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寧夏省 (中華民國)

指数 寧夏省 (中華民國)

寧夏省,簡稱寧,是中華民國大陆時期新置的13個省份之一,屬於塞北四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於1954年廢除該省。.

目录

  1. 33 关系: 原中華民國公告疆域行政區劃塞北孫殿英宁夏回族自治区寧夏 (消歧義)寧夏省寧夏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傳統地理大區中国一级行政区中国行政区划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人口列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面積表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市 (中華民國)地区内蒙古历史第四次河湟事变縣 (中華民國)省 (中華民國)省会省轄市監察院行政督察區香山设治局高雄市主要道路列表阿拉善盟蒙古历史陶乐县陕甘宁边区民生渠 (永宁县)海原大地震1949年宁夏战役

原中華民國公告疆域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公告疆域區劃,為1936年後至2005年間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所頒佈之行政區劃。1949年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喪失對大陸地區各省的實際治理權;但宣稱在「法統」上仍是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故政府遷都臺北後,仍依照定都南京時之行政區繪製《中華民國全圖》,最新版由內政部於1998年繪製出版,之後未再對大陸地區行政區劃進行發佈;相關政府機關對大陸地區之行政代號亦逐步廢止,行政院主計處主管之「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於2005年10月3日公告停止適用;行政院新聞局所發表之《中華民國年鑑》也於2006年起不再將大陸地區列於「土地」一章之中,故2005年是最後一次納入行政院新聞局: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年鑑:。此後政府文獻中僅列出實際統治區(即台灣地區)之行政區域,教科書亦然。.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原中華民國公告疆域行政區劃

塞北

塞北,又称塞外,是過去中國的一個地理區位名詞,現已罕用。.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塞北

孫殿英

孫殿英(),字魁元,又字科元,乳名金贵,河南永城人,民國初年軍閥,初為直系,歷降鎮嵩軍、国民軍、奉軍、國民革命軍、日軍、汪精卫政府,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又歸順蔣介石,成為國民革命軍中將,國共戰爭中被解放军所俘,毒癮發作而卒。其部隊軍紀敗壞,殺掠無數,還曾盜掠清东陵,侵吞、毀損文物無數,惡名昭彰,人稱東陵大盜。.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孫殿英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中国西北的民族自治区,位于黄河中游、蒙古高原南部。大部分地区因黄河缓慢穿流而为河套的一部分。宁夏下辖五个地级市,首府银川。.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寧夏 (消歧義)

宁夏可以指:.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寧夏 (消歧義)

寧夏省

寧夏省作为一个行政区划,按不同历史时期可以指:.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寧夏省

寧夏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

寧夏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所设置的省份,於1954年撤銷,前後存在5年多。.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寧夏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傳統地理大區

中國傳統地理大區是根據地理位置對中國行政區域的劃分。.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中國傳統地理大區

中国一级行政区

中国的一级行政区,或稱“国家一级行政区”,是指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划,在歷史上曾有不同的稱呼。.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中国一级行政区

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历代多有所变更。而且除了中原王朝外,往往还同时存在着許多边疆民族建立的政权,其行政区划制度各不相同。.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中国行政区划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指從1912年1月1日建國至1949年底中央政府撤离中国大陆、退守臺灣的時期,与此後的「臺灣時期」相对。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朝分崩离析。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人口列表

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總人口約有457,111,000人(1947年下半年)。以下是省、特別行政區、地方及直轄市總人口的排名表(1947年下半年),資料來源為中華民國年鑑社出版的《中華民國年鑑》(頁19-21,1952年出版)。.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人口列表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面積表

中華民國大陆时期法理行政區域陸地總面積為11,418,194平方公里,是全球名義上的第2大國。以下是省、特別行政區、地方及直轄市總面積的排名表。.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面積表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目前依據《憲法增修條文》及《地方制度法》來規範行政區劃制度。如按照現行法律定義區劃層級,一級行政區為省、直轄市,二級行政區為縣、市,三級行政區為鄉、鎮、縣轄市(僅限臺灣省)、區,四級行政區為村、里,五級行政區則為鄰 。 依照1999年制定之《地方制度法》規定,一、二、三級行政區具有公法人地位,四、五級行政區則為附屬於上級行政區的編組單位,不具有公法人身分。而具有實施地方自治功能之行政區(公法人)稱為「地方自治團體」,目前包括直轄市、縣、市與鄉、鎮、縣轄市。省原為地方自治團體,在《地方制度法》施行後被剔除,成為不具公法人身分的行政區單位;省政府原直接監督縣與市的地方自治,改為受行政院指揮下監督其境內縣市的地方自治,但在部分法律與戶籍、國民身分證等政府文書上全稱依然是使用「○○省○○縣(市)」。此外,行政院為了便於地方民眾接洽中央業務,增設3個派出機關「區域聯合服務中心」,由各部會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取代省政府原有之功能。由於直轄市、縣、市為最主要的行政區劃及基層政權單位,因而常合稱為「縣市」。.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市 (中華民國)

市是中華民國的行政區劃单位之一,主要設置於城市地帶,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行政層級及自治權限。今日中華民國《地方制度法》中所指稱的「市」為設置於省之下,與縣同級之第二級行政區。過去法規中稱為「省轄市」;省虛級化後由中央政府在實務上直轄。 中華民國現行法規中,市制分為以下層級,均為地方自治團體。.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市 (中華民國)

地区

地区在汉语中,常为对一定的区域泛称。可以指狭小区域,如这片地区土壤很肥沃;也可大片区域,如草原地区、滨湖地区。.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地区

内蒙古历史

内蒙古阴山一带远古人类活动,有悠久历史。1973年在呼和浩特东北发现的距今50万年前的“大窯文化”发生于与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同一时期的旧石器时代初期至晚期。内蒙古得名于蒙古族,内蒙古东北部与蒙古国东部交界处的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主要发源地。 《旧唐书》有“蒙兀室韦”,“蒙兀” 与“蒙古”是同名异译,在蒙古语中意为“永恒的火焰”。“蒙古”最初只是蒙古高原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由成吉思汗逐渐统一高原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今天这个民族的共同名称。蒙古统一民族形成前,各部落的历史渊源、人种、语言并不相同。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其面积较大,东西跨度也大,历史上较少处于一个行政区内。东部至辽东塞外,与东北亚古老民族夫余、濊貊、高句丽接壤,包括今西拉木伦河、西辽河流域、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东胡等通古斯部落的活动范围;中部塞外今锡林郭勒盟为匈奴,羌胡等族的势力范围;西部包括今巴彦淖尔高原、阿拉善盟境内的沙漠地区和额济纳河流域等地,与西北民族氐、羯、突厥以及一些塞种部落等渊源较深。.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内蒙古历史

第四次河湟事变

四次河湟事变或称河州事变是1928年春,马仲英在甘肃河州引发的叛乱,数十万人伤亡。共波及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是甘肃民国时期最大的一次动乱。河湟事变与同一年发生的凉州事变,近一步加剧甘肃汉、回关系紧张。.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第四次河湟事变

縣 (中華民國)

縣是中華民國的第二級行政區劃,下分鄉、鎮、縣轄市。縣隸屬於省,原由省管轄,省虛級化後改由中央政府在實質上直轄。行政首長為縣長,由縣民直接選舉產生,四年選舉一次,以領導縣政府之運作;立法機關為縣議會,其議員亦由縣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與縣長同,惟可連選連任。截至2016年6月,中華民國第一大縣為彰化縣(1,288,803人),亦是人口唯一超過百萬的縣。.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縣 (中華民國)

省 (中華民國)

省是中華民國之第一級行政區劃,由行政院直轄,下設縣、市。建國時設22省,後增至35省,1949年因國共內戰失去大陸領土導致兩岸分治後數量銳減,至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僅餘2省迄今,分別為臺灣省、以及僅實際管轄金門與連江兩縣的福建省。在兩岸分治前,省是中華民國最主要的一級行政區。由於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區域僅限於臺澎金馬,中華民國政府在1999年將省制「虛級化」,移除其地方自治團體的地位;原有的省級政府機關,省議會改制為省諮議會,省政府則改組為行政院的派出機關,兩者均無施行地方自治的能力。.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省 (中華民國)

省会

省会,或称省治、制所、省汇,清朝稱為省城,越南沿用古称,称为省莅,为省的行政中心即政府驻地。中国的省会为国家一级行政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治区的行政驻地通常称首府,有时也被称为省会;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不称省会,直接称为政府所在地或治所。.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省会

省轄市

省轄市为地方行政单位,即省管轄的建制市,可以指:.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省轄市

監察院

監察院為中華民國最高監察機關,1931年2月成立。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在中華民國五院中可負責行使彈劾權、糾舉權、監察權(調查權)、監試權及審計權;1992年前與國民大會和立法院共同行使國會職權。 監察院由委員二十九人組織而成,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任期六年,監察委員之中一人任院長,一人任副院長。.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監察院

行政督察區

行政督察區為中華民國在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間介於省與縣之間,法理上只是「省」的「派出機關」之「準行政區劃」,類似清朝的分巡道(道),而不能算是正式的行政區劃。.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行政督察區

香山设治局

香山设治局,中华民国时期宁夏省的行政区划。 1941年由中卫县析置,治所在香山(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香山堡)。约在1947年撤销,并入中卫县。.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香山设治局

高雄市主要道路列表

市主要道路列表列出高雄市主要的街道名稱以及命名方式。.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高雄市主要道路列表

阿拉善盟

阿拉善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辖境西南与甘肃省接壤,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东界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北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735公里。地处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由西至东分別为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东部为阴山余脈,东南部为贺兰山,西部为马鬃山,南部为合黎山和龙首山。黄河流经东部边缘,西部有额济纳河往北注入居延海。全盟总面积24.81万平方公里,人口24.35万,盟行政公署驻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主要旅游景点有西夏国军事重镇黑城遗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及胡杨林。.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阿拉善盟

蒙古历史

蒙古是亚洲大陆中部一个草原和沙漠遍布的高原地区的泛称。广义上的蒙古包括中国的内蒙古高原和新疆的一部分、蒙古国,以及俄罗斯联邦的南西伯利亚的部分区域,如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等。在大蒙古国建立之前的数千年,其他国家,如匈奴、中国、鲜卑、柔然、突厥、回纥、黠嘎斯、阻卜、契丹等都曾在此活动。.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蒙古历史

陶乐县

陶乐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已经撤销的一个建制县,陶乐县原位于宁夏东北部一狭长地,原为中国最狭长的县域之一。现所辖乡镇现已经化为银川市兴庆区和石嘴山市平罗县。 1929年,置陶乐设治局。1941年建县,属宁夏省。1945年归属新建的第三行政督察区。1949年9月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宁夏省。至1954年前,属宁夏省,1954年后属甘肃省银川专区。而今的石嘴山市本为惠农县,五十年代后撤销原惠农县设立石嘴山市,后又在石嘴山北部划出一地设立新的惠农县。石嘴山区、陶乐县、惠农县等区县归石嘴山市管辖。2003年12月31日, 撤销石嘴山市陶乐县。将原陶乐县的红崖子乡、高仁乡、马太沟镇划归平罗县管辖,月牙湖乡划归银川市兴庆区管辖。 Category:中华民国宁夏省县份 Category:已撤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县份 Category:银川行政区划史 Category:石嘴山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兴庆区 Category:平罗县 Category:1941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200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陶乐县

陕甘宁边区

陕甘宁边区是1937年至1950年之间,在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的一个行政区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和宁夏的东部,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和革命根据地(解放区),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直辖行政区,第二次国共内战起被国民政府宣布为非法叛乱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50年1月改组为西北军政委员会。.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陕甘宁边区

民生渠 (永宁县)

民生渠原名云亭渠,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是惠农渠的支渠。 民国23年(1934年),根据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计划,宁夏省获得20万元经费开工修建云亭渠。渠长75公里,灌溉面积20万亩。原名云亭渠取自宁夏省主席马鸿逵父亲马福祥的字号,1949年改为现名。2008年相关报道提及,永宁县对民生渠进行整治。.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民生渠 (永宁县)

海原大地震

海原大地震,發生於1920年(民國九年)12月16日(陰曆十一月初七)世界協調時十二時六分,震央位於中國甘肃省海原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規模為黎克特制地震震級7.8级,矩震級8.5級,最大烈度达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和中国地震烈度表12(XII)度,即最高級別烈度的地震,亦是中國有地震記載中最高烈度地震之一,波幅是後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十一倍能量,約為二億噸TNT炸藥的能量,全球九十六個地震观测站錄得此次地震,餘震維持三年時間。 據官方統計,約有234,117人死亡,繼嘉靖大地震及唐山大地震,為中國有記錄至今第三多人死亡的地震。僅在海原已造成超過73,604人死亡,二百公里內附近的縣城全被波及,近至甘肅省、寧夏(當時未設省)及青海省全境,對離至西南部的四川省及雲南省、東至綏遠省及山西省、西北至新疆省等地造成破壞,全中國感受震動。海原县在地震後山崩地裂,由於當地居民居住於窯洞內,因此難以抵受地震衝擊,死傷無數。中國國內十七省感受震動,以及鄰近的越南海防市的時鐘停擺。.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海原大地震

1949年宁夏战役

1949年宁夏战役,是指於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所属第19兵团和西北军区部队一部对驻守宁夏省的中华民国国军之间的战役。解放军最终攻克省会银川市,并且占领整个宁夏省,马家军全军覆灭。.

查看 寧夏省 (中華民國)和1949年宁夏战役

亦称为 寧夏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