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山南道

指数 山南道

山南道是唐朝的一个道。治所在襄州襄阳。贞观十道之一,位置在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剑门关以东。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陕西省南部,四川省东北部,湖北省西部和重庆。开元之後,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

23 关系: 塔海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巴州 (四川)巴中市开元十五道利州 (西魏)唐朝元和郡县志元结甘肃历史益州盧知猷隆化县 (重庆古县份)道 (行政区划)高麗 (918年-1392年)贞观十道龍陽縣 (武陵)薛大鼎藩鎮割據李杰 (武威县子)清化郡朝鲜半岛古代行政区划

塔海

塔海,元朝大臣。哈剌鲁氏。铁迈赤之孙。虎都铁木禄的侄儿。开始在土土哈属下充当哈剌赤。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随从元世祖平定乃颜之乱。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担任博儿赤(司膳)。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任中书直省舍人,迁客省副使。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即位,进和林行省理问,由同知和林等处宣慰使事迁中书右丞。八月,加太尉、平章政事。至大三年(1310年),任枢密副使。历任佥通政院事、和宁路总管、汴梁路总管。上书朝廷免征虚粮二十二万石,民赖以安。改任庐州总管,当年饥荒,开仓粜粮。官至资善大夫。在职期间注意反映实情、开仓减税。天历元年(1328),任佥书枢密院事,守潼关、河中,抵御支持元天顺帝的山南道廉访使铁木哥军和阔不花军。冬,率军在南阳击败铁木哥等西军的进攻。升大都督。.

新!!: 山南道和塔海 · 查看更多 »

山南东道

山南東道,中国唐朝时设置的道。 唐朝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山南道東部置,為全國十五道之一。採訪處置使治襄州(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陽市)。轄境約當今陝西省秦嶺、華山以南,汶水河、子午河、大巴山和重慶市萬州區、墊江、梁平縣一線以東,河南省伏牛山、桐柏山丘陵以西,自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至湖北省洪湖市長江以北地區。乾元元年(758年)廢。安史之乱後,梁崇义曾经在这里割据。.

新!!: 山南道和山南东道 · 查看更多 »

山南西道

山南西道是唐朝的一个道。开元十五道之一,位置在秦岭以南,剑门关以北。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南部,四川省北部。开元时期,分山南道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安史之乱後,山南西道的治所梁州(汉中)升格为兴元府,山南西道节度使因此又称兴元节度使。.

新!!: 山南道和山南西道 · 查看更多 »

巴州 (四川)

巴州,中国西魏到北宋设置一个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巴中市。 延昌三年(514年),北魏設置。隋朝,設置巴州下轄6郡、9县。開皇(583年3年)改为万州。大業元年(605年)与蓬州統合,管轄13郡、16县。大業三年(607年)行郡制,改为清化郡,管轄14县,户一万六千五百三十九。 唐朝巴州属于山南道、山南西道,户三万二百一十,口九万一千五十七。下辖九县。五代十国巴州属于前蜀、后蜀。北宋巴州属于利州路。南宋巴州属于利州东路。元朝巴州属于四川行省广元路。明朝巴州属于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宁府。清朝巴州属于四川省保宁府。民国2年(1913年),巴州改为巴中县,属四川北道(治今阆中市)。.

新!!: 山南道和巴州 (四川) · 查看更多 »

巴中市

巴中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东邻达州市,南接南充市,西界广元市,北连陕西省汉中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北面为米仓山、大巴山区,南部则为丘陵区。南江由北向南流经城区,后段称巴河。全市总面积1.23万平方公里,人口332.86万。.

新!!: 山南道和巴中市 · 查看更多 »

开元十五道

开元十五道,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在唐太宗贞观十道的基础上,将十道进一步分成了十五个道。关内道的长安地区列为京畿道,河南道的洛阳地区列为都畿道,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岭南道的福州、建州、泉州划归江南东道。 各道置采访使,仿照西汉的刺史制度,只起监察性的作用。但不久后安史之乱,原本只用于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制度被广泛用于全国,节度使一般被授予州刺史,于是同时掌握本州甚至邻州的军政权力,而且其辖区也成为“道”,或称“藩镇”,成为有实际权力的一级非正式行政区划。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天下政区已经基本被各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防御使瓜分,开元十五道完全失去了实际意义,只保留了地理意义,比如江南西道现在的江西省的名称的渊源。 * Category:唐朝并称 Category:中国名数15 K.

新!!: 山南道和开元十五道 · 查看更多 »

利州 (西魏)

利州是中国古代的州,位于现在的四川省广元市。 西魏废帝元钦三年(554年)改西益州置为利州,治所在兴安县(隋朝改为绵谷县,今四川省广元市西北),唐朝属山南道、山南西道、山南西道节度使。宋朝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等地。宋朝属于利州路。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为广元路,明朝为利州卫,清朝为广元县。.

新!!: 山南道和利州 (西魏)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山南道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元和郡县志

《元和郡縣圖志》,唐代地理著作。是中國現存最早、較完整的地理總志。 《元和郡縣圖志》由李吉甫撰,完成於元和八年(813年)。原本四十卷,目錄二卷,共四十二卷。內容以貞觀時期的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為綱,配以唐憲宗時的實際上存在的四十七個觀察使、節度使轄區(當時也同樣稱為"道"),每道繪有圖,記載各鎮之地理沿革、户口、山川、贡赋等,內容可上溯到三代或《禹贡》的记载。 南宋以后图已亡佚,亦略称为《元和郡县志》,文字也有残缺,第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六诸卷已佚,第十八卷和第二十五卷缺一小部份。《四庫總目提要》說:“輿地圖經,隋唐誌所著錄者,率散佚無存;其傳於今者,惟此書為最古,其體例亦為最善,後來雖遞相損益,無能出其範圍。”清代严观著有《元和郡县补志》,缪荃荪有《元和郡县志缺卷逸文》。 Category:唐朝典籍 Category:地理總志 Category:地理書籍.

新!!: 山南道和元和郡县志 · 查看更多 »

元结

元结(),字次山,号漫郎、猗玕子,河南鲁山人。唐朝进士、官员。.

新!!: 山南道和元结 · 查看更多 »

甘肃历史

肃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始祖的主要聚居地和古代东亚农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禹贡九州中甘肃省境大部属雍、涼二州,旧称“雍涼之地”。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 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张掖大佛寺、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历史古迹都与甘肃历史相关。新欧亚大陆桥 重新构筑起现代丝绸之路,甘肃作为中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新!!: 山南道和甘肃历史 · 查看更多 »

益州

益州,中国古地名,西汉开始设置的行政区划,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 殷商时期是巴人生活的地方。战国末期秦国灭了巴蜀之后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刺史部,别称刀州。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大部;湖北省西北部及甘肃省小部分地区。东汉治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北)。中平年间移治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市东北)。兴平年间又移治成都县(今四川成都市)。 三国时期,刘备占领此地並建立蜀汉政权。三国末年曹魏灭蜀汉,分割益州,另置梁州。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分割益州,另置宁州。其间十六国时期,李特在益州建立成汉政权,譙縱在此建立譙蜀政权。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在全国设立十道,益州属剑南道,梁州属山南道,益州为原蜀郡之地。天宝元年(742年),益州改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蜀郡更升为南京成都府,剑南节度使再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节度使, 简称「東川」、「西川」。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失败,成都府被降为益州,成都府路改为益州路,成都仍为治所。重和元年(1118年),益州再升格为成都府,自此益州的名称不再存在。 Category:南北朝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四川的州.

新!!: 山南道和益州 · 查看更多 »

盧知猷

盧知猷,字子謩,唐朝末年大臣,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 盧知猷祖父卢纶,父亲盧简能。卢知猷中进士第,登弘词科。补秘书省正字,中书舍人。入拜左拾遗,历官右补阙、饶州刺史、兵部郎中、吏部郎中、太常少卿。唐僖宗逃到山南道,盧知猷避地金州,任商州刺史。僖宗还驾,征拜盧知猷工部侍郎,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领太常卿。旋进位太子太师、检校司空。卢知猷器量浑厚,世推为长者。擅长书法,有楷法,文辞赡丽。唐昭宗为刘季述所幽禁,盧知猷愤恨而卒,赠太尉。.

新!!: 山南道和盧知猷 · 查看更多 »

隆化县 (重庆古县份)

隆化县,中国古县名。 唐贞观十一年(637年),析巴县置“隆化县”,以城西永隆山得名,治所位于今重庆市南川区城区。隶属山南道涪州。先天元年(712年),避唐玄宗李隆基讳,改名为宾化县。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改宾化砦复置“隆化县”,隶属夔州路涪州。熙宁八年(1075年),隆化县改属夔州路南平军。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南平军治迁至隆化县。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隆化县为南川县。.

新!!: 山南道和隆化县 (重庆古县份) · 查看更多 »

道 (行政区划)

道,是源於中國的行政區劃单位,後成為儒家文化圈國家普遍采用的行政區單位。.

新!!: 山南道和道 (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高麗 (918年-1392年)

丽(918年-1392年),又称高麗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王朝之一。918年泰封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丽国,定都于自己的家乡开京(即今开城)。高丽历史在朝鲜半岛维持了近500年,直到1392年朝鲜王朝的建立。 佛教是高丽国的国教。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高丽国青瓷制作手艺精湛,闻名世界。部分观点认为,高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国家,但史學界大多數則認為中國在更早的時期已經發明了銅活字印刷術,並用於印製紙鈔。 高丽国都的开城在三国时代属于高句丽,所以王建以高丽为国号(“高丽”的名稱源于“高句丽”,高丽就是高句丽王朝后期通用的简称)。高丽被今天的朝鲜政府认为是朝鲜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但有些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朝鲜的国家是新罗,如韩国学者李基白就表示:“毕竟是统一的新罗的领土和人民,在那里形成的社会文化构成了后来朝鲜历史的主流”。韩国前总统金大中也曾在文中提及统一的新罗为韩国历史的源头。.

新!!: 山南道和高麗 (918年-1392年) · 查看更多 »

贞观十道

贞观十道,贞观元年(627年)二月,唐朝政府并省全国的州县,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废郡为州,故每道各辖若干州。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在唐前期是监察机构而非正式行政机构。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兴起,道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并伴随各地节度使,成为藩镇割据的开始。隋唐以来,作为战争时的作战区域,如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贞观十道虽然只是按需要设监察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划,但已经是囊括全国的地理分区,对后世影响巨大。现在的河北省、河南省的名称,就来源于当时的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在唐太宗贞观十道的基础上,将十道进一步分成了十五个道。.

新!!: 山南道和贞观十道 · 查看更多 »

龍陽縣 (武陵)

龍陽縣。三國吳赤烏十一年(248年)分吳壽縣地置龍陽縣,今漢壽縣地,縣治即今漢壽縣城。晉屬荊州武陵郡。南朝宋屬郢州武陵郡;南齊因之;隋屬荆州武陵郡;唐屬山南道朗州;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改名辰陽縣。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復名龍陽縣,紹興五年(1135年)升為龍陽軍,移縣治於黃城砦。紹興三十年(1160年)降為龍陽縣。又移縣治於今漢壽縣城。屬常德府。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龍陽州,屬常德路。明洪武三年(1370年)復降為龍陽縣。明、清二朝屬常德府。民國二年改名漢壽縣。.

新!!: 山南道和龍陽縣 (武陵) · 查看更多 »

薛大鼎

薛大鼎(),字重臣,蒲州汾陰(治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唐朝初年官员,著名良吏。 出於河東薛氏,祖乃北周太子少傅博平公薛善。父薛粹,隋時任介州長史。605年左右,介入漢王楊諒謀反案,被殺。薛大鼎因年幼得免死罪,淪為“官奴”,流落辰州(今湖南沅陵),而後成為軍人,獲得釋放。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太原起兵,薛大鼎在龍門投歸其幕府,建議李淵先攻隋朝永豐倉(渭水與黃河交界的著名糧倉,今位於陝西省大荔縣)。但李淵諸將決議取河東,故李淵未採納薛說,但用之,命為大將軍府「察非椽」(類似於御史,糾察政風)。 唐朝建立,任為地方官吏,武德四年(521年)任為山南道(即今荊州市)副大使。他在山南道任內,招撫流民、鼓勵耕田,政績頗善。貞觀中,累转鸿胪少卿、滄州刺史。鄭穗本刺瀛州,賈敦頤刺冀州,薛大鼎刺滄州,三人皆有名,因所在地為鼎足之勢,被讚為「鐺腳刺史」。永徽四年(653年),授银青光禄大夫,行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五年(654年)逝世,有二子:薛克构、薛克勤。.

新!!: 山南道和薛大鼎 · 查看更多 »

藩鎮割據

藩鎮割據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續百餘年直至唐朝滅亡。 其發生是由於唐朝在安史之亂後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而藩鎮割據基本上是安史之亂的延續;唐亡以後出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鎮割據的延續,直至宋太宗979年灭北汉。藩鎮割據的問題對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產生重大影響。 藩镇割据总是不自觉地把藩镇与割据联系在一起,似乎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已经是四分五裂,气息奄奄,而且也模糊对唐朝中后期一百五十多年的政治风潮、经济变革、制度更替以致文学艺术现象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复杂历史笼统地称作藩镇割据。唐代藩镇割据与动乱的历史,是从安史之乱以后开始,所谓“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黄巢之亂以后,“天下分裂而无纪”,接于五代十國,陷于军阀混战的另一番境地。 實際上,从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到唐懿宗在位期間黄巢起义爆发的乾符年间,大约110多年时间里,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藩镇数目最多也大体固定在46个左右。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p.17-29, 77-10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只是事實上,李唐皇室大权旁落,無法完全控制節度使,但節度使也不像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般,完全不受中央政府控制。.

新!!: 山南道和藩鎮割據 · 查看更多 »

李杰 (武威县子)

李杰(),本名务光,相州滏阳县(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北魏并州刺史李宝的后裔,唐朝官员。.

新!!: 山南道和李杰 (武威县子) · 查看更多 »

清化郡

清化郡,中国隋朝时设置的郡。 大业三年(607年),实行郡制,改巴州设置清化郡。治所在化成县(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下辖十四县:化成县、曾口县、清化县、盘道县、永穆县、归仁县、始宁县、其章县、恩阳县、长池县、符阳县、白石县、安固县、伏虞县。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恢复清化郡为巴州。天宝元年(742年),实行郡制,再改巴州为清化郡,属于山南道。乾元元年(758年),恢复州制,再改为巴州。 Category:隋朝的郡 Category:唐朝的郡 Category:四川的郡 Category:巴中行政区划史 Category:607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758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山南道和清化郡 · 查看更多 »

朝鲜半岛古代行政区划

朝鲜历史上有史可证的道制历史始于11世纪高丽王朝时期,更早的统一新罗时代,于7世纪后期设置过州和牧等一级行政区。.

新!!: 山南道和朝鲜半岛古代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