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9 关系: 历史的垃圾堆,十月革命,安德烈·亚努阿里耶维奇·维辛斯基,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尤里·奥西波维奇·马尔托夫,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党(北库尔德斯坦-土耳其),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七月危機 (俄國),帕维尔·波里索维奇·阿克雪里罗得,伊涅萨·阿曼德,彼得格勒苏维埃,俄國臨時政府,俄国内战,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俄罗斯中央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俄国立宪会议,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喬治亞-奧塞提亞衝突,国际社会主义委员会,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切尔诺夫,真理报,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苏联,苏联军事史,苏联共产党,格里戈里·叶夫谢耶维奇·季诺维也夫,民主集中制,消息报,政党,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人党,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1917年俄国立宪会议选举。
历史的垃圾堆
历史的垃圾堆(Ash heap of history)是一个虚拟的地方,用来比喻随着历史推进,一些会逐渐消失或边缘化的事物、思想或者人物。这种说法在19世纪就开始在西方使用。使其流行开来的事件是,托洛茨基在彼得格勒第二次苏维埃大会闭幕时的一番言辞。1917年10月25日(儒略历),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在苏维埃内获得主导地位,托洛茨基对孟什维克(少数派)说到:“你们是可怜的、被孤立的人!你们破产了。你们玩完了。从现在起,去属于你们的地方吧——历史的垃圾堆!” 从那以后,这个词语开始被更广泛地应用。里根在1982年英国众议院的演讲中就指出“……自由和民主会将马列主义遗弃在历史的垃圾堆。”.
查看 孟什维克和历史的垃圾堆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p),苏联文献中正式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r),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列寧革命或布尔什维克政變,是1917年俄國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後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政府。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这场革命跟随并且利用了发生于同年的二月革命,那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并建立了以贵族和前贵族为主体组建的临时政府。此时城市工人开始组建委员会(俄语称「苏维埃」),其中革命者批评临时政府及其行动。发生于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并给当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占据多数(俄语称「布尔什维克」)的派别控制的苏维埃赋予了权力。紧接着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宣扬社会主义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随着这场革命未能得到彼得格勒以外地区的广泛承认,俄国内战(1917–1922)爆发并于1922年建立苏联。 这场革命由布尔什维克利用他们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的影响力组建武装力量来领导。布尔什维克赤卫队武装在指挥下开始于儒略历1917年10月24日接管政府建筑。翌日,冬宫(当时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所在地)被夺取。 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組織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以资产阶级的俄国临时政府,為1918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礎。而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资产阶级政府”;“冬宫之夜”也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查看 孟什维克和十月革命
安德烈·亚努阿里耶维奇·维辛斯基
安德烈·亚努阿里耶维奇·维辛斯基(Андре́й Януа́рьевич Выши́нский;),苏联政治家、法学家、外交家。他在1931年至1939年期间担任苏联总检察长,在苏联的大清洗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莫斯科审判和纽伦堡审判的公诉人。此后,在1949年至1953年期间担任苏联外交部部长,曾代表苏联签订德国投降文书以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
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是针对由官方宣扬像马列主义这样的官方思想的政党统治的一党制国家(人称“共产主义国家”)的行为的批评。.
尤里·奥西波维奇·马尔托夫
尤里·奥西波维奇·马尔托夫(Ю́лий О́сипович Ма́ртов;),笔名列夫·马尔托夫(Лев Мартов),俄罗斯共产主义革命家,孟什维克的领导人。.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国际音标:,,),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於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 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秘密报告”,对前領導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為活化,尤其文艺获得解冻。 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經濟得到改善。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1960年代,赫鲁晓夫治下的苏联與中華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对中国的援助计划。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在莫斯科发动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從此被迫淡出政壇至1971年逝世。.
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большевик),旧译布尔塞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布尔什维克派的领袖人物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工党应该建立一个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多数党员对其绝对服从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遭到了党内另一派的质疑和反对。1903年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派与党内的另一派孟什维克因意见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在《火星报》编辑部领导层选举时,由于布尔什维克人数多于对方,因此以俄语“多数派”得名。1917年,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以暴力夺取了俄国政权,最终在日后成为苏联共产党。虽然布尔什维克在俄语当中的意思是多数派,但是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当中实际上一直是少数。.
查看 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党(北库尔德斯坦-土耳其)
布尔什维克党(北库尔德斯坦-土耳其)(土耳其语:Bolşevik Partisi (Küzey Kürdistan-Türkiye),缩写为BP(KK-T))是土耳其的一个秘密的共产主义政党。1981年,土耳其共产党/马列的一些成员脱党另行组建该党。虽然该党的名称中带有“北库尔德斯坦”字样,但该党并不是一个以库尔德人为主的组织。.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Брестский мир;Friedensvertrag von Brest-Litowsk,常被简称为布列斯特条约或布列斯特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俄政府与同盟国(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签订的和约。.
七月危機 (俄國)
俄国革命的七月危机指的是发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于儒略曆1917年7月3日到7日(格里曆7月16日 – 20日),由士兵和无产阶级工人对俄國臨時政府发起的武装示威.
帕维尔·波里索维奇·阿克雪里罗得
帕·波·阿克雪里罗得 帕维尔·波里索维奇·阿克雪里罗得(Па́вел Бори́сович Аксельро́д 1850年8月25日 – 1928年4月15日 )是一位俄罗斯犹太人孟什维克、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列宁主义持一贯的反对立场。 Category:俄罗斯革命家 Category:孟什维克 Category:乌克兰犹太人 Category:俄罗斯社会主义者 Category:犹太人社会主义者 Category:在德国的俄罗斯人 Category: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员.
伊涅萨·阿曼德
伊涅萨·费奥多罗芙娜·阿曼德 (原名伊丽莎白-伊涅斯·史蒂芬妮·德艾本维勒;)是法裔俄罗斯共产主义政治家,布尔什维克成员,女权主义者。她的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在俄罗斯渡过。 阿曼德在沙皇俄国时期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和苏维埃政权早期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由于跟列宁的特殊关系,她的事迹在斯大林时期被刻意隐瞒了,直到1990年代才得到一部分披露(至今仍有许多有关她的文件被俄罗斯列为机密)。 历史学家迈克尔·皮尔逊曾如是说:“她帮助他(列宁)恢复了地位,并将布尔什维克打造为比沙皇更为集权的政治力量;与此同时,到1919年她成为了莫斯科最具权势的女人。”.
查看 孟什维克和伊涅萨·阿曼德
彼得格勒苏维埃
彼得格勒苏维埃(Петроградский совет,Petrogradskiy sovet),全称彼得格勒工人与士兵代表苏维埃(Петроградский Совет рабочих и солдатских депутатов,Petrogradskiy sovet rabochikh i soldatskikh deputatov),又称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意为“会议”),是一个位于俄罗斯帝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城市议会。在俄国临时政府统治俄国期间,彼得格勒苏维埃是其最大的反对派势力,其成员同时也是十月革命期间关键的生力军。 彼得格勒苏维埃成立于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当时作为工人和士兵的代表机构。此时彼得格勒已经有了市议会,。同年三月,反对彼得格勒苏维埃裁决的工人们进行了一次大罢工,彼得格勒苏维埃对罢工者持敌对态度。孟什维克声称,这些工人的不服从行为,是在“为苏维埃抹黑”。.
查看 孟什维克和彼得格勒苏维埃
俄國臨時政府
俄国临时政府(Вре́менн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1917年3月15日─11月7日)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后,在彼德格勒成立的政府,這個政權建立的國家正式名称为俄羅斯共和國,這個政权存在只有7個多月便在十月革命中被布尔什维克消滅了。 1917年,二月革命发生,沙俄政府崩溃。原属政府的杜马与彼得格勒苏维埃争夺政府领导权。双方最后和解,决定成立一个临时政府,并让它主持俄国立宪会议的选举。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逊位,其弟米哈伊尔大公拒绝接受王位,王朝正式灭亡。临时政府接管俄罗斯,成為俄國土地上唯一的合法政權。但是由于苏维埃渐渐壮大,列宁開始号召“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虽然苏维埃當初只是俄國政府下的一個政黨,但是後來他們漸漸掌控俄國的军队、工厂和铁路,又獲得了工人們的支持,最後以武装推翻俄國政府。.
查看 孟什维克和俄國臨時政府
俄国内战
俄国内战(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后来又称為苏联国内战争或對蘇干涉戰爭,是於1917年11月到1922年10月,在前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红军和由反布尔什维克力量组成的松散的联合力量白军,还有多国出兵干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外蒙古和波斯。苏联官方称法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红军于1919年在乌克兰击败白军,并在西伯利亚击败亚历山大·高尔察克的武装。随后彼得·弗兰格尔领导的白军于1920年秋在克里米亚被击败。 许多独立运动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和战争的进行而发起。其中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和波兰成为主权国家。前俄罗斯帝国的其余领土在战后成立苏联。.
查看 孟什维克和俄国内战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рабочая партия,缩写为РСДРП)是由一群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所組成的社会主义政党,前身为1883年由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薇拉·查苏利奇、巴威尔·阿克雪里罗德等在瑞士日内瓦建立的劳动解放社。1898年在明斯克由几个政党组织联合成立。1903年,该党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1917年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夺取俄國政权,最终演变为苏联共产党。 1903年至191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下设国外局、俄罗斯中央局,分别领导海外与俄国内的党组织活动。 Category:俄罗斯历史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俄罗斯帝国政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俄罗斯中央局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俄罗斯中央局存在于1903年至1917年,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流亡海外期间,受该党中央委员会授权领导俄国国内的党组织与党的活动的秘密机关。 1912年1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拉格召开六大,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正式决裂,六大中央委员会重组了俄罗斯中央局,接受列宁的领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罗斯中央局的领导成员被捕,停止活动。1915年恢复活动,主要是贯彻列宁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宣传鼓动。1917年二月革命,莫洛托夫领导的俄罗斯中央局于3月12日发布“告俄国公民”,宣布推翻沙俄统治、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1917年3月18日,俄罗斯中央局恢复出版《真理报》。1917年4月7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在彼得格勒召开七大,俄罗斯中央局停止存在。.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Третий съезд РСДРП)于1905年4月25日至5月10日(旧历4月12日至27日)在英国伦敦举行。 孟什维克中央委员会于1905年2月7日发起抵制这次代表大会、并将列宁开除出党的投票。两天后,这个委员会11名成员中有9人被捕。 此次代表大会是布尔什维克的代表大会,仅有少数孟什维克出席。孟什维克则在日内瓦另外举行代表大会。此次会议极为保密,至今仍不明白使用的大厅的名字。和亚历山大·波格丹诺夫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除了常规话题之外,1905年俄国革命的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列宁希望党在日俄战争中支持日本(约瑟夫·毕苏斯基用了同样的战略)。此次会议决定将中央委员会和党报搬到俄国,以迫使列宁回到俄国。最终,列宁在同年的11月回到俄国。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1905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05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Второй съезд РСДРП)于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旧历7月17日至8月10日)举行。最初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开会。后来可能是受到俄国大使的外交压力,比利时警方于8月6日将与会代表驱逐出境,后来转至英国伦敦开会并在那里结束。 此次会议上共分为37期,共有51名代表出席,其中33人为《火星报》派支持者,5名有崩得的背景,2人是(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工人应该专注于经济需求而不是政治需求)、6名代表是中立派。第四期议题是党应该支持无产阶级专政,除了经济派的阿基莫夫(Акимов,真名Владимир Петрович Махновец)弃权之外的其余人都投了赞成票。 此次会议上,弗拉基米尔·列宁与尤里·马尔托夫就基本原则发生了重大分歧。马尔托夫主张信任群众行动的自发性,坚持以第二国际为建党模式,主张把一切愿意入党的人全部吸收进来。这与列宁所主张的民主集中制、党员高度服从组织的主张格格不入。马尔托夫批评列宁的主张是搞“雅各宾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则批评马尔托夫是“机会主义者”。列宁的观点受到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支持,马尔托夫的观点则受到列夫·托洛茨基的支持。会议上有28-23票支持马尔托夫,但他的支持者中包括7名崩得成员和经济派,后来突然退场。左翼的列宁才得以取得多数派地位,因而其派系自称“布尔什维克”,称呼马尔托夫的派系为“孟什维克”。 此次会议选出第二届中央委员会,三名成员Friedrich Lengnik, Vladimir Noskov 和 Gleb Krzhizhanovsky全是列宁的支持者。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1903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Лондонский съезд РСДРП)于1907年5月13日至6月1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第五次代表大会是统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所有代表大会中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出席者包括105名布尔什维克代表、97名孟什维克代表、59名崩得代表、44名、29名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党代表以及4名无党派人士。 此次会议在哈克尼区的举行了共35期,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在会上发生了激烈交锋。布尔什维克提出要发动武装起义来对抗沙皇统治,孟什维克领袖尤里·马尔托夫公开指责此举为“叛徒”。此外,双方在与工会运动的关系上也存在分歧。孟什维克提出要建立“工人的代表大会”,第一步是要将党改变为西欧式合法的社会民主党。波兰社会民主党和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党支持布尔什维克,崩得则支持孟什维克。不具备投票权的代表列夫·托洛茨基居中调停。作为接受温和派立场的他是唯一一个能够调停双方分歧的人。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1907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07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IV съезд РСДРП)于1906年4月23日至5月8日(旧历4月10日至2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此次大会出席的代表中有112名具有投票权,代表57名当地党组织成员,22名代表仅有协商权没有投票权。其他参加代表来自各民族的社会民主党派:来自崩得的3人、来自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党的3人,来自的1人,来自芬兰工党的一人,另外还有一名来自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工党的一名代表。来自布尔什维克的代表包括米哈伊尔·伏龙芝、米哈伊尔·加里宁、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弗拉基米尔·列宁、阿纳托利·卢那察尔斯基、、、、约瑟夫·斯大林、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和。此次会议主要议程是土地问题,对现状和无产阶级任务的评估,对国家杜马的态度,以及组织问题。对于各项议题,在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间都产生了痛苦的争论。列宁就土地问题、现状、以及对国家杜马选举的策略、武装起义以及其他问题做了报告。 在此次代表大会上,孟什维克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因而轻微地决定了其性质。此次大会采纳了孟什维克在许多问题上的决议包括土地问题、对国家杜马态度的问题等。此次会议还选举产生了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其中三人为布尔什维克,七人为孟什维克。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1906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06年.
俄国立宪会议
俄国立宪会议(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е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拉丁轉寫:Vserossiiskoe Uchreditelnoe sobranie) 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推翻俄羅斯帝國后而产生的一个宪政民主议会。这个民主的议会在1918年1月5日(儒略历)16时由民选代表召开,但翌日凌晨5时即遭列寧等布尔什维克強制解散,歷史上仅仅存在了13个小时。.
查看 孟什维克和俄国立宪会议
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Лев Бори́сович Ка́менев,Lev Borisovich Kamenev,)苏联著名政治家、革命家,苏联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 加米涅夫在布尔什维克建党时期非常活跃,是列宁的助手之一。十月革命之后,被选举为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成为苏共重要领导人,但同年因为是否联合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加入新政府的问题与列宁发生矛盾,遭到列宁批判。但他后来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订问题上支持列宁的观点。1923年起担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列宁研究所所长职务,对苏联的革命和建设有着重大贡献。列宁去世后,他与托洛斯基、斯大林、布哈林、季诺维也夫、李可夫一同当选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与季诺维也夫一起,联合斯大林、布哈林,将托洛茨基逐出党中央。后因斯大林权力的不断膨胀,与季诺维也夫一起,暗中联合流亡国外的托洛茨基反对斯大林,最终在1926年被打倒并逐出党中央。 1934年基洛夫被暗杀后,斯大林对老布尔什维克发动大清洗。加米涅夫遭到逮捕,与季诺维也夫一起被指控为基洛夫暗杀案中凶手的“道德同谋”。后被指控为“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反党联盟”重要成员,“阴谋刺杀斯大林以及其他苏联领导人”,1936年8月,与季诺维也夫等人一起被送上莫斯科审判的审判席。同年8月25日遭到枪决。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加米涅夫于1988年得到平反。.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本名列夫·达维多维奇·布隆施泰因(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Бронштейн),是布尔什维克主要领导人、十月革命指挥者、苏联红军缔造者和第四国际精神领袖,是一名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和作家。 托洛茨基原先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的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和孟什维克(少数派)之间摇摆不定。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他最终决定加入布爾什維克,并成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苏俄建國之初,他擔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後任苏俄軍事和海軍事務人民委员,建立了苏联红军,並出任總司令。他帶領布爾什維克赢得了俄國內戰(1918年-1923年),並成為这一勝利的精神象徵。列宁死后他被排挤出苏共领导核心,后流亡海外,1940年被斯大林派人刺杀于墨西哥。 他提出的政治理论被称为托洛茨基主义。.
喬治亞-奧塞提亞衝突
喬治亞-奧塞提亞衝突是南奧塞提亞與喬治亞持續性種族衝突,於1989年展開,發展成為1991年-1992年南奧塞梯戰爭。儘管喬治亞與奧塞提亞宣布停火,衝突仍然沒有得到解決,輕微武裝事件依然發生。2008年8月,格魯吉亞和南奧塞梯之間外交緊張,衝突爆發,之後發生2008年南奧塞提亞戰爭。.
国际社会主义委员会
国际社会主义委员会(International Socialist Commission或International Socialist Committee,缩写为ISC),有时也被称作伯尔尼国际,是1920年代出现的一个由欧洲各国的社会主义政党组成的协调委员会。1915年9月5日至8日,第二国际左派和中派政党在瑞士齐美尔瓦尔德召开了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反战的宣言。大会决定在伯尔尼创建一个临时书记处,命名为国际社会主义委员会。Angelica Balabanoff、Odino Morgari、Charles Naine和Robert Grimm被选入委员会,Grimm为主席,Balabanoff负责讲不同语言的成员间的翻译沟通。1919年3月,在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Balabanoff作为国际社会主义委员会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宣读了该委员会正式解散、同时加入共产国际的声明。.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切尔诺夫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切尔诺夫(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Чернов,),苏联、俄罗斯政治家。 出生在今日伊万诺沃州维丘加的一个纺织工人家庭里。1909年,他成为一名孟什维克,毕业于科斯特罗马的一个大学预科学校。1913年至1917年,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在此期间,他成为德米特里·富尔马诺夫的一个亲密朋友。1920年,成为联共(布)的党员。 切尔诺夫后来在1934年至1937年担任委员。1937年10月29日被解除职务。1937年11月7日被捕,他的妻子和家庭不久后都被逮捕。他成为第三次莫斯科审判的被告人之一,并于1938年3月13日被判处死刑,两天后被枪决。其妻不久后亦被枪决,其子送往古拉格。 1988年,切尔诺夫获得平反。 Category:苏联政治人物 Category:孟什维克 Category:布尔什维克 Category:大整肅受難者.
真理报
《真理报》(Пра́вда),创刊于1912年5月5日,前身为托洛茨基于1908年10月3日在维也纳创办的同名报纸,是1918年至1991年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91年被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下令关闭。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将《真理报》出售,几经转手,其所有权被一个希腊商业家族取得。1997年。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收购了这份报纸,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中央机关报。.
查看 孟什维克和真理报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
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李可夫(p;)是蘇聯政治家與革命家,他在1924年至1929年擔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職位等同俄罗斯总理,而且在1924年至1930年擔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查看 孟什维克和苏联
苏联军事史
苏联军事史从1917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开始,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为止。 为应对白军和外国军队的干涉,1918年1月28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建立工农红军的法令。在1918年,红海军也建立了起来。1918年-1921年,苏联红军还参与了与波兰的战争。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苏联派出军事顾问到过中华民国、西班牙等国家。1939年,苏联红军在西方与芬兰进行战争,在东方与日本帝国在中华民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境上有过诺门坎冲突。1941年-1945年,苏联红军参与了伟大卫国战争,抵挡住了纳粹德国的进攻,并在1945年成功占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 1946年,苏联红军和苏联红海军一起改组为苏联武装力量。冷战时期,苏联的军事力量除了苏联武装力量之外,还有内务部的内卫部队、克格勃的边防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联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军事力量有着数量庞大的常规武器和核武器。苏联的军事力量在冷战时期参与过朝鲜战争、中苏边界冲突、阿富汗战争、越南战争、阿拉伯-以色列冲突,并参与干预1956年的匈牙利十月事件和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1991年苏联解体时,苏联的军事力量被各个加盟共和国瓜分,由於蘇聯時期各加盟國就已有各國自己的軍隊,因此一些重要裝備(如核武)的轉移是透過必須外交談判才能完成。俄罗斯分得的数量最多。.
查看 孟什维克和苏联军事史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查看 孟什维克和苏联共产党
格里戈里·叶夫谢耶维奇·季诺维也夫
格里戈里·叶夫谢耶维奇·季诺维也夫(Григорий Евсеевич Зиновьев,Grigory Yevseevich Zinoviev,),又译季诺维耶夫,苏联革命家、政治家,苏联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季诺维也夫在十月革命时是列宁的助手。1924年列宁病逝后,与托洛斯基、斯大林、布哈林、加米涅夫、李可夫一同当选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与加米涅夫一起,联合斯大林、布哈林,将托洛茨基逐出党中央。然而后来因为斯大林权力的不断膨胀令他很不满,与加米涅夫一起,暗中联合流亡国外的托洛茨基反对斯大林,在1926年被打倒并逐出党中央。后来他转为支持斯大林,并重新回到政坛。1934年基洛夫被暗杀后,斯大林对老布尔什维克发动大清洗。季诺维也夫被指为“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反党联盟”的首脑之一而遭逮捕拷问,第一次莫斯科审判之后被立即枪决。1988年获得苏共的平反,恢复名誉。.
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democratic centralism)是列宁提倡的一种进行决策的组织原则。冷战时期,曾经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广泛实行。.
查看 孟什维克和民主集中制
消息报
《消息报》(俄语:Известия Izvestia)是一份俄罗斯的报纸。前苏联时期,它是前苏联最高苏维埃的机关报,曾为苏联时期的第二大报纸。1917年3月创建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当时被称为《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苏维埃消息报》,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所控制,十月革命后划归为布尔什维克领导。1918年3月迁至莫斯科,成为苏联最高苏维埃机关报。1977年改用现名。。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经济急剧恶化,俄罗斯读者对《消息报》不再有信任感,其发行量每况愈下。到1997年初,所谓俄罗斯言论自由最昌盛的时期,消息报的发行量降到了约50万份。 由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管辖的喀拉海群岛以本报于十月革命时取的全名《农工兵哥萨克及彼得格勒工人红军苏维埃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Извѣстія Всероссійскаго Центральнаго Исполнительнаго Комитета Совѣтов Крестьянских, Рабочих, Солдатских и Казачьих Депутатов и Петроградскаго Совѣта Рабочих и Красноармейских Депутатов,Известий ЦИК)得名。.
查看 孟什维克和消息报
政党
政黨是以執政或促進和保障特定政治思想、政治利益為目標的團體。在代议制民主政體裡,政黨爭取執政一般以參加選舉為手段,並有時結成政治聯盟,在必要時聯合執政。政黨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識形態,针对国家和社会議题有各自的主张,定立政綱展示願景。 共同的利益、情感、民族、种族等都是结成政党的因素。不同的政治学家对政党有着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政党是选举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一种权力组织;有人认为政党是谋求公职的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控制政府的团体;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利益的表达渠道。 老牌民主國家和新興民主國家之經驗表明,要在長期內保持民主鞏固,即意味着一個民主國家在多大程度上能遠離國內各種對政治秩序穩定之挑戰,就要促進強而有力之政黨之發展;因此,選舉制度要鼓勵此一發展,而不是加強和推進政黨分化。若在英國、美國,多數民眾無不隸屬於政黨,故多數黨執政,即為代表國民多數之意見;諸黨聯合,即為代表民眾全體之合作。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競爭性政黨體制,但實行較為成熟的國家主要是西歐、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響的國家,如印度。中國則不然,黨人之比數僅占國民全數一小部分,即使全國各黨各派聯合團結,論其數量,依然占國民全數很小一部分,这是特有之癥結。選舉制度還可以就排除那些只有少數人支持之政黨參選進行特殊設計,還可以推動或拖延政黨成為黨內領導人個人之競選工具。.
查看 孟什维克和政党
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人党
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人党(Latvijas Sociāldemokrātiskā Strādnieku Partija,缩写为LSDSP)是拉脱维亚的一个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18年6月17日,由1915年被拉脱维亚边区社会民主党开除的孟什维克分子建立。该党的政治立场是中间偏左。该党的领袖是Aivars Timofejevs。该党的总部位于里加。该党的青年翼是社会民主青年联盟。该党是欧洲社会党的观察员党。 Category:拉脱维亚政党 Category:社会民主主义政党.
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
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是一起于1907年6月26日发生在梯弗里斯(今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武装抢劫案。在此次抢劫案中,一辆银行运钞车被布尔什维克劫走以资助其革命活动。银行马车运送纸币由邮局前往俄罗斯帝国国家银行梯弗里斯分行,途经埃里温广场(今自由广场)时抢劫者用炸弹和枪支对马车及其周围的警察和军人进行了袭击。根据官方档案,袭击导致40人死亡,50人受伤。抢劫者共劫走34.1万俄罗斯帝国卢布。 抢劫案由一批高层布尔什维克策划,其中包括列宁、斯大林、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李维诺夫、和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波格丹诺夫,由斯大林早年的战友所领导的一批革命者执行。此类活动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5届代表大会上被明令禁止,党内对布尔什维克的行为十分愤怒。由此,列宁和斯大林试图同此次抢劫划清界限。此次事件及类似的抢劫使布尔什维克领导层产生了分裂,形成列宁和波格丹诺夫/克拉辛的对立。抢劫虽然成功且数额巨大,但由于警方已知晓钞票的编号,大部分抢劫所得的大额纸币无法为布尔什维克所使用。列宁试图让一批人于1908年1月在欧洲多地同时兑现钞票,但这一计划失败,导致多人被捕,事件为公众所知,并招致欧洲社会民主主义者的谴责。 在抢劫之后卡莫于德国被捕,但他通过伪装精神错乱而在此后超过三年内免于被起诉。他从精神病院逃脱,但在两年后策划另一起抢劫时再次被捕,并被数罪并罚(包括1907年抢劫案)判处死刑,但此后被改判为终生监禁。1917年俄国革命后他被释放。其他抢劫的参与者和策划者无人被起诉。在卡莫死后,在埃里温广场附近的普希金花园立起了卡莫的坟墓和纪念碑。纪念碑此后被拆除,卡莫的遗骸亦被移至他处。.
1917年俄国立宪会议选举
俄国立宪会议选举于1917年11月25日正式举行。选举结果为俄国社会革命党 以明显的选票优势击败主要竞争对手布尔什维克党。 诸多学术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布尔什维克得到了城市工人和前线士兵的广泛支持,而俄国社会革命党则获得来自乡村地区农民的大量选票,最终以明显优势胜出。然而,在俄国發起十月革命后奪权的布尔什维克,强制驱散立宪会议,导致选举结果最终失效。俄羅斯共和國政府暫時失去俄國國土。 以下结果来自乔治·马森大学的Bryan Caplan.
亦称为 孟什維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