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太阳活动

指数 太阳活动

太陽活動是太陽所發出太陽輻射的總量變化,以及數千年來的光譜分布變化。這些活動具有一些週期性,其中最主要的是長達11年的太陽週期(或稱太陽黑子週期)。不過這些變化也具有非週期性的波動。太陽活動的估計原本是透過計算太陽黑子數量,近幾十年來,已經改由人造衛星直接觀測。氣候變遷科學家想要了解太陽活動的變化,會對地球與地球氣候造成哪些影響。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被稱為"太陽驅動力"。 在衛星時代來臨前,總體太陽輻照度(TSI)的變動,雖然只是在紫外線的波長上有百分之幾的差異,但始終都在檢定的門檻之下。現在對總太陽輸出的測量變化(涵蓋最後這三個11年的太陽黑子週期)只有0.1%的差異 或是在11年黑子周期期間的峰頂對谷底大約是1.3 W/m²,而在地球大氣層上層表面接收到各式各樣太陽輻射的平均值為1,366W/ m²(每平方米1,366瓦)。沒有對較長期變異直接測量的代理測量變通的不同度量,以最近的結果建議在過去2,000年間的變動大約在0.1%,雖然其他來源的資料建議從1675年起的太陽輻照度增量為0.2% 。太陽變異和火山作用的組合可能是造成一些氣候變化的起因,像是蒙德極小期。 對2006年現有文獻的回顧,刊登在自然,確定自1970年代中期太陽亮度沒有淨增值,並且在過去400年中太陽輸出能量的變化不太可能造成全球性變暖的主要部份變化。然而,同一份報告的作者也警告說:"除了太陽的亮度之外,來自宇宙射線和紫外線輻射對氣候更微妙的影響不可能被排除。他們也補充說,因為物理模形認為這樣的作用不足以開發,使得這些影響尚未能被證實" 。.

目录

  1. 65 关系: 协和式客机史波勒定律史波勒極小期双星计划大冰期天王星天王星大氣層太阳太阳光太阳黑子太阳活动预报太陽天文學年表太陽常數太陽輻射太陽週期太陽極大期夸父计划嫦娥一号小冰期射电天文学中国厘米分米波频谱日像仪康乾盛世全球变暖火星氣候現代極大期磁層鞘第10太陽週期第11太陽週期第12太陽週期第13太陽週期第14太陽週期第15太陽週期第16太陽週期第17太陽週期第18太陽週期第19太陽週期第1太陽週期第20太陽週期第21太陽週期第22太陽週期第23太陽週期第24太陽週期第2太陽週期第3太陽週期第4太陽週期第5太陽週期第6太陽週期第7太陽週期第8太陽週期第9太陽週期... 扩展索引 (15 更多) »

协和式客机

協和式客機(法语、Concorde)是一款由法國宇航和英國飛機公司聯合研製的中程超音速客機,它和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的圖-144同为世界上少数曾投入商業使用的超音速客機。協和式客機在1969年首飛、1976年投入服務,主要用于执行从倫敦希斯路機場(英國航空)和巴黎戴高樂國際機場(法國航空)往返于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的跨大西洋定期航线。飞机能够在15000米的高空以2.02倍音速巡航,从巴黎飞到纽约只需约3小时20分钟,比普通民航客机节省超过一半时间,所以虽然票价昂贵但仍然深受商务旅客的欢迎。1996年2月7日,协和飞机从伦敦飞抵纽约仅耗时2小時52分鐘59秒,创下了航班飞行的最快纪录。 协和飞机共生产了20架,其中仅有16架投入营运。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研發过程使英法两国政府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而且两国政府还不得不拨款资助英航和法航购买协和飞机。2000年,协和飞机发生了其营运生涯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灾难性事故——法國航空4590號班機空難,旅客对其信心大减,之后的911事件又使国际民航业陷入危机。受种种因素影响,英航和法航决定协和飞机执行完2003年10月23日的最后一次商业飞行后終止服務,并於同年11月26日完成「退役」航班後結束其27年的商業飛行生涯。协和飞机代表着航空技术史上的技术进步,因此即使退役後,協和式客機仍然是航空歷史上的重要象徵。.

查看 太阳活动和协和式客机

史波勒定律

史波勒定律可以預測太陽黑子在太陽週期中的緯度變化。這個定律大約在1861年被英國天文學家理查德·卡靈頓發現,然後獲得德國天文學家古斯塔夫·史波勒的確認。 在太陽黑子週期開始時,太陽黑子傾向於出現在太陽表面30°至45°的緯度上,隨著週期的進展,黑子出現的緯度越來越低。當平均位置在15°時,太陽黑子達到極大期。太陽黑子的平均緯度仍會繼續降低,當週期要結束時老週期的黑子大約出現在7°,而新週期的太陽黑子開始在高緯度出現。.

查看 太阳活动和史波勒定律

史波勒極小期

史波勒極小期是在1420年至1570年(亦有一說是1450年至1550年)的一個太陽活動低潮期。這段發生在開始觀測太陽黑子之前的現象,是經由分析與太陽活動有強烈關聯的樹木年輪中碳-14含量確定的,並以發現者德國天文學家古斯塔夫·史波勒命名之。 如同之後的蒙德極小期一樣,史波勒極小期也與氣候相符合,當時的溫度低於平均溫度。這種關連性引發了低太陽活動性導致全球性產生低溫致冷機制的假說,但是太陽活動與地球氣候變化的具體機制並未能建立起來。 Wilfried Schröder出版對北極極光的觀測報告顯示在史波勒極小期的太陽週期是活躍的(參見:Wilfried Schröder,地質年報,1994)。 太陽活動的詳情請參見:太陽活動.

查看 太阳活动和史波勒極小期

双星计划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Double Star mission),简称双星计划,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同欧洲航天局合作的一项地球空间探测计划,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振興任首席科學家。计划由两颗卫星组成:一颗赤道星(探测一号),一颗极轨星(探测二号),两颗卫星均由中国发射。项目的目标是与欧空局星簇计划Ⅱ磁层探测计划联合探测,研究太阳活动和行星际扰动对地球磁层和空间天气的影响。项目原计划历时一年(自第二颗卫星2004年7月发射起),但经过两次延长至2007年9月才结束。 北京时间2003年12月30日凌晨3时6分18秒,探测一号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SM火箭发射升空 ;次年7月25日15时5分18秒探测二号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相同火箭发射升空。.

查看 太阳活动和双星计划

大冰期

大冰期(Ice Age),又称“冰川期”或“冰河期”,是指地球大气和地表长期低温导致极地和山地冰盖大幅扩展甚至覆蓋整个大陸的時期。相邻的大冰期之间的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称为“大间冰期”。大冰期内部又分为若干次冰期(glacial period、glacials或glaciations)与间冰期(interglacials)。 从冰川学的角度,南北半球出现大范围冰盖的时期即可视作大冰期。鉴于格陵兰和南北极大范围冰盖的存在,当今的地球仍处在始于260万年前更新世的第四纪大冰期的一次间冰期中,且尚无迹象表明地球正在走出这次大冰期。.

查看 太阳活动和大冰期

天王星

天王星是從太陽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顆行星,其體積在太陽系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質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輕)。其英文名稱Uranus來自古希臘神話的天空之神烏拉諾斯(),是克洛諾斯的父親,宙斯的祖父。与在古代就为人们所知的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相比,天王星的亮度也是肉眼可見的,但由於較為黯淡以及緩慢的繞行速度而未被古代的觀測者认定为一颗行星。直到1781年3月13日,威廉·赫歇耳爵士宣布發現天王星,从而在太陽系的現代史上首度擴展了已知的界限。這也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天文學符號為、♅(♅,Unicode編碼U+2645)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內部和大氣構成不同於更巨大的氣體巨星,木星和土星。同樣的,天文學家設立了不同的「冰巨行星」分類來安置她們。天王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還包含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等結成的「冰」,與可以探测到的碳氫化合物。天王星是太陽系內大气层最冷的行星,最低溫度只有49K(−224℃)。其外部的大气层具有複杂的雲層結構,水在最低的雲層內,而甲烷組成最高處的雲層。相比较而言,天王星的内部则是由冰和岩石所构成。 如同其他的巨行星,天王星也有環系統、磁層和許多衛星。天王星的環系統在行星中非常獨特,因為它的自轉軸斜向一邊,幾乎就躺在公轉太陽的軌道平面上,因而南極和北極也躺在其他行星的赤道位置上。從地球看,天王星的環像是環繞著標靶的圓環,它的衛星則像環繞著鐘的指針(雖然在2007年與2008年該環看來近乎水平)。在1986年,來自太空探测器航海家2號的影像资料顯示天王星實際上是一顆平平無奇的行星,在其可見光的影像中沒有出现像在其他巨行星所擁有的雲彩或風暴。然而,近年內,隨著天王星接近晝夜平分點,地球上的觀測者发现天王星有季節變化的迹象和漸增的天氣活動。天王星上的風速可以達到每秒250公尺。 在西方文化中,天王星是太陽系中唯一以希臘神祇命名的行星,其他行星都依照羅馬神祇命名。.

查看 太阳活动和天王星

天王星大氣層

天王星的大氣層雖然還是以氫和氦為主要的成分,但與海王星相似,而不同於較大的氣體巨星木星和土星,它擁有的揮發性物質(類似於"冰"),像是水、氨和甲烷的比例較高。不同於木星和土星,天王星上層的大氣層之下被認為沒有金屬氫。取而代之的是,在內部應該是由氨、水和甲烷組成的"海洋",逐漸的轉換成以氫和氦為主的大氣層並混合在一起,而沒有很清楚的界線。由於這樣的差異,許多天文學家認為天王星和海王星應該自成一族,稱為冰巨星,以與木星和土星有所區別。 雖然沒有明確的定義天王星內部是否有固體的表面,天王星最外層被稱為大氣層的氣體部分,是很容易使用遙感設備偵測的。遙感設備能偵測到一帕氣壓之下300公里左右的深度,該處的氣壓大約是100 帕,溫度約為320K。纖細的行星環從大氣層延伸至2倍行星半徑之處,此處的行星半徑是以一大氣壓之處做為行星有名無實的表面。天王星的大氣可以區分為三層:高度從−300至 50 公里,氣壓從100至0.1帕的對流層;高度從50至4000 公里,氣壓在的平流層;以及從4000公里以上至距離表面高達50,000公里的增溫層;沒有散逸層。.

查看 太阳活动和天王星大氣層

太阳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電漿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千克(地球的333,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同時也是27,173,913.04347826(約2697.3萬)倍的月球質量。 从化學組成来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 太陽的恆星光譜分類為G型主序星(G2V)。雖然它以肉眼來看是白色的,但因為在可见光的頻譜中以黃綠色的部分最為強烈,從地球表面觀看時,大氣層的散射使天空成為藍色,所以它呈現黃色,因而被非正式地稱為“黃矮星” 。 光譜分類標示中的G2表示其表面溫度大約是5778K(5505°C),V则表示太陽像其他大多數的恆星一樣,是一顆主序星,它的能量來自於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太陽的核心每秒鐘聚变6.2億噸的氫。太陽一度被天文學家認為是一顆微小平凡的恆星,但因為銀河系內大部分的恆星都是紅矮星,現在認為太陽比85%的恆星都要明亮。太陽的絕對星等是 +4.83,但是由于其非常靠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来,它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視星等達到−26.74。太陽高溫的日冕持續的向太空中拓展,創造的太陽風延伸到100天文單位遠的日球層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氣泡”稱為太陽圈,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連續結構。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阳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25億至2.5億年遶行一周。由於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这两个速度合成之后,太陽相對於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每年1月離太陽最近(稱為近日點),7月最遠(稱為遠日點),平均距離是1.496億公里(天文学上稱這個距離為1天文單位) 。以平均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经过8分19秒。太陽光中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 ,也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人类從史前時代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巨大影響,有許多文化將太陽當成神来崇拜。人类對太陽的正確科學認識進展得很慢,直到19世紀初期,傑出的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直至今日,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一直在不断进展中,还有大量有关太陽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着人们来破解。 現今,太陽自恆星育嬰室誕生以來已經45億歲了,而現有的燃料預計還可以燃燒50億年之久。.

查看 太阳活动和太阳

太阳光

太陽光,廣義的定義是來自太陽所有頻譜的電磁輻射。在地球,陽光顯而易見是當太陽在地平线之上,經過地球大氣層過濾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則稱為日光。 當太陽輻射沒有被雲遮蔽,直接照射時通常被稱為陽光,是明亮的光線和輻射熱的組合。世界氣象組織定義「日照時間」是指一個地區直接接收到的陽光輻照度在每平方公尺120瓦特以上。 陽光照射的時間可以使用陽光錄影機、全天空輻射計或日射強度計來記錄。陽光需要8.3分鐘才能從太陽抵達地球。 直接照射的陽光亮度效能約有每瓦特93流明的輻射通量,其中包括紅外線、可見光和紫外線。明亮的陽光對地球表面上提供的照度大約是每平方米100,000流明或 100,000勒克司。陽光是光合作用的關鍵因素,對於地球上的生命至關重要。.

查看 太阳活动和太阳光

太阳黑子

太陽黑子是太陽光球上的臨時現象,它們在可見光下呈現比周圍區域黑暗的斑點。它們是由高密度的磁性活動抑制了對流的激烈活動造成的,在表面形成溫度降低的區域。雖然它們的溫度仍然大約有3000-4500K,但是與周圍5,780K的物質對比之下,使它們清楚的顯視為黑點,因為黑體(光球非常近似於黑體)的熱強度(I)與溫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如果將黑子與周圍的光球隔離開來,黑子會比一個電弧更為明亮。當它們在太陽表面橫越移動時,會膨脹和收縮,直徑可以達到80,000公里,因此在地球上不用望遠鏡也可以直接看見。 激烈的磁場活動顯示,太陽黑子會導致次一級的活動,像是冕圈和再聯結事件。大多數的閃焰和日冕物質拋射都起源於可見到黑子群存在的磁場活動區域。相似的現象也在一些有著星斑的恆星上被直接觀測到, K.

查看 太阳活动和太阳黑子

太阳活动预报

太阳活动预报是对太阳活动所进行的预报工作。 按照预报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预报。.

查看 太阳活动和太阳活动预报

太陽天文學年表

這是太陽的天文學年表,記錄人類有關太陽的發現。.

查看 太阳活动和太陽天文學年表

太陽常數

太陽常數是太陽電磁輻射的通量,也就是距離太陽一天文單位處(約為地球離日平均距離),單位面積受到垂直入射的平均太陽輻射強度。太陽常數包括所有形式的太陽輻射,不是只有可見光。由人造衛星測出的最小值約1.361 kW/m²,最大值約為1.362 kW/m²,差了1%。太陽常數並不是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頒布的真正不變的物理常數,而只是一個變動值的平均,在過去400年間變動小於0.2%。http://lasp.colorado.edu/home/sorce/data/tsi-data/ Total Solar Irradiance Data,.

查看 太阳活动和太陽常數

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Solar radiation)指太陽從核融合所產生的能量,經由電磁波傳遞到各地的輻射能。太陽輻射的光學頻譜接近溫度5800K的黑體輻射。大約有一半的頻譜是電磁波譜中的可見光,而另一半有紅外線與紫外線等頻譜。如果紫外線沒有被大氣層或是其他的保護裝置吸收,它會影響人體皮膚的色素的變化。 測量上通常都用全天日射計與銀盤日射計(Silver-disk pyrheliometer)等儀器來測量太陽輻射。.

查看 太阳活动和太陽輻射

太陽週期

太陽週期,或是太陽磁場活動週期是太陽的各種現象,包括太空天氣後面的動態引擎和能量來源。通過氫磁流體發電機的程序供給的能量,誘導太陽內部的流動,形成太陽週期。.

查看 太阳活动和太陽週期

太陽極大期

太陽極大期是在正常約11年的太陽週期中活動最活耀的時期。當太陽極大期時,會出現大量的太陽黑子,並且太陽的輻射會增加大約0.07% 。增強的太陽能量輸出可能會影響一些的全球氣候,最近的一些研究顯示一些與區域氣候模式的相關性。 因為太陽赤道轉速比兩極快,在太陽極大期,太陽的磁場線被扭曲的最為強烈。太陽週期從一個最大期到下一個最大期的平均長度是11年,但觀測到的週期變化從9年到14年不等。 巨大的太陽閃焰常常發生在太陽極大期。例如,1859年太陽風暴撞擊到地球時,引發的極光,遠在非常南邊,大約在北緯42°的羅馬都能看見。.

查看 太阳活动和太陽極大期

夸父计划

夸父計劃是中國的一個太陽監測衛星計劃,又稱為「空間風暴、極光和空間天氣」探測計劃,計劃得名於中國神話中的夸父。 由於2012年將是一個太陽活動高峰年,2012年至2014年太陽活動將會很強烈,因此夸父計劃三顆衛星建議在這個時間內發射,如果按期實施,該計劃將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系統的日地空間探測計劃。 目前由于国际合作原因,该计划面临搁浅。.

查看 太阳活动和夸父计划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傳說人物嫦娥命名。于2007年10月24日(UTC+8,下同)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卫星的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长度18米,寿命大于1年。该卫星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月球表面的3D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嫦娥一号是中国嫦娥工程的第一阶段任务,自2004年1月立项,第一阶段耗资十四億人民幣。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前往月球预定地点。.

查看 太阳活动和嫦娥一号

小冰期

小冰期(Little Ice Age)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全球氣溫出現下降的現象,時間約在自1550年至1770年這220年間(明嘉靖二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结束於19世纪初期,相當於中國明清時期。从长期来看,在中世纪温暖期持续了400年后,出现了长达500年的寒冷化时期。 小冰期当中,有4个特别寒冷的时期, 1350年前后:沃尔夫最小期 1450年——1570年:斯波勒最小期 1645年——1715年:蒙德最小期 1770年——1830年:道尔顿最小期。 小冰期帶來的影響,除了氣溫下降外,還使得植物生長季節變短,土壤降溫,使糧食作物產量變少,穀物價格上升,造成全球各地频繁出现饥荒與瘟疫。因為死亡率上升,這使全球人口成長率在這段時間減緩。 小冰期时期也是暴乱、抢掠及死亡的高发期,很多文明的歷史古籍都記載了這段混亂的時期。.

查看 太阳活动和小冰期

射电天文学

無線電天文學是天文學的一個分支,通過電磁波頻譜以無線電頻率研究天體。無線電天文學的技術與光學相似,但是無線電望遠鏡因為觀察的波長較長,所以更為巨大。這個領域的起源肇因於發現多數的天體不僅輻射出可見光,也發射出無線電波。 从天体而来的无线电波的初步探测是在1930年代当卡尔·央斯基观察到从银河到来的辐射。随后观察已经确定了一些不同的无线电发射源。这些包括恒星和星系,以及全新的天体种类,如電波星系,类星体,脉冲星和微波激射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被视为通过射电天文学而被做出大爆炸理论的证据。.

查看 太阳活动和射电天文学

中国厘米分米波频谱日像仪

新一代厘米分米波射电日像仪(英文:CSRH),在厘米分米波段上实现对太阳大气同时以高空间、高时间和高频率分辨率观测的新一代太阳射电望远镜。其对太阳活动的动力学性质进行观测,探测日冕大气,对于太阳物理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CSRH是国家天文台明安图天文基地(MAT)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中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明安图镇。项目于2013年底竣工。.

查看 太阳活动和中国厘米分米波频谱日像仪

康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指的是清朝从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经济繁荣的局面,亦可指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嘉慶四年(1799年)這一段時期。 清人入关后,康雍乾三代帝王励精图治,事必躬亲,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巩固封建政权,提高经济实力,自康熙开始采取了奖励垦荒、更名田、兴修水利、禁止圈地、捐免田赋及改革赋役等措施,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此期間,清朝的国力达到鼎盛,局勢較為穩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國家財富有所積累,國防力量也相對強大,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處於上升狀態,時間跨度至少有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其繁華富裕的程度也在中國歷史上亦有相當地位,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故史學界一般将康、雍、--时期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是颇具争议的一个时期,学界对該盛世是否真的存在尚存争议。有說法認為虽被称为盛世,但是纵观此时期几乎是民变迭起,而且规模也愈来愈大,特别是后期爆发的苗民起义与白莲教大起义给予了清朝统治以有力的打击,使清朝从此陷入风雨飘摇,認為在一定程度了否定了盛世的说法。然而歷史學家歐陽泰(Tonio Andrade)指出,從約1300年到1750年,中國和歐洲發生的戰爭數目大致相當,1750年後至1839年可被稱為「清朝大和平時期」,儘管該段時期民變不斷,且當中有些民變規模甚大,但是也比1200年後的中國歷代朝代的戰事少。亦有說法認為「盛世有阴影,衰世也有希望」,盛世不是「美哉善哉,萬事大吉。」在康雍乾時期,自三藩之亂平定之後,中原地區就沒有戰爭,國內也沒有長期和大型的戰爭,社會上就沒有大規模的破壞,因此社會安定,經濟得以快速發展。 美國漢學家、歷史學家魏斐德、羅威廉(William T.

查看 太阳活动和康乾盛世

全球变暖

--,或稱--,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溫室效應而造成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為公地悲劇之一,而其所造成的效應稱之為全球变暖效应。 目前學界已有共識認為人為活動導致全球暖化是事實,「全球暖化存在,且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半個世紀的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這點,在學術界當中是沒有爭議且有著強烈的共識的,超過97%的氣候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近半個世紀的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 在1906至2005年間,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0.74攝氏度。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因此推論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变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據資料顯示 ,大氣中一氧化二氮(N2O)的含量比18世紀中葉(1750年)工業革命開始從275ppbv增加到310ppbv,二氧化碳(CO2)的含量從280ppmv增加到360ppmv,甲烷(CH4)從700ppbv增加到1720ppbv,這些增長趨勢主要緣于人類的活動。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自從195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與火山活動所產生的变暖效果比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還要高。這些結論得到30多個來自八大工業國家的研究團體所確認。 美國賓州大學的科学家在夏威夷的茂納羅亞峰上设立4个7米高和一个27米高的采样塔,每小时采样4次,分析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如右图) 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與氣溫上升,實際上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从工业革命开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加,虽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并固定成碳酸鈣,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还是逐步增加。根据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英国東安格-里-亞大學联合研究的结果,在进入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温度变化情况见下图。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带来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氣候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預計全球变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变暖。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查看 太阳活动和全球变暖

火星氣候

火星氣候是數個世紀的科學家感興趣的課題,因為火星是唯一可從地球觀測其表面細節的類地行星。 雖然火星質量只有地球的11%,距離太陽比地球遠50%,兩顆行星的氣候仍有明顯相似之處,例如極冠、季節變化和可觀測的天氣模式,因此吸引了行星科學家和氣候學家持續的研究。雖然火星的氣候類似地球,包括季節和週期性的冰河期,也有重要的差異,如沒有液態水(雖然存在水冰)和低得多的熱慣性。火星大氣層的大氣標高大約是11公里,比地球高60%。氣候和生命現在或過去是否曾經存在於火星上有很大的關聯性,並且因為 NASA 的量測指出火星南極冰蓋的昇華增加,以致一些新聞媒體推測火星正經歷全球暖化的新聞而受到越來越多人感興趣。 早在17世紀早期人類就已使用地球表面的設備研究火星,但直到1960年代中期火星探測才開始對火星近距離觀測。飛掠和環繞探測器在火星大氣層之上觀測,並有數個登陸艇和火星車直接量測取得資料。先進的地球軌道望遠鏡今日仍持續提供一些有用的廣視野觀測以了解大範圍的氣象現象。 第一個火星飛掠任務是1965年的水手4號。快速的二日飛掠任務(1965年7月14至15日)提供了火星氣候有限而粗略的模式。之後的水手6號和水手7號提供了缺少的氣候基本訊息。之後真正取得火星氣候資料是開始於1975年的海盜號計畫和之後計畫,例如極為成功的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這些觀測工作已經有稱為火星大氣環流模式(Mars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MGCM)的電腦模擬計算輔助。幾個不同的迭代模式增進了火星氣候模式有限度的了解。氣候模式在顯示大氣物理和小於影像解析度的尺度上是受到限制的。它們也可能基於火星大氣機制和受到火星觀測資料品質以及時間和空間密度限制造成的不準確或不切實際假設。.

查看 太阳活动和火星氣候

現代極大期

代極大期指的是自1914年第15週期開始,非常活躍的太陽活動。它在1950年代晚期的第19週期達到最高潮,並且可能結束於2000年的第23週期,因為仍在進行中的第24週期,迄今的活動紀錄都顯得非常平靜。這個週期是自然的太陽活動的一個例子,是在過去的太陽活動主要紀錄中的例子之一。現代極大期有兩個高峰,一次在1950年代,另一次在1990年代。.

查看 太阳活动和現代極大期

磁層鞘

磁層鞘是在太空的行星磁層中介於磁層頂和弓形震波之間的區域。通常行星組織的磁場在磁層鞘的區域會因為太陽風的介入,因產生交互作用而變得不規則和減弱,並且不勝負荷的充滿了被偏轉的高能帶電粒子。 在這個區域能觀察到的粒子密度遠比弓形震波之外為低,但大於在內側的磁層頂,因此可以被視為是瞬間的過渡狀態。 由於長久以來誤解它只單純的是弓形震波和磁層頂交互作用下的副產物,對磁層鞘內部確實本質的科學研究受到了限制,而沒有注意它本身固有的性質。然而,近代的研究顯示磁層鞘是一個有活力的區域,動盪喧擾的電漿流對弓形震波和磁層頂的結構也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且也許可以支配高能粒子流穿越過邊界。 由於太陽風的壓力,地球的磁層鞘在朝向太陽的這一面,在空間中佔據的典型的大小約是10倍地球半徑,背向太陽的一面則延伸得更為遙遠。磁層鞘確實的位置和範圍取決於太陽活動的變化。.

查看 太阳活动和磁層鞘

第10太陽週期

10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以來的第10個太陽週期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10太陽週期

第11太陽週期

11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以來的第11個太陽週期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11太陽週期

第12太陽週期

12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以來的第12個太陽週期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12太陽週期

第13太陽週期

13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以來的第13個太陽週期Kane, R.P.(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13太陽週期

第14太陽週期

14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以來的第14個太陽週期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14太陽週期

第15太陽週期

15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以來的第15個太陽週期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15太陽週期

第16太陽週期

16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以來的第16太陽週期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16太陽週期

第17太陽週期

17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以來的第17太陽週期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17太陽週期

第18太陽週期

18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以來的第18太陽週期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18太陽週期

第19太陽週期

19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以來的第19太陽週期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19太陽週期

第1太陽週期

01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活動以來的第1個太陽週期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1太陽週期

第20太陽週期

20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以來的第20太陽週期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20太陽週期

第21太陽週期

21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以來的第21太陽週期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21太陽週期

第22太陽週期

22太陽週期是從177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活動以來的第22個太陽週期 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22太陽週期

第23太陽週期

23太陽週期是從177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活動以來的第23個太陽週期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23太陽週期

第24太陽週期

24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活動以來的第24太陽週期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24太陽週期

第2太陽週期

2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活動以來的第2個太陽週期 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2太陽週期

第3太陽週期

3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活動以來的第3個太陽週期 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3太陽週期

第4太陽週期

4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活動以來的第4個太陽週期 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4太陽週期

第5太陽週期

5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活動以來的第5個太陽週期 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5太陽週期

第6太陽週期

6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活動以來的第6個太陽週期 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6太陽週期

第7太陽週期

7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活動以來的第7個太陽週期 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7太陽週期

第8太陽週期

8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活動以來的第8個太陽週期 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8太陽週期

第9太陽週期

9太陽週期是從1755年開始紀錄太陽黑子活動以來的第9個太陽週期 Kane, R.P. (2002).

查看 太阳活动和第9太陽週期

电离层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被太阳射线电离的部分,它是地球磁层的内界。由于它影响到无线电波的传播,它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查看 太阳活动和电离层

軌道太陽天文台

軌道太陽天文台 (abbreviated OSO)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一系列共9顆由貝爾航太製造,用於研究太陽的衛星,在1962至1975年共有8顆由戴爾他火箭成功的發射。它們的主要任務是觀測11年太陽黑子週期的紫外線和X射線光譜。.

查看 太阳活动和軌道太陽天文台

與太陽有關的條目

與太陽有關的條目 與太陽有關的條目包括:.

查看 太阳活动和與太陽有關的條目

阳光卫星

阳光卫星(Yohkoh),原名Solar-A,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与美国和英国联合研制的一颗太阳探测卫星,于1991年8月30日在日本鹿兒島縣内之浦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阳光卫星运行在一条近圆形的轨道上,搭载的主要仪器有软X射线望远镜(SXT)、硬X射线望远镜(HXT)、布拉格晶体摄谱仪(BCS),以及宽带摄谱仪(WBS)。四台仪器每天产生约50Mb的数据。 20世纪90年代,阳光卫星上的软X射线望远镜一度是世界上唯一一台监视太阳活动的X射线望远镜,记录下了一个完整的太阳活动周期内的图像,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 阳光卫星的最初设计寿命为3年,但在发射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一直工作,直到2001年12月14日因电力不足而停止观测,并于2005年9月12日在地球大气层中焚毁。.

查看 太阳活动和阳光卫星

赛斯·尼克尔森

赛斯·巴恩斯·尼克尔森(Seth Barnes Nicholson,)美国天文学家。 尼克尔森出生并成长在伊利诺州的斯普林菲尔德的一个小村庄。在德莱克大学学习期间培养起了天文兴趣。 1914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立克天文台,在观测刚刚发现不久的帕西法尔时,他又发现了一颗新的卫星希诺佩,1915年,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正是计算这颗卫星的轨道。 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在威尔逊山天文台中度过的,在那里他还发现了三颗木卫:1938年发现丽西提亚,加尔尼;1951年发现安纳金,以及特洛伊小行星1647曼尼雷斯,并且计算出几个彗星以及冥王星的轨道。 希诺佩、丽西提亚、加尔尼和安纳金一直都简单地以木卫九,木卫十,木卫十一以及木卫十二命名,因為尼克爾森本人拒绝為這些衛星建議名字,直到1975年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在威尔逊山,他的主要任务是观测太阳的活动,一直持續幾十年,而且每年都有关于太阳黑子活动的报告。他还观测了一些日食现象,从而测量出日冕的亮度和温度。 1920年代早期,他和爱迪生·佩迪特共同建立了第一个系统的红外线天体观测站。他们用一个真空电偶来测量红外线源,得出月亮的温度,从而导出这样结论:月亮表面覆盖着一层薄的起到绝缘作用的气体层,对行星,黑子,星星也是这样。他们对离我们较近的红巨星的温度测量引导出了星星直径第一次的测定。 从1943年到1955年,他任太平洋天文学会的出版物编辑,并两次担当学会主席。1963年被授予布鲁斯奖。 尼克尔森逝世于洛杉矶。 小行星(1831) 尼克尔森,以及地球上加拿大西北地區、月球和火星上各有一环形山,以及木衛三上的尼克爾森區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N N N N.

查看 太阳活动和赛斯·尼克尔森

色球-日冕过渡层

色球-日冕过渡层是从太阳的光球层向上大约2000千米的高度向外延伸1000千米左右的区域,这个区域反映了太阳大气物理状态的急剧变化。在这个区域会发生一种称为耀斑的局部辐射突然增加的太阳活动。 Category:恒星 Category:太阳.

查看 太阳活动和色球-日冕过渡层

格陵蘭冰原

格陵蘭冰原是覆蓋著格陵蘭近80%,約171萬平方公里的大片冰原。這是全球第二大的冰原,僅次於南極冰原。格陵蘭冰原的南北方向長2400公里,最闊達1100公里,位於更北邊的北緯77°。冰的平均海拔高2135米。 冰一般厚於2公里,最厚點多於3公里。這並非格陵蘭唯一的冰塊,亦有獨立的冰川及冰蓋,覆蓋周邊的7.6-10萬平方公里。一些科學家相信全球暖化會將這冰原推向臨界點,並於幾百年內完全溶解。若整個冰原完全溶解,海平面就會上升7.2米。 大部份沿海城市都會被淹沒,細小的島嶼國家(如馬爾代夫)從此消失。 格陵蘭冰原的冰已有11萬年的歷史。 但是,一般相信格陵蘭冰原是於上新世晚期或更新世早期融合冰川及冰蓋而形成的。自上新世晚期就沒有再擴展,但在第一次大陸冰川作用就發展得非常快。 格陵蘭冰原巨大的冰塊將格陵蘭的中央部份壓下,接近到海平面的水平。周圍有山包圍冰原,限制了冰原的四圍。若冰都消失了,格陵蘭最有可能會變成群島,直至地殼均衡將地表重新推到海平面以上。冰原的最高海拔是位於南北兩面的崤。南崤高達海拔3000米,位於北緯63°–65°;北崤高達海拔3290米,位於北緯72°。兩個崤頂偏向於東方。冰原的冰並未到達海洋,所以沒有大型的冰架出現。大型的注出冰川流經山谷及格陵蘭周邊沖擦海洋,造成北大西洋的大量冰山。注出冰川中最著名的就是雅各布港冰河(Jakobshavn Isbræ),每日流動20-22米。 在冰原上,溫度比格陵蘭的其他地方要低。紀錄最低的全年平均氣溫為-31℃,是在北崤的中北部出現。南崤頂的氣溫則為-20℃。 於冬天,格陵蘭冰原呈清澈的藍綠色。夏天時,表面的冰會溶化,令冰看來是白色的。.

查看 太阳活动和格陵蘭冰原

氣候變遷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变化,一段时间也可能是指几十年或几百万年,波动范围可以是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其平均气象指数的变化。目前对气候变迁讨论最多的是关于环境政策对当代气候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为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尤其是关于全球变暖问题,而對於當前發生的全球暖化,學界對此已達成共識,認為人為活動導致全球暖化是事實,超過97%的氣候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近半個世紀的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https://climate.nasa.gov/scientific-consensus/.

查看 太阳活动和氣候變遷

沃夫數

沃夫數(也稱為國際黑子數、相對黑子數或蘇黎世數)是用於測量太陽表面的太陽黑子和群組數目的數值。 這個計算黑子數目的想法魯道夫·沃夫於1849年在瑞士的蘇黎世提出的,因此以他的名字(或地名)做為名稱,使用黑子數和它們的群數組合,以補償小黑子群對觀測數量的變異。 這個數值已經被研究人員記錄和製成表格累積了近200年,並且發現黑子的活動每9.5至11年附近到達它的極大值(註:依據SIDC最近300年的數據和使用FFT作用於數據得到的最大值平均週期是10.4883年。),這個週期在1843年首度被施瓦貝注意到。 相對數使用下列的公式來計算(每天收集一次黑子活動資料數值): 此處R是黑子相對數,s是單獨計算的黑子數目,g是黑子的群數,還有k是隨地點和儀器改變的因素(也稱為天文台因素)。.

查看 太阳活动和沃夫數

木星的磁層

木星的磁層是太陽風在木星的磁場創造出來的空腔(太陽風的低密度空間),在朝向太陽的方向上延伸超過700萬公里,背向太陽的方向上則幾乎達到土星的軌道。木星的磁層是太陽系的行星磁層中最強大,也是體積最大的連續結構體(僅次于日球)。比起地球的磁層,木星的磁層更寬且更扁平,而且強了數個數量級,它的磁矩大約是地球的18,000倍。早在1950年代末期,無線電波的觀測就首先推測出木星磁場的存在,先鋒10號在1973年更直接測量到木星的磁場。 木星內部的磁場是由液態金屬氫構成的外核電流產生的。木星衛星,埃歐上的火山噴發,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氣體進入太空,在木星的附近形成巨大的氣體環,木星的磁場迫使這個環以與木星自轉相同的方向與相同的角速度旋轉。這些環攜帶了與電漿在一起的磁場,在過程中它被拉成煎餅狀的結構,稱為磁盤。結果是,木星的磁層是由埃歐的電漿和它自身的旋轉決定了形狀,而不像地球的磁層形狀是由太陽風造成的。磁層中強大的電流在木星的極區形成永駐的極光和強烈多變的無線電波,圍繞著木星的極軸,這意味著木星可以被視為非常微弱的電波脈衝星。木星的極光幾乎包括所有的電磁波頻譜,像是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和軟X射線。 木星的磁層有捕獲粒子並使粒子加速的作用,產生類似地球的范艾倫輻射帶,但強大了千萬倍輻射帶。高能粒子與木星巨大的衛星表面的交互作用,對它們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顯著的影響。這些相同的粒子也影響木星稀薄的行星環內的粒子。輻射帶的存在很明顯地會危害探測器和在太空旅行的人類。.

查看 太阳活动和木星的磁層

情报通信研究机构

國立研究開發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英語譯名: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簡寫為NICT)是隶属于日本总务省的独立行政法人機構()。该机构成立于2004年4月,目前总部位于日本东京都小金井市,主要进行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同时对信息通信提供业务支持,目前的理事长是宮原秀夫。.

查看 太阳活动和情报通信研究机构

文德尔施泰因

文德尔施泰因(德语:Wendelstein)是德国巴伐利亚州境内的一座1838米高的山峰,属于阿尔卑斯山脉。由于它的位置从它的顶部可以俯视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麓的丘陵地区,而且可以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它。它位于因河河谷边上,它的峰顶通过一条索道与低处的齒軌鐵路相连。 山下的地方包括拜尔里希采尔(Bayrischzell)和布兰嫩堡等。.

查看 太阳活动和文德尔施泰因

日冕

日冕(Corona,拼音:rì miǎn)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其内部分别为光球层和色球层),厚度达到几百万公里以上。日冕温度有100万摄氏度,粒子数密度为1015m3。在高温下,氢、氦等原子已经被电离成带正电的质子、氦原子核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等。这些带电粒子运动速度极快,以致不断有带电的粒子挣脱太阳的引力束缚,射向太阳的外围。形成太阳风。日冕发出的光比色球层的还要弱。 日冕可分为内冕、中冕和外冕3层。内冕从色球顶部延伸到1.3倍太阳半径处;中冕从1.3倍太阳半径到2.3倍太阳半径,也有人把2.3倍太阳半径以内统称内冕。大于2.3倍太阳半径处称为外冕(以上距离均从日心算起)。广义的日冕可包括地球轨道以内的范围。 白光日冕有3个分量:.

查看 太阳活动和日冕

日珥

日珥(英文:Solar prominence)是太阳表面喷出的炽热的气流,是在太阳的色球层上产生的一种非常强烈的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的标志之一。它是太阳磁场剧烈活动的结果,也是证明太阳磁场存在的证据。 投影在日面上的日珥称为暗条。天文学家根据日珥不同的形状和运动特性,又分为:.

查看 太阳活动和日珥

日本防灾警报列表

日本防灾警报列表介绍日本政府根据《》、《》、《》、《》、《》和《》等法律发布的各类特别警报(特别警報)、(警報)和(注意報)。这类警报由日本气象厅或其他相关责任部门发表「」、気象庁、2013年9月14日閲覧「」、気象庁、2013年9月14日閲覧「」、気象庁、2013年5月31日、2013年8月3日閲覧。 日本的防灾警报主要分为气象、地震、火山、环境卫生、核事故、武装攻击、事故、天文等类别。并按照灾害警报重要性程度标注颜色,由低到高依次为黄色(注意警报)、红色(警报)、紫色(特别警报)。 依据《灾害对策基本法》,日本政府在发布防灾警报时应当依严重程度分别采取发布、、、 、 ()五级应对措施「 最終改正:平成二五年五月三一日法律第二三号(未施行あり)」、「(同法のうち気象業務法に係る部分の未施行内容)」「 最終改正:平成二五年五月三一日法律第二三号」、「(同法のうち国土交通省設置法に係る部分の未施行内容)」 、法令データ提供システム、2013年8月3日閲覧「」、国土交通省、2013年8月3日閲覧。.

查看 太阳活动和日本防灾警报列表

电离层軌道太陽天文台與太陽有關的條目阳光卫星赛斯·尼克尔森色球-日冕过渡层格陵蘭冰原氣候變遷沃夫數木星的磁層情报通信研究机构文德尔施泰因日冕日珥日本防灾警报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