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太祝

指数 太祝

太祝為中國古代官名。 太祝之名稱,最早為《周禮》中記載的西周官制,为六卿之一,负责管理天子宗庙事务。但現在一般認為《周禮》的官制僅是戰國時代人的政治理想描寫或戰國時代的官制反映,而並不一定西周時代真正存在的官制,且太祝之名稱並不見於其他目前已知的早期文獻如《尚書》、《詩經》、金文等,故其真實性仍存疑。 其後在秦及漢初沿用此官名,開始真正設立此官,但其地位不如周禮記載的重要,是太常底下的屬官,任務亦為掌管祭祀的官員,漢景帝時一度將太祝改為祠祀。但之後歷代各朝大多都設有此官,其執掌值務亦多類似。 category:礼乐官.

19 关系: 太常太常寺中国古代职官张籍包綬周朝六卿王雱祝佗秦朝官制西汉官制麻九畴霍光范姓范纯佑范正臣虢公醜格輔元流内官

太常

太常,中国古代官名,掌宗庙礼仪。原名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太常;也有认为西汉初年名为太常,汉惠帝改为奉常,汉景帝时恢复旧称。新朝王莽改名秩宗。东汉再次恢复为太常。 太常的主要职责,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祭祀时充当主祭人皇帝的助手。二是主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及其所在的县。由太常管理的诸陵县,被合称为太常郡。太常每月要巡视诸帝陵墓一次。汉代因太常事重职尊,其位列于诸卿之首。西汉时多以列侯任该职。由于该官涉及宗庙和典礼,在其位者动辄见咎。从汉武帝到西汉末,太常因过错而削爵免官的达二十余人。太常之秩为中二千石,有丞,并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等十几个属官。东汉时省去十属官,任太常的人也不必为列侯,并多以名儒如桓荣、丁鸿等担任这一职务。另外,两汉时博士亦属太常。对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荐举,都由太常主持。所以太常又成为培养、拔擢通经学的官吏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见太学)。 魏晋至明、清,历代太常职掌基本与汉同,改名为太常卿、太常寺卿(太常寺的主管长官)。唯属官博士及太乐、太史、太卜、太医,则先后分出,转属他司。太常遂成专掌祭祀、礼仪之官。.

新!!: 太祝和太常 · 查看更多 »

太常寺

太常寺是中國古代掌管宗廟祭祀的機構。.

新!!: 太祝和太常寺 · 查看更多 »

中国古代职官

中国古代职官是指中國古代的職官制度。关于中国夏朝以前的一些官职的描述,一般认为是缺少可信度的。因此也就是说,职官是从夏朝开始出现的。.

新!!: 太祝和中国古代职官 · 查看更多 »

张籍

张籍(约767年—约830年),唐朝诗人。字文昌,又稱“詩腸”。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新!!: 太祝和张籍 · 查看更多 »

包綬

包綬,幼名包綖,北宋名臣包拯次子,母孙氏。北宋官员。.

新!!: 太祝和包綬 · 查看更多 »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新!!: 太祝和周朝 · 查看更多 »

六卿

六卿,又称六官,在中国古代,泛指仅次于宰相、三公的高级大臣。始见于西周,不同历史时期所指不同。.

新!!: 太祝和六卿 · 查看更多 »

王雱

王雱(),字元澤,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名臣王安石的次子。.

新!!: 太祝和王雱 · 查看更多 »

祝佗

祝佗,姓不详,'''祝'''氏,名佗,字子鱼,又称祝鮀,卫国太祝。 前506年三月,周王卿士刘文公在召陵会合诸侯,谋划进攻楚国。举行会见前,卫国的子行敬子对卫灵公说:“朝会难得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分歧又争论不休,就不好办了。还是让祝佗跟随与会吧!”卫灵公同意了,就派祝佗跟着去。祝佗辞谢说:“臣竭力从事工作,以继承先人的职位,尚且担心完不成任务而得到罪过,现在如果又从事第二种工作,就会获得大罪了。而且太祝是土地神和五谷神经常使唤的小官。土地神和五谷神不出动,太祝就不出国境,这是官制所规定的。国君率领军队出征,祭祀神庙杀牲衅鼓,太祝就奉社主跟随出国境。如果是朝会一类的好事,国君出去有一师人马跟随,卿出去有一旅人马跟随,下臣是没有事情的。”卫灵公还是要求祝佗跟着去。 诸侯到达皋鼬后,准备把蔡国安排在卫国前面歃血。卫灵公派祝佗私下对周王室的大夫苌弘说:“我们在路上听说把蔡国安排在卫国之前歃血,不知是否属实?”苌弘说:“消息属实。蔡叔是康叔的哥哥,把蔡国的位次排在卫国之前,不也是可以的吗?”祝佗说:“用先王的标准来看,是注重德行的。从前周武王战胜商朝,周成王平定天下,选择有明德的人进行分封,把他们作为保卫周朝的藩篱屏障。所以周公辅佐王室,以治理天下,诸侯也和周朝和睦相处。分赐给鲁公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还有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让他们率领本族的大宗,集合其余小宗,统治六族的族众,来服从周公的法制,由此受命于周王朝。这是让鲁公为鲁国执行职务,以宣扬周公的明德。分赐给鲁国附庸小国,太祝、宗人、太卜、太史,服用器物、典籍简册、百官彝器,安抚商奄的百姓,用《伯禽》来告诫他们,而封在少皞之墟,分赐给康叔大路、少白、綪茷、旃旌、大吕,还有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疆边界,从武父以南到达圃田北界,从有阎氏那里取得了土地,以执行王室任命的职务。取得了相土的东都,以协助天子在东方的蒐礼。聃季负责授予土地,陶叔负责授予百姓,用《康诰》来告诫康叔,而将他封在殷墟。鲁公和康叔都沿用商朝的政事,而按照周朝的制度来划定疆土。分赐给唐叔大路、密须之鼓、阙巩之甲、沽洗,以及怀姓九宗,五正的职官,用《唐诰》来告诫他,而将他封在夏墟。唐叔沿用夏朝的政事,用戎人的制度来划定疆土。这三个人都是天子的兄弟而有美好的德行,所以用分赐宝物来为他们昭显德行。如果不是这样,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儿子中还有很多比三人年长的,而没有得到这些赏赐,就因为不是注重年龄。管叔和蔡叔引诱商人,策划侵犯王室。天子因此杀了管叔,给了蔡叔七辆车子,七十个个随从把蔡叔流放。蔡叔的儿子蔡仲改恶从善,周公提拔他,让他作为自己的卿士。让他拜见天子,天子命令他做了蔡侯。任命书说:‘天子说:胡,不要像你父亲那样违背天子的命令!’怎么能让蔡国在卫国之前歃血呢?周武王的同母兄弟八人,周公做太宰,康叔做司寇,聃季做司空,其余五人没有官职,难道是注重年龄?曹国是周文王的后代。晋国是周武王的后代。曹国以伯爵作为甸服,比晋国离王畿还要远,这并不是由于注重年龄。现在要注重年龄,这就是违反先王的遗制。晋文公举行践土之盟的时候,卫成公不在场,夷叔是卫成公的同母兄弟,尚且列在蔡国之前。盟书写着:‘天子说: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盟书藏在成周的府库里,这是可以查看的。您想要恢复周文王、周武王的法度,而不端正自己的德行,您准备怎么办?”苌弘很高兴,告诉了刘文公,和范献子商量这件事,结盟时就让卫灵公在蔡昭侯之前歃血。.

新!!: 太祝和祝佗 · 查看更多 »

秦朝官制

国的政治制度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之后,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秦朝官制,这些体系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的汉魏等朝延袭,其监察官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秦朝政权机构的构成:.

新!!: 太祝和秦朝官制 · 查看更多 »

西汉官制

汉承秦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与秦朝不同的是,汉朝实行封建制和郡县制并行的地方政治体制。汉初,天下五十余郡,汉朝直辖的仅十五郡而已。所以,汉朝的官制中王国、侯国官制有自己的特点。汉武帝为了加强君权,设立了内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相对,这种内外分治的制度伴随着相权与皇权此消彼长的整个历史过程,在汉之后的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演化中都有所体现。汉朝录用官吏的征辟制度和举孝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先秦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及其孑遗,开创了中国延绵数千年的文官治国制度。.

新!!: 太祝和西汉官制 · 查看更多 »

麻九畴

麻九畴(),字知幾,初名文纯,金朝易州人。 生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三歲即識字。金章宗召见他,问他:“汝入宫殿中,亦惧怯否?”对曰:“君臣,父子也。子宁惧父耶?”性隘狭,交游不多,喜好醫術,與名醫張從正有往來。曾擔任太常寺太祝。晚年居郾城。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軍入侵河南,九畴挈家逃往确山(今河南省确山县),半路上被蒙古士兵所俘,驅至廣平(今河北省鸡泽),病死途中。常德葬之於小商桥(今河南临颍县)。.

新!!: 太祝和麻九畴 · 查看更多 »

霍光

霍光(),字子孟,西汉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名将霍去病异母弟,昭帝上官皇后外祖父,宣帝霍皇后之父。先后任郎官,曹官、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大司马、大将军等职位,封博陆侯,谥号为宣成,是以又被尊称为博陆宣成侯。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宣帝地节二年霍光去世,过世后第二年霍家因谋反被族诛。 霍光本人身高七尺三寸(约折合1.68米),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他常被人和伊尹并提,称为伊霍,后世往往以「伊霍之事」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新!!: 太祝和霍光 · 查看更多 »

范姓

范姓是一個東亞文化圈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6位。.

新!!: 太祝和范姓 · 查看更多 »

范纯佑

范纯佑()是宋朝政治人物。 范仲淹之長子。自幼警悟,明敏过人,见富弼家办丧事,随葬品全是锡制品,卻漆成黃金的樣子。纯佑認為外人以為是金器,便有掘墓之虞。早年拜胡瑗为师。通兵书,学道家能出神。隨父抵禦西夏,慶曆二年(1042年)三月与赵明在庆州东北修建大顺城。有子范正臣為北宋太常寺太祝。范纯佑四十岁时病逝。.

新!!: 太祝和范纯佑 · 查看更多 »

范正臣

范正臣(),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太常寺太祝。其父范純佑北宋將作監主簿。其祖父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范仲淹。.

新!!: 太祝和范正臣 · 查看更多 »

虢公醜

虢公醜,生卒年不详,姬姓,虢叔氏,名丑。春秋时期南、北虢国末代君主。.

新!!: 太祝和虢公醜 · 查看更多 »

格輔元

格輔元(),汴州浚儀(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朝官员。因弱冠時考中明經,累遷殿中侍御史,歷任御史中丞、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左肅政臺御史大夫。 天授二年(691年)六月,以左肅政大夫格輔元為地官尚書,與鸞台侍郎樂思晦、鳳閣侍郎任知古並同平章事。因反對立武承嗣爲太子被誅。宋歐陽修、宋祁等編,《新唐書·卷一百二 列傳第二十七》:輔元者,汴州俊儀人。父處仁,仕隋為剡丞,與同郡王孝逸、繁師玄、靖君亮、鄭祖咸、鄭師善、李行簡、盧協皆有名,號「陳留八俊」。輔元擢明經,累遷殿中侍御史,曆禦史中丞、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既持承嗣不可,遂及誅。子遵,亦舉明經第,為太常寺太祝,亡命匿中牟十餘年。神龍初,訴父冤,擢累贊善大夫。.

新!!: 太祝和格輔元 · 查看更多 »

流内官

流内官是中国古代追随九品中正制度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官制制度,原来指朝廷中央分封的官员,最早被称为“内命”;与之对应的则为“外命”,指地方诸侯、州县分封的官员。后来于北魏、北齐时期正式被引为官制,以九品中六品以上官都称为流内官,而七品以下则被称为流外官。在梁朝时梁武帝对官制进行了进一步改革,流内六品被重新划分,成为新的流内官制,分为九品十八班。而在北朝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沿袭崔浩旧政,改革出隋唐时期九品官制的大体基础,在太和二十二年做了进一步改变,将原来的九品五十四阶官制改为九品三十六阶,又取其中三十阶形成新的流内九品官。南北朝双方的相似分官制度被隋代吸取,在隋末时逐渐成熟,改正式名称为“流内官”,与“流外官”所对应。后唐代沿袭隋代官制,依旧留有流内、外官之分,当时铨选流内官流程与流外官大抵一致,规定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

新!!: 太祝和流内官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