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宋斐如

指数 宋斐如

宋斐如(),原名宋文瑞,台灣臺南二層行塗庫(今臺南市仁德區)人,曾任新聞記者、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副處長,在二二八事件中遇害。.

21 关系: 台北歌手台灣調查委員會台灣日治時期吳思漢人民導報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受难者列表仁德區張我軍員林事件王添灯馬場町紀念公園许寿裳赵洪文国臺南市歷史名人臺北撫臺街洋樓臺灣光復臺灣光復節雷石榆洪炎秋1940年代臺灣

台北歌手

《台北歌手》(Roseki),2018年台灣時代劇。由莫子儀、黃姵嘉、楊小黎領銜主演,於2017年開鏡,客家電視台於2018年4月2日上檔。本劇講述台灣第一才子、左派作家及中共黨員呂赫若的故事。.

新!!: 宋斐如和台北歌手 · 查看更多 »

台灣調查委員會

台灣調查委員會(台調會),為中日戰爭後期,中華民國所設立之機構,為接受台灣預做準備,並培養台灣接收幹部。.

新!!: 宋斐如和台灣調查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宋斐如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吳思漢

吳思漢(),本名吳調和,中國共產黨黨員,父吳勻為小學教師,後勤學成為漢醫並從事藥材買賣,日治台南州新營郡白河庄人,台灣台南白河公學校,台南二中畢(今台南一中),京都大學醫學部肄業,因對祖國的嚮往而投身抗戰,從京都一路從淪陷區進入中國重慶,1945年光復後擔任台灣新生報日文編譯,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開設啟蒙書店發展組織,1949年7月加入台北市工作委員會擔任工委,後因《光明報》曝光遭到逮捕,1950年11月28日槍決於馬場町刑場。.

新!!: 宋斐如和吳思漢 · 查看更多 »

人民導報

《人民導報》為於臺灣境內發行的報紙,創刊於1946年1月1日的臺灣臺北。1947年3月,該刊因批評統治臺灣的國民政府及報導二二八事件真相,遭中華民國之中國國民黨政府停刊,主筆及記者多名亦於該事件受害。 於政治生態被歸類於左派刊物之《人民導報》有兩大特點。其一是副刊刊行之新詩、散文及小說,於中國大陸製作主筆,再寄回臺灣刊登。其二則為自發行後即對甫接收臺灣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嚴加批評,並對戰後初期之臺灣社會亂象批判歸罪於由陳儀領導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新!!: 宋斐如和人民導報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於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發生的事件。1947年2月27日,因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查緝私煙時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死傷,引起28(次)日的陳抗傷亡,更擴及後續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佔官署。事件中,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擊官署,當地人對外省人的報復攻擊,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逮捕與鎮壓殺害臺灣民眾,事件造成民眾大量的傷亡,然而傷亡數字眾說紛紜,由數百人至數萬人不等。 此事件亦稱作「二二八大屠殺」、「二二八革命」、「二二八起義」、「二二八事變」、「二二八慘案」、「二二八民變」等。 1945年,國民政府接替日本開始統治臺灣,然而來自中國大陸的軍政人員,甫經歷中日戰爭,對舉目皆是日本風格的臺灣生起排斥與歧視的心態,並時常對臺灣人抱持著優越感,以征服者、勝利者自居,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2004-10,李筱峰,世新大學教授,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1-02-28,蘇瑤崇,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4期,20040901,對待人民驕縱專橫。而長期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民,對於相對落後的中國社會現況、普及教育、法治觀念、衛生條件、生活習慣等缺乏瞭解,導致由原本的滿懷期望轉變成深感失望。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軍人毫無軍紀可言,例如乘車、用餐不付款、低價強購、賒借不認帳,乃至有偷竊、搶劫、恐嚇、詐欺、調戲婦女、強姦、開槍殺人等非法情事發生,與臺灣日治時期日籍軍政人員的軍紀嚴明、高行政效率形成強烈對比,也使得臺灣人民愈來愈敵視國民黨與長官公署,反而感到日治時期下的臺灣比較良善。 當時統治臺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治台政策錯誤、官民關係惡劣、軍隊紀律不良、官員貪污腐敗。在經濟方面,政府一手壟斷並管制物資買賣、濫印鈔票,並掏空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支援國共內戰,導致嚴重通貨膨脹、大量民眾失業,臺灣經濟因而巨幅倒退,終至民不聊生。由於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加上掌握資源控制權的人士對臺灣人民的種種歧視與打壓,使得台灣人民深受其害,因而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最終導致龐大民怨能量總爆發。 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天馬茶房前查緝私菸,因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一死一傷,成為事件導火線。隔天民眾前往行政長官公署前廣場示威請願,但遭公署衛兵開槍掃射,使原先的請願運動轉變成為反抗政府行動,臺灣在各地發生軍民衝突後,至3月6日已蔓延到除了澎湖外的全台灣,外省人受波及遭臺籍民眾攻擊傷亡.大紀元.2014-02-28.

新!!: 宋斐如和二二八事件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事件受难者列表

以下所列人物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所認定並公告的部分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由於該事件受難者過多,這裡只舉例比較有名的人物,不完全具備代表性。並按照受難者姓氏教會羅馬字拼音順序排列。.

新!!: 宋斐如和二二八事件受难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仁德區

仁德區位於臺灣臺南市西南端,東鄰歸仁區,西鄰東區、南區,南隔二仁溪與高雄市湖內區、路竹區相鄰,北接永康區。除西面有一丘陵地之外(銜接臺南台地),全境地勢低平。.

新!!: 宋斐如和仁德區 · 查看更多 »

張我軍

張我軍(),作家,臺灣臺北板橋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原名張清榮。筆名一郎、劍華、以齋、四光、大勝、廢兵、野馬、M.S.、老童生等。 他是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導火線引燃者。張我軍與當時旅居燕京的臺籍菁英連震東、洪炎秋、蘇薌雨等並稱「四劍客」,作家龍瑛宗讚譽張我軍為「高舉五四火把回臺的先覺者」。張我軍始終反對運用方言於白話文寫作,曾指出:「我們日常所用的話,十分差不多佔九分沒有相當的文字。那是因為我們的話是土話,是沒有文字的下級話,是大多數佔了不合理的話啦。所以沒有文學的價值,已是無可疑的了。」 張我軍育有4子:張光正、張光直(已去世)、張光誠(已去世)、張光樸。大兒子張光正參加中國共產革命未回臺灣,其他3個兒子在臺灣完成學業後,都留學美國,次子張光直教授為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及曾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與哈佛大學。四子張光樸教授任教於美國芝加哥醫學院,已退休,留居美國。.

新!!: 宋斐如和張我軍 · 查看更多 »

員林事件

員林事件,又稱員林血案,是一起在1946年發生於臺灣員林等地的衝突事件。.

新!!: 宋斐如和員林事件 · 查看更多 »

王添灯

-- 王添--(),字子文,臺灣政治人物,出生於臺北廳文山郡新店庄(今新北市新店區),為臺灣文化協會成員、臺灣省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臺灣省茶業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理事長、三民主義青年團臺北分團主任,1946年當選為臺灣省參議會參議員,並任《人民導報》社長、《自由報》社長。根據蘇新的說法,王添灯後來遭中國國民黨軍警以酷刑折磨,再淋上汽油活活燒死。.

新!!: 宋斐如和王添灯 · 查看更多 »

馬場町紀念公園

場町紀念公園是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萬華區的公園。東臨中正河濱公園、西頻華中河濱公園、南靠新店溪、北側以水源路和青年公園相鄰。.

新!!: 宋斐如和馬場町紀念公園 · 查看更多 »

许寿裳

許壽裳,字季茀(季黻;季巿;季芾,都同音),號上遂,文史學者、作家、教育家,魯迅、周作人的同學、至交。.

新!!: 宋斐如和许寿裳 · 查看更多 »

赵洪文国

赵洪文国(),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时为奉天省岫岩县杨拉寨洪家堡子),满洲镶黄旗人,爱新觉罗氏。本名洪文国,后冠夫姓,抗日英雄趙侗之母,人稱「趙老太」,無黨無派。抗日戰爭時期她屢挫屢戰,民間稱之為「雙槍老太婆」,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直至抗战胜利,赵氏家族为国捐躯30余人。 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1949年4月赵洪文国為国军組織游擊隊,建立大陆游击区,抵抗进川的解放军,1950年2月赵洪文国被捕拒不投降,被處決,行年70歲。.

新!!: 宋斐如和赵洪文国 · 查看更多 »

臺南市歷史名人

臺南市歷史名人指的是臺灣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依照〈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歷史名人紀念作業要點〉進行調查、審議後,予以紀念的歷史人物。2017年將「藝文類」細分成「藝術類」與「文學類」後,臺南市歷史名人共分成藝術類、文學類、學術教育類、政治類、醫療類、經濟類、宗教類、技術類8種類別。 而截至2017年,臺南市文化局所認定的歷史名人已有191位。而有進行「名人故居」掛牌的房子到2018年5月已有20處。.

新!!: 宋斐如和臺南市歷史名人 · 查看更多 »

臺北撫臺街洋樓

撫臺街洋樓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一棟洋樓,建築位置位在臺北市中正區光復里開封街一段、延平南路交會處一帶。現列為臺北市市定古蹟,也是臺北府城內僅存日治時代之商用建築古蹟之一,因該地古蹟多為官署建築,少有民間店舖,格外珍貴。當地人因其外觀,稱之為「石頭厝」。.

新!!: 宋斐如和臺北撫臺街洋樓 · 查看更多 »

臺灣光復

臺灣光復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對其從大日本帝國接手統治臺灣與澎湖群島的歷史事件的稱呼蘇瑤崇, ,國史館集刊第十三期,2007年9月,標誌著臺灣日治時期的結束、以及戰後時期的開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而宣告投降。9月2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指示各地日軍向同盟國投降,命令中規定在中國(滿洲除外)、臺灣、越南北部的日軍向代表同盟國的蔣中正將軍投降,蔣中正隨後委派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為其負責受降事宜的全權代表,何應欽則委派陳儀將軍為其在臺灣受降的代表。擔任降方代表的臺灣總督兼日本陸軍第10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依照《一般命令第一號》之規定於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今臺北中山堂)向受降主官陳儀投降並簽署受領文件。翌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佈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以為紀念,「臺灣光復」一詞自此就被各界大量運用。其詞亦有另一說法,表示是緣自1946年8月由臺灣仕紳籌組的「臺灣光復致敬團」。 「光復」從字面上解釋,就是「把失去的收回」,中華民國政府視此次事件為臺灣自清朝割讓予日本後復歸中國統治,因而以此稱之;非光復論者則認為當時的中華民國只是代表同盟國軍事佔領臺灣。由於戒嚴時代結束以來臺灣的本土思想漸盛,加上二戰後台灣主權歸屬的爭議,以及從臺灣主體性出發的歷史觀點,現今對於「臺灣光復」的說法有不同的見解。.

新!!: 宋斐如和臺灣光復 · 查看更多 »

臺灣光復節

臺灣光復節簡稱光復節,舊稱光復紀念日,定於10月25日,是中華民國官方認為臺灣於1945年當日光復,因而制定的紀念性節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全國法規資料庫。.

新!!: 宋斐如和臺灣光復節 · 查看更多 »

雷石榆

雷石榆()原名雷社稳,笔名纱雨、杜拉,廣東台山水步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诗人雷石榆先生生平,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01期。.

新!!: 宋斐如和雷石榆 · 查看更多 »

洪炎秋

洪炎秋(),原名槱,表字棪楸,后改現名,見知於世,筆名芸蘇,台灣作家、教師,許壽裳、魯迅、周作人的學生。.

新!!: 宋斐如和洪炎秋 · 查看更多 »

1940年代臺灣

1940年代臺灣歷經了從日本統治到由中華民國代表同盟國軍事接管的重大變革。不過不論實際統治臺灣的大日本帝國所屬臺灣總督府,或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所屬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政府,都讓臺灣成為「經濟困頓的年代」。 以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10月國民政府開始接管臺灣此一時期為分界,造成臺灣經濟困頓的因素,在前半段時期是因為臺灣隨日本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半段時期則因為與中國經濟圈結合後,受到中國大陸国共内战政局惡化的波及。該困頓時期直至中華民國政府決定撤至臺灣前後,實施數項重大經濟改革,才獲得改善.

新!!: 宋斐如和1940年代臺灣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