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寧漢分裂

指数 寧漢分裂

寧漢分裂是1927年國民政府北伐期間,国民党内部以南京蔣介石(蒋中正)为首的清共势力和武汉汪精卫(汪兆銘)为首的容共势力发生分裂的事件。寧、漢分別指南京(舊稱江寧)和武漢。 蘇聯為赤化中國奪取政權而指示中國共產黨將中國國民黨分化為左右派,當時屬於國民黨左派的武漢國民政府受蘇聯鮑羅廷控制,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另組南京國民政府,主張清黨。事件最終以武漢國民政府內汪兆銘識破蘇聯與中國共產黨的奪權計劃主動進行和平分共告終。.

75 关系: 南昌起義均富姜贵安徽省政府安国军政府寧漢分裂山東省 (中華民國)中华民国政府沿革中央通訊社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遷臺前歷史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国民党历史中国国民党清党中国首都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歷史年表中華民國首都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中華民國歷史东北易帜七一五事变張繼 (中華民國)張發奎彭湃何鍵何應欽國共關係國軍十大王牌軍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軍北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粵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國民政府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首都建設委員會周佛海周维寅国共内战国民党左派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四一二事件王大楨程潛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羅易白崇禧聯俄容共香港歷史年表...謝持谭延闿賴傳湘黃琪翔龍潭戰鬥胡漢民闕漢騫蒋桂战争邱清泉蔣中正重慶談判陝西省政府陳公博柏文蔚林森李宗仁李漢魂梁寒操江西省政府江蘇省 (中華民國)江苏历史汪精卫湖北省 (中華民國)湖北省政府改組派 扩展索引 (25 更多) »

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又名八一南昌起義、八一起義、南昌暴動、南昌起事,是中國共產黨於1927年8月1日針對中國國民黨在江西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事事件。.

新!!: 寧漢分裂和南昌起義 · 查看更多 »

均富

均富為近代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政治口號、經濟口號,表示全社會普遍生活品質改善的意義,有學者認為最早概念是來自《墨子》的「分財不敢不均」(尚同中)及「有財者勉以分人」(尚賢下)。 近代中國國民黨與中国共产党都曾以均富為政治口號,來自孫中山「中國國民黨改進宣言」中「歐美經濟之患在不均,不均則爭;中國之患在貧,貧則宜開發富源以寓之。惟富而不均,則仍不免於爭,故思患預防,宜以歐美為鑒,力謀社會經濟之均等發展,及關於社會經濟一切問題,同時圖適當之解決。」 後續的蔣中正曾說:「現在經濟的目的與我們現代化經濟的前提,乃在均富與安和。」「要使國內人民貧富相平,而無特殊階級,這就是找所說的『均富』,亦就是總理民生主義的真諦。」可說是承繼了孫中山的理念並可以看出「均富」成為了廣泛用詞。.

新!!: 寧漢分裂和均富 · 查看更多 »

姜贵

姜贵(1908年11月3日—1980年12月1日,原名王林渡,又名王意坚)山東省諸城縣相州鎮出生,是中華民國著名小说家,也是台灣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作家。.

新!!: 寧漢分裂和姜贵 · 查看更多 »

安徽省政府

安徽省政府是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在安徽省的最高地方行政機關。於民國16年(1927年)8月10日改組安徽省政務委員會成立省政府,由國民政府任命委員9~13人組成省政府委員會,行使省政府職權,負責審批省內情況報告和各廳處等行政機構以及各行署、專署、各縣的組織章程、辦事細則、人員編制、施政準則、經費等行政事務提案,還負責廳處級以下各行署、專署、縣的機構設置和人事任免。民國38年(1949年)覆滅,共計22年。.

新!!: 寧漢分裂和安徽省政府 · 查看更多 »

安国军政府

安国军政府于1927年6月16日在北京建立,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其建立者张作霖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其总理潘复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个国务总理。.

新!!: 寧漢分裂和安国军政府 · 查看更多 »

寧漢分裂

寧漢分裂是1927年國民政府北伐期間,国民党内部以南京蔣介石(蒋中正)为首的清共势力和武汉汪精卫(汪兆銘)为首的容共势力发生分裂的事件。寧、漢分別指南京(舊稱江寧)和武漢。 蘇聯為赤化中國奪取政權而指示中國共產黨將中國國民黨分化為左右派,當時屬於國民黨左派的武漢國民政府受蘇聯鮑羅廷控制,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另組南京國民政府,主張清黨。事件最終以武漢國民政府內汪兆銘識破蘇聯與中國共產黨的奪權計劃主動進行和平分共告終。.

新!!: 寧漢分裂和寧漢分裂 · 查看更多 »

山東省 (中華民國)

山東省,為中華民國延續清朝制度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北六省之一。簡稱為「魯」。.

新!!: 寧漢分裂和山東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政府沿革

中華民國政府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市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直到現今在臺灣执政的蔡英文政府。.

新!!: 寧漢分裂和中华民国政府沿革 · 查看更多 »

中央通訊社

中央通訊社(簡稱中央社;Central News Agency,略稱CNA)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1924年4月1日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成立,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1995年轉型為依據《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成立、由中華民國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機構。目前總社設於臺北市中山區的志--清大樓。.

新!!: 寧漢分裂和中央通訊社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寧漢分裂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遷臺前歷史

中國國民黨遷臺前歷史是指中國國民黨從1894年於美國夏威夷檀香山成立後而至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至臺灣前的歷史。.

新!!: 寧漢分裂和中國國民黨遷臺前歷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历史年表,是依年份列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朝代更迭之間,執政權經常不會立即轉移,因而會有時間重疊。本年表基於年份不重疊的原則,將在下一個朝代的「記錄」起始點延至前一朝代結束的下一年,並非代表該年份為朝代的真正起始點。.

新!!: 寧漢分裂和中国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国民党历史

中國國民黨前身最早为成立于1894年11月24日的兴中会,而后依次被改组为中国同盟会、國民黨及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10日经孙中山改组后改为现名。中国国民党从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统一全国起,至1948年改组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国共内战中失利,从中国大陆撤守至台湾。.

新!!: 寧漢分裂和中国国民党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国民党清党

清黨,是1927年到1928年中国国民党采取的清除黨內部分人士的政治运动和组织措施。杨奎松,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党“清党”运动研究,历史研究2005年第6期清党的重点是清除党内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期清党名义上也兼及国家主义派及西山会议派,但未实行)。但是实际受到波及的中国国民党党员远超这一范围。.

新!!: 寧漢分裂和中国国民党清党 · 查看更多 »

中国首都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都曾經成为過中国的首都,也有更多的城市曾经成为中国某一地区所成立国家的首都。.

新!!: 寧漢分裂和中国首都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寧漢分裂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指從1912年1月1日建國至1949年底中央政府撤离中国大陆、退守臺灣的時期,与此後的「臺灣時期」相对。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朝分崩离析。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

新!!: 寧漢分裂和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歷史年表

中華民國於1912年至1949年期間統治中国大陆地區,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接管满洲国及台湾澎湖,1949年之後退出中國大陸,實際管轄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東沙群島和南沙太平島等島嶼。.

新!!: 寧漢分裂和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首都

中華民國自1912年建國以來,曾以多座城市做為首都,最近一次是在1949年12月7日遷至臺灣臺北;在此之前,北平與南京曾先後成為中華民國首都長達十年以上。此外,國民政府時代曾在一·二八事變爆發時將洛陽立為行都、將對日抗戰時期的臨時首都重慶立為陪都,亦有在西安設立西京的計畫。中華民國政府遷設臺北後,也有遷都至臺灣其他城市的提議出現。 綜觀中華民國歷史,大多沒有透過法律確立首都位置,亦不常於政府公文中載明首都所在之城市,僅國民政府時代將國都位置寫入训政时期約法;《中華民國憲法》制定期間曾對首都是否入法有所討論,但最後並未寫入,故一般所稱的首都均等同於「中央政府所在地」。.

新!!: 寧漢分裂和中華民國首都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別稱黃埔軍校,簡稱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陸官(英文: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縮寫:ROCMA),是中華民國的軍校,由孫文指示籌辦,成立於1924年6月16日,第一任校長為蔣中正,陸軍軍官學校創校於廣東廣州黃埔,因此世人也別稱它叫「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因此有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與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國歌的發源地,因為該校第一期學生開學日由孫中山頒布之書面訓詞正是今日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陸軍軍官學校目前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而其宗旨和創校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便改為大學與專科學制,但專科學制在2004年末屆第27期後便取消。 陸軍官校創立時,校址位於廣東廣州黃埔長洲島,創立時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當時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校。1927年,陸軍官校遷往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改為隸屬國民政府,並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陸軍官校為避過戰爭而西遷成都市。1946年,陸軍官校因應軍隊國家化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陸軍官校校本部成建制投共。1950年,陸軍官校於臺灣高雄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位址復校迄今已年。陸軍官校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而成都时期的校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司令部及空军机关驻地。 陸軍官校在大陸時期(1924年至1949年)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曾經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事。而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於臺灣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沒有參與過戰事,這些人大都擔負起戰備整備等要務,他們的貢獻主要在維繫臺海安全。.

新!!: 寧漢分裂和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民國的歷史始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为首任临时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儀退位.

新!!: 寧漢分裂和中華民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指皇姑屯事件之後,統治中國東北地區的奉系軍閥將領张学良將原來懸掛的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成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並於1928年12月29日通電南京,宣稱接受國民政府管轄的一個歷史事件。此舉標誌著國民革命軍北伐的結束、國民政府完成中國統一、以及北洋政府時期的正式結束。 由於當時外蒙古已宣布獨立,加上原北洋政府僅於西藏設立代表處而並未進駐軍隊,張學良獲得國府除外交以外之軍政大權照舊的實質權力,服膺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為中華民國政府,故實現了當時中國的南北統一。.

新!!: 寧漢分裂和东北易帜 · 查看更多 »

七一五事变

七一五--事变(中国共产党称之为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国国民党称之为武汉--分共,或視之為「清党」的一個環節)爆发于1927年7月15日。在中國國民黨進行国民革命军北伐(1926年至1928年)時,原先採取「聯俄容共」的方針,與中國共產黨合作。但在北伐期間,國民党內部就容納共產黨與否的問題,於1927年分成南京(蔣中正等領導)及武漢(汪兆銘等領導)兩个国民政府,史稱寧漢分裂。武漢方面最初仍主張容共,其後與共產黨發生磨擦,再加上馮玉祥等軍事實力派人士的表態要求分共,汪兆銘乃於7月15日當日,在武汉召集会议,宣布停止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结束。.

新!!: 寧漢分裂和七一五事变 · 查看更多 »

張繼 (中華民國)

張繼。原名溥,字溥泉。河北滄县人,中國國民黨黨員,西山會議派的主要成員之一。.

新!!: 寧漢分裂和張繼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張發奎

張發奎(),字向華,原名发葵,又名逸斌。廣東省始興縣客家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名將,中國共產黨在南昌起义的軍隊為其部下。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先指揮淞滬抗戰,後來任第四戰區司令。1949年後居於香港。.

新!!: 寧漢分裂和張發奎 · 查看更多 »

彭湃

彭湃(),原名彭汉育,1896年10月22日,出生在中国广东省海丰县一个地主家庭>,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民国时期中国农民运动的领导人,毛泽东称其为中国“农民运动大王”。他认为土地和农民问题是1920年代初中国诸多社会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

新!!: 寧漢分裂和彭湃 · 查看更多 »

何鍵

何鍵(),湖南醴陵人。字芸樵,别署容园。民國時期湖南省政要,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以在湖南積極對付中国共产党而聞名,曾下令处决毛泽东和朱德的夫人。.

新!!: 寧漢分裂和何鍵 · 查看更多 »

何應欽

何應欽(),字敬之,貴州興義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中國國民黨軍政界首要人物;在黃埔系當中,有蔣何並稱地位。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歷任軍政部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委員長、大本營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聯合國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國防部部長及行政院院長。於1949年前往臺灣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和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並為中華民國統帥旗、黃埔軍校校旗及中華民國國徽設計者(因青天白日圓形體第一次出現在黃埔軍校校旗中)。在高層決策謀劃中嘗有「干才」之譽。日本稱其為日本通巨頭。曾獲美國總統羅斯福、英皇喬治六世、法國政府與墨西哥政府等授予各式勳章。著有《八年抗戰》、《中國與世界前途》。何應欽還曾任上海大夏大學校董。.

新!!: 寧漢分裂和何應欽 · 查看更多 »

國共關係

国共關係是指中国国民党與中国共产党之關係,也可視為海峽兩岸關係。 1923年中国國民黨總理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在簽訂孫越聯合宣言後,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但在1927年发生分裂。对于此次分裂的原因,國民黨認為,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按照孙越宣言中的安排,应接受國民黨的領導,實現國民革命,但中共力圖破壞國民革命,反對國民革命軍北伐,並在北伐光復南京後發動暴動,因而引發國民黨清黨。而共產黨则認為,三大政策(或稱新三民主義)的親蘇聯政策的施行是國共合作的重要基礎,國民黨內頑固右派拋棄聯俄容共的三大政策,導致革命的失敗,中共方面為了堅決擁護三大政策,不得不向國民政府進行反擊。 1927年分裂之后,两黨进行了武装对抗(第一次國共內戰),西安事變後國民黨被迫與共產黨联合抗日,為日後內戰埋下隱憂,至1946年內戰爆发,直至1949年共产党在北京建立其主导的中国大陆政权。1950年後,國民黨幾乎完全失去对中国大陆的控制,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地區,長期奉行反共的政治意識形態,此后双方进行了多年的武装对峙,并在国际层面上争夺对中国的代表权。在台湾实现民主转型、2000年首次国民党失去执政权后,放棄其過去的反共立場,轉為加強與共產黨的接觸,2005年兩党领导人首次会面,此后两党开始较紧密的联络,两党关系成为海峡两岸关系中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联络渠道之一。.

新!!: 寧漢分裂和國共關係 · 查看更多 »

國軍十大王牌軍

國軍十大王牌軍指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革命軍內作戰力最堅強、裝備最精良的十支部隊:分別為國軍「五大主力」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整編七十四師、整編十一師,以及其餘戰力僅次於五大主力的第二軍、第七軍、整編二十五師、第八軍、第三十五軍、第五十二軍。「五大主力」的稱呼最早是在1946年的「軍事整編會議」上被提出,各軍基本上全為美式裝備部隊。 在1947年起的國共內戰中,國軍十大王牌軍多被消滅,各高級將領多被俘或戰死。.

新!!: 寧漢分裂和國軍十大王牌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革命軍,是中國國民黨在1924年師法蘇聯共產黨軍事制度創設之軍隊。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將所屬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是中國國民黨所轄的軍隊,也是中華民國在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到行憲前的國家武裝力量,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前身。 國民革命軍建軍之初,將領和軍官均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創設的黃埔軍校加以培養訓練。國民革命軍是國民政府进行北伐的主要武裝力量。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正式統一中國,國民政府定於一尊,國民革命軍也被稱為國民政府軍,簡稱「國軍」或「國府軍」,同時效忠黨與國家,期間經歷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爭。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頒布實施,國民革命軍成為中華民國國軍,簡稱「國軍」。.

新!!: 寧漢分裂和國民革命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北伐

國民革命軍北伐,又稱國民政府北伐、國民黨北伐、國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間,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向北洋軍閥發動政變之內戰,因為國民革命軍戰場由南向北推進,故又簡稱“北伐”或“北伐战争”。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蒋中正担任总司令,起兵廣東,连奪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進至華中,國民政府内部因对蘇聯與中国共产党态度不同而分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復合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加入西北冯玉祥、山西阎锡山後,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军阀、安國軍總司令、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张作霖從北京撤往中国东北,隨後因皇姑屯事件被炸死,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完成武裝奪權。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成功將北洋軍閥及其掌控的北洋政府瓦解。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的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的組成內外仍有不同派系勢力,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且由于之后的日本入侵中国以及国共两党间的斗争,导致中国实质上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中国大陆。.

新!!: 寧漢分裂和國民革命軍北伐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粵系)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粵系),正式名稱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由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擴編而成。曾先後變為第一集團軍、第四路軍、第十二集團軍等。.

新!!: 寧漢分裂和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粵系)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中華民國軍政時期建國民革命軍中的一支軍隊,前身為廣東軍隊「建國粵軍第一師」。 第四軍是國民革命軍始創部隊之一,更是國民革命軍北伐主力,曾在湖南及江西分別大敗吳佩孚及孫傳芳,奠定北伐成功,因而稱為「鐵軍」。 第四軍中,本來中國共產黨黨員甚多。国民革命军北伐途中,中國國民黨實行分共;部份由中国共产黨掌握部隊在南昌發動南昌兵變,成為中國共產黨直屬部隊。 之後第四軍發展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成為一二八事變中著名抗日部隊。部份於北伐時留守廣東部隊,則一直維持至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以至第二次國共內戰。.

新!!: 寧漢分裂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新!!: 寧漢分裂和國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主席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全名為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設置於1925年7月1日,終止於1948年5月20日中華民國正式行憲後。 國民政府主席由中國國民黨黨內要員或委員會委員互選選出。1925年至1928年,國民政府主席的職權與其他委員相同,並無特殊的地方,這時期的國民政府為集體領導。隨著1928年10月進入訓政時期,國民政府主席的權力增加,主席一職由合議制變成首長制,也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隨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的修改,國民政府主席的職權也有所不同,通常隨著蔣中正的去留而變動:如1931年蔣中正下野時,修改《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使主席變成不負實際政治責任,因此林森在擔任主席的12年間只是虛位元首;直到1943年林森逝世後,蔣中正代理主席進而真除,主席一職又恢復成首長制。1937年-1945年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中國處於戰時政治體制,國民政府實際最高領導人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

新!!: 寧漢分裂和國民政府主席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首都建設委員會

國民政府首都建設委員會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29年成立之國民政府直屬機關,此間的「首都」指的是南京市,而該委員會任務則是除了將中國五百多年以來的首都北京移至南京外,也負責將原本稱為金陵道的省級城市建設蛻變成全中國的政治中心,讓南京成為中國第一個具有現代化都市計劃的城市。 名義上為合議制的首都建設委員會,於南京之建設最高峰時,委員人數高達五十多位,且儘是中國國民黨政治菁英。另外,層級相當高的該委員會,不但是由中國實際統治者蔣中正擔任該委員會主席,也任命了國民政府實際核心,如:孔祥熙、宋子文、孫科充任該委員會的實際運作者。.

新!!: 寧漢分裂和國民政府首都建設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周佛海

周佛海()。湖南沅陵人,本名周福海,是中國近代重要政治人物。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领导人,为建黨的中共一大代表之一,后成为国民党官员,抗日时期是汪精衛成立的南京國民政府的領導人之一。.

新!!: 寧漢分裂和周佛海 · 查看更多 »

周维寅

周维寅(),字恭甫,号天星,湖南沅江人。国民革命军第十集团军中将参谋长。.

新!!: 寧漢分裂和周维寅 · 查看更多 »

国共内战

國共內戰,又稱國共戰爭,是1927年开始,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内战的一方为1947年行宪之前,为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行宪之后,为民选的中华民国政府 ,另一方为中国共产党所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戰爭可分为两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7年至1937年間之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階段則是1945年至1950年大致结束之第二次國共內戰。其為中國現代史的重大轉折點,共產黨透過這兩次內戰,最終取得大陸地區絕大部分區域的統治權,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取代原有的中華民國國家體制,造成現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中華民國相隔台灣海峽兩岸政治分立與軍事對峙的局面。兩個政權自1979年1月1日起停火,也恢復民間和部分官方的交流活動,但仍未簽署任何形式的停戰協定或和平協議方式正式結束戰爭。 1925年,主张聯俄容共的國民黨領袖孙中山去世后,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的勢力迅速擴大,導致國共兩黨的合作關係出現裂痕。國民黨建立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期間,两党矛盾激化,導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於1927年4月12日在南京宣布清党;同年7月,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國共兩黨正式決裂。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事,開始武裝夺权,並先後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及數處革命根据地,與定都南京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分庭抗禮。1928年12月,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形式上統一中國後,自1930年起先後5次圍攻共產黨在南方之根據地。1934年,在第五次圍剿戰爭中,国軍攻佔當時中共中央所在的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展開逃亡,於1935年抵达陕北。1936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後,國共雙方同意停止內戰,达成合作抗日协议,中国工农红军編入國民革命軍,共產黨統治的陝甘寧邊區則在名義上由國民政府直轄。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發後,國民政府将大量地方军阀武装推上抗战前线,而胡宗南等國民政府中央军精锐则包围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則以游击战为主,建立大量敌后根据地。国共双方皆指责对方抗战不力,並多次军事冲突。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国共之间的矛盾因裁軍、行憲與聯合政府等議題再度凸顯,導致雙方在1946年全面開戰。共產黨將其掌握的武裝力量命名為中国人民解放军;經過辽沈、-zh-hans:淮海; zh-hant:徐蚌-、平津等三大战役後,共產黨在東北與北方取得軍事上絕對優勢,至1949年初已控制长江以北所有省份。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1947年結束訓政、頒行憲法、將以黨治國的國民政府改組為行憲之中華民國政府、將國民革命軍改組為國軍,並以推行金圓券等金融改革措施提振當時尚處戰後疲弱的中國經濟,尝试以改革換取社會菁英與中產階級的支持,但改革失敗反使國民黨民心盡失。1949年4月,國共雙方在北平進行停火談判但告失敗,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渡江战役,佔領首都南京、第一大城上海,並漸次奪取絕大部分的中國疆域。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更名後的北京成立,而隨著國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中華民國政府輾轉於1949年12月撤退至臺灣地區。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諸島。1950年後,國共雙方仍有數次小規模交戰,至1979年雙方自行停戰後大致維持相隔的臺灣海峽分治的統治格局。.

新!!: 寧漢分裂和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国民党左派

国民党左派,指中国国民党内的左派,是中国国民党大陆时期的派系之一,与国民党右派或「国民党反动派」对立,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及其他反蒋介石势力合作。.

新!!: 寧漢分裂和国民党左派 · 查看更多 »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是中华民国国军主力之一,新桂系嫡系部队。曾参加统一广西、滇桂战争、北伐战争、宁汉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國共內戰、抗日战争,获誉“钢七军”。最终于1949年11、12月间,在广西博白地区,被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陈赓第四兵团、第四野战军43军围攻,全部被消灭。.

新!!: 寧漢分裂和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 查看更多 »

四一二事件

四一二事件,是中国国民党“清党”第一期中的标志性事件。国民革命军北伐途中,蘇聯顧問及中共為抵制國民黨右派發動的北伐,而意圖扳倒蔣中正;1927年4月12日,蒋中正領導國民黨右派黨員,在上海青帮的幫助下,大規模逮捕、殺戮中共黨員并取締蘇聯顧問,中国共产党称此事件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新!!: 寧漢分裂和四一二事件 · 查看更多 »

王大楨

王大楨()字芃生,号曰叟,湖南省長沙府醴陵县人,中華民国外交官、政治家、历史学家。.

新!!: 寧漢分裂和王大楨 · 查看更多 »

程潛

程潛(),字頌雲,中国湖南醴陵人,同盟會元老,國民革命軍一級陸軍上將。北伐战争時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抗戰時第一戰區司令長官。1948年時曾參選中華民國副總統,但未成當選。 1949年年中在長沙向共產黨投诚,同年出席北京全国政协。其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員長,湖南省省長、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1968年4月5日病逝北京。.

新!!: 寧漢分裂和程潛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

本條目涵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期間(1918年-1939年),包含軍事衝突、外交折衝、政治角力及各式條約的簽訂等等,影響或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事件。.

新!!: 寧漢分裂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 · 查看更多 »

羅易

羅易(Manabendra Nath Roy,),亦譯作魯易、魯依、羅亦,印度革命家、哲學家、政治理論家及活動家。早年曾為共產主義領袖及理論家,在墨西哥、印度及中國參予領導共產主義革命;後來以共產主義極權为理由,拚棄共產主義,改為宣揚其「新人民主義」。.

新!!: 寧漢分裂和羅易 · 查看更多 »

白崇禧

白崇禧,字健生。穆斯林,伊斯兰教名奧馬爾()。廣西桂林臨桂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级上将,有「小諸葛」之稱。中國國民黨桂系(新桂系)將領。地位僅次於李宗仁。1923年起任廣西討逆軍參謀長,廣西綏靖公署及桂軍第二軍參謀長,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東路軍前敵總指揮。保定軍官學校畢業。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路合作無間。二人最初一同加入國民黨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手驅逐廣西的舊軍閥。1927年任淞滬警備司令。國民黨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後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兼新編第十三軍軍長。北伐成功後,和蔣中正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1929年蔣桂戰爭失敗後,與李宗仁等退回廣西。八年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屢有勝果。 1931年後,白崇禧歷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長、桂林行營主任、國防部長、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華中軍政長官。然而,國民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國東北的戰果,局勢對國府愈趨不利,桂系最終亦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壁江山。去臺灣後,白崇禧被委任為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66年病逝於臺北。 白崇禧为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白崇禧篤信伊斯兰教。民国时期,他捐款兴建了多所清真寺、发展穆斯林教育,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中国穆斯林許多方便。另一方面,據其子白先勇回憶,白崇禧對於少數穆斯林不合時宜的風俗習慣,例如:女性不得受教育、女性戴面紗等,極為反對。白崇禧對宗教採寬容態度,時常為佛教、道教寺廟題字、撰聯,諸如暖暖安德宮、關渡宮附設之廣渡寺、梧棲朝元宮、延平郡王祠等,不勝枚舉。.

新!!: 寧漢分裂和白崇禧 · 查看更多 »

聯俄容共

聯俄容共是1927年吳稚暉首先使用後約定俗成,中國共產黨稱聯俄聯共,是孫文晚年所推動,引入蘇聯政治訓練、軍事及財務的外援以協助中國國民黨的國民政府政策。 由於中國國民黨軍事力量不足以反抗当时北洋政府,兩次保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護法運動均以失敗告終,孫文認為必須建造自己的軍隊。在西方国家拒絕給予孫文援助情況下,新成立的蘇俄却宣布废除前沙俄与中国部分不平等条约,透過中國國民黨发展起组织输出共产革命。1922年8月,越飛到北京任苏联駐華全權代表,首先致函正在洛阳军事实力最强的吴佩孚将军,希望建立合作关系,但遭到吴的拒绝。.

新!!: 寧漢分裂和聯俄容共 · 查看更多 »

香港歷史年表

本條目記錄了從有紀錄歷史開端至今的香港、中國、英國和世界大事。.

新!!: 寧漢分裂和香港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謝持

謝持,四川富順人。幼名桂林,後改振新、振心,字銘三(一字慧生),後改愚守。中國國民黨黨員,西山會議派主要成員之一。.

新!!: 寧漢分裂和謝持 · 查看更多 »

谭延闿

譚延闓(),幼名寶璐,字組庵,或作祖庵、組安、祖安,別號無畏,齋號切齋,湖南茶陵人,民國初年政治人物,曾任湖南都督,國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長。亦長於詩法、書法、槍法,綽號「譚三法」,當年與陳三立、譚復生並稱「湖湘三公子」。 父親譚鍾麟曾任清戶部左侍郎、工部尚書、閩浙總督、四川總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他镇压了1895年孙中山第一次广州起义。.

新!!: 寧漢分裂和谭延闿 · 查看更多 »

賴傳湘

賴傳湘(),字鎮之,本籍中國江西省南康縣,中華民國軍人,官至中將。他為中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新!!: 寧漢分裂和賴傳湘 · 查看更多 »

黃琪翔

黃琪翔(),字御行,廣東嘉應(今梅州市梅縣區)人。中國軍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将加上將,北伐、抗戰時名將。1931年起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之領導,曾參加發動閩變。抗戰時先後任國民革命軍集團軍司令、中国遠征軍副總司令,獲授青天白日勳章。戰後第三黨改成為「中國農工民主黨」,曾擔任秘書長、副主席。1949年回北京參加政協 ,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务委員等職。1957年鳴放時公開批評蘇聯,反右開始即被劃為右派,遭受迫害。文革時再受残酷人身攻击。1970年逝世。.

新!!: 寧漢分裂和黃琪翔 · 查看更多 »

龍潭戰鬥

龍潭戰役發生於1927年8月25日至9月初的一場戰役,地點則是在中國南京東方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最大戰役以及最具決定性的一場戰役。龍潭戰役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結果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指揮得宜全殲孫傳芳渡江大軍,不及渡江北逃之殘敵約有四五萬人,全部被俘。國民政府軍繳槍三萬餘支,炮數十門,俘孫軍高級軍官師、旅長數十人。 南京國民政府軍取得了震動一時的龍潭大捷,扭轉了自8月初反攻徐州失敗以來的戰場頹勢。 1927年9月1日孫傳芳率殘部從長江北岸向北全線後撤,9月2日,南京國民政府軍乘勝渡過長江北進,佔領浦口、揚州等要隘。對於此役,不少國民黨元老印象猶為深刻,于右任老先生曾寫一聯:東南一戰無餘敵,黨國千年重此辭。譚延闓亦有聯相贈與白崇禧:指揮能事回天地,學語小儿知姓名。.

新!!: 寧漢分裂和龍潭戰鬥 · 查看更多 »

胡漢民

胡漢民(),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清末民初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今廣州市區)人。自稱汉民,意为不做滿清臣民,做大汉之民。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黨前期的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新!!: 寧漢分裂和胡漢民 · 查看更多 »

闕漢騫

闕漢騫(),字撥雲,湖南寧遠清水橋鎮闕家莊人,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畢業,中華民國陸軍中將。抗日名將,曾任第14師第40旅旅長,第14師師長,第54軍軍長,廣州衛戍司令。闕漢騫也是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被稱為“撥雲體”,受到于右任、吳稚暉的推重。.

新!!: 寧漢分裂和闕漢騫 · 查看更多 »

蒋桂战争

蒋桂战争,是在1929年3月至6月期间,于中華民國国民政府内部,由蒋中正与新桂系势力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1989年5月上海印刷,ISBN 7500002440.

新!!: 寧漢分裂和蒋桂战争 · 查看更多 »

邱清泉

邱清泉(),學名青錢,字雨庵,浙江省温州永嘉縣蒲洲鄉人,黄埔軍官學校工兵科第二期、德國柏林畢業;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抗戰期間曾任新編第二十二師師長與第五軍軍長,參與崑崙關戰役與滇西缅北战役。抗戰勝利後參與國共內戰,為第二兵團司令,在淮海战役(又稱徐蚌会战)中陣亡。頗能近體詩,人稱「將軍詩人」。又由于邱清泉为人桀骜不驯,和同僚、上司向来关系不良,而且作战风格大胆泼辣,亦被称为“邱疯子”。.

新!!: 寧漢分裂和邱清泉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新!!: 寧漢分裂和蔣中正 · 查看更多 »

重慶談判

重慶談判,指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在中国重庆举行的,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次谈判。这次谈判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序曲,虽然它本身并未解决具体的实质问题,但国共双方达成了用政治协商的手段解决争端的初步意向,为后来几个月政协会议的召开制造了必要的和平气氛。 虽然该谈判期间国共最高领导人会晤,但主要工作由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完成,其最高领导人并未参加具体谈判;重庆谈判仅为第二次国共内战前双方谈判的开端而非全部;此后国共谈判逐渐转入具体问题,并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较量。直到1947年3月,内战前的国共谈判才以失败告终。 此次谈判是以国民政府与中共的方式进行的。后来政治协商会议时,国共两党以党派对等方式进行。.

新!!: 寧漢分裂和重慶談判 · 查看更多 »

陝西省政府

陝西省政府是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在陝西省的最高地方行政機關。自民國16年(1927年)6月武漢國民政府指定于右任為陝西省政府主席及省政府委員及各廳廳長開始,到民國38年(1949年)12月初中共解放軍進入陝南南鄭縣為止,前後歷時23年。.

新!!: 寧漢分裂和陝西省政府 · 查看更多 »

陳公博

陳公博()。祖籍福建上杭,生於廣東南海縣(今廣州市),中國政治人物。曾經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大會中央執委。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隨汪精衛任南京政府立法院長,是汪兆銘政權第二號人物。汪精衞死後代理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抗戰勝利後逃往日本,最後被押解回中國,審訊後被槍決。.

新!!: 寧漢分裂和陳公博 · 查看更多 »

柏文蔚

柏文蔚(),字烈武,安徽省鳳陽府寿州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清末民初军事将领、政治家。.

新!!: 寧漢分裂和柏文蔚 · 查看更多 »

林森

林森(),字子超,號長仁,中華民國政治家。福建閩縣(閩侯縣、林森縣)人。1932年起接替蔣中正擔任國民政府主席一職。1943年逝世後繼續由蔣中正擔任此職。.

新!!: 寧漢分裂和林森 · 查看更多 »

李宗仁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桂林人,生於临桂西鄉村。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黨員。新桂系首领,曾任首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父親李培英是名教師,育有五子三女。李宗仁排行第二,幼年家貧務農,18歲入廣西陸軍小學。1910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支部,辛亥革命後陸軍小學改組,畢業於廣西陸軍速成學校。 李宗仁以實力軍人之姿,在廣州加入孫文陣營。後與白崇禧、黃紹竑合作,統一廣西,拥戴广州国民政府。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帶領廣西軍隊一路由湖南進攻至山海關。北伐以後十年期間,屢次發動和参與中原大戰、蔣桂戰爭等國民黨內戰,亦苦心經營廣西。抗日戰爭時,動員廣西將士抗日,指揮多次大戰,在台兒莊會戰中名震一時。 1948年中華民國行憲,經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1949年11月,當中國國民黨自陪都重慶撤退,代總統李沒有跟他們在一起;相反,李乘機到香港宣布會入醫院治療胃病。蔣介石復出接替李之出缺,開始帶領中國國民黨對抗共產主義。李在香港守侯兩週,之後和夫人郭德潔等家人一道出走美國。李並未赴台,1954年被彈劾罷職。後經瑞士回到中國大陸,1969年病逝於北京。 李宗仁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兩岸分治前,首任也是唯一的中華民國副總統。.

新!!: 寧漢分裂和李宗仁 · 查看更多 »

李漢魂

李漢魂(),字伯豪,中国廣東吳川市中山鎮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參加北伐、抗日戰爭。抗日戰爭時任戰時廣東省政府主席6年。抗戰以後,於蔣介石下野後曾一度於廣州任何應欽內閣、閻錫山內閣內政部長。1949年後赴美國,至1987年病逝紐約。.

新!!: 寧漢分裂和李漢魂 · 查看更多 »

梁寒操

梁寒操()号君猷、均黙,原籍广東省肇慶府高要县,生於广東省广州府三水县,中華民国政治家、教育家、实业家。与孙中山之子孙科为挚交,曾任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央宣传部部长等重要职务。重庆和谈时,和周恩来分别代表国共两党。.

新!!: 寧漢分裂和梁寒操 · 查看更多 »

江西省政府

江西省政府是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在江西省的最高地方行政機關。自民國16年(1927年)2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改組江西省臨時政治委員會為江西省政府委員會開始,到民國38年(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贛縣為止,前後歷時23年。.

新!!: 寧漢分裂和江西省政府 · 查看更多 »

江蘇省 (中華民國)

江蘇省,為原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中七省之一,是原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的所在地。.

新!!: 寧漢分裂和江蘇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江苏历史

江苏地域是汉族诞生的摇篮之一,江苏北部屬徐州,而南部屬揚州。三千年来,经济文化都处于中国的前列。江苏省会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做過十二個朝代的都城,一直被視為中華正朔。「無錫」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蘇州」作為吳文化最為代表城市,名揚海外。而境内的扬州、徐州在历史上也曾经为各割据政权的首都。.

新!!: 寧漢分裂和江苏历史 · 查看更多 »

汪精卫

汪兆銘,表字季新,別號精卫(亦為其筆名),歷史多沿用其號,稱其汪精衛,中國近代政治人物、革命家,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勳。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柯桥区),生于广东三水县(今佛山市三水区),清末秀才、官費留學生,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 青年時曾經參與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1910年,因為謀刺清朝摄政王载沣失敗被捕。本应处死,後在肅親王善耆斡旋下,改判終身監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獲釋。早年擔任孫文的秘書及文膽,孫文逝世後,歷任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行政院長、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及中國國民黨副總裁等。直到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仍然是蔣中正主要政治對手之一,後來主張对日求和,與日本合作,建立以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为名的傀儡政权。.

新!!: 寧漢分裂和汪精卫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 (中華民國)

湖北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中七省之一。簡稱為「鄂」。.

新!!: 寧漢分裂和湖北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政府

湖北省政府是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在湖北省的最高地方行政機關。自民國16年(1927年)4月11日武漢國民政府改組湖北政務委員會為湖北省政府開始,到民國38年(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恩施為止,前後歷時23年。.

新!!: 寧漢分裂和湖北省政府 · 查看更多 »

改組派

改組派是於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中國國民黨內部一個政治派別,該派別在汪精衛本人未首肯的情況下,將其尊奉為精神領袖,參與當時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鬥爭。該派被視為當時國民黨內最大的文人派別。.

新!!: 寧漢分裂和改組派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宁汉复合寧漢合作寧漢合流寧漢復合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