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尼卡暴动

指数 尼卡暴动

尼卡暴动(希腊语:Στάση του Νίκα)是公元532年在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发生的市民暴动。因暴动中市民高呼“尼卡”(胜利)的口号而得名。也稱作尼卡之亂。.

12 关系: 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競技場奥古斯塔广场宙克西帕斯浴場伊斯坦堡狄奥多拉皇后 (查士丁尼一世)贝利撒留查士丁尼一世拜占庭帝国普罗科匹厄斯1月11日532年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新!!: 尼卡暴动和君士坦丁堡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競技場

君士坦丁堡赛马场(Hippodrome of Constantinople,Sultanahmet Meydanı, At Meydanı)是一个罗马竞技场,曾是拜占庭帝国京城君士坦丁堡的体育和社交中心。今天,这里是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老城中心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Sultanahmet Meydanı),原来的建筑只保存了少数的片段。在土耳其语中有时也称为“马广场”(Atmeydanı)。 “赛马场”(hippodrome)一词源于希腊语的hippos(ιππος,马)和dromos(δρομος,道路)。在古代世界,赛马和双轮战车赛车是受欢迎的休闲活动,在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希腊城市,赛马场都很常见。.

新!!: 尼卡暴动和君士坦丁堡競技場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塔广场

奥古斯塔广场(Αὐγουσταῖον,拉丁语:Augustaeum,)是古代和中世纪 君士坦丁堡(现代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个重要的典礼广场,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圣索菲亚广场(土耳其语:Aya Sofya Meydanı)。原为公众市集,6世纪改造成一个由柱廊环绕的封闭庭院,作为拜占庭帝国首都一些最重要的大厦之间的联系空间。广场一直幸存到拜占庭帝国后期,后来成为废墟,直到16世纪初仍可看见痕迹。.

新!!: 尼卡暴动和奥古斯塔广场 · 查看更多 »

宙克西帕斯浴場

宙克西帕斯浴場是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热门的公共浴场,兴建于公元100年到200年,毁于532年的尼卡暴动,数年后重建Ward-Perkins, B. p. 935。如此命名是因为它们兴建在从前的朱庇特(宙斯)神庙的所在地Gilles, P. p. 70。向北约500码是更为古老的希腊早期拜占庭卫城的阿希尔浴场。浴场主要以名人雕像而著称。然而,后来此处在7世纪改为军事用途。浴场遗址曾在1928年进行考古发掘。.

新!!: 尼卡暴动和宙克西帕斯浴場 · 查看更多 »

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İstanbul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市辖区面积,其覆盖范围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亦是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Konstantinoúpolis;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Νέα Ῥώμη, Nea Romē;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并蓄的人口和文化,虽然在1923年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状况略不如前。在战间期伊斯坦堡 未能成为新首都,受到忽视,但此后其影响力逐步恢复。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来自安那托利亚各地的人口涌入,城市的界限也为此逐渐扩张。20世纪末艺术节开始得到兴办,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复杂的交通网络也由此建立起来。 2012年,在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两年之后,近1160万外国游客造访伊斯坦堡 ,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市最重要的景点仍是其历史城区,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而位于贝伊奥卢区的天然港金角湾则是其文化和娱乐的中心。伊斯坦堡还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亦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经济区之一。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体将总部设于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复苏和快速扩张的契机,在二十年内五次申请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新!!: 尼卡暴动和伊斯坦堡 · 查看更多 »

狄奥多拉皇后 (查士丁尼一世)

奥多拉(希腊语:Θεοδώρα,拉丁化:Theodṓra,或译提奥多拉、塞奥多拉等,500年-548年6月28日),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王朝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大帝)的妻子和皇后。和丈夫查士丁尼大帝一样,她也被东正教教会封为圣人,纪念日为11月14日。 她有天生過人實務智慧,與查士丁尼共同為保守古舊的政權加上新動力。532年的尼卡暴動中,城堡大火,亂軍逼近皇宮之際,查士丁尼差點要棄皇宮逃命,狄奧多拉令他恢復勇氣。她拒絕逃命——宣布準備殉身與皇宮共存亡。因為她的堅定,暴亂終結,而查士丁尼的政權得以保存。 548年狄奥多拉死後,查士丁尼失去賢內助,變得意氣全失、優柔寡斷。而查士丁尼晚年的政策轉變也頗有可能跟狄奥多拉之死有關。.

新!!: 尼卡暴动和狄奥多拉皇后 (查士丁尼一世) · 查看更多 »

贝利撒留

貝利薩留(Flavius Belisarius, Βελισάριος,),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麾下名将,北非和意大利的征服者。又譯作貝利薩留斯。 尽管有皇帝查士丁尼的猜忌,贝利撒留的军旅生涯仍可谓相当成功,历史学家将他列为最后的罗马人之一。.

新!!: 尼卡暴动和贝利撒留 · 查看更多 »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拉丁语:Justinianus I;希腊语:Ιουστινιανός;全名为弗拉维·伯多禄·塞巴提乌斯·查士丁尼 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约)是东罗马帝国皇帝,他的统治时间是从527年到565年。由於他收復了許多失土,重建聖索菲亞教堂,並編纂查士丁尼法典,功不可沒,因此也被称为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一世是古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古典时期转化为希腊化时代的东罗马帝国的重要过渡期。比如他于542年废除了执政官这个从罗马共和国遗留下来的官职(可能出于费用的考虑)。他还加强了皇帝作为神在地上的代表的地位,这一举动彻底破坏了罗马帝国中皇帝被视为首席执行官、“国家之父”,“第一公民”的形象。但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就已经对查士丁尼一世的政策提出了深刻的批评。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是今天对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期研究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新!!: 尼卡暴动和查士丁尼一世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尼卡暴动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普罗科匹厄斯

普罗科匹厄斯(希腊语:Προκόπιος ο Καισαρεύς,拉丁语:Procopius,约500年出生,约565年逝世)是一位著名的东罗马帝国学者,他出生于一个相当有名声的家族。他一般被看作为最后一位重要的古代史学家。.

新!!: 尼卡暴动和普罗科匹厄斯 · 查看更多 »

1月11日

1月11日是公历年的第1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4天(闰年是355天)。.

新!!: 尼卡暴动和1月11日 · 查看更多 »

532年

没有描述。

新!!: 尼卡暴动和532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尼卡暴乱尼卡起义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