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1 关系: 南北朝,天师道,太上老君,寇姓,寇赞,山东宗教,崔浩,上章,上谷寇氏,中國道教史,中国神话人物列表,三武灭佛,五胡十六国,五斗米道,佛教,北魏,北魏太武帝灭佛,道士,道经,道教人物列表,魏太武帝,黄帝阴符经,阎良区,金闕帝君,长孙嵩,李家道,李皎,毛修之,洞仙傳,房中术,悬空寺。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查看 寇谦之和南北朝
天师道
天师道是道教的一个派别,就是原来的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正一盟威之道,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五斗米道以老子为教主,基本经典是《道德经》,道士能替信徒上章向太上道君祈願求福。张道陵称“正一盟威道”。 信徒多为贫苦农民,因尊张道陵为天师,所以称“天师道”;天师道在各地分设“祭酒”领导徒众,并设有“义舍”救济贫苦教徒。.
查看 寇谦之和天师道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簡稱老君,全稱「一氣化三清太清居火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又称「太上混元老君、梵形神寶玄真降生道德天尊」,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等。 道德天尊乃道教主神,傳說中的道教教主及最高尊神,為「三清」之第三位(取自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之意),三清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相傳他化身為周朝的思想家老子。.
查看 寇谦之和太上老君
寇姓
寇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56位。.
查看 寇谦之和寇姓
寇赞
寇赞(),字奉国,上谷郡昌平县(今北京市昌平区)人,前秦、北魏官员。.
查看 寇谦之和寇赞
山东宗教
山东省现在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五种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山东有千年以上历史,伊斯兰教主要自13世纪随回族穆斯林徙居山东后发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起来的。 1990年,全山东省信教群众120万人,宗教活动场所3040处,宗教教职人员2578人。.
查看 寇谦之和山东宗教
崔浩
崔浩(),字伯淵,清河郡東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人。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政治家。.
查看 寇谦之和崔浩
上章
上章,道教天師道道士與神靈溝通的主要手段,是天師道最重要的儀式。上章儀式模倣官員向皇帝上呈奏章的制度,道士在冥想中想像召出身中的神靈為隨從,一同上升天庭向太上老君遞上章本,為信徒陳述懺悔認罪、祈請求福的願望,請求大道降下「道氣」護衛信眾。清醒後道士會焚燒章本,讓信徒吞服其灰燼。章本行文有一定的格式和範本,相傳太上老君曾授予張道陵章本300種,許多在後世失傳。信徒請託道士上章,須交付米、油、筆、紙等物資為「章信」。東漢六朝時的上章之法後來演變成齋醮中的其中一道程序,流傳至今。.
查看 寇谦之和上章
上谷寇氏
上谷寇氏,西周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氏。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卫国卫君角被废为庶人,迁到燕地,子孙遂家于上谷郡昌平(今北京昌平),为上谷昌平寇氏。 唐大中四年(851年)的寇章墓志云:“至懿侯让逃秦暴,北适燕,因家上谷,后六代生子明,名仁,仕汉为临淮守,......《列仙传》所谓朗真先生者是也。朗真孙恂,河内守、雍奴侯。”寇恂为卫君角八代孙。 寇恂,汉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官执金吾、雍奴侯,同产弟及兄子、姊子以军功封列侯者凡八人,建武十二年(36年)卒,谥曰威侯。子寇损嗣雍奴侯,后徙封扶柳侯。建武十三年,复封寇损庶兄寇寿为洨侯。损子厘,徙封商乡侯。厘子袭嗣。寇恂孙女为大将军邓骘夫人,寇氏在永初年间很是得势。 寇恂曾孙寇荣,荣孙孟,魏冯翊太守。孟六世孙修之,生--、谦之,--生臻,后魏中川、弘农二郡太守、郢州刺史、昌平子,生--,西魏西安县男,赐姓若口引氏,孙弘,唐户部侍郎、武林公。 寇恂墓在今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月山镇乔村北地,焦作古属河内郡,寇恂曾任河内太守,家族遂居于此。寇恂五世孙寇孟,官曹魏冯翊太守,遂徙居冯翊郡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境内)。有裔孙寇-讚-、寇谦之兄弟,寇--在北魏初期任南雍州刺史、轵县侯,在洛阳为官,今洛阳有寇氏家族墓地,出土墓志铭多方。 冯翊郡另一支寇氏家族,《元和姓纂》载:为“西周司寇苏忿生之后,以官为氏。魏有散骑常侍寇阅。阅生明,晋河东太守。明生未安,安生邪,后魏建节将军、夏阳子。曾孙勇,周仪同、通城侯。勇生迪(暹),迪生志览,唐洛州功曹、归州刺史。志览生恩远(恩远),曹州长史,恩远生毗(泚),兵部郎中。”据出土的唐朝《寇洋墓志》(寇洋为曹州长史恩远之子)则载为“其先,康叔之后也。昔周王命小子封,盖贤康叔,为大司寇,子孙因氏焉。东汉雍奴侯,…奕世十七而生我公”则自认卫康叔、寇恂之后。.
查看 寇谦之和上谷寇氏
中國道教史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历史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正式形成于东汉的中后期。與世界其它大型宗教不同,道教並非是一人一時一地所創所生,乃中國歷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相結合而成之宗教。.
查看 寇谦之和中國道教史
中国神话人物列表
本列表是介绍关于中国神话的神祇和神仙等。.
查看 寇谦之和中国神话人物列表
三武灭佛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大规模禁佛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因而得名。 又因五代十国时期也有后周世宗也进行大规模灭佛运动,故又合称三武一宗。.
查看 寇谦之和三武灭佛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灭北凉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中國文明史 魏晉南北朝》〈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 第50頁-第61頁.
查看 寇谦之和五胡十六国
五斗米道
--又称正一盟威之道(正一道)、天师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蜀郡鹤鸣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就是“--姆”(另一說法是--崇拜和蜀地的彌教結合而成,即「--彌」教)。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
查看 寇谦之和五斗米道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查看 寇谦之和佛教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查看 寇谦之和北魏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太武帝灭佛,簡稱太武灭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推行的一系列排斥佛教的政策,自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至452年拓跋焘驾崩,废佛时间共六年。後人將它與之後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和後周世宗滅佛並稱為「三武一宗」。.
查看 寇谦之和北魏太武帝灭佛
道士
道士一词,在古代可以指的是一般学道、务道之士,是學道之人的泛稱,並非完全指向道教的信徒。在宋朝以後,道士逐漸成為道教神職人員的專有名詞。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中国大陸有道士近10万人。.
查看 寇谦之和道士
道经
道教經典,總稱為道藏,為道教的一切經,古時候又以「雲笈」、「天章」、「寶文」、「神書、「玉緯」、「金函」、「仙經」、「丹書」、「道書」等雅名稱呼。 按道教傳說,道教經誥秘于諸天之上,為妙氣所成,乃自然天書,源起於三清境三位尊神,玉清境天寶君、上清境靈寶君及太清境神寶君。三君各說講洞真、洞玄、洞神十二部經,合為三十六部尊經。道士皈依誦曰:「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即要求皈依天尊所講真經。 就史實而言,道教在一千八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攬收先秦老莊典籍,經過長期的宗教實踐活動,並吸收、變造兩漢的方術、讖緯,與佛典,在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煉方術、齋醮科儀等方面,形成了卷帙浩繁、駁雜多端的經籍書文。.
查看 寇谦之和道经
道教人物列表
下面是道教历史上出现的知名人物的一个列表。请注意,这些人在历史上都是确有其人的。關於道教所信仰的神仙,请参看道教神祇列表。.
查看 寇谦之和道教人物列表
魏太武帝
魏太武帝拓跋焘(),鮮卑本名佛狸伐。佛狸是官號,突厥語狼büri或böri的音譯。伐或bäg是官稱,且是魏晉時期鮮卑諸部使用最為廣泛的政治名號。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月27日—452年3月11日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北魏道武帝拓拔珪的長孫,在位28年,谥号太武皇帝。.
查看 寇谦之和魏太武帝
黄帝阴符经
《黄帝陰符經》,簡稱《陰符經》,後人依託黃帝所作,成書年代不詳,唐代始通行於世,言行事暗合天道,切應盜機,則能功成事遂。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四百餘字分作三章,另有三百餘字本,各傳本字數有所增減,分章或不分章者皆有。 《陰符經》歷代注家解經要旨不一,或以為兵家權謀之書,或解以道家之言,宋元道士多以內丹功法注經,文人則以儒家性理之說釋之。作为道教的一部重要道经,《陰符經》迄清代已逾百家注解,其重要性不下于《道德經》和《南華真經》。.
查看 寇谦之和黄帝阴符经
阎良区
阎良区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区,位于西安市的东北部。北接渭南市富平县,西接咸阳市三原县,南接西安市临潼区,东接渭南市。是西安市的飞机制造中心。名称由“闾阎良善”转化而来。.
查看 寇谦之和阎良区
金闕帝君
金闕帝君,即上清太極金闕後聖太平帝君,是道教尊神,尤其太平教奉為主神。南北朝道教大師陶弘景編列的《真靈位業圖》中,金闕帝君是第三層次的主神。 《淸微仙譜》記帝君名喚李弘元;一名玄水,字子光;一字山淵,為地皇之後代。出生於於北國天剛山下,李氏之家。母親夢見「玄雲日月」纏其身形,感而生孕金闕後聖帝君。成道之後度人無數,傳有《三元真一經》,是為守一長生之術。 《猶龍傳》認為金闕帝君是太上老君的名號之一,《金玄羽章經》則認為金闕帝君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後聖九玄金闕帝君下為周師,改號為老子。」 金闕帝君又稱「金闕太平真君」,象徵天下太平,寇謙之建請北魏太武帝把年號改為太平真君,正有祈求金闕帝君護佑之意。.
查看 寇谦之和金闕帝君
长孙嵩
长孙嵩(),本姓拔拔,十六國時代國及北魏初年重要官員。長孫嵩在代王拓跋什翼犍在位時任南部大人,後為北魏開國功臣,並歷仕道武、明元及太武三朝,官至太尉、柱國大將軍。.
查看 寇谦之和长孙嵩
李家道
李家道是三国时期兴起的一个道教派别。其为首者是蜀中人李阿,李宽,其名称来自所崇奉的神仙“李八百”。 李家道最初活动于蜀中,在吴大帝时传入江南,号称徒众上千,“布满江表”。 李家道和天师道很相似,用符水为人治病。 从东晋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开始,直到隋炀帝大业十年(615年),发生了很多起托名李家道的道徒李弘之名起事的事件。寇谦之在《老君音诵诫经》中说:“天下纵横迫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 Category:道派.
查看 寇谦之和李家道
李皎
李皎是南北朝道教人士。 李先少子。早年師從北魏道教北天师道祖师寇谦之,隐于恒山。服气绝粒数十年,九十岁而有童颜。.
查看 寇谦之和李皎
毛修之
毛修之(),字敬之,滎陽陽武人。東晉將領毛穆之孫,梁秦二州刺史毛瑾子。毛修之本為東晉將領,但後來先後為夏國及北魏所俘,終成為北魏將領。《二十四史》中,《晉書》、《宋書》、《魏書》、《南史》及《北史》,都給他立傳。.
查看 寇谦之和毛修之
洞仙傳
《洞仙傳》,道教神仙傳記,1卷。相傳是見素子撰。 《洞仙傳》最早見於《隋書·經籍志》,未題撰人,共10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通志 ·藝文略》記為見素子所撰。見素子一說是六朝人,又有人認為是唐代女道士胡愔。《洞仙傳》記載自元君到姜伯真等77位神仙事跡,如:徐福、王喬、郭璞、寇謙之等俱載其中。是研究道教神仙的重要文獻。.
查看 寇谦之和洞仙傳
房中术
房中,又名房内,方技四種類之一,是中国古代優生學、性醫學與性保健文籍內容的綜稱。 除了在中醫學理及應用知識之外,也被道教用作修行方式的一種探討——以“道”御“術”,“道”作為指导原则,而“術”則為一般技能操作層次的描述。房室养生的技巧通常稱房中术,或名房术、黄赤之术或男女合气之术。大多數的房中術,都是男子對女子施行。女子對男子施行的房中術,又稱為“媚術”,目的多在希望吸引男子,生育後代以及停止男子外遇。.
查看 寇谦之和房中术
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该寺始建于北魏年间,现存建筑均为明清时期重建。整座寺庙建于翠峰山的半山腰上,依靠27根木梁支撑全部寺庙主要建筑,远看形如悬在半空,故名悬空寺。整座寺庙共有40间房屋,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主体建筑之间由走廊和栈道相连。1982年,悬空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寇谦之和悬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