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5 关系: 努尔哈赤,女真大字,女真文,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契丹語,完顏杲 (應國公),中华文化,中國,中国书法史,中文信息处理,康丹,征服王朝,徒单克宁,北大王墓志,刘浦江,简化字,繁体字,维亚切斯拉夫·彼得洛维奇·扎伊采夫,罗福成,直書文字,西夏文,语素文字,辽世宗,辽庆陵,辽朝,辖得里,述律糯思,蒲察鼎寿,蒙古语,金光平,金朝,蕭韓家奴 (休堅),蕭陽阿,蕭樂音奴,耶律只沒,耶律庶成,耶律倍,耶律魯不古,耶律阿保机,東亞文字排列方向,汉字,满族,漢字文化圈,文字。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a ;1559年-1626年9月30日),爱新觉罗氏,出身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世家旁系,祖父觉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挥使,父亲塔克世为觉昌安第四子,努爾哈赤是嫡長子,宣皇后喜塔喇氏所出。努尔哈赤少年时曾以采人参为生,常到抚顺关马市进行贸易活动。后因父祖被明朝误杀,努尔哈赤遂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复仇,开始了其建国称汗、征战一生之路。他先后征服了建州女真其他势力、海西女真诸部和部分野人女真部族,大体上统一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天命汗,建立后金,两年后誓师伐明,后金军在四年间接连攻占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等地,并迁都沈阳。 由于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继承人皇太极在改号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武皇帝,康熙元年又改为太祖高皇帝(a)。正因如此,努尔哈赤虽然没有亲自建立清朝,却仍有“清朝第一帝”之称。努尔哈赤也是八旗制度的创建者,他将来源于女真诸部的松散力量凝聚在八旗制度之下。努尔哈赤还令手下大臣、学者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文字来拼读女真语(满语),解决了当时女真人(满洲人)书面交流只能使用蒙古文或汉文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努尔哈赤善于组织、长于用兵,一生少有败绩,且常有以少胜多、以弱克强之战,其进兵辽东时期所采用的屠杀和奴役人民的严酷手段给辽民带来了深重的磨难。.
查看 契丹文和努尔哈赤
女真大字
女真大字是用于书写女真语的一种文字,与女真小字统称女真文。女真族初始没有文字,12世纪生女真完颜部在今中国东北及俄罗斯远东海滨省一带建立金朝后,借用辽朝契丹人统治者使用的契丹文书写文书。因契丹文基于蒙古语族的契丹语,而女真语属于满-通古斯语族,在书写中多有不便,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因此命学过契丹文和汉文的完颜希尹与叶鲁创造女真的本族文字。于是希尹等根据契丹大字的造字法创造了女真大字,于金太祖天辅三年农历八月(1119年)下诏颁行于众。此后金熙宗完顏亶又根据契丹小字创造了女真小字,于天眷元年(1138年)颁行。女真大字与女真小字同时并用。天眷元年农历九月,金熙宗下诏,“百姓诰命,女直、契丹、汉人各用本字,渤海人同汉人。”,女真大字首次用于官方文书。而后皇统五年(1145年),又有“初用御制小字”的记载,女真小字开始用于书写官方文书。 女真大字与女真小字的区别没有契丹大字与契丹小字的区别大,使得现代学者很难分辨大小字。《金史》中对女真大字的造字方法作了简明的阐述: 然而却没有说明女真小字的造字由来。如果按照女真大字出于契丹大字,则女真小字当出于契丹小字,那么现存遗留的字迹则是女真大字而非女真小字,但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学术界尚无法作出结论。另一种可能是《金史》所载的“御制小字”之说并非属实,或仅仅是对女真大字作了少许修改而已。.
查看 契丹文和女真大字
女真文
女真文(女真文: )是女真族曾用来记录女真语的文字。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女真文创制于12世纪金國建立後不久,与汉字同为官方文字。 女真语名词有10个格,有音节式、辅音式两种复数后缀。女真字結構簡單,筆畫有橫、直、點、撇、捺等。書寫方式自上而下,由右向左換行。女真字制定後,成為金國官方通行文字,對金國社會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元灭金国后,金国人民,包括女真族,被蒙古人划分为汉人,几乎已经不再使用女真文字。元朝后,女真语中融入了大量外来词。 明朝初年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中还有少量使用。永乐年间四夷馆编写的《华夷译语》有女真馆杂字和来文,是研究女真文最主要的参考资料。1413年树立的永宁寺碑是现存唯一金朝灭亡之后的女真文碑刻,在黑龙江下游今俄罗斯特林附近。在中国大陆地区之外,还在原金国统治的其他区域发现女真文的石碑以及书册,包括俄罗斯、朝鲜和蒙古国。 明朝后期女真文已经消亡,明朝和女真的交流媒介变为蒙古语。后金创制的满文也采用蒙古字母,和女真文没有关系。 現存女真大字石刻共計12件,其中11件屬金代、1件屬明代。.
查看 契丹文和女真文
契丹大字
契丹大字是契丹語的一種文字,與契丹小字统称契丹文。.
查看 契丹文和契丹大字
契丹小字
契丹小字是契丹語的一種文字,與契丹大字统称契丹文。.
查看 契丹文和契丹小字
契丹語
契丹語是契丹人的語言,現已絕跡,一般認為屬於蒙古語族Janhunen, Juha (2003): Para-Mongolic.
查看 契丹文和契丹語
完顏杲 (應國公)
完颜杲(),本名撒離喝。金朝宗室、开国功臣,金安帝跋海六世孫,胡鲁补山之子。 撒離喝骁勇有才,被太祖完颜阿骨打喜爱,侍从军中。1127年,从完颜宗翰率军伐北宋,攻克开封府,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受命定河北,攻克雄州,击败真定义军。1128年,攻打陕西,经营渭河以西,攻克德顺军、泾原路镇戎军,攻取保川城。1129年,攻克宁洮寨、安隆寨、河州、乐州,至西宁州。1131年,攻克庆阳、环州,陕西平,奉命总兵在要冲屯驻。1132年,收服剑外十三州,在沙会泊击败宋朝王彦七千军队。攻克金州。1133年,在饶峰关、固镇击败宋军。1136年,为元帅右监军。1140年,从河中至陕西,在凤翔、泾州、渭州与宋军作战,为右副元帅。1143年,封应国公。1150年,完颜亮即位後,猜忌撒離喝,命他为行台尚书左丞相兼左副元帅,罢除军权。十月,元帅府的令史受密旨,假造契丹小字家书,诬告撒離喝谋反。撒離喝父子在汴京被杀,全家灭族。他善写契丹文,唐乾陵的《都统郎君行记》题识,是他的手迹。1163年,金世宗追封他为金源郡王,谥号莊襄。.
中华文化
中華文化,是中國、大中華地區的文化體系,其最早的形式為發展於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的中原文化,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以及期間不斷的與外族的文化融合,形成了今日所知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指以汉文化為主體的包括眾多少數民族文化的文明。中華文化在東洋世界有很深遠的影响,並且歷史上曾經多次西傳。.
查看 契丹文和中华文化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查看 契丹文和中國
中国书法史
中國書法歷史和中国文字使用的历史一样悠久。自从甲骨文发明以来,中国书法的字体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这些书法家和书法作品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深厚传统。中国书法在古代已经是一门成熟的艺术,有丰富、完整、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很多理论著作是书法家艺术实践的总结,极大地影响了后人的书法学习和创作。.
查看 契丹文和中国书法史
中文信息处理
中文信息处理是指用计算机对中文的音、形、义等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中文信息处理是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与计算机科学、语言学、数学、信息学、声学等多种学科相关联的综合性学科。信息处理技术在现代有广泛的应用,从1980年代开始,中文信息处理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极大地提高了中文社会的信息处理效率。 中文信息处理分为汉字信息处理与汉语信息处理两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对字、词、句、篇章的输入、存储、传输、输出、识别、转换、压缩、检索、分析、理解和生成等方面的处理技术。 基於歷史、國家疆域、政治等各種問題,中文信息处理系統所需要處理的文字,有時不仅包括简体汉字、繁体汉字,也包括藏文、蒙文、壮文、维吾尔文等大量少数民族的文字,周邊國家的日語假名、諺文,还包括古汉语文字、西夏文、契丹文等各種不同的文字。 中文信息處理可以從硬體及軟體兩方面去看,以下詳述中文信息處理的發展歷史、現況及未來發展等多方面的面貌。.
查看 契丹文和中文信息处理
康丹
康丹(Daniel Kane,),澳大利亚语言学家,女真语文和契丹语文专家。.
查看 契丹文和康丹
征服王朝
征服王朝(Dynasties of Conquest)是西方漢學家德裔美国人魏復古所提出的歷史學名詞,出自他所提出的「征服王朝學說」,首次出現于他與馮家昇合著的《中國社會史:遼》。征服王朝相對於汉族王朝,意指草原民族在中國本土建立的國家與朝代,該民族吸收漢文化但刻意保持自身文化,這與吸收漢文化並徹底被漢化的滲透王朝是不一樣的魏復古與馮家昇.《中國遼代社會史》(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1949年.
查看 契丹文和征服王朝
徒单克宁
徒单克宁(),金朝莱州(今山东省莱州市)人,出自女真徒单部,原名习显。.
查看 契丹文和徒单克宁
北大王墓志
北大王墓誌是辽代的一合墓志,志石刻有契丹大字27行,共789字。志盖正面刻有篆体汉字“北大王墓誌”,背面刻有汉字21行。北大王墓位于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昆都镇的一个辽墓群中。墓志1975年冬发现,现存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 墓主人耶律萬辛生于972年,卒于1042年,重熙四年(1035年)被封为北大王。 志文所刻契丹大字字数较多,字体工整,是研究契丹大字的重要材料。目前已经释读出几十个字。.
查看 契丹文和北大王墓志
刘浦江
刘浦江(),中國歷史學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生于上海市,重庆市垫江县人。刘浦江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学士学位,后来在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任教五年,1988年调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刘浦江主要研究辽金史、宋史、中国民族史。刘浦江只有本科学历,是北京大学少有的本科学历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查看 契丹文和刘浦江
简化字
化字(simplified Hanzi《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指大陆地區的汉字简化过程中已经被简化了的汉字。目前《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收录的简化字是大陆地區最新的简化字规范。 《简化字总表》中收录的简化字大约有两千二百余个,《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大约有简化字两千五百左右。 大多数汉字并没有被简化,被称为傳承字。 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之下,简化字有时会被不精确的称为殘体字、简笔字或者俗体字。 简化字的字形一些是古來有之,如「--」與「--」本義相同,是異體字的關係,並主要來自于行书与草书的楷书化、許多偏旁等來自草書,其類推簡化字也因而來自草書。 自1976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发布的简体字表与大陆的简化字完全相同。.
查看 契丹文和简化字
繁体字
本文介绍的是与简化字对应的汉字字汇。 繁体字(unsimplified Hanzi《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un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与简化字相对,指已有简化字代替的通常笔画较多的汉字。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77页在实际生活中谈到的繁体字,实际上是指繁体字和传承字的集合。 ,或作傳統中文,與簡體中文(Simplified Chinese)相對,是使用繁體字作为書寫的最基本單元的文字系统。.
查看 契丹文和繁体字
维亚切斯拉夫·彼得洛维奇·扎伊采夫
维亚切斯拉夫·彼得洛维奇·扎伊采夫(Вячеслав Петрович Зайцев,)是俄羅斯聯邦的東方語言學者,出生於聖彼得堡,現任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IOM RAS,又譯东方写本研究所)的研究員。專長於日本研究,2005年9月加入東方文獻研究所,他從2006年4月開始成為國際敦煌項目成員,負責整理項目中所發現的西夏文,及為相關的日語文獻製作目錄。因此,2008年7月獲推荐成為Unicode負責為西夏文、女真文及契丹文編碼的國際專家小組成員,專門負責為西夏文編碼。Unicode 9.0版本的西夏文編碼工作,扎伊采夫亦是負責人之一。.
罗福成
罗福成(),字君美,祖籍浙江上虞,出生于江苏淮安,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西夏文和契丹文的专家,罗振玉的长子,有三个弟弟:罗福苌、罗福葆和罗福颐,三个都是出色的历史学家。 他毕业于江苏师范学校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兽医科。辛亥革命之后,跟随父亲去日本避居。1914年发表了《西夏译莲华经考释》1915年发表了《西夏国书类编》。 L罗 F L罗 L罗 L罗 Category:中国语言学家.
查看 契丹文和罗福成
直書文字
書文字是指現存在世上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書寫的文字系統。過往,人們一直認為在世上除了中國或鄰近受中國影響的地區所使用的文字是從上到下書寫之外,其餘的文字都是橫向書寫。 隨着人們對世界各地語言的文字的發現,另一個事實浮出水面:在非洲及東南亞有部份地區的文字都是直書,不過都是從下而上,而不是從上到下書寫。 以下詳列現時世上各種直書文字:;從上到下、從右到左.
查看 契丹文和直書文字
西夏文
西夏文是西夏仿汉字创制的,用於書寫西夏語。汇编字书12卷,定为“国书”,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还印行了字典。西夏于1227年亡于蒙古帝国,西夏文也随之逐渐湮灭无闻。如今,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经卷和手书作品,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多有发现。西夏文的创立虽然字形与汉字相仿,但避免了与汉字的雷同。西夏語属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嘉绒语关系最密切。.
查看 契丹文和西夏文
语素文字
语素文字(logogram,来自λόγος“词”和γράμμα“字符”),又称表语文字,是表示词或语素(语言的最小语义单位)的文字。它和表音文字不同:表音文字是表示语音的文字,表音文字的一个字位表示一个音位或者音位的组合。 语素文字容易与象形符号和形意符号相混淆。语素文字跟象形符号和形意符号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查看 契丹文和语素文字
辽世宗
遼世宗耶律阮(),中国遼朝第三位皇帝(947年5月16日-951年10月7日在位),在位4年。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里(今中国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人,姓耶律,汉文名阮,契丹文名兀欲(又名隈欲、烏雲),他是大契丹国(後改称大辽国)皇太子、人皇王、東丹国王、遼義宗让国皇帝(追尊,未即位)耶律倍的長子、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长孙、太宗耶律德光之侄。 阿保机死后,世宗耶律阮之父人皇王耶律倍在权力斗争中失利,未能即位为帝,耶律阮遂失去继承皇位的权利。人皇王後来愤而投奔后唐,终于客死他乡。耶律阮则留在国内,后随叔父太宗耶律德光南征後晋。太宗在北归途中病逝后,耶律阮被随军将领拥立为帝,是为辽世宗。但世宗即位后发生多起夺权事变,统治活动被严重干扰,最终遇刺身亡,在位仅四年有余,其堂弟耶律璟继位,是为辽穆宗。 世宗虽在辽代诸帝中享国最短,却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受其父耶律倍的影响,世宗在位期间推崇汉文化,推广中原制度,在世宗之孙圣宗时最后完成,促进了辽国社会的发展。.
查看 契丹文和辽世宗
辽庆陵
庆陵,是中国辽朝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祖孙三代的陵园,辽圣宗永庆陵、辽兴宗永兴陵、辽道宗永福陵的总称。 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庆州城址北约十公里的山麓,辽朝叫庆云山。从东向西,葬有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三帝,永庆陵、永兴陵、永福陵也称东中西三陵。随葬文物有石刻的契丹小字的哀册,是研究契丹文字的重要史料。陵内有享堂、羡道、庑殿等遗迹。陵中壁画,所画契丹人髡头,有契丹小字榜题的人物像。东陵(永庆陵)巨幅四季山水壁画,表现辽朝皇帝四时捺钵的形象。.
查看 契丹文和辽庆陵
辽朝
遼朝(916年-1125年),國號大遼,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從西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攻滅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張正明(1979年):《契丹史略》,225頁。,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史學界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徐俊(2000年):《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225頁–261頁。遼朝滅後晉,因此自居為繼承後晉正統。依據五行德運說的五行相生規律,後晉的「木」德之後為「水」德,因此遼朝以水為德運,並相應以黑色為正色。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成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英語作Cathay)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查看 契丹文和辽朝
辖得里
萧霞赖,遼朝(契丹)官员,又作辖得里。锄得部人。锄得部即初鲁得部,为萧氏。 自辽太祖诸弟之乱,北府南府宰相名族多罹祸,其位久虚,913年三月,辽太祖以夷离毕只里古摄南府宰相,辖得里摄北府宰相,总管政务。据《萧孝恭墓志》,辖得里为萧惟信、萧惟忠之先祖,爱新觉罗乌拉熙春的《初鲁得氏族考》认为辖得里即萧惟信、萧惟忠的五世祖萧霞赖,以契丹文音译以为辖得里当为辖里得之误。921年,以皇弟耶律苏为南府宰相。926年九月初八日,南府宰相耶律苏卒。萧霞赖为南府宰相。.
查看 契丹文和辖得里
述律糯思
述律糯思,述律平五世祖,生约于中晚唐时期,《辽史》称述律氏“本回鹘糯思之後”或“其先回鹘人糯思”,不过述律平本人并不通晓回鹘语,南宋叶隆礼的《契丹国志》称述律氏为“本国契丹人也”。述律氏其后被賜姓萧(与审密部的拨里、乙室已萧氏,并称外戚三族),而辽太宗、穆宗、景宗、兴宗、道宗等辽朝五位皇帝的生母述律平、蕭撒葛只、蕭溫、蕭耨斤、萧挞里皆出自述律氏。.
查看 契丹文和述律糯思
蒲察鼎寿
蒲察鼎寿,本名和尚,女真人,蒲察氏,上京曷速河人。金朝大臣,钦怀皇后的父亲。.
查看 契丹文和蒲察鼎寿
蒙古语
蒙古语是蒙古民族说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語族。蒙古语有很多方言,主要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卫拉特语)、北部方言(布里亚特语)和东部方言(科尔沁-喀喇沁)。蒙古语接近辽国的契丹语,但是由于契丹文尚未完全解读,很难进行语言历史比较。 现在中国内蒙古以傳統蒙古語字母书写,並和簡體中文一起並列使用,而蒙古國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時期由於苏联影响,废除了传统蒙文,主要使用西里尔字母,現已恢復使用傳統蒙文,使用量較少。 为了方便,这里使用的是蒙古文的转写,这种写法代表蒙古语在13世纪的发音,与现在的方言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从这种写法可以推断现在各种方言的读音,而进行相反的转换(从现在的发音推断古蒙古语的发音)则很困难。.
查看 契丹文和蒙古语
金光平
金光平(),本名恒煦,爱新觉罗氏,满族,契丹文、女真文字学家,清朝末代镇国公。.
查看 契丹文和金光平
金朝
金朝,国号大金(女真文: ;1122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女真人原為遼朝的藩屬,女真人首領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於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大金立國後,與北宋定「海上之盟」向遼朝宣戰,於1125年灭辽,然北宋两次战辽皆败,金隨即撕毀與北宋之約,兩次南下中原,於1127年灭北宋。迁都中都時,領有華北地區以及秦嶺、淮河以北的華中地區,使南宋、西夏與漠北塔塔兒、克烈等政权和部落臣服而稱霸東亞。金朝佔領華北中原,因此以中國正統王朝自居。因其滅北宋,金朝從意識形態上認為宋朝正朔已亡,不承認南宋為正統,並根據五行相生的原則選取生自宋朝「火」德的「土」德為王朝德運。 金世宗與金章宗時期,金朝政治文化達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後期逐漸走下坡。金軍的戰鬥力持續下降,即使統治者施以豐厚兵餉也無法遏止。女真人與漢族的關係也一直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道路。金帝完顏永濟與金宣宗時期,金朝受到北方新興大蒙古國的大舉南侵,內部也昏庸內鬥,河北、山東一帶民變不斷,最終被迫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而後為了恢復勢力又與西夏、南宋交戰,彼此消耗實力。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南北夾擊之下滅亡。 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時對群臣說:「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於是,以“大金”為國號,望其永遠不變不壞也。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故国号名金,在部份文献中,“金源”因此成為金朝的代稱,現代學者研究指出,「金」實為女真的漢譯,大金國意同「女真國」。 金朝作為女真族所建的新興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質濃厚。初期採取貴族合議的勃極烈制度。而後吸收遼朝與宋朝制度後,逐漸由二元政治走向單一漢法制度,使金朝的政治機制得以精簡而強大。軍事方面採行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度,其鐵騎兵與火器精銳,先後打敗許多強國。經濟方面大多繼承自宋朝,陶瓷業與煉鐵業興盛,對外貿易的榷場掌控西夏的經濟命脈。女真貴族大肆占領華北田地,奴役漢族,使得雙方的衝突加劇。當金朝國勢衰退時,漢族紛紛揭竿而起。 金朝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逐漸趨向漢化,中期以後女真年輕人改漢姓、著漢服的現象普遍,金廷屢禁不止。金世宗積極倡導學習女真字、女真語,但仍無法挽回女真漢化的趨勢。雜劇與戲曲在金朝得到相當的發展,已盛行以雜劇的形式作戲。金代院本的發展,為後來元曲的雜劇打下了基礎。醫學與數學都有長足的發展,金元四大家的學說為中醫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天元術的精進與《重修大明曆》的修編為後來元朝數學帶來重要的影響。.
查看 契丹文和金朝
蕭韓家奴 (休堅)
萧韩家奴(),字休坚,辽朝契丹涅刺部人。 萧韩家奴通晓契丹文、汉文,统和十四年(996年)为官,历任右通进、典南京栗园、同知三司使事。重熙四年(1035年)转任天成军节度使、彰愍宫使,后为翰林都林牙兼修国史、归德军节度使。 萧韩家奴清正俭洁,善诗文,辽兴宗命为诗友。萧韩家奴说以辽穆宗为贤主,讽谏辽兴宗:“穆宗虽暴虐,省徭薄赋,人乐其生。终穆宗之世,无罪被诛,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萧韩家奴为翰林都林牙,兼修国史和起居注官。重熙十三年(1044年)上疏皇帝请按“唐高祖创立先庙,尊四世为帝”之例,追尊祖先名号,辽兴宗于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追尊太祖之祖为简献皇帝,庙号玄祖,祖妣为简献皇后;太祖之考为宣简皇帝,庙号德祖,妣为宣简皇后”。乾统三年(1103年),天祚帝“尊太祖之高祖曰昭烈皇帝,庙号肃祖,妣曰昭烈皇后;曾祖曰庄敬皇帝,庙号懿祖,妣曰庄敬皇后”。 萧韩家奴将辽兴宗射猎于秋山,侍从数十人被熊虎伤死的事情写在史书上,兴宗命他删去,萧韩家奴坚持如实记录。皇帝最后说:“史笔当如是。” 萧韩家奴与耶律古欲、耶律庶成等编纂实录20卷,称《遥辇至重熙以来事迹》,又称《辽国上世事迹及诸帝实录》、《先朝事迹》。加上辽圣宗室昉、邢抱朴编纂《统和实录》,辽道宗耶律孟简编录耶律曷鲁、耶律屋质和耶律休哥《三人行事》,天祚帝耶律俨编纂《皇朝实录》70卷,即辽朝的国史资料。 萧韩家奴又奉诏纂修《礼典》3 卷,将《通历》、《贞观政要》和《五代史》等翻译成契丹文。有诗文集《六义集》12卷,今佚。.
蕭陽阿
蕭陽阿,遼朝(契丹)政治人物、軍人,字稍隐。 蕭陽阿认识契丹文字和漢字,通天文、相法。父亲去世,自五蕃部亲自挽着丧车到奚王岭,孝行受到赞賞。 蕭陽阿十九岁时为本班郎君。历任铁林軍、铁鷂軍、大鷹軍詳隐。乾統元年(1101年),由烏古敵烈部屯田太保改任易州刺史。天祚帝寵臣劉彦良到易州,仗势横行,萧陽阿掣肘劉彦良的行動。劉彦良回京,誣告蕭陽阿、朝廷派人代蕭陽阿为刺史。易州之民一千余人到宮阙請願留任蕭陽阿、当日任命蕭陽阿为武安州观察使。历任烏古涅里軍節度使、順義軍節度使、彰信軍節度使,权知知東北路統軍使事。 耶律狼不、耶律鐸魯斡叛乱,萧陽阿率麾下三十人追捕,身負两处傷,生擒十余人,送到行在。因为没有擒获首魁,被免官。后来担任臨時南京留守,去世。.
查看 契丹文和蕭陽阿
蕭樂音奴
蕭樂音奴,字婆丹。辽国文化人物、軍人。契丹人,奚六部敞稳蕭突呂不六世孫。蕭拔剌之子。 蕭樂音奴容貌雄偉善于辩論,通曉契丹文字、漢字。得意騎马射箭、蹴鞠,与当時名士相交。四十岁开始出仕担任護衛。参加镇压耶律重元之乱,因功转任護衛太保。改任本部南剋、旗鼓拽剌詳稳。监障海東青鶻,獲得白花十三回,賜榾柮之犀和玉吐之鶻。任五蕃部節度使,去世。子蕭陽阿。.
查看 契丹文和蕭樂音奴
耶律只沒
耶律只沒,又作耶律長沒、耶律質睦,为辽世宗庶长子,甄皇后所生。可能因系汉女所出故,有的记载作第三子。 慧敏好學,懂漢字、契丹文,善於賦詩。969年,與宮女私通,被遼穆宗鞭笞,刺一目,受宮刑,候斬。二月,穆宗被刺殺,只沒的三弟遼景宗耶律賢即位,赦免兄长,封為寧王,976年,因為妻子造毒酒,被奪爵,流放烏古部。983年,遼聖宗即位,耶律只沒復爵,后病死。有《移芍藥詩》《放鶴詩》。.
查看 契丹文和耶律只沒
耶律庶成
耶律庶成,遼朝中期學者,字喜隱,小字陳六,皇族季父房之後,檢校太師耶律吳九的兒子。 他自幼好學,通契丹文、漢文,工於詩。遼興宗重熙年間,入仕,補牌印郎君,任樞密直學士。他和蕭韓家奴各進《四時逸樂賦》,被興宗賞識。入宮中,參與決策。1038年,出使西夏。1044年六月,為翰林院都林牙。奉命和蕭韓家奴、耶律谷欲一起主持編集遼國上世事蹟和諸帝《實錄》二十卷。1046年,編《禮書》三卷。後來遵詔書和樞密副使蕭德一起修定《律令》。他通曉醫藥,奉命以契丹文翻譯《方脈書》。後來被妻子胡篤誣告,奪官貶為庶耶律。出使吐蕃十二年,遼道宗清寧年間回國,被昭雪復為皇族。有詩文傳世,現今不傳。弟耶律庶箴。.
查看 契丹文和耶律庶成
耶律倍
耶律倍(约899年或900年-937年1月7日)是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里(今中國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东)人,姓耶律氏,汉姓刘氏,汉名倍,契丹名图欲(或作突欲、托雲等),曾模仿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取筆名黃居難,字乐地。他是大契丹国(后改称大辽国)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和追尊的章肃皇帝耶律李胡的长兄,辽世宗耶律阮的父亲,东丹国国王(称人皇王,一般也通称东丹王,926年-930年在位)。他生前为大契丹国的皇太子(916年-927年在位),但未即位为皇帝,其子耶律阮(辽世宗)即位后被追尊为帝,以后的辽代诸帝除辽穆宗耶律璟外都是他的子孙。 由于耶律倍在死后被追尊为皇帝,史书中除了称他为太子倍、人皇王或东丹王外,也常以其庙号义宗、第一个皇帝谥号让国皇帝和第二个皇帝谥号文献皇帝等称之。 耶律倍作为统辖一方的君主,其政绩并不突出,但他文武双全,不但是统兵的战将和军事谋略家,更集藏书家、阴阳学家、医学家、音乐家、文学家、翻译家、汉学家和画家等于一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家学者,在文化和艺术方面颇有成就,堪称有辽一代第一位大艺术家。.
查看 契丹文和耶律倍
耶律魯不古
耶律魯不古(生卒年不詳),字信寧,辽国(契丹)政治人物、軍人。耶律阿保機从侄。 耶律阿保機制定契丹国字,魯不古協助有功,任林牙、监修国史。率偏師为西南边大詳稳,討伐党項有功。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受到末帝李从珂攻击,向契丹求救,魯不古把使者送到朝廷。辽太宗率军親征,魯不古随軍,在太原之北击破後唐大将張敬達。会同初年,从軍对党項征战,多俘获敌军后凱旋。天禄年間,任于越六年,为北院大王。五十五岁去世。.
查看 契丹文和耶律魯不古
耶律阿保机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清輯本《旧五代史》改譯安巴堅,汉名耶律亿,是大契丹國的第一位皇帝(916年3月17日-926年9月6日在位),在位10年。 《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刘、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喇、石抹”。《金史·国语解》记载:“移喇曰刘,石抹曰萧”。.
查看 契丹文和耶律阿保机
東亞文字排列方向
東亞的漢字圈語文使用的方塊字可以橫書或者縱書。橫排文字左右並排;縱排則指由上而下排列。一種語文沒有限定書寫方向,而橫排、縱排、甚至混用均可,是現代語言文字比較少見的現象,是方塊字語文的一種特色。 傳統的漢文、以及受其影響的日文和朝鮮文都是縱排的,亦即先由上至下書寫,一行寫完再向左方發展。因此,縱排的書籍都是開左邊、往右邊翻的。漢字以及日語假名的筆劃結構也適合這種書寫原理。 傳統上漢字只能直寫,匾額、招牌這些右至左橫排書寫的特殊情形,其實是一字一行的直寫。在歐洲語文的影響下,漢字圈於近代開始出現由左至右橫排書寫,寫完一行向下發展。時至今日,中國大陸的普通印刷品和朝鮮文甚至幾乎完全不用縱排。 同属东亚的蒙古的拼音文字蒙古语则有两种书写方式:在中國内蒙古使用的傳統蒙古语字母是縱排的,即先由上至下書寫,但與中、日、韩文不同的是,写完一列後向右发展,而不是向左;在蒙古国则使用从俄国引入的西里尔字母,由左至右横排。此外滿文、錫伯文亦是由上而下書寫。而越南文在早期使用模仿自漢字的喃字,也可直書(如春聯),而拉丁化的越南文由於採用西式的橫書方式,無法像喃字一樣以直書表示。.
查看 契丹文和東亞文字排列方向
汉字
漢字,在中國亦称中文字、国字、唐字、方塊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指示会意文字--体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Defrancis (1990); 蔣為文 (2005), (2007)",為中國上古時代的汉族先民所發明創製,其字體也歷經過長久改進及演變。目前确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春秋戰國與秦朝的籀文、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產生隶书、草书以及楷书(以及衍生的行书),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為與少數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才開始通用,為日文借詞。 作為華語的書寫文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為實務上的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除了漢語之外,古代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 現代漢語漢字大致分成中文字與簡體字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香港、澳門以及臺灣,而後者由中国大陆制定使用,并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亚等國家采用。非漢語体系中,日本对部分汉字进行了简化、称为新字体,韓國也製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範;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北韓、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華语及簡化汉字是聯合國的六個工作語言之一。.
查看 契丹文和汉字
满族
满族(a),全稱滿洲族 ,清代官称满洲,因以红缨为传统帽饰,故有红缨满洲之名,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普查人口数量为10,410,585人,为中国的第四大族群,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满族及其先民靺鞨、女真曾经在中国历史中先后建立渤海国、金朝和清朝。 目前满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此外,河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及北京等31個省市自治区也有广泛的人口分布。除了散居之外,满族也有自己的聚居区,如新宾、岫岩、青龙、丰宁、伊通、清原、围场、宽城、本溪、宽甸、桓仁满族自治县,还有凤城及北镇两个享有民族县待遇的县级市和满族的民族自治乡镇300余个。.
查看 契丹文和满族
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Sinosphere)有時稱為東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中華文化圈,是指歷史上受中國及中華文化(或漢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共同使用漢字、文言文作為書面語之文化圈。日-zh-hans:朝;zh-hant:韓-越大多不使用漢語雅言作為口頭語言交流媒介,故漢字文化圈範圍大於漢語圈(Sinophone)。 涵蓋國家包括中國以及歷史上曾受中國皇帝冊封或曾向中國王朝朝貢之周邊國家或民族。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農耕民族,存在冊封體制,從中國歷代王朝引進國家制度、政治思想、中華法系,並發展出相似之文化和價值觀,但與中國保持著相對政治獨立。漢字文化圈所覆蓋地域與現代劃分之東洋地區很大程度重合,包括了中國大陸、澳門、香港、臺灣等漢語地區,古代的越南(京族)、朝鮮半島(朝鮮族)、日本列島(大和族)、琉球群島(琉球族)等。日本歷史學者西嶋定生提出之「東亜(東洋)世界論(冊封體制論)」,形成了歷史學上之「文化圈」概念模型。 漢字誕生地中國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半島、日本、蒙古等地,歷史上完全使用漢字或與本國固有文字混合使用,古代官方及知識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和--稱為“漢文”)作為書面語言,但漢字文化圈並不使用漢語雅言作為口頭媒體。另外,有些遊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雖然位於漢字文化圈地區內,但不使用漢字。在現代-zh-hans:朝鲜;zh-hant:韓-語、越南語和日本語中,六成以上詞彙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之漢字詞所組成。另外日本假名和越南喃字皆是從漢字衍生之文字,朝鮮半島諺文雖為自創文字但亦能跟日文假名一樣和漢字一同混合使用。東洋世界各國歷史上都曾經使用過漢字。聯合國成立後,中文為聯合國六種正式語言之一。.
查看 契丹文和漢字文化圈
文字
原始文字是人类用来紀錄特定事物、簡化圖像而成的書寫符號。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有些是以形表意,有些是以形表音,其中有表意文字(象形文字,即以形表意的文字),與語音無甚關係,中國文字便是從此漸次演變而成。有些中文字可以從表面、部首、字旁看到一些聯繫旁通的字義。而這些特色是拼音文字所沒有的。所以古代中國文字在不同的語系區域是擁有不同發音的,即方言的存在。漢朝已經被鄰近的族群借用其文字用作為書寫紀錄。一般认为,文字是文明社会的标志。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文字是在阶级社会出現后产生的。 有些文字是以形表音的图画文字,其后歷經不同演變,部分發展成语言的符号系统,後亦可用來紀錄人生經驗與見聞。 以形表音的图画文字经过不断的发展,從古埃及文、羅馬文字、及拉丁文字則发展到后期都成为語音符號,即外文的字母,不同的外文字母合併成一個外國文字。由於不同字母分別付予一個音,不同的字母合併成切音(混音),形成音節,合併不合的音節,成為了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
查看 契丹文和文字
亦称为 契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