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岑維休

指数 岑維休

岑維休,C.B.E.(1897年-1985年12月19日),廣東恩平人,香港馳名報人、企業家、慈善家。年幼父母雙亡,得幾位兄長栽培,畢業於香港育才書院,曾在《南華早報》工作。1925年創辦《華僑日報》,1956年和1976年先後獲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賜封OBE勳銜和CBE勳銜。 於香港日佔時期,被日軍威迫下繼續出版華僑日報,淪為日本軍國主義喉舌。抗戰勝利後,岑維休名列國民政府要求港英引渡回國受審的二十一名在港漢奸疑犯榜首;得當時多位太平紳士、名流商賈力保,港英政府以其具英籍為由而婉拒引渡,得以免禍。晚年樂善好施,對培養報業人才更不遺餘力,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現有「岑維休書室」,以記念岑氏家屬捐贈興建。其子岑才生之後繼承華僑日報家業,並活躍於香港政界及臺灣僑界,曾任香港最大的地方議會(東區區議會)主席十年,並被行政長官董建華頒贈銀紫荊星章,同時他也是中華民國華僑救國聯合總會(僑聯總會)的永遠榮譽理事。.

14 关系: 何中中何鴻鑾利國偉華僑日報馬儀英譚雅士賓臣 (有利銀行大班)黎明 (傳媒及出版界人士)關國煊鄧律敦治J·H·律敦治林思顯恩平市1985年12月逝世人物列表

何中中

何中中博士,MBE,JP(Dr.

新!!: 岑維休和何中中 · 查看更多 »

何鴻鑾

何鴻鑾,CBE,JP(Eric Peter Ho,),前香港政府官員,1973年成為首任民政署署長,1977年升任社會事務司,1983年出任工商司,另外還歷任行政立法兩局官守議員。1987年退出港府後,他旋即出任公務員敘用委員會主席,1991年卸任後舉家遷居英國。 何鴻鑾畢業於香港大學,1954年加入港府任估稅官,1957年轉任官學生(政務官前身),早年曾任漁農處助理處長及工商業管理處副處長等職,是二戰後初年少有的華人政務官。在社會事務司任內,他負責協助港督麥理浩爵士推動社會福利改革,並曾參與處理1977年發生的金禧事件。他後來在工商司任內除了處理貿易配額等貿工問題,還在1985年起兼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英方成員。 何鴻鑾是香港望族何東家族的成員,祖父何福是富商何東爵士二弟,嘗任怡和洋行華總司理及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另堂兄何鴻燊是澳門富商,有「賭王」之稱。.

新!!: 岑維休和何鴻鑾 · 查看更多 »

利國偉

利國偉爵士(,),香港銀行家、政治家及教育家,1983年至1997年任恆生銀行董事長,1968年和1976年先後獲香港政府委任為行政及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1978年退出兩局後,於1983年至1988年再仕行政局,並於1982年至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主席。 1946年,利國偉在何添招攬下加入恆生,由低做起,拾級而上,1964年當上副總經理,後於1967年和1983年分別獲委任為總經理和董事長,服務滿51年,到1997年才告引退。在恆生工作多年的他曾於1965年銀行擠提風潮期間,代表恆生與英資匯豐銀行談判,達成恆生賣盤予匯豐的協議,從而避過結業倒閉的下場;1969年,他又倡導向外界推出恆生指數,該指數從此成為香港股市表現的參考指標,兩個決定對恆生均具深遠影響。 利國偉在政商界也甚具影響力,除了擔任兩局非官守議員以外,更在1988年至1991年受港府所託出任香港聯合交易所主席,對交易所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此外,在八十年代中英兩國展開香港前途談判期間,他曾協助財政司彭勵治爵士在1983年推出聯繫匯率制度,設法保住港元幣值以穩住香港人對前途的信心;他後來又於1984年隨兩局議員代表先後奔走中英兩國,拜會過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向他們表達港人對前途問題的看法。踏入九十年代,香港主權移交步入倒數階段,受中方重視的他還先後獲委任為港事顧問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等職。 利國偉也十分重視香港的教育發展,與中文大學的關係尤其密切,在擔任中文大學校董會主席以前,他早自1963年起出任該校校董會的首任司庫,多年來一直支持該校的發展。另外,在他的支持下,恆生商學書院和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分別得以在1980年和1992年創校。利國偉在1976年到1989年間又先後擔任過港府教育委員會主席和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參與制定香港的教育政策,任內曾經歷1978年的金禧事件,以及在1988年富爭議性地落實港府提出中文大學「四改三」的方案。 憑藉其在政商界和教育界的表現,利國偉曾屢獲英廷授勳,並在1988年獲冊封爵士。1997年,他再獲新成立的香港特區政府頒授大紫荊勳章。儘管未曾接受大學教育,但包括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在內的多家本地和海外專上院校均曾向他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對他的成就予以肯定。.

新!!: 岑維休和利國偉 · 查看更多 »

華僑日報

《華僑日報》創刊於1925年6月5日,前身為旅港華商總會同人所辦,專以傳遞商務消息的《華商總會報》,而《華商總會報》的前身是香港出版的首張中文報紙《中外新報》,後因旅港華商總會無意續辦,由岑維休、陳楷等承購,易名《華僑日報》,當時總編輯是李大醒(他亦為《香港華商總會報》總編輯),其後由胡惠民擔任,同時報館地址亦由乍甸街遷到荷李活道。在九十年代激烈的報業競爭中,《華僑日報》幾度易主,終於1995年1月12日停刊。 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大量鉛字工人曠工,不少報紙被逼停刊,因為岑維休曾辦石印公司,當時報紙仍能繼續出版,只是排版有所改變,字體較大。二戰後《華僑日報》、《工商日報》和《星島日報》成為當時香港最主要的三大報紙,亦是親國民黨的報紙。 1991年該報被《南華早報》收購,1994年初由香樹輝接手,1995年1月12日因虧損多時宣佈停刊,共發行近70年,如果將其前身一一計入(可追溯至1857年創刊的《香港船頭貨價紙》)則有138年歷史之久。《華僑日報》也是香港首份星期日出版的報紙。由於其歷史關係,亦成為香港歷史事件翻查的主要對象檔案之一。.

新!!: 岑維休和華僑日報 · 查看更多 »

馬儀英

儀英博士,MBE,JP(Dr.,),香港基督教女教育家,1947年至1949年任廣州真光中學校長,1949年至1973年任九龍真光中學創校校長。 馬儀英早年在香港和廣州接受教育,後來前往美國深造,先後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她畢生從事教育工作,除擔任九龍真光中學校長外,也是多間教會學校校董,亦曾獲香港政府委任為教育委員會委員和中文中學會考委員會委員。在1964年,她獲港府委任為教育報告書工作委員會委員,就《馬殊及森遜報告書》的建議作出研究和檢討。工作委員會復於1965年1月發表報告,促成港府在同年4月發表《香港教育政策白皮書》,對港府教育政策的方針起一定影響。 馬儀英是虔誠的基督徒,曾為中華基督教會和合一堂等擔任教會事工。.

新!!: 岑維休和馬儀英 · 查看更多 »

譚雅士

譚雅士,OBE,JP(,),香港大律師和政治家,1939年至1941年出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 譚雅士早年先後受教於拔萃男書院、香港大學、牛津大學和倫敦大學,獲法學士學位後返港成為當時少有的華籍執業大律師。在1939年出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以前,他曾多次獲香港政府委任到不同的委員會供職,並於1931年至1932年出任東華醫院辛未年首總理、1936年至1937年出任保良局丙子年主席、以及在1936年和1937年分別獲委任為市政局非官守議員和團防局紳。譚雅士在立法局供職期間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遠東局勢自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也日益嚴峻,任內他除了反對港府計劃開徵入息稅外,又批評港府於1940年設立的移民局擾民,並多番促請港府平抑物價。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譚雅士先後被日治政府強迫擔任香港善後處理委員會委員和華民各界協議會委員;1945年香港重光後,譚雅士雖然淡出政壇,但獲港府委任為兒童法庭、紳士法庭和交通法庭法官,後來又任中央裁判司署裁判司等職,1949年更與羅顯勝成為首批獲委任為常任裁判司的華人。1951年辭任裁判司後,他重新開展私人執業,至1960年退休。 譚雅士是香港首位華人首席按察司楊鐵樑爵士的岳丈,此外,他在1931年於香港島半山區薄扶林道建成名為「Jessville」的大宅,該座被指具歷史價值的大宅在2006年一度被譚雅士的後人申請拆卸重建,引起公眾關注,經港府介入後,大宅最終得以保留。.

新!!: 岑維休和譚雅士 · 查看更多 »

賓臣 (有利銀行大班)

賓臣,OBE,JP(Donovan Benson,),英國殖民地銀行家,1937年2月至1952年7月擔任有利銀行香港經理,退休後於1953年3月至1967年9月出任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主席。 賓臣1919年加入有利銀行,曾在馬來亞、新加坡和檳城等地工作前後17年,1937年2月調任香港經理,任內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香港淪陷的時候雖然他正好身在外地,但當1945年香港重光後,他立即返回香港負責重整銀行業務。戰後,他籌劃香港總行的重建計劃,但總行新廈要到他退休後的1953年12月才告落成啟用。在任經理期間,他還曾獲港府奉委非官守太平紳士,戰後曾兩度暫任行政局非官守議員。 退出有利銀行後,賓臣決定以香港為家,除了擔任多家工商機構的主席和董事職務,又熱心從事社會公職,並特別關注兒童福利,當中包括在1953年至1964年出任兒童法庭法官,任內他常對犯事的貧苦家庭兒童予以特別體恤。另外,他曾任香港遊樂場協會會長、香港保護兒童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以及參與香港青少年培育會和香港童軍總會等組織的工作。賓臣還早於1940年參與草創香港防癆會,同時出任該會義務司庫,戰後他於1948年出任該會董事一職,翌年更獲選為董事會副主席,後來於1963年出任主席,到1964年6月退休。在防癆會任職的他更會逢星期日專門到律敦治療養院的兒童病房,探望染上肺病的兒童。 熱愛賽馬和馬球運動的賓臣也曾任香港馬會主席前後14年,任內他大力推動馬會的慈善事業,他不單止促成馬會先後作出多筆捐款,而且在1959年成立香港賽馬會(慈善)有限公司,使馬會的捐款計劃變得更系統化。為了肯定馬會的慈善工作,英廷特於1960年向馬會賜予「皇家」名號,使之升格為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同時間,賓臣任內見證賽馬博彩活動日益平民化,雖然馬會唯一的跑馬地馬場在賽馬日經常滿座,惟馬場看台擴建和興建新馬場的計劃,都要在他卸任以後才得以實現。另一方面,儘管面對外圍馬的問題,但一方面香港政府否決由馬會開設場外投注站的建議,另方面賓臣也反對業餘賽馬活動職業化,結果這些建議同樣要到賓臣卸任主席後才得以落實。賓臣任內還先後發生司馬克、李路和何煒航三名騎師墮馬身亡的慘劇,皆轟動馬圈一時。.

新!!: 岑維休和賓臣 (有利銀行大班) · 查看更多 »

黎明 (傳媒及出版界人士)

黎明,OBE(Lai Ming, Richard,),香港傳媒工作者、公務員及作家,1976年至1978年擔任政府新聞處歷來首位華人處長,1978年至1987年獲香港中文大學聘任為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 黎明是毛里裘斯華僑,也是著名文學家林語堂的女婿,曾與妻子林太乙為林語堂的《天風》月刊擔任主編。黎明早年曾在中國、美國和星加坡等地生活,1962年至1987年間定居香港。黎明晚年與妻子定居美國,曾負責編校林語堂多份中國古典文學英文譯作。.

新!!: 岑維休和黎明 (傳媒及出版界人士) · 查看更多 »

關國煊

國煊(KWAN Kwok Huen,),中國近代史學家,廣東順德人,生於順德。畢業於香港仿林中學、建公書法專修學院、台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讀中學時,以慧、慧之、君慧、慧君筆名投稿香港《華僑日報》、《星島日報》副刊《學生園地》。1955年獲《青年文友》月刊徵文比賽高級組冠軍、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及全港中小學書法比賽高中組冠軍。大學畢業後,返港長期任中學文史教員。課餘以本名及筆名鄭仁佳、關--昌、趙志邦在台灣《傳記文學》月刋發表《民國人物小傳》多篇。.

新!!: 岑維休和關國煊 · 查看更多 »

鄧律敦治

鄧傑沙·傑汗智·律敦治,CBE,JP(Dhunjisha Jehangir Ruttonjee,),世稱鄧律敦治(Dhun Ruttonjee),香港帕西商人、慈善家和政治家,1953年至1968年擔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任內於1962年至1968年任該局首席非官守議員。 鄧律敦治早年受教於聖若瑟書院和香港大學,曾經在華工作,其後返回香港協助打理父親的洋酒進出口貿易和房地產業務。鄧律敦治的父親J·H·律敦治也是慈善家,兩人在香港淪陷期間積極接濟印度社群,1944年更曾因從事反日活動遭日軍拘捕下獄,期間受盡折騰,到1945年香港重光後始獲釋放。二戰過後,鄧律敦治的父親在1948年參與創立香港防癆會,其後又分別於1949年、1956年和1957年斥資創立律敦治療養院、傅麗儀療養院和葛量洪醫院。鄧律敦治對其父的公益慈善事業也十分支持,並在父親於1960年逝世後擔任律敦治療養院和葛量洪醫院等院所的管治委員會主席,以及在1964年至1974年出任防癆會主席。 鄧律敦治在二戰後也十分積極參與社會事務,除了立法局的工作,他曾自1950年至1957年出任市政局非官守委任議員。在立法局內,鄧律敦治敢於批評時政,涉及的民生議題包括教育、醫療和房屋等各方面。此外,他對於香港的政制發展也有不少看法,但當中不少意見未獲當局採納,而有一些構思則要到多年以後才得到實踐。六七暴動期間,鄧律敦治多番嚴辭斥責左派滋事份子,而且是最早在亂事中公開支持港府的人士之一。為肯定他歷年來擔任社會公職和公益慈善方面的表現,他曾經多番獲得英廷授勳,並在1969年獲母校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新!!: 岑維休和鄧律敦治 · 查看更多 »

J·H·律敦治

傑汗智·賀穆士治·律敦治,CBE,JP(Jehangir Hormusjee Ruttonjee,),香港企業家和慈善家,是來自印度孟買的帕西人,1948年參與創立香港防癆會,另分別於1949年、1956年和1957年先後創立律敦治療養院(律敦治醫院前身)、傅麗儀療養院和葛量洪醫院。 律敦治1892年跟隨母親來港,父親則早於1884年來港經營洋酒進出口貿易,而且頗為成功。從聖若瑟書院畢業後,他協助父親打理業務,到1913年還因為父親退休而正式接手全盤生意。他後來進一步涉足地產,在中環、尖沙咀、深水埗和深井等地購入多幅土地。1930年,律敦治創立香港啤酒廠有限公司,選址深井興建啤酒廠,生產以HB啤為品牌的本地啤酒,啤酒廠在香港淪陷期間一度停產,但戰後旋在律敦治主持下恢復運作。惟他不久以後於1947年決定出售啤酒廠,該廠隨後於1948年成為生力啤啤酒廠。 香港淪陷期間,律敦治接濟不少香港帕西人和印度人,又與兒子鄧律敦治暗中安排把食物偷運入獄。後來他們的行為被日方揭發,結果在1944年被捕下獄,並且受盡折磨,其後再被判監五年,到1945年香港重光始獲提早釋放。1944年,他的次女蒂美因肺結核病逝,對他構成很大的打擊。為了紀念次女和向社會大眾宣揚防治肺結核的重要性,他在戰後促成防癆會成立,及後又進一步捐出鉅款創立律敦治療養院、傅麗儀療養院和葛量洪醫院,當中傅麗儀療養院乃紀念1952年因癌病逝世的幼女傅麗儀而命名。歷年來,他對防癆會和各家院所的累積個人捐款高達200萬港元。律敦治身後,家族業務和慈善公益事務由其子鄧律敦治接手打理。鄧律敦治歷任市政局及立法局非官守議員等公職,1962年至1968年任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

新!!: 岑維休和J·H·律敦治 · 查看更多 »

林思顯

林思顯,CBE,JP(Daniel Lam See-hin,),香港銀行家及教育家,前嘉華銀行董事局主席及香港浸會學院(香港浸會大學前身)校董會主席,1965年至1968年擔任市政局委任議員,以及在1967年和1968年間兩度獲委任為立法局臨時非官守議員。 林思顯的父親林子豐博士是嘉華銀行創辦人,儘管林思顯在父親於1971年逝世時接過董事局主席一職,但其時銀行控股權已落入美國財團手中,1974年再落入新加坡僑商劉燦松手上。1986年,嘉華銀行獲中信集團注資,從此添上中資色彩,但林思顯仍然以獨立非執行董事身份留任董事局。1998年,嘉華銀行正式改名為中信嘉華銀行,林思顯其後於2002年辭任董事局,標誌着林家完全退出嘉華銀行業務。2010年5月,中信嘉華銀行有限公司進一步改名為中信銀行(國際),「嘉華」一名走進歷史。 在嘉華銀行的工作以外,林思顯除了擔任過市政局議員和立法局臨時議員,還屢獲香港政府委以不同的工商業公職,並參與籌組香港工業總會和香港貿易發展局,以及曾任兩屆香港潮州商會主席。此外,林思顯由1968年至1986年在父親參與創辦的香港浸會書院出任校董會主席,任內見證學校在1972年獲港府准許由「書院」改名為「學院」、1978年率先引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以及在1983年獲大學及專上教育資助委員會(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前身)接納成為資助院校。 林思顯來自虔誠的浸信會家庭,父親林子豐博士除了是嘉華銀行和香港浸會學院創辦人,還歷任香港浸信會聯會主席和同屬浸信會的香港培正中學校長和澳門培正中學校監等職。林思顯也隨父親先後出任兩地的培正中學校監,以及民生書院校董會主席和校監等職務。林思顯的胞弟林思齊博士是加拿大富商,1988年至1995年成為該國歷史上首位華人省督。.

新!!: 岑維休和林思顯 · 查看更多 »

恩平市

恩平(官方外文名称为Enping,传统粤语外文名称为Yanping)位於中国廣東省南部,是江門市下轄縣級市。 全市通行恩平语、粵語,在海外特別是美洲擁有大量华侨,是著名的僑鄉。傳統上,與新會、開平、台山,合稱「四邑」。.

新!!: 岑維休和恩平市 · 查看更多 »

1985年12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1985年12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12月31日.

新!!: 岑維休和1985年12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