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大鼻龍科

指数 大鼻龍科

大鼻龍科(Captorhinidae)又譯狹鼻龍科,別名杯龍類(Cotylosauria),是最早、最原始的爬行動物之一。.

目录

  1. 22 关系: 原大鼻龍屬大鼻龍屬大鼻龍科大鼻龍目始大鼻龍屬山獵蜥屬二叠纪圖林根窗龍屬前稜蜥亞目副爬行動物Captorhinidae羊膜動物真爬行動物爬行动物甘肅鼻龍屬盧默龍屬盧默龍類鋏龍屬楊氏蜥屬歐文蜥屬正南龜屬沙地歐龍屬

原大鼻龍屬

原大鼻龍屬(屬名:Protocaptorhinus)是種早期、原始爬行動物,屬於大鼻龍科。 正模標本(編號MCZ 1478)是一個部份頭顱骨,發現於美國德州的Petrolia組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二疊紀早期。在1973年,這化石被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普氏原大鼻龍(P.

查看 大鼻龍科和原大鼻龍屬

大鼻龍屬

大鼻龍屬(學名:Captorhinus)又名狹鼻龍,是種史前爬行動物,屬於大鼻龍科,生存於二疊紀,化石發現於北美洲。大鼻龍的體型小,身長估計約40公分。 大鼻龍的屬名是由拉丁文的捕捉者(captio)與古希臘文的鼻子(rhino)所組成。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命名這動物時,認為這動物會用彎曲的前上頜骨捕抓獵物。 一個未成年的標本,曾被建立為Bayloria屬,被歸類於盤龍目的始蜥科。 File:Captorhinus aguti p.jpg|大鼻龍的化石,出土於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下二疊紀地層(2.99億到2.7億年前) File:Captorhinus.JPG|大鼻龍的頭.

查看 大鼻龍科和大鼻龍屬

大鼻龍科

大鼻龍科(Captorhinidae)又譯狹鼻龍科,別名杯龍類(Cotylosauria),是最早、最原始的爬行動物之一。.

查看 大鼻龍科和大鼻龍科

大鼻龍目

大鼻龍目(Captorhinida),是早期爬行動物的雙重並系群。傳統上由下列幾科組成:.

查看 大鼻龍科和大鼻龍目

始大鼻龍屬

始大鼻龍屬(學名:Eocaptorhinus)是種史前爬行動物,生存於二疊紀。牠們的頭部平坦、呈三角形,背部高聳。始大鼻龍是大鼻龍的近親,有學者主張牠們是相同物種。始大鼻龍的身長約30公分。.

查看 大鼻龍科和始大鼻龍屬

山獵蜥屬

山獵蜥屬(學名:Orovenator)是新雙孔類爬行動物,化石發現於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地質年代相當於二疊紀早期的薩克馬爾階。目前已發現兩個部分頭顱骨。正模標本(編號OMNH 74606)是一個口鼻部與下頜,另一個標本(編號OMNH 74607)則是顱頂、脊椎、顎部骨頭。在2011年,Robert R.

查看 大鼻龍科和山獵蜥屬

二叠纪

二叠纪(Permian)是约2.9~2.5亿年前古生代的最后一个地质时代,在石炭紀、三叠紀之間。定义二叠纪的岩石层是比较分明的,但开始、结束的精确年代却有争议。其不精确度可达数百万年。以往,二叠纪为二分,目前二叠纪使用三分法:Cisuralian、Guadalupian、樂平世(Lopingian)。Permian源自俄罗斯的彼尔姆州。中文译为二叠纪一說是在德國的同年代地層的上層是镁质灰岩,下層是紅色砂岩之故。.

查看 大鼻龍科和二叠纪

圖林根窗龍屬

圖林根窗龍屬(屬名:Thuringothyris)是大鼻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二疊紀早期的德國。 正模標本(編號MNG 7729)是一個關節連接、保存良好的頭顱骨,以及部分身體骨骼。編號MNG 10652是一個保存狀態差的頭顱骨、以及部分脊柱。編號MNG 10647是關節脫落的頭顱骨、身體骨骼,來自於至少四個個體。編號MNG 10183標本是一個稍微遭到壓碎的頭顱骨、身體骨骼。編號MNG 11191標本是一個保存狀態差的頭顱骨、部分四肢。這些標本都發現於德國圖林根森林的Bromacker採石場,來自於塔巴伯格組(Tambach Formation)地層的最上層,地質年代約2億8400到2億7950萬年前,相當於二疊紀早期的阿爾丁斯克階。 在1991年,Jürgen A.

查看 大鼻龍科和圖林根窗龍屬

前稜蜥亞目

前稜蜥亞目(Procolophonia)是一群已滅絕草食性爬行動物,生存於二疊紀中期到三疊紀末期。牠們原本被分類在杯龍目(最近被重命名為大鼻龍目)裡的一個亞目,但現在被認為是副爬行動物裡的一個演化支。牠們與其他二疊紀的類似蜥蜴的爬行動物有親密的關連,例如:米勒古蜥科、波羅蜥科、Acleistorhinidae科、蘭炭鱷科(Lanthanosuchidae)、夜守龍科,牠們全被分類在無孔亞綱或副爬行動物(相對於真爬行動物)。.

查看 大鼻龍科和前稜蜥亞目

副爬行動物

副爬行動物(Parareptilia)是爬行動物的一個演化支或是亞綱,根據不同的定義,範圍為已滅亡的原始無孔爬行動物,或是無孔亞綱的另一名稱。這兩個範圍的效用,取決於龜鱉目在生物演化史上的地位,副爬行動物與其它爬行類的關係仍然未確定。.

查看 大鼻龍科和副爬行動物

Captorhinidae

#重定向 大鼻龍科.

查看 大鼻龍科和Captorhinidae

羊膜動物

羊膜動物(Amniota)是一群四足脊椎動物,包括合弓類動物(哺乳類與似哺乳爬行動物)與蜥形類(含爬行動物、鳥類)。羊膜動物藉由產卵、胎生等方式繁衍,胚胎由多層膜來保護。在真獸類哺乳動物,更演化出羊膜來包覆胎兒。羊膜動物與兩棲動物的差異在於保護胚胎的膜,與缺乏幼體變形為成體的階段。 根據較廣泛的定義,第一個羊膜動物是Casineria kiddi,生存於3億4000萬年前,屬於爬行形類(Reptiliomorpha),外表類似小型蜥蜴。羊膜動物的蛋可處在遠離水的環境,使牠們可遷移入更乾燥的環境。羊膜動物的蛋可以交換空氣並排放廢物,使蛋與羊膜動物往更大尺寸的趨勢演化發展。羊膜動物散佈於全球,並成為優勢陸地動物。羊膜動物主要分為兩個演化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合弓類動物是Protoclepsydrops,生存於3億2000萬年前,而最古老的蜥形類動物可能是古窗龍,生存於賓夕法尼亞紀中期,約3億1200萬年前到3億600萬年前。.

查看 大鼻龍科和羊膜動物

真爬行動物

真爬行動物(学名:Eureptilia)是蜥形綱的兩個主要演化支之一,另一個是副爬行動物(或稱無孔亞綱)。真爬行動物包括所有雙孔亞綱,還有許多石炭紀與二疊紀的原始爬行類(原先被分類在無孔亞綱裡的杯龍目)。 原始真爬行動物非常小,外表類似蜥蜴,可能在古生代在地表上獵食昆蟲為生。雙孔亞綱是惟一生存過二疊紀的真爬行動物。真爬行動物的定義是頭骨有縮小的上枕骨、橫骨、橫枕骨,以上不再與眶後骨連結。.

查看 大鼻龍科和真爬行動物

爬行动物

行綱(学名:Reptilia)动物通稱爬行動物、爬行類、爬蟲類,是一類脊椎動物,屬於四足總綱的羊膜動物,是包括了龟、蛇、蜥蜴、鳄、鸟类及史前恐龙等物种的通称。 本分类过去傳統上包含了史前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却没有包含恐龙及似哺乳爬行动物的现存后代——鸟类及哺乳类,而使其成为并系群。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鳄鱼与鸟类的关系更亲近,因此,现代爬行動物必须包含鸟类才能组合成单系群,再与合弓纲组成单系群羊膜动物,因此有学者一度提出以蜥形綱取代传统的爬行纲,无论如何,也有分类学者选择重新定义爬行纲,即将鸟类包含进来,而原本归类于此的古合弓类则剔除出去,使本分类成为有效的单系群分类。 除了鸟类归类于鸟纲,其他現存的爬行動物都包含在以下4個目:.

查看 大鼻龍科和爬行动物

甘肅鼻龍屬

肅鼻龍屬(屬名:Gansurhinus)是種早期、原始爬行動物,屬於大鼻龍科的Moradisaurinae亞科,生存於二疊紀中期的中國。在2011年,Robert R. Reisz等人將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青頭山甘肅鼻龍(G.

查看 大鼻龍科和甘肅鼻龍屬

盧默龍屬

盧默龍屬(屬名:Romeria)是種早期、原始爬行動物,屬於大鼻龍科,化石發現美國德州的二疊紀晚期地層。 正模標本(編號MCZ 1480)是一個保存良好的頭顱骨,發現於德州的阿徹城組(Archer City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約2億9900萬到2億9460萬年前,相當於二疊紀早期的阿瑟爾期到烏拉爾期。在1937年,古生物學家Llewellyn Ivor Price敘述、命名這個化石,模式種是德州盧默龍(R.

查看 大鼻龍科和盧默龍屬

盧默龍類

盧默龍類(学名:Romeriida)是爬行動物的一個演化支,包含已滅絕的古窗龍(屬於原古蜥科)與雙孔亞綱。在1995年,M.

查看 大鼻龍科和盧默龍類

鋏龍屬

鋏龍屬(學名:Labidosaurus)是種史前爬行動物,生存於二疊紀,身長約75公分。化石發現於美國德州。 鋏龍非常原始,身體笨重,外形類似蜥蜴,頭部大。不同於其他大鼻龍科,鋏龍具有銳利的單排圓錐狀牙齒,被推測是雜食性動物,以昆蟲或其他有硬殼的動物為食,或者是堅硬的植物。 在2001年,一個鋏龍下頜被發現曾有骨頭發炎的病症。這是已知最早被發現有骨髓炎的陸地脊椎動物。科學家推測,這可能因為齒骨的牙齒斷裂,導致牙髓腔接觸到細菌。鋏龍與其他進階型大鼻龍科動物,牙齒深植於頜部骨頭,因此牠們的牙齒替換時,速度較慢。因此斷裂牙齒可能長期接觸到口腔裡的細菌,造成感染。.

查看 大鼻龍科和鋏龍屬

楊氏蜥屬

楊氏蜥屬(學名:Youngina)是已滅絕雙孔亞綱爬行動物的一屬,生存在晚二疊紀的南非,化石發現於波弗特群(Beaufort Group)的Tropidostoma集合帶到二齒獸集合帶(Dicynodon Assemblage Zone)。 楊氏蜥與其它近親組成楊氏蜥科(Younginidae),是始鱷目的主要演化支。始鱷目是羅伯特·布魯姆(Robert Broom)在1924年所提出。但是,始鱷目已經成為「未歸類物種集中地」,包含許多生存於晚石炭紀到始新世間的原始雙孔類爬行動物,彼此的親緣關係相當遠。在1947年,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建立楊氏蜥形目,包含楊氏蜥科與其少數的近親,用來取代始鱷目。楊氏蜥形目生存在二疊紀到三疊紀。 目前已經發現數個楊氏蜥的標本,其中數個標本原本被建立為其他屬,例如Youngoides、Youngopsis,但目前都被發現與楊氏蜥是相同動物。在20世紀初期,楊氏蜥的正模標本曾經過簡略的研究。Youngoides romeri最初是楊氏蜥的一個新種,之後被建立為新屬,Acanthotoposaurus。目前也是楊氏蜥的一個次異名。 在過去研究歷史中,楊氏蜥被認為最近親是盔齒龍,坦噶蜥科(霍瓦蜥、坦噶蜥、沙地歐龍、肯亞蜥)則是親緣關係較遠的近親,都被歸類於楊氏蜥形目。但是,目前還沒有楊氏蜥形目的種系發生學研究,牠們可能不是一個單系群,可能是並系群。盔齒龍可能與其他楊氏蜥形目物種是近親,而離楊氏蜥的關係較遠。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Robert R.

查看 大鼻龍科和楊氏蜥屬

歐文蜥屬

歐文蜥屬(學名:Owenetta)是已滅絕副爬行動物的一屬,屬於前稜蜥形目的歐文蜥科,化石發現於南非卡魯盆地的波弗特群(Beaufort Group)地層。大部分前稜蜥形目生存於三疊紀晚期,但歐文蜥的生存年代橫跨二疊紀晚期的吳家坪階、長興階,以及三疊紀最早期的印度階。但是,三疊紀早期的歐文蜥,可能屬於另一個新屬。歐文蜥是歐文蜥科的模式屬,與其他近親的差異在於:上顳骨的後段有側向凹處、頂骨的環繞松果孔部分凹陷。.

查看 大鼻龍科和歐文蜥屬

正南龜屬

正南龜(學名:Eunotosaurus)是副爬行動物的一屬,生存於二疊紀中期的南非,在過去的古生物學裡,曾長期被認為是史前爬行動物與現代烏龜的遺失連結,曾長期被認為是最原始的龜鱉目。 正南龜的化石發現於南非卡魯超群(Karoo Supergroup),地質年代相當於二疊紀中期的開匹坦階。許多化石的肋腔類似現代烏龜、稍微不易彎曲,因此正南龜被認為會以類似烏龜的方式行走。肋骨非常寬廣而平坦、前後肋骨互相接觸,因此正南龜的身體寬廣,外形類似具有龜殼的烏龜。此外,正南龜的脊椎數量、脊椎大小、脊椎結構非常類似某些現代烏龜。儘管正南龜的身體外形類似現代烏龜,牠們的頭顱骨有許多原始特徵,類似原始無孔亞綱爬行動物。目前古生物學界將正南龜歸類於副爬行動物演化支,不再普遍認為是烏龜的史前遠祖。正南龜的脊椎構造、寬廣肋骨,被認為是跟龜鱉目的平行演化結果。.

查看 大鼻龍科和正南龜屬

沙地歐龍屬

沙地歐龍屬(屬名:Thadeosaurus)是已滅絕雙孔亞綱爬行動物的一屬,屬於始鱷目。沙地歐龍生存於二疊紀晚期的馬達加斯加。 沙地歐龍的外表類似蜥蜴,身長約60公分(2呎),其中有2/3部分屬於長尾巴。沙地歐龍擁有長腳趾,尤其是後腿的腳趾,讓牠們外表類似蜥蜴。這些特徵改變了沙地歐龍的行走方式,因為當腳掌抬離地面時,腳趾仍留在地面上,允許牠們有更大的步伐。強壯的胸骨增加了前肢的力量,這使得沙地歐龍成為善於奔跑者。 以下演化樹來自於2011年的早期雙孔亞綱演化研究:.

查看 大鼻龍科和沙地歐龍屬

亦称为 杯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