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宋文帝

指数 宋文帝

宋文帝劉義隆,小字車兒,宋武帝劉裕的第三子,劉宋第三任皇帝。劉義隆生於東晉末年,南朝宋立國後,受封宜都王。宋少帝被廢後獲擁立為帝,即位後改元元嘉。劉義隆在位近三十年,在位期間,建立制度、賞罰分明、鼓勵農桑,減免賦稅力役,使得國家大治,「內清外晏,四海謐如」,此治世因其年號元嘉而稱為「元嘉之治」。劉義隆亦銳意北伐,曾先後三次發起大規模北伐戰爭圖收復北魏所佔的河南土地,然而三次皆失敗,其中發生在元嘉後期的第二次更讓魏軍南攻至江北瓜步,一度威脅建康。元嘉北伐亦對國內經濟民生造成嚴重打擊,《資治通鑑》對北伐的創傷寫道「元嘉之政,自此衰矣。.

305 关系: 劉夷父劉子嗣劉子產劉子輿劉义欣劉康祖劉休仁劉休倩劉休祐劉休茂劉休若劉休業劉德嗣 (劉宋)劉紹劉纂 (南朝)劉義綦劉義隆劉義融劉義賓劉義恭劉瑾 (刘宋)劉燮劉覬劉興弟劉鑠劉欣男劉渾劉湛 (劉宋)劉濬劉昶劉敬猷劉承緒垣姓历代帝王庙华林园卢奇卢度世卜天與南史南宋太祖南平郡 (西晋)南康郡南北朝南北朝大司馬、大將軍列表南郡南郡獻公主南阳公主南陽公主 (劉宋)南朝君主諸子女列表南朝大司農、司農卿列表...南朝太宰、太傅、太保列表南朝太尉、司徒、司空列表南朝太常、太常卿列表南朝少府、少府卿列表南朝廷尉、廷尉卿列表南朝光祿勳、光祿卿列表南朝都水使者、太舟卿列表南朝陵墓石刻司马灵寿吳喜吳興郡吴郡吹希王吕玄伯均州城太平 (北燕)太平真君太延太兴太皇太后始安郡始光始興郡 (中國)孝建孔子世家大宗世系孔山士孔熙先孔邈 (刘宋)孔懿宣城德公主宣城郡宗悫安成郡宋孝武帝宋中宗宋武帝宋明帝宋文帝刘义隆寻阳郡富陽公主 (劉宋)尋陽公主尋陽公主 (劉宋)崔賾崔鴻巴陵郡中國宗族史中國皇儲列表中国君主列表中国皇太后列表中国皇帝中国皇帝寿命列表中国皇帝在位时间列表中国皇帝登基年龄列表中国食人史临海惠公主丹楊郡东阳平郡三国志注平阳公主 (刘昶之妻)庐江公主庾炳之二十等爵二月廿一延和 (北魏)建安郡建义 (杨难当)建弘建興公主建陵 (南梁)张阙张永 (南朝)張茂度張興世何子平何尚之何勖何瑀何悠之徐耕 (刘宋)徐湛之修容修儀修華國立中央大學到彦之刘子业刘宏 (刘宋)刘宋刘义季刘义康刘义真刘义隆刘修明刘勔刘祎刘芳 (南北朝)刘荣男刘诞 (刘宋)刘辉刘辉 (北魏)刘恢 (刘宋)刘昶 (消歧义)周嶠储君傅亮 (六朝)内禅兴安 (北魏)元嘉元嘉 (刘宋)元嘉北伐元詳前燕与高句丽的战争倭五王倭国玄始王僧達王琨 (南朝)王練王藻 (劉宋)王敬弘王景深王景文琅琊公主琅邪貞長公主神䴥程天祚竟陵郡羊瞻義和 (北涼)真興爨龍顏盧玄盖吴起义銍知王隋郡营阳郡萧简衡阳郡顺阳王顾琛袁美人袁顗袁淑袁湛颜师伯裴松之褚裕之褚淵襄阳郡馮君衡馮弘馮融高平郡 (西晉)謝重魯郡谢元谢灵运谢纬 (刘宋)谢述谢昭容豫章郡鲁爽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趙伯符路休之路道慶路惠男范義 (劉宋)范晔 (刘宋)胜光郗绍郑鲜之阳羡公主邵陵郡蔡美人 (宋文帝)蔡興宗蔣美人 (劉宋)臧质臨川公主臨川郡臨賀郡臨海公主蕭斌 (劉宋)長寧陵 (劉宋)长沙郡雷次宗通鉴纪事本末陶渊明陸仲元陈郡殷氏柳元景林彪李峻 (北魏)李方叔杜坦楊難當檀道济正平 (北魏)武邑公主武陵郡武昌郡殷孝祖殷皇后殷琰殷淑儀殷景仁段宏永弘永嘉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江夏郡江夷江湛江敩求那跋摩沭阳县河東郡 (中國)沈皇后沈约沈懷遠泰始 (程道養)洛阳历史洛阳市淮阳公主 (刘宋)淑妃湘东郡潼阳镇濟南郡會稽郡海南省海鹽公主 (劉宋)浔阳公主新安郡 (西晋)新会区新會歷史文成元皇后慧琳慕利延慕璝承平 (北魏)承平 (沮渠無諱)承和 (北凉)承光 (夏)承玄拓跋建拓跋他曹不興曹達曇無讖晋十六国南北朝历史年表晋安郡424年440年代450年代453年 扩展索引 (255 更多) »

劉夷父

新野怀王劉夷父(),宋文帝劉义隆第十七子,母為陈美人。 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劉夷父去世,时年六岁。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刘彧追封劉夷父为新野王,谥曰怀。.

新!!: 宋文帝和劉夷父 · 查看更多 »

劉子嗣

劉子嗣(),字孝叔,宋孝武帝劉駿第二十七子,母為谢昭容。 大明七年出生。同年九月丙申(463年10月22日),封东平王,食邑二千户,出继宋文帝第十六子东平冲王刘休倩。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466年1月9日),叔父劉彧篡位登基。泰始二年(466年),因刘休倩母颜美人严酷,刘子嗣母谢昭容请求让儿子归宗。劉彧同意,旋即将劉子嗣赐死,时年四岁。.

新!!: 宋文帝和劉子嗣 · 查看更多 »

劉子產

劉子產(),字孝仁,刘宋皇子,宋孝武帝劉駿第十八子,母為徐昭容。 大明七年八月乙丑(463年8月25日),封临贺王,食邑二千户。泰始元年十二月,刘彧即位。同月辛未(466年1月14日),刘彧改封劉子產为南平王,出继宋文帝第四子南平穆王劉铄。 泰始二年十月乙卯(466年10月25日),劉子產与松滋县侯劉子房、永嘉王劉子仁、始安王劉子真、安成王劉子孟、庐陵王劉子舆一并被赐死。.

新!!: 宋文帝和劉子產 · 查看更多 »

劉子輿

劉子輿(),字孝文,刘宋皇子,宋孝武帝劉駿第二十一子,母為杨婕妤。 大明七年(463年),封晋熙王,食邑二千户。泰始元年十二月,刘彧即位。同月辛未(466年1月14日),刘彧改封劉子輿为庐陵王,出继宋文帝第五子庐陵恭王劉绍,任辅国将军、南高平郡太守、临淮郡太守。 泰始二年十月乙卯(466年10月25日),劉子舆与松滋县侯劉子房、永嘉王劉子仁、始安王劉子真、安成王劉子孟、南平王劉子產一并被赐死。.

新!!: 宋文帝和劉子輿 · 查看更多 »

劉义欣

长沙成王劉义欣(),南朝宋长沙景王刘道鄰长子。 劉义欣早年历任中领军、征虏将军、青州刺史、魏郡太守。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刘道鄰去世,劉义欣袭封长沙王。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进号后将军,加散骑常侍。元嘉三年五月戊戌(426年7月10日),出任南兗州刺史。元嘉七年十二月辛酉(431年1月8日),改任使持节、监豫、雍、司、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出镇寿阳。劉义欣在任期间,缉捕盗匪,使得路不拾遗,府库充实;又兴修水利,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元嘉十年正月己未(433年2月24日),进号镇军将军,进监为都督。元嘉十一年(434年),劉义欣入朝,受到文帝的厚加恩礼。 元嘉十六年闰九月乙未(439年10月27日),劉义欣去世,时年三十六岁,谥曰成王,追赠散骑常侍、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新!!: 宋文帝和劉义欣 · 查看更多 »

劉康祖

劉康祖(),表字不詳,彭城呂縣人。南朝宋將領,曾參與對北魏的北伐戰爭,並戰死。.

新!!: 宋文帝和劉康祖 · 查看更多 »

劉休仁

劉休仁(),宋文帝劉义隆第十二子,母為杨修仪。劉休仁是宋明帝在位時期的重要宗王,曾統兵消滅反對宋明帝的勢力,在朝官至司徒,權勢和名望甚大,但明帝晚年因猜忌他而將其處死。.

新!!: 宋文帝和劉休仁 · 查看更多 »

劉休倩

临庆冲王劉休倩(),宋文帝劉义隆第十六子,母為顏美人。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四月癸巳(454年6月8日),劉休倩病危,于是被封为东平王,食邑二千户,未正式册封,即去世,年九岁,谥冲。 大明七年九月丙申(463年10月22日),宋孝武帝封第二十七子劉子嗣为东平王,出继刘休倩。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因刘休倩母顏美人严酷,刘子嗣母谢昭容请求让儿子归宗。劉彧同意刘子嗣归宗,旋即将劉子嗣赐死,国绝。泰始六年六月己亥(470年7月20日),劉彧封第五子劉智井为东平王,出继劉休倩,不久即夭折。同年九月癸未(470年11月1日),劉彧封第八子劉躋为临庆王,出继劉休倩,追改劉休倩为临庆冲王。不久,劉躋返还,劉休倩绝嗣。.

新!!: 宋文帝和劉休倩 · 查看更多 »

劉休祐

晋平剌王劉休祐(),宋文帝劉义隆第十三子,母為邢美人。.

新!!: 宋文帝和劉休祐 · 查看更多 »

劉休茂

劉休茂(),宋文帝劉义隆第十四子,母為蔡美人。休茂官至雍州刺史,但因年輕而未掌實權,因而對代行州事的庾深之等人存有怨恨,遂聽信張伯超而起兵反叛,但旋即被消滅,處斬。.

新!!: 宋文帝和劉休茂 · 查看更多 »

劉休若

巴陵哀王劉休若(),宋文帝劉义隆第十九子,母為羅美人。南朝宋宗室。.

新!!: 宋文帝和劉休若 · 查看更多 »

劉休業

鄱阳哀王劉休業(),刘宋宗室,宋文帝劉义隆第十五子。.

新!!: 宋文帝和劉休業 · 查看更多 »

劉德嗣 (劉宋)

劉德嗣(),廬陵王,宋文帝劉義隆第十八子桂陽王劉休範第二子。.

新!!: 宋文帝和劉德嗣 (劉宋) · 查看更多 »

劉紹

庐陵昭王劉紹(),字休胤,庐陵孝献王劉义真養子。是宋文帝劉义隆第五子。.

新!!: 宋文帝和劉紹 · 查看更多 »

劉纂 (南朝)

长沙王劉纂(),字元绩,南朝宋长沙悼王劉瑾之子,长沙景王刘道鄰曾孙。 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刘劭弑父篡位,劉瑾同时也被杀。宋孝武帝即位后,追赠劉瑾散骑常侍。因为劉瑾的长子劉粲早夭,故由次子劉纂袭封长沙王。劉纂官至步兵校尉。 宋顺帝昇明二年(478年),劉纂去世。昇明三年(479年),萧道成建立南齐,刘宋灭亡,长沙王国同时也被废除。.

新!!: 宋文帝和劉纂 (南朝) · 查看更多 »

劉義綦

营道僖侯劉義綦(),南朝宋长沙景王刘道鄰第六子。 宋文帝元嘉六年(429年),封营道县侯。劉義綦早年出任侍中。劉義綦鄙陋無知,經常受到始兴王劉浚兄弟的戏弄。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刘劭弑父篡位,任命劉義綦為征虏将军、晋陵太守、南下邳太守,镇守京城。宋孝武帝即位后,改任中护军。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四月戊辰(454年5月14日),出任湘州刺史。 孝建二年(455年),劉義綦去世,追赠平南将军,谥曰僖侯。长子劉長猷袭爵。.

新!!: 宋文帝和劉義綦 · 查看更多 »

劉義隆

#重定向 宋文帝.

新!!: 宋文帝和劉義隆 · 查看更多 »

劉義融

桂阳恭侯劉义融(),字义融,南朝宋长沙景王刘道鄰第三子。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封桂阳县侯,食邑一千户。劉义融早年历任侍中、左卫将军、太子中庶子、五兵尚书。宋文帝元嘉十七年十一月丙戌(440年12月11日),出任领军将军。劉义融有质干,善于用短楯。 元嘉十八年六月辛未(441年7月24日),劉义融去世,追赠车骑将军,谥恭。长子劉覬袭爵。.

新!!: 宋文帝和劉義融 · 查看更多 »

劉義賓

兴安肃侯劉義賓(),南朝宋长沙景王刘道鄰第五子。 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封新野县侯。元嘉六年(429年),因為新野荒敝,改封兴安县侯。劉義宾早年歷任黄门郎、秘书监、左卫将军、辅国将军。元嘉二十三年(446年),出任南兗州刺史。元嘉二十四年(447年),改任徐州刺史。 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劉義宾去世,追赠后将军,谥曰肃侯。长子劉綜袭爵。.

新!!: 宋文帝和劉義賓 · 查看更多 »

劉義恭

江夏文献王刘义恭(),宋武帝刘裕第五子,母為袁美人。劉義恭作為南朝宋宗室,曾於內外出任要職,官至太宰,宋文帝、宋孝武帝及宋前廢帝在位期間都任高職,亦為宋孝武帝所遺命的輔政大臣。後因謀廢宋前廢帝而被其殘忍殺害。.

新!!: 宋文帝和劉義恭 · 查看更多 »

劉瑾 (刘宋)

长沙悼王劉瑾(),字彦瑜,南朝宋长沙成王劉义欣长子,长沙景王刘道鄰之孙。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劉义欣去世,劉瑾袭封长沙王。劉瑾官至太子屯骑校尉。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刘劭弑父篡位,劉瑾同时也被杀。宋孝武帝即位后,追赠劉瑾散骑常侍,谥悼。 劉瑾的长子劉粲早夭,由劉粲之弟劉纂袭封长沙王。.

新!!: 宋文帝和劉瑾 (刘宋) · 查看更多 »

劉燮

劉燮(),字仲绥,宋明帝刘彧第六子,母为谢修仪。 宋明帝无生育能力,诸弟的姬妾怀孕后,送入宫中,生子后,杀其母,交给受宠的六宫嫔妃抚养。 泰始六年出生,四月癸亥(470年6月14日),宋明帝封劉燮为晋熙王,食邑三千户,出继宋文帝第九子劉昶。元徽元年,使持节、监郢州、豫州之西阳、司州之义阳二郡诸军事,加封征虏将军,任郢州刺史。 元徽二年五月壬午(474年6月12日),桂阳王劉休范举兵叛乱。当月戊戌(6月28日),晋熙王劉燮、荆州刺史沈攸之、南徐州刺史建平王劉景素、湘州刺史王僧虔、雍州刺史张兴世起兵赴京师勤王。癸卯(7月3日),劉燮遣军攻克寻阳,叛乱平定。七月乙酉(8月14日),劉燮进号安西将军。元徽四年九月己丑(476年10月6日),进号镇西将军。升明元年七月丙申(477年8月9日),进号抚军将军,改任扬州刺史。十二月庚午(478年1月10日),镇守寻阳盆城。升明二年二月丙戌(478年3月27日),进号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九月丙午(10月13日),加封司徒。 建元元年四月甲午(479年5月29日),萧道成受禅,建立齐朝,降封劉燮为阴安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五月辛酉(6月25日),劉燮被杀害。.

新!!: 宋文帝和劉燮 · 查看更多 »

劉覬

桂阳孝侯劉覬(),字茂道,南朝宋桂阳恭侯劉义融长子,长沙景王刘道鄰之孙。 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22年),劉义融去世,劉覬袭爵。劉覬官至太子翊军校尉。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刘劭弑父篡位,劉覬也被杀。宋孝武帝即位后,追赠劉覬散骑常侍,谥孝。劉覬无子,以弟劉袭之长子劉晃继封桂阳县侯。 夫人何氏,字宪英,庐江潜县人。何宪英的父亲是何愉之,字彦和,官至通直常侍;祖父是何叔度,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劉覬死后,与夫人何宪英合葬于谏壁雩山。.

新!!: 宋文帝和劉覬 · 查看更多 »

劉興弟

劉興弟(),是中国南北朝宋武帝刘裕长女,母亲是臧爱亲。 她出生时,刘裕还很寒微,刘兴弟嫁给徐逵之,生下徐湛之、徐淳之。晋安帝义熙十一年(415年),振威将军徐逵之讨伐并州刺史司马休之阵亡。刘宋建立后,初封壽陽公主,後改封为会稽公主。文帝刘义隆继位后,非常尊敬嫡长姐姐会稽公主。元嘉三年(426年),文帝讨伐荆州刺史谢晦,请姐姐到宫中主持后宫事务。元嘉十七年(440年),徐湛之牵连皇弟刘义康图谋不轨,要被处刑,湛之求助于母亲。会稽公主把父亲的纳布衣,带到宫中见文帝,痛哭把纳布衣扔到地上,对文帝说:“你家本贫贱,此是我母亲为你父亲作此纳衣。今日有一顿饱饭,便想残害我儿子!”文帝于是没有处分外甥,任用徐湛之为太子詹事。刘义康为江州刺史,宋文帝到会稽公主家,公主行大礼说:“车子(刘义康)岁暮,必不为陛下所容,今特请其生命。”说了又痛哭,文帝刘义隆指着宋武帝陵寝所在的蒋山发誓,绝不加害刘义康。说写信给刘义康:“会稽姊饮宴忆弟,所余酒今封送。”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劉興弟去世。后来刘义康又牵扯谋反事件(445年),文帝最終仍違誓将他赐死(451年)。徐湛之官至尚书仆射。 后来,太子刘劭作乱,把正在計畫廢立太子的宋文帝、徐湛之一起杀死。.

新!!: 宋文帝和劉興弟 · 查看更多 »

劉鑠

南平穆王劉鑠(),字休玄,宋文帝劉义隆第四子,母為吴淑仪。.

新!!: 宋文帝和劉鑠 · 查看更多 »

劉欣男

劉欣男(),是中国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的幼女。被封为豫章长公主。公主美貌,聪敏有智慧。太祖刘义隆在位时,礼待甚隆。公主先嫁给了徐乔,再嫁何瑀。 公主与何瑀情爱隆密,何家的外姻疏戚,都沾恩被泽。何瑀官至卫将军。大明八年(464年),公主去世,谥号康。何瑀被宋孝武帝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其女何令婉嫁给了宋前废帝刘子业(劉欣男哥哥宋文帝刘义隆的孙子)。.

新!!: 宋文帝和劉欣男 · 查看更多 »

劉渾

武昌王劉渾(),字休渊,刘宋文帝刘义隆第十子,母为江修仪。劉渾在宋官至雍州刺史,但他年輕而凶狠暴戾,做出很多乖張的事,在雍州就因自號楚王之事而被宋孝武帝賜死。.

新!!: 宋文帝和劉渾 · 查看更多 »

劉湛 (劉宋)

劉湛(),字弘仁,小字班虎,南陽涅陽(今河南鄧縣)人。南朝宋開國官員,官至丹陽尹,早年歷輔宗王外鎮,後期入朝,並依結執政的彭城王劉義康,見宋文帝多病更圖讓劉義康繼位,終為文帝所誅。.

新!!: 宋文帝和劉湛 (劉宋) · 查看更多 »

劉濬

劉濬(),字休明,小名虎頭。宋文帝劉義隆次子,潘淑妃所生。據說在他出生前夕,有鵩鳥在屋頂鳴叫,讓聽見的人都感到厭惡。因為潘淑妃寵冠六宮,再加上劉濬長相非常俊美、愛好文學,劉義隆對這個兒子也格外注重。皇后袁齊媯因為嫉妒潘淑妃,怨恨而死,使其子劉劭對潘淑妃母子也沒有好感。於是劉濬設法奉承,與之交好,最後兄弟反而由冤家成為死黨。 刘濬封始兴王。劉義隆對孩子們溺愛有加,劉濬与異母妹妹海鹽公主通姦,事發之後劉義隆并不怪罪他們,反而殺了海鹽公主的母親蔣美人頂罪。劉劭與劉濬聯手劉劭的胞姐東陽公主劉英娥,以巫蠱方式要致劉義隆於死,事跡敗露,劉義隆并不懲罰,反而很感慨的對潘淑妃說:「太子貪圖富貴,還有道理。但是虎頭也這樣,我怎麼想也想不透。你們母子倆,怎能一天沒有我?」劉濬後來將女巫嚴道育接回家藏匿,也被揭發,使劉義隆又是難過又是生氣,揚言要處置劉劭與劉濬兄弟。潘淑妃為此哭著要劉濬不如先殺了她,免得看到他大難臨頭,劉濬卻對母親的態度,感到不以為然。後來,他向劉劭透露劉義隆廢太子的意圖,兄弟遂發動政變,弒劉義隆。劉劭又派兵殺潘淑妃,並告訴劉濬說潘淑妃死於亂軍之手,劉濬竟說:「這是下情所願,死何足惜。」 劉劭稱帝不久,即被弟弟劉駿所討。刘濬奉刘劭命杀了江夏王劉義恭诸子。刘劭败亡,劉濬在往南逃亡的途中,遇到刘义恭。劉濬問道:「南中郎(劉駿)現在在做什麼?」劉義恭回答:「四海沒有統治者,經過百官的請求,皇上已經順應群心,君臨萬國了。」劉濬又問:「虎頭是不是來得太晚了?」劉義恭說:「當然太晚了。」劉濬再問:「我能免於一死嗎?」劉義恭說:「你可以自己到行宮去請罪。」劉濬問:「不知能不能賜我一官半職,讓我效力?」劉義恭說:「這我可不敢說。」於是,劉義恭帶著劉濬一道同行,就在半途將他斬首。 劉劭與劉濬被殺後,劉劭的四個兒子與劉濬的三個兒子也一起被梟首示眾,曝屍於市。至於他們家的女眷,包括妻妾女兒,皆在獄中賜死。只有劉濬的妻子褚氏,因為其父褚湛之與兄褚淵投降劉駿,因此劉濬與她離婚,故倖免於難。後來將劉劭與劉濬的屍體投入江水,其他同謀者皆伏誅。.

新!!: 宋文帝和劉濬 · 查看更多 »

劉昶

宋明王劉昶(),字休道,宋文帝劉义隆第九子,母為谢容华。.

新!!: 宋文帝和劉昶 · 查看更多 »

劉敬猷

南平懷王劉敬猷(),宋文帝劉義隆第四子南平王劉鑠長子。 元嘉三十年(453年)七月己巳(9月17日),劉鑠被兄長孝武帝劉駿毒殺,得年二十三歲,諡號為「穆」,追贈侍中、司徒。劉敬猷承襲王位,官至黃門郎。景和元年(465年),前廢帝劉子業召其母南平王妃江氏入宮,使左右於前逼迫之,江氏不肯受命。劉子業謂曰:「若不從,當殺汝三子。」江氏仍然不肯。於是派遣使者於其府第殺死劉敬猷及他的兩位弟弟與安南侯劉敬淵及廬陵王劉敬先,鞭打江氏一百。當晚劉子業被劉彧與壽寂之合謀弒殺。宋明帝劉彧即位後,追贈劉敬猷為侍中,諡號為懷。劉敬猷無子,明帝以孝武帝劉駿第十八子臨賀王劉子產(字孝仁)為南平王為劉鑠之嗣,未拜,被殺。.

新!!: 宋文帝和劉敬猷 · 查看更多 »

劉承緒

劉承緒,南北朝刘宋宗室。北魏大臣。 刘承绪是宋武帝刘裕的曾孙,宋文帝刘义隆之孙。其父刘昶从刘宋投靠北魏,先后娶建興公主、武邑公主、平阳公主。 劉承緒是公主所生子。少年时有狂疾。他娶魏孝文帝之妹彭城长公主。为驸马都尉。先於刘昶而死,赠员外常侍。长子刘文远,历任步兵校尉、前将军。景明初年,为统军。在寿春,因为谋杀刺史王肃以寿春叛魏,事发伏法。次子刘辉。.

新!!: 宋文帝和劉承緒 · 查看更多 »

垣姓

垣姓是一个中國罕见的姓氏。汉朝西河太守垣恭之后。汉唐之际,有略阳垣氏、下邳垣氏。.

新!!: 宋文帝和垣姓 · 查看更多 »

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是中国明朝、清朝皇家祭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场所。.

新!!: 宋文帝和历代帝王庙 · 查看更多 »

华林园

华林园,又称华林蒲,是六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台城内。建于孙吴,东晋时定名,宋时基本成型,齐、梁时更造,梁末被毁,陈时复建,隋灭陈时彻底被毁。位于今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市外国语学校、九华山至太平门一带。.

新!!: 宋文帝和华林园 · 查看更多 »

卢奇

卢奇,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毕业于部队文工团,是中国大陆影视演员,以出演“邓小平”、“孙中山”而知名。.

新!!: 宋文帝和卢奇 · 查看更多 »

卢度世

卢度世(),字子迁,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北魏散骑常侍、固安宣侯卢玄嫡长子,北魏官员。.

新!!: 宋文帝和卢度世 · 查看更多 »

卜天與

卜天與(),吳興餘杭人。南朝宋軍事人物。卜天與官至廣威將軍,多年來都在宮中任職,劉劭弒父奪位當日曾率眾討伐劉劭,但失敗被殺。.

新!!: 宋文帝和卜天與 · 查看更多 »

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劉宋永初元年(420),下迄南陳祯明三年(589)。记刘宋、南齊、南梁、陈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记载南朝历史。《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家李延壽的作品。他撰寫這兩部書是為了「追終先志」,繼承父親李大師(570-628)未完成的事業。 李大師鑑於南北朝各朝歷史,記事重複,詳于本國而略於他國,「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於是發奮成就《南史》與《北史》。《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藍本,共566卷,又參考「雜史」千餘卷,刪繁就簡,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刪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但無〈表〉、〈志〉。 李大師卒於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當時《南史》、《北史》皆未能成書,最後由在史局工作的李延壽繼續撰述,「因於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之」,後因事離開史局,「以所得者編次之,然尚多闕,未得及終」,貞觀十五年(641年),繼續編撰,「因茲復得勘究宋、齊、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成書,「始末修撰,凡十六載」。司马光给劉恕信中感叹道:“乃知李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辞。窃谓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自有南北二史之後,《宋書》、《南齊書》、《魏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被稱為八書,史稱「二史八書」。《南史》與《北史》均广为流传,致“学者止观其书,沈约、魏收等所撰皆不行”。 《南史》與《北史》皆用「家傳」形式突出門閥士族的地位,以王、謝等大家為主,〈列传〉多附传,附传的人物多屬家族成員,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達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餘年,乃至於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朱熹說:“南北史除了通鑑所取者,其餘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說。”同時《南史》、《北史》內容亦有重复现象。《南史》中更刪除了部分判決文字(包含《後漢書》的作者范曄等人之罪名文字),使成不白之冤。.

新!!: 宋文帝和南史 · 查看更多 »

南宋太祖

#重定向 宋文帝.

新!!: 宋文帝和南宋太祖 · 查看更多 »

南平郡 (西晋)

南平郡,中国西晉到南朝設置的一個郡。.

新!!: 宋文帝和南平郡 (西晋) · 查看更多 »

南康郡

南康郡,西晉至唐朝時設置的一個郡。.

新!!: 宋文帝和南康郡 · 查看更多 »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宋文帝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南北朝大司馬、大將軍列表

汪士鐸《南北史補志未刊稿·職官志第三》:「大司馬一人,古官。……宋元嘉二十九年七月省。齊、陳與大將軍俱為贈。大將軍一人,戰國時官也。……宋大將軍一人,唯彭城王義康為之章綬官佩亦與晉同。齊以為贈,梁有之,陳以為贈。後魏北齊為二大,與大司馬同。至後周建德四年贈置上大將軍,隋並以為武散官不理事。」今據《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作此表,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新!!: 宋文帝和南北朝大司馬、大將軍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郡

南郡,中国古代的郡,秦昭襄王时设置,位于今湖北省荆州一帶。.

新!!: 宋文帝和南郡 · 查看更多 »

南郡獻公主

南郡獻公主,中国南北朝刘宋公主,父亲宋文帝,是刘义隆的第十六女。 南郡公主先嫁给了孟劭,孟劭是孟顗的儿子,孟昶的侄子。孟顗的女儿嫁给了彭城王刘义康、巴陵哀王刘休若。后来南郡獻公主又嫁給了褚湛之的儿子褚渊。褚湛之是宋武帝刘裕的驸马,褚渊的母亲始安哀公主是南郡公主的姑姑。褚渊帮助萧道成取代了刘宋,建立了南齐。南郡公主在南齐改称巴西主,宜赠南康郡公夫人,谥号献。.

新!!: 宋文帝和南郡獻公主 · 查看更多 »

南阳公主

南陽公主可以指:.

新!!: 宋文帝和南阳公主 · 查看更多 »

南陽公主 (劉宋)

南陽公主,中国南北朝刘宋公主,父亲宋文帝第十五女。 武康公主在嫁給了徐湛之的儿子徐恒之。徐湛之是宋武帝刘裕的外孙,徐恒之的祖母劉興弟是南陽公主的姑姑。徐湛之在刘劭弑杀宋文帝时遇害,徐恒之的两个哥哥徐聿之、徐谦之也被杀死。后来,徐恒之袭封枝江县侯,早卒无子,徐聿之的儿子徐孝嗣袭爵,徐孝嗣娶宋孝武帝的女儿刘修明(南陽公主的侄女)。.

新!!: 宋文帝和南陽公主 (劉宋) · 查看更多 »

南朝君主諸子女列表

此列表列出中國南朝君主所生的子女,包括追封君主之子女。.

新!!: 宋文帝和南朝君主諸子女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朝大司農、司農卿列表

南朝前期的九卿制度沿襲晉制。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年)裁撤大司農,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復置。大司農主管九穀六畜之供膳羞者,第三品,秩中二千石。大司農寺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屬官有太倉令、導官令、籍田令。 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改大司農為司農卿,位居春卿之末,位視散騎常侍,官班十一,主管農功倉廩。屬官有太倉令、導官令、籍田令、上林令、樂遊丞、北苑丞、左右中部倉丞、莢庫丞、荻庫丞、箬庫丞、湖西諸屯主、勸農謁者。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司農卿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大司農、司農卿。.

新!!: 宋文帝和南朝大司農、司農卿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朝太宰、太傅、太保列表

汪士鐸《南北史補志未刊稿·職官志第一》:「太師,古官。……晉以景帝諱改為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南齊、陳以為贈,梁、後魏、北齊,後周皆有之,隋無。」又載:「太傅,古官。畢公為之。漢、魏、晉、宋皆有焉。 南齊、梁、後魏、北齊、後周皆有。 陳為贈。」亦載:「太保,古官。……宋、梁、後魏、北齊、後周、隋有之;南齊無;陳以為贈。」今據《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作此表,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新!!: 宋文帝和南朝太宰、太傅、太保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朝太尉、司徒、司空列表

汪士鐸《南北史補志未刊稿·職官志第一》:「太尉一人,秦官。 ……宋、南齊、梁、陳皆有。後魏舊制有將軍即省,正光後幷置;北齊皆有,周無。」又載:「司徒一人,古官。……宋、南齊以來皆有之。 後魏有丞相即省,正光後乃幷置。」亦載:「司空一人,古官。……魏晉宋齊皆有之。 」今據《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作此表,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新!!: 宋文帝和南朝太尉、司徒、司空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朝太常、太常卿列表

南朝前期的九卿制度沿襲晉制。太常位居九卿之首,掌管禮儀,第三品,秩中二千石。太常寺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屬官有博士(太學博士)、國子祭酒、國子博士、國子助教、總明觀祭酒、太廟令、明堂令、太祝令、太史令、廩犧令、太樂令、陵令、乘黃令。 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改太常為太常卿,位居春卿之首,位視金紫光祿大夫,官班十四。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太常卿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太常、太常卿。.

新!!: 宋文帝和南朝太常、太常卿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朝少府、少府卿列表

南朝宋的九卿制度沿襲晉制。少府主管天子私庫手工業製造,第三品,秩中二千石。少府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屬官有左尚方、右尚方、東冶、平准(染署)、上林等令丞。南朝齊時,少府屬官增置鍛署丞、御府令丞、南冶令丞。 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改少府為少府卿,屬於夏卿,位視尚書左丞,官班十一。少府卿主管天子私庫手工業製造,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屬官有材官將軍和左尚方、中尚方、右尚方、甄官、平水署、南塘邸稅庫、東冶、西冶、中黃、細作、炭庫、紙官、柒署等令丞。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少府卿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少府、少府卿。.

新!!: 宋文帝和南朝少府、少府卿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朝廷尉、廷尉卿列表

南朝前期的九卿制度沿襲晉制。廷尉主管刑辟,第三品,秩中二千石。廷尉寺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屬官有廷尉正、廷尉監、廷尉評、廷尉律博士。 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改廷尉為廷尉卿,屬於秋卿,位次少府卿,官班十一。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廷尉卿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廷尉、廷尉卿。有括號者為再任,附注“(兼)”者為兼任。.

新!!: 宋文帝和南朝廷尉、廷尉卿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朝光祿勳、光祿卿列表

南朝前期的九卿制度沿襲晉制。光祿勳主管宮殿門戶,第三品,秩中二千石。光祿勳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屬官有左光祿大夫、右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 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改光祿勳為光祿卿,位居冬卿之首,位視太子中庶子,官班十一。光祿卿主管宮殿門戶,屬官有守宮令、黃門令、華林園令、暴室令、左光祿大夫、右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光祿卿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光祿勳、光祿卿。.

新!!: 宋文帝和南朝光祿勳、光祿卿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朝都水使者、太舟卿列表

晉武帝廢水衡都尉,改立都水臺,置都水使者,主管舟航及運部。南朝前期沿襲晉制,宋孝武帝元嘉三十年(453年)裁撤都水臺,改置水衡令。孝建元年(454年)復立都水臺,置都水使者。都水使者為第四品,置參軍事、河堤、謁者等僚佐。 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置十二卿,改都水使者為太舟卿,位居十二卿之末,屬於冬卿,位視中書郎,官班九。太舟卿主管舟航堤渠,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太舟卿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都水使者、太舟卿。.

新!!: 宋文帝和南朝都水使者、太舟卿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朝陵墓石刻

南朝陵墓石刻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方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420年—589年)的帝--陵、王侯墓前的石刻,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及其附近的丹阳市和句容市一带。 目前現存33處石刻,其中帝陵12處,王侯墓20處(包括失名墓的8處),陵區入口1處;按地區劃分,南京棲霞區13處、南京江寧區7處、句容1處、丹陽12處;以時代劃分,刘宋1處、萧齊8處、萧梁13處、陳2處、具體年代失考的石刻9處。 这些石刻所描绘的形象包括辟邪(貔貅)、天禄、麒麟、龟趺和其他传说中的巨兽。 辟邪石刻被广泛认为是南京的标志,其中萧景墓的辟邪石刻是该市官方标志物图形的取样原版。.

新!!: 宋文帝和南朝陵墓石刻 · 查看更多 »

司马灵寿

司马灵寿(),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东晋右卫将军、散骑常侍、中护军、使持节、侍中、太尉公、河间武王司马钦的曾孙,东晋侍中、左卫将军、河间景王司马昙之的孙子,北魏安远将军、丹阳简侯司马叔璠的长子,司马道寿的哥哥。 司马灵寿在神䴥年间与弟弟司马道寿一起投奔北魏,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封温县侯,外调为陈郡太守。始光三年(426年),刘宋荆州刺史谢晦在江陵起兵,引领北魏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左长史王慧龙为援兵,王慧龙都督司马灵寿等一万军队攻克刘宋思陵的戍守,进一步围困项城,谢晦失败后才班师回军。神䴥三年(430年),宋文帝刘义隆北伐时,北魏朝廷下诏司马灵寿招募义士,得到两千多人,跟从西平公安颉攻破虎牢、滑台、洛阳三城,将五百余家迁徙到河内郡。司马灵寿又跟随讨伐柔然,西征凉州,所到之处都立下功劳。司马灵寿后被任命为辽西郡太守,任内管理受到清廉俭朴的称道。太和九年(485年),司马灵寿去世,朝廷赠予怀州刺史,谥号靖。司马灵寿娶太宰、顿丘王李峻的女儿,与岳父李峻来往关系不好,每次相见都被贬退,所以官职无法升到高位。.

新!!: 宋文帝和司马灵寿 · 查看更多 »

吳喜

吳喜(),吳興臨安人。本名吳喜公,公字為宋明帝所減。南朝宋時期官員。吳喜會文才,亦有口才,曾經用游說方式勸降了一群鎮壓失敗的賊匪;又能統兵,在宋明帝即位不久的戰事中屢建戰功,助明帝穩住帝位,後亦助宋防御北魏。不過宋明帝最終記恨他當日圓滑沒有殺掉支持義嘉政權的東軍敗將,認為他在自己死後不會支持太子,還是將其賜死。.

新!!: 宋文帝和吳喜 · 查看更多 »

吳興郡

吳興郡,中国三國吳時设置的郡,為「三吳」之一,治所在烏程縣。.

新!!: 宋文帝和吳興郡 · 查看更多 »

吴郡

吴郡是从东汉至唐朝的郡,治所吴县。辖区在今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境。.

新!!: 宋文帝和吴郡 · 查看更多 »

吹希王

吹希王(谥号惠王)(?- 451年2月3日),金官伽耶(駕洛国)第7代王(在位:421年 - 451年)。父坐知王、母为福寿。王妃仁德(进思角干女),子8代王铚知王(庄王)。407年(421年(宋武帝永初二年)即位。451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辛卯)二月三日崩。.

新!!: 宋文帝和吹希王 · 查看更多 »

吕玄伯

吕玄伯(),南北朝时期的刺客。 宋文帝刘义隆派遣刺客吕玄伯求取北魏龙骧将军、荥阳郡太守王慧龙的首级,奖赏为二百户的男爵、绢一千匹。吕玄伯假装投降前去见王慧龙,以有要事述说为由请求屏退其他人。王慧龙怀疑了,派人搜查吕玄伯怀中,发现一尺长的刀,吕玄伯叩头请死。王慧龙说:“各为其主罢了,我不忍心杀害这个人。”王慧龙身边的人都说宋文帝害人之心没有中止,不杀吕玄伯,没办法制止将来的事。王慧龙说:“死生有命,他又怎么能害我。而且我以仁义为盾牌,又何必害怕刺客呢。”于是放了吕玄伯,当时的人都佩服王慧龙的宽恕。 太平真君元年(450年),王慧龙去世,吕玄伯感激王慧龙保全宽恕自己的恩德,在王慧龙坟墓旁边留守,终身不离。.

新!!: 宋文帝和吕玄伯 · 查看更多 »

均州城

均州城或称均州古城是一座淹没于湖北省丹江口市附近的丹江口水库下的历史名城。隋朝开皇五年(585年),取均水之名而设均州。有“纸糊的郧阳,铁打的均州”之美誉,曾是均县人民政府的驻地。.

新!!: 宋文帝和均州城 · 查看更多 »

太平 (北燕)

太平(409年十月—430年十二月)是十六國時期北燕政權,北燕太祖文成帝冯跋的年號,共計21年餘。 太平二十二年九月馮弘沿用。.

新!!: 宋文帝和太平 (北燕) · 查看更多 »

太平真君

太平真君(440年六月-451年六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年號,歷時11年。因寇謙之建請而改元,正有祈求金闕太平真君護佑之意。.

新!!: 宋文帝和太平真君 · 查看更多 »

太延

太延(435年正月-440年六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年號,歷時5年餘。北凉政权曾以與太延諧音的太緣作爲年號。.

新!!: 宋文帝和太延 · 查看更多 »

太兴

太兴(431年正月—436年五月)是十六國時期北燕政權,北燕昭成帝冯弘的年號,共計5年餘。.

新!!: 宋文帝和太兴 · 查看更多 »

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簡稱太后、太皇,或稱太母,是古代中國皇帝及東亞地區部份時代的君主法定祖母的正式封號。在部分朝代曾出現的太帝太后、皇太太后、帝太太后等,皆為太皇太后的變體。 由於繼承皇位的可能是庶子,或者皇帝在繼位時,其生母、親祖母已去世,所以太后、太皇太后、太帝太后並不一定是皇帝的生母或親(曾)祖母。 一般的情形是,嫡子繼承皇位,只有皇帝的生母被尊為太后,繼而被尊為太皇太后。如果庶子繼位,嫡母、生母同在,則嫡母定被尊為皇太后,而生母也有可能被尊為皇太后,由此,後世可能出現太皇太后非皇帝親生祖母的情况。在旁支入繼的情况下,通常繼任皇帝只能以被繼承者為自己的尊親,不能加尊生母,她們可能只被尊為太妃而已。 總之,能夠被尊為太后、太皇太后、太帝太后,不但要看繼承人和被尊者之間的血緣關係,更要視彼此的法定關係而定。.

新!!: 宋文帝和太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始安郡

始安郡,中国三国时设置的郡。.

新!!: 宋文帝和始安郡 · 查看更多 »

始光

始光(424年正月-428年正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年號,歷時4年。.

新!!: 宋文帝和始光 · 查看更多 »

始興郡 (中國)

始兴郡是中国孫吳至唐朝時設置的一個郡。.

新!!: 宋文帝和始興郡 (中國) · 查看更多 »

孝建

孝建(454年正月—456年十二月)是南朝宋孝武皇帝刘骏的年号,共计近三年。由於宋文帝的兒子刘劭弑父宋文帝刘义隆自立並改元太初,通常的帝系表將其後改元孝建的宋孝武帝當作宋文帝的繼承者;所以以下用兩個前任繼任框表達。.

新!!: 宋文帝和孝建 · 查看更多 »

孔子世家大宗世系

孔子世家大宗世系:自少典至孔子父叔梁紇,歷超过五十世。自孔子始,至清末民國初衍聖公孔令貽,孔子世家大宗歷七十六代。第七十七代嫡孫孔德成於1920年襲封三十二代衍聖公,後由國民政府改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現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為第七十九代嫡孫孔垂長,2009年就任。.

新!!: 宋文帝和孔子世家大宗世系 · 查看更多 »

孔山士

孔山士(),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人,中国南北朝南朝宋大臣。孔靖的儿子,孔子二十八代孙。 孔山士在宋文帝时历官显位,官至侍中,后来出任会稽郡太守。他的小弟是驾部郎孔道穰。孔山士纵容孔道穰逼夺百姓子女,被朝廷免官,白衣任职会稽郡。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孔山士在会稽郡任上卒。.

新!!: 宋文帝和孔山士 · 查看更多 »

孔熙先

孔熙先() 南朝宋人,奉圣亭侯孔隐之之侄。 通文史、星算,精醫術,尤長於脈學,曾以一劑治好許耀忠之疾。官至散騎員外郎。經由范曄外甥謝綜的介紹,認識范曄,常在一起賭博。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徐湛之告發范曄、孔熙先等密謀擁立劉義康,被以謀反罪被處死刑。 熙先被逮捕到建康時,文帝見他“辭氣不橈,甚奇其才”,便責問他:“以卿之才,而滯於集書省,理應有異志。此用我負卿也。”又詰責吏部尚書何尚之:“使孔熙先年將三十作散騎郎,那不作賊。”熙先在獄中上書謝恩,並告訴皇上要戒骨肉之禍,曰:「願且勿遺棄,存之中書。若囚死之後,或可追錄,庶九泉之下,少塞釁責。」孔熙先与及弟弟孔休先、孔景先、孔思先,孔熙先的儿子孔桂甫、孔桂甫的儿子孔白民同时被杀。.

新!!: 宋文帝和孔熙先 · 查看更多 »

孔邈 (刘宋)

孔邈(),会稽山阴人,孔子二十九代孙,孔琳之之子,孔邈有父亲孔琳之的风范,官至刘宋扬州中从事、司徒左西掾。 刘宋元嘉三年(426年),司徒徐羨之等人被诛杀,宋文帝分遣大使巡行天下,通直散骑常侍袁渝、司徒左西掾孔邈出使扬州。 孔邈生前有上奏没被传达到皇帝那里,孔邈去世后,有议论的人说那份上奏已经不适合用孔邈的名义,而应该用现任官员的名义启奏,何承天认为上奏已经拖延经常耗时几年数月,应该化繁就简。 有子孔觊、孔道存。.

新!!: 宋文帝和孔邈 (刘宋) · 查看更多 »

孔懿

孔懿,东晋时鲁郡人。孔子二十五代孫,孔羡玄孙,孔震曾孙,孔嶷之孙,孔撫之子。 孔懿在父亲孔抚死后袭封奉圣亭侯,六十一岁去世,埋葬在曲阜孔林孔子墓西侧。儿子为孔鮮。《晋书》和《宋书》记载当时孔继之袭封奉圣亭侯,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剥夺了孔继之的奉圣亭侯爵位,并非孔懿。根据孔继涑分析,可能是北魏所封崇圣侯孔靈珍,追尊自己的曾祖父孔懿为嫡裔奉圣亭侯,而正史记载的东晋南朝所封的孔亭、孔靖之、孔继之等数人,子孙不嗣,家乘失传。.

新!!: 宋文帝和孔懿 · 查看更多 »

宣城德公主

宣城公主,是中国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第四女。 嫁给了汝南郡安城人周峤。周峤的祖父是黄门侍郎周文,父亲侍中周淳,周峤弟弟周朗的女儿嫁给建平王刘宏、庐江王劉褘(二王是刘裕第四子宋文帝的儿子、宣城公主的侄子)。.

新!!: 宋文帝和宣城德公主 · 查看更多 »

宣城郡

宣城郡,中国西晋设置的郡。.

新!!: 宋文帝和宣城郡 · 查看更多 »

宗悫

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名将,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镇平县南)人,年少时,他任侠尚武,曾经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文帝时代,他屡立战功。元嘉三十年(453年),刘劭杀宋文帝自立,宗悫时任南中郎咨议参军,他随刘骏出兵击杀刘劭。刘骏即位为宋孝武帝,为左卫将军,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大明三年(459年),他参与平定竟陵王刘诞之乱。前废帝刘子业在位时,他官居雍州刺史。.

新!!: 宋文帝和宗悫 · 查看更多 »

安成郡

安成郡,中國古郡名,辖境相当于今天江西省新余市以西袁河流域。.

新!!: 宋文帝和安成郡 · 查看更多 »

宋孝武帝

宋孝武帝劉駿,字休龍,小字道民,宋文帝劉義隆的第三子,南朝宋第五任皇帝。453年3月16日深夜,皇太子劉劭於京城建康(今南京市)行凶,殺害父皇宋文帝劉義隆,自稱皇帝;時為武陵王的劉駿在沈慶之的輔佐下,於江州(今九江市)起兵宣討。同年5月20日,於新亭(今南京市西南)即皇帝位。5月27日攻下京城,擒斬長兄劉劭、二兄劉濬。隔年(454年)2月14日改元,年號孝建;457年2月10日二度改元,年號大明。 劉駿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撤除「錄尚書事」職銜,並分割州、郡以削弱藩鎮實力;誅中書令王僧達、丹陽令顏竣,討誅隨王劉誕,剷除強臣。崇禮佛教,尊奉高僧僧導,率公卿親臨瓦官寺聽宣《維摩詰經》;詔令整肅佛門,勒令不法僧人還俗;史載劉駿天性好色,臨幸不避戚誼,並有與母后路惠男亂倫之嫌疑,流傳後世。 464年7月12日,劉駿病逝於建康宮玉燭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十一年。8月27日,奉葬景寧陵。 史載劉駿其人機警聰慧,博學多聞並文采華美,讀書能七行俱下,又雄豪尚武,擅長騎射。劉駿病逝後,吏部尚書蔡興宗稱其為「守道之君」(「以道始終」);然而劉駿生性喜奢、欲求無度,晚年「尤貪財利」、不聽善諫,以致原本讚許他德行的士族,也感嘆「天下失望」;更兼大明末年,浙江大旱,通貨膨脹失控、浙江的人民餓死十分之六、七,依《宋書‧州郡志》記載之戶口推算,飢餓致死者最高可能有三十萬人。南朝梁史家裴子野總結劉駿「威可以整法,智足以勝奸,人君之略,幾將備矣。」卻也嘆道:「夫以世祖才明,少以禮度自肅,思武皇之節儉,追太祖之寬恕,則漢之文景,曾何足云!.

新!!: 宋文帝和宋孝武帝 · 查看更多 »

宋中宗

#重定向 宋文帝.

新!!: 宋文帝和宋中宗 · 查看更多 »

宋武帝

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彭城綏輿里(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区)人,東晉末年至南北朝初期的軍事家、政治家,南北朝時期劉宋開國皇帝。早年出身十分貧寒,劉裕最初為北府將領孫無終的司馬,在孫恩之亂中展現其軍事才能,及後更發起義軍擊敗篡位的桓玄,恢復了東晉政權,並獲得了極高名望,並在不久之後掌握朝權。 劉裕趁南燕内讧之际而出兵滅燕,隨後又平定了盧循之亂,以及消滅了劉毅、諸葛長民及司馬休之等異己,鞏固了在東晉國內的地位。接著又乘後秦内乱而北伐,收復了洛陽及關中地區,受封宋公並得九錫,終篡奪了東晉政權,建立劉宋,開始了南北朝時代。.

新!!: 宋文帝和宋武帝 · 查看更多 »

宋明帝

宋明帝劉彧(),字休炳,小字榮期,南朝宋第七任皇帝。劉彧生於元嘉年間,為宋文帝劉義隆第十一子,先後受封淮陽王、湘東王。宋前廢帝劉子業即位,顧慮諸叔威脅皇位,趁劉彧入朝時將其拘留殿中,並因劉彧體胖而封其為「豬王」,大肆羞辱,且屢次欲加殺害,都因始安王劉休仁諂媚化解,才保全性命。劉子業遭壽寂之殺害後,劉休仁便奉迎劉彧即皇帝位,改元泰始,大赦天下。 劉彧在位六年半,執政前期眾親王及方鎮相繼叛變,朝廷頻繁動武平亂,國力逐漸耗損。北魏也趁機侵略,佔領山東、淮北等地區,北朝國力自此超越南朝;劉彧為防範宋孝武帝劉駿諸子奪取皇位,殺盡諸姪子,致使劉駿絕後;晚年尤多忌諱,文書奏折不得出現諱字,犯禁者一律誅殺。 472年5月10日,劉彧逝世,享年三十四歲,庙号太宗,谥号明帝,奉葬高寧陵。 史載劉彧個性寬和仁慈,儀容端雅,喜好文學。即位後雖然四方反抗但用人不疑,能使將士效忠不貳。然而晚年好猜忌,對待皇族及侍臣動輒殘忍刑戮;國家連年征伐,國庫空虛,而劉彧卻奢侈無度,致使「天下騷然,民不堪命」,劉宋國運自此衰敗。.

新!!: 宋文帝和宋明帝 · 查看更多 »

宋文帝刘义隆

#重定向 宋文帝.

新!!: 宋文帝和宋文帝刘义隆 · 查看更多 »

寻阳郡

寻阳郡,西晉至南朝時設置的一個郡。.

新!!: 宋文帝和寻阳郡 · 查看更多 »

富陽公主 (劉宋)

富陽公主,是中国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第六女,名字和生母是不详。 富陽公主嫁给了刘宋开国功臣徐羡之的儿子徐乔之,徐乔之官至竟陵王文学。426年,徐羡之被宋文帝诛杀,徐乔之同时被杀。富陽公主或即是豫章公主刘欣男,刘欣男前夫徐乔为徐乔之误写,刘欣男后来改嫁何瑀。.

新!!: 宋文帝和富陽公主 (劉宋) · 查看更多 »

尋陽公主

下列公主有封号为尋陽公主:.

新!!: 宋文帝和尋陽公主 · 查看更多 »

尋陽公主 (劉宋)

尋陽公主,南北朝劉宋公主,是宋文帝劉義隆之女。 寻阳公主下嫁郗烨,郗烨官至太子舍人,早卒。南齐取代劉宋,寻阳公主降封为松滋縣君。寻阳公主刚刚怀孕,梦当生贵子。等到女兒郗徽出生后,有紅光照在室内,器物尽明,家人皆怪。巫師说此女光采异常,将有所妨,在水邊為她祓除。郗徽嫁給蕭衍,蕭衍建立南梁,诏赠郗烨金紫光禄大夫。子郗泛為临川王记室参军。.

新!!: 宋文帝和尋陽公主 (劉宋) · 查看更多 »

崔賾

崔賾(),字泰冲,一作太冲,小名周儿,清河郡东武城县(今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人,北魏御史中丞崔逞第七子,北魏官员。.

新!!: 宋文帝和崔賾 · 查看更多 »

崔鴻

崔鸿(),字彦鸾,东清河鄃(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北魏官员。.

新!!: 宋文帝和崔鴻 · 查看更多 »

巴陵郡

巴陵郡,南朝宋至唐朝時設置的一個郡。.

新!!: 宋文帝和巴陵郡 · 查看更多 »

中國宗族史

宗族是早期部落(tribe)的概念,亦称“家族”、“族”。中國的宗族中女姓只是男性的附庸,所谓“妇女有三从之义,无专门之道”,《尔雅·释亲》稱:“父之党为宗族。”有时「宗族」和「家族」互相混淆使用。宗族建有祠堂祭祀共同的祖先。.

新!!: 宋文帝和中國宗族史 · 查看更多 »

中國皇儲列表

以下的列表列出中国历史上经正式册封的储君,与君主关系中未标明头衔者皆为皇太子,并仅限于君主头衔为皇帝的政权。北魏孝明帝元詡的女儿女帝元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储。.

新!!: 宋文帝和中國皇儲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中國君主,也可以參見右表。.

新!!: 宋文帝和中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太后列表

中国皇太后,本表列出秦始皇统一中國後,历任受封的皇太后。.

新!!: 宋文帝和中国皇太后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君主最初被称为--、帝、皇、王、天子等。皇帝称号则始创于秦始皇,他以自己一統海內的功绩为傲,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古往今来的统治者无人能及,宜用新的称号来标志自己的尊贵身份,于是创号“皇帝”,自己称“始皇帝”,规定后世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千秋万世;与“皇帝”称号相对应的,秦始皇还创立并推行了一整套中央直接统治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帝政治權力的国家机制。这一整套体制在秦朝被民乱和战国诸侯后裔推翻后,被汉朝承袭并加以巩固,并随“皇帝”的称号流传后世。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中国后世王朝的最高君主纷纷以“皇帝”为号;而秦始皇创制的以“皇帝”为最高、最权威统治者的国家体制,也被称为帝制。 对皇帝的尊称历代不同,当面称呼皇帝有“陛下”、“圣上”或“万岁”等尊称,私下提及皇帝则需使用「至尊」、「聖人」、「官家」、「上」等尊称。 中国历史上在同一时期被公认为“皇帝”正统的只能是一个“大一统”政权的君主,该政权必须统治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取得周围地区名义上的臣服,如此才能被肯定为“正统”。“正统”政权往往被称为“某朝”、“某代”,而不称为“某国”。历史上某些政权统治区域相对较小,其君主也在自己的国内称皇帝,却一般不被二十四史体系认同为真正的“皇帝”,实际仅相当于“国王”,如历史上越南地区的南越国,其开国君主对内称皇帝,对汉称臣。此类政權的称谓仅仅是“某国”,而不能称“某朝代”。在某些大分裂时期,中国没有公认正统的皇帝,如南北朝时与五代十国时期,同时有两个或数个中型王朝并立,这些中型王朝的实力超过了一般的“国”,各自称“皇帝”,并质疑对方的“正统性”,却始终没能实现一统海内的功绩。三國時期時,魏、蜀、吳三国国君也曾相继称帝;然而短暂地并存之后,由西晋完成了统一,成为了继汉朝而来的正统王朝。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统朝代的标志之一是夏朝大禹制作的九鼎,传至周代,到秦朝末年失传;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正统朝代的标志则变成了始皇帝传国玉玺,然而该玉玺几经失传、后世所谓重新发现者又多是伪作,故而自晋以后已经基本丧失了其标志性地位。 中国皇帝一直延续到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至此中国皇帝制结束,共和制建立。中華民國成立後,雖有袁世凯自称中华帝国皇帝、張勳又擁溥儀復辟、日本在中國東北扶植滿洲國之傀儡政權皇帝溥仪,但都以失敗告終。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历代中国的皇帝中,寿命最长的皇帝为清高宗弘历(乾隆帝),享年89岁;寿命最短的皇帝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驾崩。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在位近62年;在位时间最短的是金末帝完颜承麟,在位仅半天。 在中国历史上,仅有一位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是为唐朝时唐太宗宫人、唐高宗皇后,篡唐建「周」(史称武周),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即后世谓“武则天”者,其晚年退位将政权复归于自己的兒子,恢复了唐朝宗室,死后仍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合葬于乾陵。唐朝之後雖然有多位太后臨朝聽政,具有皇帝的實權,但僅是有實無名,未再出現真正登基、享有皇帝称号的女帝政权出现。.

新!!: 宋文帝和中国皇帝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在中国历史上有記載的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历代中国的皇帝中,由于早殇、累于政事或沉溺淫乐,短寿的皇帝很多。活过60岁的皇帝中,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享壽87岁(虚岁89)。 活过80岁以上的皇帝还有南越武帝趙佗,享壽103歲、梁武帝萧衍(实岁84或85/虚岁86)、武则天武瞾(实岁81/虚岁82)、宋高宗趙構(实岁80/虚岁81)。活过70岁以上的有11个,60岁及以上的有30个。 以下列表以及本文中所载岁数,如无说明,可能多为虚岁(出生时记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加一岁)。.

新!!: 宋文帝和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帝在位时间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宋文帝和中国皇帝在位时间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帝登基年龄列表

下面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登基年龄列表,所列是皇帝年龄可考者,年龄都是虚岁,而非周岁:.

新!!: 宋文帝和中国皇帝登基年龄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食人史

中国歷史上的食人行為大致可以分为「求生性食人」和「习得性食人」。中國歷史上因为乾旱、洪水、蝗災、暴政、暴民等天災人禍,經常發生饑荒,特別是政权更迭的战争时期更是災禍不斷。吃人事件在中國歷史上史不絕書,如「易子而食」、「人相食」,《史記》、《新唐書》、《資治通鑑》、《明史》等史書都有詳細記載。仅据二十五史统计,中國歷史上共有403起發生過人相食的記載。.

新!!: 宋文帝和中国食人史 · 查看更多 »

临海惠公主

临海惠公主,中国南北朝刘宋公主,父亲宋文帝,是刘义隆的第四女。 临海惠公主嫁给了何颙之,何颙之是何悠之的儿子,何尚之的侄子。何悠之历任义兴郡太守,侍中,太常。何颙之在宋明帝之世,官至通直常侍。史书称海盐公主也是宋文帝刘义隆的第四女,或与临海惠公主为一人。.

新!!: 宋文帝和临海惠公主 · 查看更多 »

丹楊郡

丹楊郡,中國古代的郡。西漢改鄣郡置。.

新!!: 宋文帝和丹楊郡 · 查看更多 »

东阳平郡

东阳平郡,南北朝时期北魏设置的行政区。 东阳平郡隶兖州。东阳平郡在故东平地,宋文帝刘义隆置东阳平郡,侨置河北的阳平郡,不久罢除。宋孝武帝刘骏恢复,北魏夺得后,沿置东阳平郡。治所在平陆城(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南南旺镇)。领五县:元城、乐平、顿丘、馆陶、平原。有6146户,18094口。在北齐的时候,省并入东平郡。.

新!!: 宋文帝和东阳平郡 · 查看更多 »

三国志注

《三国志注》,是南朝宋的历史学家裴松之為西晋陳壽所编著的史书《三國志》作的注,也称裴注,或与原文并称寿志裴注。.

新!!: 宋文帝和三国志注 · 查看更多 »

平阳公主 (刘昶之妻)

平阳公主,中国南北朝北魏公主,。 平阳公主嫁给了刘昶为第三任继室(第四任正室),刘昶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儿子,刘宋宗室內鬨,逃亡北魏。北魏封他为宋王,先把武邑公主嫁给了他,一年后武邑公主死后,再娶建兴长公主,建兴长公主死后,再娶平阳长公主。刘昶在彭城西南营墓,与三公主同茔而异穴。.

新!!: 宋文帝和平阳公主 (刘昶之妻) · 查看更多 »

庐江公主

庐江公主,中国南北朝刘宋公主,父亲宋文帝。 庐江公主在嫁給了褚湛之的儿子褚澄。褚湛之是宋武帝刘裕的驸马,褚澄的母亲吴郡宣公主是庐江公主的姑姑。褚澄著有医书《杂药方》二十卷及《褚氏遗书》。庐江公主女儿为南齐东昏侯萧宝卷的皇后褚令璩。.

新!!: 宋文帝和庐江公主 · 查看更多 »

庾炳之

庾炳之(),字仲文,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鄢陵)人,中国南北朝南朝宋大臣。晋司空庾冰曾孙,广州刺史庾蕴之孙,庾登之的弟弟。 庾炳之初为秘书、太子舍人,晋朝末年为广平郡太守。刘宋建立出补钱塘令,治民有政绩,历任丹阳丞、南梁郡太守、临川内史、南泰山郡太守。宋文帝与彭城王刘义康、领军将军刘湛不和,庾炳之为宋文帝暗通消息,刘义康出藩,刘湛伏诛。庾炳之因此深受宠信,官至尚书吏部郎、吏部尚书。与沈演之同参机密,加侍中,本州大中正。内外归附,势倾朝野。庾炳之主管本州选举,为人强急而不耐烦,素无学术,领选不采众意。贪赃受贿,选举不实,为有司所奏,被免官。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卒。子庾弘远。.

新!!: 宋文帝和庾炳之 · 查看更多 »

二十等爵

二十等爵,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爵位制度,起源於戰國時期的秦國,西漢時中下層爵位的性質由軍功爵轉化為普通的吏民爵,北宋以後徹底消失。.

新!!: 宋文帝和二十等爵 · 查看更多 »

二月廿一

二月廿一,农历二月第二十一天。.

新!!: 宋文帝和二月廿一 · 查看更多 »

延和 (北魏)

延和(432年正月-435年正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年號,歷時3年。北凉和高昌政权曾以與延和諧音的緣禾作爲年號。.

新!!: 宋文帝和延和 (北魏) · 查看更多 »

建安郡

建安郡,中国郡名,屬揚州。.

新!!: 宋文帝和建安郡 · 查看更多 »

建义 (杨难当)

建义(436年三月-442年闰五月)是仇池領導杨难当的年号,共计6年餘。.

新!!: 宋文帝和建义 (杨难当) · 查看更多 »

建弘

建弘(420年正月—428年五月)是十六國時期西秦政權,太祖文昭王乞伏熾磐的年號,共計8年餘。.

新!!: 宋文帝和建弘 · 查看更多 »

建興公主

建兴公主,中国南北朝北魏公主,。 建兴公主嫁给了刘昶为妻,刘昶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儿子,刘宋宗室內鬨,逃亡北魏。北魏封他为宋王,先把武邑公主嫁给了他,一年后武邑公主死后,再娶建兴长公主,建兴长公主死后,再娶平阳长公主。刘昶在彭城西南营墓,与三公主同茔而异穴。.

新!!: 宋文帝和建興公主 · 查看更多 »

建陵 (南梁)

建陵是中国南北朝时梁文帝萧顺之的陵墓。 萧顺之的儿子萧衍建立梁朝,史称南梁,萧衍追尊父亲萧顺之为太祖文皇帝,墓地改为建陵。建陵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城东荆林镇三城巷东北方,齐明帝萧鸾興安陵神道石刻向北约60米处,现存石麒麟、天禄各一,石柱二,石碑座二,石台基二。石柱北为正书顺读,南为反书逆读,其文隶书“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前人曾经以为此陵为宋文帝刘义隆的长宁陵。.

新!!: 宋文帝和建陵 (南梁) · 查看更多 »

张阙

張闕(),中國南朝宋時期皇族女性,為南朝宋武帝的夫人,生宋少帝及義興恭長公主。.

新!!: 宋文帝和张阙 · 查看更多 »

张永 (南朝)

张永(),字景云,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朝宋官員及將領,金紫光祿大夫、會稽太守张裕之子。張永在宋官至右光祿大夫,曾做過多項官職,更參與過元嘉北伐以及討伐劉劭、劉子勛、劉休範等多場內亂。.

新!!: 宋文帝和张永 (南朝) · 查看更多 »

張茂度

張茂度(),名裕,字茂度,为避讳宋武帝刘裕而改以字行,吳郡吳縣(今江苏省蘇州市)人。東晉末及南朝宋官員,屢次外任地方,甚有當官治理的才能。.

新!!: 宋文帝和張茂度 · 查看更多 »

張興世

張興世(),本名張世,字文德,竟陵郡竟陵縣(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人。南朝宋將領,曾參與討蠻、討平劉劭及劉義宣等戰事,在宋明帝時更參與討伐尋陽政權,成功斷其糧道協助取勝,獲宋明帝增名為興世。.

新!!: 宋文帝和張興世 · 查看更多 »

何子平

何子平(),表字不詳,廬江郡灊縣人。東晉侍中何楷的曾孫,其家世代居於會稽。其人以孝聞名。.

新!!: 宋文帝和何子平 · 查看更多 »

何尚之

何尚之(),字彥德,廬江灊縣人。東晉驃騎將軍何充弟何準曾孫。南朝宋官員。.

新!!: 宋文帝和何尚之 · 查看更多 »

何勖

何勖,一作何勗,东海郡郯县人,中国刘宋官员。何无忌的儿子。封安成郡公。 宋文帝时,何勖常跟同为权势富家子弟的平昌人孟灵休、何瑀、徐湛之等相互比较车马骄奢的高下。临汝公孟灵休是孟昶之子。何勗与徐湛之、孟灵休在菜肴、器服及车马上互相斗富。时京中人们说何勗食物好,孟灵休器饰好,而徐湛之兼得二人之优。刘穆之的孙子刘邕喜欢吃人身上的疮痂,认为味道像鳆鱼。曾经见面孟灵休,孟灵休先患灸疮,疮痂掉在床上,刘邕拿起来吃了。孟灵休大惊。刘邕回答:“我生性喜欢吃。”孟灵休疮痂没有脱落的,都剥下来给刘邕吃。刘邕走后,孟灵休给何勖写信:“刘邕来看我吃我身上的疮痂,于是全身流血。”殷孚与侍中何勖一起吃饭,殷孚吃完,何勖说:“益殷蓴羹。”殷孚慢慢放下筷子,说:“何无忌讳。” 尚书左丞陆展弹劾建康令丘珍孙、丹阳尹孔山士出了盗贼不去擒拿,免去丘珍孙、孔山士的官职;御史中丞何勖不纠弹,也免去了何勖的官职。平西记室参军何长瑜在江陵写信给与同宗人何勖,用韵语描述刘义庆的州府僚佐:“陆展染白发,欲以媚侧室(讨好小老婆),青青不解久,星星行复出。”如此五六句。刘义庆大怒,告诉宋文帝,贬何长瑜为广州曾城令。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刘义庆死后,何勖对袁淑说:“何长瑜可以回来了。”袁淑说:“国家新丧宗室英才,不适合想要流放的人。”庐陵王刘绍镇守寻阳,以何长瑜爲南中郎行参军、掌书记。何长瑜至板桥遇暴风溺死。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宋文帝拜谒京陵,臧质在丹徒朝见,臧质与何勖、檀和之都是功臣的儿子,当时一起上礼。宋文帝设宴尽欢,赐布一千匹。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军北伐失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南侵,太尉、江夏王刘义恭守彭城节度诸军。魏军逼近彭城城外数十里时,刘义恭竟想弃城南奔,沈庆之建议精兵移镇兵少粮多的历城,留萧思话守卫彭城;太尉长史何勗建议直奔郁洲,再经海路回建康。最终张畅认为此二计都不行,劝刘义恭固守彭城,刘骏听后亦表示同意,刘义恭才确定坚守。何勖谥号荒公。.

新!!: 宋文帝和何勖 · 查看更多 »

何瑀

何瑀(),字稚玉,庐江郡灊縣人。魏晉南北朝時南朝宋官員,他出身高門廬江何氏,曾祖為東晋尚书左仆射何澄、父親何融為大司農。.

新!!: 宋文帝和何瑀 · 查看更多 »

何悠之

何悠之,庐江郡灊县(今安徽省潜山县)人。东晋骠骑将军何充弟何准曾孙。何尚之的弟弟,南朝宋官员。.

新!!: 宋文帝和何悠之 · 查看更多 »

徐耕 (刘宋)

徐耕,是南朝宋晋陵郡延陵县(今江苏省丹阳市南)人。 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天大旱,百姓饥饿贫乏,他到达延陵县里陈述灾荒的严重情况,献谷千斛,助官府振贷。延陵县爲他上言朝廷,当时朝议以徐耕比成汉朝的卜式。宋文帝下诏书褒美,自令史任命他为平原令,作为酬报。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东土饥旱,东海郡严成、东莞郡王道盖各以自己的谷米五百馀斛协助官官振恤。.

新!!: 宋文帝和徐耕 (刘宋) · 查看更多 »

徐湛之

徐湛之(),字孝源,小字仙童。東海郯人。南朝宋司徒徐羨之兄孫。父徐逵之,母親是會稽公主刘兴弟。湛之在元嘉後期受宋文帝重用,官至尚書僕射,領護軍將軍,並參與謀廢太子劉劭的大事,但在太子先發制人發動兵變時遇害。.

新!!: 宋文帝和徐湛之 · 查看更多 »

修容

修容是中國、越南帝王妃嬪称号。始於中國三國時代,魏文帝开始设置修容之号,爵比亭侯。.

新!!: 宋文帝和修容 · 查看更多 »

修儀

修儀是中國、越南帝王妃嬪称号。始於中國三國時代,魏明帝开始设置修儀之号,爵比关内侯。.

新!!: 宋文帝和修儀 · 查看更多 »

修華

修華是中國帝王妃嬪称号。 晋武帝开始设置修華之号,位列九嫔,视为九卿。历南朝沿袭晋朝制度,依然为九嫔。隋炀帝时,为正二品,列九嫔。唐朝后宫二品是九嫔包括昭仪、昭容、昭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華。.

新!!: 宋文帝和修華 · 查看更多 »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簡稱中大,是中華民國一所國立綜合型大學,目前設有文、理、工、管理、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生醫理工等8間學院,22個學系、54個研究所、8個校屬研究中心、1個聯合研究中心和總教學中心及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 中華民國政府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失敗後,於1949年撤退到臺灣,中大於1962年經戴運軌等校友籌備.

新!!: 宋文帝和國立中央大學 · 查看更多 »

到彦之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今江苏沛县西北)人。南朝宋将领,自称楚国大夫屈到后裔。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將領,得宋文帝重用,並曾參與元嘉北伐。.

新!!: 宋文帝和到彦之 · 查看更多 »

刘子业

刘子业(),小字法师,中國歷史南北朝時期南朝宋皇帝,史稱「前廢帝」。他是宋孝武帝刘骏长子,生母為文穆皇后王憲嫄。年号“永光”、“景和”。宋前廢帝以皇太子身份即位,但即位之初受制於掌權大臣而難以專政,遂於即位一年後就先將主政大臣戴法興誅殺,接著又將圖謀廢立的三名顧命大臣殺害,其中更殘忍肢解了叔祖父江夏王劉義恭。此後前廢帝肆意行事,荒淫无道,做了很多殘暴甚至亂倫的行為,約半年後就在阮佃夫等人策劃下,被主衣壽寂之刺殺。.

新!!: 宋文帝和刘子业 · 查看更多 »

刘宏 (刘宋)

建平宣简王劉宏(),字休度,宋文帝劉义隆第七子。.

新!!: 宋文帝和刘宏 (刘宋) · 查看更多 »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新!!: 宋文帝和刘宋 · 查看更多 »

刘义季

衡阳文王刘义季(),宋武帝刘裕第七子,母為呂美人。.

新!!: 宋文帝和刘义季 · 查看更多 »

刘义康

劉義康(),小字車子,彭城綏輿里(今江蘇省銅山縣)人。南朝宋皇子,宋武帝劉裕第四子,母親是美人王氏。劉義康在劉裕稱帝後受封彭城王,多次在外任刺史,後入朝以司徒掌政,因宋文帝多病,故朝事一度由劉義康獨掌。然而義康行事不顧君臣禮儀,其黨眾更圖推義康登上帝位。宋文帝最終除去其黨眾,義康被逼請外任江州。後義康因涉及孔熙先等謀反之事而被為庶人。宋文帝及後見北魏大舉南侵,兵臨長江北,擔心義康又被人趁機擁立而下令殺死義康。.

新!!: 宋文帝和刘义康 · 查看更多 »

刘义真

庐陵孝献王刘义真(),宋武帝刘裕第二子,母為孫修華。.

新!!: 宋文帝和刘义真 · 查看更多 »

刘义隆

#重定向 宋文帝.

新!!: 宋文帝和刘义隆 · 查看更多 »

刘修明

刘修明,中国南北朝刘宋公主,父亲宋孝武帝,生母王宪嫄。 刘修明封康乐公主,嫁給了徐孝嗣。徐孝嗣的祖父徐湛之是宋武帝刘裕的外孙,徐湛之和徐孝嗣的父亲徐聿之在刘劭弑杀宋文帝时遇害,徐孝嗣袭爵枝江县侯。徐孝嗣在南齐官至尚书令。499年,计划废掉昏暴的皇帝萧宝卷,事发后,徐孝嗣被赐死。史书没有记载之後刘修明生卒的信息。.

新!!: 宋文帝和刘修明 · 查看更多 »

刘勔

刘勔(),字伯猷,彭城郡彭城县安上里(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南朝宋官員,官至尚書右僕射、中領軍,並與袁粲、褚淵、蔡興宗及沈攸之同為宋明帝遺命的顧命大臣。桂陽王劉休範起兵反叛時劉勔參與守衞建康,兵敗被殺。.

新!!: 宋文帝和刘勔 · 查看更多 »

刘祎

刘祎(),字休秀,宋文帝劉义隆第八子。.

新!!: 宋文帝和刘祎 · 查看更多 »

刘芳 (南北朝)

刘芳(),北魏学者,彭城丛亭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字伯文,一作伯支,号石经。魏宣武帝时中书令。.

新!!: 宋文帝和刘芳 (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刘荣男

刘荣男,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二女儿,母亲不明,她后来嫁给了王嘏的儿子王偃,生了四个儿子:王藻、王懋、王攸以及王臻,还生了两个女儿王宪嫄、王氏。刘荣男后来被封为吴兴公主,元嘉年间又晋封吴兴长公主。 刘荣男脾气暴躁,经常将丈夫王偃脱光衣服吊在树上鞭打,后来王偃的哥哥王恢到公主府辱骂刘荣男,刘荣男才不打王偃,而此时王偃已经冻了很久。因为范鲁连是公主的外孙,所以其祖父范晔犯罪連帶其父范蔼等人被滿門抄斬时,范鲁连只是被流放到了广州。.

新!!: 宋文帝和刘荣男 · 查看更多 »

刘诞 (刘宋)

劉誕(),字休文,宋文帝劉义隆第六子,母為殷修華。劉誕官至司空、南兗州刺史,雖在劉劭及劉義宣的兩場動亂中堅定支持兄長孝武帝,然仍遭猜忌,最終遭孝武帝誅殺。.

新!!: 宋文帝和刘诞 (刘宋) · 查看更多 »

刘辉

刘辉可以指:.

新!!: 宋文帝和刘辉 · 查看更多 »

刘辉 (北魏)

刘辉(),字重昌,宋文帝曾孙,刘昶之孙,刘承绪次子。 刘辉与兄刘文远都很狂放,刘昶怕他们不能守其爵封。但是刘辉年纪小,没有很多罪过,以刘辉为世子,袭爵齐郡公。正始初年,刘辉尚兰陵长公主,拜员外常侍。公主嫉妒,刘辉曾经私通公主侍婢有孕,公主笞杀侍婢。婢女剖腹刳胎,填以泥草,又将胎儿肢解,命令刘辉观看。刘辉大受刺激,疏薄兰陵公主。公主的姊姊告诉灵太后,灵太后敕清河王元怿审理其事。元怿与高阳王元雍、广平王元怀奏他们夫妻不和之状,请离婚,削除封位。太后听从。公主在宫一年,高阳王和刘腾都向太后为公主说好话。在高阳王元雍等的劝解调和下,两人复婚。正光初年,刘辉又和张容妃、陈慧猛两个民间妇人有了奸情,在陈留公主的鼓动下,兰陵公主再次和刘辉大闹。刘辉将兰陵公主推下床去,结果兰陵公主因流产致死,刘辉畏罪逃跑。灵太后再召清河王元怿审理其事,二家女髡笞付宫,兄弟皆坐鞭刑,徙配敦煌为兵。太后为公主举哀太极东堂,于河内郡温县抓住刘辉,幽禁在司州,将加死刑,会赦得免。正光三年(520年),恢复刘辉的官爵,转任征虏将军、中散大夫。正光四年(521年),刘辉卒,家族从此衰顿。.

新!!: 宋文帝和刘辉 (北魏) · 查看更多 »

刘恢 (刘宋)

刘恢(),字景度,刘宋宗室,宋武帝刘裕第六子南郡王劉義宣的长子。 刘恢在十一岁时担任给事中,封世子。刘義宣為荊州刺史,常在都城常住。宋文帝想让他回荆州,以刘恢為河東太守,加寧朔將軍。徵召為黃門侍郎。刘劭弒立,刘恢為侍中。刘義宣起義,刘劭把刘恢和他弟弟刘恺、刘惔、刘悰、刘憬、刘𢚝交给散騎郎沈煥防守。沈煥有歸順刘義宣之意,刘劭令沈煥殺刘恢等。沈煥于是放了刘恢等。刘恢至新亭,宋孝武帝任命他为侍中、散騎常侍、西中郎將、湘州刺史。刘恢藏江寧民陳銑家,有人告发,交给廷尉。刘恢子刘善藏,與刘恢、刘恺、刘惔、刘惇在江宁墓所一起被赐死。.

新!!: 宋文帝和刘恢 (刘宋) · 查看更多 »

刘昶 (消歧义)

刘昶可以指:.

新!!: 宋文帝和刘昶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周嶠

周峤,南朝宋汝南郡安城人。周峤的祖父是黄门侍郎周文,父亲侍中周淳。 周峤娶宋武帝刘裕第四女宣城德公主,他的两个女儿又嫁建平王刘宏、庐江王刘祎。宋文帝时周峤为吴兴郡太守。刘劭弑宋文帝即位,授姑父周峤以冠军将军。刘诞传檄起兵讨刘劭。周峤懦怯不知所从,被府司马丘珍孙所杀。他的弟弟周朗。.

新!!: 宋文帝和周嶠 · 查看更多 »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或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長子繼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國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屬國王之子,亦同。 歐洲君主國,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则被视作推定继承人。推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随着君主的子嗣诞生下降,失去继承机会。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孙女),如是第一位继承人,则被视为正式繼承人(确定继承人),正式继承人的称谓Crown Prince或Crown Princess,漢語中一般譯為「王(皇)儲」或「女王(皇)儲」。同时由于王室间通婚的原因,一些君主会拥有别国排序较后的王位继承权。.

新!!: 宋文帝和储君 · 查看更多 »

傅亮 (六朝)

傅亮(),字季友,北地郡靈州县(今陝西耀縣東南)人。西晉文學家傅咸玄孫,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官員,也是宋武帝劉裕遺命的四位顧命大臣之一,在南朝宋官至左光祿大夫、中書監、尚書令。傅亮參與了徐羨之廢黜宋少帝的行動,終被宋文帝降罪誅殺。.

新!!: 宋文帝和傅亮 (六朝) · 查看更多 »

内禅

内禅是指君主退位,将皇位(王位)传到储君或皇族宗室手中,而不是传给異姓他人。内禅之后,东亚文化圈的皇帝和國王往往能得到“太上皇” 或“太上王” 的称号。.

新!!: 宋文帝和内禅 · 查看更多 »

兴安 (北魏)

兴安(452年二月-454年七月)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年號,歷時2年餘。.

新!!: 宋文帝和兴安 (北魏) · 查看更多 »

元嘉

元嘉是几个不同方面的称呼:.

新!!: 宋文帝和元嘉 · 查看更多 »

元嘉 (刘宋)

元嘉(424年—453年)是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共计29年餘。由於宋文帝的兒子刘劭弑父自立改元太初,后刘劭兵败被杀,刘骏即位。通常的帝系表將其後繼位改元孝建的宋孝武帝當作繼承者。 三十年四月孝武帝劉駿即位沿用。.

新!!: 宋文帝和元嘉 (刘宋) · 查看更多 »

元嘉北伐

元嘉北伐是指南朝宋於元嘉年間主動進攻北魏一系列的征戰,共計有三次,分別於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及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三次戰爭中宋文帝雖留守建康,各次派不同將領出征,但都會傳詔傳授戰略。三次北伐主要目標及戰場均為宋的河南失土,戰事耗費了不少兵力及物資,但結果全遭失敗。尤其第二次北伐對江北各地造成極大破壞,江南人民也在恐懼震盪中,久久不能平復。宋文帝去世後宋更陷入內鬥混亂中,北魏漸取得軍事上的優勢,逐步奪取宋的北方領土。.

新!!: 宋文帝和元嘉北伐 · 查看更多 »

元詳

元详(),字季豫,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幼子(第七子),椒房高氏所生。.

新!!: 宋文帝和元詳 · 查看更多 »

前燕与高句丽的战争

西晉時,慕容廆為鮮卑族慕容氏的首領,曾效忠西晉,與鮮卑族以外的民族作戰。 293年八月,慕容鲜卑首领慕容廆率军攻打高句丽,烽上王出逃,手下五百骑死战抵挡了慕容廆的追兵。由于担心其第与他争权,烽上王将其弟逼死。其弟的儿子,逃走,后来成为美川王。 296年,慕容廆再次攻打高句丽, 但被高句丽击退。 美川王乘西晋混乱,入侵辽东晋朝领土。302年九月,率三万軍队侵入玄菟郡,俘虏八千人,迁至国内城附近的襄平城。311年8月,襲取遼東郡西安平。313年10月,入侵乐浪郡,314年,入侵带方郡。315年2月,攻克玄菟城。西晋平州刺史崔毖誘高句麗与段部、宇文部一起进攻鮮卑慕容廆,宇文部先进攻,大敗。319年12月,崔毖亡命高句麗。慕容廆之子慕容仁鎮守遼東。高句麗将軍如孥鎮守河城,慕容廆派遣將軍張統急襲河城,俘虏千余人迁至棘城(遼寧省朝陽市東南)。320年,美川王再侵遼東,慕容仁和慕容翰将他击败。330年,美川王向後趙石勒朝貢,抑制鮮卑勢力。美川王将10段階官位制改为3段階。美川王在位32年,331年2月死去。342年,前燕慕容皝侵入高句丽,发掘了美川王的王陵,带走了他的尸体。 故国原王在与鲜卑慕容家族建立的前燕争夺中国东北的战争中,在故国原王任内,前燕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342年,前燕又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前燕军重创高句丽军队。又发掘故国原王的先王美川王之墓,掳走美川王的尸体和故国原王的生母周氏,并将高句骊历代积累下来的金银全部搜刮一空,虏走了高句骊百姓五万多口,最后一把火烧了高句骊王宫,并将丸都城再次变为平地。 343年(东晋咸康八年),高句骊重修由于毌丘俭东征而被摧毁的旧丸都城,并于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丸都城。4个月后,丸都山城就再次毁于战火。 344年,故国原王派王弟到前燕都城龙城称臣纳贡。前燕归还美川王的尸体,依然扣留故国原王的生母周氏,此后高句骊元气大伤,再没有反抗前燕的能力。 345年(东晋咸康九年)十月,慕容恪再度进攻高句骊,轻松攻取了南苏城(今五龙山城南距苏子河8公里)。 355年,前燕入主中原后,和高句骊和解,归还故国原王的生母周氏,并封故国原王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高句骊王”。.

新!!: 宋文帝和前燕与高句丽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倭五王

倭五王是《晋书》、《宋书》等古代中国南朝史书中记载的倭国赞、珍、济、兴、武等五王。据记载,倭五王在413年至478年间,至少有九次遣使南朝,奉献贡品。王名则按中国习惯称呼,日本后来改用天皇称呼后又有了对应的天皇年号。贊相当于应神或仁德、履中天皇,珍(也称弥)相当于反正或仁德天皇,濟相当于允恭天皇,興相当于安康天皇,武相当于雄略天皇。他们朝贡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当时正处在兴盛时期的高句丽,扩大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

新!!: 宋文帝和倭五王 · 查看更多 »

倭国

倭国是古代中国诸王朝对于日本列岛上政治势力的称呼,倭,《说文解字》释为:顺貌。从人委声,另外可解作遙遠的意思。有說法認爲倭是源自日語中,第一人稱「われ」(Ware)。綜合而言,「倭」的來歷無通說,被認為「不明」。 日文汉字中,「倭」音讀為「わ」(Wa),與「和」字同。訓讀為「やまと」(Yamato)亦與「和」同。但中国有学者认为邪马台才是「やまと」的音译,倭是中国古代对倭奴的简称,但倭奴的汉语古音爲wana、并不对应旧时日语词汇中女人的音讀「wonna」。汉魏至晋日本正是女王当政,倭奴国即是倭國中的奴國,并不指女王国,而中国古代以音译称呼和记载外国地理和人物名词的惯例。有人说倭來自日语我的音wa。 日本列岛在早期与中国的交往時还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概念,早期的倭人係以個別或团体进贡。根据中国早期历史书籍的记载,大约于弥生时代中期就开始不断有倭人团体与汉王朝在汉四郡进行朝贡事宜,如“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稚,倭人贡畅草”。.

新!!: 宋文帝和倭国 · 查看更多 »

玄始

始(412年十一月-428年十二月),或作元始,是十六国時期北涼君主,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的年號,共計16年餘。 根據《吐魯番文書》中自北涼玄始十三年起出現相當於十三、十四年的夏國真興六、七年(424年至425年)年號,已經被認爲是沮渠氏北涼在玄始十三年(424年)奉夏正朔的結果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1月 ISBN 7101025129 施新榮(2003年),《國内20世纪以來的高昌史研究綜述》,歐亞學研究網:,UTC時間2006年1月19日 03:53更新。。同理,北涼亦奉夏國的承光年號。甘肅出土的塔有“承陽二年嵗在寅……”字樣。由於丙寅為承光二年的干支,所以學者懷疑史籍記載承光為承陽之錯誤;即使承光沒有錯誤,北涼是用了同韻意義相近的陽字代替了光字。後來北涼奉北魏正朔時,遵照諧音,將“延和”和“太延”分別改作“緣禾”和“太緣”。。.

新!!: 宋文帝和玄始 · 查看更多 »

王僧達

王僧達(),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丞相王導玄孫,南朝宋太保王弘幼子。南朝宋官員,官至中書令。.

新!!: 宋文帝和王僧達 · 查看更多 »

王琨 (南朝)

王琨(),字思曼,琅邪郡臨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北)人,中国南北朝刘宋、南齐官僚、政治人物,齐高帝时侍中。 王琨是王懌和侍婢生的儿子,名崑崙。王懌後迎娶南陽乐玄的女儿为正妻,无子,王崑崙改名王琨,立为後嗣。王琨年幼时謹直篤实,被从伯王謐所愛。刘宋永初年間,迎娶桓修之女为妻。任郎中、駙馬都尉、奉朝請。元嘉初年,从兄王華受宋文帝信任掌握权力、王琨受推举为尚書儀曹郎、州治中。累進左軍諮議,兼録事。出为宣城郡太守,转任司徒从事中郎、義興郡太守,历任都清廉俭约。召還建康为北中郎長史、黄門郎。再次出为寧朔将軍、東陽郡太守。孝建初年,担任廷尉卿,转任竟陵王驃騎長史。出为臨淮郡太守,转任尚書吏部郎。管理官吏選拔、貴戚多請託,王琨自公卿至士大夫,按例为任用两门生。江夏王劉義恭想要任用自己的人,王琨不许。 孝建三年(456年),出任持節、都督广交二州軍事、建威将軍、平南将軍、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当时人称“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王琨无所收奪,献俸禄之半,以清廉知名。担任廷尉,加給事中,转任寧朔将軍長史、历陽郡内史。再任新安王東中郎長史,加輔国将軍。转任右衛将軍、度支尚書。出为永嘉王左軍府長史、始安王征虜府長史,加輔国将軍、广陵郡太守。泰始元年(465年)转任度支尚書,加光禄大夫。 从兄王華之孫王長,嗣爵新建侯,嗜酒多失政,王琨上表请求不要任用王長。王琨出为冠军将军、吴郡太守。泰始四年(468年)转任中領軍。郡用朝舍钱三十六万供应二宮諸王、作红袄奉献军用,左遷光禄大夫。加太常、金紫光禄大夫、散騎常侍。廷尉虞龢建議社稷統合为一神,王琨引用故事反对。当時,虞龢得到明帝深信,朝廷多数以王琨的議論作为正当意見。 泰豫元年(472年),宋明帝去世,王琨出任督会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軍事、左軍将軍、会稽郡太守。後降格为冠軍将軍。元徽年間,受金紫光禄大夫、弘訓太僕。元徽四年(476年),加特進。昇明元年(477年)宋順帝即位,進位右光禄大夫。昇明三年(479年),順帝禅位给蕭道成,王琨流涕痛哭。 同年(建元元年),王琨兼武陵王師,加侍中。宰相王俭让王琨任用東海郡迎吏,王琨拒絶。王琨解王師之任。建元四年(482年),蕭道成去世,他的牛不在家,王琨离宮城数里步行入朝。因此得病,去世,追贈左光禄大夫。享年八十四岁。.

新!!: 宋文帝和王琨 (南朝) · 查看更多 »

王練

王練,字洪明,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人,中国南北朝南朝宋人物,东晋名相王导曾孙,中书令王珉之子。 王珉早逝,年少丧父的王练,由伯父王珣抚养。王練是王弘堂弟。宋文帝时历任侍中、度支尚书。在晋安帝义熙中后期,王练曾短暂地与晋陵公主结为夫妇。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二人离绝。 王练有子王钊。宋孝武帝大明年间,官至黄门郎,临海王刘子顼晋安王刘子勋征虏、前军长史,左民尚书。宋明帝初,为司徒左长史。被宋明帝赐死。 《太平广记》卷110《报应九》(观音经)和卷387《冥祥记》有王练出生的故事。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录。中书令王珉认识了一个西域和尚。这位和尚,每次看到王珉的仪容风采,都非常喜欢。于是经常对他的同伙说,如果我下世能给王珉当儿子。和尚死后,王珉之妻怀孕,生而能言,能解西域十六国梵音,聪明有器度,王練王洪明,小名阿练,叙述前生,事事应验。.

新!!: 宋文帝和王練 · 查看更多 »

王藻 (劉宋)

王藻(),琅邪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王偃之子,南朝宋书法家。宋孝武帝文穆皇后王憲嫄之兄。 王藻官至东阳郡太守。唐韦续《墨薮·九品书人论》作王藻之,列其行书、草书入中之中品。尚宋文帝第六女临川长公主刘英媛,而另爱左右人吴崇祖。前废帝景和年间,公主向前废帝刘子业谗毁王藻,王藻下狱而死。公主与王氏离婚。其子王彻。.

新!!: 宋文帝和王藻 (劉宋) · 查看更多 »

王敬弘

王裕之(),字敬弘,琅邪臨沂人。東晉荊州刺史王廙曾孫。東晉及南朝宋官員,在宋官至尚書令,但為人不喜歡做官,喜愛山水,晚年長期隱居,屢獲召命也不願再度出仕。.

新!!: 宋文帝和王敬弘 · 查看更多 »

王景深

王景深,南朝宋大臣,宋武帝刘裕的女婿。 王景深出自太原王氏,刘裕把女儿新安公主嫁给王景深,后来二人离婚,皇帝想把她改嫁琅琊王氏的王景文(王彧),王景文托病推辞,事情没有成功。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黄门侍郎王景深的母亲范氏,还把先祖王坦之的祠堂地盘,慷慨施舍给比丘尼业首。业首造成寺舍,就是青园寺。.

新!!: 宋文帝和王景深 · 查看更多 »

王景文

王彧(),字景文,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景文是東晉丞相王導的玄孫,父親是王僧朗,但過繼了給伯父王智。因親妹王貞風是宋明帝的皇后,故王景文以外戚身份甚為尊貴,官至中書監、揚州刺史,但因明帝猜忌而被賜死。.

新!!: 宋文帝和王景文 · 查看更多 »

琅琊公主

琅琊公主又作琅邪公主可以指:.

新!!: 宋文帝和琅琊公主 · 查看更多 »

琅邪貞長公主

琅邪貞長公主,中国南北朝刘宋公主,宋文帝第六女。生母不详。 琅邪长公主在嫁給了褚寂之的儿子褚暧。褚寂之是刘宋开国功臣褚裕之的第二子,褚暧任太宰参军,娶琅琊公主。年轻时早早去世,其子褚缋。琅邪长公主死后,谥号贞。.

新!!: 宋文帝和琅邪貞長公主 · 查看更多 »

神䴥

䴥(428年二月-431年十二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年號,歷時3年餘。.

新!!: 宋文帝和神䴥 · 查看更多 »

程天祚

程天祚(),廣平郡人。南朝宋武將,官至山陽太守。程天祚亦擅長針灸之術,曾有《針經》六卷及《灸經》五卷傳世《隋書·經籍志三》,但今已散佚。.

新!!: 宋文帝和程天祚 · 查看更多 »

竟陵郡

竟陵郡,中国古代的郡。.

新!!: 宋文帝和竟陵郡 · 查看更多 »

羊瞻

羊瞻,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南朝宋官员。.

新!!: 宋文帝和羊瞻 · 查看更多 »

義和 (北涼)

義和(431年六月-433年四月)是十六国時期北涼君主,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的年號,共計2年餘。 甘肅出土的石刻有“……緣禾三年嵗次甲戌”字樣。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1月 ISBN 7101025129。學者認爲義和年號可能緣和之錯誤,但“緣禾三年嵗次甲戌”則指“緣禾元年”應為壬申年,與史書記載的義和的干支不合。.

新!!: 宋文帝和義和 (北涼) · 查看更多 »

真興

真興(419年二月—425年七月)是十六國時期夏國政權,夏國世祖武烈帝赫連勃勃的年號,共計6年餘。 根據《吐魯番文書》中自北涼玄始十三年起出現相當於十三、十四年的夏國真興六、七年(424年至425年)年號,已經被認爲是沮渠氏北涼在玄始十三年(424年)奉夏正朔的結果。.

新!!: 宋文帝和真興 · 查看更多 »

爨龍顏

龍顏(),南北朝爨氏首领,字仕德,是建宁郡同乐县(今云南省陆良县)人。 他祖父是晋宁郡、建宁郡太守,加龙骧将军衔,宁州刺史。他父亲加龙骧辅国将军衔,任八郡监军,又任晋宁、建宁二郡太守,死后追谥为宁州刺史和邛都县侯。 爨龍顏官至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封邛都县侯。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镇压益州赵广、程道养之乱。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二月上旬逝世,年六十一岁。大明二年(458年)立碑,爨道庆撰文。.

新!!: 宋文帝和爨龍顏 · 查看更多 »

盧玄

盧玄(),字子真,范陽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晉司空從事中郎盧諶曾孫,后燕营丘郡太守卢偃之孙,后燕范阳郡太守卢邈之子。.

新!!: 宋文帝和盧玄 · 查看更多 »

盖吴起义

蓋吳起義,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代於北魏發生的一場民變事件,由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持續至翌年(446年)八月,領袖是卢水胡人盖吴。事件以北魏成功鎮壓告終。.

新!!: 宋文帝和盖吴起义 · 查看更多 »

銍知王

銍知王(谥号莊王)(?- 492年10月4日),金官伽耶(駕洛国)第8代王(在位:451年 - 492年)。父吹希王、母为仁德。王妃邦媛(金相沙干女),子第9代王鉗知王(肅王)。451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即位。492年(齐武帝永明十年壬申)十月四日崩。.

新!!: 宋文帝和銍知王 · 查看更多 »

隋郡

隋郡,西晋至隋朝時設置的一個郡。.

新!!: 宋文帝和隋郡 · 查看更多 »

营阳郡

营阳郡,中国古代的郡,孫吳時始置,南齊時更名為永陽郡,隋廢。.

新!!: 宋文帝和营阳郡 · 查看更多 »

萧简

萧简(),南蘭陵兰陵县人。宋武帝孝懿皇后蕭文壽堂侄,蕭斌的弟弟,丹阳尹萧摹之的儿子。南朝宋外戚。 萧简任长沙国内史。广陵王刘诞为广州刺史,没有到镇,以萧简为安南谘议参军、南海郡太守,行府州事。东海王刘祎取代刘诞,萧简仍为前军谘议,南海郡太守如故。元嘉三十年(453年),刘劭杀害宋文帝即位,萧斌兄弟拥戴。宋孝武帝讨刘劭,派遣辅国将军、南海郡太守邓琬讨萧简。萧简固守广州多时,城陷被杀。萧斌、萧简诸子都诛灭。.

新!!: 宋文帝和萧简 · 查看更多 »

衡阳郡

衡阳郡,中国古代的郡。.

新!!: 宋文帝和衡阳郡 · 查看更多 »

顺阳王

顺阳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可以指:.

新!!: 宋文帝和顺阳王 · 查看更多 »

顾琛

顧琛(),字弘瑋,吳郡吳縣(今江蘇州市)人。南朝宋官員,東晉尚書令顧和曾孫。.

新!!: 宋文帝和顾琛 · 查看更多 »

袁美人

袁美人(),南朝宋武帝劉裕側室,本名不詳。《南史》作桓美人。.

新!!: 宋文帝和袁美人 · 查看更多 »

袁顗

袁顗(),字景章,陳郡陽夏人。袁顗出身高門甲族陳郡袁氏,其叔就是因反對劉劭弒逆而被殺的袁淑。袁顗歷仕內外,義嘉之難時支持尋陽劉子勛政權,並以都督征討諸軍事領導大軍,但因遭明帝軍阻斷糧道、主將逃亡而棄軍潰逃,不久被殺。.

新!!: 宋文帝和袁顗 · 查看更多 »

袁淑

袁淑(),字阳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丹陽尹袁豹幼子,南朝宋時期官員,官至太子左衛率,太子劉劭發動兵變弒父奪位時,袁淑因持反對意見並不作配合,遂被殺害。.

新!!: 宋文帝和袁淑 · 查看更多 »

袁湛

袁湛(),字士深,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歷陽太守袁耽孫。東晉官員,官至尚書右僕射,本州大中正。其女袁齊媯後成為南朝宋宋文帝的皇后。.

新!!: 宋文帝和袁湛 · 查看更多 »

颜师伯

顏師伯(),字長淵,琅邪臨沂人。東揚州刺史顏竣族兄。顏師伯受宋孝武帝重用,在宋官至尚書僕射,並是孝武帝遺命的五位顧命大臣之一。顏師伯後因與劉義恭、柳元景等謀廢前廢帝而被其誅殺。.

新!!: 宋文帝和颜师伯 · 查看更多 »

裴松之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东晋、劉宋時期的史学家,为《三国志注》作者。與裴駰、裴子野祖孫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稱。.

新!!: 宋文帝和裴松之 · 查看更多 »

褚裕之

褚裕之(),字叔度,《晉書》作褚喻之,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東晉外戚,晉恭思皇后褚靈媛兄,他亦是南朝宋的開國元勳。東晉征北將軍褚裒曾孫。褚裕之在南朝宋官至雍州刺史、征虜將軍。.

新!!: 宋文帝和褚裕之 · 查看更多 »

褚淵

褚淵(),字彥回,河南陽翟人。父親時宋尚書左僕射褚湛之,母親郭氏,嫡母吳郡公主。褚淵歷仕宋齊兩代,他不僅是宋明帝的顧命大臣,更是蕭齊的開國元勛,他向宋明帝推薦蕭道成任要職,後又多次協助道成,令道成藉以篡宋稱帝。褚淵在宋齊皆任三公,但當時及後世都對褚淵政治上的作為有很大非議,認為他負了明帝託付,將江山拱手相讓給蕭道成。.

新!!: 宋文帝和褚淵 · 查看更多 »

襄阳郡

襄阳郡,中国古代的郡。.

新!!: 宋文帝和襄阳郡 · 查看更多 »

馮君衡

冯君衡,字正平,高州人。武周潘州刺史,唐朝赠潘州刺史、广州大都督。北燕冯氏之後,越國公馮盎之孫、高力士之父。妻子越國夫人麥氏,两人育有三子一女,長子馮元璡、次子馮元珪、三子馮元一(高力士)。 由於馮弘不肯向北魏投降,於是逃亡至高句麗,其族人馮業帶同三百人渡海歸降刘宋。後來馮弘死於高句麗,於是宋文帝任命馮業為高州刺史。至馮業之孫馮融,出仕南朝梁的羅州刺史。馮融的兒子馮寶,娶南越族大姓冼氏女冼夫人為妻。遂成為南越族首領,權傾嶺南(今廣東、廣西、海南,福建、越南北部一部份。)。因此高州馮氏自馮業開始逐漸壟斷嶺南各地刺史接近三百年。 武周聖曆时,父亲冯智玳逝世,冯君衡袭其位。聖歷初,遭司刑評事萬國俊誣陷他和流人(被流放者)串通謀反。697年武則天任命李千里為嶺南討擊使,馮君衡與堂兄弟馮子猶(一作子遊)、堂姪馮梧(許敬宗外孫)先後陣亡。 馮君衡死後,其妻和三名兒子失散。直至開元五年時,才獲唐玄宗平反。追贈廣州大都督,其妻麥氏於瀧州被嶺南節度使尋獲並送到京師,玄宗封其妻越國夫人。 他的墓碑於1955年西安市东郊高楼村出土。刻於唐开元十七年(729年),边长72厘米。志盖篆书故潘州冯府君墓誌铭九字,周边刻瑞兽间蔓草花纹。誌文楷书,二十五行,行二十五字。撰者为开元间宰相张说,无书者姓名。誌记冯君衡,为苗裔,因其少子高力士为右监门大将军,高力士在开元十七年(729年)葬其母麦氏时,恩诏追赠其父冯君衡为廣州大都督,招魂而与其母合葬。此志证明高力士原姓冯,后为宦官高延富收养,而从其姓。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冯君衡次子冯元珪也有墓誌铭称墓主为高府君,可见也已改姓为高。.

新!!: 宋文帝和馮君衡 · 查看更多 »

馮弘

北燕昭成帝馮弘(),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主,字文通,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人。是北燕太祖馮跋之弟,馮跋在位時,馮弘被封中山公司徒錄尚書事,輔政。 馮跋病重時,宋夫人有為其子馮受居圖謀王位之意,馮弘於是帶兵入宮平變,倉促間馮跋於驚懼中去世,馮弘遂即天王位,並下詔書說:「天降凶禍,大行崩背,太子不侍疾,群公不奔喪,疑有逆謀,社稷將危。吾備介弟之親,遂攝大位以寧國家;百官叩門入者,進陛二等。」盡殺包括太子馮翼在內的馮跋諸子百人。 翌年(431年),改元太興。將自己元配夫人王氏及其所生之子、太子馮崇廢掉。於第二年四月,冊立後燕皇族之女慕容氏為天后,藉以抬高其身價。於是,長樂公馮崇,以及馮崇之同母弟、廣平公馮朗,樂陵公馮邈也懼繼母迫害,禍及自身,於是舉郡向北魏投誠。第三年,春正月,馮弘冊立「後妻慕容氏子馮王仁為世子」。 北燕國小民弱,馮弘在位時,因北魏屢次攻伐,數次向北魏朝貢請和,但仍持續受到攻擊,因此亦曾遣使向南朝宋稱藩納貢。 太興六年(436年),北魏再攻北燕,馮弘於五月乙卯日,馮弘帶領子女、後宮、宗族,及龍城之百姓,隨高句麗援軍從都城龍城(今遼寧朝陽)撤退,臨行焚其宮室、城邑,大火一旬不滅,北燕亡。 馮弘在高句麗號令如在本國,引起高句麗長壽王高璉嫌惡,長壽王將其侍衛撤走,又將其太子馮王仁押回興京,扣作人質。復有歸刘宋之意,於是又派使者帶著三百人出使建康,請求宋文帝允許其全家移居建康;宋文帝答應,並派遣將軍王白駒,率兵七千,北上迎接。當時,高句麗也向刘宋稱臣。高句麗王不欲馮弘南下成仇,好言規勸,而馮弘不聽。遂於438年殺馮弘及其妻子,並為其上諡號曰昭成皇帝。.

新!!: 宋文帝和馮弘 · 查看更多 »

馮融

冯融,出自长乐冯氏,南北朝广东番禺人,南朝梁将领。.

新!!: 宋文帝和馮融 · 查看更多 »

高平郡 (西晉)

平郡,中国西晉时设置的郡、國。.

新!!: 宋文帝和高平郡 (西晉) · 查看更多 »

謝重

謝重(),字景重,陳郡陽夏人。謝重是東晉太保謝安二兄謝據的孫兒,亦是司州刺史王胡之的外孫,在東晉官至驃騎長史。.

新!!: 宋文帝和謝重 · 查看更多 »

魯郡

魯郡,中國古代郡、國名。.

新!!: 宋文帝和魯郡 · 查看更多 »

谢元

谢元(),字有宗,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是侍中、镇西将军、豫州刺史谢奕的曾孙,散骑郎谢攸的孙子,辅国参军谢球的儿子,谢灵运的堂弟。母親是琅瑘王氏的王德光,王羲之的曾孫,王獻之孫甥,晉安帝皇后王神愛堂外甥。 刘宋元嘉十五年(438年),当时国子学还未建立,宋文帝刘义隆很关注六艺和方术,就派丹阳尹何尚之建设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建设史学,司徒参军谢元建设文学。 谢元以学识才智闻名,后官至尚书左丞,与御史中丞何承天一向关系不好,互相窥伺对方所在御史台、尚书台的过失,多次互相上书弹劾。太尉江夏王刘义恭每年从朝廷获得开销钱币三千万,布帛五万匹,粮米七万斛,可是刘义恭一向奢侈,这些费用时常满足不了。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刘义恭向尚书索取第二年的资金费用,按照旧制规定支出钱币二十万,布帛五百匹以上都应该向朝廷上奏,谢元却不按规矩上奏,直接下令拨给刘义恭钱币两百万。事情被人得知后,谢元又派一个令史前去讨要仆射孟顗拨款的指令。当时谢元刚被任命为太尉谘议参军,还没正式授予官职,被何承天检举了,宋文帝大怒,将谢元贬回家乡,终身禁锢。谢元此时又揭发何承天将以高价将四百七十束茭卖给自己的属下,何承天因此被免除官位,保留职权。谢元后在禁锢中死去。.

新!!: 宋文帝和谢元 · 查看更多 »

谢灵运

谢灵运(),出身陈郡阳夏谢氏(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生于始宁(今嵊州、上虞交界),南北朝著名诗人,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謝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的一大流派。 谢灵运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谢康公、謝康樂、谢公,與同族后辈另一位著名诗人谢朓分別被稱為「大謝」及“小谢”。.

新!!: 宋文帝和谢灵运 · 查看更多 »

谢纬 (刘宋)

谢纬,南朝宋人,祖籍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曾祖父是谢安第二兄谢据,祖父谢允,谢裕弟谢述之子。 谢纬兄长谢综、谢约因涉范晔谋反事,被宋文帝所杀。谢纬以娶宋文帝女长城公主,而且与谢综、谢约关系交恶,才得幸免一死,流徙广州。宋孝武帝时谢纬回到建康,官至正员郎。其子谢朓。.

新!!: 宋文帝和谢纬 (刘宋) · 查看更多 »

谢述

谢述(),字景先,小字道儿。陈郡阳夏人,东晋太傅谢安第二兄谢据之孙。 次兄谢纯担任荆州刺史刘毅门下的卫军长史,在江陵为官,他前往跟随。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刘裕率王镇恶等将领攻击有二心的刘毅,刘毅兵败,谢纯被杀,谢述带着谢纯棺柩和家属坐船回金陵,途中遇暴风,装载谢纯棺柩的船只被吹不知去向,谢述乘小船去寻找,谢纯妻庾氏劝他不要去,谢述执意要去搜寻,最终找到半沉于水中的棺柩船只,他这一兄弟情深的行为受到宋武帝刘裕的嘉奖,在视察豫州时,重用他为主簿。 义熙十一年(415年),刘裕征讨荆州刺史司马休之,谢述以太尉府参军随军从征。以功封吉阳县五等侯。 谢述长兄谢景仁是宋武帝刘裕的亲家,景仁喜爱三弟谢甝而厌恶四弟谢述,有次宴请刘裕,原本希望能让谢甝相陪,但刘裕却叫谢述来,谢述知道长兄谢景仁不喜欢他,推脱请假不来,刘裕对他很看重,亲自去召唤,等他来后才开始宴席。后来谢景仁生病,谢述尽心营视,侍奉汤药,十多天顾不上洗涤、梳头,景仁深为愧疚,兄弟感情从此变得非常友爱。义熙十二年(416年),谢景仁去世,因身材肥壮,买来的几个棺木皆不合用,直至谢述亲自出去挑选才解决问题。 刘裕为帝后,谢述担任尚书祠部郎、太子中舍人,出补长沙内史。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拜为中书侍郎,后任武陵太守、彭城王刘义康门下的长史、领南郡太守。元嘉六年(429年),担任刘义康司徒府的左长史,转任左卫将军。他与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是异常之交,谢述“美风姿,善举止”,刘湛每次对人说:“我对谢道儿是百看不厌。” 元嘉十年(433年),谢述出任吴郡太守、补吴兴太守。在郡清廉,为吏民所怀。他有心虚疾,性格有时乖僻。元嘉十二年(435年)在吴兴太守任上去世,时年四十六岁。他的棺木被运回金陵安葬,殷景仁、刘湛两人离城数十里去迎接,望船而流泪。 谢述夫人顺阳范氏,是范晔之姐,有三子:谢综、谢约、谢纬。谢综善于隶书,与舅范晔谋反被杀,弟谢约也连坐而死,谢约因尚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又素受谢综、谢约的厌恶,被免于死罪,流放广州。孙子谢脁为南齐的著名诗人。.

新!!: 宋文帝和谢述 · 查看更多 »

谢昭容

谢昭容,中国南北朝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妃嫔,被封为昭容。谢昭容号称景宁园昭容。 谢昭容在南朝宋大明元年(457年),生刘骏第十一子刘子真,後生刘骏第二十四子刘子雍。大明七年(463年)生刘骏第二十七子刘子嗣。宋孝武帝把东平王刘子嗣过继给宋文帝第十六子刘休倩。刘休倩生母颜美人性理严酷,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景宁园谢昭容上表认为颜美人不能好好抚养刘子嗣,请求取消过继,复还本宗。宋明帝准许。但是同年将刘子嗣赐死,时年四岁。.

新!!: 宋文帝和谢昭容 · 查看更多 »

豫章郡

豫章郡, 中国古代的郡。 楚漢之際置。治所在南昌縣(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區)。西漢後期隸屬於揚州刺史部。漢末,孫權釐豫章郡置廬陵郡、彭澤郡、鄱陽郡。西晉後轄境逐漸縮小。隋唐時改豫章郡為洪州,明清时又改为南昌府。.

新!!: 宋文帝和豫章郡 · 查看更多 »

鲁爽

鲁爽(?),小名女生,扶風郿人。南北朝時期將領,初因父祖投奔北魏而在北魏任官,后来投奔刘宋。魯爽在宋曾參與過元嘉北伐及討伐劉劭的戰事,但不久就因和劉義宣等起兵反叛而被擊敗被殺。魯爽作戰勇猛,當時人稱其為「萬人敵.

新!!: 宋文帝和鲁爽 · 查看更多 »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43年-544年,)是越南歷史上一段被中國統治的時期,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 公元40年,在徵氏姐妹的領導下,交州爆發了反漢的起義。43年,漢伏波將軍馬援領兵平叛,殺死二徵。交州重歸漢朝管轄,第二次北屬時期開始。 在這一時期,今越南地區曾先後被置於東漢、交州士氏政權、東吳、曹魏、晉朝、劉宋、南齊、南梁的統治之下。541年,交州爆發了李賁起義。544年,李賁稱帝,建立萬春國政權,標誌著第二北屬時期的結束。.

新!!: 宋文帝和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 查看更多 »

趙伯符

赵伯符,字润远,下邳郡僮县(今江苏省邳州市)人。南朝宋将领。姑母是宋武帝的母亲赵安宗。父亲趙倫之。.

新!!: 宋文帝和趙伯符 · 查看更多 »

路休之

路休之(),丹阳郡建康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国南北朝南朝宋外戚。宋文帝淑媛路惠男弟弟的儿子,路琼之的弟弟。 宋孝武帝尊母亲路淑媛为太后,多赐表弟路休之财物。路休之官居显职,宋前废帝时为黄门侍郎,封开国县侯。宋明帝时,下令任命路休之为黄门侍郎,路茂之为中书侍郎。转任为桂阳王刘休范镇北谘议参军。泰始二年(466年)宋明帝杀宋孝武帝诸子,牵连被杀。.

新!!: 宋文帝和路休之 · 查看更多 »

路道慶

路道慶,南朝宋时丹阳郡建康人。 路道慶的父亲路兴之,曾经做过琅琊王氏家族的车夫。路道慶的姐姐路惠男以颜色和容貌选入宋文帝的后宫,生下了皇子刘骏。刘骏即位为孝武帝,孝建二年(455年),追赠外祖父路兴之为散骑常侍,外祖母为余杭县广昌乡君。路道慶当时已死,大明四年(460年),路道慶的儿子抚军参军路琼之上表自荐。有司奏表赠路道庆为给事中。路道慶的三个儿子路琼之、路休之、路茂之都居显要职位。宋前废帝景和年间,又追赠路道庆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孝侯。路道庆的女儿为前废帝路皇后。.

新!!: 宋文帝和路道慶 · 查看更多 »

路惠男

路惠男(),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妃嬪,孝武帝劉駿之母。.

新!!: 宋文帝和路惠男 · 查看更多 »

范義 (劉宋)

范義(),字明休,南朝濟陽考城(今民權縣)人。南朝宋年間范義為宋文帝劉義隆第六子廣陵王劉誕之左司馬、左將軍。 大明三年(459年),吳郡民劉成上書告發劉誕謀反。四月,劉誕被削去爵位,於是在廣陵城叛亂,殺死兗州刺史垣閬。宋孝武帝劉駿任命始興公沈慶之為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攻討劉誕。同年六月,劉誕命中軍長范義為左司馬、左將軍及孟玉秀為右司馬、右將軍迎戰。當時范義之母親及妻子都在城內,有人勸范義投降官軍,因為此戰一定不會成功,但范義不肯,回答說:「吾,人吏也;子不可以棄母,吏不可以叛君。必若何康之而活,吾弗為也。」,他認為既然他是劉誕官員就應該出戰,范義亦因而戰死。 此戰之後,蔡興宗奉旨慰勞廣陵城,蔡興宗與范義素來友好,所以幫忙收斂范義屍首及送喪到豫章,但有蔡興宗下屬擔心此做法會觸怒皇帝。之後果然引發宋孝武帝的怒氣與責問,蔡興宗則回答說皇上殺逆賊,臣子葬故交,有什麼問題,此話令宋孝武帝頗為慚愧。.

新!!: 宋文帝和范義 (劉宋) · 查看更多 »

范晔 (刘宋)

范曄(),字蔚宗,南朝劉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後漢書》作者。順陽(現河南省淅川南部人),范晔墓位于河南省淅川县老县城(今老城镇)南35千米埠口街的东侧(已被丹江口水库淹没),共有9座墓冢,世称为“范氏九冢”。.

新!!: 宋文帝和范晔 (刘宋) · 查看更多 »

胜光

胜光(428年二月—431年六月)是十六國時期夏國君主赫連定的年號,共計3年餘。.

新!!: 宋文帝和胜光 · 查看更多 »

郗绍

郗绍,东晋到南朝宋的史学家,祖籍高平郡(郡治今山东金乡),郗鉴的曾孙,官至国子祭酒、东海王师。.

新!!: 宋文帝和郗绍 · 查看更多 »

郑鲜之

郑鲜之(),东晋、南朝宋文学家、思想家。字道子,一作道之。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南)人。宋文帝时尚书右仆射。 郑鲜之家世官宦。年轻时绝交游,闭门读书。初为桓伟辅国将军主簿,入朝廷为御史中丞。性情刚直不阿,不附权贵。外甥刘毅身为亚相,处事不当,而使侍御史弹奏免官。郑鲜之与刘裕友善,刘裕、刘毅争权时,郑鲜之尽心刘裕,任太尉咨议。刘毅喜欢樗蒲,和刘裕赌局,刘裕获胜。郑鲜之大喜,赤脚绕床大叫,声声相续。刘毅不高兴:“郑君这是干什么。”于是对待郑鲜之没有甥舅之礼,时人称郑鲜之“格佞”。义熙十二年(416年),随从刘裕北伐,郑鲜之任右长史。刘裕即帝位为宋武帝,郑鲜之任太常,都官尚书。因从征有功,封龙阳县五等子。宋少帝景平年间,徐羡之、傅亮当权,出任豫章郡太守。郑鲜之为人通率,在皇帝之侧说话不遮隐,时人很害怕他。好交游,有时不知所往,随驾车的开到哪里就到哪里。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王弘入为相,举郑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元嘉四年(427年)郑鲜之卒。追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文集,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九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一首。 郑鲜之善议论。崇善佛学,曾著《神不灭论》,吸收慧远“形尽神不灭”的佛学思想,攻击“形神同灭”的神灭论,认为“形神混会”而“粗妙分源”。神明为万物之本,高于太极,永恒存在。“神为生本,其源至妙,岂得与七尺同枯,户牖俱尽者哉?”反对桓谭薪火之喻,以为“薪虽所以生火,而非火之本。火本自在,因薪为用耳”。笃信儒家名教,提出“忠不能救主,孝不顾其亲,是家国之罪人”。反对官吏因父母病去职处以禁锢三年的新制。.

新!!: 宋文帝和郑鲜之 · 查看更多 »

阳羡公主

阳羡公主,中国南北朝刘宋公主,宋明帝之女。生母不详。 阳羡公主在嫁給了琅琊王氏王僧绰的儿子王俭。刘劭弑杀宋文帝时,王僧绰被杀。王俭被叔叔王僧虔撫養,聰明好學。袁粲聽闻王俭之名,對宋明帝稱讚他:「宰相之门也。栝柏豫章虽小,已有栋梁气矣,终当任人家国事。」宋明帝將女兒阳羡公主嫁給了他,王俭在南齐官至尚书左仆射、侍中、尚书令、中书监、太尉,其子王骞、王暕,王骞的女儿是梁简文帝的皇后王灵宾。.

新!!: 宋文帝和阳羡公主 · 查看更多 »

邵陵郡

邵陵郡,中国孙吴时设置的郡。初名昭陵郡,西晉時更名。.

新!!: 宋文帝和邵陵郡 · 查看更多 »

蔡美人 (宋文帝)

蔡美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美人,生皇十四子海陵王刘休茂。 大明二年(458年),孝武帝刘骏攻杀了异母弟弟刘休茂,刘休茂的母亲蔡氏与妻子皆自杀。 Category:刘宋妃嫔 Category:刘宋自杀人物 ~.

新!!: 宋文帝和蔡美人 (宋文帝) · 查看更多 »

蔡興宗

蔡興宗(),字興宗,濟陽考城人。南朝宋時期重要官員,為祠部尚書蔡廓之子。蔡興宗歷仕宋文帝至宋後廢帝五朝,並為宋明帝遺命的五位顧命大臣之一。.

新!!: 宋文帝和蔡興宗 · 查看更多 »

蔣美人 (劉宋)

蒋氏(),南北朝人,宋文帝刘义隆的美人,生皇四女海盐公主。.

新!!: 宋文帝和蔣美人 (劉宋) · 查看更多 »

臧质

臧质(),字含文,東莞莒縣(今山东莒县)人。南朝宋外戚,父親是武敬皇后之弟臧熹。臧質於南朝宋官至車騎將軍、雍州刺史,曾參與元嘉北伐並堅守盱眙城,後更助宋孝武帝劉駿討平太子劉劭,但不久就與南郡王劉義宣及魯爽等人起兵對抗朝廷,終兵敗被殺。.

新!!: 宋文帝和臧质 · 查看更多 »

臨川公主

臨川公主可以指:.

新!!: 宋文帝和臨川公主 · 查看更多 »

臨川郡

臨川郡,中國古代的郡,在今江西省撫州市一帶。.

新!!: 宋文帝和臨川郡 · 查看更多 »

臨賀郡

临贺郡,中国古代的郡。.

新!!: 宋文帝和臨賀郡 · 查看更多 »

臨海公主

臨海公主可以指:.

新!!: 宋文帝和臨海公主 · 查看更多 »

蕭斌 (劉宋)

蕭斌(),表字不詳,南蘭陵人。南朝宋外戚蕭思話堂弟蕭摹之子。蕭斌為南朝將領、宋文帝心腹,亦為第二次元嘉北伐的主帥,戰後支持太子劉劭的弒父政變,最終失敗被殺。.

新!!: 宋文帝和蕭斌 (劉宋) · 查看更多 »

長寧陵 (劉宋)

長寧陵是中国南北朝时宋文帝刘义隆的陵墓。 宋文帝在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廿一,被太子刘劭杀死。三月二十,葬在长宁陵。长宁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甘家巷南狮子冲。长宁陵原来建有高大陵冢、寝殿和神道等建筑,现在陵墓早已经平毁,地面建筑荡然无存,现存石麒麟二座,都已经残损,造型厚重古朴。和宋武帝初宁陵前石雕类似。.

新!!: 宋文帝和長寧陵 (劉宋) · 查看更多 »

长沙郡

长沙郡,中國秦朝至唐朝時設置的的一個郡。.

新!!: 宋文帝和长沙郡 · 查看更多 »

雷次宗

雷次宗(),字仲伦,南朝刘宋豫章南昌人,教育家、经学家。曾在庐山师从慧远大师学习佛法,后回到家乡南昌开馆讲学。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召雷次宗到京师讲学,史载“东驾数幸次宗学馆,资给甚丰”,后辞官归隐庐山,不久卒于钟山。南齐太祖萧道成曾受业于其门下,治《礼》及《左氏春秋》。其著作《豫章记》,记载了当时豫章郡的风俗民情,被看作是江西地区最早的地方志。.

新!!: 宋文帝和雷次宗 · 查看更多 »

通鉴纪事本末

《通鑑紀事本末》,南宋袁樞所撰,凡四十二卷。始於〈三家分晉〉,終於〈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文字全抄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原文,只是撰寫方式改易。取《通鑑》所記之事,區別門目,分類編排。專以記事為主,每一事詳書始末,並自為標題,共記239事,另附錄66事。開“紀事本末體”之先河。為了方便閱讀,分為戰國至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袁樞本無著書之意,惟读《通鑑》时,感到每件史事分散开,首尾难以稽考,为方便研读,便「因司馬光《資治通鑑》,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因此,南宋孝宗干道九年(1176年)成书於嚴州郡學。 此書與《通鑑》一樣,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場。雖主要是抄錄原文,但他所加的239個標題,採用了「平」、「據」、「滅」、「叛」、「亂」、「篡」等各式的褒貶詞彙,充分表現他抱持著濃厚的正统觀念。如两汉时,以劉氏為正统,褒揚汉室,力贬对汉室不利的事。 他只希望重整《通鑑》的结构,及方便读者检索和阅读,并不打算改动原文。因此,此书的内容都是抄录《通鑑》原文,他只是加上标题,不擅加一字。 由於《通鑑》记「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史事,而此书与其为本,所以内容也自然以政治和軍事為主,其它事一概不錄。在239個主題中,絕大部分是關於政治和軍事,關於經濟的則只有唐的《奸臣聚歛》和《兩稅之弊》,文化方面更是完全欠缺。 此書重視亂世歷史,如兩漢時只有43个标题,但魏晉時竟有103個標題,幾乎占全書標題數量的一半,可見袁樞側重分裂時期歷史的意向。而以朝代论,則注意「興」、「衰」史。因此,此書中各朝代的份量都是「兩頭大,中間小」,與《通鑑》「穷探治亂之迹」的宗旨一致。 朱熹另據《資治通鑑》編《通鑑綱目》,以蜀漢為正統。.

新!!: 宋文帝和通鉴纪事本末 · 查看更多 »

陶渊明

陶淵明(),(),一名潛()。,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先生。潯陽郡柴桑县(今江西省庐山市)人。東晉、劉宋的文學家,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孫,父、祖皆為郡守,自曾祖、祖、及父,都在東晉為臣,但自己一生未曾擔任高官,曾任彭澤令,但因厭惡當時的政治,做了80餘日就辭職歸故里。.

新!!: 宋文帝和陶渊明 · 查看更多 »

陸仲元

陆仲元,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中国南北朝南朝宋政治人物,晋太尉陆玩曾孙,陆万载之子,陆子真之兄。 永初三年(422年)从长沙景王刘道怜镇守京口,任太尉留府司马。刘道怜入朝命他守京口,斩杀亡命刁弥等。陆仲元有才干,能办事被世人所知。宋文帝时担任清要之官,历任国子博士、吏部郎、右卫将军、侍中、吴郡太守。自曾祖晋太尉陆玩至陆仲元,四世为侍中,时人说他家就像西汉的金日磾、张安世二族。弟弟陆子真,元嘉十年(433年),为海陵郡太守。中书舍人狄当为宋文帝所信任,家在海陵,死后还葬,桥路毁坏,不通丧车,县里求征发民夫修治,陆子真不许。司徒彭城王刘义康听说後看重他,召为国子博士,司徒左西掾,州治中,临海东阳太守。.

新!!: 宋文帝和陸仲元 · 查看更多 »

陈郡殷氏

郡殷氏,与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同为魏晋南朝时的重要士族,其家族一直延续至隋唐,是著名的书画世家,人物有东晋的殷浩、南朝陈书画家殷不害、殷不害之孙唐初凌烟阁功臣殷开山、唐朝著名书画家殷令名、殷仲容父子等。.

新!!: 宋文帝和陈郡殷氏 · 查看更多 »

柳元景

柳元景(),字孝仁,河東解縣(今山西运城解州鎮)人。南朝宋軍事人物,曾參與元嘉北伐、討伐劉劭及劉義宣等戰事,屢建功勳。官至尚書令,並成為宋前廢帝顧命大臣,但因圖謀廢黜前廢帝而被誅殺。.

新!!: 宋文帝和柳元景 · 查看更多 »

林彪

林彪(),原名育蓉,字阳春,一字祚大 ,號育容、育榮、雨融、毓蓉、尤勇,乳名春儿。湖北黄冈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林彪早年投考黄埔军校第四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8月,他参加南昌起義,随后转战井冈山,先后担任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等职,参加历次反围剿战争及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师长,参加平型关战役,随后赴苏联养伤。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指挥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作战,平定东北、中南战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等职务。文化大革命爆发後,他成为中共二号人物,曾作为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接班人被破天荒地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及1970年宪法草案,但1970年第三次庐山会议上,陷入与江青等人的权力斗争,加上因主张设立国家主席而与毛泽东的关系破裂,旋即失势。1971年发生“九一三事件”,林彪和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被绑架和迫害,,所乘256号专机坠毁于蒙古境内,机上全员身亡。 他短暂参与的抗日战争及苏德战争中均有出色表现。林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开国功臣,他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从中国最北端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黑龙江一直打到最南端三十多摄氏度的海南岛,歼敌数量多于西北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野战部队。.

新!!: 宋文帝和林彪 · 查看更多 »

李峻 (北魏)

李峻(),字珍之,梁国蒙县(今河南商丘)人。魏文成帝李皇后之兄,魏献文帝的舅舅,李崇的伯父。 李峻的父亲李方叔,在宋文帝刘义隆属下为济阴郡太守。李峻知道妹妹为嫁入北魏後宫,魏文成帝又派间谍官职他们,李峻与五个弟弟李诞、李嶷、李雅、李白、李永等前后由刘宋奔北魏,到达平城。魏文成帝拜李峻为镇西将军、泾州刺史、顿丘公。李诞、李嶷、李雅等都封公位显。后李峻进爵为顿丘王,位至太宰,皇兴三年(469年)十月,太宰、顿丘王李峻去世,谥号宣。.

新!!: 宋文帝和李峻 (北魏) · 查看更多 »

李方叔

李方叔(),梁国蒙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人,于宋文帝时期在刘宋担任济阴郡太守,他的女儿出生时,有异于常人的情况,李方叔经常说这个女儿应当会地位很高。李方叔的女儿后被北魏追尊为文成元恭皇后。李方叔也被追赠仪同三司、顿丘王,谥号献。.

新!!: 宋文帝和李方叔 · 查看更多 »

杜坦

杜坦(),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南北朝时刘宋官员。西晉將領杜預玄孫,杜坦弟杜驥亦在宋仕官。.

新!!: 宋文帝和杜坦 · 查看更多 »

楊難當

楊難當,氐人,在429年至442年間任仇池(今中國甘肅南一帶)首領。 楊難當是前仇池首領楊玄之弟。429年楊玄去世,其子楊保宗繼位。楊難當之妻姚氏勸難當自立,難當乃廢保宗,自稱都督雍、涼、秦三州諸軍事、--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 430年,宋文帝以楊難當為冠軍將軍、秦州刺史、武都王。432年,宋進楊難當為--西將軍。433年,北魏拜楊難當為--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秦、梁二州牧、南秦王。同年楊難當攻佔漢中,次年被宋軍收復,難當向宋文帝遣使奉表謝罪,帝下詔赦之。 436年楊難當自稱大秦王,改元建義,立妻為王后,世子為太子,置百官皆如天子之--,然猶貢奉宋、魏不絕。440年,楊難當復稱武都王。441年,楊難當入侵四川,次年被宋軍擊敗,宋人立楊保熾守仇池,難當逃入北魏。 有子杨顺。.

新!!: 宋文帝和楊難當 · 查看更多 »

檀道济

檀道济(),祖籍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金乡县),南朝宋之名将,出生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檀韶、檀祗之弟。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將領,曾參與討伐盧循,滅後秦及元嘉北伐等戰役,既是開國元勳,亦屢立功勳,卻引來宰相劉義康與宋文帝的猜忌,最終被兩人下令誅殺。.

新!!: 宋文帝和檀道济 · 查看更多 »

正平 (北魏)

正平(451年六月-452年二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年號,歷時數月。.

新!!: 宋文帝和正平 (北魏) · 查看更多 »

武邑公主

武邑公主(),中国南北朝北魏公主,。 武邑公主嫁给了刘昶为妻,刘昶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儿子,刘宋宗室內鬨,逃亡北魏。北魏封他为宋王,先把武邑公主嫁给了他,一年后武邑公主死后,再娶建兴长公主,建兴长公主死后,再娶平阳长公主。刘昶在彭城西南营墓,与三公主同茔而异穴。.

新!!: 宋文帝和武邑公主 · 查看更多 »

武陵郡

武陵郡,中国西汉时设置的郡,在今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境。.

新!!: 宋文帝和武陵郡 · 查看更多 »

武昌郡

武昌郡,三国到隋朝的郡。.

新!!: 宋文帝和武昌郡 · 查看更多 »

殷孝祖

殷孝祖(),陳郡長平人。南朝宋時期將領。殷孝祖曾祖父是東晉名士殷浩之父殷羨,雖然出身一流大族陳郡殷氏,但孝祖的祖父及父親都寂寂無聞。殷孝祖曾參與抵抗北魏及討伐竟陵王劉誕的戰事,在義嘉之難時支持宋明帝,但在作戰時戰死。.

新!!: 宋文帝和殷孝祖 · 查看更多 »

殷皇后

殷皇后(),陳郡长平县(今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人,刘宋“元凶”皇帝劉劭的皇后。.

新!!: 宋文帝和殷皇后 · 查看更多 »

殷琰

殷琰(),字敬珉,陳郡長平人。南朝宋官員,殷羨曾孫殷孝祖的族子。.

新!!: 宋文帝和殷琰 · 查看更多 »

殷淑儀

殷淑儀(),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側室,本名不詳,父親為南郡王劉義宣。.

新!!: 宋文帝和殷淑儀 · 查看更多 »

殷景仁

殷景仁()《宋書·文帝紀》:「十一月癸丑,尚書僕射、揚州刺史殷景仁卒。」據轉。,一名鐵,陳郡長平人。中国南朝宋政治人物,受宋文帝重用,官至揚州刺史、尚書僕射。晉太常殷融曾孫。.

新!!: 宋文帝和殷景仁 · 查看更多 »

段宏

段宏,五胡十六国南燕、东晋到南朝宋时鲜卑人。 段宏开始在后燕皇帝慕容宝属下为员外郎,397年,北魏攻打後燕,乐浪王慕容惠、中书侍郎韩范、员外郎段宏、太史令刘起等人率领工匠、艺伎等三百人逃奔邺城。南燕建立,段宏归附慕容德,为尚书左仆射。403年,司隶校尉慕容达谋反,殿中帅侯赤眉开门接应。段宏听说宫中有变,率兵屯守四门。慕容德入宫,诛杀侯赤眉等。慕容达出奔北魏。405年,慕容超即位,亲信公孙五楼。慕容德原来的大臣北地王慕容钟、段宏心中不安,请求去外地任职。慕容超任命慕容钟为青州牧,任命段宏为徐州刺史。段宏和慕容钟说公孙五楼“黄犬之皮,恐终补狐裘也。”406年,慕容法与慕容钟、段宏准备反叛。慕容昱攻克莒城,段宏投奔北魏。409年十月,刘裕北伐南燕时,段宏从北魏投奔刘裕,授中兵参军,从征后秦。418年,关中失守,背负雍州刺史刘义真逃归。刘裕以段宏为宋台黄门郎、领太子右卫率。430年,宋文帝派骁骑将军段宏率领精锐骑兵八千人北伐北魏,直指虎牢。431年,檀道济率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抗击魏军,大破北魏安平公乙旃眷(叔孙建)的军队。段宏最后官至征虏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段宏著有《韵集》八卷。见于《隋书·经籍志》。.

新!!: 宋文帝和段宏 · 查看更多 »

永弘

永弘(428年五月—431年正月)是十六國時期西秦政權君主乞伏暮末的年號,共計3年餘。这是西秦的最后一个年号。.

新!!: 宋文帝和永弘 · 查看更多 »

永嘉郡

永嘉郡,中国东晋时设置的郡。.

新!!: 宋文帝和永嘉郡 · 查看更多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写于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

新!!: 宋文帝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查看更多 »

江夏郡

江夏郡,中國古郡名。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

新!!: 宋文帝和江夏郡 · 查看更多 »

江夷

江夷(),字茂遠,濟陽考城人。晉黃門侍郎、《徙戎論》作者江統的曾孫,祖父江虨及父江敳皆在東晉任官。東晉末及南朝宋官員,在宋官至尚書右僕射。.

新!!: 宋文帝和江夷 · 查看更多 »

江湛

江湛(),字徽淵,濟陽考城人。湘州刺史江夷之子。南朝宋官員,與徐湛之俱甚得宋文帝重用,曾大力支持第二次元嘉北伐,並參與文帝廢立太子的圖謀,但在太子劉劭發動的兵變中被殺。.

新!!: 宋文帝和江湛 · 查看更多 »

江敩

江敩(),南朝宋齐间士族贵戚。字叔文,济阳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东)人。宋文帝外孙,宋孝武帝女婿,经历宋,齐两朝,任中书郎、豫章内史、侍中、都官尚书等职位。是当时的士族名流,曾经当面侮辱欲跻身士族名流的权臣纪僧真,齐武帝也对他无可奈何。.

新!!: 宋文帝和江敩 · 查看更多 »

求那跋摩

求那跋摩(Gunavarman,),意译为功德铠,迦湿弥罗国王子、僧人,佛经翻译家。.

新!!: 宋文帝和求那跋摩 · 查看更多 »

沭阳县

沭阳县,简称沭,是一个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北部的城市,江苏省三个试点省直管县之一。因位于沭水之阳而得名,有“花乡”的美誉。沭阳经济综合竞争力较强,位列中国百强县47位。.

新!!: 宋文帝和沭阳县 · 查看更多 »

河東郡 (中國)

河東郡,中國古代的郡。.

新!!: 宋文帝和河東郡 (中國) · 查看更多 »

沈皇后

沈皇后,可以指:.

新!!: 宋文帝和沈皇后 · 查看更多 »

沈约

沈约(),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新!!: 宋文帝和沈约 · 查看更多 »

沈懷遠

沈懷遠(),吳興武康人。南朝宋官員,兄長是侍中沈懷文。沈懷遠因太子劉劭巫蠱之禍而險被殺,但因在討伐劉義宣一事上建功而得免死。.

新!!: 宋文帝和沈懷遠 · 查看更多 »

泰始 (程道養)

泰始(432年正月—437年四月)是南朝時期益州領導趙廣、程道養的年號,共計5年餘。.

新!!: 宋文帝和泰始 (程道養) · 查看更多 »

洛阳历史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核心发祥地,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元代以前,洛阳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的天然法定都城,大一统的王朝多以洛阳为首都或陪都,割据政权也均以进入洛阳作为逐鹿的目标和自身正统性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承载了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元代以后因战乱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洛阳地位有所下降,退化为中部地区一个普通县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折射了中国各地方在农业社会晚期的普遍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洛阳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工商业发展都有较大的飞跃,成为以重工业制造和历史文化旅游闻名的重要城市,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反映了一个内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历程。.

新!!: 宋文帝和洛阳历史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宋文帝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淮阳公主 (刘宋)

淮阳长公主,中国南北朝刘宋公主,宋文帝第九女。生母不详。 淮阳长公主在嫁給了江湛的儿子江恁。江湛官至吏部尚书,在太子刘劭弑杀宋文帝时,一并被杀。江恁为长子,官至著作佐郎。公主所生江斅,官至侍中。是宋孝武帝的驸马,娶臨汝公主。.

新!!: 宋文帝和淮阳公主 (刘宋) · 查看更多 »

淑妃

淑妃,中国、朝鮮半島、越南妃嫔的等级之一。.

新!!: 宋文帝和淑妃 · 查看更多 »

湘东郡

湘東郡,中國孫吳至南朝時設置的一個郡。.

新!!: 宋文帝和湘东郡 · 查看更多 »

潼阳镇

潼阳镇,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即原阴平乡。.

新!!: 宋文帝和潼阳镇 · 查看更多 »

濟南郡

濟南郡,中國古郡名,西漢初年置。高帝時稱博陽郡,為齊國支郡,後改名濟南郡。呂后時分齊國之濟南郡置呂國、濟川國。文帝時置濟南郡。治東平陵縣(故城在今山東省章丘市龍山北)。武帝時析濟南郡置泰山郡,屬青州刺史部。東漢置濟南國,屢除為郡。魏置濟南國。晉置濟南郡,移治歷城。北魏于濟南郡之地置齊州,遂為州治。隋時罷濟南郡,此後至唐,或為齊郡,或為齊州。.

新!!: 宋文帝和濟南郡 · 查看更多 »

會稽郡

會稽郡,中國古郡名。秦置,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漢初曾為韓信楚國、劉賈荊國、劉濞吳國領地。七國之亂後復置會稽郡。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區,是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隸屬于揚州刺史部。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在今浙江紹興城區),領十五縣。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部)、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衢州、金華一帶)。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隋文帝滅陳,廢會稽郡,置吳州。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後又改為會稽郡。唐初置越州,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肅宗時復為越州。.

新!!: 宋文帝和會稽郡 · 查看更多 »

海南省

海南省,简称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海南省位於中國的最南端,包括海南島、中沙、西沙、南沙群島及其周圍的海域,全省陸地總面積3.54萬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島陸地面積3.39萬平方公里,面積與台灣島相近35,882.6258 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也是中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以及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其常住人口867.15万人,省会为海口市。.

新!!: 宋文帝和海南省 · 查看更多 »

海鹽公主 (劉宋)

海鹽公主,是中国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第四女,母亲是蔣美人。 海盐公主与异母兄弟刘濬乱伦私通。元嘉二十三年(446年),海盐公主的驸马赵倩知道此事,吵闹中拉断了宫帐的带子。宋文帝刘义隆知道后下诏令赵倩和公主离婚,处死了公主的母亲蒋美人,但没有处罚海盐公主和刘濬。赵倩之父赵伯符惭愧恐惧而病卒,而海盐公主因为母亲微贱,竟不需为母服丧。.

新!!: 宋文帝和海鹽公主 (劉宋) · 查看更多 »

浔阳公主

浔阳公主可以指:.

新!!: 宋文帝和浔阳公主 · 查看更多 »

新安郡 (西晋)

新都郡,後改稱新安郡,中国東漢末年设置的郡。.

新!!: 宋文帝和新安郡 (西晋) · 查看更多 »

新会区

新會(新會(會城)話:,汉语拼音:Xīnhùi),簡稱新或會,古稱冈州,因盛產蒲葵而别稱葵乡,位於珠江三角洲西部西江、潭江下游匯合處,名稱來自新會郡,現為中國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市轄區,下轄1街道10鎭,全區總人口为86萬,市区人口38萬。當地居民以漢族的四邑族群為主,母語為粤語四邑片新会話。新会建置於东晋末年,迄今近一千六百年,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四邑地区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從明代起新会的文化教育就非常發達,是中國產生進士、举人和兩院院士最多的城市。在近現代史上,新会位列广东最迟開放通商的两個城市之一。這裡的習俗、文化、傳統藝術、建築形式都独具風格,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徵。這裡是梁启超、陳献章、陳垣、劉德華等名人的故鄉,同時又作為岭南学派和岭南琴派的發源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新会還是70萬海外華人的祖籍地,為广东一大僑鄉。 新会市史志办公室,1999.3.

新!!: 宋文帝和新会区 · 查看更多 »

新會歷史

新会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当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222年,孫權在今司前鎮河村附近為治所设平夷縣,新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此开始。从南朝的馮業南渡新会到宋末的罗贵南迁,新会在中原汉人历次移民潮的长期推动下逐渐繁荣起来。“新会”之名始于東晉元熙二年(420年)。而新会的古称“冈州”就来源于唐代新会县为冈州州治所在。1279年南宋灭亡前夕,新会成为南宋最后的行都所在地。到了明代,新会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的黄金时期,位列广东三大城市之一。清末,新会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随着1904年江门开埠,以及之后新宁铁路通车,新会成为四邑交通枢纽。1939年到1945年抗日戰爭时期,新会饱受战火摧残。1949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新会城。改革开放以后,新会经济发展迅速。.

新!!: 宋文帝和新會歷史 · 查看更多 »

文成元皇后

文成元皇后(),李姓,梁国蒙县人,北魏文成帝的妃子,追封为文成元恭皇后。 李氏的生年没有记载。李氏父亲李方叔,为南朝宋文帝时期的济阴郡太守。李方叔经常说这个女儿应当会地位很高。李氏长大后,容貌很美丽。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永昌王拓跋仁(拓跋焘的侄子)带兵经过她的故乡,顺路强抢了李氏为妾。兴安二年(453年),拓跋仁以谋反罪名被杀,李氏被没入皇宫为婢。后被刚刚长成少年的文成帝看上,二人于库房内发生肉体关系,遂在兴安三年七月生下皇长子拓跋弘,被封为贵人。 太安二年(456年)正月,拓跋弘立为太子,李氏按照子贵母死的制度被赐死,书写遗嘱并召来她在北魏结拜的义兄李洪之托付后事,诀别之时李氏哭得死去活来,每呼唤一声“兄弟”都要捶胸号啕,就此被害。谥曰元恭皇后,葬金陵,配飨太庙。.

新!!: 宋文帝和文成元皇后 · 查看更多 »

慧琳

慧琳,南朝宋僧人。俗姓刘。秦郡秦县(今江苏南京六合区北)人。 少年出家为名僧道渊的弟子,住建业(今江苏南京)冶城寺。学问渊博,史称其“有才章,兼外内之学”,精研佛教经义,通晓儒家典籍及老庄思想。为人俳谐好语笑,才情卓越,有才辩,善文辞。有文集十卷,注《孝经》及《庄子·逍遥游》及《老子道德经》等。与庐陵王刘义真等往来,曾著《均善论》(《白黑论》),假借白学先生与黑学道士之辩论,对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本无宗的“本无”说进行了批评。批评佛教鬼神迷信及般若本无论。指出佛教鬼神之说荒诞无稽,主张废鬼神之说,认为神佛崇拜劳民伤财,倡修利迁善。深得宋文帝刘义隆赏识。元嘉年间参与朝廷机要,商讨国家大事,宾客盈门,寺前常有车马数十辆,权势颇大,时有“黑衣宰相”之称。.

新!!: 宋文帝和慧琳 · 查看更多 »

慕利延

慕利延(),又作慕延,封西平王,為4-6世紀建立之吐谷渾第十一任統治者,他為惠王慕璝弟弟,承襲惠王擔任首領。 北魏封他为镇西大将军,西平王。刘宋封他为镇西将军、秦州、河州刺史,陇西王。439年,改封河南王。北魏灭北凉,他惧怕西奔,魏太武帝安抚後,他才返回。444年,他杀死侄子纬代,纬代的弟弟叱力延等人到北魏,请求攻打慕利延。他被北魏晋王拓跋伏罗击败,逃到白兰。侄子拾寅逃到河曲,从弟伏念率领一万三千人归降北魏。445年8月,被北魏打敗,退自于闐,南征罽賓。446年復位。450年,向刘宋朝贡,请求从龙涸入刘宋避难。后来北魏撤军,没有迁徙。.

新!!: 宋文帝和慕利延 · 查看更多 »

慕璝

慕璝,(),為4-6世紀建立之吐谷渾第十任統治者,他為烏紇提之子,威王阿豺同母異父弟,承襲威王擔任首領,在位期間為425年-436年。 他南结刘宋、北交北凉、夏国,被赫连定封为河南王。和北凉沮渠蒙逊联合攻打西秦,西秦迁居到陇西,他占据西秦之地。431年,俘虏夏国皇帝赫连定,灭夏国。把赫连定送到北魏国都平城报捷,被魏太武帝封为大将军、西秦王。432年,朝贡刘宋,宋文帝封他为陇西王,于是归还夏国俘虏的南朝将士。436年死后,北魏赐谥号惠王,弟弟慕利延即位。.

新!!: 宋文帝和慕璝 · 查看更多 »

承平 (北魏)

承平(452年二月-十月),或作永平,是北魏南安王拓跋余的年號,歷時數月。 《魏書》作永平,《宋書》、《資治通鑒》作承平。李崇智以永平為後來的北魏宣武帝的其中一個年號,認爲宣武帝應不會承繼舊年號,所以從承平。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1月 ISBN 7101025129.

新!!: 宋文帝和承平 (北魏) · 查看更多 »

承平 (沮渠無諱)

承平(443年-460年),是大涼君主沮渠無諱、沮渠安周的年號,共計17年。二年六月沮渠安周沿用。 吐魯番出土文物中有:“承平三年歲次大梁(酉)”、“承平十五年歲在丁酉”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1月 ISBN 978-7-101-02512-5、“承平十三年歲在乙未”等與沮渠無諱的承平干支配合的字樣;不過亦有與沮渠無諱的承平干支不配的“承平五年歲在丙戌”、“承平八年歲在己丑”字樣。學者認爲此與沮渠無諱的承平干支不配的承平年號當是麴氏高昌的第一個年號。另外,在沮渠牧犍的承和年號和承平之間可能存在一個437年起至442年的建平年號。.

新!!: 宋文帝和承平 (沮渠無諱) · 查看更多 »

承和 (北凉)

承和(433年四月-439年九月),或作永和,是十六国時期北涼君主沮渠牧犍的年號,共計6年餘。 由於《太平御覽》引《十六国春秋》作永和年號,因此《資治通鑒·宋紀·元嘉十年》條跟隨;記載紀元的書籍又跟隨通鑒的記載。學者根據《高僧傳》、《魏書》和《北史》的相同記載承認沮渠牧犍的承和年號,從而認爲永和年號為錯誤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1月 ISBN 7101025129。 另外,甘肅出土的石刻有“……緣禾三年嵗次甲戌”字樣。。學者認爲永和年號可能緣和之錯誤, 但是“緣和三年嵗次甲戌”則指“緣和元年”應為壬申年,與史書記載的永和或承和的干支均不合。.

新!!: 宋文帝和承和 (北凉) · 查看更多 »

承光 (夏)

承光(425年八月—428年二月),或作承陽、永光,是十六國時期夏國君主赫連昌的年號,共計2年餘。 《晉書》作承光。《魏書》和《太平御覽》作永光。甘肅出土的塔有“承陽二年嵗在寅……”字樣 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1月 ISBN 7101025129。由於北凉曾奉夏正朔和丙寅為承光二年的干支,所以學者懷疑史籍記載承光為承陽之錯誤;即使承光沒有錯誤,北涼是用了同韻意義相近的陽字代替了光字。後來北凉奉北魏正朔時,遵照諧音,將“延和”和“太延”分別改作“緣禾”和“太緣”。施新榮,《國内20世纪以來的高昌史研究綜述》,原载《吐鲁番學研究》2003年第2期。引用於UTC時間2006年1月19日 03:53。歐亞學研究網: 。.

新!!: 宋文帝和承光 (夏) · 查看更多 »

承玄

承玄(428年六月-431年十二月),是十六国時期北涼君主,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的年號,共計3年餘。甘肅出土的造經塔殘石有與史書記載不同的“承玄二年嵗在戊辰”字樣。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1月 ISBN 7101025129 。.

新!!: 宋文帝和承玄 · 查看更多 »

拓跋建

拓跋建(),鮮卑名樹洛真,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第五子、景穆帝拓跋晃及南安隱王拓跋余之兄弟。生母伏椒房。爵封廣陽王。.

新!!: 宋文帝和拓跋建 · 查看更多 »

拓跋他

拓跋他(),鮮卑名它大翰,魏道武帝拓跋珪之孙,阳平王拓跋熙的长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宋文帝和拓跋他 · 查看更多 »

曹不興

曹不興又作曹弗兴,三國時期東吳吴兴人。著名畫家。.

新!!: 宋文帝和曹不興 · 查看更多 »

曹達

曹達,又作司馬曹達,5世纪元前半叶(古坟时代中期)的倭国官吏,具体生卒年不详。 其为倭王赞(倭五王之一)的臣子,被推测为是从中国渡往日本的“渡来人”。.

新!!: 宋文帝和曹達 · 查看更多 »

曇無讖

曇無讖(梵文:Dharmakṣema,385年—433年/439年?),又音譯為曇摩懺、曇無懺,意譯竺法豐,中天竺人(《魏書》說他是罽賓人),南北朝佛教高僧,為著名譯經家,是涅槃宗的始祖。《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沮渠蒙逊有凉州,亦好佛法,有厨宾沙门昙无谶,习诸经论于姑臧,与沙门智嵩等,译《涅槃》诸经十余部。又晓术数、禁咒,历言他国安危,多听中验。蒙逊每以国事咨之。”;《梁高僧传》卷二《昙无谶传》.

新!!: 宋文帝和曇無讖 · 查看更多 »

晋十六国南北朝历史年表

晋十六国南北朝历史年表列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年表。.

新!!: 宋文帝和晋十六国南北朝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晋安郡

晋安郡,中国古代的郡。.

新!!: 宋文帝和晋安郡 · 查看更多 »

424年

没有描述。

新!!: 宋文帝和424年 · 查看更多 »

44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宋文帝和440年代 · 查看更多 »

45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宋文帝和450年代 · 查看更多 »

453年

没有描述。

新!!: 宋文帝和453年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