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31 关系: 卜力,南果洲,司徒拔,后海灣,吉慶圍,大埔 (香港),大埔區,大埔公路,大嶼山,大鏟島,大鵬灣 (南海),大英帝国,天主教香港教區,客家语,客家民系,官地,寶安縣,寶安文氏,尤德,將軍澳,屏山 (香港),屏山鄧氏,屏山鄧族文物館,屯門區,嶼南界碑,嶼北界碑,不平等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飞地列表,中國大陸與香港關係,中国叛乱列表,中国大陆与香港矛盾,中英聯合聲明,中英街,布力,九龍,九龍城區,九龍寨城,广东人,廣福橋,廣深鐵路,廣深港高速鐵路,往来港澳通行证,圍頭人,地租,北區 (香港),北果洲,分流炮台,八鄉,元朗區,石崗軍營,... 扩展索引 (81 更多) »
卜力
卜力爵士,GCMG,DL(Sir Henry Arthur Blake,別名卜公,),是英國派駐香港的第十二任港督(1898年-1903年)。.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卜力
南果洲
南果洲,又稱南九柱島、南九針島、大洲,是香港的一個島嶼,地區行政上屬於西貢區《三龍口傳說所涉諸島地理輯釋》 黃垤華著。果洲群島之一,位於北果洲以南、東果洲以西《2004香港街道地方指南》 通用圖書有限公司編 ISBN 962-8797-32-8。 在香港的官方地圖中,南果洲的英文島名叫South Ninepin Island。 南果洲上並沒有居民居住。.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南果洲
司徒拔
司徒拔爵士,GCMG,FZS,JP(Sir Reginald Edward Stubbs ,),舊譯史塔士,英國殖民地部官員,曾長年在白廳供職,後來罕有地獲外調到錫蘭的殖民地政府工作,並且在十分短的時間內升任總督之職。司徒拔曾先後出任香港、牙買加、塞浦路斯與錫蘭的總督,任內以作風率直強硬和不易妥協著稱。在任香港總督期間,司徒拔就因為拒絕對海員大罷工與省港大罷工作出讓步,結果釀成了軒然大波。他後來在任錫蘭總督時,復遇上了布雷斯格德爾事件,並在事件發生後不久引退。.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司徒拔
后海灣
--,是香港和深圳市之間的一個海灣,準確位置介乎香港新界元朗平原以西和廣東省深圳蛇口半島東南方之對開海域。 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后海灣原來整個皆屬香港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方宣稱在1950年代曾經採取行動實際控制了部分后海灣,寶安縣可管理沿岸約200米的範圍,但當時未得英國政府確立。目前的劃界是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後生效,后海灣的香港管理界線有小許變動,有一半左右的水域被劃入广東省範圍。而在2007年,香港政府重新租用前身為香港水域的深圳灣口岸港方口岸區,以實施一地兩檢,使香港疆界重新跨越深圳灣。.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后海灣
吉慶圍
吉慶圍是香港一個著名的圍村,位於元朗區元朗錦田錦田公路側,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泥圍合稱「錦田六圍」。.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吉慶圍
大埔 (香港)
大埔是香港新界東北部,面臨吐露港的一個地方,是香港十八區——大埔區的主要部分,大埔新市鎮座落其中。大埔位於吐露港西北面,距離沙田約11公里,粉嶺約8公里。大埔三面環山,分別為九龍坑山、北大刀屻、大刀屻、大帽山和草山。.
大埔區
大埔區(Tai Po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東部,範圍包括大埔、東平洲、大埔滘、汀角、船灣、林村谷,白石角及它的外飛地為赤門海峽兩岸的西貢半島北部(西貢北)。它的總面積約為148平方公里,是香港第二大行政區域。根據2016年中統計,大埔區人口為303,926人。 大埔區人口主要聚居於大埔新市鎮內七大出租公共屋邨和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以及太和站附近的大埔舊墟和大埔墟站附近的大埔新墟的私人屋苑。其餘不少居民散居於大埔區內133條大小村落。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大埔為安全社區,是全球第90個安全社區,也是香港第3個安全社區(第1是屯門區,第2是葵青區)。.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大埔區
大埔公路
大埔公路(英文:Tai Po Road),1902年落成,是香港新界地區第一條落成的公路,全長近22公里,現時共分為9段。大埔公路南起九龍西部的深水埗,繞經新界東主要地區(沙田、大埔),現時止於大埔林村。過去大埔公路作為新界地區舊環迴公路的東線,終點曾經北至粉嶺,連接西線青山公路組成來往新界全境的交通要道。.
大嶼山
大嶼山(Lantau Island,亦作Lantao Island),位於香港西南面,為香港最大島嶼,面積達147.16平方公里;比較香港第二大的島嶼香港島的面積大上近一倍。在香港行政區劃上,大嶼山大部分土地屬於離島區,而大嶼山海域亦成為通往澳門、珠海和中山之主要航道,惟大嶼山東北部青洲仔半島一帶,包括陰澳、竹篙灣及汲水門等,則屬於荃灣區。 大嶼山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遠離香港市區(當時對外交通完全依靠渡輪和街渡),不少土地均未開發,人煙稀少。隨着香港國際機場搬遷至此、青馬大橋(包括港鐵東涌綫及機場快綫)及汲水門大橋等相繼落成,將大嶼山與香港市區連接。北大嶼山新市鎮的開發、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啟用及未來港珠澳大橋的落成,促進大嶼山的都市化發展。 截至2018年,大嶼山仍有不少舊式鄉村存在。同年3月,大嶼山大浪村當中的居民接受專欄訪問,指出大浪村為客家村落,目前只有大概十五戶人居住,而當中亦有私房菜形式的餐廳。.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大嶼山
大鏟島
大鏟島(英語原名:Tai Shan),位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蛇口西面的前海灣海面,為深圳市第二大島,與鄰近島嶼小鏟島和孖洲合稱「大小鏟島」。大鏟島由南山區管轄。.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大鏟島
大鵬灣 (南海)
大鵬灣(Mirs Bay,故又叫莫士灣或馬士灣)是一個位於香港和中國大陸之間的海灣。它的西面和南面分別為香港的吉澳和西貢半島,而北面和東面則為深圳的鹽田、大鵬和南澳所包圍。海灣的中央為香港大埔區的東平洲和石牛洲。 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和中國大陸在大鵬灣一帶是以深圳東部的海岸線,即西起沙頭角,東至大鵬半島最南端的大鹿灣定為中港界線,所以以南的大鵬灣原來整個皆屬香港管轄;然而香港主權移交後,其北部近岸地方交由深圳市管轄,也使香港失去同樣位處大鵬灣海岸線以南的洲仔島(位於大梅沙灣)和洲仔頭(位於接近大鵬半島的平洲海上)的管轄權。雖然港深之間的大鵬灣水域已界定,但隨著深圳鹽田港及東港各油氣庫的落成,來往鹽田港,大鵬灣油庫及迭福灣兩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船隻往往不會依照水域界線限制而行,而是會直接橫過赤洲和東平洲之間的香港大鵬灣水域(而進出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天然氣輪,必須按照接收站對出海面LNG1及LNG2號燈號指示,並由接收站的拖船牽引進出碼頭)。.
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或稱不列顛帝國(British Empire),是一個在16世纪至20世纪末间由英国統治的全球帝國,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認定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帝國,最大領土面積曾達3,400萬平方公里。 16世紀,一般认为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格瑞福兰海战,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但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並不代表英國取代了西班牙的霸權,直到300年後的19世紀英國才做到這點。1500年到1600年,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英法百年戰爭中輸給了法國,所以在歐陸幾乎沒有發言權;但是憑藉著其專注于海外殖民地的拓展,所以反超歐洲第一個殖民國家葡萄牙,成為繼西班牙、荷蘭之後第三大的海軍強國,同時也擁有了面積第三大的海外殖民地。此時,英國的國際地位依然不如殖民最大國西班牙、歐陸最強國法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者奧地利三國,但是已經成為在二流國家當中的第一把交椅。 整個17世紀和18世紀,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對法國發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年-1815年),與當時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爭奪歐洲以外的海外霸權;這也是英國從不插手歐洲事務、轉向積極干涉歐洲的起點。第二次百年戰爭並不是像第一次百年戰爭一樣的單一戰爭,而是多次歐洲戰爭的集合體,其中英國刻意奉行“不斷幫助法國的敵人、只要是法國的敵人就是英國的盟友”這一政策,導致這些零碎的反法戰爭加總起來的時間長達一百年。又由於1600~1799年代,原本第一位的西班牙帝國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衰弱姿態,於是英國趁機崛起,以非常快的速度擴張殖民地。英國先是在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有著貿易和資本,但是軍隊實力並不是很強大的荷蘭;再接受了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進思想;同時又在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夺取整个加拿大和印度的殖民地,标志着在“海軍上”英国已經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而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僅次於西班牙的第二大殖民帝國。但是同時,英國也在海外戰爭中嘗到了第一次失敗,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輸給了美國。不過總體來說,勝遠遠多於敗,英國的殖民地還是在源源不斷的增加,英國的國際地位也能和法國、奧地利等舊列強平起平坐,成為歐洲的一流強國;超越了原本比較強大但是已經衰弱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瑞典、波蘭-立陶宛等中型歐洲國家。 19世紀,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對英國的霸權如虎添翼。原本只能藉著和法國敵對參與歐洲事務的英國,可以利用其獨有的工業產品掌控的歐洲的經濟命脈、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威懾弱小的歐洲國家。19世紀初期,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全部獨立,間接導致英國成為真正的海洋霸主,此時英國終於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是歐洲以及世界第一。1815年,击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大英帝国徹底超越其他所有歐洲國家、一跃成为歐陸第一强权,在武力上只有俄羅斯帝國能和英國一較高下,但由於俄羅斯的經濟和科技落後,所以英國成為歐洲霸主;也因為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數量最多、科技最發達、控制各個大陸的經濟都市,而成為了主導地球發展的“世界帝國”。此時的英國屬於歐洲五大列強(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之首,主导国际事务达100年之久,这段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又因為年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英國的時代、所以又稱“維多利亞時代”。由于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内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2個「日不落帝國」。 20世紀,重新統一的德意志帝国打敗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陸軍第一強國,而德意志帝國和美國所開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又衝擊了原本英國在科技領域的最高地位,導致英國國力有所下降。但是雖然在軍力和科技上顯示出落後的跡象,但是在殖民地領域英國和她的老對手法國則擴張的比以往更加迅速,英法依然佔有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的殖民地面積。第一次世界大戰结束後的1921年,由於戰爭的摧殘,英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已經遠遠不如美國,但因為英國是對付德國的主要勝利國之一,根據巴黎和会托管了德國的殖民地,而達到殖民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當時英國的國土覆蓋地球上25%的土地和25%的人口,成為“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跨度最廣的国家”。大英帝國在世上傳播英國的宗教、法律、制度、文化、科學、商業、語言,帝国霸權幫助英国本土實現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也導致了世界性國際語言——英語的通行。 在一戰和二戰的“戰間期”,英国国力已不足以支撑其帝国体量,再加上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的影响,英国政府最终于1931年宣布放弃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芬兰、爱尔兰、新西兰和南非六个白人自治领在政治上的控制,自此英联邦体系开始逐步取代大英帝国体系。加上英國對執行地採取民主議會制度和精英教育的方式,導致印度、非洲等殖民地民智漸開,接受了英國民主思想的各個殖民地開始反思英國的統治,並且謀求完全的獨立。随着英國本土的民主發達,海外的殖民地(包含自治領也是)的受到英國教育的非歐洲人民想要自己決定其政府的政策與未来,包括議會全面選舉。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亞洲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農業產品)的供應者,所以這些國家即使在從英國獨立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藉著英聯邦架構接受英國的幫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之後,随着英國國力日衰以及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大英帝国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逐漸瓦解,而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则标志着美国正式取代大英帝国成为国际事务领导者。英國的殖民地經歷了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以印度獨立為開始,英國的所有舊殖民地現在幾乎都已獨立,但獨立後的英國殖民地大部分仍然為了增加自己的國際地位而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無論殖民地如何,英國都會宣揚她的議會民主制的優越性、并推薦給殖民地人民,但結果並沒有全部成功(例如埃及、伊拉克、阿富汗、南非、肯亞、辛巴威、烏干達)。今天,英國和她的大部分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组成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英聯邦,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英國無法在政治、外交及經濟等各方面完全控制英聯邦的其他成员,英國與其他英聯邦成員國地位亦是平等,英國女王僅僅是英聯邦的象征性元首,而其他英聯邦成員甚至憑著自由意志可以做出反對、否決、對抗英國的決定。 到了21世紀,历史学家一般以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中國,作为大英帝国终结的标志。雖然英國的殖民化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優先考量,也為殖民地留下更好的基礎建設,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產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稳定,同時因為各殖民地内部民族的複雜性,在殖民地時,英國會用「分而治之」、「精英制度」、「以夷制夷」的政策或者直接放棄對當地民族問題的解決而離開,使得像愛爾蘭共和国、印度、巴勒斯坦、津巴布韋、肯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圭亞那和斐濟等國家在獨立後面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衝突。最後,大英帝國的形成是4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和外交活動,是一個時代特定群體、文化、國際政治、貿易的總稱。.
天主教香港教區
天主教香港教區(Dioecesis Sciiamchiamensis;Catholic Diocese of Hong Kong)是天主教會在香港設立的教區,現今管轄範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境,由羅馬教廷直接牧養。現任教區主教為楊鳴章主教,為教區第6位華人主教。 現有298位神父和23位執事,64名修士和481名修女,共有34個修會在教區內服務。全港共有52個堂區,包括40所教堂,31所小教堂和27所禮堂。教區中樞座落於中環堅道之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並於座堂毗鄰設有教區中心處理教務、以及香港明愛總部和明愛轄下社會服務中心提供社區服務。.
客家语
-- 客家語《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大眾運輸工具除國語外,另應以閩南語、客家語播音。」民國89年(2000年)3月31日立法(白話字:Hak-kâ-ngî),俗稱客家話(Hak-kâ-fa),簡稱客語或客話,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语言,為客家民系的母語。其母語人口分佈於廣東東北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即傳統的客家地區;臺灣分佈於桃竹苗、六堆和花東縱谷等地(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東南亞尤其是馬來西亞亦有不少母語人口。 客家語是汉语的一支。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客家語是它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視客家語為獨立語言的話,則客家語下有數支客家語的方言。無論如何劃分,客家語的地位都跟官話、粤语、吳语、闽语、晉语、湘语、贛语等相同,要麼同為獨立語言,要麼同為漢語下的一級方言。 客家語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直至1996年,全球以客家语为母语的人数约为3400万人,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位居世界第30名。根據《客家方言的分區》,截至2007年為止全球以客家語為母語的人數大約有4400萬人,但能流利使用者不到3000萬人。又根据《民族语》的统计数据,客家语的母语使用者人数约有2989萬人。 客語的称谓眾多,在中國大陸部份省區被称為𠊎話、土廣東話;台灣客家語在日治時期則常被稱為廣東語,並出版諸多相關作品。語言學者對於客家語屬漢語方言或是當成一門語言尚有爭論,現今客家語在台灣視為一門獨立語言,並於2017年12月29日正式將台灣客家語列為國家語言。客家語發展至1930年代方被正式定名,方為語言學界所熟知。客家語曾被太平天國列為官方语言。因为太平天国发动者,不少會客家話。.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客家语
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俗稱「客家族群」或「客家人」,在西方人類學上被簡稱作「Hakka」(phfs),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是漢族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為中國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漢族民系,也沒有自己的省份。 該民系主要分佈於華南各地,尤其以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和西部(粵西)片區,以及廣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閩西)、江西南部(贛南)、台湾西北部(桃竹苗)及(高屏)地區為主要集中地,主要由南遷的漢族組成,也融合了一些南方少數民族,形成了一种兼具漢族文化與少数民族文化的獨特民系。 「客家」的說法起源于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的四邑原住民對粵東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在四川,當地的客家族群被統稱為「土广东人」,谓其语言为「土广东话」。清初从粤北梅州迁出的族群,到达广东珠三角,称客家,到达广西的称来人、新民,到达江西的称棚民、客籍人。.
官地
官地是香港對政府土地的稱呼。 英治時期,根據《英皇制誥》,所有土地皆屬英國皇室所有,稱為官地(Crown land,直譯為「皇室土地」);只有一個例外,就是中環聖約翰座堂,屬永久業權(Freehold),為英皇送贈予聖公會/坎特伯雷大主教。香港賣地並不是真的將土地永久出售,而只是出售使用權,而且有期限,稱為「'''批地'''」。早期批地年期甚長,為999年,香港會所大廈便是其中之一;後來縮短至99年或以下;新界(包括新九龍)土地則至1997年6月27日;由於新界的租借期限為6月30日,相傳餘下三天是為了辦理轉換手續;現時批地年期則大多為50年,到期時再由當局決定如何處理。此種「批地」做法亦為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倣效,以避免抵觸「土地國有」原則。 亦由於這個原因,直至現在香港幾乎所有土地法理上皆為政府所有,隨時可引用《收回土地條例》(香港法例第124章)收回,拒絕遷出者可被控「佔用官地」;此亦是導致市區重建局及其前身土地發展公司徵收土地時常與居民衝突的原因。.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官地
寶安縣
寶安縣,為中國舊縣名。东晋时设置,唐朝废。明朝时,以故地置新安縣,屬廣東省廣州府。民国初年,复称宝安县,後屬惠陽專區管轄。历史上,宝安县和新安县轄地包括現在的香港全境、深圳大部分領土等。故此,香港原居民及深圳原居民均將籍貫列作「廣東寶安」或者「寶安」。.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寶安縣
寶安文氏
寶安文氏始祖可追溯至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之二弟文壁。因此寶安文氏世代奉文天祥為始伯祖,奉文壁為始祖。寶安文氏同奉文壁之孫文應麟為三世祖,爾後分支為七房,世居於寶安 (今深圳及香港)。.
尤德
尤德爵士,GCMG,GCVO,MBE(Sir Edward Youde,),英國資深外交官員,熟知中國事務,曾任英國駐華大使。國共內戰期間,尤德曾在「紫水晶號事件」立功,事後在1949年獲英廷授勳。1982年,尤德獲委任接替麥理浩爵士,出任第26任香港總督。任內見證了中、英兩國於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確認中方將於1997年7月1日起對香港行使主權。尤德在1986年12月5日訪問北京期間心臟病發猝死,成為唯一一位於任內逝世的港督。.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尤德
將軍澳
將軍澳(Junk Bay或Tseung Kwan O,Junk Bay又譯為「帆船灣」)是香港海灣,位於新界西貢區西南部;沿岸土地亦稱為「將軍澳」,位於九龍半島以東。南部為調景嶺、西南部為鯉魚門、東部則為向東南伸延的清水灣半島。將軍澳本來為陆上人煙稀少,以水上人为主的小渔村,但現已發展為香港新市鎮之一。.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將軍澳
屏山 (香港)
屏山(Ping Shan)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一個地方,當地鄉村統稱屏山鄉(Ping Shan Heung),位於水邊圍的西面,天水圍的南面,洪水橋的東北,是新界五大氏族鄧氏家族的其中一個聚居處。屏山與厦村、十八鄉、八鄉、錦田和新田合稱「元朗六鄉」。.
屏山鄧氏
屏山鄧氏是香港新界五大氏族中,新界鄧姓之一,族人原居於江西吉安,自北宋初期,屏山鄧族的始祖鄧漢黻就由江西吉水縣遷往廣東,定居於元朗屏山鄉。 相傳屏山鄧氏乃黃帝第廿七傳孫曼之後裔。曼被商王封於河北蔓口(今河北省伊川市河北岸一帶),是為蔓侯,賜蔓姓。後又改封為鄧侯,建立鄧國,以鄧為氏。此為鄧姓之起源。四十七世祖鄧禹於西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出生,爵至高密侯,官拜太傅,諡為「元侯」。現時屏山鄧氏宗祠之門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即源於此蘇萬興《坐言集之屏山鄧族》(香港:超媒體有限公司,2008年9月),頁7-12。.
屏山鄧族文物館
族歷史及屏山文物徑沿途古蹟,於2007年4月15日正式開放。.
屯門區
屯門區(Tuen Mu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位於新界的西部,面積約8445公頃。根據2016年中的人口普查,屯門區的人口約為489,299人。而屯門區的屯門新市鎮也是新界首三個新市鎮(舊稱衛星城市)的其中之一,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屯門區
嶼南界碑
嶼南界碑,又稱嶼南界石,是香港大嶼山上的界碑之一,於1902年樹立,以表明大嶼山已租予英國。 1898年,滿清與英國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連同大嶼山的新界範圍被英國租借99年。1902年,英軍少校力奇率領軍艦林保號抵達大嶼山豎立花崗岩石碑,北部及南部各一。其中嶼南界碑座落於狗嶺涌,基座上刻有經度東經113度52分,清楚顯示新界租借地界線。.
嶼北界碑
嶼北界碑(又稱嶼北界石)是香港大嶼山上的界碑之一,於1902年樹立,以表明大嶼山已租予英國。 1898年,滿清與英國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連同大嶼山的新界範圍被英國租借99年。1902年,英軍少校力奇率領軍艦林保號抵達大嶼山豎立花崗岩石碑,北部及南部各一。其中嶼北界碑座落於大澳寶珠潭以東的一個小山崗上,基座上刻有經度東經113度52分,清楚顯示新界租借地界線。.
不平等条约
不平等条约是指在签订条约的国家多方中,一方(或多方)以武力或政治施压等手段,胁迫另外一方(或多方)签署的条约,由于缔约双方的谈判地位不对等,导致最后缔结的条约不平等,因此条约通常都会对某一方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产生侵害。不平等条约通常是停战的条件和结果,为了结束战争而签订的条约即为和平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飞地列表
本表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飞地和与之类似而不是严格意义飞地的地区。中国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飞地,这些飞地可能是历史沿革的原因早已存在,也可能是近现代以后相邻行政区划划界变迁、新行政区划划分等原因产生的,还有一些是因为劳动教养或上山下乡产生的农场。 在各种地图上,飞地不一定都用颜色、界线、文字、箭头等加以标注,故而有些飞地,尤其是小型飞地并不广为人知。.
中國大陸與香港關係
中國大陸與香港關係簡稱中港關係、陸港關係、內地與香港關係,是指中国大陆与香港之间的关系。1997年,根据中英聯合聲明,英國将香港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其特別行政區。香港依據《香港基本法》享有高度自治。.
中国叛乱列表
这是发生在中国的大规模叛乱的列表。.
中国大陆与香港矛盾
中國大陆與香港矛盾(簡稱陸港矛盾、中港矛盾、港中矛盾、中港衝突),是指1997年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香港回歸)後,中国大陆與香港之间主要涉及政治制度、經濟、社會、文化和移民等之一系列矛盾衝突。 1997年後,香港特区政府和親建制派配合中国共产党的各種政策和措施,引起了香港本土派的不满。部分香港人認為,中国共产党和香港政府輕視“兩制、港人治港”,担忧香港政府將大陆人利益放在港人利益之上,削弱港人地位和公民權利。2012年梁振英上任香港行政長官後,被指加速推行港深两地融合的政策,包括不顧香港承載力地引入過多觀光客及大量新移民,引发的种种弊处亦進一步激化矛盾。 隨著矛盾激升,加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政改的決定的催化,以及對香港政府經貿、文化政策的不满,衝突由以往的民間層面激化到政治層面。雨傘革命就成了衝突積累的最終總爆發。《苹果日报》评论称,港中矛盾乃法制之爭。何清漣则认为,中港矛盾的實質是文明的衝突。不少香港人擁有自身文化認同感,並且香港與大陆在政治、制度及文化、习惯等其他多方面有差異。中港矛盾讓許多香港人對中國、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減弱,部分香港年輕人開始支持港獨、呼吁加強對香港民族主義的捍衛,並同台灣獨立運動及台湾泛綠陣營更為友好, 10-13/6/2013。出於對香港社會、政治及一國兩制前景的擔憂,香港人移民台灣、加拿大等地的人數在近年來也有所增加。在2016年台灣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的統計便顯示共有1086名港人獲台灣發出定居許可,較2015年大幅上升逾四成。 有評論人士在報章撰文,認為1997年以後的各方面事態發展導致中國大陆民众对香港的印象多趨於负面,對“香港独特性”感到疑惑、不解甚至反感,并出现了2012年孔庆东辱骂港人事件等語言暴力事件,經過相關報導後也让香港人对中国大陆人產生印象负面,以致有“蝗蟲論”等不友善的言论和“立法會宣誓風波”等過激行为出現。.
中英聯合聲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Question of Hong Kong),簡稱《中英聯合聲明》(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就香港問題共同發表的一份聲明,於1984年12月19日由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zh-hans:撒切尔;zh-hk:戴卓爾;-夫人作為兩國政府首腦在中國北京簽訂,當時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英國外交大臣賀維等也有在場見證。兩國政府在1985年5月27日互相交換批准書,并向聯合國秘書處登記,《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生效,也象徵歷時14年半之香港過渡時期的開始。 這份聲明指出:收回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聲明也列出了中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中國政府會確保其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香港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維持「五十年不變」。這些基本政策,後來都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加以規定。.
中英街
中英街(Chung Ying Street)位處沙頭角,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深圳市共同管理,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陸上邊界一部分。街上中央豎立了界石,標明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分界。 由於中英街位於香港邊境禁區,若要进入,中國大陸居民需要申请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香港居民则需要申请边境禁区通行证(禁区纸)。.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中英街
布力
布力爵士,KCB(Sir Wilsone Black,),英國軍人,曾參與克里米亞戰爭、第9次科薩戰爭和祖魯戰爭。1895年至1898年,出任駐華及香港英軍司令。1898年2月至11月出任署理香港總督。布力建議擴展九龍,最終中英雙方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布力於1899年退休。香港港島區的布力徑就是以布力命名。.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布力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九龍
九龍城區
九龍城區(Kowloon City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個分區其中之一,大致位於九龍的中部位置。九龍城區北望獅-子山-,南向維多利亞港。東面以聯合道、東頭邨道、東正道、太子道東為界,西面以港鐵東鐵綫路軌為界。面積1000公頃,2016年中人口有418,732人。位於香港市區內的前啟德機場是區內一個最顯著的地標,隨著香港的發展,這個地標可算是香港演變的指標。本區是十八區中,唯一一個分數段時期併入香港土地的轄區(不計算填海,分別為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九龍寨城清拆,其歷史詳見下述)。.
九龍寨城
九龍寨城(或稱九龍砦城,俗稱九龍城寨或者九龍城砦;Kowloon Walled City,1847年-1993年),位於現今的九龍城,曾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九龍寨城早期是新安縣九龍具戰略價值的軍事駐地,1899年12月成為英屬香港境內一座無政府狀態的圍城,其中在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間隨香港全境被日軍佔領。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英國政府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1987年和1989年首季分兩期進行調遷,1993年被完全清拆,1995年8月於寨城遺址建成九龍寨城公園。.
广东人
广东人,通常情况下按世居地、父母世居地、父母出生地、出生地、祖籍地、户籍地,以及上三代以上(即曾祖父和祖母等)早已移民广东一帶(包括海南、香港、澳門),长久定居广东境内、其及後代都被认定为广东人,或世世代代自我认同为广东人。.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广东人
廣福橋
廣福橋(Kwong Fuk Bridge),是香港橋樑之一,跨越大埔林村河之上,連接大埔南的廣福道與北的汀角路。.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廣福橋
廣深鐵路
廣深鐵路,又稱廣深線(Guangshen Railway或Guangzhou-Shenzhen Railway),中國鐵路總公司称广九线,在1911年至1949年间称为廣九鐵路(华段)(Chinese Section of the Canton-Kowloon Railway),連接中国大陸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的广州站及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的深圳站,现由广州铁路集团的子公司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營運的鐵路線。 廣深鐵路全長147公里,為I級鐵路幹線。廣州至深圳段均為四线,其中一、二线分别为上行和下行的最高時速200公里级别高速线路(现最高运营时速为180km/h),目前仅供中國鐵路和谐号动车组列車行走。而三、四线分别为上行和下行的最高時速140公里级别普速线路,供普通客運或貨運列車行走(同時包括城際直通車)。為減少貨物列車對日間旅客列車運行的干擾,大多數货物列车均安排在夜间运行。 廣深鐵路在常平站與京九铁路连接,在广州站与京广铁路和广茂铁路连接,在平湖南站与平南铁路和平盐铁路连接,在南端经罗湖桥與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東鐵綫相接通到香港的紅磡站。另外设有连接广州鱼珠码头、黄埔新港和石龙港的支线。.
廣深港高速鐵路
廣深港高速鐵路(Guangzhou-Shenzhen-Hong Kong Express Rail Link,简称XRL),簡稱廣深港高鐵,是一條連接中國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速鐵路。線路始於廣州南站,終到香港西九龍站,全長142公里,共設7個車站。路線最高設計時速350公里,現時最高運營時速300公里。 鐵路主要為广州市、東莞市、深圳市及香港連接全中國的高速鐵路網絡,提供長途高速鐵路客運業務,並兼任數地之間的城際客運服務。 線路北端與京廣高速鐵路相連,形成“四縱四橫”鐵路快速客運通道及「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中的「一縱」。 鐵路分為三段建設,其中最早的廣州南至深圳北段由2005年12月起建設,並於2011年12月26日率先通車運營;深圳北至福田段於2015年12月30日通車運營;而福田至香港西九龍段於2010年起建設,預計於2018年9月通車。.
往来港澳通行证
往来港澳通行证,简称港澳通行证,港澳居民習慣稱該證件為双程通行证、雙程證,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签发给中国内地户籍的中国公民因私往来港澳地區旅游、探亲、从事商务、培训、就业及留学等非公务活動的旅遊证件。來港澳前,必須取得公安部門簽發有關來港澳目的簽注,如團隊旅遊、個人旅遊、商務或其他簽注等。.
圍頭人
圍頭人是汉人的一支,从中国宋朝已開始在寶安縣即今天的深圳、香港定居,成为其原居民,住在村落裏的多是一個家族單一姓氏並且建造圍村,演至今日稱為圍頭人。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訂時,8成香港本地人是圍頭人,他們的擁地權益受《香港基本法》保障。 圍頭其實是為了區別于客家而產生的一個民系。由於清朝乾隆、嘉慶期間,客家人遷入,他们进入本属圍頭原住民之地定居,圍頭与客家双方由於語言、風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之土地的分配利益,因而双方产生土客械斗,土的一方指圍頭人,而客的一方指客家人。圍頭人與客家人都各自建造圍村,以作為双方械鬥之用。.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圍頭人
地租
地租是使用土地生產力的報酬。地租是指用以換取佔用土地或提升土地價值的權利所支付的費用,為地主的所得。 在城市,地租亦是城市土地经济的基本范畴,是城市土地价格形成的基本依据,其来源于土地使用者的超额利润。 地租產生的原因有土地稀少性、收穫報酬率遞減率、土地肥沃度、位置、土地私有制度、人口無限增加等因素所產生。.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地租
北區 (香港)
北區(North District),因其爲香港十八區中最北的區議會分區而得名,於1980年從大埔區拆分獨立成區,是香港兩個陸地連接中國大陸的區份之一(另一個為元朗區)。北面和中國广东省深圳市以深圳河、沙頭角河及中英街作邊界,香港和內地的其中三條邊境過境通道(文錦渡、羅湖、沙頭角)都位於北區,西面與新界元朗區,南面和大埔區相連。傳統上北區分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和打鼓嶺四個部分,故獨立成區前亦稱爲上粉沙打地區,此外還包括大鵬灣的吉澳、鴨洲等離島。此外,北區亦爲香港傳統鄉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氏族中的鄧姓、侯姓、廖姓和彭姓在上水和粉嶺一帶都有大型聚居地,大族之多在香港十八區中絕無僅有,而打鼓嶺和沙頭角公路沿線亦分佈有大量規模較小的氏族之村落,故北區仍然保存不少中國傳統鄉村歷史建築。 根據2016年中的人口統計,新界北區的人口有315,270人,佔全港人口4.3%,每平方公里內的人口數目為2,310人,為香港人口密度較低的行政分區之一,當中約26萬人居住於粉嶺/上水新市鎮,其餘約5萬人則分佈於鄉郊多條村落和低密度別墅區;而根據2016年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統計,北區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爲21,500元,爲新界最低,但仍然比九龍深水埗區和觀塘區稍高。.
北果洲
北果洲,又稱北九柱島、北九針島、細洲、銀瓶洲、銀瓶果,是香港的一個島嶼,地區行政上屬於西貢區《三龍口傳說所涉諸島地理輯釋》 黃垤華著。果洲群島之一,位於殼仔排、殼仔洲以南,細洲尾、南果洲以北《2004香港街道地方指南》 通用圖書有限公司編 ISBN 962-8797-32-8。 在香港的官方地圖中,北果洲的英文島名叫North Ninepin Island。 北果洲上並沒有居民居住。.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北果洲
分流炮台
分流炮台(英語:Fan Lau Fort,史籍中又名雞翼角炮台、大嶼山炮台或石筍炮台)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西南端分流半島的70米高地上,面積約966平方米。有一些學者認為此炮台初建於明代以防禦海盜,但亦有人認為是建於清代以打擊走私鴉片的商人,無論如何分流炮台已確認為是香港最早建成的炮台。分流炮台一度被海盜佔據,在海盜投降後又一度運作。一般估計炮台在新界租予英國後開始處於荒廢狀態。在被雜草覆蓋多年後,香港政府於1981年宣佈分流炮台為法定古蹟,並展開了一共兩期的修繕工作。.
八鄉
八鄉(Pat Heung)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一個鄉村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早於香港開埠以前已有新界原居民在此居住。八鄉的名稱來源有多個版本,較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由於早期共有八條村莊,因而命名為八鄉。 八鄉與屏山、厦村、十八鄉、錦田和新田合稱「元朗六鄉」。.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八鄉
元朗區
元朗區(Yuen Long District)位於香港新界西部,是香港十八個地方行政區域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元朗區是香港唯一「一區兩市」(元朗新市鎮及天水圍新市鎮)的區份,此外發展中的洪水橋新發展區也有大部份範圍位於本區。元朗區屬香港兩個陸地與中國廣東省深圳市相連的區之一,另外一個為北區。.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元朗區
石崗軍營
石崗軍營(Shek Kong Barracks)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的一座軍營,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石崗錦田公路260號,於香港殖民地時代為駐港英軍陸部駐地,香港回歸後成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其中一个主要营地,内有石崗機場。.
玛格丽特·撒切尔
撒切尔女男爵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LG OM PC FRS FRIC(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婚前姓(Roberts),通称戴卓爾夫人,英国政治家,1979年至1990年为英国首相,1975年至1990年为保守党领袖,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亦是20世纪英国连任时间最长的首相。撒切尔曾被一位前蘇聯记者描述为“铁娘子”,而此綽號亦反映了其拒绝妥协的政治立场和领导风格。撒切尔在首相任期內的一系列政策與主張被後世稱為“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原於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从事化学研究,后於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修读法律而成为一位大律师。,撒切尔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70年爱德华·希思组建政府时任命其为。1975年,撒切尔在1975年英国保守党党魁选举中击败希思,成为反对党领袖,亦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领衔主要政党的女性。在1979年英国大选中,撒切尔当选英国首相。 入住唐宁街10号后的撒切尔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举措,旨在控制失业率和缓解“不满的冬天”期间英国的萧条状况。其政治哲学和经济政策强调自由化(尤其于金融领域)、灵活劳动市场、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控制工会的影响力。撒切尔在任前期经济萧条持续,失业率居高不下,其支持率持续下跌,但在1982年福克兰战争胜利及此后经济状况好转的局势之下其受欢迎度回升。1983年,撒切尔当选连任首相。 1987年撒切尔再次获得连任。在其第三个任期内,她推行的(通称人头税)非常不受欢迎,其对欧洲共同体的观点亦不受其他内阁成员的支持。1990年11月,在迈克尔·赫塞尔廷对其党内地位提出挑战之后,撒切尔宣布同时辞去首相和保守党领袖职位。1992年她自下议院退休,后被授予终身贵族爵位,称撒切尔女男爵(封邑于林肯郡),在上议院拥有席位。2002年,在一连串轻度中风之后,撒切尔被劝告不要再参加公开演说,但仍在2004年罗纳德·里根的葬礼上致了悼词。2013年撒切尔于伦敦再次中风并逝世,终年87岁。.
租借地
租借地是一國於約定期限內以租借方式,向他國取得管轄權的地區。租借國多憑以武力或不平等條約強占租借地,但出租國仍保有最後的主權,可於約定期滿後將之收回。 现代历史上的租借地很容易与一国在另一国的军事基地混淆。事实上后者的行政权和司法权仍归原主权国所有。 此行為可細分為割讓和租借兩種(稱為「租借」並不精確,因為取得國不一定要付出租金)。例如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分別由《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割讓與英國,沒有限期(兩條文使用的字眼分別為「常遠據守主掌」及「永租在案」);而新界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給英國,有明確限期(99年)。.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租借地
竇納樂
軍上校竇納樂爵士,GCMG,GCVO,KCB,PC(Colonel Sir Claude Maxwell MacDonald;),英國外交官,因其在中國(清朝)以及日本的工作而著名。.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竇納樂
綠匯學苑
綠匯學苑(Green Hub)位於新界大埔區運頭塘運頭角里11號,鄰近大埔墟,前身是1899年興建的舊大埔警署(Old Tai Po Police Station),該警署為1898年簽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以後,香港政府在新界设立的首所警署 。.
羅湖 (香港)
羅湖(Lo Wu)是位於香港及深圳的交界。自從1898年6月9日,清朝及英國在北京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後,羅湖就被一分為二:深圳河以北的羅湖仍屬中國大陆所有(今羅湖區),而深圳河以南則屬於香港,現歸北區管理。 在香港一邊的羅湖,是屬於邊境禁區,只有當地居民、要到羅湖工作的人,及需要經羅湖往返香港及深圳的人士才能進入。 羅湖設有港鐵東鐵綫羅湖站,前往中國大陸的人士,可在此車站下車後,通過香港一方的口岸,辦妥出境手續,才橫過位於深圳河上的羅湖橋,抵達深圳的聯檢大樓,再入境深圳。此外,政府為減輕紅磡和羅湖站在1985至87年間的壓力,當局已計劃於新界西區建設落馬洲過境通道,而此通道已在1990年元旦假前完成。 羅湖附近有一個沙嶺墳場,可在上水站乘搭九巴73K路線前往。.
瓜分中國
分中國又称瓜分清朝、瓜分風潮,是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取得特權與租界的一連串事件。1896年沙俄以迫日歸還遼東半島有功,誘迫清政府簽《中俄密約》,內有將東三省的鐵路(東清鐵路中東線)修築和經營權給俄國、戰時開放使用港口等條件,在此之後引發列強爭相迫使清朝劃出勢力範圍、租界與租借地的事件,但因美國的疑慮,引發列強之間矛盾而終止。.
界限街
街(Boundary Street),是香港九龍半島一條東西向街道,連接深水埗區與九龍城區。道路始於深水埗南,中間穿越九龍塘南部和九龍仔,最後到達九龍城並連接太子道西。而界限街本身亦與太子道西大致平行。 殖民地時代,清廷割讓予英國的土地以此線為界,此線以南為割讓地(九龍),以北為租借地(新界)。.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界限街
韋寶珊
韋寶珊爵士,CMG,JP(Sir Boshan Wei-Yuk,),名廷俊,小名玉,字寶珊,韋玉是另一個為後人熟識的名稱,香港銀行家、商人及政治家,曾參與創立保良局,以及在1891年成功協助設立團防局委員會。韋爵士自1896年至1917年期間出任定例局(後改稱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是香港1842年開埠以來第四位擔任該局議員的華人。韋爵士任內曾協調英國與新界鄉民,使新界成功於1898年納入香港版圖,他後來在辛亥革命中,亦擔任了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及革命軍胡漢民之間的保證人,具有一定聲望。 韋寶珊爵士是近代歷史上首位被送到西歐留學的華人留學生之一,也是歷來第三位獲勳爵士的華人。韋爵士早於1890年曾倡建由香港經廣州,再通往北京的鐵路,但有關建議要到多年以後才能實現。.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韋寶珊
遜清皇室小朝廷
逊清皇室小朝廷,简称逊清小朝廷,是指1912年2月12日溥仪宣布退位后在内廷依然保持着的一个清王朝残留下来的微型小朝廷,使当时的京城既有在紫禁城内廷的清朝小皇帝,又有在中南海的中华民国大总统。而且这个小朝廷依然称孤道寡,封官赐谥,仍保持帝王气派。.
達德公所
達德公所位於香港元朗區屏山,鄰近聚星路。達德公所建於清朝咸豐年間,至今約有150年歷史,是香港現存唯一兼具村落聯盟的聚會、祭祀及其鄉約屬下的露天市集管理處的公所。達德公所、聚星樓及鄧氏宗祠是屏山三大重要文物建築,當中達德公所包括中國大陸寶安在內,唯一供奉抗英烈士的地方,具有相當歷史意義。 1998年,達德公所被評級為一級歷史建築,於2010年5月17日獲再確認評級,並被視作已列入宣布為古蹟的「備用名單」。並於2013年2月20日獲古物諮詢委員會重申宣布為古蹟的建議。.
荃灣
荃灣(Tsuen Wan)位於香港新界西南,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荃灣
荃灣區
荃灣區(Tsuen Wa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新界西,與九龍半島相距約5公里,面積約6,070公頃。根據2016年中的統計,荃灣區人口約318,916人。 途經青嶼幹線進出香港國際機場和大嶼山時,必須經過此區及葵青區。.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荃灣區
萬山群島
萬山群島(英文:Man Shan Kwan To、Ladrones Islands或Thieves Islands)是位於珠江口之外,處於香港主陸地以南及西南、澳門及九洲洋以東的多個島嶼的統稱,當中包括有大萬山島、小萬山島、東澳島、桂山島、外伶仃島、擔桿列島、佳蓬列島、三門列島、隘洲列島等150多個島嶼,現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珠海市管轄。而其他島嶼(澳門離島,以及香港島、大嶼山等香港島嶼)則分屬澳門及香港管轄。.
青山公路
青山公路(Castle Peak Road),1911年動工、1920年全線建成,是香港新界地區第二條落成的公路,全長近52公里,分為22段,至今仍然是全香港最長的行車道路。青山公路南起九龍西部的深水埗,繞經新界西各區(葵涌、荃灣、屯門、元朗),北至新界東的粉嶺為止。作為新界地區舊環迴公路的西線,曾與東線大埔公路組成來往新界全境的交通要道。.
飛地
飛地是一種人文地理概念,意指在某個地理區劃境內有一塊隸屬於他地的區域。根據地區與國家之間的相對關係,飛地又可以分為「外飛地」(Exclave)與「內飛地」(Enclave)兩種概念,其關係如下:.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飛地
覲廷書室
覲廷書室是一所位於香港屏山坑尾村的私塾,於1870年落成,是屏山鄧族廿二世祖香泉公為紀念先父覲廷公而興建,設立書室以培養族中子弟考取科舉,進身仕途,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因此,覲廷書室兼具教育及祭祖的意義。 覲廷書室是兩進式建築,第一進是門廳,後進為正廳,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中間為庭院,兩旁有耳室。室內的祖龕、斗拱、屏板、壁畫、屋脊裝飾、檐板和灰塑等別具特色,為當時工匠精湛之傑作。 覲廷書室的修繕工程於1991年完竣,書室回復昔日光采。修葺費用由香港賽馬會捐助。.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香港
香港20世紀初歷史
20世紀初,英國對香港的管治逐漸上軌道。然而中國大陸的局勢不穩定,一直影響着香港。.
香港大事記
2006年1月1日以後的新聞事件,請往香港新聞動態條目內瀏覽。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香港主權移交 (消歧義)
香港主權移交可以指:.
香港地理
香港位處中国南部沿岸,北靠广东省、西背珠江口及澳門、南望南中國海,介乎北緯22°08′至35′、東經113°49′至114°31′之間,所處時區比世界協調時間快8小時(UTC+8)。香港北部與廣東省深圳市僅由一條深圳河相隔,南部海域與珠海市萬山群島海域連接。截至2017年,香港境內陸地面積為1106.34km²,連同水域總面積為2755.03km²。香港一般可大致分為香港島、九龍及新界三大區域,有時候離島(包括大嶼山)會視作獨立區域。 位處九龍半島和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是水深港闊的天然良港,是香港的著名地標。早在19世紀,英國人已被位處東亞中心位置的香港所吸引,清朝中葉,英國人通過戰爭從滿清政府手上取得香港主權,從而開通港口、發展航海貿易。時至今日,香港的地理位置仍然能讓本地經濟通過轉口貿易以及中轉旅客而得益 。 佔據境內大部分範圍的新界山多平地少,香港可供發展土地本身十分有限。香港開埠早期,新界及市郊大部分範圍由林地、灌木、以及務農的鄉鎮村落組成,並未大規模發展。香港政府後於1976年把部份未開發地區劃為郊野公園,保護綠化環境。而接近維多利亞港的市區,則因經濟發展而使土地移山填海仍供不應求,高密度樓宇向高空發展,寸金尺土。政府自1960年代起規劃多個衛星城市,發展新市鎮,分散人口。為方便市民跨區工作、增加各區人口流動,政府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網絡,縮短市區及郊區之間的旅程時間,陸路、鐵路網絡至今仍然不斷擴張。人口膨脹,大量樓宇發展,逾700萬人不平均地分散於僅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造成人口密度極高之外,亦產生居住空間不足、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
香港地租
地租舊稱地稅,是香港政府向部份土地的承租人所徵收的稅項,不管物業是被佔用或空置,均須繳納。業主所繳納地租或地稅的款額是固定的,抑或會隨應課差餉租值的變動而改變,要視乎有關物業的土地契約所屬類別而定。除了業主為新界原有鄉村原居村民或合資格的祖或堂,所有位於新九龍及新界的土地承租人均屬地租的徵收對象。除此之外,基於1997年主權移交的安排,1985年5月27日或以後獲批或獲續期土地契約的港島和九龍物業也改為徵收地租。 在1985年5月27日或以前獲批或獲續期土地契約的港島和九龍物業,以及業主為新界原有鄉村原居村民或合資格的祖或堂,向政府繳納的是地稅而非地租。地租和地稅的法律基礎和負責部門並不一樣:地租由差餉物業估價署負責按《地租(評估及徵收)條例》第515章徵收,而地稅由香港地政總署根據其他法例或第515章獲豁免繳交新地租負責徵收。.
香港割讓
香港割讓,指香港於1842年至1898年,大清政府先後三次割讓新安縣的香港島、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包括新九龍)給予大英帝國,香港開埠,成為英國殖民地。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確定1997年7月1日起,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標誌着英國統治香港156年正式結束,並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回歸
香港回歸(Hong Kong reunification),又称為香港主权移交(Transfer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香港政權移交」(Transfer of government over Hong Kong)、「香港交接」(Handover of Hong Kong)、「九七回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作出承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於同日將香港交還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1997年7月1日0時0分,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結束近153年的英治時期,並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為政府首長。大部分香港永久居民不論意願自動獲得中國國籍,可申領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每年7月1日公眾假期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
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簡稱回歸紀念碑,The Monument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Return of Hong Kong to China),位於香港島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人工島西北面,是香港一座紀念香港回歸的紀念碑。 紀念碑於1999年7月1日,由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胡錦濤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揭幕,以慶祝香港回歸兩週年。.
香港獨立運動
香港獨立運動,指追求脫離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建立獨立主權國家的社會運動。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應英國逐漸撤出,以及放棄殖民地,港督楊慕琦、馬文輝、聯合國香港協會、香港民主自治黨等開始透過不同途徑推動香港自決與自治致知, 港獨之父馬文輝:六十年代的民主運動 、, 2012-12林文瀚/貝加爾,, 《思想香港》第三期〈自治.運動.本土〉, 2014年2月毛來由,, 輔仁媒體, 2015-2-22張鐵志,, 蘋果日報 (台灣), 2012-1-27, 本土新聞, 2014-10-17, 香港獨立媒體, 2015-1-16。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得到香港主權並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根據2007年港大民意研究,受訪者中有獨立傾向者約佔25%,不認同獨立者約佔64.7%,另外33%香港人認為若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持續執政則會增加香港獨立的傾向。此外,香港與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及歷史背景上的差異而引致中港矛盾,也是近年部份年輕香港人傾向香港獨立的理由。.
香港警察歷史
香港警察歷史接近175年,自香港開埠后,經過多番脫變和轉捩點;從首階段的殖民地警察部隊、於1970年代起現代化,至1990年代初期起進入第三階段,發展成為服務型的警察隊伍;輾轉成為備受世界各國公認為最高質素及最專業的警務機關之一,同時為香港治安及社會的穩定奠定基礎。香港警隊為全世界之三、亞洲之次(馬來西亞警隊亞洲歷史最久,1807年成立)擁有現代警察制度以維持公共安全的警務機關。.
香港與英國關係
香港與英國關係是指英國與香港的關係。英國對港政策包括大量的商業利益支持及履行《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一方的義務,並致力支持香港的憲制性文件《基本法》,按照中國的政策觀察一國兩制實行後的效果。 現在,英國政府每半年向國會提交《香港半年報告書》(Six-monthly report on Hong Kong),報告闡述香港「一國兩制」的實行情況,並以香港的公民權利及人權情況為報告書的重點內容,作為《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國對香港人所肩負起的道義和政治責任。.
香港開埠初期歷史
香港開埠初期,從英國殖民統治的初期至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生效前之間,香港從一個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現在香港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多元文化的亞洲國際都會。.
香港邊境禁區
香港邊境禁區(英文:Frontier Closed Area)主要指設於香港新界北的邊境禁區,其中包括北區的沙頭角市及鄉郊、羅湖、文錦渡、部份打鼓嶺地區及元朗區落馬洲及支線範圍;範圍最廣時期達約2,800公頃,至2016年縮減至約400公頃。不少沙頭角周邊村落、打鼓嶺周邊村落、馬草壟一帶、沙嶺一帶以及新田部份地區被釋出禁區。 南面海島也有一些禁區,如石鼓洲。 但要注意的是,羅湖村的大部份範圍並不屬禁區,但進村的道路屬於港鐵及邊境部門共同管理的封閉道路,而該村被險要的山嶺包圍,因此必須持有禁區許可證方可進入 另外,蓮麻坑村情況亦相似。縱使該村不屬邊境禁區,但由於進村唯一道路屬邊境禁區,而且該村亦被陡坡包圍,因此循一般道路進入該村必須持有邊境禁區許可證,否則須於蓮麻坑警崗調頭。 以下村落仍在邊境禁區之內,需要申請禁區紙: 1.沙頭角邨 2.菜園角 3.崗下 4.圓墩山 5.山咀(部份) 6.新桂田(部份) 7.柦竿洲村 以下村落需要使用禁區內的道路或鐵路設施前往: 1.蓮麻坑村 2.羅湖村 以下村落需要取道禁區並乘船前往: 1.鴨洲 2.鳳坑 3.蛤塘 4.吉澳 5.谷埔 6.茘枝窩 7.犁頭石 8.梅子林 9.牛屎湖 10.三椏 11.西流江 12.鎖羅盤 13.榕樹凹.
香港重光
香港重光是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英國恢復對香港的主權統治。日佔時期正式宣告結束。.
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始於超過公元前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居住於華南地區沿岸島嶼的原住民,其後被秦朝納入中國版圖後,踏入信史的開端。自古以來香港就是位於汉族地區南部沿海的一個農業、捕魚及產鹽之處。其後大英帝國佔領香港,沒收原居民的土地,建立殖民地而成為自由港,香港早期以經營鴉片貿易為主,隨後發展為東南亞與中國的貿易中轉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至改革開放前,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全部停止,香港逐漸由貿易港口轉型成製造業城市,再次在東南亞排華後不停吸收華人資本,與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一同成為以世界各地華人資本為主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香港建立英國殖民地之前,未有「香港」概念,惟「香港」經由英國發展已經不僅再是一個小漁港,它屬於亞洲中心位置,南海内海。而「香港」這名稱,最早是出現在明朝的《粵大記》上,位置為今日的鴨脷洲内小型漁村。直至1841年香港開埠後初期,英國政府正式為此地命名為「香港」,並且慢慢由漁村發展成為城鎮。其繼香港島後,九龍半島亦分別為永久英屬領土;及後為《新界拓展條約》租借新界地區為期99年,但英國從未交過租金。1953年,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更為香港進行加冕香港典禮為英國永久屬地。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及制定香港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以保障香港人五十年不變,亦確定1997年7月1日起,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標誌着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正式結束。.
香港歷史年表
本條目記錄了從有紀錄歷史開端至今的香港、中國、英國和世界大事。.
香港歸英運動
香港歸英運動,簡稱歸英,是主張推動香港脫離中華人民共和國,再次成為英國海外領土一部份的一項主張。該主張的支持者認為中國大陸近年種種干預香港內政,應被視為中方單方面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在此情況下,英國有權宣告中英聯合聲明失效,並可廢止條約,令香港返回香港主權移交前之狀態。他們亦認為,倘若香港特區政府無力管治香港,而中國政府有意違反聯合聲明而直接管治香港,香港在憲法上的地位應該回到1997年7月1日前,英國政府因中國違法國際協議而重新擁有香港主權。 歸英論支持者認為香港可參考直布羅陀,成為具有民選政府和國會,擁有真正自治權的英國海外領土。理論支持者認為,在民主國家英國的主權下,香港在有機會實行真正自治,並提供安穩空間與港人思考香港的未來,如獨立成為英聯邦王國等選擇。.
香港民主運動
香港民主運動是香港政治和香港選舉制度上的一連串運動,自1980年代起主要由香港民主派人士推動,目標是為要求盡快落實真普選,如0708雙普選、2012雙普選等,即由香港市民一人一票和沒有不合理的限制下,選出香港行政長官和所有香港立法會議員(要求廢除功能組別),以及廢除區議會委任議員的制度。.
香港政治制度
香港政治制度是指由1842年開始的香港殖民地時期和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後的香港政治,貫切其中的最大特色是殖民地時代創立的行政主導制:總督由英國委任,身兼政府首長、駐軍統帥、(實際上只是咨詢機構的)立法會主席,掌控立法權、執法權,唯獨需派人擔任終審法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港府為爭取民心,試圖組織民選議會,但因中國恐嚇出兵而作罷,原先的議會被降格為打點市容的市政局。到殖民地時代末期,香港立法局部分議員是由間接民選產生,但只負責被動蓋章和進諌。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憲制性文件,而政制的其中一部份是香港政治委任制度。 殖民地建立初期,香港政制全由英國人發展及管理,後來漸有本地華人參與。香港的主權歸屬問題在20世紀末受到國際關注,中國和英國經過近20年磋商,最後決定於1997年進行主權移交,結束香港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地歷史。主權移交後,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以一國兩制形式平衡兩地之間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的差異。主權移交後的政治爭議,多數涉及在憲制性文件《基本法》的架構下,香港民主發展的方案和步伐。.
駱克道
駱克道(Lockhart Road)是香港灣仔至銅鑼灣的一條街道,西面連接軍器廠街,東面至銅鑼灣東角道。長約1700米。 駱克,曾任香港輔政司,全名為 J.。“駱克”這中文名字,是官式的譯名,是以沒有第二種譯法,跟其他香港的高官的譯名譯法有不同。這是因為他和中國訂過一張合同,在簽字時,需在中文本上有一官定的譯名所致。而港府用他的名字命名駱克道,也正是和這一張協定《香港英新租界合同》有關。 駱克道灣仔段有很多售賣裝修物料及從事室內設計的商鋪,為該類商鋪於香港島的集中地。而銅鑼灣段因鄰近崇光百貨等購物區,因此人流很高,假日更被劃為行人專用區。 2005年12月17日,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在香港舉行期間,來自韓國的示威者大舉攻破警方在駱克道的防線,企圖攻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事件演變成警民衝突。 2009年12月12日晚,銅鑼灣一段的駱克道近崇光百貨後門再次發生香港第五宗高空擲下腐蝕性液體事件,事件導致6人受傷。.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駱克道
許應騤
許應騤(),字筠庵。廣東澄海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閩浙總督。.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許應騤
麥理浩
伯克的麥理浩男爵,KT,GBE,KCMG,KCVO,(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Baron MacLehose of Beoch,),英國資深外交官及殖民地官員,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總督,他的任期前後長達10年半,先後獲四度續任,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港督。 外交官出身的麥理浩雖然缺少殖民地的行政管理經驗,但沒有殖民地包袱的他,反而被普遍認為是歷史上最傑出和最受市民愛戴的港督之一,輿論更以「麥理浩時代」(MacLehose Years)形容他在任港督的日子。麥理浩任內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香港的社會面貌出現深刻的改變。他的改革涉及房屋、廉政、教育、醫療、福利、基礎建設、交通、經濟和社會各個範疇,十年建屋計劃、開發新市鎮、創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費教育、設立郊野公園、興建地下鐵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設,紛紛在他任內推出。這些政策不單直接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還進一步為殖民地政府在市民心目中建立起正面形象,同時也增強了香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 麥理浩見證了香港的經濟起飛,任內經濟增長之強勁為開埠以來所未有。在他的協助下,香港由原本以輕工業為主導,逐步轉型以電子工業、金融業和商業為重心,一躍而成「亞洲四小龍」之一,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日後成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大都會,奠定重要基石。此外,財政司夏鼎基爵士在麥理浩任內提出的「積極不干預主義」,也成為港府的理財哲學、以及麥理浩在施政上的依歸。 不過,外界也有意見批評麥理浩始終未能完全解決房屋不足、大學學位不足、教育質素參差、貧富不均和交通擠塞等核心問題,不少輿論也認為他未能快速應對任內接二連三的社會運動;至於在處理中國大陸非法入境者及越南難民來港的問題上,也引起不少爭論。 在中港關係方面,麥理浩改善了雙方自六七暴動以來的關係,他在1979年應邀訪問北京等地,成為二戰後首位官式訪問中國的港督。訪華期間,他會見了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席間得悉鄧小平堅決要在1997年或之前收回香港,結果這次會面為後來的香港前途談判揭開序幕。麥理浩返港後擔心引起恐慌,隻字不提鄧小平堅持收回香港的言論,只引述鄧小平「叫香港投資者放心」,但為免觸動中方神經,他放棄原擬推動民主政制改革的計劃。 麥理浩未及香港前途談判召開,便先行卸任港督,但他卸任返英後,繼續透過上議院議員的身份參與香港事務。他在晚年参与制定「居英權計劃」,又多次批評末任港督彭定康為立法局引入的民主改革。在1997年,年近80歲的麥理浩特意返回香港,在6月30日晚出席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縱使英政府杯葛在7月1日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別行政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但他仍堅持出席。 無論如何,麥理浩對香港的貢獻深受各方肯定,他除了多次獲英廷授勳外,更在1982年獲封為終身貴族,而香港的麥理浩徑和麥理浩夫人度假村,也是為了紀念他的貢獻而以他命名。.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麥理浩
麥若彬
麥若彬爵士,KCMG(,),英國外交官,1987年至1989年間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英方首席代表,1991年至1994年任英國駐華大使。 麥若彬爵士在1958年加入外交部,先後在多個駐外使館和外交部本部任職,1978年出任香港及常務司司長,翌年改任遠東司司長。麥若彬在1981年擔任港督政治顧問,任內與駐華大使柯利達爵士和港督尤德爵士等人參與香港前途談判,其後為《中英聯合聲明》的條文細節擔任草擬工作。 麥若彬在1987年至1989年擔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英方首席代表、1990年至1991年出任外交部副國務次官,以及在1991年至1994年出任駐華大使,負責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與中方商討香港主權移交前後的過渡安排。不過他在任內遇到相當的困難,除了中國大陸發生的六四事件外,中英雙方亦就「玫瑰園計劃」和後來的彭定康政改方案等爭執爭拗不斷。麥若彬在六四後和新機場爭拗後,兩度隨柯利達秘密訪華,亦被香港不少輿論批評是架空立法局和漠視香港民意的行為。 彭定康在1992年10月推出倍受中方譴責的政改方案後,麥若彬在1993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姜恩柱展開十多輪會談,試圖尋求共識,但最後會談破裂,促成港府單方面舉行「九五直選」,以及中方自行成立臨時立法會和取消原有的「直通車」安排。此外,中英雙方以會談保密為理由,一度拒絕透露會談的細節,在當時受到輿論抨擊。.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麥若彬
黃大仙區
黃大仙區(Wong Tai S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中的一個行政區,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北部,面積為926公頃,以轄內有赤松黃大仙祠得名。截至2016年中,黃大仙區人口為425,235人。黃大仙區亦是全香港唯一沒有海岸線的區份;其東面以飛鵝山、象山與西貢區為界,以清水灣道與觀塘區為界,西面則沿聯合道(東頭邨道與竹園道之間)、竹園道(廣播道、聯合道與橫跨龍翔道天橋之間)與九龍城區的九龍塘、九龍城為界,南接太子道東、東頭村道(東正道與聯合道之間)、東正道與九龍城區啟德和九龍城為界,北以沙田坳道(法藏寺以北大約750米至飛鵝山道之間一段沙田坳道屬沙田區,道路以南屬黃大仙區)、竹園北邨、翠竹花園以北獅子山(獅子山山頂屬沙田區,山頂以南屬黃大仙區)與沙田區為界。.
龍津石橋
龍津石橋,是位於香港九龍城區的一條石砌棧橋(具碼頭功能的橋狀石砌建築),建於1873年,1875年完工落成,全長200米,寬2.6米,分為南、北兩段,以花崗石建成,是當時全港最長和最堅固的石碼頭吴偉鴻,。橋柱共21條。其後因海泥淤積,1892年以木材加建至300米,橋頭作丁字形,築有接官亭。龍津石橋經歷多次擴建,在香港日佔時期因擴建啟德機場而被埋。 2008年3月,政府在啟德機場原址發現龍津石橋,整個遺蹟包括龍津橋、上下船平臺、碼頭石墩、接官亭、1930年代九龍城碼頭水泥墩、木質防撞柱及梯級。.
錦田
錦田(Kam Tin)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東面,具有悠久的歷史。錦田古稱岑田,明朝萬曆年間才改稱錦田。錦田位處多座包括大帽山等山中間的盆地,鄰接東面的石崗及八鄉,與西面的凹頭。錦田與屏山、厦村、十八鄉、八鄉和新田合稱「元朗六鄉」。 錦田早於香港開埠以前,已有不少香港原居民在此居住,主要為鄧氏族人。鄉民在此興建了多座圍村,以吉慶圍最為著名。在錦田水尾村的鄉公所外,有一棵包圍著房屋而生長的樹木,被稱為錦田樹屋。據說錦田樹屋原是書齋,旁邊大榕樹自書齋主人搬走而無人打理。樹屋及後100年不斷生長,便形成樹根緊纏石屋的奇景。.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錦田
葵青區
葵青區(Kwai Tsi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位於新界南部,是新界面積最小的一區,原本屬於荃灣區,於1985年4月1日從荃灣區中獨立,即現在的葵涌和青衣範圍。其區議會最初稱為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於1985年4月1日改稱為葵青區議會,面積約21.82平方公里。據2016年中的統計,葵青區的人口有520,572人。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亦位於此區,進出香港國際機場和大嶼山時也必須經過此區及荃灣區,眾多工商大廈座落此區。.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葵青區
蒼穹之昴
《蒼穹之昴》(蒼穹の昴,そうきゅうのすばる)是由日本作家浅田次郎创作的长篇小说,於1996年由講談社出版,是以中國清代為背景的歷史小說,為第115回(1996年7月)直木獎候選作品。 作者在書中自稱:“我是為了創作這部作品才來當作家的(私はこの作品を書くために作家になった)。”《蒼穹之昴》的兩部續作為《珍妃井》和《中原之虹》,均由講談社出版。 此书由中日合作改编成电视剧,NHK与中国华录百纳合作拍摄,2009年4月开拍,编剧杨海薇,导演汪俊。2010年1月2日至7月10日,NHK衛星高清頻道播出了此剧,共25集。同年3月14日至3月27日,北京电视台播出此剧,共28集。电视剧的中文版DVD已经发售,日文版发售时期未定。.
邓小平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后由啟蒙老師改名邓希贤。中国四川省广安州协兴乡(今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人,祖籍江西吉水,在法国勤工儉讀期间参加了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後留學蘇聯並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經過多年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1977年,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后,复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副总理等职。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认领导地位。1978年至1983年,任全国政协主席;1981年至1989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2年至1987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3年至199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邓小平一生未担任中国国家元首、中国政府首脑,或中共党内最高领导职务,但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9年11月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一职前,普遍认为他是实际的最高领导人,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予以确认。直到今天他定下的政治及經濟路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仍保持巨大的影响力。官方评价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称他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称以其部分政治理念为核心的政治理论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部分。具体来说,他的提议包括“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一国两制”;其政策影响到了20世纪后期每个中国人,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他推动的改革还缔造了新兴超大城市深圳市。他于1978年和1985年两次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邓小平
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 (1841年1月20日)
《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由英國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於1841年1月20日發表,宣稱與清政府欽差琦善就第一次鴉片戰爭「達成了初步協議」。 该协议中包含「把香港島和海港割讓給英國」,及後於香港仔登陸,從蜑民陳群以蜑家話回答中得知「Hong Kong」的名稱,並沿用至今。但由於清廷及英國政經界分別認為「有辱國體」及獲利太少,故雙方不承認《穿鼻草約》的存在。 直至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英国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才正式永久割讓與英國。 1860年清廷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即英法聯軍之役)再敗給英法聯軍,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永久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寨城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 (1841年1月20日)
金錢 (香港)
金錢(Kam Tsin,亦作Kam Chien),又稱金錢村(Kam Tsin Village,亦作Kam Tsin Tsuen),位於新界北區,是上水侯氏的聚居地之一,圍村結構完整緊湊,並有風水塘在東面。「金錢」之名,據說是因村後山崗狀似蝴蝶,而建村之地地形亦甚渾圓,有若金錢,堪輿學稱之爲「蝴蝶玩金錢」,故得其名。 金錢具體位置爲上水松柏朗以西,燕崗村、青山公路古洞段和粉嶺公路南面,雙魚河以東,與古洞隔河相望。金錢村是金錢的中心,其東面和南面則爲粉嶺哥爾夫球場、行政長官粉嶺別墅及滙豐粉嶺別墅,而金錢村的西南方的牛地亦爲金錢侯氏所有,金錢村村民每年都會聯同燕崗村村民一起到牛地祭祀廷任公,不過牛地大部分土地已被售予私人發展商建有御林皇府和匯駿山莊等低密度豪宅區。.
金文泰
金文泰爵士,GCMG(Sir Cecil Clementi,),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30年至1934年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兼英國駐馬來亞高級專員、1925年至1930年任第17任香港總督。 金文泰在1899年加入香港政府,早年歷任新界助理田土官、巡理府、助理輔政司、行政立法兩局秘書、以及署理輔政司兼兩局當然官守議員等職;出任港督前,他曾先後擔任過英屬圭亞那政府秘書(後改名輔政司)和錫蘭輔政司。在港督任內,他成功緩和持續多時的省港大罷工,使香港從百業蕭條的局面逐漸恢復過來;此外,他重視社會基礎發展,除了主持興建九龍醫院、瑪麗醫院和修築城門水塘外,又熱心推崇中國文化,設立香港首家官立中文學校和支持香港大學增設中文系,該座官立中文學校後來更名為金文泰中學,以紀念他對中文教育的重視。金文泰與香港華民各界關係要好,任內爭取委任周壽臣爵士為行政局歷來首位華人非官守議員,並准許新界鄉紳設立鄉議局管理地方事務,政績頗受稱譽。 在海峽殖民地總督與馬來亞高級專員任內,金文泰面對環球大蕭條下的經濟衰退,設法緊縮開支,又研究引入限制計劃,防止當地錫礦和橡膠業務因生產過剩而導致國際市場價格急跌,成功減輕大蕭條對當地經濟造成的衝擊。同時間,他為新加坡主持多項大型基建,當中包括海軍基地、加冷機場、克利福碼頭和丹戎巴葛火車總站等,以配合當地的急速發展。可是,金文泰在任內提出的地方分權方案卻備受爭議,其中,馬來屬邦本土政界擔心方案會削奪他們長久以來享有的自主性、而馬來亞華人和印巴裔社群則擔心方案連同一系列推動馬來文化和馬來語的政策,會變相使當局施政進一步向馬來人傾斜。金文泰的方案雖然深具遠見,但最終卻因強大的阻力被迫妥協,未能一展抱負,連同他推動限制移民入境等被指針對華人的舉措,均成為他任內的瑕疵。 作為一名學者型總督,金文泰早年就讀牛津大學時經已顯露出在拉丁文方面的才華。在香港任職期間,他更迅速學會廣東話和官話,並憑藉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練得一手好書法,對中國詩詞也有深入的了解,是一位典型的漢學家和「中國通」。在公務之餘,他長年著作甚豐,題材涉足文學、歷史和地理等多個方面,學術造詣深受稱許,更被印度詩人泰戈爾評價為「在東方遇過最有修養的歐洲人」。金文泰還熱愛四處遊歷,曾走遍中國各省和深入印度等地,香港的不少郊野山徑,均由金文泰和他的妻子最先開闢而來。.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金文泰
長洲 (香港)
長洲(Cheung Chau)是香港的一個島嶼,因狀似啞鈴而有啞鈴島(Dumbbell Island)的別稱,位於大嶼山東南方,屬於連島沙洲,北望喜靈洲,其西南方有石鼓洲,距離香港島西南方約10公里。長洲行政上被劃入香港十八區中的離島區,島上人口約4萬,是離島區中人煙最稠密的島嶼。長洲對內沒有陸上公共交通,基本發展尚算完善,除了有警署、消防局及醫院等基本設備外,島上也有學校、公共屋邨和綜合大樓等基礎建設。 長洲是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島上有不少觀光名勝,例如張保仔洞、北帝廟和長洲石刻等;而渡輪碼頭沿岸一帶則海鮮食肆林立。此外,長洲每年均會舉辦盛大的太平清醮,這項活動是長洲最大型的傳統節目,每次均吸引大批人士慕名參觀。島上設有不少青年旅舍、渡假屋,也有酒店。.
英屬香港
英屬香港(British Hong Kong)是指於1841年1月26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由大英帝國統治香港的時期,該時期又稱為英殖時期、英治香港時期或者港英時代(British Administration)。英屬香港政府簡稱為香港政府,但因為與香港主權移交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香港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殖民地政府或港英政府等,以區別兩者。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結束,取而代之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屬香港時期曾在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被中斷,當時香港在二戰的局勢下被大日本帝國佔領,進入香港日佔時期,總計香港被英國統治近153年。.
柯利達
柯利達爵士,GCMG(Sir Percy Cradock,),英國外交官及公務員,1978年至1983年出任英國駐華大使,是英方的「中國通」和主要參與草擬《中英聯合聲明》的英方人物。 柯利達爵士在1954年加入外交部,1967年中國大陸爆發文化大革命時,他正在英國駐北京代辦處任職。同年8月22日,北京發生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柯利達與代辦等其他職工被紅衛兵毆傷,事後一度被軟禁。柯利達後來在1968年至1969年出任英國駐華代辦,1978年接替尤德爵士任駐華大使,任內促成中、英雙方就香港前途展開談判、以及後來在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解決香港在1997年以後的主權問題。然而,他在前途談判中作出重大讓步,又強調與中方妥協對香港前途最為有利的看法,激起爭議,不少香港及英國輿論更批評他與英政府出賣港人利益。 儘管如此,柯利達仍深獲首相戴卓爾夫人信任,更在1985年起任三軍情報委員會主席。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他多番訪問北京領導人,設法維持《聯合聲明》,並成功爭取將日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在2007年有半數議席透直選產生的承諾,寫進《基本法》附件二內。柯利達後來就新機場計劃向中方多次「解畫」,迫使首相馬卓安於1991年訪華示好,引來馬卓安的不滿。馬卓安因柯利達與港督衛奕信爵士對華過份妥協,在1992年將兩人撤換,且以黨友彭定康出任港督。 彭定康上任後,立即對立法局推動大幅度的民主改革,引來中方強烈不滿。柯利達雖已退出政府,但仍就彭定康推翻中、英早前達成的過渡安排感到相當不滿,多番責難彭定康,指他是「難以置信的畏縮港督」。兩人在香港主權移交前數年多次互相指責,彭定康則以「性情憂鬱的退休大使」揶揄柯利達,並以「柯利達症」嘲諷他對華妥協示好的策略。柯利達晚年主要專注寫作,曾任《南華早報》非執行董事。.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柯利達
東平洲
東平洲(英語: Tung Ping Chau;正式中文名稱為平洲,為免與香港另一島嶼坪洲混淆,故加上東字作識別)是香港最東北的島嶼,屬香港十八區的大埔區,位於大鵬灣,其東面對岸為深圳之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及南澳鎮,兩者距離比和香港陸地還要近。東平洲全島面積1.16平方公里。 東平洲獲由香港郊野公園之友會、國際獅子總會港澳303區及漁農自然護理署在2006年12月舉辦,「香港十大勝景選舉」第二名 。.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東平洲
橫瀾燈塔
橫瀾燈塔又稱橫瀾島燈塔(Waglan Lighthouse),是位於香港蒲台群島橫瀾島的瀾尾的燈塔,現為法定古蹟。.
橫洲 (元朗)
subst:subst/leftUnreferenced/auto 自动产生。 --> 橫洲(Wang Chau)是位於香港元朗區元朗市中心西北面的一個鄉村地區,傳統範圍包括朗屏邨及元朗工業邨,北面毗連天水圍新市鎮。 横洲原指元朗舊墟西面一處瀕海的小山崗,其西北面與丫髻山遙遙相對。滄海桑田,現時這個山崗已變成內陸小山丘,但在古時卻是三面均為澤地包圍,遠看像座横於海上的山嶺,横洲之名因此而來。 現時横洲的主要村落「横洲六村」雖以横洲為名,但其實更靠近區內另一座名爲豬黃嶺的山崗,而横洲路更是位於十八鄉大橋前元朗邨側。.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殖民地
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香港从1841年起成为英国殖民地,到1997年主權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56年期间曾出現多次政治制度改革,對香港的整體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水警總區
水警總區(副名水警;英文:Marine Region,副名:Marine Police),隸屬於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主要責任為維持香港水域及離島的公共安全,執行水上巡邏、打擊偷渡及追截走私,並且在香港境內及鄰近海域進行搜索及拯救。水警總區保衛長達近200公里的邊界海岸線、管轄香港1,651平方公里的海域及261座島嶼;水師共119艘輪艇,為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
沙田區
沙田區(Sha T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的東部,面積約6,940公頃。沙田區最北以大埔尾坑及中文大學(沙田市地段437號)地界與大埔區為界;西北以城門峽與荃灣區為界;西面以蝴蝶谷尖山隧道出入口與葵青區為界,西南面以琵琶山與深水埗區為界;南面以沙田坳道與黃大仙區為界(山上沙田坳道屬沙田區,由半島獅子園開始);東面以馬鞍山落禾沙里與西貢北的大埔區為界。根據政府統計處 《2014年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香港人口概況》,沙田區的人口約有659,794人,為全港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亦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新市鎮,主要為住宅用地,約有六成多人口居住在公共房屋,包括出租公屋、租者置其屋及居者有其屋屋苑。另有約29,000人居住在約48條原居民鄉村。此外,沙田區有四個輕工業區,包括大圍、火炭、小瀝源及石門。而沙田區的沙田新市鎮也是新界首三個新市鎮(舊稱衛星城市)的其中之一,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沙田區東部的馬鞍山則於1980年代開始發展並併入沙田新市鎮之內。.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沙田區
泰康圍
泰康圍是香港新界原居民鄧氏興建的一個圍頭圍村,位於元朗錦田錦田公路側錦田街市後方,與吉慶圍、永隆圍、南圍、北圍和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泰康圍
洲仔島 (深圳)
洲仔島是一個位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大梅沙灣上的一個大鵬灣島嶼,屬中國國家海洋局制定之《可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指定島嶼之一。.
洲仔頭
洲仔頭是一個位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半島西面的大鵬灣海面的小島嶼,由大鵬新區管轄。.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洲仔頭
深圳历史
深圳是自1970年代末在宝安县基础上崛起的新兴城市,虽然城市历史短暂,但因经济繁荣之故,与北上广共同跻身一线城市。.
深圳市
深圳市,简称深,别称鹏城,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的地級市,同时是副省级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及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979年1月在原宝安县的基础上设立,為中国的证券资本市场中心、以及重要的国际经济中心。深圳全市均劃入深圳經濟特區範圍。南邊與香港接壤,北与广州市、惠州市、东莞市毗邻。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快速发展,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承担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經濟特區在此成立。自1999年起,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每年定期在深圳举行。2010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获中央政府批准成立,将作为深圳与香港合作的先导区。2011年,深圳主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16年,深圳市生产总值超越广州市成为中国经济总量第三大城市。 深圳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第三,外贸出口总额连续20余年居中国大陆第一位,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是中国大陆第五大民航机场。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首次公开募股数量自2009年至2015年居世界第一位,是中国企业重要的融资平台。.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深圳市
深圳河
深圳河(Sham Chun River/Shenzhen River),珠江三角洲水系,發源於梧桐山,流经深圳市区和香港,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深圳湾,出伶仃洋。是被訂為香港與中國大陆的邊境的河流(中下游),位於香港和廣東省深圳市之間,原屬於香港管轄範圍,香港回归后中心线以北划归深圳市管辖。羅湖橋和福田口岸邊境大樓等均橫跨於深圳河上。事實上,現時的邊界除了深圳河外,還有沙頭角河和中英街。 深圳河於歷史上稱為明溪,自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起,更改稱為深圳河,作為英國租借香港新界部份的99年界限時期的界河。深圳河是香港最長的河流。.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深圳河
深水埗
深水埗(Sham Shui Po)是香港十八區的深水埗區之主要部分,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有着悠久的歷史。當中「埗」、「埔」、「埠」三字相通,皆有碼碩的意思,由此可知深水埗過去是繁忙的深水碼頭。 深水埗包括深水埗區原有臨近海傍的一部分,大致上以大埔道、界限街和欽州街為界,七八十年代以通州街為海岸綫,其後因應填海工程而成為現今模樣。欽州街至東京街則為深水埗與長沙灣的過渡地帶,故此深水埗區議會的長沙灣選區大部份屬於深水埗範團。深水埗人口密度非常高,區內有業主經營劏房、棺材房以至籠屋,部分居所生活環境惡劣。深水埗與又一村、石硤尾、長沙灣、荔枝角、昂船洲等地在行政區劃上同屬深水埗區,而這些地區沒有明顯分界而且互相交接,加上興建地鐵荃灣綫時,深水埗區的車站沒有按照其所在地的地名進行命名,區內設施亦有類似情況,因此市民經常出現混淆,將深水埗區內非深水埗的地方誤作深水埗的一部分。 現今深水埗已經成為九龍西北部的核心區,商業活動發達,並已經成為電子產品、潮流玩意、服裝配飾、古玩玉石等多方面商品集中地,每天車水馬龍、熙來攘往。而深水埗西填海區深旺道一帶亦陸續發展高密度的住宅區,區內亦有零星的重建項目,改變外界對深水埗集中着傳統唐樓的印象。.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深水埗
深港关系
深港關係,也称港深關係,是指中國廣東省深圳市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的关系,是中國内地與香港關係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与深圳在中国历史上同属于宝安县,清末英国割占香港岛和九龙、租借新界,形成了深港分治的现状。香港与深圳仅“一河两湾”之隔,由于两地距离相近,经济规模相仿,但又存在工资、物价水平、社會风貌的差异,以及一国两制等原因,形成了香港和深圳独一无二的城际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港深合作取得巨大进展。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至2007年,香港一直是深圳最大的贸易伙伴,深圳出口香港占总出口的44.4%。2012年,深港口岸进出口贸易额超过2000亿美元。2015年,深圳口岸对香港进出口总量为1.1万亿元人民币。 由于近年来水貨客在香港搶購奶粉與日用品、雙非家長帶小朋友到香港北區報讀小學以及自由行旅客一些不文明的行為,深港兩地矛盾激化。深圳的“一簽多行”政策更促發香港民众多次示威,应香港政府请求,中央政府将“一签多行”改为“一周一行”。 关于深港矛盾,深圳市市長許勤認為,两地合作愈來愈頻繁,出現矛盾是正常,他相信兩地政府有能力解決。香港特首梁振英也表示,香港和深圳应该共同發展。不过盧峯在《苹果日报》发表评论指出,梁振英不懂中港深層次矛盾,不明白港人的憂慮,并且认为特区政府应该“放弃深港融合,保持香港的独特性”。.
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
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俗稱回鄉證,是指擁有中國公民身份的香港居民及澳門居民来往中国内地所使用的证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根据《中国公民因私事往来香港地区或澳门地区的暂行管理办法》(下述简称《管理办法》)簽發,並分別委托香港中国旅行社及澳门中国旅行社,受理香港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及澳门居民中的中國公民申领通行证。.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清朝
清朝外交
清朝初期,清朝政府与俄罗斯沙皇国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该条约中国称为平等条约,俄罗斯(含苏联时期)称为不平等条约(俄罗斯人认为《瑷珲条约》中收回了被中国人强占的失地)。有人认为,这一条约象征着中国正常化外交的开始,但实际上,直到总理衙门成立前,清朝都是以藩属的概念来处理与外国的事务,并且在交往中竭力要求外国臣服(如马戛尔尼),与现代意义上的外交并不相同。 随着清朝国家的衰落和政府的腐败,以及外国的侵略,以《南京条约》为开端,清朝开始与外国签署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或要求割地,或要求赔款,使得清朝由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逐步走向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在多次的打擊下,最终導致清朝被推翻的命運。 清朝前前后后共和五十多个国家签订了近二百个条约。虽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丧权辱国条约(如:《中英天津条约》),但也有国家辉煌时签订的弘扬国家尊严的条约(如:《尼布楚条约》)。但自始至终,清朝政府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天朝大国”的威仪。即使签署一些不平等条约时,也依旧不忘摆摆架子,把自己视为天朝,把对方视为被天朝道德与尊严所感化,向天朝朝贡的小国。.
清朝行政区划
清朝版圖遼闊,民族眾多,在行政區劃上「因時順地、變通斟酌」。大體上,清朝在漢地實行行省制,在東北地區和新疆實行軍府制,在蒙古實行盟旗制,在西藏遵循元朝以來的行政區劃設置。 清末,在列強蠶食鯨吞的形勢下,邊疆各地依靠舊有的行政體制已無法維持有效的統治。光绪年間,新疆、台灣與奉天、吉林、黑龍江相繼建省,實行與漢地相同的行政體制。蒙古、西藏、海南也有建省之議,但在清朝滅亡之前未能實行。.
昃臣
昃臣爵士,Bt(Sir Thomas Jackson,),英國19世紀末銀行家,曾任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大班,為該銀行業務發展立下基石。另外,昃臣爵士曾於1884年至1886年出任定例局非官守議員。現時香港立法會大樓及香港滙豐總行大廈對出的皇后像廣場,仍放有一座昃臣爵士銅像,以作紀念。.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昃臣
新九龍
新九龍(英文:New Kowloon)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境內,在香港殖民地時期是香港四大組成部分(香港島、九龍、新九龍、新界)之一,指界限街以北至獅子山之南的土地,包括現時觀塘區、黃大仙區、界限街以北的九龍城區(即九龍城、九龍塘、啟德等地)和深水埗區(但不包括昂船洲)。 新九龍原屬新界的一部份,中國清朝政府在1898年按《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其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由於原九龍(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面積太小,政府又有需求去開拓市區用地,於是在1937年起將界限街以北至獅子山之南這些原屬新界的平坦土地,劃作「新九龍」以作市區用地發展。由於這些土地與界限街以南的「舊九龍」有別,所以稱之為「新九龍」。由於當時新九龍的土地是英國向中國「租借」,所以新九龍樓宇的業主都需要向香港政府交地租,反之原九龍及香港島只需繳付極低的象徵式地稅。 最初,新九龍由東至西分為九龍城、九龍塘、深水埗及荔枝角四區。自1968年5月起,新九龍與「舊九龍」、香港島重新分為十區,新九龍開始與舊九龍融合。一般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但一些教科書仍會教授兩者分別。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落實,香港島和九龍確定會和新九龍、新界一起歸還中國,「新九龍」一詞開始消失。到現在新舊九龍一般都統稱為「九龍」,但差餉物業估價署/政府地政總署須收取新九龍土地的地租,舊九龍及香港島土地的地稅,故土地契約中仍有「九龍」和「新九龍」之分。而且根據《香港法例》第1章釋義及通則條例附表5,新界的定義仍包括新九龍。 直到現在,由於九龍半島已經過不斷的填海工程,以致根據1937年的海岸線所劃出的新九龍地域不能覆蓋所有原屬新九龍的地區,如九龍灣一帶的原海岸線已變成市中心,現時的海邊卻不屬新九龍範圍,但政府則無刻意更改新九龍的覆蓋範圍。 有趣的是,一座名叫新九龍廣場的商場卻在九龍內的大角咀找到,而不是在新九龍之內。.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新九龍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新界
新界原居民
新界原居民指於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即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區)及鄰近235個島嶼之前已在各鄉村定居者,以及其後人。從法律上,在香港只有在新界才會有原居民,九龍原來的13個鄉村和香港島上居住的農民﹑漁民,不能算是原居民。早在英國人來港以前在香港水域捕魚的漁民,由於沒有土地,也不能視作原居民。新界原居民有時亦會稱為香港原居民。.
新界六日戰
新界六日戰(The Six-Day War of 1899),為1899年4月於英屬香港新界發生的一場英國軍隊與新界原居民間的戰爭。原因是英國接管新界地區,新界原居民認為前景不明而恐慌。以屏山鄧氏為首的新界原居民各大氏族,决定反抗英國的接收行動。參戰鄉民傷亡慘重,英軍僅一人受輕傷。於戰後雙方快速和解,其後港英政府及參與戰爭的氏族都保持低調,以至遺忘此場戰爭。由于當時的報紙也只輕輕帶過,導致日後記載變得含糊。 現時已知參戰氏族與鄉村為屏山鄉、廈村鄉、十八鄉、錦田鄉和大埔七約,為首的鄧氏亦招攬了東莞雁田以及懷德的同族來參戰。當時英國政府误解民意,初期只派了港英政府警察及少許英軍,導致支援不足,英軍曾經身陷險境,戰事拖延了六日。六日當中,主要战斗有大埔之战、林村凹之战和上村之战。港英政府在接收新界其它地區時,並沒有村民反抗。此戰中,鄉勇的戰術運用靈活,不過由於武器的落後,未能对英军造成损失。.
摩羅差
摩羅差是為印度半島籍貫香港差人的俗稱。大英帝國時期,英國從印度招募不少當地人投入軍隊服務,後來這些印度軍人被調派至香港,轉而投入警隊服務,是故印度及巴基斯坦籍貫差役被俗稱為摩羅差。此詞毫無種族歧視或者任何貶意成份,惟衙差一詞出於印度口音時,廣東人容易誤聽為「阿叉」,因而後來--被外籍人士和年輕一輩誤以為是蔑称。舊時,廣東人的家中長輩或以「夜叉來了」(或是黑白無常)的來臨,來嚇令不服從的孩子。為免誤會延續,阿叉一詞在香港社會已經逐漸少用,但仍在英国华人圈中使用,被称为「阿叉」或「阿X」。.
查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摩羅差
1800年-18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800年-18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1970年代香港
1970年代香港正由發展中地區蛻變為先進經濟體。香港雖然在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於二十後期滿的陰影下,面臨香港前途問題,但政府在香港經歷1960年代的六六暴動及六七暴動後,了解需要令市民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夠安定,於是積極加強香港各方面的民生建設,在這十年間除了開發新市鎮,實施十年建屋計劃大量建造房屋,開通海底隧道及香港地鐵外,同時全面推行義務教育,提升香港市民的教育水平,還興建葵涌貨櫃碼頭及發展金融業,強化香港的經濟地位。此外,政府為根治香港長久以來積陋成習的貪污問題,成立了廉政公署。但是香港在這十年的發展曾經歷波折,1970年代初期的泡沫經濟引發1973年香港股災,又遭遇席捲全球的石油危機,都對香港正高速成長的經濟造成不少打擊。.
2047年香港前途問題
2047年香港前途問題是因應《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5條所指“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由香港個別政治人物提出的理論,政府當局曾予以駁斥。.
6月9日
6月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0天(闰年第161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05天。.
亦称为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展拓界址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