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孫元化

指数 孫元化

孫元化()字初陽,一字火東,大明南直隶松江府嘉定县高桥何家弄(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人,天主教基督徒,聖名依納爵(Ignacio),明末官员、数学家、火器专家,徐光启的学生。.

目录

  1. 26 关系: 劉興治 (明朝)吳橋兵變大凌河之役孔有德孙承宗宁远之战崇禎帝康熙帝張可大 (明朝)何可綱余大成侯震暘利玛窦规矩傾城傾國凌力王廷試王在晉祖大壽登萊巡撫謝璉 (萬曆進士)耿仲明耿精忠李九成梁廷栋沈棨明史人物列表

劉興治 (明朝)

劉興治(-1631年),又名劉五。原籍遼東,明末軍事人物。 與劉興沛、劉興祚、劉興基、劉興梁、劉興賢、劉興邦等七兄弟(劉興沛、劉興邦非親兄弟)長期守遼東,排行第五,又名劉五。開原城被建州首領努爾哈赤攻破,劉氏兄弟全部投降後金,後來與其兄劉興祚反正歸明,劉興治前往寧遠投奔袁崇煥。 後來於是袁崇煥殺毛文龍時,由於劉興治支持袁崇煥,故「左右無譁者」。崇禎三年(1630年)四月十二日,劉興治接受後金皇太极的招降,暗中准备再次叛逃後金。當時因其兄弟刘兴祚战死殉國,朝廷懷疑刘兴祚再假死叛投後金而未与抚恤,他气愤不平,迁怒代署皮岛诸务的陈继盛有意不奏报。平时两人不睦,此时遂动杀机,借祭祀刘兴祚,设计将陳繼盛及欽差通判劉應鶴等百餘人殺死。事後日夜趕造護甲,「養夷八百,造甲製銃,便四顧無忌,小霸自雄」,迎其兄劉興沛於長山島。日後劉興治向明廷還歸皮島,陞副總,暗中卻與後金皇太極勾結,欲再投後金。崇禎四年(1631年)登萊總兵黃龍平皮島之亂,沈世魁將劉興治殺死。八月二十一日,登萊巡撫孫元化將劉興治、劉興梁首級解送到京,傳首九邊。.

查看 孫元化和劉興治 (明朝)

吳橋兵變

吳橋兵變是明代的一場兵變,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女真首領皇太極攻大凌河(今遼寧錦縣)。登萊巡撫孫元化急令部下孔有德支援,但孔部缺乏食物、銀錢,經過吳橋時,一個士兵飢寒交迫,搶了當地門閥王象春家僕的一隻雞,兩方發生爭執,家僕被殺,王象春之子不肯甘休,四處伸冤,全軍大怒,擁立孔有德造反,孔的舊交耿仲明也跟進。崇禎六年(1633年)孔、耿力量不支,只好投降皇太極。因孔部掌握了當時先進的火砲技術,使得滿人的軍備大興。.

查看 孫元化和吳橋兵變

大凌河之役

大凌河之役发生在崇禎四年(1631年),祖大壽築大凌河城(今屬遼宁錦縣)。 八月皇太極以傾國之師,兵圍大凌河,以紅衣大砲攻城,孫元化急令孔有德救之,至吳橋發生兵變,有德倒戈回山東,登州城陷,史稱吳橋兵變;孫承宗派宋偉、吳襄二將率兵四萬相繼數次增援救援大壽,宋、吳兩將素不和,在長山坡遭遇潰敗,錦州告急,第四次增援行動中,吳襄部率先逃遁,太僕寺卿監軍道張春等三十三將被俘;三月中“军士饥甚,杀其修城夫役及商贾平民为食,析骸而炊。又执军士之羸弱者,杀而食之。”不久祖大壽糧盡而降,大寿副将何可綱不从,大寿执之,于后金诸将前杀之。可纲不变色,不出言,含笑而死。城内饥人,争取其肉。后大寿编假奏报朝庭曰:可纲慰阁部,献身为食。大壽與從子祖澤遠率所屬兵350人出逃錦州,前後守城十年。.

查看 孫元化和大凌河之役

孔有德

孔有德(),明末清初武将。辽东(今辽宁辽阳)人,原籍山东。.

查看 孫元化和孔有德

孙承宗

孙承宗(),字稚繩,號愷陽,直隸高阳县南街村(今属河北省)人。明朝政治、軍事人物,榜眼及第,官至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致仕後與清军戰鬥殉國。諡文忠,清朝改諡忠定。.

查看 孫元化和孙承宗

宁远之战

宁远之战是明清戰爭的一部分,發生於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遼寧省兴城市。天啟六年正月(1626年)明朝和后金之间进行的一场战役,明军取得勝利,后金軍戰败,这也是首次明军打敗後金軍。.

查看 孫元化和宁远之战

崇禎帝

明思宗朱由檢(),或稱崇禎帝,明朝第十七代、末代皇帝。 思宗为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五歲時,其母劉氏獲罪,被時為太子的光宗下令杖殺,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後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撫養至成人。於天启二年(1622年)年被兄長明熹宗册封為信王。明熹宗於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8月)駕崩,由于没有子嗣,朱由检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登基,时年十八歲。次年改元崇禎,是为明思宗。 思宗一生操勞,夜以繼日的批閱奏章,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崇祯年間,与萬曆、天啟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即位之初就大力铲除阉党,曾六度下诏罪己,惜其生性多疑,能力不足,无法挽救衰微的明朝。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崇祯十七年(1644年)發生甲申之變,李自成攻破北京,思宗在煤山一树上吊身亡,终年三十五岁,在位十七年。 南明予其庙号「思宗」,后改「毅宗」、「威宗」,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朝追谥「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端皇帝」,庙号「怀宗」;后去庙号,改谥为「庄烈愍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查看 孫元化和崇禎帝

康熙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a),又稱康熙帝,汗號「恩赫阿木古朗汗」(Энх Амгалан хаан)(),爱新觉罗氏,諱玄燁,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宫,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聖祖仁皇帝」(a),葬于景陵。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一般将康熙、雍正及--时期合共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查看 孫元化和康熙帝

張可大 (明朝)

張可大(),字观甫,南直隸应天(今南京)人。明朝南京羽林衛軍籍。.

查看 孫元化和張可大 (明朝)

何可綱

何可綱(),又作何可剛,明朝遼東人。是袁崇煥的部屬,任職寧遠道中軍,為人廉潔勇敢,具有良好的領導統御才幹,擅長安撫士兵。何可綱先後於寧遠大捷、寧錦之戰成功守備寧遠城,備受袁崇煥推崇,與趙率教、祖大壽共為抗清三將《明史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何可綱》:「臣妄謂五年奏凱者,仗此三人之力,用而不效,請治臣罪。」。於1628年清軍經蒙古入關侵犯明朝首都北京時,先大戰古冶鄉及雙望,接著營雙望諸山,之後收復永平。何可綱於大凌河之役時,與祖大壽被清軍團團困死大凌河要塞,彈盡糧絕之際,仍然不願投降,最後於滿清諸將面前被祖大壽殺死。.

查看 孫元化和何可綱

余大成

余大成,字集生,號石衲,江寧人。明朝政治人物。 余大成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官兵部職方司主事,崇禎二年(1629年)為兵部職司郎中,崇祯親賜“清执”二字,畢生崇拜袁崇煥。崇祯四年,以右副都御史,兼任山東巡撫。 崇禎五年,孔有德吳橋兵變,廣東道御史宋賢抨擊余大成毫無作為,只知「持齋戒殺,閉戶誦經」,余大成因「不禁叛亂,而禁殺生」,被譏為「白蓮都院」。孔有德攻佔登州,余大成、孫元化逃回北京,朝廷將孫元化處死,余大成充軍电白。崇祯八年(1635年)往广东电白,迂道至东莞,祭袁督师。余大成見梁廷栋說:“兵临城下,而自坏万里长城,岂计乎?”梁廷栋不悅,稱:“此上意也。”。因大赦还鄉,卒于家中。 著有《剖肝录》,清代撰《明史·袁崇焕列传》多引用此文。.

查看 孫元化和余大成

侯震暘

侯震暘(),字得一,號在觀、啟東,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人,蘇州府嘉定縣民籍,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孫元化和侯震暘

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规矩 ,指明朝時來華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玛窦的傳教方式與策略,利玛窦允許中國教友繼續祭天、祭祖、祭孔的舊俗。這規則一直被遵行,直到羅馬教皇克勉十一世發布禁令為止,教皇的禁令,也引爆了清康熙帝的反制,是為中國禮儀之爭。.

查看 孫元化和利玛窦规矩

傾城傾國

《傾城傾國》是凌力1990年代的歷史小說,由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主角是明朝大臣孫元化;為小說《少年天子》、《少年康熙》的前傳。 Category:1990年中国小说 Category:明朝晚期背景小说 Category:中國歷史小說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小說作品.

查看 孫元化和傾城傾國

凌力

凌力(),女,本名曾黎力,曾用筆名曾莉莉,為知名中國作家、歷史學家。生於延安,祖籍江西于都,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從事導彈工程技術工作十二年後,於1978年轉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任职。现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6屆全委。.

查看 孫元化和凌力

王廷試

王廷試,江西南昌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登癸丑科進士。天啟年間,累官至登州府知府。天啟七年(1627年),升任山東登萊道副使。后升山東按察使。崇禎二年(1629年),任登萊巡撫,旋即罷免。.

查看 孫元化和王廷試

王在晉

王在晉(),字明初,明朝南直隸苏州府太倉州人。明朝官员。.

查看 孫元化和王在晉

祖大壽

大壽(),字复宇,遼東(遼東寧遠今辽宁興城人)。明末將領,是吳襄的妻舅,不知是否為吳三桂的親舅。自稱祖逖之後。.

查看 孫元化和祖大壽

登萊巡撫

登萊巡撫,全稱巡撫登萊地方贊理軍務。明朝天啟元年增設,主理山東省東部登州府、萊州府一帶。.

查看 孫元化和登萊巡撫

謝璉 (萬曆進士)

謝璉(),字君實,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荊州府監利縣(湖北省監利縣)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萬曆四十四年,登進士。天啟年間,擔任泉州府知府,后改任河南汝寧府知府。天啟六年,擔任江西副使、分守湖東。天啟七年,任廣東按察使。崇禎三年,任江西右布政使。崇禎四年,任山東右布政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廵撫遼東山海關。崇禎五年,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廵撫登萊,在調度萊州部隊平定孔有德,后被逮捕遇害。.

查看 孫元化和謝璉 (萬曆進士)

耿仲明

耿仲明(),明末遼東蓋州(今遼寧蓋州)人,字雲臺。崇禎初年為登州參將。清初三藩之一。.

查看 孫元化和耿仲明

耿精忠

耿精忠(),中国清朝靖南王,三藩之一。 耿精忠為耿仲明之孫、耿繼茂的長子。耿家先世為山東人,被遷至遼東蓋州衛。耿仲明先為毛文龍轄下參將,毛文龍為袁崇煥所殺後轉投孫元化,孫元化為明廷所殺後,轉降努爾哈赤,順治初從多爾袞入關,1649年封靖南王。耿仲明死後,子耿繼茂襲爵。1671年耿繼茂卒,耿精忠襲靖南王爵。 耿精忠與肅親王豪格女成婚,封和碩額駙。繼位後,左右由於讖緯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謠,耿精忠便勸令部署將士以待變。1673年聞尚可喜將撤藩歸遼東,耿精忠與吳三桂為試探朝廷態度亦具疏請撤,康熙帝允許。吳三桂起兵時,招耿精忠共同起事,於是耿精忠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蓄髮易冠服,於福州虜殺福建總督范承謨(-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餘人,與吳三桂合兵入江西,並且邀台灣鄭經由海道取沿海郡縣為聲援,一時兵勢甚盛。 耿精忠叛亂時,康熙命康親王傑書、將軍賴塔分由浙江、衢州討之。鄭經以耿精忠未遵守約定,逕取漳州、泉州二州,納其降將。耿精忠見大勢已去,遂降清。1680年鄭經敗回臺灣,耿精忠請入覲,康熙令三法司按治囚禁。1681年雲南平定後,次年耿精忠被磔於市,范承謨子范時崇分割其肉祭墓。.

查看 孫元化和耿精忠

李九成

李九成(),明朝軍事人物。 原為毛文龍舊部,毛文龍為袁崇煥所殺後,與孔有德、耿仲明等自東江走登州,為孫元化收留。崇禎五年(1632年)爆發吳橋兵變,孔有德佔據登州後,推李九成為首領。其子李應元當時是千總。最後被平叛之明軍所殺。 L Category:李姓.

查看 孫元化和李九成

梁廷栋

梁廷棟(),河南鄢陵人。明末政治人物。 父梁克從,官至太常少卿。梁廷棟舉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召改禮部,歷官儀制司郎中。天啟五年(1625年),遷撫治西寧參議。官至兵部尚書。《明史》记载他“居中枢岁余,所陈兵事多中机宜”,“颇挟数行私,不为朝论所重。”曾與袁崇煥共事於遼。袁崇煥殺毛文龍之後,後金擁兵南下京城,梁廷棟上疏請斬袁崇煥,稱“則逆奴之謀既詘,遼人之心亦安”。崇禎三年(1630年)薦用孫元化為登萊巡撫。後被弹劾“纳贿营私”,“得闲住去”。 崇祯八年(1635年)起用为兵部右侍郎兼右都御史,“代杨嗣昌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崇禎九年(1636年)秋清兵入逼京師,“三人相掎角,皆退怯不敢战。于是宝坻、顺义、文安、永清、雄、安肃、定兴诸县及安州、定州相继失守。”据清人所撰之《明史》称,宣大總督梁廷棟與兵部尚書張鳳翼怯不敢戰,但尾其後而已。清兵至雄縣而返,沿途在樹上寫下「各官免送」四字。廷棟與鳳翼“两人恇怯不敢战,近畿地多残破,言官交章论劾。两人益惧,”“言官劾疏五六上,凤翼忧甚”,自知死罪難逃,每日服食大黃取瀉求死。九月初一日張鳳翼卒,不數日廷棟亦死。.

查看 孫元化和梁廷栋

沈棨

沈棨(qǐ),明朝政治人物。 沈棨為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曾邊事遼東,與袁崇煥、孫元化同事,官至兵部主事、宣府巡撫。清兵入宣府,沈棨與中官王坤等遣使議和,饋金帛牢醴,清兵于是退去。有女嫁與富戶屠熙之子屠尧。.

查看 孫元化和沈棨

明史人物列表

明史人物列表是《明史》中的人物列表,根据章节依次排列。明史为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为清朝张廷玉等人耗时一百余年、历经三代、四次大型修纂而成。其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它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该史也包括部分朱元璋起兵时至立国号前的一些人物故事,但内容不完全涉及南明王朝一些史事人物。.

查看 孫元化和明史人物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