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59 关系: 劍喙企鵝,劍齒虎,加伏特鯨,埡口山莊,埃及猿,埃及重腳獸,埃及重腳獸科,厚中獸,厚企鵝,厚膝獸,原猴,原角鹿科,原鯨,原蹄獸,原懶猴,偶蹄目,偽劍齒虎,假熊猴,假熊猴亞科,假有蹄類,华北构造期,卡那尼斯猴,卡氏古冠企鵝,卡沙羅克魚,卢台特期,印多霍斯,印度板块,印度次大陸,南極古冠企鵝,古偶蹄獸,古中獸,古乳齒象,古冠企鵝屬,古獸馬,古獸馬科,古翼手屬,古猴科,古蟾屬,古飆,古鯨,古黄蜂,古近纪,古雷獸,古新世,可可尔鹦鹉螺,台灣地質,台灣杉,史前逃龍,堪芭拉鳄,墨鱼目,... 扩展索引 (409 更多) »
劍喙企鵝
劍喙企鵝(學名Anthropornis)是一屬生存於4500-3700萬年前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早期的巨型企鵝。牠們可以高達1.7米及重90公斤。牠們的化石是在南極洲對出的西摩爾島(Seymour Island)及新西蘭發現。現今最大的帝皇企鵝也只有1.2米高。 劍喙企鵝的模式種是諾氏劍喙企鵝,其翼上有彎曲的關節,可能是其能飛行祖先的遺物。.
查看 始新世和劍喙企鵝
劍齒虎
劍齒虎是指多種不同的物種,主要是分類在貓科下的劍齒虎亞科、鬣齒獸科及獵貓科,且包括有袋下綱的兩個科,生存於新生代的不同時期,各自演化出像劍的犬齒。牠們的上犬齒最長可達20厘米,縱然口合起來,其犬齒仍然清晰可見。劍齒虎的身形一般都較現今的貓科強壯和龐大,彷彿像熊一般。.
查看 始新世和劍齒虎
加伏特鯨
加伏特鯨(學名Gaviacetus),又名潛鯨或加氏鯨,是一種生存於4500万年前的原始鯨目。牠們有一對細少的後肢。.
查看 始新世和加伏特鯨
埡口山莊
埡口山莊,臺灣一棟位於台20線149公里處的住宿山屋,座落於臺東縣海端鄉之西北境,背倚向陽大崩壁,面臨哈里博松溪。其名取自於位在附近之海拔2,605公尺處有個地名稱為「埡口」,與南橫公路所貫穿中央山脈之大關山隧道也稱為「埡口」並非同一地。 埡口山莊原是闢建南橫公路時所搭建的工寮,當南橫公路開通後,救國團向林務局承租土地,利用廢棄工寮原地改建而成。由於埡口山莊建址在海拔2,568公尺處,不僅是救國團所經營的山莊海拔最高,也是救國團舉辦南橫健行縱走的行程中必宿之地,令不少參與健行縱走的青年學子曾在這留下青春回憶。哈里博松溪谷緊鄰埡口山莊的前方,原本就存在崩塌,在歷經2009年的八八風災後直接導致埡口山莊的地基流失,造成地面龜裂。經林務局邀請專家評估後,考量到修復工程的困難度,林務局決定收回土地,埡口山莊於2014年3月封閉,不再對外開放。.
查看 始新世和埡口山莊
埃及猿
埃及猿(Aegyptopithecus),又稱曉猿,是一種早期的狹鼻小目,將人猿總科及舊世界猴分支的時間推前。其下只有一個物種,古埃及猿(A.
查看 始新世和埃及猿
埃及重腳獸
重腳獸(Arsinoitherium)是已滅絕的近蹄類,與象及蹄兔目有關。牠們外表像犀牛,是草食性動物,生存於3600-3000萬年前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早期的熱帶雨林及沼澤邊緣。.
查看 始新世和埃及重腳獸
埃及重腳獸科
重腳獸科(Arsinoitheriidae)是已滅絕的重腳目下的一類哺乳動物。牠們的化石於中東、非洲、亞洲及羅馬尼亞發現。重腳獸科的外表像犀牛,但是牠們卻與犀牛並不怎麼接近,反而與蹄兔目、象及索齒獸目更為接近。.
查看 始新世和埃及重腳獸科
厚中獸
厚中獸(Pachyaena),又名高鬣獸,是一類粗壯及相對短腳的中爪獸科動物,源於亞洲。厚中獸的體型介乎於郊狼及熊之間。在牠們全盛的時期,會像雙尖中獸般分佈在歐洲至北美洲。 Category:厚中獸屬 Category:古新世哺乳類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查看 始新世和厚中獸
厚企鵝
厚企鵝(學名Pachydyptes ponderosus)是一種已滅絕的企鵝。牠們屬於厚頭企鵝屬,屬內只有一個物種。牠們的遺骸包括從新西蘭奧塔哥大區發現的一些始新世晚期骨頭,及在近卡菲亞港(Kawhia Harbour)發現的一個標本。 厚企鵝高約1.4-1.6米,重約80-100公斤,是已知第二高的企鵝。牠們比伊卡企鵝稍大。.
查看 始新世和厚企鵝
厚膝獸
厚膝獸(學名Bathygenys)是一類已滅絕的陸生草食性動物。牠們屬於岳齒獸科,是北美洲的特有種,生存於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早期。 厚膝獸是反芻動物,身體笨重,尾巴很長,腳短及有四趾蹄。厚膝獸估計重6.2-8.53公斤。.
查看 始新世和厚膝獸
原猴
原猴亚目(学名:Strepsirrhini)是哺乳纲灵长目的一个亚目,通称为原猴,是灵长目的基群,主要分布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以及东亚和南亚。新的分类方法中原猴已不包括跗猴科(Tarsiidae)。.
查看 始新世和原猴
原角鹿科
原角鹿科(Protoceratidae)是北美洲已滅絕的草食性偶蹄動物。牠們的外觀像鹿,但卻是駱駝的近親。牠們介乎1-2米長,約有西方狍至加拿大馬鹿的大小。牠們不像現今的有蹄類,腳上是沒有砲骨的。牠們的齒列像現今的鹿及牛,顯示牠們是以草或其他類似東西為食物。牠們的胃部結構像駱駝的胃般複雜。相信一些物種是群居生活的。 原角鹿科的最大特徵是在雄性的角上。除了在一般的位置上有角外,牠們的鼻端上另有一角。這些一是像四角鹿般成對的,或是像奇角鹿般在頂尖分叉。原角鹿科的角可能是有皮膚的,這會像長頸鹿的鹿角。雌性的一是沒有角,或是有非常細小的角,可能用作性顯示或吸引異性之用。後期雄性原角鹿科的鹿角大小足以互相比拼。.
查看 始新世和原角鹿科
原鯨
原鯨(学名:Protocetus atavus )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古代鯨魚,屬於原鯨科。巴基鯨生活在始新世中期,約4500萬年前。原鯨身長為2.5公尺。 原鯨是一種相當原始的鯨魚,仍然擁有後鰭,前鰭則長有腳趾。牠們的長下顎中長有銳利的牙齒。與更原始的巴基鯨不同的是,原鯨可以完全聽見水中的聲音。 Category:原鯨科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查看 始新世和原鯨
原蹄獸
原蹄獸(Phenacodus)是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存於5500萬年前的晚古新世至中始新世。牠們是最古老及最原始的有蹄動物之一,是偽齒獸科及踝節目的代表。.
查看 始新世和原蹄獸
原懶猴
原懶猴(Pronycticebus)是生存於始新世中期至末期的兔猴型下目。牠有一組差不多完整的標本在德國發現的。.
查看 始新世和原懶猴
偶蹄目
偶蹄目(學名:Artiodactyla)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大目,约220种,其中包括许多对人类生活很重要的动物。偶蹄目动物是现代进步的繁盛的有蹄类,90%的现存有蹄动物都是偶蹄动物。其中又以牛科最为繁盛。除了陆地上的种类,四足已经高度特化的海洋动物鲸豚类也是属于这一演化支。.
查看 始新世和偶蹄目
偽劍齒虎
偽劍齒虎(Hoplophoneus),又名古劍虎,是已滅絕的一屬劍齒虎,屬於起源於5500萬年前的獵貓科,生活于北美洲。偽劍齒虎外表像貓科,但並非真正的貓科。牠的內耳骨骼結構與貓科的不同。貓科的鼓泡是由隔膜分隔成兩個窩,但獵貓科的部份鼓泡是軟骨,而成骨的鼓泡並沒有隔膜。牠們的下頜骨有前端有凸緣,向下伸展至犬齒的長度。 偽劍齒虎的結構像斯劍虎,但大小如美洲豹。牠的體型粗壯,而四肢較短。.
查看 始新世和偽劍齒虎
假熊猴
假熊猴(Notharctus),又名北狐猴、始新狐猴或古狐猴,是一屬生存於5000萬年前歐洲的早期靈長目。假熊猴的身體構造與現存的靈長目分支相似。牠們不像狐猴,而是有較短的面部及向前的眼睛,眼睛有骨頭包圍。牠們的手指較長,適合攀爬樹枝。牠們相對的拇指是獨有的特徵。牠的脊骨像狐猴般很靈活。牠可能吃果實及昆蟲。包括假熊猴的兔猴型下目已經滅絕,而最後的的成員西瓦兔猴屬於中新世末期消失。 假熊猴最少有5個物種。另外亦有7個潛在物種的化石已經被發現。.
查看 始新世和假熊猴
假熊猴亞科
假熊猴亞科(Notharctinae)是始新世早期至中期(5500-3400萬年前)北美洲普遍的靈長目,但現在已經滅絕。假熊猴亞科下有六個屬,包括Cantius、Pelycodus、Copelemur、Hesperolemur、假熊猴屬及Smilodectes,都是兔猴型下目的成員。這個亞科的演化歷史相對地較清楚,且都是被用作爭議漸進進化論。雖然一般接受兔猴型下目衍生出現今的狐猴及蜂猴亞科,但牠們究竟與兔猴型下目的哪一個成員是近親則不得而知。假熊猴亞科於始新世中期滅絕,可能成因包括氣候轉變及與其他北美洲靈長目的競爭。.
查看 始新世和假熊猴亞科
假有蹄類
假有蹄類(Pseudungulata)是由土豚及象鼩組成。在有這個類別前,土豚及象鼩相信分別是貧齒目及兔形目的近親。但是假有蹄類卻是與象、海牛、野兔及非洲蝟目同屬於非洲獸總目。 將這兩個目一同歸入假有蹄類的原因除了DNA證據外,牠們的腳上都有大的假蹄(或上爪)。 Category:非洲獸總目 Category:假有蹄類.
查看 始新世和假有蹄類
华北构造期
华北构造期,简称华北期,是古近纪始新世至渐新世(5千2百萬-2千350萬年前)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华北运动或称华北事件。.
查看 始新世和华北构造期
卡那尼斯猴
卡那尼斯猴(學名Karanisia)是一屬已滅絕的懶猴科,其下只有一個物種K.
查看 始新世和卡那尼斯猴
卡氏古冠企鵝
卡氏古冠企鵝(學名Palaeeudyptes klekowskii)是一種已滅絕的古冠企鵝屬。牠們的大小如南極古冠企鵝,比現今的皇帝企鵝稍大,是世界上最大的企鹅。牠們的遺骸是在南極西摩爾島(Seymour Island)La Meseta組發現的,可以追溯至始新世晚期。 卡氏古冠企鵝最初並不被分類為獨立的物種,但是根據牠們大量的化石遺骸,以及與貢納古冠企鵝同時存在的可能性不大,故被分類為獨立的物種。.
查看 始新世和卡氏古冠企鵝
卡沙羅克魚
卡沙羅克魚屬(屬名:Kushlukia)為輻鰭魚綱下的一種魚類,在演化關係上接近於現生的鯕鯖。生存於始新世早期的伊普雷斯階,化石發現於土庫曼巴爾坎州東部的Uylya-Kushlyuk村(Danata 組)與印度拉賈斯坦邦的巴爾梅爾縣。標準體長(吻端至尾鰭基部)9 至 20 公分,其中於印度發現的族群(未定種 Kushlukia sp.)體型較小。.
查看 始新世和卡沙羅克魚
卢台特期
卢台特期是始新世的的第二个阶段,起始和终止时间分别为48.6 ± 0.2百万年前和40.4 ± 0.2百万年前。 在通常情况下,该阶经常与巴尔顿期共同构成中始新亚世;另外在某些情况下,该期还可能与伊普雷斯期共同组成早始新亚世。 该期以鲁特西亚(Lutetia)——巴黎的拉丁语古称命名。.
查看 始新世和卢台特期
印多霍斯
印原豬(屬名:Indohyus),又譯英多海斯或印多霍斯獸,是始新世已滅絕的偶蹄動物,生存於4800萬年前的亞洲。於喀什米爾發現的印原豬完整骨骼顯示牠們可能是鯨魚失落的姊妹分類。其他的偶蹄類都是這兩類動物的親屬。印原豬的外觀像浣熊或鼷鹿科。氧同位素δO18的數據及骨硬化性顯示印原豬是水中生活的,但δC13的數據卻顯示牠們很少在水中覓食。故此估計印原豬是鯨魚回到水中生活前的中間生物,並改寫了鯨魚的演化歷史。 印原豬的化石是由印度地質學家A Ranga Rao在喀什米爾發現,包括了一些牙齒及顎骨的部份,但當他死時仍有很多岩石未被打開。他的妻子將這些石頭交給漢斯·史文森(Hans Thewissen),研究期間意外地打破了其中一個頭顱骨,他發現印原豬的鼓泡由外鼓骨形成,形狀奇特像鯨魚或巴基鯨。 但是並非所有古生物學家都支持這個說法。一些學者認為肉食性的中爪獸目才是鯨魚的近親,而鯨魚本身與其他的動物有著很多不同的地方,很難確認哪一類化石親屬才是牠們的祖先。 印原豬大小如浣熊或家貓,有一些像鯨魚的特徵及水中生活的適合性,如像河馬般骨頭上厚重的覆蓋物,可以減低浮力以保持身體在水中。這有點像現今非洲的水鼷鹿,當受到鳥類掠食者攻擊時,會跳入水中躲藏達4分鐘之久。.
查看 始新世和印多霍斯
印度板块
印度板块(英文:Indian Plate)为次级的大陸板块,属于印度-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次大陆和印度洋。印度板块形成于九千万年以前的白垩纪,自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分离,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约在五千到五千五百万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时期和亚洲撞合,这一时期,印度板块移动了约2,000-3,000公里距离,比已知的任何板块移动的速度要快。 欧亚板块南缘,沿印度与尼泊尔剪切带(orogenic belt),由沉积物挤压凸起,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板块现在向东北每年移动5厘米,而欧亚板块每年向北移动2厘米,因此导致欧亚板块变形,而印度板块每年被压缩4毫米。.
查看 始新世和印度板块
印度次大陸
印度次大陆(又稱南亚次大陆或印巴孟次大陆)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亞洲大陸的南延部分。大体位于北纬8-37度,东经61-97度。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面积又小于通常意义上的大陆,所以称为次大陆。总面积约为4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6亿。 印度次大陸的國家大體位於印澳板塊,也有一些位於南亞。當中,印度、印度河以東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和不丹位處大陸地殼上;島國斯里蘭卡位處大陸架;島國馬爾地夫位處海洋地殼。.
查看 始新世和印度次大陸
南極古冠企鵝
南極古冠企鵝(學名Palaeeudyptes antarcticus)是古冠企鵝屬下已滅絕的模式種。牠們是一巨大的企鵝,估計高達1.1-1.4米,是屬內最大的物種。牠們是最後出現的古冠企鵝屬,雖然確實時期不明,但相信是演化自馬普利斯古冠企鵝,或是與之是同一物種。 南極古冠企鵝是最先發現的化石企鵝。其化石是一個跗蹠骨,在新西蘭卡卡努伊(Kakanui)的Otekaike灰岩發現,可以追溯至漸新世晚期。另外在南極西摩爾島(Seymour Island)的La Meseta組也發現了一個屬於始新世晚期的骨頭,可能也是屬於南極古冠企鵝的。 除此之外,有大量的其他骨頭也被置於此物種中。這些化石在未確認其他大型企鵝前都毫無置疑地分類在此物種中,但隨著認識較多後,這些化石的分類有待進一步審查。其中一些化石的大小是介乎於南極古冠企鵝及馬普利斯古冠企鵝之間,所以有指這兩個物種其實是同一物種。.
查看 始新世和南極古冠企鵝
古偶蹄獸
古偶蹄獸(Diacodexis),又名古溪鹿,是已滅絕的偶蹄目動物。 古偶蹄獸長約50厘米,外形像麂羚,是最古老的偶蹄動物。古偶蹄獸的腳很長,相信牠是奔跑的能手,且能跳躍相對較長的距離。.
查看 始新世和古偶蹄獸
古中獸
古中獸(Chriacus)是已滅絕的史前哺乳動物,生存於約5000萬年前的古新世。 古中獸像浣熊,連同牠的長捲尾長約1米。牠的身體輕巧,重約7公斤,能靈活地攀樹。古中獸是蹠行的,牠的腳上有五趾,趾上有長爪。牠的腳很強壯,有靈活的關節。前肢可以挖掘,而後肢則適合攀樹。牠可能是雜食性的,如其親屬的Arctocyon,專吃水果、蛋、昆蟲及細小的哺乳動物。.
查看 始新世和古中獸
古乳齒象
古乳齒象(Palaeomastodon)是已滅絕的長鼻目。牠們的化石在非洲發現,估計屬於3600-3500萬年前。相信牠們是象或乳齒象的祖先。牠們是始祖象的近親。 古乳齒象有上下象牙及象鼻。身高1-2米及重達2噸。下象牙較為扁平。.
查看 始新世和古乳齒象
古冠企鵝屬
古冠企鵝屬(學名Palaeeudyptes)是一類已滅絕的大型企鵝,其下已知共有4個物種。牠們差不多比現有的企鵝都要大,最細小的物種也有皇帝企鵝的大小,最大的可以高達1.5米。 古冠企鵝屬下的貢納古冠企鵝及卡氏古冠企鵝都是在南極西摩爾島(Seymour Island)的始新世中或晚期La Meseta組發現;南極古冠企鵝是最先發現的化石企鵝,只在新西蘭卡卡努伊(Kakanui)的漸新世晚期Otekaike灰岩發現一塊不完整的跗蹠骨,後來臨時加入大量其他骨頭。馬普利斯古冠企鵝只有部份的骨骼,主要是腳骨,都是在伯恩赛德(Burnside)的始新世中或晚期的地層發現。馬普利斯古冠企鵝可能演化成較細小的南極古冠企鵝。一些已發現但未確認的標本,很多時是其大小介乎在兩個物種之間。在西摩爾島也有發現一些未確認的物種,但似乎是屬於幼體或是保存度較低。 在近澳洲阿德雷得發現的不完整右脛跗骨及左肱骨都被置入此屬中。 維曼企鵝(學名:Wimanornis)可能是貢納古冠企鵝的異名。.
查看 始新世和古冠企鵝屬
古獸馬
古獸馬屬(學名:Palaeotherium),又名古獸,是一屬已滅絕的原始奇蹄目動物。喬治·居維葉(George Cuvier)原先認為牠們是一類貘,故牠們一般都被描繪成一細小的貘。近年就其頭顱骨的研究發現牠們的鼻腔並非用來支撐鼻子,故現開始將牠們描繪成更像馬的動物。解剖學研究亦發現古獸馬,連同其他古獸馬科的屬,包括始祖馬,與馬是近親。 古獸馬的物種平均約有75厘米肩高。牠們生活在4千5百萬年前的始新世早期至中期,當時被熱帶雨林覆蓋的歐洲。最大的物種P.
查看 始新世和古獸馬
古獸馬科
古獸馬科(學名:Palaeotheres)是一類已滅絕的草食性哺乳動物,與貘及犀牛是近親,且有可能是馬科的旁系群。牠們分佈在北半球,介乎6千萬至4千5百萬年前。牠們的肩高由20-75厘米。牠們吃軟葉、嫩苗、草莓及在地上的葉子。牠們生活在密林之中。 Category:奇蹄目 *.
查看 始新世和古獸馬科
古翼手屬
古翼手屬(Palaeochiropteryx)是已滅絕的蝙蝠,生存在始新世的歐洲。牠們的翼是由闊大的手延伸出來,但較現今蝙蝠原始。牠們的耳骨結構顯示牠們以基本的聲音來測定獵物(如昆蟲)的位置。牠們是夜間活動的,或至少是拂曉黃昏活動的。牠的化石是在德國的梅塞爾化石遺址發現。 Category:初蝠科.
查看 始新世和古翼手屬
古猴科
古猴科(學名Archaeopithecidae)是一科已滅絕的南方有蹄目。牠們其下有兩屬,包括尖猴屬及古猴屬,都是生存於始新世早期的南美洲。.
查看 始新世和古猴科
古蟾屬
古蟾屬(學名Palaeobatrachus)是第三紀歐洲中部一類原始青蛙。雖然並非近親,牠們的外觀很像非洲爪蟾。 古蟾屬的遺骸遍佈德國東部及波希米亞的淡水沉積岩層。有時保存的完好程度可以見到其內臟、肌肉、神經、血管及表皮的輪廓,甚至顏色的痕跡。也有發現牠們的蝌蚪及卵。 古蟾屬的頭顱骨較闊,形狀像哥德式建築的拱頂。牠們的身體也較大,長8-10厘米;雌蟾比雄蟾大,是兩性異形。 古蟾屬生活在水中。牠們的肺部靠近背部,讓牠們可以浸在水中一段長時間。牠們棲息在盆地或沼澤。牠們可能像非洲爪蟾般吃細少的甲殼類、昆蟲幼蟲及魚類。 由於古蟾屬需要較溫暖的環境生活,於上新世初的氣候轉變對牠們是一種致命傷。.
查看 始新世和古蟾屬
古飆
古飆(Dinictis),又名恐齒貓,是獵貓科中的成員。牠們體長1.1米,腳短只有約0.6米高,爪不能完全伸縮,顎部強壯,有長的尾巴。牠們很像其近親的偽劍齒虎。頭顱骨形狀很像貓科的,而不像劍齒虎亞科的超短頭顱骨。古飆的上犬齒相對較細小,但仍是伸出口的。在犬齒以下的下頜骨闊大像垂子。 古飆是蹠行的,並不像現今的貓科。牠們外形像細小的美洲豹,而生活模式亦相仿。古飆牙齒的減少仍在很早的階段,而牠們亦沒有忘記如何咀嚼,故牠們可能並不像其後裔般專吃某類食物。除此之外,牠們所身處的環境亦有可怕的掠食者。 古飆生活在約4000萬年前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早期的北美洲平原。在加拿大的沙斯卡寸旺、美國的佛羅里達州、蒙大拿州、內布拉斯加州、南達科他州、北達科塔州、懷俄明州及俄勒岡州都有發現古飆的化石。古飆是從古新世的小古貓演化而來。.
查看 始新世和古飆
古鯨
古鯨小目(學名:Archaeoceti)也作原鲸小目,即古代鯨魚,包括現代鯨魚的祖先。古鯨小目是鯨下目三個小目之一,传统上用以概括史前鲸豚类,但不包括其存活至现代的后代,因此,这是一个并系群分类,不是自然的演化支。古鯨擁有後肢,不像今日的鯨類。最早的古鯨可能完全在陸地上活動。其滅絕原因至今眾說紛紜,其中一種解釋是由於氣候變化,海洋變得過份寒冷,造成古鯨類滅絕。.
查看 始新世和古鯨
古黄蜂
古黄蜂(学名palaeovespa),是一种已灭绝的黄蜂,生存于始新世(约4400-3400万年前)的欧洲和北美洲,目前已发现很多个属 Palaeovespa baltica Palaeovespa florissantia Palaeovespa gillettei Palaeovespa relecta Palaeovespa socialis Palaeovespa wilsoni 。 分类:已灭绝动物.
查看 始新世和古黄蜂
古近纪
古近纪(Paleogene,符号E),旧称早第三纪,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65.5±0.3百万年(Ma),结束于23.03±0.05Ma。“古近纪”一名中的“古”是paleo-的意译,“近”则是-gene的音译,并兼顾了字面意义。古近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
查看 始新世和古近纪
古雷獸
古雷獸(學名:Paleosyops)是一屬細少的雷獸。牠們在美國懷俄明州的化石床上甚為普遍,主要都是一些化石牙齒。所有其下的物種中,以P.
查看 始新世和古雷獸
古新世
古新世(Pale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Paleogene)的第一個主要時期,大約開始於6500萬年前,終於5580萬年前,介於中生代白堊紀的马斯特里赫特階(Maastrichtian)與始新世(Eocene)之間。古新世來自希臘文的“παλαιός”(palaios,古)與“καινός”(kainos,新)。古新世接續在白堊紀末期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之後。.
查看 始新世和古新世
可可尔鹦鹉螺
可可尔鹦鹉螺(学名:Nautilus cookanum)是一种已灭绝的鹦鹉螺,生存于始新世晚期,其化石发现于华盛顿的Hoko river formation,.
查看 始新世和可可尔鹦鹉螺
台灣地質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的聚合邊界,為一個造山作用活躍的活動構造區,根據GPS觀測資料,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8.2公分的移動速度向西北移動。菲律賓海板塊的隱沒方向在臺灣改變,在臺灣南方,歐亞板塊朝東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形成馬尼拉海溝及其東側的呂宋火山島弧,到了臺灣北方,菲律賓海板塊則是朝北隱沒到歐亞板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及其北側的琉球火山島弧和沖繩海槽。.
查看 始新世和台灣地質
台灣杉
台灣杉(學名:Taiwania cryptomerioides、魯凱語:wa driwru ki Dramare Ka angatu,意為撞到月亮的樹)又稱台灣爺、亞杉等,是一種大型的柏科台灣杉屬植物,為台灣特有種。台灣杉屬(Taiwania)主要分佈於台灣中部以及南部地區約1,500至2,500公尺高的山區,非法伐木的行為已導致這類樹木瀕臨絕種。.
查看 始新世和台灣杉
史前逃龍
《史前逃龍》(英語:Primeval)是一套由英國獨立電視台(ITV)和負責製作的Impossible Pictures公司,聯手打造的科幻電視劇。史前逃龍是由亞德里安·霍奇斯(Adrian Hodges)及添姆·海恩斯(Tim Haines)原創,他們以往是《與…同行》系列紀綠片的原創者,而Impossible Pictures亦有參與製作這系列的紀錄片。 史前逃龍主要內容是圍繞一組由不同人物組成的隊伍,負責處理英國境內的奇異點、從奇異點進入現代的古代或未來生物,以及對抗企圖利用這些生物的壞人。 第一次放送是於2007年2月10日的英國,逐漸吸引到全球各地的觀眾。此劇在第一、二季整體得到的評價均為正面。而且,在英國廣播公司美國台於2008年8月9日放送前,史前逃龍亦已普遍得到美國評論家們的正面評價 on Metacritic.
查看 始新世和史前逃龍
堪芭拉鳄
堪芭拉鳄(学名為kambara taraina)是生活在澳洲的马氏鳄亚科動物,現已滅絕。化石紀錄顯示牠們最初於始新世的澳洲出現,並一直生存至漸新世。.
查看 始新世和堪芭拉鳄
墨鱼目
已知最早的墨魚紀錄可追溯至4600萬至4300萬年前的始新世盧台特期中期,分別為墨鱼目(Sepia)的「波列茲基墨鱼」(Sepia boletzkyi)及「梨形墨鱼」(Sepia pira),化石皆發現於法國北部伊夫林省的蒂維瓦爾-格里尼翁(Thiverval-Grignon)地區。現時墨魚目中的墨魚科占絕大多數,且大部分均可食用。.
查看 始新世和墨鱼目
墨斗魚
墨魚,又稱花枝、銀絲,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墨魚目的动物。墨魚有一船形石灰质的硬鞘,牠的皮肤中有色素小囊,会随“情绪”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和大小。春末把卵產在木片或者海藻上。墨魚的最大特色是它遇到強敵時會以「喷墨」作為逃生的方法,伺機離開。.
查看 始新世和墨斗魚
大猴蝟屬
大猴蝟屬(學名Macrocranion)是一屬已滅絕哺乳動物。 牠們是在德國的麥塞爾化石坑發現。 大猴蝟屬共有兩個物種:M.
查看 始新世和大猴蝟屬
大角雷獸
大角雷獸(學名:Embolotherium),又名錘鼻雷獸或雷犀,是雷獸科下一屬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存於始新世晚期的蒙古。牠的特徵是那在頭顱骨前端上的突出物。這個骨突就像是一個破城鎚。大角雷獸的化石包括有12個頭顱骨、幾個顎骨及其他骨骼部份,都是在內蒙古的古腦木根地區及外蒙古的Irgilin Dzo發現。.
查看 始新世和大角雷獸
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臺灣臺中市和平區,地處於雪山山脈西南向主稜的後段。早年為臺灣中部地區重要的大雪山林場,森林植物生態豐富,包含分暖帶、溫帶、寒帶三種森林帶,各有其獨特的生態林相。.
大連特鯨
大連特鯨(學名Dalanistes)是一類已滅絕的早期淡水肉食性動物。屬於雷明頓鯨科,生存於始新世的特提斯洋。.
查看 始新世和大連特鯨
夜鷹目
夜鹰目(学名:Caprimulgiformes)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这一目的鸟分布广泛,除了南極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
查看 始新世和夜鷹目
奥林匹斯山 (美国)
奥林匹斯山(Mount Olympus),美国华盛顿州西部奥林匹克半岛奥林匹克山脉的主峰及最高峰,是一座火山,海拔2,432 m。奥林匹斯山是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主要景观之一。.
奇異點 (史前逃龍)
一季第四集出現的異常磁區 異常磁區是由英國獨立電視台的科幻電視劇史前逃龍所虛構的現象。異常磁區是一種的時空大門,能夠通往整個歷史的任何時代,例如是過去或是未來。異常磁區的外觀如同浮在半空的發光玻璃碎片,有時看似三角形狀,有時像球體形狀。這些時空裂縫就如同史前逃龍一劇的主線,因為所有劇中未來或現在的生物,均是經由異常磁區入侵現代,而劇中的角色們就要去處理這些生物。不過,直到現在為止,劇集仍未透露到異常磁區的出現原因。.
奇蹄目
奇蹄目(学名:Perissodactyla)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目,包括有奇数脚趾的动物。原始奇蹄动物的脚趾是前三后四,现生的奇蹄动物貘就是这样的脚趾结构(馬來貘腳趾是前四趾後三趾)。草食,胃的構造和偶蹄目部分成员多的胃室相較簡單,但盲肠大而呈囊状可协助消化植物纤维。奇蹄目有三个亚目,分别是马型亚目(包括马科和已经灭绝的雷兽科),爪兽亚目(已经灭绝)和角型亚目(包括貘科和犀科)。奇蹄目的化石非常丰富,史前曾是十分繁盛的种群,分化出形态各异的种类。史前的奇蹄动物包括爪兽、巨犀等。现代的奇蹄目整体呈衰落状态。有人認為由于偶蹄目更能消化植物纤维,所以奇蹄目的競爭能力不強,被生态位的偶蹄目逐渐取代,现在仅存16个野生物种(包括犀科5种、貘科4种、马科7种),但因為很多奇蹄目是在接觸人類後才滅絕的,所以是不一定是因為構造不如偶蹄目才滅絕的。,且多数处于濒危状态。.
查看 始新世和奇蹄目
始劍齒虎
始劍齒虎(學名Eusmilus),又名始劍虎,是一類史前的獵貓科。牠們生存於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早期的北美洲、歐洲及亞洲。.
查看 始新世和始劍齒虎
始巨豬屬
始巨豬屬(學名Eoentelodon)是一類細小及原始的巨豬科。牠們生存於始新世中期的中國。牠們非常細小,只有現今豬的大小,比北美洲的短腿巨豬屬稍為細小。 始巨豬屬最初被認為與短腿巨豬屬是同一類動物。後來於2007年發現牠們不單與短腿巨豬屬不同,而且是副巨猪(Proentelodon)的近親。.
查看 始新世和始巨豬屬
始王獸
始王獸(Eobasileus)是恐角目下已滅絕的哺乳動物。 始王獸長3米,站立時肩高1.5米,外觀很像同科的猶因他獸。牠像猶因他獸般頭上有三對頓角,角上可能有皮膚覆蓋。最前的一對角可能是由角質素組成,像犀牛的角般。始王獸亦有一對尖牙,被下顎的骨質突所保護。 Category:猶因他獸科.
查看 始新世和始王獸
始祖馬
始祖馬(學名Hyracotherium),又名始行馬或始馬,曾被認為是馬科中最早的成員。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現時牠被認為是屬於古獸馬科,這是與馬及雷獸有關的科。始祖馬的大小如狗一般,生存於北半球,分佈在始新世早期至中期(距今約6千萬至4千5百萬年前)的亞洲、歐洲及北美洲。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始祖馬的第一個化石標本是由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於1841年在英格蘭發現,他基於牙齒的緣故而懷疑這是一頭蹄兔目。他並沒有發現完整的骨骼,故將牠命名為「似蹄兔獸」(Hyracotherium),即始祖馬的學名。於1876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美國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骨骼,並命名為曙馬(Eohippus)。後來發現這兩個發現非常接近時,始祖馬因最先被發表,故曙馬則成為了異名。 始祖馬平均只有60厘米長及肩高20厘米。牠的前肢有四趾,而後肢則有三趾。頭顱骨很長,有44顆低冠的牙齒。據信始祖馬是草食性的,主要以樹葉、水果及堅果為食物。 有些科學家相信始祖馬不只是馬的祖先,也有可能是其他奇蹄目,如犀牛及貘的祖先。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始祖馬被認為是一類古獸馬,而非嚴格意義上的馬(horse proper),但這情形僅見於模式種的H.
查看 始新世和始祖馬
始祖象
始祖象(Moeritherium,意為來自摩里斯湖(Lake Moeris)的野獸)屬於始祖象科,包括了幾個不同的種。始祖象與象科有親緣關係,與海牛的關係則較遠。始祖象生活於始新世。 始祖象是種類似豬與貘的生物Koehl, D. 2006.
查看 始新世和始祖象
始穿山甲屬
始穿山甲屬(學名Eomanis)是已知最古老的穿山甲,生存於始新世的歐洲。在德國麥塞爾化石坑發現的化石顯示牠們長50厘米,外觀像現存的穿山甲,但尾巴及腳都沒有鱗片。從其胃內發現牠們是吃昆蟲及植物。與牠們同期的是沒有鱗片及像食蟻獸的歐食蟻獸。.
查看 始新世和始穿山甲屬
始爪獸科
始爪獸科(學名Eomoropidae)是一科奇蹄目。牠們是已滅絕的爪獸科的近親,不單外觀相似,更有可能是其直接祖先。牠們的體型較為細小,只有羊的大小。牠們的腳上有爪。始爪獸科很有可能是爪獸總科內的並系群。.
查看 始新世和始爪獸科
始盒鱼
始盒鱼(学名eolactoria),是一种已灭绝的鱼类,生活于始新世中期(卢台特期)的意大利,身长约5厘米。.
查看 始新世和始盒鱼
始鏡猴科
始鏡猴科(学名:Omomyidae)是5500-3400萬年前始新世已滅絕的靈長目。始鏡猴科的化石於北美洲、歐洲、亞洲及非洲都有發現。始鏡猴科是始新世分佈在全北區的兩類靈長目之一,另一類則是兔猴科。始鏡猴科及兔猴科於始新世的北美洲、歐洲及亞洲突然出現。 始鏡猴科的特徵包括有大的眼眶、短的吻突、沒有前面的前臼齒、適合吃昆蟲或果實的頰齒、及相對細小的體型。但是到了始新世末期,一些北美洲始鏡猴科體型開始膨脹,重於1公斤,並且吃果實及樹葉。梯吐猴屬、尼古魯猴屬及小鼠猴屬的大眼眶顯示牠們是夜間活動的。於始新世末期德克薩斯州的Rooneyia的眼眶很小,估計牠們是日間活動的。 始鏡猴科有可以抓住東西的手及腳,手指及腳趾有指甲而沒有爪。始鏡猴科的顱後骨骼顯示牠們是棲於樹上的。當中的尼古魯猴屬的脛骨及腓骨像現今的眼鏡猴般是融合的,可見牠們經常跳躍。其他的始鏡猴科都缺乏了跳躍的適應性,與現今的鼠狐猴屬及鼠狐猴屬相似。 始鏡猴科的分類及演化歷史被受爭議。很多學者都指始鏡猴科是簡鼻亞目的基底、跗猴型下目基底或與兔猴科相近的靈長目基底。另外,始鏡猴科的原始骨骼特徵,難於與現今的生物拉上關係。例如始鏡猴科缺乏了現今簡鼻亞目的多種骨骼特徵,如縮小了的鐙骨肌內頸動脈、並翼蝶骨及顴骨互接等。始鏡猴科亦在上中門齒間有空隙,估計牠們有鼻鏡及人中,將液體輸送至犁鼻器。始鏡猴科亦缺乏了大部份眼睛猴的特徵,如特大的眼眶及極度適合跳躍的顱後結構。在其他方面,始鏡猴科在靈長目中是獨立演化的。.
查看 始新世和始鏡猴科
始蝙蝠鱼
始蝙蝠鱼屬(學名:Eoplatax),是一种已灭绝的燕鱼,化石發現於義大利維羅納。.
查看 始新世和始蝙蝠鱼
始鰐螺
始鰐螺(學名:Eosurcula)是一類已滅絕的腹足綱軟體動物化石。它們生存於始新世的亞洲、歐洲及北美洲。.
查看 始新世和始鰐螺
始鱷目
始鱷目(学名:Eosuchia)又名楊氏蜥形目(Younginiformes),是已滅絕雙孔類爬行動物的一目,生存在二疊紀晚期到三疊紀早期。 本目的定義範圍有些困難。在早期的分類歷史中,本目曾經被當作「未歸類物種集中地」,包含許多生存於晚石炭紀到始新世間,但沒被列入鱗龍類或主龍類的原始雙孔類爬行動物。 後來在1947年,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建立楊氏蜥形目,用來取代始鱷目,包括楊氏蜥科與少數類似的科。楊氏蜥形目生存在二疊紀到三疊紀。特點是有方顴骨與顴骨組成的完整最底下顴弓。 無論是始鱷目或楊氏蜥形目,本目中固定沒更動的是楊氏蜥,存活於晚二疊紀的南非,是種小型類似蜥蜴的爬蟲類。楊氏蜥與其它屬組成楊氏蜥科,但這些近親有可能是楊氏蜥的異名。 坦噶蜥科(Tangasauridae)則是明顯可在水中游泳的一科,也經常被包括在本目。 在某些系統發生學中,始鱷目經常被列為鱗龍類之中,有鱗目與喙頭蜥目的姐妹分類單元(可能有誤)。.
查看 始新世和始鱷目
始貧齒獸
始貧齒獸(Metacheiomys)是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存在始新世中期的美國懷俄明州。 始貧齒獸長約45厘米,外觀像獴科。牠們有長爪,其頭顱骨像犰狳科。其爪的形狀顯示牠們可能是挖地尋找食物,其食物估計是細小的無脊椎動物。牠們有強而有力的犬齒,但卻只有很少的頰齒,相信是用口內粗糙的部份磨碎食物。 始貧齒獸及其親屬相信是與穿山甲有關。.
查看 始新世和始貧齒獸
始雷獸
始雷獸(學名:Eotitanops)是一屬已滅絕的哺乳動物,是已知最早的雷獸。 始雷獸肩高只有45厘米,較雷獸科最大的王雷獸少很多。牠的外觀就像同期的古獸馬科,一頭很大及遲鈍的始祖馬。始雷獸是吃樹葉的。牠的前肢有四趾,而後肢只有三趾。.
查看 始新世和始雷獸
始比目鱼
始比目鱼(学名:Eobothus),是一种已灭绝的比目鱼,生存于始新世的中国,印度和欧洲。 始比目魚屬是比目魚中最早的一個屬,也是魚類中的最後一個主要的演化群。始比目魚形態與現代比目魚相當類似,外觀為卵形,身長約10公分。身體被延長的背鰭和臀鰭包圍。始比目魚與現代比目魚一樣成體的眼睛均位於左側,並以身體的右側平貼在海底。相對於其他早期的比目魚(例如原始比目魚)眼睛只有部分移動,始比目鱼的特徵在演化上較為進步。.
查看 始新世和始比目鱼
威氏后螯蜂
威氏后螯蜂,是一种已绝种的黃蜂。它僅因為出土於波羅的地區的始新世化石而被發現。.
查看 始新世和威氏后螯蜂
完齿兽
完齒豨屬(學名:Entelodon),又名全齒獸、巨豨或完齒豬,是一屬豨科動物。牠們生存於始新世早期至漸新世(約3720-2840萬年前)的歐洲、歐亞大陸及亞洲。 完齒豨的大小如牛,有丘齒型牙齒,頭大像豬,顎部有像疣的瘤狀物。牠們是三屬分佈在歐亞大陸的完齒豨科之一,另外兩類為中國的始巨豨及中亞的副巨豨屬。.
查看 始新世和完齿兽
安蜆蝶屬
安蜆蝶屬(學名:Anteros)是蜆蝶科蜆蝶亞科鬚緣蜆蝶族裡的一個屬。共有16個物種,分佈於新熱帶界,一些物種廣泛分佈至墨西哥北部。.
查看 始新世和安蜆蝶屬
安氏中獸
安氏中獸(Andrewsarchus),又名安氏中爪獸或安氏獸,是一種原始、身體粗壯的偶蹄類哺乳動物,生存於4500-3600萬年前的始新世。牠的四肢很短,而身體很長,有長的尾巴,腳上有蹄。牠的鼻端很長,有鋒利的牙齒及扁平的頰齒,可以用來咬碎骨頭。不過由於只有頭顱骨被發現,故究竟安氏中獸是掠食者,或是食腐肉的則不清楚。 安氏中獸是以著名的化石發掘者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來命名。安氏中獸的化石是於1923年6月在蒙古戈壁沙漠曼汗發現,這個沒有下頜骨的頭顱骨現在存放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基於牙齒及頭顱骨的相似性,之前牠被分類在中爪獸目中。據此估計牠像中爪獸或中國中獸般是有蹄的,並且是偶蹄目的親屬。 安氏中獸屬有蹄哺乳動物,在親緣關係上其實更接近於綿羊或山羊,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被戲稱作“披著狼皮的羊”。但是它实际上是鯨類的近亲。.
查看 始新世和安氏中獸
寡毛土蜂科
寡毛土蜂科(Sapygidae)是膜翅目胡蜂總科下的一個科,其下約有80個種,在上始新世的波羅的海琥珀中有發現其化石。雌蜂將卵產在獨居的蜜蜂的巢中,幼蟲以寄主的幼蟲為食。一些成蟲是重要的傳粉者,因而雖無經濟價值,但有保護的必要。.
查看 始新世和寡毛土蜂科
寬臼獸科
寬臼獸科(學名Eurymylidae)是一科已滅絕的單齒類。大部份學者都認為牠們是所有現今齧齒目的基底,且是齧齒目最後共同祖先的祖先。但是認識較多的原古兔屬、曉鼠屬、晨光獸屬及菱臼獸屬似乎是一個非齧齒目直接祖先的單系群。另外有指曉鼠屬、晨光獸屬及菱臼獸屬是屬於同一分支,擁有獨特的頭顱骨及齒式特徵。應分類為Rhombomylidae。寬臼獸科只在亞洲被發現。.
查看 始新世和寬臼獸科
小古貓
小古貓屬(学名:Miacis),又名細齒獸,是一屬已滅絕的細齒獸類,生存於6500-4200萬年前的古新世晚期。牠們代表了現今食肉目的祖先, 小古貓有五爪,大小像鼬,生活在北美洲及歐洲大陸。牠們保有肉齒目的一些原始特徵,如低的頭顱骨、幼長的身體、長尾巴及腳短。牙齒數目仍保持在44顆,但在演化歷程中這個數量有一些減少及一些牙齒亦縮小了。後肢較前肢長,盆骨在形狀及結構上很像狗的,脊骨上亦有一些獨有的特徵。牠們的爪可以伸縮,關節靈活適合攀樹,且是雙目視覺的。小古貓的腦部比肉齒目的較大,而從腦部與身體大小比例的增長可見牠們在智能上亦增長了。就像其他早期的肉食性動物,牠們適合樹上的生活,而四肢及關節則像現今的肉食性動物。小古貓可能是非常靈活的森林棲息者,獵食細小的動物如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及鳥類,並且會吃蛋及生果,故小古貓是雜食性的。.
查看 始新世和小古貓
小長頸龜屬
小長頸龜屬(Chelodina)是蛇頸龜科下的一個屬, 其命名史相當複雜。 原先的大長頸龜屬(Macrochelodina)和窄胸長頸龜屬(Macrodiremys)現也屬於該屬。 小長頸龜屬只生活在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羅地島。.
查看 始新世和小長頸龜屬
尼古魯猴
尼古魯猴(Necrolemur)是一屬已滅絕的靈長目。 尼古魯猴長25厘米,很像現今的眼鏡猴。牠是夜間活動的,有很大的眼睛及耳朵。尼古魯猴有尖銳的牙齒,用來咬碎昆蟲的外殼。牠的面部很短,眶間距很窄,外鼓骨呈管狀,並有大的腦部。尼古魯猴的化石是在西歐被發現。.
查看 始新世和尼古魯猴
尖顎扁蟲科
尖顎扁蟲科(Prostomidae)是鞘翅目昆蟲中的一小類群,常於朽木之中被發現。本科具有明顯且向前延伸的鉗狀大顎,目前已知現生2屬,分布於環太平洋區域及非洲。.
查看 始新世和尖顎扁蟲科
岳齒獸科
岳齒獸科(Merycoidodontidae)是有著羊般大小的草食動物。牠們的面短,身體粗壯,有如象牙般的犬齒及長尾巴,短腳上有四趾的蹄。 岳齒獸科外觀像羊,但其牙齒顯示牠們較為接近駱駝科。牠們很有可能生活在林地及草原,廣泛分佈在漸新世至中新世的北美洲。後來的形態則變化得適合多種不同的環境,例如岳齒獸適合半兩棲的生活。.
查看 始新世和岳齒獸科
巨弓獸科
巨弓獸科(學名Homalodotheriidae)是已滅絕的南方有蹄目。牠們生存於始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晚期的南美洲。.
查看 始新世和巨弓獸科
巨犀類
巨犀亚科(學名Paraceratheriinae,旧称:Indricotheriinae)是巨犀科下巨犀亞科的犀牛,过去常常将巨犀分类为跑犀科中,但这是错误的。牠們的四肢很長,沒有角。牠們自始新世開始演化至中新世早期。初期出現的跑犀科是很輕盈及跑得很快的動物,與現今的犀牛相距甚遠。到了始新世晚期及漸新世初期,巨犀類開始出現,很快就變得很巨型。牠們分佈在現今中國西南部、哈薩克及巴基斯坦,棲息在海邊的雨林。 巨犀類於漸新世中期至中新世早期到達了演化的顛峰,變成了真正巨型動物,包括巨犀屬及副巨犀屬。牠們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約有中等蜥臀目恐龍的身型。牠們只限於在亞洲中部生活,當時亞洲中部為大片的低地。與印度次大陸撞擊及喜瑪拉雅山的隆升引起了全球寒冷化、沙漠化及森林的消失,令這種巨型有蹄類滅絕。另外,在蒙古及俄羅斯也有發現一些未確認的巨犀類物種。.
查看 始新世和巨犀類
巨牙鯊
巨齿鯊(学名:Carcharocles megalodon),学名源自希臘語,意指巨大的牙齒,是史前巨大的鯊魚,生存於1590萬至260萬年前(中新世到上新世)。.
查看 始新世和巨牙鯊
巨蟻
巨蟻(學名:Formicium giganteum)是已發現體型最大的蟻,但現已滅絕。它們生存在始新世的德國。它們長3厘米,蟻后可以長達5厘米,比蜂鳥還要大。展翅闊約13厘米。估計它們是靠掠食其他昆蟲為生。.
查看 始新世和巨蟻
巨角犀
巨角犀(學名Megacerops),又名巨角鹿,是一屬已滅絕的北美洲雷獸。雄性的巨角犀在鼻端上有兩個鈍角,相信牠們是群居的動物,並以角互抵來吸引異性。 根據2004年的分類,巨角犀包含了Menodus、王雷獸、漸雷獸、Menops、Ateleodon及Oreinotherium。Mihlbachler, M.C.
查看 始新世和巨角犀
巨豬科
豨科(學名:Entelodontidae),旧称巨猪科,是一類已滅絕的雜食性偶蹄目哺乳動物,是現今的河马科及鲸豚类的遠親。牠們於漸新世及中新世早期(4千5百萬至2千5百萬年前)分佈在亞洲、歐洲及北美洲的森林。最大的巨豨科站立時有2.1米高,腦部有拳頭一般大。牠們吃腐肉及植物。.
查看 始新世和巨豬科
巨蛇科
巨蛇科(學名Madtsoiidae)是岡瓦那大陸一類已滅絕的蛇。它們的化石測年由早森諾曼階至晚更新世,並且分佈在南美洲、非洲、印度、澳洲及南歐。它們包含了非常原始的蛇,如長達10.7米的非洲巨蟒、沃那比蛇及天蛇。.
查看 始新世和巨蛇科
巴基鯨
巴基鯨(学名:Pakicetus),又名巴基斯坦鯨,已經絕種的古代哺乳動物,生活在陸地,形狀類似狼,屬於古鯨亞目,是現代鯨魚的前身,生存於始新世(5580-3390萬年前)的巴基斯坦,故此得名。發現化石的地層是特提斯洋的沿岸部份。 首先發現的巴基鯨化石是一個長頭顱骨,最初被認為是屬於中爪獸目,但因其內耳的特徵而確定是早期的鯨魚。故此牠是已滅絕的陸上哺乳動物及現代鯨魚的過渡物種。 巴基鯨的完整骨骼於2001年發現,顯示了牠們主要生活在陸地上。巴基鯨約有狼的大小,外觀很像中爪獸目的动物。.
查看 始新世和巴基鯨
巴基鯨科
巴基鯨科(Pakicetidae)是已滅絕的哺乳動物,鯨目中最早的成員。現今鯨目的成員,如鯨魚及海豚都是水中生活的動物,巴基鯨科卻是生活在陸地上的。由於牠們的化石都是在近海邊發現,估計牠們會有部份時間在水中生活。 已知的巴基鯨科包括像狼的巴基鯨、Nalacetus及像狐狸的魚中獸。巴基鯨最初是由菲利浦·金格里奇(Philip Gingerich)等人於1983年發現,其下的三個物種都是在巴基斯坦發現,故得此名。這個區域相信於5300萬年前巴基鯨仍然生存時是特提斯海的海岸。 巴基鯨科是肉食性的陸上動物,估計是現今鯨魚的祖先。牠們的耳骨位置、中耳的摺疊情況及臼齒上小齒的排列,都是與現今鯨魚相似及所獨有的。就現今的鯨魚演化歷史,一般接受是由巴基鯨科演化成兩棲的陸行鯨科,進而成為龍王鯨科及其後的鯨魚。 Category:巴基鯨科 Category:古鯨亞目.
查看 始新世和巴基鯨科
巴尔托蛛
巴尔托蛛(学名:),是一种已灭绝的蜘蛛,它们生存于始新世早期的欧洲。巴尔托蛛属下已知只有一个物种,即 。目前对巴尔托蛛的资料完全依赖于波兰华沙波兰科学院地球博物馆馆藏的一个化石标本。.
查看 始新世和巴尔托蛛
巴西勒鯨
巴西勒鯨(學名:),又名王鯨,是一類史前的鯨魚,生存於始新世晚期。牠們是龍王鯨的最近親,也是肉食性的掠食者,但體型並不像龍王鯨般巨大。.
查看 始新世和巴西勒鯨
巴里納斯鱷屬
巴里納斯鱷屬(學名:Barinasuchus)是種已滅絕鱷類,屬於鱷形超目的西貝鱷科,化石發現於委內瑞拉的Parángula地層(中新世中期)、祕魯的Ipururo地層(中新世中期)、以及阿根廷的Divisadero Largo地層(始新世中期)。 巴里納斯鱷是在2007年由Alfredo Paolillo與Omar Linares命名。正模標本發現於委內瑞拉巴里納斯州的Parángula地層,該標本由不完整的頭骨與下頜構成。如同其他西貝鱷類,巴里納斯鱷是陸棲肉食性動物,擁有側面扁平的彎曲牙齒,類似獸腳類恐龍。 巴里納斯鱷的頭骨長70公分,身長估計約為8公尺,是已知最大型的西貝鱷類,也是委內瑞拉所發現的第一種西貝鱷類。發現於祕魯的巴里納斯鱷化石,最初被歸類於西貝鱷的一個種(Sebecus huilensis),現已改歸類於巴里納斯鱷。.
查看 始新世和巴里納斯鱷屬
两湖鳄
两湖鳄属(学名:lianghusuchus),为已绝种鳄形超目,生存于始新世的中国湖南。模式种是河阳两湖鳄(lianghusuchus heyangensis)。 Category:鱷科.
查看 始新世和两湖鳄
中华曙猿
中华曙猿(學名:Eosimias sinensis),是中国古人類学家林一璞于1985年在江苏溧阳上黄水母山发现的一种古生物,属类人猿亚目曙猿科的曙猿属,据信生存於距今4500万年前,是始新世的中期。.
查看 始新世和中华曙猿
中国油页岩
油页岩是中国一种重要的资源。中国为7200亿吨,分布在47个油页岩盆地的80个矿床里,相当于480亿吨页岩油。 据估算,实际储量可能会超过美国的储量。 中国的油页岩工业早在1920年代就已建立。1960年代后,中国页岩油产量开始下降,这种状况直到2008年才逆转。中国有多家公司从事 或发电。2005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页岩油生产国。2011年,中国的页岩油产量约为650,000吨。中国的绝大多数生产装置为抚顺型干馏炉。 2006年末,抚顺矿业集团下属的页岩炼油厂成为世界最大的页岩炼油厂。中国页岩油主要研究机构是中国石油大学。.
查看 始新世和中国油页岩
中爪獸
中爪獸(Mesonyx),又名中獸或鈍肉齒獸,是中爪獸科下的一類。牠們外表像狼及大小如狗,是始新世中期(約4500萬年前)美國懷俄明州及東亞的掠食者。牠的四肢靈活,相信是奔跑的能手,可能捕食草食性的有蹄類。不過中爪獸並沒有爪,趾上有細小的蹄。頭顱骨很長,腦殼上有相對較大的矢狀嵴,可以連接大的顎部肌肉,增強咬勁。 中爪獸屬下的Mesonyx uintensis是在懷俄明州發現,顱骨長約42.9厘米,而面長20.6厘米。Mesonyx uintensis的另一個標本是來自猶他州北部。.
查看 始新世和中爪獸
中爪獸科
中爪獸科(Mesonychidae)是已滅絕的中等至大型的肉食性哺乳動物,是偶蹄目的近親。牠們首先出現於早古新世,於始新世開始衰落,並於早漸新世滅絕,最後的成員蒙古中獸屬。中爪獸科可能源於亞洲,當中最原始的Yangtanglestes是出現於早古新世。牠們在亞洲是非常的多樣化。由於其他食肉動物如肉齒目及踝節目較為稀少或已經消失,中爪獸科很有可能稱霸古新世亞洲的大型掠食者生態位。由古新世至始新世,有幾類如雙尖中獸、厚中獸及中爪獸從其祖先擴散至歐洲及北美洲,並演化成新的中爪獸科。牠们生活型态似巤狗。.
查看 始新世和中爪獸科
中黑格獸科
中黑格獸科(學名Mesotheriidae)是一科已滅絕的南方有蹄目。牠們生存於始新世至更新世的南美洲。中黑格獸科包含了由小至中型的草食性及適合挖掘的哺乳動物。.
查看 始新世和中黑格獸科
中鼻雷獸屬
中鼻雷獸屬(學名:Mesatirhinus)是一屬雷獸。牠們生存於始新世的北美洲。中鼻雷獸屬高約1米。.
查看 始新世和中鼻雷獸屬
中間獸科
中間獸科(學名Interatheriidae)是一科已滅絕的南方有蹄目。牠們生存於古新世或始新世至中新世的南美洲。.
查看 始新世和中間獸科
中新馬
中新馬是中马属(學名:Miohippus)的通称,是一屬史前的馬。牠們生存於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早期的北美洲。相信牠們是從漸新馬中分支開來的,雙方並且共存了達400-800萬年之久。 漸新馬於漸新世中期已完全消失,但中新馬卻變得更為大隻。中新馬重約40-55公斤。牠們比始新世的早期馬祖先稍大,但仍比現今的馬細小。 中新馬的頭顱骨比漸新馬長。面溝更深及闊,腳踝關節完全不同。牠們的上臼齒有更多齒冠,有更多的磨擦面磨碎粗糙的食物。後來的馬類物種都有著這種特徵。 中新馬有兩個形態:一個適合森林的生活,而另一個則適合大草原生活。森林形態分支出了尖步馬,其第二及第四腳趾較長,適合原始森林的地面。.
查看 始新世和中新馬
帶魚屬
帶魚屬(Trichiurus) 為帶魚科的一個屬。.
查看 始新世和帶魚屬
帶齒獸亞目
帶齒獸亞目(学名:Taeniodonta),又名紐齒獸亞目,是一類早期的哺乳動物,生存在古新世至始新世。這一類動物很快的演化成高度專於挖掘的動物。其下的物種在體型上有很大差異,由大家鼠至熊的體型都有。後期的物種發長出明顯的前牙齒及挖掘用的巨爪。一些屬如Stylinodon的牙齒是不斷會生長的。 帶齒獸亞目下只有一個科,稱為Stylinodontidae。牠們是北美洲的原住民。帶齒獸亞目的化石很少,原因是牠們可能生活在較乾旱的地方,較難於化石化。帶齒獸亞目被归类为白垩兽目(Cimolesta)的亚目。.
查看 始新世和帶齒獸亞目
常州市境内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列表
本列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子列表,列举在常州市境内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不包括已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
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
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是位於美國猶他州西南部的國家公園。其名字雖有峽谷一詞,但其並非真正的峽谷,而是沿著龐沙岡特高原東面,由侵蝕而成的巨大自然露天劇場。其獨特的地理結構稱為岩柱(hoodoos),由風、河流裡的水與冰侵蝕和湖床的沉積岩組成。位於其內的紅色、橙色與白色的岩石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觀,因此其被譽為天然石俑的殿堂。 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比鄰近的錫安國家公園與大峽谷国家公园處於更高海拔。其邊緣大約高八千英尺至九千英尺(二千四百米至二千七百米),而大峽谷南部邊緣則為海拔七千英尺(二千一百米)。由於高度的不同,其擁有十分不同的自然生態與氣候,所以經常使遊客感到巨大差異(指那些在同一假期裡遊覽了全部三個公園的遊客)。 峽谷地帶由摩門教信徒首先於1850年代開發,並在1875年,埃本尼澤·布萊斯(Ebenezer Bryce)移居至此後命名。此附近的地帶於1924年成為美國國家保護區,並於1928年被設計為國家公園。此公園面積大約為五十六平方英里(一百四十五平方公里)。其因此處偏遠,所以遊客數量較錫安國家公園與大峽谷国家公园為低。猶他州的卡纳布則位於此三地之正中。 此國家公園亦將其名稱借予三維塑模軟體Bryce(布萊斯),其為崎嶇地形的絢染軟體。.
帕萨鱼
帕萨鱼是一种已绝种的銀鱗鯧,生活于始新世卢台特期的意大利,平均身長為6厘米。.
查看 始新世和帕萨鱼
三尖中獸科
三尖中獸科(Triisodontidae)是已滅絕的一科中爪獸目。大部份三尖中獸科都是生存於古新世早期的北美洲,而只有安氏中獸屬是生存於始新世晚期的亞洲。三尖中獸科是繼恐龍滅絕後,北美洲最先出現的大型掠食哺乳動物。牠們有較不進化的牙齒,這是與其他中爪獸目不同的地方。 由於三尖中獸科的牙齒較為簡單,牠們被認為是中爪獸目的基底。一些學者將三尖中獸科看為踝節目,或甚至是熊犬科,而非中爪獸目。.
查看 始新世和三尖中獸科
三齿鲀
三齿鲀(学名:Triodon macropterus)为輻鰭魚綱鲀形目四齒魨亞目三齿鲀科下唯一属三齿鲀属下的唯一的现存鱼类,又名長鰭三齒魨。按照化石记录,这个科下其它物种从始新世开始出现。现在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如台湾岛附近等,棲息深度50-300公尺,體長可達54公分。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毛里求斯 。 三齿鲀体型独特,肚子上有一片和身体差不多大的皮,皮上还有一个像眼睛的斑。感觉危险时它吸进海水,涨满这张皮,使得体积翻倍,吓走猎户。(英文).
查看 始新世和三齿鲀
买撒里丝鸟
买撒里丝鸟(学名:Messelirrisor),是一种已灭绝的佛法僧目鸟类、生活于始新世中期到晚期(约4900-3700万年前),它们的化石发现于欧洲中部,模式种是祖买撒里丝鸟(Messelirrisor grandis)。.
查看 始新世和买撒里丝鸟
亞伯達爪龍屬
亞伯達爪龍屬(學名:Albertonykus)是獸腳亞目阿瓦拉慈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馬蹄峽谷組,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的馬斯垂克階早期,約7000萬年前。化石來自於數個個體,包含前肢與後肢。化石發現於一個充滿亞伯達龍的屍骨層。亞伯達爪龍的前肢似乎適合挖掘,但太短而不能挖掘出洞穴,因此被認為以白蟻為食。亞伯達爪龍是已知最早的北美洲阿瓦拉慈龍科,在美國蒙大拿州與懷俄明州也發現了個別的阿瓦拉慈龍科化石,但年代較晚。 模式種是北方亞伯達爪龍(A.
查看 始新世和亞伯達爪龍屬
亨氏柱獸科
亨氏柱獸科(學名Henricosborniidae)是已滅絕的一科南方有蹄目,其下共有4個屬。牠們生存於古新世至始新世早期的南美洲。.
查看 始新世和亨氏柱獸科
庫奇鯨
庫奇鯨(学名:Kutchicetus),又名喀曲鯨,是4600萬年前始新世早期的鯨魚,能夠行走及游泳。牠是鯨魚從陸上哺乳動物演化的過渡性生物。牠的體型細小,與現今的水獺接近。 Category:庫奇鯨屬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查看 始新世和庫奇鯨
亲冈瓦纳构造域
亲冈瓦纳构造域是中元古代中国四个构造域之一,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的合称)中国五个构造域之一,因为属于这个构造域的各地块的构造运动、古生物和古地磁等特征在这一时期与冈瓦纳古陆相似而得名。 早古生代的亲冈瓦纳构造域包括羌塘地块、冈底斯地块、喜马拉雅地块和保山-中缅马苏地块等,印度板块自然也属于这个构造域。佳木斯-布列亚地块和兴凯地块从中元古代开始,一直到古生代初期也属于这个构造域,但后来就转入亲西伯利亚构造域。 亲冈瓦纳构造域各地块在元古宙和古生代期间一直与欧亚板块(及其前身西伯利亚板块、劳亚板块)保持相当远的距离。早古生代的祁连运动(或称加里东运动)和晚古生代的天山运动(或称海西运动或华力西运动)对它们都没有影响。 从中生代开始,伴随冈瓦纳古陆的解体,亲冈瓦纳构造域各地块才陆续向北移动,并接连与欧亚板块碰撞拼合。其中,保山-中缅马苏地块在三叠纪晚期的印支运动中完成拼合,形成澜沧江碰撞带的南段;羌塘地块的北部和南部可能在白垩纪早期前后先后完成拼合,分别形成金沙江碰撞带的北段和澜沧江碰撞带的北段;冈底斯地块在白垩纪晚期至古近纪古新世的四川运动中完成拼合,形成班公错-怒江碰撞带;喜马拉雅地块在始新世至渐新世的华北运动中完成拼合,形成雅鲁藏布江碰撞带;最后,印度板块在新近纪中新世至第四纪早更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中与欧亚板块碰撞在一起。总之,亲冈瓦纳构造域各地块是最后一批拼合到欧亚大陆上、构成中国大陆的一部分的地块。.
查看 始新世和亲冈瓦纳构造域
人類演化
人類演化过去一直指的是旧的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出现的演化假设,也就是進化論。通常包括灵长类的演化史。主要研究人属现代智人作为独特的人科物种出现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研究灵长类动物出现的演化过程。人类演化的研究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体质人类学、灵长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行为学、语言学、进化心理学、胚胎学和遗传学。 在人類演化的脈絡下,「人類」這個專有名詞指的是「人屬」,但人類演化的研究往往包括其他人科動物,如南方古猿,人屬是在大約230萬至240萬年前的非洲,從南方猿人屬分支出來。 Also ISBN 978-0-521-46786-5(paperback)科學家們估計,人類大約在距今500萬到700萬年之間,從他們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分支出來。其後發展的若干人屬物種和亞種,已告滅絕。這些包括棲息在亞洲的直立人、棲息在歐洲的尼安德塔人。古智人(早期智人)大約在距今25萬年到40萬年間演變出來。 關於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的起源,科學家所持的主流觀點是「現代人類晚近非洲起源說」或稱「源出非洲」假說。此一演化說主張,智人興起於非洲,並且在大約距今5萬年到10萬年間遷移出非洲大陸,取代了在亞洲的直立人以及在歐洲的尼安德塔人。「源出非洲」的人類單一起源說,近期獲得粒線體DNA與Y染色體DNA兩項研究證據強力支持,成為國際主流普遍認同的人類演化起源說。 另一「現代人類多區域起源說」或稱「源起多地」假說的科學家主張,智人是在地理上相區隔但維持相互混血的諸多人類群體之間所產生的,這些群體源自於在距今約250萬年前,源出非洲的直立人所從事的一場遍及世界各地的遷徙。證據顯示,尼安德塔人的數個單倍群類型出現於目前在非洲以外的人類群體中;而且,尼安德塔人及其他人屬例如丹尼索瓦人可能貢獻了他們6%的基因體給現今的人類。.
查看 始新世和人類演化
五角海百合
五角海百合(學名:Pentacrinites)是一屬已滅絕的海百合,生活在開闊的海中。牠們生存於三疊紀中期至始新世的亞洲、歐洲、北美洲及紐西蘭。牠們的柄呈五角形至星形,一般是保存最完好的部份,柄的基座沒有根的結構。細肢上間距規則的殼階從莖節上長出。萼很小且不顯眼,扇狀的冠部是由多枝的肢和許多小羽枝組成。五角海百合的化石經常可在巨大的化石化木塊下方發現,這代表牠們可能屬於一種假浮游生物,成群地附著在水中浮木的下方。牠們廣泛分佈在英格蘭多塞特郡的萊姆里傑斯。.
查看 始新世和五角海百合
任村猴属
任村猴属(学名:Rencunius)是属于灵长目兔猴下目西瓦兔猴科的已灭绝动物,生活于中始新世。 1953年,周明镇等在河南渑池县任村附近发现了四块灵长类标本。1957年,吴汝康、周明镇将其归入斯氏黄河猴。1994年,等将这些标本与斯氏黄河猴模式标本比较后,认定其属于新属,并以发现地任村为新属命名,而种名周氏任村猴(R.
查看 始新世和任村猴属
伊卡企鵝
伊卡企鵝(学名:Icadyptes salasi)是一種生存於始新世晚期南美洲的巨大企鵝。「伊卡」的意思是其發現地的秘魯伊卡大區。 伊卡企鵝的化石遺骸是在秘魯海岸沙漠由朱莉亞·克萊克博士(Dr.
查看 始新世和伊卡企鵝
伊神蝠
伊神蝠(Icaronycteris)是已滅絕的小翼手亞目蝙蝠,生存在約5250萬年前的始新世早期。牠的化石是在北美洲發現。其下只有一個物種,名為食指伊神蝠。 伊神蝠約有14厘米長,雙翼展開達37厘米。牠很像現今的蝙蝠,但卻有一些原始的特徵。牠的尾巴較長,且不與後肢連接。第一翼指有爪,身體較為靈活。伊神蝠像很多現今的蝙蝠般是倒吊在樹上或石間睡覺。.
查看 始新世和伊神蝠
伊貝爾鱷
伊貝爾鱷(學名:Iberosuchus)意為「伊比利半島鱷魚」,是已滅絕中真鱷類的一屬,屬於西貝鱷科,生存於始新世的西歐。 伊貝爾鱷是在1975年由M.T. Antunes命名,化石發現於葡萄牙。模式種是長齒伊貝爾鱷(I.
查看 始新世和伊貝爾鱷
伊普雷斯期
伊普雷斯期是始新世的第一个阶段,常与早始新亚世相对应,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早始新亚世还包括卢台特期。 该阶的起始和终止时间分别为55.8 ± 0.2百万年前和 48.6 ± 0.2百万年前。该期以比利时伊佩尔地区之名命名。著名的德国麦塞尔页岩即出自该时期。 5,500万年前,灵长目动物即在该时期出现;不过分子钟和新近的古生物学发现表明它们可能在9,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就已经出现了。.
查看 始新世和伊普雷斯期
強中獸屬
强中兽属(学名:harpagolestes),是中爪兽科已灭绝的一屬,生存于始新世中晚期的蒙古和中国。其狀似鬣狗,大小類似熊。蒙古、中國等地都有發現強中獸的化石,韓國發現了至少一個樣本,北美可能也有。強中獸有強而彎曲的犬齒、較低而深的頷、大型的頭骨,臼齒上有著較深的磨痕,肢骨較短胖,這些特徵說明了強中獸可能是一種食腐動物,臼齒上深的磨痕說明了牠們可能常磨食骨頭。.
查看 始新世和強中獸屬
异关节总目
總目(學名:Xenarthra),又称貧齒總目。原始真兽类之一,是现存最古老的真兽类,保存真兽类原始特征和独特的特征如脊柱后部的胸椎和腰椎上有附加关节。由于从真兽诞生的初期就已经分化了出去,其成员之间差异较大,成员包括少数有鳞甲的犰狳,行动最慢的树懒及舌头最长的食蚁兽等。原本还包括土豚和穿山甲,但后来证实土豚和穿山甲与此目没有太大关系。本目和多數胎盤類哺乳动物相差都很远,近亲极少。已灭绝的成员包括雕齿兽和大懒兽等。較舊的书籍將本目列為「貧齒目」(Edentata),但目前已將其提升為總目,並將當中分別較大的分为2个目,分别是有甲目(包括犰狳科和已绝灭的雕齿兽科)及披毛目(包括树懒亞目和蠕舌亚目)。.
查看 始新世和异关节总目
弓企鵝屬
弓企鵝屬(學名Archaeospheniscus)是一屬已滅絕的企鵝。現時共發現了三個物種,都是從一些碎片遺骸得知。最細小的維氏弓企鵝,只有巴布亞企鵝的大小,是生存於始新世晚期的西摩爾島;另外兩種約有現今帝皇企鵝的大小,生存於漸新世晚期的新西蘭。 弓企鵝屬是已知最原始的企鵝之一。牠們的肱骨仍非常幼長,介乎普通鳥類的雙翼及現今企鵝之間。另一方面,牠們的跗蹠骨有現今及原始形態的特徵,但究竟是現今企鵝的祖先或是平行進化則不得而知。.
查看 始新世和弓企鵝屬
彎臂鯨
彎臂鯨(學名Ancalecetus)是一類已滅絕的鯨魚。牠們生存於始新世晚期。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Category:龍王鯨科.
查看 始新世和彎臂鯨
微獸目
微獸目(Microbiotheria),又名智魯負鼠目或小負鼠目,是有袋下綱下的一個目,其下只有微獸科(Microbiotheriidae)。這個目下的大部份物種都已經滅絕,只剩下南猊。 現時已知最古老的微獸目成員是Khasia cordillerensis,其化石是在玻利維亞的古新世地層發現。另外亦有幾個屬是從南美洲古近紀及新近紀的地層發現。在南極洲西部的西摩島上發現的大量始新世中期化石牙齒,有可能都是屬於微獸目的。亦有報告指在澳洲西北部發現了屬於始新世早期的微獸目化石,但並未描述。若它們真的屬於微獸目,則可以提供重要的演化及生物地理學資料。 微獸目最初被認為是屬於負鼠目,但是解剖學及遺傳學的研究結果顯示牠們是自成一目的,且與澳洲的有袋類接近。而微獸目與澳洲的有袋類亦組成了澳洲有袋類。 在南美洲、南極洲及澳洲還是連結在岡瓦那大陸的時期,南猊的祖先相信是原本就留在南美洲的,或是跟隨其他動物群從澳洲進入南美洲的。.
查看 始新世和微獸目
德氏猴
德氏猴(Teilhardina)是早期像狨的靈長目,生存於5900-4700萬年前古新世晚期至始新世中期的非洲、美洲及亞洲。牠們的名字是以古生物學家及哲學家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命名。 德氏猴的分類並不清楚,有可能是一個複系群。當中的兩個物種:百吉卡德氏猴及亞洲德氏猴似乎屬於簡鼻亞目,但卻同時又是現今眼鏡猴及類人猿下目的祖先。德氏猴屬應該只有這兩個物種,其他的似乎是屬於始鏡猴科的另一個屬。.
查看 始新世和德氏猴
德文島
德文島(Devon Island)是加拿大帕里群島的第二大島,屬努那福特。它亦是地球最大的無人島,面積約為55,000平方公里。 島上有在始新世末期形成的霍頓隕石坑(Haughton impact crater)。 德文島位於北緯75度,很接近磁北極,天氣嚴寒。即使在夏天,亦很少超過攝氏10度,冬天可達-50度。 1924年8月政府為打擊非法捕鯨和其他活動,在德文島設立一個哨站—丹達斯港(74°31'N 82°30'W)。1933年哈得遜灣公司租用此哨站。1934年,毛皮業不景氣,救濟金減低,53個巴芬島因纽特家庭搬到德文島居住,然而到了1936年,他們都受不了這裏的氣候而離去。1940年代末,為了巡邏,丹達斯港曾有人居住,直到1951年丹達斯港再次關閉。現在的丹達斯港只有一些荒廢的建築。 德文島的環境和火星相似,近年來有些科學家在當地居住以作研究。.
查看 始新世和德文島
後冠齒獸
後冠齒獸(Hypercoryphodon)是犀牛般體型的全齒目動物,是始新世蒙古的原住民。牠們很像其祖先的冠齒獸。 後冠齒獸與戈壁獸是同期的動物。 Category:後冠齒獸屬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查看 始新世和後冠齒獸
後鼻雷獸
後鼻雷獸(學名:Metarhinus)是一屬雷獸。牠們生存於4620-4200萬年前始新世的北美洲。後鼻雷獸估計重達210.6公斤。.
查看 始新世和後鼻雷獸
後沼雷獸
後沼雷獸(學名Metatelmatherium)是一屬雷獸。牠們生存於始新世的北美洲。 後沼雷獸的體重估計達134.3公斤。.
查看 始新世和後沼雷獸
圣诞岛
聖誕島(Christmas Island)是澳大利亞位於印度洋東北部的海外領地,為火山島,面積135平方公里。北距印尼首都雅加達約500公里,東南距澳大利亞西岸首府伯斯約2600公里,東距另一澳大利亞海外領地科科斯(基林)群島975公里。聖誕島有人口約2,072人,大部分居住在岛北部的飛魚灣、銀城、半山和Drumsite。聖誕島是世界上少數除大中華地區及新加坡以外華人佔人口大多數的地區,官方語言為英語。.
查看 始新世和圣诞岛
地球歷史
地球歷史,在地球由原始太陽星雲的部份物質構成後計起,科學家估計大約有46億到50億年之間。而因為表述這麼長久的時間有所困難,可將地球的歷史模擬為二十四小時(將地球形成的時間設定為凌晨零時,而此時此刻為翌日的凌晨零時),每秒大約代表5萬3000年,而大爆炸與宇宙形成的時刻,則大約在137億年前,以此模擬時間來說約等於三日前,即地球誕生前兩日。.
查看 始新世和地球歷史
圖蛺蝶族
圖蛺蝶族(學名:Callicorini)是蛺蝶科苾蛺蝶亞科中的一個族。物種分佈於新熱帶界。.
查看 始新世和圖蛺蝶族
北柱獸目
北柱獸目(學名Arctostylopida)是已滅絕的胎盤哺乳類。牠們與其他分類的關係不明,相信是與有蹄類。牠們原先被認為是與南美洲北部的南方有蹄目有關,現時則認為很有可能是亞洲齧齒動物的後裔。牠們的跗骨形態有點像假古蝟的,但更為像菱臼獸。.
查看 始新世和北柱獸目
僑獸科
僑獸科(學名Epoicotheriidae)是一科已滅絕的食蟲動物。牠們生存於5540-3390萬年前始新世的北美洲。.
查看 始新世和僑獸科
初鼷鹿屬
初鼷鹿屬(學名Archaeomeryx)是已滅絕的反芻動物。牠們生存於始新世早期的中國。牠們是鹿的祖先,有尖銳的前齒,但經歷多年後,牠們逐漸失去了前齒。牠們非常細小,只有現今老鼠的大小。牠們的外觀像兔,有很多獨特的特徵。.
查看 始新世和初鼷鹿屬
利昂馬科
利昂馬科(學名Leontiniidae)是一科已滅絕的南方有蹄目,其下有6個屬。牠們生存於始新世中期至中新世中期的南美洲。.
查看 始新世和利昂馬科
刻齿鲸
刻齿鲸(学名:Llanocetus),是长得像齿鲸的須鲸,生存于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的南极洲,他们没有任何现存的鲸须。模式种是相反刻齿鲸(llanocetus denticrenatus)长8-10米,头骨长2米。.
查看 始新世和刻齿鲸
切薩皮克灣隕石坑
切薩皮克灣隕石坑(Chesapeake Bay impact crater)是因隕石撞擊所形成的地質構造,位在北美洲,直徑約40公里,平均深度1.3公里,外圍環繞的同心圓狀的斷層,使整個坑體的規模達到直徑83公里。據推測,撞擊事件發生於始新世晚期,距今約3千五百五十萬年前。切薩皮克灣隕石坑是美國本土已知規模最大的撞擊構造,同時也是全世界少數幾個形狀完好、適合作為地質研究對象的水底隕石坑。隕石坑形成後,堆積作用持續將沉積物堆積在坑體上,形成了今日的切薩皮克灣。.
查看 始新世和切薩皮克灣隕石坑
喜馬拉雅鯨
喜馬拉雅鯨(學名Himalayacetus),又名喜馬拉雅原鯨,是一種已滅絕的肉食性陸行鯨科。牠們生存於始新世的特提斯洋(即古地中海)海岸,當時印度板块並未與辛梅利亞大陸碰撞。其化石是在喜馬拉雅山發現。.
查看 始新世和喜馬拉雅鯨
喙鸟
喙鸟(学名rhynchaeites),是一种已灭绝的鸟,生活于始新世的德国的messel pit.
查看 始新世和喙鸟
冠齒獸
冠齒獸(Coryphodon)是已滅絕的一屬哺乳動物。化石见于北美的上古新统和下始新统(约6350万年前至5200万能年前)、欧洲和亚洲东部的下始新统。代表着古老的全齿类,是一群笨重的动物,大约像现在獏一样大。 冠齒獸肩高約1米,長2.25米,是第一類吃草的大型哺乳動物。冠齒獸像河馬般是半水中生活的,但卻與現今的河馬或其他動物沒有關係。冠齒獸可能是生活在沼澤的。牠們廣泛分佈於5900-5100萬年前的北美洲。牠們被認為是始新世中期蒙古後冠齒獸的祖先。 冠齒獸,尤其是雄性,有短的尖牙來叉起沼澤的植物。牠們的上肢長而下肢短,故行動緩慢。冠齒獸是所有哺乳動物中腦部與體型的比例最小的,估計牠們的腦部只有90克重,而身體則重500公斤。.
查看 始新世和冠齒獸
冠恐鳥
冠恐鳥(學名Gastornis),又名加斯頓鳥或戈氏鳥,是一屬已滅絕及不懂飛行的大型鳥類,生存於古新世晚期至始新世。 冠恐鳥的學名是以其發現者賈斯頓·普蘭特(Gaston Planté)來命名,其首個化石於1855年在德國的蓋塞特發現。於1876年,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北美洲發現另一組化石,並取名為不飛鳥(學名Diatryma)。牠們是極接近的近親,學者現時相信牠們是屬於同一類。.
查看 始新世和冠恐鳥
冠恐鳥形目
冠恐鳥形目(學名:Gastornithiformes)是一目史前鳥類。牠們生存於古新世至始新世,分佈地橫跨亞洲、歐洲及北美洲。牠們都是非常巨大及不會飛的鳥,就像是放大了的駝鳥。一般相信牠們是掠食者或食腐動物,需要大量肉類來維繫生存。 冠恐鳥形目的分類關係並沒有共識。牠們長久作為冠恐鳥科被分類在鶴形目之下。鶴形目似乎是並系群,當中一些分支只生活在岡瓦那大陸而與鶴科、秧雞科等並非近親。其他的分支在美洲出現多樣化,而在史前也有在歐洲出現。有關冠恐鳥形目的祖先不明:從生物地理學出發,有可能與鶴形目或美洲分支有關。 由於冠恐鳥形目具有高度的衍徵,估計應該已演化了一段長時間。但是大部份相關的親屬於當時並不具有如此特徵。 最近有指冠恐鳥形目的現存最近親是雁形目,故此雁形目有可能屬於雞雁小綱。雁形總目是統合了冠恐鳥形目及雁形目,而不包括接近鶴形目的物種。由於雞雁小綱於上白堊紀已經達至了一定的多樣性,故此從冠恐鳥形目極端的適應性推斷,牠們最少已從雁形目祖先分支開來後演化了1500-2500萬年。 另外,新近紀的馳鳥科再現了冠恐鳥形目巨大的體型,但卻是基於更為進化的雁形目祖先。這是一個平行進化的突出例子:具有同源的近親平行演化出相似的表現性狀。 除了已知的屬外,冠恐鳥形目也有一些非確定的化石:.
查看 始新世和冠恐鳥形目
冈底斯山脉
冈底斯山脉()中国西藏山脉。为一弧形山脉,全长1600公里。西北-东南走向,与喜马拉雅山平行,西起位于印度拉达克靠近班公湖的喀喇昆仑山脉东南部的萨色尔山,地理坐标为, 东至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邻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山体宽约60~70公里,由西向东山体渐宽,东段宽达1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冈底斯山脉最高峰罗波峰海拔7095米,著名佛教圣山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 冈底斯山脉是青藏高原南北重要地理界线,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如拉萨河河谷平地。草场辽阔,耕地集中,为西藏自治区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的地域。其北侧为羌塘高原,气候严寒干燥。冈底斯山南北侧均为地震活动带,近40年间多次发生六级以上地震。.
查看 始新世和冈底斯山脉
啮齿目
嚙齒目是哺乳動物中的一目,其特徵為上頜和下頜各兩顆會持續生長的門牙,嚙齒目動物必須通過啃咬來不斷磨短這兩對門牙。 哺乳動物中百分之四十的物種都屬於嚙齒目,而且在除了南極洲的其他所有大陸上都可以找到其大量的蹤跡。一般常見的嚙齒目動物有老鼠、松鼠、花栗鼠、囊鼠、豪豬、河狸、倉鼠、沙鼠、豚鼠、八齒鼠、毛絲鼠、草原犬鼠和美洲旱獺。嚙齒目有尖銳的門牙,可以用來啃咬樹幹、咬碎食物和咬擊掠食者。大多數的嚙齒目動物以種子或植物為食,但也有少數以昆蟲或甚至魚類為食。一些物種在歷史上被視為害兽,會偷吃人類的儲糧和傳播疾病。.
查看 始新世和啮齿目
全齒目
全齒目(Pantodonta)是已滅絕的有胎盤哺乳動物。牠們生存於古新世的北美洲及亞洲,其下有一早期的屬Alcidedorbignya則是生活於古新世的南美洲。全齒目最初約有貓般的大小,但到了始新世早期,牠們就發展到有牛般的大小,且是草食性的,是當時陸上最大型的哺乳動物。後來牠們突然在始新世中期消失。.
查看 始新世和全齒目
公社鱷屬
公社鱷屬(屬名:Ayllusuchus)是鱷形超目西貝鱷科的一科,生存於始新世早期的阿根廷。.
查看 始新世和公社鱷屬
先獸
先獸(Poebrotherium)是已滅絕的駱駝,生存於3500萬年前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早期的北美洲。 先獸長1米,外觀像現今的駱駝而多於牠的後裔原疣腳獸,頭顱骨則像大羊駝。牠的四肢都有蹄,比原疣腳獸更適合奔跑。 Category:先獸屬 Category:古動物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Category:漸新世哺乳類.
查看 始新世和先獸
兔
兔,又称兔子,在汉语中是哺乳类兔形目兔科(学名:Leporidae)物种的总称。.
查看 始新世和兔
兔猴型下目
兔猴型下目(Adapiformes),又名兔猴下目,是已滅絕的原始靈長目。牠們的近親有狐猴、蜂猴亞科及嬰猴科。兔猴型下目主要出沒在北方大陸,最南至北非及亞洲的熱帶地區。牠們生存於始新世至中新世。大部份兔猴型下目都像現今的狐猴。.
查看 始新世和兔猴型下目
兔猴屬
兔猴屬(學名Adapis)是一類已滅絕的兔猴科靈長類。牠們是由喬治·居維葉於1822年所命名,其下包括三個物種。.
查看 始新世和兔猴屬
兔猴科
兔猴科(Adapidae)是多樣及已滅絕的靈長目,主要於5500-3400萬年前始新世開始演化的。當中一個專有的亞洲特有種(西瓦兔猴)生存至中新世。兔猴科的化石主要在北美洲、歐洲、亞洲及非洲發現。牠們是始新世兩類分佈至全北區的靈長目之一,另一類則是始鏡猴科。 大部份兔猴科的特徵包括細小的眼眶、長吻突、適合吃葉或果實的頰齒、並相對較重的身型(一般重於1公斤)。但是於始新世早期至中期的歐洲特有種(如Anchomomys)則很細小,少於約250克,並且是部份吃昆蟲的。在如假熊猴屬及兔猴屬等都有細小的眼眶,可見牠們可能是白天活動的。始新世末期歐洲最少有一類兔猴科(原懶猴屬)有大的眼眶,並可能是晚間活動的。 就像現存的靈長目,兔猴科有可以抓住東西的手及腳,手指及腳趾上有指甲而非爪。顱後骨骼顯示大部份兔猴科都是樹上棲息及四足行走的。北美洲的假熊猴屬有極長的指,顱後部份則像現今的狐猴。另外,有些學者始新世末期歐洲有一類兔猴科適合懸掛及攀爬。 兔猴科的分類及演化關係被受爭議,但卻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牠們是屬於原猴。從兔猴科的腳跟及手腕有現今原猴的衍生相似性。不過,兔猴科缺乏了原猴的獨特性,如齒梳子、二趾上的爪、縮小了的內頸動脈等。.
查看 始新世和兔猴科
前列蜆蝶屬
前列蜆蝶屬(學名:Praetaxila)是古蜆蝶亞科褐蜆蝶族裡的一個屬。共有11個物種,分佈於新畿內亞和周遭的島嶼。兩性異型,雌蝶外型擬態模仿斑蝶亞科澳綃蝶屬的物種。.
查看 始新世和前列蜆蝶屬
副跑犀
副跑犀(学名:Subhyracodon)是一種已經滅絕的犀牛,大約生活在3,300萬年前的中新世。副跑犀的體型比爪獸科與漸雷獸還小,也沒有鼻角。.
查看 始新世和副跑犀
囊舌總目
囊舌類動物(學名:Sacoglossa)是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泛有肺類支序之下的一個支序,皆為細小的海螺及蛞蝓,以吸食藻類生物細胞內的養份為生。 當這些囊舌類動物從藻類生物的細胞抽取其細胞質體之後,有些物種只會簡單地消化,但亦有一些物種會像有孔蟲門生物那樣盜食質體(kleptoplasty),保留攝取藻類的葉綠體去進行光合作用。這些特別的囊舌類動物就好像安裝了太陽能板那樣,能夠為自己提供能量,使牠們在後生動物物種間顯得獨特,因為之前科學家以為只有單細胞的原生生物才懂得這麼做。.
查看 始新世和囊舌總目
犬型亚目
型亚目 (学名:Caniformia)是食肉目的一个亚目。其中包括犬科、熊科、浣熊科、熊貓科等类别,鰭足類(海獅與海豹)也被某些人歸為此亞目。本亞目中多數動物的爪都不能伸縮(但、貂屬、小貓熊與的爪具有一定收縮能力),且除了犬科外均屬(即跖骨平坦地行走)。犬型亞目與貓型亞目的區別在於較長的爪、較少的牙齒與較不特化的裂齒,且較偏向雜食性(貓型亞目多為肉食性)與伺機性獵食。解剖上,犬型亞目的由一枚骨頭組成,只有一個腔室,貓型亞目的則由兩枚骨頭由連接組成,有兩個腔室。 犬型亞目物種多樣化的中心在北美洲與歐亞大陸北部,相對的貓型亞目多樣化的中心在非洲與南亞。.
查看 始新世和犬型亚目
犬科
科动物包括狗、狼、豺、狐狸等。犬科动物是地球上较为成功的一种肉食哺乳动物。犬科家族包括大约三十七种现存的狼、胡狼、狐和其他野生动物及家犬。它们全部都是肉食性动物,身体构造已演化成特别适合狩猎生活的形态。犬科动物通常春秋兩季會發情,所以說,原則上一年可交配兩次,若有懷孕成功,則一年交配一次。體型越大者,一次所懷的胎數較多,正常排卵者一次可產下6隻以上,小型者在3~4隻以下。.
查看 始新世和犬科
犬熊
是已滅絕的食肉目,即生存於始新世末期至中新世末期(3700-900萬年前)的犬熊科(或稱半狗科)。.
查看 始新世和犬熊
犀牛
牛是犀科(学名:Rhinocerotidae)动物的總稱,属哺乳纲奇蹄目,主要分佈於非洲和東南亞。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体型仅次于大象的大型陆地动物。所有的犀牛基本上都是腿短和身体粗壮。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公斤,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至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現存的4属5种的犀牛除白犀牛外,都瀕臨絕種,其中以爪哇犀牛的數目最少,約50頭左右;而黑犀牛也只有约1萬到3萬頭。這些居住於亞洲與非洲的犀牛面臨原生棲地破壞,東亞的犀牛角買家與歐美狩獵觀光者的威脅。.
查看 始新世和犀牛
犀貘
貘(學名Heptodon)是已滅絕的沼貘科。牠們生存於始新世的北美洲。.
查看 始新世和犀貘
矩蛺蝶屬
矩蛺蝶屬(Lilac Beauty,學名:Salamis)是蛺蝶亞科眼蛺蝶族中的一個屬。物種分佈於埃塞俄比亞界。曾被視作此屬異名或下級種團的Protogoniomorpha已成為獨立一屬。.
查看 始新世和矩蛺蝶屬
短腿巨豬
短腿巨豬(學名Brachyhyops),又名短面狶、短腿面獸或似短豬獸,是一類已滅絕的巨豬科。牠們生存於更新世的北美洲及西亞。 短腿巨豬約重60-248公斤。 短腿巨豬的化石是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至猶他州的尤因塔縣至加拿大薩克其萬,與及中國甘肅發現。.
查看 始新世和短腿巨豬
石炭獸科
石炭獸科(Anthracotheriidae),又名炭獸科,是已滅絕及像河馬的偶蹄目動物,與河馬及豬有關。當中最古老的Elomeryx首先於始新世中期在亞洲出現,並在非洲及歐亞大陸生存,於漸新世進入了北美洲,及後可能是因氣候轉變及與河馬競爭,於中新世在歐洲及非洲消失。最年輕的Merycopotamus於上新世晚期在亞洲消失。這個科是以最先發現的石炭獸來命名,是因這些化石是在法國的古新世煤床發現。 石炭獸科像較瘦的河馬,頭部較細小窄。牠們每隻腳上有四或五趾,寬闊的腳掌適合在軟泥上行走。牠們有完整的牙齒,一些物種適合挖出水中植物的根。 有證據顯示石炭獸類,作為河馬的親屬,有可能是鯨魚祖先的近親。但是,最早的石炭獸科只是於始新世中期出現,是古鯨小目在完全進入水中生活的時期之後。.
查看 始新世和石炭獸科
石板鳥屬
石板鳥屬(屬名:Lithornis)是古顎總目鳥類中較原始的成員,生存於5600萬至4000萬年前不等的古新世至始新世時期。.
查看 始新世和石板鳥屬
矛齒鯨
矛齒鯨(Dorudon),又名刀齒鯨,是龍王鯨科中的一個屬,生存於4100萬至33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身長約5公尺(16英呎),很有可能是肉食性的,以魚類、烏賊為主食。矛齒鯨生活於溫暖的海域,北美洲與埃及都有發現牠們的化石。 因為矛齒鯨相當類似龍王鯨,所以矛齒鯨原先被認為是未成年的龍王鯨,但是後來矛齒鯨的幼鯨化石被發現,古生物學家才發現牠們是不同種。 雖然矛齒鯨看起來相當類似現代鯨魚,不過牠們沒有辦法向現代鯨魚那麼有效率的使用超音波。牠們的鼻孔位在嘴與頭頂的中間,就跟其他的龍王鯨類一樣。.
查看 始新世和矛齒鯨
王雷獸
王雷獸(學名Brontotherium)是一屬已滅絕的奇蹄目哺乳動物,屬於雷獸科。牠們生存於始新世晚期的北美洲。 王雷獸肩高2.5米,外觀像犀牛,鼻上擁有一個叉狀像角的突出物,末端粗鈍。很多王雷獸的化石都是在美國南達科他州及內布拉斯加州發現。一些王雷獸的標本在暴雨下被印第安人的蘇族所發現,他們相信王雷獸在雲上產生雷暴,故稱牠們為「雷獸」。蘇族所發現的王雷獸骨骼,大多是被當時仍是活躍的洛磯山脈火山爆發時殺死的。 王雷獸的頭顱骨很重,是由巨大的頸部肌肉所承托,這些肌肉則是由高於肩膀的背部脊骨上特長的棘來支撐。王雷獸有可能有肉唇及長舌頭,適合用來選擇合適的食物。 根據新的分類法,王雷獸被併入了巨角犀屬中,但這分類卻未被完全接受。.
查看 始新世和王雷獸
灵猫科
灵猫科(学名Viverridae)是食肉目下的一个科,包括大灵猫、小灵猫、熊狸等。.
查看 始新世和灵猫科
灵长目
灵长目(学名:Primates)是哺乳纲的一个目,在生物分类学上,可以再細分原猴及簡鼻亞目(包括人)。灵长目的始祖住在熱帶雨林的樹上,許多灵长目的特徵表現了其適應三維立體環境的能力,大部份的灵长目至少有部份的能力。 大部份人以外的灵长目住在美洲、亞洲及非洲的熱帶或是亞熱帶區域,只有人類可以住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地區。灵长目的體型變化很大,像體重只有30克,而東部大猩猩體重達200公斤。依照化石的證據,最早已知的灵长目是德氏猴,其年代可以追溯到5580萬年以前。-->認為灵长目的分支可能起源於白堊紀-古近紀界線,約六七千萬年前。 灵长目过去一般會分為二類:原猴及類人猿。原猴的特徵接近最早期的灵长目,包括馬達加斯加的狐猴、及跗猴。類人猿包括猴、猿及人族。最近的生物分類學會將灵长目分為原猴亞目(Strepsirrhini)及簡鼻亞目(Haplorhini)。原猴亞目是指鼻部濕潤的灵长目,包括跗猴以外的原猴,簡鼻亞目是指鼻部乾燥的灵长目,包括跗猴型下目(Tarsiiformes)及類人猿下目(Simiiformes)。 類人猿下目也可以分為狹鼻小目(非洲及東南亞的猿及猴)及闊鼻小目(中美及南美的新世界猴)。狹鼻小目包括舊世界猴(像狒狒屬及獼猴)、长臂猿及人科。新世界猴包括卷尾猴、吼猴及松鼠猴屬。人類是其中唯一成功在非洲、南亞及東亞以外地區繁衍的狹鼻小目動物,不過有化石證據指出其他狹鼻小目動物也曾出現在歐洲。現在仍有發現新的灵长目物種,在2000年代找到了超過25個物種,在2010年代也已找到了11個物種。 灵长目是適應性良好的哺乳類動物,有許多不同的特點。有些灵长目(包括一些大猿和狒狒)主要是陆栖動物,不是树栖動物。但其他的灵长目都可以爬樹。行動方式包括從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用二隻或四隻腳行走,或是在樹枝上擺盪(.
查看 始新世和灵长目
獭蛤属
獭蛤属(学名:Lutraria)是帘蛤目马珂蛤科的一属,都是中型的貝類。.
查看 始新世和獭蛤属
獺形狸尾獸
形狸尾獸(學名:Castorocauda lutrasimilis),是一種細小及半棲息在水中的動物,生存於侏羅紀中期1億6千4百萬年前的內蒙古,是哺乳動物的近亲,在道虎溝化石層被發現。其形态高度特化,趨同演化使其外观类似現今的半水栖哺乳動物,如河狸、水獺及鴨嘴獸等。.
查看 始新世和獺形狸尾獸
獵貓科
獵貓科(Nimravidae)是食肉目下已滅絕的一科。雖然一些獵貓科的外觀很像劍齒虎的斯劍虎,但牠們之間卻並非近親,而是經由平行演化成相似的形態。 於約5000萬年前(或最遲於4300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期,獵貓科及貓科的祖先是從犬型亞目及貓型亞目分支的最後共同祖先分裂出來。獵貓科最早的化石是從懷俄明州旗竿鎮邊緣發現的3700萬年前始新世晚期化石,而最近的則是5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的化石。獵貓科的多樣性最早峰是在2800萬年前。大部份的獵貓科都很強壯及像貓科的,四肢及尾巴較短。 一些學者會將獵貓類的分類單元定為族,以顯示科內屬之間的緊密關係。過往獵貓科的亞科中包括了巴博劍齒虎亞科,但現已被認為是獨立的巴博劍齒虎科。 一些獵貓科演化成大型的貓科,有著巨大及扁平的上犬齒及有下頜骨凸緣;有些有著像新貓科或現今貓科的細小犬齒;其他的則有著一般大小及錐形的犬齒,介乎於劍齒虎與新貓科之間。 獵貓科並非只在齒列上多樣化,牠們在體型及形態上亦有像新貓科般的多樣性。有些像美洲獅般的大小,或像現今的獅及虎,一些則像現今的獵豹有短面、圓頭及細小的犬齒。.
查看 始新世和獵貓科
睡鼠科
睡鼠(學名:Gliridae,或稱Myoxidae及Muscardinidae),是齧齒目松鼠亞目下的睡鼠科,主要在歐洲生活,亦有部份在非洲及亞洲可以見到。牠們最特別的是有較長的冬眠期。.
查看 始新世和睡鼠科
硨磲亞科
砗磲亚科(學名:Tridacninae)是一個體型巨大的海洋雙殼綱軟體動物物種分類單元。本分類元過往曾經屬於真瓣鳃目(Eulamelliranciiia),是硨磲總科之下唯一的一個科,現時是簾蛤目鳥蛤科中的一亞科。 本科物種绝大部分种类是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许多种类和甲藻类共生。.
查看 始新世和硨磲亞科
硬齒鯨
硬齒鯨拉丁學名為Dorudon atrox ,意思是「矛狀的齒」。 硬齒鯨是在埃及沙漠一處著名的化石灣發現的第二種鯨類,當牠們剛被發現時,古生物學家還以為牠們是械齒鯨的幼鯨。硬齒鯨長16英呎,為保護幼鯨牠們可能會像現代鯨類一樣在海中生育,但幼鯨似乎沒有得到足夠的保護,而遭遇到體型較大的親戚:械齒鯨(古鯨亞目的一種,同樣存於始新世 ,體型是硬齒鯨的5倍,肉食)的攻擊。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械齒鯨會攻擊硬齒鯨,但有能力攻擊當時稱得上體型龐大的硬齒鯨的海洋生物只有械齒鯨這類的大型海洋生物。 Category:矛齒鯨亞科.
查看 始新世和硬齒鯨
磷鱷屬
磷鱷屬(學名:Phosphatosaurus)是鱷形超目新鱷類森林鱷科的一屬,生存於古新世的北非突尼西亞與馬里。目前只有唯一種,模式種長吻磷鱷(P.
查看 始新世和磷鱷屬
秀灰蝶屬
蝶屬(學名:Thestor)是灰蝶科雲灰蝶亞科毛足灰蝶族裡的一個屬。小至中型蝴蝶,展翅22-45毫米。翅膀棕色,有橙斑。物種廣泛分佈於非洲南部。幼蟲為肉食性,吃介殼蟲的若蟲,會與螞蟻共生。.
查看 始新世和秀灰蝶屬
穗花杉属
穗花杉属(学名:Amentotaxus)是红豆杉科下的一个属,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等5种,分布于印度東北部、越南及中国西南经中部至台湾。.
查看 始新世和穗花杉属
端足類
端足類(學名:Amphipoda),亦作片腳類,是一個沒有甲殼及兩側扁平的目級甲殼類動物。其學名的意思是「不同的足」,是指它們擁有不同的附屬肢形態。它們長1-340毫米不等,棲息在所有的水生環境及一些潮濕的陸生環境。當中有7000個物種,其中5500個被分類到鉤蝦亞目中,其餘的則分到餘下的二或三個亞目。.
查看 始新世和端足類
竹節蟲目
竹節蟲,又稱()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竹節蟲目(又稱)的總稱。草食性的昆蟲,以善於擬態成樹枝或樹葉著稱,可以躲過天敵。全世界約有2,500種。 大型或非常大型的昆蟲,體型修長,呈圓筒形,棒狀或枝狀;少數種類扁平如葉。複眼發達,單眼通常退化。翅膀通常退化;如有翅膀,前翅通常小於後翅。不完全變態,陸棲,植食性昆蟲。多數分佈於熱帶。 竹節蟲目包括了全世界最長的昆蟲-尖刺足刺竹節蟲 (Pharnacia serratipes,分佈於馬來半島),體長(含腳)可達55.5公分。 竹節蟲與螳螂有近親關係。.
查看 始新世和竹節蟲目
第斗獸屬
斗獸屬(學名Didolodus)是一類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牠們以往被認為是與滑距骨目有關,但現已被分類在踝節目下。牠們的遺骸是在巴塔哥尼亞發現。 第斗獸屬是一類行走快速的動物,根據牙齒形態可能像早期有蹄類,如原古馬。牠們約長60厘米,肢短及尾巴很長。.
查看 始新世和第斗獸屬
簡鼻亞目
簡鼻亞目(Haplorrhini)是包括眼鏡猴及所有類人猿的靈長目。 始鏡猴科是已滅絕的原猴亞目,相信與眼鏡猴較為接近,且是最原始的簡鼻亞目。 牠們的上唇並非直接連接鼻子或牙床,故可以做很多面部表情。牠們的腦部與身體比例明顯較原猴的大,而其主要感官是靠視覺。牠們有眼後板。除了眼鏡猴及夜猴外,大部份物種都是白天活動的,且有三原色视觉。牠的手及腳只適合運動,例如長臂猿科及猩猩的鈎狀手,或是人類的雙足。 所有的類人猿都有單一間隔的子宮,而眼鏡猴則像原猴般有雙角形子宮。大部份物種一般每次只會生一胎,但如狨屬及檉柳猴屬則普遍會生孖胎或三胞胎。簡鼻亞目的嬰兒相對較原猴的為大,但較依賴母親,這可能是因牠們複雜的行為及自然歷史。.
查看 始新世和簡鼻亞目
类比目鱼属
类比目鱼属(学名amphistium)是一种已灭绝的比目鱼,生存于始新世早期的欧洲。.
查看 始新世和类比目鱼属
索科托鱷屬
索科托鱷屬(學名:Sokotosuchus)是鱷形超目新鱷類森林鱷科的一屬,生存於始新世的非洲尼日。.
查看 始新世和索科托鱷屬
細岳齒獸屬
細岳齒獸屬(學名Leptoreodon)是一屬細小的原角鹿科。牠們生存於始新世的北美洲。牠們的外觀像鹿,但是卻較為接近駱駝。牠們的頭上有角,眼眶上也有小角。牠們重9.5-12.5公斤。.
查看 始新世和細岳齒獸屬
細鹿屬
細鹿屬(學名Leptotragulus)是一屬已滅絕及細小的原角鹿科。牠們生存於始新世的北美洲。牠們外觀像鹿,但卻較為接近駱駝。牠們頭上及眼眶上都有角。牠們重約8.79-11.1公斤。.
查看 始新世和細鹿屬
細鼷鹿
細鼷鹿(學名Leptomeryx)是一屬已滅絕的反芻動物。牠們生存於始新世至漸新世的北美洲。 細鼷鹿的體型細小及幼長,外觀像鹿。估計牠們重約5.72-14.7公斤。.
查看 始新世和細鼷鹿
細齒獸類
細齒獸科(学名:Miacidae)是古新世至始新世(約3300-6500萬年前)的原始肉食性動物。細齒獸類演化至現今肉食性的哺乳動物。 細齒獸類是細小像貂鼠的動物,身體及尾巴都很長。一些物種是棲息樹上的,其他的則生活在陸地。牠們可能吃無脊椎動物、蜥蜴、鳥類及細小的哺乳動物,如鼩鼱科及負鼠目等。牠們的牙齒及頭顱骨比現今的食肉目較少發育。牠們有裂齒,但沒有成骨的鼓泡。牠們像Cimolestes,故食肉目有可能是從與有蹄動物有關的食蟲動物演化而來。 細齒獸類可以分為兩類:有完整臼齒的miacine及有專門裂齒的viverravine。.
查看 始新世和細齒獸類
細齒獸超科
細齒獸超科(学名:Miacoidea),又名古裂腳獸,是已滅絕的側系群總科,傳統上分為兩類,包括細齒獸科及古靈貓科。牠們是原始的肉食性動物,生存於3300-6500萬年前古新世及始新世。細齒獸超科是一個包括一些細齒獸類的側系群,僅在食肉目以外。故此,細齒獸超科是食肉形類頂部群的組合。食肉形類包括了細齒獸超科及食肉目,但不包括肉齒目。細齒獸超科被認為是食肉形類的基底。 由細齒獸超科至細齒獸科與犬型亞目,及古靈貓科至貓型亞目的演化是古新世及始新世末期的趨勢,在北美洲及歐亞大陸都有出現。支序分類學分析顯示不同的細齒獸超科演化成不同的食肉目分支。古靈貓科與貓型亞目都是只有兩顆臼齒及較長的頭顱骨。而細齒獸類要直至古新世最末期才出現,並有較短的頭顱骨,而跟骨與腓骨沒有接觸。根據化石紀錄,這兩類都可以追溯至古新世早期。細齒獸科演化成現今的犬型亞目(即狗、熊、浣熊及鼬),而古靈貓科則演化成貓型亞目(即貓、鬣狗及貓鼬)。 大部份細齒獸超科都是細小像貂的食肉動物。牠們可能吃無脊椎動物、蜥蜴、鳥類及細小的哺乳動物,如鼩鼱科及負鼠目,而其他亦有吃昆蟲的。一些物種是棲於樹上的,其他的則在陸上生活。牠們的牙齒及頭顱骨都顯示牠們不較現今的食肉動物發展完好。.
查看 始新世和細齒獸超科
紅豆杉科
紅豆杉科是松柏目下的一個科,其中包括7個屬,約30種植物。 紅豆杉科物種多是分枝的小喬木和灌木。是常綠樹種,葉螺旋狀排列,呈線形至披針形,底面有淡綠色或白色的氣孔帶。雌雄異株,很少雌雄同株。種子堅果狀,包於肉質假種皮內。成熟的假種皮顏色鮮豔,柔軟,多汁,甜,吸引鳥進食,然後透過糞便把種子傳播到其他地方。然而,種子對人體有毒,含劇毒物質紫杉鹼和紫杉醇。.
查看 始新世和紅豆杉科
紋蛺蝶屬
紋蛺蝶屬(學名:Anartia)是蛺蝶亞科維蛺蝶族中的一個屬。物種分佈於新熱帶界。.
查看 始新世和紋蛺蝶屬
維灰蝶屬
維灰蝶屬(学名:Aslauga)是雲灰蝶亞科大灰蝶族裡的一個屬。小型蝴蝶(展翅25-32毫米)。翅膀起角,翅面有閃爍的藍色或綠色。物種分佈於中至西非的熱帶地區。幼蟲為肉食性,吃角蟬科或介殼蟲的若蟲,會與螞蟻共生。.
查看 始新世和維灰蝶屬
維蛺蝶族
維蛺蝶族(學名:Victorinini)是蛺蝶科蛺蝶亞科中的一個族,是一個新熱帶界的演化支。本族的物種都在4000-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開始形成。.
查看 始新世和維蛺蝶族
維氏弓企鵝
維氏弓企鵝(學名Archaeospheniscus wimani)是已滅絕的企鵝。牠們是弓企鵝屬最細小的物種,只有約75-85厘米高,大小如巴布亞企鵝。牠們亦是此屬最古老的物種,其遺骸在西摩爾島的始新世中或晚期地層發現。 維氏弓企鵝是為紀念20世紀初期研究史前企鵝的卡爾·維曼(Carl Wiman)而起的。.
查看 始新世和維氏弓企鵝
網蛺蝶族
網蛺蝶族(學名:Melitaeini)是蛺蝶科蛺蝶亞科中的一個族。此分類的初次物種形成約為3000-4000萬年前,是始新世至漸新世時期。.
查看 始新世和網蛺蝶族
綃蝶族
蝶族(學名:Ithomiini)是斑蝶亞科中的一個族。只分佈於新熱帶界低於3,000海拔的潮濕的森林。共有40多個屬,包含約370個品種。.
查看 始新世和綃蝶族
美洲鷲目
美洲鷲目(学名:Cathartiformes)中的猛禽包括了新大陸禿鷲與現在已滅絕的畸鳥。美洲鷲目中的物種以前被認為與鷹形目非常相近,但現在已被獨立分為一個目。.
查看 始新世和美洲鷲目
翠峰湖
翠峰湖是臺灣最大的高山湖泊,位於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海拔1850公尺,呈葫蘆狀,舊名「晴峰埤仔」、「晴峰湖」。形成原因至今不明,據說曾遭美軍轟炸。目前為管制進入的生態保育區,遊客僅能自遠處眺望。 翠峰湖有“薄霧中的少女”之稱。 現翠峰湖環湖步道晴峰解說站(往昔是油庫)沿路平坦路面是昔日大元山林場晴峰運材鐵路闢建。 翠峰湖山毛櫸步道是往昔大元山林場埤仔線運材鐵路(下晴峰運材鐵路)闢建。 翠峰湖往昔是蘭陽林區管理處(現為羅東林區管處)所屬大元山林場負責砍伐集材紅檜及扁柏的範圍。 翠峰湖鄰近山區於1960─1974年(民國49年至63年)是大元山林場員工及眷屬群居的聚落,極盛時期有伐木組和埤仔索道、四部集材機組(每組約員工20餘人),還有翠峰湖招待所、合作社、蹦蹦車駕駛,超過百餘戶家庭近五百人。 除外,大元山林場有超過三百戶林工家庭,還有獨身的員工,全部人員遠遠超過二千人,在山區過著於世隔絕的歲月,譜寫出許多外界無法想像的感人詩篇章節。 1974年(民國63年) 大元山林場裁撤後,翠峰湖鄰近山區的林業以處理「殘材」外包木材承包商,砍伐後殘留的根株以及白枯木、枯倒木全部清理徹底,使用改裝的10輪運材大卡車行駛古魯林道(翠峰湖─望洋山腰─南澳北溪河床─中間─古魯),運往羅東。 在台灣,大元山是所有林場中砍伐最嚴重,破壞最徹底,貢獻材積遠遠勝過新、舊太平山林場,然最終卻成為被遺忘,煙消雲滅的命運,搜尋資料檔案異常困難,現在許多生長在宜蘭地區能夠知道大元山林場已經寥寥無幾。 大元山林場是臺灣林業砍伐破壞最徹底的林區,每株神木都是直挺挺的,不像司馬庫斯、明池森林遊樂區、拉拉山、新竹尖石鄉鎮西堡、南山神木、......等神木那樣扭曲變形,那樣“不成材”, 所以命運也最淒慘,由於株株神木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成材”樹木,招致棵棵“必砍”的命運,包括是目前所知台灣最大的神木,腰圍有阿里山神木兩倍且枝葉茂盛的數千年挺拔高聳神木,以及每棵都是千年以上的三代木等台灣珍貴神木都沒有遺留,當時對紅檜及扁柏等的摧殘, 整座山赤裸裸的只能以“滿目瘡痍”來形容。 林業結束時默許木材承包商將刻意保留的千年以上神木及整片原始台灣杉森林盡數砍伐,視若無睹的行徑令人心寒,引起諸多揣測,議論紛紛。 當時連承包拆除索道、蹦蹦車、鐵道、房舍各項運材設施以及闢建平元林道兩項工程的廠商也加入掠奪,行徑猖狂囂張藉機盜砍珍貴林木,形同目無法紀的山老鼠,連挺立的白枯木、砍伐後殘留的樹根、傾倒在地的枯倒木都不放過,道盡當年台灣林業開發的齷齪官商關係,大元山林場的慘狀是一根運材鐵道枕木都沒有留下。 置於下端的表格是大元山林場運材設施的概略表: 在上的表格是運材鐵道,在下的表格是運材索道(資料來源沒有正確數據僅能參考,詳細資料請至羅東林區管理處查詢).
查看 始新世和翠峰湖
猫
貓(學名:Felis silvestris catus),通常指家貓,在現代漢語中也稱貓咪,為小型貓科動物,是為野貓(又稱斑貓;Felis silvestris)中的亞種,此外也有其他未經過《國際動物命名法規》認可的命名,例如Felis catus。根據遺傳學及考古學分析,人類馴養貓的紀錄可追溯至10,000年前的肥沃月灣地區,古埃及人飼養貓的紀錄可追溯至3,600年前,目的可能為捕鼠及其他齧齒目動物,以防止牠們吃掉--。現在,貓成為世界上最為廣泛的寵物之一,飼養率僅次於犬(或稱狗),但同時也是危害十分廣泛的外來種,由於獵捕的習慣,威脅着很多原生鳥類、齧齒類的生存。更直接的風險是因狩獵而感染野外病菌的貓,會引入例如狂犬病等進入人類生活圈,因此對飼主知識技術與社會責任要求也較高,先進國家的公衛系統普遍會針對野貓進行抓捕絕育,管理意義即在於此。長期飼育的貓平均壽命為12年以上(相當於人類64歲),歷史上最長壽的貓則達38歲(等於人類168歲,來自美國德州)。小部分文化在過去亦有食用貓肉的習俗,如越南、廣州等,但現今大部分地區因衛生防疫,或是以貓為寵物等因素而禁止食用貓肉。 品種獲認證的貓會稱為純種貓,主人會以選擇繁殖的方式讓貓繁殖出他們認為趨于“完美”的品種。歷史上也存在因為偶然突變而產生,後給人類保留並加強其特色的品種。.
查看 始新世和猫
猫科
貓科包括獅子、老虎和豹等動物,是食肉目的9個科中最為肉食性的哺乳動物。第一種的貓科動物出現於漸新世,人們更熟悉的家貓和人類在一万年前開始有關連。家貓的野生種親戚野貓,仍然生存在歐洲、非洲和亞洲東部等地,雖然棲地破壞限制了其居住範圍。 其他貓科動物中知名的成員有包括如獅子、老虎、豹和美洲豹等大貓,以及其他如美洲獅、獵豹、猞猁、獰貓和短尾貓等貓亚科动物。已滅絕的劍齒虎亞科為真的貓科動物,而其他如袋劍齒虎和獵貓等相似的動物則不是。.
查看 始新世和猫科
猶因他獸
因他獸(學名:Uintatherium,意思為「猶因塔山脈的野獸」),又稱為恐角獸,是一屬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總共包含2種。U.
查看 始新世和猶因他獸
猶因他蠍屬
因他蠍屬是一种已灭绝的蝎子屬,生存于始新世的綠河地質組(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加菲爾德縣),屬下只有一種Uintascorpio halandrasorum。.
查看 始新世和猶因他蠍屬
眼鏡猴
鏡猴科(Tarsiidae),也叫跗猴,是哺乳纲靈長目的一科,也是跗猴型下目目前仍生存的唯一科,其下共有3属约13种现存眼鏡猴。在欧亚非大陆都有本科的化石记录,但目前现存物种的分布范围仅限于东南亚的马来群岛上。.
查看 始新世和眼鏡猴
眼蛺蝶族
蛺蝶族(學名:Junoniini)是蛺蝶科蛺蝶亞科中的一個族。此分類的物種在始新世末至漸新世初開始形成。.
查看 始新世和眼蛺蝶族
眉眼蝶亞族
眉眼蝶亞族(學名:Mycalesina)是眼蝶族中的一個亞族,共有7個屬。.
查看 始新世和眉眼蝶亞族
猛禽
猛禽或稱鷙鳥是鸟类六大生态类群之一,涵盖了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隼形目和鸮形目的所有种。猛禽包括鹰、隼、鵰、鵟、鸢、鹫、鹞、鹗、鸮、鸺鹠等次级生态类群,均为掠食性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猛禽个体数量较其他类群少,但是却处于食物链的顶层,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猛禽的种群比较脆弱,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猛禽作为保护的对象。.
查看 始新世和猛禽
爪兽
兽(学名 Chalicotherioidea) 是一类已经灭绝了的古哺乳动物,属于奇蹄目。跟马的亲缘关系非常近,面部轮廓也酷似马,但是不长蹄而长爪,且不善奔跑。爪兽的前肢较后肢长,这样的形体看上去像现代的鬣狗。爪兽行走的时候用指节着地,这又让它看上去像大猩猩。爪兽以树叶和草根为食。由于牙齿是低冠牙,所以不能吃草。 爪兽是动物进化史上的另类物种,体现在如下方面:.
查看 始新世和爪兽
爪獸科
科(Chalicotheriidæ)是奇蹄目下的一類哺乳動物,於4000萬年前始新世中期從細小及像始祖馬的森林動物演化而來。很多爪獸科,如石爪獸屬及爪獸屬,都有馬的大小。漸新世晚期前,牠們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生活在草原,而另一類則較適應林地。牠們於350萬年前消失,與已滅絕的雷獸及現今的馬、犀牛及貘有關。.
查看 始新世和爪獸科
父貓
貓(Patriofelis)是大型像貓科的牛鬣獸科動物,生存於4500萬年前始新世中期的北美洲。 父貓體長(不包尾巴)約1.2-1.8米,與現今的美洲獅相約。牠的腳短而腳掌闊大,顯示牠並非奔跑的能手,但卻善於游泳。由於其近親牛鬣獸是攀樹的能手,故估計牠亦能攀樹。牠們的化石是在美國俄勒岡州的約翰時代化石床國家紀念碑發現。.
查看 始新世和父貓
爵婦新獸屬
爵婦新獸屬(學名:Duchesneodus)是一類大型的雷獸。牠們生存於4620-3800萬年前始新世的北美洲。.
查看 始新世和爵婦新獸屬
瘤狀海膽
海膽(學名:Tylocidaris)是一屬已滅絕的海膽,生存於白堊紀早期至始新世,其化石在歐洲及北美都有發現,單獨的殼針和介殼的碎片是很常見的白堊紀化石。牠們的介殼很小,外型為圓的且很扁平。巨大的步帶區間的結節上的十條柱上長有結實的棍棒狀殼針用於防衛。中間的孔眼在其活著時容納顎活動部分。瘤狀海膽是雜食性動物,牠們生活在白堊紀的海床上或海綿上。.
查看 始新世和瘤狀海膽
瘤擬步行蟲科
擬步行蟲科(Zopheridae)是屬於鞘翅目擬步總科的昆蟲。近年來,有其他兩個科被劃分到本科之中,使得本科的成員數量有了相當的成長;這兩個科分別是擬吉丁蟲科(Monommatidae)以及細堅蟲科(Colydiidae)。某些學者接受本科劃分了6個亞科的系統,然而有些則將細堅蟲科從本科中剔除為一獨立科。本科有超過100個屬群需要被重新定義;本科昆蟲在世界各地有著數百個種類。這個科沒有特別使用的英文俗名,不過多數亞科都有自己傳統的英文俗名,例如 ironclad beetles、cylindrical bark beetles。.
查看 始新世和瘤擬步行蟲科
絹蝶亞科
絹蝶亞科(學名:Parnassiinae)是鳳蝶科裡的一個亞科,次級分類中有3個族,8個屬,有95個物種(2 個已絕滅)。分佈全北界,主要為歐、亞及北美三大洲。.
查看 始新世和絹蝶亞科
絹蝶族
絹蝶族(學名:Parnassiini)是鳳蝶科絹蝶亞科中的一個族,由2個屬組成,包含了68個物種。廣泛分佈於全北界,從歐洲西南部、亞洲至北美洲西部一帶。幼蟲的寄主為蒺藜科、景天科、虎耳草科和罌粟科植物。.
查看 始新世和絹蝶族
疣海膽
疣海膽(學名:Phymosoma),又名瘤海膽,是一屬已滅絕的海膽。牠們生存於白堊紀至始新世,分佈在亞洲、歐洲及北美。牠們的介殼為扁圓形。頂盤和嘴周圍的膜所佔據的部分很寬闊。步帶與步帶區間的結節大小相近,結節上長有光滑的圓柱形或扁平的錐狀殼針。疣海膽生活在海底,透過啃咬堅硬的表面來取食海藻、海綿或其他軟體有機物。.
查看 始新世和疣海膽
環蛸枕
蛸枕(學名:Linthia),又名林西海膽,是一屬已滅絕的海膽。牠們生存於上白堊紀至始新世。其化石分佈在非洲、亞洲、歐洲、北美洲及南美洲。.
查看 始新世和環蛸枕
璃茉军舰鸟
璃茉軍艦鳥(學名:Limnofregata)是一屬已滅絕的原始軍艦鳥,生存於始新世伊普雷斯期,約4900萬年前,其化石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的綠河組。.
查看 始新世和璃茉军舰鸟
炭丘齒獸科
炭丘齒獸科(學名Anthracobunidae)是一科已滅絕的原始長鼻目。牠們生存於始新世早至中期。 炭丘齒獸科的體型及頰齒形態都像始祖象科,但卻沒有長牙。牠們的化石主要只有牙齒及一些碎片,都是從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始新世地層發現。牠們棲息在沼澤環境,有可能是兩棲的。牠們較為細少,只長1-2米。牠們是始祖象科及索齒獸目的祖先。有指牠們也是海牛目的祖先,但卻受到質疑。.
查看 始新世和炭丘齒獸科
瓦朗謝訥
朗謝訥(法语:Valenciennes,荷兰语:Valencijn,拉丁语:Valentianae),又译瓦朗榭讷,法国北部城市,诺尔省的一个市镇,位于该省东部,同时也是该省的一个副省会(Sous-Préfecture),下辖瓦朗谢讷区(Arrondissement de Valenciennes)。瓦朗谢讷的人口数量为4.4万人,的人口数量约为36.8万人,而的总人口数量则约为19.1万人。.
查看 始新世和瓦朗謝訥
甘達克鯨
甘達克鯨(學名Gandakasia potens),又名甘達克原鯨,是生存於始新世的一類陸行鯨科。牠們可能是在近河流的地方獵食。 Category:陸行鯨科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查看 始新世和甘達克鯨
电蛛
電蛛(學名:Electrocteniza)是螲蟷科下一屬已滅絕的蜘蛛,其下只有一個物種Electrocteniza sadilenkoi。牠們生存於始新世早期的歐洲,目前只有一個化石標本,模式標本,在2000年發現,牠們主要以小動物為食,因此是個捕食者,牠們的體長約5.88毫米。.
查看 始新世和电蛛
無防獸
無防獸(學名Anoplotherium)是一屬已滅絕的有蹄類。牠們生存於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早期。牠們的化石最初是於法國巴黎發現。.
查看 始新世和無防獸
無防獸科
無防獸科(學名Anoplotheriidae)是一類已滅絕的偶蹄目。牠們生存於始新世及漸新世的歐洲。牠們有很大可能所有都是陸地生物。.
查看 始新世和無防獸科
熊型下目
型下目(學名Arctoidea)是一類包括已滅絕及現存的肉食性哺乳動物。其下包括了已滅絕的犬熊科、Nothocyon屬、現存的鼬科、熊科。(鰭足類動物也有被分類於此,但也被分類為鰭足目或鰭足亞目。)牠們分佈在世界各大洲,最早可以追溯至4600萬年前的始新世。.
查看 始新世和熊型下目
熊犬科
科(學名Arctocyonidae)是已滅絕的一科哺乳動物。牠們是中爪獸目及鯨偶蹄目的祖先。.
查看 始新世和熊犬科
熊神鯨
(學名:Artiocetus)是一種已滅絕的鯨魚。其學名是鯨目及偶蹄目的結合,因此牠們擁有像偶蹄目的腳踝,故又名偶蹄鯨。.
查看 始新世和熊神鯨
熊科
即熊科(学名:Ursidae)动物的通称,是一种大型哺乳類,属于食肉目。该科共有六属八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一部分地區。 常见的特征是身躯庞大、四肢粗壮有力、长鼻子、厚毛发、短尾、跖行足、每只脚爪上有五个弯曲锋利不能回缩的爪子(对比猫科动物的爪子是可以回缩的)。北极熊基本是食肉动物,而其他的熊都是杂食动物。 除去母亲带小熊的情况,一般是独自行动。昼出夜伏,不过也会在夜晚或黎明活动,特别是在人类附近的时候。嗅觉极其灵敏,看似笨拙,实际奔跑速度极快,时速可达40km/h,耐力超群,而且可以适应各种气候和地形。秋天時,熊吃了发酵的果子会表现出醉态。熊需要一个掩蔽所,如一个山洞或树洞,以供冬季在其中冬眠,冬眠有时会长达100天。 史前人类就有捕猎熊的历史,为了获取它们的肉和毛皮。它们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神话传说、文学、艺术中。但在现代社会,因为栖息地减少和非法的熊制品贸易,熊面临着灭绝的压力。有六种熊处于危险至濒危级别,棕熊在有些地区已经灭绝。.
查看 始新世和熊科
熙灰蝶族
熙灰蝶族(學名:Spalgini)是灰蝶科雲灰蝶亞科裡的一個族。肉食性的幼蟲取食介殼蟲,又會與之螞蟻共生。.
查看 始新世和熙灰蝶族
異鼷鹿
鼷鹿(學名Heteromeryx)是一屬已滅絕的原角鹿科。牠們生存於4020-3390萬年前始新世的北美洲。.
查看 始新世和異鼷鹿
異鼷鹿 (異鼷鹿科)
鼷鹿(學名Hypertragulus)是一屬已滅絕的異鼷鹿科。牠們生存於始新世至中新世的北美洲。 異鼷鹿是原始及古代的反芻動物,外觀像鹿或麝,但卻是鼷鹿科的近親。牠們是吃水果維生的。 異鼷鹿估計重達7.29公斤。其化石分佈在墨西哥及美國等地。.
異鼷鹿科
鼷鹿科(學名Hypertragulidae)是一科已滅絕的偶蹄目。牠們生存在始新世至中新世的北美洲、歐洲及亞洲。 異鼷鹿科是原始及古代的反芻動物,外觀像細小的鹿或麝。不過不論是鹿或麝都並非牠們的近親,相反鼷鹿科才有可能是其最近親。 異鼷鹿科的前肢是四趾趾形的,後肢則是二趾趾形的。牠們最輕的是小鼷鹿屬,只重2.16公斤;最重的是Hypisodus,重達424.9公斤。.
查看 始新世和異鼷鹿科
牛鬣獸
牛鬣獸(Oxyaena)是已滅絕的肉食性哺乳動物。牠們有點像貓科,有較長及靈活的身軀,約有1米長,四肢短小。 牛鬣獸的頭顱骨長約20厘米,闊而且低,有長及巨型的顎部。身體及尾巴都較長,四肢短小而有五趾。 牛鬣獸不像肉食動物般是趾行的,而是蹠行的。 有關牛鬣獸的習性所知不多,但相信有點像現今的貂熊。.
查看 始新世和牛鬣獸
狹鼻小目
狹鼻小目(Catarrhini)是靈長目簡鼻亞目中三個小目之一,包含了舊世界猴(猴總科)及猿(人猿總科)。後者再細分為長臂猿科及人科。以往認為人類及其已滅絕的近親或祖先是一個獨立的科,而人科則被分類在猩猩科中。 狹鼻小目的動物鼻孔都是狹窄及向下的。牠們不像闊鼻小目,一般都是白天活動,而尾巴並非捲尾。牠們的指甲都是扁平的,上下齒式都是2.1.2.3。 狹鼻小目大部份物種都是兩性異形的,且大都不是一夫一妻的。很多但不是全部物種都以群族方式生活。牠們是非洲及亞洲的原住民。.
查看 始新世和狹鼻小目
狄納獸
納獸(Dinaelurus)是獵貓科下像貓科的一屬,生存於始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晚期。由於狄納獸的面部較短及有大的鼻孔,像現今的獵豹一般,故相信牠們亦是奔跑追捕獵物的。現時只有在美國俄勒岡州發現的頭顱骨化石。.
查看 始新世和狄納獸
Eocene
#重定向 始新世.
查看 始新世和Eocene
花蜆蝶屬
花蜆蝶屬(學名:Apodemia)是蜆蝶亞科裡的一個屬。共有14個物種,分佈於北美洲西部,是整個亞科中極少數出沒於新北界的種類。.
查看 始新世和花蜆蝶屬
蚜灰蝶屬
蚜灰蝶屬(学名:Taraka)是雲灰蝶亞科熙灰蝶族裡的一個屬。此屬曾視作一個亞科,於90年代被歸入熙灰蝶族。小型蝴蝶。物種廣泛分佈於日本至東南亞。幼蟲肉食性,會食蚜蟲,因而得名。又會與螞蟻共生。.
查看 始新世和蚜灰蝶屬
芋螺属
芋螺屬(學名:Conus)是一種肉食性的腹足綱軟體動物的屬。其外形類似圓錐,許多品種的芋螺外殼上都有鮮豔的花紋,主要分佈在熱帶。 所有的芋螺都會分泌毒素,因此在處理活的芋螺時需非常小心,甚至是最好不要接觸。對人最危險的芋螺體型較大,以獵食底棲性魚類為生,較小型的則是以海蟲為食物。.
查看 始新世和芋螺属
銀坑隕石坑
銀坑隕石坑(Silverpit crater)又音譯為西爾弗皮特隕石坑,是英国北海外海的海底地形,埋藏在北海海床之下,距英格蘭約克郡東岸約130公里,是以銀坑(Silver pit,北海海床的一處凹陷構造)為名。銀坑隕石坑是在一個例行石油勘探收集的地震数据的分析中被发现,並在2002年公佈消息。銀坑隕石坑最初被报道为英国首个已知的撞击隕石坑。但是,后来有科學家提出了其它的起源理論。科學家估計銀坑隕石坑的形成年代約為7,400萬年到4,50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晚期到始新世。.
查看 始新世和銀坑隕石坑
銀蜆蝶屬
銀蜆蝶屬(學名:Argyrogrammana)是蜆蝶亞科裡的一個屬。共有35個物種,分佈於新熱帶界。在種系發生學研究中,未能把此屬歸入蜆蝶亞科中的各個次級分類——族,因此視為地位未定分類。.
查看 始新世和銀蜆蝶屬
螟蜆蝶屬
螟蜆蝶屬(學名:Emesis)是蜆蝶亞科裡的一個屬。共有43個物種,分佈於美國西南部至阿根廷一帶。軀體肥壯。.
查看 始新世和螟蜆蝶屬
莱茵河
萊茵河(Rhein;瑞士德语:Rhy;Rhin;Rijn;Rein;Rhine)是一條歐洲国际河流,發源於瑞士格劳宾登州的阿尔卑斯山區,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國和法國,最終于荷蘭流入北海。萊茵河全長约1,232公里,通航區段為883公里,流域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莱茵河是欧洲最長的河流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流域之一。 莱茵河三角洲由于交通便利,形成了許多欧洲早期的商业城市,例如布鲁日、安特卫普與鹿特丹等。在歷史上,莱茵河与多瑙河共同构成罗马帝国北界,擔任贸易交通的用途。萊茵河沿岸有許多葡萄園,也有許多古堡和田園村鎮。從美因茨到科布倫茨的萊茵河段風景優美,沒有架設任何橋樑,全靠擺渡過河,目的是為了保存該河段的自然風貌。.
查看 始新世和莱茵河
螳䗛
螳䗛是螳䗛目下的肉食性昆蟲。螳䗛目下只有一個螳䗛科。它們是南非西部及納米比亞的特有種,但從始新世的化石紀錄可見,它們原有更廣的分佈。 螳䗛沒有翅膀。它們的外觀像螳螂及竹節蟲的混合體。從分子分析證據顯示它們的最近親是蛩蠊。它們最初是根據在納米比亞及坦桑尼亞的標本描述的。.
查看 始新世和螳䗛
過渡化石
過渡化石是既保留有其祖先、也保留有其演進出的後代的生命形態的生物化石。 尤其是當其演進出來的生物與其祖先完全不同時,過渡化石在科學研究上的意義就顯得更加重大。這種化石暗示著人類只是用自己所認定的生物劃分系統強行將一個完整的連續統給割裂開來了而已。因為化石本身的不完整性,通常無法判斷一具過渡化石與進化的分歧點有多接近。因此雖然過渡化石場被當做其祖先的模型來進行研究,但并不能假設它們就是後代們的直接祖先。 當1859年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時,化石記錄本身亦並不為世人所熟知,更勿論過渡化石。因此達爾文曾說過渡化石的缺乏是其理論最大的弱點,但同時他也認為這可以用地質記錄數據的缺乏來解釋。 實際上後來其反對者也用這“缺失的一環”來攻擊達爾文的學說。 然而在《物種起源》出版之後兩年就出土了始祖鳥的化石,而這一化石被認為是恐龍向鳥類演進的重要過渡化石。在隨後的幾百年中,又有更多的過渡化石被人類發現,現在其豐富程度已經足以證實脊椎動物的綱之間都是有關係的。.
查看 始新世和過渡化石
菊科
菊科(學名:Asteraceae)是雙子葉植物綱菊目的一個非常庞大和广泛分布的开花植物中的科。 菊科是雙子葉植物中品種最多的其中一個科,现在約有已经接受的32,913種,分布在1119屬,和13个亚科 。广泛分布在全世界,但热带地区较少,中国有约200属2000多种,包括了菊花、蒲公英、大蓟、小蓟、茵陈、艾叶、青蒿、紫苑、鹅不食草等中草药。被子植物中,菊科的種類僅次於蘭科,是被子植物的第二大科(两者的确切数目尚不清楚,故事实上两科数目孰多也不能断定)。菊科的學名是由模式屬紫菀屬(Aster)而來,是「星形」的意思,指菊科植物的頭狀花序似星形。.
查看 始新世和菊科
菲氏花粉屬
菲氏花粉屬(拉丁語:Fischeripollis)是一屬已滅絕的茅膏菜科植物。 數個種類有被正式描述,並另外有暫時定名「Fischeripollis sp.
查看 始新世和菲氏花粉屬
萨尼瓦蜥属
萨尼瓦蜥属(学名saniwa),是一种已灭绝的巨蜥,它们生活于始新世早期(约4800万年前)的北美绿河组。 模式种是saniwa ensigns长1.3米,而saniwa grandis可以长到2.1米,在1870年,美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vandveer Hayden在格兰杰,怀俄明州附近发现了第一只萨尼瓦蜥化石,异名有thinosaurus。.
查看 始新世和萨尼瓦蜥属
非洲巨蟒
非洲巨蛇(學名:Gigantophis garstini)是一種史前的蛇,長度可達10米,比任何現存的蛇都要長。在發現泰坦巨蟒屬前,它們曾被认为是最長的蛇。估計它們生存在4000萬年前的撒哈拉沙漠南部,即現今的埃及及阿爾及利亞。.
查看 始新世和非洲巨蟒
蝙蝠
蝙蝠,又名蟙䘃(音同“職墨”),是对翼手目(学名:Chiroptera)动物的通称,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现生种共有19科185属962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蝙蝠是动物界中唯一會飛的哺乳类。.
查看 始新世和蝙蝠
蠹葉蛺蝶屬
葉蛺蝶屬(學名:Doleschallia)是蛺蝶亞科枯葉蛺蝶族中的一個屬。物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至澳洲及新喀里多尼亞一帶。.
查看 始新世和蠹葉蛺蝶屬
類劍齒虎
類劍齒虎(Machaeroides)是有劍齒的肉齒目,生存於始新世。牠們的化石於美國懷俄明州發現。牠們是已知最早的劍齒哺乳動物。.
查看 始新世和類劍齒虎
食肉形類
食肉形類(学名:Carnivoramorpha)是哺乳類的一個分支,包括了現今的食肉目及已滅絕的細齒獸超科,但不包括肉齒目。肉齒目是食肉形類5870萬年前的姊妹分類。最古老的食肉形類是古靈貓科,其下已確定最古老的要算是6300萬年前的Protictis。加拿大發現的Ravenictis,是最少屬於6500萬年前,亦有可能是屬於食肉形類。.
查看 始新世和食肉形類
裂肉獸
裂肉獸(Sarkastodon)是巨型的肉食性哺乳動物,生存於3500萬年前的始新世,屬肉齒目。裂肉獸像熊,但體型較大,主要獵食大型動物。估計牠們會獵食雷獸。其化石是在蒙古發現。 裂肉獸肩高6呎,有像浣熊尾巴的大尾。身體長10呎并很粗壯。以後肢站立時,其前爪可以抓到高19呎的物件。裂肉獸估計重約1.5噸,與瘦小的犀牛相約。由於始新世的中亞是大型動物的聚居地,如犀牛、雷獸及爪獸,故相信牠們演化成如此的大小來獵食這些大型獵物。裂肉獸的牙齒適應於嚼食多種食物,可能像現今的棕熊般生活。但是肉齒目的牙齒排列與食肉目的有所不同。 裂肉獸最終被食肉目所取代。這個過程歷時達數千萬年,而真正的原因卻不明白。其中一個可能性是食肉目(如較瘦小的郊熊)在競爭上勝過了肉齒目(如裂齒獸)。郊熊與裂齒獸都是像熊的掠食者,有強壯的身體及咬碎食物的顎部,但郊熊優勝的地方是牠可以吃植物及瘦小的動物。裂肉獸約於3000萬年前消失,而郊熊則一直延續至150萬年前。雖然這個理論未被證實,但牠們在中亞是有可能存在競爭的。.
查看 始新世和裂肉獸
西伯利亞大陸
西伯利亞大陸(Siberia)又名安加拉古陸(Angaraland),是個史前克拉通(穩定地塊),存在於埃迪卡拉紀到二疊紀之間。現在的中西伯利亞高原是昔日西伯利亞大陸的殘餘部份。.
查看 始新世和西伯利亞大陸
西瓦兔猴科
西瓦兔猴科(学名:Sivaladapidae)是一种已灭绝的兔猴类哺乳动物,为亚洲所特有。该科的灭绝时间比其他兔猴类更晚,生活于始新世至中新世。.
查看 始新世和西瓦兔猴科
西貝鱷屬
西貝鱷屬(學名︰Sebecus)是鱷形超目諾托鱷類西貝鱷科的一屬,生存於始新世的南美洲。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如同其他西貝鱷類,西貝鱷是陸棲肉食性動物。目前只有唯一種,模式種S.
查看 始新世和西貝鱷屬
馬氏鱷亞科
氏鱷亞科(學名:Mekosuchinae)是澳洲及南太平洋的鱷魚亞科,現已滅絕。化石紀錄顯示牠們最初於始新世的澳洲出現,並一直生存在澳洲至更新世,及在人類到達斐濟、新喀里多尼亞及萬那杜前。其分類被受爭議,一些認為應為鱷科之下的一個亞科,也有指應為一個獨立的科。.
查看 始新世和馬氏鱷亞科
馬普利斯古冠企鵝
普利斯古冠企鵝(學名Palaeeudyptes marplesi)是一種已滅絕的古冠企鵝屬。牠們高1.05-1.45米,有約皇帝企鵝的大小。牠們與南極古冠企鵝的關係未明,有可能是其異名或亞種。 馬普利斯古冠企鵝的遺骸是一個骨骼部份,主要是肢骨,是在伯恩賽德(Burnside)的始新世中或晚期地層發現。也有其他骨頭被置於此物種中,但這些骨頭的起源不明,或其大小介乎於馬普利斯古冠企鵝及南極古冠企鵝之間,所以須待詳細的審查才能確定。 馬普利斯古冠企鵝的種小名是為紀念20世紀著名的企鵝化石學者Brian J.
查看 始新世和馬普利斯古冠企鵝
首足鳥
首足鳥(學名Primapus)是一屬已滅絕的雨燕目。牠們生存於始新世早期的英國。其化石是在倫敦黏土層(London Clay)發現,估計可以追溯至5000萬年前。其模式種是P.
查看 始新世和首足鳥
角狀澤米屬
角狀澤米屬(Ceratozamia)是新世界一屬蘇鐵,約有16-18個現存物種及1-2個化石種。大部份物種都是墨西哥山區的特有種,而巨型角果澤米則分佈至瓜地馬拉及伯利茲的山區。其名字上的「角狀」是指雄及雌孢子葉上一對角狀的伸延物。很多物種的分佈地有限,差不多所有已描述的物種都處於易危或極危狀況。非法的採集是主要的威脅。.
查看 始新世和角狀澤米屬
角鳄
角鳄屬(Ceratosuchus),是一种已灭绝的美洲鳄,它们生活于古新世最晚期到始新世最早期的美国怀俄明州。在大角盆地(bighorn basin)中還發現異颌鱷(Allognathosuchus)等。 Category:已灭绝动物.
查看 始新世和角鳄
马科
科(学名:Equidae)是奇蹄目中的一科,史前种类曾经非常繁盛及多样化,现仅存马属一个属。虽然如此,马科动物依然是现存奇蹄目动物中种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史前马科曾广泛分布于美洲、欧亚大陆和非洲,其中,美洲一直被视为马科的演化中心。现代马科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成员包括马、驴和斑马,大多数野生种都处于濒危状态。.
查看 始新世和马科
马鸡属
鸡属的鸟类是鸡形目雉科中体形较大的一类鸟,这类鸟被统称为马鸡。马鸡这一类鸟多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只有褐马鸡分布在及华北地区的山林,以前一直认为它是中国的特有属,近些年在印度北部发现少量藏马鸡的种群。.
查看 始新世和马鸡属
骨齒鳥
齒鳥(學名:Osteodontornis)是一屬已滅絕的海鳥。其下只有一個物種,為Osteodontornis orri,其名字是為紀念自然學家Ellison Orr。 骨齒鳥最初被認為是與鸌形目的信天翁有關,但牠們似乎是鵜鶘、鸛科或水禽的近親。由於這些不明朗,牠們被分類到齒鳥目中。牠們在齒鳥目中的分類並未完全解決。在加拿大溫哥華島發現的Cyphornis magnus最初相信是屬於始新世的,但現已認為是屬於較骨齒鳥早些許的中新世早期。故此有指骨齒鳥可能是Cyphornis的異名。.
查看 始新世和骨齒鳥
骆驼科
骆驼科(学名:Camelidae)是哺乳动物偶蹄目胼足亚目的一科,也是胼足亚目中唯一一个生存至今的科,它可以分两个族:第一个族包括骆驼属的动物,即单峰驼和双峰驼,第二个族则包括生活在美洲的动物,包括羊驼属(无峰驼)和骆马属。.
查看 始新世和骆驼科
骆驼族
骆驼族(Camelini)為骆驼科下屬的一族,分布於亞洲、北美洲,以及非洲等等。本科最早的化石紀錄始於始新世晚期至今。為駱駝屬(Camelus)。已知其中至少一屬()曾抵達南美洲。.
查看 始新世和骆驼族
高帝納猴
帝納猴(Godinotia),又名郭氏猴,是一屬已滅絕及像狐猴的原猴,屬於兔猴科。牠們生存於4900萬年前的始新世,是已知最早的靈長目之一。高帝納猴不包括尾巴長約30厘米,較家貓更為細小。其學名是以靈長目學者馬克·高帝納(Marc Godinot)來命名。 其化石在德國麥塞爾化石遺址發現,並且擁有人科的特徵。高帝納猴的化石顯示牠們容易受鱷魚的襲擊。當牠們從樹上下來走到河邊喝水時,很易被鱷魚捕捉。 高帝納猴像所有早期的靈長目,都是生活在樹上的,原因是樹上有充足的食物,且只有小數大型掠食者。牠有雙目視覺、長肢及能抓住東西的手,可以幫助牠們抓住樹枝及在樹間跳躍。牠們的眼睛很大,故有可能是夜間活動的。因其牙齒的形狀,相信牠們是吃昆蟲及果實。 雄性及雌性高帝納猴差不多大小。與現今的物種比較,相信牠們是獨居的。高帝納猴的陰莖骨很大,可見牠們會交配一段長時間,可能是幾小時,這樣可以確保雌性懷孕。.
查看 始新世和高帝納猴
高齒羊
齒羊(Merycoidodon)是一屬史前的偶蹄目哺乳動物。高齒羊原先的學名為Oreodon,但是這個名稱是一類稱為Orodus的史前鯊魚的異名,故此這個名稱並非有效的科學命名。 高齒羊屬於岳齒獸科,與駱駝有關,且是北美洲的原住民。高齒羊的祖先於始新世出現,而其後裔則出現於上新世,故此一般來說,高齒羊生存了整個第三紀。 高齒羊的身體很長,大小如羊,而四肢很短。牠們的前肢有五趾,但第一趾已退化,後肢則有四趾。牠們的齒列在結構上像鹿的,但卻有顯著的犬齒。.
查看 始新世和高齒羊
鬚緣蜆蝶族
鬚緣蜆蝶族(學名:Helicopini)是蜆蝶科蜆蝶亞科裡的一個族,包含了4個屬。物種分佈於新熱帶界。成蟲體型細小。.
查看 始新世和鬚緣蜆蝶族
鬚鯨小目
鬚鯨小目(學名:)是依生物分類法分類之一群鯨類動物。包括蓝鲸、灰鲸、座头鲸和露脊鲸等等。鬚鯨是分布广泛的肉食性海洋哺乳动物和多样化的小目。目前分成四个科,现有15個種。尽管鲸类动物历史上被认为是从中爪兽的后代,分子系统发生学证据支持它们是偶蹄目动物(Artiodactyla)的亲属。 鬚鯨的共同特徵是没有牙齿而有鲸须,大多以小动物为食。.
查看 始新世和鬚鯨小目
鬣齒獸
鬣齒獸屬(学名:Hyaenodon),又名肉齒獸,或稱熊狗。是鬣齒獸科已滅絕的一類。其下的一些物種是大型陸上肉食性哺乳動物的一員。 鬣齒獸是高度專化的掠食者,於41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出現,直至2100萬年前的漸新世仍然存在。 牠們窄長的顎部強而有力,很適合咬緊及咬碎東西。牠們的頭顱骨很巨型,但腦部卻很細小。牠的長頭顱骨上有很窄的吻,比較犬科的吻算是較大。牠的頸部較頭顱骨短,身體則長及粗壯,有很長的尾巴。前腳及後腳上都有五趾,第一趾比其他的腳趾較短。 從鬣齒獸的頭顱骨可知牠們有敏銳的嗅覺。一些物種可能專門是吃腐肉的,但其他的明顯是主動的掠食者。鬣齒獸外觀很像現今的鬣狗,但有更尖銳的牙齒及良好發長的裂齒,故可見牠們有不同的食性。鬣齒獸不會吃腐肉,但會獵食如羊般大小的有蹄類。 鬣齒獸屬中最大的是巨鬣齒獸,肩高達1.4米及長10呎,重500公斤。換言之,牠有如現今馬般的大小。相反,最小的物種肩高只有30厘米。 鬣齒獸的化石分佈在亞洲、北美洲、歐洲及非洲。 鬣齒獸是非常成功及多樣化的動物,但最終被現今的食肉目所取代。牠們約於古近紀末滅絕。.
查看 始新世和鬣齒獸
鬆軟土
鬆軟土,又稱黑沃土,常分佈于中緯度的半乾旱到半濕潤的地區,特別是草原地帶。形成鬆軟土的主要機制是分解及腐殖化等。因此其擁有富含有機質的身後的A層,深度可到,這一層也被叫做“鬆軟表層”,是最典型的鬆軟土特徵。 鬆軟土的古地質學記錄歷史不早於始新世。其形成與之後全球氣候變冷變幹有密切聯繫。.
查看 始新世和鬆軟土
魚中獸
魚中獸(屬名:Ichthyolestes)又名盜魚鯨或竊魚鯨,是已經滅絕的古代陸生哺乳動物,屬於古鯨亞目巴基鯨科下的一屬,是現代鯨魚的前身,與巴基鯨是近親。牠們生存於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早期,它們的化石在巴基斯坦被發現。 Category:魚中獸屬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查看 始新世和魚中獸
鯨
是海洋哺乳动物鲸目中部分生物的通称。鲸目又分為齒鯨類(Odontoceti)和鬚鯨類(Mystacoceti),前者包括海豚科。在日常語言中,常將鲸和海豚(以及江豚)分开,但在動物學中它們同屬於一個系群。海豚科屬於鲸目下的齒鯨亞目,該亞目中有抹香鯨及等。而以鯨鬚替代牙齒,利用鲸鬚過濾水中浮游生物進食的鬚鯨亞目,有座頭鯨及現存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等。 鲸的尺寸可以由只有1.7米長50公斤的毛伊海豚,到長34米重達190噸的藍鲸,後者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一些種類表現出性别差異,雌性體型比雄性體型更大。鲸拥有流線型的身體和鳍狀的一對前肢。雖然不像海豹一样敏捷,鲸鱼也能以20節的速度巡游。鬚鲸用喉咙嚨上的皺褶來擴展它們的嘴,以便吞嚥大口的海水。露脊鲸摄取的海水占牠百分之四十的體重。齒鲸則有尖锥状的牙齒,用於捕捉烏賊和魚類。鬚鲸在海洋中拥有發達的“嗅覺”,而齒鲸擁有敏锐的听觉。鲸的嗅覺之發達,可以同时活躍於水上和水下的環境,以至於有的鲸甚至在盲了以後仍能生存。 數世紀以來,鯨經常被作為桌上佳餚或是工業產品的原料。然而,到了20世紀中葉,鯨的數量已經因為捕鯨工業的盛行而銳減,成為了瀕臨絕種的生物。所幸現階段大多數國家都已經在八零年代簽下全球禁捕令,停止捕鯨工業的持續發展。.
查看 始新世和鯨
鯨偶蹄目
偶蹄目(学名:Cetartiodactyla)是一個包含了传统鯨目及偶蹄目的演化支。這個演化支一般是用來描述鯨魚(包括海豚)是從偶蹄目中演化而來。根據遗传学分析,鯨魚現存最亲近的近親是河馬。鯨魚與河馬的分支則稱為河馬形類(Whippomorpha,有建議使用Cetancodonta但未普及)。依此定义,剔除了鲸目的旧有偶蹄目分类将是个并系群。 在起初,鯨偶蹄類的定义原是指鯨目是偶蹄目的旁系姊妹分類,而非從偶蹄目演化。從此定義來看,所有偶蹄目(包括河馬)之間才是近親,而鯨魚是偶蹄类的旁系群。 鯨魚演化自陸上的哺乳動物,並形成了一個單系群。一般都接受鯨魚是從單一的祖先演化下來。於1990年代前,最廣泛接受的鯨魚近親是已滅絕的中爪獸目。中爪獸目是有蹄的及主要是肉食性的哺乳動物。但現今很少學者認同這個說法,一般只認同中爪獸目是鯨偶蹄類的近親,而非鯨魚的祖先。.
查看 始新世和鯨偶蹄目
鯨豚類
(学名:Cetacea),與偶蹄目有共同袓先,包含了大约八十种大型的有胎盘海洋哺乳動物,即鯨魚﹑海豚和鼠海豚。鲸下目的现存物种可分为两个小目:须鲸(Mysticeti)和齿鲸(Odontoceti)。 根據化石相關資料,鲸魚和陸生哺乳動物(河馬)有共同的祖先,是五千萬年前的海洋動物。遠古鯨魚擁有四肢及尾巴,與爬行哺乳類無異。現今鲸魚為哺乳動物中最適應水中生活者,體形成流線型,前肢為鰭,後肢已退化,後肢與脊椎骨並不相連且隱入身體內。 鲸目中的一些動物以其聞名。美國科學促進會2012年在加拿大溫哥華的大會中,與會者重申對於鯨類動物權利法案的支持,此權利法案將鯨類動物列為「非人類的人」(non-human persons)。 鯨類動物一胎只有一隻,生長期長,又因為其經濟價值遭到人類獵殺,2008年的研究指出四分之一的鲸鱼及海豚受到绝种威胁,其中有9个品种已經到濒危或极度濒危的程度。.
查看 始新世和鯨豚類
鰭足類
鰭足類(学名:Pinnipedia),是分類為鳍足亚目、鳍脚亚目或鳍足目的動物。「鳍足」是源自拉丁文,意思是「长着像鳍一样的脚」。这一类的动物身体成纺锤形,四肢为鳍状,高度适应水中的生活。全世界总共大约有两千万只鳍足动物。.
查看 始新世和鰭足類
豚鼠小目
豚鼠小目(学名:Caviomorpha)又作南美豪豬類,是齧齒目下的一個小目,包含了所有在南美洲的豪豬下目。這個分類是得到化石及分子證據所支持的。.
查看 始新世和豚鼠小目
象鼻法螺
象鼻法螺(学名:Lotoria lotoria)是法螺科梭法螺属的一個大型海螺貝殼物種。舊屬梭法螺属的一种,今屬象鼻法螺屬。.
查看 始新世和象鼻法螺
豬齒獸屬
豬齒獸屬(學名Hyopsodus),又名豕齒獸屬,是一屬已滅絕的踝節目哺乳動物。其化石是在北美洲發現,尤其是在美國的畢葛紅盆地(Bighorn Basin)。牠們的身體像松鼠。 Category:豕齒獸科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查看 始新世和豬齒獸屬
鱷龍
鱷龍(學名:Champsosaurus)是雙孔類爬行動物的一屬,屬於離龍目。身長約1.5公尺長。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亞伯達省、薩克奇萬省、蒙大拿州、新墨西哥州、懷俄明州、德州Lehman, T.M., and Barnes, K., 2010, Champsosaurus (Diapsida: Choristodera) from the Paleocene of West Texas: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v.
查看 始新世和鱷龍
貝爾格鱷屬
貝爾格鱷屬(屬名:Bergisuchus)是鱷形超目西貝鱷類的一屬,生存於始新世的德國。在1966年被命名時,貝爾格鱷被歸類於西貝鱷類,被認為是第一個發現於南美洲以外的西貝鱷類。在1988年,貝爾格鱷改歸類於Trematochampsidae科。之後,被重新歸類於波羅鱷科的基礎物種。在2000年,被歸類於獨自的貝爾格鱷科(Bergisuchidae),屬於西貝鱷類。 正模標本是一個嘴部骨頭,發現於法蘭克福附近的梅塞爾坑;另外發現一個下頜骨頭,都發現於德國東部的薩克森-安哈爾特。梅塞爾坑是個化石豐富的化石坑,屬於世界自然遺產。梅塞爾坑發現許多半水生鱷形類,例如:亞洲鱷、雙犬齒鱷;與上述半水生鱷形類不同,貝爾格鱷市種小型陸棲動物,是種掠食性肉食性動物。.
查看 始新世和貝爾格鱷屬
貝瓦尼山脈
貝瓦尼山脈是巴布亞新幾內亞西北部的一個山脈。此山脈與托里切利山脈和亞歷山大王子山脈共同組成巴布亞新幾內亞北部海岸的山脈地帶。此山的最高點有1,960公尺高。.
查看 始新世和貝瓦尼山脈
貢納古冠企鵝
貢納古冠企鵝(學名Palaeeudyptes gunnari)是一種已滅絕的古冠企鵝屬。牠們比新西蘭的南極古冠企鵝稍為細小,高約1.1-1.25米,約有皇帝企鵝的大小。牠們的化石是在南極西摩爾島(Seymour Island)的La Meseta組發現,屬於始新世中或晚期。 起初貢納古冠企鵝被認為是屬於Eosphaeniscus,但基於發現更多的遺骸後,牠們被重置到現有的古冠企鵝屬中。另外,維曼企鵝可能也是貢納古冠企鵝。.
查看 始新世和貢納古冠企鵝
貘
貘(另有一寫為「--」),奇蹄目貘科貘屬(学名:Tapirus)动物。体型像猪,但略大,鼻子圆长,可自由伸缩,尾短皮厚,毛少且长,前肢四趾,后肢三趾,善于游泳。现存的貘属动物可分為山貘、中美貘、南美貘、卡波马尼貘及马来貘5种,前4种都分佈在美洲,只有马来貘一种分布于东南亚。貘也是南美洲现存体形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 《說文》:“貘,似熊而黃黑色,出蜀中。”《爾雅·釋獸》:“貘,白豹。”郭璞注:“似熊,小頭庳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節。”所述似大熊貓,从现存貘类体色来看,应为马来貘。(釋義出自《王力古漢語字典》).
查看 始新世和貘
貘犀
貘犀(學名Hyrachyus),又名犀貘,是一屬已滅絕的奇蹄目。牠們生存於始新世的歐洲。 貘犀長1.5米。牠們與古獸馬科有關,估計是貘及犀牛的祖先。牠們的外觀非常像貘,但可能沒有貘的長鼻。牠們的牙齒卻像犀牛,顯示牠們與這兩類動物的關係。.
查看 始新世和貘犀
貓型亞目
貓型亞目 (Feliformia)是食肉目的一个亚目。其中包括猫科 (大型和小型), 鬣狗科, 獴科, 灵猫科等类别。 Category:食肉目.
查看 始新世和貓型亞目
鶴翅雀
翅雀(學名Geranopterus)是一類已滅絕的佛法僧目。牠們生存於始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的歐洲。.
查看 始新世和鶴翅雀
跑鳄
跑鳄屬(Pristichampsus),又名捷鳄或始锯齿鳄,是已绝种的陆生鳄类,生活于古新世到始新世的哈萨克斯坦、德国和美洲,全長可達。.
查看 始新世和跑鳄
踝節目
踝節目(Condylarthra)是已滅絕的有胎盤类哺乳動物,主要生存於古新世及始新世。踝節目是古新世最有特色哺乳動物,並顯示了古新世哺乳動物群的演化程度。 與食蟲类动物的祖先相比,踝節目成員顯示了演化成雜食性或草食性的最初跡象。大型的陸上草食性動物自從恐龍的滅絕後就消失了,食性的轉移引發了踝節目的演化輻射,在澳洲以外的陸地上,生成了新生代不同類別的草食性有蹄動物。故此最原始的踝節目其實是某些现代有蹄類的共同祖先。雖然有些踝節目有細小的蹄,但最原始的形態是有爪的。 最近的分子及DNA研究重整了哺乳動物的演化情況。近蹄類及管齒目不再是奇蹄目、偶蹄目及鯨目的近親,故有蹄類最少是從兩個不同的分支獨立演化而成的。這亦有可能由于踝節目本身是一個多系群,即踝節目內的成員未必是近親。 除了南蹄目及現今的有蹄類外,踝節目被認為是其他己滅絕的哺乳動物(如中爪獸目及恐角目)的祖先。.
查看 始新世和踝節目
鸡形目
鸡形目(学名:Galliformes)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人们通常把这一目的鸟中体形较大种的统称为“鸡”,体形较小的一些种类称为“鹑”。由于这一目的鸟腿脚强健,擅长在地面奔跑,按生态习性,被称为陆禽。这一目中的鸟有些体态雄健优美,色彩艳丽,其中不少是珍稀物种和经济物种,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
查看 始新世和鸡形目
鸵鸟科
鴕鳥科(學名:Struthionidae),屬於鴕鳥目之下的一個科。是一種大型鳥類,無法飛行是它的特徵。它在始新世時代演化出來,現代在駝鳥科之下只剩下鴕鳥屬(Struthio)這個分支,其他的分支皆已絕種。 Category:鸵鸟目 *.
查看 始新世和鸵鸟科
鹤科
科(學名:Gruidae)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鹤形目的一个科,包括四個属及十五個物種。鶴是鳥類中體型較大(全長 80 至 175 公分)也較著名的家族,大多分布於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少數幾種則分布於澳洲及北美洲。.
查看 始新世和鹤科
鹦形目
鹦形目(學名:Psittaciformes)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本目包括大约342种,通常划分成凤头鹦鹉科和鹦鹉科两个科。 俗语鹦鹉可以用来单独指代鸚鵡科,或者整个鹦形目,通常指稱後者。关于其分类讨论,请参阅下文。 本目的所有种类都有如下特征:钩曲的喙、对趾足(两趾向前(2、3)两趾向后(1、4))。 本目鸟类可以在世界上多数气候温暖的地区找到,包括印度、东南亚和西非。美国也曾有一个种卡罗琳鹦哥,但现已灭绝。鹦形目为数最多的地区,要数大洋洲(澳洲)、南美洲和中美洲。.
查看 始新世和鹦形目
鹰科
科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中的隼形目中的一个科,但現在改分至鷹形目。是鷹形目鸟类两个最大的科之一。 在狹義的定義上,小型鷹科猛禽泛稱為鷹,大型鷹科猛禽泛稱為鵰,某些中型鷹科猛禽稱為鵟。.
查看 始新世和鹰科
蹄兔目
蹄兔目动物外形像兔,上门齿弯曲不断生长,类似兔形目动物,但后足第一和第三趾有蹄,中趾有爪。妊娠期长达7-8个月。体长25-50厘米,体重约4-5千克,草食性,背部有香腺。其中岩蹄兔属和蹄兔属生活在地面,白天活动;树蹄兔属栖息在树上,昼伏夜出。可能起源于古代有蹄类动物。在《聖經》,這些動物被統稱為沙番,音譯自希伯來語(,shaphan),很可能是一種岩蹄兔属的動物。 蹄兔目物種是一種相對較為原始的哺乳類動物,其體溫調節功能比較差,要透過行為來幫助穩定。此外,其牙間隙亦比較窄。.
查看 始新世和蹄兔目
麝雉
麝雉(學名:Opisthocomus hoazin)是熱帶的一種鳥類,生活在南美洲亞馬遜盆地及奧利諾科河三角洲的沼澤、森林及紅樹林。它們是麝雉屬下的唯一物種,而麝雉屬則是麝雉科下的唯一屬。此科的分類位置被受爭議,仍未有所定論。麝雉的大小如雉雞,長約65厘米,頸長頭小。它們呈褐色,下身淡色,面部沒有羽毛及呈藍色,眼睛呈栗色,頭上有紅褐色的尖冠。雛雉的翼指上有爪。它們是草食性的,主要吃葉子及果實,消化系統有特大的嗉囊,可以有瘤胃的作用。它們有強烈的氣味,可能是因食葉所致。.
查看 始新世和麝雉
麦卡鲸
麦卡鲸(学名:Makaracetus bidens),是一种史前哺乳类,生活于始新世的巴基斯坦。.
查看 始新世和麦卡鲸
麦塞尔达尔文猴
达尔文麦塞尔猴(学名:Darwinius masillae),是生活于始新世的灵长类动物的祖先。为纪念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科学家将其命名为达尔文麦塞尔猴。达尔文麦塞尔猴被视为人类进化史上曾经缺失的环节,它的发现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达尔文猴化石只有一块,名为IDA。 她最初于1983年在德国麦塞尔化石坑出土,当时化石坑已经对外关闭,以做垃圾填满场的准备,化石之后被一个德国私人收藏家收藏。 在保存了20年后,此私人收藏家欲将其出售。最初联络的两家德国博物馆都以价钱太过昂贵而拒绝收购。之后这位德国收藏家联络到了挪威的乔恩·胡鲁姆(Jørn Hurum),并出示了彩色高清晰的化石照片。乔恩·胡鲁姆马上意识到这是称为missing link的重要化石。尽管德国收藏家当时的开价要一百万美元之多,乔恩·胡鲁姆还是表示了收购意愿。他马上返回挪威筹款。乔恩·胡鲁姆首先联络的是自己就职的奥斯陆自然历史博物馆,但是博物馆没有此经济能力。之后乔恩·胡鲁姆开始联络有赞助商的博物馆,最后奥斯陆博物馆保证提供收购资金。乔恩·胡鲁姆联络德国收藏家,先支付一半的费用,X-光检验后再付余额。 最后化石的成交价为75万美元。 得到化石后,乔恩·胡鲁姆组建了研究小组,包括密歇根大学的进化论学教授菲利浦·金格里奇(Philip D.
查看 始新世和麦塞尔达尔文猴
麗蝟屬
麗蝟屬(學名Leptictis)是一屬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牠們與長鼻跳鼠是近親。.
查看 始新世和麗蝟屬
麗蝟目
麗蝟目(學名Leptictida)是一目已滅絕的真獸下綱。雖然一般會將牠們看為最先從真獸下綱基底分裂出來的分支,但根據支序分類學分析,牠們與靈長總目有關。.
查看 始新世和麗蝟目
軟食中獸
軟食中獸(Hapalodectes),又名軟中獸,是一類像水獺的中爪獸目,生存於5500萬年前的古新世晚期至始新世早期。雖然軟食中獸的第一個化石是在美國懷俄明州的始新世地層發現,但牠們卻是起源於蒙古,最古老的H.
查看 始新世和軟食中獸
軟食中獸科
軟食中獸科(Hapalodectidae)是已滅絕的中爪獸目,生存於古新世至始新世的北美洲及亞洲,體型相對較細小,只有1-8公斤重。軟食中獸科與著名的中爪獸科稍為不同,牠們的牙齒適合切開食物,尤其是肉類,而其他的中爪獸目(如中爪獸或中國中獸)的牙齒則適合咬碎骨頭。軟食中獸科曾被認為是中爪獸科的亞科,但從河塘軟食中獸的頭顱骨得知一些不同之處而足以成立自己的科。河塘軟食中獸的眶後棒在眼窩後閉合,但其他的中爪獸目則沒有這個特徵。對於軟食中獸科的骨骼所知甚少,而顱後骨骼則只有肱骨被描述。這根骨頭的形態顯示牠們較中爪獸目不怎麼適合陸上運動。.
查看 始新世和軟食中獸科
黑緣蛺蝶
黑緣蛺蝶(學名:Rhinopalpa polynice)是屬於蛺蝶科蛺蝶亞科的一種蝴蝶,是黑緣蛺蝶屬(學名:Rhinopalpa)的唯一一種,是一個單型分類。分佈於亞洲中南半島和菲律賓至印尼一帶,模式產地為蘇門答臘。幼蟲的寄主為蕁麻科中之錐頭麻屬和火麻樹屬(Dendrocnide)植物。.
查看 始新世和黑緣蛺蝶
黑蛺蝶族
黑蛺蝶族(學名:Epicaliini)是蛺蝶科苾蛺蝶亞科中的一個族。.
查看 始新世和黑蛺蝶族
黑格獸科
黑格獸科(學名Hegetotheriidae)是一科已滅絕的南方有蹄目。牠們生存於始新世至更新世的南美洲。.
查看 始新世和黑格獸科
黄河猴属
河猴属(学名:Hoanghonius)是一种已灭绝的低等灵长类动物,生活于始新世,属灵长目兔猴下目西瓦兔猴科。 黄河猴化石最初于1930年在中国山西垣曲盆地发现,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将其命名为斯氏黄河猴(H.
查看 始新世和黄河猴属
軛根鯨
軛根鯨(Zygorhiza)是已滅絕的鯨魚。 軛根鯨與龍王鯨有關,但卻較為短小。牠約有6米長。軛根鯨的鰭可以在肘部活動。牠的後肢並不發達。牠的頭顱骨長1米,有強壯的顎骨及牙齒。軛根鯨的頸部有7節脊骨。 Category:龍王鯨科.
查看 始新世和軛根鯨
鼠
,又稱老鼠或耗子,即鼠總科(Muroidea),是一種屬於囓齒類的總科,其中含有倉鼠、沙鼠、大鼠、小鼠,以及其他親緣動物。牠們廣泛分佈於南極以外的各個大陸。由於難以測定各分類群之間的關係,因此也有文獻將所有鼠總科皆歸類在鼠科(Muridae)之下。目前依據分子種系發生學研究所作出的次分類,共有約280個屬,以及至少1300個種。牠們是少數與人類保持密切聯繫而繁盛的動物類群之一,這些動物幾乎在世界各國皆可發現,其中有一部分也是重要的生物學模式生物,對人類的實驗與研究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某些鼠類也是寵物鼠。 拉丁美洲一些地区則认为他们有着魔力,因此将他们的肉用作传统药材。.
查看 始新世和鼠
鼠形亞目
形亞目(學名:Myomorpha),嚙齒目中最大的一個亞目,包含了將近25%的哺乳類物種,它們的外表皆與老鼠相似。.
查看 始新世和鼠形亞目
鼠鸟科
鸟科(學名:Coliidae)是鸟纲鼠鸟目(Coliiformes)僅有的一个科,共2属6种。这个目的鸟形态像啮齿类,被笼统地称为鼠鸟,仅分布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
查看 始新世和鼠鸟科
鼠李科
李科(学名:Rhamnaceae)是一个大科,有58属大约900种,中国有14属,大约130种。本科植物大部分为乔木,也有灌木和藤本植物,偶有草本。 分布在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多,最早的鼠李科植物化石见于始新世。 本科植物一般都有刺,单叶,叶脉显著,常互生;花小,雄蕊4-5枚和花瓣对生;有些种类如滨枣 (Paliurus spina-christi)和十字木( Colletia cruciata)的叶子会演化成刺,尤其是十字木会同时腋生两个芽,一个演化成刺,另一个生成芽叶。 本科植物的果实为肉质核果或蒴果,枣(Ziziphus jujuba)在中国是一种主要的干果或水果。美洲茶是一种观赏花卉并具有固氮根瘤。鼠李的木材用于烧炭,冻绿(Rhamnus utilis)的果实和叶可以提取绿色染料。.
查看 始新世和鼠李科
輪介蟲屬
輪介蟲屬(學名:Rotularia)是龍介蟲科下一屬已滅絕的環節動物,生存於晚侏羅紀啟莫里期至始新世。牠們自由生長在淺海的沙質基底上。.
查看 始新世和輪介蟲屬
鼬科
科,又名貂科(学名:Mustelidae)是哺乳動物下食肉目熊型總科中的一个科。鼬科包括水獭、獾、鼬、貂、黃鼠狼等动物。过去臭鼬科动物也被看作是鼬科的,但现在被另分一科了。.
查看 始新世和鼬科
鼴科
鼹科(學名:Talpidae)或鼴鼠科,哺乳纲鼩鼱目的一科,大多为穴居,体形结构适于地下生活,但也有部分的成员为水栖动物。过去曾与其它鼩鼱目成员一起被归类为食虫目。.
查看 始新世和鼴科
鼻雷兽属
鼻雷兽属(学名:Rhinotitan),是已滅絕的雷獸,生存在始新世的中國。模式种为蒙古鼻雷兽。.
查看 始新世和鼻雷兽属
齿翼鸟
齿翼鸟(学名odontopteryx)是一种已灭绝的鸟,可能是鹈鹕和鹳的近亲,生存于始新世,化石发现于欧洲和非洲。.
查看 始新世和齿翼鸟
齒鬚鯨屬
齒鬚鯨屬(屬名:Mystacodon)是一種已滅絕的原始鬚鯨,也是已知最早的鬚鯨,據估計其全長約介於 3.75 至 4 公尺之間(相當於現存大型的瓶鼻海豚大小),生存於始新世晚期的普里亞邦階。化石則在2010年被發現於秘魯西南部的皮斯科盆地(Pisco Basin,幾乎包含整個伊卡大區在內的臨海盆地),出土於雅馬克組(Yumaque Formation)地層。 齒鬚鯨的屬名來自希臘文的「μυστακος」(鬍鬚)與「οδόντος」(牙齒),即鬍鬚和牙齒,也就是「有牙齒的鬚鯨」;種名則是來自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塞勒涅,是從發現地的名稱「Playa Media Luna」(新月海灘)聯想而來。.
查看 始新世和齒鬚鯨屬
龍王鯨
龍王鯨(学名:Basilosaurus,意為「帝王蜥蜴」),又名械齿鲸(Zeuglodon),已經絕種的古代海洋哺乳動物,現代鯨魚的近親,是鯨目中的一個屬,生存於39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 龍王鯨剛開始被誤認為是巨大的海洋爬蟲類的化石,所以被命名為帝王蜥蜴。它最早是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被發現的,隨後古生物學家從埃及與巴基斯坦發現的化石中辨認出至少存在兩個其他的種。 龍王鯨平均身長為20-25公尺(约75英呎),而且擁有比現代鯨魚更為修長的身體。古生物學家對於牠們已經退化的短小後肢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可以證明現代鯨魚原先是由陸生哺乳類動物演化而來。龍王鯨也是密西西比州與阿拉巴馬州的州化石。.
查看 始新世和龍王鯨
龍王鯨科
龍王鯨科(Basilosauridae)是生活在始新世一種已滅絕的古鯨亞目鯨類。龍王鯨為其中一種,也是始新世最巨大的海洋生物之一,身長達18公尺,一開始還被誤認為爬蟲類。 Category:古鯨亞目 Category:龍王鯨科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查看 始新世和龍王鯨科
辛西婭鯨
辛西婭鯨(學名:Cynthiacetus),是一類已滅絕的鯨魚,化石發現於埃及、美國和祕魯。.
查看 始新世和辛西婭鯨
近蹄類
近蹄類(学名:Paenungulata),又名準有蹄類或次有蹄類,是一個包含了長鼻目、海牛目、蹄兔目、重腳目及索齒獸目等哺乳動物的動物分類。當中重腳目及索齒獸目經已滅絕,相對與現存的另外三個目有其獨特的一面。重腳目是像犀牛的草食性及蹠行的動物,而索齒獸目則像河馬,估計是吃陸上植物及像其他大型有蹄類般行走。 喬治·蓋洛德·辛普森是利用傳統的科學分類來將這類多樣的哺乳動物歸納在近蹄類中,但在解決其系譜問題時卻就缺乏嚴謹。他暗示蹄兔目可能與奇蹄目有關。早期的學者基於其齒列認為蹄兔目最接近犀牛,另外一些證據顯示蹄兔目有可能是奇蹄目的親屬,而非其他的近蹄類。故此,近蹄類之間有可能並不怎麼接近。 其後的基因技術及支序分類學發現,近蹄類是一個可信的分支,是最古老從有胎盤哺乳動物(真獸下綱)分化的一系。牠們與奇蹄目的關係卻沒有得到證實,雖然牠們的形態很像有蹄類,分子研究卻顯示牠們是屬於非洲獸總目。其他非洲獸總目的成員有非洲蝟目、象鼩目及管齒目。 在近蹄類的五個目中,蹄兔目是最為基底的,其次是重腳目,而其他的則較為相關,並組成了特提斯獸類,因為相信牠們的共同祖先是生活於史前的特提斯洋岸邊。.
查看 始新世和近蹄類
霍頓隕石坑
霍頓隕石坑(Haughton Impact Crater)位於加拿大努納武特德文島,直徑約23公里,形成於三千九百萬年前的始新世,撞擊物體直徑約2公里。德文島是由古生代的頁岩及粉砂岩以及其下的片麻岩基岩組成,當隕石坑產生時,上層的頁岩及粉砂岩被撞離而露出其下基岩,有些撞出物質來自地下1700公尺深。 此隕石坑在北緯75°的高緯度地區,長年的低溫降低了植物生長速度以及風化速度,因此相較於低緯度已高度侵蝕的隕石坑,霍頓隕石坑保留了更多原始的隕石坑地質特徵。 由於霍頓隕石坑以及德文島的地質和氣候環境與火星相似,在相關研究者之間常暱稱為「地球上的火星」(Mars on Earth)。例如隕石坑中央的撞擊角礫岩(受撞擊而噴出的岩石、掉落於撞擊區域後再度固結而形成)由於寒凍而含有永凍土,可比擬做寒冷、潮濕火星的隕石坑環境。由於環境與火星相似,不少與火星相關的研究在此進行,例如模擬火星上的工作與生活。相關單位有火星學院(Mars Institute)與SETI共同領導的霍頓-火星計劃(Haughton-Mars Project),以及火星學會(Mars Society)的閃光火星北極研究站(Flashline Mars Arctic Research Station,FMARS)。.
查看 始新世和霍頓隕石坑
蜜蜂屬
蜜蜂(Apis属)是一種會飛行的群居昆蟲,採食花粉和花蜜並釀造和储存蜂蜜,利用蜂蜡来建造长期居住的群体巢穴。在21世纪早期,被认可的蜜蜂种类仅有7种,44个亚种,尽管历史上被认可的蜜蜂种类有6到11种。其中最有名的蜜蜂是西方蜜蜂,它已经被驯养以提供蜂蜜制品以及为庄稼授粉。蜜蜂只是20000个已知蜂种之中的一个小部分。 一些其它类型的蜂(包括无蛰蜜蜂)也会生产和储存蜂蜜,但是只有蜜蜂属的成员才真正被称为蜜蜂。对于蜂的研究,包括对蜜蜂的研究,被称为蜂学。.
查看 始新世和蜜蜂屬
茄科
茄科(学名:Solanaceae)是真双子叶植物茄目的一科,对于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植物,提供给人类许多种食物和药物。茄科植物一般都含有不同量的生物碱,对人类具有一定的毒性,根据其生物碱含量的多少,有的品种可以作为食物,有的品种可以作为药物。其中最重要的品种有马铃薯、茄子、番茄、辣椒、枸杞等,此外如矮牵牛、曼陀罗都是著名的花卉;颠茄、曼陀罗也是提炼药物的原料;烟草更是最為廣泛使用的毒品。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为人类培育了多个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中比较著名的马铃薯、番茄、辣椒、烟草都属于茄科。该科属于茄目,在菊类植物组和木兰纲(双子叶植物)。茄科包括大约98属和大约2700种,具有非常多样化的栖息地,形态和生态。 茄科植物大部分为草本或灌木,只有少数为乔木,叶互生,有单叶也有羽状复叶,花5基数。茄科植物分布在全世界的温带和热带地区,但在美洲的热带地区种类最多,许多重要的品种都是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在中国有24个属和大约115种。 除了烟草(Nicotiana tabacum,Nicotianoideae)和矮牵牛(Petunia × hybrida,Petunioideae)之外,大多数经济上重要的属都包含在亚科茄亚科中。 许多茄科物种被用作调查在细胞学的,分子学的和遗传学水平上的基础生物学问题的模式生物,例如烟草和矮牵牛。.
查看 始新世和茄科
蜆蝶族
蜆蝶族(學名:Riodinini)是蜆蝶科蜆蝶亞科裡的一個族,包含42個屬。物種主要分佈於新熱帶界,只有細紋蜆蝶屬廣泛分佈至新北界。.
查看 始新世和蜆蝶族
胡蜂亞科
胡蜂亞科是胡蜂科中的一類,是以女王蜂為中心的真社會性(亦作完全社會性)昆蟲,是這些昆蟲當中數量最大和最為人所知,當中包括了黃蜂、黑胡蜂及虎頭蜂三大家族。 另一種比較少人認識的夜胡蜂,生活於東南亞,是一種夜行動物。 古胡蜂屬是本亞科的一個已滅絕品種,出現於北美洲科羅拉多州的始新世化石記錄。 整體來說,全球除了南極洲以外,皆可找到本亞科物種的踪影。一方面當然因為本亞科的多個屬都是入侵性很強的物種,一旦把牠們引入牠們生活的範圍以外,很快就會成為重要的蟲患;二來本物種的天敵亦比較少:為了防範入侵者而演化出有毒的尾針,螫人時會產生刺痛感,也有人因為對毒液中含有的毒蛋白過敏而休克死亡。.
查看 始新世和胡蜂亞科
胼足亚目
胼足亚目(学名:Tylopoda)是偶蹄目的一个演化支,大约在4620万年前始新世中期开始出现,在北美洲及欧洲都有长期的化石记录,现在仅有骆驼科一支存活至今,目前分布在南美洲、亚洲及非洲北部;澳洲大陆也有由人类引进的野化骆驼分布。 胼足动物曾经非常多样化,比如原角鹿科、无防兽科、双锥齿兽科、剑齿兽科等都被归类于此亚目,高齿羊类的岳齿兽科及Agriochoeridae也包含在其中。.
查看 始新世和胼足亚目
鈍腳目
鈍腳目(Amblypoda)是分類學上的假說,包含了已滅絕及草食性的一類哺乳動物。牠們被認為是原始有蹄類下的一類,並代表了一個多系群。.
查看 始新世和鈍腳目
舒斯瓦普湖怪兽
舒斯瓦普湖怪兽(英文:Shuswap Lake Monster)是指据传生存于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舒斯瓦普湖(Shuswap Lake)的神秘生物。舒斯瓦普湖怪兽的首例目击报告可追溯至1984年6月3日,目擊者琳達·格里菲思(Linda Griffiths)與她的兩個孩子及一名友人在舒斯瓦普湖目擊一隻20-25英尺(6-7.6米)、距離她們約300英尺(91.4米)的蛇形神秘動物在湖中游動。英國動物學與神秘動物學家卡爾·舒克(Karl Shuker)認爲舒斯瓦普湖怪兽可能是于始新世滅絕的龍王鯨。.
查看 始新世和舒斯瓦普湖怪兽
與獸同行
《與獸同行》(Walking With Beasts)是一套2001年的英國電視紀錄短劇,共有6集,每集30分鐘。此劇由BBC製作及播出,簡尼夫·班納任旁白,用電子動畫將史前動物重現眼前。.
查看 始新世和與獸同行
與海怪同行
《與海怪同行》(Sea Monsters – A Walking with Dinosaurs Trilogy)是英國BBC的一個電視紀錄片,利用電腦視覺效果來重現史前地球的海洋。 在這個系列中,英國的野生動物節目主持人奈傑爾·馬文往返過去的7大海洋,依年代排列為:.
查看 始新世和與海怪同行
阿尔卑斯造山运动
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是一个发生在晚中生代(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早期)和新生代的造山期,形成了阿尔卑斯带的山脉。这些山脉包括(自西向东)阿特拉斯山脉、里夫山脉、貝蒂科山脈、坎塔布连山脉、比利牛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亚平宁山脉、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品都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巴尔干山脉、托鲁斯山脉、高加索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扎格罗斯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对于某个山脉的形成,有时会有其他名字,如喀尔巴阡造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等。 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也在更远的地方形成了规模较小的地质特征,如在英格兰南部和法国北部的威尔德-阿图瓦背斜,在英格兰南部的白垩山脊的北部丘陵和南部丘陵中还能看到遗迹。它的效果在怀特岛尤为明显,白垩层和上覆的始新世地层被挤压得近乎垂直,在阿伦海湾、白崖湾和拉尔沃思湾附近的多塞特郡海岸暴露于地表。 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发生于南方的非洲、印度及辛梅利亚板块与北方的欧亚大陆相撞。构造板块之间的板块聚合运动(南方的印度板块与非洲板块,北方的欧亚大陆板块,以及很多更小的板块)在早白垩纪便已开始 ,但山脉崛起的主要阶段在古新世至始新世。如今,这一过程仍在阿尔卑斯造山带的某些地方进行。 阿尔卑斯造山运动被认为是从地理上定义了欧洲的三个造山运动之一,另两个造山运动分别为:形成了老红砂岩大陆的加里东造山运动(由波罗地大陆和劳伦大陆在早古生代碰撞产生)及形成盘古大陆的海西造山运动(也称华力西造山运动,由冈瓦纳古陆和老红砂岩大陆在古生代中期至晚期碰撞产生)。.
查看 始新世和阿尔卑斯造山运动
阿喀琉斯基猴
阿喀琉斯基猴(学名:Archicebus achilles)是一种已灭绝的灵长类动物,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灵长目动物。.
查看 始新世和阿喀琉斯基猴
走鯨
走鯨(學名Ambulocetus),又名陸行鯨、游走鯨,是一種早期的鯨魚,可以同時行走及游泳。走鯨是過渡化石,顯示了鯨魚如何從陸上的哺乳動物演化出來。走鯨的外表像鱷魚,約有3米長。牠的後肢較適合游泳,可能像水獺及鯨魚般擺動背部來游泳。有指走鯨像鱷魚般獵食,潛伏在淺水地區捕獵不經意的哺乳動物和魚。就其牙齒的化學分析發現走鯨可以出入淡水及海洋區域。 走鯨沒有外耳。牠會將頭貼近地面感受振動,藉以追蹤獵物。 科學家認為走鯨是早期的鯨魚,原因是牠有類似的水中特性,包括鼻有潛入水中的適應性,而其圍耳骨的結構像鯨魚的可以在水中聽聲。另外,牠的牙齒亦與鯨魚的牙齒相似。牠的牙齒型態不同。 走鯨化石是在巴基斯坦發現。在走鯨的時代,巴基斯坦是近古地中海的海岸區域。 走鲸生活在约5000万年前。.
查看 始新世和走鯨
薄石鱉屬
薄石鱉屬(学名:Ischnochiton),亦作銼石鱉屬,为多板纲石鱉目薄石鱉科下的一个屬。本屬原來是石鱉屬之下的一個亞屬,後來成為獨立一個屬。現時本屬底下還有幾個亞屬,但有部份已合併到本屬之下,又有一些學者認為這些亞屬其實都可以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屬。目前有關分類未有定案。今跟隨WoRMS的分類。.
查看 始新世和薄石鱉屬
门 (生物)
(英文:動物界的門為Phylum,植物界的門為Division)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位于界和纲之间,有时在门下也分亚门。目前動物界擁有35個門,植物界則擁有16個門。现有系统发生学研究不同门的生物之间的关系,許多門的種類繁多,例如蜕皮动物與有胚植物。.
查看 始新世和门 (生物)
钝锯鳐
钝锯鳐(学名:Anoxypristis cuspidatus),也稱作尖齿锯鳐及鈍鋸鱝,为锯鳐科的鱼类,也是單屬種。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亚以及南海以及东海南部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Rostrum。.
查看 始新世和钝锯鳐
蒙古爪中獸屬
蒙古爪中兽属是一個已灭绝的哺乳類動物屬,生存于始新世中期的蒙古国,至漸新世時絕滅。 Category:已灭绝动物 Category:中爪獸科.
查看 始新世和蒙古爪中獸屬
蒙托海膽
蒙托海膽(學名:Metopaster)是一屬已滅絕的海星。牠們生存於上白堊紀至早始新世。其化石分佈在歐洲。.
查看 始新世和蒙托海膽
肉齒目
肉齒目(学名:Creodonta),又名古食肉目,是一目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存於古新世至中新世。牠們與食肉目有一個共同祖先,而且一樣擁有裂肉齒。 肉齒目是5500-3500萬年前非洲、歐亞大陸及北美洲生態中重要的肉食性哺乳動物。在漸新世的非洲,牠們是主要的掠食者。在漸新世初及中新世中期,牠們分別與中獸目及巨豬科競爭並勝出,但最終敗給了食肉目。最後的一屬肉齒目於800萬年前滅絕,由食肉目取代其生態位。.
查看 始新世和肉齒目
银杏
銀杏(学名:Ginkgo biloba),落葉喬木,壽命可達3000年以上。又名公孙树、鴨腳樹、鴨腳子等,其裸露的種子稱為白果。属裸子植物銀杏門唯一現存物種,和它同門的所有其他物種都已灭绝,因此被称為植物界的“活化石”。它被发现在化石追溯到2.7亿年前。銀杏原產於中國,現廣泛種植於全世界,并被早期引入人类历史。它有多種用途,可作為傳統醫學用途和食物。.
查看 始新世和银杏
银杏属
银杏属是银杏科下唯一现存的一个属,主要产于中国和日本。银杏属下仅存银杏(Ginkgo biloba)一个种和数个变种。因为曾经发现2.7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的化石中的植物与其存在亲缘关系,所以该属被认为是远古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查看 始新世和银杏属
银杏目
银杏是一类种子植物,最早出现在晚古生代早二叠世,在侏罗纪和早白垩世最为繁盛,此后逐渐衰落。现在,银杏(Ginkgo biloba)是银杏类植物的唯一成员。.
查看 始新世和银杏目
蔭蛺蝶族
蔭蛺蝶族(學名:Epiphilini)是蛺蝶科苾蛺蝶亞科中的一個族。物種分佈於新熱帶界,顏色鮮豔,飛行快速。.
查看 始新世和蔭蛺蝶族
锈革孔菌科
锈革孔菌科(学名:Hymenochaetaceae),又称刺革菌科,是属于锈革孔菌目的真菌。这一科包含了很多与阔叶树和针叶树的大量林木病有关的真菌。该科共有27属、487个物种。.
查看 始新世和锈革孔菌科
重腳目
重腳目(学名:Embrithopoda)是已滅絕的哺乳動物,首次於始新世晚期出現,並於漸新世消失。 重腳目的外觀像犀牛,但並非所有重腳目都有角。角有骨質的主幹及由角質素皮膚所覆蓋,且沒有毛髮。不過牠們卻並非犀牛所屬奇蹄目的近親,而是與象有親緣關係。重腳目被認為是蹄兔目的近親,並可能是長鼻目的祖先。相信牠們是非洲獸總目的一員。 重腳目的化石,如重腳獸,是在埃及、蒙古、土耳其及羅馬尼亞發現。雖然直至1970年代都有埃及重腳獸一個成員,但重腳獸似乎是較為隔離的。 Category:近蹄類 Category:重腳目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Category:漸新世哺乳類.
查看 始新世和重腳目
釘齒獸
釘齒獸(學名Gomphos)是一屬已滅絕的齧齒動物。牠們生存於5500萬年前始新世早期的中國及蒙古。其模式種是G.
查看 始新世和釘齒獸
金氏貝屬
金氏貝屬(學名:Kingena)是Kingenidae科Kingeninae亞科下已滅絕的一個屬,生存於白堊紀至始新世的海洋中,利用短而厚實且多肉的腳附著在堅實的基層上。牠們在淺海石灰岩中是一類很常見的腕足動物。.
查看 始新世和金氏貝屬
長鬚王蜥屬
長鬚王蜥屬(学名:Barbaturex)是一种已灭绝的食草鬣蜥,生存于始新世晚期(约3720万年前)的缅甸,屬下只有單種莫氏長鬚王蜥(Barbaturex morrisoni)。.
查看 始新世和長鬚王蜥屬
長鼻跳鼠
長鼻跳鼠(Leptictidium),又名两脚猬,是一屬細小的史前動物,生存在始新世。牠們廣泛分佈在歐洲,但約於4000萬年前消失,並沒有留下後裔。 長鼻跳鼠的前肢細小,但後肢很大,像縮小了的袋鼠。根據牠們的骨骼結構研究,顯示牠們是以跳躍來移動。同時期,基於頭顱骨的研究發現牠們有長及可行動的鼻子,這有點像象鼩。牠們大約60-90厘米長。 長鼻跳鼠的完整化石是在德國麥塞爾化石坑發現。牠們毛皮的輪廓及胃部內的食物亦被保留了下來,得知牠們是肉食性的,以昆蟲、蜥蜴及其他細小的哺乳動物。 於始新世末期,地球的氣候開始漸冷,最終很多熱帶森林亦消失。長鼻跳鼠不能適應這個環境而滅絕。.
查看 始新世和長鼻跳鼠
长趾钝口螈
长趾钝口螈(Ambystoma macrodactylum,贝尔德 1849年) 是钝口螈科中的一种摩尔蝾螈。成年长趾钝口螈通常身长4.1-8.9厘米(1.6-3.5英寸),其特征为周身夹杂的黑色、棕色、和黄色色素斑点,以及位于后肢突出生长的第四根脚趾。化石记录, 遗传学和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表明:长趾钝口螈和蓝点钝口螈均起源于同一祖先。由于古新世时期北美中大陆航道的流失,它们的祖先迁移至科迪勒拉山脉西部地区。 长趾钝口螈主要分布于海拔高度范围可至2800米(9200英尺)的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它们的栖息地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温带雨林,针叶林,山地河岸带,山艾树灌木平原,紫果冷杉林,半干旱地区的山艾树林,绢雀麦平原,以及沿着山地湖区石岸边的高山草甸。在水中野生繁育阶段,长趾钝口螈生活于水流速度较慢的溪流、池塘、以及湖中。寒冬时节是长趾钝口螈的冬眠期,它们依靠先前储藏在皮肤以及尾部的能量储备来维持生命。 长趾钝口螈的五个亚种有着不同的遗传史和基因史,通过它们不同的颜色以及皮肤纹理进行表型区分。尽管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长趾钝口螈划分为无危物种,各式的土地开发活动都对蝾螈的栖息地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威胁到了它们的生存。.
查看 始新世和长趾钝口螈
长江
长江,在中国古代称作江水、大江,简称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80公里,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国西南(青海、 西藏、 云南、 四川、 重庆)、中部(湖北、湖南、江西)、东部(安徽、江苏),在上海市汇入东海。长江流域覆盖中国大陆五分之一陆地面积,养育了中国大陆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江经济带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常被并列为中国文化历史、文明、经济的两大源泉。繁荣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占中华人民共和国GDP20%。长江流域生态类型多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濒危动物如扬子鳄和达氏鲟的栖息地。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长江取水、灌溉、排污、运输、发展工业、当作边界等。 近年来,长江受到了工业污染、农业径流、河沙淤积、湿地和湖泊减少的威胁,因而加剧了季节性洪水的发生。长江部分地区已被划为保护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则因丰富的自然及文化资源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
查看 始新世和长江
腔海膽
腔海膽(學名:Coelopleurus),又名鞘海膽,是皇冠海膽科下的一屬海膽,生活在淺海中堅硬的岩石基底上,其化石主要分布在歐洲及北美。.
查看 始新世和腔海膽
艾基拉鸟
艾基拉鸟,学名為Aegialornis,是一種已灭绝的雨燕目鳥類,生活於始新世早期至晚期。它們的化石发现于法国和德国。.
查看 始新世和艾基拉鸟
艾利毛鱷屬
艾利毛鱷屬(屬名:Eremosuchus)是鱷形超目西貝鱷類的一屬,化石發現於阿爾及利亞的El Kohol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始新世。牠們的牙齒側向扁平、有鋸齒狀邊緣。 在1989年被命名時,艾利毛鱷被歸類於Trematochampsidae科,但同時也被認為是波羅鱷科的近親。當時是根據頭顱骨的一些特徵,而被歸類於Trematochampsidae科,例如:側向扁平的牙齒、下頜聯合處寬廣而凹陷。但近年發現,這些特徵並不僅限於Trematochampsidae科,某些西貝鱷類也有這些特徵,例如:波羅鱷、西貝鱷。艾利毛鱷的上隅骨,有構成頭顱-下頜關節的一部分,許多基礎型中真鱷類也有這個特徵。近年的種系發生學研究,多將艾利毛鱷歸類於西貝鱷類。艾利毛鱷被歸類於西貝鱷類的基礎物種,而沒有歸類於西貝鱷類的任何一科。艾利毛鱷被認為是佩文切鱷的近親。.
查看 始新世和艾利毛鱷屬
艾克斯拉鱼
艾克斯拉鱼(学名exellia velifer),是于古新世到始新世(约6300-3400万年前)的欧洲,生存在特提斯洋,一种已灭绝的白鯧科鱼类。 成年魚的形狀類似於白鯧或鲯鳅,具有非常大的腹鰭、背鰭,幼魚類似於石首鱼。 先發現的物種是 E.
查看 始新世和艾克斯拉鱼
鉗蠍科
鉗蠍科又通稱為木蠍或粗尾蠍,是蠍子的一科。.
查看 始新世和鉗蠍科
苏门答腊犀牛
苏门答腊犀牛 简称 苏门犀(学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双角犀属的唯一一种,是现存最小的犀牛,肩高大约130厘米,体长约240-315厘米,体重约700公斤。苏门犀长有两个突角,这一点与非洲的白犀和黑犀相似,而不同于亚洲的印度犀和爪哇犀。前角较大,通常为15-25厘米,後角较小,通常是少于10厘米。身披厚厚的红棕色的长毛。苏门犀是独居动物,仅在发情与扶养幼仔时相聚。它们是犀牛中最吵的,除了声音外,它们还会在泥中做记号或排便。 苏门犀是世界上最后生存的披毛犀牛,曾经广布于印度、不丹、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与沼泽中。在中国,苏门犀曾经广布于华南地区,尤其是四川。 现已是极危动物,于1916年在中国灭绝。现在野外仅存6个种群,其中4个在苏门答腊,另外两个分别在婆罗洲与马来半岛,总数不到100隻。2008年美国网站《生活科学》评出苏门答腊犀牛为全球十大最濒危的稀有动物物种之一。苏门犀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为其角而引发的偷猎。犀角在中医药材中极其珍贵,每公斤值3万美元,不過藥材店現在很多都偷偷改用水牛角了。反而現在大規模伐木与森林的开发才是另外一个重要威胁。苏门犀在人工饲养环境下适应较差。.
查看 始新世和苏门答腊犀牛
鋸鳳蝶族
鋸鳳蝶族(學名:Zerynthiini)是鳳蝶科絹蝶亞科中的一個族,由4個屬組成,包含了16個物種,廣泛分佈古北界之歐洲及非洲北部至中國及日本一帶,主要分佈於低海拔地區。幼蟲的寄主為馬兜鈴科植物。.
查看 始新世和鋸鳳蝶族
苾蛺蝶族
蛺蝶族(學名:Biblidini)是蛺蝶科苾蛺蝶亞科中的一個族。物種主要分布於美洲及非洲的熱帶地區。.
查看 始新世和苾蛺蝶族
離龍目
離龍目(学名:Choristodera)是群半水生雙孔類爬行動物,出現時期為侏儸紀中期,滅亡時期為始新世早期;但三疊紀晚期已出現離龍類的可能化石。離龍目的化石已在北美、歐洲、亞洲等地發現。最常見的化石來自晚白堊紀到早始新世之間。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牠們位在基礎雙孔動物到基礎主龍形下綱動物之間;但以種系發生學研究的話,離龍目的位置仍未確定。也有研究認為牠們是群基礎鱗龍形下綱動物。最近,大部分研究人員將離龍目歸類於主龍形下綱。.
查看 始新世和離龍目
蛤蟆蛺蝶族
蛤蟆蛺蝶族(學名:Ageroniini)是蛺蝶科苾蛺蝶亞科中的一個族。物種分佈於新熱帶界。.
查看 始新世和蛤蟆蛺蝶族
雨棲犀
棲犀(學名:Metamynodon),又名後兩棲犀或似後兩棲犀,是一屬已滅絕的兩棲犀科,也是科內存活得最久遠的一屬,由始新世晚期出現,最後於中新世早期消失,被遠角犀所取代。牠們的化石於美國、蒙古及中國都有發現。.
查看 始新世和雨棲犀
雪山 (台灣)
雪山標高 3,886 公尺,屬於雪山山脈,為全台灣第二高峰,僅次於玉山山脈的玉山主峰(3,952 公尺),在日治時代被稱做次高山,是兩座超越富士山高度的台灣山脈之一。在台灣百岳之中,雪山與玉山、秀姑巒山、南湖大山、北大武山合稱「五岳」,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五座高山之一。.
查看 始新世和雪山 (台灣)
雲灰蝶族
雲灰蝶族(學名:Miletini)是灰蝶科雲灰蝶亞科裡的一個族。物種分佈舊大陸,非洲至新畿內亞一帶。.
查看 始新世和雲灰蝶族
雷獸科
雷獸(學名:Brontotheriidae,或稱Titanotheriidae)是奇蹄目下一科已滅絕的哺乳動物。雖然雷獸有可能是馬的近親,但外表卻很像犀牛。牠們生存於5千6百萬至3千4百萬年前的始新世早期至晚期。.
查看 始新世和雷獸科
雷明頓鯨
雷明頓鯨(Remingtonocetus)是已滅絕的早期鯨魚。其下有已知兩個物種,都是生存在4600-4300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期,分別是來自印度及巴基斯坦的R.
查看 始新世和雷明頓鯨
蛺蝶亞科
蛺蝶亞科(學名:Nymphalinae)是蛺蝶科裡的一個亞科,由約500個遍佈世界各地的物種組成,寄主主要為蕁麻科、菊科、爵床科、車前科和玄參科植物。蛺蝶亞科的分界在過去幾個年代多次改變。現今蛺蝶科中約6000個物種中此亞科包含了約500種,分類於6族和57屬,但在6個族以外還有幾個所謂離群分類的屬,物們的與其他分類的關係至今仍未明確。本分類中有些物種經過集中研究,如堇蛺蝶屬、網蛺蝶屬、眼蛺蝶屬和鉤蛺蝶屬。.
查看 始新世和蛺蝶亞科
蛺蝶族
蛺蝶族(學名:Nymphalini)是蛺蝶科蛺蝶亞科中的一個族。此族中包含了約100個物種包括許多知名種如蕁蔴蛺蝶和小紅蛺蝶,牠們幾乎遍佈全世界包括一些遙遠的海島如夏威夷。溫帶物種傾向於在成蟲時期冬眠,所以都是在春天首先出現的蝴蝶。一些物種長期是生態學和進化的研究對象,尤其是鉤蛺蝶屬的蝴蝶。.
查看 始新世和蛺蝶族
蛺蜆蝶族
蛺蜆蝶族(學名:Nymphidiini)是蜆蝶科蜆蝶亞科裡的一個族,也是該亞科中物種多樣性最高的下級分類。包含了39個屬,有越300個物種,大多比較罕見。許多屬都是多系群Hall, J.P.W., in press.
查看 始新世和蛺蜆蝶族
蛇頸海膽
蛇頸海膽(學名:Plesiolampas)是一屬已滅絕的海膽,生存在始新世的非洲及亞洲。牠們的介殼為圓圓的五邊形,從側面看為矮錐體狀。橢圓形的嘴位於下部中心的深處,肛門位於後部邊緣。五條花瓣狀步帶很長,並長有長孔。介殼的上部表面均勻地覆蓋著細小的結節。蛇頸海膽生活在海底的沙中,將自己埋在沙質沉積裡覓食。.
查看 始新世和蛇頸海膽
雅鲁藏布江断层带
雅鲁藏布江断层带,或称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断层带,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条大型断层带。它在中国境内西起噶尔藏布及其下游的森格藏布河谷(森格藏布出国境后称印度河),向东经玛旁雍错北,东至雅鲁藏布江河谷,再向东至米林后绕过雅鲁藏布大峡谷,经墨脱折向东南方向出境,在中国境内长达2,000千米以上。 雅鲁藏布江断层带是在始新世至渐新世的华北构造期间形成的,在这一时期,喜马拉雅地块向北不断移动,与其北部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冈底斯地块逐渐发生碰撞,于是形成了雅鲁藏布江碰撞带。喜马拉雅地块完全与欧亚板块碰撞之后,这条碰撞带便转变为逆掩断层带。 雅鲁藏布江断层带在地貌上表现为一条大型的东西向低地,将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及其西部支脉阿依拉山)与北部的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隔开。印度河上游和雅鲁藏布江均奔流于这条低地内,自然条件较好,因而沿河谷聚居了西藏的大部分人口,成为西藏最发达的地区。.
查看 始新世和雅鲁藏布江断层带
雀形目
形目(学名:Passeriformes),是鸟纲中的一个目。多样性非常高,有5400个种左右,占鸟类种数的一半。 雀形目的鸟类鸣肌鸣管发达,多啼声婉转,通常所说的鸣禽就是指這一目的鸟。雀形目鸟善于筑巢,雀形目鸟类多为晚成雏,常有复杂的占区、营巢、求偶行为。体形大小不一,大者如鸦科部分种类体长可达50cm以上,小者如鹟科莺亚科部分种类体长仅6-7cm。 在雀形目中大部分都是候鸟,留鸟少。.
查看 始新世和雀形目
雙尖中獸
雙尖中獸(Dissacus)是一類原始的中爪獸目,起源於古新世中期的亞洲。直至古新世晚期,雙尖中獸擴散至北美洲及歐洲。在歐洲發現的化石顯示雙尖中獸可能是趾行的,像後期的中國中獸及厚中獸。 Category:雙尖中獸屬 Category:古新世哺乳類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查看 始新世和雙尖中獸
雙錐齒獸科
雙錐齒獸科(Dichobunidae)是已滅絕的早期偶蹄動物,生存於始新世早期至漸新世晚期的北美洲、歐洲及亞洲。雙錐齒獸科包含了一些最早的偶蹄類,如古偶蹄獸。 雙錐齒獸科是細小的動物,只有現今的兔般大小,且有很多原始的特徵。牠們的外觀像麂,但有長的尾巴。牠們每隻腳上有四或五趾,每趾末端都有細小的蹄。牠們有完整的齒列,而不像後期的偶蹄類般是較為專門的齒列。牙齒形狀顯示牠們是草食性的,吃細小樹葉。牠們體型適合奔走跑,是同期動物較獨有的。.
查看 始新世和雙錐齒獸科
虎鳳蝶族
虎鳳蝶族(學名:Luehdorfiini)是鳳蝶科絹蝶亞科中的一個族,由3個屬組成,包含了10個物種,分佈於非洲北部、高加索至中國及日本一帶的低海拔地區。幼蟲的寄主為馬兜鈴科植物。.
查看 始新世和虎鳳蝶族
陸行鯨科
陸行鯨科(Ambulocetidae)是滅絕早期鯨魚的一科,牠們仍能在陸地上行走。其下的走鯨是陸行鯨科中研究成果最完备的,已發現有非常完整的骨骼。另一屬的甘達克鯨,其化石只有顎骨的碎片。 陸行鯨科的化石於印度及巴基斯坦發現,這些地方是以往辛梅利亞大陸的海岸線。從發現地的沉積情況可知陸行鯨科是生活在淺水近岸的沼澤環境,猎食时入水。 Category:古鯨亞目 Category:陸行鯨科.
查看 始新世和陸行鯨科
披毛犰狳
披毛犰狳(學名:Chaetophractus villosus),是南美洲其中一種最大及數目最多的一種犰狳。生活在海平面至海拔1300米的南美洲南部,並可在草地、森林及草原上找到其蹤影,並開始在耕地上生活。.
查看 始新世和披毛犰狳
披毛犀
披毛犀(學名: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又名長毛犀牛,是一種已滅絕的犀牛,生存於更新世,並在冰河時期存活了下來。披毛犀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而其近親的板齒犀則生活在南方。披毛犀有一隻扁平的角,可以推開雪來吃草。牠亦有一層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來在寒冷的環境保持溫暖。.
查看 始新世和披毛犀
暗蜆蝶屬
暗蜆蝶屬(學名:Paralaxita)是古蜆蝶亞科褐蜆蝶族裡的一個屬。共有5個物種,分佈於東南亞。.
查看 始新世和暗蜆蝶屬
枯葉蛺蝶族
枯葉蛺蝶族(學名:Kallimini)是蛺蝶科蛺蝶亞科中的一個族。.
查看 始新世和枯葉蛺蝶族
恐角目
恐角目(學名:Dinocerata)是一群已經滅絕的哺乳動物,頭部擁有特別的角,嘴部則有長牙。恐角目生活在古新世至始新世之間。.
查看 始新世和恐角目
恆河鱷
恆河鱷(學名:Gavialis gangeticus),又名食魚鱷、長吻鱷,是長吻鱷科恆河鱷屬中的唯一品種。恆河鱷身體修長,體色為橄欖綠色。在IUCN紅色名錄上被列為極危物種。.
查看 始新世和恆河鱷
提姆斯鱷屬
提姆斯鱷屬(學名:Tilemsisuchus)是鱷形超目新鱷類森林鱷科的一屬,生存於古新世的馬里。是在1979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家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所敘述、命名,目前只有唯一種,Tilemsisuchus lavocati。.
查看 始新世和提姆斯鱷屬
杯形海綿
杯形海綿(學名:Raphidonema),又名針線海綿,是一屬已滅絕的海綿,生存於白堊紀至始新世,生活在溫暖的淺海中。牠們的外觀呈現不規則的杯形,而且大小相差很大。其骨骼是由石灰質、而不是矽質的骨針組成的。杯形海綿的內側很光滑,外表則布滿了圓圓的球形突出物。.
查看 始新世和杯形海綿
松鼠
松鼠科(學名:Sciuridae),是哺乳綱啮齿目一個科,其下包括松鼠亞科(Sciurinae)和非洲地松鼠亞科(Xerinae),特徵是長著毛茸茸的長尾巴。本科和與其親緣關係接近的動物组成松鼠形亞目(Sciuromorpha)。.
查看 始新世和松鼠
松鼠亞科
松鼠亞科(Sciurinae)是松鼠中的一個分類群,與包含一部分松鼠與鼯鼠。.
查看 始新世和松鼠亞科
松鼠形亚目
松鼠形亚目(学名:Sciuromorpha,)又譯松鼠亞目,是啮齿目以下的亞目,當中包括有松鼠、花栗鼠、山河狸及很多種類的嚙齒動物。這個亞目下的動物的特徵就是下顎的獨特形狀,其下顎的活動是與門齒的牙根同一平面。這與豪豬亞目的下顎活動完全不同,豪豬亞目的下顎活動是離開門齒牙根的平面,因在下顎中有著一個與肌肉連接的窩。.
查看 始新世和松鼠形亚目
板块构造论
板块构造论(又稱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或板块构造学,總稱「板塊飄移」)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现今的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擴張和大陆漂移。 岩石圈可以分為大板塊及小板塊,兩板塊相接觸的部份則可依其相對運動來分為分離板塊邊緣、聚合板塊邊緣及轉形斷層。在板塊邊緣常會出現地震、火山、造山運動及海沟。现今每年的相對運動距離約在0至150 mm不等。 板塊可以分為海洋板塊及較厚的陸地板塊,兩者都有各自的地殼。在聚合板塊邊緣會有隱沒帶,會將板塊沉降至地幔,使岩石圈質量減少,而分離板塊邊緣因海底擴張形成的新地殼,這種對板塊的預測稱為輸送帶原理。較早期的理論認為地球會漸漸膨脹或是漸漸收縮,也都還有一些人支持。 板塊可以移動的原因是因為岩石圈的強度比下方的軟流圈要大,地幔密度的變化造成了。一般認為板塊運動是由海底遠離擴張脊的運動(因為地形及地殼的變化,造成地球引力的差異)、阻力及隱沒帶向下的吸力等影響組合而成。另一種解釋則是考慮地球旋轉的受力差異,以及太陽及月亮的潮汐力。這些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及其關係還不清楚,目前也還有許多爭議。.
查看 始新世和板块构造论
杜鹃科
杜鹃科(学名:Cuculidae)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鹃形目中的一个科。中国古代也称子規、杜宇等。许多分布於欧、亚、非洲的杜鹃科鸟類属于孵卵寄生動物,這些杜鵑從不築巢,而是将卵产在其它鸟的巢内(特別是鶯科的鳥類)。 但也有少數,如走鹃、鸦鹃、犀鵑、圭拉鵑等杜鵑是不进行孵卵巢寄生的,這些不寄生的杜鹃科鸟類通常會将它们的巢筑在高树上。以鸦鹃為例,这种大型杜鹃會将它们的巢筑在地面上或低的灌木中。 杜鹃科的鸟虽然大小不同,但它们的身体细长,尾较长,腿强壮。大多数杜鹃科的鸟住在森林裡,一些喜欢开放的地区。大多数以食昆虫为生,尤其喜食其它鸟躲避的多毛的蝴蝶的幼虫,因此又名布穀鸟,是農家相當歡迎的益鳥。 鹃形目中除杜鹃科外还包括蕉鹃科。一些动物学家将麝雉科也并入鹃形目,但是目前它被分为单独的一个目,但这个还依然不很清楚的种的分类还有争议。 本科包括以下一些常见鸟类:.
查看 始新世和杜鹃科
桂中獸屬
桂中兽属(学名guilestes),是已灭绝的中爪兽科下的一屬,生存于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的中国南部。 Category:已灭绝动物 Category:中爪獸科.
查看 始新世和桂中獸屬
梭子魚
梭魚屬(學名Sphyraenus),又譯魣屬,俗稱金梭魚、馬哥魚、梭子魚、海狼或麻雀錦,是一種金梭魚科下的唯一一個屬,個性兇狠且具侵襲性,愛聯群出動,因其較大的體積(可長達1.8米)和兇猛的外形像黃錚而廣為人知。 梭魚身體屬長圓柱形,嘴巴尖,下巴闊大,頭如梭,長有突出的犬牙狀牙齒。兩邊背鰭分開,一邊有五條刺針,另一邊則有一條刺針和九條放射狀線條,全身橫線明顯。 梭魚主要是用來作觀賞用途,但亦可作食用,產於沿海或海水淡水交界處,肉質鮮美,不過卻含有珊瑚礁魚毒素。.
查看 始新世和梭子魚
梭法螺属
梭法螺属(學名:Cymatium),又名象法螺屬或嵌線螺屬,是法螺科嵌線螺亞科之下的一個屬,包括從小型到大型的掠食性海螺,是一個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的分類單元。 本屬物種繁多,有差不多一百種,遍佈世界各地。因此有貝殼學家將本屬物種再細分為十個亞屬,也有建議將部分亞屬提升至屬級,但這些建議到現在都未有公論。.
查看 始新世和梭法螺属
梯形蟹總科
梯形蟹總科(學名:Trapezioidea)是短尾下目下的一個總科。其下的蟹與珊瑚共生,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始新世。.
查看 始新世和梯形蟹總科
梅氏錐齒獸
梅氏錐齒獸(學名Messelobunodon)是一屬已滅絕的偶蹄目。 Category:雙錐齒獸亞科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查看 始新世和梅氏錐齒獸
森林鱷屬
森林鱷屬(學名:Dyrosaurus)是種已滅絕森林鱷科,生存於始新世的北美洲。模式種是磷礦森林鱷(D.
查看 始新世和森林鱷屬
森林鱷科
森林鱷科(学名:Comahuesuchus)屬於鱷形超目的新鱷類,生活於白堊紀晚期到始新世。化石幾乎遍布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亞洲、歐洲、非洲與美洲。 森林鱷科是少數生存過白堊紀末滅絕事件的海生爬行動物。目前已發現許多屬,但體型與頭骨形狀各異。以森林鱷為例,森林鱷具有修長的頜部,內有眾多牙齒,顯示牠們主要以魚類為食,類似現今的長吻鱷。森林鱷身長可達6公尺,是種大型動物。磷鱷的身長更可達9公尺,口鼻部較短、更寬、咬合力更大,牙齒較大、呈部份圓形,而體型更壯碩。磷鱷的頜部不適合抓住易滑的獵物,顯示牠們採用抓住、壓碎的方式,獵食較大型的海生動物,例如海龜。.
查看 始新世和森林鱷科
楊氏蜥屬
楊氏蜥屬(學名:Youngina)是已滅絕雙孔亞綱爬行動物的一屬,生存在晚二疊紀的南非,化石發現於波弗特群(Beaufort Group)的Tropidostoma集合帶到二齒獸集合帶(Dicynodon Assemblage Zone)。 楊氏蜥與其它近親組成楊氏蜥科(Younginidae),是始鱷目的主要演化支。始鱷目是羅伯特·布魯姆(Robert Broom)在1924年所提出。但是,始鱷目已經成為「未歸類物種集中地」,包含許多生存於晚石炭紀到始新世間的原始雙孔類爬行動物,彼此的親緣關係相當遠。在1947年,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建立楊氏蜥形目,包含楊氏蜥科與其少數的近親,用來取代始鱷目。楊氏蜥形目生存在二疊紀到三疊紀。 目前已經發現數個楊氏蜥的標本,其中數個標本原本被建立為其他屬,例如Youngoides、Youngopsis,但目前都被發現與楊氏蜥是相同動物。在20世紀初期,楊氏蜥的正模標本曾經過簡略的研究。Youngoides romeri最初是楊氏蜥的一個新種,之後被建立為新屬,Acanthotoposaurus。目前也是楊氏蜥的一個次異名。 在過去研究歷史中,楊氏蜥被認為最近親是盔齒龍,坦噶蜥科(霍瓦蜥、坦噶蜥、沙地歐龍、肯亞蜥)則是親緣關係較遠的近親,都被歸類於楊氏蜥形目。但是,目前還沒有楊氏蜥形目的種系發生學研究,牠們可能不是一個單系群,可能是並系群。盔齒龍可能與其他楊氏蜥形目物種是近親,而離楊氏蜥的關係較遠。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Robert R.
查看 始新世和楊氏蜥屬
楯海膽
楯海膽(學名:Clypeaster),又名盾海膽,是楯海膽科下的一屬海膽,牠們主要棲息於熱帶地區淺海的沙中。.
查看 始新世和楯海膽
榧树属
榧树属(学名:Torreya)是红豆杉科下的一个属,为常绿乔木植物。该属共有7种,分布于北美和东亚。.
查看 始新世和榧树属
樹蜆蝶族
樹蜆蝶族(學名:Symmachiini)是蜆蝶科蜆蝶亞科裡的一個族,包含了14個屬。物種分佈於新熱帶界。.
查看 始新世和樹蜆蝶族
權蛺蝶屬
權蛺蝶屬(學名:Dynamine)是蛺蝶科苾蛺蝶亞科權蛺蝶族(學名:Eubagini)中的唯一一屬。物種廣泛分佈於新熱帶界。體型細小,一些物種外表像粉蝶。.
查看 始新世和權蛺蝶屬
次馬
次馬(學名Epihippus),又名後馬、外馬或表馬,是一屬已滅絕的馬。牠們生存於4600-3800萬年前的始新世。 次馬相信是演化自山馬,承接了用來磨碎食物的牙齒。次馬有5根頰齒,其冠低及可以用來磨碎食物。E.
查看 始新世和次馬
欖核蟲
欖核蟲(學名:Alveolina),又名蜂巢蟲,是一種生存於古新世贊尼特期至始新世的已滅絕海生單細胞有孔蟲,其化石呈橢圓形或球形且體型很大。欖核蟲由眾多的小腔室組成,內部長滿共生的海藻。它們生活在溫暖、淺水域的海床上。在欖核蟲豐富的地方,有時會形成石灰岩。.
查看 始新世和欖核蟲
歐食蟻獸
歐食蟻獸(學名:Eurotamandua joresi)是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存於4900萬年前的始新世。 歐食蟻獸的化石是在麥塞爾化石坑發現。牠們長約90厘米,沒有鱗片,故最初被認為是食蟻獸。但由於牠們沒有其他貧齒總目的關節特徵,現一般將之分類為穿山甲。.
查看 始新世和歐食蟻獸
毛刺蟹總科
毛刺蟹總科(學名:Pilumnoidea)是短尾下目下的一個總科。其下物種原分在扇蟹總科。 本總科之下有三個科,其雄蟹的腹部的所有體節均透過可自由活動的關節連結一起,而且其第一對腹足均為生殖足(Gonopods),所以被歸類在一起。 其最早的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始新世。.
查看 始新世和毛刺蟹總科
毛足灰蝶屬
毛足灰蝶屬(Woolly leg,學名:Lachnocnema)是灰蝶科雲灰蝶亞科毛足灰蝶族裡的一個屬。小至中型蝴蝶,展翅25-45毫米。翅膀黃色或褐色,或有白點。物種分佈在非洲熱帶地區。.
查看 始新世和毛足灰蝶屬
毛足灰蝶族
毛足灰蝶族(學名:Lachnocnemini)是灰蝶科雲灰蝶亞科裡的一個族。分佈於非洲。.
查看 始新世和毛足灰蝶族
江沙提克鳥
江沙提克鳥是一種已絕種的紅鸛,在始新世時期生活於今天的美國和德國。.
查看 始新世和江沙提克鳥
河淡菜貝
河淡菜貝屬(學名:Potamomya)是一類已滅絕的雙殼綱軟體動物。牠們生存在始新世晚期到漸新世早期的歐洲。曾有部份物種被劃歸本屬,但根據WoRMS,這些物種都已歸類到其他分類去了。.
查看 始新世和河淡菜貝
波皮盖陨石坑
波皮盖陨石坑(Кра́тер Попига́й)是一个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北部的陨石坑。由一个大型陨石撞击地球而形成,直径约100公里,与加拿大的曼尼古根陨石坑并列为已知的世界第七大陨石坑。形成于距今约3500万年前的晚始新世普里阿邦阶。作为一处特殊的地理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地质公园。 波皮盖陨石坑位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所属泰梅尔自治区的北极地区,由距其最近的村落哈坦加乘直升机约一个半小时可到达。波皮盖陨石坑是目前发现的同类构造的陨石坑中最完好的一个。其他的三个同类陨石坑,希克苏鲁伯、索德柏立、弗里德堡等陨石坑虽然直径更大,但不是被湮没,就是变形,或者严重腐蚀。.
查看 始新世和波皮盖陨石坑
波温鐵屬
波温鐵屬(學名:Bowenia),又名波温蘇鐵屬,是澳洲的一屬蘇鐵,包含了兩個現存種及兩個化石物種。兩個現存物種:裂葉蘇鐵及波溫蘇鐵都是分佈在昆士蘭,在溫暖及潮濕的熱帶雨林、近河流及低地生長。 化石物種的B.
查看 始新世和波温鐵屬
泰坦蹄兔
泰坦蹄兔(Titanohyrax)是已滅絕的蹄兔目,生存於始新世至漸新世。.
查看 始新世和泰坦蹄兔
淅川中原鸟
中原鳥(學名Zhongyuanus)是一屬已滅絕的冠恐鳥科,是营穴鸟中的一种。牠們生存於始新世早期的中國。牠們其下只有一個物種,就是淅川中原鳥,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河南省淅川县。.
查看 始新世和淅川中原鸟
游蜆蝶屬
游蜆蝶屬(學名:Eunogyra)是蜆蝶科蜆蝶亞科美眼蜆蝶族裡的一個屬。共有2個物種,分佈於巴西東南部。.
查看 始新世和游蜆蝶屬
湖口獸屬
湖口兽属(学名hukoutherium),是一种已灭绝的中爪兽科,生存于古新世至始新世的中国。 Category:中爪獸目 Category:古新世哺乳類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查看 始新世和湖口獸屬
溝齒獸
溝齒獸(學名Bothriodon)是一類已滅絕的石炭獸科。牠們生存於始新世晚期的亞洲、歐洲及北美洲。.
查看 始新世和溝齒獸
漸雷獸
漸雷獸(學名Brontops)是一屬已滅絕及像犀牛的奇蹄目哺乳動物。.
查看 始新世和漸雷獸
漸新世
漸新世(Olig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的最後一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3400萬年前,終於2300萬年前,介於始新世(Eocene)與新近紀的中新世(Miocene)之間。比起其他比較古老的地質時期,用岩床來確認漸新世比较准确,但精確的起始與結束時間仍不確定。渐新世(Oligocene)之名来自希腊文字ὀλίγος(oligos,“少”之意)和καινός(kainos,“新”之意),即表示在始新世喷發式的进化之后,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种类增加并不明显。 渐新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是连接“炎热的始新世时期的古老世界和生态系统更具有现代特征的中新世”的纽带。渐新世时期生态系统发生的一大变化是草原在全球的扩张,而热带阔叶林则萎缩至赤道一带。 标志渐新世开始的事件是一起被称为大置换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除了少数本地的啮齿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之外,当时欧洲的动物群都被来自亚洲的动物群所取代。渐新世和中新世则没有显著的全球性事件为其分野,而是各个地区相继从较温暖的渐新世晚期(2,600-2,300万年前)进入较寒冷的中新世。.
查看 始新世和漸新世
漸新猿
漸新猿(Oligopithecus savagei)是始新世生存於非洲的靈長目。牠的化石只有一個顎骨,是在埃及發現的。漸新猿屬於原上猿總科,出現於猿及新世界猴分裂之前,與牠們最為接近。.
查看 始新世和漸新猿
漸新猿科
漸新猿科(Oligopithecidae)是始新世末期(約3700萬年前)生活在埃及的一科靈長目。根據其臼齒及齒尖的構造,相信牠們是吃昆蟲的。在新世界猴分裂出來前,牠們才與舊世界猴及猿分支的。.
查看 始新世和漸新猿科
漸新馬
漸新馬屬(學名:Mesohippus),又名間馬屬,是一屬已滅絕的早期馬。牠們生存於4000-3000萬年前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中期。牠們在北美洲非常普遍。.
查看 始新世和漸新馬
漸新象
漸新象(學名Phiomia),學名意爲“法尤姆的”,又名菲歐米象、弗歐米象或始乳齒象,是生存於五千萬年前始新世晚期至3600-3500萬年漸新世早期北非的一屬原始長鼻目。是已絕種的猛獁象和現存的非洲象及亞洲象的祖先。 漸新象高約2.5米,有點像現今的象。根據其鼻骨形狀推斷,牠們的鼻子很短。在上顎有短的象牙,而下顎也有像鏟子的象牙,可能是用來籌集食物的。這種特徵就像中新世的铲齿象、古鏟齒象及Amebelodon,但卻較為細小。上顎的象牙可以用來防衛或抓開樹皮。 漸新象在非洲尼羅河流域出沒。其後演化成體型較大,牙和鼻都較長的楔獸象。.
查看 始新世和漸新象
潘帕獸科
潘帕獸科(學名:Pampatheriidae)是一科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存於新生代,約於1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消失。牠的化石於南美洲及北美洲都有發現。 潘帕獸科是長2米像犰狳的動物,但牠們不能捲曲。牠們身體上的甲殼,是由多塊骨頭融合而成,有點像雕齒獸般。牠們生活於南美洲平原,可能以植物及昆蟲為食物。牠們與Machlydotherium在始新世一同出現,但牠們不像雕齒獸般廣泛分佈。到了中新世及更新世,牠們出現了不同的形態及體型的增長,當中包括有Kraglievichia、帕莱獸屬及瓦薩里獸屬,進一步演化成潘帕獸。在中新世的科西嘉島出現了荷氏獸屬 Holmesina,並因巴拿馬地峽的形成而進入北美洲。 潘帕獸科於更新世滅絕,可能是因氣候轉變所致。 Category:有甲目 Category:潘帕獸科.
查看 始新世和潘帕獸科
澳綃蝶屬
澳綃蝶屬(学名:Tellervo)是斑蝶亞科裡面澳綃蝶族(学名:Tellervini)的唯一一個屬,共有6種。中型蝴蝶,以黑色為主並配上白色斑點。只分佈於澳洲北部和所羅門群島內。.
查看 始新世和澳綃蝶屬
有蹄類
有蹄類是指幾類使用趾尖(一般都有蹄)來支撐身體的哺乳動物。牠們共有幾個目,當中有6-8個仍然生存。就有蹄超目是一個支序分類學的分支,或只是一個分類單元仍存有爭議,因為未必所有有蹄類都是彼此近親的。有蹄類過往被認為是一個目,及後分裂成奇蹄目、偶蹄目、管齒目、蹄兔目、海牛目及長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及鯨目被稱為「真有蹄類」,而長鼻目、海牛目、蹄兔目及管齒目則合稱為「準有蹄類」或「近蹄類」。 現今普遍的有蹄類有馬、斑馬、驢、牛、犀牛、駱駝、河馬、山羊、豬、綿羊、長頸鹿、鹿、貘、羚羊及瞪羚。.
查看 始新世和有蹄類
惡地
惡地(Badlands)是指鬆軟沉積岩和富含黏土的土壤大範圍的被風和水侵蝕的後的乾燥地勢"Badlands" in Chambers's Encyclopædia.
查看 始新世和惡地
戈壁獸
戈壁獸(Gobiatherium)是猶因他獸科的一類,生存於始新世中期的蒙古。牠不像北美洲的猶因他獸或始王獸般有頓角或獠牙,相反牠有很大的額骨及接近球狀的吻部。 由於戈壁獸缺乏猶因他獸科的大部份特徵,故牠被分類在自己的戈壁獸亞科中,而一些學者更將之提升為戈壁獸科。 Category:恐角目 Category:猶因他獸科.
查看 始新世和戈壁獸
海牛目
海牛目(学名:Sirenia)在海洋哺乳動物中是相當特殊的一群,所屬物種均為植食性,以海草與其他水生植物為食。現存共有四種海牛目動物,分為兩個科:海牛科(Trichechidae)及儒艮科(Dugongidae)。海牛科包含3種生存在大西洋水域的海牛;儒艮科则包含生存在太平洋及印度洋的儒艮(Dugong dugon)及已灭绝的大海牛(Hydrodamalis gigas)。大海牛一直在白令海生存至18世紀才因人類獵捕而滅絕。.
查看 始新世和海牛目
海豚
| color.
查看 始新世和海豚
海鸚
海鸚,又名海鸚鵡,即海鸚屬(Fratercula)鳥類。牠們是遠洋海鳥,會潛入水中覓食。牠們會一大群的在懸崖或島嶼上繁殖,並會在石縫間或泥土中築巢。其下的花魁鳥及角海鸚都是分佈在北太平洋,而北極海鸚則分佈在北大西洋。在冰島上,就住有約1000萬隻北極海鸚。http://www.xtreme.is/safnahus/?p.
查看 始新世和海鸚
海梭子蟹
海梭子蟹(學名:Portunites)是一屬已滅絕的螃蟹,生存在始新世的溫暖淺海中。.
查看 始新世和海梭子蟹
新兀鷲
新兀鷲(學名Neocathartes)是一屬已滅絕的鳥類。屬內只有一個物種,其化石是在懷俄明州始新世晚期的瓦沙基組(Washakie Formation)發現。亞歷山大·韋特莫爾(Alexander Wetmore)最初以Eocathartes來命名新兀鷲,但此名已用來命名了另一種德國的鳥類化石,故重新命此學名。 新兀鷲最初被認為是不能飛的新世界禿鷹,但現已被分類在Bathornitidae中。新兀鷲是一種幼長的鳥類,約有紅頭美洲鷲的大小。雖然牠們可以飛行,但大部份時間會留在地上,因牠們的腳很長。牠們的生活習性就像現今的蛇鷲。.
查看 始新世和新兀鷲
新生代
新生代(Cenozoic) 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从6500万年前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 新生代现在一般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新近纪和有争议的第四纪。这三个纪又可划分为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属古近纪),中新世、上新世(属新近纪),更新世、全新世(属第四纪)。在过去,古近纪和新近纪常合并为第三纪,它们因而也曾分别被叫做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 新生代是哺乳动物的时代。在新生代中,哺乳动物从微小简单的原始哺乳动物发展到占据各个生态圈的巨大的动物群。在新生代内,鸟和被子植物也有很大的发展,被子植物迅速成為優勢種,使得其他裸子植物,例如蘇鐵、銀杏等植物逐漸衰退。 新生代中,盘古大陆彻底分裂,地球上的各个大陆逐渐移动到今天的位置上。.
查看 始新世和新生代
斑蝶族
斑蝶族(Milkweed butterfly,學名:Danaini)是斑蝶亞科中的一個族。物種分佈於熱帶區,主要在東南亞和澳大拉西亞繁衍多樣性。其中廣為人知的帝王斑蝶也屬於此演化支。.
查看 始新世和斑蝶族
斑鼠科
斑鼠科(學名Alagomyidae)是一科生存於古新世晚期及始新世早期亞洲及北美洲的啮齿目。斑鼠科被認為是基底的啮齿目,是現有形態共同祖先以外的分支。由於牠們的種系發生學位置及古舊的齒式,故可以作為研究啮齿目起源及關係的重要角色。.
查看 始新世和斑鼠科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الصحراء الكبرى,,“大沙漠”)是世界最热的荒漠,亦是世界第三大荒漠,仅次于南极和北极,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其总面积超过,与加拿大或美国国土面积相当。撒哈拉沙漠东至红海(包括地中海海岸的一部分),西至大西洋,南部边界则为萨赫勒,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和西部的北端地区。 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些沙丘高度可达。“撒哈拉”为阿拉伯语中“沙漠”( )一词的复数形式。.
查看 始新世和撒哈拉沙漠
撒克遜薩州花粉
撒克遜薩州花粉(學名:Saxonipollis saxonicus)為已滅絕的一種植物。僅能由化石化的花粉來瞭解它,發現於東德的始新世沈積物。 本種是可能是貉藻屬的先驅,或是與它的先驅有近緣關係。.
查看 始新世和撒克遜薩州花粉
擬狐獸
擬狐獸屬是一個屬於細齒獸類滅絕的屬。牠是所有肉食性動物的祖先。.
查看 始新世和擬狐獸
擬間異獸
擬間異獸(學名Mesodmops)是一屬細小的哺乳動物。牠們生存於始新世的中國。牠們是多瘤齒獸目下較為後期的成員,屬於新斜溝齒獸科。其下的主要物種是道森擬間異獸,是於中國山東五圖組發現。.
查看 始新世和擬間異獸
擬指犬
擬指犬(学名:Cynodictis),是一些生存於始新世至漸新世(約2000-4000萬年前)歐洲(法國及德國)、蒙古及北美洲的似狗動物。擬指犬是屬於犬熊科,但此屬下的幾個化石標本已被分類於犬科恐犬亞科下的Cormocyon、Cynarctoides、貪犬屬及Rhizocyon中。 擬指犬是從細齒獸科演化的食肉目動物,且是現今狗類祖先分支的後裔,但牠們之間的系統發生關係則不清楚。擬指犬可能衍生了兩個分支,一個是在非洲,另一個則是歐亞大陸的Tomarctus。 擬指犬有長吻,身體較低。牠有裂齒,可以從屍體撕開肉來吃。牠棲息在北美洲的草原,但估計牠可以攀樹。牠長約30厘米,是細少像狗的肉食性哺乳動物。牠奔跑快速及能有效的挖洞。牠可以追蹤兔及細少的齧齒目,亦可以將牠們從巢中掘出來。牠生活於河流交錯的半乾旱平原。 擬指犬會在陡斜的河堤以毛皮及植物挖掘築巢。雌性每胎會產約5頭幼獸,並會哺育及保護幼獸幾個月,先是乳養後是送食物。牠們的巢有時會被洪水所破壞,並沉死巢內所有動物,將牠們變成化石。.
查看 始新世和擬指犬
擬星螺屬
擬星螺屬(學名:Bolma)是一個包括有中型到大型海螺的一個屬,其物種都有鈣質的,皆為蠑螺科的海洋腹足纲软体动物。.
查看 始新世和擬星螺屬
数量级 (时间)
本页按时间长短从小到大列出一些例子,以帮助理解不同时间长度的概念,比较时间单位的数量级区别。.
查看 始新世和数量级 (时间)
慈母鯨
慈母鯨(學名Maiacetus)是一屬生存於始新世中期巴基斯坦的鯨魚。其下只有一個物種,名為M.
查看 始新世和慈母鯨
拟鸡
拟鸡是一种已灭绝的雞形目鳥類,生活于约4800万年前始新世的美国,其化石发现于怀俄明州的綠河地質組。.
查看 始新世和拟鸡
拉文海膽
拉文海膽(學名:Lovenia),又名洛溫海膽,是拉文海膽科下的一屬海膽,屬於布萊海膽屬(Breynia)和棘心海膽屬(Echinocardium)的姊妹分類群。.
查看 始新世和拉文海膽
拉文海膽科
拉文海膽科(學名:Loveniidae)是蝟團目下的一個科。.
查看 始新世和拉文海膽科
拉扎勒斯鱷屬
拉扎勒斯鱷屬(學名:Lazarussuchus)意為「拉撒路的鱷魚」,是種原始半水生離龍目,生存於晚漸新世到早中新世的法國與捷克。目前已發現兩個種:模式種意外拉扎勒斯鱷(L.
查看 始新世和拉扎勒斯鱷屬
更猴
更猴(學名Plesiadapis)是已知最早似靈長目的哺乳動物其中之一屬,生存於6千萬年前的北美洲及歐洲。牠的外觀有點像松鼠。更猴仍保有爪,眼睛在頭部的兩側,故此牠們在陸地上行走較樹上快,不過牠們卻有較多時間在樹上生活,以生果及樹葉為食物。.
查看 始新世和更猴
曙猿属
曙猿属,是目前已知的高等灵长类最早祖先,相信生存於始新世,目前已确认的有两个种:中华曙猿和世纪曙猿。该属动物的化石被广泛发现于中国、缅甸、巴基斯坦、泰国等地。 *.
查看 始新世和曙猿属
普爾
普爾(Poole,)是位於英國多塞特郡沿海的大型市鎮,位於多爾切斯特以東,與東部的伯恩茅斯毗鄰。當地議會為普爾區議會,1997年成為單一管理區,從多塞特郡議會獨立。2001年人口138,288人,是多塞特郡第二大人口聚集地。它和伯恩茅斯、克萊斯特徹奇一起組成人口40萬的東南多塞特郡組合都市。 普爾的人類活動記錄可追溯到鐵器時代,而鎮名最早出現於12世紀,并開始成為重要貿易港,以繁榮的羊毛貿易著稱。18世紀成為英國最繁榮的港口之一。二戰時期是諾曼第登陸的主要出發點之一。 普爾的天然港、燈塔和藍旗海灘提供了該鎮大部份的旅遊收入。伯恩茅斯交響樂團和皇家救生艇協會總部也位於普爾,皇家海軍在此有基地。此地高等教育機構則有伯恩茅斯藝術大學和伯恩茅斯大學。.
查看 始新世和普爾
普瑞斯比鳥屬
普瑞斯比鳥屬(學名Presbyornis)是一屬已滅絕的雁形目。其下有兩個已確定的物種:P.
查看 始新世和普瑞斯比鳥屬
普里阿邦期
普里阿邦期(亦被称为杰克逊期或鲁南甘期)是始新世的最后一个阶段,起止时间分别为37.2 ± 0.1百万年前和33.9 ± 0.1百万年前。.
查看 始新世和普里阿邦期
,墨斗魚,大猴蝟屬,大角雷獸,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大連特鯨,夜鷹目,奥林匹斯山 (美国),奇異點 (史前逃龍),奇蹄目,始劍齒虎,始巨豬屬,始王獸,始祖馬,始祖象,始穿山甲屬,始爪獸科,始盒鱼,始鏡猴科,始蝙蝠鱼,始鰐螺,始鱷目,始貧齒獸,始雷獸,始比目鱼,威氏后螯蜂,完齿兽,安蜆蝶屬,安氏中獸,寡毛土蜂科,寬臼獸科,小古貓,小長頸龜屬,尼古魯猴,尖顎扁蟲科,岳齒獸科,巨弓獸科,巨犀類,巨牙鯊,巨蟻,巨角犀,巨豬科,巨蛇科,巴基鯨,巴基鯨科,巴尔托蛛,巴西勒鯨,巴里納斯鱷屬,两湖鳄,中华曙猿,中国油页岩,中爪獸,中爪獸科,中黑格獸科,中鼻雷獸屬,中間獸科,中新馬,帶魚屬,帶齒獸亞目,常州市境内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列表,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帕萨鱼,三尖中獸科,三齿鲀,买撒里丝鸟,亞伯達爪龍屬,亨氏柱獸科,庫奇鯨,亲冈瓦纳构造域,人類演化,五角海百合,任村猴属,伊卡企鵝,伊神蝠,伊貝爾鱷,伊普雷斯期,強中獸屬,异关节总目,弓企鵝屬,彎臂鯨,微獸目,德氏猴,德文島,後冠齒獸,後鼻雷獸,後沼雷獸,圣诞岛,地球歷史,圖蛺蝶族,北柱獸目,僑獸科,初鼷鹿屬,利昂馬科,刻齿鲸,切薩皮克灣隕石坑,喜馬拉雅鯨,喙鸟,冠齒獸,冠恐鳥,冠恐鳥形目,冈底斯山脉,啮齿目,全齒目,公社鱷屬,先獸,兔,兔猴型下目,兔猴屬,兔猴科,前列蜆蝶屬,副跑犀,囊舌總目,犬型亚目,犬科,犬熊,犀牛,犀貘,矩蛺蝶屬,短腿巨豬,石炭獸科,石板鳥屬,矛齒鯨,王雷獸,灵猫科,灵长目,獭蛤属,獺形狸尾獸,獵貓科,睡鼠科,硨磲亞科,硬齒鯨,磷鱷屬,秀灰蝶屬,穗花杉属,端足類,竹節蟲目,第斗獸屬,簡鼻亞目,类比目鱼属,索科托鱷屬,細岳齒獸屬,細鹿屬,細鼷鹿,細齒獸類,細齒獸超科,紅豆杉科,紋蛺蝶屬,維灰蝶屬,維蛺蝶族,維氏弓企鵝,網蛺蝶族,綃蝶族,美洲鷲目,翠峰湖,猫,猫科,猶因他獸,猶因他蠍屬,眼鏡猴,眼蛺蝶族,眉眼蝶亞族,猛禽,爪兽,爪獸科,父貓,爵婦新獸屬,瘤狀海膽,瘤擬步行蟲科,絹蝶亞科,絹蝶族,疣海膽,環蛸枕,璃茉军舰鸟,炭丘齒獸科,瓦朗謝訥,甘達克鯨,电蛛,無防獸,無防獸科,熊型下目,熊犬科,熊神鯨,熊科,熙灰蝶族,異鼷鹿,異鼷鹿 (異鼷鹿科),異鼷鹿科,牛鬣獸,狹鼻小目,狄納獸,Eocene,花蜆蝶屬,蚜灰蝶屬,芋螺属,銀坑隕石坑,銀蜆蝶屬,螟蜆蝶屬,莱茵河,螳䗛,過渡化石,菊科,菲氏花粉屬,萨尼瓦蜥属,非洲巨蟒,蝙蝠,蠹葉蛺蝶屬,類劍齒虎,食肉形類,裂肉獸,西伯利亞大陸,西瓦兔猴科,西貝鱷屬,馬氏鱷亞科,馬普利斯古冠企鵝,首足鳥,角狀澤米屬,角鳄,马科,马鸡属,骨齒鳥,骆驼科,骆驼族,高帝納猴,高齒羊,鬚緣蜆蝶族,鬚鯨小目,鬣齒獸,鬆軟土,魚中獸,鯨,鯨偶蹄目,鯨豚類,鰭足類,豚鼠小目,象鼻法螺,豬齒獸屬,鱷龍,貝爾格鱷屬,貝瓦尼山脈,貢納古冠企鵝,貘,貘犀,貓型亞目,鶴翅雀,跑鳄,踝節目,鸡形目,鸵鸟科,鹤科,鹦形目,鹰科,蹄兔目,麝雉,麦卡鲸,麦塞尔达尔文猴,麗蝟屬,麗蝟目,軟食中獸,軟食中獸科,黑緣蛺蝶,黑蛺蝶族,黑格獸科,黄河猴属,軛根鯨,鼠,鼠形亞目,鼠鸟科,鼠李科,輪介蟲屬,鼬科,鼴科,鼻雷兽属,齿翼鸟,齒鬚鯨屬,龍王鯨,龍王鯨科,辛西婭鯨,近蹄類,霍頓隕石坑,蜜蜂屬,茄科,蜆蝶族,胡蜂亞科,胼足亚目,鈍腳目,舒斯瓦普湖怪兽,與獸同行,與海怪同行,阿尔卑斯造山运动,阿喀琉斯基猴,走鯨,薄石鱉屬,门 (生物),钝锯鳐,蒙古爪中獸屬,蒙托海膽,肉齒目,银杏,银杏属,银杏目,蔭蛺蝶族,锈革孔菌科,重腳目,釘齒獸,金氏貝屬,長鬚王蜥屬,長鼻跳鼠,长趾钝口螈,长江,腔海膽,艾基拉鸟,艾利毛鱷屬,艾克斯拉鱼,鉗蠍科,苏门答腊犀牛,鋸鳳蝶族,苾蛺蝶族,離龍目,蛤蟆蛺蝶族,雨棲犀,雪山 (台灣),雲灰蝶族,雷獸科,雷明頓鯨,蛺蝶亞科,蛺蝶族,蛺蜆蝶族,蛇頸海膽,雅鲁藏布江断层带,雀形目,雙尖中獸,雙錐齒獸科,虎鳳蝶族,陸行鯨科,披毛犰狳,披毛犀,暗蜆蝶屬,枯葉蛺蝶族,恐角目,恆河鱷,提姆斯鱷屬,杯形海綿,松鼠,松鼠亞科,松鼠形亚目,板块构造论,杜鹃科,桂中獸屬,梭子魚,梭法螺属,梯形蟹總科,梅氏錐齒獸,森林鱷屬,森林鱷科,楊氏蜥屬,楯海膽,榧树属,樹蜆蝶族,權蛺蝶屬,次馬,欖核蟲,歐食蟻獸,毛刺蟹總科,毛足灰蝶屬,毛足灰蝶族,江沙提克鳥,河淡菜貝,波皮盖陨石坑,波温鐵屬,泰坦蹄兔,淅川中原鸟,游蜆蝶屬,湖口獸屬,溝齒獸,漸雷獸,漸新世,漸新猿,漸新猿科,漸新馬,漸新象,潘帕獸科,澳綃蝶屬,有蹄類,惡地,戈壁獸,海牛目,海豚,海鸚,海梭子蟹,新兀鷲,新生代,斑蝶族,斑鼠科,撒哈拉沙漠,撒克遜薩州花粉,擬狐獸,擬間異獸,擬指犬,擬星螺屬,数量级 (时间),慈母鯨,拟鸡,拉文海膽,拉文海膽科,拉扎勒斯鱷屬,更猴,曙猿属,普爾,普瑞斯比鳥屬,普里阿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