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孔伋

指数 孔伋

孔伋(),字子思,戰國初期鲁國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有「述聖」之稱,為孔子的孙子,孔鯉的兒子,曾受業於曾子。出仕於魯穆公,傳說四書之一的《中庸》是他所作,但此說難以證實。而他所著的《子思子》一書已佚。 孟子曾就學於其弟子或門下學者。又,《荀子・非十二子》將子思、孟子二人歸為一類,指其思孟五行說「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故後世又以「思孟」並稱二人,其學派稱為思孟學派。.

71 关系: 史記人物列表叶适大學 (經傳)孟子孟母子弓子服厉伯孔夫子 (电影)孔子孔子 (1990年电视剧)孔子 (2011年电视剧)孔子世家大宗世系孔子世家大宗世系图孔子世家总世系图 (中兴祖前)孔德成孔箕孔白孔鲤山鹿素行崇明学宫中庸中国哲学家列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B)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二程亓官氏五行微子修道 (道教)圣人嵩阳书院儒家儒家人物列表儒家八派八股文先秦諸子繫年前402年前483年前532年四书五经四氏道家道統荀子高雄市文武聖殿诸子百家費惠公資治通鑑人物列表資治通鑒述聖...郭店楚简門徒至聖廟臺南孔子廟臺北孔子廟李朝 (越南)桃園文昌宮楊芳聲樂正克正统史观汤岛圣堂波士頓儒家淮南子淳于髡漆彫開濟州鄉校朱熹戰國人物列表春秋人物列表曲阜市曾参 扩展索引 (21 更多) »

史記人物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孔伋和史記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叶适

叶适(1150年—1223年)字正则,号水心,謚文定。温州永嘉人(今属浙江)。祖籍龍泉,後遷瑞安。淳熙五年(1178年)進士第二。 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由於皇后李鳳娘剽悍,使光宗與其父宋孝宗不睦,且光宗生病,不能主持孝宗喪禮,趙汝愚、趙彥逾、韓仛冑、徐誼、郭杲等大臣不滿光宗,發動政變,葉適也加入,在獲得隆慈太皇太后支持下,迫光宗禪位予其子宋寧宗,史稱紹熙禪位。 官至權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与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等永嘉四靈學者友善,是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与朱熹、陆九渊齐名。主要著作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29卷、《别集》16卷。 臺灣嘉義縣東石鄉先天宮奉叶适為叶千歲,香火鼎盛。.

新!!: 孔伋和叶适 · 查看更多 »

大學 (經傳)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學》原是《禮記》第四十二篇,內文的撰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初年之間,作者是誰尚未定論,推測是孔門之後的儒家學者所作,朱熹說是曾子所作。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开始推崇《大学》与《中庸》。北宋時司馬光編撰《大學廣義》,是為大學獨立成書之始。程顥、程頤又編撰《大學》原文章節成《大學定本》。南宋時朱熹編撰《大學章句》,並與《论语》、《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因此,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原不分章节。后来朱熹按其内容,朱熹《大學章句》,將《大學》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並說:「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朱熹《中庸章句序》也寫到《中庸》是「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但这种说法并不可靠。清代學者戴震小時问老師說:「此何以知其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但戴震接著指出周代離宋代有兩千年之遙,為什麼朱文公能知道這些事呢?問得老師無言以對。.

新!!: 孔伋和大學 (經傳) · 查看更多 »

孟子

孟子()名轲,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東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舆等三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谱》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 孟子之弟子萬章與其餘弟子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亞聖」之尊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新!!: 孔伋和孟子 · 查看更多 »

孟母

孟母,孟子的母亲,仉氏。孟轲早年丧父,孟母教子的故事千百年来,妇孺皆知。.

新!!: 孔伋和孟母 · 查看更多 »

子弓

子弓,是荀子推崇的一名儒家學者,不知道究竟為何人,主要有仲弓、子貢、「子弘」等說法。荀子在《荀子·非十二子》多次提到子弓,荀子批判了子思與孟子,他認為子弓與自己才是真正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

新!!: 孔伋和子弓 · 查看更多 »

子服厉伯

子服厉伯,'''姬'''姓,'''子服'''氏,名字已失考,谥厉,战国时代鲁穆公的大夫。 某一日,鲁穆公问孔伋:“我听说庞瞷氏的儿子不孝,他的行为是什么样子的?”孔伋回答说:“君子尊重贤人来推崇和发扬道德,推荐好人好事给民众作示范。庞瞷氏儿子的那种错误行为,是小人们所知道的,我不知道。”孔伋出去后,子服厉伯来拜见鲁穆公,鲁穆公对他问了同样的问题,子服厉伯回答说:“他的错误有三条”,所回答的内容是鲁穆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这件事以后,鲁穆公重视孔伋而轻贱子服厉伯。.

新!!: 孔伋和子服厉伯 · 查看更多 »

孔夫子 (电影)

《孔夫子》是導演费穆在1940年拍的一部電影,拍摄于被日寇围困时的上海孤岛,当时公映两次,之后下落不明,2001年香港電影資料館得到匿名人士捐贈找回電影底片。经过7年的修复,本片在2009年9月第3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放映。.

新!!: 孔伋和孔夫子 (电影) · 查看更多 »

孔子

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为宋国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学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儒家的创始人。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远的影响,這些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新!!: 孔伋和孔子 · 查看更多 »

孔子 (1990年电视剧)

《孔子》,是中国1990年山东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共16集,张新建、刘子云导演,由王绘春、焦体怡、韩福利、牟霞、王婧、王克主演,而該劇曾於亞洲電視本港台播出。.

新!!: 孔伋和孔子 (1990年电视剧) · 查看更多 »

孔子 (2011年电视剧)

《孔子》是一部2010年由佛山传媒集团公司投资,佛山电视台、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摄制,韩刚导演的电视剧,作为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献礼。以春秋时期至圣先师孔子的一生为背景,由赵文瑄、罗嘉良、赵君、徐百卉、李贞贤主演,共35集,於2011年9月26日韩国中华TV首播。2014年4月3日台湾人间卫视播出,2014年9月27日山东卫视上星播出。 电视剧《孔子》展开两条线索:孔子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留学美国的女学生梅燕,为完成一部研究孔子的博士论文,回到中国研究孔子的过程中,梅燕身边所发生的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对孔子精神的思考。.

新!!: 孔伋和孔子 (2011年电视剧) · 查看更多 »

孔子世家大宗世系

孔子世家大宗世系:自少典至孔子父叔梁紇,歷超过五十世。自孔子始,至清末民國初衍聖公孔令貽,孔子世家大宗歷七十六代。第七十七代嫡孫孔德成於1920年襲封三十二代衍聖公,後由國民政府改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現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為第七十九代嫡孫孔垂長,2009年就任。.

新!!: 孔伋和孔子世家大宗世系 · 查看更多 »

孔子世家大宗世系图

没有描述。

新!!: 孔伋和孔子世家大宗世系图 · 查看更多 »

孔子世家总世系图 (中兴祖前)

没有描述。

新!!: 孔伋和孔子世家总世系图 (中兴祖前) · 查看更多 »

孔德成

孔德成(),字玉汝,號達生,山东曲阜人,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长孫,襲封三十二代衍聖公兼第一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世襲官員。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國立中興大學教授,曾任中華民國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國民大會代表、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主任委員、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暨指導委員會委員、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

新!!: 孔伋和孔德成 · 查看更多 »

孔箕

孔白,战国时鲁国人。字子京。孔子六代孫,孔鲤玄孙,孔伋曾孙,孔白之孙,孔求之子。 《史記·孔子世家》記為“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生平事蹟不詳,卒年四十六岁。孔箕生平事蹟不詳。《闕里文獻考》等孔氏志書、族書記載孔箕曾為魏国相国,大约相当于魏惠王时。其子孔穿,其孙孔谦,曾孙孔鲋、孔腾、孔树。.

新!!: 孔伋和孔箕 · 查看更多 »

孔白

孔白,战国时鲁国人。字子上。孔伋之子。 《史記·孔子世家》僅記為“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生平事蹟不詳,卒年四十七岁。孔白博通群书。曾两次推辞齐威王国相之聘。孔白学习杂家之言,向父亲子思请教。子思回答:“雖有本性,加之以學,則無惑焉”;“知以身取節者則知足矣,苟知足則不累其志矣”。子思在衛國時,派人送書信給他,他“北面再拜受書,伏讀,然後與使者宴。遂為復書,返中庭、北面再拜以授使者,既受书,然后退”。其子孔求。.

新!!: 孔伋和孔白 · 查看更多 »

孔鲤

孔鲤(),'''子'''姓,'''孔'''氏,名鲤,字伯鱼,孔子与亓官氏的儿子,述圣孔伋之父。.

新!!: 孔伋和孔鲤 · 查看更多 »

山鹿素行

山鹿素行(元和8年8月16日(1622年9月21日)-贞享2年9月26日(1685年10月23日)),江户时代前期的儒学者和兵学者。父亲为浪人山鹿贞以。古学派始祖。本名高祐。字子敬、又称甚五右卫门。 山鹿素行汲取了中國儒家思想的養份,對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進行了全面的闡述。著有《武教全書》、《武家事記》、《兵法問答》等書,在日本被稱為「國人道德的權威,武士道精神的真諦」。.

新!!: 孔伋和山鹿素行 · 查看更多 »

崇明学宫

崇明学宫,即明清“崇明县学文庙”,位于上海市崇明区城桥镇鳌山路696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元泰定四年(1327年)始建庙学合一的建筑群。自宋、元至明代中叶,崇明诸沙饱受海潮侵袭,州、县治城被迫五迁六建,学宫也随之屡建屡圮。今之崇明学宫为明天启二年(1622年)由知县唐世涵在城壕外东南隅重建,其后又经历多次修缮。 民国以降,崇明学宫曾被小学和其他单位使用。经过近年来的三次整修,逐渐恢复了当年的格局,占地面积扩大至23.21亩,成为上海地区面积最大的孔庙。学宫主要建筑有东西牌坊、棂星门、泮池、登云桥、东西官厅、戟门、乡贤祠、名宦祠、忠义孝悌祠、大成殿、东西庑殿、尊经阁、崇圣祠、明伦堂等。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崇明县博物馆的所在地。.

新!!: 孔伋和崇明学宫 · 查看更多 »

中庸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原是《小戴禮記》第三十一篇,作者不詳,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戰國寫成。宋朝學者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釋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平靜情緒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其主旨在于修養人性。其中關聯及學習的方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做人的規範如「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達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而三字經--:「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提出,“天”賦予萬物“性”。“性”是萬物之所以存在的“理”。按“理”而生活,完成天所賦予的使命,就是“道”。《中庸》指出道對於人來說是各有不同的。區別,調整各種不同的使命,使之成爲大家都遵守的原則,被稱爲“修道”,即“教”。“性”、“道”、“教”之論指出了人被“天”賦予使命以及使命的重要性。這也是全篇的宗旨。強調「誠」的重要,誠即是《大學》中所述說的「誠意」。「誠」是人先天的本性,“明”是與“誠”相生的。由誠而達到明,再由明至於誠。「不誠無物」,至誠的人才能充分的發揮本性與感化人群,進而成為人們的最高典範。朱熹特將中庸重新編訂,分成三十三章,稱為中庸章句,大致是論述下列三重點:(1)首言道出於天,而道的本體備於己而不可離,遵此道而修是為教。(2)次言存養省察之要,重在戒慎恐懼以慎獨。(3)終言天地育養萬物,聖神功化之極的至高境界-無聲無臭。《中庸》一文中多次引用孔子的言論及《詩經》的篇章以解釋其理念。.

新!!: 孔伋和中庸 · 查看更多 »

中国哲学家列表

这篇文章包括了中国的哲学家。.

新!!: 孔伋和中国哲学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B)

没有描述。

新!!: 孔伋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B) · 查看更多 »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簡稱《文化教材》,是臺灣高中國文科課程教材之一,選錄儒家典籍《四書》而成,最早為教育部國立編譯館編選之版本,俗稱《部編本》。 原為必修課程,共分六冊。一至三冊,選自《論語》;四、五冊選自《孟子》;第六冊則選錄大學與中庸。後改為選修課,2012年又改回必選,2016年以後,有些學校改為普通選修課程,則不稱《文化教材》,改稱《儒學與人生》、《基礎國學》、《四書概要》、《論孟選讀》或《學庸選讀》等。.

新!!: 孔伋和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 查看更多 »

二程

二程,即指中国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二程祖籍安徽歙县篁墩(今属黄山市屯溪区),因其曾祖父程希振死后葬于伊川,始迁居洛阳。生於湖北黃陂,有《二程集》。他们早年一同求学于周敦颐。.

新!!: 孔伋和二程 · 查看更多 »

亓官氏

亓官氏(),又作丌官氏,《礼器碑》作并官氏,春秋时期宋国(国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孔子夫人。.

新!!: 孔伋和亓官氏 · 查看更多 »

五行

五行是中国自古以來道学的一种系統观,廣泛地用于中医学、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最早見於戰國陰陽家。五行的意義包涵藉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從革)、木(代表曲直)、土(代表稼穡)。 如果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学说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的現象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种气的变化所總括,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中国自古至今的時序符号「十個天干」,其意義與五行搭配阴阳有密切相關。而陰陽五行生剋學說之完成最早見於劉向。.

新!!: 孔伋和五行 · 查看更多 »

微子

宋微子,子姓,名啟,世称微子、微子啟,是殷商宗室貴族,商王帝乙的長子,紂王的庶兄,微子啟相傳為宋姓、鍾姓、墨姓、華姓(花姓)的先祖,為春秋宋國的開國始祖。《論語》中稱微子、箕子、比干為「殷三仁」。.

新!!: 孔伋和微子 · 查看更多 »

修道 (道教)

修道是古人希望长生久视,通过对生命理解和平常对自己身体的观察,总结出的修炼方法。道家修道之人要看的典籍一般有《道德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清静经》、《太平经》等。 修道,至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大派。以孔子为首的儒家继承和发扬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入世之法。其门徒曾子所著的《大学》,子思所著的《中庸》,阐述儒家的养生修身心法。曾子谓:“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子思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曾子的“止于至善”和子思的“致中和”都是要求调适性情,使之处于中和、至善之地,有益于心身的健康。又如孟子所说的:“人有鸡犬放,而知求之,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儒家养生之道要懂得“收放心”,“养吾浩然之气”。 道家以老子为首,其《道德经》已成为道教之祖书。庄子的《南华经》(即莊子)、魏伯阳的《参同契》、张伯端的《悟真篇》,以及后来的“丹经、道书”,无不阐述发扬养生修道观。老子之道其大则无所不包,其细则无所不入。生天地,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生“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提倡“虚无”或“无为”,虚中有实,无中生有,认为万物从虚无中来,在养生上则是虚其心而实其腹,从而强其身而壮其骨。“无为”实是无不为,指存无为之心,而行有为之法 (或存有为之心,而行无为之法),即存无守有:“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释家即佛教,西汉时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时期。佛家也有一套养生之道。儒、释、道名为三家,其养生之道则互有传授,互相吸收。.

新!!: 孔伋和修道 (道教) · 查看更多 »

圣人

聖人,指被大众认为具有特别美德和神圣的人。在中国,古代聖明的君主帝王,及後世道德高尚儒学造詣高深者,稱聖人。圣人的介定經常出現在诸子百家书籍。 有的宗教专门通过一定的仪式加封聖人,但也有聖人直接被大众尊奉为聖人,比方一些宗教創始人或神職人員。基督宗教(包括羅馬天主教會、聖公宗、東正教會)、印度教、佛教(猶如藏傳佛教活佛和南傳佛教的羅漢)、伊斯兰教、古巴的桑特里亚教中都有聖人。一些新纪元运动的人也将聖人的概念结合入他们的信仰。 如果沒有被宗教封聖的被公眾認可的人物,或者從當事人所不信仰的其他宗教的角度界定,可能會被稱為偉人或英雄。.

新!!: 孔伋和圣人 · 查看更多 »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在河南嵩山南麓,今登封市北约三公里处,北依嵩山主峰峻极峰,南对双溪河。是河南省省级重点文物。最早为佛教、道教庙宇,宋代成为儒家书院。儒家理学大师程顥、程颐在此书院聚生徒数百人讲学。.

新!!: 孔伋和嵩阳书院 · 查看更多 »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新!!: 孔伋和儒家 · 查看更多 »

儒家人物列表

儒学者列表 古今中外歷代儒教研究、實踐者列表。.

新!!: 孔伋和儒家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儒家八派

儒家八派是西周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说内部分化出的八个学派。 这种说法第一次是在《韩非子·显学》提到的,“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新!!: 孔伋和儒家八派 · 查看更多 »

八股文

八股文又称股賦、四书文、八比文、时文、時藝、制艺、制義,是中国明、清皇朝及越南阮朝考试--制度中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隋唐开始,中国发展出世界上最早和古代世界最完备的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科举制度,开创出让绝大多数中国国民都能通过读书考試而进入国家决策中心、进而分享国家政权的途径。在隋唐時,科举中写文章的部分(明经)主要是写诗歌,直到明、清两代才正式转变为八股文。.

新!!: 孔伋和八股文 · 查看更多 »

先秦諸子繫年

《先秦諸子繫年》是中國歷史學家錢穆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考證先秦時期諸子的生卒年份及相關重要史事的發生時間。該書考證細密,在史學方法上繼承了清朝諸儒的攷辯方法,又不拘于前人舊說習見及瑣屑而無關宏旨之論,從整個學術發展史著眼,從小處入手,乃得先秦學術脈絡之真諦。.

新!!: 孔伋和先秦諸子繫年 · 查看更多 »

前402年

没有描述。

新!!: 孔伋和前402年 · 查看更多 »

前483年

没有描述。

新!!: 孔伋和前483年 · 查看更多 »

前532年

没有描述。

新!!: 孔伋和前532年 · 查看更多 »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詩經》、《尚書》、《礼记》、《周易》和《春秋》。 在戰國時原有「六經」的說法,為《詩》《書》《禮》《樂》《易》《春秋》,排列顺序为《庄子》的《天下》《天运》两篇的文内顺序,被出土郭店楚简所记“六经”名与顺序印证。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幸免,其余四种皆毁。汉初,汉儒凭记忆与民间幸存之书恢复内容,汉武帝接续文景时已定官学的三种,将其全部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汉代整理的“五经”,如果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排列,六种为《易》、《书》、《诗》、《禮》、《樂》、《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小学》(汉代习称“五”,一般不包含“《乐》”)。六經中的《樂經》很早就亡佚了,《樂經》在汉代是否存在至今有争议,《漢書·藝文志》中無此書的記載。.

新!!: 孔伋和四书五经 · 查看更多 »

四氏

四氏,指孔、顏、曾、孟四氏。孔丘、顏回、曾參、孟軻、孔伋(孔子之孙)是傳統中國尊奉的儒家五大聖賢。歷代以來有封祀孔子為至聖、顏子複聖、曾子為宗聖、孟子為亞聖,孔伋为述圣。因而孔、顏、曾、孟以四氏並稱。 四氏家譜有“通天譜”之說,即四姓家譜輩字天下相同,四氏統一,其实并非如此。曲阜颜氏嫡裔自五十六代孙始跟随孔氏的“之、 氵”字派,后在第五十九代孙使用孔氏全国统一的字派,但到六十一代就终止了。据推测是因为与颜氏与孔子沾亲(孔子母亲颜征在,就是颜氏族人),但是当时无法推断颜回与孔子母亲的辈份关系。所以颜氏自颜回六十二世孙时,开始另用字派。曲阜颜氏嫡裔字派自颜回六十一代孙起,为“公重从嗣胤,伯光绍懋崇,怀士锡振承,景世廷秉培,克建永沛昭,启裕显兆守。德泽知好乐,惟有仰立卓,周正曾安鼎,祥云天自多,继志忠孝悌,纲常如大科。”.

新!!: 孔伋和四氏 · 查看更多 »

道家

道家是中国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西汉建立後,漢高祖、漢惠帝、呂后等漢朝領導人,張良、蕭何、曹參、陳平等大臣,都支持以道家思想治国,減少傜役、賦稅,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汉文帝、汉景帝奉行道家的黃老治術達到極致,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家富裕,百姓安樂。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宋朝以後程朱理學、陸王心學興起,道家思想被混入理學,獨立的道家思想基本上不復存在。 道家虽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中國的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老庄的启发。.

新!!: 孔伋和道家 · 查看更多 »

道統

道統說是儒家傳道系統的一種說法。 道統之說最早於孟子,其言曰︰「由堯舜至於湯,由湯至於文王,由文王至於孔子,各五百有餘歲,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隱然以繼承孔子自任。.

新!!: 孔伋和道統 · 查看更多 »

荀子

荀子(),名荀況,受尊稱為荀卿,因漢代人避漢宣帝劉詢的諱,又稱孫卿,中國戰國時代儒家學者和思想家,趙國人,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楚國蘭陵令,到趙國、秦國遊說諸侯,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批評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學派,有韓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後世編為《荀子》一書。荀子祖述孔子,重視道德倫理,提倡仁義、禮義和忠信,集先秦禮論之大成,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他相信性惡論,人與生俱來本無道德,若放縱情欲不加節制,將互相仇恨和鬥爭;道德價值是後天人為建構的,由聖人創造,以規範和美化人性。荀子重視人的理性和學習能力,認為善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人人都有學習禮義的能力;君子應憑著個人修養,鍥而不捨的努力,日積月累養成美德。政治上荀子提調尊君,強調君主確立社會秩序與道德教化的作用,彰顯儒家的聖王理想與政教合一的觀念。荀子主張任用賢能,國君把政務交與大臣處理;國家要控制思想,打擊異端邪說,以法律補充禮制以維繫社會秩序。自然論方面,荀子傾向唯物主義,認為天地並無意志,不信天人感應和鬼神之說,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荀子受譽為一代大儒,地位崇高,對後世特別是漢代的儒學思想與政治文化影響頗深,在宋、元、明三朝曾從祀於孔廟;但因其性惡論及曾抨擊孟子,自宋代以來也受不少儒者批評,被視為孔門異端和法家先驅。.

新!!: 孔伋和荀子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文武聖殿

文武聖殿,俗稱鹽埕聖帝廟,是高雄市知名的關帝廟,位於台灣高雄市鹽埕區富野路170號,主奉文衡聖帝(武聖關帝君)與孔子(文聖)。.

新!!: 孔伋和高雄市文武聖殿 · 查看更多 »

诸子百家

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許多学派纷呈,眾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新!!: 孔伋和诸子百家 · 查看更多 »

費惠公

费惠公,中国战国時期费国国君。鲁国季孙氏的后代。孟子曾经引用他的话:“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说明小国之君有友朋之德的例子。.

新!!: 孔伋和費惠公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資治通鑑》编者是古代中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书名为宋神宗所定,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共294卷,跨古代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 本列表指本书中包括的传记人物名称及概述,详细请参加具体人物条目。.

新!!: 孔伋和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新!!: 孔伋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述聖

#重定向 孔伋.

新!!: 孔伋和述聖 · 查看更多 »

郭店楚简

郭店楚墓竹簡,簡稱郭店楚簡,是指1993年10月於中國湖北省沙洋縣紀山鎮編號為郭店一號的楚國墓室中發現的竹簡。大概成書於戰國中期,有中國最早的書籍之稱。.

新!!: 孔伋和郭店楚简 · 查看更多 »

門徒

徒,原意為向旁人學習且接受指導者。通常指緊密跟隨某大師學者或宗教領袖的弟子,這樣的弟子不但接受老師管教,服膺老師所教導之學術理論或教條真理、且願意身體力行甚至將其發揚光大。.

新!!: 孔伋和門徒 · 查看更多 »

至聖廟

至聖廟是位於沖繩縣那霸市的一座孔廟。原址位於那霸市的泉崎,但不幸在沖繩島戰役中焚毀。現址位於那霸市的若狹町,為1975年重建。 在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時期,至聖廟與明倫堂都是琉球儒學的最高中心。.

新!!: 孔伋和至聖廟 · 查看更多 »

臺南孔子廟

臺南孔子廟是臺灣第一座孔廟,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原為承天府寧南坊),建於明鄭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為臺灣最早的文廟。清領初期是全臺童生唯一入學之所,因此稱「全臺首學」。 臺南孔廟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12月28日公告為祠廟類國家一級古蹟,現為國定古蹟。.

新!!: 孔伋和臺南孔子廟 · 查看更多 »

臺北孔子廟

臺北孔子廟,又稱大龍峒孔廟,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保安里的孔廟,由鹿港辜家、陳悅記家族獻地,自臺灣日治時期的1925年開始規劃,以替代臺北府文廟,建物占地約四千多坪,1927年動工,1939年竣工。建築為泉州風格,總工程師王益順,1990年代被列為直轄市定古蹟。國曆9月28日教師節的秋祭釋奠禮時,政府官員會派代表祭祀,並有仿效明朝制度的佾舞。.

新!!: 孔伋和臺北孔子廟 · 查看更多 »

李朝 (越南)

李朝(Nhà Lý),是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因该朝君主姓李而得名,历经九代君主,凡217年。 李朝開創於1009年。該年農曆十一月,前黎朝的左親衞殿前指揮使李公蘊(即李太祖)奪取帝位李公蘊即位的時間,據陳朝時編成的《越史略》記載在己酉年(西曆1009年)十一月。後黎朝編成的《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己酉年十月辛亥日(即十月三十日、西曆11月19日),前黎朝臥朝帝去世,李公蘊於「是月癸丑日」即位。然而該年農曆十月並無癸丑日,十一月二日方為癸丑日。見《越史略》卷中,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578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黎紀·臥朝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201-202頁。中西曆轉換見。,次年改元順天,定都昇龍(今稱河内)。李朝建國後,採取唐朝和宋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模式。在太祖、太宗、聖宗、仁宗四代君主的百餘年間,越南進入了政治集中、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的時期。李朝的治國政策包括興建昇龍城,分封中央軍政諸臣職位,改組地方政治機構,發展佛教,實行科舉制度,改革土地和稅收制度,制定《刑書》以改良法律,對外採取擴張政策等。李朝前半段時期多次與宋朝、真臘、占城發生戰爭,佔領了大片領土。1054年,李圣宗改国号为「大越」,并成为此后越南数个朝代的国号。李英宗時,獲中國宋朝冊封為安南國王,越南從此亦被稱作安南國。李朝在中葉以後逐漸衰弱,國內封建諸侯相互交戰,爭奪權力。李朝晚期,發生了「范猷之亂」、「郭卜之亂」和陳嗣慶、陳承兄弟專權的場面。最後權臣陳守度趁李昭皇年幼,於1225年年底(或1226年初)安排從姪陳煚(陳承之子)「受禪」,取代李氏帝位李昭皇讓位給陳煚的日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越史略》記載在乙酉年(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西曆1225年12月31日)。《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記載在乙酉年(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西曆1226年1月10日),而同書《陳紀·太宗皇帝》,則記載在十二月十二日(西曆1226年1月11日),而兩處都加上「戊寅」。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及《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6頁及321頁。中西曆轉換見。,建立陳朝。.

新!!: 孔伋和李朝 (越南) · 查看更多 »

桃園文昌宮

桃園文昌宮,舊名桃園文昌廟、駕鰲樓,是位於臺灣桃園市桃園區文昌--、文昌公園旁的文昌廟,為桃園國小、桃園市立圖書館、桃園孔子廟的前身所在處。.

新!!: 孔伋和桃園文昌宮 · 查看更多 »

楊芳聲

楊芳聲,生卒年代不詳,奉天萬全左衛人。清朝官员。貢生出身。曾任福建同安縣令。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調臺灣鳳山縣知縣。楊芳聲任內興建縣治於興隆莊(今高雄市左營舊城),並大肆興學。任滿後晉陞為戶部江南司主事。.

新!!: 孔伋和楊芳聲 · 查看更多 »

樂正克

乐正克,戰國邹国人,孟子的弟子,在鲁国为政,思孟学派的重要人物。 鲁平公想要将孟子,被臧仓以孟子母亲丧事超过父亲丧事不懂礼的理由劝阻。乐正克对鲁平公为孟子解释,说不是超逾,而是前后貧富不同。之后,乐正克告诉孟子这件事,孟子以为见不到鲁平公是天意,并不是臧仓的能力。 乐正克随子敖到齐国,见到孟子,被指责为学古之道以混饭吃。鲁国想让乐正克為政,孟子知道後高兴得不能入睡。公孙丑询问原因,孟子说乐正克没有强力、也没智慧谋略、也不见多识广,但听得进去有益之言,就可以治理国家。浩生不害問孟子,樂正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孟子说,他是善良的人、诚实的人。 据郭沫若考证,中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为乐正克所作,乐正氏之儒为乐正克之学。《学记》总结了先秦时期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主张。.

新!!: 孔伋和樂正克 · 查看更多 »

正统史观

正统,出自儒家五经之一的《春秋》一书,既是历史观,也是政治观,又称法统、道统、礼仪之统,分为“居正”和“一统”两个层面。“居正”的意思是符合儒家道统,《汉书》曰:“《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孟子·滕文公下》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道統的正統及法統的正統是有區別的;前者相對詞為異端、後者相對詞為僭偽。.

新!!: 孔伋和正统史观 · 查看更多 »

汤岛圣堂

汤岛圣堂即东京孔庙,是由元禄时期德川幕府第5代将军德川纲吉所建。建成时称为孔庙。位于东京都文京区湯島一丁目,距离最近的车站是JR中央线御茶之水站,从圣桥口出站往北过圣桥后右手桥堍便是汤岛圣堂。这里立有「日本学校教育发祥地」的石碑。 每年中考,高考,都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到汤岛圣堂和更为北面的汤岛天满宮求签许愿,希望能够考入理想的学校。这里还出售特制的考试用铅笔,帮助学生在考试时稳定心情。汤岛圣堂被日本指定为历史遗迹。.

新!!: 孔伋和汤岛圣堂 · 查看更多 »

波士頓儒家

波士頓儒家(Boston Confucians)是波士頓大學神學院院長南樂山(Robert Neville)與同事白詩朗(John H. Berthrong)及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組成的學術沙龍,主要認同儒家傳統的普遍性及探討儒學資源可供西方社會運用的問題。南樂山將查爾斯河北岸(哈佛、麻省理工)稱為孟子的儒家,查爾斯河南岸(波士頓大學)稱為荀子的儒家。 南樂山與白詩朗認同四書及荀子,肯定「禮」在現代社會的作用,強調「自我」是相互關係的網絡,南樂山是虔誠的基督徒,但強調「儒學不僅僅只是東方民族的意識形態,而且是一種批判哲學」,認為儒家與基督教可以互補。杜維明注重孟學,沿著子思、孟子、王陽明、牟宗三的系統,強調心性修養的重要,力求人文精神的重建。.

新!!: 孔伋和波士頓儒家 · 查看更多 »

淮南子

《淮南子》原名《鴻烈》,又稱作《淮南鴻烈》、《淮南內篇》、《淮南王書》、《劉安子》,作者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幕下的士人,成書於西元前139年以前,書名「鴻烈」,意思是大而明亮。《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對政治、哲理、天文、地理、自然、養生、軍事都有所論述,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而以道家老莊為主,採納儒家和陰陽家的觀點,修正先秦道家的無為政治理論,發揮天人感應之說,是漢初各派學術思想的總匯,被視為諸子百家中雜家的代表著作。此書運用辭賦的筆法,文字浪漫詭奇,站在諸侯王的立場,反對漢朝大一統和中央集權的政策;書中所述自然論和宇宙生成論理性清晰,為後人信服,對後世道教和理學都有所影響。《淮南子》在東漢,有許慎和高誘二家注釋,明代收錄於《正統道藏》,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新!!: 孔伋和淮南子 · 查看更多 »

淳于髡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人,政治家,以滑稽多辩闻名。杯盤狼藉、堕珥遗簪、樂極生悲、一鳴驚人等成语与其有关。著有《王度记》《十酒说》等。.

新!!: 孔伋和淳于髡 · 查看更多 »

漆彫開

漆彫開(),〈又有人作漆雕開〉,名啟,字子開,蔡人,小孔子十一歲。為孔子一門生,曾受臏刑,传习《尚书》。《韩非子》记载,“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漆雕氏之儒就是漆彫開的后学弟子。唐開元封滕伯,宋封平輿侯。 category:東廡先賢先儒 Category:春秋人 Category:孔子弟子 Category:漆雕姓.

新!!: 孔伋和漆彫開 · 查看更多 »

濟州鄉校

濟州鄉校是成立於朝鮮時代的鄉校(即位於地方的儒學教育機關),位於濟州島濟州市。1971年被列入濟州特別自治道的有形文化財2號。 該校原本位於距觀德亭以東1里的一處名為鄉校田的地方。後來幾經搬遷,直到純宗朝時才最終確定為當下這個位置。.

新!!: 孔伋和濟州鄉校 · 查看更多 »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尤溪縣(今福建三明市尤溪縣)。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學者尊称朱子。 朱熹家境窮困,但自幼聰穎,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歲,歷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於建陽雲穀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又因朱熹別號「紫陽」,故世稱「紫陽學派」。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在中國,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新!!: 孔伋和朱熹 · 查看更多 »

戰國人物列表

本表列出曾在中國歷史戰國時代登場的人物,範圍從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至秦朝滅亡(前206年),參考多本史料,依照國別分類,並附錄記載該人物的文獻出處(君主除外),部分文獻如《史記》、《戰國策》則會作個簡稱。春秋五霸請參見春秋人物列表。.

新!!: 孔伋和戰國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春秋人物列表

春秋時期人物主要以《春秋左傳》為主,兼收《史記》、先秦諸子籍書中出現的人物,按國別分類,上限從犬戎之禍起,下限至三家滅知襄子為止。部分國別如晉、齊等國則下至滅國為止。西周以前,參見中國上古人物列表。戰國七雄則參見戰國人物列表。.

新!!: 孔伋和春秋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曲阜市

曲阜市位于中国山东省南部,是济宁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古称鲁县,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国都,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它与南临的孟子故乡邹城市并称为“孔孟桑梓之邦”。 曲阜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孔子、颜回、左丘明、鲁班等名人的故乡,黄帝诞生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对中国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等儒家文化圈具有深远影响,是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新!!: 孔伋和曲阜市 · 查看更多 »

曾参

曾参(Zēng Shēn注,),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山东嘉祥)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而子思便曾是他的門人,世稱“曾子”,有宗圣之稱。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並將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歸納為「忠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同時,他亦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平邑存曾点、曾参两父子墓,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

新!!: 孔伋和曾参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子思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