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97 关系: 卡西尼-惠更斯号,堂吉诃德小行星防卫任务,天王星,天王星探測,太阳,太阳过渡区与日冕探测器,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太陽動力學天文台,太陽神號,太陽系探索年表,太陽極大期任務衛星,夸父计划,嫦娥三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五号,嫦娥四号,小獵犬2號,尤利西斯号,伽利略号探测器,弗伯斯2號,信使号,土卫六-土星系统任务,土星,土星探測,冥王星,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先驱者0号,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先驱者1号,先驱者2号,先驱者3号,先驱者4号,先驱者5号,先驱者金星计划,先驱者H号,先驱者P-1(W)号,先驱者P-3 (X)号,先驱者P-30 (Y)号,先驱者P-31(Z)号,克萊門汀號,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火星,火星1号,火星2号,火星3號,火星96,火星偵察兵計劃,火星人造物体列表,... 扩展索引 (147 更多) »
卡西尼-惠更斯号
卡西尼-惠更斯號()是前往行星土星的一艘無人太空船。它是NASA-ESA-ASI的旗艦級機器人太空船。卡西尼號雖然是第四艘前往土星的太空探測器,但卻是第一艘環繞土星,它於2004年抵達後,就開始研究土星和它的許多衛星,已於2017年9月15日销毀於土星大氣層。 该計劃於1980年代開始。它的設計包括繞行土星的人造衛星(卡西尼號)和登陸泰坦(惠更斯號)。這兩艘太空船是以天文學家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和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的名字命名。太空船於1997年10月15日使用泰坦VB/半人馬發射升空,在2004年7月1日進入環繞土星的軌道。在前往的星際航行途中,曾兩度飛越金星,一次飛越地球與木星。在2004年12月25日,惠更斯號與卡西尼號分離,並在2005年1月14日降落在泰坦。它利用卡西尼號中繼,成功的將資料傳送回地球。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外太陽系的天體上著陸。 卡西尼號在抵達後就持續的研究土星系統,並兩度延展計畫直至2017年4月。 然而,因為太空船用於調整與校正軌道的燃料因消耗而不斷減少,在2016年11月30日決定進入專案的最後階段。卡西尼號將駛入土星環的內圈,每7天繞行土星一次。太空船將一點一點地深入這過去從未觸及的區域,以得到最接近土星環的外觀。在2016年12月4日,太空船首度通過土星環。 卡西尼號已在2017年9月15日潛入土星大氣層中銷毀,並在結束前傳送回最後的圖像。選擇這樣的處置方法,為的是避免污染可能有生物存在的土衛。.
堂吉诃德小行星防卫任务
唐吉訶德小行星防卫任务是一项将来由ESA领导的一项无人太空任务。这项任务的目标在于测试太空飞行器是否能够成功阻击小行星撞击地球。该任务仍旧处于计划阶段并暂定于2013或2015年实施。 任务计划发射两个飞行器,分别以小说《堂吉诃德》中的人物桑丘(Sancho)和Hidalgo(西班牙贵族,意指堂吉诃德)命名。其中桑丘将会首先发射,在其环绕目标小行星飞行数月之后Hidalgo也会奔赴小行星,并以10km/s的速度撞击目标小行星,在此期间,桑丘将退避到更远的安全距离之外,并在撞击结束后返回近距离轨道检查撞击对小行星的形状,内部结构,轨道和自转的影响。 小行星2002 AT4和1989 ML((10302))曾被列为候选的目标小行星。但在后来被阿莫爾型小行星2003 SM84和小行星99942取代。.
天王星
天王星是從太陽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顆行星,其體積在太陽系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質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輕)。其英文名稱Uranus來自古希臘神話的天空之神烏拉諾斯(),是克洛諾斯的父親,宙斯的祖父。与在古代就为人们所知的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相比,天王星的亮度也是肉眼可見的,但由於較為黯淡以及緩慢的繞行速度而未被古代的觀測者认定为一颗行星。直到1781年3月13日,威廉·赫歇耳爵士宣布發現天王星,从而在太陽系的現代史上首度擴展了已知的界限。這也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天文學符號為、♅(♅,Unicode編碼U+2645)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內部和大氣構成不同於更巨大的氣體巨星,木星和土星。同樣的,天文學家設立了不同的「冰巨行星」分類來安置她們。天王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還包含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等結成的「冰」,與可以探测到的碳氫化合物。天王星是太陽系內大气层最冷的行星,最低溫度只有49K(−224℃)。其外部的大气层具有複杂的雲層結構,水在最低的雲層內,而甲烷組成最高處的雲層。相比较而言,天王星的内部则是由冰和岩石所构成。 如同其他的巨行星,天王星也有環系統、磁層和許多衛星。天王星的環系統在行星中非常獨特,因為它的自轉軸斜向一邊,幾乎就躺在公轉太陽的軌道平面上,因而南極和北極也躺在其他行星的赤道位置上。從地球看,天王星的環像是環繞著標靶的圓環,它的衛星則像環繞著鐘的指針(雖然在2007年與2008年該環看來近乎水平)。在1986年,來自太空探测器航海家2號的影像资料顯示天王星實際上是一顆平平無奇的行星,在其可見光的影像中沒有出现像在其他巨行星所擁有的雲彩或風暴。然而,近年內,隨著天王星接近晝夜平分點,地球上的觀測者发现天王星有季節變化的迹象和漸增的天氣活動。天王星上的風速可以達到每秒250公尺。 在西方文化中,天王星是太陽系中唯一以希臘神祇命名的行星,其他行星都依照羅馬神祇命名。.
查看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和天王星
天王星探測
至今人類對天王星的探測只有透過望遠鏡和 NASA 所發射,於1986年1月24日最接近天王星的航海家2號太空探測器。航海家2號發現了天王星的10顆衛星,並探測了天王星的寒冷大氣層和環,同時發現了2圈新的光環。航海家2號還對天王星的5顆最大的衛星表面拍攝,並發現這些衛星的表面有許多撞擊坑和峽谷。 目前已有數個專門對天王星探測任務的方案被提出,但直到2012年仍無任一方案被正式批准。.
太阳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電漿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千克(地球的333,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同時也是27,173,913.04347826(約2697.3萬)倍的月球質量。 从化學組成来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 太陽的恆星光譜分類為G型主序星(G2V)。雖然它以肉眼來看是白色的,但因為在可见光的頻譜中以黃綠色的部分最為強烈,從地球表面觀看時,大氣層的散射使天空成為藍色,所以它呈現黃色,因而被非正式地稱為“黃矮星” 。 光譜分類標示中的G2表示其表面溫度大約是5778K(5505°C),V则表示太陽像其他大多數的恆星一樣,是一顆主序星,它的能量來自於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太陽的核心每秒鐘聚变6.2億噸的氫。太陽一度被天文學家認為是一顆微小平凡的恆星,但因為銀河系內大部分的恆星都是紅矮星,現在認為太陽比85%的恆星都要明亮。太陽的絕對星等是 +4.83,但是由于其非常靠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来,它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視星等達到−26.74。太陽高溫的日冕持續的向太空中拓展,創造的太陽風延伸到100天文單位遠的日球層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氣泡”稱為太陽圈,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連續結構。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阳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25億至2.5億年遶行一周。由於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这两个速度合成之后,太陽相對於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每年1月離太陽最近(稱為近日點),7月最遠(稱為遠日點),平均距離是1.496億公里(天文学上稱這個距離為1天文單位) 。以平均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经过8分19秒。太陽光中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 ,也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人类從史前時代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巨大影響,有許多文化將太陽當成神来崇拜。人类對太陽的正確科學認識進展得很慢,直到19世紀初期,傑出的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直至今日,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一直在不断进展中,还有大量有关太陽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着人们来破解。 現今,太陽自恆星育嬰室誕生以來已經45億歲了,而現有的燃料預計還可以燃燒50億年之久。.
查看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和太阳
太阳过渡区与日冕探测器
太阳过渡区与日冕探测器(Transition Region and Coronal Explorer,缩写为TRACE)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英語: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為NASA)于1998年4月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的一颗太阳探测卫星,目的是研究太阳的小尺度磁场和等离子体结构,具有极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本领。 TRACE卫星上携带的太阳望远镜口径为30厘米,视场为8.5角分,空间分辨率达到了1角秒,波段范围覆盖了可见光到远紫外波段。 TRACE卫星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为太阳活动极大年而发射的第一颗太阳探测器,它升空后与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SOHO)互为补充,为研究太阳的日冕结构、加热机制、光球层磁场的变化等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
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
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SOHO)是由以馬特拉馬可尼航太公司(現在的阿斯特里姆)為首的歐洲工業財團製造,使用洛克希德馬丁的擎天神2號運載火箭於1995年12月2日發射。它是研究太陽的太空船,迄今已發現超過3,000顆彗星 。它從1996年5月開始正常運作,是歐洲航天局和NASA聯合的一個國際合作專案。最初的計畫只是一個兩年的任務,但SOHO將在太空中服務超過20年。在2013年6月,一個延展的計畫獲得批准,它至少將持續工作至2016年12月。 除了它的科學任務,它也是太空天氣近及時預測資料的主要來源。SOHO與GGS Wind、先進成分探測器(Advanced Composition Explorer,ACE)、和(Deep Space Climate Observatory,DSCOVR)是在地球-太陽的L1點附近的四艘太空船。這個點是距離太陽0.99天文單位,距離地球0.01天文單位的日地重力平衡點。除了它的科學貢獻之外,SOHO是第一艘使用反作用輪作為虛擬陀螺儀的三軸穩定太空船;這是在1998年一次幾乎失去這艘太空船的突發緊急事件之後加入的新技術。.
太陽動力學天文台
太陽動力學天文台(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SDO)是美國太空總署一個觀測太陽至少5年的太空任務。本衛星是在2010年2月11日發射。SDO是美國太空總署觀測日地關係的“與恆星共存”(Living With a Star,LWS)計劃的一部分。LWS計劃的目的是要更加了解太陽和地球的關係。SDO的科學目標是以小尺度的時間和空間下以多波段研究太陽大氣層,以了解太陽對地球和近地球太空區域的影響。預期SDO將能研究太陽的磁場如何產生以及磁場結構、如何儲存電磁能量與能量如何以太陽風、高能粒子和多種波長的輻射等形式釋放進太陽圈和外太空。 太陽動力學天文台的任務徽.
太陽神號
太阳神-A和太阳神-B(即和)是用于研究太阳活动而发射进入日心轨道的两艘姊妹探测器。太阳神号是由西德和NASA联合研制的,分别于1974年12月10日和1976年1月15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太阳神号由于创造了人类的最大速度记录:252,792 km/h (157,078 英里/小时 或 43.63 英里/秒 或 70.22 千米/秒 或 0.000234c)而令世人瞩目。太阳神2号比太阳神1号飞抵太阳近300万千米,并于1976年4月17日抵达拱点,创造了0.29天文单位(或4343.2万千米)的距离记录,这刚好在水星的轨道之内。太阳神号在1980年代初完成了它们的主要任务,直到1985年它们还在朝地球传输数据。当前太阳神号探测器已经不再工作了,但仍停留在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中。.
太陽系探索年表
這是一個按航天器發射日期排列的太陽系探索年表。其中包括:.
太陽極大期任務衛星
太陽極大期任務衛星是1980年2月14日發射,用於研究太陽現像,特別是太阳耀斑的衛星。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延長這顆衛星的工作時期,挑戰者號太空梭曾經在1984年將它回收置入貨艙中進行維修,然後再放回軌道上。這顆衛星的錨鉤在設計時就符合太空梭的機械臂夾具,所以能夠回收進行維修。 出人意料的是,攜帶的主動空腔輻射顯示器(Active Cavity Radiometer Irradiance Monitor,縮寫為ACRIM)發現在太陽黑子最活耀的時期,太陽的光度是增亮而非預期的變暗。因為在太陽黑子週圍產生的光斑增加的亮度超過黑子所抵銷掉的。 太陽極大期任務衛星在1989年12月2日重返大氣層,並如預期的燒毀而結束任務。.
夸父计划
夸父計劃是中國的一個太陽監測衛星計劃,又稱為「空間風暴、極光和空間天氣」探測計劃,計劃得名於中國神話中的夸父。 由於2012年將是一個太陽活動高峰年,2012年至2014年太陽活動將會很強烈,因此夸父計劃三顆衛星建議在這個時間內發射,如果按期實施,該計劃將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系統的日地空間探測計劃。 目前由于国际合作原因,该计划面临搁浅。.
嫦娥三号
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第二階段的机器人登月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球车。於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开展嫦娥三期工程中的第二阶段“落”,12月14日带着中國的第一艘月球车——“玉兔号”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虹湾着陆区”),成为继1976年的月球24号后首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傳說人物嫦娥命名。于2007年10月24日(UTC+8,下同)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卫星的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长度18米,寿命大于1年。该卫星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月球表面的3D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嫦娥一号是中国嫦娥工程的第一阶段任务,自2004年1月立项,第一阶段耗资十四億人民幣。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前往月球预定地点。.
嫦娥二号
嫦娥二号是中国的第二颗绕月人造卫星。它是建基於探月工程一期的嫦娥一号备份星进行技术改进,作为二期工程的先导星,且命名为嫦娥二号。嫦娥二号主要是用作试验、验证部分新技术和新设备,降低往後工程的风险,同時深化月球科学探测。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345秒发射,总经费投入约9亿元人民币。.
嫦娥五号
嫦娥五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第三阶段的月球探测器,主要承担探月工程三期的采样返回任务。目前,嫦娥五号预计将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执行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并起飞返回的任务。嫦娥五号有望实现中国开展航天活动以来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嫦娥五号由轨道器、返回器、上升器和着陆器组成。嫦娥五号设计有两种取样方式,用以丰富样品类型。其一是在月面打钻,是为取得较深层的月壤;其二是用机械臂在月球表面取样,在有限范围内横扫收集月壤。两种样品的比例约为1:3,表面采取的月壤更多。随后,上升器将携带月壤样品从已落在月面的着陆器上起飞,并由轨道器抓获,将月壤样品转移到返回器里。.
嫦娥四号
嫦娥四号是中国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将携带巡视器(“月球车”)一同于2018年年底由长征三号乙改进Ⅲ型运载火箭向月球背面发射。数日后进入月球轨道并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如果成功,这将是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同时也是首次在月球的高纬度极地着陆。或携带中国境外航空组织的科学仪器。.
小獵犬2號
小猎犬2號(Beagle 2)是一個由英国研發的着陆航天器,其研發目的在於搜索火星表面的生命跡象,是欧洲航天局2003年火星快車號任务的一部分。小猎犬2號的名字来自曾两次跟随达尔文远征的小猎犬号帆船(HMS Beagle),这两次远征促成达尔文日後得以完成並提出他著名的进化论學說。 它从火星特快车上释放出来后的第六天,正准备按计划进入大气层时,失去所有联系。由於完全失聯,因而曾被質疑其根本没登陸火星,而是被弹出大气层,进入环日轨道;或質疑其在降落过程中被大气燃烧殆尽;亦有其已抵達火星表面,卻因與火星地表堅硬物體發生撞擊而撞毀,或因其它错误而无法与地球联系的質疑。但是在2015年1月16日經多國研究人員確認,小獵犬2號其實已於2003年時成功登陸在火星表面,只是因故未能完成部署開始運作。.
尤利西斯号
尤利西斯号(Ulysses)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欧洲空间局(ESA)联合研制的一颗太阳探测器,以希腊神话中智勇双全的奥德修斯的拉丁文名字命名,目的是研究太陽的性质,加深对太阳风、太阳极区以及行星际磁场等方面的了解。 尤利西斯号探测器于1990年10月6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由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探测器的控制中心位于美国宇航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 尤利西斯号探测器发射时重370千克,主体是箱式机构,长、宽、高分别为3米、3.3米和2米,安装有一个指向地球的1.65米直径的碟型高增益天线(HGA),用于和地面的通讯联络。探测器在飞行的同时围绕天线的轴线进行旋转。除此之外还有一个5.6米长的径向悬臂(RB),上面安装有一台三轴伸展螺旋磁强计、一台电磁导航磁强计和一台磁力磁向测量仪。它们都安装在远离探测器的地方,为的是避免干扰。在自转轴上、与高增益天线相反的方向还装有一个7.5米长的单极天线。仪器由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供电。 尤利西斯号探测器目标之一是探测太阳的极区,其轨道与黄道面成几乎垂直的倾角。为了到达这样一条轨道上,探测器首先于1992年2月8日接近木星,借助木星的引力调整到太阳极轨上,开始向太阳的高纬度地区飞行。1994年6月26日,尤利西斯号第一次接近太阳南极,并于同年9月13日到达太阳南纬最高点80.2度。1995年3月到达距离太阳1.93亿公里的近日点,同年6月19日第一次通过太阳北极。1994年-1995年太阳正处于第22活动周期的宁静期。1996年5月1日,尤利西斯号穿越了百武彗星的尾巴,分析了它的化学成分,发现其尾巴的长度至少有3.8天文单位。2000年11月27日,尤利西斯再次通过太阳南极地区,2001年9月到12月通过北极地区。当时太阳正处于第23活动周期的高峰时期,尤利西斯号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观测。2007年2月7日,尤利西斯号探测器第三次通过了太阳南极地区。 尤利西斯号探测器对太阳极区的冕洞进行了观测,探测到了高纬度的辐射暴,这是先前人们未预料到的。此外,尤利西斯号没有在两极地区发现预想中的宇宙射线,给天文学家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此外,尤利西斯号还发现了太阳的南北极温度略有不同的证据。.
伽利略号探测器
伽利略號(Galileo)是美國太空總署一艘無人太空船,專門用作研究木星及其衛星。它以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的名字來命名,於1989年10月18日由穿梭機亞特蘭蒂斯號運送升空,任務名稱為STS-34,它於1995年12月7日接近木星。 伽利略號是首個圍繞木星公轉,對木星大氣作出探測的太空船。在前往木星的旅程中,它發現了首個屬於小行星的衛星。 由於燃料的消耗,且在發射前並未通過無菌處理,為免與木衛二碰撞,造成污染,伽利略號被安排撞向木星摧毀,它於2003年9月21日以每秒50公里的速度墜落木星大氣層,結束它長達14年的任務。.
弗伯斯2號
弗伯斯2號(Phobos 2、俄語:Фобос 2)是俄羅斯太空研究機構(Russian Space Research Institute)的火星探測衛星,屬於弗伯斯計畫的一部份,主要任務是研究火星與2個衛星,於1988年升空。這次計畫除了俄羅斯之外,還與其他14個國家合作,其中包括美國在內。.
信使号
信使號(英文縮寫:MESSENGER,英文全寫: MErcury Surface, Space ENvironment, GEochemistry and Ranging,意譯為「水星表面、太空環境、地球化學與廣泛探索」)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在2004年8月3日发射的探測衛星,目的是為了研究水星表面的化學成分、地理環境、磁場、地質年代、核心的狀態及大小、自轉軸的運動情況、散逸層及磁場的分布等。 信使號是1975年水手10號任務完成之後,人類30年來首次近距離探測水星的任務。信使號具有的解析能力已大為改善,上面裝置的照相機解析度達18公尺(59英尺),與水手10號具有的1.6公里(0.99英里)相比解析度更佳。信使號是一個環繞行星軌道的任務,將使用超過一年探測整個水星表面,而水手10號則是一個行星飛越任務,只能夠觀察到半個水星。 在進入環水星軌道前,信使號執行了一系列複雜的飛越 - 總計飛越地球一次、金星兩次、水星三次,使它可以用最少的燃料做相對於水星的减速。 信使號在2011年3月18日進入環水星軌道,在3月24日重新喚醒它携帶的科學儀器,在3月29日傳回第一張從軌道拍攝的照片。信使號在2012年成功完成它的主要任務。在繼續完成兩個擴展任務之後,信使號於2015年初開始用它殘留的機動燃料執行軌道衰减。信使號任務結束後於2015年4月30日撞擊水星表面。.
查看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和信使号
土卫六-土星系统任务
土卫六-土星系統任務(,简称TSSM)是NASA和ESA基於目前進行的卡西尼-惠更斯號任務透露的許多複雜現象,提出的聯合探測土星、土衛六和土衛二的企劃案。NASA估計將耗費25億美金的TSSM預定在2020年發射,經由金星和地球獲得的重力助推,可望於2029年抵達土星系統。主要的任務為期4年,包括2年的土星之旅、2個月的土卫六空探採樣階段、和20個月的土卫六軌道階段。.
土星
土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位於第六、体积則僅次於木星。並與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属氣體(類木)巨星。古代中国亦称之填星或鎮星。 土星是中国古代人根据五行学说结合肉眼观测到的土星的颜色(黄色)来命名的(按照五行学说即木青、金白、火赤、水黑、土黄)。而其他语言中土星的名称基本上来自希臘/羅馬神話传说,例如在欧美各主要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葡萄牙语、德语、意大利语等)中土星的名称来自于羅馬神話中的农业之神萨图尔努斯(拉丁文:Saturnus),其他的还有希臘神話中的克洛諾斯(泰坦族,宙斯的父親,一说其在罗马神话中即萨图尔努斯)、巴比倫神话中的尼努尔塔和印度神话中的沙尼。土星的天文学符號是代表农神萨图尔努斯的鐮刀(Unicode: )。 土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痕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覆著。最外層的大氣層在外观上通常情况下都是平淡的,雖然有时会有長时间存在的特徵出現。土星的風速高達1,800公里/時,明顯的比木星上的風快速。土星的行星磁場強度介於地球和更強的木星之間。 土星有一個顯著的環系統,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較少數的岩石殘骸以及塵土。已經確認的土星的衛星有62顆。其中,土卫六是土星系統中最大和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半徑2575KM,太陽系最大的衞星是木星的木衛三,半徑2634KM),比行星中的水星還要大;並且土卫六是唯一擁有明顯大氣層的衛星。.
查看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和土星
土星探測
土星探測是指人類向土星發射太空探測器來對土星進行探測活動。而土星就像其他類木行星一樣,沒有固體表面可以供探測器登陸。先鋒11號在1979年9月飛越過土星,這也是人類首次對土星進行的探測任務。卡西尼號則是迄今唯一深入探測過土星和其衛星的探測器。.
冥王星
冥王星(小行星序号:134340 Pluto。天文代號:♇,Unicode編碼U+2647)是柯伊伯带中的矮行星。冥王星是第一颗被发现的柯伊伯带天体。冥王星是太阳系内已知体积最大、质量第二大的矮行星。在直接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中,冥王星体积排名第九,质量排名第十。冥王星是体积最大的海王星外天体,其质量仅次于位于离散盘中的阋神星。与其他柯伊伯带天体一样,冥王星主要由岩石和冰组成。冥王星相对较小,仅有月球质量的六分之一、月球体积的三分之一。冥王星的轨道离心率及倾角皆较高,近日点为30天文单位(44亿公里),远日点为49天文单位(74亿公里)。冥王星因此周期性进入海王星轨道内侧。海王星与冥王星因相互的轨道共振而不会碰撞。在冥王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上阳光需要5.5小时到达冥王星。 1930年克莱德·汤博发现冥王星,并将其视为第九大行星。1992年后在柯伊伯带发现的一些质量与冥王星相若的冰制天体挑战冥王星的行星地位。2005年发现的阋神星质量甚至比冥王星质量多出27%,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因此在翌年正式定义行星概念。新定义将冥王星排除行星范围,将其划为矮行星(類冥矮行星)。 冥王星目前已知的卫星总共有五颗:冥卫一、冥卫二、冥卫三、冥卫四、冥卫五。冥王星与冥卫一的共同质心不在任何一天体内部,因此有时被视为一联星系统。IAU并没有正式定义矮行星联星,因此冥卫一仍被定义为于冥王星的卫星。 2015年7月14日新视野号探测器成为首架飞掠冥王星的宇宙飞船。在飞掠的过程中,新视野号对冥王星及其卫星进行细致的观测。.
查看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和冥王星
凤凰号火星探测器
凤凰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03年基于火星侦察兵计划而启动的火星探测项目,凤凰号于2007年8月4日发射,在2008年5月25日成功在火星北极软着陆。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一枚着陆器送往火星的北极地区,对火星的极地环境进行探测,搜索适合火星上微生物生存的环境,并研究那里的水的历史。 凤凰号任务由美国宇航局领导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和亚利桑那大学下属的月球和行星实验室负责。这项任务有包括美国,加拿大,瑞士,丹麦,德国,英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加拿大航天局,芬兰气象研究所,洛克希德·马丁航天系统公司和MacDonald Dettwiler&Associates(MDA)航天公司等机构参与。凤凰号任务是NASA历史上第一个由公立大学领导的火星任务,它由亚利桑那大学图森分校直接领导,喷气推进实验室对项目进行管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负责项目开发。包括发射费用,凤凰号任务总耗资约3.86亿美元。 除了拍摄照片和气象观测等任务,凤凰号还搭载了長約2.3米的机械臂,它可以向下挖掘,並將挖掘所得的土壤樣本送回鳳凰號,使用搭载的科学仪器對土壤中的水冰和其他物质(例如矿物,可能的生命物质等)加以分析。.
先驱者0号
先驱者0号(也称为Thor-Able 1 )为进入月球轨道而设计的,它还带有电视摄像机和第一国际地球物理年(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的一些其他科学设备。这是美国首次尝试的月球任务,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地球以外轨道任务所作的首次尝试。它于1958年8月17日由美国空军发射,但飞船在发射第一阶77秒后在大西洋上空爆炸而摧毁。 随后NASA进行了的其他的先驱任务。.
先驱者10号
先鋒10號(Pioneer 10或Pioneer F)是NASA在1972年3月2日發射的一艘重258公斤的非載人太空船,用意是為了研究小行星帶、木星的周遭環境、太陽風、宇宙射線以及太陽系與太陽圈之中最遠能夠到達的地方。它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安然通過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以及第一個拜訪木星的太空船。1983年6月13日,它飛越海王星軌道,成為第一個離開八大行星範圍的人造物體。當時的速度高達每秒鐘近十四公里。2003年1月23日,由於發射功率不足,它在距離地球122.3億千米處與地球失去聯絡。 先鋒者10号曾是離地球最远的飛行器,这一纪录一直保持到1998年2月17日,那天,旅行者1号與太阳的距离和先驱者10号相同(都是69.419AU)。因为旅行者1号速度的优势(每年大约多飞行1.016 AU),與太阳的距离上超过了先驱者10号。 和先驱者11号一样,先驱者10号携带了一块人类向可能存在的外星人问候,并表明我们在银河系位置的镀金铝板。.
先驱者11号
先驱者11号(Pioneer 11)是第二个用来研究木星和外太阳系的空间探测器。它也是去研究土星和它的光环的第一个探测器。与先驱者10号不同的是,先驱者11号(也称做先驱者G号)不仅拜访木星。它还用了木星的強大引力去改变它的轨道飞向土星。它靠近土星后,就顺着它的逃离轨道離開太阳系。 探測器在1973年4月6日,位於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爾角發射。探測器全長2.9米,設有一个直徑2.74米的高增益天線,在其之前再裝上一个中增益天線。至於另外一條全方位低增益天線則裝設於高增益天線接收器之下。探測器以兩個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RTG)作為能源,在拜訪木星時仍能產生144 瓦特,但到達土星時只能產生100 瓦特的功率。 探測器上還設有三個感應器:恆星(老人星)感應器及兩個太陽感應器,藉以根據相對於地球及太陽的位置,及以老人星的位置作後備,用以計算探測器的位置。先鋒11號的恆星感應器及起點設定,是按先鋒10號的經驗而被重新修改的。探測器上的三對火箭推進器,負責控制轉軸(4.8rpm)及為探制器提供動力。三對火箭推進器都可以按指令持續燃點,或暫停燃點亦可。 在探測器上的儀器負責研究星際間及行星的磁場太陽風、宇宙射線、太陽圈的轉變區域、大量存在的中性氫;星塵粒子的分佈、大小、質量、通量及速度;外太陽系行星極光、電波、其衛星的大氣層;以及木星與土星及其衛星的表面等等。 以上的研究主要由探測器上的磁力計、等離子分析器(太陽風專用)、粒子感測器、離子感測器、一具可以重疊不同視點來探測由經過的隕石折射而來的陽光的非影像望遠鏡、一些已密封並加壓的氬氣及氮氣用以計算隕石的滲透、測紫外光計、測紅外光計、及一具影像光偏計用以拍攝照片及計算光偏振等等。至於進一步的數據則從天體力學及掩星法現象去計算出來。.
先驱者1号
先驱者1号(Pioneer 1 或 Able-2),是属于美国先驱者计划的月球探测器,该探测器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立后发射的第一个航天器。探测器原计划用于探测地球附近和月球轨道上的电离层、宇宙射线、磁场、游离辐射和微陨星。但由于发射载具提前熄火,探测器未能达到理论速度,因此无法完成接近月球的计划。它在运行了43小时后进入地球大气层,最后坠落到南太平洋。.
先驱者2号
先驱者2号总体上与先驱者0号和1号很相近,摄像机被改进以得到更高的分辨率,电池也被改进以避免发生先驱者1号的故障。然而,由于火箭的第三极发动机点火失败,先驱者2号最终也没能完成任务,在非洲大陆上空燃烧。.
先驱者3号
先驱者3号(英语:Pioneer 3)探测器是美国陆军弹道导弹机关(U.S. Army Ballistic Missile agency)与NASA联合发射的月球探测器,由喷气推进实验室开发设计。但是由于火箭故障而导致任务失败。.
先驱者4号
先驱者4号是美國首個成功脫離地球引力範圍的月球探測器。先驱者4号是先鋒計劃的一部份,在1959年搭載於朱諾二號運載火箭之上發射到月球飛掠的軌跡,並進入日心軌道。.
先驱者5号
先驱者5号(Pioneer 5也称1960 Alpha 1, Pioneer P-2或'''Thor Able 4'''.),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所发射的空间探测器。此探测的主要任务是测量地球与金星之间宇宙空间内的磁场分布情况,虽然设计寿命只有一个月,但实际上工作了106天。 这是先驱者计划中继先驱者4号之后第二个成功完成任务的探测器。.
先驱者金星计划
先驱者金星计划(Pioneer Venus project)由先驱者金星计划轨道器(先驱者-金星1号,先驱者12号)和先驱者金星计划联合探测器(先驱者-金星2号,先驱者13号)两个探测器组成。前者在金星轨道上一直工作至1992年,后者由一个母舱携带了一大三小共四个子探测器进行了金星大气探测。.
先驱者H号
先驱者H号(Pioneer H),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先驱者计划中一个并未发射的探测器。H号原本被命名为先驱者12号,它的结构、任务也同之前的先驱10、11号相同。但先驱12号最终被先驱者金星任务取而代之,该探测器如今被保存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内。.
先驱者P-1(W)号
先驱者P-1(W)号(Pioneer P-1)是一个未能执行的先驱者系列计划。其本来计划是进行飞越金星的任务,然而由于火箭在地面测试时发生了爆炸而终止。此时探测器本身并没有装载,完好的探测器后来成为了先驱者3号。.
先驱者P-3 (X)号
先驱者p-3号,也称先驱者X号(Pioneer P-3),是一个发射失败的空间探测器,发射于1959年11月26日。这一探测器原本计划进入月球轨道,研究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宇宙空间,它还装备了电视摄像机用以拍摄月球表面的图像,但是由于发射用的火箭出现了故障导致任务失败。.
先驱者P-30 (Y)号
先驱者P-30 (Y)号是先驱者计划中一个失败的月球探测器,该探测器的规格同早前的先驱者P-3号完全相同。1960年9月25日从卡纳维拉尔角升空,在飞行至距地球表面370公里处一二级分离,根据遥感系统的信息这时第二级火箭出现了故障,其氧化剂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此时火箭的速度尚未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于是不久之后探测器开始坠入地球大气层,据推测它可能落在了印度洋上的某个地方。.
先驱者P-31(Z)号
'先驱者P-31号(Pioneer P-31),是先驱者计划中一个发射失败的空间探测器。其原计划是进入月球轨道进行空间探测, 1960年12月15日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68秒后,在距离海平面12公里的高度上因为火箭第一级故障而坠落,最後坠毁在距离卡纳维拉尔角大约12至20公里远处的大西洋中。.
克萊門汀號
克萊門汀號(Clementine,正式名稱是Deep Space Program Science Experiment, DSPSE, 意為外太空計劃科學實驗,也譯為克萊芒蒂娜號)是由彈道飛彈防禦組織(原星戰計畫)和NASA共同執行的月球任務。該探測器發射於1994年1月25日。該任務的目的是要測試長時間暴露在太空環境下科學儀器的感應器和衛星組件的狀態,並且進行月球和近地小行星小行星1620的探測任務。但小行星的任務部分因為儀器損壞而未執行。 該計畫的包含以可見光、紫外線和紅外線進行月球表面探測、使用雷射進行高程測量、重力和帶電力子量測。這些觀測是為了取得月球整個表面的多波段影像以了解月球表面礦物學、並取得60N至60S的高程資料、以及面對地球一面的重力資料。該衛星原本也有進行攝影並確定小行星1620的體積、形狀、自轉特性、表面狀況和撞擊坑數量統計任務。 克萊門汀號攜帶了七個儀器:紫外/可見光攝影機(UV/VIS)、近紅外線攝影機(NIR)、長波紅外線攝影機、高解析度攝影機(HIRES)、兩個追星儀攝影機、雷射高度計、帶電粒子望遠鏡(CPT)、S波段應答器做為通訊、追蹤和重力實驗。本探測器名稱由來於一首歌"Oh My Darling, Clementine",是因為本任務中探測器將「永遠消失」。.
勇气号火星探测器
勇气号火星探测器,--(Spirit, MER-A),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的第一部火星漫游车。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旨在将勇气号和机遇号两部双胞胎火星车送往火星,对火星这颗红色行星进行详细考察。.
火星
火星(Mars, 天文符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由其地表所廣泛分佈的氧化鐵造成的。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四艘在軌運行的探測船,分別是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以及2014年9月22日抵达的MAVEN轨道器,地表還有很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兩台火星車:機會號和好奇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精神號和鳳凰號。根據觀測的證據,火星以前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水。亦觀察到最近十年內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 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www.esa.int/SPECIALS/Mars_Express/SEMGKA808BE_0.html。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
查看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和火星
火星1号
火星1号,或称人造卫星23号。是苏联火星计划中的一个飞掠火星的探测任务。它采用的是改进了的金星计划探测器,整体上看是一个长3.3米直径1米的圆柱体。该探测器内安装了多种科学研究设备和通讯设备,原计划研究火星附近的宇宙射线、磁场、微陨石和大气环境乃至有机物构成等情况。该探测器在1963年3月21日距地球大约1亿公里的地方因为导航设备的故障而失去控制,进入黄道面成为了一颗太阳卫星。.
火星2号
火星2号是苏联于1970年代进行的火星计划的一部分。火星2号与火星3号完全相同,均包括了一个轨道飞行器和一个着陆器。它于1971年5月19日协调世界时16时22分44秒由质子-K/D组级运载火箭发射。 探测器升空时,轨道飞行器重3440千克,着陆器重1210千克,轨道干质量2265千克。机体高4.1米,宽2米(太阳能板展开时,宽度为5.9米)。这是第一个在火星表面着陆的人造探测器,但最终着陆器于降落时坠毁在火星表面,因此没有获取任何探测数据和图像。轨道器则一直工作到1972年。.
火星3號
火星3號(Марс-3)是蘇聯在1971年發射的火星探測計畫的探測船。於5月28日協調世界時15時26分20秒由質子-K/D組級運載火箭發射,於在1971年12月成功登陸在火星地面。火星3號與火星2號是同一系列的探測船,都擁有1組軌道船與登陸艇。火星2號於12月27日到達火星後,登陆艇于火星表面撞毁,轨道船继续工作了8个月。而火星3號与火星2號的軌道器工作到次年8月22日宣布退役,但是火星3號的著陸器卻成為了有史以來第一個成功在火星表面著陸的探測器,雖然它僅僅火星上工作了大約20秒,甚至沒能發回一張完整的照片就永遠與地球失去了通信聯繫。 2013年4月11日,NASA宣布在火星侦察轨道器上搭載的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拍攝的影像中可能發現了火星3號的登陸地點,影像中可能拍攝到了火星3號的降落傘、減速火箭、防熱盾和登陸艇 。.
火星96
火星96(另外稱之為火星8號)是一個俄羅斯在1996年所進行的火星太空探測計畫,與火星計畫中相同名稱的任務並無關聯性。當第二次的第四節火箭點火失敗時,探測器零件重新返回大氣層並在太平洋、智利、玻利維亞一帶解體成一條320公里長的碎片帶 火星96太空探測器是基於1988年弗伯斯1號、弗伯斯2號的架構所建造而成,兩台探測器皆堪稱當代最新設計的探測器但最終均以失敗收場;火星96的設計者也相信已經將弗伯斯太空探測器的缺陷修復,遺憾的是火星96在發射階段就宣告失敗,永遠無法證明錯誤是否已經被修正。 然而在當時火星96號稱是最重的行星際探測器,也是一項野心勃勃的探測任務。火星96包括軌道探測器、表面登陸器、表面穿透器,不僅探測方式眾多,火星96的儀器也由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與美國提供,相似的儀器被用在2003年發射的火星特快車。.
火星偵察兵計劃
美國太空總署的火星偵察兵計畫是一系列小而低成本的火星計畫,最終的任務是由眾多提案中選出的。.
火星人造物体列表
下面是火星表面部分人造物体的列表,不包括降落伞等小物体。.
火星侦察轨道器
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縮寫MRO)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2005年火星探测计划之一。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一枚侦察卫星送往火星,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对火星这颗红色行星进行详细考察,並且為往後的火星地表任務尋找適合的登陸地點,同時為這些任務提供高速的通訊傳遞功能。這項計畫預計將在火星軌道運行至少四年,並且成為火星的第三個正在使用中的人造衛星(前二個為火星快車號、2001火星奧德賽號)與第五個正在使用中的火星探測器(三個衛星加上兩台火星探測漫游者)。.
火星快車號
火星快車號(Mars Express)或火星特快車,是歐洲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是該署首次火星探測計畫。火星快車號包括兩個部份:火星快車號衛星與小獵犬2號登陸器,小獵犬2號登陸後因太陽能板未全部展開無法露出通訊天線,故歐洲太空總署無法和小獵犬2號建立通訊,任務失敗。 因為火星快車號的資料極具科學價值,且任務內容極具有調整彈性,現在已開始進行第四個沿伸任務直到2012年12月31日止。.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或翻譯為火星全球測量者號(Mars Global Surveyor, MGS),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開啟新一波的火星探測計畫,於1996年11月7日升空,並在2006年11月2日因為失聯結束任務。.
火星科学实验室
火星科學實驗室(Mars Science Laboratory),是美國太空總署火星探索計劃,其主要利用火星探測車。火箭於2011年11月26日15:02(UTC)發射,並在2012年8月6日05:31UTC使好奇號成功登陸火星蓋爾撞擊坑()。這輛探測車比2004年登陸的火星探測車機遇號和勇氣號重五倍,長兩倍。比起之前其它火星任務,它攜帶了更多先進科學儀器。國際社群提供部份的儀器。火星科學實驗室由擎天神五號541型火箭發射。好奇號將會分析數十個樣本,從泥土挖出、從岩石中鑽取粉末,並預計運作至少一個火星年(約2個地球年),比起之前任何火星探測車還要探測更廣大的區域。它將調查火星以前或現在維持生命的可能性。NASA科學家形容此火星探測車為「夢幻探測車」。.
火星觀察者號
火星觀察者號(Mars Observer)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發射的火星探測衛星,任務目標是研究火星的氣候及地質,於1992年9月25日發射升空。火星觀察者號在預計進入火星軌道的3天前失去聯絡,任務失敗。.
火星计划
火星计划是前苏联政府在1960年至1973年间进行的一个旨在探索火星的太阳系内无人航天计划。在该计划中苏联发射了一系列的飞掠、环绕以及着陆火星的探测器。.
火星軌道探測器
火星軌道探測器(Mars Orbiter Mission,縮寫:MOM),或者非正式地稱為Mangalyaan(曼加里安,मङ्गलयान,火星飛船),是印度的火星環繞探測器,於2013年11月5日成功發射。該次任務是一項「技術示範」項目,目標是發展行星際探測任務必須的設計、規劃、管理和操作相關技術。.
火星探路者
火星拓荒者號(英文:MESUR Pathfinder)是一艘在1997年攜帶探測車登陸火星且建立基地的美國太空船。它包括命名為卡爾薩岡紀念站的登陸者和一輛重量很輕(0.6公斤/23磅)、命名為旅居者號的輪型機器人火星車 。 這艘太空船於火星全球探勘者號發射一個月之後的1996年12月4日由德爾它 II發射,並於1997年7月4日於火星上稱為歐克西亞沼區的克里斯平原阿瑞斯谷著陸。然後登陸者展開,露出裡面的火星車,在火星表面進行了許多實驗。 這項任務攜帶了一系列的科學儀器來分析大氣層、氣候、地質和岩石與土壤的組成。它是NASA在嶺導人丹尼爾·戈爾丁倡議更快、更好、更便宜的座右銘下,主要是使用低成本的太空船和頻繁發射的發現計畫的第二個專案。這個任務是NASA負責的火星探測,由噴射推進實驗室和加州理工學院的分部指導,專案經理是噴射推進實驗室的東尼·史佩爾 (Tony Spear)。 這次任務是包括火星車的一系列任務的第一次,並且是自1976年兩次維京號登陸紅色行星之後第一次的成功著陸。蘇聯雖然在1970年代的月球步行者計畫中成功的讓登月車著陸,但是它企圖讓火星車登陸火星的火星計畫卻失敗了。 除了科學目標,火星拓荒者號任務也是各種創新技術的概念証明,像是安全氣囊 - 間接著陸和自動迴避障礙,這兩項在後續的火星車任務都在採用。相對於其它的無人火星探測器任務,火星拓荒者的低成本也是很顯著的。起初,這個任務只是做為第一個火星環境測量 (Mars Environmental Survey,MESUR) 計畫。.
火星探测
火星探测是指人类通过向火星发射空间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的科学探测活动。人類從1600年代開始使用望遠鏡對火星進行观测。1971年11月27日,苏联火星2号/Mars 2的登陆器在火星表面坠毁,成为第一个到达火星表面的人造物。 1971年12月2日,苏联火星3号/Mars 3的登陆器成功在火星软着陆,成为第一个抵达火星的探测器,并在火星表面发出14.5秒信号。1976年9月3日,美国維京1号的登陆器在火星表面软着陆,成为第一个向地球发回照片的探测器。.
火星探测任务列表
本表纪录世界各国有史以来的探测火星的各项任务,包含環繞、飛越、登陸任務.
火星探测漫游者
火星探测漫游者(Mars Exploration Rover, MER)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2003年火星探测计划。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勇气号(Spirit, MER-A)和机遇号(Opportunity, MER-B)两辆火星车送往火星,对火星这颗红色行星进行实地考察。火星探测漫游者任务开始于2003年。 任务目标是在岩石和土壤中搜寻水活动的线索。本项目是NASA火星探索项目的一部分,还包括了已经成功的1976年海盗号着陆器和1997年的火星探路者探测器。本项目原预算8.2亿美元 ,由于火星车工作时间远超过原计划的90天火星日,任务再度延伸5次,第五次任务扩展于2007年10月批准,结束于2009年。前4次延伸任务预算1.04亿美元,第五次延伸任务预算2千万美元。2007年7月的第四次扩充任务中,火星尘暴威胁到火星车太阳能电池接受日照的能力,工程师们认为2个火星车可能就此永久失效,但尘暴消散后火星车又恢复了功能。2架火星车获得了大量科学信息,为此,2个小行星被命名为:37452勇气和39382机遇。本任务的航天器由喷气推进实验室设计、建造和操作。.
火星極地著陸者號
火星極地著陸者號(Mars Polar Lander)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是火星探測98計畫(Mars Surveyor '98 mission)的一部份,於1999年發射。火星極地著陸者號也搭載深太空二號(Deep Space 2)探測器升空,預計登陸火星南極。火星極地著陸者號後來在登陸火星的過程中失去聯絡,任務失敗。失敗原因很可能是程式發生錯誤,所以逆噴射引擎在距離地表40公尺的地方關閉 Youtube - NASA 3: Mission Failures,導致火星極地著陸者號墜毀在火星表面。.
火星氣候探測者號
火星氣候探測者號(Mars Climate Orbiter)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是火星探測98計畫的一部份(火星極地著陸者號為另一個探測火星的任務),於1999年發射升空。天文學家計畫利用火星氣候探測者號來研究火星大氣層、火星氣候及火星地表,並幫助火星極地著陸者號與地球來通訊。不過火星氣候探測者號後來在1999年9月23日在進入火星軌道的過程中失去聯絡,最終任務失敗。.
福布斯-土壤
福布斯-土壤又称火卫一-土壤(、转写:、或作)是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与俄罗斯拉沃契金科研生产联合体()、俄国科学院太空研究所()、中国国家航天局()、香港理工大學、美国行星學會()、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保加利亚科学院()等部门合作研制的火卫一、火星探测任务。“福布斯-土壤”任务是俄罗斯联邦自苏联解体以后首次从头到尾规划的火星探测任务。协调世界时2011年11月8日20:16:02.871、当地时间次日凌晨02:16:02.871,携带着中国首颗小型火星轨道探测器—萤火一号的福布斯-土壤,由天顶-2SB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第45号工地第一发射台发射升空。预定于2012年9月释放萤火一号并将其注入火星轨道,其后三次变轨进入火卫一低轨道进行勘测,择机在火卫一南纬5°至北纬5°、西经230°至235°的区域内软着陆。对土壤进行检测、采样。预计采取200克的土壤样品,样品将被储藏于返回器中,容量满时脱离主探测器,进入火卫一轨道后返回地球,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硬着陆。.
維京1號
維京1號(英文:Viking 1)是美國太空總署維京號計劃中兩艘飛往火星中的第一艘。請參閱維京號計劃了解太空船的相關資料。.
維京2號
維京2號任務為火星維京號計劃的一部份,其軌道衛星及著陸器基本上與維京1號的相同。海盗2号的着陆器在火星表面工作了1281个火星日,最终在电池失效后,于1980年4月11日停止运作。轨道卫星则工作到1978年7月25日,共环绕火星706周,传回了近16000份图像。.
羅塞塔號
羅塞塔號(Rosetta)是歐洲太空總署組織的機器人空间探测器計劃,研究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2004年3月2日在蓋亞那太空中心發射,10年8個多月後進入彗星軌道,隨後其所攜帶的菲萊登陸器則於2014年11月12日在彗星上著陸。在2014年8月6日它接近到彗星約的距離,並降低其相對速度為,從而成為意圖會合彗星而進入其軌道的第一個航天器。經過進一步的機動,計劃是接近到後和大約6週後進入軌道。它是歐洲太空總署基礎任務的一部分,和它是被設計成既軌道環繞彗星又登陸彗星的第一個任務。 羅塞塔號于2004年3月2日格林威治時間07:17由亞利安五號運載火箭發射,在2014年8月6日到達彗星。羅塞塔號由兩個主要部件組成:羅塞塔探測器,其中帶有12個儀器,及菲萊登陸器,其中帶有另外的9個儀器。羅塞塔號的任務將軌道環繞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17個月,並且被設計來完成對於彗星有史以來嘗試的最詳細的一個研究。任務是被從在德國達姆施塔特的歐洲太空運營中心(ESOC)控制。 探測器以羅塞塔石碑為命名,希望此任務能幫助解開行星形成前的太陽系的謎。而登陸器以尼羅河中小島的名字菲萊命名,有一塊方尖碑在那裡被發現且協助解讀羅塞塔石碑。對羅塞塔石碑和方尖碑的象形文字的比較,催化埃及的書寫系統的解密。同樣,人們希望這些飛船將導致更好的理解彗星和早期太陽系。 在它飛向彗星的途中,飛船已經完成2小行星的飛掠任務。在2007年,罗塞塔号还进行了火星重力助推变轨(飞越)。 罗塞塔号的菲莱登陆器于2014年11月12日在彗星上登陆,就是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彗星上的成功受控登陆的探测器。天体物理学家伊丽莎白·皮尔逊说,虽然菲莱登陆器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是轨道器罗塞塔号是任务的主力,并且它的工作将继续。.
隼鸟2号
鸟2号(日文:はやぶさ2)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小行星探测计划,原隼鳥號的後續計劃。这项计划在2014年12月3日乘載H-IIA火箭升空,主要目的是将隼鳥號探测器送往C型小行星1999 JU3,於2018年到達並採集樣本後,於2020年返航,将采集到的样本送回地球。 2014年12月3日,从种子岛宇宙中心大型火箭发射场由H-IIA火箭发射。日本时间2015年11月26日上午12時46分,在距离地球300万千米处拍摄到地月合影,预计于12月3日到达地球近地点,借助引力加速前往目的地小行星162173。.
隼鸟号
鸟号(日文:はやぶさ,開發名稱為第20號科學衛星MUSES-C)偶爾也被譯為游隼號、獵鷹號或隼鷹號,或是非正式的被稱為隼鳥1號,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小行星探测计划。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隼鳥號探测器送往小行星25143(又名「糸川」;Itokawa),采集小行星样本并将采集到的样本送回地球。 隼鸟号原预计于2007年6月返回地球,但由於懷疑探測器的燃料洩漏,延後3年後於2010年6月13日日本時間22時51分返回地球,本體於大氣層燒毀,而內含樣本的隔熱膠囊與本體分離後在澳大利亚內陸著陸。 隼鸟号在宇宙中旅行了七年,穿越了約六十億公里的路程。這是人類第一次對地球有威脅性的小行星,進行物質蒐集的研究,也是第一個把小行星物質帶回地球的任務。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的「世界上首架从小行星上带回物质的探测器」及「著陸目標最小(糸川小行星全長僅約 500 米)的探測器.
查看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和隼鸟号
菲萊登陸器
菲萊登陸器(Philae)是歐洲太空總署組織的太空探測器計劃羅塞塔號所攜帶的一個機器人,随羅塞塔號一同前往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并于2014年11月12日在彗星上着陆,成为有史以來第一個在彗星上的成功登陸的探測器。登陸器上的儀器將獲得彗星第一手資訊,並率先分析其結構。菲萊登陸器是由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太空控制中心(ESOC)追踪和控制。 菲萊登陸器是根據尼羅河上的菲萊來命名,羅塞塔石碑在此出土。羅塞塔石碑破譯古埃及象形文字(聖書體)。.
萤火一号
萤火一号是中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2011年11月成功发射,但俄方探测器未能成功变轨,2012年1月坠毁于太平洋。.
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
麥哲倫太空船,也稱為金星雷達製圖者,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於1989年5月4日發射,使用合成孔徑雷達繪製金星表面地圖和測量行星引力場的機器人太空探測器。 麥哲倫探測器是第一艘從太空梭發射以進行星際飛行任務,第一個使用,以及第一個測試大氣制動做為進入圓形軌道方法的太空探測器。"麥哲倫"是NASA第五次成功的金星任務,它填補了美國11年未發射行星際探測器的缺口。.
軌道太陽天文台
軌道太陽天文台 (abbreviated OSO)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一系列共9顆由貝爾航太製造,用於研究太陽的衛星,在1962至1975年共有8顆由戴爾他火箭成功的發射。它們的主要任務是觀測11年太陽黑子週期的紫外線和X射線光譜。.
阳光卫星
阳光卫星(Yohkoh),原名Solar-A,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与美国和英国联合研制的一颗太阳探测卫星,于1991年8月30日在日本鹿兒島縣内之浦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阳光卫星运行在一条近圆形的轨道上,搭载的主要仪器有软X射线望远镜(SXT)、硬X射线望远镜(HXT)、布拉格晶体摄谱仪(BCS),以及宽带摄谱仪(WBS)。四台仪器每天产生约50Mb的数据。 20世纪90年代,阳光卫星上的软X射线望远镜一度是世界上唯一一台监视太阳活动的X射线望远镜,记录下了一个完整的太阳活动周期内的图像,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 阳光卫星的最初设计寿命为3年,但在发射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一直工作,直到2001年12月14日因电力不足而停止观测,并于2005年9月12日在地球大气层中焚毁。.
阿波罗10号
阿波罗10号(Apollo 10)是阿波罗计划中第四次载人飞行任务,第一次(也是唯一的载人土星5号)在39B发射台发射。本次任务是第二次环绕月球的载人任务,首次将登月舱带入月球轨道进行测试。在测试中,登月舱离月球表面仅15.6千米。截止2001年(2001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阿波罗10号在1969年5月26日从月球返回地球途中创造了载人航天器的飞行速度记录:39,897千米/小时(11.08千米/秒)。阿波罗10号也是人类航天史上第一个从太空发回彩色现场录象的任务。.
阿波罗11号
阿波罗11号(Apollo 11)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五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歷時8天13小時18分35秒,繞行月球30周,在月表停留21小時36分20秒。三位执行此任务的宇航员分别为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科林斯与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而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一事更進一步成為紀錄片和廣告常見之歷史事件。 阿波罗11号的成功实现了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1年5月25日的演说中声称美国会在1970年以前“把一个宇航员送到月球上并把他安全带回来”的目标。.
阿波罗12号
阿波罗12号(Apollo 12)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中的第六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二次载人登月任务。.
阿波罗13号
阿波罗13号(Apollo 13)是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三次载人登月任务,于1970年4月执行。发射后两天,的氧气罐爆炸,太空船严重毀損,失去大量氧气和电力;三位太空人使用航天器的登月舱作为救生艇。導航與控制系统没有损坏,但是为了节省电力,在返回地球大气层之前都被关闭。三位太空人在太空中面臨維生系統損壞所導致的種種危機,但最後仍成功返回地球。.
阿波罗14号
阿波罗14号(Apollo 14)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中的第八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三次成功登月的载人登月任务。.
阿波罗15号
阿波罗15号(Apollo 15)是美国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中的第九次载人任务,也是人类第四次成功登月的载人登月任务。阿波罗15号还是阿波罗计划中首次J任务——与前几次任务相比在月球上停留更久,科学研究的比例更大。 指令长大卫·斯科特(David Scott)和登月舱驾驶员詹姆斯·艾尔文(James Irwin)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三天,在登月舱外的时间总长为十八个半小时。两位宇航员驾驶的历史上第一辆月球车使他们在月球上穿越的距离比前几次任务遥远了很多。他们一共收集了约77千克的月球岩石标本。 与此同时,指令舱驾驶员阿尔弗莱德·沃尔登(Alfred Worden)留在指令舱中环绕月球,使用科学仪器模組(Scientific Instrument Module,SIM)中的全景相机、加玛射线光分计、绘图相机、激光高度、质谱以及任务后发射的子卫星等等设备对月球表面环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阿波罗16号
阿波罗16号(Apollo 16)是阿波罗计划中的第十次载人航天任务,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五次成功登月的任务。.
阿波罗17号
阿波罗17号(Apollo 17)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中的第十一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六次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登月任务。阿波罗17号是阿波罗计划中唯一的夜间发射的任务,也为阿波罗计划画上了句号。.
阿波罗8号
阿波罗8号(Apollo 8)是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三位执行此任务的宇航员分别为指令长弗兰克·博尔曼、指令舱驾驶员詹姆斯·洛威尔以及登月舱驾驶员威廉·安德斯。阿波罗8号是人类第一次离开近地轨道,并绕月球航行的太空任务。阿波罗8号同时还是土星5号火箭的第一次载人发射。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针对阿波罗8号的准备工作只花了四个月时间。计划中采用的硬件只被使用过几次:土星5号火箭此前只发射过两次,而阿波罗太空船也只执行过一次载人任务(阿波罗7号)。但是,阿波罗8号任务的成功为完成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0年代内登月的计划铺平了道路。 在1968年12月21日发射后,飞船在太空中航行了三天才到达月球,并围绕月球轨道飞行了20小时。在平安夜时三位宇航员在月球轨道中向地球作了电视直播,共同朗誦了《聖經·創世記》的前十節。这次转播创造了当时世界范围内电视收视人数的纪录。.
起源号
起源号探测器(Genesis)是美国2001年发射的一个空间探测器,主要目的是搜集太阳风粒子,以解开有关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等方面的问题,总投资约2.6亿美元。 起源号探测器的主要装备是5个六边形的硅化玻璃盘,作为太阳风粒子的采集板,每个10厘米大小,由高纯度的蓝宝石、金刚石镶嵌而成,并有硅和金涂层。发射后能够对准太阳风吹来的方向,在探测到太阳表面喷发的时候打开,以捕捉太阳风物质。 起源号探测器在大部分时间内工作在离地球150万公里的L1拉格朗日点附近,这里位于地球磁层之外,避免了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粒子的污染。 大事记:.
查看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和起源号
重力回溯及內部結構實驗室
重力回溯及內部結構實驗室(Gravity Recovery and Interior Laboratory, GRAIL,或翻譯為重力重建與內部結構實驗室,也有依照縮寫翻譯為聖杯號)是美國NASA的發現任務中的月球探測任務;該任務將精確探測並繪製月球的重力場圖以判斷月球內部構造。該任務使用兩個小型探測器 GRAIL A(Ebb,退潮)和 GRAIL B(Flow,漲潮),已於2011年9月10日以德尔塔-2运载火箭最強力的型號 7920H-10 發射。GRAIL A 在發射後 9 分鐘從火箭分離,之後經過 8 分鐘 GRAIL B 也從火箭分離。兩台探測器分別於2011年12月31日和2012年1月1日進入軌道。.
金星
金星(英語、拉丁語:Venus,天文符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是從太陽向外的第二顆行星,軌道公轉週期為224.7地球日,它沒有天然的衛星。在中國古代稱為太白、明星或大囂,另外早晨出現在東方稱啟明,晚上出現在西方稱長庚。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太白為白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為金星。它的西文名稱源自羅馬神話的愛與美的女神,维纳斯(Venus),古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忒,也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金星的天文符号用维纳斯的梳妆镜来表示。 它在夜空中的亮度僅次於月球,是第二亮的天然天體,視星等可以達到 -4.7等,足以照射出影子。由於金星是在地球內側的內行星,它永遠不會遠離太陽運行:它的離日度最大值為47.8°。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它的大小、質量、體積與到太陽的距離,均與地球相似,所以經常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然而,它在其它方面則明顯的與地球不同。它有著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其中超過96%都是二氧化碳,行星表面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92倍。表面的平均溫度高達,是太陽系最熱的行星,比最靠近太陽的水星還要熱。金星沒有將碳吸收進入岩石的碳循環,似乎也沒有任何有機生物來吸收生物量的碳。金星被一層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雲覆蓋著,阻擋了來自太空中,可能抵達表面的可見光。它在過去可能擁有海洋,並且外觀與地球極為相似,但是隨著失控的溫室效應導致溫度上升而全部蒸發掉了B.M.
查看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和金星
金星10號
金星10號是蘇聯所發射的金星探測器(製造代號又稱為:4V-1 No.660)。於1975年6月14日03:00:31(協調世界時)發射。.
金星11號
金星11號是蘇聯的金星計畫中其中一台探測器。屬於一個無人探測任務,於1978年9月9日3:25:39發射。目的為研究金星大氣、宇宙射線、太陽風離子等,由一台飛掠器與一台著陸器所組成.
金星12號
金星12號(Венера-12)是蘇聯的金星計畫的探測器,為一個無人探測任務,於1978年9月14日02:25:13發射。金星12號與金星11號完全一樣,目的是研究金星大氣層、宇宙射線、太陽風離子等,由一台飛掠器與著陸器所組成。.
金星13號
金星13號屬於金星計畫的一部份,目地是前去探索金星。姊妹太空船金星14號與金星13號為相同的設計,並在金星13號發射5天後也奔向金星。並在1982年3月1日釋放了著陸器。.
金星1A號
金星1A號是蘇聯第一臺嘗試探測金星的探測器,於1961年2月4日發射。由於未脫離環繞地球軌道,又被稱為史潑尼克7號。但蘇聯當局不願承認失敗,稱這枚探測器為環繞地球的大型衛星.
金星1號
金星1號是蘇聯第二台探測金星的太空探測器,第一台金星1A號未能脫離地球軌道NSSDC (NASA Goddard Space Center), accessed August 9, 2010NSSDC (NASA Goddard Space Center), accessed August 9, 2010。金星1號研究太陽風、磁場、隕石、宇宙射線等,發射十天後訊號消失,但仍於5月飛掠金星http://nssdc.gsfc.nasa.gov/nmc/masterCatalog.do?sc.
金星2A號
金星2A號在西方又被稱為史潑尼克19號。為金星計劃的一員。屬於一臺金星探測器,經由閃電號運載火箭發射至低地球軌道,但末端節推進失敗,導致末端節與金星探測器未能進入高橢圓軌道,並於3天後,即1962年8月28日重返大氣層並燒毀。這艘探測器原本被美國海軍航太空司令部定名為史潑尼克23號,後來的史潑尼克23號為火星1號。.
金星2B號
蘇聯第四臺嘗試探測金星之探測器。金星2B號在西方又被稱為史潑尼克20號。為金星計劃的一員。經由閃電號運載火箭發射至低地球軌道,但末端節推進失敗,導致末端節與金星探測器未能進入高橢圓軌道,並於5天後,即1962年9月6日重返大氣層並燒毀。這艘探測器原本被美國海軍航太空司令部定名為史潑尼克24號,後來的史潑尼克24號為火星1A號。.
金星2C號
蘇聯第五臺嘗試探測金星之探測器。金星2C號在西方又被稱為史潑尼克21號。為金星計劃的一員。經由閃電號運載火箭發射至低地球軌道,但第三節發生爆炸,星箭具毀。這艘探測器原本被美國海軍航太空司令部定名為史潑尼克25號,後來的史潑尼克25號為月球4C號。.
金星2D號
試圖探測金星的金星探測器;也被稱做宇宙21號,因為從1963年起,蘇聯對在低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賦予宇宙的稱號。由於末端節未能成功將金星2D號推向金星,仍然滯留於低地球軌道。發射3天後,即1963年11月14日,重返大氣層燒毀。.
金星2E號
試圖探測金星的金星探測器;也被稱做宇宙27號,因為從1963年起,蘇聯對在低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賦予宇宙的稱號。由於末端節未能成功將金星2E號推向金星,仍然滯留於低地球軌道。.
金星2號
探測金星的金星探測器。第二台飛掠金星的蘇聯探測器,於1966年2月27日距離金星24000公里飛掠但通訊系統早已損毀,沒有任何科學數據傳回地球。最終進入日心軌道。.
金星3號
一台成功著落金星的探測器。探測器包括一台無線電通訊系統、一部分科學儀器、電力來源機組。還有一隻被包覆的機械手臂以及金星3號計畫的紀念星章。雖然最後成功登陸,但通訊系統在可以傳回任何數據之前已經失效。.
金星4A號
與比他早一星期發射的金星3號類似之金星探測器,也是一台著陸探測器。也被稱做宇宙96號,因為從1963年起,蘇聯對在低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賦予宇宙的稱號。.
金星4號
金星4號(Венера-4)是第二台成功到達金星大氣層的探測器,也是首次成功傳回科學資訊的金星大氣層探測器。.
金星5A號
金星5A號是一臺與金星4號完全相同的探測器,由於末端節未能將探測器推向金星,只停留在地球軌道,所以又被稱為宇宙167號,從1963年起,蘇聯對在低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賦予宇宙的稱號。.
金星5號
金星5號是一臺金星探測器,由閃電號運載火箭-M發射,與金星4號號相似,但功能更強大,當金星5號與金星大氣層接觸時,釋放了金星膠囊,重達405公斤,降落傘使金星膠囊緩緩降落,回傳53分鐘科學數據後停止運作,除此之外,金星5號還攜帶了紀念獎章以及一個蘇聯的浮雕。.
金星6號
金星6號藉由閃電號運載火箭到達金星,主要研究金星大氣。與金星4號號相似,但功能更強大,當金星6號與金星大氣層接觸時,釋放了金星膠囊,重達405公斤,降落傘使金星膠囊緩緩降落,回傳51分鐘科學數據後停止運作,除此之外,金星6號還攜帶了紀念獎章以及一個蘇聯的浮雕。.
金星7號
金星7號主要用以研究金星大氣與其他金星的現象。1970年12月15日降落於金星,將金星膠囊釋放,並利用空氣阻力剎車。前35分鐘傳回一些科學數據,之後的25分鐘傳回微弱訊號。成為第一台著陸於其他行星表面的人造探測器。.
金星8A號
金星8A號又稱做宇宙359號,因為從1963年起,蘇聯對在低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賦予宇宙的稱號。由於末端節未能成功將金星8A號推向金星,仍然滯留於低地球軌道。.
金星8號
金星8號是由蘇聯製作的金星太空探測器。攜帶有大氣偵測器、著陸器,科學儀器有溫度計、氣壓計、光線感應器、高度計、γ射線光譜儀、氣體分析儀和無線電通訊設備http://nssdc.gsfc.nasa.gov/nmc/masterCatalog.do?sc.
金星9A號
金星9A號也稱為宇宙482號,因為從1963年起,蘇聯對在低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賦予宇宙的稱號。由於末端節未能成功將金星2E號推向金星,仍然滯留於低地球軌道。其中些碎片掉落至紐西蘭。.
金星9號
金星9號是蘇聯所發射的金星探測器(製造代號又稱為:4V-1 No.660)。包含一臺軌道環繞器與一臺著陸器,於1975年6月8日02:38:00協調世界時發射,重量約。是第一臺成功環繞金星、第一臺成功從金星表面傳回科學數據的探測器。.
金星特快車
金星快车(Venus Express,VEX),是欧洲方面的首次对金星探勘任务,名称来源于定义、准备和发射该任务僅用了很短时间。主要承包商是法国图卢兹市的伊兹·阿斯特瑞姆公司。发射日期是2005年11月9日。发射器是欧洲/俄罗斯联合公司斯塔瑞森(Starsem)制造的联盟号飞船。发射质量1270千克,包括93千克轨道器有效载荷和570千克燃料。轨道器设备包括:金星监视照相机、空间等离子体和活性原子分析器等。宇宙飞船由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市的欧洲太空控制中心操纵。 2006年4月11日,欧洲空间局宣布,格林尼治时间8时07分,金星快车完成减速过程,顺利首次进入环金星椭圆形轨道。 4月14日,欧洲空间局公布了金星快车传回的首批金星图像。这些金星南极地区的图片是探测器4月12日在距离金星20万公里的环金星椭圆形轨道上由“紫外线、可见光和近红外线成像分光计”和“金星监测照相机”拍摄的。 6月27日,欧洲空间局宣布,科学家对金星快车发回的数据进行分析后确认,金星南极上空大气中存在着奇怪的双漩涡。 2014年11月可能沒有燃料而墜至金星,雖然曾11月23日和11月30日試想讓它飛高點但都失敗了,2014年12月16日宣布任務結束。 金星特快車(Venus Express,VEX)是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ESA)的第一個金星探測任務。在2005年11月發射,在2006年4月就抵達金星,開始不斷地從其環繞金星的繞極軌道發送回科學的資料。這艘太空船帶有七種儀器,主要目的是長期觀察金星的大氣層。過去前往金星的派遣任務從來沒有做過這種長時期的觀察,而這是更好的理解大氣動力學的關鍵。它被寄望這種研究可以有助於了解大氣動力學的一般狀況,同時也有助於理解地球上的氣候變遷。ESA在2014年12月結束了任務。.
金星計劃
金星計劃(Венера)是蘇聯在1961年至1983年間研發的金星探測器,曾多次抵達或登陸金星地表。金星1A號是蘇聯第一臺嘗試探測金星的探測器,於1961年2月4日發射。.
IKAROS
IKAROS(Interplanetary Kite-craft Accelerated by Radiation Of the Sun,可譯為依靠太陽輻射加速的星際風箏)是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開發的試驗性太空探測器。IKAROS於2010年5月21日以日本的 H-IIA 火箭和破曉號金星氣象衛星以及其他四個小衛星一起發射。IKAROS 是世界第一個成功在行星際空間運作的太陽帆。該太陽帆的名字由日本航太工程師森治取名自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伊卡洛斯。 2010年12月8日,IKAROS 在距離金星 80,800 公里處飛掠過,並進入延伸任務階段。.
MAVEN
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Mars Atmosphere and Volatile Evolution Mission)簡稱MAVEN,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器,於2014年9月22日進入火星軌道。MAVEN的目的是研究火星大氣,以及是什麼原因讓火星大氣變得如此稀薄與乾燥。.
OSIRIS-REx
太陽系起源、光谱解析、资源识别、安全保障、小行星风化层探索者(Origins, Spectral Interpretation, Resource Identification, Security, Regolith Explorer,缩写OSIRIS-REx,亦有音譯為歐西里斯號)是一項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進行中的小行星研究和采样返回任务。探測器于2016年9月8日發射,任务是研究小行星101955——一顆含碳的近地小行星,并在2023年将样本送回地球进行详细分析,這顆小行星被視為潛在威脅天體,是有可能會撞擊地球的小天體之一。探測器採得的材料有望使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包含行星形成初期阶段,和导致地球上生命形成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如果成功,OSIRIS-REx将是首具从小行星帶回样本的美国航天器,也是繼日本的隼鳥號後,第二具將小行星樣本送回地球的探測器。 这次任务的成本大约为8亿美元,另外由擎天神5號運載火箭發射探測器的費用约为1.835亿美元。它是NASA的新疆界計畫中第三个行星科学任务,列在朱诺号和新视野号之后。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天文化學家(Dante Lauretta)擔任計畫主持人(PI)。.
SMART-1
Smart 1或SMART-1是欧洲空间局一个借助太阳能离子推进器进入月球轨道的环月人造卫星,该探测器由瑞典负责设计,于2003年9月27日23时14分(UTC)发射升空。'"SMART'"是用于先进技术研究的小型任务(Small Missions for Advanced Research in Technology)的缩写。(LISA Pathfinder是SMART-2的另一个名字,计划其将于2008年发射升空)SMART-1是欧洲第一个飞向月球的太空飞船。该飞船于2006年9月3日5时42分(UTC)成功撞击月球表面,为它的探月任务划上句号。.
探測器5號
探測器5號(Zond 5)是蘇聯的月球探測器號系列探測器計劃探測器,它由質子K/D型運載火箭於1968年9月15日發射。 探測器5號成為了第一個航天器繞月球,並返回到地球上著陸。於1968年9月18日,飛船飛過繞月。最近距離是1950公里。在90000公里的距離拍攝地球的高品質照片。探測器5號攜帶的俄羅斯陸龜、黄粉虫、植物、種子、和細菌等生物,是第一個環繞其他星體的生物。.
探測器號系列探測器
探測器號系列探測器(Зонд,Zond)是蘇聯的月球探測器,發射時間從1964年至1970年間。早期的探測器號系列探測器是根據3MV探測器來設計的。.
水星
水星(Mercurius),中國古稱辰星;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辰星呈灰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以黑色配水星,因此正式把它命名為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陽的行星,但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離心率 ,軌道週期是87.969 地球日。從地球上看,它大约116天左右與地球會合一次,公转速度遠遠超過太阳系的其它星球。水星的快速運動使它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墨丘利,是快速飛行的信使神。由于大氣層极为稀薄,无法有效保存热量,水星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为太阳系行星之最。白天时赤道地區温度可达430°C,夜间可降至-170°C。極區气温則終年維持在-170°C以下。水星的軸傾斜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最小的(大約度),但它有最大的軌道偏心率。水星在遠日點的距離大約是在近日點的1.5倍。水星表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坑穴(環形山),外觀看起來與月球相似,顯示它的地質在數十億年來都處於非活動狀態。 水星无四季变化。它也是唯一被太陽潮汐鎖定的行星。相對於恆星,它每自轉三圈的時間與它在軌道上繞行太陽兩圈的時間几乎完全相等。從太陽看水星,參照它的自轉與軌道上的公轉運動,是每兩個水星年才一個太陽日。因此,对一位在水星上的觀測者来说,一天相当于兩年。 因為水星的軌道位於地球的內側(金星也一樣),所以它只能在晨昏之際與白天出現在天空中,而不會在子夜前後出現。同時,也像金星和月球一樣,在它繞著軌道相對於地球,會呈現一系列完整的相位。雖然从地球上觀察,水星會是一顆很明亮的天體,但它比金星更接近太陽,因此比金星還難看見。 從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變化,視星等從-2.3至5.7等,但是它與太陽的分離角度最大只有28.3°。當它最亮時,从技術角度上讲應該很容易就能從地球上看見它,但由于其距离太阳过近,實際上並不容易找到。除非有日全食,否則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黃昏的曙暮光中看見水星。當大距出現在赤道以南的緯度時,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見水星。 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
查看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和水星
水手10號
水手10號(Mariner 10)是一系列以飛越方式進行的行星探險水手號計劃中的第10個計畫,也是計畫中的最後一個。水手10號以飛掠的方式探測水星與金星,也是第一個探測過水星的太空船。其後美國太空總署在2004年發射信使號探測船已經於2011年抵達水星進行探測。 水手10號大約晚水手9號兩年發射,於1973年11月3日發射。主要任務包括探測水星與金星的環境、大氣、地表與行星的特徵。水手10號也是第1艘利用行星重力來同時探測2顆行星的探測船,也就是以重力彈弓效應(gravity assist trajectory)來加速,進入金星重力影響區內,接著靠金星的重力將探測船拋至另一個軌道來接近水星。.
水手1號
水手1号探测器是美国发射的第一个水手系列探测器,该探测器原计划探测金星,但因出现故障而被摧毁。.
水手2號
水手2号探测器是美国发射的第二个水手系列探测器,该探测器成功地掠过金星从而成为人类第一个成功接近其他行星的空间探测器。 水手2号的结构与水手1号基本一致,携带了6台科学仪器。包括一台工作在13.5毫米和19毫米的双通道微波雷达,一台工作在8至9微米和10至10.8微米波段的红外雷达,1台磁力计,1个电离室,1個粒子探测器以及1台宇宙尘埃检测仪。 在经历了108天、2亿9千万公里的飞行之后,水手2号在12月14日接近金星并拍摄下了红外及微波波段的图像。.
水手3號
水手3号是美国水手计划的一部分。该探测器原计划飞越火星以获取火星表面的照片,但由于太阳能电池板不能展开而无法正常工作。.
水手4號
水手4號 (Mariner 4) 是一系列以飛越方式進行的行星際探險中的第四個,並且是第一個成功飛越火星的太空船。它回傳了第一張火星表面的照片,並且是第一張從地球以外另外一個行星上拍的照片。同時,這張充滿了隕石坑、死寂世界的照片,震驚了科學界。 水手4號的設計,為執行近距離火星科學觀測,並將結果傳回地球。其它的任務目標,包括在火星附近執行行星際的地表及粒子測量,並提供進行長途星際飛行的工程技術的經驗及知識。.
水手5號
水手5号原本是水手4号的备份探测器,其原任务目标同样为火星。因为水手4号成功得完成了任务,水手5号的目标被更改为了金星。在1967年10月17日达到距离金星最近处,此时它与金星的距离为4000公里。由于安装了比水手2号更先进的探测器,它传回的数据更加丰富和详细。.
水手6號
水手6号探测器同水手7号一同前往探测火星,它们总共拍摄了143张照片,这些照片显示出火星表面是一个荒凉的地方。.
水手7號
水手7号探测器是美国发射的一枚火星探测器,它和水手6号有着完全相同的结构,并在其之后4天接近火星。主要执行了拍照和研究火星大气及其化学成分的任务。.
水手8號
水手8号探测器原计划与水手9号探测器一同前往火星探测。但由于发动机故障而重新坠入大气层,最终坠落在大西洋内。.
水手9號
水手9號 是NASA的太空探測衛星,用於探索火星,也是水手號計劃的一部份。水手9號於1971年5月30日發射飛向火星,並於同一年11月14日抵達,成為第一個環繞除了地球以外第一顆行星的太空船——僅僅小幅度領先蘇聯的火星2號及火星3號,它們都在一個月之內抵達。經過好幾個月的沙塵暴後它終於傳回令人驚訝的地表清晰照片。.
洞察號
洞察號(InSight)是NASA於2018年5月發射的無人火星登陸載具。, Washington Post, By Brian Vastag, Monday, August 20洞察號原名InSight,是「運用地震調查、測地學與熱量傳送之內部探索」(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的英文縮寫。這項任務的目標是將一個裝載有地震儀及熱流偵測器的固定式登陸載具發射到火星表面,研究火星早期的地質演變。這項研究將可對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及月球帶來更多了解。藉由使用開發鳳凰號火星探測器時的技術,將可降低任務風險及成本。 该项目一開始被稱為火星物理監測站(GEMS, Geophysical Monitoring Station),但應NASA要求在2012年更改為現名。在2010年的28個提案當中,它是2011年5月被Discovery Program選中的3個提案之一,每個被選中的提案都獲得3百萬美元經費進行詳細的概念研究。 2012年8月,InSight脫穎而出成為最終被選中的提案進行開發。此任務由JPL管理,有多國科學家參與,而不包括發射火箭載具在內的經費限制在4.25億美元以內。 2014年5月19日NASA宣布將開始建造登陸載具。.
查看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和洞察號
深空一號
深空一號(Deep Space 1)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探測小行星與彗星的計畫,於1998年發射升空。在2001年之後,科學家決定讓深空一號繞行太陽。.
測量員1號
測量員1號是美國探測月球的測量員計畫中,第一艘登陸月球的測量員太空船,這個計畫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和噴射推進實驗室管理,太空船的設計和製造則由休斯飛機公司執行。.
測量員2號
測量員2號是美國探測月球的測量員計畫中,第二艘登陸月球的測量員太空船。.
測量員3號
測量員3號是測量員計畫的第三艘登月太空船,於1967年4月17日發射,在1967年4月20日登陸於月球風暴洋內的知海,並總共傳送6,315照片回地球。 當它登陸時,高反射的岩石迷惑了測量員3號的下降雷達,引擎未能按飛行計畫設定的在14尺 (4.3公尺) 的高度上關閉,導致太空船在表面彈跳了兩次。第一次彈跳的高度達到35尺 (10公尺),第二次達到11尺 (3公尺),第三次的碰撞-從11尺的高度但速度為0,比當初計畫的14尺為低且慢的速度-在設計上企圖讓每一艘太空船安全軟著陸的高度。 這個任務是第一次攜帶土壤樣品挖斗,並且可以從安裝在延伸臂上的電視機看見實物的影像。這個挖斗安裝在一個電機驅動的機械臂上,總共挖了4道溝,溝的深度達到7吋 (180毫米),並且利用太空船的攝影機將溝槽和挖出的樣本影像傳送回地球。當1967年5月3日進入月球的黑夜時,太空船關閉以保持電池的電力,但是在月球的黎明來臨時 (14個地球日,或是336小時),太空船卻未能重新啟動繼續工作。 之後的阿波羅12號載人登月任務也選在此一位置,並且將測量員3號的一些零件帶回地球,以研究人造物體長期暴露在荒蕪的月球環境下所受到的影響。 根據廣泛的謠傳,一種常見的細菌,草綠色鏈球菌,意外的在太空船發射之前汙染了照相機的環境,並且在嚴苛的月球環境中休眠了兩年半後,在1969年從被阿波羅12號帶回地球的相機被檢測到 。這種論述已經被引用作為行星際胚種論的證據憑證,但更重要的是,導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採取更嚴謹的非生物程序,以防止太空探測對火星和其他被懷疑可能適合生物存在的天體可能造成的汙染;最顯著的就是為了避免撞擊歐羅巴可能造成的汙染,讓伽利略號太空船在木星的大氣層內燒毀。然而,獨立的研究人員挑戰此種論述 (參見在月球上的草綠色鏈球菌報告)。.
測量員4號
測量員4號是美國探測月球的測量員計畫中,第四艘登陸月球的測量員太空船。.
測量員5號
測量員5號是美國探測月球的測量員計畫中,第五艘登陸月球的測量員太空船。.
測量員6號
測量員6號是美國探測月球的測量員計畫中,第六艘登陸月球的測量員太空船。.
測量員7號
測量員7號是美國探測月球的測量員計畫中,第七艘也是最後一艘登陸月球的測量員太空船。.
測量員計畫
測量員計畫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在1966年至1968年,發射7艘機器人太空船登陸月球表面的計畫。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展示在月球軟著陸的可行性,這個計畫是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噴射推進實驗室(JPL)為實現阿波羅計畫所做的準備。這些太空船仍留在月球上,沒有任何一個任務打算將他們送回地球。測量員3號的部分零件被阿波羅12號帶回地球,其中的攝影機展示在國家航空暨太空博物館。.
游騎兵3號
游騎兵3號是游騎兵計畫在1962年1月26日發射,用來研究月球的太空船,這艘太空船被設計來在撞擊月球前10分鐘的飛行任務中,將月球表面的圖像傳送回地球,將測震儀的膠囊拋擲在月面,並在飛行途中搜集γ射線的資料、研究月球表面反射的雷達信號,以及繼續測試游騎兵計畫發展的月球與行星際太空船。由於一系列的故障,太空船以35,000公里(22,000英里)的距離錯過了月球。.
游騎兵4號
游騎兵4號(Ranger 4)是游騎兵計畫中的一艘太空船,旨在傳送月球表面的图片,它被設計成在撞擊前10分鐘內將月球表面的影像傳送回地球,將可在粗糙表面登陸的測震儀拋擲在月球上,並在飛行途中搜集γ射線的資料,研究月球表面反射的雷達波,和繼續測試游騎兵計畫發展出的月球和行星際太空船。由于機載電腦的故障造成附載的太陽能板和導航系統故障,因此這艘太空船失事墬毀在月球的背面,沒有傳送回任何的科學資料。.
游騎兵5號
游騎兵5號是游騎兵計畫中的太空船,它被設計成在撞擊前10分鐘內將月球表面的影像傳送回地球,將可在粗糙表面登陸的測震儀拋擲在月球上,並在飛行途中搜集γ射線的資料,研究月球表面反射的雷達波,和繼續測試游騎兵計畫發展出的月球和行星際太空船。由於不明原因的故障,太空船失去了動力並停止了運作,以725公里的距離錯過了月球。.
游騎兵6號
游騎兵6號是一个游騎兵计划的航天器,旨在撞擊月球表面,並且在撞擊前的最後幾分鐘飛行時間內傳送回月球表面的高解析度照片。這艘太空船攜帶了六架電視光導攝像管,2架是廣角(F頻道,A和B攝影機),4架是窄視野(P頻道)來完成這些目標。這些攝影機分成兩組,各自有獨立的電源、計時器和傳輸設備,以最大的可能來獲得高品質的電視影像。太空船上沒有其它的實驗設備,但由於攝影機系統的故障,沒有任何影像被傳送回來。.
游騎兵7號
游騎兵7號是第一艘成功的將月球表面的近距離影像傳輸回地球的美國太空船,它也是游騎兵計畫中第一艘完全成功的太空船。游騎兵7號在1964年7月28日發射,設計的目的是以拋射軌道撞擊月球表面,並在撞擊前的最後幾分鐘內傳送回高解析度的月球表面影像。這艘太空船攜帶了6架電視光導攝像管,2架是廣角(F頻道,A和B攝影機),4架是窄視野(P頻道)來完成這些目標。這些攝影機分成兩組,各自有獨立的電源、計時器和傳輸設備,以最大的可能來獲得高品質的電視影像,每個頻道的影像都由獨立的管道傳送。沒有其它的實驗設備備安裝在這艘太空船上。.
游騎兵8號
游騎兵8號的設計是為了以拋射的軌道抵達月球,並在撞擊前的最後幾分鐘飛行時間內傳送回高解析的月球表面影像。這艘太空船攜帶了6架電視光導攝像管,2架是廣角(F頻道,A和B攝影機),4架是窄視野(P頻道)來完成這些目標。這些攝影機分成兩組,各自有獨立的電源、計時器和傳輸設備,以最大的可能來獲得高品質的電視影像,每個頻道的影像都由獨立的管道傳送。沒有其它的實驗設備備安裝在這艘太空船上。.
游騎兵9號
游騎兵9號的設計是為了以彈道的軌道撞擊月球,並在撞擊前的最後幾分鐘飛行時間內傳送回高解析的月球表面影像。這艘太空船攜帶了6架電視光導攝像管,2架是廣角(F頻道,A和B攝影機),4架是窄視野(P頻道)來完成這些目標。這些攝影機分成兩組或兩個頻道,各自有獨立的電源共應器、計時器和傳輸設備,以最大的可能來獲得高品質的電視影像,每個頻道的影像都由獨立的管道傳送。沒有其它的實驗設備備安裝在這艘太空船上。.
游騎兵計畫
游騎兵計畫是美國在1960年代進行的系列無人太空任務之一,其目的是拍攝最早的月球表面近攝照片。游騎兵太空船被設計成撞擊月球的表面,並在撞毀之前將影像傳回地球。 游騎兵的原始設計開始於1959年,被區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稱為模組。每個模組有不同的任務和使命,並逐步的提升系統的設計。噴射推進實驗室的設計師在每個模組中設計多次的發射,以獲取最大化的工程經驗和科學價值,並至少完成一次成功的飛行。游騎兵系列(從1號到9號)整體的研究、發展、發射和支援的花費大約是美金一億七千萬元。.
木衛二-木星系統任務
木衛二-木星系統任務-拉普拉斯(英語:Europa Jupiter System Mission – Laplace,EJSM/Laplace)是一個NASA和ESA計畫中即將在大約2020年發射的探測計畫,該計畫將深度探索木星的衛星木衛二和木衛三,以及木星的磁層。該任務將有最少兩個子計畫,即NASA的木星木衛二軌道器(Jupiter Europa Orbiter,JEO)和ESA的木星木衛三軌道器(Jupiter Ganymede Orbiter,JGO)以協同對木星系統的研究。 2011年4月,ESA宣稱基於NASA的預算,因此不太可能在2020年代初執行美國和歐洲協同的探測計畫。因此ESA正考慮是否可能執行由歐洲主導的探測計畫, ESA, 19 Apr 2011。歐洲主導的計畫則是基於木星木衛三軌道器修改的木星冰月軌道器(Jupiter Icy Moon Explorer,JUICE)。 日本JAXA和俄羅斯RSA也表達了加入該計畫的興趣,雖然目前尚未最終定案。木星木衛二軌道器的預算可能達到47億美金,而木星木衛三軌道器的預算可能達到10億美金(7.1億歐元)。.
木星
|G1.
查看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和木星
木星冰月轨道器
木星冰月轨道器(Jupiter Icy Moons Orbiter)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主要目的是环绕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飞行,对它们进行详细考察。為了使美國總統提出的重返月球計劃有足夠預算,该计划已经取消。.
木星探測
木星探測是指人類向木星發射太空探測器對木星進行探測活動。至今已通過用自動化无人航天器進行了密切觀察。但從地球飛往到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具有較高的能量消耗。航天器從地球的軌道到達木星,正如航天器升空首位進入軌道,它幾乎需要同樣多的能量。 先鋒10號在1973年12月飛越過木星,這也是人類首次對木星探測任務。 隨後幾個月後先鋒11號。除了第一张的木星特寫照片,探測器發現木星的磁層和其主要流體內部。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探測器於1979年走訪了木星,研究衛星和木星環系統,發現木衛一的火山活動和木衛二表面上的水冰的存在。尤利西斯号在1992年進一步研究木星的磁層,然後在2000年再次研究。卡西尼號探測器於2000年接近木星,对木星大气层拍摄了非常詳細的圖像。新视野号太空船在2007年经過木星,並做出改進的木星的及其衛星的參數的測量結果。 伽利略號太空船則是第一個環繞木星軌道的探測器,於1995年抵達木星和研究的木星直到2003年。在此期間,伽利略号收集了大量有關木星衛星系統的信息,接近所有四個巨型的伽利略卫星,找到其中三個存在稀薄大氣層的證據,以及在其表面之下有液態水的可能性。它還發現了木衛三周圍有一個木衛三#磁層。 美國航空航天局以朱诺号研究木星極地軌道,2011年8月5日發射,於2016年7月5日進入木星軌道。.
机遇号
机遇号(Opportunity),亦稱為--或火星探测漫游者-B(MER-B),是一個於2004年進行火星探測任務的地表漫遊車;它是NASA目前火星探測漫遊車任務的兩輛中的其中一輛。它在2003年從地球發射,並於2004年1月25日地表UTC時間05:05(大約當地時間13:15)降落在子午線高原 ,差不多也是在姐妹號精神號降落在另一個地方的三周後。 機會號已經連續有效運作了超過原本設計(90個日子)30倍的任務時間;由於太陽能發電板被清潔乾淨,它因此能夠繼續執行大量對火星岩石的地質分析和地表描繪。 任務的重點包括了完成90個火星日的任務,發現了火星上的第一個隕石隔熱罩岩(在子午線高原),以及超過兩年的時間研究維多利亞撞擊坑。機會號驚險的在2007年的沙塵暴中存活了下來,現在正朝向奋斗撞击坑前進。 位于帕萨迪纳的噴射推進實驗室(JPL),是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个下属部门,现负责管理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
查看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和机遇号
會合-舒梅克號
會合-舒梅克號(Near Earth Asteroid Rendezvous - Shoemaker)是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探測衛星,會合-舒梅克號這個名稱則是為了紀念天文學家尤金·舒梅克(Eugene M. Shoemaker)而命名的。會合-舒梅克號計畫主要目標是已超過1年的時間研究愛神星,並傳回愛神星內部構造、組成、礦物學、質量分布及磁場等數據。次要目標則包括研究風化層的特性、小行星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小行星表面可能出現的地質活動(例如塵埃或氣體)及小行星的自轉狀態。這些數據將幫助科學家理解小行星的普遍特徵,隕石和彗星之間的關係及太陽系早期的情況。為了達成這些目標,太空船配備一臺X光/伽瑪射線光譜儀、近紅外線成像光譜儀、裝有CCD成像探測器的多重光譜照相機、雷射測距儀和一個磁力計。科學家也使用近距離追踪系統進行無線電科學實驗來估計小行星的重力場。儀器的總重量為56公斤,並需要81瓦特的電源來運轉。會合-舒梅克號也是第1艘登陸小行星的探測器。.
月亮女神 (航天器)
--號(日文:セレーネ,英文:SELENE)又稱輝--夜姬、輝--夜姬號、輝--夜號(日文:かぐや,英文:KAGUYA),是日本發射的月球人造衛星,耗资2.7亿美元,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人員表示此计划是繼美国《阿波罗计划》後規模最龐大的月球計畫。月亮女神在当地时间2007年9月13日10时35分搭乘H2A-13火箭,从日本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成功升空,开始了其为期一年的旅程。月亮女神已經歷過兩次延期發射,第一次是從2007年8月16日延期到9月13日,第二次是從9月13日再延期到14日(協調世界時)。.
月球10号
月球10号(俄文:Луна10),是由苏联发射的人类第一个环绕月球的飞行器,同时也是人类第一个环绕其他天体的飞行器。月球10号携带的圆柱形月球卫星重254千克,直径约75厘米,高1.5米。卫星装备包括磁力计、伽马射线频谱仪、离子收集器压电测量仪、红外探测器、低能x射线质子测量设备等装置。.
月球11号
月球11号(俄文:Луна-11),是苏联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因苏联没有公布,具体任务不详。认为是月球10号的复制品,也认为是月球12号的前身。.
月球12号
月球12号(俄文:Луна-12)是苏联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它在月球赤道上空133×1200公里的轨道上拍摄了月球的图像。.
月球13号
月球13号是苏联发射的月球探测器,也是第3个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的探测器。1966年12月21日,月球13号发射升空后先停留在223×171千米、倾角51.8度的低地球轨道,然后开始奔赴地月转移轨道,24日降落在月球風暴洋18.25N、 60.03W处。距离月球9号着陆点约400千米。 与月球9号相比,月球13号最大的不同在于着陆舱上多了两条折叠臂,里面分别装着一个辐射密度测量仪和一个机械式穿测器。穿测器是一个测量月壤机械强度的装置,里面装有火药,启动后会将一根钛合金杆推入月壤。通过测量穿透速度和深度就可以分析月壤物理性质。测量结果表明着陆点附近月壤密度约为0.8克每立方厘米,这一结果与苏联月球计划中取回的样本分析结果及阿波罗计划近似。辐射密度测量仪利用铯-137辐射,记录散射后的结果也得到了同样的测量结果。月球13号还携带了与月球9号相同的照相系统。.
月球14号
月球14号是苏联发射的最后一颗第二代月球探测器,主要用于探测月球引力场。.
月球15号
月球15号是前苏联发射的第一艘用于自动取样的月球探测器,最终在月球的危海墜毀,未能完成目标。.
月球17号
月球17号属于苏联第三代月球探测器。它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将月球车1号送上月球表面。.
月球18号
月球18号(俄语:Луна 18)属于苏联的第三代无人月球探测器。1971年9月2日发射后先进入地球轨道,1周后飞向月球。在月表运转54周后,在9月9日开始下降。然而在预定降落到月表的时间,探测器却与地面失去了联系。.
月球19号
月球19号(俄语:Луна 19)属于比月球10号探测器等先进的苏联月球轨道卫星。1971年9月28日被发射升空后,先在地球轨道做短期停留。9月29日和10月1日经过短暂调整后进入月球轨道。1972年10月20日左右停止工作。.
月球1号
月球1号(俄语:Луна-1),亦稱夢(Мечта)、E-1 4號和第一宇宙船,是苏联、也是人类发射成功的第一个星际探测器。它是一系列以“月球号”命名的探测器中的第一个成员。它是第一个接近月球的航天器,也是第一个围绕太阳公转的航天器。但是,月球1号原本卻是一個月球撞擊器,即其任務為撞向月球,但最終在6000多公里的上空掠過月球,並成為第一個脫離地球引力的航天器。.
月球20号
月球20号(俄语:Луна 20)属于苏联的第三代无人月球探测器。是继月球16号之后第二个登上月球并将月球表面样品发回地球的无人探测器。月球20号在地球轨道上做了短暂停留之后,飞向月球。2月18日进入月球轨道,21日,经过变轨后的月球20号开始降落。降落后不久月球20号就采用和月球16号类似的程序采集月球表面样本。由于遇上了玄武岩,月球20号只采集到了55克的样本。.
月球21号
月球21号(Луна 21)属于苏联的第三代无人月球探测器。月球21号登陆月球,并将苏联的第二辆月球车2号送上了月球表面。.
月球22号
月球22号是装载了卫星的苏联第三代无人月球探测器,主要执行给月球拍照和探测月球磁场的任务,一共在月球轨道上工作了521天。.
月球23号
月球23号(Луна 21)属于苏联的第三代无人月球探测器。由于月球16号和月球20号只采集到月面下0.3米处的样本,该探测器被设计来采集月球表面深处的样本,但在着陆时出现了故障。.
月球24号
月球24号是苏联月球计划中最后一个送回月球表面样本的探测器。与月球16以及月球20号不同,月球24号获取的是月表下面2米的样本。月球24号从月球获得了170克的样本。.
月球2号
月球2号(俄语:Луна-2)是苏联于1959年9月12日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表面硬着陆的航天器。1959年9月14日,月球2号在月球上墜毀。 月球2号的探测结果表明,月球没有磁场,且月球周围没有像范艾伦辐射带一样的辐射带。 在月球2号上携带了两枚刻有苏联国徽的装饰物。1959年9月15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把一枚这种装饰物的复制品送给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月球3号
月球3号(俄语:Луна-3)是苏联于1959年10月4日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拍得月球背面照片的航天器。1959年10月7日,月球3号在飞过月球背面时发回了29帧图象,覆盖了月球背面70%的面积。 在获得这些图像之后,苏联天文学家对月球背面的地貌进行了命名。月球3号后来成为一颗地球卫星。.
月球4号
月球4号(俄语:Луна-4)是苏联于1963年4月2日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苏联航天部门计划让它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但由于轨道偏差而失败。1963年4月5日13时25分(UTC时间),月球4号在距离月球8336.2千米处飞过,后来成为一颗地球卫星。.
月球5号
月球5号(俄语:Луна-5)是苏联于1965年5月9日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苏联航天部门计划让它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但由于技术故障而失败。1965年5月12日,月球5号在月球上硬着陆。.
月球6号
月球6号(俄语:Луна-6)是苏联于1965年6月8日(UTC时间07:41:00)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苏联航天部门计划让它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但未能成功。月球6号的飞行路线偏离月球,最近时距离月球159612.8公里(1965年6月11日,UTC时间17:00)。结果成为一颗围绕太阳旋转的人造行星。 后来的调查显示,月球6号的任务失败是由于人为因素。很可能是因为地面人员输入了错误的指令而引起了轨道偏差。.
月球7号
月球7号(俄语:Луна-7)是苏联于1965年10月4日(UTC时间07:55:00)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苏联航天部门计划让它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但未能成功。 由于制动火箭的过早点火和过早关机,月球7号于1965年10月7日(UTC时间22:08)在月面最大的月海风暴洋上撞毁。.
月球8号
月球8号(俄语:Луна-8)是苏联于1965年12月3日(UTC时间10:48:00)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苏联航天部门计划让它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但由于制动火箭没能及时点火而于1965年12月6日(UTC时间21:51:30)撞毁于月面风暴洋。.
月球9号
月球9号(俄语:Луна-9)是苏联发射的一颗月球探测器。它是世界上第一颗在月球上成功实现软着陆的月球探测器。.
月球号系列探测器
月球号是苏联的第一个月球探测计划“月球计划”中所使用的空间探测器的名称。美国方面的对应计划是“先驱者计划”。先驱者计划所使用的探测器被命名为先驱者。 美国第一个发射月球探测器——先驱者0号(1958年8月17日)但爆炸了,探测任务失败。苏联人在美国人经历挫折1个月之后才做出第一次尝试(1958年9月23日,探测器未命名),同样也失败了。月球号的前3次发射均未能接近月球。直到1959年1月2日发射的月球1号飞掠月球,使该系列最终成为人类的第一个取得成果的太空探测计划。.
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
月球觀測和傳感衛星(Lunar Crater Observation and Sensing Satellite,簡稱LCROSS)是2009年6月18日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發射的一顆月球探測衛星。 2009年11月13日,NASA宣佈,月球觀測和傳感衛星在2009年10月9日撞擊月球的過程中,產生部份塵埃,科學家經過分析獲得數據顯示出水確切的存在於月球上。.
月球人造物体列表
月球上现在正在使用的人造物体有用于月球激光测距实验的激光反射镜。几只被美国宇航员留下的高尔夫球也在月球上。下表列出了部分月球表面的人造物体: 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物体超过170吨,但是只有382千克月球物体被带回到地球上。.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是美国一个发射至月球轨道的无人宇宙飞船。该飞行器原本计划于2008年10月发射,但为了让曾发生氢燃料漏泄的奋进号航天飞机成功发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发射计划遭到了推迟。这个属于月球先锋机器人计划(Lunar Precursor Robotic Program)的无人驾驶飞行器于2009年6月18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这是10年来美国首个目标为月球的航天任务。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首要任务是完成美国的外层空间探索计划。为了成功的达到“计划”的目标,包括人类再次登月,该飞行器将会勘测月球的资源并决定可能的登陆地点。它将沿着绕月轨道运行,这有助于绘制月球表面的三维地图。 搭载了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擎天神五号运载火箭还携带了月球坑观测和遥感卫星(LCROSS),它的任务是在月球表面实施两次撞击,探测月球表面的深坑以及在地表之下寻找月球水冰存在的线索。月球坑观测和遥感卫星和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外层空间探索计划重返月球的先锋。.
月球軌道計畫
月球軌道計畫是美國在1966至1967年間,為了提供阿波羅登月所需要的地圖,進行的一系列五艘無人月球軌道任務。這五次任務都獲得成功,並且繪製了99%的表面,解析度達到60米或更高的月面地圖。前面的三次任務,以地基觀測為基礎,和低傾斜軌道飛越,選擇了20處有潛力的登陸地點。第四次及第五次任務為了更廣泛的科學任務,以高度飛越極區。月球軌道器4號拍攝了整個月球正面與95%的背面;月球軌道器5號拍攝了整個的月球背面,並獲得36處預先選定的中等(20米)和高解析(2米)的影像。所有的月球軌道器太空船都是以擎天神-愛琴娜D發射的。 月球軌道器有一個精巧的影像系統,包含一個雙鏡頭攝影機、底片處理單位、讀出掃描器、和一個底片處理機。兩個鏡頭的焦距一個是660毫米,窄視野高解析(HR)鏡頭,和焦距80毫米,廣角中解析度(MR)鏡頭,安裝在70毫米底片的框架上。兩部攝影機的軸線是一致的,因此中解析影像的中心區域就是高解晰影像的區域是一致的。底片在曝光時的移動,以光電感測器來估計,正好足以補償太空船的速度。底片隨即進行處理與掃描,將影像傳送回地球。 在月球軌道計畫任務期間,第一次拍攝了完整的地球影像,月球軌道器1號拍攝了地球在月球表面升起的地昇景象,月球軌道器5號拍攝了整體的地球圖片。.
月球车1号
月球车1号(Луноход)是苏联发射成功的世界上第一辆成功运行的遥控月球车。质量约为756千克,高1米35,长2.2米,宽1.6米。 依靠4对电驱动,电磁继电器制动的轮子实现机动。于1970年11月17日由月球17号送上月球(降落点位于北纬38°17'西经35°),一直在雨海地区工作至1971年10月4日。.
月球车2号
月球车2号()是苏联研制的第二个无人月球车,高1.35米,长1.7米,宽1.6米。主要任务同月球车1号相同,也是收集月球表面照片,全车拥有3个摄像头。除摄像头外,月球车2号还拥有激光测距、X射线探测仪、磁场探测仪等装置。它以八个相互独立的电动车轮驱动,车体能源来自于太阳能电池,车上携带的钋210放射性元素用来在夜晚为车体供热,保证仪器不因低温而损坏。月球车2号总共工作了4个月,拍摄了86张全景照片和80000张照片。 在1973年1月,月球21号飞船登陆月球,并部署了苏联的第二个月球车(月球车2号)。.
月球探勘者
月球探勘者號(或月球勘探者號;Lunar Prospector)是NASA探索計畫中第三個行星探測任務。本計畫花費總共6280萬美金,任務時間19個月。月球探勘者是以低高度極軌道環繞月球的探測器。月球探勘者的主要任務是對月球表面物質組成、南北極可能的水冰沉積、月球磁場與重力場進行研究。1999年7月31日該衛星撞擊靠近月球南極點的撞擊坑結束任務;原本預期撞擊時揚起的表土可以檢測到水的存在,但並未成功。 月球探勘者號的資料讓科學家可以以此繪製月球表面組成礦物分布圖,並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 月球探勘者號是由NASA的(Ames Research Center)主持;衛星承包商是洛克希德·馬丁。 月球探勘者也搭載了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發現人尤金·舒梅克博士(1928年4月28日-1997年7月18日)的部分骨灰。他是至今唯一葬在月球的人。.
月球探测任务列表
本表尽量彻底地记录世界各国的航天工程中,有史以来以探测月球为目的而发射出的探测器的简略概况。.
月球步行者
月面步行者(Луноход,"Moonwalker") 是前蘇聯在1969年至1977年間所進行的機器人登陸月球漫遊計畫。1969年的月面步行者1A 在發射中被毀,1970年的月面步行者1號和1973年的月面步行者2號登陸月球,而1977年的月面步行者未發射。成功的任務包括Zond和月球系列計劃的飛越、軌道飛行器和登陸。月面步行者的設計主要是支援蘇聯載人月球任務和使用自動的遠端遙控機器人探測表面和傳回圖片。月面步行者是使用質子火箭發射,由月球太空船運送到月球的表面。月球步行者的登陸部分和從月球帶回標本任務的登月部分類似。月面步行者是由NPO Lavochkin的Alexander Kemurdjian 設計的。直到1997年才有火星探路者成為另一艘在其它星球上的遙控車。.
月船1号
月船1号(又译为:月球初航1号或月球飛船1號,或直接音譯為錢德拉揚1號。चंद्रयान-1,意為「月球飛行器」)是印度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探测器重590公斤,可携带11个载荷,2008年10月22日在斯利哈里柯塔岛发射。 这是由印度太空研究组织,印度国家空间局组织的一次非载人科学月球探测任务。这次任务包括一个月球轨道探测器和硬着陆探测器。 遥感卫星质量(在轨质量,净载2),携带高解析度可见光,近红外,软/硬X射线频谱遥感设备。在超过2年的时间里,它将要探测月球表面,生成月球的化学特性和3D拓扑结构的完整地图。月球极地地区是本次探测的重点,因为那里可能存在固态水。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已经任命Mylswamy Annadurai作为项目主任。 运载火箭已经于2008年10月22日在印度当地时间下午6时22分(00:52 UTC)成功发射。在飞船抵达月球转移轨道后,还需要5.5天才能抵达月球。整个项目的经费大约38.6亿印度卢比(约8000万美元) 这次任务携带了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的探测设备之外还免费携带了6件来自美国国家宇航局、欧洲空间局和保加利亚航空航天局等国际航天组织的设备。.
星尘号
星尘号(Stardust)是一个美国发射的行星际宇宙飞船,主要目的是探测维尔特二号彗星。首次完成从彗星采样返回任务。 1999年2月7日由NASA发射升空。返回舱于2006年1月15日在美国犹他州着陆。主探测器于2011年2月15日飞掠坦普尔一号彗星,3月24日停止工作。.
查看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和星尘号
海王星
海王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远的,體積是太陽系第四大,但質量排名是第三。海王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7倍,而類似雙胞胎的天王星因密度較低,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倍。海王星以羅馬神話中的尼普顿(Neptunus)命名,因為尼普顿是海神,所以中文譯為海王星。天文學的符號(♆,Unicode編碼U+2646),是希臘神話的海神波塞頓使用的三叉戟。 作爲一個冰巨行星,海王星的大氣層以氫和氦為主,還有微量的甲烷。在大氣層中的甲烷,只是使行星呈現藍色的一部分原因。因為海王星的藍色比有同樣份量的天王星更為鮮豔,因此應該還有其他成分對海王星明顯的顏色有所貢獻。 海王星有太陽系最強烈的風,測量到的風速高達每小時2,100公里。 1989年航海家2號飛掠過海王星,對南半球的大黑斑和木星的大紅斑做了比較。海王星雲頂的溫度是-218 °C(55K),因為距離太陽最遠,是太陽系最冷的地區之一。海王星核心的溫度約為7,000 °C,可以和太陽的表面比較,也和大多數已知的行星相似。 海王星在1846年9月23日被發現, 是唯一利用數學預測而非有計畫的觀測發現的行星。天文學家利用天王星軌道的攝動推測出海王星的存在與可能的位置。迄今只有航海家2號曾經在1989年8月25日拜訪過海王星。2003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提出有如卡西尼-惠更斯號科學水準的海王星軌道探測計畫,但不使用熱滋生反應提供電力的推進裝置;這項計劃由噴射推進實驗室和加州理工學院一起完成。.
查看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和海王星
海王星探測
海王星探測是指人類向海王星發射太空探測器對海王星進行探測活動。直到目前為止,人類只對海王星進行過一次探測任務,是由航海家二號(1977年8月20日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在1989年8月25日所進行的。科學界對海王星和它的系統有相當大的興趣:海王星大氣層是太陽系外行星的原型,80%是氫和19%是氦,也存在著微量的甲烷。海衛一是地質運動活躍的天體,目前大多數的理論認為它是一個柯伊伯帶天體(KBO),後來才被海王星所捕.。.
新视野号
新視野號(New Horizons)又譯新地平線號,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旨在探索矮行星冥王星(在發射時間仍然被認為是一顆行星)和柯伊伯带的行星際機器人太空船任務,它是第一艘飛越和研究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凱倫、尼克斯和許德拉的太空探測器。NASA可能還會批准它飛越一個或两個古柏帶天體。任務概要是由美国西南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所領導的一個團隊提出。 經過在發射地點的幾個延誤後,新視野號于2006年1月19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發射,直接進入地球和太陽逃逸軌道,在最後關閉引擎時相對於地球的速度是16.26公里/秒,或58,536公里/小時(10.10英里/秒或36,373英里/小時)。因此,它是有史以來以最快的發射速度離開地球的人造物體。2015年7月14日新视野号飛越冥王星系统。随后,新視野號将繼續進入古柏帶。 經過與小行星132524 APL一個短暫的相遇後,新視野號飛往木星,在2007年2月28日使得其最接近木星的距離为。木星飛掠提供重力助推给新視野號的速度增加了。木星相遇也被用來作為新視野號科技性能的全面測試,傳回關於行星的大氣層,衛星和磁層的數據。在飛掠木星後,探測器繼續前往冥王星。在木星後的大部分旅行中,太空船是处于休眠模式度過,以保護太空船上的系統。在2006年9月,新視野號第一次拍攝了冥王星,其次是在2013年7月拍攝了區分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冥卫一作為兩個單獨的對象的圖像。無線電信號从新視野號太空船旅行到地球需要用4個多小時。 格林威治時間2015年7月14日上午11時49分,新視野號接近冥王星12,500公里,為旅程中最接近冥王星的位置。 它成為了第一艘探索冥王星的航天器。 協調世界時7月15日00時52分37秒(美國東部時間7月14日20時52分37秒),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收到了新視野號傳來的訊息,證實了探測器在預定的時間成功地飛越了冥王星,探測器各方面的運作一切正常,和先前預料的一樣。.
日地关系天文台
日地关系天文台(Solar Terrestrial Relations Observatory,缩写为STEREO)又译日地关联天文台,是美国宇航局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合研制的两颗太阳探测卫星,于2006年发射升空,分别位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前方和后方,目的是在不同的角度对太阳进行立体观测,拍摄太阳的三维投影。 日地关系天文台是在2006年10月26日世界时間0点52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由德尔塔Ⅱ型火箭发射的,轨道是椭圆形,远地点到达月球以外。两颗卫星在结构上有细微的差别。运行在地球轨道前方的卫星叫做STEREO-A,运行在后方的叫做STEREO-B。2007年4月23日,美国宇航局发布了日地关系天文台拍摄的首批太阳三维图像。 日地关系天文台每颗卫星的重量大约为642千克,设计寿命至少为2年。卫星上搭载的主要仪器有:.
日出卫星
日出卫星(Hinode)是日本、英国和美国联合研制的一颗太阳探测卫星,原名Solar-B,于2006年9月22日(UT,在日本為9月23日)在日本九州的内之浦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日出卫星运行在近圆形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近地点为280公里,远地点为686公里。这颗卫星的主要目的是观测太阳磁场的精细结构,研究太阳耀斑等剧烈的爆发活动,拍摄高质量的太阳图片。.
旅行者2号
旅行者2号(Voyager 2)是一艘於1977年8月20日發射的美國太空總署無人星際太空船。它與其姊妹船旅行者1號基本上設計相同。不同的是旅行者2號循一個較慢的飛行軌跡,使它能夠保持在黃道(即太陽系眾行星的軌道水平面)之中,藉此在1981年的時候透過土星的引力加速飛往天王星和海王星。正因如此,它並沒有像它的姊妹旅行者1號一樣能夠如此靠近土衛六。但它因此而成為了第一艘造訪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太空船,完成了藉這個176年一遇的行星幾何排陣而造訪四顆氣體巨行星的機會。 旅行者2號被認為是從地球發射的太空船中最多產的一艘太空船,皆因在美國太空總署對其後的伽利略號和卡西尼-惠更斯號等的計劃上收緊花費之下,它仍能以強大的攝影機及大量的科學儀器造訪四顆氣體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及其衛星。.
拉马第高能太阳光谱成像探测器
拉马第高能太阳光谱成像探测器(缩写为RHESSI)是美国宇航局于2002年2月5日发射的一颗太阳探测卫星,主要目的是研究太阳耀斑中的粒子加速和能量释放过程。这颗卫星原名为高能太阳光谱成像探测器(HESSI),为纪念太阳高能物理领域的先驱人物魯文·拉馬第(Reuven Ramaty)而更名为RHESSI。其观测范围覆盖了从3 keV的软X射线波段到20 MeV的伽玛射线波段,并具有极高的谱分辨本领。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机构参与了卫星的设计和建造。.
曙光號
--(Dawn),也稱為--,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無人太空探測船,於2007年9月27日發射升空,目的是探索小行星帶最大的兩顆原行星:灶神星與矮行星穀神星,是第一架環繞矮行星的探測器,也是首架在任務期間成功進入兩顆太陽系天體軌道(不含地球)的探測器。 曙光號花了四年左右的時間抵達灶神星,2012年9月5日結束灶神星的探測任務後前往穀神星。2014年12月1日曙光號开始持續傳回穀神星的高解析度影像,而後在2015年3月6日進入穀神星軌道並繞行至今。根據統計,曙光號任務自2007年執行至今已傳回6萬9000多幅影像,以及超過132GB的數據。.
查看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和曙光號
2001火星奧德賽號
2001火星奧德賽號(2001 Mars Odyssey)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由洛克希德·馬丁製造衛星,花費約2.97億美金。主要任務是尋找水與火山活動的跡象,同時也是火星探測漫遊者和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和地球通訊的中繼衛星。於2001年升空。這次任務的名稱是根據電影《2001太空漫遊》來命名的。 2001火星奧德賽號在2001年4月7日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由三角洲二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2001年10月24日2:30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