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宝应县

指数 宝应县

宝应县位于中国江苏省中北部的里下河腹地,东接建湖、盐城、兴化,南连高邮,西与金湖、洪泽隔宝应湖、白马湖相望,北和淮安毗邻。县域东西长55.7公里,南北宽47.4公里,总面积1467.48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宝应县南北,是扬州市所辖的一个县。 宝应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地,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首批生态示范区、中国荷藕之乡、中国慈姑之乡。同时也是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江苏省文明城市、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县。京杭大运河宝应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16年,宝应县地区生产总值(GDP)502亿元。引进世界500强、央企3家,5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个。.

86 关系: 劉寶楠南直隶同松药店夏集镇 (宝应县)孫蕙宝应宝应湖射阳射阳县 (古代)射阳河射阳湖山阳县 (江苏省)山阳镇 (宝应县)居巢居廉岔河镇 (淮安市)中国国家水利风景区列表三阳河广洋湖仁和镇 (天长市)刘氏五之堂周宣王周盤龍周恩来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問姓王懋竑王敬则祭墩、竹墩、奤墩秦栏镇纵棹园甘泉县 (清朝)白马湖莲藕之乡荷藕之乡菱塘回族乡静修庵 (宝应县)西虢国馮煦马绍愉高郵縣高邮州高邮市高邮府高邮路魯蘇戰區谭震林钱昆 (宋朝)蒲松龄里下河平原...里下河腹部地区湖泊湖荡金湖县陈鉴远杜召棠梁巨魁楚州 (隋朝)江都郡 (隋朝)江蘇省 (清)江苏历史江苏各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列表江苏省宝应中学江苏省乡级以上行政区列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汪涵 (政治人物)汜光湖泰州专区洪泽区淮南东路淮南道淮安历史淮安州淮安市淮东话淮扬府清朝状元列表溪北村潘露朱氏家祠 (扬州市)朱曰藩慈姑之乡扬州 (古代)扬州南站扬州市扬州市境内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列表扬州专区扬州府 扩展索引 (36 更多) »

劉寶楠

劉寶楠(),字楚桢,号念楼,江苏省宝应县人。清朝官员、揚州學派人物。與劉文淇並稱「揚州二劉」,有子劉恭冕。與劉台拱、劉恭冕並稱「寶應劉氏三世」。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生,五岁丧父,母乔氏獨自養成,由族叔劉台拱教習。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优贡,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进士,历任文安、元氏、三河、宝坻等县知县。 著有《論語正義》二十四卷、《释谷》四卷、《汉石例》六卷、《宝应图经》六卷、《胜朝殉扬录》三卷、《文安堤工录》六卷,诗文集《念楼集》等。.

新!!: 宝应县和劉寶楠 · 查看更多 »

南直隶

南直隶是明朝时期,由中央六部直辖的江南、江淮等地共十四府四直隶州的统称。原名“直隶”,永乐十九年后,因废北平布政司,其所辖州府亦改为中央直辖。为区别两大直辖区,直隶故俗称南直隶,简称南直,或称南京。南直隶范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南直隶不同于一般承宣布政使司,其本身不属于行政区,范围内的十八府州直接向六部负责。.

新!!: 宝应县和南直隶 · 查看更多 »

同松药店

同松药店,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11年12月30日,授予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古建筑。.

新!!: 宝应县和同松药店 · 查看更多 »

夏集镇 (宝应县)

夏集镇是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宝应县东南,正东方向与兴化市沙沟镇接壤,东南方向与高邮市临泽镇接壤,西邻京杭大运河,北边与宝应县柳堡镇接壤。淮扬镇铁路、332省道和京沪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河流众多,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这里开始,此外大潼河与沙沟湖相通,可直接从水路去兴化。 Category:宝应县 宝应县.

新!!: 宝应县和夏集镇 (宝应县) · 查看更多 »

孫蕙

孫蕙,字树百,号泰岩,又号笠山,山东淄川县人。清朝官员、進士出身。 順治十八年(1661年),登進士,授宝应县知县,循卓有声,期間邀請蒲松龄協助政務。康熙二十年(1681年),充福建乡试正考官。著有《笠山诗选》、《历代循良录》等。.

新!!: 宝应县和孫蕙 · 查看更多 »

宝应

宝应可以指:.

新!!: 宝应县和宝应 · 查看更多 »

宝应湖

宝应湖是一个位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宝应县、金湖县的湖泊,面积约为44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为0.9米,蓄水量约为3960万立方米。2005年2月,被列入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

新!!: 宝应县和宝应湖 · 查看更多 »

射阳

射阳,可以指:.

新!!: 宝应县和射阳 · 查看更多 »

射阳县 (古代)

射阳县,中国古县名。 汉惠帝三年(前192年)改射阳侯国置。治今江苏省宝应县东北射阳湖镇。因在射水之阳得名。属临淮郡。东汉改属广陵郡。三国时废。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仍属广陵郡。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复废。 Category:汉朝县份 Category:三国县份 Category:晋朝县份 Category:江苏古代县份 Category:扬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宝应县 Category:前19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410年代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宝应县和射阳县 (古代) · 查看更多 »

射阳河

射阳河,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苏省北部,是里下河水网东西向排水入海的“四大港”中最大的一条,以古射阳湖得名,也称射河,阳河,石羊河。射阳河上中游河段是由射阳湖演变而成,河道多分支。经历代多年治理,今射阳河西起宝应县射阳湖镇,主干经建湖县,阜宁县,滨海县,射阳县,最后于射阳县射阳港以东5公里处入黄海。全长198公里,流域面积4036平方公里。 射阳河上游支流较多,中下游河道弯曲、比较小、排水慢。流域内易发生旱涝灾害。射阳河水质较好,生态优越,生物资源丰富。射阳河自古就是江淮地区出海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重要。河口附近建有中国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射阳港和国家级中心渔港黄沙港。.

新!!: 宝应县和射阳河 · 查看更多 »

射阳湖

射阳湖因古射阳城得名,汉时称射陂,是北部里下河地区的一个淡水湖,位于宝应县东北,现有面积约8平方公里。 射阳湖是历史上苏北著名的大湖。古射阳湖大致位于宝应、建湖、盐城、兴化之间。西起今宝应县射阳湖镇、西安丰镇、太仓村一线,北至淮安市境内的泾口镇、左乡(博里镇东)一线,东经九龙口,至阜宁喻口村入海,南连大纵湖,地势低洼,湖荡连片。.

新!!: 宝应县和射阳湖 · 查看更多 »

山阳县 (江苏省)

山阳县是清代以前,在今江苏省的一个旧县名。唐代、北宋、南宋均为楚州的首县;明、清时期均为淮安府的首县。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置山阳郡,义熙九年(413年)置山阳县。隋朝开皇初年,废除山阳郡。开皇十二年(591年)置楚州,山阳县隶之。大业初,楚州废,淮阴县并入。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臧君相占据江都郡的山阳县和安宜县地,号东楚州。后投降于唐朝,州复为楚州,山阳县为首县。复置淮阴县,武德七年(624年)再废除。乾封二年(667年),又从山阳县拆分出淮阴县。 山阳县在明代面积颇大,大约沿黄河(淮河故道)南岸,西到洪泽湖,东到大海,东西狭长,南面毗邻同府的盐城县和隶属扬州府的宝应县,北面隔黄河与同属淮安府的清河县、安东县相望。清代分出山阳县东部设立阜宁县,又将西北部大镇清江浦(今淮安市市区)割给清河县为县治。 1914年因为与陕西省山阳县同名,改为淮安县(今淮安市淮安区)。.

新!!: 宝应县和山阳县 (江苏省) · 查看更多 »

山阳镇 (宝应县)

山阳镇,是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下属的一个镇,位于宝应县城西,北邻淮安市楚州区,东临宝应湖和白马湖,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山阳镇总面积123.4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辖有16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

新!!: 宝应县和山阳镇 (宝应县) · 查看更多 »

居巢

居巢(1811年-1865年),中国清代晚期書畫家。原名易,字士杰,一作士本,號梅生、梅巢、今夕庵主等,广东省番禺县隔山乡(今广州市海珠区)人,所繪山水、花卉多秀雅,草蟲則活靈活現,書法師承惲壽平,工詩詞。和其从弟居廉并称“二居”。.

新!!: 宝应县和居巢 · 查看更多 »

居廉

居廉(),广东省番禺县隔山乡(今广州市海珠区)人,字士刚,号古泉、隔山樵子、罗湖散人。居廉是中国近代岭南地区著名的国画画家,善画花鸟、草虫及人物,尤以写生见长。和其从兄居巢并称“二居”。他初时学宋光宝和孟丽堂,后吸收各家之长,自成一家。笔法工整,设色妍丽,在继承和发展恽寿平没骨画法基础上,创撞水和撞粉法,是岭南画派奠基人之一。.

新!!: 宝应县和居廉 · 查看更多 »

岔河镇 (淮安市)

是下辖的一个镇。位于洪泽区东部,与淮安区、金湖县和宝应县相邻,古称柘塘,史上有“岔河小南京,不到不死心”之说。 是江淮一帶传统的鱼米之乡,盛产淡水鱼和水稻。 2014年10月1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岔河镇、仁和镇。将原岔河镇、仁和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岔河镇。镇政府驻原岔河镇江淮居委会振兴路117号。.

新!!: 宝应县和岔河镇 (淮安市) · 查看更多 »

中国国家水利风景区列表

中国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按照水利风景资源即水域(水体)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质量及景区利用、管理条件分级,经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评定,由水利部公布的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有水库型、湿地型、自然河湖型、城市河湖型、灌区型、水土保持型等类型。截至2013年10月15日,全国共有588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新!!: 宝应县和中国国家水利风景区列表 · 查看更多 »

三阳河

三阳河,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苏省北部,是里下河水网西部的一条南北向河道,始凿于1973年,是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水、灌溉、排涝、航运等功效。三阳河南起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新通扬运河北侧的宜北闸,向北流经江都区的丁沟镇,樊川镇,高邮市的汉留镇,三垛镇,司徒镇,临泽镇,至宝应县东南部夏集镇 (宝应县)的杜巷,接潼河,转向西流,止于南水北调宝应抽水站。全长66.5公里。沿途与老三阳河、盐邵河、北澄子河、南澄子河、横泾河及六安河相交。.

新!!: 宝应县和三阳河 · 查看更多 »

广洋湖

广洋湖是一个位于中国江苏省宝应县的湖泊,面积约为8.9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为0.6米,蓄水量约为530万立方米。.

新!!: 宝应县和广洋湖 · 查看更多 »

仁和镇 (天长市)

仁和镇,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新!!: 宝应县和仁和镇 (天长市) · 查看更多 »

刘氏五之堂

刘氏五之堂,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11年12月30日,授予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古建筑。.

新!!: 宝应县和刘氏五之堂 · 查看更多 »

周宣王

周宣王,姬姓,名靜,一作靖。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周厉王之子,在位46年。 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王于是进用贤良,樊侯仲山父,尹吉父,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南仲方叔、仍叔、邵穆公,张仲之属,并爲卿佐。自厉王失政,猃狁、荆蛮交侵中国,官政隳废,百姓离散,王乃修复宫室,兴贤人,纳规谏,安集兆民。命南宫仲、邵虎、方叔、吉父并征定之,复先王境土,缮车徒,兴畋狩,礼天下,喜王化复行,号称中兴。但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受挫,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今长江与汉江之间的地区)之师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新!!: 宝应县和周宣王 · 查看更多 »

周盤龍

周盤龍(),江苏宝应人,南朝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人。 周盤龍年少好弓马,有勇力。宋明帝时,历任龙骧将军,随萧道成北伐。南齐建立,进号右将军。建元二年(480年),北魏进攻寿阳,帮助垣崇祖破敌,杀伤数万,获得大量牛马辎重。次年,北魏军攻打淮阳,周盘龙的儿子周奉叔率二百人陷入敌阵万余人之中,周盘龙得知,驰马执槊,冲入敌阵。周奉叔杀出重围,见父亲久不出围,翻身跃马入阵。父子两骑东西冲击,所向披靡。周盘龙父子威名振于北魏。后来,官至大司马、征虏将军、济阳郡太守。周盘龙年老后,任散骑常侍、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头戴貂蝉冠,以貂尾装饰,齐武帝笑着说:“卿戴貂蝉冠,比兜鍪(头盔)如何?”周盘龙说:“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子周奉叔、周世雄。.

新!!: 宝应县和周盤龍 · 查看更多 »

周恩来

没有描述。

新!!: 宝应县和周恩来 · 查看更多 »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城南街,原为周恩来外祖父陈沅的宅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07年夏,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去世,嗣母陈氏携九岁的周恩来来此居住三个月。2002年10月22日,授予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新!!: 宝应县和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 查看更多 »

問姓

問姓是一個中國姓氏,人數較少。据清朝康熙年间编成的《古今图书集成》记载,问姓在当时的襄州有分布,名人有明朝成化年间贡士问智。 今江苏省宝应县问家庄有很多问姓人,据称其原姓温,古时因受皇帝处罚,为避祸而把温姓改成了问姓。.

新!!: 宝应县和問姓 · 查看更多 »

王懋竑

王懋竑(),字予中,号白田,江苏宝应县人。 王懋竑为王式丹之侄。生于清圣祖康熙七年(1668年),少從叔父式丹學習,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科鄉試中舉,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成戊戌科進士,授官安慶府教授。精研朱熹之學,錢穆說他的成就“主要在考据与注释之两者。”虽所得甚丰,然“自有一限量”。卒于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

新!!: 宝应县和王懋竑 · 查看更多 »

王敬则

王敬则(),临淮郡射阳县(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人,南朝颇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曾任南朝时期宋国暨阳县和南沙县县令,擅长武术。王敬则主政非常严厉,历史上曾有盗贼被其罚作扫街的案例。498年,王敬则因拥立王侯起兵造反,遭致朝廷重兵剿杀,卒于战乱中。 女婿谢朓。.

新!!: 宝应县和王敬则 · 查看更多 »

祭墩、竹墩、奤墩

祭墩、竹墩、奤墩,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2年3月25日,授予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古墓葬。.

新!!: 宝应县和祭墩、竹墩、奤墩 · 查看更多 »

秦栏镇

栏镇,是中国安徽天长市下属的一个镇,位于天长城东南13公里,与扬州市仪征市大仪镇相邻。.

新!!: 宝应县和秦栏镇 · 查看更多 »

纵棹园

纵棹园是江苏宝应县的一座古典园林,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现为宝应县文物保护单位。最初的园主为康熙元年进士乔莱。当时的纵棹园占地近百亩,不采用叠石、种鱼、多架屋等修饰手法,而一切求诸自然。四方文人聚于园中,多有唱和之作,当时潘耒的《纵棹园记》亦为记载园内风貌的名篇。主要景观有竹深荷静堂、洗身亭、翦淞阁、津逮桥等。重修的八宝亭亦位于园中。.

新!!: 宝应县和纵棹园 · 查看更多 »

甘泉县 (清朝)

甘泉县,中国清朝时设置的县,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境内。 雍正九年(1731年)析江都县置,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甘泉街道,属扬州府。1912年,甘泉县并入江都县。 在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高邮县湖西地区曾先后属天高县(天长县和三河以南高邮湖以西的原宝应县第七区、高邮县第八区,今属金湖县)、甘泉县等县。1942年(民国31年)8月,天长秦栏镇、仁和镇与高邮的菱塘乡、送驾等10多个乡合建为水南办事处,属坝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民国32年2月属东南县,6月改属新建的甘泉县。甘泉作为县名曾短暂在扬州地区恢复。 Category:清朝县份 Category:江苏古代县份 Category:扬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731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12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宝应县和甘泉县 (清朝) · 查看更多 »

白马湖

白马湖是一个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淮安市洪泽区和金湖县的湖泊,面积约为10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为0.9米,蓄水量约为1亿立方米。2005年2月,被列入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

新!!: 宝应县和白马湖 · 查看更多 »

莲藕之乡

#重定向 宝应县.

新!!: 宝应县和莲藕之乡 · 查看更多 »

荷藕之乡

#重定向 宝应县.

新!!: 宝应县和荷藕之乡 · 查看更多 »

菱塘回族乡

是下辖的一个民族乡,也是江苏省唯一的民族乡。.

新!!: 宝应县和菱塘回族乡 · 查看更多 »

静修庵 (宝应县)

静修庵,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城隅园巷6号,是汉语系佛教尼寺。.

新!!: 宝应县和静修庵 (宝应县) · 查看更多 »

西虢国

西虢国,周朝姬姓诸侯国,始封君是王季的第三子、周文王的同母弟虢叔。为别于周文王的异母弟虢仲所封的东虢国,称西虢。西虢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历代君主多在周天子手下担任重要职位。 西虢国的国都最初为虢(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后因规避犬戎等游牧民族的袭扰迁至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和河南省三门峡市之间,地跨黄河两岸。上阳(今河南省陕县东南李家窑遗址)为国都,称南虢;下阳(又称夏阳、大阳,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盘南村遗址)为重要城邑,称北虢;原西虢故地存有一小虢国。由于西虢君主奉行追随周王室的政策,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衰落以及虢国君主听命于周天子,屡次干涉晋国内政,直接影响到了南、北虢国的国力。晋国旁族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一支崛起后,南、北虢国于前655年被晋献公所灭。.

新!!: 宝应县和西虢国 · 查看更多 »

馮煦

馮煦(),字梦华,号蒿庵,江苏金坛五叶人。.

新!!: 宝应县和馮煦 · 查看更多 »

马绍愉

紹愉,明朝政治人物。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舉人。歷官寶應、綏德知縣,歷官兵部職方司主事、郎中。崇禎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為太僕寺少卿,三月、四月期間兵部尚書陳新甲兩次派遣紹愉協同兵部主事朱濟之、副將周維墉等人,暗中前往義州(今遼寧義縣)與清人議和,由李永芳等迎接入城。因事泄,舉國嘩然,被劾罷官。 南明福王時,七月初五日,进为太仆寺少卿,與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左懋第、兵部右侍郎与左都督陳洪範齎白金十餘萬兩、黃金千兩、幣萬匹,北上議和,欲与清人结为“叔侄之君,两家一家,同心杀灭逆贼”。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和議失敗,只得返回。陈洪範暗中给多尔衮信,请求将左懋第、马绍愉拘留。十一月四日,過沧州十里,又同左懋第被清兵扣押北上。後多爾袞知左懋第不降,閏六月十九日,命左右處死左懋第,隨員陳用極、王一斌、張良佐、王廷佐、劉統等人皆不屈而死,惟馬紹愉獲免(見《明史列傳275卷》),推測後降清得豁免一死。.

新!!: 宝应县和马绍愉 · 查看更多 »

高郵縣

郵縣,中国旧县名。 前223年,秦王嬴政在境内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后人又称高沙、珠湖、盂城。西汉元狩五年(前118年),由东阳县析置高邮县,属广陵国。南北朝时曾置广邺郡、神农郡,又析临泽、三归、竹塘三县。隋初郡废,三县并入高邮县。宋代先后筑有二城,名旧城、新城。宋、元时期,因置高邮军、承州、高邮路、高邮府,领辖过高邮、兴化、宝应三县,为淮扬间繁华之地。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高邮府降为高邮州,州治高邮县省入高邮州,属扬州府。自清朝乾隆时起,高邮州遂为散州。古代高邮,史称“江左名区、广陵首邑”。 民国初全国废府州厅改县,于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为县。在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高邮县澄子河以南地区曾属江高行政区、江都县,高邮县湖西地区曾先后属天高县(天长县)、甘泉县、东南县、仪扬县、仪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高邮县。1991年2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4月1日正式建高邮市(县级)。.

新!!: 宝应县和高郵縣 · 查看更多 »

高邮州

邮州,明朝时设置的州。 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降高邮府置,州治高邮县(今江苏省高邮市)省入高邮州,属扬州府。下领二县:宝应县、兴化县,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高邮、宝应、兴化、金湖等市县地。清朝时不辖县。民国初全国废府州厅改县,于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为县。.

新!!: 宝应县和高邮州 · 查看更多 »

高邮市

邮市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京杭大运河沿岸,高邮湖畔,为扬州市代管的县级市。高邮是汉唐时期的各地传信机构,也是中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 2016年11月2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江苏省高邮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宝应县和高邮市 · 查看更多 »

高邮府

高邮府,元朝时设置的府。 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高邮路置。治所在高邮县(今江苏省高邮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高邮、兴化、宝应、金湖等市县地。属扬州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降为高邮州。 Category:元朝的府 Category:江苏的府 Category:扬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淮安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泰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283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368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宝应县和高邮府 · 查看更多 »

高邮路

高邮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高邮军置,治所在高邮县(今江苏省高邮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高邮、宝应、金湖、兴化等市县地。二十年改为高邮府。 Category:元朝的路 Category:江苏的路 Category:扬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淮安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泰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277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28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宝应县和高邮路 · 查看更多 »

魯蘇戰區

抗日戰爭魯蘇戰區,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因應戰爭形勢,中國國民政府成立對日作戰戰區之一。1938年11月成立,總司令于學忠(1939年至1944年3月)。1945年1月,併入新建之抗日戰爭第十戰區。與魯蘇皖戰區合併。.

新!!: 宝应县和魯蘇戰區 · 查看更多 »

谭震林

谭震林(),别名梅城,湖南攸县人,中国共产党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有“谭老板”的雅号。 谭震林早年参与井冈山斗争,曾任茶陵工农兵政府主席、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红十二军政治委员、福建军区司令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治保卫局分局长,红军长征后留守苏区开展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第二师政治委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后第三野战军)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新!!: 宝应县和谭震林 · 查看更多 »

钱昆 (宋朝)

錢昆,字裕之。餘杭人。五代吴越王钱倧之子,北宋官员。 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進士,为楚州宝应县主簿。官至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致仕。喜吃螃蟹,曰:“但得有蟹,无通判处,足慰素愿也。”有《谏议诗文集》十卷,已佚。.

新!!: 宝应县和钱昆 (宋朝) · 查看更多 »

蒲松龄

蒲松齡(,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是中国清代志怪小说作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族裔有争议),世称“聊斋先生”。蒲松龄平时喜好收集怪异的民间故事,死后以短篇故事集《聊斋志异》闻名于世,塑造了诸如聂小倩、青凤、婴宁和莲香等不少有代表性的狐仙和女鬼艺术形象。蒲松龄热衷于求取功名,但科举成绩并不如意,创作《聊斋志异》除了满足猎奇趣味,也成为他寄托个人思想的方式。.

新!!: 宝应县和蒲松龄 · 查看更多 »

里下河平原

里下河平原是位于江苏省中部的以兴化市为中心的一碟形平原洼地,又称苏中湿地(位于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南通5市交界区)。本区属淮河流域湿地区,它西起里运河,东至串场河,北自古淮河,南抵通扬运河,大约在北纬32~33.5度,东经119~120度之间,面积13500余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万。 其跨越的行政区域包括淮安(淮安区、金湖县,洪泽县),扬州(宝应县,高邮市,江都区),盐城(亭湖区、盐都区、阜宁县、建湖县),泰州(海陵区、兴化市、姜堰区),南通(海安市西北局部)。里下河地区也是江淮文化,淮扬文化代表地区,流行江淮官话淮扬片和通泰片。 由于里运河简称里河,串场河俗称下河,里下河平原介于这两条河道之间,故得名于此。里下河平原地势极为低平,而且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形态,状如锅底,地面高程从周围海拔4.5米,逐渐下降到海拔只有1米左右(射阳河),并且大致从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 全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湖荡相连,人工水网稠密,曾是全省淡水沼泽湿地最集中分布的区域,现有湿地以湖泊湿地、少量沼泽湿地,及围垦利用湖泊、沼泽后形成的人工养殖场、沟渠湿地为主,是全省重要的农业种植和养殖区。本区湿地生态功能主要体现为调蓄水量和引水排水、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对湿地的开发利用主要以围垦、水产养殖、渔业捕捞等为主。.

新!!: 宝应县和里下河平原 · 查看更多 »

里下河腹部地区湖泊湖荡

里下河腹部地区湖泊湖荡,位于江苏省境内,由射阳湖、大纵湖、蜈蚣湖等40余个零散湖泊群及河网组成,水域总面积695平方公里。该水域行政上隶属于高邮市、宝应县、兴化县、姜堰市、盐城市盐都区、建湖县、阜宁县、淮安市楚州区,共计8个县级行政区,56个乡镇。由于人为开发、破坏等因素影响,水域面积逐渐萎缩。2005年2月,列入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

新!!: 宝应县和里下河腹部地区湖泊湖荡 · 查看更多 »

金湖县

金湖县在中国江苏省中部、高邮湖西,是淮安市下辖的一个县,南邻接安徽省天长市。1960年,由宝应县(今属江苏省扬州市)析置金湖县。.

新!!: 宝应县和金湖县 · 查看更多 »

陈鉴远

鉴远(),江苏淮安曹甸镇(今属宝应县)人,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鉴远于1940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此后赴美留学,先后获艾奥瓦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雪城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学位。 1950年回国后先后在华东工业部化工设计室、北京化工设计公司、基本化学设计院任职。1956年起历任化学工业部北京化工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65年出任化工部第六设计院院长兼总程师。1978年出任化工部二局副局长。1982年担任北京化工学院院长。1985年起任化工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5年在北京逝世。.

新!!: 宝应县和陈鉴远 · 查看更多 »

杜召棠

杜召棠,浙江省紹興府上虞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光緒二十年(1894年),参加光緒甲午科殿試,登進士三甲66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擔任宝应县知县。.

新!!: 宝应县和杜召棠 · 查看更多 »

梁巨魁

梁巨魁(),字健卿,江苏宝应县西安丰镇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末科武傳臚。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武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武进士。殿試钦点二甲第一名,赏戴花翎,授三等侍卫。后入南洋陆师学堂进修,以成绩优等毕业,任徐淮巡防步队第五营管带,历升狼山中军游府、署江南江北狼山总兵等职。 武昌起义爆发后,梁巨魁响应革命,拥护民国政府,授陆军中将衔,三等文虎勋章。不久,袁世凯称帝,时局愈发混乱,梁巨魁托病归里。回乡后,他出钱组织民团,保境安民。抗日战争时,坚拒与日本合作,保住晚节。1950年病卒。.

新!!: 宝应县和梁巨魁 · 查看更多 »

楚州 (隋朝)

楚州,中国隋朝时设置的州,在今江苏省境。 开皇元年(581年)置。治所在寿张县(后改淮阴县,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西南),十二年移治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大业初年,废楚州,淮阴县属江都郡。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臧君相占据江都郡的山阳县和安宜县地,号东楚州。唐朝武德四年(621年),臧君相投降唐朝,因此在八年(625年)更名楚州,仍治山阳县。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淮河以南,盱眙县以东,宝应县、盐城市以北地区。天宝、至德时曾改为淮阴郡。土贡:赀布、纻布。户二万六千六十二,口十五万三千。下领四县:山阳县、盐城县、宝应县、淮阴县。 北宋属淮南东路。辖境略有缩小。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改为淮安军。.

新!!: 宝应县和楚州 (隋朝) · 查看更多 »

江都郡 (隋朝)

江都郡,中国古代的郡。 隋朝大业初年,改扬州置,治所在江阳县(今江苏省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淮南、江北地区及镇江、丹阳、句容,安徽省天长、全椒、滁州等市县地。户十一万五千五百二十四,下领十六县。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改南兖州。.

新!!: 宝应县和江都郡 (隋朝) · 查看更多 »

江蘇省 (清)

江苏省(v),为清朝的内地十八省的一个省。.

新!!: 宝应县和江蘇省 (清) · 查看更多 »

江苏历史

江苏地域是汉族诞生的摇篮之一,江苏北部屬徐州,而南部屬揚州。三千年来,经济文化都处于中国的前列。江苏省会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做過十二個朝代的都城,一直被視為中華正朔。「無錫」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蘇州」作為吳文化最為代表城市,名揚海外。而境内的扬州、徐州在历史上也曾经为各割据政权的首都。.

新!!: 宝应县和江苏历史 · 查看更多 »

江苏各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列表

本表所列仅限于经济完全独立预算的县级区划单位县与县级市,市辖区不单列。.

新!!: 宝应县和江苏各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列表 · 查看更多 »

江苏省宝应中学

江苏省宝应中学,简称宝应中学、省宝中、宝中,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是一所有着90年建校史的中学。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贤达刘启文先生建立了江苏省宝应中学的前身——宝应县中学,当时只设立了初中部,实行男女分开教学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于1956年正式定名为“宝应县中学”。1980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2006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2013年初,经江苏省教育厅同意由该校更名为“江苏省宝应中学”。.

新!!: 宝应县和江苏省宝应中学 · 查看更多 »

江苏省乡级以上行政区列表

以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乡级以上行政区(包括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列表:.

新!!: 宝应县和江苏省乡级以上行政区列表 · 查看更多 »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江苏省文化厅确认、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7年开始公布。.

新!!: 宝应县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查看更多 »

汪涵 (政治人物)

汪涵(),字星南,江苏宝应县人,寄籍山东历城。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约法会议记录》第102页.

新!!: 宝应县和汪涵 (政治人物) · 查看更多 »

汜光湖

汜光湖是一个位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宝应县、金湖县的湖泊,面积约为12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为1.1米,蓄水量约为1300万立方米。.

新!!: 宝应县和汜光湖 · 查看更多 »

泰州专区

泰州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已撤销的专区,在今江苏省中部。 1949年置,属苏北行署区,专员公署驻泰州市。辖泰州市及泰县、台北、东台、海安、泰兴、靖江、如皋7县。 1950年,撤销扬州专区,其辖宝应、兴化、高邮、江都、六合、仪征6县划入泰州专区;将台北、东台2县划归盐城专区;海安、如皋2县划归南通专区。泰州专区辖1市、9县。 1952年,泰州专区改属江苏省;原属皖北行署区滁县专区的江浦县由划入泰州专区。辖1市、10县。 1953年,专区驻地迁至扬州市,并改名扬州专区。.

新!!: 宝应县和泰州专区 · 查看更多 »

洪泽区

洪泽区在中国江苏省西部,是地级淮安市所辖的一个区,包括洪泽湖水面和东岸地区。该区北部毗邻淮阴区、清江浦区和淮安区,东部毗邻宝应县,南部毗邻盱眙县和金湖县。 1957年由淮阴、泗洪、盱眙三县析置;水面约占全区面积的十分之九。.

新!!: 宝应县和洪泽区 · 查看更多 »

淮南东路

淮南东路是中國宋朝(960年-1279年) 的一个地方行政区。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淮南东路始建制,首府在今天的揚州,故而民間也稱呼其為揚州路;後於宋朝滅亡後劃入元朝的江淮行省扬州路。崇宁(1102年-1106年)年间, 淮南东西兩路人口共计达到130万。 北宋時,富裕商人阶层和新兴的市场经济在此地得到发展,揚州和淮安等主要城市成为新兴商业中心,成为富裕的代名词。“二十四孝”中的一位朱寿昌出自北宋時期的揚州。 南宋建炎衣冠南渡,淮南兩路建制仍在,但成為宋金交戰的主戰場之一,辛棄疾词中有“烽火扬州路”來描寫戰爭對於江淮地區經濟的破壞。淮河成为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的边界线。 北宋時,淮南東路包括10个州:扬州, 楚州,真州,通州,泗州,海州,泰州,滁州,亳州,宿州;南宋時亳州、宿州被撤銷,改漣水為安東州,揚、楚、海、泰、泗、滁、真、通八州仍然沿用,但是疆界略有微調,如將自唐屬於揚州的天長劃入了宋金前線泗州(今泗洪东南,盱眙对岸,即在洪泽湖水下,明清时州城屡遭洪水淹没)。 其范围基本继承了唐代的淮南道的東部,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蘇省中北部,安徽省的滁州市。.

新!!: 宝应县和淮南东路 · 查看更多 »

淮南道

淮南道是唐朝時的行政區劃,轄下有14州、共57縣,相當於現在的江苏省中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东北部和河南省东南角。治所在扬州。.

新!!: 宝应县和淮南道 · 查看更多 »

淮安历史

淮安市的历史悠久。.

新!!: 宝应县和淮安历史 · 查看更多 »

淮安州

淮安州,南宋时设置的州。 端平元年(1234年)改淮安军置,治所在淮安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淮河以南,洪泽县和金湖县以东,宝应县以北,东至海。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升为淮安路。 Category:南宋的州 Category:江苏的州 Category:淮安行政区划史.

新!!: 宝应县和淮安州 · 查看更多 »

淮安市

淮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属于江淮淮扬文化,自古为水运及漕运枢纽、南北要冲,明清时期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大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宝应县和淮安市 · 查看更多 »

淮东话

淮东话是淮语洪巢片中的一小片,即《江苏省志·方言志》中所说的淮扬方言,大致包括江苏省淮安市、扬州市、盐城市、镇江市,相当于江苏省内除了南京之外的洪巢片地区加上安徽省天长市(古属淮扬地区),以扬州话为代表方言。.

新!!: 宝应县和淮东话 · 查看更多 »

淮扬府

淮扬府,中国古代的府。 元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淮海府置,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宝应、金湖、兴化等县市以南,扬州、泰兴、南通等市以北,高邮湖以东至海。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改扬州府。 Category:元朝的府 (民变政权) 1368年前 Category:江苏的府 Category:扬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泰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南通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361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366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宝应县和淮扬府 · 查看更多 »

清朝状元列表

中國科舉狀元全覽請見中國狀元列表。 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取狀元114名。.

新!!: 宝应县和清朝状元列表 · 查看更多 »

溪北村

溪北村可以指以下地方:.

新!!: 宝应县和溪北村 · 查看更多 »

潘露

潘露(),江苏宝应人,中国持不同政见者,苏州中学地理教师,曾任校团委书记。2002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同年8月进入江苏省苏州中学,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潘露多次因为呼吁政治改革、参与维权运动、祭奠林昭被拘捕,曾被国保送入精神病院苏州市广济医院。.

新!!: 宝应县和潘露 · 查看更多 »

朱氏家祠 (扬州市)

朱氏家祠,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11年12月30日,授予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古建筑。.

新!!: 宝应县和朱氏家祠 (扬州市) · 查看更多 »

朱曰藩

朱曰藩(),字子價,号射陂。明代寶應(今江苏宝应县)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宝应县和朱曰藩 · 查看更多 »

慈姑之乡

#重定向 宝应县.

新!!: 宝应县和慈姑之乡 · 查看更多 »

扬州 (古代)

扬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區域名稱,使用於公元589年以前的漫长时间里以及620年到626年,并不是指现在中国江苏省的扬州市。.

新!!: 宝应县和扬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扬州南站

扬州南站位于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是连镇铁路扬州站点。根据扬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研究,未来将接入北沿江铁路。扬州南站将成为扬州市的城市门户、地标建筑。扬州南站的服务地区为扬州市、高邮市、宝应县、镇江市、天长市等,是扬州市及至江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换乘中心。.

新!!: 宝应县和扬州南站 · 查看更多 »

扬州市

扬州市(江淮官话扬州话:/iaŋ ʦɤ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所辖的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与仪徵市位于通扬运河以南,高邮市、宝应县则位于通扬运河以北,整体上来说扬州地处江苏中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长江三角洲北翼,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上。扬州市景色秀美,城市建筑多古风,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城区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全市总面积6,591平方公里,市辖区面积2,306平方公里,人口448.36万,其中市辖区人口242.34万人。2014年,扬州GDP达3697.9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8万元,达82660元,在苏中苏北8市中率先超过省平均标准。同时,扬州也是南京都市圈重要城市及长三角经济带核心城市之一,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

新!!: 宝应县和扬州市 · 查看更多 »

扬州市境内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列表

本列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子列表,列举在扬州市境内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不包括已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

新!!: 宝应县和扬州市境内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列表 · 查看更多 »

扬州专区

扬州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已撤销的专区,在今江苏省中部。 1949年置,属苏北行署区,专员公署驻扬州市。辖扬州市及宝应、兴化、高邮、江都、六合、仪征6县。1951年,撤销扬州专区,所辖6县划归泰州专区。 1953年,泰州专区改名扬州专区,驻地相应迁至扬州市。辖扬州、泰州2市及江都、兴化、高邮、宝应、六合、仪征、泰兴、靖江、泰县、江浦10县。1954年,泰州、扬州2市由省直辖。 1956年,由江都县析设邗江县;将仪征、六合、江浦3县划归镇江专区,后划回扬州专区;原属镇江专区的扬中县划入扬州专区,后划回镇江专区。扬州专区辖11县。 1958年,原由省直辖的泰州、扬州2市划回扬州专区;撤销邗江县,并入扬州市;撤销泰州市、泰县,合并设立泰州县;将江浦、六合2县划归南京市。1960年,由宝应县析设金湖县。专区辖1市、9县。 1962年,撤销泰州县,复设泰州市、泰县;由兴化县析设兴东县;恢复邗江县;原属南京市的六合、江浦2县划入扬州专区。辖2市、13县。 1964年,撤销兴东县,并入兴化县。1966年,将六合、仪征、江浦、金湖4县划归六合专区。扬州专区辖2市、8县。1970年,撤销扬州专区,改置扬州地区。.

新!!: 宝应县和扬州专区 · 查看更多 »

扬州府

扬州府,中国明清时设置的府。清朝时,扬州府的辖境相当今江苏省宝应县以南、长江以北,东台市以西、仪徵市以东地。当运河交通冲要,为明清两淮盐运中心。1912年废。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龙凤十二年(丙午年,1366年)正月,朱元璋政权改维扬府置,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明朝建国后,属京师,永乐后属南直隶。在明代,扬州府是今江苏长江以北仅有的2个府之一(另一个是淮安府),下辖高邮州、泰州、通州3州和江都县、仪真县(今仪徵市)、宝应县、兴化县、泰兴县、如皋县和海门县7县,辖区范围基本上相当于今日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盐城市南部以及安徽省天长市东南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编户一十二万三千九十七,人口七十三万六千一百六十五。弘治四年(1491年),户一十万四千一百四,口六十五万六千五百四十七。万历六年(1578年),户一十四万七千二百一十六,口八十一万七千八百五十六。 清朝扬州府范围有所收缩,评价:冲,繁,疲,难。隶淮扬海道。两淮盐运使驻。初年,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省和安徽省,扬州府归属江苏省。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门县坍塌于海,并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避雍正帝讳,改仪真县为仪徵县。三年(1725年),通州升为通州直隶州,如皋县、泰兴县属通州直隶州。九年(1731年)析江都县置甘泉县。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析泰州置东台县。宣统元年(1909年),避宣统帝讳,改仪徵县为扬子县。下辖高邮州、泰州2州和江都县、甘泉县、扬子县(今仪徵市)、宝应县、兴化县、东台县6县。民国初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于1912年废扬州府。.

新!!: 宝应县和扬州府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安宜县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