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奠濟宮

指数 奠濟宮

奠濟宮,址在臺灣基隆市仁愛區,是臺灣基隆市市中心的一座廟宇,主奉開漳聖王,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又稱為聖王廟、聖公廟、聖王公廟等。奠濟宮與「基隆城隍廟」、「基隆慶安宮」,合稱為「基隆三大廟」,基隆廟口夜市即以奠濟宮得名,並以奠濟宮為中心向周邊街道發展。「後殿」清甯宮原為道光年間泉州人所建以奉祀水仙王的殿宇,日治時期因故與奠濟宮合併。而奠濟宮歷經整修後,廟中仍存有清同治年間的石柱,另外還有古碑。.

目录

  1. 8 关系: 基隆奠濟宮基隆市基隆廟口基隆護國城隍廟北管聖公廟雞籠中元祭清甯宮

基隆奠濟宮

#重定向 奠濟宮.

查看 奠濟宮和基隆奠濟宮

基隆市

基隆市是位於臺灣東北部的都市,為中華民國臺灣省的3個市之一,古名「雞籠」,以深水谷灣之天然港灣著名,乃臺灣最北端的都市,境內的基隆港又是北臺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臺灣頭」與「臺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雨都」,與南臺灣的高雄並列為臺灣兩大。人口約37萬人。全市百分之95土地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有少量的平地與東海毗鄰。 基隆在17世紀臺灣信史記載早期,即有漢族等外來移民入墾,與世居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處,而西班牙殖民者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島作為經略臺灣的基地;但到了清治雍正年間以後,基隆才逐漸有大批漢族進行開墾,而發展成為市鎮。清治末期,基隆因航運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周邊有豐富的煤礦蘊藏,官方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將原名「雞籠」更改為基隆,開啟了都市發展的歷史。日治時期,日本當局以基隆做為全臺首要航運門戶,大力進行港口興築與市區建設,使基隆崛起成為臺灣主要都市之一,人口排名曾僅次於臺北、臺南、高雄而躍居全臺第四。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然而經歷十大建設後臺灣航運中心南移、市區與港口發展腹地受限、港口擴建計畫受阻、鄰近臺北造成的磁吸效應,導致基隆逐漸走向沒落,逐漸轉型發展為臺北都會區的衛星都市之一,其後更因為六都升格直轄市帶來的磁吸效應而造成基隆市人口嚴重外流。 憑藉著歷史遺跡與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基隆也是北臺灣觀光地之一,並擁有廟口夜市、巷弄小吃、豐富海產等獨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查看 奠濟宮和基隆市

基隆廟口

基隆廟口是位於台灣基隆市仁愛區愛四路20號的小吃市集,以仁三路上的聖王公廟(奠濟宮)為中心聚集,是全台灣最著名的夜市之一,基隆市民在口語上又常以「廟口」稱之 - 美食饗宴 - 基隆市觀光旅遊服務資訊網。全天24小時皆有店家在此營業,每到晚間夜市時段時更為熱鬧,所以也稱為廟口夜市。.

查看 奠濟宮和基隆廟口

基隆護國城隍廟

基隆護國城隍廟,簡稱基隆城隍廟,為一主奉基隆廳城隍的城隍廟,與奠濟宮、慶安宮合稱為「基隆三大廟」。此外該廟還奉祀西秦王爺、城隍夫人、城隍公子、文武判官、陰陽司、諸司、日夜游巡、范謝將軍、牛馬將軍、枷鎖將軍等。.

查看 奠濟宮和基隆護國城隍廟

北管

北管為中国大陆閩南與台灣流傳廣遠的傳統音樂,歌曲及戲劇表演。這裡面,又影響台灣為最深。21世紀的台灣,北管音樂雖較少有完整性的表演,但是其音樂仍常見於迎神賽會,陣頭,甚至傳統或現代布袋戲表演上。 借用中國北方音樂戲劇元素與官話(就是京劇稱為中原音韻、中州韻的湖廣話)而得名的北管,與使用南方音樂元素的南管互為對應。.

查看 奠濟宮和北管

聖公廟

聖公廟可能指以下的廟宇:.

查看 奠濟宮和聖公廟

雞籠中元祭

中元祭,或逕稱為「基隆中元祭」,是每年農曆七月於台灣北部的基隆地區舉辦的中元法會,為台灣重要民俗祭典,並名列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台灣十二大地方慶節」之一。其以中元節為核心,涵蓋相關民間宗教儀式與官方、民間的週邊藝文活動。大體上從農曆七月一日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歷經十二日主普壇開燈放彩,十三日迎斗燈遶境祈福,十四日放水燈遊行、海濱放水燈頭以及十五日公私普渡、跳鍾馗,八月一日的關龕門等,祭典活動時間長達一個月。於2008年1月29日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為「國家文化資產」之國定重要民俗。.

查看 奠濟宮和雞籠中元祭

清甯宮

#重定向 奠濟宮.

查看 奠濟宮和清甯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