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墾號
墾號為清朝時漢人或移民等向地方官府依法申請許可,接受官府通知領取合法墾照(開墾許可證,又稱墾單、墾諭),再進行投資招佃,並開墾無主地,以獨資或合資形式成立的土地開發單位,又稱墾戶;而如果依據法律另外取得業主的資格時,就會稱作業主、業戶。.
查看 姜秀鑾和墾號
大隘
大隘為古地名,位於台灣新竹縣,是昔日金廣福墾號之拓墾區域,其範圍包括今日新竹縣之北埔鄉、寶山鄉、峨眉鄉等地。 清道光十五年(1835)金廣福墾號粵籍墾戶首姜秀鑾率領數百墾戶與隘丁,由三角城(今竹東鎮)循牛路進據北埔,並在北埔、峨眉及寶山地區設立36座隘寮組成一龐大的墾隘防線並派有隘丁防守,俗稱大隘,藉由隘線的設立以保護拓墾區域內的墾戶進行拓墾工作。.
查看 姜秀鑾和大隘
天水堂
天水堂可以指:.
查看 姜秀鑾和天水堂
天水堂 (新竹縣)
天水堂,北埔人慣稱為姜屋,是開拓新竹縣大隘地區的開山祖姜秀鑾所建的宅第,姜紹祖的故居,位於新竹縣北埔鄉中正路1號,也就是在金廣福公館的左前方,因姜氏的郡望堂號為天水郡(今甘肅省天水市),故名天水堂。 天水堂確實之創建年代無詳細紀錄,應為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年)姜秀鑾入墾北埔後所建立。天水堂以秀鑾山為樂山,形勢穩定優美,為一堂六橫之三合院格局。 天水堂之門樓(或稱門屋)為燕尾造型,且台階有特大台面,號稱全台最優美的門樓之一。天水堂一百多年來皆由姜氏家族自力修繕及維護,從未接受政府的補助,能完整保存其原有風貌實屬不易,內部仍有姜家後代居住,屬私人宅院,並未開放參觀。 依內政部七十四台內民字第238095號公告將天水堂列入金廣福古蹟區範圍內,為國家一級古蹟,2005年文資法修正後改稱國定古蹟。.
姜紹祖 (19世紀)
姜紹祖(,幼名金韞,字纘堂),臺灣新竹縣北埔鄉海陸腔客家人,為北埔「金廣福大隘」第一代墾戶首姜秀鑾的後人,家境富裕。為棟軍主要將領,軍階為都司。1895年,組織義勇軍參與乙未戰爭抗日,被日軍俘虜後服毒自盡,年僅19歲。.
峨眉鄉
峨眉鄉(臺灣客家語海陸腔:ngo mi hiongˋ;四縣腔:ngoˇ miˇ hiongˊ)位於臺灣新竹縣南側,東與北埔鄉相接,北與寶山鄉毗連,西側及西南與苗栗縣頭份市、三灣鄉、--等三鄉鎮接壤,為新竹縣以丘陵為主體地形的鄉鎮之一。土地總面積46.8010平方公里,佔新竹縣土地面積3.20﹪。人口組成以客家族群為主,同時也是全國客家人比例第三高的鄉鎮(僅次於苗栗縣三灣鄉和頭屋鄉),客家人約佔全鄉人口比例95%。此鄉及關西鎮部分地區以四縣腔客語為主,有別於新竹縣大多地區以海陸腔客語為主。.
查看 姜秀鑾和峨眉鄉
一八九五
《一八九五》,又名《一八九五乙未》,官方英文名Blue Brave: The Legend of Formosa in 1895,是一部2008年的台灣電影,斥資新台幣6000萬預算拍攝,為近年臺灣首部以臺灣客家語為主要語言的電影(1973年由劉師坊導演的《茶山情歌》為台灣最早之客語電影)。電影改編自知名作家李喬作品《情歸大地》,描述1895年乙未戰爭中客家村莊所發生的故事。 《一八九五》由洪智育執導,溫昇豪、楊謹華主演。電影在2008年11月7日於全台上映,由美商福斯影業發行。.
查看 姜秀鑾和一八九五
北埔鄉
北埔鄉(臺灣客家語海陸腔:bed buˋ hiongˋ)為臺灣新竹縣的一個鄉,位於新竹縣之西南方。清代原為賽夏族原住民及平埔族混居居住地,現北埔鄉境居民以客家人為多數,是台灣客家人比率最高的地區,約佔近95%的人口。為主要西鄰峨眉鄉,北鄰寶山鄉,東接竹東鎮,南至五指山與五峰鄉毗鄰,西南與苗栗縣--相連,東西寬約8公里,南北長約12.8公里,總面積約50.667平方公里。.
查看 姜秀鑾和北埔鄉
北埔老街
北埔老街位在臺灣新竹縣北埔鄉,其範圍包括北埔街、廟前街、南興街、城門街,街區內有金廣福公館、天水堂、北埔慈天宮等古蹟,為新竹縣的著名旅遊景點。其特產有靠秋季九降風製成的柿餅、柿乾以及芋仔番薯月餅,而另稱「膨風茶」的東方美人茶與客家擂茶亦頗有名氣。.
查看 姜秀鑾和北埔老街
北埔慈天宮
北埔慈天宮,是位於臺灣新竹縣北埔鄉北埔村北埔老街上的觀音寺,被列為三級古蹟。.
查看 姜秀鑾和北埔慈天宮
鄧南光
鄧南光,本名鄧騰輝,臺灣新竹北埔客家人,臺灣攝影先驅者,與張才、李鳴雕三人有「臺北攝影三劍客」之合稱。.
查看 姜秀鑾和鄧南光
臺灣通史
《台灣通史》為有關台灣歷史的一部通史著作,作者為連橫,並由其創辦的雅堂書局(臺灣通史社)出版。但最初銷售成績並不理想,直到二戰後,中國商務印書館重新刊行此書,才有較大印量。 連橫13歲時,其父連永昌購買一部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給他說:“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基於先人家教啟蒙與台灣為日本所占的雙重動機,自1908年至1918年著手撰寫《台灣通史》,體裁仿效司馬遷《史記》體例而成,起自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終於割讓(1895年)。分為紀4、志24、傳60,共88篇,36卷,約有60萬字,另附表目101項。1920年由臺灣通史社出版發行,這是臺灣人第一次完成的第一部冠以「臺灣通史」名稱的著作。不過連橫對於台灣民主國的記載,最初以「獨立紀」撰寫,後又改為「過渡紀」以避免爭議。.
查看 姜秀鑾和臺灣通史
金廣福公館
金廣福公館,是一處位於新竹縣北埔鄉的國定古蹟,原為中華民國第一級古蹟中,唯一的宅第類古蹟。.
查看 姜秀鑾和金廣福公館
陳賴章
陳賴章墾號是指閩南泉州人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陳憲伯、戴天樞等於1709年(清康熙48年)為了合股開墾大台北地區而成立的團體,陳賴章為該綜合合股人姓名的該團體名稱,並非人名。而此類型以土地開發開墾為主的合股團體,一般來說都稱為「墾號」。 「陳賴章墾號」不但是18世紀初台灣最大規模的漢人墾號,也促成了日後的台北北部地區的平埔族遷移、同化與滅絕。.
查看 姜秀鑾和陳賴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