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5 关系: 劉志達,十大弟子,十三棍僧救唐王,大奧 ~誕生【有功·家光篇】,大奧~永遠~【右衛門·綱吉篇】,天竺菩提树,天授五法,三净肉,三法印,五見,张青,念珠,出家眾,八里西龍巖,破碎虚空,禅宗,素食主義,紧那罗,紫柏真可,羅漢腳,結夏安居,牟尼,白蛇传,首山省念,马祖道一,辟支佛,迦叶尊者像,錫杖,阿姜敦,阿蘭若,脅尊者,释迦牟尼,金山法海,釋廣欽,苦行,苦行僧,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派,李秉霄,楞伽師,淨土崇拜,源義經,摩訶迦葉,慧可,智顗。
劉志達
劉武秀,名裔,字武秀,一字其秀,法名志達,唐朝人,本為佛教僧侶,人稱劉法主,歿後被封為「普照真濟大師」,後又成為閭山派尊重的神靈,。.
查看 头陀和劉志達
十大弟子
十大弟子是佛陀在世時十個主要弟子。.
查看 头陀和十大弟子
十三棍僧救唐王
十三棍僧救唐王是中国的一个传说故事,由于电影《少林寺》而使这个传说变得广为人知。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最早见于民国初年梁启超为《中华新武术棍术科》一书所作的序,文中说: 隋大业末,天下乱。流贼万人,将近少林寺。寺僧将散走。有老头陀短棍冲贼锋,当之者皆辟易,不敢入寺。乃选少壮僧百人授棍法。唐太宗李世民征王世充,用僧众以棍破之。叙其首功者十三人。 此后姜容樵在《少林棍法》中也持此说,韩慕侠为之作序,也持这一说法。 然而根据现存《秦王李世民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唐太宗赐少林寺教》、《皇唐嵩岳寺碑》等碑文,只有提到昙宗等13人擒王仁则的记载,并没有少林僧人用棍和救李世民的记载。而史籍中更没有唐宋时期少林僧人用棍习武的记载。.
查看 头陀和十三棍僧救唐王
大奧 ~誕生【有功·家光篇】
《大奧 ~誕--【有功.家光篇】》是改編自同名漫畫〈家光篇〉的電視劇,於2012年10月12日播出的TBS金十劇。由堺雅人主演。是電影《大奧》後,同為男女地位顛倒題材的江戶幕府時期的大奧續篇作品。.
大奧~永遠~【右衛門·綱吉篇】
《大奧~永遠~【右衛門佐.綱吉篇】》,於2012年上映的日本電影,由松竹株式會社製作改编自大奥漫畫的〈綱吉篇〉, 堺雅人(飾演右衛門佐)和菅野美穗(飾演徳川綱吉)主演。是電影《大奧》與《大奧 ~誕生【有功·家光篇】》後,同為男女地位顛倒題材的江戶幕府時期的大奧續篇作品。堺雅人為《大奧 ~誕生【有功·家光篇】》與此部作品一人飾演兩角。.
天竺菩提树
天竺菩提树簡稱菩提樹、菩提榕(学名:Ficus religiosa),是一种桑科榕属(又称无花果属)植物。原产于印度也是印度的國樹,在中国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島也有。菩提樹的別名有:神聖之樹、思維樹、畢缽羅樹、印度菩提樹、佛樹、覺樹、道樹、道場樹。是佛教三大聖樹之一,另外兩個是:無憂樹、沙羅双樹。.
查看 头陀和天竺菩提树
天授五法
天授五法,又稱為天啟五法、調達五事或提婆達多五法,是釋迦牟尼佛的從弟提婆達多(又譯天啟、天授、調達)提出的五項苦行清規,但這五項苦行的規定不被釋迦牟尼佛所接受,造成僧團分裂。後世提婆達多派仍然遵守這五項清規。.
查看 头陀和天授五法
三净肉
三淨肉,是佛教术语,在《律藏》中,指没有看见、没有听可信人说、不怀疑为了自己而杀死的动物之肉類。《律藏》規定,佛教出家眾乞食所得的食物,不能夠因為口味等因素而不食用,但如食物含有肉類,則必須屬三淨肉才允許食用。南傳上座部佛教遵守《律藏》規定,允許僧侶食用三淨肉,佛教在家弟子的五戒和八戒不需要遵守比丘戒的三淨肉規定。 在梁武帝發表《斷酒肉文》前漢傳佛教「律中無有斷肉法」二十三日。會其後諸僧尼。或猶-- 。律中無斷肉事及懺悔食肉法。其月二十九日。又勅請義學僧一百四十一人義學尼五十七人。於華林華光殿使莊嚴寺法超。奉誠寺僧辯。光宅寺寶度等三律師。昇高座御席地施座。餘僧尼亦爾。 制旨問法超等三律師曰。古人云。止沸莫若去薪。息過莫若無言。弟子無言乃復甚易。但欲成人之美使佛種相續與諸僧尼共弘法教。兼即事中亦不得默已。故今集會於大眾前。求律中意。聞諸。 僧道。律中無有斷肉法。又無懺悔食肉法。,梁武帝發表《斷酒肉文》後漢傳佛教僧團才開始遵守《梵網經菩薩戒》禁止吃肉聖嚴法師《律制生活》佛教的飲食規制:制斷肉食,皆出大乘經律,小乘國家未能見到大乘經律,故未斷除肉食,也是很難怪的,我們不必攻擊他們。即在我們中國的佛教,從東漢開始,直到梁武帝時,所有的僧侶弟子,均未斷除肉食,到了梁武帝捨道信佛,聽了《涅槃經》以後,便極力主張素食,從他本人開始,並勸一切僧俗佛子,皆斷肉食,他以朝廷的力量,來影響社會,所收的效果,自然很大。從此之後,中國佛教的素食主義,也就形成風尚了。。此後漢傳佛教主張完全素食,即使是三淨肉,出家僧侶也不得食用。日本佛教與藏傳佛教則無此完全素食習慣。此外,在漢傳大乘佛教經典中還有五淨肉之說。.
查看 头陀和三净肉
三法印
三法印(),佛教術語,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項標準,大乘佛教認為可以用這三項標準來驗證教說是否屬於佛教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其內容可見於《雜阿含經》,但將這三種教說並列,稱為三法印,可最早追溯至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提出了三相(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作為一切萬法存在之特徵。.
查看 头陀和三法印
五見
五見,又称五惡見、五利使,佛教术语,為五種惡見的合稱,包括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查看 头陀和五見
张青
張青是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外號「菜園子」,在小說第十七回「花和尚單打二龍山,青面獸雙奪寶珠寺」中首次由魯智深提及。他本在孟州道光明寺種菜,卻因為小事殺了寺裏的僧人,逃往大树坡作劫匪。他在該處結識了孫二娘,二人再一起在十字坡開設酒店,用蒙汗药为害过往行人,做人肉包子的生意。後來,他跟隨二龍山眾頭領加入梁山泊,坐上第一百零二把交椅,司職「打探聲息」、「邀接來賓頭領」並負責管理「西山酒店」。.
查看 头陀和张青
念珠
念珠,又稱唸珠、數珠,主要是指一些宗教在祈禱、歌頌、唸經、唸咒或靈修時所用的物品,一般在各種傳統宗教成員如道教、羅馬天主教、東正教、英國國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錫克教和巴哈伊教中使用。在宗教里多数用于祈禱、歌頌或靈修,如在天主教里用念珠對聖母瑪利亞赞美和在伊斯蘭教里的Dhikr。他們可能也可用於冥想,以此获得神灵的保护或身心的放鬆。.
查看 头陀和念珠
出家眾
出家眾,即出家僧伽、僧團、出家人,是佛教僧伽中,經過出家儀式,放棄原本世俗生活與家庭,發誓願遵守佛教戒律者的合稱。出家眾以比丘及比丘尼為核心。在一般的用語中,若不做特定分別時,僧伽通常是用來指出家眾。.
查看 头陀和出家眾
八里西龍巖
八里西龍巖,又稱西龍巖寺、西龍寺,是一所臺灣新北市八里區的巖仔、觀音廟,是八里信仰中心之一,與八里天后宮以及八里大眾廟並稱為八里三大古廟。亦是旅遊勝地,每年春季有許多人來此賞花。.
查看 头陀和八里西龍巖
破碎虚空
《破碎虛空》是香港作家黃易所寫的武俠小說,同時也是他個人的第一部小說,他亦表示最喜愛的也是這部作品。 由於看到《武俠世界》雜誌徵稿啟事,於是寫了第一本作品《破碎虛空》,於1986年11月寄給《武俠世界》雜誌,至隔年6月始獲雜誌通知登載,1988年香港由博益出版社出版(共三冊),1992年臺灣由皇冠出版社出版(共三冊),然而出版後未能獲得廣大讀者迴響。本篇是以真實歷史為背景,夾雜虛構人物情節的短篇武俠作品,題目上也很特別,乃是出自一首禪謁:「明還日月,暗還虛空」。因此「破碎虛空」就是超越宇宙,進入另一空間(宇宙)的意思。此境界與港漫新著龍虎門中所提及武者最高境界:超化還虛,實有異曲同工之處。 劇情主要敘述主角傅鷹深入驚雁宮和元軍精銳浴血苦戰,無意中得到《戰神圖錄》,到最後破碎虛空的故事。《破碎虛空》全書僅三卷,分別為〈迷宮悟〉、〈神魔決〉、〈天道驚〉。篇幅較短,但書中思想內涵一直持續沿用,可視為黃易思想的代表作,其中「破碎虛空」更是黃易筆下人物的最高境界。.
查看 头陀和破碎虚空
禅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宗门。2500年前,釋尊在靈山法會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將佛陀心印傳給禪宗初祖摩訶迦葉尊者。爾後才由摩訶迦葉尊者創立禪宗門派,直至第28代禪宗祖師菩提達摩方傳至中國,因禪宗的傳承不在於文字,甚至並非衣缽,而在於釋尊及代代祖師傳承下來的釋尊心印,因此非大根器者難以瞭解並繼承,故歷代幾乎都只傳大根器者,並未公開傳法,直到六祖惠(慧)能 大師一花開五葉,才有第一次普傳,五葉,也就是五個支脈,分別是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 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第一義諦、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真修實證,並將禪融入日常生活中,直到見性,也就是真正見證自己的本來面目。然「見性」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 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惠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影响深远,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
查看 头陀和禅宗
素食主義
素食主義(vegetarianism)是一種有關飲食的文化,實踐這種飲食文化的人被稱為素食主義者(vegetarian),宗教中立的說法為蔬食。 這些人不食用飛禽、走獸、魚蝦等動物的身體,只以穀糧、蔬菜和水果等植物及其製品來維持生命。世界各國或不同文化中的素食主義有所不同,有些素食主義者食用蜂蜜、奶類和蛋類等动物产品,純素主義者不食用包括蛋類、奶製品在内的任何与动物有关的食品。目前擁有最高素食人口比例的地方是印度。.
查看 头陀和素食主義
紧那罗
紧那罗(IAST:kinara)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小神,形象為半人半馬,是天神的歌者和乐工。佛教也吸收了此神,作为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禪宗叢林將他當作灶神奉祀。.
查看 头陀和紧那罗
紫柏真可
紫柏真可〈〉,明代南直蘇州人,俗姓沈,法名達觀,中年後改名為真可,號紫柏老人,後世尊稱他為紫柏尊者,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在第二次妖書案中,被東廠拷打,傷重圓寂。.
查看 头陀和紫柏真可
羅漢腳
羅漢腳(台語:羅漢跤仔 / Lô-hàn-kha-á)本指台灣清治時期,無宅無妻,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不負載道路的台灣男性遊民,後來常引申為沒有結婚的中年男。.
查看 头陀和羅漢腳
結夏安居
安居(巴利語:,梵語:,原意即“雨”),佛教術語,也稱為結夏安居、夏安居、坐夏、坐夏安居、安居,指的是印度在雨季的三個月期間 at About.com,出家人集結在一起修行的制度,在這期間僧侶不允許隨意外出。在結夏安居結束之後,開始供僧衣節。 漢傳佛教中,因為中國的季節不同,改為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日,結束時即佛歡喜日。在禪宗寺院中,又有冬安居(農曆十月十五日至隔年一月十五日)的制度,亦即「坐臘」。.
查看 头陀和結夏安居
牟尼
牟尼,是古印度稱出家乞食,修道離欲的聖者,在《梨俱吠陀》的誦詩中,曾經記載一種出家修行者,稱為“牟尼”,他蓄長髮、著褐色的髒衣、可以飛行空中,喝飲毒汁而無事。 故“釋迦牟尼”可意譯為,“來自釋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釋迦族的聖人”。“牟尼”的語意為“文”、“仁”、“寂默”,所以漢文翻譯又作“能仁寂默”、“釋迦文佛”等。 摩尼教的創始人摩尼,在各大典籍中也時常被譯為“牟尼”。 尼泊爾一名的來源據悉是來自一位稱為尼的牟尼。.
查看 头陀和牟尼
白蛇传
《白蛇传》是中国著名民间传说。与《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又名《许仙与白娘子》。故事成于南宋或更早,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修炼成人形的蛇妖与凡人的曲折爱情故事。 传说发生在宋朝时的杭州、苏州及镇江等地。流传至今有多个版本,但故事基本包括借伞、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祭塔等情节。《白蛇傳》角色法海的原型來自唐朝的金山法海禪師。.
查看 头陀和白蛇传
首山省念
首山省念(926-993),五代十國禪門臨濟宗大師,山東萊州人,幼年出家,俗姓狄。成年後作為苦行頭陀,能常誦《妙法蓮華經》,人稱「念法華」。後從風穴延沼大師,悟道。並受邀在汝州首山、寶安山廣教院、汝州寶應院等三處開法筵,譽滿當時,淳化四年,聚眾宣曰:「白銀世界金色身,情與非情共一真,明暗盡時俱不照,日輪午後見全身。」,言畢圓寂,壽六十八。 弟子汾陽善昭禪師。.
查看 头陀和首山省念
马祖道一
道一(709年—788年,或688年—763年),又稱洪州道一,俗姓馬。唐朝佛教禅宗大師,六祖惠能之再傳弟子,師承南嶽懷讓門下,為洪州宗的開創者,諡號大寂禪師。.
查看 头陀和马祖道一
辟支佛
辟支佛(、,巴利語:),佛教術語,其梵語音譯為缽剌翳迦佛陀,俗語音譯為辟支迦佛陀,或簡稱為辟支迦佛、辟支等,意譯為獨覺。是因過去世因緣,生在無佛之世,性好寂靜或行頭陀,沒有聽聞佛法而獨自以因緣觀智慧,進而修行無師自悟證阿羅漢果但無法教導其它眾生佛法。.
查看 头陀和辟支佛
迦叶尊者像
迦叶尊者像(韩语:가섭존자상,英语:Kashyapa)是一个创作于李氏朝鲜时期的木制塑像。在佛教中,摩诃迦叶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头陀第一。在释迦牟尼入灭后,摩诃迦叶成为僧团领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结集,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杂阿含经》卷41〈1114经.
查看 头陀和迦叶尊者像
錫杖
錫杖(和漢三才圖會) 錫杖(梵文:Khakkhara),音譯為喫棄羅、隙棄羅,又譯為聲杖、鳴杖。為佛教出家僧侶所持的一種法器,上面裝飾有金屬環。佛教僧侶化緣時,會在門外搖晃錫杖,以代替叩門;還可以用來作為巡歷步行時驅遣禽獸蟲蟻之用。《得道梯橙錫杖經》載:「汝等皆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皆執持故。」又錫杖「彰顯聖智,故名智杖;行功德本,故曰德杖。如是杖者,聖人之表式,賢士之明記,趣道法之正幢。」為頭陀十八物之一。.
查看 头陀和錫杖
阿姜敦
阿姜敦-阿图罗(Phra Ajaan Dune Atulo,),又译阿姜顿,是尊者阿姜曼最早期的弟子之一,泰国林居传统传承,近代泰国公认的阿罗汉。 阿姜敦于1888年10月4日出生在素輦府乡村。在兄弟姐妹5人(二男三女)中排行老大,他从小就养家谋生,曾经当过剧院演员。22岁时就想出家,但家裡不想失去这份劳力和收入来源,在其的强烈要求下,父亲有条件的答应,如果他出家,必须像他的祖父一样做到住持。1910年,阿姜敦于素林省詹蓬素塔瓦寺出家,经过6年的修行,尊者对城市僧的无知失望透顶,决定去自行去寻找真理。于是便有了和尊者阿姜曼的伟大相遇。 阿姜敦曾在其老师阿姜曼指导下行头陀19年,后来于1934年接受了布拉帕寺的住持职务。并那里直到1983年圆寂。尊者的开示很少,这是因为他从来不作正式的讲演和长篇谈话。和佛陀一样,尊者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尊者唯一流传下来的开示被整理成册,书名《法语微言》。 Category:泰國佛教出家眾 th:พระราชวุฒาจารย์ (ดูลย์ อตุโล).
查看 头陀和阿姜敦
阿蘭若
阿蘭若(araṇya),又譯為阿蘭那、阿蘭攘、阿蘭若迦、阿練若、阿爛拏、阿練茹、曷剌䍲等,意譯叢林,漢語簡稱為蘭若,佛教術語,最早指森林中的空地,因可以供出家僧侶修行頭陀行,被引申作為佛教僧侶的聚集地及住所名稱,為佛寺的同義詞。禪宗寺院,又稱為禪林。.
查看 头陀和阿蘭若
脅尊者
脇尊者(梵語:),音譯波栗濕縛、波奢,意譯為脅,又寫為脅尊者,還稱為長老脇、勒(肋)比丘,印度佛教著名出家僧侶,屬說一切有部。傳說他為馬鳴之師,其最著名的事蹟,是勸請貴霜帝國迦膩色伽一世進行第四次结集。禪宗尊其為西方第十祖。.
查看 头陀和脅尊者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查看 头陀和释迦牟尼
金山法海
金山法海禪師,俗名裴文德,孟州济源县(今河南省济源市)人,唐朝宰相裴休之子,曾考取狀元,後成為禪門溈仰宗僧人,為鎮江金山寺開山之祖。.
查看 头陀和金山法海
釋廣欽
釋廣欽(),俗名「黃文來」,法名「照敬」,字「廣欽」,以字行,福建泉州惠安縣人,台灣著名的佛教出家眾,其信徒經常尊稱為「廣欽法師」、「廣欽禪師」、「廣欽老和尚」、「廣公上人」、「欽公上人」、「果子師」(水果師)。.
查看 头陀和釋廣欽
苦行
苦行(तपस्,Tapas)是印度各宗教所修行的一种方法,印度教中人们通过苦行获得神灵的祝福,或得到解脱。通过各种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修行,来达到目的。如藏密噶舉派密勒日巴,在获得了法的真谛以后,来到了人迹罕至的山洞,山崖上苦行。以远离八风、五毒的干扰。获得了大成就。.
查看 头陀和苦行
苦行僧
苦行僧(Sadu)是印度宗教盛行的修練方式,流行於婆羅門教、耆那教等。今日多指居於山林刻苦修道的各種宗教修道士。漢語的「僧」,可以泛指各種出家修道士,並不一定是佛教僧人。時至今日,基督宗教的許多聖人也常被稱為苦行僧,如聖方濟各,聖瓦西里等。 「苦行僧」一詞容易被誤解,認為單指佛教在叢林隱修的頭陀。其實苦行、僧、頭陀、比丘等詞的出現,都比佛教的創始還早。.
查看 头陀和苦行僧
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梵語、巴利語:देवदत्त,Devadatta),一譯提婆達兜、地婆達兜、諦婆達兜、調婆達兜,法顯略譯作調達;亦有義譯為天授或天啟者。為釋迦牟尼佛的堂兄,曾經加入釋迦佛的僧團,但是後來因為意見不合與權力鬥爭,另外成立教派。提婆达多溺水而死,其教派並没有因为他溺亡而解散,東晉法顯、唐代玄奘遊歷天竺時,还曾看过此派活动。法顯、玄奘记载提婆达多派只供奉过去三佛,独不奉释迦文佛(釋迦牟尼)。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記載佛和佛弟子吃肉,但提婆達多批判佛和佛弟子吃肉是殺生,所以禁止弟子吃肉。《十誦律》記載提婆達多破和合僧時在佛教僧團推行完全素食主義,佛拒絕提婆達多,並說一向允許三淨肉,之後提婆達多召開破和合僧布薩,有504位比丘追隨提婆達多,成立不吃肉的新僧團。 提婆達多在原始佛教中犯下五逆重罪,破壞僧團,背叛佛教,設計謀害釋迦佛,是極為負面的人物。《增壹阿含經》記載提婆達多在地獄中「身體苦痛如斯」。大乘佛教的《妙法蓮華經》中,則紀錄提婆達多亦被釋迦佛授記,將來成佛。其實提婆達多是來示現作反面角色,讓眾生體悟作五逆罪者會墮落地獄。在《大方便佛報恩經》中說過去諸佛皆有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在阿鼻地獄中「如比丘入三禪樂」。.
查看 头陀和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派
提婆達多派,是早在釋迦牟尼住世時就從佛教分裂出的一個沙門教派,起源於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所另立的僧團。特徵是崇尚苦行,嚴格實踐素食主義終身不吃肉不吃魚,與佛教僧團的關係密切。.
查看 头陀和提婆達多派
李秉霄
李秉霄,中國拳術名家,祖籍福建泉州府安溪縣,山東登州人。 祖先在明代時因軍功,成為登州大嵩衛(今山東海陽鳳城)軍官,李家從福建帶羅漢拳入山東,祖先李贊元順治十二年中進士,康熙時擔任兵部右侍郎。家世顯赫。 秉霄是李贊元第十七子李本潢的曾孙,曾為貢生,但後來棄文從武,他將家中的武學羅漢拳與螳螂拳合併,創了羅漢螳螂拳,嘉庆初年到史家河定居,在这裹传授拳術,因他善用雙鉤、人稱「李二鉤」,被視為一代宗師。後人演變出羅漢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等。 清末時有一本《羅漢行功短打》之書傳世,作者自稱昇霄道人,武術界相傳李秉霄為昇霄道人弟子,一說為昇霄道人之師,昇霄道人身份不明,或說頭陀,或說道士。.
查看 头陀和李秉霄
楞伽師
楞伽師,又稱南天竺一乘宗、南宗,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尊奉《楞伽經》,屬於真常唯心的如來藏學派之一,曾經短暫存在於南北朝時期。 在中國傳統佛學中沒有楞伽宗這個說法,只稱楞伽師。學者胡適在《中國禪宗史》中最早提出了楞伽宗這個名稱,認為這是一個獨立宗派,為禪宗的前身。.
查看 头陀和楞伽師
淨土崇拜
淨土崇拜,是大乘佛教中對於淨土的崇拜與信仰,與基督教的天國概念相近。 淨土,梵文Ksetra,譯為剎、剎土,即地方、或世界。淨土即是清淨的地方,沒有染污的莊嚴世界。但由于众生无量、佛菩萨无量,所以净土也并非局限于阿彌陀佛的西方净土一处,而是遍布于十方三世,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在中国歷史上,不乏对弥勒佛、药师佛、阿弥陀佛、毗盧遮那佛等佛菩萨净土的向往者,这些人的信仰都可以列入广义的净土崇拜。它代表了大乘佛教的理想,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 在漢傳佛教中,以淨土宗為代表宗派。.
查看 头陀和淨土崇拜
源義經
源義經(--元年-文治五年閏四月卅日,即),為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出身於河內源氏的武士,知名的將領,曾任左衛門少尉兼檢非違使(俗稱為判官)。 父源義朝家系乃清和源氏其中一支,河内源氏的棟樑源賴信的後代,世世代代在東國武家人材輩出。義經為源義朝的第九子,幼名牛若丸(うしわかまる)。在平--治之亂中為平清盛所敗後,源義經在7歲時被送到京都鞍馬寺學習。之後他投奔奥州,受到奥州藤原氏當主藤原秀衡的庇護。及長,源義經與兄長源賴朝一齊舉兵討伐平家,在著名的戰役源平合戰中戰功彪炳,威名顯赫。但也因功高震主為源賴朝所猜忌,最終兄弟反目成仇。源賴朝在全國追捕義經。義經在走投無路之下再度投靠藤原秀衡,秀衡死後,其子藤原泰衡繼為家督,泰衡因畏懼源賴朝,領兵突襲源義經,源義經自知必死,把自己鎖在佛堂,誦經祈求往生淨土,在左右手弁慶等所有家臣戰死後,義經為避免妻女受辱,拔刀刺殺了愛妻鄉御前與4歳的愛女龜鶴御前,切腹自盡。 源義經為日本人所愛戴的傳統英雄之一,而且由於其生涯富有傳奇與悲劇的色彩,在許多故事、戲劇中都有關於他的描述,在許多神社中也奉祀著源義經,並與戰國末年的真田信繁、建武中興時代的楠木正成並列日本史中三大「末代」悲劇英雄。.
查看 头陀和源義經
摩訶迦葉
摩訶迦葉(Mahākāśyapa;巴利語:),又被稱為大迦葉、摩訶迦葉波、迦葉波、迦葉(音「迦攝」),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被稱為頭陀第一。在釋迦牟尼入滅後,大迦葉成為僧團領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結集。禪宗尊他為第一代祖師。.
查看 头陀和摩訶迦葉
慧可
慧可,又名僧可,俗名姬光,號神光,虎牢人(河南省滎陽縣),被尊為禪宗二祖。唐德宗謚其為大弘禪師,塔名大和之塔。有「正宗普覺大師」與「大祖禪師」之諡號。.
查看 头陀和慧可
智顗
釋智顗(漢語拼音:Zhi-yi,),俗姓陈,字德安,法名智顗,法號智者,生於荆州华容(縣治位於今中國湖北潜江),漢傳佛教出家僧侶。曾居於天台山國清寺,人稱天台大師,為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後世尊崇他為天台宗四祖。其学说以《法华经》为主教依据,故天台宗亦称法华宗。并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发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的思想。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立一心三观。智顗于陈、隋两朝深受帝王礼遇,隋煬帝楊廣授予智顗“智者”之号,世稱智者大师。.
查看 头陀和智顗
亦称为 头陀行,森林比丘,頭陀十八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