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封禅

指数 封禅

封禅是一种皇帝受命于天下的典礼。这种仪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鲁的儒士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神灵,而泰山是齐、鲁分界。后来在齐、鲁祭祀泰山的仪式扩大为统一帝国的望祭,并定名为“封禅”。封禅二字中,封是祭天的意思,禅是祭地的意思。封禅之礼,最初见于《管子·封禅篇》,但此篇今已佚。据记载管仲的论封禅: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帝王有72代,而管仲本人记得有十二个。从无怀氏到周成王,都受命后举行封禅典礼。帝王受命要有十五种不召而来的祥瑞体现,这样才能举行这种典礼。《管子》一书出自战国齐稷下学派手笔,因此或许代表了这批阴阳家们对封禅的看法。 首位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三年(前219年),巡狩郡县,与鲁儒士讨论封禅典礼。博士们议论纷纷,但提不出一个具体的仪礼程序。秦始皇遂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仪典,先一到泰山行封礼,然后到梁父行禅礼。汉初,经济萧条,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虽讨论过封禅,但没有经济条件去做。武帝后经济好转,于是命名儒赵绾、王臧等人“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但因窦太后极力反对而作罢。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才行封禅。然而这次封禅,不但具体仪式主要由方士草订,并且其行事神秘,史官亦不知其详。封于泰山,而禅于肃然山(泰山东北),并改元元封。此后每隔五年修封一次。前后共举行过5次。东汉建武三十年(54年),张纯等大臣奏请汉光武帝封禅,但他以自己无德而不许。两年后,他认为“赤刘之九,会命岱宗”的谶文,命梁松等求九世封禅的制典,遂东巡,封于泰山,禅于梁阴,并改元为中元元年(56年)。 其後在中國歷史上,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都舉行過封禪。历代帝王中唯有女皇武则天别出心裁,登基之前随夫君唐高宗以皇后身分封禅泰山,称帝后封禅嵩山。.

53 关系: 劉祥道劉晏博山炉华姓史記地名考司馬相如司马谈天书封祀女儿茶孝文竇皇后孔圣佑宋朝山东历史岱庙席桥万荣后土庙康子元五岳五鬼用事张公艺张纯 (武始侯)忠順保德可汗元封 (西汉)前110年王貽永灵岩寺 (长清)炎黄子孙燕德妃盧從願高力士賀蘭敏之贺兰氏 (魏国夫人)趙憙齐桓公轮台诏霍光枚皋李神福 (宋朝)李邵固李陵松姓楊思勗武士彠殷绍嘉公泰山洞天福地洛阳历史洛阳市潘师正曹充...曹褒 (东汉博士)11月23日666年 扩展索引 (3 更多) »

劉祥道

劉祥道(),字同壽,魏州觀城縣(今山东省莘縣觀城)人,祖籍广平易阳(河北临洺)。 父劉林甫,唐高祖武德年间官中书舍人、中书侍郎,贞观初年赐爵乐平县男,迁任吏部侍郎。贞观三年(629年)劉林甫病逝后,祥道袭父爵。高宗永徽年间,歷任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显庆二年(657年)迁黄门侍郎,仍掌管吏部选事。显庆三年(658年)进封阳城县侯。显庆四年(659年),升任刑部尚書,龙朔元年(661年),权检校蒲州刺史。龙朔三年(663年),司刑太常伯(即刑部尚書)兼检校雍州长史,四月右相李义府下狱,劉祥道接任右相。他生性谨慎,不愿为相,多次以年老多病请求退居闲职。次年(664年)转任司礼太常伯,罢知政事。麟德二年(665年),随高宗封禅泰山,担任终献,事后进爵广平郡公。 曾提拔王勃。乾封元年(666年)又上表乞骸骨,加金紫光禄大夫,让他致仕,不久病卒,年七十一。赠幽州都督,谥号宣。其子劉齊賢后来也担任宰相。另有子刘廣禮。.

新!!: 封禅和劉祥道 · 查看更多 »

劉晏

劉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代宗朝主管全国财政,德宗朝被赐死,后追赠郑州刺史,又加司徒。.

新!!: 封禅和劉晏 · 查看更多 »

博山炉

博山炉,又称博山香炉,是中国古代焚香时使用的一种熏炉。博山炉出现于西汉,盛行于汉魏时期,主要材质为青铜或陶瓷,以炉盖呈山形为特征。.

新!!: 封禅和博山炉 · 查看更多 »

华姓

華姓(陰平音或去聲韻,作姓氏使用時不作陽平音。ㄏㄨㄚˋ,不唸作ㄏㄨㄚˊ、ㄏㄨㄚ,粵語讀waa6(話))為漢字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8位。在當代中國姓氏中排名第196位,人數約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萬分之五)。.

新!!: 封禅和华姓 · 查看更多 »

史記地名考

《史記地名考》是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大師錢穆撰寫的一部考據性著作。.

新!!: 封禅和史記地名考 · 查看更多 »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约),本名犬子,因慕藺相如之人,故更名相如。字长卿,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人,一说为四川蓬安县人。西汉大辞赋家。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上林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他与卓文君的私奔也广为流传。.

新!!: 封禅和司馬相如 · 查看更多 »

司马谈

司马谈(),中国西汉皮氏县人,西汉建元至元封年间(前140年一前110年),司马谈被封为太史,掌管天文、历法。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首赴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當時漢武帝禁止儒師進註公祭而是以術士進註公祭,故此談因此積怨而終。 其父司马喜为五大夫,其子为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據《史記》〈太史公自序〉所說,司馬談一直想效法孔子寫作《春秋》的精神,寫一部體系完整的史書,可惜他只作了一些準備的工作,便病逝於洛陽,臨死之前,把他的理想事業,交給了兒子,經過司馬遷的十年努力,終於有了《史記》的誕生。 有論六家要旨,包括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新!!: 封禅和司马谈 · 查看更多 »

天书封祀

天书封祀,又称东封西祀,中国北宋宋真宗以神降天书为名而举行的封泰山、祀汾阴(在今山西万荣县西南)等重大典礼。 澶渊之盟后,宋真宗很敬重寇准,自己也为能保全社稷而自重。一次枢密院事王钦若对真宗讲,城下之盟古人耻之,而澶渊战役时真宗以万乘之贵订立城下盟议,耻辱更大。真宗听后闷闷不乐,常想重振士气,以雪前耻。宋真宗接受知王钦若建议,欲以封禅为“大功业”,掩盖澶渊议和之辱,镇服四海。封禅须有天瑞,而天瑞仓促难得,于是君臣合谋伪造天书以为天瑞。北宋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宋真宗自称梦见神人,说将要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之后和宰执王旦、王钦若等在承天门举行受天书仪式,命内侍升屋,取下预置“天书”,改年号为大中祥符。随即封禅泰山,祀汾阴。臣下争相虚报祥瑞,奉献赞颂,来粉饰太平。又建立道场、造宫观,迎圣祖,祠嗣老子,虚耗大量国家财用民力物力。.

新!!: 封禅和天书封祀 · 查看更多 »

女儿茶

女儿茶(英文:mountain tai girl tea,学名:Rhamnus davurica),鼠李科鼠李属植物。.

新!!: 封禅和女儿茶 · 查看更多 »

孝文竇皇后

竇皇后(前205-前135年),中国西汉時期皇族女性,為汉文帝皇后、漢景帝生母,出身清河郡观津(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審坡鎮)。儘管《史记》和《汉书》均未提及她的名字,但東漢趙歧在《三輔決錄》有提到其名為“猗”《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趙歧》:「(趙)歧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輔決錄》傳於時。」。另外,唐代司马贞撰写的《史记索隐》中,提到西晋皇甫谧称窦皇后的名字为“猗房”。她掌握政權橫跨景帝、武帝兩代,主張黃老之術,成為西漢初年道家「無為而治」的忠實執行者及維護者。雖然她不如呂太后、衛子夫般為人熟悉,但是她對西漢的政治影響不可少覷。.

新!!: 封禅和孝文竇皇后 · 查看更多 »

孔圣佑

孔圣佑,字福卿,宋朝时兖州曲阜县人。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光嗣玄孙,孔仁玉曾孙,孔宜之孙,孔延世之子。 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赐他学究出身,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到泰山封禅。孔圣佑十一岁,参加封禅大典。宋真宗赐给他绿色官服陪位,缀立于京官班后。封禅结束之后,宋真宗在孔圣佑陪同下,到曲阜县祭祀孔子。于是赏赐孔圣佑祭田一百顷、钱三十万,帛三百匹、御书一百五十卷。宋真宗崇信道教,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曲阜县为仙源县,任命孔圣佑为太常寺奉礼郎,后任大理寺評事。天禧五年(1021年),朝廷任命他以光禄寺丞知仙源县事,袭封文宣公,为第十二代文宣公。改为赞善大夫。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年),孔圣佑在太子中允任上去世。享年三十五岁去世,没有子嗣,他的堂弟孔宗愿袭位。.

新!!: 封禅和孔圣佑 · 查看更多 »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新!!: 封禅和宋朝 · 查看更多 »

山东历史

山东是汉文明发祥地之一。现已发现最早的山东古人类“沂源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时期遗址在山东的发掘也显示了当时山东地区文明的高度发展。虞夏商时期,山东的东夷人创造了灿烂文化,并且与夏王朝不断的发生冲突和融合。早在夏代,山东地区已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活跃于山东的商部落最终建立了商朝。周代,齐鲁等封国多年经营,山东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都领先于当时的其他地区。秦朝大一统,山东历史融入整个中国历史之中。.

新!!: 封禅和山东历史 · 查看更多 »

岱庙

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也称东岳庙,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

新!!: 封禅和岱庙 · 查看更多 »

席桥

-- --桥位于东平县接山镇--桥村西20米处。为跨汇河的石质桥,原为泰东公路必经之桥东平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

新!!: 封禅和席桥 · 查看更多 »

万荣后土庙

汾阴后土祠俗称后土祠,因所在地今亦称万荣后土祠,位于今中国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汾河南岸、黄河东岸,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汾阴后土祠为汉武帝所确立的皇帝祭地的本庙,汉、唐、宋多位皇帝曾在此亲祀后土。.

新!!: 封禅和万荣后土庙 · 查看更多 »

康子元

康子元,唐朝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康子元历任献陵令。唐玄宗诏中书令张说推举能治《易经》、《老子》、《庄子》者,集贤直学士侯行果推荐康子元和平阳敬会真,康子元侍读。升任秘书少监,敬会真为四门博士,都兼集贤侍讲学士。开元年间,康子元與徐坚、侯行果等人议定封禅泰山的礼仪。唐玄宗祭祀泰山,康子元以侍讲学士。后来官至宗正少卿,因病授秘书监,致仕。死后赠汴州刺史。.

新!!: 封禅和康子元 · 查看更多 »

五岳

五嶽,又作--,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分別為东岳山東的泰山、西岳陝西的华山、中岳河南的嵩山、北岳山西的恒山、南岳湖南的衡山,有些研究认为,「五岳」一詞来源于中国的五行思想与对山岳、山神的崇拜,传说盘古死后,头和四肢化为五岳,雖然五嶽不是中国最高的山群,但由於高耸在平原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险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作詩、修行或到訪,留下遗迹,因此大大增添了五嶽的名聲。.

新!!: 封禅和五岳 · 查看更多 »

五鬼用事

五鬼用事指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年间,朝中大臣王钦若、丁谓、陈彭年、劉承珪和林特五人相互勾结,行为诡秘,时人号称为五鬼,其中王钦若和丁谓最为著名。但是关于五鬼的来历,后人对《宋史》的记载都有所怀疑。.

新!!: 封禅和五鬼用事 · 查看更多 »

张公艺

张公艺,6世纪到7世纪中国寿张(今山东梁山)人。九代同堂,北齐、隋、唐各朝都对他家予以表彰。665年,唐高宗封禅泰山,经过寿张,来到他家,问他所以能够全家一起共居之因,张公艺写了一百多个忍字进献。唐高宗很赞同,赐给他缣帛。.

新!!: 封禅和张公艺 · 查看更多 »

张纯 (武始侯)

張純,表字伯仁,中国西漢末年东汉初期京兆杜陵縣(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汉武帝时御史大夫张汤七世孙,大司馬衛将軍富平侯張安世六世孫。新朝张纯失爵,东汉时期官至司空,封武始侯。.

新!!: 封禅和张纯 (武始侯) · 查看更多 »

忠順保德可汗

忠顺保德可汗(),甘州回鹘可汗,史料中称之为夜落纥、夜落隔,就是回鹘的国姓药罗葛(Yaghlaqar)。景德元年(1004年),夜落纥遣使来贡宋朝。四年(1007年),夜落纥又遣尼法仙等来朝贡宋朝,献马。宋真宗许尼法仙游五台山。夜落纥又遣僧翟入奏,来献马,想在京城建佛寺祝圣寿,求赐名额,宋真宗不许。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夏州万子等军主领族兵攻打回鹘,回鹘示弱,然后伏击,剿戮殆尽。将生擒的人尽焚而杀之,只有万子军主逃走。镇戎军上报,宋真宗说:“回鹘尝杀李继迁,世为仇敌。甘州使至,亦言李德明侵轶之状,意颇轻视之。量其兵势,德明未易敌也。”同年,夜落纥、宝物公主及没孤公主、娑温宰相各遣使来朝贡宋朝。宋真宗东封泰山礼成,以可汗王进奉使姚进为宁远将军,宝物公主进奉曹进为安化郎将,赐给他们袍笏。又赐给夜落纥介胄。 三年(1010年),夜落纥又遣左温宰相、何居录越枢密使、翟符守荣等来朝贡宋朝。四年(1011年),翟符守荣等三十人请从祀汾阴(西祀)。同年,夜落纥遣使贡方物,秦州回鹘安密在道左献玉带。西祀礼成,宋真宗以翟符守荣为左神武军大将军,安殿民为保顺郎将,其他人都赐冠带器币。同年,夜落纥遣使上书,击败赵德明立功首领请加恩赏。宋真宗下诏给司戈、司阶、郎将告敕十道,使得承制补署。 甘州回鹘多次与夏州李德明作战,夜落纥贡奉多被夏州党项夺取。吐蕃宗哥族和好宋朝,遣人援送甘州回鹘及附属于甘州的沙州、西州、龟兹使者,所以使者能频年至京师。宗哥族首领唃厮啰欲娶可汗之女而无聘财,夜落纥可汗不许,因此成为仇敌。五年(1012年),秦州遣指挥使杨知进、译者郭敏送进奉使到甘州,被宗哥阻断归路,遂留杨知进等不敢派遣。八年(1015年),郭敏得还。可汗王夜落隔上表说,宝物公主得病去世,西凉人苏守信劫道,不能时时奏闻;又谢恩赐宝钿、银匣、历日及安抚诏书,请朝廷慰谕宗哥,使开朝贡之路。九年(1016年),甘州回鹘来朝贡,夜落隔已死,九宰相诸部落,奉夜落隔归化为可汗王领国事。.

新!!: 封禅和忠順保德可汗 · 查看更多 »

元封 (西汉)

元封(元年:前110年 - 末年:前105年)是汉武帝的第六个年号。汉朝使用元封这个年号一共六年。 前110年四月汉武帝封禅泰山,因而改元元封,以今年十月为元年。元封元年改元是有史记载第一次有诏书的年号。其诏书为(《资治通鉴 ·卷第二十》): 辛德勇認為當時以一、二、三、四數紀元,太初元年以前,現實生活中一直沒有正式採用以年號紀元的方式。.

新!!: 封禅和元封 (西汉) · 查看更多 »

前110年

没有描述。

新!!: 封禅和前110年 · 查看更多 »

王貽永

王贻永()字季长。北宋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 王溥之孙。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生。個性寡言,通晓书法,不好声技。他的舅舅魏咸信說:“后当类我。”咸平年間,娶宋太宗之女鄭國公主,授駙馬都尉,随真宗去泰山封禅,任高州刺史,知單州、徐州。真宗戒之曰:“和衆静治,卿所當先也。”仁宗即位,历知澶、定等州。在郓州(今山东东平)时,州內苦於水患,王贻永筑东西道三十余里,有政聲。改为定州知州。庆历五年(1045年)升任枢密使。次年(1046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元年(1049年)兼任侍中。晚年多次以疾求罷,遂以王德用为枢密使。仁宗亲临驸马府第,亲自为王贻永端药。嘉祐元年(1056年)卒。赠太师、中书令,谥号康靖。.

新!!: 封禅和王貽永 · 查看更多 »

灵岩寺 (长清)

灵岩寺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地处泰山西北,始建于东晋,于北魏孝明帝正兴元年(公元520年)开始重建,至唐代达到鼎盛,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同称天下“四大名刹”。 灵岩寺风景秀丽,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寺内千佛殿藏有四十罗汉泥塑,其中三十二座制作于宋代,八座作于明代,塑像栩栩如生,形态各异,被梁启超称为“海内第一名塑”。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于嘉祐二年(1057年),位于千佛殿西北,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高55.7米。墓塔林是唐代以来埋葬历代灵岩寺住持高僧的地方,塔林中共有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幢。灵岩寺地位尊崇,僧人玄奘曾住在寺内翻译经文;自唐高宗以来,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也多到寺内参拜。 File:Lingyan Si - Qian Fo Dian.jpg|千佛殿为明代重建,面阔七间,进深四间 File:Stupas at Lingyan Si.jpg|墓塔林 File:Pagoda at Lingyan Si.jpg|辟支塔.

新!!: 封禅和灵岩寺 (长清) · 查看更多 »

炎黄子孙

子孙,也称黄炎子孙,中國術語,意指追認炎帝與黃帝為先祖的族群。 黃帝、炎帝爲中国古代文獻記載的人物,儘管尚未有考古學證據,華夏民族的血緣先祖常被認為是黄帝和炎帝的後代。傳統中國帝王爲天下思想,所謂天子「莅中國而撫四夷也」,天子不僅是中國的首領,也是四夷的首領,《史記》記載「黃帝居中,四夷賓服」。後來,不論是虞夏商周的華夏族,還是夷蠻戎狄的“四夷”族,都視黃帝爲“高祖”,自稱爲“黃炎之後”、“炎黃後裔”。除了漢族,中原以外的其他許多族群也都以炎帝、黃帝爲祖先。 部份中國及日本皇朝的儀祀中亦有祀拜黄帝炎帝或炎黄合祀的記錄。 中國國民黨及中國共产党都曾以此做為汉族等中國民族的代称或另稱。.

新!!: 封禅和炎黄子孙 · 查看更多 »

燕德妃

燕德妃(),涿郡昌平县人,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越王李贞、江王李嚣之生母。.

新!!: 封禅和燕德妃 · 查看更多 »

盧從願

卢从愿(),字子龚,相州临漳(今河南安陽)人,祖籍范阳涿(今河北省涿州市),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

新!!: 封禅和盧從願 · 查看更多 »

高力士

力士(),本名馮元一,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他曾祖馮盎是岭南高州豪酋,到其父馮君衡时,因罪而被抄家。年未满十岁的馮元一也受宮刑,被阉入宫,由宫中女官抚养。他在内翰林学文习武,因射箭百发百中,人称“馮力士”。从文林郎、宣教博士做起,升内府丞。武則天让内侍省宦官高延福收他为养子,改姓高氏,即「高力士」,追随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殺死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復辟。李隆基獲禪位而稱帝,是為玄宗,高力士又参与封禅泰山,平定王鉷之乱,安史之乱随玄宗入蜀,平定南营叛乱,官至内侍监,封齐国公,是唐玄宗心腹太监之首。唐肃宗即位后,在上元初年(760年)将他贬到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寶應元年(762年)被赦免回京,半路至朗州龙兴寺时,得到玄宗驾崩的消息,哀痛而亡,年73岁。16年后(大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追念高力士侍奉玄宗有功,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陪葬玄宗泰陵(今陝西蒲城縣境)。.

新!!: 封禅和高力士 · 查看更多 »

賀蘭敏之

賀蘭敏之(),字常住,鮮卑後裔,河南郡洛阳县人,母親為武則天之姊韓國夫人武顺;父親為賀蘭安石,襲山縣開國男,贈衛尉卿、戶部尚書、駙馬都尉、韓國公;妹魏国夫人賀蘭氏;妻楊氏,受封弘農郡太夫人;子賀蘭琬,銀青光祿大夫、太僕卿。唐高宗皇后武則天的姨甥,孝敬帝、章懷太子、唐中宗、唐睿宗與太平公主的表兄。.

新!!: 封禅和賀蘭敏之 · 查看更多 »

贺兰氏 (魏国夫人)

贺兰氏(),名不详,封魏国夫人 。父賀蘭安石,母韓国夫人武顺。兄弟賀蘭敏之,贺兰氏是武则天姨甥女。.

新!!: 封禅和贺兰氏 (魏国夫人) · 查看更多 »

趙憙

赵憙(),字伯阳,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初期大臣。 更始帝刘玄时,为五威偏将军、中郎将,封勇功侯。更始帝被杀,归附光武帝刘秀,任简阳侯相、平林侯相、怀县县令、平原太守。建武二十七年(51年),任太尉,封关内侯。永平元年(58年),改封节乡侯。永平十八年(75年),升任太傅、录尚书事。建初五年(80年),赵憙去世,谥号为正。.

新!!: 封禅和趙憙 · 查看更多 »

齐桓公

桓公(),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齊氏(其祖先原為呂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公孫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79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餓死。 在位期間執政為國懿仲、高傒、管夷吾、仲孫湫、隰朋。.

新!!: 封禅和齐桓公 · 查看更多 »

轮台诏

《輪台诏》是前89年(征和四年)汉武帝所下達的诏书,公開向臣民反省过错,使到西汉的统治方针发生了急劇转变,重新回到了与民休息及重视发展经济的轨道,从而可以延续数十年国祚,避免了像秦朝般迅速败亡的结局。 《輪台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内容丰富及保存完整的罪己诏,此后每当朝廷出现危机、遭受天灾及政权处于安危时,帝王多有发布罪己诏。.

新!!: 封禅和轮台诏 · 查看更多 »

霍光

霍光(),字子孟,西汉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名将霍去病异母弟,昭帝上官皇后外祖父,宣帝霍皇后之父。先后任郎官,曹官、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大司马、大将军等职位,封博陆侯,谥号为宣成,是以又被尊称为博陆宣成侯。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宣帝地节二年霍光去世,过世后第二年霍家因谋反被族诛。 霍光本人身高七尺三寸(约折合1.68米),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他常被人和伊尹并提,称为伊霍,后世往往以「伊霍之事」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新!!: 封禅和霍光 · 查看更多 »

枚皋

枚皋,西汉辞赋家,字少孺,淮阴(治今江苏省淮安)人,枚乘庶子。 枚乘为著名文学家,为梁孝王门客时,娶枚皋之母为小妻,生枚皋。枚乘东归,枚皋随母亲留在梁国。枚皋善辞赋,十七岁时上书梁共王,得召为郎。曾为梁共王使,因被冗从之人谗言毁谤得罪,家室被抄没,枚皋逃到长安。遇到大赦,枚皋上书汉武帝,说明自己是枚乘的儿子。武帝很高兴,把他召入宫中,让他作赋,受到皇帝赏识,拜为郎。枚皋曾出使匈奴。从武帝巡幸甘泉宫、雍城、河东等地,参与封禅泰山。 枚皋不通经术,好诙谐,善写辞赋,才思敏捷,时人比之东方朔。枚皋作辞赋,都以俳优嫚戏的态度写出。他和东方朔同以滑稽得武帝喜爱,常让他随从出巡弋猎,武帝有所感,便让他作赋助兴。汉武帝视之如倡优,枚皋成为文学弄臣。他以下笔敏捷知名,受诏辄成,故所作颇多。数量多于司马相如,但是质量不及。扬雄说:“军旅之际,戎马之间,飞书驰檄,则用枚皋。”他有赋一百二十篇,已佚。.

新!!: 封禅和枚皋 · 查看更多 »

李神福 (宋朝)

李神福(),北宋宦官,开封府人,李神祐的哥哥。 少年时在晋王赵光义府给事。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授入内高品。从征北汉太原,任殿头。后为宫苑使。宋太宗爱好笔札,他在旁侍侧,多获赏赐。宋太宗死后,模写遗像,李神福立侍。宋真宗即位,任内侍省入内侍都知,加昭宣使、勾当皇城使,在宫城之侧赐宅第。1001年勾当三班,督修含光殿,赏赐丰厚。景德初年兼领亲王诸宫使。改任宣政使、行宫使。大中祥符年间,和刘承珪、邓永迁等一起在宫中当值,伪造天书下降。宋真宗封禅泰山,他和曹利用一起规划行宫道路。礼毕,任宣庆使。1010年六十四岁去世。.

新!!: 封禅和李神福 (宋朝) · 查看更多 »

李邵固

李邵固(),是契丹大贺氏首领,唐朝松漠都督府都督,大贺窟哥的孙子,李尽忠的弟弟。开元十三年(725年),李吐于携燕郡公主投奔唐朝内地,可突于立李邵固为主。当年冬天,唐玄宗东巡封禅泰山,李邵固到达玄宗行在之所,跟随到泰山之下。次年,唐玄宗拜李邵固左羽林军员外大将军、静析军经略大使,改封广化郡王,又封皇从外甥女陈氏为东华公主,嫁给李邵固。李邵固是第五个迎娶唐朝公主的契丹首领,东华公主是第三个嫁给契丹的唐朝公主。又下诏给其部酋长百馀人封官,李邵固以子入侍朝廷。李邵固回到松漠,派遣可突于入朝,贡献方物,中书侍郎李元纮不礼遇他,可突于不高兴地回去了。左丞相张说对人说:“奚和契丹两蕃必然叛乱。可突于人面兽心,唯利是图,执掌契丹国政,人心归附,如果不以优厚的礼节待他,必不来矣!”开元十八年(730年),可突于杀李邵固,立遥辇屈列为王,率部落并裹胁奚族投降突厥,东华公主逃跑投靠平卢军。.

新!!: 封禅和李邵固 · 查看更多 »

李陵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紀(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將領李广之孙,中国历史上富有争议的人物。 李陵原为汉朝将领,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在浚稽山与数万匈奴骑兵英勇作战,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其后汉武帝下令将其全家处死,令他断绝了回归汉朝的念想,最后最终以一个匈奴人的身份埋骨于异域。他为汉朝贡献的唯一一次战斗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次以少战多的战斗被详细载于《汉书》之中。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李陵也曾被认为是一位文学家。被誉为汉诗鼻祖的《苏武李陵赠答诗》,便是以他的名义流传于世。不过现今学术界主要认为这些文学作品并非李陵所作,但出于习惯仍然在题目中保留了李陵的名字。.

新!!: 封禅和李陵 · 查看更多 »

松姓

松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16位。在现代他是极罕见的姓氏。.

新!!: 封禅和松姓 · 查看更多 »

楊思勗

杨思勖,唐朝宦官,罗州石城人,本为苏姓,姓养父的姓氏。少年时为给事内侍省,跟随唐玄宗讨韦后、太平公主,擢升为左监门卫将军,唐玄宗倚重他。 开元初年,安南都护府梅叔鸾叛乱,号称黑帝,联合三十二州之众,勾结林邑、真腊、金邻等国,号称四十万。杨思勖请出征,唐玄宗募首领子弟十万,与安南大都护光楚客,从马援故道进军,出其不意,梅叔鸾大败,将尸体建成京观还军。 724年,五溪首领覃行章反唐,杨思勖为黔中招讨使,率兵六万,擒获覃行章,斩首三万级,杨思勖因功进封为辅国大将军,跟随皇帝封禅泰山,为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 邕州封陵獠梁大海反唐,攻破宾、横等州,杨思勖平定了他,擒获梁大海等三千人。 泷州蛮族陈行范自称天子,其部下何游鲁号称定国大将军,冯璘号称南越王,攻破州县四十。杨思勖征发永、道、连三州兵,淮南十万弩士,斩杀何游鲁、冯璘。陈行范逃到盘辽诸洞,杨思勖率军穷追,生擒了他,坑沙其党六万,获得马匹金银钜万计。杨思勖死的时候八十岁。 杨思勖很残忍,敢杀戮,所得俘虏,必剥脸皮、敲脑壳,将士对他非常害怕,以这种情况能立功。内给事牛仙童受张守珪贿赂,唐玄宗把牛仙童交给杨思勖杀他。杨思勖把他绑上,挖心,截断手足,剔肉来吃,肉被剔光才死。.

新!!: 封禅和楊思勗 · 查看更多 »

武士彠

武士(,),字信明,隋末唐初官员,是随李渊在晋阳起兵的功臣,亦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父亲,死後諡號魏忠孝王。.

新!!: 封禅和武士彠 · 查看更多 »

殷绍嘉公

殷绍嘉公,前身是殷绍嘉侯,后又改为宋公、章昭侯、宋侯,是汉成帝绥和元年(前7年)二月封给孔子长房长孙祭祀商汤的世袭爵位,属于二王三恪,历经西汉、新朝、东汉,直至西晋。.

新!!: 封禅和殷绍嘉公 · 查看更多 »

泰山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境内,矗立在鲁中群山间;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是中國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1987年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双遗产之一。.

新!!: 封禅和泰山 · 查看更多 »

洞天福地

道教自古以来就有“洞天福地”之说。中國许多知名的山脉都被列入其中,成为道教徒们口中的神仙居所。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名山宫观因为具有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而成为旅游胜地。.

新!!: 封禅和洞天福地 · 查看更多 »

洛阳历史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核心发祥地,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元代以前,洛阳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的天然法定都城,大一统的王朝多以洛阳为首都或陪都,割据政权也均以进入洛阳作为逐鹿的目标和自身正统性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承载了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元代以后因战乱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洛阳地位有所下降,退化为中部地区一个普通县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折射了中国各地方在农业社会晚期的普遍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洛阳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工商业发展都有较大的飞跃,成为以重工业制造和历史文化旅游闻名的重要城市,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反映了一个内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历程。.

新!!: 封禅和洛阳历史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封禅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潘师正

潘师正(),字子真,赵州赞皇青山里人(或说贝州宗城,均为河北),道教上清派或茅山宗第十一代宗师。陶弘景传王远知,王传潘师正,潘传司马承祯。 潘师正出身仕宦之家。祖潘居常,北周楚州刺史。父潘寞,隋通州刺史。他自幼熟读六经,年十二,通《春秋》及《礼》并得母鲁氏口授《道德经》。十三岁丧母,结庐于墓侧,以至孝闻名于世。隋炀帝大业年间,道士刘爱道将他推荐给茅山王远知为弟子,于是度为道士,授三洞隐诀真文。唐太宗贞观中,侍从王远知回茅山,渡扬子江,饮秽水,痢下如凝脂。遂梦见一人,衣冠皓鲜,乘空而下,授白药一粒,饮之,及寤而愈。既至,远知谓曰:“吾虽欲留汝于此,而嵩阳乃汝修真之地,当亟还也。”于是,潘师正与刘道合隐居在中岳嵩山,先在双泉顶住了差不多十年,后移居逍遥谷。食饮惟青松涧水而已(烧枫柏而戒净,练松叶以存精)。所修经法,有太清之道三,中真之道六,下真之道八。 上元三年(676年),唐高宗驾幸东都洛阳,召见潘师正请他作符书,师正推辞不懂,复问山中所须,师正对曰:“所须松树清泉,山中不乏。”高宗与武后甚尊敬之,留连信宿而还。后年(678年)高宗巡游许昌,请潘师正来见面,仍被婉拒。调露元年(679年)孟冬十月,高宗与武后在嵩阳观召见潘师正,又前往探访师正隐居的逍遥谷,“叹以颓景”,遂命有司在当地修建隆唐观(后避李隆基讳改为崇唐观),并追谥潘师正的师傅王远知为升真先生,赠太中大夫。次年(380年)仲春二月,高宗又以乘舆步辇,邀请潘师正到洛阳西宫讲道,降制命,以嵩阳观为奉天宫,于逍遥谷口特开一门,号曰“仙游门”;又于苑北面置“寻真门”。时太常寺奏新造乐曲,帝又令以《祈仙》、《望仙》、《翘仙》为名。前后赠诗,凡数十首。后年(681年),高宗又将潘师正接到了洛阳的金阙亭,武后亲自下厨做菜,对潘师正行天师之礼。为了祈求功德,于太子甲第建弘道之坛、老君寿宫立玄元之观。由潘师正命名,高宗亲自题额。 永淳元年正月初一乙未(682年2月13日),奉天宫上方风霁云灭,彻夜长静,但若仔细倾听,又似万籁聚集,五音和奏,但这种声音远非尘世间的乐器所能发出,乃是玄都天宫之仙韵。高宗闻报后,以为潘师正得道升玄,即日驾幸奉天宫观看。永淳二年十月初十(癸亥)高宗再次前往奉天宫,想要封禅中岳,因头疾加重而中止,十一月二十四日(丁未)回东都,二十六日(己酉)(683年12月19日)下诏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后当晚崩于真观殿。第二年(684年)季夏六月一日,潘师正对弟子道:“吾获保兹岭,于今五十余年,灵异在谷,仙鹤满野,俾吾不接万乘之尊,亦庶几乎轻举矣。今名登玄录,身历太阴,升玄之言,信吾命也。”当晚出现了“辰象丽天,鹿鸣群山,雉雊众谷”的奇异景象。第二天,潘师正说了一句“吾其蜕矣”,便阖门入静,书青符置汤中,焚香沐浴,身穿紫衣,言道:“反吾静矣,亭午将化,留此十旬,归吾石室。”最终升玄而去,年九十八。武后听闻后,乃降宝命,曰:“去年幽晚,轩皇之驾不追;今岁秋宙,广成之居又寂。以此哀悼,情何可任?赠大中大夫,追谥曰体玄先生,昭国礼也。” 其他关于潘师正卒年的文字都不及大周圣历二年(699年)王适所撰的《潘尊师碣》碑文记载准确。《旧唐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都记载潘师正享年九十八,当生于隋开皇七年。据《道藏》研究者陈国符(1914—2000)考证,《正统道藏》收《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三卷,内有唐天皇于中岳逍遥谷与潘师正之问答,即唐高宗李治第一次在洛阳接见潘师正时同他的对话录。 潘师正在嵩山居住50余年,对茅山宗在北方的传播具有很大贡献。 有弟子十人:.

新!!: 封禅和潘师正 · 查看更多 »

曹充

曹充,鲁国薛县(今山东省滕州市)人。东汉学者、经学家。 曹充修习庆氏《礼记》,建武年间就拜为博士,曾随汉光武帝出巡泰山,协助定制封禅大礼。再受诏议立七郊、三雍、大射、养老礼仪。汉明帝即位,曹充认为:“汉朝再次受天命,仍有封禅之事,但是礼乐缺失,不能让后代效法。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大汉应当自己制礼,以示百世。”汉明帝问:“制礼乐叫什么?”曹充回答:“《河图括地象》说:‘有汉世礼乐文雅出。’《尚书璇机钤》说:‘有帝汉出,德洽作乐,名予。’”“汉明帝同意,下诏:"现在改太乐官为太予乐,歌诗曲操,以等待君子。”曹充担任拜侍中,作章句辩难,於是有庆氏学传世。其子曹褒。.

新!!: 封禅和曹充 · 查看更多 »

曹褒 (东汉博士)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县(今山东滕县南)人,东汉官吏与著名庆氏学大儒,曾被汉章帝诏令修订《汉礼》,其为官诸多事迹也常为后世景仰。.

新!!: 封禅和曹褒 (东汉博士) · 查看更多 »

11月23日

11月2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7天(闰年第32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8天。.

新!!: 封禅和11月23日 · 查看更多 »

666年

没有描述。

新!!: 封禅和666年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