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客家地區

指数 客家地區

客家地區是指有較多客家人聚集的地區。一般來說客家人比較集中在中國的閩粵贛交界處,然而其他地方廣東西部、廣西東部等等也有不少客家人居住。客家人是分佈範圍較廣的漢民系之一,因此客家地區也相當廣闊。.

44 关系: 台灣新年客家基因族谱客家裔臺灣人客家语客家桐花祭客家民系客家情客家文化客語流行音樂客语方言家豬中壢聖蹟亭一八九五五府千歲廣東漢樂何斌循衡地區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王爺千歲信仰神豬福建地理筷子粵語歷史粵東話義軍 (臺灣客家人)香港語文范振宗閩南閩南裔臺灣人邱韦尧臺灣臺灣客家語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臺灣義民信仰臺灣清治時期臺灣族群桃竹苗梅州電視台客家公共頻道楊梅區汉语方言油紙傘渡臺悲歌潮州裔臺灣人惠东县

台灣新年

臺灣春節,傳統稱呼有新年(臺:Sin-nî、馬祖話:Siŋ1-nieŋ2)、新正(臺:Sin-tsiann、客:Xinˊzangˊ、馬祖話:Sĭŋ1-tsiaŋ1)、正月(臺:Tsiann-gue̍h,客:Zangˊngied)、元旦(臺:Guân-tàn,客:Ngienˇdan)、新春(臺:Sin-tshun,客:Xinˊcunˊ),又俗稱新正年頭(臺:Sin-tsiann-nî-thâu,客:Sinˊzangˊngienˇteuˇ)、過年、正月正時、舊曆年。是指華人從農曆十二月十六尾牙到新年二月初二頭牙期間,慶祝農曆新年的傳統節俗。尤以除夕夜到正月初五隔開(開工)為重。過年期間的傳統稱呼為「新正」,大年初一亦稱為「新正年頭」、「開正」、「正月初一」,拜年稱為「賀正」,與一系列節令、祭祀等活動。 「新正」,即新正朔,為稱呼正月初一之意。進入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曾頒布過「廢舊正月」,推廣新曆元旦,惟總督府發行的民曆仍附有舊曆,而民間也曾同時過日式新曆新年與台式農曆新年。戰後,國民政府沿用原中國大陸新年習俗稱呼,改稱春節(國語),遂成通稱。 中華民國國曆、農曆二種曆法並行,時序進入二種曆法的一月一日皆謂「新年」,無論是跨年至國曆元旦,或是農曆年的春節,民眾見面祝賀語均可稱「新年快樂」。因二曆法日期不同,使用「新年」並不致混淆,反而是普遍之用法。 臺灣新年風俗隨不同的移民傳入並逐漸在地化後,亦與戰後移民的大量中國南北風俗薈萃。現代社會,部分本土的舊時習俗逐漸式微,或受中式、日式新年習俗影響。臺灣過年與傳統民間信仰息息相關,匯聚了許多宗教科儀、人文藝術與歲時信仰等禮俗,今日仍是臺灣社會全年最重要、盛大的傳統節日。.

新!!: 客家地區和台灣新年 · 查看更多 »

客家基因族谱

客家基因族谱为替全世界的客家人建立基因家谱的科學驗證计划,让客家人可以通过DNA检测寻根问祖,并用群体遗传学和分子人类学的方法研讨客家人的迁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客家是漢族的一個民係,位於中國福建省寧化石壁村是客家民係形成的重要地域,。寧化石壁村因此被稱為「客家祖地」。客家基因族譜基於客家祖地的石壁並以遺傳學、人類學方面的研究,作為科學證據。.

新!!: 客家地區和客家基因族谱 · 查看更多 »

客家裔臺灣人

臺灣客家人,是指具有漢族客家民系認同的臺灣人,為臺灣第二大族群。其母語為臺灣客家話,歷經早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皆能通行於台灣的客家地區,在日治時期也仍為台灣大多數客家族群的母語。但在1949年臺灣進入戰後時期後,中華民國政府積極推行國語運動,台灣的許多客家人都改以中華民國國語為母語,还有一些客家人後裔则改用在地占多數的台灣閩南語,於是台灣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幅減少;現今中華民國政府設有客家委員會主管相關的族群事務,並推行母語運動,在學校中設立客語課程,以保存客家文化。一般而言,在提及「台灣客家人」這類詞語時,所指的通常是在1949年以前移民來台的客家人及其後裔;相對地,1949年以後的客家移民,通常歸類在台灣戰後移民的行列中,如:前空軍司令彭勝竹上將、電影導演侯孝賢、舞台劇導演賴聲川等,又稱為外省客家人。.

新!!: 客家地區和客家裔臺灣人 · 查看更多 »

客家语

-- 客家語《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大眾運輸工具除國語外,另應以閩南語、客家語播音。」民國89年(2000年)3月31日立法(白話字:Hak-kâ-ngî),俗稱客家話(Hak-kâ-fa),簡稱客語或客話,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语言,為客家民系的母語。其母語人口分佈於廣東東北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即傳統的客家地區;臺灣分佈於桃竹苗、六堆和花東縱谷等地(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東南亞尤其是馬來西亞亦有不少母語人口。 客家語是汉语的一支。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客家語是它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視客家語為獨立語言的話,則客家語下有數支客家語的方言。無論如何劃分,客家語的地位都跟官話、粤语、吳语、闽语、晉语、湘语、贛语等相同,要麼同為獨立語言,要麼同為漢語下的一級方言。 客家語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直至1996年,全球以客家语为母语的人数约为3400万人,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位居世界第30名。根據《客家方言的分區》,截至2007年為止全球以客家語為母語的人數大約有4400萬人,但能流利使用者不到3000萬人。又根据《民族语》的统计数据,客家语的母语使用者人数约有2989萬人。 客語的称谓眾多,在中國大陸部份省區被称為𠊎話、土廣東話;台灣客家語在日治時期則常被稱為廣東語,並出版諸多相關作品。語言學者對於客家語屬漢語方言或是當成一門語言尚有爭論,現今客家語在台灣視為一門獨立語言,並於2017年12月29日正式將台灣客家語列為國家語言。客家語發展至1930年代方被正式定名,方為語言學界所熟知。客家語曾被太平天國列為官方语言。因为太平天国发动者,不少會客家話。.

新!!: 客家地區和客家语 · 查看更多 »

客家桐花祭

客家桐花祭(腔調舉隅-臺灣客家語四縣腔:hagˋ gaˊ tungˇ faˊ ji;海陸腔:hag gaˋ tung faˋ ziˇ),為臺灣的新興節慶,由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創立於2002年,是一個結合客家文化、旅遊、生態、產業之賞桐活動。.

新!!: 客家地區和客家桐花祭 · 查看更多 »

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俗稱「客家族群」或「客家人」,在西方人類學上被簡稱作「Hakka」(phfs),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是漢族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為中國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漢族民系,也沒有自己的省份。 該民系主要分佈於華南各地,尤其以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和西部(粵西)片區,以及廣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閩西)、江西南部(贛南)、台湾西北部(桃竹苗)及(高屏)地區為主要集中地,主要由南遷的漢族組成,也融合了一些南方少數民族,形成了一种兼具漢族文化與少数民族文化的獨特民系。 「客家」的說法起源于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的四邑原住民對粵東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在四川,當地的客家族群被統稱為「土广东人」,谓其语言为「土广东话」。清初从粤北梅州迁出的族群,到达广东珠三角,称客家,到达广西的称来人、新民,到达江西的称棚民、客籍人。.

新!!: 客家地區和客家民系 · 查看更多 »

客家情

《客家情》是原鄉人影音工作室製作、廣東嘉應音像出版的客語流行音樂合輯,由曾輝彬、李丹、秋歌、圍龍灣客家兒童合唱團、曹艷常等人演唱,共收錄13首歌曲,其中共12曲客語歌,一首普通話。 由於受到臺灣1990年代以降的客家新音樂運動影響,廣東客籍音樂家遂嘗試以現代曲風創作客語流行歌曲,客家情合輯便以客語流行歌曲為主打,是中國大陸以現代曲風創作客語歌曲的先驅。主題曲客家情以客家祖訓「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為主軸,客家圍龍屋曾獲“粵贛閩”客家地區通俗歌曲電視大獎賽客家話演唱獎。.

新!!: 客家地區和客家情 · 查看更多 »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亞洲地區的客家人共同所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話、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時期的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并吸收了苗族、瑤族、畲族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了原生在廣東地區的南粵文化(即嶺南文化或稱廣東文化),而位于江西省南部的客家人,則融入了吳文化和楚文化,再加上長期居住在丘陵地環境影響,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徵上也有所不同。而客家人也被稱為是「丘陵上的民族」。其文化特色為:保守、穩重、節儉。.

新!!: 客家地區和客家文化 · 查看更多 »

客語流行音樂

没有描述。

新!!: 客家地區和客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客语方言

客語由於分布區域廣闊,且不少分布區是丘陵和山區,交通不便,形成多種不同的客語方言。在方言劃分上,中國大陸、臺灣與海外其它國家或地區並不一致。中國大陸語言學界傳統上將客家話分為南北兩大片,各含若干片,每個片下細分若干小片。台湾則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客家话按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划分,每个行政机构的客家话采用其语言部门的权威划分方法。 客家話各方言地方特色很強,環繞梅縣的有平远、大埔、蕉嶺、興寧、五華、豐順等縣,幾乎每個縣的客家話都有其各自特色,可以看成一種獨立的方言。舉例說:興寧方言並沒有以 或 聲結尾的字,而是把它們溶入了 及 音裡。再舉例,遠離梅縣的香港口音,中元音已經消失了。因此,以“光”為例,梅縣讀作,香港的客家人會把它讀成,與鄰近的深圳的客家人的口音相近。 在不同的客語方言裡,声调也有所不同。絕大多数的客家话都具有入聲,共有6~7个声调。在长汀城关话裡,入声消失了;东江本地话等方言则保留了早期客家话去聲分陰陽的声调特点,而共有七个聲調。台灣的海陸客家人是從海豐與陸豐來至。海陸腔有漢語難找的齒齦後音(,, )。而台灣的另外一種主流客語四縣腔,則是來自嘉應州(现为梅州市)的蕉嶺、平遠、興寧和五華等地的腔口。.

新!!: 客家地區和客语方言 · 查看更多 »

家豬

家豬(学名:Sus scrofa domestica)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較野猪短,是人類的家畜之一,目的是從豬身上取得豬肉、豬腳等食材。人類蓄養家豬的歷史相當悠久,不過至16世紀才被人类带入美洲,中國飼養的豬即是人類最早馴養的豬的直系後代。20世紀後期,家豬發展培育達到成熟。豢養區域,多為生產穀物或玉米的農產產地。 世界各地飼養家豬的方式多為圈養,例如台灣的蓄豬業。20世紀中期以前,此地區家豬多食加熱過的廚餘或蕃薯葉,且為個別小規模蓄養,不過現今以企業化大型經營為主,飼料部分也多改成專用飼料。根據世界糧食組織的統計,在2010年底,全世界家豬約為9.65亿頭。其中,中國境內的家豬為4.76亿頭,佔總數百分之49%,為全世界第一;第二名則為美國,為6.49千万隻。 在台灣部分區域,如客家地區以及新北市三峽區的清水祖師廟仍有神豬競賽,為地方上的傳統文化。.

新!!: 客家地區和家豬 · 查看更多 »

中壢聖蹟亭

中壢聖蹟亭位於桃園市中壢區新街里延平路新街國小校門旁,夾在陸橋(現已拆除)與伯公廟的夾縫間。為專供焚燒字紙的惜字亭,目前已停止使用。惜字亭建於道光時期,昭和年間重建為現代的樣貌。建築風格具日治時期融合西洋風的特色,與清治時期所建的其他惜字亭迥異。中壢聖蹟亭2004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2014年擴大登錄一旁的伯公廟,合稱「中壢聖蹟亭及東伯公」。 聖蹟亭又名「字紙亭」、「敬字亭」、「惜字亭」或「敬聖樓」等。古時因受教育人口比例低,一般人對文字懷有敬畏之心;而士人可因讀書而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且書本取得困難,久之產生敬字惜書的習慣。故廣泛設立聖蹟亭,雇人蒐集字紙後於聖蹟亭內燃燒,燃燒後的灰燼稱為「聖蹟」。「聖蹟」自亭中清出後,以沉香或檀香燻過,再用白紙妥善包好,置於倉頡牌位前。每年擇日祭祀後,將灰燼送至水邊或河邊。.

新!!: 客家地區和中壢聖蹟亭 · 查看更多 »

一八九五

《一八九五》,又名《一八九五乙未》,官方英文名Blue Brave: The Legend of Formosa in 1895,是一部2008年的台灣電影,斥資新台幣6000萬預算拍攝,為近年臺灣首部以臺灣客家語為主要語言的電影(1973年由劉師坊導演的《茶山情歌》為台灣最早之客語電影)。電影改編自知名作家李喬作品《情歸大地》,描述1895年乙未戰爭中客家村莊所發生的故事。 《一八九五》由洪智育執導,溫昇豪、楊謹華主演。電影在2008年11月7日於全台上映,由美商福斯影業發行。.

新!!: 客家地區和一八九五 · 查看更多 »

五府千歲

五府千歲是臺灣道教與臺灣民間信仰中,非常普遍的神祇。「千歲」即「王爺神」之統稱,是天帝所派巡按人間,鑒察善惡以施降福禍的大神。在臺灣,千歲信仰,主要分布於西臺灣與南臺灣,與臺灣人的移民潮遷徙而有關。 五府千歲意為「五位王爺神」。臺灣的五府千歲中,有許多種姓氏類別的組合,例如有:「李、池、吳、朱、范」;「謝、周、陳、康、沈」;「蘇、邱、梁、秦、蔡」;「池、邢、金、何、馬」;「溫、白、紀、范、雷」;「朱、岳、韓、金、伍」等不同組合。 最普遍的一組:是指“李、池、吳、朱、范”五位千歲(隋唐英雄: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等五位大唐功臣,而唯獨李王於舊唐書有其史事。李王仙遊後,太宗皇帝追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俗身陪葬唐昭陵)。奉祀此組神祇,有名的廟宇相當多,如臺南市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麻豆代天府、高雄市大寮區之南雄代天府等。 其他,不是此五姓之王爺,如:臺南西港慶安宮玉勅代天巡狩十二瘟王是曾文溪流域重要的王爺信仰。而屏東縣東港東隆宮之溫府千歲之信仰,可說是東港溪流域最盛大的王爺信仰,上述兩者的王船祭典皆號稱為臺灣最盛大。其他還有雲林縣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主祀五年千歲十二瘟王、嘉義縣東石鄉先天宮主祀五年千歲十三天王。.

新!!: 客家地區和五府千歲 · 查看更多 »

廣東漢樂

廣東漢樂,又稱作客家音樂、客家漢樂、外江弦、儒家樂、漢調音樂等,是流行於客家人的一種民間器樂,主要分布於中國廣東東部客家地區,此外並及於江西、福建、广西、海南以及臺灣與東南亞華人之間。廣東漢樂被認為是中原地區居民南遷時,將中原與廣東地區音樂結合發展而成,因其在數百年間傳承少有變化,有「中州古樂的活化石」之稱2006年,被中國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保護名錄。 廣東漢樂分佈在廣東梅州、汕頭、韶關、惠陽等地區,又以梅州市大埔縣為代表,舊稱客家音樂、外江弦、儒家樂、漢調音樂等。據查是古代漢民由中原南遷時帶入的,有"中州古樂"之稱,在大埔流傳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廣東漢樂保留了原有中原音樂的特點,並與大埔當地的民間音樂(如打八音、中軍班音樂)等相融合,同時又吸納了潮樂(如大鑼鼓)的一些成分,已成為廣東三大樂種之一。 在長期的流傳中,漢樂有過種種稱謂。如"國樂"、"中州古韻"、"客家音樂"、"外江弦"、"漢調音樂"、"鑼鼓吹"、"打八音"等。為了正本清源,一九六二年第一屆羊城音樂會上,經眾多音樂家研討,正式定名為"廣東漢樂"。.

新!!: 客家地區和廣東漢樂 · 查看更多 »

何斌

何斌,又名何廷斌,明朝福建泉州南安人,曾在臺灣擔任荷蘭通事,並向鄭成功建議攻取臺灣以建立反清復明基地。.

新!!: 客家地區和何斌 · 查看更多 »

循衡地區

循衡地區特指中國廣東省的客家地區,主要包括梅州市、河源市、惠州市、韶關市等四個地級市,廣義也包括清遠、汕尾、東莞和福建龍巖等地。它由古循州(始創于隋朝開皇十年,即590年。治所在今龍川縣)和古衡州(創建於西晉,治所在今韶關市)組成,故名循衡地區。在這四個地級市范圍內居民的客家人也稱為“循衡民系”。循衡是“客家方言文化區”。 贛南、閩西和循衡等三個以客家文化為主的區域地理相連、人文相近、語言相通,又統稱為“嶺東地區”。所以循衡是廣東客家人的代名詞,嶺東則是粵閩贛三省交界的客家大本營所有客家話地域的統稱。.

新!!: 客家地區和循衡地區 · 查看更多 »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全銜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六堆園區)是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的所屬園區。位於臺灣屏東縣內埔鄉,是為了保存、展示高雄市及屏東縣的十二個客庄行政區之客家生活風貌所成立的國家級客家文化園區。其象徵紙傘的鋼構及其下之建築由建築師謝英俊所設計。園區景觀的部份,包含入埕廣場、警衛室、傘下景觀、中央噴水池、植生牆、中軸廣場、景觀滯洪池、客家菸樓與餐廳、礱間、自然及田園景觀區、水頭廣場、九香花園、兒童遊戲區、宿舍及全區自行車道等整體景觀是由趙文紳建築師所設計。園區分為傘架客家聚落景觀區、九香花園景觀區和自然及田園景觀區。本園區占地30公頃,2001年7月動土,2007年10月20日開始試營運,2011年10月22日正式開園。.

新!!: 客家地區和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 查看更多 »

王爺千歲信仰

王爺千歲信仰屬於人鬼崇拜之類,是臺灣及閩南地區最為盛行的道教信仰之一,也是臺灣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

新!!: 客家地區和王爺千歲信仰 · 查看更多 »

神豬

豬(poj)為道教或民間信仰祭典中,所用牲禮之一,一般指經過刻意增肥豢養的家豬。特別盛行於臺灣。.

新!!: 客家地區和神豬 · 查看更多 »

福建地理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部,位於北緯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总面积为12.40万平方公里。《福建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一章《综合》:基本省情.

新!!: 客家地區和福建地理 · 查看更多 »

筷子

筷子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的食具,古漢語稱箸、或挟提。用於将食物夾起並送入口中。在東亞、東南亞地區(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被作為主要餐具,而受傳統中華文化影響的新疆、西藏及部分蒙古的少數民族也有廣泛使用,以及世界各地的東亞裔移民群體所遍布的國家中常見。.

新!!: 客家地區和筷子 · 查看更多 »

粵語歷史

粵語歷史自秦始皇攻嶺南起,因中原雅言隨著諸夏族群多次南遷,與嶺南百越語言融合而成。南宋朱熹因說四方聲音多訛,曰:「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 現時,廣東逾1億人口以上當中,粵語使用人數約6,700萬、廣西約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全球有約1.2億人口使用粵語。粵語為澳大利亞第4大語言(次於英語、意大利語、希臘語)、加拿大第3大語言(次於英語、法語),美國第3大語言(次於有英語、西班牙語).

新!!: 客家地區和粵語歷史 · 查看更多 »

粵東話

粤東話是客家話舊時在廣東省西部的名稱;在廣西省也是如此,新民族群最早是稱呼自己的语言為“粤東話”,後來纔改叫艾話。.

新!!: 客家地區和粵東話 · 查看更多 »

義軍 (臺灣客家人)

義軍,或稱義勇軍,為清朝時期臺灣客家人主要防衛力量。1895年台灣民主國成立,納入太平軍、棟軍、新楚軍、六堆等軍以及各地民勇,和台灣原住民勇士,改稱「義軍」或「義勇軍」。奉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命令,由李秉瑞任軍務大臣、李惟義任正規軍總兵、吳湯興任義民大統領,曾因參加乙未戰爭聲勢受挫。.

新!!: 客家地區和義軍 (臺灣客家人) · 查看更多 »

香港語文

香港語文是指在香港常見的語言和文字,目前香港法定語文是中文和英文,雙方享有同等地位,而香港政府所提倡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兩文指中文和英文;三語指粵語、英語和普通話--->。 粵語是香港最主要的語言。2011年,香港人口有89.5%以「廣州話」為慣用語言,其次為「其他中國方言」(4%)、英語(3.5%)、普通話(1.4%).

新!!: 客家地區和香港語文 · 查看更多 »

范振宗

范振宗(),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人物,也是台灣桃竹苗地區著名的客家大老、台灣地方派系重要人物之一,現為人民最大黨創黨黨員及榮譽主席。.

新!!: 客家地區和范振宗 · 查看更多 »

閩南

閩南(Bân-lâm),指福建(簡稱閩)南部,東臨臺灣海峽,行政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治理的福建省中漳州、泉州、廈門3個地級市(經濟發達,有閩南金三角之稱)和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下的金門,,部份定義亦包含福建南部九龍江、晉江流域。.

新!!: 客家地區和閩南 · 查看更多 »

閩南裔臺灣人

閩南裔臺灣人(Hoklo Taiwanese)是臺灣最大的族群,泛指擁有漢族閩南人血統並承襲且認同閩南文化的漢族臺灣人,其所使用的主要語言為中華民國國語及臺灣閩南語。在臺灣人的組成中,祖籍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以及漳州的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其餘為廣東省海陸豐的海陸豐人以及潮汕移民後裔。 由於閩南語讀寫方法、文化認同與意識形態的不同,對於自我族群和使用語言的稱呼也有所不同。今日的臺灣閩南人若以中華民國國語自稱,多慣用「臺灣人」、「閩南人」、「本省人」等用法。桃園市政府使用閩南人一詞,並舉辦桃園閩南文化節。若以臺灣話自稱時,多以臺灣儂(Tâi-uân-lâng)、河老儂(Hô-ló-lâng)或本省儂(Pún-síng-lâng)自稱。儘管如此,隨著族群對立的消弭以及台灣本土意識的發展,無論國語或閩南語,走向自我認同為「臺灣人」的趨勢愈漸主流。至於語言方面,多數臺灣人多以臺語(Tâi-gí/Tâi-gú)或臺灣話(Tâi-uân-uē)自稱,在國語意境裡也會以閩南語稱呼之。 一般而言,在提及臺灣閩南人或閩南裔等這類詞語時,所指的通常是在1949年以前移民來台的閩南人後裔;相對地,1949年以後的閩南移民後裔,通常歸類在外省人的行列中,如文學家林語堂等;不過,廣義而言,後者也是閩南裔的臺灣人。.

新!!: 客家地區和閩南裔臺灣人 · 查看更多 »

邱韦尧

丹斯里拿督邱韦尧(英文名:Tan Sri.),1997年3月30日出生于柔佛州居銮市,马来西亚企业家,Thai Club 创办人, 现任ManTalk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梦想起飞基金会(Let's Dream Foundation)基金会会长.

新!!: 客家地區和邱韦尧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客家地區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客家語

臺灣客家語(,四縣腔臺灣客拼:Toiˇ Vanˇ Hagˋ Gaˊ Ngiˊ,海陸腔臺灣客拼:Toi Van Hag Gaˋ Ngiˋ;Taiwan Hakka),又稱臺灣客家話,是臺灣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語,主要源於粵東,及少部份的閩南、閩西地區,於1993年統計約有236.6萬人使用,日治時期常被稱作廣東語,並出版諸多相關作品。 臺灣的客家語主要為四縣及海陸兩種腔。但其中又以四縣腔較為強勢,在公共場合(如車站)皆採此腔發音。四縣話與海陸話對同一個字的發音基本上一致或相似,但聲調的調值卻正好相反,形成兩者在讀同一句話時,出現聲調你高我低、你升我降的有趣唱反調情形。 而由於在聲調的轉換上是有規則可循的,因此兩個分別講四縣話和海陸話的人,尚且能順利溝通。同時,四縣話與海陸話的使用人口數,達到台灣客家語使用人數的9成以上。 此外,另有少數地區亦說大埔、饒平、詔安、永定、長樂等腔,合稱「四海永樂大平安」。其中永定、長樂兩個腔調幾乎完全退居個人家庭,目前較活躍而有完整分布區的為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其之間語言互通的關係或族群多寡的分布正好成「四海大平安」之次序所排列。 調查結果發現,在符合《客家基本法》定義且會說客語的客家民眾當中,與他人溝通的客語腔調以「四縣腔」的比例最多(56.1%),其次為「海陸腔」(41.5%),其他如「南四縣腔」(4.8%)、「大埔腔」(4.2%)、「饒平腔」(1.6%)、「詔安腔」(1.3%),使用其他腔調的比例占 0.5%。 由於臺灣長久以來以閩南語(福佬話)為絕對強勢,很高比例客家人因環境因素而能聽解閩南語,甚至完全福佬化,成為福佬客。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又有國語運動之緣故,導致臺灣客語文化面臨空前流失。據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於2004年所做之調查,1974年以前出生的年輕客家人有3成能聽解客語,而僅1成可流利使用;在家庭語言方面,1974年以前出生的客家子女約有60%使用國語、20%使用臺灣閩南語、未滿10%使用臺灣客家語。不過近年來,臺灣人意識到保護客家文化和客家語的重要性,設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訂定《客家基本法》以保護之,並規定客家語為法定大眾交通工具播報用語言之一。2016年1月,蔡英文於電視政見會中承諾,在她當選總統之後,會把客語正式的定為國家語言,並於2017年12月29日三讀通過客家基本法修正案,正式將台灣客家語列為國家語言。 目前臺灣客家語的學術研究單位有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及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新!!: 客家地區和臺灣客家語 · 查看更多 »

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

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是指依照中華民國客家基本法第6條規定,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對客家人口達三分之一以上之鄉(鎮、市、區),列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以客語為主要通行語言之一,客家人口達二分之一以上之鄉(鎮、市、區),應以客語為主要通行語。加強客家語言、文化與文化產業之傳承及發揚所劃定的區域。詳細的客語腔調分佈請參見臺灣客家語。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首次公布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是依據《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以中華民國100年2月25日客會企字第1000002677號公告發布,該次公告的效力自公告時起至下一次公告時止。首次公布當中,公告包含了11個直轄市、縣(市),共69個鄉(鎮、市、區)。在2017年的公告當中,客家區的數量微增到70個鄉(鎮、市、區)。 這些客家重點地區的整體地理特色是: 主要集中於桃竹苗地區,以及南部近山地區,東部縱谷平原區亦佔有一定數量,總體來說聚集於與淺山丘陵地周遭,比較特別的例外是雲林縣崙背鄉,在以閩語族群為大宗的中南部平原內,唯一客家人數偏多的鄉。.

新!!: 客家地區和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 · 查看更多 »

臺灣義民信仰

臺灣義民信仰是指臺灣民間信仰中奉祀義民的信仰,「義民」本義為「義勇之人民」。臺灣所謂的義民爺,是指祭祀在械鬥、民變、戰爭中,因保衛家鄉而犧牲的義民軍。每年農曆七月二十為「義民節」。新竹縣新埔鎮「褒忠亭義民廟」因收葬林爽文事件及戴潮春事件中陣亡的桃竹苗子弟兵忠骸,並祭祀乙未戰爭中因抗日保臺而犧牲的忠靈,香火十分鼎盛。.

新!!: 客家地區和臺灣義民信仰 · 查看更多 »

臺灣清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是指臺灣及澎湖由清朝統治的時期,在台灣歷史上又稱作清領時期、清據時期,從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南明勢力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為止,共212年,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 清朝初期繼承明朝的觀念,視台灣為化外之地,未入版圖,明鄭王朝末任君主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台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台灣,只保留澎湖做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台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中國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征台將領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台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的戰略位置,避免台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1684年,康熙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 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導致台灣作為法外之地,動亂頻仍;清朝禁止人民移民台灣,然而偷渡者絡繹不絕,也禁止原漢通婚,但對平埔族人採取強制漢化的政策。平埔族人若不接受漢化,除了課以重稅之外,每年還必須強制勞役。在這種殖民政策之下,經過大約一世紀的1770年代,平埔族幾乎全部被漢化了,失去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祖先之一。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進行增設府縣、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建省。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臺灣民主國的短暫抵抗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新!!: 客家地區和臺灣清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族群

臺灣族群,一般分臺灣原住民族及最大族群漢族。前者分為臺灣原住民共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後為臺灣閩南人(閩南移民後裔,祖籍泉州府、漳州府等,有時被稱為福佬)、臺灣客家人、臺灣外省人三類的漢系民族。1993年,時任立法委員的林濁水及葉菊蘭首先提出「四大族群」之說。經過多年,臺灣人口中的「四大族群」的劃分已形成相當普遍的族群想像主張。惟此一劃分尚存些許爭議,因為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民族,其他的三大族群均屬於以漢族為主體者。關於族群融合或尊重,牽涉臺灣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大方向爭議。在學界,傾向社群主義者,主張「融合」對社會生命共同體的重要性,此種主張指向未來臺灣「國民民族主義」或「國族主義」之建設。傾向自由主義者則主張「尊重」,此種主張指向未來臺灣「公民民族主義」或憲政自由主義之建設。兩種意見與西方1980年代後「社群主義」對比「自由主義」的辯論緊密相關。 臺灣族群主要有漢族與原住民族,2004年的一份報告認為臺灣人口不到2%為原住民族,漢族部分則包含閩南人約70%、客家人約15%、外省人約13%徐富珍、陳信木,,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 1993年時若以所用母語區分,推估使用臺灣閩南語(73.3%)、「客語」(12%)、「其他漢語方言」(13%)及「原住民語」(1.7%)。 關於臺灣人口多寡的敘述所在多有,然而漢語方言中除了國語以外,閩南話(泉漳片)是臺灣最具優勢的方言,並得到臺灣話之稱。根據2008年中華民國年鑑,臺灣大概有73%的人使用閩南話。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截至2013年8月,臺灣原住民族人口數為53萬1435人(佔台灣人口總數的2.28%)。 但根據馬偕紀念醫院林媽利醫生長期在基因領域的研究,臺灣的福佬人及客家人有不少是滿清時被迫漢化的平埔族,她於2007年的DNA研究顯示,全台各族群比率約為:閩南族群73.5%,客家人17.5%,1945年之後遷台的外省族群7.5%,原住民佔1.5%。但林媽利的研究有人质疑,人類學博士陳叔倬和西拉雅文化研究者段洪坤提出其研究存有數據前後矛盾、歸類標準有選擇性、歸類方法不準確等研究方法上的錯誤。 依據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2010年至2011年的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在各大族群(單一自我認定)的分布上,「福佬人」占67.5%;「客家人」占13.6%;「中國大陸各省市人」占7.1%;「原住民」占1.8%;「中國大陸客家人」0.5%;「其他」(華僑、外國人、新移民等)0.5%;「不知道、無法回答、不願回答」1.4%,還有不認為自己屬於任何其他祖籍的「臺灣人」7.5%。2016年12月,客家委員會調查顯示,自我認定自己是客家人者,超過453萬人,占全國人口約19.3%,較2011年調查結果增加33萬人,提升1.2%,此代表民眾客家自我認同的提升,但能夠講客語的比例則降至46.8%(212萬人)。.

新!!: 客家地區和臺灣族群 · 查看更多 »

桃竹苗

桃竹苗是臺灣西北部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四縣市的合稱,其範圍等於台灣日治時期新竹州的管轄範圍,地形以台地、丘陵為主;其中,新竹縣、苗栗縣的主要族群為客家人,新竹市則台灣閩南人居多,桃園市則約四成人口為客家人。 因為其地形與氣候相似,甚至連居民的政治立場也相近(傳統上較偏泛藍立場,現時則是藍綠差距開始縮小,特別是桃園市與新竹市),加上此區域是北部最大的客語族群,因此本名詞經常被媒體等機構所使用。 2017年7月,桃竹苗的人口數為3,716,604人,總面積為4,572.9584平方公里。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三縣市人口數為1,547,611人,總面積為3,352.0044平方公里。原以新竹地區發展最盛,然近年桃園因地鄰臺北都會區、大量都市計劃及重劃區、政府重大建設等因素,與臺北都會區關係日趨密切,與苗栗縣、新竹縣、新竹市等關係已不如以往緊密。 蔡英文認為,北桃園屬於大臺北生活圈,南桃園則是屬於桃竹苗生活圈,要劃分應以南桃竹苗為一體來實施區域聯合治理。 File:Exterior of Terminal 1.jpg|桃園市桃園國際機場 File:Hsinchu City East Gate.jpg|新竹市迎曦門 File:美哉魚藤坪斷橋.JPG|苗栗縣魚藤坪斷橋.

新!!: 客家地區和桃竹苗 · 查看更多 »

梅州電視台客家公共頻道

梅州广播电视台客家公共频道原名「梅州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俗称「梅州二台」或「梅视二套」,乃梅州广播电视台旗下的电视频道之一,首播於1994年,改組於2006年,是目前中国大陆地区首个全天候以客家话广播为主的电视频道,也是全球第二个(仅次于臺灣客家電視台)的客家话电视频道。该频道以梅州为腹地,透過播放特製電視節目或綜藝節目,來主力宣揚客家人文特色。.

新!!: 客家地區和梅州電視台客家公共頻道 · 查看更多 »

楊梅區

楊梅區(臺灣客家語四縣腔:iongˇ moiˇ kiˊ;海陸腔:rhong moi kiˋ;饒平腔:rhiong moi kiˇ)位於中華民國桃園市南部,現今最大住民族群為客家族群。可分為楊梅、埔心、富岡、高山頂四區域,境內有幼獅工業區、楊梅工業區、秀才科技園區,民富工業區。人口約16.8萬餘人。境內以客家人為主要族群,約占全區人口數七成左右。.

新!!: 客家地區和楊梅區 · 查看更多 »

汉语方言

在汉语/汉语族中,各地方存在著口語性差距極大的語言變體,稱為漢語變體(varieties of Chinese)。中国出于政治因素,把這些變體都統稱為所谓的漢語方言。 汉语的差异化程度随地域而别。在官话区内,往往相距数百公里的居民也能勉强溝通;而在华南地区,有着“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有些地方的差異程度就連同城居民也无法溝通的程度。不过在書寫上除了部分用詞之外,汉语的书面语却十分统一:在古代有产生于汉语分化前的文言文,现代則有以官话为基础产生并制定的白话文。 「漢語方言」被认为是一個極具漢民族特色的稱呼,因為雖稱為“方言”,但其實方言內部的語言差異甚至比歐洲諸語之間的差異更大,甚至方言內部的次方言之間的差異也比一些歐洲語言间的差异要大(如閩語內部的差異)。因此一部分西方學者比照歐洲語言的劃分,認為漢語內部的方言應該集體升格為語言,即汉语族下的诸语言。 汉语方言的划分主要是以“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来划分的。若以听感为准,比如闽语内部及吴语内部的各個次方言之間都无法完全通话,但由于有共通的語法邏輯、特定常用詞彙等同源因素,因此皆被视为闽语或吴语。若依「方言」的字面意義「地方的語言」依地域划分,則福建省(閩)内居民并非都使用闽语,亦有客、吴两语的使用者;同时,闽语不只通行於福建,也通行於海南、臺灣、浙江南部,並隨著移民擴展到新加坡與马来西亚。 另外,由於与漢語語系的嚴格對應,有些漢學家(如美國漢學家白保羅)甚至將白語(中國白族的民族語言)也視為漢語的一種方言。由於學術界一般肯定白語与漢語的分裂是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更因為白族不是漢族,不適用於如此“具有鮮明漢民族特色”的語謂體系,因此這種將白語納入漢語方言的說法无法獲普遍认同。.

新!!: 客家地區和汉语方言 · 查看更多 »

油紙傘

油紙傘是源於中國的紙製或布製傘,亦傳至亞洲各地如日本、朝鮮、越南、臺灣、琉球、泰國、寮國等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隨著客家人遷移至臺灣定居,也令中式油紙傘在台灣生根發展。油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着新娘以作避邪。日本傳統婚禮上,新娘也會被紅色油紙傘遮着。琉球古代婚禮上也有用到油紙傘。老人喜好象徵長壽的紫色傘,送葬時則要用白色傘。日本傳統舞蹈也會以油紙傘作道具,茶道表演時有的要用「番傘」。 在早期客家-庄-裡,由於客家話「紙」與「子」諧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時,女方通常會以兩把紙傘為嫁妝,一含「早生貴子」的意思,且「--」字裡有四個人字,也象徵着多子多孫,而紙傘傘面張開後形成圓形,且「油」與「有」諧音,為祝福新人生活美滿圓滿的意思。男子16歲成年禮時,也會以相同的理由贈予一對紙傘。 宗教慶典中,也常看到將油紙傘作為遮蔽物撐在神轎上,此是取其圓滿的意思,作為人們遮日避雨、驅惡避邪的象徵。 現時日常所用的傘多是洋傘,油紙傘多作為藝術品和遊客紀念品售賣。.

新!!: 客家地區和油紙傘 · 查看更多 »

渡臺悲歌

渡臺悲歌(海陸腔台灣客拼:tu+ toi buiˋ goˋ、饒平腔台灣客拼:tuˋ toi biˇ goˇ)是台灣清治時期一首描述客家先民渡過臺灣海峽到臺灣辛勤開墾的詩歌,作者姓名已亡佚,書寫所使用的語言為客家語白話漢文。 渡臺悲歌有數個版本,1938年彭發勝從新竹縣芎林鄉的彭姓鄰居借得原稿抄錄,當時歌詞並無標題,於是教漢文學時以詩歌首句「勸君切莫過台灣」為主題。 因歌詞所描述渡臺過程,甚為悽慘悲切,後人乃以〈渡臺悲歌〉名之。彭發勝抄錄的歌詞共376句2632字。1989年鄉土學者黃榮洛出版的〈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對歌詞作了很仔細的解說與註釋,提供許多寶貴題材與貢獻。黃榮洛刊印的歌詞是在1986年向新竹地區的曾吉造先生購得的,原稿為手抄本,共352句合2,464 字,比彭發勝抄錄的短少了末尾的24句。原歌詞因有破損遺失,此版本經過改寫填詞。兩個版本之間,除了句數有長短差異外,少數句子之用字與詞意也有些微更動。 2004年曾學奎在出版的論文中表示,〈渡台悲歌〉的創作或傳唱者可能為饒平縣的客家人。 2008年黃菊芳在出版的論文中表示,發現〈渡臺悲歌〉第三個版本,並據以為底本,完成校勘工作,校勘本共計380句,2660字。黃菊芳在論文中引彭發勝所收藏的版本,表示本詩原作者的身分是「原鄉陸豐縣接近河田」。該論文亦指出本詩原作者的渡臺路線最可能是從家鄉(陸豐河田)→橫江→潮州府→柘林港→臺灣。.

新!!: 客家地區和渡臺悲歌 · 查看更多 »

潮州裔臺灣人

臺灣潮州人,是臺灣的一個已經融入其他族群的消失群體(指族群認同而不是人群消失,其族系認同,今日已改認同為閩南人,或客家人),指祖籍為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也就是清代的潮州府地區,本屬潮州民系移民來臺的臺灣人先祖(其所用的潮州話是閩南語的子方言,但腔調與福建省的泉州府、漳州府有所差異)。 臺灣潮州人最主要的分布地點,鄰近南臺灣六堆客家地區,因為清代臺灣歷史上的閩粵不合,所以在清代的臺灣,臺灣潮州人所講的潮州話,雖然跟福建省的泉州話、漳州話大同小異,但也會被泉州人、漳州人當成是粵人(從廣東省來的人)的一種而敵視並肇生族群不合。所以在清代的臺灣潮州人,也必須跟同屬粵人的另一族群,也就是客家人,一起互相合作,脣齒相依,以抵抗泉州人與漳州人入侵家園。 然而,原本在清代的臺灣潮州人因所使用的潮州話,因為與同屬閩南語系的泉州人、漳州人的口音腔調頗相近,而後到了台灣日治時期(1895年-1945年間),被日本人歸類為「福建種族」。所以經過日治五十年,臺灣潮州人族群自我認同也多半轉向泉、漳閩南民系,只有地名上,仍還留下潮州鎮(位於台灣屏東縣),而該鎮至今仍緊臨高雄市、屏東縣的六堆客家鄉鎮。在地理位置上,留下了臺灣潮州人與臺灣客家人曾經脣齒相依共同保鄉衛土的證據。 除了屏東縣潮州鎮以外,今高屏地區,在六堆外的許多「六堆附堆」庄頭,如八老爺、力社、佳佐、林後、苦瓜寮、四塊厝、崁頂、新莊、九塊厝(位於今九如鄉),上武洛、下武洛(位於今里港鄉)、手巾寮、楠仙(位於今六龜區)、茄苳(今鹽埔鄉洛陽村)、鹽樹(今高樹鄉鹽樹村)等庄頭中,頗多先祖,原本就講潮州話的臺灣潮州人,所以加入六堆客家聯盟,成了「六堆附堆」庄頭。這些「附堆」,地理位置同樣也和「六堆客家庄」唇齒相依,共同保鄉衛土。但到今日,這些附堆庄頭的臺灣潮州人後裔,很多改為認同自己是講臺灣閩南語,有些,則改講南四縣腔的六堆客家話。 早在明代末期,廣東省潮汕地區也是鄭成功家族糧餉和兵員的主要來源地之一,鄭氏攻占臺灣之後,還從閩粵沿海地區招募移民開發土地。 此外,臺灣潮州人又可指1949年金門爆發古寧頭戰役,當時參加此役的士兵有大約一、兩萬人是胡璉將軍從潮州揭陽、潮安的招募的青壯年,後來移防到臺灣本島後陸續退伍。但許多已混入於使用中華民國國語的臺灣外省人之間,較難察覺。.

新!!: 客家地區和潮州裔臺灣人 · 查看更多 »

惠东县

惠东县,位于中国广东省惠州市之东,故得名,属于惠州市管辖。惠东濒临大亚湾、红海湾,既是广东省的海洋大县、山区县,又属珠三角经济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享受山区县、海岛经济试验区和对台小额贸易等多种优惠政策。 惠东全县陆地面积35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10万人,户籍人口83.9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地为平山街道。.

新!!: 客家地區和惠东县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