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太上皇

指数 太上皇

太上皇,簡稱上皇,是东亚国家於實行君主制時期,一種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内禅的皇帝,且退位皇帝和現任皇帝係同一政權的元首。.

目录

  1. 257 关系: 劉太公劉季述劉伯劉濞千叟宴南宋南北朝故事新编卓儼明台灣獨立運動台獨左派司马幼之吳敏 (宋朝)君主大相国寺大院君天子屠龍 (澳門)天下天皇天長節 (唐朝)太后太上天皇太上天皇列表太上天王太上皇后太上王太上法皇太平公主太皇太王夺门之变女皇帝媞子內親王孝莊睿皇后宁寿宫宪圣慈烈皇后宮家宮内府 (大韓帝国)宇文亮宇文昭仪安南屬明時期宋孝宗宋宁宗宋徽宗宋光宗宋高宗宋朝尊号岑羲崇賢侯上院... 扩展索引 (207 更多) »

劉太公

劉太公(),中國秦末漢初時期沛郡豐邑(今中國江蘇省丰縣)人,是漢朝建立者劉邦的父親。.

查看 太上皇和劉太公

劉季述

劉季述(?—901年),唐昭宗時宦官,左神策護軍中尉劉行深的養子,後接替父蔭為左神策護軍中尉。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聯合左軍中尉王仲先、樞密使王彥範、薛齊偓等人挾宰相召百官署狀同意,以“廢昏立明”為由,發動宮廷政變,將昭宗及何皇后鎖進少陽院,從牆穴傳送飲食,迎皇太子監國,擁立李裕繼位,以昭宗為太上皇,又殺昭宗所寵愛的宮女、方士、僧道多人,“每夜殺人,晝以十餘車載屍出”。 宰相崔胤謀反正,暗中說服了左神策軍指揮使孫德昭。天復元年(901年)正月孫德昭發兵打敗了劉季述,周承晦擒劉季述等,劉季述、王彥範為亂梃所斃,薛齊偓投井自殺,誅其黨二十餘人,昭宗重新復位,詔令太子重回東宮。 L L Category:唐朝被處決者 Category:劉姓.

查看 太上皇和劉季述

劉伯

刘伯,汉朝宗室,刘太公的长子,是汉高祖刘邦大哥,早逝,高帝五年春正月(前202年春正月),追尊为武哀侯(刘邦时为汉王,故不追尊其为王,是为其称帝前准备)。高后八年夏五月辛未(前181年夏五月辛未),追尊其为武哀王。 刘伯在世时,颇为疼爱弟弟刘邦,而刘邦常带领狐朋狗友到兄长家白喫白喝,刘伯不介意。刘伯去世后,刘邦一如往昔,刘伯之妻对此非常厌烦。有次刘邦再次带人来,要求喫饭,其嫂就不停的刮着锅底,假装饭已吃完。客人走后,刘邦入厨房,见锅中还有饭,因此怨恨其大嫂。刘邦称帝后,封众子侄为藩王、列侯,独不封刘伯之子刘信。刘太公问刘邦緣由,刘邦对曰:“我不是忘了他,只是他母親太不厚道了。”经刘太公敦促下才封刘信为羹頡侯,「羹頡」是個嘲諷的封號,意思是用勺子刮鍋底。.

查看 太上皇和劉伯

劉濞

劉濞(濞,注音ㄆ一ˋ,拼音pì;),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漢高帝劉邦之侄,劉邦兄長劉喜之長子。因为参与平定英布叛乱有功,被劉邦封為吳王,在位42年。漢景帝時,發動七國之亂謀反,兵敗后被东瓯国人杀死。.

查看 太上皇和劉濞

千叟宴

千叟宴是指邀請叟(耆老)參與御宴的大型尊老、敬老活動,亦有人评价是清廷笼络人心之举,實施於清朝康熙年間,乾隆嘉庆时期亦有舉行。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二十五日,千叟宴首次在阳春舉行御宴,餐桌從西直门排到畅春园。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初二又于乾清宫舉行千叟宴,宴请蒙、满、汉文武大臣以及致仕退黜人员,年龄65岁以上的老人680人。其年初五,康熙又宴请了汉族文武大臣年龄65岁以上者340人。乾清宫的两次筵席上,康熙与赴席老人们飞觞饮宴,皇子、皇孙们侍立观礼,并为老人们斟酒。为纪念这两次盛会,康熙帝即席有賦《千叟宴》诗一首,并命大臣们也“赋诗记事”,始有千叟宴之名。 乾隆帝性喜夸饰,又舉辦過千叟宴,較康熙朝有過之。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一次舉行千叟宴,在乾清宫列席八百桌,预宴者三千九百餘人。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乾隆宣布退位為太上皇,内禪礼成,即嘉慶元年正月,为庆祝“授受大典”,於宁寿宫皇极殿第二次舉行千叟宴,“六十以上预宴者凡五千九百余人,百岁老民至以十数计,皆赐酒联句。”宴席上,太上皇乾隆、当朝皇帝嘉庆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斟酒,并赏给106岁的熊国沛和100岁的邱成龙六品顶戴,90岁以上的老人赏七品顶戴。嘉庆《如皋县志》亦载:“吴际昌,字韦亭,年八十一岁,遇纯皇帝千叟宴,以八品官带匍匐丹墀,蒙恩赐鸠杖、银牌,千载旷典也”。.

查看 太上皇和千叟宴

南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国宋朝的其中一个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结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 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绍兴和议后,大部分時間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国、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元朝为并存政权,直至1279年亡于元朝,共152年。 南宋由于军事实力始终不敌金国,统治范围被迫限于秦岭淮河線以南地区,與金国长期军事对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發展经济、手工业、航運贸易、武器制造及科技。.

查看 太上皇和南宋

南北朝故事新编

《南北朝故事新编》是中国作家马舒编著的一部关于南北朝历史的通俗历史读物。内容包括从刘裕代晋到隋朝灭陈共178个历史故事。接续在文革中的去世的林汉达所著的《故事新编》系列(《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1988年6月,由齐鲁书社首次出版,之前有《西晋故事新编》《东晋故事新编》(中华书局出版),其后又有《隋朝故事新编》。.

查看 太上皇和南北朝故事新编

卓儼明

卓儼明(),五代十國閩國人,本為雪峰寺的僧人。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三月,李仁達殺死王延政的兒子王繼昌後,想獨自控制福州,又怕人心不服。而儼明一向被眾人所敬重,於是借口卓氏為“重瞳子(有兩個瞳孔),手垂過膝,真天子也。”擁立他於福州為帝。 王延政聽聞卓儼明稱帝,派張漢真領水軍五千,會同漳、泉兩州討伐卓氏。 當福州被王延政軍圍攻時,卓巖明並無應對方法,只會在殿上噀水散豆,作法事而已。又派人迎接他父親於莆田,尊父親為太上皇。李仁達立儼明後,軍權大握,漸有稱帝野心。開運二年五月,李仁達借卓儼明檢閱兵士之機會,派部下刺殺儼明,李仁達自立為威武留後。.

查看 太上皇和卓儼明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查看 太上皇和台灣獨立運動

台獨左派

台獨左派,又稱左派台獨、台獨左翼、左翼台獨,簡稱左獨、獨左,是台灣獨立運動(台獨)參與者中偏向社會民主主義、進步主義等左派政治及經濟思想的派別。左派早年在台灣並不活躍,甚至誤與共產主義畫上等號,因此聲勢遠不及久居台獨主流地位的「台獨右派」,即華獨一系;但近幾年來因全球經濟大衰退與兩岸全面三通(包括開放中資與中客直接來台),使得台灣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潮在台灣社會走向主流,加上對華獨的不積極感到失望,台獨左派於青年知識份子場域的討論度逐漸上揚,尤其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發生後。 現時活躍的台獨左派團體有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自由台灣黨、基進黨、綠黨等,他們除了在社會及經濟議題上持左傾立場,也對轉型正義、婚姻平權等涉及公平正義的社會議題高度關注;政治上出於台獨主張,與民進黨等被視為台獨右派的團體合作,但又保持一定距離。.

查看 太上皇和台獨左派

司马幼之

司马幼之,北齐、北周、隋朝官员,河内郡温县人,北魏鲁阳郡太守司马兴龙之孙。父亲司马纂,叔父司马子如,兄司马世云、司马膺之、司马子瑞。 司马幼之清贞有素行,年轻历任显位。在北齐任通直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吏部侍郎,担任出使周、陈二国使。天统三年(567年)夏四月癸丑,北齐太上皇帝高湛诏命兼散骑常侍司马幼之使于陈朝。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四月癸丑,齐使散骑常侍司马幼之到南陈来聘。司马幼之出使南陈时,同僚给事黄门侍郎卢思道特作《赠别司马幼之南聘诗》。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率军攻下邺城,北齐灭亡。司马幼之和阳休之、袁聿修、李祖钦、元修伯、崔达拏、源彪、李若、李元操、卢思道、顏之推、李德林、陆乂、薛道衡、元行恭、辛德源、王劭、陆开明等十八人随周武帝西行入长安。隋朝开皇年间,司马幼之官至眉州刺史。司马幼之子司马德璋,官至隋朝著作佐郎,修国史,祠部郎中、常州司马、武安郡丞;司马德璋生司马安上,官至唐朝并州大都督府法曹参军事,同州韩城,雍州栎阳、始平三县令;司马安上生司马慎微,官至唐朝梓州通泉县尉上柱国。.

查看 太上皇和司马幼之

吳敏 (宋朝)

吴敏,字元中,宋朝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人,靖康之变前官至宰相(少宰),曾经推荐李纲。 大观二年(1108年),辟雍私试,吴敏中为首选。蔡京喜欢他的文章,想把女儿嫁给他,吴敏推辞。吴敏被擢升浙东学事司干官,为秘书省校书郎,蔡京推荐他充任馆职。中书侍郎刘正夫以吴敏未尝过省,不同意,蔡京请宋徽宗御笔特召上殿,官除右司郎官。御笔自此始,违抗者以大不恭论,于是权幸争请御笔,门下省缴驳之任荒废。吴敏升中书舍人、同修国史,改给事中。吴敏为蔡京所引,郑居中秉政,吴敏数言其失,郑居中讨厌他。吴敏因驳盗当死者犯罪,罢为右文殿修撰、提举南京鸿庆宫。之后,再为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兼侍讲。 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将内禅,蔡攸探知上意,引进吴敏入对。宰相执政皆在,吴敏奏事:“金人渝盟,举兵犯顺,陛下何以待?”宋徽宗尴尬地说:“奈何!”当时宋徽宗东迁之计已定,命户部尚书李棁先出守金陵。吴敏离开御前,到都堂说:“朝廷便为弃京师计,何理也?此命果行,须死不奉诏。”宰执都赞同他的言论,李棁遂没有成行。皇太子赵桓除开封尹,宋徽宗去意益决,吴敏奏对推荐李纲。李纲曾经对吴敏说徽宗宜传位,如唐天宝故事,所以吴敏推荐他,希望徽宗对于传位的事情或有所问。第二日,宰相奏事,徽宗独留李邦彦,提及吴敏的奏对。命除吴敏门下侍郎,辅太子。吴敏惊骇:“臣既画计,当从陛下巡幸。陛下且传位,而臣受不次之擢,臣曷敢?”徽宗说:“不意卿乃尔敢言。”于是命吴敏起草传位诏。 太子即位为宋钦宗,宋徽宗为上皇出居龙德宫,吴敏与蔡攸同为龙德宫副使,迁知枢密院事,拜少宰。靖康元年(1126年),吴敏主和议,与太宰徐处仁议不合,徐处仁掷笔打中吴敏的脸,吴敏的鼻尖被染黑。唐恪、耿南仲、聂山欲排除二人取而代之,让言官御史中丞李回弹劾他们,徐处仁与吴敏一起罢相,徐处仁以观文殿大学士为中太一宫使,吴敏为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不久,言官说他依附于蔡京父子,吴敏于是出知扬州,再贬崇信军节度副使,涪州安置。建炎初年,移柳州。宋高宗用范宗尹的举荐,起吴敏知潭州,吴敏辞免,于是提举洞霄宫。绍兴元年(1131年),复观文殿大学士,为广西、湖南宣抚使,在任上去世。.

查看 太上皇和吳敏 (宋朝)

君主

君主是指從一個家庭或家族中挑選成員來任職的國家元首或政權領袖。其職位之傳承以直系血親世襲為主,也可採選舉或禪讓方式產生;其中實行世襲制度者若無直系血親之繼承人,一般多由其親屬中遴選血親較近者而繼承之。 採用君主統治方式的政體稱為君主制,在現代社會中多與共和制相對;而利用君主之權力進行統治的家族團體,則稱為王室/皇室。.

查看 太上皇和君主

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又名信陵寺、建国安業寺、福慧寺,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是中国汉传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信陵君故邸。.

查看 太上皇和大相国寺

大院君

大院君,是朝鲜王朝时代,对于儿子即位成为国王,本人却不曾繼承王位的王族的稱号。尤其特指其子乃旁系繼位為王者。 1883年,朝鮮王朝的第25代君主哲宗去世无嗣,由興宣君李昰应的次子高宗入继王位。因為李昰应是王族出身,是朝鮮王朝的第16代君主仁祖之九代孙、南延君之第4子,所以当其子继任王位後,兴宣君被封為「兴宣大院君」。但整个朝鮮王朝时期,在世时被封为大院君的也只有「兴宣大院君」一人;在他之前的大院君都是死後兒子入繼大統才被追贈這個頭銜。故在近代国际历史中所说的大院君,通常是指兴宣大院君。.

查看 太上皇和大院君

天子屠龍 (澳門)

《天子屠龍》,是互聯網的不定期連載故事,由澳門蘭香閣互動社區(orchidbbs.com,及後該域名轉為指向八角亭討論區,而該討論區已於2013年元旦關閉)會員「麟伯」創作。故事於2006年12月8日零時三十分在該網站的「打工仔茶座-公共機構」子論壇首次發表。 其靈感來自澳門前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因貪污被捕事件,從而開始此連載故事。故事內容大致按照歐案案情及部分社會事件與坊間傳聞虛構而成,以詼諧之市井語調配以帝制宮廷鬥爭諷喻事件幕後之權力與決策之爭。由於類似之諷刺時局文章在澳門較罕見,在網民間頗受歡迎,並已被多次轉載至當地其他討論區及網站,有網民更將整個故事整理供下載。有網民認為《天》是澳門言論自由的見證。 在該故事刊登之初,有冒用澳門著名歌手麥健才之名的網民在澳門電訊時事討論區同步轉貼《天子屠龍》故事內容,並訛稱原作,數天後遭其他網民揭發,原作者因而在該故事之第14集發表譴責聲明。其後該「麥健才」在2007年1月10日於澳門電訊之討論區公開道歉(原文已被刪除),並宣佈「自我凍結戶口14天以作懺悔」。.

查看 太上皇和天子屠龍 (澳門)

天下

-- 天下,最初是中华民族中漢族對世界的專有概念,後來傳播至東亞地區,深深影響東亞周邊的歷史和文化。“天下”的字面意思為「普天之下」,沒有地理和空間的限制,但也有不同的用法,用來形容某一種地理概念。天下这一概念伴隨一定的秩序原理,為某個地域、人民、國家的世界觀。就算對世界觀不明確的地域民眾,他們的「天下」的概念亦會根據一定的秩序形成。.

查看 太上皇和天下

天皇

天皇()是日本的君主,以其為首的日本皇室則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皇室。在明治維新至1947年為止而施行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中,明定其為國家元首;之後接續施行至今的《日本國憲法》中則被定義為「日本國以及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為有名無實的虛位元首。 天皇的族系號稱「萬世一系」,從首任的神武天皇以來一脈相傳,並不像中国、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经历過改朝换代,這是由於天皇在歷史上能掌握實權的時間很短,所以反而能避過戰亂,使皇室更加長壽。由於天皇與整個皇室在古代被認為是超乎於普通人的存在,因此時至今日都是沒有姓氏的(历史学研究上称其为天皇氏或天皇家)。而在神道教傳統中,天皇被認為是天照大神後裔,故具有「神性」;但二戰後,昭和天皇發表《人間宣言》,完全放棄天皇在過往被賦予的神性。 通常,現任天皇會被稱為「今上天皇」,敬稱「陛下」。當天皇退位,他會被稱為「太上天皇」(簡稱上皇);倘若天皇退位後出家,他會被稱為「太上法皇」(簡稱法皇);如果天皇駕崩,他會先被稱為「大行天皇」,之後再正式諱稱為「[在位時年號]天皇」(例如明治天皇)。 現任天皇(今上天皇;第125任)為明仁,是昭和天皇的長子,年号平成,於1989年1月7日即位。.

查看 太上皇和天皇

天長節 (唐朝)

天長節,乃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的生日,於每年八月初五,後在玄宗退位後改爲八月十五。曾稱千秋節。日本沿用此法,曾將天皇生日叫做天長節。.

查看 太上皇和天長節 (唐朝)

太后

太后,主要是東亞漢字文化圈中,現任君王尊封給其母、祖母、前任君王正配甚至是前前任君王正配,或是其他具有相當地位女性的位號。 在中國,太后的起源據宋代高承編撰的《事物紀原》稱:「《史記秦本紀》曰:昭王母羋氏,號宣太后。王母於是始以為稱。」,認為太后一號始於戰國時期秦國昭襄王生母宣太后,後趙國趙孝成王即位時亦依秦國先例尊生母為太后(--)。後漢朝立,太后一號亦被沿用。雖難以考究《事物紀原》中關於太后一詞的起源之說是否正確,但可以肯定最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時就有太后出現,應當是世界上最早的太后。太者,大也,又基於漢字文化圈多半有以孝為天的思想(尤其是中國),因此太后的身分與地位總是凌駕於君王之上,甚至造成歷史上部份太后的專權。 奧斯曼帝國君主的生母有蘇丹皇太后的尊封。欧洲君主的母親,如果丈夫是前任君主亦会得到类似太后的头衔,反之则不一定。中文翻譯時西方世界與奧斯曼帝國等中東地區的君主的母親,会将稱為太后,君主母亲是退位君主亦不例外。.

查看 太上皇和太后

太上天皇

太上天皇,是日本一種給予退位天皇或當朝天皇在世父親的頭銜(尊號),簡稱上皇,相當於東亞其他國家(中國、朝鮮、越南)退位皇帝的尊號「太上皇」;而出家為僧的上皇則稱太上法皇,簡稱法皇。然而,兩者的區別是為其法律地位,律令法中太上法皇包含在太上天皇裡。 太上天皇多被稱為「院」,來自「三宮」(-后位-)的總稱「院宮」,及後,包括有力貴族、寺廟與太上天皇合稱為院宮王臣家。又因為各院的居所是仙洞御所,所以上皇有時又叫作「仙洞」。.

查看 太上皇和太上天皇

太上天皇列表

日本自持統天皇十一年(文武天皇元年)八月初一(697年8月22日),持統天皇讓位給文武天皇,稱「太上天皇」起(皇極天皇曾讓位給其弟孝德天皇,但當時並未出現「太上天皇」此稱號,只是臨時尊她為「皇祖母尊」。另外,後來她亦重祚為齊明天皇),到江戶時代後期光格天皇讓位給仁孝天皇為止,共計曾有59位太上天皇。 下列列表列舉了日本歷代太上天皇的資料。.

查看 太上皇和太上天皇列表

太上天王

太上天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給予退位君主在世父親的頭銜,只存在於十六國時期。.

查看 太上皇和太上天王

太上皇后

太上皇后,是太上皇正妻的称号,因夫君在世,為有所區別而不稱皇太后。也有部分太上皇的正妻被加封为皇太后,或在“皇后”前加上徽号。详见太后。.

查看 太上皇和太上皇后

太上王

太上王,簡稱上王,是東亞國家(尤指朝鮮王朝)於實行君主制時期,一種給予退位國王或當朝國王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讓位的國王,且退位國王和現任國王是同一政權的元首,較皇帝退位後稱的太上皇低一級。 太上王也用作翻譯一些國君頭銜為國王的國家之讓位君主(同時為現任國王父親)。如諾羅敦·施漢諾讓位給兒子後被尊稱為王父,漢譯太上王。让位君主如果是现任国王的母亲,中文媒体则称为王太后,而非太上女王。.

查看 太上皇和太上王

太上法皇

太上法皇,简称法皇,是日本历史上的太上天皇出家遁入佛门后的称号。.

查看 太上皇和太上法皇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唐朝的女性政治家,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也是安定思公主的妹妹,唐玄宗的姑母,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 史书没有记载太平公主的名字。713年,因涉嫌謀反,被唐玄宗先天之變發兵擒獲,賜死於家中。太平公主死後,唐玄宗统治的李唐政權宣告穩定,開啟了開元之治,也結束了從626年玄武門之變86年以來,首都多次兵變的現象。.

查看 太上皇和太平公主

太皇

#重定向 太上皇.

查看 太上皇和太皇

太王

太王是一個稱號,在東亞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用法,可分為在位君主稱號和尊封君主生父。.

查看 太上皇和太王

夺门之变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是明代宗朱祁鈺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发生的一場政變,太上皇明英宗成功復辟,奪回皇位。.

查看 太上皇和夺门之变

女皇帝

女皇帝,即女性的皇帝,是君主为皇帝的君主制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为女性时的称号,一般简称女皇,在中国和日本也可简称为女帝。开创日本飞鸟时代的女天皇推古天皇(西元592年登基)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這個存在一定爭議,因为根据确切的记载,日本自天武天皇才開始改稱天皇,在此之前,其正式稱號應為大王),若不把天武天皇之前的日本天皇列入計算,则日本持統天皇才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而整个世界历史上被普遍承认的只有19位女皇帝(包括天武天皇之前的两位女天皇),远远少于男性皇帝,且女天皇必須仍為父系子女,这与父系社会确立以来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男尊女卑思想有直接关系。.

查看 太上皇和女皇帝

媞子內親王

郁芳們院媞子內親王(承保三年四月初五-嘉保三年八月初七)即為日本第72代天皇—白河天皇之女一宮,生母是白河天皇的中宮藤原賢子,同母妹妹和弟弟有;敦文親王、二条之--令子內親王、善仁親王、禛子內親王等。.

查看 太上皇和媞子內親王

孝莊睿皇后

孝莊睿皇后,钱姓,本名正史未記載。野史记名钱锦鸾。中國明代女性皇族,為明英宗朱祁镇嫡--,出身海州(今連雲港市)。祖父是指揮使錢通。父親為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錢貴。.

查看 太上皇和孝莊睿皇后

宁寿宫

寧壽宮,位于紫禁城内廷外东路、南三所以北。宁寿宫既是该区域的一座殿堂,又是该区的总称。.

查看 太上皇和宁寿宫

宪圣慈烈皇后

宪圣慈烈皇后吳氏()。宋高宗赵构的第二任皇后。汴梁(今河南開封)人。紹熙五年(1194年),吳氏支持趙汝愚、韓仛冑等大臣發動的政變,迫宋光宗禪位予其子宋寧宗,史稱紹熙禪位。 在世時曾稱隆慈備福光祐太皇太后,与西汉孝昭皇后上官氏、孝元皇后王政君,同为中国史上皇帝在世时法定「曾祖母辈分」的太皇太后。.

查看 太上皇和宪圣慈烈皇后

宮家

宮家,是日本皇室的一種制度,起源於12世紀的鎌倉時代。宮家是皇室的分家,天皇皇子、及宮家當主的所有男性後裔(除了未來將繼承當主的長子)在成年、成婚後皆可創設宮家,並由天皇賜下宮號。依該宮家當主和天皇的血緣關係又有直宮家和一般宮家的分別。當主,是指該宮家之主,通常情況下為男性,但在男性當主過世、又無男性後裔繼承當主時,則以已逝男性當主的正室為新任當主。.

查看 太上皇和宮家

宮内府 (大韓帝国)

宮内府是大韓帝国皇室的家政所掌機関。1894年甲午更张后模仿日本宮内省设置,不过没有日本宮中制度一大原則「宮中府中之別」。.

查看 太上皇和宮内府 (大韓帝国)

宇文亮

宇文亮(),北周宗室,字--德。 宇文導之子。生年不详,仅知兄宇文广生于542年或544年、弟宇文廙生于550年。559年,封永昌郡公。後嗣杞国公宇文連爵位,受位開府儀同三司。 563年10月,为梁州总管。571年,为宗師中大夫,進大将軍。4月,为秦州总管,兄宇文广的部下归他统率。5月,進柱国。572年,宇文亮的叔父晋公宇文護被殺害後,宇文亮不安,日日纵酒,周武帝手诏叱責。 576年,武帝攻撃北齐,宇文亮为右第二軍总管。平定并州,進上柱国。从军攻撃鄴城,转大司徒。578年,周宣帝即位,出为安州总管。 579年,为行軍总管,随韋孝宽攻撃南朝陳。11月,从安陸道攻克黄城。580年3月,周軍凱旋回到豫州,宇文亮因儿子宇文温之妻尉迟炽繁被太上皇(即周宣帝)逼奸,怀恨謀反,对长史杜士峻说:“主上淫纵滋甚,社稷将危。吾既忝宗枝,不忍坐见倾覆。今若袭取郧国公而并其众,推诸父为主,鼓行而前,谁敢不从。”夜間率领数百騎襲撃韋孝宽陣营。韋孝宽得到事前密告,有所准备,宇文亮遁走。韋孝宽撃斬宇文亮。 弟宇文椿嗣杞国公的爵位。.

查看 太上皇和宇文亮

宇文昭仪

宇文昭仪(),唐高祖李渊的昭仪,隋朝大臣宇文述的女儿,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宇文士及的妹妹。.

查看 太上皇和宇文昭仪

安南屬明時期

安南屬明時期(1407年─1427年)本條目的「安南屬明時期」一名,參考自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四編第十一章第二節及附錄大事年表(年表裡將之列為1407年至1427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389頁及656頁。,另亦有称为「第四次北屬時期」()或「屬明時期」(),是越南(安南)被中國明朝永樂、洪熙、宣德三代皇帝統治的歷史時期,共20年,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在此一期間,明朝消滅越南胡朝,改稱越南為「交址」(又作「交阯」及「交趾」,當時國境相當於現今的中部及北部),掃平意圖恢復陳朝統治的後陳朝勢力,建立起府、州、縣的中央直轄方式,採取移風易俗及推行儒學教化的政策。但明朝的統治激起越南人民反感及叛變,尤以藍山豪族黎利最具影響力,並於抗明十年戰爭(1418年─1427年)後結束屬明時期。後世歷史學家,如中國的郭振鐸、張笑梅,指出明朝佔領越南之舉實屬「非正義」,不過該時期裡,中越兩國的文化、經濟、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对越南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查看 太上皇和安南屬明時期

宋孝宗

宋孝宗趙眘(、眘,「慎」異體字,shèn),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4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曾名伯琮、瑗、玮,字元瑰,一字元永,他是宋太祖之子秦康惠王趙德芳的後裔,宋高宗養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禪位予赵眘,是为宋孝宗,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逊位,讓位予兒子宋光宗趙惇。绍熙五年(1194年)孝宗病逝,终年67岁。葬于永阜陵。 宋孝宗是自宋朝的帝位淪入宋太宗之手後,終於恢復由開國皇帝宋太祖的後裔繼承,時隔186年。孝宗也是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同時期的皇帝是金朝的金世宗。.

查看 太上皇和宋孝宗

宋宁宗

宋寧宗趙擴()是南宋的第四位皇帝(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在位30年,享年55岁,宋光宗之次子,李鳳娘所生。寧宗本人頗為好學,即位初年召朱熹入宮講學,受朱熹影響很深。但政治能力并不十分出色。 寧宗在位前期,太師韓侂胄打壓理學,在韓侂胄死后,官方恢复了理学地位。縱觀宋宁宗时期,大規模宋金戰爭發生了兩次,第一次是開禧初年韓侂胄伐金,最終不能戰勝金國,從而簽訂了嘉定和議。第二次宋金戰爭從嘉定十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嘉定十四年三月,戰爭波及了長江上游至下游所有地區,最終宋金都沒能獲勝。.

查看 太上皇和宋宁宗

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位皇帝,自稱道君皇帝,同時也是畫家、書法家、詩人、詞人和收藏家,書畫方面造詣極高,自創“瘦金書”字體。徽宗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花押。 徽宗為宋神宗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其兄长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並垂簾聽政一年,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 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其輕佻不可以君於下」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查看 太上皇和宋徽宗

宋光宗

宋光宗赵惇(),南宋第三位皇帝(1189年2月18日—1194年7月24日在位),宋孝宗第三子。42岁時受孝宗禅位而登基,由於皇后李鳳娘的挑撥,與父親宋孝宗失和,受到趙汝愚、韓仛冑等大臣不滿,宋孝宗死後,在隆慈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光宗被迫內禪大寶予其子宋寧宗,史稱宋光宗內禪。退位六年後駕崩,享年53岁,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查看 太上皇和宋光宗

宋高宗

宋高宗趙構(),字德基,中國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代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在位35年。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獲封為「康王」。 在位初期因為眼見金朝強勢,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戰派李綱、岳飛等等。但恐懼將领权力过大,為了強化中央集權,採取求和政策,終於1141年(紹興十一年)達成紹興和議,重用主和派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並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雖然宋高宗之稱臣決策導致南宋偏安之局面,卻成功鞏固了南宋在中國南方的統治,並與金朝形成南北對峙之局面。.

查看 太上皇和宋高宗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查看 太上皇和宋朝

尊号

尊号是中国、朝鮮半島、越南及日本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历史上君主、后妃在世时的称呼。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皇帝的尊号不需避讳,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

查看 太上皇和尊号

岑羲

岑羲(),字伯華,唐代南阳郡棘阳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唐朝和武周官员,在唐殇帝、唐睿宗、唐玄宗年间任宰相。他以办事公正闻名,但在先天二年(713年)因涉嫌与太平公主同党,在先天政變后被诛。.

查看 太上皇和岑羲

崇賢侯

崇賢侯(;),名不详,是越南李朝皇帝李仁宗李乾德之弟、李神宗李陽煥的生父,李圣宗第三子。也是越南歷史上第一名太上皇。 崇賢侯早年事蹟不詳,與兄長仁宗一樣無後。當時曾有僧人到崇賢侯家中談及求嗣之事,僧人說:「將來夫人臨誕時,請先告訴我,讓我為他祈福。」後來在會祥大慶六年(1115年)與夫人杜氏誕下一子,即神宗李陽煥。 到李陽煥兩歲時,因他聰敏過人而被伯父仁宗立為皇太子。 天符慶壽元年(1127年)十二月仁宗逝世,太子李陽煥繼位為李朝皇帝,是為李神宗,改元天順,次年(1129年)就尊崇賢侯為太上皇,杜氏為皇太后,住在洞仁宮。 天順三年(1130年)五月,太上皇崇賢侯去世,諡號恭皇。 他还有兩名兒子:李星()和李周()。.

查看 太上皇和崇賢侯

上院

上院可指:.

查看 太上皇和上院

中御門天皇

中御門天皇(;),是日本江戶時代的一位天皇,也是日本歷史上第114代天皇。諱慶仁。.

查看 太上皇和中御門天皇

中國君主世系圖列表

中國君主世系图的範圍以中國的三皇五帝时期至清朝為主,包含其他的割據王朝、少數民族及邊疆政權等等。.

查看 太上皇和中國君主世系圖列表

中國太上皇列表

此列表列舉了中國歷代太上皇的資料。 Category:中国皇族列表 *.

查看 太上皇和中國太上皇列表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查看 太上皇和中国历史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和高级官员褒称长期对华友好的重要外国人士的正式用语。他们中的一些人曾多次访华。 据媒体统计,在《人民日报》上,从最早获此称号的加拿大人文幼章算起,截至2010年,先后有六百余人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一称呼出现的频率,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改革开放初期、六四天安門事件结束后、邓小平逝世后分别达到了高峰。不过,从胡温时期起,这一称号在《人民日报》上使用的频次已从每年50次左右降低至20次左右。 下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文本,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正式场合的讲话,列出被评价为“中国人民的(……的)老朋友”的人,并注明他们获得这个评价的时间、出处、背景及主要涉华事迹。.

查看 太上皇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查辭彙列表

这是一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网络审查辭彙列表(通常也称敏感词列表、过滤词列表)。.

查看 太上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查辭彙列表

临朝称制

临朝称制是指古代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君主制时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朝鲜、越南、琉球等国称国王,日本称天皇)执掌国政,如果男性代理国政,太子称监国,其他男性称摄政。 临朝称制由中国西汉时的吕后所开创,自有临朝称制以来,基本所有皇朝都有此现象,惟独明朝未有一位皇太后在皇帝年幼時进行临朝称制, 这与自明太祖所制定的《皇明祖训》有着密切的关系。.

查看 太上皇和临朝称制

主席

主席(Chairperson/President)一般指一個機構或委員會內的領袖,根據機構的類型有多種不同稱謂,如會長、議長、委員長、理事長等,副職一般稱「副主席」。公司的負責人(董事長)又可以稱「董事會主席」。有些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或政黨領袖也會稱為主席。.

查看 太上皇和主席

主父

#重定向 太上皇.

查看 太上皇和主父

世襲親王家

世襲親王家是指江戶時代以來,不論與當時的天皇血統是否親近,都會受到親王宣下而成為親王的身位而持續存在的四個宮家,又稱為定親王家。.

查看 太上皇和世襲親王家

万安公主 (唐朝)

万安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六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之女。 她的生母不详,开元四年(716年)五月二十日,唐睿宗去世,五月廿五日,万安公主为女道士。天宝七年(748年),万安公主出居金仙观,赐实封一千户。唐玄宗退位为太上皇,回到长安,居住太极宫。唐肃宗只允许万安公主、咸宜公主进入太极宫,料理父亲起居。.

查看 太上皇和万安公主 (唐朝)

万年县 (汉朝)

万年县,中国古县名,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西汉高祖刘邦时,为其父太上皇刘太公的万年陵所置,改萬年縣,是陵县的一種。隶属司隶左冯翊。新朝时,称异赤县。東漢時櫟陽縣併入。.

查看 太上皇和万年县 (汉朝)

九条兼实

九條兼实(),日本平安時代末期至镰仓时代的公卿,曾擔任過攝政、關白、太政大臣等官職。父藤原忠通,母爲藤原仲光之女加賀局。九条氏族从其始。應保元年,兼實十六歲,任內大臣,仁安元年十一月十一日,任右大臣。文治二年三月十二日,他为天皇摄政,并成為藤氏長者,時年三十八歲。他试图控制太上皇,使之无法在幕后操纵政权。这一举动导致了他1196年的败落(建久七年之政變),在此之后,他成为佛教法師,法號圓證。除一些诗作外,他还以其宫廷记录《玉叶》而闻名。.

查看 太上皇和九条兼实

平成

平成()是日本天皇明仁的年号,也是日本現行使用的紀年稱號,自1989年1月8日明仁繼位開始使用。 今年是西元+8hours年,也就是平成年。.

查看 太上皇和平成

幸子女王

幸子女王(延寶8年9月23日(1680年11月14日) - 享保5年2月10日(1720年3月18日))為日本江戶時代的皇族。東山天皇的中宮。女院院號為承秋門院(しょうしゅうもんいん)。幼名英宮。.

查看 太上皇和幸子女王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查看 太上皇和乾隆

乾隆帝

清高宗弘曆(a)(),又稱乾隆帝,爱新觉罗氏,諱弘曆,镶黄旗满洲人,汗號「腾格里特古格奇汗」(Тэнгэрийг Тэтгэгч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号「乾隆」,廟號高宗(v),諡號簡稱純皇帝(v)。 乾隆帝乃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18日),在位至乾隆六十年(1735至1796年)。因其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位于其子颙琰(即後來的嘉庆帝)。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驾崩於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壽89岁。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四位皇帝,以及中国历史上掌權時間最长的皇帝(合共63年)。.

查看 太上皇和乾隆帝

义宁

义宁(617年十一月-618年五月):隋朝政权隋恭皇帝杨侑的年号,歷時7个月。 时隋炀帝在江都,军阀李渊控制京城长安后拥立皇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但炀帝对此一无所知,仍以皇帝自居并继续使用大业年号。.

查看 太上皇和义宁

亞爾斯蘭戰記角色列表

以下內容,記述著田中芳樹所著作小說《亞爾斯蘭戰記》故事中的人物介紹列表。聲為劇場版和OVA版/電視動畫版。.

查看 太上皇和亞爾斯蘭戰記角色列表

京师保卫战

京师保卫战亦称北京保卫战,发生于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中國明朝在兵部尚書于谦領導下抵抗蒙古瓦剌首領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軍,并将其擊退的战争。.

查看 太上皇和京师保卫战

京都市

京都市()是一個位于日本西部近畿地方京都府南部的城市,為京都府府廳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京都市的面積為827.83平方公里,下轄11個區。2017年10月,京都市有人口1,472,027人,是日本人口第八多的都市。京都市還和京都府南部、滋贺县西部及大阪府的部份地區共同組成了“京都都市圈”,其人口數約有379萬。京都市也是「京阪神都會區」的一部份。 自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到1868年明治天皇東京奠都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長年的歷史積澱使得京都市擁有相當豐富的歷史遺跡,也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鎮之一。京都的一些傳統民俗,諸如葵祭、祇園祭等已舉辦超過千年,成為京都獨有的風景。京都市的部份歷史建築在1994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名義被列为世界文化遺產。這些因素使得京都吸引了眾多觀光客,2008年造訪京都的日本國內外遊客數便已突破5000萬人。京都也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城市,其中又以傳統產業和電子產業最為重要。京都是日本最重要的文化教育城市之一,市內共有37所大學,每百萬人平均擁有大學數量和學生佔人口比例都在日本大都市中居首。.

查看 太上皇和京都市

京都御所

京都御所(),又名京都皇宮(),是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上京區的宮殿建築,也曾是日本天皇的居所(皇居),自北朝存在期間、到1869年遷都東京前的歷代天皇皆居住於此。名稱中的「御所」在日語是指天皇或皇室主要成員之住所,現亦被京都市民做為該宮殿的簡稱。.

查看 太上皇和京都御所

任知古

任知古(),武周官员,曾短暂拜相。 尽管任知古身居高位,但他的家世和拜相前的仕途几无记载。作为宰相,《旧唐书》和《新唐书》反常地都没有他的传,他甚至没有被列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任氏表。仅知垂拱三年(687年)任朝议郎、行麟台郎,并作《宁义寺经藏碑》。 天授二年六月庚戌(691年),任知古在鳳閣侍郎任上被武则天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新唐书》卷四 天授三年(692年)一月(一作二月、十月),他和宰相地官侍郎狄仁杰、冬官侍郎裴行本、司礼卿崔宣禮、前文昌左丞卢献可、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被武则天手下酷吏御史中丞来俊臣弹劾谋反。来俊臣奏请降敕,一问即承认谋反者可以减免死罪,并以此诱惑任知古等承认谋反。由于狄仁杰将一份表章藏在衣物中让家人带回,得以向武则天澄清众人并未谋反,武则天说:“古人以杀止杀,我今以恩止杀。就听群公为知古等所请,赐他们再生,各授以官职,以观后效。”来俊臣与文昌左相武承嗣、侍御史霍献可、凤阁舍人向光道、侍御史张知默都请求诛杀任知古、狄仁杰等,武则天不许。于是众人免于一死,但仍被外贬。任知古被贬为江夏县令。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发动先天政变,诛杀政敌皇姑太平公主一党。时太上皇唐睿宗听闻鼓噪声,召宰相郭元振升承天楼,宣诏闭关自守,时任侍御史的任知古在朝堂招募数百人于朝堂,被其拦住不能入内。 開元初年,他仗着官威在朝上诟骂官员,右拾遗严挺之很责怪他不敬,反遭御史台弹劾被贬为万州员外参军。.

查看 太上皇和任知古

仙洞

仙洞可以指:.

查看 太上皇和仙洞

弘光帝

明安宗朱由崧(),又稱弘光帝,為南明首位皇帝,原為福王。朱由--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堂兄弟,福忠王朱常洵之子。思宗殉国後,朱由--在南京即位,改元弘光,在位僅一年。弘光元年清军南攻,朱由--被俘,押往北京,翌年被處決。南明永历帝为其上庙号安宗,谥号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溫恭仁孝簡皇帝。.

查看 太上皇和弘光帝

張去為

张去为,南宋宦官。内侍张见道养子。 初为韦太后宅提点官,官至安德军承宣使、带御器械,升为内侍省押班。当时张见道为内侍省押班,父子一起充任景福殿使。张见道以保康军承宣使致仕,他之后日益得到宋高宗的宠信。和秦桧、王继先一起擅权用事,升任延福宫使,官至内侍省都知,干预朝廷正午。金国皇帝完颜亮想要率兵南下,张去为暗中阻止宋朝用兵,進献去蜀地避乱之策,被宰相陈康伯所拒,侍御史杜莘老劾其罪,请皇帝杀他以振奋士气,高宗不得已,令张去为致仕,杜莘老也出补外任。宋高宗内禅,以张去为修宫有功劳,提举德寿宫特迁安庆军承宣使,宋孝宗成恭皇后入宫,他出力很大。皇后驾崩,太上皇高宗派他传旨,立谢贵妃为皇后。但是张去为至死不复涉朝廷事。.

查看 太上皇和張去為

何异

何异(),字同叔,抚州崇仁人。南宋官员。.

查看 太上皇和何异

征夷大將軍

--夷大將軍在日本历史上,原為大和朝廷為對抗蝦夷族所設立的臨時的高級軍官職位,本應於停戰時即功成身退。「夷」其实是指曾在本州和北海道居住的蝦夷族(阿伊努族),而「将军」一词指军阶中的高級領導職。征夷大將軍的衙門称为幕府,故中文俗稱征夷大將軍為「幕府將軍」,也常簡稱其為「將軍」。 12世紀末,幕府將軍轉為所有武士與軍人的首領、總代表。1192年,源賴朝於消滅把持朝政的武家政權伊勢平氏及東北豪族奧州藤原氏之後出任征夷大將軍,創立镰仓幕府,一時間能夠統領各地諸侯與軍人,故一直保留著將軍之頭銜,以後的幕府將軍皆襲用「征夷大將軍」之官位。由1192年开始,大部分幕府将军或武家取代日本皇室與天皇,掌握日本實際政權,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為止,相关政治地位日后由太政大臣及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取而代之。 由於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際政權,明朝朝廷也封一部分室町幕府将军为“日本国王”(例如足利义满)。而鎌倉幕府和江戶幕府将軍時不受封日本國王,江戶幕府将軍大多自號為“日本國大君”。在歐美,由於將軍的長期世襲統治,到後來歐洲人執訪日本,一直誤以為「將軍」就是日本的天皇。直到江戶幕府末年,美國派到日本的特使也還沒有弄清楚。.

查看 太上皇和征夷大將軍

徐正

徐正(),字惟中,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應天府鄉試第八十二名。正統七年(1442年),參加壬戌科會試,得貢士第九十四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二十六名,官給事中。 《萬曆野獲編》记载,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徐正揣度聖意,請密見言事。代宗召見時,徐正建議將太上皇(即明英宗)被軟禁的南宮加高围墙,並將門鎖用鐵汁灌死,前皇储沂王應搬遷到封地沂國,以絕人望。代宗不悅,將其謫為雲南臨安衛經歷。徐正戀妓不行,又被謫至鐵嶺衛(辽宁铁岭)。英宗復辟,命将徐正淩遲於市三日。 曾祖父徐壽。祖父徐榮。父亲徐仲善,曾任桃源縣丞。.

查看 太上皇和徐正

御筆匾額

御筆匾額,是指東亞君主(中國皇帝、日本天皇、朝鮮國王、越南國王等)所賜,由君主親筆題字之匾額。賜給寺院的御筆匾額又稱敕額。中國皇帝的御筆匾額除了賜給於國內的建築、臣民外,還有賜給朝貢國、附屬國的。.

查看 太上皇和御筆匾額

德妃

德妃,中國、朝鮮半島、越南妃嬪的位號之一。中国唐朝、宋朝、明朝等,都有德妃這個封號。高麗王朝亦有這個位號,品秩正一品。越南阮朝亦有這個位號,品秩正一品。.

查看 太上皇和德妃

後陳朝

後陳朝()是安南屬明時期由陳朝後裔建立的抗明政權,被越南歷史學家認為是一個朝代(1407年-1413年)。 1407年,明朝攻滅胡朝,吞併越南。陳藝宗的次子陳頠在謨渡(在今越南寧平省安謨縣安謨村)與陳肇基起兵,自稱「簡定帝」,建元興慶,建立後陳朝。陳頠的軍隊活躍於今寧平省一帶與明軍對抗。不久被明軍擊敗,陳頠逃往清化。次年,原陳朝重要將領、曾經投降明朝的鄧悉前來投軍。因鄧悉在越南人中頗有威望,陳頠的勢力越來越壯大。 隨著實力的壯大,陳頠試著向北發動進攻,並於1409年逋姑一戰中擊敗明軍,明將呂毅陣亡。陳頠計畫將戰線推進到昇龍。但鄧悉堅決反對這麼做,認為此時陳軍勢力依然比明軍弱小,不適合打消耗戰。另一名重要將領阮景真也力諫不應該與仍然控制大部分領土的明朝對立。陳頠拒絕接受他們的意見,並將他們逮捕處決。這導致了陳頠軍隊的軍心渙散。鄧悉之子鄧鎔更是到達清化,找到陳藝宗之孫陳季擴,與阮景異一起在支羅縣(在今越南河靜省)尊立陳季擴為帝,年號重光,與陳頠抗衡。陳季擴趁陳頠進攻明朝之機擊敗並俘虜了他,尊之為太上皇。 1409年,明朝見陳軍出現內亂,遣張輔等人前往鎮壓。陳頠兵敗出奔演州,於美良縣被俘虜,解送金陵,次年被斬首。陳季擴見明軍強大,遣使向明朝求和,並請求冊封。張輔將使者斬首。明軍由黃江、阿江、大安海口至福成江,轉入神投海口,一路勢如破竹,先後多次擊敗陳軍。1413年,明軍攻破清化,陳季擴與相國陳季揝、將軍鄧鎔、阮景異等相繼被擒。陳季擴在解送燕京途中投海自盡。.

查看 太上皇和後陳朝

後櫻町天皇

後櫻町天皇(),日本第八位也是至現時為止最後一位女天皇。是櫻町天皇第二皇女,母親為女御二條舍子(青綺門院)。諱智子最初「智子」的訓讀為“さとこ”,但因與靈元天皇的名諱識仁(さとひと)音相近,故在即位後(宝暦12年7月29日,1762年9月17日)改為“としこ”。,幼名以茶宮,後改為緋宮。.

查看 太上皇和後櫻町天皇

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或称土木之役、己巳之变,是指發生於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慘敗被俘的事变。发生于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土木堡,亦称土木堡之变。英宗遭俘后被拘往北方囚禁,因此明朝史学家在史书中将该事件讳之为北狩,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

查看 太上皇和土木之变

圣宗

圣宗,庙号之一,历史上以圣宗为庙号的帝王有:.

查看 太上皇和圣宗

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列表

以下列表是历史上在位时间超过54年的君王一览(根据在位时间倒序);绿色为在世君主,粗体为著名君主。.

查看 太上皇和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列表

刘娘子

刘娘子,宋朝宫廷女厨师。南宋高宗赵构时料理御食的女官。她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宫廷女厨师。 刘娘子主管宋高宗皇帝的御食。由于她精于烹饪,深得高宗欢心。“尚食”为主管皇帝御食的负责官员,官居五品,刘娘子为女厨师,而没有担任尚食之官。但皇宫里人们仍称她为“尚食刘娘子”。宋何薳《春渚纪闻·两刘娘子报应》载:“上皇朝内人有两刘娘子,其一乃上皇藩邸人,敏于给侍。每上食,则就案所治脯脩,多如上意,宫中呼为尚食刘娘子。”.

查看 太上皇和刘娘子

刘邦

汉高帝劉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蘇徐州丰县)人。秦末汉初的政治家、軍事家。刘邦从沛县起兵反秦,被萧何、曹參、樊哙等人拥立,自稱沛公,后投奔楚項梁,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约,破武关,秦王子婴降。秦国灭亡后,项羽分封入关诸侯有功者,封刘邦為汉王。楚汉战争中,劉邦擊敗項羽獲勝,統一自秦亡後的天下,於西元前202年稱帝,史称西漢,為漢朝开国皇帝,駕崩於西元前195年,在位7年,死后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五月丙寅,葬长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史稱汉高帝。太祖為其正式廟號,而史書多稱呼 「漢高祖」。.

查看 太上皇和刘邦

嘉庆帝

清仁宗顒琰(z)(),又稱嘉慶帝,爱新觉罗氏;原名永琰,乾隆六十年立为皇太子时為避諱而改作颙琰;汗號「萨伊什雅尔图伊鲁格尔图汗」(Сайшаалт ерөөлт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嘉慶」,廟號仁宗(v),諡號睿皇帝(v)。 嘉慶帝乃乾隆帝第十五子,在位於1796年至1820年,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五位皇帝。.

查看 太上皇和嘉庆帝

呂光

涼懿武帝呂光(),字世明,略陽(今甘肅天水)氐人,前秦太尉呂婆樓之子。十六國時期後涼建立者。呂光初為前秦將領,屢立戰功,前秦天王苻堅就派了他出兵西域。呂光降服西域,但當時前秦因淝水之戰戰敗而國亂,回軍時為涼州刺史梁熙所阻,呂光消滅了梁熙而入主涼州,遂在當地建立政權。.

查看 太上皇和呂光

咸宜公主

咸宜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女儿,母武惠妃。 公主生年不详,从其同母兄李瑁和李琦的生年推断,当在721年后。咸宜公主因为母亲武惠妃的缘故,得实封一千户。大大超过了公主本来的五百户,在公主们和大臣的反对下,唐玄宗把所有公主的实封都定为一千户。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七月,咸宜公主下嫁唐中宗的女兒长宁公主与杨慎交所生的儿子卫尉卿杨洄,杨洄和咸宜公主生了一个儿子杨說,娶唐玄宗之女建平公主,杨洄联合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改立武惠妃的兒子李瑁为太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五月廿三日,唐玄宗幸咸宜公主宅。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为太上皇迁居太极宫,咸宜公主获准看望玄宗。上元二年(761年),嗣岐王李珍谋反失败,牵连丈夫杨洄,杨洄被赐自尽。咸宜公主又嫁博陵崔氏第二房的崔嵩。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去世。.

查看 太上皇和咸宜公主

和珅

和珅(a;)钮祜祿氏,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原名善保,一作善宝,滿洲正紅旗人,清朝乾隆年間政治家、商人、詩人。官至正一品文華殿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兼領軍機大臣,乾隆晚期至嘉慶初年權傾天下紀連海著《歷史上的和珅》。 和珅是清朝歷史上的豪商,也是歷史上最貪婪的官員(按年代市值率比較)。 和珅善於打交道,在清朝的外交事務擔任重要職位,連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特使馬戛爾尼也對和珅的外交手法十分讚賞見馬戛爾尼回憶錄中文版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幹,為政清廉,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經歷與成就豐富,故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并將么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並用賄賂、迫害、恐嚇、暴力、綁架等方式籠絡地方勢力、打擊政敵。此外,和珅還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舖七十五間,設大小銀號三百多間,且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成為後世口中權傾天下、富可敵國的“貪官之王”、“貪污之王”。和珅亦同時是18世紀世界首富,超越了同時期的梅耶·羅斯柴爾德。 以嘉慶帝、監察御史錢灃、大學士劉墉、翰林院编修范衷、軍機大臣王杰、戶部尚書董誥、禮部侍郎朱珪為代表的朝中清議力量,曾多次彈劾和珅,但由於乾隆帝的袒護,和珅均能化險為夷。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駕崩。五日之後,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大清歷朝實錄》《清史稿·本紀十六·仁宗本紀》抄家时发现,在和珅当权的二十多年中,其资产包括二千萬至三千多萬兩白银(其中大部分为其違法工商经营所得,清代規定旗人不得經商,和珅利用內務府包衣奴才,藉公務之便以皇室之名,借勢巧取豪奪,雖說經商,在大清律下仍是貪瀆的犯行)、兼併全國千百万顷的土地以及二一九間房产。在他的保护之下,他的家奴劉全也成了日掷千金的暴发户。和珅所聚敛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擁有的黃金白銀與古玩珍寶,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以一条白綾賜和珅自盡。和珅在被賜死之前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

查看 太上皇和和珅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查看 太上皇和唐太宗

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唐朝第14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05年—820年在位。唐憲宗是唐朝繼唐太宗、唐玄宗以後歷史評價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間曾短暫終結藩鎮割據,重新統一全國,史稱“元和中興”。.

查看 太上皇和唐宪宗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代避聖祖趙玄朗讳,清代避諱康熙帝「玄燁」,皆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性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儀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诛韦皇后,擁立睿宗李旦,並掌握朝政與京師實際兵權。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是為玄宗,隨即發動先天之變,赐死可能爭奪大位的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怠政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出奔四川,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自立為帝,即肅宗,尊玄宗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查看 太上皇和唐玄宗

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之子,唐朝的第五和第八任皇帝,曾用名李旭轮、李轮,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两次在位,第一次為天后武氏 (登基前的武則天) 廢唐中宗李顯而繼位,在位时间是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後上表自行退位,禪讓予母親武則天;第二次是在唐隆之變誅除韋皇后及其黨羽後復辟,在位时间是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後退位禪讓於子李隆基(唐玄宗)。李旦為唐高宗李治諸子之中排行第八,母为武则天,李弘、李贤、唐中宗李顯等都是其兄长。.

查看 太上皇和唐睿宗

唐隆之變

唐隆之变,或稱唐隆政變,是710年7月21日(唐中宗景龙四年,唐少帝唐隆元年),由当时皇叔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唐朝首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軍杀了韋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韦氏集团。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復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掌握实权,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

查看 太上皇和唐隆之變

唐肅宗

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母杨贵嫔,唐朝第10代皇帝(不計武则天),756年8月12日—762年5月16日在位,在位6年。在位期間,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查看 太上皇和唐肅宗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太上皇和唐朝

唐昭宗

唐昭宗李晔(),姓李諱晔,原名--,即位後改名為敏,又改名曄。是唐朝第22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在位年间曾三次出逃京师长安,最终为朱全忠部所弑。 Category:李姓.

查看 太上皇和唐昭宗

冯小怜

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善弹琵琶,能歌善舞。因其与北齐后主高纬之间的故事,被后世视为腐朽政权的典型人物。.

查看 太上皇和冯小怜

内禅

内禅是指君主退位,将皇位(王位)传到储君或皇族宗室手中,而不是传给異姓他人。内禅之后,东亚文化圈的皇帝和國王往往能得到“太上皇” 或“太上王” 的称号。.

查看 太上皇和内禅

军机大臣列表

军机大臣列表,旨在列出中国清朝自雍正七年(1729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雅称为“枢密”,属于任务性质,而非定制官衔,无品阶可言,担任者亦无俸禄。 雍正帝初为指挥青海战事之需要,于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军需房;后形成“办理军机处”,沿为定制,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雍正时首任军机大臣为张廷玉与鄂尔泰,恩遇最隆。自军机处设立,军机大臣取代内阁大学士成为清朝事实上的宰相,但与宰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直到清末官制改定,理论上其功能为新内阁所取代,然而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原亦为领班军机王大臣。 军机大臣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无定员,一般六、七人。其中资历最深者为“首席军机大臣”,或称“领班军机大臣”,但没有正式的名义;入值军机时按资历深浅的分别称“军机处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三种;“军机处行走”名目从嘉庆后期起即极少使用,仅恭亲王奕䜣以议政王入值军机时使用过一次。.

查看 太上皇和军机大臣列表

內親王

內親王,是日本女性皇族的一種封位,與之相等的是男性皇族的封位親王。.

查看 太上皇和內親王

六條天皇

六條天皇(;,長寬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安元二年七月十七日),日本第79代天皇(1165年8月3日-1168年3月30日,永萬元年六月二十五日-仁安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在位)。名順仁()。后禅位成为上皇。是目前为止日本历史上最年幼的天皇和上皇。.

查看 太上皇和六條天皇

兴安 (明朝)

兴安,安南人,明朝宦官。 明英宗即位,他和司礼监太监金英都受宠信。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天,明英宗在土木之变被瓦剌俘虏,郕王朱祁钰请他和兴安召集朝臣商议国事。侍读徐珵倡议南迁,遭到兴安斥责:“敢言迁者斩”。他入告孙太后,劝郕王任命于谦准备战守之事。瓦剌首领也先围困京师,至德胜门,即位为皇帝的明代宗朱祁钰命兴安和李永昌会同于谦、石亨总理军务。也先遣使议和,想要送回明英宗。廷議出使的使臣。明代宗讓他出來對群臣說:“公等欲報使,孰可者?孰為文天祥、富弼。”王直說他斥呼群臣不當,興安語塞。派都給事中李寔為報使,敕書沒有提到迎回太上皇。李寔大驚,到內閣詢問,路上遇到興安。興安說:“你奉詔行事即可,不要管其他事。”後來代宗要立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眾人懷疑他參與密謀。興安有品德節操,知道于謙之賢,力加保護。明英宗復辟,殺死代宗信用的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人,說他們更易太子,和于謙、王文謀立外藩。給事中、御史說興安和王誠、舒良同黨,應該同罪,明英宗加以寬免,只是奪職。.

查看 太上皇和兴安 (明朝)

元獻皇后

元獻皇后(),姓楊氏,真名不詳,出身于弘农杨氏,為中國唐朝唐玄宗的貴嬪、唐肅宗生母。.

查看 太上皇和元獻皇后

先天之變

先天之變,又稱先天政變,是唐玄宗時代的一場政變。先天二年(713年)即位不久的唐玄宗宣稱太平公主準備叛變,所以起兵殺盡了太平公主諸黨羽,並賜死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死後,李唐政權宣告穩定,唐玄宗開啟了開元之治,也結束了從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近百年以來,首都多次兵變的現象,以及结束武则天以来后宫掌权五十餘年的局面。.

查看 太上皇和先天之變

皇女

皇女、帝女、王女,是不同头衔的君主女儿的称谓。皇帝與天皇之女稱為皇女。国王的女儿,则称为王女。 皇女或王女,並非位號的一種,和公主、郡主等號不同,不需經過冊封,只要是皇帝、天皇、国王之女皆可稱為皇女和王女。.

查看 太上皇和皇女

玄珍公主

珍公主(,),越南陳朝公主,陳仁宗之女,陳英宗之妹。陳朝興隆十四年(1306年),陳英宗把皇妹玄珍公主下嫁占城王制旻(阇耶僧伽跋摩三世),得到烏、里二州(今廣平省、廣治省及承天順化省)作為聘禮,翌年更名為順州、化州,納入陳朝版圖。後來制旻逝世,她本要依照占城風俗殉葬,但她最後被陳朝大臣陳克終帶走。兩人在回到大越(陳朝的正式國號)的路上私通,前後接近一年才回國。玄珍公主被逼遠嫁占城的不幸命運,受到不少人的同情。她為國家所作出的貢獻和犧牲也感動了一些越南人,他們建廟供奉她。但亦有人認為她沒有殉夫和與人私通,違反封建道德,對她作出嚴厲譴責。.

查看 太上皇和玄珍公主

玄武门之变

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太極宫的北宫門——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並掌握京師兵權,不久之後李渊即為時勢所迫而禪讓,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陽曆9月4日)世民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查看 太上皇和玄武门之变

王嬪 (北齊武成帝)

王嫔,北齊時代人物,北齊文宣帝高洋、武成帝高湛之嫔。 王嫔原是北齐开国皇帝文宣帝高洋的妃嫔。王嫔的姐姐已经嫁崔修为妻,文宣帝发现其也有美色后,便立即纳入宫中,561年,高洋的九弟高湛即位,为武成帝。王嫔被纳入高湛后宫。565年,高湛传位于太子高纬,自任太上皇。569年,高湛死后,高湛的皇后胡氏让王嫔自杀,王嫔哭着跑去央求皇帝高纬,高纬私自给她衣物,放她出宫。.

查看 太上皇和王嬪 (北齊武成帝)

王仲先

王仲先(),唐昭宗時宦官,任神策军右護軍中尉。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因为唐昭宗酒后砍杀宫女,王仲先聯合左軍中尉劉季述、樞密使王彥範、薛齊偓等人挾宰相崔胤等召百官署狀同意,以“廢昏立明”為由,發動宮廷政變,王仲先、劉季述在乞巧楼面对唐昭宗,用手杖在地上划,数落皇帝的罪责,说某月某日某事皇帝没有听他们的。之後將昭宗及何皇后鎖進少陽院,從牆穴傳送飲食,迎皇太子李裕監國,随之擁立太子繼位,以昭宗為太上皇。 崔胤联络左神策軍指揮使孫德昭,大年三十杀死了王仲先。带着他的头颅到了东宫门,大呼:“逆贼王仲先已斩首讫,请陛下出宫慰谕兵士。”宫人破门,皇帝与皇后方得出。天復元年(901年)正月初一,孫德昭有發兵打敗了劉季述,周承晦擒劉季述等,劉季述、王彥範為亂梃所斃,薛齊偓投井自殺,誅其黨二十餘人,昭宗重新復位,詔令太子重回東宮。.

查看 太上皇和王仲先

王德謙

王德谦,南宋宦官。 王德谦开始为嘉王府都监,备受亲幸。太上皇宋孝宗病重,宋光宗称病,久不朝重华宫。孝宗病故,嘉王赵扩即位为宋宁宗,王德谦官至累迁昭庆军承宣使、内侍省押班,赐给宅第。王德谦骄恣犯法,吃穿比拟皇帝,出入有时以导驾灯笼自奉。为人求官,赃物以数万以计。朝官都依附他,中书舍人吴宗旦和他互相利用。韩侂胄和他争权,他多次以巧计胜出。韩侂胄联合侍御史排挤他,宋宁宗下诏送他到广德军居住。临安府尹弹劾他贪赃僭越,皇帝降他为团练使,移居抚州。台谏以他奸诡,定他不赦之罪,于是被废斥在抚州死去。.

查看 太上皇和王德謙

王缙

王缙(《旧唐书》卷一十二;《册府元龟》作卒年八十三。),字夏卿,唐朝官员,唐代宗年间为宰相,封爵齐国公。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鼓励皇帝也笃信佛教,但他和更有权势的宰相元载的腐败使龙颜大怒。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伏诛,王缙被贬,再未重返长安。.

查看 太上皇和王缙

禅让制

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稱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沒有血緣關係的禅让更是不把權位當作一家人私有,把他讓給賢能的人,是一種理想的政治制度,由部落推選出來。.

查看 太上皇和禅让制

秦太上皇

莊襄王(),《水经注·卷十九·渭水下》作秦莊王,《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雍州》作秦襄王。名子楚,《战国策》记载原名子异、异人,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孝文王之子,在位3年。.

查看 太上皇和秦太上皇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查看 太上皇和秦始皇

秦桧

檜(),字會之,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江宁)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补密州教授,曾任太学学正。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靖康之禍後隨同徽、欽二帝被擄到金國,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回到南宋。此後出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僕射、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獨攬相權十九年。因其力主对金议和,并促使宋高宗杀害抗金将领岳飞等,被民间广泛视为汉奸、卖国贼,元編《宋史》列入奸臣。.

查看 太上皇和秦桧

积善太后

何皇后(《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本名不详,被后唐追尊为宣穆皇后,或以居所积善宫称积善太后,唐末皇帝唐昭宗李晔的皇后,皇子李祐(李𥙿)、唐哀帝李祚(李柷)之母。她的丈夫、她本人、她的儿子们都被后来夺取唐政权建立后梁的军阀朱全忠所害。 积善太后遇害后,唐哀帝因朱全忠所迫,下诏追废她为庶人。积善太后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遭到亲生儿子废黜的皇太后。.

查看 太上皇和积善太后

符婕妤 (宋光宗)

婕妤,南宋皇帝宋光宗的妃嫔,姓符氏。.

查看 太上皇和符婕妤 (宋光宗)

簡定帝

簡定帝(,),名諱陳頠()是越南後陳朝的第一位君主。明軍入越後,他起兵試圖重建陳朝,但最後被明軍俘獲殺死。.

查看 太上皇和簡定帝

绍熙内禅

紹熙內禪,又稱紹熙禪位、宋光宗內禪等。是一次南宋的政治事件,發生於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宋光宗禪位予嘉王趙擴,是為宋寧宗。名义上是光宗自行禅位,实际上是被迫退位,是赵汝愚、趙彥逾、葉適、徐誼、郭杲、韓侂冑等人,在獲得隆慈太皇太后支持之下,所發動廢除宋光宗的宫廷政变。.

查看 太上皇和绍熙内禅

田令孜

令孜(),唐末宦官。本姓陳,字仲則。四川蜀人。 唐懿宗時,隨田姓義父入內侍省,歷任小馬坊使,僖宗當普王時侍候僖宗,共同起臥。唐僖宗即位,擢令孜為左神策軍中尉。令孜會寫字,能處理政事。僖宗稱他“阿父”,僖宗愛鬥鵝,常到兄弟們的王府中戲耍,政務都交給令孜。令孜賣官鬻爵,徑直矯旨。 廣明元年(880年)黃巢大齊軍入長安,令孜挾持僖宗奔四川。中和元年(881年),僖宗至成都(今屬四川),令孜既有保駕之功,為左金吾衛上將軍,又封晉國公。光啟元年(885年),僖宗回長安,以令孜為左右神策十軍使,更加專恣自肆。當時國庫空虛,軍費不足,令孜奏請收安邑、解縣兩鹽池之利全歸神策軍。田令孜派義子匡祐到河中,引起河中(今山西永濟西)軍士不滿,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拒不奉詔,上表陳訴令孜十罪。令孜率禁軍討重榮,重榮引河東(今山西太原西南)節度使李克用沙陀部軍為援,大敗与田令孜结盟的静难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令孜乃縱火焚燒坊市和宮室,挾僖宗逃往鳳翔(今陝西鳳翔)、興元(今陝西漢中),僖宗不願再走,田令孜派兵挾持。朱玫立嗣襄王李煴為皇帝,尊僖宗為太上皇。諸節度使擊殺朱玫,僖宗又回到長安。僖宗在鳳翔時諸鎮節度使上表請殺田令孜,宰相蕭遘率群臣上言“令孜顓國煽禍,惑小人計,交亂群帥”,亦請求誅殺田令孜。 令孜為眾所不容,光启二年(886年)乃自署為西川監軍使,帶領拱宸奉鑾軍奔成都,依附其兄西川節度使陳敬瑄,在四川建立勢力範圍。僖宗下诏削田令孜官爵,流放端州,但因田令孜在陈敬瑄庇护下,诏书无用。大順二年(891年),令孜義子壁州刺史王建攻入成都,陳敬瑄與田令孜開門出降,被囚於雅州,二年後王建以田令孜图谋作乱为名将其縊殺,并杀陈敬瑄。临刑时,对行刑者说:“我曾经官至十军容,杀我应该以礼!”于是教以缢人之法,至死神色不变。乾宁年间,有诏追复官爵。.

查看 太上皇和田令孜

甘露殿

露殿,為唐朝皇帝在太極宮的居所,也是唐朝皇帝在太極宮的寢殿。甘露殿在太極宮中的地位與紫禁城乾清宮相約。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等皇帝都曾經入往。.

查看 太上皇和甘露殿

牛昭容

牛昭容,中国唐朝时期皇族女性,为唐顺宗的昭容。 805年,唐德宗驾崩,其子唐顺宗李诵即位。唐顺宗封牛氏为昭容。因为唐顺宗瘫痪,不能说话。宦官李忠言和牛昭容被顺宗皇帝亲近,顺宗皇帝通过他们向外传达旨意。翰林学士王伾与李忠言、牛昭容关系好,主管往来传授瘫痪皇帝顺宗的旨意,王叔文主决断,宰相韦执谊为作文诰;进行永贞革新。李忠言和牛昭容不想让皇长子李纯为太子,但是翰林学士郑絪和宦官俱文珍等人不仅使李纯成为太子,还使顺宗禅位给他,即永贞内禅。李纯继位,即唐宪宗。之後,顺宗为太上皇,史书没有了牛昭容的记载。 唐顺宗曾册立一位牛承徽为修仪,牛昭容、牛修仪是否是同一人,已无法考证。.

查看 太上皇和牛昭容

盧嬪 (北齊武成帝)

卢嫔,北齊時代人物,北齊文宣帝高洋、武成帝高湛之嫔。 卢嫔是卢勒叉妹妹,卢嫔原是北齐开国皇帝文宣帝高洋的妃嫔。561年,高洋的九弟高湛即位,为武成帝。卢嫔因美貌而被纳入高湛后宫。因卢嫔没有生育,于是收养淮南王高仁光为子。565年,高湛传位于太子高纬,自任太上皇。569年,高湛死后,高湛的皇后胡氏让卢嫔自杀,卢嫔悲哭,皇帝高纬为之恻怆,高纬私自给她衣物,放她出宫。.

查看 太上皇和盧嬪 (北齊武成帝)

白河天皇

白河天皇(;),日本第72代天皇。本名贞仁()在世,在位:延久四年十二月八日(1073年1月18日) - 应德三年十一月廿六日(1087年1月5日)。 他仿效父親後三條天皇實行院政,是第一位实行院政的法皇(退位後的天皇稱上皇,上皇出家稱法皇)。曾誇口道:「賀茂川之水、雙陸的賭局、山法師(比叡山僧兵),天下間唯有這三件事不如我意!.

查看 太上皇和白河天皇

隆兴北伐

隆興北伐,是南宋孝宗隆興年間1163年北攻金朝之戰役。 1162年,宋高宗退位,宋孝宗趙眘即位。宋孝宗即北伐收復中原,圖光復北宋故地,南宋於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四月不宣而戰,派張浚、李顯忠北伐金朝,初期取勝,後因將帥失和而於符離(今安徽宿州)被金軍擊敗。兵敗後,隆興二年十一月,宋朝與金國簽訂「隆興和議」,由舊時之君臣關係改為叔侄關係,歲幣減少。 北伐失敗後,宋孝宗不甘心,勵精圖治,重用虞允文等主戰派大臣,但同時任用主和派大臣,与金维持和平局面。.

查看 太上皇和隆兴北伐

隆武帝

明紹宗朱聿鍵(《思文大纪》,頁21-22),或稱隆武帝,小字長壽,南明第二任皇帝,原為唐王,為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與明神宗同輩份),祖父唐端王朱碩熿,父為唐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1644年,明思宗在北京自缢,1645年弘光帝被俘,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扶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称帝,改元為隆武並與同年開鑄「隆武通寶」,而弘光帝在翌年才被清廷所殺。 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擄殺,享年44岁。永曆帝即位后初上尊谥思文皇帝,永历十一年上廟號紹宗,改谥号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二》。朱聿键自奉甚俭,品格在南明诸君中是少見的優良。黄道周描述了隆武帝的为人:“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

查看 太上皇和隆武帝

隋恭帝

隋恭帝杨侑(),隋煬帝長子楊昭的第三子,母韦妃。李渊所立傀儡皇帝。 当生于大业元年(605年),同年,其父杨昭被立为太子。大业二年(606年),父亲杨昭逝世。大业三年(607年),初封陳王,後改封代王。後隋煬帝幸江都,留其为长安留守。於太原留守的李淵發動晉陽起兵攻克长安之后,被李渊立为傀儡皇帝,尊杨广为太上皇。618年禅位於李淵,封楊侑為酅國公。唐朝武德夏五月(619年6月)去世,終年15歲,死后諡號隋恭帝。葬於陝西省乾縣陽洪鄉乳台村南800米處。无子,族子杨行基嗣公。.

查看 太上皇和隋恭帝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查看 太上皇和隋朝

韓侂冑

韓(),又作仛冑,字節夫,祖籍河南安阳,中国南宋政治人物,北宋名臣韓琦之曾孫,母親為宋高宗吳皇后的妹妹。侂冑娶吴皇后的侄女为妻,无子。侄孫女是宋寧宗的恭淑皇后。 侂冑曾與宗室趙汝愚合作,迫宋光宗禪位予其子嘉王趙擴,即宋甯宗,史稱紹熙禪位,又任寧宗宰相,任內追封岳飛為鄂王,追奪秦檜官爵,力主北伐抗金,因將帥乏人而功虧一簣。後在金國示意下,被楊皇后和史彌遠設計殺害,函首予金。 侂冑因禁絕朱熹理學與貶謫趙汝愚,故被理學學者視為奸臣。元編《宋史》列為奸臣。.

查看 太上皇和韓侂冑

莊憲皇后

莊憲皇后王氏(),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唐顺宗李诵的皇后,唐宪宗李纯生母。祖父王难得,父亲是金紫光禄大夫王子颜。.

查看 太上皇和莊憲皇后

莫登庸

莫太祖(,),名莫登庸(),是越南莫朝開國君主。1527年至1529年期間在位。.

查看 太上皇和莫登庸

莫敬寬

莫敬寬(,)是越南莫朝第九代君主。1621年至1638年在位。莫敬恭侄孫和威王莫敬用之子。 原為莫朝的慶王。1594年,莫朝皇帝莫敬恭為鄭松所敗,出奔思明府,向明朝稱臣。莫敬寬率部據守太原與伯父莫敬恭會合。 1621年,莫敬恭讓位於其侄慶王莫敬寬,在大慈縣即位稱帝,更元隆泰,尊莫敬恭為太上皇。 1623年,鄭松逝世,其子鄭梉、鄭椿爭奪主位。莫敬寬趁機率軍南伐,並煽動各路勢力起兵叛亂。兵至嘉林縣,八月被鄭梉擊敗,莫軍全軍覆沒。莫敬寬僅以身免,遁入山林之中,逃回高平。1625年,鄭梉率兵攻陷高平,擒殺太上皇莫敬恭和莫朝皇太子等,莫敬寬與次子莫敬完遁入明朝。同年遣人向後黎朝上降表,去年號奉正朔。在明朝的壓力下,後黎朝封之為太尉、通國公,准許他回到高平。從此以後,莫朝的軍事實力更加衰弱,並且向后黎朝進貢。 1638年莫敬寬病逝,次子莫敬宇嗣位。 |-style.

查看 太上皇和莫敬寬

莫敬恭

莫敬恭(,)是越南莫朝第八代君主。他是謙王莫敬典之子。 原為莫朝敦厚王。1593年被西國公阮敬之子莫玉輦擁立為帝,據文蘭州,改元乾統。海阳、京北各處支持莫朝的勢力得知莫敬恭即位,紛紛率部歸附。阮潢率兵前往征討,用火攻計,大破佔據海陽的壯王莫敬章部。海陽、山南一帶悉被平定。次年莫玉輦挾莫敬恭據安博縣,但又被後黎朝所敗。莫玉輦、莫敬恭奔思明府,稱臣於明朝。在後黎朝的攻勢下,莫朝的將軍紛紛叛降。莫敬恭和莫玉輦逃亡明朝的龍州,發兵騷擾諒山一帶。 1600年,莫茂洽的庶母裴氏在昇龍自稱國母,號召莫朝的支持者起兵,並迎接莫敬恭歸國。莫敬恭率部試圖回到昇龍,但被鄭松擊敗。兵敗至金城縣,不久退往高平。1618年,鄭松率軍北伐,攻擊太原。1621年,莫敬恭讓位於其侄慶王莫敬寬,據守大慈縣,尊莫敬恭為太上皇。 1625年,鄭梉派遣鄭橋進攻高平,擒獲莫敬恭,押往清化斬首。莫敬寬則出奔明朝。.

查看 太上皇和莫敬恭

菊儿别速

菊儿别速,西辽末代皇帝德宗耶律直鲁古的皇后,姓氏生平不详。耶律直鲁古出猎时,驸马乃蛮王屈出律伏兵八千擒获了他,篡其位,袭辽衣冠,尊直鲁古为太上皇,皇后为皇太后,朝夕问起居,直鲁古死後,辽绝。.

查看 太上皇和菊儿别速

靈元天皇

靈元天皇(;),是後水尾天皇第十六皇子,母親為內大臣園基音之女園國子(新廣義門院),名識仁,幼名高貴宮。出生不久後,便成為其兄後光明天皇的養嗣子,同年後光明天皇崩御;在高貴宮長大之前,由後西天皇暫時繼位以處理政事。1663年,後西天皇正式讓位給高貴宮,是為靈元天皇。 天皇個性剛強,意志堅定,作風豪邁。在與幕府交涉時,也很明白的展現自己的立場主張。他也開始恢復大嘗祭等古代禮儀,有所貢獻。1684年,他開始有讓位給皇太子朝仁親王的想法,但因當時將軍德川綱吉慰留,一直到1687年才正式讓位,他成為太上皇,並且以上皇的身份實行院政。對於上皇這樣剛硬獨斷的態度,幕府也加強對朝廷的干涉,迫使上皇不得不停止院政。 他於1713年剃髮出家,成為法皇,法號為「素淨」。1732年過世,其諡號取自古代孝靈天皇與孝元天皇,葬於月輪陵。 Category:江戶時代天皇.

查看 太上皇和靈元天皇

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祸、靖康之亂、靖康之难、靖康之耻、丙午之耻,是指中國宋朝的1126-27年,來自北方的女真族攻陷北宋京師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擄走北宋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及几乎全部皇族、后妃、官吏及逾十萬首都平民的重大戰爭及災難。城破於宋欽宗靖康元年(丙午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因而得名。 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秋,金軍借張覺事變,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完顏斡離不(宗望)領軍攻燕京。西路由完顏粘沒喝(宗翰)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攻佔河北,河南等地,渡過黃河,南趨汴梁。宋徽宗見勢危,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徽宗在幕後主政,同时为南逃準备。 1126年(靖康元年)正月,完顏宗望率金兵東路軍進至開封府城下,包圍北宋首都,因京城守禦使李綱抵抗得力而未能破城。宗望脅逼宋議和後撤軍,即宣和和議,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宋欽宗以康王趙構、太宰張邦昌為人質,並割讓中山、河間(今屬河北)、太原三鎮。同年秋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西路軍破太原,此前欽宗早已將李綱罷相;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兵臨汴京,圍城一個月後,城破。1127年春,金軍俘宋徽、欽二帝及大批皇族北去,北宋滅亡。.

查看 太上皇和靖康之变

行幸 (日本)

行幸()是指日本天皇亲自外出视察某地。在连续前往数个目的地的場合下稱為巡幸。如對象是上皇、法皇、女院的話,稱為御幸。.

查看 太上皇和行幸 (日本)

裴寂

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出自河东裴氏的西眷裴。唐高祖时的宰相:武德元年(618年)至六年(623年)为尚书右僕射,六年至九年(626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

查看 太上皇和裴寂

西面武士

西面武士,是鎌倉時代在上皇身邊奉仕負責警衛工作的武士集團。 1200年,後鳥羽上皇為對抗鎌倉幕府拉攏了一批武士,在他創設的院御所西面觀看他們演練武藝,因此得名西面武士。 1221年承久之亂後,因與後鳥羽上皇倒幕,事後隨上皇被流配,西面武士也被廢止。 category:鎌倉時代武士.

查看 太上皇和西面武士

馬嬪 (北齊武成帝)

嫔,北齊時代人物,北齊武成帝高湛之嫔。 561年,高湛即位,为武成帝。马嫔因美貌而被纳入高湛后宫。十分得宠。565年,高湛传位于太子高纬,自任太上皇。569年,高湛死后,高湛的皇后胡氏非常嫉妒她,胡皇后对马嫔残酷迫害,无奈之下马嫔自缢而死。.

查看 太上皇和馬嬪 (北齊武成帝)

馬得臣

得臣()辽国官员。辽南京人,好学博古,善做文章写诗。.

查看 太上皇和馬得臣

馮智戴

馮智戴,字天锡,高州良德人。北燕馮氏后裔、唐朝将领,高力士的伯祖父。馮盎之子,馮僕之孙,馮寶和冼夫人的曾孙。.

查看 太上皇和馮智戴

马嵬驿之变

嵬驛之變(),又稱馬嵬坡之變、馬嵬驛兵變,是唐代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7月15日)在馬嵬驛(陕西省興平市以西)發生的一次兵變。司空楊國忠與其從妹玄宗寵妃楊貴妃被殺。.

查看 太上皇和马嵬驿之变

高力士

力士(),本名馮元一,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他曾祖馮盎是岭南高州豪酋,到其父馮君衡时,因罪而被抄家。年未满十岁的馮元一也受宮刑,被阉入宫,由宫中女官抚养。他在内翰林学文习武,因射箭百发百中,人称“馮力士”。从文林郎、宣教博士做起,升内府丞。武則天让内侍省宦官高延福收他为养子,改姓高氏,即「高力士」,追随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殺死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復辟。李隆基獲禪位而稱帝,是為玄宗,高力士又参与封禅泰山,平定王鉷之乱,安史之乱随玄宗入蜀,平定南营叛乱,官至内侍监,封齐国公,是唐玄宗心腹太监之首。唐肃宗即位后,在上元初年(760年)将他贬到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寶應元年(762年)被赦免回京,半路至朗州龙兴寺时,得到玄宗驾崩的消息,哀痛而亡,年73岁。16年后(大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追念高力士侍奉玄宗有功,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陪葬玄宗泰陵(今陝西蒲城縣境)。.

查看 太上皇和高力士

高仁光

淮南王高仁光,渤海郡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齊武成帝高湛第七子。原高洋妃嫔卢嫔为高仁光养母。.

查看 太上皇和高仁光

高仁英

平王高仁英,渤海郡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齊武成帝高湛第六子。 高仁英举止轩昂,精神无检格。566年五月廿三日,北齐后主高纬立太上皇帝高湛的儿子高弘(高廓)为齐安王,高仁固(高贞)为北平王,高仁英为高平王,高仁光为淮南王。高仁英位定州刺史。北齐灭亡前夕,高仁英为冀州刺史。北齐灭亡,高仁英因为清狂,获免徙蜀。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命高仁英与萧琮、陈叔宝修其本宗祭礼。未几而卒。.

查看 太上皇和高仁英

高廓

安王高廓,字仁弘,渤海郡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齊武成帝高湛第四子。 高廓性长者,无过行。566年五月廿三日,北齐后主高纬立太上皇帝高湛的儿子高弘(高廓)为齐安王,高仁固为北平王,高仁英为高平王,高仁光为淮南王。高廓位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定州刺史。北齐灭亡前夕,高廓为光州刺史。北齐灭亡,高廓在北周任上大将军,巴东郡开国公,龙州刺史,与后主死在长安。其子高君绪,隋朝新安郡休宁县令;孙子和州刺史高玄景,曾孙梓州参军高元思。.

查看 太上皇和高廓

高贞

北平王高贞,字仁坚,渤海郡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齊武成帝高湛第五子。 高贞沉审宽恕。武成帝常说:“此儿得我凤毛。”566年五月廿三日,北齐后主高纬立太上皇帝高湛的儿子高弘(高廓)为齐安王,高仁固(高贞)为北平王,高仁英为高平王,高仁光为淮南王。高贞位司州牧、京畿大都督,兼尚书令、录尚书事。皇帝行幸外地,高贞在邺城总留台事。几年后,后主高纬以高贞长大,渐渐猜忌。高阿那肱承旨,令冯士干弹劾高贞下狱,夺其留后权。北齐灭亡前夕,高贞为青州刺史。北齐灭亡,高贞与后主死在长安。。.

查看 太上皇和高贞

魏献文帝

魏獻文帝拓跋弘(),鮮卑名第豆胤,魏文成帝拓跋濬長子,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皇帝。.

查看 太上皇和魏献文帝

费斗斤

费斗斤,即吐谷浑斤,吐谷浑第十二代君主拾寅(452-481年在位)的儿子。 473年,北魏太上皇帝拓跋弘派长孙观率军攻打吐谷浑,他派儿子请和。拾寅遣子费斗斤入侍。474年,派儿子费斗斤作为侍子,进贡北魏。二月初十日,吐谷浑拾寅派儿子费斗斤进朝,并献上地方特产,拓跋弘把费斗斤遣还。封他为永安王。他的儿子永安王吐谷浑仁。吐谷浑仁之女嫁给了武昌王元鑒。.

查看 太上皇和费斗斤

越南君主世系圖列表

越南君主世系圖的範圍以越南的鴻龐氏時期至阮朝為主,包含其他的割據王朝、少數民族及邊疆政權等等。.

查看 太上皇和越南君主世系圖列表

越南太上皇列表

下列列表列舉了越南歷代太上皇及太上王的資料。.

查看 太上皇和越南太上皇列表

越南歷史

越南歷史悠久,據考古資料顯示,越南在舊石器時期已有先民活動,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出現東山文化,較重要的民族有雒越人。越南神話傳說提到約四千年前出現最早的王朝鴻龐氏。中國秦漢時期接觸並征服北部(紅河三角洲)及中部後,越南情況乃有可靠的文獻記載。從公元前3世紀晚期至10世紀前期,越南處於中國統治之下,中國文化大量輸入。現時的越南中、南部地區,曾有占婆國存在(2至15世紀),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一帶曾為扶南、真臘(柬埔寨)等國的領土。 938年,吳權在白藤江之戰打敗中國南漢軍隊,是次戰役為越南獨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968年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越南正式独立建国。其後越南進入封建時期,經歷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各朝的發展,15世紀初一度被中國明朝所佔(即屬明時期),不久復國,並在後黎朝前期達至封建時代興盛時期,其後長時間處於分裂及戰亂,有莫朝(與後黎朝合稱南北朝)、鄭主、阮主、西山朝等王朝和政權,到19世紀初期阮朝重新統一全國。越南歷朝曾使用的國號有「大瞿越」「大越」「大虞」「大南」等等,對外被稱為「交趾」「安南」,19世紀初始稱「越南」。在封建時代各朝,統治者採用中國式的制度治國,文化方面融合了儒、佛、道三教。本土文化亦有所發展,本國文字「喃字」得以應用。對外多次進行戰爭,以維護獨立和擴張領土,曾抵禦北方的中國及蒙古等國,在印支半島逐步征服占婆國,入侵老撾,與真臘、暹羅(泰國)爭雄。 19世紀中晚期,法國漸次吞併越南,進行殖民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日本所支配。1945年越南共產黨(時稱印度支那共產黨)發動八月革命,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即北越),統治北方,獲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國家支持,南方亦先後有西方陣營支持的保大帝政權及越南共和國(即南越),南北分裂,美國介入越南政局,支持南越,演成越戰。1975年北越統一全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統一後的越南政府曾染指鄰國老撾、柬埔寨,又與中、美等交惡,外交形勢曲折。1986年以後,越南政府推動革新開放,促進經濟,1990年代又與中、美及世界各國改善關係。.

查看 太上皇和越南歷史

足利義滿

足利义满(),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1368年至1394年在任)。他是第二代將軍足利义诠的兒子,母親是義詮的側室紀良子。 足利義滿在任期間,南北朝獲得統一。足利義滿對勢力較為強大的守護大名進行了壓制,改革政制,设“三管四职”,確立了幕府的中央集权。同時建立了金閣寺(鹿苑寺),是為室町时代北山文化的代表作。其在任時期是室町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最為強盛的時期。 1378年,足利義滿將邸宅遷往了京都的北小路室町,在那裡建立了花之御所。因此義滿被人稱作室町殿。歷史用語室町幕府就是由此得名。 1383年受封为准三宮(待遇等同上皇),之后又被明朝册封为“日本國王”。足利義滿在任期間,幕府將軍的威權首次完全淩駕於天皇之上,將天皇變成傀儡。 1394年让位其子足利义持,自任太政大臣,后出家为僧,但仍掌握實權。 1408年足利义满圓寂,死后曾獲追贈为太上天皇,“鹿苑院”。.

查看 太上皇和足利義滿

趙偲

赵偲(),宋朝皇子、封越王。宋神宗赵顼的十四子(遗腹子),生母林贤妃。 元豐八年(1085年)八月生。元祐元年(1086年)八月賜名,授檢校太尉、武成軍節度使,封祈國公。八年(1093年)五月,加開府儀同三司。紹聖五年(1098年)三月,改武安軍,進封永寧郡王。元符二年(1099年)二月出閤。五月,改鎮安、集慶等軍,進封睦王。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改清海、鎮海等軍,遷守司徒,進封定王。九月,改武寧、武勝等軍。 崇寧元年(1102年)三月,改成德、定武等軍,遷守太保、真定尹。二年(1103年)五月,改淮南、永興等軍,揚州、雍州牧。大觀元年(1107年)正月,改荊南、泰寧等軍,荊州、兗州牧,進封鄧王。三年(1109年)正月,改鳳翔、山南西道,遷守太尉,鳳翔、興元牧,進封越王。政和三年(1113年)正月,遷太傅。靖康元年(1126年)三月,改永興、成德等軍,遷太師,雍州、真定牧。二年(1127年),太上皇赵佶被金朝虏到青城,父老道遇赵俁、趙偲二王,哭着说:“愿与王俱死。”徐秉哲捕拿为首的父老,将其杀,派兵卫送二王到金营,金兵北掳至庆源境上,赵俣饿死,越王赵偲至韩州,建炎三年(1129年,金天会七年)八月,趙偲去世。 南宋绍兴初年,有个叫崔绍祖的人到寿春府,自称越王次子,受太上皇蜡诏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兴师恢复江山。镇抚使赵霖上报皇帝。宋高宗将他召赴行在,事情败露,送台狱伏罪,在越州被棄市。 清代董鄂氏出身的尚书铁保自称赵偲后裔。.

查看 太上皇和趙偲

趙㮙

沂王趙㮙(),宋朝宗室。 宋朝第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的第十五子,生母王賢妃。大觀四年(1110年)四月出生,七月賜名趙㮙,授横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冀國公。政和三年(1113年)正月,正三公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六年(1124年)八月,改劍南西川,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河間郡王。七年(1125年),改劍南東川、威武軍,遷太保,進封沂王。随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所虏,至北方。 绍兴二年(金天会十年,1132年)六月廿四日,趙㮙与以前的妹夫驸马刘彦文(顯德帝姬趙巧云的前夫)誣告自己的父親太上皇(宋徽宗)左右谋变,金朝派人查问,七月,太上皇遣莘王趙植、驸马蔡鞗等对辨,三天后,沂王、刘彦文气折,金人将他诛杀。.

查看 太上皇和趙㮙

趙俁

燕王赵俁(),宋朝宗室。.

查看 太上皇和趙俁

趙栩

濟王趙栩(),北宋皇子,宋徽宗赵佶的第七子,母乔贵妃。 崇寧五年(1106年)二月出生,五月賜名趙栩,授鎮洮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魯國公。大觀二年(1108年)正月,改任彰武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安康郡王。政和三年(1113年)正月,正三公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二年(1120年)十一月,改荊南、清海軍,進封濟王。靖康元年,授护国、宁海军节度使,迁太傅。同景王赵杞为贺金人正旦使。回到东京,又与何桌为请命使,金帅完颜宗望對赵栩說:“自古有南即有北,不可相无,今所欲割地而已。”赵栩回去告诉了宋钦宗,还说金帅请与太上皇相见,宋钦宗说:“岂可使上皇蒙尘。”遂自出,赵栩随行。后来捉拿诸王家属,赵栩夫人曹氏避难他出,被徐秉哲拘捕,遂一同北迁。赵栩于1131年九月五国城生下儿子赵成咸。.

查看 太上皇和趙栩

趙榛

信王趙榛(),宋朝宗室。 宋朝第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的第十八子,生母刘贵妃,政和元年(1111年)八月出生,十一月賜名趙榛,授建雄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福國公。政和三年(1113年)正月,正三公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七年(1125年)二月,改安遠軍節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平陽郡王。靖康元年 (1126年) 四月,改慶陽、昭化軍,遷檢校太傅,進封信王。随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所虏,北行至庆源,逃亡藏匿真定境内。当时马扩与赵邦杰聚兵于五马山砦,迎赵榛奉为主公,两河(河北、河东)宋朝遗民闻风响应。 赵榛派遣马扩到行在秉奏宋高宗:“邦杰与扩,忠义之心,坚若金石,臣自陷贼中,颇知其虚实。贼今稍惰,皆怀归心,且累败于西夏,而契丹亦出攻之。今山西诸砦乡兵约十余万,力与贼抗,但皆苦窘,兼阙戎器。臣多方存恤,惟望朝廷遣兵来援,不然,久之恐反为贼用。臣于陛下,以礼言则君臣,以义言则兄弟,其忧国念亲之心无异。愿委臣总大军,与诸砦乡兵,约日大举,决见成功。” 黄潜善、汪伯彦怀疑这个赵榛是假的,宋高宗认识赵榛的笔迹,遂命他为河外兵马都元帅。黄潜善、汪伯彦还是怀疑,马扩将行,密授朝旨,使几察赵榛,复令马扩听诸路节制。马扩知事不成功,遂留大名府不前。当时有传言赵榛将渡河入京,朝廷下诏择日还京,来对抗这个谋划。金人怕马扩带来援兵,急发兵攻打诸砦,断其水道,诸砦遂陷落。赵榛逃亡,不知所在,有人说后来和太上皇同居五国城。绍兴元年(1131年),邓州有杨其姓,聚众千余人,自称信王。镇抚使翟兴觉察其诈,遣将斩杀。天眷二年(1139年)六月十九日,赵榛殁于五国城。.

查看 太上皇和趙榛

黎維祊

黎维祊(,),後世又稱「永慶帝」(),越南后黎朝第二十一代皇帝,1729年—1732年在位。.

查看 太上皇和黎維祊

黎熙宗

黎熙宗(;)本名黎維祫(),又名黎維𥘺,是越南後黎朝第二十代君主,1675年—1705年在位。他是黎神宗黎維祺之第四子,母親名鄭玉搢,由權臣鄭柞所立,即位後改元永治,五年後又改元正和。.

查看 太上皇和黎熙宗

黎裕宗

黎裕宗(;)本名黎維禟(),又名黎維祹,越南後黎朝第二十一代君主。他是黎熙宗黎維祫之長子,即位後改元永盛,十五年後又改元保泰。他在位時設立了武舉。.

查看 太上皇和黎裕宗

黃幡綽

黃幡綽,一作旙绰。唐玄宗时宫廷樂官,凉州武威人,為人滑稽諧趣,曾譏諷張說以封禪提拔己婿鄭鎰。亦善参军戏,能勸諫玄宗,頗得寵愛。安史之乱時被安祿山所擒,亦為安之樂官。唐肅宗還都後,黄幡绰以「從賊」之罪,被拘禁。玄宗為上皇,感其悲意而釋之。晚年流落姑蘇。葬於崑山。詩作錄於《全唐诗》。書法甚工,曾書霓裳羽衣曲碑在河中永濟。.

查看 太上皇和黃幡綽

黃鑑

黃鑑(),字克明,南直隸蘇州衛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黃鑑以長洲學軍生,正統七年(1442年)登壬戌科進士。《西樵野記》记载,英宗时,黃鑑因年轻俊美,得官近侍。景泰年間,又特别受到明代宗寵信。英宗透過奪門之變復辟後,以舊恩進大理寺少卿,日日召對。一天,英宗偶見舊章疏露一角,取來觀看,乃黃鑑所進奏本,請代宗將當時尚在南宮為太上皇的英宗禁錮。英宗立刻召見黃鑑,扔出奏章,黃鑑伏誅,并被滅族。 曾祖父黃子玉。祖父黃原善。父亲黃文用。.

查看 太上皇和黃鑑

齐武成帝

齊武成帝高湛(),北齐第四位皇帝,在位时间561年至565年。東魏權臣高歡第九子,孝昭帝高演之同母弟。.

查看 太上皇和齐武成帝

霍邑之战

霍邑之战于617年9月8日在中国唐国公李渊的军队和当时的统治者隋朝的军队之间发生。李渊正率大约25,000人的军队沿汾水南下进军都城大兴城。因大雨,他的进军受阻两周,在霍邑遇到了隋朝的20,000或30,000精兵。李渊的骑兵在两位大儿子统领下将隋军从城墙的保护下诱出,但在两军第一次交锋时,李渊军最初被击退。当时可能是因李渊的战略,唐军侧翼的机动骑兵赶到出现在隋军后方,隋军溃败,向霍邑逃回。李渊的骑兵却切断了他们的退路。防御薄弱的霍邑被攻克,唐军继续进军大兴城,11月大兴城为其所陷。次年,李渊废隋,自称皇帝,开创唐朝。.

查看 太上皇和霍邑之战

胡季犛

胡季犛(,),本名黎季犛(),即位后又改名胡一元(),字理元(),越南胡朝开国君主。年号聖元 。 他本是陳朝的一位權臣和外戚,1400年篡奪了皇位,改國號為大虞。不久讓位給次子胡漢蒼,以太上皇的身份仍掌朝政。1407年胡朝在同明朝的戰爭中滅亡,他同親屬一同被俘虜,被明軍執送京師應天府。 胡季犛也是一位儒學學者和詩人,他對越南的民族文字喃字的發展起著重要貢獻。.

查看 太上皇和胡季犛

胡皇后 (北齐武成帝)

胡皇后(),是北齐武成帝高湛的皇后,安定郡人胡延之的女儿。其母是范阳卢道约的女儿。妹妹為馮子琮之妻。.

查看 太上皇和胡皇后 (北齐武成帝)

胡漢蒼

胡漢蒼(,),《明實錄》和《明史》稱之為胡,是越南胡朝的末代君主,1401年至1407年在位。.

查看 太上皇和胡漢蒼

胡朝

胡朝(Nhà Hồ),是越南史上一个仅有7年存在时间的短暂王朝,其经历了两代皇帝的治理,初代皇帝胡季犛于1400年废陈朝的陈少帝自立,立国号为大虞,年号聖元,定都西都城。同年底传位于子胡汉苍,其自1400年至1407年在位。传位于指定的皇子(而非惯例上的传位长子)的情况同先前的陈朝较为相似,都是为了避免兄弟相争。胡季犛的长子胡元澄之后成为了胡朝的军事首领。因该朝君主姓胡,故历史上称为胡朝。.

查看 太上皇和胡朝

赵彦昭

赵彦昭(),字奂然,唐朝和武周官员,唐中宗、唐殇帝、唐睿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太上皇和赵彦昭

赵恺

魏惠宪王趙恺(),南宋皇子。 宋朝第十一代(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赵昚的次子,生母郭皇后,起初为补右内率府副率,历任右监门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1162年,宋孝宗受禅,拜雄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庆王。1167年,庄文太子赵愭去世,宋孝宗属意三子恭王赵惇,以赵惇为太子,加赵恺雄武、保宁军节度使,进封魏王,判宁国府。趙恺之妻华国夫人韦氏,韋淵的孫女、韋璞的妹妹,特封韩、魏两国夫人,来表示优礼。赐赵惇黄金三千两、白金一万两。孝宗命宰执在玉津园为他饯行,趙恺登车,看着对虞允文说:“更望相公保全。”至宁国,奏朝天申节,孝宗许之。 赵恺亲自处理政务,没有听从府长史的意见,让长史、司马分治政事,自己坐享其成,认为这样使责任混乱。又请增加士人贡举名额。关心民事,修筑毁坏隤圮的圩田,宋孝宗手诏嘉劳。 淳熙元年(1174年),赵恺改判明州。停收属县田租以补充学校费用。得到吉祥的两歧麦,绘图以献,孝宗赐手诏:“汝劝课艺植,农不游惰,宜获瑞麦之应。”加赵恺荆南、集庆军节度使,行江陵尹,又改永兴、成德军节度使、扬州牧(虚职,差遣仍是判明州)。淳熙七年(1180年)二月辛卯,在明州薨逝,年三十五岁。孝宗在别殿素服举哀,追赠淮南武宁军节度使、扬州牧兼徐州牧,谥号惠宁。 赵恺性情宽慈,得到上皇赵构的喜爱。虽以宗社之计将赵恺任命外职,但每一想念,就常赐不绝。孝宗讣闻,流泪道:“向所以越次建储者,正为此子福气差薄耳!”治宁国、明州有仁声,薨逝之日,四明父老请建祠立碑以纪念。 赵恺二子。赵摅早卒。赵抦生于明州,母信安郡夫人卜氏 (墓志稱錢氏夫人所生),赵恺死后,还居行在临安府。赵抦性早慧,宋孝宗很喜爱他,将内禅宋光宗赵惇,升赵抦为耀州观察使,封嘉国公。庆元年间,封吴兴郡王,领昭庆军节度使。开禧二年(1206年),赵抦薨逝,赠太保,封沂王,谥号靖惠。赵抦子赵垓,三岁夭折。宋宁宗下诏立宗室赵希瞿之子入繼为其嗣,更名赵均,领右千牛卫将军,于府中置教授,加福州观察使。后改名赵贵和,即镇王赵竑。.

查看 太上皇和赵恺

赵杞 (宋朝)

景王趙杞(),宋朝宗室。 宋朝第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的第六子,母乔贵妃,崇寧三年(1104年)八月出生,十一月賜名趙杞,授武安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冀國公。大觀二年(1108年)正月,改任山南東道,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文安郡王。政和三年(1113年)正月,正三公官名,改授檢校太保。重和二年(1119年)正月,改太保,護國、武昌軍,進封景王。靖康元年,授荆南、镇东军节度使,迁太傅。1127年,宋钦宗遣他到金营充当贺正旦使。回来后,又随皇帝幸青城。太上皇(宋徽宗)出郊,赵杞日侍左右,衣不解带,食不食肉,太上皇制发愿文,陈述祈天请命之意,以授赵杞。赵杞顿首而泣。到金人北迁宋室之时,赵杞须发尽白。赵杞于1131年九月在五国城生下儿子赵成章。.

查看 太上皇和赵杞 (宋朝)

赵武灵王

赵武靈王(),嬴姓,赵氏,名雍,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君主。死后谥号武灵。 生於趙肅侯十年(前340年),在位(前325至前299年,共27年)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雲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 武灵王禪讓王位予赵惠文王,自己退居幕後,號稱「主父」。因為儲君廢立問題,在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的沙丘之乱中被幽禁而饿死,赵侯称王,自武灵王谥号始。.

查看 太上皇和赵武灵王

薛平貴

薛平貴,或作石平貴,中國戲曲與民間故事中的虛構人物,並非史實人物,在中國的各種戲劇中,《薛平貴》都是著名劇目。歌仔戲《薛平貴》的一段唱詞:「我身騎白馬走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放下西涼無人管,一心只想王寶釧。」琅琅上口,通稱《我身騎白馬》。京剧也有著名折子戏《武家坡》:「一马离了西凉界,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薛平贵好一似孤雁归来。.

查看 太上皇和薛平貴

董德妃

董德妃(),唐朝妃嬪,陇西郡人。唐顺宗李诵的德妃。 董德妃的曾祖父赠将作少监董依,祖父青州司马董钦。父亲苏州长史董楹。贞元初年,唐德宗派韩皋草诏册封董楹长女为太子良媛。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丈夫李诵登基,是为唐顺宗,但在位仅八个月。同年,新帝唐宪宗于永贞元年八月辛酉,册封自己的生母王良娣为太上皇后,董良媛与她一同受封,为太上皇德妃。元和元年(806年4月20日)三月壬辰日,董德妃卒,十二月十六董楹在光宅里私第去世。.

查看 太上皇和董德妃

蓋登

蓋登,东汉勃海郡人。 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盖登等人自称为太上皇帝。盖登利用宗教或者邪教反对汉朝,所以史书称他为妖贼。自己制有玉印、珪、璧、铁券,设置宰相,事发后,被汉朝廷逮捕诛杀。.

查看 太上皇和蓋登

脫歡 (鎮南王)

脱欢(;),《大越史記全書》作脫驩,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九子,封镇南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六月,封镇南王,赐螭纽金印。七月,奉命征占城,假道越南陈朝。十二月,至越南,大越上皇陳圣宗陈日烜派从兄与陈兴道将兵拒元。脱欢谕令陈兴道退兵,陈兴道不从。于是分军六道进攻越南。二十二年(1285年)正月,转战到富良江,大败越南水军。陈日烜為爭取御敵的時間,便將最小的妹妹送予脫歡。陈日烜弃城而走。脱欢入王京,不屯富良江北,唆都等人从占城来会。水陆分兵,追击陈日烜。五月,左丞李恒在安邦海口差点擒获陈日烜。当时暑雨疫作,粮运不继,诸将议退军。脱欢听从。五月二十,元军在册江结筏安浮桥渡河,越軍林中伏兵斬元將唆都。李恒殿后,毒矢贯穿膝盖,且战且行,仅卫脱欢出境。至思明州,士马亡失过半。元世祖得知,敕留蒙古军百人,汉军四百人为脱欢宿卫,其他诸军各回驻地。 第二年(1286年)春,召征东宣慰都元帅来阿八赤与阿里海牙至大都讨论伐安南,立征交趾行尚书省,以阿里海牙为左丞相,来阿八赤右丞,奥都赤为平章政事,乌马儿、樊楫等为参知政事,并受脱欢节制。征发江淮、江西、湖广三行省蒙古、汉军七万人,战舰五百艘,云南兵六千人,海外四州黎兵一万五千人,海道万户张文虎等运粮十七万石,水陆军一共十万。 湖广行省奏请缓师,诏阿里海牙返回。十一月,脱欢到达思明州,命右丞程鹏飞与奥鲁赤等分道并进,来八赤率领万人为前锋。脱欢到达界河,来阿八赤击败安南军。诸军会于万劫。十二月,脱欢到达茅罗港,攻破浮山寨,率诸军渡富良江,进逼大越王京升龙。陳圣宗、陳仁宗父子退到啖南堡,诸军攻下。二十五年(1288年)正月,陳圣宗入海,元军追之不及,还军。军中粮尽,脱欢派乌马儿至安邦海口迎张文虎的粮船。二月,元军退到安劫。三月,退到内旁关。安南军截击元军归路,万户张均率所部三千人力战,元军出关。陳圣宗率兵三十万扼守女儿关及邱急岭,脱欢从单已县经过盝州回到思明州。来阿八赤、樊楫、万户张玉都阵亡。 元世祖以脱欢丧师辱国,命他终身不许入觐。开始,脱欢始受封命镇鄂州,因为在南征军中所以没有镇守鄂州。二十八年,镇守扬州。大德五年(1301年),脱欢卒。六子:镇南王老章,镇南王脱不花(子孛罗不花、孛罗不花子大圣奴),威顺王宽彻普化,淮王帖木兒不花,文济王蛮子,安德王不答失里。.

查看 太上皇和脫歡 (鎮南王)

鄭梉

鄭梉(,)是越南後黎朝的重要政治、軍事人物,也是鄭氏政權的第四代領袖(1623年-1657年),封號清都王()。他曾於1627年發動征討阮主的戰爭,是為鄭阮紛爭之始。.

查看 太上皇和鄭梉

重庆市

重庆市,简称巴、渝,别称山城、渝都、雾都、桥都,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首批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航空枢纽、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 、内陆开放高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温泉之都,中国著名三大火炉城市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1000多年,是巴渝文化属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定重庆为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重庆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一道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指挥中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重庆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恢复设立重庆直辖市,6月18日正式挂牌。 重庆市地跨北纬28度10分-32度13分,东经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间的青藏高原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渝东接湖北、东南接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接四川,渝北接陕西,辖区东西长约470公里,南北宽约450公里,辖区总面积8.2403万平方公里。重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是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的组团式城市,其中主城区建成面积为877.78平方公里。 位于重庆主城区嘉陵江和长江以北的两江新区是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后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重庆拥有渝新欧铁路、西永综合保税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部地区第二座实行72小时免签的城市。.

查看 太上皇和重庆市

重光帝

重光帝(,)名陳季擴(),是越南後陳朝的第二位君主。1409年至1413年在位。 重光帝是陳朝宗室莊定王陳𩖃的兒子,陳𩖃則是陳朝皇帝陳藝宗的兒子。1407年,簡定帝起兵反明,封陳季擴為侍中。1409年,簡定帝聽信了阮夢莊的讒言,殺死了大將鄧悉和阮景真。鄧悉之子鄧容和阮景真之子阮景異,因父親無故被殺而憤憤不平,率軍來到清化,迎陳季擴至乂安。農曆三月十七日(1409年4月2日),陳季擴在支羅縣(在今越南河靜省)被擁立為帝,封阮帥為太傅,阮景異為太保,鄧容為同平章事,阮章為司馬。 當時簡定帝正在御天城與明軍對陣,重光帝派遣阮帥襲破該城,俘虜了簡定帝。簡定帝的太后與行遣黎截、黎元鼎等人,圖謀在渴江襲擊重光帝,被重光帝發覺,將黎截、黎元鼎處死。簡定帝被押解到了乂安,重光帝尊之為太上皇。仍與其一致對抗明軍,二人分兵行動,簡定上皇進軍下洪,重光帝領軍至平灘。 同年下半年明朝遣張輔前往討伐,水陸並進,從黃江、阿江、大安海口、福成江轉入神投海口,一路勢如破竹,抵達清化。簡定帝逃往演州,不久被擒。重光帝與張輔戰於平灘,亦敗,命鄧容守鹹子關,隊伍返回乂安。 第二年開始(1410年)重光帝雖得到一些本地人起兵相應,卻多是散兵遊勇,仍不能與張輔的勢力抗衡。明軍於1413年攻陷清化,重光帝與鄧容、阮景異、阮帥、阮表等先後被俘。次年,重光帝在被明軍解送燕京的途中投水自盡,阮帥也投水殉死。.

查看 太上皇和重光帝

長恨歌

《長恨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所作的長篇敘事詩,伟大的唐诗杰作,是白居易最為人傳頌的代表作。白居易把《長恨歌》歸為「感傷類」的詩歌,一般認為是描寫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是一個將歷史典故融於感性藝術中,以富層次韻味的抒寫筆法,所描繪出的淒美的愛情故事。由於白居易並未明確揭示全詩的主題,因此歷代學者對《長恨歌》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直到現代仍被廣泛研究探討。《長恨歌》也對許多後代的文學作品產生深遠的影響,包括《長恨歌傳》、《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長生殿》等,甚至影響了日本的文壇,如《源氏物語》、《枕草子》等。.

查看 太上皇和長恨歌

老人政治

老人政治(Gerontocracy),政治學術語,是指一個國家或政治團體的領導成員,平均年齡比起大多數的成年人民還要更老,但也可以被描述為領導層偏守成、保守的作風等的形容詞。 老化的情況可隨著階級、思想的不同而隨之嚴重,使得一個國家或政治、工商團體的領導權都掌握在老人手中。老人政治可被視作為一種穩定的政治,但大多數老人對國家大事採取拖延等政策,而不會按情況隨機應變。老人政治更扼殺了年輕的政治力量,令國家或政治團體內部政治生態不平衡及越趨保守,使得國家難以面對困境,乃至統治權交接時期的不穩定,也會導致老人統治的現象持續,例如為了進入中國大陸執政黨的權力核心,一个干部需要相當長的參政时间和丰富的经验。不過,年齡也並非絕對,也有些政府官員雖老,政策面卻相當「年輕」,例如西方政治的耆老政要甚至到退休,還是會經常利用推特等熱門信息產品,參與青年人在網路上的新奇想法、潮流要素等。.

查看 太上皇和老人政治

耶律直魯古

耶律直魯古(),是西遼皇帝耶律夷列的次子。姑姑耶律普速完在崇福十四年(1177年)被殺,耶律直魯古即位,改元天禧,史称天禧帝。 乃蠻王子屈出律于1208年流亡至西辽,天禧帝耶律直鲁古不仅信任他还将女儿嫁给他。天禧三十四年(1211年),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直魯古,強迫天禧帝直鲁古讓位,尊他為太上皇,皇后為皇太后。1213年,天禧帝直魯古去世。1218年,蒙古攻西遼,殺屈出律,西遼亡。.

查看 太上皇和耶律直魯古

耿南仲

耿南仲(),字希道(一作晞道),两宋时期官员,因在金军南下时主和而被认为误国之臣。.

查看 太上皇和耿南仲

院政

院政指日本政权由摄关政治转移到幕府的过渡时期的政治体制。天皇讓位而自稱上皇,在「院」中執政的政治形態。是皇權為了抵抗攝關政治而發展出來的政治制度。.

查看 太上皇和院政

陳守度

陳守度(;),越南陳朝初年重臣、皇族。陳守度出身於即墨鄉(在今越南南定省)的豪族,並且為李朝的外戚權貴,獲任殿前指揮使,操縱朝政,後來安排從姪陳煚與李昭皇(李朝末帝)結成連理。1226年初,迫昭皇退位給陳煚,建立陳朝。陳守度曾殘酷對待李朝皇室遺族,主理國事近四十年之久,對陳初政局發展有一定建樹。後世學者,如近現代的陳重金(即陳仲金),便稱他為既殘暴,又肩負重任的「奸雄」。.

查看 太上皇和陳守度

陳仁宗

陳仁宗(,)是越南陳朝第三代君主,1278年至1293年在位。名陳昑(),《元史》作陳日燇。他是陳聖宗的長子,元聖天感皇后所生。 1278年接受父親陳聖宗的禪位,稱孝皇,尊奉父親為太上皇。 1280年,沱江道鄭角密發動叛亂,陳仁宗命昭文王陳日燏前去招安。鄭角密投降,入京朝見了陳仁宗,並留其子為人質。1281年,派遣宗室陳遺愛出使元朝,元朝以陳朝皇帝「不請命而自立」為由,立陳遺愛為安南國王,派柴椿以兵千人護送歸國。 1282年,陳朝殺死陳遺愛及其同黨。元朝以此為藉口,遣安南行省右丞唆都領兵五十萬,進攻諒山。陳仁宗同太上皇一起來到陳舍灣指揮抗元。副都統軍、仁惠王陳慶餘擊敗了元軍。此後,越軍又於1284年和1288年兩次擊退了元軍的進攻。 1290年,因牛吼蛮在哀牢(老挝)支持下不服陳朝統治,陳仁宗御駕親征討伐哀牢。1293年,陳仁宗禪位給皇太子陳烇,是為陳英宗。其本人則出家,研究佛學,但仍執掌朝政。英宗即位後,尊仁宗為憲堯光聖太上皇帝。元朝遣兵部尚書梁曾至越,要求陳仁宗入朝。仁宗託病,遣陶子奇出使元朝。元朝又欲進攻越南,但因忽必烈的逝世而放棄了出征的計畫。 1308年,陳仁宗病逝。諡號法天崇道應世化民隆慈顯惠聖文神武元明睿孝皇帝,葬德陵。 陳仁宗愛好詩詞。他對佛學也頗有造詣,自稱竹林大士,人稱佛皇。他是越南禪宗流派竹林安子的開創者。禪僧法螺是他的弟子。.

查看 太上皇和陳仁宗

陳廢帝 (越南)

陳廢帝(,)是越南陳朝第十一代君主,1377年至1388年在位。名陳晛(),《明史》作陳日煒。 1377年1月,陳睿宗在闍槃戰役中被占城軍隊擊斃後,陳晛被太上皇陳藝宗立為皇帝。廢帝在位期間,胡季犛的權勢越來越大,引起了廢帝的恐懼。廢帝試圖除掉胡季犛以增強皇權,但胡季犛搶先向太上皇進讒,致使藝宗於1388年12月脅迫廢帝退位。 陳廢帝退位之後,被封為靈德大王(),不久即被迫自殺。廢帝的死標誌著胡季犛篡奪陳朝政權的開始。.

查看 太上皇和陳廢帝 (越南)

陳國瑱

陳國瑱(;),是越南陳朝的大将,也是陈仁宗次子,获封惠武王(),后又加封大王。他和范五老在1318年被太上皇陈英宗命令派往出征占城。后他的女儿被立为陈明宗的宪慈宣圣皇后。1328年,他的女儿宪慈宣圣皇后还未有子时,朝臣分为两派,他本人主张自己有了外孙(即明宗嫡子)再立其为太子。但由于文宪侯贿赂了他的家臣陈缶,陈缶就诬告他造反,陈明宗就将其囚禁于资福寺,并且不给茶饭,致使其在当年3月饿死,终年48岁。.

查看 太上皇和陳國瑱

陳玄禮

陳玄禮(),唐朝将军,是唐玄李隆基宗的親信,曾拜龍武大將軍,封蔡國公,安史之亂時,先發動士兵將宰相楊國忠寸斬,又逼迫玄宗賜死楊貴妃,史稱馬嵬之變。.

查看 太上皇和陳玄禮

陳睿宗

陳睿宗(,)为陳朝第10代皇帝,1373年至1377年在位。諱陳曔(),《明史》作陳日煓。他是陳朝第5代皇帝陳明宗的兒子,也是第9代皇帝藝宗之弟。 1372年,在其兄藝宗禪位後,陳睿宗即位。1376年,不顾朝臣的谏言,睿宗坚持与宿敌占婆国决战,并率领号称12万大军親--占婆,然而战争失败,其本人没于陣中。.

查看 太上皇和陳睿宗

陳煚

陳煚(,;另又作陳日煚;對蒙古帝國上表奉貢時名為陳光昺;初諱陳蒲),越南陳朝開國皇帝。陳煚原出生於李朝末年的權貴家庭,從叔陳守度把持國政。陳煚被安排侍奉李昭皇(李朝末代女帝),不久後李昭皇退位,陳煚登基,開創陳朝。陳煚在位33年,其間成功抵禦蒙古帝國入侵;於1258年讓位予兒子陳晃,自稱上皇,仍然影響國政,於1277年去世,享壽60歲,後世稱之為陳太宗()。.

查看 太上皇和陳煚

陳聖宗

陳聖宗(;)是越南陳朝的第二代君主,初代君主陳太宗的兒子,諱陳晃(),《元史》作陳日烜或陳威晃,年號紹隆和寶符。 1258年父親太宗讓位,因而即位。但事實上,作為太上皇的父親仍然大權在握。 元世祖忽必烈要求陳朝向元朝稱臣,聖宗拒絕,並向元朝擺出抗戰的姿勢。1278年聖宗讓位與兒子仁宗,退居太上皇,仁宗為他上尊號光堯慈孝太上皇帝。但陳聖宗的政治生涯並未完結。他在四年後的1282年披甲上陣,指揮抵抗入侵元軍的战争,這無論在蒙古、中國或是周邊國家都是非常罕見的,他有两个儿子:陈仁宗和佐天大王陈德诘。 1290年陳聖宗駕崩,諡號玄功盛德仁明文武宣孝皇帝。.

查看 太上皇和陳聖宗

陳順宗

陳順宗(,)是越南陳朝的第十二代君主,1388年至1398年在位。名陳顒(),《明史》作陳日焜。 陳顒是陳藝宗的兒子,1388年陳廢帝被廢黜後,陳顒繼承了皇位,是為陳順宗。雖然陳順宗做了十年的皇帝,但在此期間陳朝的政權掌握在太上皇陳藝宗和權臣黎季犛的手中,順宗僅僅只是名義上的皇帝而已。黎季犛脅迫順宗將都城從昇龍遷到了清化,以便更好地掌控政權。 1398年,黎季犛脅迫順宗禪位給太子陳並出家,隨後將其幽禁。次年順宗即被黎季犛殺害。在順宗遇害的第二年,黎季犛就篡奪了陳朝皇位,建立胡朝。.

查看 太上皇和陳順宗

陳裕宗

陳裕宗(,)是越南陳朝第七代君主,1341年至1369年在位。名陳暭(),《明史》作陳日煃。 陳暭是陳明宗之子,也是陳憲宗的同父異母弟。1341年,憲宗逝世,太上皇陳明宗立暭為帝,是為陳裕宗。裕宗即位後,仍尊明宗為太上皇,讓他繼續執掌朝政。1357年明宗死後,裕宗開始親政。 越南官修史書《大越史記全書》稱,陳裕宗「至性聰睿,學問高明,武備文修,四夷賓服」。但根據史料記載可以推斷裕宗是一位昏庸無能的皇帝,他統治的末期更是荒淫無度,陳朝走向衰落,皇室陷入了混亂之中,並最終導致了陳朝的覆亡。.

查看 太上皇和陳裕宗

陳興道

陳興道(,),名陳國峻(),因受封為「興道王」()而得名陳興道。越南陳朝南定美祿縣即墨鄉人,皇族出身,並且是陳朝重要將領。他曾於13世紀率領陳朝軍隊,成功擊退蒙古軍隊的兩次入侵,成為越南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之一。此外,陳國峻對於古代越南的軍事學甚有建樹,撰有《檄將士文》、《兵書要略》等軍事作品。.

查看 太上皇和陳興道

陳英宗

陳英宗(,)是越南陳朝第四代君主,1293年至1314年在位,年號興隆。名陳烇(),《元史》作陳日㷃、陳日𤊞。 陳英宗在位期間,致力於與元朝修好外交關係,使得大越與元朝之間長期保持和平。他同時幾次對占城和哀牢用兵,並取得了勝利。 1314年,在禪位給兒子陳明宗之後,英宗被尊為太上皇,並繼續執政六年直至逝世。.

查看 太上皇和陳英宗

陳柳

陳柳(,)是越南陳朝初期的王族、武將。他是陳朝開國皇帝陳太宗陳煚的兄長,太上皇陳承之子。 初,陳柳娶李昭皇的姐姐順天公主為妻,陳太宗則娶李昭皇(李佛金)為妻。1225年,李朝權臣陳守度(陳柳的從叔)脅迫李昭皇讓位給陳太宗,陳朝建立。 1237年,在陳守度的安排下,陳太宗以李佛金無法生育為名,強娶順天公主為新的皇后。此舉激怒了陳柳,於是陳柳起兵叛亂,不久兵敗。陳柳假扮漁夫秘密去找陳太宗,表示願意投降。陳太宗赦免了他,並封之為「安生王」()。 在政治失權的陳柳對陳守度和陳太宗懷恨在心,憤恨而死。臨死前要求兒子興道王陳國峻起兵奪取天下,但陳國峻不以為然。 陳柳死後,其子武成王陳國尹欲出奔南宋,為南宋思明府土官黃炳所執,移交給陳朝。陳英宗時曾頒下詔令禁止使用陳柳的名諱,但其時已改稱他欽明大王()。.

查看 太上皇和陳柳

陳源 (宦官)

源,南宋宦官。生卒年不详,原名小隐。 宋孝宗淳熙初年,以宦官身份提举德寿宫,恃宠专权,遍布亲信,旋兼浙西副总管,为给事中赵汝愚谏阻,内侍不当干军政,遂罢。陈源恃宠恣行。本宫书史徐彦通是陈源掌家务,不几年官至经武大夫。宋孝宗听说后开始讨厌他。淳熙十年(1183年),特落阶官,予京祠,改外祠,被言官弹劾,谪建州居住。没收财产入德寿宫,推荐的人都被除名。他的花园,规模胜于宫苑,宋高宗赐给王才人。宋光宗即位,召还陈源。绍熙四年(1193年),自拱卫大夫、永州防御使转任至入大内内侍省押班。宋宁宗即位,他和内侍杨舜卿、林亿年在泰安宫侍奉太上皇宋光宗。御史劾他离间君亲。陈源罢官,之后移居婺州,在贬所狎妓,当时有人怀疑他并不是真正的宦官。.

查看 太上皇和陳源 (宦官)

陳朝 (越南)

陳朝(Nhà Trần),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1225年底(或1226年初),李朝末代君主李昭皇禪位給陳煚,建立了陳朝李昭皇讓位給陳煚的日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越史略》記載在乙酉年(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西曆1225年12月31日)。《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記載在乙酉年(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西曆1226年1月10日),而同書《陳紀·太宗皇帝》,則記載在十二月十二日(西曆1226年1月11日),而兩處都加上「戊寅」。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及《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6頁及321頁。中西曆轉換見。,至1400年終結,国号「大越」,首都位於昇龍(今河內)。因该朝君主姓「陳」,故历史上称为「陳朝」。 陳朝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被史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開國至1293年、第二階段為1293年至1341年、第三階段為1341年至1400年。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一階段裡在陳守度、陳太宗、陳聖宗、陳仁宗等統治者的經營下,內政得以鞏固及調整,採取太上皇主政的方式,以及近親通婚,以妨大權落入外戚之手;學術文教亦得以發展,如科舉的沿用、越南首部官方史籍《大越史記》的編撰等等。對外方面,蒙古帝國(元朝)於13世紀曾三度出兵攻越(分別為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1287年至1288年),但在陳朝君主及名將陳興道等人的奮力抵抗下,成功撃退蒙古軍,陳朝與元朝保持朝貢關係,元封越南君主為安南國王。第二階段裡,陳英宗、陳明宗、陳憲宗等保持祖業,但亦未能化解國內的社會分歧,時治時亂。在第三階段,陳裕宗縱情享樂,朝綱紊亂,其後出現楊日禮被立及被廢內亂局面。陳藝宗、陳睿宗、陳廢帝時長期受占城國王制蓬峩的侵寇,國家元氣衰弱。陳朝晚期適值中國明朝建立,明廷繼續冊封陳朝君主為安南國王。陳順宗、陳少帝時,權臣黎季犛把持朝政。最後,在1400年,黎季犛廢少帝,自立為新君主,建立胡朝,陳朝遂亡。.

查看 太上皇和陳朝 (越南)

陳明宗

陳明宗(,)是越南陳朝第五代君主,1314年至1329年在位。名陳奣(),《元史》作陳日爌。陳明宗是陳朝太平盛世的最後一位皇帝,他任命了一些優秀的士人執掌朝政。 在禪位給兒子陳憲宗之後,陳明宗被尊為太上皇,執掌朝政。1341年憲宗逝世,裕宗繼位。明宗繼續執政,直至1357年逝世。陳明宗是陳朝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太上皇,共執政29年。他的逝世標誌著139年太平盛世的結束,陳朝衰弱時期開始。.

查看 太上皇和陳明宗

陳憲宗

陳憲宗(,)是越南陳朝第六代君主,1329年至1341年在位。名陳旺(),《元史》作陳日㷆。 1329年接受父親陳明宗的禪位,成為大越皇帝,當時年僅十歲。尊明宗為太上皇,由明宗執掌朝政。 憲宗在位期間,國力開始衰弱,陳朝進入了多事之秋。1341年,23歲的陳憲宗逝世,無嗣。由陳明宗指定陳暭繼承皇位,是為陳裕宗。.

查看 太上皇和陳憲宗

陳承

陳承(;)是越南陳朝開國皇帝陳太宗陳煚的父亲,陈李之子。 越南李朝治平龙应四年(1208年),范猷作乱,李高宗与太子李旵离京出逃。李旵娶了陈李之女为妃。从此,陈氏便晋身为外戚之家。 陳承之弟陈嗣庆在1213年起兵,反对惠宗李旵的母亲谭太后,任太尉辅政。建嘉十三年(1223年)陈嗣庆死后,陈承任辅国太尉。陈承从弟陈守度任殿前指挥使。陈承次子陈煚入侍李昭皇。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二日(1226年1月11日),八岁的李昭皇禅位给八岁的陈煚。陈煚登基,建立陳朝,拜陈守度为“国尚父”,掌理国政,陈承则为上皇,陈承、陈守度一直握有实权。 天應政平三年正月十八(1234年2月17日),上皇陈承去世《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五》:「甲午三年 宋端平元年 春正月十八日,上皇崩于附天宫,壽五十一。秋八月二十八日,塟龍興府壽陵 陵在星罡鄕,昭、裕、德三陵同 ,廟號徽宗,謚曰開運立極弘人應道純真至德神武聖文垂裕至孝皇帝。」,陈守度独揽大权。同年八月二十八日(1234年9月22日),陳太宗上陈承庙号徽宗,諡號開運立極弘仁應道純真至德神武聖文垂裕至孝皇帝,葬龍興府壽陵。天應政平十七年正月(1248年),庙号改為太祖,陵號改為徽陵。.

查看 太上皇和陳承

陈德信

德信,中国南北朝北齐宦官。 齐后主宠信任用陆令萱、穆提婆、高阿那肱、韩长鸾等主宰朝政,宦官陈德信、胡人何洪珍等都参预机要的权柄,各自引荐亲戚朋党,高居显赫的官位。当时宦官得宠者皆封王,败坏国政,挥霍金钱。为所豢鹰犬求仪同、郡君封号,以分干禄。577年,北周大军压境,齐后主禅位给太子高恒,黄门侍郎颜之推、中书侍郎薛道衡、侍中陈德信等劝太上皇帝齐后主到黄河以南一带招募士兵,再作策划;如果不成功,就向南投奔陈朝。得到齐后主同意。.

查看 太上皇和陈德信

陈艺宗

陳藝宗(,,在位:1370年-1372年),名陳暊(),中國明代典籍作陳叔明。越南(大越國)陳朝第九位君主,第五位皇帝明宗之子,封恭定王()。1370年,朝臣廢黜楊日礼(陳朝第八位君主),擁立陳暊即位。1372年,讓位于其弟睿宗,成为太上皇。當時,越南政局困難重重,內有朝中重臣離心及叛乱,外受占婆入侵。為此,陳暊為帝時曾肅清叛亂者,其後亦採取相應措施,以適應時局。而他的外戚黎季犛(日後的胡朝皇帝)在此時逐渐掌握大权。陳暊支撐了大越國政局達四分之一世紀,綜觀這段時期裡,陳朝處於快速衰落的狀態。.

查看 太上皇和陈艺宗

陆令萱

陆令萱(),北齐女官。.

查看 太上皇和陆令萱

暲子內親王

暲子內親王(保延3年四月初八-建曆元年六月廿六,即),為日本第74代天皇鳥羽天皇之女五宮,生母為鳥羽天皇第二任皇后—藤原得子(美福門院)。同母姊叡子內親王、同母妹姝子內親王、同母弟近衛天皇。.

查看 太上皇和暲子內親王

搠思监

搠思监,元朝末年大臣。蒙古族克烈氏,其祖父也先不花,其父亦怜真。元顺帝时中书右丞相。 少年时的搠思监性情宽厚,沉默寡言,人们都以远大之器期望他。其家世代为官,泰定初年,袭长宿卫,为必阇赤怯薛官。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任内八府宰相。元顺帝元统初年,授福建宣慰使都元帅。至元三年(1337年)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掌至京师的漕米海运,当时元朝廷钱粮所用,主要倚重自江南而来的漕运。这年,搠思监被委任全权负责此项事务,他处置果断,措施得力,应运送的300多万石漕米全部按期抵达京师,耗折甚少。至元六年(1340年),迁湖北道肃政廉访使,又改为江浙行省右丞,整顿福建盐法。至正元年(1341年),任山东肃政廉访使、中政使。至正四年(1344年),历任中书参知政事、中书右丞。至正六年(1346年),任御史中丞,翰林学士承旨。至正九年(1349年),任中书右丞。至正十年(1350年),任中书平章政事。至正十一年(1351年),任御史大夫、知枢密院,至正十二年(1352年)以中书平章政事,随丞相脱脱镇压徐州红巾军芝麻李。至正十四年(1354年),统军镇压淮南红巾军。至正十五年(1355年),再为中书平章政事。 至正十六年(1356年),搠思监弹劾左丞相哈麻谋立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为帝,以顺帝为太上皇。哈麻被处死,顺帝任命搠思监为中书左丞相。至正十七年(1357年)为中书右丞相。至正十八年(1358年),加太保。他收受贿赂,匿报军情,卖官鬻爵,声名狼藉。他用私人印造伪钞,后来又杀人灭口,被监察御史燕赤不花所劾,被解职。至正十九年(1359年),为辽阳行省左丞相,至正二十年(1360年),再为右丞相,与资政院使朴不花互相勾结,使顺帝禅位于皇太子,对四方警报、将臣功奏皆匿而不奏。与拥兵在外的中书平章扩廓帖木儿相结,排斥异己,奋其私仇,诬陷他人,使内臣遭陷,外臣失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中书平章孛罗帖木儿称兵犯阙,必欲除搠思监方休,迫顺帝将其交出。顺帝不得已才逮捕他,搠思监被孛罗帖木儿所杀。.

查看 太上皇和搠思监

李峘 (唐朝)

李峘(),唐朝宗室,唐太宗的玄孙,吴王李恪的曾孙,李琨的孙子,信安郡王李祎的长子。 史书未记载生年。李峘性格质厚,做官有美名,以王孙封为赵国公。杨国忠乱政,排斥不附从自己的人。李峘由考功郎中拜睢阳郡太守,以清简为太守之最。唐玄宗入蜀,李峘入行在,为武部侍郎,兼御史大夫。拜蜀郡太守、剑南节度采访使。郭千仞反,李峘和陈玄礼一起讨平,以功加金紫光禄大夫。太上皇唐玄宗还京,改任户部尚书,改越国公。乾元元年(758年),持节都统江淮节度宣慰观察使。都统之号,自李峘开始。次年,宋州刺史刘展有野心,朝廷命刘展为淮南节度使,密诏李峘与扬州长史邓景山对付他。当时刘展强横跋扈,刘展既受诏,即率兵度淮河,李峘、邓景山抵御,在寿春战败,李峘逃到丹阳。贬为袁州司马,在官任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

查看 太上皇和李峘 (唐朝)

李範 (唐朝)

李範,唐朝皇子,本名李隆範,唐睿宗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之弟。.

查看 太上皇和李範 (唐朝)

李璘

李璘(),本名李泽,唐玄宗第十六子,母郭顺仪,封永王。肅宗至德二年(757年)起事,被江西採訪使皇甫铣所擒,正法。.

查看 太上皇和李璘

李蟲娘

李虫娘,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六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之女。母亲曹野那姬。.

查看 太上皇和李蟲娘

李麟 (唐朝)

李麟(),封褒国公,又封兖国公,谥德,唐肃宗年间为宰相,但并非唐肃宗所任,而是肃宗之父唐玄宗所任。.

查看 太上皇和李麟 (唐朝)

李辅国

李辅国(),本名静忠,后赐名护国,又改为辅国,唐肃宗时当权宦官。後自以功高僭主,為唐代宗差人所刺殺。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之一;被册封为王的宦官之一,受封為博陸郡王。.

查看 太上皇和李辅国

李揆

李揆(),字端卿,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中国唐朝官员,唐肃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太上皇和李揆

李渊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开国皇帝及奠基者,在位8年,由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禅位于唐太宗,称号“太上皇”。.

查看 太上皇和李渊

李朝 (越南)

李朝(Nhà Lý),是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因该朝君主姓李而得名,历经九代君主,凡217年。 李朝開創於1009年。該年農曆十一月,前黎朝的左親衞殿前指揮使李公蘊(即李太祖)奪取帝位李公蘊即位的時間,據陳朝時編成的《越史略》記載在己酉年(西曆1009年)十一月。後黎朝編成的《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己酉年十月辛亥日(即十月三十日、西曆11月19日),前黎朝臥朝帝去世,李公蘊於「是月癸丑日」即位。然而該年農曆十月並無癸丑日,十一月二日方為癸丑日。見《越史略》卷中,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578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黎紀·臥朝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201-202頁。中西曆轉換見。,次年改元順天,定都昇龍(今稱河内)。李朝建國後,採取唐朝和宋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模式。在太祖、太宗、聖宗、仁宗四代君主的百餘年間,越南進入了政治集中、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的時期。李朝的治國政策包括興建昇龍城,分封中央軍政諸臣職位,改組地方政治機構,發展佛教,實行科舉制度,改革土地和稅收制度,制定《刑書》以改良法律,對外採取擴張政策等。李朝前半段時期多次與宋朝、真臘、占城發生戰爭,佔領了大片領土。1054年,李圣宗改国号为「大越」,并成为此后越南数个朝代的国号。李英宗時,獲中國宋朝冊封為安南國王,越南從此亦被稱作安南國。李朝在中葉以後逐漸衰弱,國內封建諸侯相互交戰,爭奪權力。李朝晚期,發生了「范猷之亂」、「郭卜之亂」和陳嗣慶、陳承兄弟專權的場面。最後權臣陳守度趁李昭皇年幼,於1225年年底(或1226年初)安排從姪陳煚(陳承之子)「受禪」,取代李氏帝位李昭皇讓位給陳煚的日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越史略》記載在乙酉年(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西曆1225年12月31日)。《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記載在乙酉年(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西曆1226年1月10日),而同書《陳紀·太宗皇帝》,則記載在十二月十二日(西曆1226年1月11日),而兩處都加上「戊寅」。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及《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6頁及321頁。中西曆轉換見。,建立陳朝。.

查看 太上皇和李朝 (越南)

李惠宗

李惠宗(;),諱李旵(),一作李昊旵(),是越南李朝的第八任皇帝。他是高宗之子,1211年至1224年在位。 惠宗有重疾,時有癲狂,常狂飲臥床終日,政事委任外戚陳氏。以陳承為輔國太尉,皇后陳氏堂弟陳守度為殿前指揮使,朝中大小政事由陳守度裁決。惠宗久病無子,皇后僅生二女:長女順天公主嫁陳承之長子陳柳為妻,幼女昭聖公主名李佛金(又名李天馨),僅七歲,惠宗非常喜愛,立為皇太女。1224年惠宗讓位皇太女,随后昭聖公主即位,改元天彰有道,是為李昭皇。年幼無知的新皇帝任陳守度為輔國太尉,陳守度讓其八歲从侄陳煚和昭皇成婚。不久,陳守度逼迫李昭皇讓位於丈夫陳煚,降昭皇為昭聖皇后,改元建中。1226年李惠宗被陳守度弒於真教禪寺,不久李氏宗族又被全部活埋,李朝宗室滅絕。當李朝宗室均被其害死後,又欲讓天下不再懷念李朝,藉口避陳太宗祖父陳李諱,强令天下李姓者改為阮姓,還把李朝改成阮朝。.

查看 太上皇和李惠宗

李斯

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方)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曾任秦朝左丞相,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或說其字通古。 李斯,早年为上蔡郡的小吏,负责掌管文书,后和韓非师从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诸子百家中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李斯学成后进入秦国,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文信侯很赏识李斯,任他做郎官。后劝说秦王政攻灭东方六国,被任命为长史。秦王政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命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国水工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至廷尉。在秦滅六國之戰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尊秦王政称号为皇帝。李斯主张郡县制,反对分封制;又主张焚毁民间所收藏诸子百家之书。李斯还参与了秦朝诸多制度建设,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身,与赵高陷害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为皇帝,后被赵高所害,诛灭三族。.

查看 太上皇和李斯

李憲 (讓皇帝)

李宪(),原名成器。唐朝皇子,睿宗李旦长子。母为睿宗元配肃明刘皇后。本為太子,後讓與其弟李隆基。歷任太子太师、太尉,封宁王。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预朝政,为玄宗所重。能詩歌,通晓音律,尤善击羯鼓、吹笛。死後追谥为让皇帝。.

查看 太上皇和李憲 (讓皇帝)

杨真一

杨真一(),字真一,唐朝妃嬪,出自弘农杨氏。唐玄宗李隆基的淑妃。 她五世祖杨士贵,是隋朝道抚二州刺史、邢国公,观王杨雄的弟弟;高祖杨誉,汾州刺史、静国公,吴王李恪的岳父;曾祖杨崇敬,开府仪同三司、郑国公;祖父杨志诚,使持节太州刺史;父亲杨澂,是兵部郎中、昌宁县伯。叔父杨泚是左武卫将军。兄长杨点、杨默、杨黯,杨点子杨宷,弟弟杨黰、杨黓。 先天初年,杨真一以名家选为太子李隆基的良娣。李隆基即位后,延和元年十月以太上皇李旦的名义,册封杨良娣为淑妃。杨真一为太平公主所荐,太平公主在先天之变中被李隆基赐死后,杨真一请求出家。李隆基同意后,杨真一出家为女道士。天宝八载(749年)六月廿四日,杨真一在长安景云观薨,享年五十八岁。.

查看 太上皇和杨真一

楊善

杨善(),字思敬,北直隸大兴县(今北京市)人。明朝禮部尚書。善辩,曾不理明景帝敕命,以自己的口才說服了瓦剌太師也先,迎回了被俘虜的明英宗。明英宗回國後,又參與奪門之變,復辟了被軟禁的明英宗,贈興濟侯,謚忠敏。.

查看 太上皇和楊善

楚国公主 (唐玄宗)

楚国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六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之女。 获封寿春公主。嫁给了唐肃宗妾室吴氏的兄弟殿中监吴澄(《公主传》作吴澄江),被允许去探望太上皇玄宗。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出家为女道士,德宗赐她法号上善。贞元元年(785年),改封楚国公主。.

查看 太上皇和楚国公主 (唐玄宗)

正子內親王 (嵯峨天皇皇女)

正子內親王(大同四年(810年)-元慶三年3月23日(879年4月18日)),日本平安時代初期皇族女性,嵯峨天皇長女,母皇后橘嘉智子,後嫁叔父淳和天皇為皇后。正子內親王和同母兄仁明天皇因於同年出生,史書又未寫出兩人正確出生日期,因此兩人有可能為雙胞胎。.

查看 太上皇和正子內親王 (嵯峨天皇皇女)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查看 太上皇和武则天

武贤妃

武贤妃可以指:.

查看 太上皇和武贤妃

治天之君

治天之君是日本古代至中世時期對不擔任天皇,但掌握實權的皇族家督的稱謂,通常是上皇或法皇。 治天之君是事實上的日本君主,掌握實權的上皇、以及開設院政的法皇,都被稱為治天之君。與治天之君相對的是在位之君(天皇)。有時治天之君與在位之君同時執掌朝政,例如二條天皇便與後白河法皇並掌朝政。有時天皇無法管理朝政,由治天之君管理國家事務。.

查看 太上皇和治天之君

沙丘之乱

沙丘之亂,或作沙丘宮變,是指戰國時代趙國的一場兵變。趙主父(趙武靈王)與趙惠文王到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遊玩,安陽君公子章趁機發兵攻擊趙惠文王,意圖奪位。公子成和李兌率兵勤王,公子章逃跑,主父竟然原諒並收留了公子章。公子成和李兌殺死公子章後,為了卸責,繼續圍困主父,主父因而餓死。.

查看 太上皇和沙丘之乱

渾忽公主

渾忽公主,西辽末代皇帝耶律直鲁古的女儿,母亲古儿别速(即古儿汗的夫人)。 乃蛮王子屈出律在父亲太阳汗被成吉思汗击败杀死后,逃到西辽。渾忽公主喜欢他,在屈出律投奔西辽三天后就嫁给了屈出律。渾忽公主不戴蒙古人的姑姑冠,而戴汉人的尼可扯。他让屈出律放弃信仰景教,而信佛教。1211年,耶律直鲁古出猎时,驸马屈出律伏兵八千擒获了他,篡其位,袭辽衣冠,尊直鲁古为太上皇,皇后为皇太后,渾忽公主为皇后。1218年,成吉思汗派哲別攻打西遼首都虎思斡耳朵時在屈出律要逃跑時一刀將公主刺死於床上。.

查看 太上皇和渾忽公主

清朝历史

清朝歷史,若从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称汗并建立后金开始,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结束,则历经十二帝,有296年的历史;如果从皇太极1636年称帝并建立大清开始,有276年的历史,相当于明朝;若从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全国开始,有268年的历史。 明朝末期,遼東羈縻衛所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在東北赫图阿拉建國稱汗,國號大金,舉兵反明,將大明視為南朝。162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继承汗位,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称帝,改國號為大清。从此大清成为与大明并立的政权,并将入关作为战略目标。 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定都北京,从此清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并迅速统一了中国。1662年,康熙帝玄燁登基。康熙于1682年平定了「三藩之乱」。 1683年攻取被郑氏盘踞已久的台湾。后来打败了入侵黑龍江流域的沙俄軍隊,1689年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从此確立了中国与沙俄在東北的疆界,奠定了中国版图。然后三征噶爾丹并且創立了多倫會盟巩固了蒙古的稳定,使蒙古成为中国北方的长城。并且協助西藏的達賴七世入藏,加强了对藏区的管理。经济方面,鼓励开荒,减少农民赋税,实行“永不加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雍正帝在位时期,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并设立了军机处。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以管辖西藏事务。并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乾隆帝时期,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1771年厄鲁特蒙古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康雍乾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并且满蒙、满回联系得到加强,稳固了清朝统治。大清帝国达到了全盛时期,也是封建经济的全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1796年,嘉庆帝即位,他执政的二十五年间,统治上较无作为,并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天理教起义,清朝出现了统治危机。1821年,道光帝即位。英国向清朝大量输出鸦片,使清朝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朝社会各阶层深受鸦片毒害。1839年,道光帝决心禁烟,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禁烟。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即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之后,1840年英国对清朝宣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1841年清朝战败求和,1842年与英国签定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历史。 1851年,咸丰帝即位,同年在广西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英法联军于1856年至1860年在美国、俄国的帮助下对清朝宣战,即「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直逼北京,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英法联军攻占并焚毁了圆明园。后清朝被迫于各侵略国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了。 1861年同治帝即位,慈禧太后在恭亲王奕䜣的帮助下「垂帘听政」。洋务派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认识清朝的新变局,主张“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1868年清朝平定了多年的捻乱。左宗棠收复了新疆。1894年清朝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由于甲午一战清朝战败的震撼,1898年光绪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宣布进行变法维新。但这次变法只持续一百零三天,后世称之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朝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1900年以英、美、法、俄、日、德、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进军中国,并攻占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亡西安,史称“庚子之变”。1901年,清朝与列强签定了《辛丑条约》。 清朝统治日益腐败,致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各地组织反清团体,主张暴力推翻清朝。其中,孙中山早在1894年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1905年,孙团结世界各地的革命力量,成立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仅仅两个月,全国就有十八个省宣布独立并支持革命,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2月12日,宣统帝被迫退位,清朝灭亡。自此中国进入共和时期。.

查看 太上皇和清朝历史

清朝大学士列表

清朝大学士列表,旨在列出中国清朝自崇德元年(1636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任大学士。清代大学士品级为正一品,雅称为“相国”,是清朝政府文臣中最高常设职位,相当于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清军入关后,沿袭明朝内阁制度和票拟制度。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顺治帝亲政后,每日前往票本房,大学士掌管票拟,深受信任。顺治十年(1653年),设置内三院汉大学士,各二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内三院更名为内阁。顺治十八年(1661年),恢复三院旧制。康熙九年(1670年),仍改三院为内阁。自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后,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大学士必须充当军机大臣后,才可以参与处理国家政务。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仿照西方建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旧内阁被撤销,大学士另外在翰林院排列次序。 清代,大学士设置为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撤销中和殿大学士,增设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此后,大学士员限为满汉各二。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行政机构。.

查看 太上皇和清朝大学士列表

源賀

源贺(),本姓秃发,本名破羌,鲜卑名贺豆跋,又称驾头拔《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使持节征南大将军宜阳王直勤新成、侍中太尉征东大将军直勤驾头拔、羽直征东将军北平公拔敦及义阳王刘昶,领定、相之众十万,出济、兖,直造彭城,与诸军克期同到,会于秣陵。,后被賜姓源、賜名贺,西平郡乐都县(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人,末代南凉景王禿髮傉檀之子。源贺是南涼到北魏的軍人、政治人物。南凉灭亡后逃到北魏後,仕於同是鮮卑族的北魏,逐渐在北魏文成帝、北魏献文帝年间成为掌握大权的高官,官至太尉,封陇西王,谥号宣。.

查看 太上皇和源賀

朝鮮半島太上王列表

下列列表列舉了朝鮮半島歷代太上王及太上皇的資料。.

查看 太上皇和朝鮮半島太上王列表

朝鮮高宗

朝鮮高宗(;)是朝鲜王朝‎的第26代君主,1897年朝鲜正式宣布脫離清國,建国号为大韓帝國。高宗是大韩帝国開國君主。姓李,諱㷩 ()寫作「李㷩」。「㷩」字為「熙」字的異體字,故而許多中文書籍寫作「李熙」。(;具體详见右表),本名載晃,乳名命福,是兴宣大院君嫡二子,母为骊兴府大夫人闵氏。 1863年,因朝鲜哲宗无子而逝,奉翼宗神贞王后赵氏之命,李㷩入承翼宗大统,封翼成君,12月13日即位。高宗在位期間先後由生父興宣大院君、妻子閔氏等執掌大權,自己並無實權。此時朝鮮正在受到列強的威脅,岌岌可危。國內則因政見不同,分為事大黨和開化黨兩派,互相爭權。 甲午戰爭日本勝利之後,高宗在1897年宣佈朝鮮脫離清朝的朝貢體系,建立大韓帝國,改元光武,因此又別稱「光武帝」()。高宗試圖進行改革,且多次試圖擺脫日本人的控制,但都失敗了。最終在1907年因為海牙密使事件而被日本人逼迫退位,成為太上皇,軟禁於慶雲宮(改名德壽宮)內。 1910年,日本吞併大韓帝國,高宗被封為「德壽宮李太王」。1919年,高宗在德壽宮突然逝世。他的死是朝鮮三一運動的導火線。.

查看 太上皇和朝鮮高宗

月鲁帖木儿 (朵鲁班氏)

月鲁帖木儿,元朝大臣。蒙古族朵鲁班氏,其父肃政廉访使普兰奚。.

查看 太上皇和月鲁帖木儿 (朵鲁班氏)

成肅皇后

成肅皇后(),,南宋孝宗皇后,丹陽人。谢氏年幼孤苦無依,后被翟家收养,因此冒姓翟,后改回原姓谢。長大後被選入宮,原為憲聖太后的侍女,後獲賜咸安郡夫人,宋孝宗即位後晉婉容,其後再晉封為僅次於皇后的貴妃。 謝貴妃敬夫教弟,性儉樸仁慈,衣服由自己親自洗滌。夏皇后逝世后,中宮虛位,孝宗於淳熙三年(1176年)立謝氏為--,親屬等十人獲授官。 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禪位於光宗,謝皇后上尊號壽成皇后。有一次,謝--看不過眼光宗皇后李鳳娘的傲慢無禮作風,便好言規勸李皇后應注重皇后身份,禮儀德體,但李皇后不但不聽,反而諷刺說:「我是官家的結髮夫妻!」由於謝氏是由嬪妃冊為中宮,李鳳娘此言是在諷刺謝皇后身份卑微,謝皇后大怒,將此事告知孝宗,孝宗於是決定廢黜李鳳娘,召來朝臣商議廢--一事,但史浩認為光宗才剛登基,若立即廢--或會引起人們議論,不利於大局,堅決反對廢--一事,而孝宗又已經退位為太上皇,得不到很多大臣的支持,廢--一事便因此不了了之。 孝宗死後,謝氏被尊為皇太后,趙汝愚、趙彥逾、韓仛冑、徐誼、郭杲等大臣不滿宋光宗、李鳳娘,在獲隆慈太皇太后支持下,逼迫宋光宗內禪,宋光宗、李鳳娘因而被稱為太上皇,太上皇后。 慶元初年謝氏加號惠慈,慶元六年尊為太皇太后,嘉泰二年(1202年)加晉封慈佑太皇太后,嘉泰三年崩逝,諡號成肅,與孝宗合葬於永阜陵。宋寧宗在成肅謝皇后去世後恩賜其弟謝淵金二千兩、錢十萬緡、田十頃,後封和國公。.

查看 太上皇和成肅皇后

戴異

戴異,东汉沛国人。 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沛国人戴异得到一个黄金印,没有文字,遂和广陵人龙尚等人一起祭井,伪造天降的符书,自称为太上皇。事发后,被汉朝廷逮捕诛杀。.

查看 太上皇和戴異

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實錄》“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是明朝的第6代與第8代皇帝;最初使用正统(1436年-1449年)年号,復位後使用天顺(1457年-1464年)年号,在位22年。.

查看 太上皇和明英宗

新豐縣 (漢朝)

新豐縣,秦代時名麗邑縣(或作酈邑),治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灞橋街道舊劉家村一帶,秦朝末年(前206年),劉邦入主關中。項羽為征奪關中,率領40萬大軍,與劉邦10萬大軍在此處對峙,鴻門宴即發生於此。 劉邦統一天下定都長安之後,尊劉太公為「太上皇」。劉太公卻不大喜歡長安,「思東歸」於老家「豐」地。劉邦為解其父思念故土,於是就在驪邑縣附近為他新建一個「豐」地,並改名新豐縣,將豐縣居民全部遷到「新豐」居住,新豐設置與古豐縣完全一樣,仿照古豐老家所建,留有“雞犬認戶,人識其家”之說。 漢代均屬司隸京兆尹。三國以後屬雍州、京兆郡。唐朝天寶七載(748年)廢新豐縣,併入會昌縣。.

查看 太上皇和新豐縣 (漢朝)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即文昌武烈梓潼帝君,簡稱梓潼帝君、文昌君,是保護文運與考試的神祇。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可見南方文昌帝君信仰之盛。文昌帝君是蜀王張育、梓潼神亞子與文昌星君等三個神靈合併而成的神明。時人認為「蜀王張育」即為梓潼神「亞子」的轉世化身,梓潼神為文昌星君轉世,三神合併,故稱其「張亞子」,受士人學子敬奉。文昌帝君與大魁帝君、朱衣帝君、純陽帝君、關聖帝君,合稱為「五文昌」。 巴蜀地區(今四川、重慶),認為文昌帝君為武神、境主神、克瘟之神。.

查看 太上皇和文昌帝君

斛斯文略

斛斯文略,中国南北朝北齐政治人物,匈奴族。 齐后主时,斛斯文略官至侍中。北齐、北周战争不断,有时也有和解时期。天统四年(568年)八月,北齐向北周请和,北周宇文护派军司马陆程出使北齐聘问。九月初四,北齐太上皇帝高湛(齐武成帝)派侍中斛斯文略回访北周聘问。.

查看 太上皇和斛斯文略

无上皇

無上皇,是中国古代及东亚国家在君主制度中的最高虚位,位在太上皇之上,理論上是太上皇的父親,皇帝的祖父。(自称孤) 君主在經過禪讓後成為太上皇,而其繼位者若是再退位,則繼任者昇為太上皇,而原本的太上皇則升為地位最高的無上皇,近似於女性的皇太后與太皇太后。不過相較之下,在各國歷史中無上皇出現的頻率比太皇太后更少。.

查看 太上皇和无上皇

日本天皇列表

一般相信,日本自古以來未曾改朝換代,始終為皇室一系(號稱「萬世一系」),但開始幾位天皇的事蹟來自傳說、神話,從第十代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確認實際存在,自第十五代應神天皇開始歷史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查看 太上皇和日本天皇列表

日本後宮制度

日本後宮,此頁面說明的是日本天皇過去曾存在後宮制度。 飛鳥時代時的文武天皇,其臣藤原不比等所編纂的大寶律令中的「後宮官員令」為依據,是以往昔天皇的後宮為基礎,再使之更加制度化。.

查看 太上皇和日本後宮制度

摩崖紀功文

《摩崖紀功文》本條目名稱「摩崖紀功文」,依據黃文樓、耿慧玲主編《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二集陳朝》收錄的《摩崖紀功文》(見該書281頁),並有提出若因應文中內容,若以「征哀牢紀功摩崖」為題似更明確(見該書289頁)。此外,19世紀早期阮朝人裴輝璧所編的《皇越文選》卷之七裡,名稱寫成「磨崖紀功文」。(越南語:Ma Nhai kỷ công bi văn),是越南陳朝時期刻寫的摩崖銘文,內容以漢字寫成,刻於乂安省,刻寫時間有不同說法,古代史籍稱是開祐六年(1334年),該銘文本身稱是開祐七年(1335年)。該文內容是紀錄陳朝政府出兵鄰近的哀牢人,後世學術界亦有對它作整理及研究。.

查看 太上皇和摩崖紀功文

慈懿皇后

慈懿皇后(),李姓,諱鳳娘 ,本籍安陽(今河南安陽),父親是李道,官慶遠軍節度使。她是宋光宗皇后、趙挺、宋寧宗趙擴生母,同時是文安公主、和政公主、齊安公主的繼母。.

查看 太上皇和慈懿皇后

景泰帝

明代宗朱祁鈺(),或稱景泰帝,年號景泰,明憲宗追諡其為「恭仁康定景皇帝」,弘光帝上庙号「代宗」,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明朝第7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明宣宗皇次子,母親是賢妃吳氏。.

查看 太上皇和景泰帝

晉惠帝

晋惠帝司马衷(),字正度,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西晋的第二位皇帝,290年至307年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惠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晉惠帝」。在他的统治期间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走向灭亡。.

查看 太上皇和晉惠帝

晋阳起兵

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是隋朝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县,隋炀帝建有晋阳宫)留守、唐国公李渊在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夺取长安,为次年建立唐朝奠定基础的事件。.

查看 太上皇和晋阳起兵

1千纪

1千纪,或称第1个千年,是指从西元1年至1000年间的这一千年,1千纪开始于公元1年(或称公元元年),因为公元纪年中没有0年。 本千紀初中國歷史上為西漢末,8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但經十餘載旋即被推翻,25年漢光武帝劉秀即位,經幾年統一新莽篡位後割據之局面。 然而,經百餘年後東漢末再度進入割據之局面,220年曹丕篡漢建曹魏,三國時代開始。221年劉備在蜀地建蜀漢,263年曹魏滅之;222年孫權在東南建孫吳,最終280年被265年晉武帝司馬炎篡魏建的西晉所滅,三國結束,進入大一統的西晉。但大一統的西晉不久經八王之亂的內憂及五胡亂華的外患,於317年晉室南遷至長江中下游一帶,由晉元帝司馬睿建東晉,而北方就處於五胡十六國時分時合的割據狀態。 420年宋武帝劉裕篡東晉建劉宋,南朝始。繼劉宋後,479年齊高帝蕭道成篡劉宋建南齊,502年梁武帝蕭衍篡南齊改國號為梁(史稱南梁),557年陳霸先篡南梁建陳,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為南朝。而北方於439年(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期間)由386年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所建的北魏統一北方,北朝始。534年北魏分東魏、西魏,550年北齊文宣帝高洋篡東魏建北齊,557年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篡西魏建北周,更於577年滅北齊,統一了北方與西南。 581年隋文帝楊堅篡北周建隋,北朝結束。過幾了年,先并入西梁(555年由西魏支持下由宣帝蕭詧建立的),589年隋滅陳,南朝結束。 1千纪的早期是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古典时代晚期是一个大转变的时期,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是欧洲的中世纪前期。在4世纪和7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分别达到鼎盛时期。1千纪的最后时期,欧洲向中世纪中期转变。世界人口是上一个千年的3倍但是曲线演变的发展,全世界大约有2亿至2亿8880万人。.

查看 太上皇和1千纪

1月9日

1月9日是公历年的第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6天(闰年是357天)。.

查看 太上皇和1月9日

3月20日

3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9天(闰年第8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6天。.

查看 太上皇和3月20日

亦称为 上皇,太上皇帝。

中御門天皇中國君主世系圖列表中國太上皇列表中国历史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華人民共和國審查辭彙列表临朝称制主席主父世襲親王家万安公主 (唐朝)万年县 (汉朝)九条兼实平成幸子女王乾隆乾隆帝义宁亞爾斯蘭戰記角色列表京师保卫战京都市京都御所任知古仙洞弘光帝張去為何异征夷大將軍徐正御筆匾額德妃後陳朝後櫻町天皇土木之变圣宗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列表刘娘子刘邦嘉庆帝呂光咸宜公主和珅唐太宗唐宪宗唐玄宗唐睿宗唐隆之變唐肅宗唐朝唐昭宗冯小怜内禅军机大臣列表內親王六條天皇兴安 (明朝)元獻皇后先天之變皇女玄珍公主玄武门之变王嬪 (北齊武成帝)王仲先王德謙王缙禅让制秦太上皇秦始皇秦桧积善太后符婕妤 (宋光宗)簡定帝绍熙内禅田令孜甘露殿牛昭容盧嬪 (北齊武成帝)白河天皇隆兴北伐隆武帝隋恭帝隋朝韓侂冑莊憲皇后莫登庸莫敬寬莫敬恭菊儿别速靈元天皇靖康之变行幸 (日本)裴寂西面武士馬嬪 (北齊武成帝)馬得臣馮智戴马嵬驿之变高力士高仁光高仁英高廓高贞魏献文帝费斗斤越南君主世系圖列表越南太上皇列表越南歷史足利義滿趙偲趙㮙趙俁趙栩趙榛黎維祊黎熙宗黎裕宗黃幡綽黃鑑齐武成帝霍邑之战胡季犛胡皇后 (北齐武成帝)胡漢蒼胡朝赵彦昭赵恺赵杞 (宋朝)赵武灵王薛平貴董德妃蓋登脫歡 (鎮南王)鄭梉重庆市重光帝長恨歌老人政治耶律直魯古耿南仲院政陳守度陳仁宗陳廢帝 (越南)陳國瑱陳玄禮陳睿宗陳煚陳聖宗陳順宗陳裕宗陳興道陳英宗陳柳陳源 (宦官)陳朝 (越南)陳明宗陳憲宗陳承陈德信陈艺宗陆令萱暲子內親王搠思监李峘 (唐朝)李範 (唐朝)李璘李蟲娘李麟 (唐朝)李辅国李揆李渊李朝 (越南)李惠宗李斯李憲 (讓皇帝)杨真一楊善楚国公主 (唐玄宗)正子內親王 (嵯峨天皇皇女)武则天武贤妃治天之君沙丘之乱渾忽公主清朝历史清朝大学士列表源賀朝鮮半島太上王列表朝鮮高宗月鲁帖木儿 (朵鲁班氏)成肅皇后戴異明英宗新豐縣 (漢朝)文昌帝君斛斯文略无上皇日本天皇列表日本後宮制度摩崖紀功文慈懿皇后景泰帝晉惠帝晋阳起兵1千纪1月9日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