400多萬港元的貪污款項。葛柏一家後來更隱姓埋名、銷聲匿跡,至今下落不明,追討貪污款項一事成為懸案。 葛柏案引申的最大影響,是促成港府認真看待存在已久的貪污問題,且直接促成廉政公署的成立。他後來成功被引渡返港,以及被法院定罪下獄,更突顯廉政公署並非「只打蒼蠅、不打老虎」,而是一個能夠真正「蒼蠅老虎一併打」的肅貪機構,其雷厲風行的鮮明形象深入民心。葛柏案與廉政公署的成立,皆為香港貪污歷史的重要分水嶺,自此以後,港府內部長久以來的貪污問題得以逐步肅清,為香港踏入1980年代成為亞洲地區最廉潔的城市之一,奠下重要基石。.

查看 左派和葛柏

蒙古人民黨

蒙古人民黨(Монгол Ардын Нам),成立于1921年3月1日,曾用名蒙古人民革命黨(1925年至2010年),是蒙古人民共和國时期的唯一合法政黨。目前,该党是执政党和蒙古国兩大主要政党之一。.

查看 左派和蒙古人民黨

邁克爾·富特

邁克爾·麥金托什·富特(Michael Mackintosh Foot,又譯作傅特,),英國左翼政治家及作家,1980年至1983年出任英國工黨黨魁。.

查看 左派和邁克爾·富特

邓小平南巡

邓小平南巡,又称九二南巡,其讲话中文媒體亦称为“南方谈话”,是指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期间,邓小平在中国南方的深圳、珠海、广州、上海等地所做的巡视以及讲话,重申與改革開放相關的鄧小平理論,並期許廣東能按其「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观」發展經濟在20年內追上亞洲四小龍。見學者Robert Weatherleyp的學術專書的總結原文, 來源為 此事最初为香港无线新闻从大陆民众得知情况后,采访深圳官方并将事件首次披露。事后《解放日报》与《深圳特区报》的未经中共中央审核的社论,支持邓小平南巡。在《珠海特区报》对邓小平南巡细节的试水式报导后,中共中央发文意图统一媒体对邓小平南巡的表述。《深圳特区报》撰写的邓小平南巡细节文章被《光明日报》未经批准转载,得到邓小平的支持和肯定,并命令中共中央媒体报导,最终迫使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公开肯定邓小平的南巡。 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一书里披露,邓小平在南巡期间曾经在珠海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两个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刘华清和军委秘书长杨白冰,单单绕过名义上的军委主席江泽民。会上邓小平重申:“谁不改革,谁就下台……我们的领导看上去像是在做事,但他们没做任何有用的事。”出席会议的军队领导人的强大阵容表明,如有必要,军队高层愿意拥护一个新的领导人。 有学者认为,迫於地方媒體壓力,2月24日《人民日報》做出響應報導,迫使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公開支持已無任何党职和公职的邓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而中共中央政治局當年3月初發佈相關的正式決定,使中共再次确立改革开放方向。學者趙穗生於同儕評審期刊發表中的文章分析, 邓小平南巡在初期被江澤民主導的北京和國家媒體所忽略, 上海的《解放日報》發表了數篇由"皇甫平"署名的文章支持並宣揚“邓小平南巡”的重要性及意義, 才再次確認改革開放的路線, 並證明當時邓小平仍是實際上的中國最高領導人。見.

查看 左派和邓小平南巡

银都机构

银都机构有限公司(英文:Sil-Metropole Organisation Ltd)是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电影公司,成立于1982年,公司多年来与国内外众多电影机构合作,制作了许多电影。.

查看 左派和银都机构

蔣公中正崇德協會

蔣公中正崇德協會,簡稱蔣公協會,前稱蔣公中正香港協會,是香港的民間親台團體,於2006年成立,現任會長為劉伯權,副會長為蘇建名。協會以「尊崇中華民國已故總統蔣中正、傳續中華文化傳統、推動香港當地自由民主發展」等作為其活動宗旨。.

查看 左派和蔣公中正崇德協會

鄧力群

鄧力群(),原名邓声喈,湖南省桂东县人,中國共產黨毛泽东思想理論家、宣傳家。有“左王”、“老庆”之称。 邓力群早年参与一二九运动,毕业于北京大學經濟系。延安时期曾担任延安马列学院教务处处长、党总支副书记、中共中央研究局材料室主任。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历任中共吉北地委宣传部部长、中共榆树中心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949年到新疆任中共中央在新疆三区的联络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室组长、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文化大革命时遭迫害,此后担任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处书记書記、中央宣传部部長及十三屆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員。.

查看 左派和鄧力群

鄭兆聰

鄭兆聰(Ricky Cheng Siu Chung,),是1970年代愉園足球員鄭國根之子,生於香港,父母皆為香港人,八歲時隨父親移民哥斯達黎加,已退役香港職業足球員,司職前鋒,1993年在父親的鋪橋搭路之下回港發展,曾以一百萬年薪成為本港最高身價球員,並多次代表香港足球代表隊出賽。現時執教香港超級聯賽球隊冠忠南區,並於樂視體育擔任評述員。.

查看 左派和鄭兆聰

鄔維庸

鄔維庸,OBE(Wu wai-yung, Raymond,),中國浙江奉化 ,明報新聞網2006年10月3日。人,心臟科醫生,曾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逝世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

查看 左派和鄔維庸

野猫罢工

野猫罢工(Wildcat Strike Action)指的是没有經過工会同意的罢工 ,这种罢工形式在许多国家被认定为非法。李凌云.

查看 左派和野猫罢工

重庆模式

重庆模式,即薄熙来主政重庆市时期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政策。其中包括“三进三同”、打黑反腐、宣扬中共传统革命思想、公租房制度及“绿化重庆”等。其中,“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等政策合称为“五个重庆”。 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遭遇瓶颈,开始出现政治改革的呼声。薄熙来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在重庆市推行一系列被部分人认为是民粹主义的政策,在早期吸引到了中国左派人士的关注并且归结为“重庆模式”,与当时出现的广东省的政治改革(被左派人士称之为“广东模式”)作比较。但重庆及中央政府官方从未正式提出过“重庆模式”,并多次否认存在特定“重庆模式”。围绕“重庆模式”在民间及学界一直有众多尖锐对立的争议,随着王立军事件的爆发及薄熙来的去职,对重庆模式的负面评价逐渐增加。.

查看 左派和重庆模式

重建共产党

重建共产党(Partito della Rifondazione Comunista),简称重建共(PRC),是意大利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91年12月12日,源自原意大利共产党。该党为欧洲左翼党的成员。该党现任书记为毛里奇奥·阿切尔博。.

查看 左派和重建共产党

釣魚臺列嶼主權問題

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是就釣魚台列嶼之主權是歸屬中國还是日本國的爭議。釣魚臺列嶼位於中国东海,沖繩海槽以北,台灣東北外海,距離台灣彭佳嶼約140千米,距日本石垣島約175千米。中國大陸稱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日本稱尖閣諸島。 中國政府均认为釣魚台列嶼自明朝起已成为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领土,并認為日本在二战后应将釣魚台列嶼与台湾一并归还中国。但是二戰结束後,该島嶼实际由美國控制,直至1972年5月15日美國將琉球群島管理權移交日本,同時一併將釣魚台列嶼的行政管轄權也交給日本。 日本政府在1895年認為釣魚岛是无人岛,且没有受清朝统治的迹象,基於無主地先占先得的原则將其劃歸沖繩縣。因此,日本主张钓鱼岛群岛不属于清朝在《马关条约》中割让的領土,也不在《旧金山和约》规定必须放弃的领土之内。.

查看 左派和釣魚臺列嶼主權問題

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学,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地,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參政權。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等。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在許多國家,部分持有不同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從原本的保守自由主義裡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富裕階層更多稅賦以提供人們更多的福利,創造更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會,这被称为“社会自由主义”,亦被称作“进步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或“改良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以中间派为主体,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主要流派爲中間偏左的社會自由主義和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和強調個人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

查看 左派和自由主义

自由和团结党

自由和团结党(土耳其语:zgürlük ve Dayanışma Partisi )是土耳其的一个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1996年,由几个左翼团体合并而成。该党的意识形态是自由意志社会主义、反军国主义、亲欧洲主义。该党的共同主席是Alper Taş和Bilge Seçkin Çetinkaya。该党的总部位于安卡拉。该党曾派代表出席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和欧洲反资本主义左翼的会议。该党是土耳其左翼政党联盟联合六月运动的主要成员。 Category:土耳其政党 Category:1996年土耳其建立 Category:1996年建立的政黨.

查看 左派和自由和团结党

自由科西嘉

自由科西嘉(Corsica Libera),为一科西嘉政党,目的是寻求科西嘉独立。2009年2月成立于科尔特。自由科西嘉主张科西嘉的完全独立。目前,该党在科西嘉议会占有7个席位。.

查看 左派和自由科西嘉

自由聯盟 (丹麥)

自由聯盟(Liberal Alliance)是丹麥古典自由主義政黨。2007年成立之初名為新聯盟(Ny Alliance),是十年來第一個新成立的主要政黨。 該黨目前在丹麥議會擁有9位議員。 2007年5月7日,社會自由黨成員奈瑟·卡德(Naser Khader)與安德斯·薩繆爾森(Anders Samuelsen)、保守人民黨成員基特·希伯克(Gitte Seeberg)成立新聯盟。2007年議會選舉,該黨拿下5席。2008年8月27日,該黨更名為「自由聯盟」。 該黨代號也從Y改成I。.

查看 左派和自由聯盟 (丹麥)

自由民主党 (日本)

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簡稱自民黨、自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日本政黨,1955年成立後長期執政,僅在1993年至1994年、2009年至2012年間短暫成為在野黨,至2012年眾議院選舉再次重新奪回取得執政黨地位至今,政治立場偏向中间偏右和保守主义。其正式黨徽以類似日本皇室徽章的十六菊紋章為底、並於紋章中央標上「自民」兩個漢字,但目前較常採用「陽光下的孩子」造型的形象標誌。.

查看 左派和自由民主党 (日本)

自民党.自由党

自民党.自由党(FDP.;PLR.;PLR.;PLD.)是一個支持自由市場與自由主義的瑞士政黨。是國際自由聯盟以及歐洲自由民主改革黨成員。该党原名自由民主党。.

查看 左派和自民党.自由党

臭港

臭港,是对香港的另一称呼,最初見於1960年代。.

查看 左派和臭港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查看 左派和臺灣

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

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是台灣一個訴求台灣原住民人權的人民團體,成立於1984年12月,發表「台灣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創會會長為卑南族歌手胡德夫,其機關雜誌為《原住民》。已由創會元老決定宣布解散。.

查看 左派和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

臺灣工友總聯盟

臺灣工友總聯盟,是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的第一個全島性工人運動組織。成立大會於1928年2月19日舉行,臺北蓬萊閣會場大門還題有蔣渭水的「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標語。成立當天,各地29個工會組織代表130人分乘59輛車遊行台北市街。並在蔣渭水的領導下,積極介入勞資爭議,並以工友會名義組織勞動團體。其宗旨在於統一全島工人運動,為工人謀福利及改善店員生活。 在成立一年後,加盟團體達65個,人數一萬多人。總聯盟發起過多次大規模的罷工,台灣工運主導權也因此落入工友總聯盟之手。 1930年代,日本政府開始大規模鎮壓左派運動;隨著1931年蔣渭水去世和台灣民眾黨遭禁,工友總聯盟的勢力也日漸衰退。.

查看 左派和臺灣工友總聯盟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指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進行的白色恐怖統治,期間從1949年5月20日至1991年5月22日為止。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頒布《臺灣省戒嚴令》,宣告自1949年5月20日起在臺灣省全境實施戒嚴。同年5月24日經由立法院三讀通過《懲治叛亂條例》,為針對中國共產黨叛亂的特殊狀況而實施,實際上,透過此「特別刑法」造成許多冤假錯案,剷除異己、鞏固極權主義的領導中心,對於批評或反對政府者、持不同政見者(如主張臺灣獨立、左翼等等)進行整肅迫害,任意冠上意圖顛覆政權之罪名,將刑罰範圍極度擴張。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等情治單位藉由特別刑法充當政府整肅異己的工具,罔顧基本人權、民主、自由等、無所不在隨時隨地監控人民,對言行可疑人士或持不同政見者炮製假案、予以扣上匪諜的帽子,在全國各地濫捕、濫殺、刑求毆打及沒收財產,造成大量的冤死、冤獄、傷殘,人民的生命、財產、健康,以及心靈上遭受嚴重損害。 雖然中華民國政府宣告自1987年7月15日起解嚴,「名義上」白色恐怖已經結束,臺灣平民不再受到嚴厲的軍法審判,但是《懲治叛亂條例》以及《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仍然持續鎮壓與政府持不同政見者。1991年5月9日,法務部調查局幹員未知會國立清華大學校方,於清晨五時許進入清大學生宿舍拘提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廖­偉程,引發臺灣社會與大學校園劇烈反彈。5月9日,清大學生到調查局臺北市調查處靜坐抗議。5月12日,抗議的教授及學生於中正紀念堂靜坐,二十多名教授遭到鎮暴警察以棍棒毆打。5月15日,上千名臺灣各大學學生發動罷課並佔領臺北車站大廳靜坐六天五夜,要求「廢除懲治叛亂條例、反對政治迫害」。5月17日,立法院通過廢除《懲治叛亂條例》,5月22日正式宣告廢止。1998年6月17日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補償條例,成立「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十五年間補償10067件,其中死刑809人,包括:二二八事件、澎湖七一三事件、孫立人部屬郭廷亮案、柏楊案、李敖、雷震案、美麗島案(除了林義雄可能因林宅血案未破堅持不領補償金)等。但約1500名受難者未提出申請。基金會執行長希望基金會結束營運後能與二二八基金會合併成為「國家人權基金會」,繼續保障未申請者的權益。.

查看 左派和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臺灣高中課程綱要微調案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微調案,為馬英九政府任內分別於2011年及2014年,由曾任台大哲學系教授及中國統一聯盟第一副主席(2003年四月~2013年四月)的王曉波所主導歷史及公民等課綱之修正調整,其主張微調沒有去台灣化且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然而受到部份公民團體及學生團體的質疑。陳水扁政府時代的課綱審議委員、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亦表示,關於台灣史課綱字數修改超過三成,已涉及實質修改。2016年,蔡英文政府的首任教育部長潘文忠宣布廢止微調課綱 。.

查看 左派和臺灣高中課程綱要微調案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運動;這場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林呈祿認為撤廢《六三法》無異於接受當局的內地延長主義政策,有損臺灣的特殊性和獨立性。受其主張影響,運動的方向遂由撤廢《六三法》轉為設置臺灣議會的訴求;基於日本立憲政治的精神,應設置臺灣議會,將臺灣總督府的立法權交還給人民。 從1921年1月30日第一次向帝國議會提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由林獻堂領銜、旅日與在臺民眾178人聯名簽署起,到1934年9月2日決議停止為止,運動共歷時14年,期間提出請願15次。最初的參與者以東京的臺灣留學生為主。至第三次請願運動籌備時,成立了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從而被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以妨礙安寧社會秩序為由禁止,釀成治警事件。其後,運動得到了日本輿論的支持與臺灣民眾的同情,參與人數邁向高峰。不過在1931年臺灣民眾黨被迫解散後,由於失去支持團體,加上法西斯主義的壓制,運動在1934年正式宣布中止。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除了對臺灣民眾建立法治的觀念和確立對憲政精神的追求,也影響了日本政府在1935年讓州、市、街、--議員半數改由民選,成為臺灣地方自治的肇始。.

查看 左派和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性別人權協會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是一個台灣性別團體,成立於1999年5月,前身為「Queer'n Class」,現任秘書長王蘋曾任職於婦女新知基金會。不同於台灣早期婦女團體或同志團體,該會很早就提出性別議題應該打破傳統男女二分法的兩性框架;性少數的關懷也不應該停留在同性戀者身上,而應該擴及到所有的性少數族群,如跨性別者、性工作者和愛滋感染者等。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的宗旨是促進教育、法律、生活、政治等四個方面的性別人權,冀望打破教育、家庭、政治、經濟、婚姻愛情、法律等主要社會建制內的性別人權,解除傳統社會制度對性別弱勢的壓迫。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多次參與性別事件,例如反對《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辦法》、聲援晶晶書庫遭控妨害風化罪案,以及於2005年8月主辦亞洲拉子影展等。在這些事件中,性別人權協會常與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台灣TG蝶園、台灣同志諮詢熱線等團體合作,就共同領域的新聞事件發表聲明或採取行動。 2006年2月27日,台灣性別人權協會加入廢刑235行動聯盟,要求釋憲修改或廢除《中華民國刑法》第235條。 2016年11月27日,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王蘋在秋鬥說,同志應該反對用簡單的認同政治來自我認識,不要將同性戀、工人、台灣原住民、性工作者等身分區分開來,要看見當中複雜的社會關係,站在左翼連結的同一陣線,挑戰並翻轉資本邏輯壓榨底層的體制;針對蔡英文政府在立法院推動修法的同性婚姻法案及砍除勞工七天國定假日,同志應該嚴正拒絕這種「假平權、真砍假」的「粉紅清洗」手法。.

查看 左派和臺灣性別人權協會

金保之

金保之(諺文:김보지,? - ?)韓國朝鮮王朝早期的武臣和軍人,勳臣。 朝鮮世祖的側近武士的一人。本貫淸風金氏。 字,號不祥。 他在戶曹參議金灌的子,蔭敍的出事平安道察訪,吉州判官,忠淸道都事等歷,后在左翼原從功臣1等的策勳。.

查看 左派和金保之

酬恤金進軍事件

酬恤金進軍事件或補償金事件、補助金進軍事件或(Bonus Army)指1932年美國一起示威事件,背景為二万名左右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美軍退伍軍人要求即時發放戰時服役的薪餉,遭到美國政府拒絕而發動人群集會逗留請願,最後導致軍方派兵介入而造成流血衝突。.

查看 左派和酬恤金進軍事件

艾哈迈德·贾布里勒

艾哈迈德·贾布里勒(1938年-出生于今天以色列雅法)是左翼的、反对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世俗巴勒斯坦组织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总指挥部的创立人和领导人。该组织从1968年成立以来多次对以色列军队和平民进行攻击。 贾布里勒的儿子吉哈德·艾哈迈德·贾布里勒是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总指挥部武装组织的首领,本来被设定为贾布里勒的继承人,于2002年5月20日在贝鲁特受汽车炸弹袭击丧生。.

查看 左派和艾哈迈德·贾布里勒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美国著名左派记者,以对中共革命的报道著称。她支持女权、支持印度独立、亦支持中国共产党,她著有8本书。.

查看 左派和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查看 左派和苏联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查看 左派和苏联共产党

苏雪林

蘇雪林,本名蘇小梅,1919年秋天,將「小」字省去,改名蘇梅;字雪林,以字行,筆名瑞奴、瑞廬、小妹、绿漪、靈芬、老梅等。生於浙江瑞安,祖籍安徽太平,現代著名作家、學者,乃。其妹蘇愛蘭(又名蘇蘭)是著名畫家方幹民的妻子。.

查看 左派和苏雪林

若泽·博韦

若澤·博韋(法语:José Bové,),本名約瑟夫·博韦(Joseph Bové),法國左翼政治家,出生於法國吉倫特省。他是當代另類全球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參與農民運動團體農民聯盟與農民之路,並且因其對抗基因改造作物的公民抗命運動而聞名。 他曾參加2007年法國總統選舉,並在第一階段獲得1.32%選票,排名第十;2009年他代表由綠黨和其他歐洲環保主義政黨組成的聯盟參加歐洲議會大選,並成功當選歐洲議會議員,任期到2014年。.

查看 左派和若泽·博韦

若昂·古拉特

若昂·古拉特(João Belchior Marques Goulart,),巴西政治家。於1956年開始成為巴西副總統,再於1961年成為巴西總統,直至1964年在軍事政變被推翻為止。他曾經為巴西歷史上最後一位左翼總統,直至2003年總統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上任為止。 Category:巴西總統 Category:20世纪律师.

查看 左派和若昂·古拉特

英格兰和威尔士绿党

英格兰和威尔士绿党是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綠黨。 在1990年代,綠黨的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翼決定和睦地從分離,組成蘇格蘭綠黨和北愛爾蘭綠黨。威爾士綠黨成為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绿党之內的一個自治地方黨。.

查看 左派和英格兰和威尔士绿党

鋼鐵雄心II

《鋼鐵雄心II》(Hearts of Iron II)為戰略遊戲。是《鋼鐵雄心》的加強版續作。遊戲背景設定在1936年至1947年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允許玩家控制175個國家,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政權。遊戲由開發,由Paradox Interactive發布。主要遊戲開發者為Johan Andersson 。2006年四月,Paradox Interactive再推出《鋼鐵雄心II》資料片《鋼鐵雄心2:末日戰役》(Hearts of Iron II: Doomsday),加入了第三次世界大戰劇情及編輯器。在2007年4月,《鋼鐵雄心2:決戰》進一步延長了遊戲時限,將戰局拉至1964年。2010年2月再推出《民主兵工廠》。.

查看 左派和鋼鐵雄心II

雪国

《雪国》(ゆきぐに)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全书不到8万字(日文)。它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另外两部是《古都》和《千羽鹤》。 题目中的“国”是地区、乡镇的意思,所以中文译本也有做《雪乡》的,如萧羽文或金溟若的译本。但维持《雪国》名称的中文译本更普遍一些,如韓侍桁或叶渭渠、唐月梅夫妇的译本。.

查看 左派和雪国

雷诺

雷诺汽車(Renault S.A.)是一間法國車輛製造商,生產車輛種類包括小型車、中型車、休旅車及大型車(包含卡車和工程用車及巴士)等。雷諾首次進入美國市場銷售是1950年代及1960年代之间。2016年,雷诺汽车全球累计销量达3,182,625辆,同比增长13.3%,已连续四年实现增长,同時雷諾集團已成為歐洲第三大汽車集團。.

查看 左派和雷诺

雅各賓俱樂部

憲法之友協會(Société des amis de la Constitution),在1792後重新改命為雅各賓派,自由和平等之友協會(Société des Jacobins, amis de la liberté et de l'égalité),俗稱雅各賓俱樂部或只稱呼這個團體為雅各賓派,是法國大革命發展期間在政治上最有名的和最有影響力的俱樂部。最初是由來自布列塔尼反保皇黨代表創立,俱樂部成長為一個全國性的共和運動,估計有五十萬以上的會員。雅各賓俱樂部是多元政治主張團體組合建構的,包括18世紀90年代早期的兩個突出的議會派系,激進的山嶽派和更溫和的吉倫特派。 1792年3月,吉倫特派(由雅克·皮埃爾·布里索和包括托馬斯·潘恩領導)主導雅各賓俱樂部,並領導國政。因為相信革命後的法國不會被周圍的鄰國所接受,他們訴諸積極的外交政策,並啟動對奧地利的戰爭。 當雅各賓派推翻帝制,並建立了共和國時期,吉倫特派是佔主導地位的派別。 當共和國未能兌現被期待的不現實利益,他們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吉倫特派力圖遏制狂熱的革命暴力,因此被山嶽派指責成為保皇派同情者。 最終國民自衛軍不再支持吉倫特派,導致山嶽派發動政變。 1793年5月,山嶽派領導人 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成功的將吉倫特派邊緣化並控制政府的運作,直到1794年七月。政府在他們掌控期間的特點是激進的立法及實施非常強烈的政治暴力。1793年六月,他們批准了規範了人類文明歷史上首次普遍性男性選舉權。1793年九月,吉倫特派21位主要領導人被送上斷頭台,開始實施雅各賓專政恐怖統治。十月,恐怖期間,在最有資格選民缺席的請況下,新憲法獲得公投通過。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山嶽派表面上是為了抑制旺代暴亂和聯邦主義的暴亂,並防止任何其他的暴亂,在全國處決了數以萬計的敵對者。 1794年7月27日,發生歷史稱之為熱月政變的事件,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被拘捕並失去了權力。第二天包括共有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内的22位領導人被處決,雅各賓俱樂部被關閉。 今天,雅各賓和雅各賓主義都被使用表達不同的意涵。在英國,術語“雅各賓”已經主要是和山嶽派相連結,尤其是當它表現出教條主義和暴力鎮壓,它被用作代表激進主義,左派革命政治。在法國,“雅各賓“現在一般指對中央強而有力集權共和政府的支持者或對政府擁有廣泛干預改造社會權力的支持者。這也有用於其他相關的意義,表明支持一個國家教育體系應大力推動和灌輸公民價值,建立強大的民族國家能夠抵抗外國各方面的干擾。.

查看 左派和雅各賓俱樂部

雅尼奧·奎德羅斯

雅尼奧·達·席爾瓦·奎德羅斯(葡萄牙語:Jânio da Silva Quadros,),巴西政治家,於1961年擔任巴西總統,並先後三次成為聖保羅市市長。.

查看 左派和雅尼奧·奎德羅斯

老挝人民革命党

老挝人民革命党(老挝语:ພັກປະຊາຊົນປະຕິວັດລາວ,Phak Pasason Pativat Lao)是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执政党,也是老挝唯一的政党,奉行共产主义。它成立于1955年,原名老挝人民党,1972年在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改为现名。2006年时在全国共有14.8万多党员。 原本倾向越南,随着越南经济势力的衰弱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党内亲中派也掌握了主要权力。 机关报为《人民之声报》(前身为1950年八月创刊于桑怒解放区的老挝爱国战线机关报《自由寮报》,1954年改名为《老挝爱国报》,1975年8月11日迁万象出版,改为现名),党中央刊物为《新曙光》(1985年3月22日创刊)。青年组织为老挝人民革命青年团。 现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本扬·沃拉吉,于2016年1月22日当选。.

查看 左派和老挝人民革命党

連謀

連謀,(1907.9-1978.12),字智深,原名连良顺,又名一方。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坝头朝林村人。 曾為軍人、情報員,官至軍統局少將。於1945年獲派任為臺灣省高雄市第一任市長。亦是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高雄市首任市长,後參選福建省立法委員,當選。然而其后来在菲律宾协助中共,于1951年被注销立法委员资格。.

查看 左派和連謀

陳偉業

陳偉業(Albert Chan Wai-yip,)綽號「大舊」(在粵語是體型魁梧之意),生於香港,籍貫廣東順德,曾經留學加拿大。前香港立法會議員(新界西地方選區),所屬政黨為人民力量。 曾任荃灣區議會(麗興選區)議員、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香港民主黨、香港民主同盟及社會民主連線前成員。2012年,他代表人民力量參加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出戰新界西地區直選,成功當選。.

查看 左派和陳偉業

陳子江

陳子江(Chan Tsz Kong),前香港足球員,司職左翼,曾效力於馬天尼、星島等香港甲組足球聯賽球隊,並曾經是香港足球代表隊主力左翼。由於涉及操控球賽被判入獄,被罰全球終身停賽。.

查看 左派和陳子江

陳芳明

陳芳明(),當代台灣文學的研究學者、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任教授;「施敏輝」是他眾多筆名中的一個。陳芳明在1988年以前流亡海外多年,在美國時曾經是台灣獨立運動的重要推手。返國後,任教於靜宜大學;後來應施明德之邀,投身政治,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在許信良為負責縣市長選舉未達預期目標而辭職後,一同去職,應李家同之邀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任教。 在文學上與曾經有所批判的余光中、洛夫修好,並在政大台文所所長任內舉辦余光中研討會。2006年,因不滿民進黨籍總統陳水扁執政後期的表現,表示:「我不會因為我是『綠色』(泛綠)支持者,就看不到綠色的缺點!」持續以「台灣獨立」意識,批判陳水扁總統。 陳芳明的政治立場也為他帶來爭議,譬如2011年6月12日及9月24日陳芳明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演講時即遭遇蔣為文、李文正、巫義淵等人抗議。.

查看 左派和陳芳明

陳映真

陳永善( ),筆名陳映真、許南村、趙定一、陳善、陳善乃、陳秋彬、然而、石家駒等,生於台灣新竹州竹南郡竹南街(今苗栗縣竹南鎮),祖籍福建省安溪縣,臺灣文學作家。早年從事小說寫作,受社會主義思潮與中國作家魯迅影響,在臺灣文壇推動現實主義風格,是鄉土文學論戰中鄉土文學派的主要代表者之一,是臺灣戰後時期臺灣文學界重要旗手。創辦《人間》雜誌,為臺灣報導文學先驅。 在文學成就之外,因推動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統一,反對台獨,個人政治色彩濃厚,遭受廣泛議論及注目。.

查看 左派和陳映真

陳方安生

陳方安生,大紫荊勳賢,GCMG,CBE,JP(Anson Maria Elizabeth Chan Fang On Sang,),本名方安生,香港政治人物,曾任政府官員及立法會直選議員。陳方安生在公眾場合笑容可掬的形象深入民心,故有「陳四萬」之暱稱。 陳方安生曾經是香港政府主要官員,自1993年至1997年在殖民地政府出任首位華人布政司。1997年主權移交後,她繼續在特區政府擔任政務司司長。任內,外界不斷有傳聞指她與上司行政長官董建華不和。至2001年,她以私人理由提早退休,結束近39年的公職生涯。後來她表示,提早退休的原因是不滿董建華急於實施高官問責制。 退休以後,陳方安生仍然活躍於香港政壇,除了先後在2006年和2007年參與七一遊行外,更一度有傳聞指她會角逐2007年的特首選舉。在2007年9月11日,她宣佈參選立法會港島選區補選,成為香港歷來首位參與立法會選舉的前布政司;最後她擊敗主要對手葉劉淑儀,成功當選,後於2008年9月30日卸任。.

查看 左派和陳方安生

陳文敏

陳文敏教授(Prof.

查看 左派和陳文敏

陈友仁

友仁(Eugene Chen,),原籍广东顺德,太平军後裔,是一位著名的左派铁腕人物。他一生最著名的事蹟是在1927年担任武汉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时,依靠强硬的外交手段,几经交涉,收复了汉口英租界和九江英租界,创造了弱国取得外交胜利的神话。.

查看 左派和陈友仁

"Links 2-3-4"(德译:左2-3-4)是Rammstein的一首单曲,收录于他们的第三张录音室专辑Mutter。.

查看 左派和Links 2-3-4

PPD

PPD可以是指:.

查看 左派和PPD

暗杀事件列表

* Category:歷史相關列表.

查看 左派和暗杀事件列表

投奔怒海

《投奔怒海》(Boat People)是一部以越南共和國(南越)滅亡後為題材的香港電影,由許鞍華導演,在1982年上映。主要演員有林子祥、繆騫人、馬斯晨、劉德華等。《投奔怒海》是許鞍華的「越南三部曲」之最後一部。 此片在第二屆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得到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邱戴安平)、最佳美術指導(區丁平)及最佳新人(馬斯晨)等五項大奖。2005年在香港舉行的「中國電影一百年最佳一百部華語電影」活動中,《投奔怒海》被選為第八。.

查看 左派和投奔怒海

技术中心主义

技术中心主义,是当代绿色政治的一个理念流派,是环境伦理学的一种研究视角。它是一种有关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思想流派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此相对是生态中心主义。这里的技术是广义的。 生态中心主义把人类视为一个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且必须服从于生态规律而技术中心主义承认我们遇到了许多环境问题,但他们或者是一种所谓的观点;或是相对谨慎的持一种所谓适应论(accommodators)。无论哪一种思路,他们都将信任给予了科学技术和经济理论。.

查看 左派和技术中心主义

柏斯基利·霍治亞

柏斯基利·霍治亞(Pasquale Foggia,)出生於意大利那不勒斯,是一名意大利足球員,司職左翼或進攻中場,他以速度高、盤球能力、技術細膩和精確傳送聞名,現效力球會沙勒尼塔納。.

查看 左派和柏斯基利·霍治亞

查尔斯·恩佐比亚

查尔斯·恩佐比亚(Charles N'Zogbia,)是一名剛果裔法國職業足球員,司職翼鋒。 尼索比亞曾效力法國球會勒哈費爾,於2004年轉會至英格蘭的紐卡素足球會,其後於2009年轉投韋根,再於2011年夏季加盟阿士東維拉。尼索比亞通常擔任左翼,可客串擔任前腰或左後衛。.

查看 左派和查尔斯·恩佐比亚

查理·卓别林

查尔斯·斯宾赛·「查理」·卓别林爵士,KBE(Sir Charles Spencer "Charlie" Chaplin,)是一位英国喜剧演员及反战人士,后来也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导演。卓别林在好莱坞电影的早期和中期尤为成功活跃。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與哈羅德·勞埃德和巴斯特·基頓並稱為「世界三大喜剧演员」,卓別林戴著圓頂硬禮帽和禮服的模樣幾乎成了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模仿过他的表演方式。 卓内心则一副绅士气度、穿着一件窄小的礼服、特大的裤子和鞋、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胡子的形象。在无声电影时期卓别林是最有才能和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编写、导演、表演和发行他自己的电影。从在英国的大剧院作为孩童演员登台演出,到他88岁逝世為止,他的職業生涯超過70年。从狄更斯式的伦敦童年一直达到了电影工业的世界顶端,卓別林已成为了一个文化偶像。.

查看 左派和查理·卓别林

柬埔寨保护国

柬埔寨保护国,正式名称为柬埔寨法国保护国(កម្ពុជាសម័យអាណានិគម;Protectorat français du Cambodge),又称法属柬埔寨,是法兰西殖民帝国于东南亚的一部分。 1867年,柬埔寨国王诺罗敦一世请求法国对柬埔寨进行保护,柬埔寨保护国也因此成立,这也使暹罗(今泰国)丧失了对柬埔寨的宗主权。1887年,柬埔寨保护国加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1946年,柬埔寨被法国授予自治权,在1949年其保护国地位被取消。1953年,柬埔寨获得独立,建立柬埔寨王国。.

查看 左派和柬埔寨保护国

柬埔寨王国 (1953年-1970年)

柬埔寨王国(ព្រះរាជាណាចក្រកម្ពុជា),是1953年独立、至1970年高棉共和国成立前柬埔寨的国号。由于其存在期间的国家元首为诺罗敦·西哈努克,这段历史时期也被称为西哈努克第一次执政时期。 诺罗敦·西哈努克在此期间共有三个头衔:国王(1953年-1955年)、首相(王国存在期间多次当选)、国家元首(1960年-1970年)。西哈努克曾组党(សង្គមរាស្ត្រនិយម,简称Sangkum,សង្គម​),该政党是该时期任期最长的政党。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柬埔寨维持了自己的中立性,且同时受到美国、苏联、中国等多国的援助。 20世纪60年代初,柬埔寨王国经济稳步增长。但是柬埔寨王国很快陷入了内战泥潭。1970年,朗诺在美國策動下发动政变,推翻君主制度,建立了高棉共和国。元首西哈努克留在北京避難。.

查看 左派和柬埔寨王国 (1953年-1970年)

柯灵

柯靈()是中國電影理論家、劇作家、評論家。原名高季琳。原藉浙江紹興斗门镇,生於廣州。.

查看 左派和柯灵

柘植義春

柘植 義春(1937年10月31日 - )是一位日本漫画家和随笔家。.

查看 左派和柘植義春

林彬

林彬(原名林少波,),是位孤兒,林光海之兄,於1960年代擔任香港商業電台播音員。1967年,香港親共和左派人士為了響應文化大革命,在香港展開六七暴動行動。由於林彬在電台節目中抨擊有關人士的暴力行為,於同年8月24日在九龍何文田窩打老道山嘉鳴閣對開馬路上被伏擊,其人連同座駕遭到縱火,燒至重傷,翌日不治。.

查看 左派和林彬

林獻堂

林獻堂(),名朝琛,字獻堂,號灌園,以字行。臺灣臺中霧峰人,為世家霧峰林家族長。林獻堂是台灣日治時期非暴力反日人士中右派代表人物,無論在新民會、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等組織皆扮演要角,被稱為「台灣議會之父」。後因反對三七五減租和徵收餘糧,與當局意見不合,避居到日本。被歷史學者Johanna Menzel Meskill譽為「台灣自治運動的領袖與文化的褓母」。他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家,著有《環球遊記》一書。 林獻堂一生經歷清領、日治、戰後時期三代,是唯一一位具有此經歷的臺灣地方領袖。.

查看 左派和林獻堂

林秋梧

林秋梧(外文拼音 Lin Qiu-wu,臺羅拼音 Lim Tshiu-Ngôo,),臺南人,生於臺南市。法號證峰,別名林證峰、林洲鰲、林宣鰲,筆名坎人、守俄、林洲鰲,是臺灣在日治時期參加文化運動與抗日運動的臺灣佛教僧侶,其思想受到民族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的社會主義思潮影響,並藉此批判當時台灣佛教現象,被喻為「解放佛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研所名譽教授李筱峰為其外甥孫。.

查看 左派和林秋梧

林清祥

林清祥(),新加坡1950至60年代政治領袖、工會領導人及左翼政治人物。.

查看 左派和林清祥

林慶麟

林慶麟(Lam Hing Lun,),生於香港,已退役香港足球運動員,司職左翼,持有亞洲足協A級足球教練牌照,退役後曾在傑志兼任教練。曾擔任香港超級聯賽球隊理文流浪總教練,同時於香港now寬頻電視擔任足球評述員,並從事青少年足球訓練工作。.

查看 左派和林慶麟

林書揚

林書揚(),臺灣臺南市麻豆區人,勞動人權協會第三任會長與勞動黨榮譽主席。 林書揚出身麻豆林家被稱為「臺灣三大林家」之一,由於家族參與過臺灣文化協會等台灣自覺運動,對於林書揚的左派意識與民族意識有相當大的啟蒙。林書揚就讀於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時,便大量閱讀馬克思等人的著作。 1945年,林書揚畢業於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但是未能升學;而此時由於大量左派思潮書籍進入台灣,林書揚也組織相關的讀書會以匯集同志。在1950年的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麻豆支部案中,林書揚被捕,判處無期徒刑,一直到1984年才釋放,長達三十四年零七個月,與李金木兩人是台灣史上坐牢最久的政治犯。出獄後的林書揚成為島內社會主義統一派夏潮系的領導人之一。 1986年,林書揚發起成立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有一千餘人參與。1987年,林書揚創辦黨外運動刊物《前方》,強調以工農兩階級為基礎的階級路線;該刊基於階級立場,對當時試圖抹煞社會內部階級差異的「民間社會論」(或稱「民間哲學」)展開了最早的批判。隨後林書揚參與創建了工黨,並在夏潮系離開工黨之後,於1989年參與創建了勞動黨。林書揚歷任勞動黨副主席、勞動黨榮譽主席、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會長、勞動人權協會會長、中國統一聯盟主席。 2012年10月11日晚間23時50分,林書揚在北京逝世。.

查看 左派和林書揚

林思齊

林思齊,OC,CVO,(David See-chai Lam,),加拿大商人及慈善家,1988年至1995年間出任卑詩省省督,是加拿大史上首位華人省督,以及第二位非高加索人省督。 作為嘉華銀行創辦人林子豐博士的次子,林思齊原本在香港生活,並在嘉華銀行任職。在1967年的「六七暴動」後,他與妻女移民加拿大,經過一番努力,在房地產市場上賺取豐厚利潤。林思齊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晚年特別專注慈善公益,在加拿大和卑詩省熱心捐款和支持文教發展,嗣後獲委任為卑詩省省督。他任內的主要貢獻包括致力於推動當地種族融和、參與創立卑詩省勳章、以及在1994年招待到訪出席英聯邦運動會的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等等。另外在1991年,他有份在背後出面,勸退捲入利益衝突醜聞的時任卑詩省省長溫德心。.

查看 左派和林思齊

恐怖統治

恐怖統治,又稱恐怖政治,本意是指当权者利用国家机器将统治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進而达到压制异己的目的。其可以指:.

查看 左派和恐怖統治

恐怖電影

恐怖電影,又名恐怖片,這一類型的電影透過影像或故事使觀眾感受到恐怖的刺激。最早的恐怖電影深受文學與戲劇的影響。隨著時代與地域的不同,恐怖電影呈現出來的面貌也有差異。.

查看 左派和恐怖電影

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

捷克和摩拉维亞共產黨(Komunistická strana Čech a Moravy),简称捷摩共(KSČM),也译作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共产党,是捷克的一个共产主义政黨。该党由原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捷克地区的党组织发展而来。目前,乌斯季州由该党执政。.

查看 左派和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

捷克政黨列表

本條目列出捷克共和國政黨。捷克為多黨制,只有少數政黨能成功進入議會。.

查看 左派和捷克政黨列表

揚·米爾達

扬·米爾達 (瑞典语:Jan Myrdal;),瑞典左翼作家、評論家,中國南開大學博士、美國烏斯帕拉學院榮譽博士。曾居住過美國、阿富汗、伊朗、印度等地。他的父亲是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貢納爾·默達爾,母亲是1982年諾貝爾和平獎阿爾瓦·米達爾。1962年曾至中國訪問,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毛澤東等人會面,並與妻子Gun Kessle將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觀察寫成《從一個農村看中國》一書。 米爾達是一名共产主义者,对毛派和霍查派持同情或支持态度。他曾到过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并撰写了《大胆的阿尔巴尼亚》一书,热情歌颂恩维尔·霍查领导下的阿尔巴尼亚。.

查看 左派和揚·米爾達

李友邦

李友邦(),本名李肇基,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生於臺北廳芝蘭二堡和尚州於蘆洲李宅(今新北市蘆洲區),日治時代抗日事發,遠走中國,就讀於黃埔軍校,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李友邦以台灣義勇軍中將司令頭銜光榮回台。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以涉及蔡孝乾匪諜案的罪名,被國民黨政府處死。.

查看 左派和李友邦

李婷 (邵氏演員)

李婷(),本名李中婷,原籍江苏南京,香港國語片演員。.

查看 左派和李婷 (邵氏演員)

李光耀

李光耀,GCMG,CH(Lee Kuan Yew,出生姓名「Harry Lee Kuan Yew」;)是新加坡華裔政治家,曾担任首任新加坡總理和首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也是新加坡建國之父之首,新加坡李氏家族政治的创始人,對新加坡政治有深远影响。2011年,《商业内幕》网站在其“20世纪最成功的独裁者”排名中将李光耀列为第二位(僅次於利比亞的伊德里斯一世)。.

查看 左派和李光耀

李登輝

李登輝(),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前中華民國總統,生於日本台湾臺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下的埔頭坑聚落「源興居」(今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福佬客家人。 李登輝是第一位出生於臺灣的中華民國國家元首,首位全國公民直選產生的總統,以及首位臺籍國民黨主席。因其為落實臺灣民主改革之重要領袖,而被《時代》杂志稱為「民主先生」。在臺灣,傾向獨派的媒體常暱稱他為「阿輝伯」(台語的「阿」字表示親切)。李的功過及評價具爭議。支持者稱他為「臺灣之父」,與曾被稱為「臺灣之子」的陳水扁對比,認為其對台灣經濟及社會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反對者則批評其兩岸政策及民主改革,不滿其提出特殊兩國論造成兩岸關係緊張與開放民主直選造成國民黨失去長期政權。.

查看 左派和李登輝

李怡

李怡 (),原名李秉堯,香港時事評論家、專欄作家。李怡1970年創辦《七十年代》雜誌,立場曾經親共,被台灣視為「匪刊」,直至1981年,李怡脫離左派,並在1984年將雜誌更名為《九十年代》,1990年創立「台灣版」,雜誌集合眾多知識份子的作品,敢於批評兩岸政權,又被中共視為「親國民黨」而遭查禁,李怡一直為該雜誌總編輯,直至1998年雜誌停刊。日本新聞界經常引用《九十年代》的報導,將它視為「香港的象徵」,推崇它為監督制衡政府的角色,李怡更是許多日本媒體經常邀訪的對象。 李怡也參與經營天地圖書。之後在立場傾向反共的香港壹傳媒報刊內發表時評專欄文章,2007年獲董橋之邀參與撰寫部份《香港蘋果日報》的社論《蘋論》,經常公開批評中國共產黨。著有政論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部分為《蘋果日報》專欄散文結集,內容主要是政論及一些較輕鬆的話題,如電影評論、書評等。 另外,自2003年起,李怡擔任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一分鐘閱讀》主持,播出至今。李怡現為獨立評論人協會(簡稱評協)之創會會員。 李怡筆耕不輟,近年來更是明刀明槍,愛憎分明,從政論到小品,痛下針砭,是其是非其非。.

查看 左派和李怡

東京新聞

東京新聞是由中日新聞東京本社所發行的日報。報紙論調被認為偏向左派。其前身為都新聞(1884年9月25日創刊、1889年改名為都新聞)。報紙的特色是較為強調文藝新聞。日报每日發行量為545,577份。.

查看 左派和東京新聞

東洋大日本國國憲按

《東洋大日本國國憲按》,別稱《日本國國憲按》,是日本明治時代的私擬憲法之一,1881年由植木枝盛起草。該憲法被認為是自由民權運動左派中較民主、激進的私擬憲法,其特點包括天皇權力、國民主權、一院制、抵抗權、聯邦制等等,議會的權限也較大。 category:日本的憲法草案 category:明治時代.

查看 左派和東洋大日本國國憲按

杜聿明

杜聿明(),号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机械化部队任职,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百师师长、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军长,率部參加桂南會戰,取得崑崙關大捷。曾因錯誤決策,在緬甸導致四萬國軍大半死於野人山(今枯門嶺)撤退。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戰役中全軍覆沒,於安徽省萧县张老庄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1959年12月4日,獲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赦釋放。1981年,病逝於北京。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楊振寧是他的女婿。.

查看 左派和杜聿明

杜葉錫恩

杜葉錫恩(Elsie Hume Elliot Tu,音譯:愛詩·胡姆·義律·杜,),原名愛詩·胡姆(Elsie Hume,艾略特及杜是兩段婚姻的冠夫姓),漢名葉錫恩,是香港著名的左派社運家及教育工作者,多年來一直服務香港和為社會基層爭取權益。她雖生於英國,但操得一口流利的粵語及普通話。杜葉錫恩著名的事蹟為在1960年代時,有小巴商會及司機向她投訴小巴職工與香港警察勾結收取保護費,其後杜葉錫恩明查暗訪之後,直接到英國游說英國國會議員批准成立廉政公署,打擊香港貪污行為,為香港的廉潔及法治奠定基礎。後成為港事顧問、在臨時立法會支持廢除集體談判權、於2002年支持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等。.

查看 左派和杜葉錫恩

根纳季·安德烈耶维奇·久加诺夫

根纳季·安德烈耶维奇·久加诺夫(Генна́дий Андре́евич Зюга́нов;),俄罗斯政治家,1993年起任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后改中央委员会主席)。.

查看 左派和根纳季·安德烈耶维奇·久加诺夫

格力高·森永事件

格力高・森永事件(グリコ・森永事件),指1984年至1985年期间,以江崎格力高食品公司社长江崎勝久被绑架、索要赎金为开端,最终发展成向众多日本食品企业发出投毒威胁索要赎金的犯罪案件。这一案件在当时的日本社会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日本警察廳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参与侦查这一案件,并将其列为警察厅广域重要指定114号事件。最多时有130万名调查人员在全国各地参与本案,警方询问、调查了近12万5千名涉案人员,获得2万8千条线索。至今未将罪犯捉拿归案。2000年2月13日,愛知氰化氢巧克力事件的殺人未遂罪時效已過,本案全部相關事件的成立,成為警察廳廣域重要指定事件中首起,是知名的懸案。 因为除斥期間(追訴期)已過,被人们视为完美犯罪,但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讨论却未曾停止,其影响也延伸到日本国境以外,引发了本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罪犯跟進模仿。因为罪犯自称为「怪人二十一面相」。(模仿江戶川亂步筆下的虛構人物「怪人二十面相」,臺灣、香港翻譯為千面人),本案有时也称怪人二十一面相事件或森永千面人事件。值得庆幸的是由于罪犯每次都会事先预告,并没有人因为有毒食物而受到身體伤害,但相关企业受到的经济和名誉损失却是非常巨大的。.

查看 左派和格力高·森永事件

格奥尔基·珀尔瓦诺夫

格奥尔基·珀尔瓦诺夫(Georgi Parvanov、1957年6月28日-)于2002年到2012年任保加利亚总统,出生于保加利亚西部佩尔尼克地区。毕业于索非亚大学历史系,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1981年加入保加利亚共产党(现为保加利亚社会党)并成为当时的保加利亚共产党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1988年晋升为高级研究员,主攻课题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保加利亚民族问题、保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和马其顿问题。 1991年,珀尔瓦诺夫当选为保加利亚社会党最高委员会成员和国民议会议员。1994年至1996年任社会党最高委员会副主席,1996年当选社会党最高委员会主席,并在第43届和第44届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党的主席。2001年6月,率领由15个左翼政党和运动组成的“保加利亚联盟”参加议会选举,获得议会第三大党的位置。在2001年11月举行的保总统选举中以53.13%的得票率当选为总统,并于2002年1月宣誓就职。 在2006年10月22日举行的保加利亚1989年政局剧变以来举行的第4次总统直选中格奥尔基·珀尔瓦诺夫与反对党"阿塔卡”联盟主席沃·西德罗夫均未获得50%选票,将在29日重新选举。 P P P.

查看 左派和格奥尔基·珀尔瓦诺夫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Frente Sandinista de Liberación Nacional),簡稱桑解陣(FSLN),是尼加拉瓜的一个左翼政黨。该党得名于尼加拉瓜民族英雄奥古斯托·塞萨尔·桑地诺。.

查看 左派和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梁宏达

梁宏达(),艺名老梁,出生于绥化市兰西县。199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新闻专业。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评论员、中国教育电视台评论员。主持的节目有:体育评书(CETV-1)、老梁故事会、《老梁说天下》、《老梁故事汇》、《老梁观世界》、《老梁有看法》、城市(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等。因其知识面广、论点独到,深受许多观众喜爱。其妻子是荆慕瑶。.

查看 左派和梁宏达

梁珊

梁珊,香港著名演員。早年加入左派電影公司,之後在1970年代尾加入麗的電視,之後在1979年加入無綫電視主演長篇電視劇《天虹》,在無線工作多年至1990年代再次加入亞洲電視,至1990年代尾淡出,.

查看 左派和梁珊

梅麗·史翠普

梅莉·史翠普(Meryl Louise Streep,),美国舞台劇、電影、電視女演员,也是一位慈善家。許多观众与评论家评价她為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尤其以駕馭並投入各類型角色扮演,並且自然地轉換不同口音而著名。 已獲得21次奥斯卡提名,為史上獲得最多表演獎提名的演員,並分别獲得第51届(1979年度)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第54届(1982年度)及第84届(2011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梅莉·史翠普也是至今獲得金球獎最多的女演员:五次電影最佳女主角(三次劇情類,兩次音樂與喜劇類)、兩次电影最佳女配角以及一次連續短劇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 於2004年梅麗史翠普獲頒美國電影學學會終身成就獎。此外,她於2010年獲歐巴馬總統頒發美國國家藝術獎章,2014年時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勳章。法國政府在2003年時更授予梅麗史翠普藝術與文學勳章。.

查看 左派和梅麗·史翠普

梅雷兹党

梅雷兹党(希伯來語:הומואים אוכלים בתחת),以色列中左翼政党,立场为锡安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梅雷兹”在希伯来语中意为“活力”。 該黨主要關注在與巴勒斯坦和平共處、人權(尤其是性別少數權益)、宗教自由和環境保護上。.

查看 左派和梅雷兹党

楊偉中

楊偉中(),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政治評論員、社運人士,籍貫江蘇省常熟縣,曾任記者、主編,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現任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委員。曾任職工人民主協會、全國產業總工會、臺灣鐵路工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中央廣播電台副總台長兼新聞部經理、中國國民黨發言人、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查看 左派和楊偉中

極右派

極右派(Far-right politics),又称极右翼,是指其政治立場位於政治光譜最右端的人士或組織。「極右」也常被許多政治評論家用來描述一些難以歸入傳統右派的政治團體、運動和政黨。 一些學者使用「極端右派」(Extreme Right)或「偏激右派」(Ultra Right)來討論位於傳統選舉政治範圍以外的右派政治團體,通常有革命右派份子、好戰的種族至上主義者和宗教極端主義者、新法西斯主義者、新納粹主義者和三K黨員等。在這種用法中,該名詞與不好戰的極右派或右派民粹主義者等其他形式的極右派有所區別。 學者在使用「極右派」時有著至少兩種衝突的用法: 傾向改革的右派運動或保守派政黨中的右派派系。他們常被稱為「不同政見的右派」(Dissident Right)、「行動主義右派」(Activist Right)或「右翼民粹主義」(Right-wing Populism)。他們的立場介於傳統保守派和極端右派之間。這些人士位於主流選舉政治之外,但他們一般是發起改革運動,而非革命。一些被認為的「極右派」的政黨則是因為與原主流中間偏右保守主義政黨意見不合,認為他們的政策和理念已偏離原來的右派路線,如英國獨立黨。 新法西斯主義者與新納粹主義者時常被視為「極右派」或「偏激右派」。這些團體通常具有革命性質,而非改革。新法西斯和新納粹也意指他們來自二戰之後的時代。 由於這些分類尚未普遍被接受,以及還有其他的用法存在,因此讓「極右派」的用法較為複雜。.

查看 左派和極右派

極左派

極左派(Far-left politics),又称极左翼,是描述團體或個人政治立場在政治光譜中的位置極左。「極左」和「極右」也常意味著極端主義(Extremism)。有些極左團體不希望在現有制度架構下執政,這可能是與其他左傾團體不同之處。在某些國家,極左派是指共產主義、社會無政府主義、無政府共產主義、左翼共產主義、無政府工團主義等,而女權主義和環境保護主義的一些分支也包含於極左派中。 「極左」和「極右」的名稱一直存在著爭議,因為這稱呼是依照其政治立場來界定政治光譜上所在的位置。然而這是主觀的判斷,而且人們常常假設,比中間派還要激進的觀點就是極端或錯誤的。.

查看 左派和極左派

標籤效應

標籤效應是社會學、教育心理學和政治學的名詞。標籤效應是一個自然人、一個組織、一個地區給別人貼上標籤之後所產生的效應,包括強化、自我認同、刻板印象。例如把中國製造的商品與黑心商品劃上等號,把新移民與不守規矩、禮儀劃上等號等。.

查看 左派和標籤效應

權永吉

權永吉(권영길,),出生在日本山口县,是一個韓國政治家。他在1969年從首爾大學取得一個大學學士學位。在政治方面,他帶領幾個勞工團體包括韓國媒體業工會聯合會(Korean Federation of Press Unions)及韓國全國民主勞動組合總聯盟(전국민주노동조합총연맹)。他是左派的民主勞動黨和國民大會(대한민국 국회)成員之一。 他在1997年15任韓國總統選擧出馬之落選及2002年16任韓國總統選擧和2007年的17任韓國總統選擧之落選。.

查看 左派和權永吉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查看 左派和欧洲

欧洲反资本主义左翼

歐洲反資本主義左翼(European Anti-Capitalist Left,缩写为EACL)是歐洲各国反資本主義左翼政黨的非正式聯盟。该组织的第一次会议有苏格兰社会党、葡萄牙左翼集团、丹麦团结名单-红绿联盟、法国革命共产主义联盟、土耳其自由和团结党等政党參加。目前,約六個月舉行一次聚會。 該组织和欧洲左翼党的關係並不明確。一些政党同時參加欧洲左翼党和欧洲反资本主义左翼。.

查看 左派和欧洲反资本主义左翼

歐威爾主義

歐威爾主義(Orwellism),形容詞為歐威爾式(Orwellian),是以英國左翼作家、社會評論家喬治·歐威爾所描述的破壞自由開放社會的社會福祉的做法。指現代專制政權藉由嚴厲執行政治宣傳、監視、故意提供虛假資料、否認事實(雙重思想)和操縱過去(包括製造「非人」,意指把一個人過去的存在從公共記錄和記憶中消除)的政策以控制社會。 歐威爾對這些做法的描述主要見於一些諷刺寓言小說,特別是反烏托邦小說《一九八四》。《一九八四》描述了這樣的世界觀:在一極權統治的國家,當權者監控人民、對人民施以思想控制、藉口消滅異己,以及編篡事實與歷史等。不過,對雙言巧語的批判則不限於小說,也見於其他作品形式,例如雜文集《政治與英語》。.

查看 左派和歐威爾主義

歐陸哲學

歐陸哲學指一些從歐洲大陸起源的相關哲學傳統,與英美的分析哲學為對照。歐陸哲學包括了現象學、存在主義、解释学、结构主义、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以及批判理論如法蘭克福學派、心理分析、尼采、絕大部分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哲學流派。.

查看 左派和歐陸哲學

歐洲左派黨

歐洲左翼黨(Party of the European Left)是一個欧洲政党,由歐盟成員國及其它歐洲國家的民主社會主義政党和共產主義政黨组成。歐洲左派黨在2004年1月開始組織,同年5月8日在羅馬正式成立,该党成立目的是改变现有政治体系、积极改善社会福利、反对資本主義和战争,并且承诺尊重人权和保护环境。 党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在2005年10月8日於雅典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則在2007年11月23日至25日於布拉格召開。 第三次代表大会于2010年12月2-5日在巴黎举行。 第四次代表大会于2013年12月13-15日在马德里举行。 当选欧洲议会议员的欧洲左派党成员政党几乎都加入欧洲议会的欧洲联合左翼/北欧绿色左翼党团。部分成員及觀察員同時也參與更激進的歐洲反資本主義左翼。 组建欧洲左翼党的倡议并未得到欧洲各国左翼政党的普遍响应,以希腊共产党和葡萄牙共产党为首的欧洲正统派共产党对欧洲左翼党的成立表示强烈反对,并拒绝加入。.

查看 左派和歐洲左派黨

歐洲聯合左派/北歐綠色左派

歐洲聯合左派/北歐綠色左派(European United Left/Nordic Green Left,缩写为GUE/NGL)是歐洲議會内的一个左翼党团,成立于1995年1月6日,由欧洲联合左翼联盟党团和“北欧绿色左翼”党团合并而成。.

查看 左派和歐洲聯合左派/北歐綠色左派

歐洲懷疑主義

歐洲懷疑主義(Euroscepticism)是指反對欧洲一体化的思想或理念,其非單一的意識型態,亦非反對欧洲,但很大部分是反對歐盟的立場有關。歐洲懷疑主義者反對歐盟,有主張不同形式的反歐盟者,也有主張自己的国家退出歐盟、甚至解散歐盟等。歐洲懷疑主義的政治勢力在欧盟东扩後大增,加上欧盟不断增加內部权力,使歐盟受到重大危機。與此不同的是親歐洲主義。.

查看 左派和歐洲懷疑主義

正常國家

正常國家,又稱普通國家,政治學術語。一般的主權國家,稱為正常國家。相對於正常國家,那些因為特殊歷史因素,無法享有完整主權、憲政體制與國際外交的國家,被稱為非正常國家。由非正常國家朝向正常國家發展,稱為國家正常化或正常化國家。 國家正常化的呼聲,最早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因為日本戰敗,日本被美國軍事佔領及託管,《日本國憲法》限制日本發展國防軍備及禁止宣战权。駐日美軍因此也被部份日本人視為美國侵害日本主權的象徵。同樣由美國駐軍的韓國,也出現國家正常化的呼聲,只因北韓的军事威脅,历代韓國政府从未正式要求从驻韓美军中取回战时指揮权。.

查看 左派和正常國家

正义党 (韩国)

正義党(韩语:정의당)是一个韩国的进步主义政党,由原统合进步党的部分成员退党后在2012年10月21日成立。 初名进步正义党,2013年7月21日,更名为正义党。.

查看 左派和正义党 (韩国)

正统芬兰人党

正统芬蘭人黨(Perussuomalaiset,缩写为PS;Sannfinländarna,缩写为Sannf.),又称芬蘭人黨 ,是芬蘭一個右翼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政黨,成立於1995年。.

查看 左派和正统芬兰人党

死吻

《死吻》(Kiss Me Deadly)是1955年罗伯特·奥尔德里奇执导并制片、拉尔夫·米克主演的一部黑色电影。剧本由A. I. Bezzerides撰写,由米基‧斯皮莱恩迈克·汉默系列神秘小说中的一部《死吻》改编。 《死吻》被认为是黑色电影的经典之作,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1981)、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1994)、大卫·林奇的《妖夜荒踪》(1997)都提到了这部电影。 该片在美国票房总额$726,000,海外票房$226,000。.

查看 左派和死吻

殷瑋

殷瑋(),生於臺灣雲林縣虎尾鎮,臺灣政治人物,中國國民黨籍。曾任馬英九總統競選連任辦公室發言人、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國民黨中央黨部發言人、並兼任國民黨青年團執行長、總統府發言人。.

查看 左派和殷瑋

比利时工人党

比利时工人党(Parti du Travail de Belgique,缩写为PTB;Partij van de Arbeid van België,缩写为PVDA)是比利时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79年,前身是“一切权力归工人”组织。该党是比利时仅有的几个全国性跨语区政党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该党的总部位于布鲁塞尔。该党是一年一度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国际共产主义研讨会的发起者和主办者。 近年来,该党的实力增长很快。.

查看 左派和比利时工人党

比列·賀文

比列·特雷弗·賀文(Brett Trevor Holman,),簡稱比列·賀文(Brett Holman),出生在悉尼班克斯鎮,是一名澳洲職業足球員,司職攻擊中場或左翼,曾效力荷甲飛燕諾、精英隊、奈梅亨及阿爾克馬爾,英超阿士東維拉,現效力阿联酋职业足球联赛球會阿爾納沙。.

查看 左派和比列·賀文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Mao Zedong Thought)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一般认为其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在中國以外广泛称之为毛主义(Maoism),然而中国官方从未使用过这个词。 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毛泽东担任党主席时,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及军事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中比较突出的内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十六字方针”、“群众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文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三个世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等。在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定义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毛派(Maoist)有时也称毛主义者,自称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或马列毛主义),且反对修正主义。.

查看 左派和毛泽东思想

民主左翼

民主左翼(,Dimokratiki Aristera - DIMAR) 是希腊的一个民主社会主义政党。.

查看 左派和民主左翼

民主主義民族戰線

民主主義民族戰線(朝鮮語:민주주의민족전선 / 民主主義民族戰線)簡稱民戰(민전),是朝鮮美軍政時期時期的左派聯合團體,1946年2月成立於漢城(今首爾)。由於南部實行軍政後,朝鮮人民共和國(人共)不被承認,其成員實質上繼承“人共”而發展成為了“民戰”。 1949年,民主主義民族戰線與朝鮮半島北部的統一戰線相統合,併入祖國統一民主主義戰線,成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團體。.

查看 左派和民主主義民族戰線

民主建港協進聯盟

民主建港協進聯盟(Democratic Alliance for the Betterment and Progress of Hong Kong),簡稱民建聯(DAB),前稱民主建港聯盟,是一個香港建制派政黨。民建聯立場為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同時爭取基層、中產和商界的支持,在此方面與另一建制派政黨工聯會有別。民建聯與中國共產黨關係密切,大部分立場與中共中央一致。該黨被民主派人士稱為保皇黨。 前任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為創黨主席。.

查看 左派和民主建港協進聯盟

民主勞動黨 (韓國)

民主勞動黨(韩语:민주노동당)是韩国的一個已不存在的左翼政黨。该党成立于2000年1月,2008年陷入分裂,党内的“人民民主派”退出另组新进步党,剩下的民族解放派在2011年11月并入统合进步党。.

查看 左派和民主勞動黨 (韓國)

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是一種把现代民主宪政和社会主义经济合为一体的政治意識形態。由于何为“民主”、何为“社会主义”存在很大争议,民主社会主义也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民主”通常意味着普选、多党制、司法独立、政治自由,反对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一党专政。而社会主义经济则需要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模式可以为计划经济、参与型经济或者市场社会主义。在实际执政过程中,许多民主社会主义者允许了多样型经济发展,并没有完全取缔市场经济,并着重于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和财富的再分配。民主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的范畴,它比一般的社會民主主義更为左倾;大部分民主社会主义者在政治光谱上属于左翼,少部分则属于极左翼。部分民主社会主义者也参加社會民主主義者占据主流地位的社会民主党。.

查看 左派和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維新

民主維新,原臺左維新,台灣社會與政治團體,受太陽花學運影響,主張以左翼反壓迫作為實現國家正常化的手段。於2014年5月3日正式成立,並於2015年11月15日招開成立大會,登記為社團法人。主要目標為制憲正名獨立,同時也提出反對財團控制、反對威權政治、主張恢復社會正義等主張。2016年8月21日,臺左維新與民主鬥陣宣布即將合併,12月19日正式合併為民主維新。.

查看 左派和民主維新

民主革命党 (墨西哥)

民主革命党(Partido de la Revolución Democrática,缩写为PRD)是一个墨西哥左翼政党,是社会党国际的成员。该党是墨西哥左翼政治联盟广泛进步阵线成员。作是左翼政党,該党卻与右翼的墨西哥国家行动党结盟,并在2018年墨西哥大選中与国家行动党联合提出總統候選人。.

查看 左派和民主革命党 (墨西哥)

民主黨少壯派

民主黨改革派、少壯派(英文:young turks)在香港政壇術語中泛指民主黨於1994年-2011年期間存在的一個派系,當時召集人為前市政局議員陳國樑,由於組成者皆為該黨年青黨員,傳媒廣泛稱之為「少壯派」,此為外國政治常用稱呼,因此亦約定俗成。.

查看 左派和民主黨少壯派

民族解放阵线 (希腊)

民族解放阵线(希腊语: Εθνικό Απελευθερωτικό Μέτωπο, Ethniko Apeleftherotiko Metopo, EAM),在轴心国占领希腊时期,希腊抵抗运动中的主要组织, 主要领导力量为希腊共产党,亦有其他左翼力量。1941年9月,民族解放阵线正式成立。1943年5月,该组织下的游击队组成希腊人民解放军。1944年末,希腊全国基本解放,该组织达到历史顶峰,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不久,希腊陷入内战。1946年,民族解放阵线解散。.

查看 左派和民族解放阵线 (希腊)

民族誓言运动

民族誓言运动(حركة العهد الوطني - Haraka al-'ahd al-waTani))是叙利亚一个民族主义政党,它加盟了叙利亚全国进步阵线,支持社会主义和阿拉伯民族主义取向的政府,并且接受阿拉伯社会复兴党为叙利亚全国进步阵线最大主角。 2012年5月7日,叙利亚人民议会选举中,该党赢得了250个席位中的3个。.

查看 左派和民族誓言运动

沖繩人民黨

沖繩人民黨是美國治理琉球時期的一個政黨。1951年12月至1953年12月期間,曾使用過琉球人民黨這個名稱。 1947年7月20日在石川市(今宇流麻市)成立沖繩人民黨,以浦崎康華為委員長。 最初,該黨以民主主義為思想,宣傳「全沖繩民族解放」,感謝美軍驅逐了日本在琉球的勢力,並獲得美軍當局的承認。不久便改奉馬克思主義為政治思想,宣揚「重建自主沖繩」。 1951年4月,沖繩人民黨改為鼓吹本土復歸。1954年,受美國麥卡錫主義的影響,琉球政府成立共產主義政黨調查特別委員會,禁止所有共產主義政黨活動。沖繩人民黨變成非法組織,其書記長瀨長龜次郎等30人被逮捕,史稱人民黨事件。 1972年,美國將沖繩交給日本。1973年10月31日,在沖繩人民黨第18回黨大會上,做出了併入日本共產黨的決定。原沖繩人民黨委員長瀨長龜次郎出任日本共產黨幹部會副委員長。.

查看 左派和沖繩人民黨

波士頓法律角色列表

《波士頓法律》(Boston Legal)是一部於 2004年10月3日至2008年12月8日期間在美國廣播公司首播的法律喜劇,由大衛·E·凱利擔任編劇及製作人。該電視劇由20世紀福克斯電視公司拍攝,大衛·E·凱利製作公司為協助拍攝方。 本條目介紹的是在《波士頓法律》出現的角色。.

查看 左派和波士頓法律角色列表

波兰社会党

波兰社会党(Polska Partia Socjalistyczna,PPS)是波兰的一个左翼政党,自其1892年成立至1948年为止一直在波兰政坛占据重要地位。该党在1987年复立,至今仍存。 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成立者约瑟夫·毕苏斯基是波兰社会党的成员,后来在20世纪初时成为该党领导人。.

查看 左派和波兰社会党

波音2707

波音2707(Boeing 2707)是美國波音公司首次開發的超音速客機計畫,也是美国历史上至今唯一一种由美国政府直接主导、出资的民航客机研发项目。 1960年代,世界卷起了超音速客机的浪潮,美国也不甘落后,由美国政府主导研制美国的超音速客机,与研制军用飞机的程序相同,国家招标、厂商竞标、国会拨款,波音公司在竞标中赢得合約后,波音在西雅圖開始飛機的設計工作。但至1970年代,因反对超音速客机的声音骤起、研制时遇到技术困难、缺乏明確的市場需求等因素,政府最终在1971年撤销了对这个项目的资金投入,在2架原型机完成之前就中止了整個計畫。.

查看 左派和波音2707

波蘭國旗

波兰国旗(下文国旗皆指波兰国旗,除非特别指明)由上白下红两条同宽的水平色条构成。波兰宪法将这红白两色规定为国家代表色。在白条中央嵌了国徽的国旗变体在法律上保留给官方于国外或海上使用。波兰人使用与变体旗类似、带燕尾旗的衍生版被作为海军旗。 波兰官方在1831年采用白色和红色为国家代表色。这两种颜色有着纹章学的血统并延伸自波兰立陶宛联邦两个政体国徽上的颜色(即波兰红底白鹰和立陶宛红底白马白骑士(Vytis、Pogoń)上的红和白)。在1831年之前,波兰士兵配戴各种颜色的帽徽。国旗在1919年被正式采用。自2004年起,每年5月2日定为波兰的国旗日。 国旗每天都要悬挂于议会和总统府之类的最高国家机构。很多波兰人和其他机构会在国定假日与其他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悬挂国旗。现行波兰法律规定只要不对国旗不敬,国旗的使用不会受到限制。 由于红白双色横条身为相当普遍的一种设计,许多旗帜与之类似但与它毫无关系,最著名的是捷克的波希米亚旗;有两种国旗——印度尼西亚国旗和摩纳哥国旗都将红条放在白条上面。在波兰,很多旗帜是根据国旗设计的,用色也以国家代表色为主。.

查看 左派和波蘭國旗

泰國共產黨

泰國共產黨(พรรคคอมมิวนิสต์แห่ง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是1942年至1990年代初泰國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1942年12月1日,泰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960年代,泰國共產黨不斷扩展势力。到了1970年代,泰國成為東南亞左翼分子第二大的活動區域,僅次於越南。 1965年,泰共開始對泰國政府展開游擊戰。雖然內部遭受嚴重分歧,在政治高峰期仍估計已至少有400萬人,軍事高峰期亦擁有約一萬四千餘人,主要影響泰國東北部的依善地區(Isan)、北部的泰國高地(Thai highlands)和南部地區,甚至形成國中國的局面。Heaton, William R.

查看 左派和泰國共產黨

法國政黨

法國屬於多黨制,沒有一個政黨能獨自取得政權,必須由多個政黨共同組成聯合政府。自1980年代起,法國一直由兩個較為穩定的政黨聯盟執政:.

查看 左派和法國政黨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左派和法国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查看 左派和法国大革命

法国共产党

法国共产党(Parti communiste français),简称法共(PCF),是法国的一个重要的左翼政党,也是目前西欧人数最多的共产主义政党。目前,法共在马恩河谷省以及圣但尼和蒙特勒伊两座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执政。.

查看 左派和法国共产党

法羅群島政黨列表

法羅群島屬於多黨制,沒有任何單一政黨能夠取得絕對多數,需要與其他政黨結盟。主要的意識形態分成左右派,也有主張統一(與丹麥繼續保持聯盟關係)和獨立(脫離丹麥)兩種。 目前執政聯盟是由兩個主要的中間偏右政黨(聯盟黨和人民黨)和兩個中間派小黨(中間黨和自治政府黨)所組成。.

查看 左派和法羅群島政黨列表

法蘭克福國民議會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德语:Frankfurter Nationalversammlung)是在德意志1848年革命期间成立的国民议会,用以计划以民主之方式统一德国。议会在法兰克福召开,有831名众议员出席。 议会成员于1848年5月18日在法兰克福圣保罗教堂(Frankfurter Paulskirche)召开会议。受到1848年革命的影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勢所迫,惟有答應革命黨人的要求,承諾制定憲法與成立議會,以期商討統一德國事宜,以自保權力。.

查看 左派和法蘭克福國民議會

法蘭克福評論報

《法蘭克福評論報》(德语原名:Frankfurter Rundschau,缩写:FR)是一家德語日報,報社總部位於法蘭克福。評論報首次印行於1945年8月1日,為美國佔領區第一家報紙和二戰後德國的第二家報紙。目前評論報為法兰克福印刷出版社(Druck und Verlagshaus Frankfurt am Main)所擁有,且宣稱發行量超過181,000份。 《法兰克福评论报》和同样在法兰克福发行的《法兰克福汇报》,慕尼黑的《南德意志报》,汉堡的《世界报》和《图片报》一样属于主导德国舆论的日报,有重要的社会影响。 评论报是一份左翼自由主义的报纸,當地主要的競爭者為保守主义的《法蘭克福彙報》、《法兰克福新报》,以及歐洲銷路最佳的《圖片報》的當地版。 2003年,報社發生財務困難。2004年5月,德國社會民主黨控股的德国印刷出版有限公司(DDVG)取得了法兰克福印刷出版社90%的股份。此一举动引起公众激烈的争论,因为这样一来评论报将成为由社民黨控制的媒体。而社民党则强调人们应该保持属于德国少数左翼自由主义报纸之一的评论报的存在。在得到社民党政治家不对报纸施加影响的保证后,观察者也确实没有发现报纸受到社民党任何影响。 至2006年底,社民黨将股份減持至40%。為了挽救報社糟糕的財務狀況,DDVG大幅度的減少開支。藉由裁員和外包, 三年間員工人數由1700人減為750人。 2012年年底,法蘭克福評論報宣佈破產結業。.

查看 左派和法蘭克福評論報

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

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Frente Farabundo Martí para la Liberación Nacional,缩写为FMLN)是萨尔瓦多的一个政党。 该党原是由多个在1960年代开始活动的反政府武装组成的政治军事联盟,包括法拉本多·马蒂解放人民力量和萨尔瓦多共产党等。 1992年,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与民族主义共和联盟领导的政府签署停战协议,改组为一个合法政党。 1994年至2004年间,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的候选人参加了三次萨尔瓦多总统选举,但均未成功。 2009年3月15日,该党候选人毛里西奥·富内斯在2009年萨尔瓦多总统选举中击败执政党民族主义共和联盟候选人罗德里哥·阿维拉,成为新一任萨尔瓦多总统。.

查看 左派和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

泛藍

泛藍,也稱藍軍、藍營、泛藍陣營,是對中國國民黨意識型態相近的各種團體之總稱,目前包含中國國民黨、新黨。 「泛藍」這個詞彙用於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之後的台灣政壇,最初是由新黨元老高新武所發明的名詞,後由同黨籍的謝啟大在媒體大力宣傳,指稱中國國民黨以及由其分裂產生的新黨與親民黨(2000年至2012年屬於泛藍);新黨、親民黨皆源自國民黨且意識形態皆與國民黨相近,所源出的中國國民黨黨旗主要顏色為藍色,因此媒體權宜性地統稱之為泛藍。後來被各界廣為接受使用,並擴大及於上述三黨的支持者和政治立場相近的民間團體,在此之前1990年代的近義詞為「泛國民黨」,泛藍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泛綠。 泛藍是一種概略的政治意識形態,而非嚴謹具體的政治主張。個別政黨、社團與個人之間的實際政治理念有程度不等的差異。大體而言,泛藍陣營與泛綠政見相左,共同的主張為反對台灣獨立、宣揚三民主義、強調中華文化傳承。 大多數泛藍強調「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捍衛中華民國、以及提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本土派」也有獨台主張,「統派」則主張一中同表,認為兩岸應簽署和平協議,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泛藍或泛綠皆非正式的組織,各黨派也不曾實際籌組聯盟,在政治操作上分合不定,又因各自理念的差距(主要是對統獨問題堅持的程度)而有「深藍」或「正藍」以及「淺藍」或「淡藍」之分,此一概念廣泛引申,「泛藍支持者」、「藍營群眾」、「藍軍」,還有「藍委」泛藍陣營立法委員、或親泛藍的無黨籍及直指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甚至「藍皮綠骨」指曾經或現在擁有泛藍政黨黨籍,但意識型態偏向泛綠者,或與泛綠結盟的人士等之用法。.

查看 左派和泛藍

泛民主派

泛民主派(Pan-democracy camp),簡稱泛民,是香港傳媒和學者等由2004年起常用的辭彙,廣義指支持香港全面推行民主及普遍選舉的政治人物及組織;當中部分黨派也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自由民主的政治改革、結束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 縱使民主派支持及推動香港民主發展,但常因街頭抗爭手法、路線、社會及經濟立場的不同而分為多個黨派及團體:包括現今「溫和民主派」(主流民主派)、「激進民主派」(進步民主派),加上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左派和右派立場的分別,在政治光譜擴闊底下的變化,透過妥協、談判、違法、對抗等不同路線分裂而成,近年更多稱作「泛民主派」或簡稱「泛民」,而親共傳媒則稱之為反對派,中國内地媒體稱呼泛民黨派時會加上引號;同樣,泛民人士稱建制派人士為保皇黨、土共。.

查看 左派和泛民主派

洪秀柱

洪秀柱(),中國國民黨籍女性政治人物、教育界人士,生於臺北市,昵称“小辣椒(Chuchu Pepper)”,曾任中國國民黨主席、中國國民黨副主席、立法院副院長、立法委員等職,更一度獲得中國國民黨參加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的代表权。目前擔任由她出資成立的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高中時期便加入中國國民黨,之後依父親期望至中國文化學院法律學系。她畢業後成為國中教師,先後兼任訓導主任與教務主任。她還投入黨務工作,且在1989年經提名而當選成為立法委員。 之後她連任8屆立法委員,主要關注高等教育質量和發展,且支持海峽兩岸關係長期穩定發展。她既是身材娇小,也是口才绝佳犀利直白,所以外号有「政坛小辣椒」,粉丝则自称「辣椒粉」。期間她未跟隨新黨和親民黨離開中國國民黨,而認為應在黨內展開改革。2011年開始,她先後擔任中國國民黨副秘書長和副主席,也曾是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考核紀律委員會主任委員。2012年當選成為中華民國歷史上首位女性立法院副院長。 2015年,受直轄市長及縣市長敗選影響,洪秀柱在黨內重要人士未表態下,正式登記參選、並通過提名選舉門檻,而代表中國國民黨競選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隨後在2015年7月19日的中國國民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第3次會議通過提名人案,但因後續爭議發言、「一中同表」主張、海峽兩岸立場和社會支持度下滑,被不少主流國民黨員抵制。最後中國國民黨在2015年10月17日召開全國代表大會臨時會議以舉手表決廢止提名,成為首位通過黨內初選後、卻被撤銷提名的參選人。 在這之後,洪秀柱參與2016年中國國民黨主席補選,過程中出現本土派與非本土派路線爭論,最後以五成六的得票率當選為中國國民黨史上首位通過黨員直選的女性主席。2017年4月9日宣佈參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競選連任,但最終以第二高票落選,成為首位競選連任失利的正任黨主席(首位連任失利的代理黨主席是2016年落敗的黃敏惠)。.

查看 左派和洪秀柱

洛伊滕會戰

洛伊滕會戰(Battle of Leuthen),也常译成鲁腾会战,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57年12月5日的戰役。以普軍大勝作結。此戰與羅斯巴赫會戰被譽為是腓特烈大帝最輝煌的戰績之一。.

查看 左派和洛伊滕會戰

温斯顿·彼特斯

温斯顿·彼特斯(Winston Peters,)現任紐西蘭副總理及外交部長。纽西兰政治家,同时是纽西兰优先党创始人并担任党魁自1993年迄今。其政治理念一直被認為具有民族主義及民粹主義的傾向。 2017年10月26日,加入纽西兰工党領導的聯合政府,繼2005-2008年後,二度出任紐西蘭副總理及外交部長。.

查看 左派和温斯顿·彼特斯

港英餘孽

港英餘孽是一個貶義詞,意思指殖民地政府中工作或培育出來的高級公務員、立法局議員、行政局議員,意指立場親英以及主張捍衛英治時期的西方價值以及西方利益的人,捍衛的價值包括民主、自由、法治和社會公義等。 有報導指出,親共人士質疑他們是「飲港英奶水大,只會效忠港英」。如曾蔭權和陳方安生都是他們眼中的「港英餘孽」。 港英政府或港英當局是香港英國殖民地時期(1841年1月26日—1997年6月30日)中國共產黨或香港左派人士對由英国人管治的香港政府的稱呼。1960年代,香港親北京的左派便以「港英」稱呼當時的殖民地政府。六七暴動時左派的部份口號即為「我們必勝!港英必敗!」、「港英不低頭就走頭」(「走頭」為粵語逃跑之意)。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後,部分傳媒亦逐漸開始使用這個名詞,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港英政府,以區別同樣是簡稱香港政府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份人士認為這個名詞具有帶有濃烈政治色彩,因此改用「英屬香港」這稱號。 「港英」一詞亦可用來形容一切和香港殖民地時期有關的事物。例如整個殖民地時期可稱為「港英時期」。.

查看 左派和港英餘孽

渔光曲

《渔光曲》是30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以该片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渔光曲》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记录,该片同名主题曲也成为传唱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

查看 左派和渔光曲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縮寫作 THU),简称清华,舊称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是一所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的公立大学。始建于1911年,因北京西北郊清华园得名。初为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留美预备学校“遊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於1925年始设大学部。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与北大、南开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再迁昆明,易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拥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清华大学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华大学”;而原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貽琦于1955年在台湾新竹复校,仍沿用原名。 1952年,中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农、航天等院系外迁,吸纳外校工科,转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在土木、水利、计算机、核能等领域贡献卓越,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后,逐步恢复理科、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学科。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美术学院。2006年,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办学,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012年,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立五道口金融学院。2013年,黑石集團捐助成立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及獎學金,與著名的牛津大學羅德獎學金及劍橋大學蓋茲獎學金在捐助規模及名聲上皆相當。 截至2017年12月,清华大学擁有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20个学院,及近200个科研机构、5家校办产业以及一個科技園區,分別為清华控股及其旗下的紫光集团、同方集团、诚志集团、清華科技園等。學校擁有固定资产超过206亿元人民幣,控股资产超過4300亿元人民幣,是985工程、211工程、雙一流高等院校。2016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均将清華大學排在中國大學首位。.

查看 左派和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

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也称井冈山战斗队,是“文革”期间清华大学学生建立的庞大“革命”造反派组织,于1966年12月19日正式成立,此后至1968年全面覆盖了清华大学“文革”工作。该组织还联合北京其他四所高校(北大、北航、师大、地院)引领了全国高校的“文革”浪潮。 井冈山兵团于成立四个月后分裂为“兵团总部”(简称“团派”)与“四一四串联会”(简称“四派”、“414派”),一个多月后“四派”成立“四一四总部”,双方展开激烈论战并逐步升级,并于1968年4月开始了骇人听闻的清华大学百日大武斗,造成巨大人员、财产损失,震动中央高层,从事实上扭转了高校文革群众运动方向。.

查看 左派和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

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拥有百年历史,所在地清华园原为清康熙帝皇三子胤祉园林(熙春园)。1909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留美预备学校“遊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1911年,改肄业馆为“清华学堂”,不久易名“清华学校”。1925年始设大学部。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并建立“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易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清华由全科性综合大学转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文革期间,红卫兵运动从清华附中萌生,清华“井冈山”兵团联合各高校掀起文革群众运动浪潮,并因内部分歧引发北京最严重武斗。1976年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理科、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学科,先后制定实施“211工程”、“九五”、“985工程”和“十五”规划,确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查看 左派和清华大学校史

湖南省独立运动

湖南省独立运动,現代有時簡稱為湘獨,是支持湖南省独立自治的政治運動。在中华民国初年,中國左派人士包括彭璜、毛澤東等人曾經受聯省自治理想而推動該運動,主張建立「湖南共和國」,使湖南脫離中国北洋政府獨立。該主張並沒有獲得足夠支持,中國共產黨內部資料認為湖南自主独立的主張與理想,對中國具有一定的正面意義。 美國漢學家裴士鋒認為,湖南獨立運動是受到湖南民族主義的啟發。.

查看 左派和湖南省独立运动

溫和聯合黨

溫和聯合黨(Moderata samlingspartiet),常簡稱作溫和黨(Moderaterna),是瑞典中間偏右、自由保守主義政黨。 溫和聯合黨曾取名為右翼國家組織(Högerns riksorganisation)和右翼黨(Högerpartiet),1969年改為現名。.

查看 左派和溫和聯合黨

溫哥華

溫哥華市(City of Vancouver)是加拿大卑詩省低陸平原地區一沿岸城市。根据2016年加拿大统计局人口普查,温哥华市人口有631,486人,而大溫哥華地區的人口为246萬,是卑詩省以至加拿大西部最大的都會區,以及全國第三大都會區;市內人口則在全國排行第八。 溫哥華以英國航海家喬治·溫哥華命名,歐洲人抵達溫哥華一帶後,區內經濟早期主要依賴於林木業。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於1887年延至溫哥華後,溫哥華成為北美西岸水陸路交通的主要樞紐之一,更構成遠東地區、加拿大東部和英國之間貿易往來的重要一環。 溫哥華港現時是加拿大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以貨物總噸數計也是北美第四大港口。此外,溫哥華的自然環境深受遊客歡迎,令旅遊業成為市內第二大經濟支柱。溫哥華也是北美第三大製片中心,有「北方好萊塢」之稱。也是20世紀後,與美國舊金山同為華人在北美最集中的地區。 溫哥華近年經常在各項世界最佳居住城市的調查中名列前茅。 溫哥華亦曾於2010年與125公里以外的威士拿聯手舉辦冬季奧運會和冬季殘奧會。 此外溫哥華還曾舉辦2015年女子世界杯足球賽,決賽場地即設在卑詩體育館。.

查看 左派和溫哥華

滴水洞

滴水洞是地理名词。位于湖南省韶山冲西南约5公里,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幽深狭谷,它的南面是龙头山,西为书堂山,北为虎歇坪,东面豁口建有韶山水库。已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左派和滴水洞

漢城徐氏

漢城徐氏(,),本名安娜·沃利斯·徐(Anna Wallis Suh),原籍美國阿肯色州劳伦斯县,基督教循道宗傳教士、教育家。1938年曾在上海美國學校任教,在此與同事徐奎哲(朝鮮語:서규철)相識並結婚,因之改從徐姓。1946年,隨丈夫回到朝鮮半島並定居漢城(今大韓民國首爾特別市)。 朝鮮戰爭爆發後,徐氏受丈夫參與的左翼政治團體影響,在朝鮮人民軍攻克漢城時,為平壤當局的英文廣播節目擔任播音員,因此而著名。據叛逃朝鮮的前美國陸軍士官查爾斯·羅伯特·詹金斯稱,徐氏在戰後留在當地進行英文廣播服務。1969年,因當局加之以雙重間諜的罪名而被槍決。 她的昵称来自于朝鲜战争美军飞行员套用Zeke Manner的乡村歌曲《苏城的苏》(Sioux City Sue)。.

查看 左派和漢城徐氏

潘鸣啸

潘鸣啸(Michel Bonnin,)出生于法国伊夫林省圣日耳曼昂莱,具有哲学学士、中国语言与文化学硕士及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当代史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中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查看 左派和潘鸣啸

澳大利亚绿党

澳大利亚绿党(Australian Greens),是澳大利亚的左翼环保主义政党。.

查看 左派和澳大利亚绿党

澳大利亞政黨列表

澳洲偏向兩黨制,亦即選民投票時傾向投給最大的兩個政黨:偏左的工黨和偏右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

查看 左派和澳大利亞政黨列表

澳門供水

澳門供水是指澳門的供水歷史和狀況。澳門的水資源嚴重缺乏,不能單靠降雨來提供充足的食水。澳門居民之用水需求自1932年開始由專營機構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所負責,絕大部分原水依賴中國廣東省珠江主流的西江供應,只有小部分來自降雨。2005年,兩部分的比例分別是98%來自廣東省供應,降雨則佔2%。.

查看 左派和澳門供水

澳門歷史年表

* 1152年,南宋設立香山县。.

查看 左派和澳門歷史年表

激进左翼联盟

进左翼聯盟(Synaspismós Rizospastikís Aristerás),简称激左盟(ΣΥΡΙΖΑ,SYRIZA),是希腊的一个政党。激进左翼联盟原为由多個反對財政緊縮政策的左翼政黨和獨立人士組成的聯盟,后改组为统一的政党。其前身是“争取左翼团结和共同行动对话空间”。.

查看 左派和激进左翼联盟

激进主义

进主义是指因处在现存组织、社会状态或运作方式中相对不利的位置上而怀有强烈的不满,从而产生否定的观念,并迫切寻求对现状从根本上进行剧烈的变革。在极权制度的国家里,激进主义者的过激行为并不完全被视为是丧失理智的,但是其出于为己争利的行为动机所展现出的各种对立举动必然会给该国保守派带来蒙受巨大利益损失的风险,因而不受后者的认可和待见。.

查看 左派和激进主义

激進民主派 (香港)

進民主派(),是自2010年政改爭議以來用以分辨同為廣義泛民主派的溫和民主派(或稱主流民主派)。親中媒體廣義稱之為「激進反對派」或「極端反對派」。現組成香港立法會泛民主派第四大黨議會陣線。 激進民主派要求香港立即實現真普選,要求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儘快推行全面普選、注重監察政府運作、視人權、平等、公義、言論自由等為社會的重要價值,與主流民主派人士相同,惟抗爭手段有異,惟現時皆認同以非暴力手段抗爭。激進民主派在其他政治或經濟理念上未有一致的看法,包括中港矛盾及難民黑工問題,在本土主義的立場也有分歧。.

查看 左派和激進民主派 (香港)

朝鮮半島南北關係

--,或兩韓關係,是指朝鮮半島上的大韩民国(简称--)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之間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关系。韓語社群常以南北關係稱之()。 朝鲜半岛在統一新羅至朝鮮王朝長達一千三百年期間,一直是統一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对朝鲜半岛原本是个自主发展的历史契机。不过,由于冷战格局在亚洲的形成,朝鲜半岛在1945年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独立后,因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美國和蘇聯因勢力範圍劃分爭議,導致韓戰發生,此後陷入国家分裂。韩朝双方在冷战铁幕下长期相互敌对、孤立、封锁,并试图通过武力实现统一。20世纪70年代,随着东西方国际格局的缓和,韩朝双方开始相互对话、接触,寻求和平统一的途径。1971年,南北方通过红十字会进行了首次接触,讨论南北离散家属问题。虽然韩朝双方在早期的对话中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双方至少都表达了和平解决国家统一的良好意向。 20世纪90年代,韩朝双方开始频繁的接触与对话。1998年金大中就任大韩民国总统后,对朝推行“阳光政策”,提出民族统一三阶段方案。2000年6月,金大中与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在平壤举行历史性的首次朝韩首脑会晤,并联合发表自主解决国家统一,加强双方在经济、社会、文化、体育、卫生、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的《南北共同宣言》。2003年开始的卢武铉政府在金大中的“阳光政策”基础上推行“和平繁荣政策”,将韩朝关系上升到迎接“东北亚新时代”的高度。2007年10月,卢武铉徒步穿越韩朝军事分界线与金正日举行了第二次韩朝首脑会晤,并发表《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 2008年,韩国保守派的李明博政府执政后,韩国对朝政策由友好转为强硬,韩国要求朝鮮放棄核武,双方关系开始后退。2013年,朴槿惠出任韩国总统后,对朝推行“朝鲜半岛信任进程”,不像李明博那样一味地倾向于强硬态度。不过,朴槿惠的政策被朝鲜认为延續是李明博的政策,並無改變韩国要求朝鮮放棄核武的既定政策。.

查看 左派和朝鮮半島南北關係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与大韓民國之间,自1950年6月25日开战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的一场战爭,因未有和平協議,战争在理论上上仍未結束。 朝鲜半岛自1910年起被日本统治,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根据与美国协议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占领朝鲜半岛。在1948年,南北两占领区内分别成立两个政府。南北双方均自认为全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对整个朝鮮半島声称主权,拒绝承认以北纬38度线划分的苏美对日受降分界线为边界。在冷战初期的紧张国际形势背景下,南北双方都企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沿三八线两边各自囤积大量军队,苏美占领军撤军后,自1949年1月起双方频繁發生小規模武装衝突,至朝鮮在充足准备后發動大规模攻势。它是冷战的第一场大規模“热战”。 朝鲜在1950年6月25日以反擊為理由越过三八线,一般以此為韩战(韩国内战)/朝鲜战争(朝鲜半岛战争,联合国当时用语)/朝韩内战(现今用语)之起点。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隨即介入,当时苏联、美国、中华民国为联合国成员,而朝鲜、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非联合国成员。联合国只承认美国支持的大韩民国为朝鲜半岛上唯一合法政府,不承认苏联支持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而认为是前者领土内的地方政治军事力量。25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蘇聯因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國席位問題而抵制出席會議,大韩民国向联合国控诉受到入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82号决议,声明此举为北朝鲜部队对大韩民国的武装攻击,并敦促其立即停火。6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第83號決議,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38度線,“建议联合国会员国给予大韩民国以击退北朝鲜武装攻击及恢复该区内国际和平与安全所需之援助”。随后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过第84号决议,由21个会员国组成“联合国军”参战,包括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的军队,外加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5个国家派遣的医疗队或医疗船,其中美国提供88%的战斗人员,占据主导地位。这支部队不听命于秘书长,而是受美国统一指挥,联合国要求由美國提交戰鬥行動報告。由此,以保卫和平的名义,韓戰演变为捲入数十个国家的国际武力争端。随后苏联空軍开始秘密參戰,而中方則譴責、呼籲雙方停火并保持一定中立。 朝鲜人民军在战争首兩個月占尽优势,三日內攻陷韩国首都汉城,韩国国军遭受巨大损失,不断后撤。至8月,朝鲜军队已抵达釜山环形防御圈。美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陸後迅速扭轉戰局,朝鲜军队後路被切斷,陷入不利地位,金日成向苏联集團請求協助,苏联也积极施压中国参战。随后,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出警告,指出若聯合国軍越過38度线侵入北方,其中立政策可能改變;还谴责美国飞机进入中国领空,抗议美国飞机轰炸中国丹东的文物市场。 10月初,聯合國軍逆轉戰情,向北開進,越過38度線,終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決定出兵介入。10月1日,韩国国軍越过三八線,美军则于10月8日正式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联合国军奪取包括平壤在内的朝鲜大部分地区,逼近中朝边境。同日晚,首批中国人民志願軍也秘密越過鴨綠江,開始激烈的攻防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参战后长驱直入,在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中连续击败联合国军,将战线推回三八线,并于1951年1月4日一举攻占韩国首都汉城。其后,1951年1月13日,联合国提出停战建议,但战争双方均未对此有进一步回应,战争继续进行。联合国军在此后的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中阻滞志愿军的进攻,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再次回到三八线并陷入胶着。蘇聯首先主張停火,而中、美双方均表贊同并开始停战谈判,但双方边打边谈,构筑堑壕,并在上甘岭和金城等地展开拉锯,双方皆有重大损失。 1953年7月27日,参战方三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鮮人民军、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宣布停战。协定建立朝韩非军事区作為緩衝區,并就战俘遣返问题作出安排。随后,朝韩双方仍继续保持外交冲突和军事对峙,持续至今。由于李承晚的反对,大韩民国国军并未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而以1950年7月李承晚将大韩民国国军指挥权交给联合国军为由,于金城战役后,在行动上遵守了朝鲜停战协定。因朝韩之间未直接签署停战协定或和平协议,韩国名义上自1953年后军队指挥权仍归联合国军而停止作战,所以理论上朝韩双方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並未正式結束。至2018年4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与大韩民国总统文在寅,签署《为促进韩半岛和平、繁荣、统一的板门店宣言》,其中提出将在2018年年内宣布结束战争状态。 朝鲜战争結束后及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隨著冷戰緩和,各方重新考慮在朝鲜半岛的政策,联合国和大多数國家逐渐改变为同时承认以停战分界线划疆而治的朝鲜、韩国两个政权,而不介入双方的领土争端。联合国于1991年同时首次接纳朝韩为会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于1992年与韩国建交。.

查看 左派和朝鲜战争

朝日新聞

《朝日新聞》()是日本的全國性報紙之一,由朝日新聞社發行。2008年,每日日報發行量超過770萬份,为日本国内日報發行量第二名,僅次於《讀賣新聞》。.

查看 左派和朝日新聞

本诺·欧内索格

“示威者之死” 本诺·欧内索格(Benno Ohnesorg,)是一名德国大学生,于1967年6月2日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进行反对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访问德国的示威活动时,被便衣警察枪杀。这是他首次参加政治示威。欧内索格当时是26岁的学生,研究浪漫主义、德语文学和文化。当他被杀时,妻子正在怀他们头胎的孩子。 他的死亡是左翼的一个集合点,六二运动团体以他被杀的那天命名。1960年代末的左翼学生运动在他死后膨胀起来,许多当时为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德国政治家都深受影响。 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旁设有本诺·欧内索格的纪念物,他家乡汉诺威的一座桥梁也以他命名。.

查看 左派和本诺·欧内索格

本部町

本部町(,)位於琉球列島沖繩群島沖繩島北部地區西側,包括了沖縄島的本部半島西部區域,以及瀨底島、水納島。為1975年舉辦沖繩國際海洋博覽會的地點。 過去因為與離島的往來都是以本部港為主,使得本部町一度繁榮,但現在與伊江島的渡船改駛本部新港,與伊是名島和伊平屋島的渡輪改駛今歸仁港,使得本部町稍為沒落。.

查看 左派和本部町

朱凱廸

朱凱廸(Eddie Chu Hoi-dick,),香港立法會議員(新界西),社會運動活躍人士、左翼環境保護主義者,是土地正義聯盟成員,社區公民約章副主席,民主派組織議會陣線成員。在反對清拆皇后碼頭行動中,朱凱廸曾是本土行動的成員,代表該組織向大眾介紹文物保育、城市規劃民主化的重要性而為人熟悉。他也是菜園村關注組成員,是反高鐵運動的中堅人物。他曾在2018年香港立法會補選為姚松炎助選。.

查看 左派和朱凱廸

朴露子

朴露子(박노자、Владимир Михайлович Тихонов,)是一名出生蘇聯,歸化韓國籍的猶太裔左派歷史學者及社會評論家,現為挪威的奧斯陸大學教授。.

查看 左派和朴露子

最棒黨

最棒黨(Besti flokkurinn)是一冰島政黨,由冰島搞笑藝人在2009年所成立,並在2010年雷克雅維克市議會改選後成為市議會最大黨,擔任雷克雅維克市長,這一結果被視為民眾在金融海嘯後普遍對既有政黨的不滿。.

查看 左派和最棒黨

成田国际机场

成田國際機場(,),通稱成田機場(成田空港),原名新東京國際機場(),位於日本千葉縣成田市,是東京主要的聯外國際機場。年客流量居日本第二位,貨運吞吐量居日本第一、全球第八。根據日本機場分類法,成田機場被劃分為據點機場。 儘管成田機場的客源主要來自東京,但它與東京市中心相距約60公里,兩地即使搭乘最快的大眾運輸工具也要花上36分鐘。為了與東京另一座聯外機場羽田機場區別,國際上常以「東京成田機場」(Tokyo-Narita)稱之。1978年啟用後,來往東京的國際航班主要在此起降,羽田機場則轉以負責國內航線為主。.

查看 左派和成田国际机场

成露茜

成露茜()是一位台灣社會學家、報紙創辦人、左翼實踐者,祖籍湖南湘鄉,為成舍我的么女,曾任《台灣立報》、《破報》、《四方報》三報發行人兼社長、傳記文學社社長,並曾於洛杉磯大學(UCLA)、國立臺灣大學、世新大學教課。成露茜左派立場鮮明,也不諱言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這與當時台灣社會有很大的衝突,因此她在美國期間曾被台灣政府列入黑名單。 她創辦左翼立場濃厚的《破報》和給越裔和泰裔移民的《四方報》,她希望能為弱勢族群、女性發聲。.

查看 左派和成露茜

戴平万

戴平万(),原名戴均,笔名贝丝、庄错、岳昭、君博,中国左翼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人之一。广东潮安县归湖溪口人。.

查看 左派和戴平万

戴利·梅菲

戴利·梅菲(Daryl Murphy,),乃一名愛爾蘭職業足球員,司職前鋒,但他可以踢左翼。目前效力英冠球會诺丁汉森林。.

查看 左派和戴利·梅菲

戴磊華

戴磊華,QPM,CPM(Edward Tyrer,),舊譯邰華,英國殖民地資深警務人員,1966年12月至1967年7月出任香港警務處處長。 「六七暴動」在1967年5月爆發的時候,戴磊華正在英國休假,到6月中旬才返回香港主持大局,但未幾突然於7月14日返英述職,同月21日宣佈以「健康關係」提早退休,無需返港,引起多番揣測。根據後來解封的官方機密文機披露,戴磊華因拒絕聽從時任署理香港總督祁濟時的指示,採取強硬手段鎮壓暴動,結果被要求即時申請提早退休。 戴磊華在1937年加入千里達警隊任職警官生,1938年升任助理警司,二戰期間曾經於1939年至1942年投身英軍服役參與戰事,隨後短暫於英屬印度警隊任職。在1945年9月,戴磊華加入香港臨時軍政府,最初以陸軍上尉階級處理警務工作,旋於1946年出任助理警司、1953年升任警務處助理處長,在1963年再升任警務處副處長。出任警務處處長以前,戴磊華曾在1952年、1956年和1963年三度獲補送往英國的警察學院短期深造。.

查看 左派和戴磊華

房宁

房宁出生于北京市,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政教系,曾在美国游学,现为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2007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查看 左派和房宁

昭昭天命

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為一個慣用措詞,是19世紀美國民主黨所持的一種信念,他們認為美國被賦予了向西擴張至橫跨北美洲大陸的天命。昭昭天命的拥护者們认为,美国在领土和影响力上的扩张不仅明显(Manifest),且本諸不可違逆之天數。昭昭天命最初為19世纪時的政治標語,後來成為標準的歷史名辭,意義通常等於美國領土擴張橫貫北美洲,直達太平洋。 昭昭天命一直是籠統的觀念而非特定政策。若另加領土擴張主義,此詞也包含美國卓異主義、羅馬式國家主義與所謂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優越性等信念。許多白人在論說昭昭天命時專注於最初的美式擴張主義;另有人認為該詞所表達之概念為,拓展疆域為美國對這個世界的「使命」。其使命的內容在不同的年代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恩斯特·李·圖弗森(Ernest Lee Tuveson)總結這些各式各樣的可能意義,寫道:「『昭昭天命』一詞涵括廣闊繁複的觀念、政策與作法。彼此間既無預期般的相容,出處也各自不同。」 「昭昭天命」一詞最初由1840年代傑克森式民主的信徒所使用,用以宣傳兼併今日的美西地區(奧勒岡屬地、兼併德州與墨西哥割讓)。該詞於1890年代復由共和黨支持者用以在理論上作為美國介入北美洲以外事務的理由。昭昭天命曾是政治人物的慣用語,但許多評論員相信,其觀念在廿世紀持續影響了美國政治觀。 本條目並非美國領土擴充史,或拓荒者西向墾殖美國邊疆的故事。昭昭天命是對西向擴充運動的一種辯解或理由;又或者是一種促發其進程的意識形態或學說。本條目為昭昭天命此一觀念之沿革,及其對美國對外擴張之影響。.

查看 左派和昭昭天命

海角游樂場

海角游樂場(又名海角遊樂場或麗都泳場,1935年6月-1970年代),位於香港南區淺水灣的游樂場,與海景泳場對望,由香港信托置業公司(香港大酒店有限公司)營運。 1935年7月5日(星期五)早上,香港酒牌局在會議通過發牌批准海角游樂場在餐室及家庭更衣範圍販賣燒酒;普通更衣室則禁止飲酒。.

查看 左派和海角游樂場

斯巴達克同盟

斯巴達克同盟(Spartakusbund)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左翼于1915年建立的反战革命組織。它原稱國際派,因該派曾創辦《國際》雜誌而得名。1916年1月1日,在國際派會議上,以古羅馬奴隸起義領袖斯巴達克斯的名字發表了政治通信,稱《斯巴達克信札》。此后,该组织被称为斯巴達克派。 该组织在群衆中進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宣傳,揭露德国当局的侵略政策和德国社會民主黨右翼領導人的叛變行為。1918年11月,斯巴達克派號召工人积极参加十一月革命。同月,斯巴達克派改組為斯巴達克同盟。12月,斯巴達克同盟联合不莱梅左派建立德國共產黨。 该组织的主要領導人有卡爾·李卜克內西、羅莎·盧森堡、弗兰茨·梅林、克拉拉·蔡特金等。 B B.

查看 左派和斯巴達克同盟

斯科特·基帕菲特

史葛·捷巴菲特(Scott Chipperfield,),出生在新南威爾士州的悉尼,是一名澳洲足球員,現效力瑞士超聯球會巴素利,司職中場。.

查看 左派和斯科特·基帕菲特

斯里兰卡政党列表

斯里兰卡政党列表列出了过去以及现在存在于斯里兰卡的各个政党。斯里兰卡采取两党制体系,这意味着,议会有两个主要的政党,且对任何人来说在任何其他党派的旗帜下都难以取得议会选举的成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统一国民党和斯里兰卡自由党一直是最大的两个政党。地区通常以泰米尔政党为主。.

查看 左派和斯里兰卡政党列表

斯拉沃熱·齊澤克

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Žižek,,),斯洛文尼亞社會學家、哲學家與文化批判家,也是心理分析理論家。目前歐美有名的後拉岡心理分析學學者之一,左翼学者。 齊澤克於1967年進入斯洛維尼亞卢布尔雅那大学學習,後於該大學獲得藝術(文學)博士。後留學法國,於巴黎第八大學學習精神分析學。第一本以英文問世的著作《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名聞天下。 2014年,齊澤克接受《卫报》采访时说,历史终结论是一种粗俗的唯心主义史观,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也无力解决世界范围内面临的危机,况且资本主义内部也危机重重;在这样的历史状况下,与其说是“历史的终结”,倒不如说是“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查看 左派和斯拉沃熱·齊澤克

新加坡社会主义阵线

会主义阵线(马来语:Barisan Sosialis),简称社阵,是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分裂出的左派党员在1961年创立的新加坡左翼政党,由李绍祖和林清祥带领。.

查看 左派和新加坡社会主义阵线

新反资本主义党

新反資本主義黨(Nouveau parti anticapitaliste,缩写为NPA)是法國的一个极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2009年,由托洛茨基主义政黨革命共产主义联盟和一些激进左翼团体合并而成,目的是統一分散的法国激進左翼力量。新反資本主義黨在历任法国议会選舉和歐洲議會選舉中均未取得任何席位。该党成员菲利佩·普图曾于2012年和2017年两度代表该党参与竞选法国总统。.

查看 左派和新反资本主义党

新台灣文化協會

新台灣文化協會通常指的是1927年之後的台灣文化協會。.

查看 左派和新台灣文化協會

新多數派

新多數派(Nueva Mayoría)是智利的一个选举联盟,主要由中間偏左的政黨組成。该联盟成立於2013年。該聯盟支持2013智利大選的總統候選人米歇爾·巴切萊特 。.

查看 左派和新多數派

新學院

新學院(The New School)是一所位於紐約市的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其校舍大部分位於格林威治村一帶,也是世界著名的左派大學。大學部跟研究所的學生共約9,300人,主要科系包含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公共政策、美工設計跟藝術音樂相關科目,新學院聚集了全世界左派及少見的歷史學和社會學學者。此外,新學院也跟享譽國際的智庫世界政策研究所(World Policy Institute)維持密切合作關係。 自1919年創校到1997年這一段時間,它的校名其實是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之後,被重新命名為“新學院大學”(New School University),直到2005年又再改名為現今的“新學院”。「社會研究新學院」這個名字現在仍用於這個學校著名的研究部,以社會、歷史、政治經濟、哲學跟人文為主,這個研究所部門起初被稱為“流亡大學”(University in Exile),之後更名為“政治與社會科學研究所”(Graduate Facult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目前新學院大學的校長是前美國參議院議員巴伯·凱瑞(Bob Kerrey),他於2000年就任校長職位。他的治校政策-統整學校裡諸多不同特色的學院-招來正反兩面的評價。他支持2003年美國派兵伊拉克的政策以及反對新學院師生於校內公開場合表達反戰理念,這種種行為引起傳統上左翼色彩濃厚的新學院師生一片不滿及反對的聲浪。凱瑞於2004年指派阿巴杜賴(Arjun Appadurai)為學務長,阿巴杜賴於2006年初卸下學務長一職,但仍擔任約翰杜威社會科學講座教授(John Dewey Professor in the Social Sciences),現今擔任學務長的是人類學暨哲學教授班傑明·李(Benjamin Lee)。.

查看 左派和新學院

新左派評論

《新左派評論》(New Left Review)是一份英國的有左派傾向的期刊,主要關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共160頁。該雜誌常常與法語的左派雜誌《現代摩登》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該雜誌創辦于1960年,1993年《衛報》將其評為“西方智慧左派的標杆”。2003年科學信息研究所的調查顯示,《新左派評論》在全球前二十政治科學期刊中排名第十二。.

查看 左派和新左派評論

新保守主義

新保守主義是政治思想、动向及運動的一種,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因不滿新左派的改革所產生的政治思想。.

查看 左派和新保守主義

新芬黨

新芬黨(Sinn Féin,中文意譯為“我們”),是一個愛爾蘭(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政黨,由前愛爾蘭總統阿瑟·格里菲斯在1905年建立。 新芬黨也是愛爾蘭共和軍的官方政治組織,主張建立一個囊括整个愛爾蘭島的共和国,包括北愛爾蘭和目前的愛爾蘭共和國。.

查看 左派和新芬黨

新西兰共产党

新西兰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New Zealand),简称新共(CPNZ),是新西兰历史上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

查看 左派和新西兰共产党

新都城大廈

新都城大廈(Metropole Building)是香港一個舊式私人屋苑,位置前身是開業於1918年的名園遊樂場的前半部份,共分A、B、C、D四座,由著名香港建築師司徒惠設計,位於香港島北角英皇道416至438號,鄰近糖水道交界,距離港鐵北角站、東區走廊出口、香港電車北角總站、北角碼頭及其巴士總站都非常接近。.

查看 左派和新都城大廈

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是一種經濟自由主義的復甦形式,從1970年代以來在國際經濟政策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在國際用語上,新自由主義是指是一種政治與經濟哲學,強調自由市場的機制,反對國家對國內經濟的干預、對商業行為和財產權的管制。在國外政策上,新自由主義支持利用經濟、外交壓力或是軍事介入等手段來擴展國際市場,達成自由貿易和國際性分工的目的。新自由主義支持透過國際組織與條約(如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對它國施加多邊的政治壓力。新自由主義支持私有化,反對由國家直接干預和生產(如凯恩斯主义)。為增進公司效率,新自由主義反對最低工資、勞工集體談判權等政策。新自由主義反對社會主義、贸易保护主义、環境保護主義,認為這會妨礙民主制度。 在美國,新自由主義一詞通常也與自由貿易和社會福利改革等立場相連結,但並沒反對凯恩斯主義或環境保護主義。舉例而言,柯林頓總統時期的重要經濟學家便是知名的新自由主義者,但他也是凱恩斯主義者,支持,同時批評布希政府的執政。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和共和黨,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和保守黨常被視為新自由主義的擁護者。 在中文譯名中,Neoliberalism 和 New Liberalism(亦即社会自由主义)都翻譯為「新自由主義」,儘管在美國或中文世界這兩個用詞都常混淆,然而兩者意識型態不同。neo-前綴有「復興」、「複製」意涵,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是奠基在古典自由主義的經濟部分(經濟自由主義)上發展起來的新理論體系;社會自由主義(New Liberalism)通常是與社會民主主義等構成第三種道路的相关。.

查看 左派和新自由主義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運動(五四文化運動),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蔡元培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運動,涵蓋了民初在北京發生的一場深刻的文化政治示威運動五四运动。新文化運動標誌著中國知識分子顛覆中國中心主義,否認自身的文化價值,認同西方文化以及民主共和制,走向了歐洲中心主義。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中国共产党根据毛主席语录坚称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 近代马列史學家把這一階段的文化運動稱為五四文化運動。1924年4月19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局委員長陳獨秀、秘書毛澤東聯名發出通告,第一次要求各地黨和團的組織開展“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紀念和宣傳活動,強調恢復國權運動、新文化運動,紀念五五(馬克思誕辰),目的在於傳播馬克思主義。 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觀都肯定五四文化運動,但是各自的表述有所不同。「新文化運動」和與之相對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中國現代歷史上均產生了大影響。.

查看 左派和新文化运动

施善繼

施善繼( ),台灣作家,左翼詩人,社會運動家。.

查看 左派和施善繼

施儒珍

施儒珍(),是一位出生於新竹香山的左派異議人士。他曾任職於新竹州廳及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新竹檢驗所,並曾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在臺地下組織等團體。他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遭當局追緝,並於隨後在家人協助下展開長年躲藏生活直至過世;他的這段經歷曾被黨外媒體以「臺灣版的安妮·法蘭克」之名宣傳。.

查看 左派和施儒珍

施永青

施永青(Shih Wing Ching;),祖籍浙江寧波,上海出生,两歲到香港,是香港的地產代理知名商人,中原地產和中原集团的兩位創辦人之一兼董事局主席,统领中国内地、香港、澳门三地分公司一千余间,员工两万多名。他亦是免費報紙《am730》創辦人、主要投資者、專欄作者。施永青曾任香港房屋委员会成员、香港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香港地产代理监管局成员等公职,並創立施永青基金會關於am730,,AM730'。.

查看 左派和施永青

文在寅

文在寅(;),大韓民國第19任總統(現任),2015年至2016年擔任共同民主黨代表。 1953年1月24日出生於韓國巨济郡(今慶尚南道巨濟市),出身寒微。年少時,文在寅曾是學運領袖、執業律師,長期投入維護人權運動,從政前與盧武鉉合作,是一位有名的人權律師,而盧武鉉當選總統後,他也隨之進入青瓦臺,擔任其秘書長。 2012年4月11日,文在寅當選為釜山沙上区第19屆韓國國會議員。同年9月16日,文在寅獲得所屬政黨提名,參加2012年總統選舉,最終以108萬票之差敗給新世界黨候選人朴槿惠。2017年再獲共同民主黨提名,並在2017年總統選舉中勝選,入主青瓦臺,但他表示未來不打算居住在裡面,预计2020年光化门政府大楼加装防弹玻璃以后会入住該新官邸,目前仍住在青瓦臺裡尚未搬遷。 2018年4月27日,文在寅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南韓一側的板門店和平之家舉行第三次南北韓首腦會談。.

查看 左派和文在寅

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通称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一场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所发生的政治運動。文革是由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與中央文化革命小組,自上而下動員成千上萬紅衛兵在中國大陸進行全方位发动的階級鬥爭。在此期間以四大指導原則為藉口,普及的批鬥、抄家、告密等行为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淪亡,整体经济受严重影响,受害人數以千萬計,亦有數不清的文物在1966年6月1日的破四旧中慘遭红卫兵的蹂躪。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十大元帥的彭德懷和賀龍等領導人被迫害致死,鄧小平、陳雲等黨內高層亦在此期間被下放。 1981年,这场运动遭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中共官方公開全盘否定。因其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也随后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这场运动当时也影響了阿爾巴尼亞、北韓、法國、埃塞俄比亞和智利等世界上一系列左翼勢力強大的地區。 广义上,一般認為文革正式開始於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出台,是毛澤東在1958年前后的三面紅旗的挫敗後、以及在反蘇修、反美帝等口號的情况下,以革命名義攻擊溫和派(當時衊稱走資派)並重回黨核心的嘗試,並在日後一兩年達到高潮,右派人物的影響力則多遭到剝奪,而當權派亦有內鬥,並導致了原定接班人林彪的死亡。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革结束及經過包括粉碎四人帮等一連串政治鬥爭后,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并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和改革开放,逐渐消减毛泽东时代的极左派色彩;也由於藉毛澤東權勢推動文革的極左派多被整肅,使中國社會經濟復苏并順利地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場經濟。不過為了確保共產黨治理的一致性,文革平反後中共認為改革開放是完成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认为改革开放後中國直接步入长期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詞來擋駕路線變動。其允許資本再度开始活躍的做法,也令中國經濟回到了發展軌道上,讓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為可能。1981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当局针对1966年至1976年文革阶段给予的立场和态度是,将其定性為「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造成全面而嚴重的危害」。至今,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陆地区仍然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中国官方和自由派人士认为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自由派人士甚至认为毛泽东要对此负主要责任。但极左派仍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正当性”,认为邓小平等“走资派”成功篡夺了党和国家权力,建立起了修正主义国家。.

查看 左派和文化大革命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結合了社會學、文學理論、媒體研究與文化人類學來研究工業社會中的文化現象。文化研究者時常關注某個現象是如何與意識形態、種族、社會階級或性別等議題產生關連。.

查看 左派和文化研究

文汇报 (香港)

《文匯报》香港版於1948年9月9日創刊,該報原是中國上海一份歷史悠久的報紙,經歷多番轉變后落户香港。文匯報被視為大陸在港植根的媒體報章,言論一向緊貼中共的政策;而中國大陸未開放前,外界就往往憑其報導或言論而揣測北京某些政策動向,由於報章親中共的鮮明政治立場,《文匯報》、《大公報》、《香港商報》,被香港市民稱為「左報」。 2018年4月9日,《文匯報》使用《香港仔》的名義,進軍免費報紙的行列,其發行量暫時為每日十萬份。.

查看 左派和文汇报 (香港)

旁觀者

《旁觀者》(英文:The Spectator)是在1828年開始發行的英國週刊雜誌,現由巴克萊兄弟(Barclay Brothers)和《每日電訊報》擁有。其內容主要談及政治議題,筆風偏向保守(雖然不少經常投稿的作者如 Rod Liddle 被視為左派)。它亦涵蓋廣泛的題材,書籍、音樂、歌劇、電影、電視節目評論亦佔相當比例。.

查看 左派和旁觀者

日野拒绝伴奏君之代诉讼

日野拒绝伴奏君之代诉讼(2007年2月27日,日本最高裁判所第三小法庭判決)是一起围绕《日本国宪法》第19条的诉讼。本案中,原为东京都日野市一家市立小学音乐教师的X(原告、上诉人、上告人),因拒绝在开学典礼的齐唱国歌仪式中以鋼琴为《君之代》(君が代)伴奏,而受到了東京都教育委員會的警告处分。原告以校长要求伴奏的命令违反了规定「思想及良心的自由」的《日本国宪法》第19条为由,请求最高裁判所撤销上述处分。 经审理,最高裁判所裁定,本案所涉及的职务命令不违反上述宪法条文,从而驳回了X的诉讼请求。由于此前在日本已出现过多次音乐教师拒绝在学校仪式上以钢琴伴奏《君之代》的事件,因此本案成為初次作出判决的最高裁判所判决,对日本司法和政治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案件也受到了日本国内各大媒体的关注:判决下达後,主要媒体都发表了社论。.

查看 左派和日野拒绝伴奏君之代诉讼

日报 (报纸)

《日报》(德语原名:die tageszeitung,缩写:taz)是德国一家全国性报纸,报社位于柏林。《日报》于1978年在当时的西柏林作为一个左派的、合作制的报纸计划创刊,一年以后开始每天出版,直到现在。 《日报》在德国是一份独树一帜的报纸。不同于一般的德国报纸,《日报》的发行人是由大学生、社会知名人士和新闻记者组成的taz出版合作社,合作制的发行方式使报纸得以保持高度的独立性。独立性的另一个重要保障是《日报》读者长期订户的比例很高,这使得报纸不必过分依赖广告收入就可以维持财政平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报社的收入非常有限,《日报》的工资标准远低于其他德国大报,并且数度陷入财政危机。 《日报》凭借自己另类的办报方式、激进的立场,获得相当数量读者的青睐,经过20几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份能够影响德国舆论的举足轻重的大报。.

查看 左派和日报 (报纸)

日本共產黨

日本共產黨(),在日本国内简称共産党、共産(在中文语境里由于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故也有「日共」之简称),是日本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日本共産党成立於1922年7月15日,是目前日本国会中最古老的政黨,也是日本最大的左翼政党。为区别于其它也自称为“日本共产党”的小党(如日本共产党(左派)、日本共产党(行动派)),现在日共有时又被称为日本共产党(志位派)或日本共产党(代代木派)。 目前,日共在51个地方自治体参与执政,在其中6个单独执政并由该党党员担任首长(蕨市、曾于市、福崎町、市川町、御代田町、南牧村)。日共还有地方议员2812人,其中都道府县议会议员146人,政令市議会议员157人,特別区議会议员140人,市議会议员1608人,町村議会议员761人。.

查看 左派和日本共產黨

日本社会党

日本社会党()是一個已不存在的日本政黨,成立於1945年,於1955年起长期做为日本第二大政党,與同時期長期執政的自民黨構成「55年體制」。1996年改組為社會民主黨至今。.

查看 左派和日本社会党

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

日本歷史教科書爭議是指圍繞日本國內歷史教科書而衍生的爭議,主要爭論圍繞書中的近代史等課題,也涉及日本文部科學省教科書檢定與採納等議題。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不止引起日本國內關注。週邊的國家例如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韓和南韓及其他東亞及東南亞國家,尤其關注日本的歷史教科書如何記載和評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行為。 日本歷史教科書主要惹起爭論的是教科書應該如何在平衡多方面的史觀:日本自19世紀末期對與東亞、東南亞各國一系列的衝突的道義評估;日本對其他東南亞國家發展的影響,究竟是正面還是負面,或者有沒有隱瞞一些表述;日本有沒有認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以及至1945年以前對東亞各國衝突的定調;日本作為引起戰爭的一方,書中內容有沒有強調日本所做的錯事。.

查看 左派和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

早春二月

《早春二月》是一部中国电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1964年公演,改编自左翼作家柔石的小说《二月》,导演谢铁骊。作品描写的是1920年代一个中国江南小镇上的新旧思想的冲突。.

查看 左派和早春二月

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

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摩尔多瓦语:Partidul Comuniştilor din Republica Moldova),简称摩共或摩共人党(PCRM),摩尔多瓦主要政党之一。該黨是后苏联国家僅有的通過民選上台執政的共产主义政党。該黨成立于1993年10月。该党是歐洲左翼黨的成員。在2001年及2005年,该党两次赢得摩尔多瓦议会选举,並成功組閣。2009年7月,该党在大選中失利,失去执政地位。.

查看 左派和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

摩星嶺 (香港)

摩星嶺(Mount Davis,坊間亦作Mo Sing Leng)是香港香港島最西端的一個小山丘,海拔,位於堅尼地城以南、薄扶林以北,也代表香港島西面的盡頭。摩星嶺毗鄰大小青洲,兩者被硫磺海峽相隔著。摩星嶺的英文名字Mount Davis以香港第二任香港總督戴維斯命名。在摩星嶺可飽覽香港島西邊的美麗海景,除了可看到在硫磺海峽對面的大小青洲外,亦可眺望到南丫島、長洲、大嶼山、坪洲、周公島和大小交椅洲等等離島,亦可遠遠地看到青馬大橋,而且也是一個觀賞日落餘輝的好地方。 摩星嶺是香港島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因為近海的地段建滿了豪宅:周啟邦夫婦、趙世曾等多位世家子弟的居所都在這裡。然而,在富豪的巨宅附近卻是曾用作拘留所的「白屋」,山腰卻曾經是平房區(已清拆的公民村),山腳沿海旁一帶亦曾經是大量的木屋區(如海旁村、褔源村等等),但亦已在清拆公民村前清拆了,而現時在原址已開鑿了一個深入摩星嶺山體內的洞穴所做成的港島西廢物轉運站。山頂有警察通訊站及賽馬會摩星嶺青年旅舍,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來的遺跡。.

查看 左派和摩星嶺 (香港)

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

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简称支恐国家,是一個自1979年12月29日由美國發起的黑名單,美國國務院稱名單上的國家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向恐怖主義活動提供任何形式的援助。 根據美國法例中的《與敵國貿易法》規定,美國不能夠跟名單中的國家出口貨物,並會控制軍用和民用商品銷售,限制對其救援,並干預這些國家獲得國際金融機構貸款。被列入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的國家一些貿易制裁會被美國撤銷,並不可以透過國際結算銀行在海外轉移資金,不能吸引更多的投資。.

查看 左派和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

政党

政黨是以執政或促進和保障特定政治思想、政治利益為目標的團體。在代议制民主政體裡,政黨爭取執政一般以參加選舉為手段,並有時結成政治聯盟,在必要時聯合執政。政黨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識形態,针对国家和社会議题有各自的主张,定立政綱展示願景。 共同的利益、情感、民族、种族等都是结成政党的因素。不同的政治学家对政党有着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政党是选举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一种权力组织;有人认为政党是谋求公职的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控制政府的团体;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利益的表达渠道。 老牌民主國家和新興民主國家之經驗表明,要在長期內保持民主鞏固,即意味着一個民主國家在多大程度上能遠離國內各種對政治秩序穩定之挑戰,就要促進強而有力之政黨之發展;因此,選舉制度要鼓勵此一發展,而不是加強和推進政黨分化。若在英國、美國,多數民眾無不隸屬於政黨,故多數黨執政,即為代表國民多數之意見;諸黨聯合,即為代表民眾全體之合作。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競爭性政黨體制,但實行較為成熟的國家主要是西歐、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響的國家,如印度。中國則不然,黨人之比數僅占國民全數一小部分,即使全國各黨各派聯合團結,論其數量,依然占國民全數很小一部分,这是特有之癥結。選舉制度還可以就排除那些只有少數人支持之政黨參選進行特殊設計,還可以推動或拖延政黨成為黨內領導人個人之競選工具。.

查看 左派和政党

政党制度

在一個國家中,政黨制度或政黨體系是存在於市民社會的若干政黨組成的整體,其特徵在於該國政黨的性質與數目。一般受到该国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形成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 最早對政黨體系進行科學化研究的是法國學者杜瓦傑(Maurice Duverger),杜瓦傑的研究主要關注不同的國會選舉制度會導致不同的政黨體系,從而極大程度地決定該國的政治穩定和發展。 关于政党制度应当包含的内容,学术界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政党制度是国家对政党活动的法律规定;有人认为政党制度是执政参政的体系和党与党之间的关系;有人认为政党制度是政党内部的组织方式和活动规则。通常情况下,政党制度是指政党执政、参政的方式和党际关系。 有些国家对政党活动有专门立法,例如二战后联邦德国在1967年制定了政党法;有些国家没有专门立法,但是在一些相关的法律中做了一些规定,例如美国国会1974年在限制选举经费的规定中要求每个政党为举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最多只能花费450万美元;有些国家则只是遵守惯例,没有任何法律要求,例如英国在大选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成为执政党,该党领袖担任首相。.

查看 左派和政党制度

政治

政治是由各种团體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體或个人为了各自的領域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孙关宏等 《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p1-13 ISBN 978-7-309-03661-9 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

查看 左派和政治

政治傾向測試

政治傾向測試或政治取向圖是一個有關政治光譜的模型,透過不同的層面,用以標示及整理不同的政治思想。這可以作為從法國大革命開始沿用了200多年的左右翼分野制度的代替品。.

查看 左派和政治傾向測試

政治光譜

政治光譜(political spectrum),也称政治坐标,是用作量度個人政治立場傾向(即不同意识形态)的工具。政治光譜正如一般光譜一樣,由軸線構成。大多数政治光谱都包括两大派,左派(社会主义或無政府主義倾向)和右派(保守主义倾向),这是从18世纪法国议会的坐席方向沿袭而来的。光谱的其中一端代表着最極端的無政府主义,另一端最则代表最極端的法西斯主義(威權主義)。不同政治傾向的人會在政治光譜的不同位置之上,而各个国家、地区的政治光谱也略有差异。.

查看 左派和政治光譜

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是一種政治思想、西方歷史的核心概念,也是民主社會間最重要的(真實或理想)特徵之一。.

查看 左派和政治自由

政治正確

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缩写:PC),是指態度公正,避免使用一些冒犯及歧視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的用詞,或施行歧視弱勢群體的政治措施。如不能冒犯少数族群、女性、不同性取向、宗教信仰或持不同政见者,及身障人士。少數族群包括以國籍、種族、宗教劃分的族群,與本國主流族群相比。「政治正確」不限於「用詞正確」,也包括觀點、立場、政策和行為的「正確性」,不能違背被認定為「正確」的立場。「政治正確」也被應用於非針對特定人群的範疇,例如氣候變化、動物權益。 事实上,其執行結果卻一直富有爭議。在一些美國的自由意志主義者、保守主義者及不少評論員的觀點中,政治正確一詞本身“政治不正確”,屬貶義詞,與假道學的意義相類,且會威脅社會的言論自由,對社會價值觀構成威脅,而相關「政治不正確」言論是否構成歧視存在爭議。支持者則認為,傾向採用較中立語言、文明用語來包裝政治正確的語句,本質上並沒有冒犯任何人,並批評部分反對者以「反對政治正確」為理由,藉此煽動仇恨及分化社會。 “政治正確”一中文詞在其他不同的社會中,其語義可能有不同。例如在臺灣可能被當作「符合公眾道德倫理觀、具備愛國情操的言論」。本條目只討論起源自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政治正確現象。.

查看 左派和政治正確

政治意識形態列表

這是一個政治意識形態的列表。許多政黨將其政治行動與競選宣言建立在意識形態上。在社會學中,一個政治意識形態是一種確信的倫理,此倫理來自於社會運動、制度、社會階級或更大團體的理想、原理原則、信條、神話或象徵,解釋社會該如何運作、提供社會秩序的一些政治上、文化上的藍圖。一個政治意識形態主要有關於自身如何分配權力以及行使權力的界限為何。某些政黨非常緊密地遵循著一個明確的意識形態;其他政黨也許採取較寬廣的視野,接納一些相關連的意識形態之集合,而非特別恪守其中之單一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的大眾化一部分原因是有時候因自身關注利益而行動的「道德的企業家」造成對大眾的影響。 政治意識形態有兩個特點:.

查看 左派和政治意識形態列表

意大利共产党

意大利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简称意共(PCI),是意大利历史上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曾是西欧人数最多的共产党。1943年,流亡莫斯科的原意大利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d’Italia, PCd'I)领导人将原有的党组织重组为意大利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 PCI)。1991年2月3日,该党宣布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并改名为意大利左翼民主党。.

查看 左派和意大利共产党

意大利共和党

意大利共和党(Partito Repubblicano Italiano,简称PRI)意大利中間偏左自由主义政党。1895年成立。 该党於1946年至1994年長期與是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合作,反對意大利共產黨,並主張意大利社會黨應與天民黨組建聯合政府,該黨成員曾於1981年至1982年出任總理。1994年貝盧斯科尼從政後影響力大減。.

查看 左派和意大利共和党

愤青

憤青最初指中國大陸的激進中國民族主義者(尤其是年青人)。憤青是「憤怒青年」的縮寫,也是當前中國的網絡語言中的流行詞彙,另有糞青、FQ、狗糞青等變體稱呼,一般學者認為憤青是一群不滿社會現狀的網民。“愤青”亦可泛指任何持激进主张或言行激愤的年青人。 愤青最早指在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顛覆傳統社會價值的中国的叛逆青年。邵氏電影公司在1973年出品的影片《憤怒青年》,記述一班不滿社會現狀而急於改變現實的青年,證明當時已存在「憤怒青年」這稱呼。雖然「憤怒青年」一詞略帶貶義,但也有名人承認自己是。後來該詞被簡稱為「憤青」,並在1990年代中後成為流行詞,四個字的原稱反而不常用。 憤青通常具有較強烈的本土民族主義信念,特別喜歡被稱為愛國主義信念,且具有較激進的思想(如極端民族主義)、言論或行動的人士。因互联网开放自由的本质,在网上容易见到这些人。 但在21世纪最初的两三年,网络上被称为“愤青”的人是对这个社会的负面状况不满者,其中一些人是要求变革者。这些人一般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出生的,个别是80年代初的,当时仍处于青年时期(现在多数到了中年),他们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和较强的法治观念,有时表现得激进,所以被称为“愤青”。 可是,现在“愤青”一词却演变成指称伪左派、幼稚的极端左派、极端民族主义者,其中多数还是后极权、威权统治的拥护者和捍卫者,是一些80年代及其后出生的。这些所谓“愤青”的思想观念与最初的“愤青”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对立的。这种差别是由各自所受的思想教育及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所致。.

查看 左派和愤青

愉園體育會

愉園體育會(簡稱愉園,別稱快活谷;英文:Happy Valley Athletic Association)是香港一間具有半地區性質體育會,屬下有足球隊、籃球隊、游泳部、拯溺、乒乓部、田徑隊及興趣班,以其足球隊最為知名。愉園足球隊在60多年間奪得 6 次香港甲組足球聯賽、2 次足總盃、5 次高級銀牌賽及 1 次聯賽盃冠軍。.

查看 左派和愉園體育會

愛國革新黨

愛國革新黨(西班牙語:Partido Renovación Patriótica)是洪都拉斯一個於1990年成立的左翼政黨,該政黨由几个左翼政党和组织合并而成,包括洛伦佐·塞拉亚革命人民力量、已解散的洪都拉斯共产党部分成員和若干個持不同政見的社會民主主義派系成員。1992年,愛國革新黨與其它三個政黨共同組成民主統一黨。 Category:洪都拉斯政黨 https://it.wikipedia.org/wiki/Partito_di_Rinnovamento_Patriottico.

查看 左派和愛國革新黨

愛爾蘭政黨列表

本列表列出愛爾蘭的政黨。.

查看 左派和愛爾蘭政黨列表

救亡日报

《救亡日报》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为一份左派报纸。 民国27年5月,该报创办于上海,日军攻陷上海前,迁往广州,民国28年1月初迁往桂林,现桂林市还有救亡日报社旧址及救亡日报印刷厂旧址。该报由国共在上海合办,报社社长为郭沫若,共产党方面,主编为夏衍,副刊主编为林林;国民党方面,樊仲云任总编辑,汪馥泉任编辑部主任。周寒梅任经理。民国30年2月28日停刊。.

查看 左派和救亡日报

慰安妇

慰安妇是二次大戰中太平洋戰爭期間,由日軍委託民間人力仲介募集或强制征集的為日本軍提供性服務的女性,對象主要來自日本本土、台湾、朝鮮半岛、中国大陆、中南半島,也有從歐美殖民地來的美屬菲律賓人、英屬馬來亞人(華裔和巫族),極少數白人來自印尼的荷兰女殖民者。 1931年11月,日本海军将日本侨民在上海虹口经营的4家「风俗场所」指定为日本海军特别慰安所,此后慰妇安妇制度蔓延到日本在东亚的整个战场。 由於有些慰安妇招募方式相當於詐騙或者逼良為娼,其手段極劣,一開始以一般工作的名義掩飾,招聘護士、工廠女工、軍中女清潔隊員,直到該等女性簽約赴工,才知道自己已經成為軍妓。大日本帝國兵敗太平洋戰爭後,中國大陸、南韓、北韓、臺灣的慰安婦向繼任的新日本政府展開了漫長的司法訴訟,並要求道歉,糾紛甚起,紛紛成為各政府的政治角力場。日本數十家教材出版社和辭書對慰安婦的本質並無一致的定義,南韓學校教材多強調為「性奴」,臺灣的歷史教材中此事也引致爭議。.

查看 左派和慰安妇

慕尼黑机场

慕尼黑机场(Flughafen München,)位于德国慕尼黑东北28公里的埃尔丁沼泽,紧邻弗赖辛。海拔高度448米。该机场占地1618公顷,其中49%的部分属于埃尔丁县的奥伯丁,而西部占稍大比例的部分则分属弗赖辛县的三座城市:西南部分属于哈尔贝格摩斯、西北部分的游客公园属于弗赖辛、北端很小的一部分则属于马兹林,占地仅有2.8公顷。当局计划在机场区域的北部增加约1500公顷的土地以兴建第三条起降跑道。这样马兹林将会占较大的部分。但奥伯丁同样在为其东部的艾丁区申请这项计划。它于1992年5月17日投入使用,以取代原本因周边密集的住宅而规模无法扩建的慕尼黑-里姆机场。慕尼黑机场是欧洲最大的航空枢纽之一,共有101家航空运营商在此提供航班飞往全球68个国家的242个航点。对于汉莎航空和星空联盟成员而言,慕尼黑机场是一个重要的枢纽机场,其转机乘客平均占机场总客运量40%的份额。 在2012年,若按旅客吞吐量计,慕尼黑机场以超过3,900万人次的客运规模而排名德国第二(仅次于法兰克福机场),同时位居欧洲第七位及世界第三十位。慕尼黑机场有时被冠以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的别名,以纪念这位前拜仁州长以及空中客车的创始者之一。但这并非机场的官方名称。除了显示在部分交通标志牌上之外,这个别名几乎从不使用。此外从机场施工阶段至1992年,机场曾被短暂命名为“慕尼黑二号机场”,以便与当时仍在使用的慕尼黑-里姆机场区分。在Skytrax举办的2012年度世界最佳机场大奖评比中,慕尼黑机场名列第六,并在欧洲排名第二,仅次于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兴建第三条起降跑道的计划在遭到慕尼黑全民公投否决后,于2012年7月17日宣告无限期搁置。.

查看 左派和慕尼黑机场

托尼·本恩

安東尼·尼爾·韋奇伍德·「托尼」·本恩,PC(,),前稱第二代斯坦斯蓋特子爵(2nd Viscount Stansgate),英國工黨政治家,1950年至1960年、1963年至1983年和1984年至2001年任下議院議員,20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曾在工黨首相哈羅德·威爾遜和詹姆斯·卡拉漢的內閣歷任郵政總局局長、技術部長、工業大臣和能源大臣等職。 本恩出身政治世家,1960年因襲取父親的世襲貴族爵位,被迫放棄下院議席,後來他發起行動爭取放棄其世襲貴族身份,終促成國會通過《1963年貴族爵位法令》,從而成功重返下院。Re Parliamentary Election for Bristol South East 2 Q.B.

查看 左派和托尼·本恩

拉姆齊·麥克唐納

詹姆士·拉姆齊·麥克唐納,FRS,JP(James Ramsay MacDonald,),英國政治家,工黨出身,1924年1月至11月出任英國首相兼外務大臣,1929年6月至1935年6月第二度出任首相,惟任內於1931年8月與保守黨和自由黨合組國民政府,並另組國民工黨,造成與工黨關係決裂。 麥克唐納出身平凡,1900年參與創立工黨,1906年起當選為歷來首批工黨籍下議院議員,後於1911年出任國會工黨主席,但其反戰立場迫使他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辭任主席,復於1918年喪失下院議席。麥克唐納在1922年重返下院,並當選工黨黨魁,1924年1月帶領工黨組閣,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工黨籍的首相。可是,他帶領的只是一個弱勢政府,後來又有傳聞聲稱蘇共滲入政府,使政府旋於同年11月大選敗於保守黨。 麥克唐納在1929年帶領工黨勝出大選,第二度籌組弱勢政府。然而,同年在美國爆發的經濟大蕭條嚴重拖累英國經濟,面對經濟急速衰退,內閣卻在經濟政策上出現重大分歧,無法達成共識,結果麥克唐納在1931年8月24日提出辭呈,旋獲英皇喬治五世授意另組國民政府,實行與保守黨及自由黨籌組聯合內閣,隨後在同年9月決定英鎊放棄金本位。 麥克唐納自立國民政府的行動被工黨視為一大「出賣」,且遭開除出工黨,黨內更有人指責他為「叛徒」。被開除出黨後,麥克唐納創立支持度相當有限的國民工黨,自任黨魁,並謂另組國民政府的決定乃顧全大局之法。不過,國民政府雖由麥克唐納留任首相,但卻遭日益孤立,本土事務的決策大權更落入保守黨手中。麥克唐納在國民政府任相後期,曾在1933年主持國際聯盟的倫敦經濟會議,試圖透過與各國合力化解經濟危機,但峰會最終因美國拒絕合作而流產。 麥克唐納後期因健康惡化而在1935年辭任首相,但一直留在內閣擔任樞密院議長至1937年5月為止。晚年的麥克唐納始終未有獲工黨饒恕,他在1937年11月乘船前往南美洲休養途中在大西洋公海海域病逝,終年71歲。.

查看 左派和拉姆齊·麥克唐納

拉脫維亞政黨列表

本條目列出拉脫維亞政黨。拉脫維亞屬於多黨制,通常需由多組政黨組成執政聯盟。.

查看 左派和拉脫維亞政黨列表

拉脱维亚俄罗斯族联盟

拉脱维亚俄罗斯族联盟(Latvijas Krievu savienība;Русский союз Латвии)是拉脱维亚的一个左翼政党,主要支持者为俄罗斯少数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党的领袖是塔季亚娜·日丹诺克(Tatjana Ždanoka)、雅科夫斯·普利内斯(Jakovs Pliners)和米罗斯拉夫·米特罗法诺夫(Miroslav Mitrofanov)。 1998年5月,人民和谐党(People's Harmony Party,Tautas Saskaņas Partija, TSP)、平等权利党(Equal Rights,Līdztiesība)和拉脱维亚社会党(Socialist Party of Latvia,Latvijas Sociālistiskā Partija)三个政党组成政党联盟“联合拉脱维亚争取人权”。 联盟强调俄罗斯社区问题,它支持俄语和拉特加莱语(Latgalian)作为副官方语言。它支持加强与俄罗斯的关系,是唯一反对拉脱维亚加入北约的主要政治组织。1998年拉脱维亚议会选举赢得了16个席位,2002年大选赢得了25个席位。2001年的地方选举在里加市议会赢得13个席位。在2005年地方选举该党赢得了13.68%的选票和9个里加市议会席位。 在此期间,联盟最杰出领导人是雅尼斯·朱尔坎斯(Jānis Jurkāns)、阿尔弗雷德斯·鲁比克斯(Alfrēds Rubiks)和塔季亚娜·日丹诺克(Tatjana Ždanoka)。鲁比克斯和日丹诺克是前是拉脱维亚共产党著名的领袖,他们在俄罗斯社区相当受欢迎,但在拉脱维亚人中非常不受欢迎。 2003年,联盟分裂,人民和谐党第一个离开联盟,半年后拉脱维亚社会党脱离,原有三個組成政黨僅剩平等权利党,而PCTVL 在议会也只剩下6个席位(联盟解体之前25个)。 在欧洲议会选举中联盟获得了10.66%的选票和日丹诺克一个席位,PCTVL支持联邦欧洲,主张一个“从里斯本到海参崴的共同经济和政治空间”。 在2006年的议会选举中联盟获得了6个席位。2007年,联盟改组为单一政党,并改用现名。 近年来,该党的支持率下降,俄罗斯裔选民已经转而支持“和谐中心”联盟,在2011年和2011年拉脱维亚议会选举中,联盟失去了在拉脱维亚议会的代表席位。.

查看 左派和拉脱维亚俄罗斯族联盟

拉斐尔·科雷亚

拉斐尔·比森特·科雷亚·德尔加多(Rafael Vicente Correa Delgado;),出生于瓜亚基尔,厄瓜多尔经济学家、左翼政治家,2005年4月曾任厄瓜多尔财政和经济部长,8月被免职。除母语西班牙语外,科雷亚精通英语、法语和印第安部落土著语言。已婚,有一子二女。前任厄瓜多尔总统。 2006年4月,他组建主权祖国联盟运动。2006年11月,他作为主权祖国联盟运动候选人参加总统选举,并在选举中获胜。2007年1月15日,宣誓就任厄瓜多尔总统。 2008年9月28日,厄瓜多尔以全民公决的方式通过了新宪法,并决定在新宪法的框架下重新进行总统选举。新宪法规定总统可以连任一次。2009年,科雷亚再次当选厄瓜多尔总统。 2013年2月17日,厄瓜多尔举行总统选举投票,根据厄瓜多尔全国选举委员会计票结果,科雷亚以较大优势击败另一候选人、银行家拉索,成功连任。.

查看 左派和拉斐尔·科雷亚

曹聚仁

曹聚仁(),浙江浦江墩頭鎮蒋畈村(今兰溪市梅江镇)人。中国左派作家、编辑、记者、教授。1921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此后曾任教于上海多所大学。1950年以后任香港《星岛日报》编辑,著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大唱赞歌的《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等。曹聚仁热衷于政治。1972年7月23日病逝于澳门镜湖医院,被中共定为爱国人士,葬于故乡浙江兰溪。.

查看 左派和曹聚仁

曼努埃尔·普拉多·乌加特切

曼努埃尔·普拉多·乌加特切(Manuel Prado Ugarteche,1889年4月21日-1967年8月15日),生於利馬,兩任秘魯總統及銀行家。曾兩次當上秘魯總統(1939年-1945年,1956年-1962年)。.

查看 左派和曼努埃尔·普拉多·乌加特切

曾德成

曾德成 (),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順德龍江鎮仙塘村,前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第七至十屆全國人大代表(1990年至2008年)。.

查看 左派和曾德成

普羅文學

普羅文學或稱無產階級文學(Proletarian literature)是指展現無產階級的工人階級的文學,大英百科全書指出,這樣一個類別是無產階級 。因為它“本質上是一種革命”,因此無產階級文學派經常由共產黨或左翼者發表。 但無產階級小說也可能沒有任何革命意識,為一種新型的「工人階級和工薪階層生活,也有宣傳的意圖」,反映了俄羅斯,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傳統工薪階層與英國的差異。英國不單受到共產黨的啟發,也涉及社會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

查看 左派和普羅文學

智利共產黨

智利共產黨(Partido Comunista de Chile),简称智共(PCCh),是智利的一个共产主义政黨。该党由路易斯·埃米利奥·雷卡瓦伦創立於1922年,作為社會主義工人黨的延續。该党於1932年成立了下属青年组织智利共产主义青年。 目前,智共拥有8名众议员。.

查看 左派和智利共產黨

12月11日

12月1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5天(闰年第34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0天。.

查看 左派和12月11日

1920年代臺灣

1920年代臺灣實處於從啟蒙到建立本土文化的「狂飆年代」(Sturm and Drang)。簡言之,屬於台灣日治時期中期的1920年代台灣,避免忽略了政治權力與宗教的鬥爭,而專精於教育、哲學與文學的發展。從而迅速於該年代建立有別於中國與日本殖民政府的台灣文化與台灣民族精神。.

查看 左派和1920年代臺灣

1930年代中国

中國在1930年代,由中國國民黨一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執政,中國近代史上的「黃金十年」(1927年-1937年)大部份時間正是處於該年代。在黃金十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國民政府在政治、經濟、基建、文化、教育、社會政策、邊疆民族政策、外交、軍事等項目上皆有一定成就,整體環境為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最高水準。 在政治方面,一方面中國各派政治勢力競逐爭鬥,並讓中原大戰與第一次國共內戰等戰事於山東、江西等地持續爆發。但在中國其他地區,以蔣中正為首的中國國民黨逐步建立起了相對穩定鞏固的,由中国国民党一党执政的威权主义統治,同時開啟了中國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進程。加以日本侵略滿洲地區、華北地區,國無寧日。1937年開始的中國抗日戰爭讓1930年代前幾年以蔣中正及國民政府主導的中國經濟現代化努力成為泡沫,所有建設成果幾乎完全消失。.

查看 左派和1930年代中国

1935年臺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一屆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指的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在1935年11月22日舉行的第一次台灣殖民地選舉,也是台灣統治者舉辦的第一次民主選舉。是台湾在台湾日治时期所举办的2次直接民选的總選舉之一。1935年4月台湾总督府正式发布地方制度改革相关法令,确立选举制度。于同年11月22日举行。该次选举选出了一半市会议员及街庄协议会会员(另一半由州知事派任)。.

查看 左派和1935年臺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1948年美国总统选举

1948年美国总统大选举行于1948年11月2日星期二,是美国历史上的第41次总统大选,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大选之一。在任总统哈里·杜鲁门作为民主党候选人,与共和党候选人托马斯·杜威竞逐总统宝座。选前,几乎所有专业预测和民意调查都指出杜鲁门将会被杜威击败。然而杜鲁门凭借其犀利的选举风格,巩固了民主党基本盘和南方白人、天主教徒及犹太人的票源,并意外地获得了美国中西部农场主的支持。杜鲁门因此奇迹般地逆转当选,实现民主党历史上第五次成功的总统连任,使民主黨在白宮執政長達二十年。与此同时,民主党也在美国国会选举中获胜,重夺失去兩年的两院控制权。此役的胜利巩固了民主党作为全国多数党的地位,这一优势一直维持到1968年。.

查看 左派和1948年美国总统选举

1950年加利福尼亚州联邦参议员选举

1950年加利福尼亚州联邦参议员选举是一场混合着指责和谩骂,充满争议的选举。在任民主党联邦参议员谢里登·唐尼在初选期间宣布放弃并退休,之后共和党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在普选中击败了民主党对手海伦·嘉哈根·道格拉斯。道格拉斯和尼克松均放弃了各自的联邦众议员席位参加竞选,没有其他任何一位众议员甘愿冒险进行这样的较量。 道格拉斯和尼克松都是在1949年下半年宣布参选。1950年3月,唐尼宣布退休,退出了自己和道格拉斯激烈的初选战,洛杉矶《每日新闻报》出版商曼彻斯特·博迪(Manchester Boddy)加入了竞选。博迪攻击道格拉斯是个左派分子,并将她与纽约州联邦众议员维托·马尔坎托尼奥(Vito Marcantonio)相比较,后者当时被许多人认为是共产主义者。博迪、尼克松和道格拉斯都通过跨党竞选制度同时参加了民主、共和两党的初选。其中尼克松在共和党初选中的对手只有跨党竞选和毫无胜算的候选人。 尼克松和道格拉斯分别赢得了各自党派的初选,并且都在对方党派初选中名列第三位,而博迪在两场初选中都屈居亚军。民主党激烈的初选导致党派的分裂,甚至有部分人选择支持尼克松。初选结束几天后,朝鲜战争爆发。尼克松和道格拉斯都指控对方与马尔坎托尼奥投票立场相同,损害国家安全。但前者的攻击显然远较后者有效,他在11月7日的普选中以近20个百分点的大幅优势取胜,赢得了全州58个县中的53个,并且在所有的城市地区获胜。 尼克松在竞选中所使用的策略之后受到了批评,但他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声称道格拉斯的立场对于加州选民来说过分偏左。对于这次选举结果还有着不同的解释,例如当时的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及其下属的行政部门对道格拉斯只给予了不温不火的支持,1950年时的选民也不是很愿意投票支持一位女性。这次选举给两位候选人都各带来了一个伴随其余生的政治绰号:道格拉斯的“粉红女郎”和尼克松的“狡猾的迪克”。.

查看 左派和1950年加利福尼亚州联邦参议员选举

1956年雙十九龍暴動

雙十九龍暴動,亦稱雙十暴動,西方称1956年香港暴亂(Hong Kong 1956 riots),是一場于1956年10月10日至10月12日在香港九龍及荃灣等地發生的由香港亲中華民國人士和三合会人士为支持中华民国政府而對抗香港政府的暴動。其由最初的工人运动和示威,演變成後來的打砸抢烧等暴力袭击行動。 双十暴動源於徙置事務處職員在10月10日的中華民國國慶日移除懸掛在李鄭屋徙置區之中華民國國旗及大型「雙十」徽牌。暴乱由罷工、示威和殴打公务人员開始,在三合会介入后迅速演变为严重暴乱。在暴乱中,右派工会和三合会大肆抢掠烧杀,并封路强行高价售卖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同时,瑞士駐港領事館的副領事兼參贊恩斯特及其夫人的座车被暴动分子推翻并纵火焚烧,造成恩斯特重伤,其夫人死亡。 该次事件是香港历史上最多人死亡的骚乱,高於1967年的六七暴动。在双十暴动中,香港警察和驻港英军多次與右派示威者冲突,作出驅散、鎮壓及搜捕行動。期間,事件釀成約60人喪生,逾300人受傷,3,000余人被警方逮捕。.

查看 左派和1956年雙十九龍暴動

1960年代香港

香港的1960年代跟隨過去十年的經濟步伐,製造業繼續發展與擴張。雖然香港在這十年長期處於局勢不穩,期間因為天氣乾旱導致香港須要連續制水,又因為中國大陸的民革令香港發生造成嚴重傷亡的六七暴動,但香港經濟在局勢不穩中仍穩步成長,並在下個十年成為亞洲四小龍,逐漸發展為先進經濟體。 隨著經濟的急速發展,加上政府積極發展基礎建設及公共房屋,香港居民的生活質素普遍較1950年代有所改善。然而受到中國大陸的不穩定因素所影響,香港社會本身累積了不少民怨,導致兩場嚴重騷動的出現。但騷動過後,港府積極研究如何改善民生問題,為未來十年的民生政策改革鋪路。.

查看 左派和1960年代香港

1988年臺灣農民運動

1988年台灣農民運動(又稱520事件、520農民運動)為台灣發生於1988年5月20日的農民大規模社會群眾運動,也是臺灣解嚴後首次爆發激烈警民衝突的社會群眾運動。.

查看 左派和1988年臺灣農民運動

2008年臺灣入聯公民投票

2008年臺灣入聯公投(即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第5案,簡稱入聯公投,選票繕印之正式簡稱則為臺灣入聯合國)是指臺灣在過去連續13年未能以「中華民國」或「臺灣」名義成功成為聯合國會員國,而於2008年總統大選同日同時進行的公民投票。目的是希望以公投結果向聯合國及國際社會證明,臺灣人民堅決支持臺灣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在2008年3月22日舉行的與聯合國有關的公民投票共兩項:一案是由民主進步黨提案的「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全國性公民投票案」,俗稱「入聯公投」;另一案是由中國國民黨提案的「推動我國以務實、有彈性的策略重返聯合國及加入其它國際組織全國性公民投票案」,俗稱「返聯公投」。但兩項公投案均因投票率未達50%而宣告失敗。 與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同日同時舉行的該公民投票,是由民主進步黨於2007年2月開始規劃,由游錫堃領銜提出,配合中華民國政府所規劃的公民投票案,涵蓋臺澎金馬的中華民國實際統轄區域。 性質定義為諮詢性公投的該公民投票案,雖於2007年6月29日遭行政院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否決,但是隨即於7月獲得訴願成功、准予提案。隨後透過民進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戶政機關連署,在11月28日將收集到的2,726,499份連署書送交中央選舉委員會審查(法定公投成案門檻為825,359人)。中選會在2008年2月1日宣佈此案和務實返聯公投案成立,分別為第5案與第6案,並將與總統選舉同時同日舉行。.

查看 左派和2008年臺灣入聯公民投票

2009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

2009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Bundestagswahl 2009),於2009年9月27日舉行,改選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所以各邦的國會議員席次,選舉結果顯示執政的右派基民盟成功維持第一大黨地位,現任總理梅克爾確定獲得連任而左派的德國社民黨則面臨二戰後最嚴重的敗選,並確定退出現行的大聯合政府重新成為在野黨。.

查看 左派和2009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

2011-2012年埃及议会选举

2011-2012年埃及议会选举是埃及人民议会选举,从2011年11月28日开始至2012年1月11日结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进行9个省份的投票工作。这次选举是自2011年埃及革命以来前总统穆巴拉克下台后埃及举行的第一次民主选举,也被公认为埃及历史上候选人和参与投票人数最多、相对公平的一次选举。埃及军方将依据过渡程序逐步向新议会和新内阁移交权力。選举以后,伊斯蘭主義政党取得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但議會在選後不久被解散。.

查看 左派和2011-2012年埃及议会选举

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

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首轮投票於2012年4月22日举行,结果為時任总统的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尼古拉·薩科奇、以及社会党候选人法蘭索瓦·歐蘭德,分别獲得27.18%及28.63%的得票率;由於未有候選人的得票率過半,因而依據《法國憲法》第7條規定,在首輪投票14天後的5月6日進行第二輪投票,歐蘭德最終以51.6%對48.4%的投票率,擊敗薩科奇當選法國總統。歐蘭德的當選,使左派繼1995年密特朗卸任總統後,睽違17年再次執政,也使薩科奇成為自1981年德斯坦以來,法國第五共和時期第二位未能成功連任的總統。.

查看 左派和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

2013年巴基斯坦大選

2013年巴基斯坦大選于2013年5月11日进行。其中选出巴基斯坦国会下院国民议会以及旁遮普省、信德省、俾路支省、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4个省议会和聯邦直轄部落區、伊斯蘭堡两个地方议会。需要指出的是这是第一次民选政府完成5年任期平稳的权力交接。选举结束之后,选举委员会预计将有60%的巴基斯坦人口约8600万人进行投票。選舉結果,穆斯林联盟取得壓倒性勝利,納瓦茲·謝里夫將三度出任總理。.

查看 左派和2013年巴基斯坦大選

2014年3月

; 武裝衝突.

查看 左派和2014年3月

2014年东莞裕元鞋厂罢工

2014年东莞裕元鞋厂罢工是一场发生在中国广东省东莞市的罢工行动。罢工于2014年4月14日开始,26日结束,参与人数约3万人。这次罢工也被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罢工潮。.

查看 左派和2014年东莞裕元鞋厂罢工

2014年瑞典大選

典於2014年9月14日舉行選舉,選出國會、全國21個省議會以及290個市議會的議席。 這是中間偏右瑞典聯盟(由溫和黨、自由人民黨、中間黨和基督教民主黨組成)組成後的第三次選舉,也是右派民粹主義民族主義的瑞典民主黨於去屆選舉贏得議席後再次接受選舉考驗。去屆選舉時的紅綠聯盟已於2010年11月解散,原先組成聯盟的瑞典社會民主黨、綠黨和左翼黨於本屆選舉各自籌備選戰。.

查看 左派和2014年瑞典大選

7月14日

7月14日是阳历年的第195天(闰年是19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70天。.

查看 左派和7月14日

8月20日

8月20日是阳历年的第232天(闰年是23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3天。.

查看 左派和8月20日

9月17日

9月17日是阳历年的第260天(闰年是26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5天。.

查看 左派和9月17日

亦称为 左派人士。

史堤芬·亨特史明右派司徒拔参与型经济叙利亚反对派叙利亚内战叙利亚共产党叙利亚共产党(统一)吳丹紅吳國昌吳新榮吳文遠同性婚姻君特·格拉斯塞爾維亞社會黨塔瓦雷·巴斯克斯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多黨制夏濟安大不列颠共产党大地 (雜誌)大公报大江健三郎太宰治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奥地利共产党奥良塔·乌马拉奥格尼扬·科罗曼奥斯卡·拉方丹奥托·冯·俾斯麦女权主义倡议女性主義委内瑞拉统一社会主义党委內瑞拉共產黨威尼斯独立运动威尔士党孟加拉国工人党孟加拉国共产党宁乡历史宁汉战争家庭主婦家得宝安娜·伊達戈安娜·路易絲·斯特朗安哲秀安克志安瓦尔·艾哈迈德·布尼安溪县安托万·巴纳夫宋博轩对香港警察的批评對蔣中正的評價小皇宮尤利安·德拉克斯勒尤淇尼加拉瓜共產黨尼古拉·马尔尼可斯·卡赞扎基斯尼克松在中国 (短语)尼泊尔共产主义政党列表尼泊尔共产党 (布玛)尼泊尔共产党 (马特里·萨姆哈)尼泊尔共产党 (普什帕·拉尔)尼泊尔共产党(火炬) (2006年)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尼泊尔共产党(联合) (1991年)尼泊尔共产党(联合) (2007年)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1998年)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2002年)尼泊尔共产党(马列毛)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1986年)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1991年)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尼泊尔共产党(民主)少數派政府山河燃燒山本太郎岑建勳川島-周會談工人党 (突尼斯)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工农兵工黨 (香港)左翼党 (卢森堡)左翼党 (德国)左翼党 (瑞典)左翼共产主义左翼無政府主義左翼阵线 (法国)左翼集團左翼-綠色運動左派左派和右派左派民主黨巴勒斯坦人民党巴特寮巴西共产党巴黎地鐵上議院丁西林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央日報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遷臺前歷史中冰关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国 (纪录片)中国-土耳其关系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民國政黨中間偏右中間偏左中間選民中间派中日新聞丹尼士·希利丹麥社會自由黨丹麥政黨列表丹麦共产党东帝汶印度尼西亚占领时期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希臘共產黨希臘抵抗運動希腊共产主义组织布宜諾斯艾利斯布雷特·埃默顿布拉格之春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世界歷史世界民主青年联盟三三制原则一二·三事件一党制也门社会党九十年代 (雜誌)幸福實現黨广泛阵线 (乌拉圭)乌有之乡乌拉圭乔治·奥威尔乔治·库东亚历山大·米勒兰亞倫·雷奈京都新聞人間雜誌人民协会-金色黎明人民導報人民火大行動聯盟人民運動聯盟人民民主陣線人民日报二月提纲库尔德斯坦工人党库尔特·图霍夫斯基五億探長雷洛傳五月廣場母親井冈山 (电视剧)争取社会主义运动-争取人民主权政治机构争取民主变革全国协调委员会今井正以色列以色列地工人党以色列共產黨以色列政黨列表建制派 (香港)廖暉伊朗人民党伊拉克共产党企畫院事件伍人報张闻天张歆海伯尼·桑德斯張子岱張光直張愛玲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弗兰克·普伦普顿·拉姆齐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弗朗索瓦·奥朗德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开罗国际书展你们运动佔領華爾街何塞·安东尼奥·雷耶斯何塞·安东尼奥·普里莫·德里维拉何禮文余光中徐复观徐四民德國刑事法第175條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东德)德国十一月革命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德国马列主义党德国民主农民党德国政党代表色往事並不如煙保守主义保守党保守黨 (英國)保罗·布莱特纳保罗·洪伦德保羅·奧頓保爾·漢寧森保釣運動忠烈祠 (臺灣)信阳事件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志位和夫俄國臨時政府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土地正義聯盟圣地亚哥·索拉里在特會地球优先!匈牙利1956年革命團結工聯北歐綠色左派聯盟包豪斯國共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國立清華大學國際君主主義者會議國有化利库德集团利昂内尔·若斯潘刻板印象刘云山列沙·沙魯迪列斯聯足球會與曼徹斯特聯足球會的競爭喬治·萊考夫周奕成周德偉周澄和富和平與平等民主陣線和平與自由黨和谐中心傅斯年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人民军哈罗德·品特哈羅德·威爾遜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哈泼斯杂志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冲绳社会大众党内人党事件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凱迪社區凱文·斯貝西全民黨兩岸共同市場兩黨制公民與共和運動公民投票法六八运动共产主义共匪共和 (法羅群島)共和新芬黨共產黨人、共和派與公民黨團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45年)光市光陰的故事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克里斯蒂娜·施洛德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前綫 (1996年)副司令马科斯勞工黨 (巴西)勞工錫安主義勞動黨 (臺灣)勞動黨歷次參選結果因纽特人共同体团结名单-红绿联盟国际歌国民党左派四五行動倒下的士兵皇居外苑皇仁書院皇国史观石慧玻利維亞王家驥王䓪鳴王詩琅王远义王醒之王若水王添灯王敏川獨裁政體現代詩論戰破報砂拉越人民联合党社会主义左翼党 (挪威)社会主义统一分子社会主义行动社会党 (法国)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统一分子社會主義人民黨社會無政府主義社會黨 (荷蘭)社會民主主義社會民主連線秘鲁共产党科尔尼洛夫事件穆瑞·羅斯巴德童軍活動第三位置第三社會黨第三条道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第五共和國運動第四国际簡吉簡錫堦簡悅強米蘭·祖雲奴域米歇尔·阿弗拉克納辛·辛克美索卡尔事件約翰·埃德加·胡佛綠人與農民聯盟綠黨Greens Japan綠色左派維也納經濟日本化緬甸共產黨總書記红军派红色红色恐慌红色旅红旗约翰·肯尼迪约瑟夫·毕苏斯基约旦共产党纳斯统合进步党经济自由战士维德孔·吉斯林缪斯乐队网络评论员美國共產黨美国美国家庭结构美国绿党美日安保條約羅弼時羅莎·盧森堡翁贝托·德·阿伦卡尔·卡斯特略·布朗库真理报烏克蘭共產黨烏戈·查維茲爱尔兰独立战争爱国贼爱国阵线 (赞比亚)爱护动物党瑞士綠黨瑞士聯邦委員會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瑞興田原總一朗田邊元申报男性中心主義無套褲漢無政府資本主義焦點黨留尼汪共产党盧森堡共產黨盧武鉉直到永远,指挥官相棒盖世太保瀨長龜次郎白俄罗斯共产党白色白色恐怖百田尚樹芝加哥大学芬兰政党列表芭芭拉·卡素爾芭芭拉·史翠珊花園道韓美洵莫桑比克独立战争莫拉桑尼斯塔民族解放党莱舍克·米莱尔達許·漢密特運動和生態左翼聯盟荷蘭政黨列表荃灣潮州公學萧军非暴力革命制度党革命和叛亂列表革命社会党 (印度)革新官僚蝶恋花·答李淑一衝鋒隊 (香港)表现主义文学顿巴斯战争衛報袁牧之颜色风派飢餓遊戲 (電影)裙帶資本主義西學東漸西山會議西班牙共产党西班牙共产党(重建)西班牙政黨列表西門菲莎大學馬德里打吡馬高·巴碧馬提尼克獨立運動香港香港島各界聯合會香港商業電台香港親台團體香港警務處香港電台香港歷史香港政黨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解放神學許乃昌許強許信良許登源許達然計劃經濟马塞洛·维埃拉马克斯韦尔·舒尔勒·卡贝里诺·安德拉德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库马里·阿尔卡蒂里马来西亚社会主义党詹益樺詹遜認罪協商諾蘭曲線高华高畑勳高橋和巳謝長廷魁北克人黨魁北克团结魏瑪共和國警察機動部隊識正書簡让-吕克·梅朗雄让-马克·埃罗论语派诺姆·乔姆斯基谷口千吉谈美书简貝鈞奇費爾南多·盧戈賓漢頓贝尼托·墨索里尼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费德里科·弗朗哥费利佩·卡尔德龙趙來發趙炳玉路德維希·馮·米塞斯路易斯·亨利·摩尔根鷹派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麥理浩軍隊國家化黨團會議黃石輝黃毓民黑名單 (臺灣)黑豹党黄现璠黄源洛黄浦剧场齊美爾瓦爾德會議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愛國陣線迪爾瑪·羅塞夫迈克尔·蒂皮特进步青年组织霍华德·津恩霍亨弗里德堡戰役茱莉·嘉葉蜜雪兒·巴舍萊蜑家茅于轼茉莉人生胡风胜利阵线郑州四人撕毁毛泽东像事件阿尔巴尼亚议会阿尔瓦罗·乌里韦阿克塞爾·施普林格阿爾巴尼亞社會黨阿蘭達蒂·羅伊阿根廷阿拉伯社会主义运动蘇友鵬蘇慶黎赫芬顿邮报開心鬼放暑假藍色藤森惠子门罗主义葡萄牙共產黨葡萄牙政党列表葛柏蒙古人民黨邁克爾·富特邓小平南巡银都机构蔣公中正崇德協會鄧力群鄭兆聰鄔維庸野猫罢工重庆模式重建共产党釣魚臺列嶼主權問題自由主义自由和团结党自由科西嘉自由聯盟 (丹麥)自由民主党 (日本)自民党.自由党臭港臺灣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臺灣工友總聯盟臺灣白色恐怖時期臺灣高中課程綱要微調案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性別人權協會金保之酬恤金進軍事件艾哈迈德·贾布里勒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苏联苏联共产党苏雪林若泽·博韦若昂·古拉特英格兰和威尔士绿党鋼鐵雄心II雪国雷诺雅各賓俱樂部雅尼奧·奎德羅斯老挝人民革命党連謀陳偉業陳子江陳芳明陳映真陳方安生陳文敏陈友仁Links 2-3-4PPD暗杀事件列表投奔怒海技术中心主义柏斯基利·霍治亞查尔斯·恩佐比亚查理·卓别林柬埔寨保护国柬埔寨王国 (1953年-1970年)柯灵柘植義春林彬林獻堂林秋梧林清祥林慶麟林書揚林思齊恐怖統治恐怖電影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捷克政黨列表揚·米爾達李友邦李婷 (邵氏演員)李光耀李登輝李怡東京新聞東洋大日本國國憲按杜聿明杜葉錫恩根纳季·安德烈耶维奇·久加诺夫格力高·森永事件格奥尔基·珀尔瓦诺夫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梁宏达梁珊梅麗·史翠普梅雷兹党楊偉中極右派極左派標籤效應權永吉欧洲欧洲反资本主义左翼歐威爾主義歐陸哲學歐洲左派黨歐洲聯合左派/北歐綠色左派歐洲懷疑主義正常國家正义党 (韩国)正统芬兰人党死吻殷瑋比利时工人党比列·賀文毛泽东思想民主左翼民主主義民族戰線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民主勞動黨 (韓國)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維新民主革命党 (墨西哥)民主黨少壯派民族解放阵线 (希腊)民族誓言运动沖繩人民黨波士頓法律角色列表波兰社会党波音2707波蘭國旗泰國共產黨法國政黨法国法国大革命法国共产党法羅群島政黨列表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法蘭克福評論報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泛藍泛民主派洪秀柱洛伊滕會戰温斯顿·彼特斯港英餘孽渔光曲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清华大学校史湖南省独立运动溫和聯合黨溫哥華滴水洞漢城徐氏潘鸣啸澳大利亚绿党澳大利亞政黨列表澳門供水澳門歷史年表激进左翼联盟激进主义激進民主派 (香港)朝鮮半島南北關係朝鲜战争朝日新聞本诺·欧内索格本部町朱凱廸朴露子最棒黨成田国际机场成露茜戴平万戴利·梅菲戴磊華房宁昭昭天命海角游樂場斯巴達克同盟斯科特·基帕菲特斯里兰卡政党列表斯拉沃熱·齊澤克新加坡社会主义阵线新反资本主义党新台灣文化協會新多數派新學院新左派評論新保守主義新芬黨新西兰共产党新都城大廈新自由主義新文化运动施善繼施儒珍施永青文在寅文化大革命文化研究文汇报 (香港)旁觀者日野拒绝伴奏君之代诉讼日报 (报纸)日本共產黨日本社会党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早春二月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摩星嶺 (香港)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政党政党制度政治政治傾向測試政治光譜政治自由政治正確政治意識形態列表意大利共产党意大利共和党愤青愉園體育會愛國革新黨愛爾蘭政黨列表救亡日报慰安妇慕尼黑机场托尼·本恩拉姆齊·麥克唐納拉脫維亞政黨列表拉脱维亚俄罗斯族联盟拉斐尔·科雷亚曹聚仁曼努埃尔·普拉多·乌加特切曾德成普羅文學智利共產黨12月11日1920年代臺灣1930年代中国1935年臺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1948年美国总统选举1950年加利福尼亚州联邦参议员选举1956年雙十九龍暴動1960年代香港1988年臺灣農民運動2008年臺灣入聯公民投票2009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2011-2012年埃及议会选举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2013年巴基斯坦大選2014年3月2014年东莞裕元鞋厂罢工2014年瑞典大選7月14日8月20日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