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女性主義歷史

指数 女性主義歷史

女性主義歷史可以遠遠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真正引發女性主義運動的論述則大約在18世紀的後期才出現。最早期的女性主義者致力於所謂的「女人問題」,他們批判女人受到限制的角色,但他們不一定認為女人是弱勢的,或者男人該因此受到譴責。.

11 关系: 女权主义历史女性主義婦女權利安妮·沃伯頓伊涅萨·阿曼德伊斯蘭女性主義後殖民女性主義第二代朗達女子爵瑪格麗特·麥克沃思第二波女性主義美國憲法第十九修正案貓捉老鼠法

女权主义历史

#重定向 女性主義歷史.

新!!: 女性主義歷史和女权主义历史 · 查看更多 »

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feminism),又称--,是指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追求性别平权的與政治運動。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許多女性主義的支持者也着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着重在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受教育权、家庭暴力、產假、薪資平等、选举权、、性骚扰、性別歧視與性暴力等等的議題。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身體、家務分配、壓迫與父權。 女性主義的觀念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一個男性被給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權的父權體系之上。 現代女性主義理論主要、但並非完全地出自於西方的中產階級學術界。不過,女性主義運動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線的草根運動。每個文化下面的女性主義運動各有其獨特性,並且會針對該社會的女性來提出議題,比如蘇丹的(genital mutilation,詳見女性割禮)或北美地区的職場天花板效應。而如强奸、亂倫與母職則是普世性的社會議題。 綜述 女性主義的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在全人類實現男女平等。綜觀女性主義的理論,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靜如水,有些主張做決死抗爭,有些認可退讓妥協,但是所有的女性主義理論都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受壓迫、受歧視的等級。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這樣一個跨歷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會結構當中,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認知、觀念、倫理等各個領域都處于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這樣的私人領域中,女性也處于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男權制思想認爲,這種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不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會改變的,因爲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義卻認爲,這一性別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變的,因爲它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會和文化人爲地建構起來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當中,男性也受壓迫,但是他們是由于屬于某個階級或階層的成員而受壓迫,而不是由于是男性而受壓迫。女性則不同,除了因爲屬于某個階級或階層等原因之外,還僅僅因爲身爲女性而受壓迫。由男性鑄造的社會將女性視爲低下的:她只能通過挑戰和改變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徑來改變自身的低下地位。歷史上有許多向統治集團挑戰的革命,但是只有女性主義是向男權制本身挑戰的。.

新!!: 女性主義歷史和女性主義 · 查看更多 »

婦女權利

婦女權利(英文:Women's rights),是指世界性的婦女和女童所主張的權利和自由。婦女權利的概念為19世紀的女權運動及20世紀的建立了基礎。在一些國家這些權利已經制度化或得到法律、本地习俗及行为支持。婦女權利和更广泛的人權不同之處在於它聲稱婦女及女童在行使她們的權利時,受到歷史和傳統產生的固有偏見,對男人和男孩產生了不對等的優勢Hosken, Fran P.,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Women's Rights' in Human Rights Quarterly, Vol.

新!!: 女性主義歷史和婦女權利 · 查看更多 »

安妮·沃伯頓

安妮·瑪麗昂·沃伯頓女爵士,DCVO,CMG(Dame Anne Marion Warburton,),英國外交官,1976年至1983年擔任英國駐丹麥大使,是英國歷史上首位正式出任大使的女性。退出外交部後,她於1985年至1994年任劍橋大學露西·卡文迪許學院第四任院長。 沃伯頓於1957年加入外交部,曾在倫敦本部、美國、西德和瑞士等地任職。駐節丹麥期間,她促進了英丹兩國交流、處理雙邊農業和貿易事宜,並安排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在1979年展開對丹麥的國事訪問。不過,為了節省開支,她被迫在1979年遷出已沿用125年的大使官邸。 在露西·卡文迪許學院院長任內,她推動不少改革,學生人數和校園規模都有所擴充,促成這所年輕的成年女子學院後來於1997年取得劍橋大學全學院地位。此外,她曾在1986年至1988年出任平等機會委員會委員,以及在1994年至1997年出任公職事宜標準委員會委員。1992年至1993年,她還擔任歐洲共同體調查團團長,證實波斯尼亞大批穆斯林婦女在波斯尼亞戰爭期間遭塞族共和國軍和其他塞族軍人有組織地虐待,在當時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新!!: 女性主義歷史和安妮·沃伯頓 · 查看更多 »

伊涅萨·阿曼德

伊涅萨·费奥多罗芙娜·阿曼德 (原名伊丽莎白-伊涅斯·史蒂芬妮·德艾本维勒;)是法裔俄罗斯共产主义政治家,布尔什维克成员,女权主义者。她的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在俄罗斯渡过。 阿曼德在沙皇俄国时期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和苏维埃政权早期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由于跟列宁的特殊关系,她的事迹在斯大林时期被刻意隐瞒了,直到1990年代才得到一部分披露(至今仍有许多有关她的文件被俄罗斯列为机密)。  历史学家迈克尔·皮尔逊曾如是说:“她帮助他(列宁)恢复了地位,并将布尔什维克打造为比沙皇更为集权的政治力量;与此同时,到1919年她成为了莫斯科最具权势的女人。”.

新!!: 女性主義歷史和伊涅萨·阿曼德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女性主義

伊斯蘭女性主義是女性主義的一種,關注著伊斯蘭教的女性角色。它的目標是達成所有穆斯林的平等,不管性別是男是女,不管在公共領域還是私人領域。伊斯蘭女性主義者支持以伊斯蘭的模式建立女權、性別平等與社會正義。雖然伊斯蘭女性主義植基於伊斯蘭教,其支持者也運用了世俗的、歐洲的或非穆斯林的女性主義模式,並且將伊斯蘭女性主義視為世界女性主義運動的一環。該運動的支持者不斷強調《古蘭經》裡的平等觀念,並鼓勵人們研究《古蘭經》、聖訓以及沙里亞法規關於建立平等正義社會的論述,以便質疑父權體制詮釋下的伊斯蘭教。總的來說,伊斯蘭女性主義可以被歸類為伊斯蘭教裡的解放運動。.

新!!: 女性主義歷史和伊斯蘭女性主義 · 查看更多 »

後殖民女性主義

後殖民女性主義(),是一種女性主義流派,它是回應原本女性主義似乎僅以西方文化中的女性經驗而產生。後殖民女性主義試圖說明種族主義以及殖民主義造成長期以來的政治、社會、文化影響,使非白人、非西方的女性在受到影響。 1後殖民女性主義源自於對已開發國家女性主義理論家的批評,指出他們傾向於將主流女性主義者的觀念用於全世界,並認為這些觀念無法用於非西方國家的女性的境況。2 後殖民女性主義認為,使用「女人」一詞並視之為一個同質性的群體,會只以性別而忽略了從社會階級、種族、族群、性傾向來看待她們。3後殖民女性主義者也試圖將原住民族和其他第三世界的女性主義運動納入主流的西方女性主義。 後殖民女性主義有時會受到主流女性者批評,認為因為會讓女性主義分裂而削弱了更廣泛女性主義運動的力量。 5有時也被批評仍帶有西方的偏見。.

新!!: 女性主義歷史和後殖民女性主義 · 查看更多 »

第二代朗達女子爵瑪格麗特·麥克沃思

格麗特·黑格·麥克沃思,第二代朗達女子爵,JP(Margaret Haig Mackworth, 2nd Viscountess Rhondda,),英國威爾斯女貴族,是20世紀活躍於兩戰期間的女權主義者和企業家,她在1920年創立女權周刊《時勢》,並在1926年至1958年間擔任周刊編輯。 朗達女子爵於1908年加入婦女社會及政治聯會,早年以激進手段為婦女爭取普選的權利。在1913年,她當眾焚燒一個郵筒以示抗議,事後被判入獄,結果在獄中絕食五天才獲得假釋。除了女權運動外,她還在1910年代開始接掌父親的煤業和報業業務,逐漸成為當時英國罕有的商界女性領袖人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於1915年5月與父親從美國乘搭盧西塔尼亞號郵輪回國,郵輪中途被德軍潛艇擊沉,從海難獲救的經歷激發她在一戰後期參與不少公職,當中包括出任威爾斯的婦女軍事服務總監、首席婦女招募管制官以及婦女諮詢委員會委員等。 朗達女子爵在1920年代起醉心經營自己的《時勢》周刊,歷年來投放於周刊的資助金額高達25萬英鎊,並且耗用了她大部份的家財。晚年的她雖然身患胃癌,但到臨終前仍堅持親自打理業務,又透過發起募捐運動,使周刊得以繼續維持下去。另外,自1918年繼承父親的子爵爵位後,她多年來不斷爭取女性貴族在上議院議政的權利,但這個願望要到1958年她逝世的同一年才得以實現。.

新!!: 女性主義歷史和第二代朗達女子爵瑪格麗特·麥克沃思 · 查看更多 »

第二波女性主義

二波女性主義()是女性主義者的一場社會運動,最早開始於1960年代初的美國,最終波及至整個西方世界和其他地區。儘管社會運動持續到1980年代初,但是該波思潮後來在世界持續造成種種影響,影響包括土耳其、以色列等國家。內容包括爭取性別平等、生育權、墮胎、避孕、離婚、女性的工作權利等,也讓社會開始關注家庭暴力及婚內強姦等社會議題。 第二波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有Camille Paglia,Germaine Greer。.

新!!: 女性主義歷史和第二波女性主義 · 查看更多 »

美國憲法第十九修正案

美國憲法第十九修正案(Nineteenth Amendment;Amendment XIX)禁止任何美國公民因性別因素被剝奪選舉權。修正案於1920年8月18日達到足夠數量的州認可後生效。憲法原文把選舉資格的認定交給了各州,但直到1910年代多數州仍剝奪女性的選舉權。第十九修正案是美國女性選舉權運動的頂點,在這之前支持者已多次在地方和國家層級爭取這個權力。修正案實質上推翻了(Minor v. Happersett),美國最高法院在這個案件中無異議的裁決第十四修正案並不賦予女性選舉權。 蘇珊·安東尼和伊莉莎白·史旦頓(Elizabeth Cady Stanton)於1878年起草和提出這修正案;國會於四十一年後的1919年把修正案送交各州認可。一年後,在田納西州同意後,足夠數量的州認可了這修正案,修正案被正式的加入美國憲法。1922年在審理萊瑟訴加內特案時,美國最高法院駁回了第十九修正案是在違憲下通過的主張。.

新!!: 女性主義歷史和美國憲法第十九修正案 · 查看更多 »

貓捉老鼠法

貓捉老鼠法案(The Cat and Mouse Act,Prisoners (Temporary Discharge for Ill Health) Act),英國於1913年通過的法案。當時女權運動者尤其是婦女社會政治聯盟(WSPU)的成員,因參與社會運動被捕入獄後,不少人以絕食抗議,為免女囚絕食致死,该法案允许政府把女囚釋放,待身體狀況復元後,再以同样罪名拘捕入獄继续服刑。因猫具有先逗弄老鼠再将其杀死的习性,该法案被WSPU称为貓捉老鼠法案。.

新!!: 女性主義歷史和貓捉老鼠法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