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大陆军

指数 大陆军

大陆军(Continental Army)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英属北美殖民地军事力量,于1775年6月14日根据第二次大陆议会的决议建立,使美國獨立運動有了革命武力對抗英國軍隊。在整个战争期间,乔治·华盛顿擔任大陸軍总司令。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根据《巴黎和约》,大陆军大部分军队解散,仍然保留的一部分军队成为后来的美国陆军。.

148 关系: 加拿大戰役基普灣登陸戰埃德蒙·伦道夫卡尤加人卡齐米日·普瓦斯基古弗尼尔·莫里斯塞缪尔·奥斯古德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多徹斯特高地爭奪戰大卫·布瑞利大炮遠運大陆会议威士忌暴乱威廉·尤斯蒂斯威廉·琼斯 (1760年出生)威廉·菲臘斯威廉·麥斯威安德鲁·杰克逊密苏里州各县列表小约翰·阿姆斯特朗巴寧的西門·菲沙巴利·聖烈治丹尼爾·希治閣丹尼爾·摩根三河市之戰乔治·华盛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亚伯拉罕·鲍德温亚拉巴马州行政区划亞伯拉罕平原戰役亨利·诺克斯亨利·迪尔伯恩亨利·李三世库尔珀组库斯县 (新罕布什尔州)以色列·普特南伊頓·阿倫伍德福德縣 (肯塔基州)弗吉尼亚殖民地弗朗西斯·纳什彌敦內爾·格連德裔美国人保羅·漢密爾頓 (政治人物)俄亥俄州行政区划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傑佛遜·戴維斯哥伦比亚大学哈林高地戰役哈扬·所罗门国父...Code Geass世界觀設定及專有名詞列表矮山戰役理查德·巴塞特理查德·蒙哥马利第一代多爾切斯特男爵蓋伊·卡爾頓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第一代瑟洛男爵爱德华·瑟洛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糧草戰爭納什縣 (北卡羅萊納州)紐堡市 (紐約州)紐約及新澤西戰役約克鎮約克鎮圍城戰役約翰·史塔克約翰·伯戈因約瑟·布蘭特约翰·沙利文约瑟夫·哈伯沙姆纽约州行政区划线列步兵罗伯特·史密斯罗伯特·豪罗伯特·格雷 (探险家)美國獨立紀念館美國海軍船艦命名常規美国历史美国陆军美国武装部队旗帜美国总统列表羅拔·麥高瑞典-美國關係瓦庫爾島戰役田纳西州行政区划特倫頓戰役白原戰役聖皮埃爾之戰聖讓恩堡圍城戰華盛頓堡攻城戰華盛頓的神化菲力·斯凱勒詹姆斯·麦克亨利詹姆斯·霍根 (美国军人)詹姆斯·摩尔魁北克戰役 (1775年)貝德福縣 (田納西州)贝内迪克特·阿诺德费城胡椒羹黑森傭兵霍雷肖·蓋茨范德堡縣 (印地安納州)阿瑟·聖克萊阿遜平克溪戰役阿諾德遠征魁北克蒂莫西·皮克林邦德溪戰役邦克山戰役邦联条例長岬之戰長島會戰腓特烈·李德塞色達斯之戰艾萨克·谢尔比老州议会大厦W·E·B·杜波依斯查尔斯·斯科特查爾斯頓圍城戰杰思罗·萨姆纳格林维尔 (田纳西州)比肯 (纽约州)沃克斯華戰役沛爾岬之戰波士頓戰場法美同盟法拉盛湯瑪斯·希基湯馬士·密夫林本傑明·林肯本杰明·汤普森,伦福德伯爵海龜號潛艇斯塔腾岛战役斯塔滕島和議斯特靈勳爵威廉·亞歷山大新奥尔良新罕布什尔州行政区划新泽西州各县列表新澤西州起義攻占提康德羅加堡愛德華·漢德愛德華茲堡拉法耶特银元普林斯顿战役12月31日12月5日1776年紐約大火1789年美国总统选举1月2日8月27日 扩展索引 (98 更多) »

加拿大戰役

加拿大戰役(Canadian campaign),或稱為遠征加拿大及入侵加拿大(Invasion of Canada),是指1776年至1777年間、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北美反叛民兵及美國攻打英國魁北克省的連串戰事。 1775年4月,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爆發,的反叛者與英國開戰,並在5月指派民兵攻佔提康德羅加堡,干擾麻薩諸塞與英屬魁北克省之間的通訊。當時大陸會議希望阻止英國由魁北克省南下進攻,並且相信魁北克省居民會呼應叛亂,最後決定派軍進侵魁北克。 1775年9月,大陸軍兵分兩路北伐。西路軍隊沿尚普蘭湖北上,在11月攻陷聖讓恩堡,並佔據蒙特利爾;至於東路軍則由班奈狄克·阿諾德帶領遠征魁北克。兩支軍隊會合後,在12月開始魁北克圍城戰役,卻在攻城戰遭到失敗,及後只能勉強繼續圍城。 1776年5月,英國援軍開始從海路抵達魁北克市,飽受戰損及疫病困擾的大陸軍只好解除圍城,雙方形勢逐漸逆轉。6月英軍發動反攻,並在三河市之戰取勝,將大陸軍趕回尚普蘭湖。同年10月,英軍在瓦庫爾島戰役摧毀美軍大部分的水上艦艇,美國喪失入侵加拿大的能力,加拿大戰役就此告終。當時美國在紐約戰場遭受重創,英軍若從尚普蘭湖一舉南下,則美國革命有瓦解之憂。不過蓋伊·卡爾頓爵士為免在寒冬南征,而把軍隊撤回魁北克過冬。要到1777年,英軍才發動薩拉托加戰役,沿尚普蘭湖南侵。.

新!!: 大陆军和加拿大戰役 · 查看更多 »

基普灣登陸戰

基普灣登陸戰(Landing at Kip's Bay),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發動的一場登陸戰,發生於1776年9月15日。 長島會戰後,大陸軍撤回曼哈頓島,但在撤離紐約市一事上仍然猶豫不決。至於英軍也沒有即時包圍大陸軍,以至延誤戰機。9月11日,英國與美國代表舉行斯塔滕島和議,但未有成果。翌日英軍開始部署攻打曼哈頓島,而喬治·華盛頓終於獲得其他將軍支持,陸續把軍隊撤退到曼哈頓島中部的哈林高地。 9月15日,英軍在曼哈頓島東面的登陸,駐守的康涅狄格州民兵潰散而逃。接著英軍兵分兩路,一路往南佔領紐約,另一路則往北追截美軍。以色列·普特南的部隊僥倖避過英軍,成功撤回哈林高地。英軍在同日佔領紐約市後,何奧下令軍隊休整,等待更多援軍登陸。不過一支英國偵察步兵卻在9月16日與美軍交火,並引發哈林高地戰役。.

新!!: 大陆军和基普灣登陸戰 · 查看更多 »

埃德蒙·伦道夫

埃德蒙·詹宁斯·伦道夫(Edmund Jennings Randolph,),美国律师、政治家,曾任弗吉尼亚州州长(1786年-1788年)、美国司法部长(1789年-1794年)和美国国务卿(1794年-1795年)。 R Category:美國聖公宗教徒 Category:英格蘭裔美國人 Category:弗吉尼亚州州长 Category:維吉尼亞州眾議員 Category:弗吉尼亚州律师 Category:18世纪美国政治家.

新!!: 大陆军和埃德蒙·伦道夫 · 查看更多 »

卡尤加人

卡尤加人 (卡尤加語: Guyohkohnyo or Gayogohó:no’),意即「在沼澤中航行獨木舟的人」。操卡尤加語的易洛魁系美洲原住民,是易洛魁聯盟的五個初始部族之一。傳統領地座落於五指湖周邊區域及卡尤加湖一帶,介於其鄰邦奧內達加人領地以西、塞內卡人領地以東。現有人口將近4900人分布於奧克拉荷馬州、約450人分布於紐約州,另有大約200名卡尤加人與紐約州西部的塞內卡族共居。他們是易洛魁聯盟的原始成員,分布位置在聯盟中央偏西的位置。卡尤加人以泛靈論及薩滿信仰為主。.

新!!: 大陆军和卡尤加人 · 查看更多 »

卡齐米日·普瓦斯基

卡齐米日·普瓦斯基(Kazimierz Pułaski,全名卡齐米日·米哈乌·瓦茨瓦夫·维克多·普瓦斯基,Kazimierz Michał Wacław Wiktor Pułaski,在美国通常写为Casimir Pulaski,1745年3月4日—1779年10月11日),希莱波夫龙氏族,波兰士兵,贵族,政治家,被尊为“美利坚骑兵之父”。 普瓦斯基出身波兰有地贵族,是巴尔联盟的指挥官。巴尔联盟试图令波兰立陶宛联邦脫離俄罗斯的统治。起义失败后,普瓦斯基移居北美,成為军事冒险者。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他曾救了乔治·华盛顿的性命,成了大陆军的一位将军。最後在萨瓦纳围攻战中死于伤口恶化。.

新!!: 大陆军和卡齐米日·普瓦斯基 · 查看更多 »

古弗尼尔·莫里斯

古弗尼尔·莫里斯(Gouverneur Morris,),是一名美国政治家、美国开国元勋和外交官(美国驻法大使)。他代表宾夕法尼亚出席1787年的美国制宪会议。他也是美国《联邦条款》的签署人之一。莫里斯也参与到美国宪法的大多数条款的起草工作中,并成为宪法签署者之一。他被广泛认为是宪法序言作者,并被称为“宪法的书法家”。在那个时代,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己是各自州的公民,而莫里斯则率先希望成为一名联盟州的公民。 他的名字来自他母亲的娘家姓是莎拉·古弗尼尔(Sarah Gouverneur),是从一个胡格诺派教徒家庭,搬到荷兰后迁居新阿姆斯特丹。1764年,神童莫里斯在12岁即考入国王学院,即现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1768年毕业,1771年获得硕士学位。.

新!!: 大陆军和古弗尼尔·莫里斯 · 查看更多 »

塞缪尔·奥斯古德

塞缪尔·奥斯古德(Samuel Osgood,),美国商人、政治家,曾任美国邮政部长(1789年-1791年)。 Category:1792年美国总统选举人 Category:英格蘭裔美國人 Category:哈佛大學校友 Category:麻薩諸塞州參議員 Category:紐約州眾議員 Category:紐約州眾議院議長 Category:18世纪美国政治家.

新!!: 大陆军和塞缪尔·奥斯古德 · 查看更多 »

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

安德热·塔德乌什·博纳文图拉·柯斯丘什科 (波兰语:Tadeusz Kościuszko;),波兰军队领导人,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美国的民族英雄, 擔任国家武装部队(波兰语:Najwyższy Naczelnik Siły Zbrojnej Narodowej)最高司令领导了反抗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科希丘什科起义。 在领导1794年起义之前,他作为大陆军上校参加美国独立战争。1783年,大陆会议为感谢他对大陆军的全心投入,升他为准将,而科希丘什科也加入美国籍。 在波兰语中,人们常用Tadeusz Kościuszko,而全称Andrzej Tadeusz Bonawentura Kościuszko也可以看到。在立陶宛语中,柯斯丘什科的名字译为Tadas Kosciuška或Tadeušas Kosciuška。在白俄罗斯语中,被译为Тадэвуш Касцюшка。.

新!!: 大陆军和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 · 查看更多 »

多徹斯特高地爭奪戰

多徹斯特高地爭奪戰(Fortification of Dorchester Heights)是美國獨立戰爭波士頓之圍期間最後一場軍事衝突,發生於1776年3月4日至5日波士頓南面的多徹斯特高地。 1775年6月碉堡山戰役後,波士頓圍城戰陷入僵局,英國軍隊無法打破包圍,民兵亦無力迫使對方投降。7月,華盛頓在波士頓就任大陸軍總司令,派遣亨利·諾克斯北上提康德羅加堡,將當地的遠程火炮運往南方。1776年1月,諾克斯克服重重障礙,將火炮運到波士頓市郊。接著華盛頓開始部署火炮轟擊波士頓,搶先佔據可以俯視波士頓全港的多徹斯特高地。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豪計畫在3月初攻打該地,卻因為風雪而未能夠出擊,而高地已經被大陸軍嚴密防守。此逼使英國軍隊在3月17日從海路撤出波士頓,殖民地在波士頓戰場獲勝。.

新!!: 大陆军和多徹斯特高地爭奪戰 · 查看更多 »

大卫·布瑞利

大卫·布瑞利(David Brearley,一位称“Brearly”,)曾担任法官,是新泽西州参加美利坚合众国制宪会议的5位代表之一,也是会议中组成的“推迟问题委员会”(Committee on Postponed Parts)的主席,并最终在制订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上签字。.

新!!: 大陆军和大卫·布瑞利 · 查看更多 »

大炮遠運

大炮遠運(Noble train of artillery)是美國獨立戰爭波士頓之圍期間的重要事件。1775年4月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後,民兵開始包圍波士頓,但欠缺遠程火炮轟擊市內。同年5月民兵在紐約州攻佔提康德羅加堡,奪取英軍大型火炮,卻沒有能力運往波士頓。 7月華盛頓在波士頓就任大陸軍總司令,著手將該處的大炮運往南方。華盛頓聽從多人建議後,派好友亨利·諾克斯帶同資金北上,並在12月抵達提康德羅加。在嚴冬天氣下,諾克斯克服了重重運輸障礙,在1776年1月將59門各種口徑的火炮(約60噸)運抵波士頓,使民兵即時擁有攻城武器。經過多徹斯特高地爭奪戰後,民兵可運用大炮攻擊波士頓所有設施,迫使英軍撤離波士頓,波士頓之圍就此以民兵勝利告終。.

新!!: 大陆军和大炮遠運 · 查看更多 »

大陆会议

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或作大陸議會,是指北美十三州在1774年至1789年間組成的聯合議會,是為美國國會的前身。 大陸會議與美國革命息息相關。18世紀中葉,英國與其北美殖民地之間的經濟爭議不斷升級。1773年波士頓倒茶事件後,英國國會向麻薩諸塞州實施《強制法案》,激化北美殖民地的反抗情緒。當時麻省的輝格派認為英國的納稅政策與《強制法案》,俱侵犯殖民者的權利,故此他們號召北美各個殖民地的殖民地議會派出代表,共謀應付對策。.

新!!: 大陆军和大陆会议 · 查看更多 »

威士忌暴乱

威士忌暴乱(Whiskey Rebellion),又叫威士忌起义(Whiskey Insurrection),是一场在1791年-1794年间发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的抗税运动。美国联邦政府的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尤其是为了清偿独立战争中欠下的债务,由国会通过了一项税法。西部农民成了这项税法的最大受害者。他们通过将谷物酿成威士忌解决谷物运输和储存的问题,作为家庭收入的一部分。同时由于西部边疆地区缺乏现金,威士忌酒通常还被用作交换媒介。对威士忌酒征收消费税引起了西部农民的不满。他们开始抵制纳税,并采取了一些抗议措施。 抗议运动在1794年达到了高潮。这年,汉密尔顿派遣执法官戴维·伦诺克斯到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给拒绝纳税的酿酒商发传票,要他们到法庭候审。从而导致大量武装民兵袭击了税官约翰·内维尔将军的住宅。华盛顿总统随后派遣了特使前往西部与暴乱者谈判,同时征调军队准备镇压。1794年10月,华盛顿总统亲率大约15000名来自新泽西州、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东部的士兵前往镇压暴乱。暴乱分子在军队到来前就已四处逃散,因而军队没有遭到任何抵抗。最后有20名嫌疑人被捕受审,其中只有2人被判刑,总统随后便赦免了他们。暴乱被镇压以后,威士忌酒消费税依旧征收的不顺利。托马斯·杰斐逊在1801年就任总统后,就和国会一起迅速将该税取消了。.

新!!: 大陆军和威士忌暴乱 · 查看更多 »

威廉·尤斯蒂斯

威廉·尤斯蒂斯(William Eustis,),美国政治家,民主共和黨成员,曾任美国众议员(1801年-1805年、1820年-1823年)、美国战争部长(1809年-1813年)和马萨诸塞州州长(1823年-1825年)。.

新!!: 大陆军和威廉·尤斯蒂斯 · 查看更多 »

威廉·琼斯 (1760年出生)

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美国政治家,美国民主-共和党人,曾任美国众议员(1801年-1803年)和美国海军部长(1813年-1814年)。 J Category:宾夕法尼亚州联邦众议员 Category:美國1812年戰爭人物.

新!!: 大陆军和威廉·琼斯 (1760年出生) · 查看更多 »

威廉·菲臘斯

威廉·菲臘斯(William Phillips,1731年-1781年5月13日),英國陸軍將領,英國皇家砲兵軍團軍官,曾參與七年戰爭及美國獨立戰爭。.

新!!: 大陆军和威廉·菲臘斯 · 查看更多 »

威廉·麥斯威

威廉·麥斯威(William Maxwell,1733年-1796年11月4日),蘇格蘭裔軍人,新澤西州民兵軍官,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將領。 麥斯威在1747年隨同父母由愛爾蘭移民北美。法國印第安戰爭爆發後,麥斯威在1758年至1760年間加入著名的「」,以民兵身份支援英國陸軍作戰。離役後麥斯威長年協助英軍及殖民地治理俄亥俄谷地,應付日益緊張的北美原住民關係,直到1773年才返鄉務農。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麥斯威支持革命一方,並獲得新澤西自治議會委任為民兵上校,派到大陸軍麾下服役。其後麥斯威率軍支援遠征加拿大失敗的大陸軍兵,並在1776年冬季獲大陸議會擢升為准將。不久麥斯威到賓夕法尼亞州加入喬治·華盛頓的軍隊,並在糧草戰爭期間多次滋擾英軍的搜掠部隊。1777年費城戰役期間,麥斯威被華盛頓委派指揮獨立的輕步兵軍團,參與了白蘭地酒戰役、日耳曼鎮戰役和蒙茅斯戰役。1779年麥斯威參與沙利文遠征,進攻西部的原住民村落,然後回防新澤西州。 麥斯威在1780年向大陸議會辭職,打算要脅議會把自己晉陞為少將,不料他的辭職卻獲得議會接納。此後麥斯威回到家鄉務農,並曾經獲選入新澤西州議會。1796年麥斯威因急病去世。.

新!!: 大陆军和威廉·麥斯威 · 查看更多 »

安德鲁·杰克逊

安德魯·傑克森(Andrew Jackson,),美國軍人、政治人物,第7任美國總統、首任佛羅里達州州長、紐奥良之役戰爭英雄、官拜少將,並為民主黨創建者之一,在美國政治史上,1820年代起至1860年的第二黨體系(Second Party System)以他為象徵,他也是美國早年的民粹主義倡導者,傑克森民主因他而得名。他是首位成功通過民粹主義、而非依靠政治精英取得權力的總統。傑克森總統在職期間最受人爭議者,或為其印地安人相關政策。傑克森為印地安人排除政策之倡議者,他於1830年簽署《印地安人排除法案》成為一項法律。.

新!!: 大陆军和安德鲁·杰克逊 · 查看更多 »

密苏里州各县列表

美国密苏里州一共有114个县和一个独立市。随着路易斯安那购地和路易斯安那州于1812年加入联邦,密苏里领地召开的第一次大会上将领地划分为5个县。随后的大多数县都是从这5个县中划分出来的。1836年,联邦政府通过普拉特购地(Platte Purchase)从美洲原住民部落购买了密西西比河东岸8156平方公里土地,这些土地就成了密苏里州的西北部地区,包括安德鲁县、艾奇逊县、布坎南县、霍尔特县、诺德韦县和普拉特县。 密苏里州县政府的级别处在市政府和州政府之间。主要负责维护道理、保障安全、起诉罪犯和征收赋税。这一级别政府所选举的官员包括警长、检察官和估税官。 密苏里州的大部分县都是以政治家命名的。比如其中的一个卡斯县最初以美国总统马丁·范布伦命名为范布伦县,然后又在184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改名为卡斯县来支持范布伦在竞选中的民主党对手刘易斯·卡斯。其它的县则是以战争英雄、自然资源、探险家和曾经的美国领地来命名。 圣路易斯是一个独立市,不属于任何一个县。1876年,该市居民通过投票选举从圣路易斯县分裂出去。在整个美国,除了弗吉尼亚州以外,圣路易斯是仅有的三个独立市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和内华达州的卡森城。 所有人口统计数据来源于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根据该普查数据,密苏里州共有598万8927位居民,于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结果相比增加了7%,平均每个县有5万2078人。其中圣路易斯县以99万8954居于榜首,沃思县只有2171人排在最后。平均每个县的面积为1550平方公里,最大的德克萨斯县有3054平方公里,最小的圣路易斯市只有160平方公里。 以下表格会在每一个县的名称后面列出其联邦资料处理标准代码(简称FIPS代码),该代码是联邦政府用来区分各州和各县的唯一识别码。密苏里州的FIPS代码是29,结合任何一个县的代码则为“29XXX”。所有的FIPS代码将链接至该县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数据。.

新!!: 大陆军和密苏里州各县列表 · 查看更多 »

小约翰·阿姆斯特朗

小约翰·阿姆斯特朗(John Armstrong, Jr.,),美国政治家,曾任美国参议员(1800年-1802年、1802年-1804年)和美国战争部长(1813年-1814年)。.

新!!: 大陆军和小约翰·阿姆斯特朗 · 查看更多 »

巴寧的西門·菲沙

巴寧的西門·菲沙(Simon Fraser of Balnain,1729年-1777年10月7日),蘇格蘭裔軍官,曾經效命於荷蘭共和國和英國。 菲沙生於1729年蘇格蘭高地,家族屬於。由於菲沙氏族有大量男性使用「西門」為名,故此宗族內經常有同名同姓的情況出現。菲沙在1747年加入荷蘭共和國的陸軍,參與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並且在同年的遭到法國軍隊俘虜。 獲釋後菲沙在1755年轉投英國陸軍,加入(該軍團的士兵大多來自菲沙氏族),然後調到北美參與法國印第安戰爭,先後參與及亞伯拉罕平原戰役。北美戰事結束後,菲沙隨軍調回歐洲的七年戰爭戰場,出任普魯士王國斐迪南元帥的參謀。他後來陞任的中校,先後調駐直布羅陀及愛爾蘭。1770年菲沙獲任命為英國駐愛爾蘭陸軍的軍需將軍,並因此與另一英國軍官約翰·伯戈因結下友誼。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理查德·蒙哥馬利率領大陸軍遠征加拿大,並一度包圍魁北克市。菲沙的第24步兵軍團在1776年派往英屬魁北克省增援,協助蓋伊·卡爾頓擊退圍城的大陸軍兵,又參與了三河市之戰。他也在這段時間獲陞任准將。1777年,菲沙跟隨伯戈因的英軍由加拿大南下,引發薩拉托加戰役。由於伯戈因深入敵陣,致使英軍在薩拉托加遭到包圍。菲沙在10月7日的貝米斯高地之戰中遭到班奈狄克·阿諾德的大陸軍兵狙擊傷重身亡。.

新!!: 大陆军和巴寧的西門·菲沙 · 查看更多 »

巴利·聖烈治

巴利·聖烈治(Barry St.,1733年5月1日受洗-1793年12月26日),英國愛爾蘭裔軍官。 聖烈治的生年不詳。現存紀錄顯示,聖烈治的父親約翰·聖烈治爵士(Sir John St.

新!!: 大陆军和巴利·聖烈治 · 查看更多 »

丹尼爾·希治閣

丹尼爾·希治閣(Daniel Hitchcock,),美國獨立戰爭初期大陸軍軍官。 希治閣在麻薩諸塞州春田市出生,後來在耶魯大學畢業,成為執業律師。葛斯比號事件(Gaspée Affair)發生時,希治閣曾被指控涉案,但他堅稱未有犯事。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希治閣在羅得島州編組了,趕到波士頓支援波士頓圍城戰,後來獲收編為大陸軍一員。紐約及新澤西戰役展開後,希治閣軍團參與了長島戰役、哈林高地戰役及白原戰役,並跟隨喬治·華盛頓撤退到賓夕法尼亞州。 希治閣在特倫頓戰役跟隨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但被留作後備部隊,沒有參戰。阿孫平克溪戰役期間,希治閣率領部隊守備淺灘,協助華盛頓守住英軍攻勢。當晚華盛頓率領部隊離開,在翌日突襲普林斯頓,引發普林斯頓戰役。雖然大陸軍的左翼起初被英軍擊潰,但華盛頓及時率領希治閣等人的援軍來到。希治閣的部隊由中央展開攻擊,並與左右兩翼的援軍合作,終於擊退英軍。華盛頓在戰鬥結束後,更在軍前公開讚揚希治閣。然而希治閣的健康卻開始急轉即下。他在普林斯頓染上痢疾,不久又患上肺結核。普林斯頓戰役結束後十日,希治閣病重身亡。.

新!!: 大陆军和丹尼爾·希治閣 · 查看更多 »

丹尼爾·摩根

丹尼爾·摩根(Daniel Morgan,),威爾士裔軍人,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准將。摩根在戰場上以剛毅勇悍見稱,他統率的輕步兵軍團擅於游擊作戰,有「」之美譽,深受喬治·華盛頓和霍雷肖·蓋茨兩名美軍統帥器重。 摩根是美國在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獲勝的其一重要功臣。他在1781年的考彭斯戰役巧妙地以鉗形攻勢重創伯納斯特·塔爾頓的精銳英軍,更令到美國在南方戰場逆轉劣勢,最終驅使查爾斯·康沃利斯在約克鎮圍城戰役兵敗投降。這場戰事也成為鉗形攻勢的戰術典範。戰後摩根曾率領民兵鎮壓威士忌暴亂,並以聯邦黨身份獲選為維珍尼亞州美國眾議院議員。.

新!!: 大陆军和丹尼爾·摩根 · 查看更多 »

三河市之戰

三河市之戰(Battle of Trois-Rivières),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英國與大陸軍在英屬魁北克省的一場戰事。 1776年5月,英國軍隊解除大陸軍對魁北克市的圍城戰,惟大陸軍仍然握有蒙特利爾及聖勞倫斯河的主要據點。在的專員力主下,大陸軍在6月8日由出發,攻打三河市外的英國駐軍。然而由於情報失誤,大陸軍不但低估了英國軍隊的人數,而且錯誤地走入了沼澤,結果遭到英國正規軍擊潰。 三河市之戰結束後十日,大陸軍被迫完全撤出魁北克省地區,英國重新恢復管治。大陸軍遠征加拿大不但以失敗告終,而尚普蘭湖及哈德遜河上游區域,也再次受到英國軍隊威脅。.

新!!: 大陆军和三河市之戰 · 查看更多 »

乔治·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美国国父,1775年至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時的殖民地軍總司令,1789年成為美國第一任总统(其同時也成為全世界第一位以“總統”為稱號的國家元首),在接連兩次選舉中都獲得全體選舉團無異議支持,一直擔任總統直到1797年。他也是一名共濟會成員。 華盛頓早年在法國印第安人戰爭中曾擔任支持大英帝國一方的殖民軍軍官。之後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率領大陸軍團贏得美國獨立,他拒絕一些同僚希望他領導軍事政權的提議,在1783年回到他在維農山的莊園恢復平民生活。 1787年,华盛顿主持制憲會議。会议制定現在的美國憲法。1789年,他經過全體選舉團無異議的支持而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他在兩屆的任期中設立許多持續到今天的政策和傳統。在兩屆任期結束後,他自願放棄權力不再谋求續任。 由於他扮演美國獨立戰爭和建國中最重要的角色,華盛頓通常被稱為美國國父。作为大奴隶主,华盛顿同样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曾蓄黑奴316人)。故有人对其评价为“一个不完美的神”。 在美國在線于2005年舉辦的票選活動《最偉大的美國人》中,華盛頓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第4位。.

新!!: 大陆军和乔治·华盛顿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美国军人及開國元勳其中一員,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美国宪法起草人之一与第一任美国财政部长。.

新!!: 大陆军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 查看更多 »

亚伯拉罕·鲍德温

亚伯拉罕·鲍德温(Abraham Baldwin,),来自美国乔治亚州,是一名政治人物、爱国主义者及开国元勋。他曾代表乔治亚州出席大陆会议,并于美国宪法正式通过后,在美国众议院及参议院任职。他同时还是乔治亚大学的创始人和校长。.

新!!: 大陆军和亚伯拉罕·鲍德温 · 查看更多 »

亚拉巴马州行政区划

美国亚拉巴马州一共有67个县。每个县都在其边界内拥有一个地方级别政府,目前州界范围内的土地是逐步加入美利坚合众国的。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西佛罗里达通过条约割让给西班牙,其余部分先是划归密西西比领地,之后成为亚拉巴马领地。该领地最早组建的一些县也存留至今,其中包括州内历史最悠久,成立于1800年6月4日的华盛顿县。1814年的杰克逊堡条约打开了美国人定居亚拉巴马领地的大门,这也让新县创建的速度大幅增长。1819年,亚拉巴马州加入联邦,成为第22个州。随着州内不同地区人口的增长以及《印第安人迁移法案》的生效,亚拉巴马州议会也逐步组建了多个新县。1820年时全州县的总数为29个,到了1830年已经增加至36个,不过州内僅剩东北部和西部偏远地区仍由美洲原住民所據有。1840年时州内的县已增长至49个,之后10年又增加了3个,1870年增至65个,到1903年达到67个县并已维持超过一个世纪Foscue, Virginia O. (1989) Place Names in Alabama.

新!!: 大陆军和亚拉巴马州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亞伯拉罕平原戰役

魁北克戰役或亞伯拉罕平原戰役(Battle of the Plains of Abraham、Battle of Quebec)是一場決定七年戰爭北美戰區(在美國則稱之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勝負的戰役,發生於1759年9月13日。這場戰事就在當時魁北克城城牆外一片叫做Abraham Martin dit L'Écossais的高原上進行(現址為魁北克市的國家戰場公園)。整場戰役一共打了30分鐘,卻結束了長達3個月的攻城戰以及改變了加拿大往後的發展。.

新!!: 大陆军和亞伯拉罕平原戰役 · 查看更多 »

亨利·诺克斯

亨利·諾克斯(Henry Knox,),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將軍,美國立國後擔任美國戰爭部長。 諾克斯生於1750年波士頓,幼年就讀,但因父親早喪,而要到書店工作,期間養成對軍事及火炮的興趣。1770年波士頓大屠殺發生,諾克斯亦在現場,後來曾到法庭作供。1771年諾克斯另立門戶,開設書店,並與彌敦內爾·格連結為至交。 1774年,諾克斯與一名女子結婚。諾克斯本身支持自由之子,並協助商人拒絕卸載英國茶葉;而他的親家卻是,一直反對親事,並想諾克斯加入英國陸軍。 1775年4月,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爆發,諾克斯夫婦逃離波士頓,自此與親家各不相見。此後諾克斯加入革命一方,並迅即嶄露頭角,為民兵總司令建造防禦工事。當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在7月抵達波士頓市郊時,兩人一拍即合,華盛頓更向大陸議會大力舉薦諾克斯。由於波士頓之圍陷入僵局,諾克斯被派往提康德羅加堡,透過大炮遠運,將多門重型火炮運抵波士頓。這些火炮在多徹斯特高地爭奪戰中架到山上,逼使威廉·何奧下令撤離波士頓。 在約翰·亞當斯奔走下,諾克斯在1776年初正式獲得上尉軍銜,專門負責炮兵事宜。隨著波士頓圍城戰結束,諾克斯被派往紐約市佈防,期間與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及班傑明·林肯等人結交。稍後諾克斯參與紐約及新澤西戰役多場重要戰事,包括在特倫頓戰役中負責補給。這些戰功使他在1777年初獲陞為准將。費城戰役後諾克斯開設了美軍第一所炮兵訓練學校,成為美國軍事學院的前身。約克鎮戰役時諾克斯亦隨軍南征,並且負責督導炮兵。 1782年,諾克斯獲議會擢升為少將。當時諾克斯年僅32歲,是大陸軍中最年輕的少將。戰爭結束後諾克斯短暫維持軍職,但因議會無意任命他為美國戰爭部長,所以他在1784年主動退役,返回麻薩諸塞州。接著數年,諾克斯逐步成為緬因州的大地主。他又創辦了,與各個獨立戰爭軍官保持聯絡。 1785年,聯邦議會終於決定任命諾克斯為美國戰爭部長。諾克斯在任初期,負責組建一支常備民兵,然而這支軍隊卻難以應付謝司叛亂。諾克斯主張建立一支正規陸軍,他的建議更成為美國陸軍創立的濫觴。謝司叛亂後,美國制憲會議召開。諾克斯主張擴大聯邦政府權力,並鼓勵華盛頓參與會議,自己則大力遊說麻薩諸塞自治政府支持。當美國憲法通過後,諾克斯一度成為副總統的熱門人選,但他選擇繼續留任戰爭部。副總統最終由約翰·亞當斯獲選。 華盛頓就任總統後,任命諾克斯為第一任戰爭部長。諾克斯在任期間,美國先因土地糾紛而發動美國印第安戰爭,到1793年又與法國陷入準戰爭狀態。諾克斯派出軍隊攻打西部邊境的印第安部族,同時籌組美國海軍,以應付法國的海上威脅。至於對內方面,諾克斯亦有籌組民兵,對付威士忌暴亂。 1795年諾克斯辭職退休,專注於土地炒賣,一度成為緬因州最大地主。然而諾克斯在收地時對開拓者過於苛暴,令他的名聲受損。晚年諾克斯因投資失利而欠下巨債,被迫出售大量土地。1806年10月22日諾克斯誤吞雞骨、引發喉嚨發炎,於三日後病重死亡。.

新!!: 大陆军和亨利·诺克斯 · 查看更多 »

亨利·迪尔伯恩

亨利·迪尔伯恩(Henry Dearborn,),美国医师、政治人物、美國陸軍退役少將,美国民主-共和党黨员,曾任美国众议院议员(1793年-1797年)和美国战争部长(1801年-1809年)。.

新!!: 大陆军和亨利·迪尔伯恩 · 查看更多 »

亨利·李三世

亨利·李三世(Henry Lee III,),美国军人、政治家,联邦党人,曾任弗吉尼亚州州长(1791年-1794年)和美国众议院议员(1799年-1800年)。 亨利·李三世是美利坚联盟国部队总司令罗伯特·E·李的父亲。 L L Category:18世纪美国政治家.

新!!: 大陆军和亨利·李三世 · 查看更多 »

库尔珀组

库尔珀组(英语:Culper Ring)是美国陆军少校(后为)在美国独立战争激烈交战之际,在英国占领纽约期间,于1778年夏天,在乔治·华盛顿上将的命令下,组织的一个间谍组。“库尔珀”这个名字是华盛顿由弗吉尼亚的库尔佩珀县这个地名而提出的。Rose, Alexander.

新!!: 大陆军和库尔珀组 · 查看更多 »

库斯县 (新罕布什尔州)

庫斯县(Coös County,)是位於美國新罕布什爾州最北部的一個縣(包括整個新罕布什尔州狹地),西鄰佛蒙特州,東鄰緬因州,北鄰加拿大魁北克省,面積4,743平方公里。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本縣共有人口33,055人。本縣縣治為蘭開斯特。.

新!!: 大陆军和库斯县 (新罕布什尔州)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普特南

以色列·普特南(Israel Putnam,),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將領。 普特南生於1718年麻薩諸塞州,成年後搬遷到康涅狄格州居住。法國印第安戰爭爆發後,普特南加入,先後參加提康德羅加堡戰役、隨軍攻佔蒙特利爾、以及。1763年普特南隨英軍鎮壓了,在1765年退役。 普特南在退伍後相信基督教,並開始公開批評英國的殖民政策。他是康涅狄格州的自由之子創始人之人,反對英國向殖民地徵稅。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爆發後,普特南趕到波士頓加入民兵,並且在邦克山戰役中指揮作戰。當大陸軍成立之後,普特南便憑戰功獲任命為少將。 長島會戰前夕,普特南被派往守備布魯克林高地要塞,卻因治軍不嚴而失信於喬治·華盛頓。稍後華盛頓改派普特南到後方招募士兵,並在1777年改派他駐守哈德遜河高地。不久薩拉托加戰役爆發,亨利·克林頓率領英軍由紐約經哈德遜河向尚普蘭湖前進,支援被困的約翰·伯戈因。然而普特南卻被克林頓引開,使到哈德遜河的兩座堡壘失守。雖然克林頓無法再向北推進,而普特南也在軍事法庭免罪,但他的名望已不如前。1779年普特南因中風而退役,最後在1790年死亡。.

新!!: 大陆军和以色列·普特南 · 查看更多 »

伊頓·阿倫

伊頓·阿倫(Ethan Allen,),是佛蒙特州創立的奠基人之一,美國獨立戰爭初期反叛者的民兵軍官。 阿倫生於1738年1月21日,以務農、煉鐵、貿易為生。1757年阿倫開始在康涅狄格殖民地擔任民兵,但不久便捲入。當時紐約省與的開拓者正爭奪新罕布夏贈地,而引起法律訴訟,但紐約最高法院的判決卻利於紐約。這使紐約省的官員可繼續在新罕布夏量地擴張。結果贈地內部分居民轉而請求阿倫協助,阻止紐約吏員及開拓者進入境內。 1770年至1774年間,阿倫與親戚及籌組了,開始以威嚇甚至武力「守衛」新罕布夏贈地,並乘機在該處投資房產。這開啟了佛蒙特地區自治的濫觴。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阿倫與綠山兄弟也積極響應。阿倫本人指揮了攻佔提康德羅加堡,卻在遠征加拿大前被綠山兄弟免職。稍後阿倫繼續以志願者身份參戰,但於長岬之戰被俘,直到1778年才在交換戰俘獲釋。 阿倫在1778年獲釋後,獲大陸軍任命為上校,但未再參與戰爭。返鄉後阿倫投身佛蒙特共和國政治,但獨立戰爭結束後,阿倫的政治影響力已不如前。1789年2月11日阿倫中風病逝。.

新!!: 大陆军和伊頓·阿倫 · 查看更多 »

伍德福德縣 (肯塔基州)

伍德福德--(Woodford County, Kentucky)是美國肯塔基州中部的一個縣。面1297平方公里。根据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23,208人。縣治凡爾賽 (Versailles)。 成立於1788年11月12日,1789年5月1日生效。縣名紀念大陸軍准將威廉·伍德福德。.

新!!: 大陆军和伍德福德縣 (肯塔基州) · 查看更多 »

弗吉尼亚殖民地

弗吉尼亚殖民地(Virginia Colony)是英国在北美大陆上设立的第一个殖民地,也是其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於1607年由弗吉尼亚公司首建,於1624年经敕许获得英国政府承认,升格为英国皇家殖民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签订以后,该殖民地从英国独立,成为了美利坚合众国最初的13个州之一,即今日的弗吉尼亚州。 弗吉尼亚殖民地的范围包含了现在的弗吉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及肯塔基州的全境,以及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州、密歇根州、威斯康辛州的部分地区。又以其面向切萨皮克湾,而与位于切萨皮克湾北面的英属马里兰省一同被称为“切萨皮克殖民地”。.

新!!: 大陆军和弗吉尼亚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纳什

弗朗西斯·纳什(Francis Nash,)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一位大陆军准将。战争爆发前,他当过律师、做过公职,是北卡罗莱纳州奥兰治县县城希尔斯伯勒的政治人物。1765至1771年北卡罗莱纳州规管战争期间,他联合多人积极反对暴民动乱。纳什还涉身北卡罗莱纳政坛,多次在北卡罗莱纳殖民地议会代表希尔斯伯勒。 纳什很快投身美国革命战争,是爱国者组织的前三届北卡罗莱纳省议会代表。1775年,他成为北卡罗莱纳第1团中校,听从詹姆斯·摩尔上校指挥,还曾短暂进入南方战场作战,之后再转向北上。1777年摩尔去世后,纳什晋升准将,在大陆军中统领北卡罗莱纳旅,听从乔治·华盛顿指挥。他带领北卡罗莱纳将士投身费城战场,于10月4日在日耳曼敦战役中身负重伤,几天后便去世,年仅35岁。1775到1781年独立战争期间,共有10位爱国者将军阵亡,纳什便是其中之一。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北卡罗莱纳州的纳什县和纳什维尔都是以他命名以示纪念。.

新!!: 大陆军和弗朗西斯·纳什 · 查看更多 »

彌敦內爾·格連

彌敦內爾·格連(Nathanael Greene,),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將領,南方戰場後期的大陸軍指揮官。 格連生於1742年羅德島州,父親為當地富商及貴格會信徒。由於父親是虔誠的貴格會信徒,故此格連只獲安排神學教育。然而格連在成長時期卻自學精進,並經常與貴格會眾意見相左。後來格連因在公眾場合持械及組織民兵,被貴格會開除會籍。 1770年代,北美殖民地與英國的關係轉趨惡劣。格連同情殖民地的反抗主張,並在1774年《強制法案》通過後成為羅德島州一名二等民兵。戰爭爆發前夕,格連經常乘商務之便到波士頓觀察英軍操練、到亨利·諾克斯的書店閱讀戰爭史籍、並且到市鎮購買武器。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爆發後,格連獲羅德島州議會委任為民兵指揮官,招募士兵到波士頓增援,其部隊軍紀遠較其他部隊嚴明。格連與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結為深交,而華盛頓也向大陸議會推舉格連。格連在1775年獲大陸議會任命為大陸軍准將,再在1776年獲任為少將。 格連的軍旅生涯在1776年的紐約及新澤西戰役經歷多次起跌。他在長島會戰前夕準確判斷英軍將會攻打長島;後來又力主大陸軍撤出紐約市,使軍隊及時避開包圍。不過,格連卻對華盛頓堡的防守過於自信,而華盛頓又在白原戰役前夕將士兵分散,結果造成11月華盛頓堡攻城戰之敗。然而格連繼續獲得重用,並與約翰·沙利文分別擔任華盛頓手下兩個師的指揮官。格連與沙利文的部隊雖然只有二三千人,卻先後在特倫頓戰役、阿孫平克溪戰役及普林斯頓戰役接連取勝,令到革命形勢逆轉。 踏入1777年,格連繼續擔任華盛頓的副手,並參與了費城戰役的白蘭地酒戰役及日耳曼鎮戰役。隨著英軍佔領費城,華盛頓率領大陸軍到福治谷過冬。由於軍需緊張,華盛頓任命格連為軍需官,而格連也勉強為軍隊籌措到足夠物資。不過格連卻非常討厭軍需工作,特別是軍需官經常與大陸議會有所爭執。格連渴望回到前線作戰,更有一段時間同時兼任前線指揮官。終於到1780年,格連辭去軍需官一職,旋即獲華盛頓任命為西點要塞指揮官,接替叛國而去的班奈狄克·阿諾德。 1780年,美國在南方戰場接連受挫。大陸議會否決華盛頓的提議,而先後任命羅拔·何奧、本傑明·林肯及霍雷肖·蓋茨三人指揮南軍,結果何奧及林肯先後失去薩凡納及查爾斯頓兩座重鎮,而蓋茨更在卡姆登戰役大敗。大陸軍的南方部隊幾乎覆滅。大陸議會得悉戰況,終於同意華盛頓的推薦,任命格連為南方戰場指揮官。 格連抵達南方後,一改前任指揮官的據守戰術。他盡量避免與英軍正面交戰,改派小部隊騷擾英軍,誘使英軍深入內陸追擊。格連的消耗戰術令到查爾斯·康沃利斯的英軍疲於奔命。他雖然在吉爾福德縣府戰役戰勝格連,但自身的部隊卻傷亡嚴重,而騎兵部隊更在早前的考彭斯戰役被丹尼爾·摩根全殲。康沃利斯在吉爾福德戰後輾轉向北面的維珍尼亞州行軍,而格連則將康沃利斯的南方據點逐一收復。當康沃利斯在約克鎮圍城戰役投降時,英軍在卡羅萊納州只佔有薩凡納及查爾斯頓等數座市鎮。 獨立戰爭結束後,格連在美國擁有隆重聲望,但他卻選擇低調生活,拒絕出任公職。格連在戰後遇上財政困難。他把羅德島的財產出售後,到喬治亞州的種植園務農度日。1786年6月12日,格連在自己的種植園內不幸中暑,在數日後不治。美國有多座市鎮以格連為名,以茲紀念。.

新!!: 大陆军和彌敦內爾·格連 · 查看更多 »

德裔美国人

德裔美国人是指祖先为德意志裔的美国公民,目前德裔美国人是美国人数最多的一个移民族群,约占美国总人口数的17%。最早一批大规模德裔移民于1680年代抵达今日的纽约和宾夕法尼亚一帶。从那时起到今天,共有大约800万德国移民来到美国。在19世纪时持续有大批的德国移民涌入,并在1840年到1900年间达到高潮。德裔移民成为人数最多的移民族群,超过了爱尔兰和英格蘭。这些移民中,有些是为了追求宗教或政治自由,有些则是为了寻找比欧洲更好的就业机会,有些人只是想在新大陆上开始新生活。 加利福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拥有最多的德裔美国人口,在这两个州定居的德裔美国人都超过了600万,有总计超过5000万的美国人确认他们的祖先是德国人。根据199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约5800万美国人声称他们拥有完全或者部分德国血统。宾夕法尼亚州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语和德语同为官方语言。 今天的德裔美国人几乎遍布美国的每个州,从17世纪最早一批德国定居者抵达的东海岸到西海岸以及其间的各个州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已经在美国生活了400年,加上人數居美國第一,德裔美国人和那些定居在美国的德国人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对这个国家产生了影响,从科学到建筑,从体育到娱乐,再到工商业。有些德裔美国人,像设计布鲁克林大桥的工程师约翰·奥古斯塔·罗布林(John Augustus Roebling),以及建筑师沃尔特·格罗佩斯留下有形的建筑杰作。另一些生于德国的德裔美国人,例如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和沃纳·冯·布劳恩则树立了知识的丰碑;在体育界,贝比·鲁斯,卢·格里克和霍纳斯·瓦格纳(Honus Wagner)被公认为属于历史上最伟大的棒球選手之列;其他的例如著名的演员克拉克·盖博、帕里斯·希尔顿、大卫·哈塞尔霍夫、玛琳·黛德丽、多瑞丝·戴(Doris Day)、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布鲁斯·威利斯、珊卓·布拉克、爱德华·阿诺德(Edward Arnold)及克斯汀·鄧斯特。 一年之中,德裔美国人经常聚会欢庆自己的节日,最盛大的当属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在纽约举行的德裔美国人史特宾(Steuben)遊行。.

新!!: 大陆军和德裔美国人 · 查看更多 »

保羅·漢密爾頓 (政治人物)

保罗·汉密尔顿(Paul Hamilton,),美国政治人物,美国民主-共和党黨员,曾任南卡罗来纳州州长(1804年-1806年)和美国海军部长(1809年-1812年)。.

新!!: 大陆军和保羅·漢密爾頓 (政治人物) · 查看更多 »

俄亥俄州行政区划

美国俄亥俄州由88个县组成。其中九个县在1802年的俄亥俄州制宪大会时就已经存在。.

新!!: 大陆军和俄亥俄州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

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Battles of Lexington and Concord)是英國陸軍與北美民兵之間的一場武裝衝突,發生於1775年4月19日。雖然美國參議院在1908年通過決議,將()的()定為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戰,但美國社會普遍仍視列星頓和康科德之戰為獨立戰爭的首場戰鬥。衝突發生於波士頓西部鄉鎮。 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源於英國的一次軍事行動。北美英軍總司令托馬士·蓋奇()將軍下令派軍到康科德,繳收當地火藥及武器,並緝捕反叛者首領約翰·漢考克及塞繆爾·亞當斯。然而由於行動計劃事洩,使叛逆民兵有所提防。後來,英軍啟程前往康科德,於途經列星頓時遭遇民兵,雙方擦槍走火。民兵敗逃後,英軍繼續西進,並成功進入康科德,但部份英軍在北橋遭遇前來增援的民兵。雙方再一次意外走火,但英軍因戰術失誤而潰敗後撤。當英軍沿舊路返回時,不斷遭到增援的急召民兵狙擊。英軍返抵波士頓以北的查爾斯鎮後,民兵開始圍攻波士頓。戰後召開的第二屆大陸會議,議決以武力維護殖民者的自由,在一年後終於走上獨立建國之路。.

新!!: 大陆军和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 · 查看更多 »

傑佛遜·戴維斯

傑佛遜·戴維斯(Jefferson Davis,),美國陸軍軍官、政治人物,因於美國內戰期間擔任首任也是唯一一任美利堅聯盟國總統而知名。 戴維斯於內戰之前歷事密西西比州議會、合眾國眾議院及參議院。他於美墨戰爭中以軍事志願團上校的身份領軍作戰,其後於富兰克林·皮尔斯總統在任期間加入內閣,擔任美國戰爭部長。.

新!!: 大陆军和傑佛遜·戴維斯 · 查看更多 »

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英文: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通称: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坐落于纽约市曼哈顿上城晨边高地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常春藤联盟成员。她被视作世界上最具声望的大学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最初名为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王室特许状成立。她是全美历史第五悠久及纽约州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九所美国独立宣言签署前成立的殖民地学院之一。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国王学院于1784年被重新命名为哥伦比亚学院(Columbia College)。一份1787年起草的章程将学校置于一个私人董事会的管理之下。1896年,她从麦迪逊大道搬迁至她现在位于晨边高地,占地32英亩的校址,并同时被赋予了一个新名称,即“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大学协会的十四个创立成员之一,并且是美国第一所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大学。 大学直辖二十所学院,包括哥伦比亚学院、傅氏基金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和通识教育学院 三所本科生院。同时,许多临近的机构也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包括教师学院、巴纳德学院、协和神学院。另外,学校还与美洲犹太教神学院、巴黎政治学院和朱利亚学院拥有本科联合教育项目 。大学同时在安曼、北京、伊斯坦布尔、巴黎、孟买、里约热内卢、圣地亚哥、亚松森和内罗毕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 哥伦比亚大学是每年一度的普利策奖的颁发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包括其前身国王学院——的著名校友包括五位美国开国元勋;九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二十位在世的亿万富翁;二十九位奥斯卡奖获得者;以及二十九位各国元首,包括三位美国总统。九十五位校友、教职工或研究人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在全球所有大学中名列第五。.

新!!: 大陆军和哥伦比亚大学 · 查看更多 »

哈林高地戰役

哈林高地戰役(Battle of Harlem Heights),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與美國之間的一場戰鬥,發生於1776年9月16日。 9月15日基普灣登陸戰後,英軍佔據紐約市,而大陸軍則退守哈林高地。雖然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沒有打算即時進攻,喬治·華盛頓仍相信英軍的攻勢在即,派出斥候步兵監視。9月16日,英美雙方的斥候步兵相遇交火,大陸軍因寡不敵眾而撤回哈林高地。當英軍向前追擊之際,華盛頓派出新力軍正面迎擊,同時派部隊迂迴到英軍後方,意圖包圍英軍於谷地之內。雖然迂迴部隊因過早開火而攻擊了英軍右翼,卻迫使英軍撤退。後來英軍陸續增援至5,000人,卻被人數較少的大陸軍再次擊退,最後只能撤回南方。 哈林高地戰役後,大陸軍的士氣雖有所提升,但無助打破戰略上的困境。一個月後何奧派軍登陸沛爾岬,並且引發白原戰役,最終包圍了曼哈頓島的殘餘美軍。.

新!!: 大陆军和哈林高地戰役 · 查看更多 »

哈扬·所罗门

海姆·所罗门 (1740年4月7日 – 1785年1月6日) ,美國猶太商人和金融家。所罗门出生於波蘭,在美国獨立戰爭時期移居美國紐約。他在美国獨立戰爭時,與羅拔摩爾斯共同資助大陆军對抗英軍,以脱离大英帝国獨立。並曾經在戰事的最後階級—約克鎮圍城戰役中,以出售匯票的方式幫助華盛頓,將對法國人的欠債轉換成現金,幫助大陆军渡過其財政危機。.

新!!: 大陆军和哈扬·所罗门 · 查看更多 »

国父

国父(Father of the Nation),或称为国家之父、祖国之父、建国之父、国民之父、民族之父、独立之父,是给予当前国家政权奠基者的称谓,当匹配此荣誉者多于一人时,则统称为开国元老或开国元勋(Founding Fathers)。 现代汉语中的“国父”一词,可考证的最早出处是清代学者梁廷枏的著作《海国四说》,书中提及第一任美国总统喬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逝世时,举国称其为国父。.

新!!: 大陆军和国父 · 查看更多 »

Code Geass世界觀設定及專有名詞列表

本条目记录《Code Geass 反叛的鲁路修》、《Code Geass 亡國的AKITO》和《Code Geass 双貌的奥兹》中的世界观设定及专有名词。.

新!!: 大陆军和Code Geass世界觀設定及專有名詞列表 · 查看更多 »

矮山戰役

山戰役(Battle of Short Hills),又稱墨圖根聚會廳戰役(Battle of Metuchen Meeting House),是美國獨立戰爭於1777年的一場戰役,發生於今日新澤西州。 1777年6月,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爵士正在部署進攻美國首都費城,但他同時嘗試引誘喬治·華盛頓前來決戰。6月11日,何奧率領大軍向推進,然後佯裝撤回安博伊。雖然華盛頓謹慎追擊,但何奧仍然有機可乘。6月26日,何奧突襲大陸軍的左翼部隊,並將斯特靈勳爵擊退。華盛頓聞訊後隨即撤回,雙方又再陷入僵持。何奧最終在7月經海路前往進攻費城。.

新!!: 大陆军和矮山戰役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巴塞特

查德·巴塞特(Richard Bassett,),是一名来自美国特拉华州的律师及政治家,他曾经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并且代表特拉华州参加1787年的制宪会议,被视为美国国父之一。他是美国联邦党黨員,供职于特拉华州议会、担任特拉华州州长。在第一届美国国会中他是资历最深的美国参议员。.

新!!: 大陆军和理查德·巴塞特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蒙哥马利

查德·蒙哥馬利(Richard Montgomery,),是一名愛爾蘭裔英國軍官,在美國獨立戰爭初期於大陸軍出任將軍,於1775年戰死身亡。 蒙哥馬利生於1738年愛爾蘭斯沃司,家族世代從政。蒙哥馬利一家,先有理查德的父親獲選為議員,後來又有三名「亞歷山大」先後入選國會,包括理查德的長兄、堂兄及。 理查德·蒙哥馬利自幼便獲良好教育,修習法語、拉丁文及修辭學,在1754年入讀都柏林三一學院,正值法國印第安人戰爭爆發之時。在父親催促下,蒙哥馬利在1756年綴學從戎,並以捐納購得少尉軍銜,跟隨英國陸軍到北美洲。 抵達北美後,蒙哥馬利的軍事才華鋒芒漸露。他先在後因功獲擢升中尉,在提康德羅加堡戰役後又獲提拔為軍團副官。第17步兵軍團後來沿尚普蘭湖北上,最終迫使法國管治的蒙特利爾向英軍投降。魁北克戰事結束後,蒙哥馬利隨軍調往加勒比海,攻佔馬提尼克等法屬西印度群島殖民地。西班牙帝國與法國波旁王朝同盟後,蒙哥馬利又隨軍攻打古巴哈瓦那。七年戰爭結束後,蒙哥馬利跟隨軍團駐守紐約市,後來又參與了,鎮壓印第安人叛亂。 1764年,蒙哥馬利獲得湯馬士·蓋奇將軍准許,回到英國養病。期間蒙哥馬利與當時的輝格黨人時有來往,並與埃德蒙·伯克、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及結下友誼。1771年蒙哥馬利因未獲晉陞,而把軍銜出售套現,獨自一人到北美洲覓地務農。 抵達美洲後,蒙哥馬利在紐約布朗克斯安頓,並與名門聯姻。由於利文斯頓家族的政治立場傾向反抗英國宗主國,再加上蒙哥馬利又有一定的輝格黨背景,這使他開始批評英國國會向北美施加的殖民政策。 1775年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爆發後,蒙哥馬利獲選為議員,並且負責紐約軍事要務。喬治·華盛頓獲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後,要求紐約省議會提名二人,分別出任少將及准將一職。紐約省議會最終提名沒有實戰經驗的菲力·斯凱勒為少將,由蒙哥馬利出任准將。不過由於蒙哥馬利的軍旅經驗豐富,故此他的權限仍較其他准將為高。 1775年6月,斯凱勒與蒙哥馬利一同準備遠征加拿大。後來斯凱勒因病不能行,西路遠征軍隊由蒙哥馬利全權指揮。蒙哥馬利先在11月於聖讓恩堡圍城戰取勝,再在12月初開始魁北克圍城戰。由於圍城未有奏效,蒙哥馬利改為策動奇襲攻城,並在12月31日親自帶兵出陣,卻在穿越障礙時遭到英軍迎面射擊,當場陣亡。魁北克圍城戰也以大陸軍失敗告終。大陸議會在12月初通過任命蒙哥馬利為少將,但他尚未得悉,便告死亡。 由於蒙哥馬利在英國及美洲俱有聲望,蓋伊·卡爾頓在尋獲蒙哥馬利屍體後,下令將其禮葬。而倫敦一份晚報也將3月12日刊的封面邊框塗黑,向其致哀。就連諾斯勳爵也承認蒙哥馬利是個「勇武、能幹、仁慈、慷慨的叛徒」。華盛頓及斯凱勒兩人互通之書信,也流露出痛心疾首之情。由於蒙哥馬利甚得軍心,大陸議會嘗試低調處理其死訊。後來北美各地俱有紀念蒙哥馬利的活動。1818年蒙哥馬利的屍骨由魁北克運回紐約,並在下葬,超過5,000名紐約市民夾道迎接其棺木。.

新!!: 大陆军和理查德·蒙哥马利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多爾切斯特男爵蓋伊·卡爾頓

軍上將第一代多爾切斯特男爵蓋伊·卡爾頓,KB(,),英國愛爾蘭裔軍官,美國獨立戰爭前後兩次出任。 卡爾頓生於1724年愛爾蘭,幼年所受教育有限。1742年,卡爾頓以17歲之齡從軍,並參與鎮壓第二次詹姆士黨人叛亂,期間與詹姆斯·沃爾夫結為友好。1740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爆發,但卡爾頓少尉所屬的,要到1747年才調到歐洲大陸作戰。其時戰事已近尾聲,卡爾頓也欠缺機會立功晉陞。 1751年,卡爾頓調往,並在翌年陞任上尉。在一次偶爾機會下,卡爾頓獲得沃爾夫舉薦,為考察戰場的查爾斯·倫諾克斯,第三代里奇蒙公爵充當嚮導,獲得公爵賞識。里奇蒙公爵後來更成為卡爾頓的主要贊助人。 七年戰爭期間,卡爾頓曾短暫到德意志地區服役,後來隨沃爾夫調到北美洲。雖然喬治二世多次反對擢升卡爾頓,但在沃爾夫等人堅持下,卡爾於終在亞伯拉罕平原戰役擔任沃爾夫的軍需官,並陞為中校。沃爾夫在戰鬥中陣亡,而卡爾頓也受傷,不過戰役卻以英軍勝利作結。1762年卡爾頓調到加勒比海戰區,期間曾與理查德·蒙哥馬利並肩作戰。兩人後來在加拿大戰役正面交鋒。 1766年,卡爾頓獲任免為魁北克省副總督,再在1768年陞任。在任期間,卡爾頓推行了法制改革,並且協助促成了《》。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大陸軍在9月遠征加拿大。英軍起初雖然落敗,但在魁北克戰役獲勝,後來更將美軍逐回尚普蘭湖。這件功績使卡爾頓在1776年7月獲授巴斯勳章。不過卡爾頓同時被批抨指揮不善,未能及時追擊,結果在1777年被約翰·伯戈因取代為英軍指揮。卡爾頓在1777年8月獲升為中將,但他在1778年辭職返國。 1782年,英國在約克鎮圍城戰役落敗投降。卡爾頓獲任命為北美英軍總司令,接替亨利·克林頓爵士。上任後卡爾頓主要負責與美國商討居民的去向。1783年巴黎條約簽訂後,卡爾頓不但安排撤走效忠派居民,還制訂了《黑人名冊》(Book of Negroes),將原屬美國、但在英國治下重獲自由的黑人奴隸一同撤走,以免他們再次為奴。這批居民起初全部在新斯科舍省落腳,而部分黑人後來再移居到建城不久的塞拉利昂自由城。撤退完畢,卡爾頓亦辭職歸國。 返國後卡爾頓獲任命為全英屬北美總督,但實際上只有管治魁北克省的權限。1786年卡爾頓獲封為第一代多爾切斯特男爵,於1793年升任上將,在1796年正式退休,最後在1808年辭世。.

新!!: 大陆军和第一代多爾切斯特男爵蓋伊·卡爾頓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

海軍中將第一代納爾遜子爵霍雷肖·納爾遜,KB(Vice Admiral Horatio Nelson, 1st Viscount Nelson,),英國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的著名海軍將領及軍事家,在1798年尼羅河戰役及1801年哥本哈根戰役等重大戰役中帶領皇家海軍勝出,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戰役擊潰法國及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但自己在戰事進行期間中彈陣亡。 納爾遜生於諾福克郡一個小康之家,1771年倚靠舅父的關係加入海軍,很快在軍中備受賞識,屢獲擢升,1779年首次擔任軍艦艦長。不過他在美國獨立戰爭完結後一度在西印度群島惹上官非,返國後又賦閒在家,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英、法日益交惡,他才在1793年獲重新重用,被派往地中海一帶服役。納爾遜在土倫附近一帶參與過幾場小型戰事,有份協助英方攻下科西嘉島,但期間失去右眼。後來在1797年的聖文生戰役中,他率兵先後登上兩艘敵方戰艦展開惡鬥,因而聲名大噪。 聖文生戰役後不久,納爾遜在加那利群島的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進行另一次軍事行動時,失去右臂,被迫返回英國休養。他在翌年1798年復出,帶領英軍在尼羅河戰役重挫法國海軍,此後繼續留守地中海,協助那不勒斯對抗法國入侵,但後於1800年被召回國。在1801年,納爾遜再獲起用,前往波羅的海,在哥本哈根戰役中擊敗丹麥海軍。此後,他再被派往地中海阻止土倫的法國艦隊駛離地中海,但不成功,雙方於大西洋及加勒比海展開追截,最終法國艦隊成功逃逸。納爾遜返國稍作休息後,在1805年9月再度出擊堵截位於加的斯的法、西聯合艦隊,並在10月21日爆發特拉法加戰役,納爾遜在戰事中取得英國海軍史上其中一次最重大的勝利,但他自己卻中彈陣亡,身後遺體運返英國,落葬於聖保羅大教堂。 雖然納爾遜與漢彌爾頓爵士夫人艾瑪的風流生活在他生前一度招來不少閒言蜚語,成為輿論的焦點。不過自去世以後,納爾遜被國人普遍視為偉大的軍事人物,他的英雄色彩在19世紀中葉開始得到加以宣揚,令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成為大英帝國與英帝國海上霸權的象徵之一。即使到現代,納爾遜在不少英國人心目中仍享有崇高地位,現今位於倫敦西敏的特拉法加廣場,即為紀念納爾遜而在1843年建成的。.

新!!: 大陆军和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瑟洛男爵爱德华·瑟洛

一代瑟洛男爵爱德华·瑟洛,PC,KC(Edward Thurlow, 1st Baron Thurlow,),英国托利党政治家、律师,以其保守立场,获得英王乔治三世重用,也因此能够在多届政府中担任大法官,任职时间达十四年之久。他亦曾出任英格兰及威尔士法律政策專員(Solicitor General for England and Wales)、英格兰及威尔士总检察长(Attorney General for England and Wales)与总管大臣(Lord High Steward)等重要职位。瑟洛亦以雄辩滔滔,能言善辩著称。.

新!!: 大陆军和第一代瑟洛男爵爱德华·瑟洛 · 查看更多 »

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

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KB,PC(,),英國軍官及政治家,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曾任北美英軍總司令。 何奧生於1729年,家世與英國皇庭淵源甚廣。父親曾為英國下議院議員及巴巴多斯總督,母親經常出入英皇喬治二世及喬治三世的宮廷,而外婆更是喬治一世的私生女。伊曼紐爾一共生有三個兒子,分別為長子、次子理查德·何奧、及三子威廉·何奧本人。何奧兄弟的仕途雖受皇室蔭祐,但三人都是優秀的軍事將領:喬治·何奧受到詹姆斯·沃爾夫推崇,在前夕陣亡;理查德·何奧加入皇家英國海軍,在七年戰爭屢立戰功,並且獲得喬治·羅德尼大力讚賞,後來更陞遷至海軍上將。 威廉·何奧在17歲以捐納購得騎兵旗官(Cornet)軍銜,參與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後來又與沃爾夫結為友好。七年戰爭爆發後,何奧跟隨沃爾夫參與亞伯拉罕平原戰役,後來又隨軍攻佔蒙特利爾、攻打法國近海的貝勒島及西班牙的古巴哈瓦那殖民地。1758年何奧在諾定咸的下議院選區獲選,替補長兄喬治戰死後的空缺。1764年何奧晉陞為上尉,再在1768年陞任懷特島副總督。1772年何奧陞任少將,並且引入新式步兵訓練方法,同時推廣發展輕步兵。 何奧兄弟與北美殖民地的關係非常良好。當長兄喬治在北美戰死後,麻薩諸塞議會捐出了250英磅,在西敏寺立碑紀念;班傑明·富蘭克林也曾多次造訪理查德·何奧,兩人交情匪淺。當英國與北美殖民地的關係在1770年代日漸緊張之際,何奧兄弟俱公開反對《強制法案》,並且同情殖民地的政治理念。然而何奧仍然盡忠於英國,並在1775年被任命為北美英軍總司令湯馬士·蓋奇的副手。 何奧在1775年5月抵達波士頓,其時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剛好結束不久。雖然何奧的軍事能力在過往備受稱許,但他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卻經常受到批評。在1775年6月的邦克山戰役中,他指揮英軍正面攻擊,結果使到英軍傷亡慘重。接著何奧獲擢升為北美英軍總司令,卻在1776年紐約及新澤西戰役多次讓美軍逃脫,使喬治·華盛頓及湯瑪斯·潘恩有機可乘,及時穩住大陸軍的士氣軍心。1777年何奧發動費城戰役,卻仍未能迫使革命派屈服;由魁北克省南下的約翰·伯戈因更因此欠缺支援,最後在薩拉托加戰役兵敗投降。雖然薩拉托加之敗與伯戈因的過份自信有更大關係,但何奧也感到自己難辭其咎。1777年10月何奧向國會請辭,並在1778年4月獲批,由亨利·克林頓爵士接替為北美英軍總司令。 返國後何奧在1780年的下議院選舉連任失敗,但在1782年獲任免入英國樞密院。法國大革命戰爭爆發後,何奧一度恢復全職軍役,但只負責英國本土的防禦事務。1795年何奧調為特韋德河畔伯立克的總督,並在1799年兄長理查德無嗣而亡後繼承爵位,是為第五代何奧子爵。晚年何奧健康轉差,在1804年轉任普利茅斯總督,最後在1814年去世。由於何奧本身亦無子嗣,何奧子爵就此斷絕。.

新!!: 大陆军和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 · 查看更多 »

糧草戰爭

糧草戰爭(Forage War),是指美國獨立戰爭於1777年1月至3月期間,新澤西州民兵與英國軍隊的多場戰鬥。 1777年1月3日,英軍在普林斯頓戰役落敗,退守不倫瑞克市一帶。由於牧草無法在冬天生長,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爵士派出多支搜掠小隊,到郊區徵集糧草。 不過,英軍的搜掠部隊卻屢遭平民攻擊。這些民兵獨立於大陸軍體制之外,早於新澤西州起義時期,已多次攻擊西新澤西的英軍哨站。後來大陸軍在特倫頓戰役及普林斯頓戰役接連大勝,令到新澤西各地的民兵大受鼓舞,攻擊的次數與範圍便不斷增加及擴大。1777年1月起,英軍每日都有人員傷亡被俘,直到3月後牧草恢復生長、英軍搜掠小隊無須出勤之時,戰爭才告平息。 英軍在糧草戰爭受到重創。在三個月的戰鬥中,英軍的戰損人數最少有900人,超過大陸軍在特倫頓戰役俘虜的黑森士兵總數。此外,由於新澤西州的英軍被圍困於數座小鎮,令到駐紮環境惡劣,軍隊難以補給,疫病開始橫行。凡此種種,俱令到英軍可作戰的士兵數量急劇下降,而且士氣更形低沈。自此直到獨立戰爭結束,英軍再也無法恢復1776年夏季的戰力。.

新!!: 大陆军和糧草戰爭 · 查看更多 »

納什縣 (北卡羅萊納州)

納什县(Nash County)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州中部偏東的一個縣。面積1,406平方公里。根据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87,420人。縣治納什維爾(Nashville)。 成立於1777年11月15日。縣名紀念大陸軍准將弗朗西斯·纳什。.

新!!: 大陆军和納什縣 (北卡羅萊納州) · 查看更多 »

紐堡市 (紐約州)

纽堡(Newburgh)是美国纽约州奥兰治县的一座城市,位于纽约市北部97公里,奥尔巴尼以南140公里,在哈德逊河上。 纽堡是纽约都会区的一部分。 纽堡地区首先由德国人和英国人在18世纪初定居。 在美国革命期间,纽堡担任大陆军总部。 在1865年建制之前,纽堡市是纽堡镇的一部分; 该镇现在北部和西部与城市接壤。 城市东部是哈德逊河; 比肯市横跨河流; 并通过纽堡-比肯桥连接到纽堡。 城市的整个南部边界是新温莎镇。 这个边界大部分由Quassaick Creek组成。 2016年5月,该市自来水受全氟辛烷磺酸(PFOS)污染问题已申请超级基金帮助。.

新!!: 大陆军和紐堡市 (紐約州) · 查看更多 »

紐約及新澤西戰役

紐約及新澤西戰役(New York and New Jersey campaign),是指美國獨立戰爭於1776年7月至1777年3月期間,美國與英國在紐約州及新澤西州的多場戰鬥。 1776年3月波士頓戰役結束後,獨立戰爭的重心逐漸轉移到紐約市。喬治·華盛頓開始在紐約佈防,而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也準備從海路進攻紐約。1776年7月初,何奧派大軍登陸斯塔滕島,並在8月底的長島會戰擊敗大陸軍。9月何奧謹慎地向紐約州推進,先後登陸曼哈頓島及布朗克斯,再在白原戰役擊敗華盛頓,終於在11月包圍了曼哈頓島的大陸軍,並在11月16日的華盛頓堡攻城戰俘虜了接近3,000名美國士兵。大陸軍主力雖然屢屢避過英軍包圍,但只能在哈林高地戰役及布朗克斯獲得小勝,自此更被逐出曼哈頓島一帶,直到美國獨立戰爭結束為止。 華盛頓堡攻城戰結束後,新澤西州戰事隨即展開。華盛頓率領敗軍穿越新澤西州,終於在1776年12月初橫過特拉華河,進入賓夕法尼亞州。美國革命因接連戰敗、士兵服役期滿及士氣低落等因素,而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不過,戰爭的局勢卻在12月中旬開始逆轉。何奧一直未有積極追擊華盛頓,並且在特拉華河岸宣佈停止追擊,下令士兵過冬。這些士兵分散於各個哨站,不少人更到處搶掠強姦,引發平民組成民兵反抗,是為新澤西州起義。這些民兵在短時間內令到英軍哨站疲於奔命,令華盛頓有機可乘。 1776年12月26日,華盛頓率領部隊在惡劣天氣下夜渡特拉華河,成功突襲特倫頓的黑森駐軍,並俘虜了接近900名黑森士兵。大陸軍在這場戰役的大勝,迫使英軍恢復軍事行動,嘗試殲滅華盛頓的部隊。然而華盛頓先在1777年1月2日的阿孫平克溪戰役守住英軍攻勢,再於翌日早上突襲英軍在普林斯頓的後方基地,並取得勝利。在短短一個多星期,華盛頓迫使何奧放棄新澤西州多個哨站,更反將英軍包圍於不倫瑞克市一帶,令到英軍陷入被動。美國革命也大受鼓舞而起死回生。1月到3月,新澤西州民兵不斷攻擊英軍的搜集糧草部隊,引發糧草戰爭。這一系列的攻擊令到英軍損耗加劇,而且士氣大挫。 紐約及新澤西戰役是美國獨立戰爭其一重要轉捩點。何奧的戰略目標是以武力鎮壓北美殖民地的叛亂,打擊革命派的信心,從而恢復英國殖民管治。這個目標在紐約州戰役中取得成功,更一度將美國革命迫入絕境。但英軍在新澤西州卻激起更多反抗,又在戰爭接連落敗,令到何奧的戰略計劃在短時間內完全失效,而革命派的信心則更為堅定。1777年夏季,何奧將目標轉為美國首都,發動了費城戰役;身處加拿大的約翰·伯戈因則以切割新英格蘭地區為目標,發動薩拉托加戰役。.

新!!: 大陆军和紐約及新澤西戰役 · 查看更多 »

約克鎮

約克鎮(Yorktown, Virginia)是美國維吉尼亞州約克縣的一個無建制聚落,是該縣的縣治。2000年人口203人。 歷史上是英國軍隊向大陸軍投降的地方。是維吉尼亞歷史三角的一部份、殖民地大路的終點。.

新!!: 大陆军和約克鎮 · 查看更多 »

約克鎮圍城戰役

約克鎮圍城戰役(或稱約克鎮戰役)爆發於1781年,喬治·華盛頓將軍率領的美軍和羅尚博伯爵帶領的聯手圍攻困守約克鎮的英軍(由查爾斯·康沃利斯將軍指揮),並最終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在美國獨立戰爭中,通常認為這場戰役是最後一場陸上大型戰鬥。在康沃利斯的軍隊投降之後(這是英軍主力第二次投降,第一次是柏戈因在薩拉托加戰役後的投降),英國政府決定進行談判並結束這場戰爭。 1780年,5,500名法軍在羅德島登陸,以協助他們的美國盟友進攻被英國所占領的紐約市。兩軍於1781年在紐約市北方會師。法軍指揮官——羅尚博伯爵告訴美軍指揮官——喬治·華盛頓進攻紐約市的行動是幾乎不可能成功的,又由於德·葛拉瑟伯爵才剛於10月時率領艦隊從加勒比海趕來,因此圍攻約克鎮將會使葛拉瑟伯爵率領的法國艦隊,更容易從南方協助進攻。於是,他們決定進攻駐防在約克鎮的康沃利斯以及其麾下僅約9,000人的軍隊。9月初,德·葛拉瑟在切薩皮克灣海戰擊敗了趕來援救康沃利斯的英國艦隊。由於德·葛拉瑟獲得了此場勝利,於是康沃利斯從海上脫逃的希望消失了。華盛頓下令法國將軍拉法葉侯爵在他趕到之前務必將康沃利斯圍困在約克鎮,而拉法葉也確實做到了。至9月底,聯軍在陸地上已經徹底封鎖了康沃利斯。 經過了初步的準備之後,聯軍建立了一道壕溝並開始進行砲轟。隨著英軍的抵抗逐漸削弱,於是華盛頓便在10月14日派出兩縱隊,向英軍的9號及10號堡壘發動最後一次的主要攻勢。一列法國縱隊拿下了9號堡壘,而美國的縱隊則攻陷10號。攻下這些堡壘之後,聯軍完成了第二道壕溝。在聯軍砲火變的比以往更加猛烈與密集後,英軍的情勢開始迅速惡化,迫使康沃利斯在17日提出了投降的要求。經過了兩天的談判,投降儀式於19日舉行,康沃利斯則宣稱生病而未到現場。美軍在此場戰役中俘虜了約8,000名英軍後,美利堅合眾國和大英帝國開始進行談判,並於1783年簽訂了巴黎和約。.

新!!: 大陆军和約克鎮圍城戰役 · 查看更多 »

約翰·史塔克

約翰·史塔克(John Stark,),新罕布什爾州民兵軍官,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將領。新罕布什爾州的格言「不自由,毋寧死」(Live free or die)出自他手。 史塔克是蘇格蘭移民後裔,在新罕布什爾州土生土長。法國印第安戰爭爆發後,史塔克加入,輾轉參與多場戰事。戰後史塔克辭退軍職,回到家鄉務農經商。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史塔克即時徵召新罕布什爾州民兵趕往麻薩諸塞州增援,並獲當時的麻省自治政府委任為新罕布什爾的民兵上校。史塔克隨即參與波士頓之圍,並且在邦克山戰役中一戰成名。 史塔克的部隊在1776年正式編入大陸軍行伍,並參與特倫頓戰役及普林斯頓戰役。稍後喬治·華盛頓派史塔克回鄉徵召民兵,但史塔克卻不滿大陸會議未有將自己擢升為准將,憤而退出大陸軍。新罕布什爾州政府隨後委任史塔克為該州的民兵准將。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期間,史塔克與佛蒙特的攜手作戰,於班寧頓戰役中大破英軍。這場勝利令到約翰·伯戈因最終在薩拉托加陷入包圍,被迫向美國投降。史塔克憑此戰功而聲名大噪,並終於獲大陸議會任命為大陸軍准將。此後史塔克留在紐約州、羅德島州和新澤西州一帶作戰。他在戰爭結束後獲擢升為榮譽少將,卻沒有參與政治。他選擇回家務農,最後在1822年以93歲高齡去世。.

新!!: 大陆军和約翰·史塔克 · 查看更多 »

約翰·伯戈因

約翰·伯戈因(,),英國陸軍軍官,劇作家,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曾指揮薩拉托加戰役。 伯戈因生於1722年,幼年在西敏公學就讀,並結下廣泛人脈。1737年伯戈因以捐納晉身騎兵衛隊(Horse Guards)之列,但因個人生活奢華,最後在1741年出售軍銜。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爆發後,伯戈因重返軍隊,並加入。1751年伯戈因與的女兒私奔,但再次因揮霍過度,而要再次出售軍銜。德比伯爵最終接納伯戈因的婚姻,並且支持其軍旅仕途。 七年戰爭爆發後,伯戈因開始嶄露頭角。他編組的在葡萄牙多次擊敗西班牙軍隊,以至喬治三世下令編組額外六支輕龍騎兵團。伯戈因同時在自己的部隊推行貴族教育,要求軍官學習法文,每日閱讀,並且熟習各種騎兵戰術,使他在軍隊廣受歡迎。這些戰功也使伯戈因陞任准將。1768年伯戈因獲選為英國下議院議員,並成為第一代克萊芙男爵的政敵。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前夕,伯戈因獲擢升為少將,並在戰爭爆發後調到波士頓。不過伯戈因一直沒有機會作戰,最後提早返回英國。後來伯戈因率領援軍,在1776年增援魁北克省,並在加拿大戰役中將美軍趕回尚普蘭湖。後來伯戈因取代魁北克省總督蓋伊·卡爾頓爵士,成為魁北克的軍隊總司令。日後有指伯戈因曾刻意批評卡爾頓指揮不善,並遊說喬治三世任免自己取而代之,但伯戈因本人在國會聽證會上加以否認;且殖民地大臣與卡爾頓素有嫌隙,亦是卡爾頓被免去軍職的重要因素。1777年伯戈因發動薩拉托加戰役南侵,卻因戰略不善以及欠缺支援,而被大陸軍包圍,最後被迫向霍雷肖·蓋茨議和。1777年10月17日伯戈因的5,800名軍兵向大陸軍作有條件投降,但後來大陸議會與喬治·華盛頓廢除了議和條款,英軍俘虜便被押往麻薩諸塞州及維珍尼亞州等地拘留,而伯戈因則獲准返國。 薩拉托加之敗,不但令到英國在獨立戰爭遭受重創,也使到伯戈因的仕途受損。要到1782年,伯戈因才憑人際關係,獲重新任命為少將,並調任愛爾蘭的英軍總司令以及英國樞密院。同年羅金漢侯爵政府倒台後,伯戈因開始淡出政壇,沉醉於戲劇寫作,其作品大受歡迎。1792年伯戈因在劇場歸家後翌日突然死亡,並在西敏寺下葬。他與一名歌手生有四名私生子女,當中包括陸軍元帥。.

新!!: 大陆军和約翰·伯戈因 · 查看更多 »

約瑟·布蘭特

約瑟·布蘭特(Joseph Brant,1743年3月-1807年11月24日),族名泰因德尼加(Thayendanegea),莫霍克人戰士及酋長,英國譯官。他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莫霍克人的重要領袖,支持英國作戰。他曾經兩次出訪英國,一生周旋於北美原住民、英國及美國等各方勢力。 布蘭特的父母是英國國教會信徒,母親帶有莫霍克血統。布蘭特憑著家人與英國印第安事務總監的關係,投身法國印第安戰爭,並接受英式教育。他隨後擔任英國與莫霍克人之間的中介及翻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布蘭特協助英軍作戰,贏得英國多名政要及將軍的尊敬。當易洛魁聯盟因為獨立戰爭而陷入內戰時,布蘭特繼續協助英軍,持續侵擾紐約州及俄亥俄谷地,在部族中逐漸樹立權威,更令到後世稱他為「魔鬼布蘭特」(Monster Brant)。 英國與美國議和後,布蘭特與美國及英屬北美政府展開多次談判,為破損的易洛魁聯盟爭取居留地。今日加拿大的即由此而來。他的姐姐和兒子,都是莫霍克人在18世紀未及19世紀初的重要領袖。.

新!!: 大陆军和約瑟·布蘭特 · 查看更多 »

约翰·沙利文

約翰·沙利文(John Sullivan,),愛爾蘭裔律師,大陸議會議員,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少將,第3任及第5任新罕布什爾州州長,1789年至1795年新罕布什爾州美國聯邦法官。 沙利文在美國獨立戰爭深得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信任,並在長島會戰、特倫頓戰役及白蘭地酒戰役等主要戰事擔當指揮官。他也在1779年被華盛頓派往遠征俄亥俄谷地的北美原住民部落,成功摧毀多座易洛魁聯盟的村莊。不過沙利文在戰爭中經常遭逢挫敗,再加上他性格好辯,使他開罪了不少大陸議會政要,最終導致他在1779年辭去軍職。沙利文後來再次獲選為大陸議會議員,但他又收受了法國大使的資金而捲入醜聞。戰後沙利文促使新罕布什爾州支持美國制憲會議,先後兩次出任州長,並在晚年獲華盛頓總統任命為新罕布什爾州美國聯邦法官。.

新!!: 大陆军和约翰·沙利文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哈伯沙姆

约瑟夫·哈伯沙姆(Joseph Habersham,),美国商人、军人、政治家,曾任美国邮政部长(1795年-1801年)。.

新!!: 大陆军和约瑟夫·哈伯沙姆 · 查看更多 »

纽约州行政区划

美国的纽约州一共有62个县。英国获得荷兰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后立即就建立了12个县,不过其中有两个县之后被废除。1914年的布朗克斯县是州内最年轻的县,该县是纽约市的一部分,并且也是后者在19世纪末从威斯特徹斯特郡吞并的。纽约州各县名称的来源多种多样,有来自美洲原住民语言,有来自英国地名或皇室成员人名,有来自美国早期的政治和军事人物,也有纽约州的政治家。 纽约州有5个县与纽约市的5个区基本一致,这5个县都没有起作用的县级政府,只有一些区级官员,纽约市被认为是这5个县(区)的县城:纽约县(曼哈顿)、金斯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县(布朗克斯)、里士满县(史泰登岛)和皇后县(皇后區)。由于每个区都至少有一个相互独立的主邮政局(其中皇后区有4个),因此各区的县城就以这些主邮政局相称:纽约(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史泰登岛和邱园(皇后区)。不过这些主邮政局服务的社区都在纽约市范围内,而且与州内其它各县不同的是,纽约市的5个区职权相当有限,几乎在任何一个方面都只是该市的从属部门。 以下表格会在每一个县的名称后面列出其联邦资料处理标准代码(简称FIPS代码),该代码是联邦政府用来区分各州和各县的唯一识别码。纽约州的FIPS代码是36,结合任何一个县的代码则为“36XXX”。所有的FIPS代码将链接至该县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数据。.

新!!: 大陆军和纽约州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线列步兵

线列步兵(, ),或譯戰列步兵、線性步兵,在17至19世紀間,歐洲國家在野戰時主要的歩兵運用形態。 同樣的兵種在當時的歐洲各國、中國、印度、新大陸(大陸軍),世界各地都有所編制。.

新!!: 大陆军和线列步兵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史密斯

罗伯特·史密斯(Robert Smith,),美国政治家,曾任美国海军部长(1801年-1809年)和美国国务卿(1809年-1811年)。 S Category:馬里蘭州參議員 Category:美國1812年戰爭人物.

新!!: 大陆军和罗伯特·史密斯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豪

罗伯特·豪(Robert Howe,)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位来自北卡罗莱纳殖民地的大陆军将领。他出生显赫政治世家,是该殖民地在大陆军中服役的5位将领之一,也是职位最高的一位(少将)。他还曾在北卡罗莱纳殖民地议会和州议会中担任立法议员。 英法北美战争期间,豪曾在殖民地民兵部队服役,并统领恐怖角河口的约翰斯顿堡。他还曾于规管战争时期担任皇家总督威廉·特赖恩的炮兵队上校。豪与特赖恩私交甚佳,后者成为纽约总督后,豪的多个重要职务被剥夺,他也强烈反对新总督的多项举措。1773至1775年间,豪积极维持北卡罗莱纳和其他北美殖民地之间的联络,参加北卡罗莱纳省议会。革命战争打响后,豪晋升准将,并参与大陆军南方军部的许多行动,还一度成为南方军部总司令。1778年,他在防御萨凡纳对抗英军的战斗中失利,大陆军和爱国者民兵损失惨重。 豪担任军事指挥官的经历充满争议,他与乔治亚和南卡罗莱纳的政军领袖因民兵指挥权问题导致不和。1778年,他与南卡罗莱纳的克里斯托弗·加兹登以手枪决斗,此事就是因豪与南卡罗莱纳政府间的冲突引起。除政治和军事争议外,豪的反对者又将他描绘成好色之徒,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促使大陆会议解除了他对南方军部的指挥权。豪接下来前往纽约接受乔治·华盛顿将军调遣,但在此期间仍然没有什么显著成就。他以资深军官身份主持军事法庭,判决英国军官约翰·安德烈间谍罪名成立并处绞刑。豪本人也受到意图叛投英国的指控,但华盛顿认为这不过是英军有意在大陆军中制造分歧。战争后期,豪多次协助平定宾夕法尼亚和新泽西的兵变,再在战争结束后于1783年回到北卡罗莱纳州。1786年,豪当选北卡罗莱纳州众议员,但就在前去参加会议时病倒,于12月14日辞世。.

新!!: 大陆军和罗伯特·豪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格雷 (探险家)

罗伯特·格雷(Robert Gray,),美国商人、探险家。 格雷出生于罗得岛州,美国独立战争时服役于大陆军海军。后于1790年成为第一位进行环球航行的美国船长。他还是哥伦比亚河的发现者。.

新!!: 大陆军和罗伯特·格雷 (探险家) · 查看更多 »

美國獨立紀念館

美國獨立紀念館(又稱獨立廳,Independence Hall)是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一棟乔治风格的红砖建筑物。建于1732年到1753年之间,由埃德蒙·伍利(Edmund Woolley)和安德鲁·汉密尔顿设计,伍利主持修建。该建筑最高处距地面41m(135ft)。该建筑初由宾夕法尼亚殖民议会(Pennsylvania colonial legislature)批准修建,作为宾夕法尼亚殖民当局的州议会的议场。另外两座小型建筑毗邻独立纪念馆:东侧的旧城厅(Old City Hall)和西侧的国会厅(Congress Hall)。1776年7月4日,來自英國殖民下的北美十三州的代表在這里簽署了由托马斯·傑斐遜撰稿的美國獨立宣言。1787年,美國憲法也在此地制定。在1790年到1800年費城作為美國首都的這段期間,該建筑是美國國會的所在地。 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今天也是美国独立国家历史公园的一部分。.

新!!: 大陆军和美國獨立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船艦命名常規

美國海軍船艦命名常規(United States Ship Naming Conventions),是美國海軍對旗下各種艦艇的命名指引。 美國海軍在1794年創立初期並無特定的命名指引。隨著美國海軍制度日趨成熟,美國國會於1819年立法,正式確認美國海軍部長擁有命名船艦的決定權力。不過海軍部長在命名船艦時,必須考慮軍種內部、美國總統以及美國國會三方面的意見或者指令。此外,各界人士在同一艦級應否採用相同的命名規則、軍艦應否以在世人物為名、退役軍艦的艦名應由何等軍艦繼承、舊有的命名常規如何繼續使用等等問題,往往持有不同意見。這些因素,使到美國海軍軍艦的命名常規不斷出現變動,而且也經常出現例外命名。.

新!!: 大陆军和美國海軍船艦命名常規 · 查看更多 »

美国历史

美国历史由多個時代组成,美国原為英國殖民地,在独立之后後逐漸興起,成為当今世界上有较大影響力的超級大國。.

新!!: 大陆军和美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美国陆军

美国陆军(United States Army),是美利坚合众国军的陆上軍種。美国陆军组建于1775年6月14日,2016年有现役军人758,000名,预备役军人955,000名。预备役軍人中550,000名编成为美国国民警卫队,405,000名编成为美国陆军预备役部队(USAR)。“GI”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陆军士兵的别称。.

新!!: 大陆军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美国武装部队旗帜

美国武装部队的不同分支由不同的标志、徽章和军旗所代表。在同一分支内,不同旗帜会在不同时候使用,亦会悬挂在不同船只、基地和军事学院。 基本情况下,悬挂军旗时的先后顺序为:美国国旗、美国陆军军旗、美国海军陆战队军旗、美国海军军旗、美国空军军旗和美国海岸防卫队军旗 然而,在美国海岸防卫队作为美国海军一部分运作时,例如在战时,美国海岸防卫队军旗会排在美国空军军旗前。.

新!!: 大陆军和美国武装部队旗帜 · 查看更多 »

美国总统列表

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总统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作为美国行政分支和美国联邦政府之首,总统为该国影响力和地位最高的公职。美国总统同時还是美利坚合众国军总司令。该职位由选举人团(或在选举人团无法通过绝对多数时,由美国众议院)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在1951年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通过之后,任何人都不得当选总统超过两次,任何人在他人当选总统任期内担任总统职务或代理总统超过两年,不得当选总统超过一次。若在任总统死亡、辞职或被罢免,由副总统接替其职务。总统必须年满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且为“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 本列表只列出1789年3月4日美国宪法生效以来宣誓就任的美国总统。宪法生效前的美国领导人则应参见。本列表亦不包括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五条修正案授权的。 历史上总共有44人宣誓就任美国总统,而总任数则为45任(格罗弗·克利夫兰先后不连续地两次担任美国总统,计为第22任和第24任)。在所有被选举为总统者中,四人在其任內自然死亡(威廉·亨利·哈里森、扎卡里·泰勒、沃伦·G·哈定和富兰克林·D·罗斯福),四人被刺杀身亡(亚伯拉罕·林肯Martin, Paul, Smithsonian Magazine, April 8, 2010, Retrieved November 15, 2010、詹姆斯·A·加菲尔德、威廉·麦金莱和约翰·F·肯尼迪),一人辞职(理查德·尼克松)。 1789年,选举人团投票一致通过,选举乔治·华盛顿为第一任美国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在任时间最短,在1841年仅在任32日。富兰克林·D·罗斯福在任时间最长,在任十二年,但在1945年其第四任期开始不久去世;他同时还是唯一一位担任总统超过两任者。一项宪法修正案在哈里·杜鲁门就任后生效,限制了任何人当选总统的次数。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在1828年多数限制非土地所有者投票权的法律被废除后,成为首位由全体白人男性选举的总统。沃伦·哈定是1920年女性获得投票权后首位当选的总统。五位总统(约翰·Q·亚当斯、拉瑟福德·B·海斯、本杰明·哈里森、乔治·W·布什和唐納·川普)在普选中败北但最终当选总统;随后布什在普选中获胜而获得连任。约翰·F·肯尼迪是唯一一位信仰罗马天主教的总统,而巴拉克·奥巴马则是首位非裔总统,至於現任总统唐納·川普是首位未曾有任何軍事及公職經驗的总统。.

新!!: 大陆军和美国总统列表 · 查看更多 »

羅拔·麥高

羅拔·麥高(Robert Magaw,1738-1790),大陸軍軍官,曾參與美國獨立戰爭。 麥高生於1738年愛爾蘭,後來隨家人移民到北美殖民地,並在賓夕法尼亞州坎伯蘭縣卡萊爾定居。麥高成年後學習法律,成為執業律師。 1774年,麥高參與賓夕法尼亞州的地方議會。當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麥高便棄筆從戎,加入進行波士頓之圍的民兵,並獲得了少校軍銜。後來麥高輾轉調往不同的賓夕法尼亞州民兵軍團,又陞任為上校,並參與了長島會戰及白原戰役。在華盛頓堡攻城戰中,麥高負責防守堡壘,但不敵英軍攻勢,最後被迫投降,成為戰俘。不過麥高同時獲准保釋,可以在紐約市活動,並在期間與妻子結識。 1780年麥高根據交換戰俘協議獲釋,最後在1781年從軍隊退役。接著麥高參選賓夕法尼亞州議會,並且是籌辦狄金森學院的發起人之一。1790年麥高去世,在卡萊爾下葬。.

新!!: 大陆军和羅拔·麥高 · 查看更多 »

瑞典-美國關係

典-美國關係,是指瑞典王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兩者的聯繫起始於17世紀的瑞典在美殖民活動,美國獨立戰爭之後,瑞典是首批承認美國的國家之一Bureau of European and Eurasian Affairs |accessdate.

新!!: 大陆军和瑞典-美國關係 · 查看更多 »

瓦庫爾島戰役

庫爾島戰役(Battle of Valcour Island),是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英國與美國在尚普蘭湖的一場戰事。 1776年6月,大陸軍被英國軍隊逐出英屬魁北克省,回到尚普蘭湖南部堡壘防守。在接著數個月,英國及大陸軍都忙於建造船艦,以及偵察敵情。直到1776年10月,蓋伊·卡爾頓爵士終於派軍艦南侵,雙方艦隊在10月11日於瓦庫爾島西部水峽相遇。 大陸軍艦隊雖有風向之利,而又獲瓦庫爾島掩護左翼,惟戰力始終比較皇家英國海軍遜色,加上艦隊右翼遭到英國陸軍及易洛魁人以火槍射擊,使到美國軍隊損失嚴重。10月11日晚,殘餘的美國軍艦乘夜色掩護,成功穿過英國艦隊左翼的炮艇封鎖線。雖然英國艦隊在10月12日未有及時追擊,最終仍然趕上美國艦隊,迫使大量美國軍人棄船上岸而逃。美國軍隊只有4艘軍艦成功撤走。 瓦庫爾島戰役結束後,美國喪失攻打加拿大的軍事力量,而英國則重奪尚普蘭湖的控制權。當時美國在紐約戰場遭受重創,英軍若從尚普蘭湖一舉南下,則美國革命有瓦解之憂。不過卡爾頓為免在寒冬南征,而把軍隊撤回及魁北克各地過冬。要到1777年,英軍才發動薩拉托加戰役南侵。 另外,瓦庫爾島戰役也被美國海軍視為其參與的第一場水上戰鬥。事緣戰鬥結束後兩日,便決議成立,是為美國海軍的前身組織。在戰事沉沒的,於1935年被打撈出水,及獲列為美國國家史蹟名錄及美國國家歷史名勝。.

新!!: 大陆军和瓦庫爾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田纳西州行政区划

这是美国田纳西州所有95个县的列表。县是美国行政区域中低于州的一级,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大于市或镇,并且处在一个州或领地范围内。 截止2010年,谢尔比县是田纳西州人口最多并且面积也最大的县,拥有92万7644位居民,占地1955平方公里。人口最少的皮克特县只有4945位居民,面积最小的特劳斯代尔县占地295平方公里。州首府所在的戴维森县人口为56万9891人,全州共计有634万6105人,面积为10万9217平方公里,与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时的568万9283人相比增长了65万6822人,增长率超过10% (2000 Census) Tennessee Blue Book 2005-2006, pages 616-626。全州最年长的是1777成立的华盛顿县,最年轻的则是1879年成立的切斯特县。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田纳西州的人口中心位于,拉瑟福县县城默弗里斯伯勒以南4公里。人口中心是与地理中心相对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可以让以该点为中心划分的各个地区人口相对均衡;田纳西州的地理中心则位于默弗里斯伯勒东北部8公里处。1976年,拉瑟福县历史协会在州地理中心用一个方尖碑做了标识。 一些县的领地以前部分或完全是由美洲原住民控制的,原住民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前就已经在这里生活,之后联邦政府也通过法律承认了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合法权利。如果有哪个县是占据或部分占据原本保留地来建立的,那么在建立前印第安人占用领地的合法权利就已经被一个联邦法案或条约撤消。以田纳西为例,从1770年至1835年共谈判了10个条约,对于来自欧洲的移民和印第安人各自的居住地进行了调节。最终,田纳西州境内的土著人口都离开了这里,迁移到了今天属奥克拉荷马州的地区。 以下表格会在每一个县的名称后面列出其联邦资料处理标准代码(简称FIPS代码),该代码是联邦政府用来区分各州和各县的唯一识别码,田纳西州的FIPS代码是47,结合任何一个县的代码则为“47XXX”。所有的FIPS代码将链接至该县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数据。.

新!!: 大陆军和田纳西州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特倫頓戰役

特倫頓戰役(Battle of Trenton),是美國獨立戰爭於1776年的一場重要戰役,發生於新澤西州特倫頓市。 英國在華盛頓堡攻城戰取勝後,喬治·華盛頓帶領大陸軍經新澤西州向賓夕法尼亞州撤退,而英軍則緊隨其後,最後與大陸軍在特拉華河對峙。雖然美國革命因紐約州的戰事失利而陷入危機,但英軍卻停止追擊,並將軍隊分散到特倫頓等地防守。後來英國及黑森僱傭兵駐軍又到處搶掠強姦,結果引發新澤西州起義,令到英軍飽受民兵狙擊騷擾。 當英軍陷入戰術困局之際,華盛頓決定在大陸軍服役期滿前絕地反擊。他策劃在聖誕節翌日強渡特拉華河,突襲特倫頓的黑森駐軍。雖然大陸軍的三路軍隊有兩路因河道結冰無法渡河,而安全登陸的華盛頓部隊也遇上諸多延誤,但這支部隊在暴風雪掩護下仍成功發動奇襲。黑森指揮官約翰·拉爾在戰鬥中傷重身亡,而黑森士兵又反攻不遂,只好向大陸軍投降。大陸軍在特倫頓一共俘虜了接近900名黑森士兵,己方只有7人在戰鬥中傷亡,大獲全勝。 特倫頓戰役對美國獨立戰爭有關鍵影響。戰役爆發前,美國革命雖然在危機中有所復甦,但仍未走出陰霾,而軍隊更面臨解散之憂,以至英美雙方都預計殖民地的叛亂即將告終。當大陸軍於特倫頓獲勝的消息傳開後,革命的理念於北美十三州各地起死回生,促使大量平民加入革命軍隊陣營,為革命注入新血。特倫頓戰役後,華盛頓再在阿孫平克溪戰役及普林斯頓戰役取勝,並配合平民起義,最後反將英軍包圍於不倫瑞克市一帶。這些事件令英軍陷入被動,並喪失了迅速平亂的希望。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爵士也被迫向倫敦當局請求更多士兵,以在1777年發動新一輪攻勢。.

新!!: 大陆军和特倫頓戰役 · 查看更多 »

白原戰役

白原戰役(Battle of White Plains),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與美國之間的一場戰鬥,發生於1776年10月28日。 在基普灣登陸戰後一個月,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發動新一輪軍事行動,派軍登陸布朗克斯,試圖包圍駐守曼哈頓島的大陸軍。由於何奧在沛爾岬之戰受到大陸民兵阻延,行軍有所延誤,使喬治·華盛頓及時調走主力部隊,北上白原市的山地佈防。何奧得悉華盛頓之動向,亦暫時擱置包圍,派軍北上迎擊。 經過數日準備,何奧在10月28日向大陸軍的側翼發動進攻,在山地爆發激戰。大陸軍敵擋不住,最終撤退到後方山地重新列陣。何奧重整軍勢後,嘗試引誘華盛頓前來決戰,但華盛頓堅守不出。結果何奧在11月初回師南方,包圍曼哈頓島,最終在11月16日引發華盛頓堡攻城戰。至於華盛頓則在11月初留下主力部隊於紐約州,自己帶著2,000人橫越哈德遜河,最後在11月14日抵達華盛頓堡對岸的。.

新!!: 大陆军和白原戰役 · 查看更多 »

聖皮埃爾之戰

聖皮埃爾之戰(Battle of Saint-Pierre),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叛軍民兵與的一場軍事衝突,發生於魁北克圍城戰末期。 1775年12月31日,大陸軍嘗試攻取魁北克市,遭逢慘敗。不過,班奈狄克·阿諾德繼續下令大陸軍圍城,而蓋伊·卡爾頓也沒有出城攻擊。由於雙方都沒有把握擊倒對,故此轉而向當地居民招手,編組更多民兵入列。1776年3月25日,雙方民兵在爆發小型衝突,叛軍一方獲勝。戰事對於叛軍遠征加拿大的敗局沒有影響。.

新!!: 大陆军和聖皮埃爾之戰 · 查看更多 »

聖讓恩堡圍城戰

聖讓恩堡圍城戰(Siege of Fort St.)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遠征加拿大的一場戰鬥。1775年9月,大陸軍兵分東西兩路,前往攻打英屬魁北克省首府魁北克市,當中西路軍由出發,取道尚普蘭湖、的及蒙特利爾。9月17日大陸軍開始包圍聖讓恩堡,在一輪攻守之後,終於在11月3日迫使聖讓恩堡的英軍投降。 聖讓恩堡失守後,魁北克省總督蓋伊·卡爾頓即時離開蒙特利爾,退守魁北克市。11月13日蒙特利爾向大陸軍投降。圍城戰期間雙方的戰損並不嚴重,但大陸軍卻飽受疫病困擾,再加上11月後加拿大進入寒冬,使遠征軍隊面對嚴峻挑戰。.

新!!: 大陆军和聖讓恩堡圍城戰 · 查看更多 »

華盛頓堡攻城戰

華盛頓堡攻城戰(Battle of Fort Washington),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與美國之間的一場戰鬥,發生於1776年11月16日。 英軍在白原戰役取勝後,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未有北上追擊大陸軍,而是調頭向南,將駐守曼哈頓的3,000名大陸軍包圍。至於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則再次犯下戰略錯誤。他先將主力部隊留守白原市以北的山地,自己只帶著2,000人到華盛頓堡對岸的增援;華盛頓亦沒有及時撤走華盛頓堡的士兵,更相信寡不敵眾的大陸軍能夠死守。結果,何奧在獲得降兵提供的情報後,於11月16日向華盛頓堡發動三面夾攻,輕易將堡壘包圍,並迫使華盛頓堡全軍投降。 華盛頓堡攻城戰後,何奧隨即派查爾斯·康沃利斯渡過哈德遜河,追擊兵力薄弱的華盛頓。結果華盛頓在11月20日帶著3,500名士兵,慌忙撤離李堡,遺下大量武器、補給以及建造工具。隨後一個月,華盛頓向新澤西州南部艱苦撤退,士兵不斷脫逃,而大陸議會也在休會後逃離費城,遷移至巴爾的摩,美國革命因此陷入覆滅邊緣。要到華盛頓在12月26日於特倫頓戰役取勝,革命才起死回生。.

新!!: 大陆军和華盛頓堡攻城戰 · 查看更多 »

華盛頓的神化

《華盛頓的神化》(the Apotheosis of Washington)為希臘籍義大利藝術家所繪的濕壁畫,創作於1865年,位於美國國會大廈屋頂的下。此濕壁畫距離圓形大廳樓板高,面積為,壁畫高度最高為,可從下方大廳樓板向上仰望。此圓頂完成於1863年,布魯米迪接著在美國內戰結束後的11個月內完成此作品;他則因為此濕壁畫獲得40,000美元(現今約為美元)的酬勞。 布魯米迪曾在梵蒂岡為教宗額我略十六世服務3年,並曾為王子在內的多名貴族,於他們的宮殿與別墅進行創作。後來他於1852年,並在他的人生最後25年於國會大廈工作。除了這件作品之外,他還設計了。.

新!!: 大陆军和華盛頓的神化 · 查看更多 »

菲力·斯凱勒

菲力·約翰·斯凱勒(Philip John Schuyler,),通常簡稱為菲力·斯凱勒,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將軍,美國獨立後獲選為第一任紐約州參議員。.

新!!: 大陆军和菲力·斯凱勒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麦克亨利

詹姆斯·麦克亨利(James McHenry,),美国政治家,开国元勋之一,曾任美国战争部长(1796年-1800年)。 JM JM JM Category:18世纪美国政治家.

新!!: 大陆军和詹姆斯·麦克亨利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霍根 (美国军人)

詹姆斯·霍根(James Hogun,)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北卡罗莱纳殖民地的5位大陆军将领之一。霍根起初是北卡罗莱纳第7团的少校,之后在1776年迅速晋升成该团指挥官。1777年,他参与了布兰迪万河战役和日耳曼敦战役。1779年,大陆会议加衔霍根为准将,但当时有多位议员和北卡罗来纳殖民地议会都期望先提升北卡罗莱纳的托马斯·克拉克。 1780年春,霍根在查尔斯顿围城战期间指挥北卡罗莱纳旅,这场战争以大陆军惨败告终,北卡罗莱纳所有正规部队中只有一个团没有投降,同样投降的还有本杰明·林肯少将下属的约5000名爱国者军人。霍根是该战结束后被俘的北卡罗莱纳军官中军衔最高的一位,他本有机会与其他被俘军官一起获得假释,但却放弃了机会,选择留在查尔斯顿附近的英军战俘营。霍根留在战俘营很可能是为了防止英国陆军招募投降的大陆军士兵参加西印度群岛战事。由于战俘营待遇恶劣,他的健康状况很快恶化,最终于1781年1月4日在查尔斯顿港半岛哈德尔波英特去世。.

新!!: 大陆军和詹姆斯·霍根 (美国军人)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摩尔

詹姆斯·摩尔(James Moore,)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一位大陆军准将。他生于北卡罗莱纳殖民地显赫政治世家,是该殖民地在大陆军中服役的5位将领之一。摩尔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族位于恐怖角河下游流域的庄园度过,此后很快就投身殖民地的军队构建。 法国-印第安人战争期间,摩尔在殖民地民兵部队服役,并在阿拉曼斯战役期间统领殖民地总督的炮兵部队,这一战结束了规管战争。摩尔从政早期支持殖民政府,积极涉身独立运动,在地方自由之子组织中扮演重要角色,还协助组织了全殖民地范围的法外省议会。1775年,他当选北卡罗莱纳第1个正规团的首位司令官,直接服从大陆会议调遣。 摩尔在摩尔河大桥之战中表现优异,带领爱国者赢得战斗胜利,然后于1776年2月27日晋升为大陆军准将。1776年上半年,他一直保留着北卡罗莱纳的司令部,以防英军入侵殖民地;但到了下半年则因收到上级指令而把司令部转移到南卡罗莱纳殖民地。摩尔曾掌握大陆军南方军部的实际指挥权,直至1777年4月因病去世时止,只是名义上并非部队司令官。根据后人的记载,摩尔是位卓越的军事统帅,只是因过早去世而中断了光明的事业前景。.

新!!: 大陆军和詹姆斯·摩尔 · 查看更多 »

魁北克戰役 (1775年)

魁北克戰役(Battle of Quebec,Bataille de Québec),是大陸軍圍攻英國魁北克省首府魁北克市的一場戰役。 1775年12月,大陸軍東西兩路軍隊會合,於同月6日開始圍城。不過,由於大地因寒冬結冰,使到圍城陣地難以設立。再者,大陸軍欠缺重型火炮,無法擊毀魁北克市的城牆,令到大陸軍一直未能夠發動進攻。隨著民兵的服役期限將在年底屆滿,而英國軍隊在春天後必然將會獲得海路增援,大陸軍的情況日漸危急。12月31日,理查德·蒙哥马利以暴風雪為掩護,終於兵分兩路強行攻城。結果大陸軍大敗而歸,蒙哥馬利身亡,班奈狄克·阿諾德受傷,而丹尼爾·摩根的數百名民兵更在城內被俘。 1776年年初,城外殘餘的大陸軍未有撤退,但是蓋伊·卡爾頓也沒有出城攻擊,使到大陸軍仍然可以勉強保持圍城。直到5月6日,英國皇家海軍軍艦帶同援兵抵達,卡爾頓即時領兵出城攻擊,而大陸軍及民兵即時潰逃。魁北克戰役以英國軍隊勝利告終,而大陸軍的征伐加拿大計劃也因此失敗。.

新!!: 大陆军和魁北克戰役 (1775年) · 查看更多 »

貝德福縣 (田納西州)

貝德福县(Bedford County, Tennessee)是美國田納西州中南部的一個縣。面積579平方公里。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60,371人。縣治謝爾比維爾(Shelbyville)。 成立於1807年12月3日。縣名紀念大陸軍上校、州眾議員湯瑪斯·貝德福。.

新!!: 大陆军和貝德福縣 (田納西州) · 查看更多 »

贝内迪克特·阿诺德

班奈狄克·阿諾德(Benedict Arnold;),又译作本尼迪克特·阿诺德,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重要軍官。阿諾德起初為革命派作戰,並且屢立戰功,後來卻變節投靠英國。這使他在美國仍是極具爭議的人物。 阿諾德生於1741年諾威奇。由於家道中落,阿諾德年紀尚輕便要出外謀生。1757年法國印第安人戰爭爆發,阿諾德曾短暫加入英國民兵一方,後來在西印度群島及魁北克省一帶從事海路貿易,因而致富。 1760年代,北美殖民地因英國通過《》及《》,而陷入貿易困難,阿諾德亦不能倖免。故此當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爆發後,阿諾德便志願加入革命民兵,並率先在攻佔提康德羅加堡建功。後來阿諾德又帶兵遠征魁北克,雖然在魁北克戰役失敗,卻仍能守住提康德羅加堡,掩護了大陸軍的側翼。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爆發,阿諾德更指揮了兩次薩拉托加之戰,最終迫使約翰·伯戈因投降。 不過到1778年,阿諾德卻開始對革命失望。當時大陸會議為免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權力過大,經常任命有名無實的望族出任將軍,出身寒微的阿諾德便屢屢不得志。早在攻佔提康德羅加堡後,阿諾德雖以個人財產補貼民兵戰爭開支,又在前線親自作戰,卻不獲任命為遠征加拿大的指揮官。薩拉托加戰役前夕,阿諾德幾乎被議會略過晉升少將,是華盛頓堅持下才得以晉升,但仍然要服從於較早晉升的少將名下。薩拉托加戰役中阿諾德再次立下顯赫戰功,华盛顿得知阿诺德的左腿再次受伤并成了残疾,1778年5月,华盛顿任命阿诺德为费城军区司令,但阿諾德仍遭到費城的政治名流排斥,而其個人生活風格也開始引起更多人不滿,特別是阿諾德在费城迎娶了一位保皇黨商人的女兒。這使大陸議會先以管理費城不當為由而予以審判,然後賓夕法尼亞州議會主席又要求召開軍事法庭,審信阿諾德有否行為失當,更迫使華盛頓不情願地公開向阿諾德發表斥責信。結果阿諾德被大陸議會審判後不久,便開始向英軍接觸,為北美英軍總司令亨利·克林頓提供大陸軍情報。 1780年阿諾德被軍法審判後,一度辭去所有大陸軍軍職,但後來再獲華盛頓任命為西點要塞的指揮官。阿諾德故意削弱該處防禦,並協議將整座哈德遜河重鎮出售給亨利·克林頓。就在計劃即將成功之際,阿諾德與克林頓之間的信差约翰·安得雷少校(Major John André)被大陸軍截獲,並輾轉送到華盛頓手上,其變節因此曝光。阿諾德僥倖避過捕兵,後來加入英軍,並獲任命為准將。稍後阿諾德曾參與兩場美国独立战争戰事,於戰後在新不倫瑞克及倫敦從商,最後於1801年逝世。 由於阿諾德中途變節,使他在美國及英國都名譽不佳,而且仍然備受爭議。美國紀念獨立戰爭的紀念碑經常刻意隱去其名不提,例如的。.

新!!: 大陆军和贝内迪克特·阿诺德 · 查看更多 »

费城胡椒羹

胡椒羹(Pepper Pot)是一种由牛肚,蔬菜,胡椒和其他调味料炖的一种濃湯。这种炖法起源于美國獨立戰爭期间关于大陆军的一个传说。据传说,1777年-1778年的福吉谷冬季格外寒冷,这个地区的农民出售他们的食物给英国军队赚取英镑而不提供给惨败的乔治·华盛顿的士兵。当时大陆军队的食物所剩无几,他们把牛肚、蔬菜和其它所有他们可以找到东西一起炖来吃然后存活了下来。 在19世纪初期,艺术家John Lewis Krimmel的一幅作品《Pepper-Pot: A Scene in the Philadelphia Market》描绘了在费城卖胡椒羹的街头小贩。Krimmel的作品于1811年在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首次展出。这幅画展示的是一个赤脚黑人妇女把汤端给白人顾客的样子。 在安提瓜,胡椒羹指的是一盘腌肉,由新鲜菠菜、南瓜、茄子、秋葵、洋葱、罗勒、烤牛肉、大蒜、土豆和配料捣碎煮熟炖成。.

新!!: 大陆军和费城胡椒羹 · 查看更多 »

黑森傭兵

黑森傭兵(英語:Hessian、Hessian soldiers,德語:Soldatenhandel unter Landgraf Friedrich II.

新!!: 大陆军和黑森傭兵 · 查看更多 »

霍雷肖·蓋茨

霍雷肖·萊德·蓋茨(Horatio Lloyd Gates,),英國軍人,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將領。 蓋茨的一生經歷多番起跌。他在美國獨立戰爭初期的聲望足以與喬治·華盛頓相比,更在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中迫使約翰·伯戈因的英軍投降,踏上事業頂峰。可是蓋茨在1780年卡姆登戰役遭到查爾斯·康沃利斯大敗,令到大陸軍的南方部隊幾乎覆滅;再加上他捲入了等政治風波,令到他的身後評價飽受爭論。.

新!!: 大陆军和霍雷肖·蓋茨 · 查看更多 »

范德堡縣 (印地安納州)

范德堡县(Vanderburgh County, Indiana)是位於美國印第安納州西南部的一個縣,南隔俄亥俄河與肯塔基州相望。面積611平方公里。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171,922人。縣治埃文斯維爾(Evansville)。 成立於1818年1月7日,1818年2月1日生效。縣名紀念經歷大陸軍上校、西北領地議員、印地安納準州法官亨利·范德堡。。.

新!!: 大陆军和范德堡縣 (印地安納州) · 查看更多 »

阿瑟·聖克萊

阿瑟·聖克萊(Arthur St.,),已故蘇格蘭裔軍人,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少將,第15任大陸議會議長,戰後第一任西北領地總督。.

新!!: 大陆军和阿瑟·聖克萊 · 查看更多 »

阿遜平克溪戰役

阿遜平克溪戰役(Battle of Assunpink Creek),或稱為第二次特倫頓戰役(Second Battle of Trenton),是美國獨立戰爭於1777年的一場戰役,發生於新澤西州特倫頓市。 1776年12月26日,大陸軍在特倫頓戰役俘虜了接近900名黑森士兵,於翌日撤返賓夕法尼亞州。為擴大勝果,大陸軍在29日再次橫渡特拉華河,並進駐特倫頓,預備發動新一輪攻勢。至於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子爵則在特倫頓戰敗後,派查爾斯·康沃利斯率領紐約州的援軍,經普林斯頓南下鎮壓叛亂。 喬治·華盛頓得悉英軍動向後,在阿孫平克溪東岸的高地佈陣以待。由於康沃利斯的部隊在行軍途中,不斷遭到大陸軍及新澤西州的民兵攻擊,令到行程一再出現延誤。當康沃利斯在1777年1月2日抵達特倫頓時,太陽已經落山。接著康沃利斯多次派軍攻打橫越阿遜平克溪的橋樑,又嘗試另覓地點渡河,卻遭到大陸軍悉數擊退。隨著天色入黑,康沃利斯只好停止進攻。 晚上,康沃利斯與華盛頓各自召開軍事會議,商討對策。康沃利斯考慮到士兵已經疲倦,而各個軍官又不熟悉特倫頓地形,決定等待日出再作攻擊。至於大陸軍方面,阿瑟·聖克萊及兩人根據可靠情報,提議軍隊乘夜撤退,並繞行東面的小道,再突襲英軍在普林斯頓的防線缺口,進而攻取英軍總部不倫瑞克市。華盛頓考慮到士兵無法渡河回到賓夕法尼亞州,而正面交鋒又沒有勝算,採納了兩人的方案,並於半夜撤走。翌日早上,普林斯頓戰役爆發,康沃利斯急忙趕回普林斯頓,阿遜平克溪戰役結束。.

新!!: 大陆军和阿遜平克溪戰役 · 查看更多 »

阿諾德遠征魁北克

阿諾德遠征魁北克(Benedict Arnold's expedition to Quebec),為大陸軍班內迪·阿諾德上校由麻薩諸塞州劍橋行軍至魁北克市的過程。 1775年6月,決定由提康德羅加堡派軍,遠征加拿大。當時沒有指揮的阿諾德,提議大陸議會組織另一支軍隊,穿越今日緬因州的荒野及山地,由東面夾擊魁北克市,並獲得議會及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准許。9月阿諾德帶領約1,100人出發,歷盡艱辛,在11月9日抵達魁北克市外,其時全軍只剩下600餘人。這些軍隊與理查德·蒙哥马利的提康德羅加部隊會合後,在同年12月圍攻魁北克市。.

新!!: 大陆军和阿諾德遠征魁北克 · 查看更多 »

蒂莫西·皮克林

蒂莫西·皮克林(Timothy Pickering,),美国政治家,联邦党人,曾任美国邮政部长(1791年-1795年)、美国战争部长(1795年)、美国国务卿(1795年-1800年)、美国参议院议员(1803年-1811年)和美国众议院议员(1813年-1817年)。 P.

新!!: 大陆军和蒂莫西·皮克林 · 查看更多 »

邦德溪戰役

邦德溪戰役(Battle of Bound Brook),是美國獨立戰爭於1777年的一場戰役,發生於今日新澤西州。 1777年4月,新澤西州的糧草戰爭隨著北美入春而步向尾聲。4月12日晚,查爾斯·康沃利斯率領英國大軍離開不倫瑞克市的過冬營地,在13日早上突襲並擊潰駐紮於新澤西的大陸軍前哨,更幾乎俘虜本傑明·林肯少將。彌敦內爾·格連聞訊後率領大陸軍趕往增援,但當時康沃利斯已經開始撤軍,雙方最後只有零星交火。 邦德溪戰役是英軍在1776年冬季後的首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一般被視為費城戰役的前奏。當時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爵士正在部署進攻美國首都費城,而喬治·華盛頓則在邦德溪戰事後撤除新澤西州多個前哨,集中兵力守備英軍下一輪攻勢。接著兩個月,大陸軍與英軍互相試探對方部署,並在6月底於新澤西州的爆發矮山戰役。.

新!!: 大陆军和邦德溪戰役 · 查看更多 »

邦克山戰役

邦克山戰役(Battle of Bunker Hill)或譯碉堡山戰役,亦稱布里德山戰役(Battle of Breed's Hill),是美國獨立戰爭波士頓之圍期間的一場軍事衝突,發生於1775年6月17日查爾斯鎮北部山地。 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後,英國軍隊全數撤回波士頓城內,使到北面的查爾斯鎮地峽變為無人地帶,而南方的多徹斯特高地又可能陷入民兵手中。5月底,英國軍隊試圖突破包圍,開始籌備多徹斯特的軍事行動。6月17日,英國軍隊發現叛逆民兵登上查爾斯鎮山地,建造防禦工事,於是派軍前往攻擊。雖然民兵本身準備不足,指揮上亦多有混亂之處;但是英國軍隊卻因為輕敵及戰術失誤,使到首兩波的攻擊均遭受民兵的重創而瓦解,待第三波攻擊,英國軍隊才成功奪取布里德山,而民兵則經由邦克山撤走。由於英國軍隊折損嚴重,無法發動新一波攻勢,使到波士頓戰事陷入僵局。.

新!!: 大陆军和邦克山戰役 · 查看更多 »

邦联条例

《邦联条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全称为《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and Perpetual Union),是美利堅合眾國13个创始州共同承认并遵守的第一部宪法或宪制性文件。 条例是在1776年至1777年间由第二届大陆会议提出并着手起草,于1777年投入使用,但直到1781年才被邦聯的13个構成州正式批准。宪法赋予大陆会议领导美国独立战争、与欧洲进行外交、解决领土纠纷以及与印第安人关系的权利。它的制定,用法律手段把实际上由13个独立国家组成的名为国家实为反英政治军事同盟固定下来。然而,其结构的不完善是历届领导者的顾虑。最终于1789年,邦联条例被《美利堅合眾国宪法》所取代。.

新!!: 大陆军和邦联条例 · 查看更多 »

長岬之戰

長岬之戰(Battle of Longue-Pointe)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遠征加拿大的一場戰鬥。1775年9月,大陸軍兵分兩路,前往攻打英屬魁北克省首府魁北克市,其中西路軍正圍攻聖讓恩堡。圍城期間,大陸軍派前領袖伊頓·阿倫,去徵召加拿大人入伍,但阿倫卻帶兵去攻打蒙特利爾。結果蓋伊·卡爾頓派人切斷阿倫退路,再予以包抄,使阿倫兵敗被俘。 長岬之戰後,加拿大的自發組成了上千人的民兵,並欲聽從卡爾頓指揮。然而卡爾頓對民兵並不信任,未有將其編組使用,結果民兵在數星期內自行解散,沒有救助戰況僵持的聖讓恩堡圍城戰。聖讓恩堡最終在11月3日投降,而蒙特利爾則在13日被大陸軍佔領。.

新!!: 大陆军和長岬之戰 · 查看更多 »

長島會戰

長島會戰(Battle of Long Island),或稱為布魯克林會戰(Battle of Brooklyn),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與美國之間第一場陸上會戰,亦是整場獨立戰爭最大規模的一場戰事。會戰發生於1776年8月27日紐約市對岸的長島布魯克林區。 1776年3月,波士頓戰役結束,英國從海路撤離波士頓。革命派與北美英軍的焦點,隨即轉移到戰略重鎮紐約市。在喬治·華盛頓指揮下,大陸軍開始在曼哈頓島南部及布魯克林區佈防;而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則等待後方援軍,準備攻打紐約市。 1776年7月,何奧派軍登陸斯塔滕島,建立前沿基地。在接著一個月,英國正規軍人數陸續增加至32,000人,兼且擁有制海權;但美國一方卻只有約20,000名民兵,而且欠缺紀律。權衡形勢後,華盛頓將美軍主力調到曼哈頓,但仍留下10,000人守備布魯克林區的三座美軍要塞。 8月22日,何奧派軍登陸長島,攻打布魯克林。美軍起初打算施行邦克山戰役的戰術,據險守備英軍的正面攻勢。不料何奧在8月26日同時派軍繞道,攻打布魯克林前方山地的美軍側翼,成兩面夾攻之勢,迅即擊潰美軍。所幸前方山地的部隊及時拖延英軍,大部分美軍都安全撤回後方的布魯克林高地。不過英軍沒有追擊,反而部署圍城戰。結果華盛頓在運氣、黑夜與晨霧的幫助下,將布魯克林的軍隊與物資全數撤回對岸曼哈頓市。 英國雖然未能在長島會戰獲得全勝,但大陸軍仍然受到嚴重打擊,再加上曼哈頓島三面環水,又有哈德遜河在西面阻隔,華盛頓的大陸軍有被包圍殲滅之虞。.

新!!: 大陆军和長島會戰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李德塞

艾森巴赫男爵腓特烈·阿道夫·李德塞(Friedrich Adolf Riedesel, Freiherr zu Eisenbach,),在英語中有時簡稱為腓特烈·李德塞(Friedrich Riedesel),或誤稱為腓特烈·馮·李德塞(Friedrich von Riedesel)。德意志裔軍人,效命於,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英國黑森僱傭兵將軍。.

新!!: 大陆军和腓特烈·李德塞 · 查看更多 »

色達斯之戰

色達斯之戰(Battle of the Cedars),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英國與大陸軍於蒙特利爾西郊的戰事。 1776年5月6日,英國軍隊解除大陸軍對魁北克市的圍城戰,惟大陸軍仍然握有蒙特利爾。5月18日,數十名駐守英屬魁北克省西境的英國正規軍獲得易洛魁人的二百多名戰士支援,進攻大陸軍位於的堡壘,以奪取蒙特利爾市的交通要道。 起初,英國軍隊人數雖然比較少,卻成功迫使人數比較多的色達斯駐軍投降,接著又在十五橡(Quinze-Chênes)嚇使大陸軍的援兵投降。不過,當班奈狄克·阿諾德由魁北克市出擊之際,英國的易洛魁援軍卻陸續離去。此消彼長之下,英國軍隊與阿諾德同意停火,並且達成交換戰俘協議。但是英軍釋放俘虜後,指稱英軍曾虐待戰俘,最終沒有釋放在囚英國軍人。.

新!!: 大陆军和色達斯之戰 · 查看更多 »

艾萨克·谢尔比

艾萨克·谢尔比(Isaac Shelby,)是美国肯塔基州的第一和第五任州长,并且担任过弗吉尼亚州和北卡罗莱纳州的州议员。他还曾参与邓莫尔勋爵之战、独立战争和1812年战争。担任州长期间,他在泰晤士河战役中亲自带领肯塔基州民兵,并因此获得国会金质奖章。全国多个州的共计9个县,以及众多城市和军事基地,都以谢尔比命名来纪念他。他对约翰·迪金森所创《自由之歌》的钟爱也被认为是肯塔基把“团结则存,分裂则亡”作为州格言的重要原因。 谢尔比的军族生涯在波因特普莱森特战役中拉开帷幕,这也是邓莫尔勋爵之战中唯一的大型战役,谢尔比在这场战斗中担任父亲的副手。他成为专业的樵夫和测量员,并在独立战争早期为大陆军获取补给。之后,他和约翰·塞维尔带领部队翻越阿巴拉契亚山脉与北卡罗莱纳州的英军对抗,还在殖民地军队取胜的王山之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此“老国王的山”这一绰号将伴随谢尔比终身,北卡罗莱纳州议会还通过决议正式表示感谢,并赠送他手枪和礼仪剑。 战争结束后,谢尔比迁居肯塔基州,到自己通过服役而获得的土地上定居,并参与了肯塔基州从弗吉尼亚州的县发展成独立州的历史进程。他的英雄气概使他深受新州居民爱戴,选举人于1792年以全体一致的投票结果选举他担任该州首任州长。他巩固了肯塔基州的防御,对抗美洲原住民的袭击,并且组建了第一届政府。他还利用热内事件说服华盛顿政府同西班牙达成协议,允许通过密西西比河进行自由贸易。 首个州长任期结束后,谢尔比离开了公众视野,但又因1812年战争即将爆发而回到政坛。肯塔基人期望谢尔比再度参选州长,并在预期的冲突中领导大家。他在选举中轻取对手,然后在威廉·亨利·哈里森将军的请求下带领肯塔基州部队投身泰晤士河战役。战争结束后,他谢绝了詹姆斯·门罗总统让他出任战争部长的邀请。之后,他又与安德鲁·杰克逊一起作为特派代表与奇克索印第安人部落展开谈判,完成杰克逊购地,这也是谢尔比最后一次为国家服务。1826年7月18日,艾萨克·谢尔比在肯塔基州林肯县的家中去世,享年75岁。.

新!!: 大陆军和艾萨克·谢尔比 · 查看更多 »

老州议会大厦

老州议会大厦(Old State House)是美国波士顿的一座古老的红砖建筑,兴建于1712-1713年,1711年第一座木质的市政厅(建于1657年)毁于火灾之后。老州议会大厦位于华盛顿街(Washington Street)和州街(State Street)的路口。这是波士顿最古老的公共建筑,也是自由之路的一站。.

新!!: 大陆军和老州议会大厦 · 查看更多 »

W·E·B·杜波依斯

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W. )是美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民权运动者、泛非主义者、作家和编辑。杜波依斯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大巴灵顿,在一个相对包容、多元的环境中长大。他是哈佛大学第一个取得博士学位的非裔美国人,毕业之后任职于亚特兰大大学,教授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杜波依斯是1909年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最初创建者之一。 杜波依斯因为领导尼亚加拉运动——非裔美国人为黑人寻求平等权利的运动——开始在国内声名鹊起。他和他的支持者们反对布克·华盛顿倡导的“亚特兰大妥协案”,该协议要求南方的黑人服从于白人的政治规则并为之工作,以换取基本受教育权和致富机会。杜波依斯则坚持争取完整的公民权利和逐步增加的政治参与,他认为这些将由非裔美国人中的知识精英实现,他称这些人为“天才的十分之一”,因此杜波依斯认为非裔美国人需要先进的教育来发展其领导力。 种族主义是杜波依斯斗争的主要对象:他强烈反对私刑、吉姆·克劳法案以及在教育与就业中的种族歧视。杜波依斯的事业囊括了各地的有色人种,尤其是与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做斗争的亚非同胞。他是泛非主义的强烈支持者,并且帮助组织了几次泛非主义大会,以推动非洲殖民地脱离欧洲强权统治。杜波依斯多次访问过欧洲、非洲和亚洲。一战后,他调查了美国黑人士兵在法国的经历,记录了在美国军队中普遍存在的种族偏见。 杜波依斯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的文集《黑人的灵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是非裔美国文学中开创性的一部作品。他于1935年发表的巨著《美国的黑人重建》(Black Reconstruction in America)挑战了“黑人应该对重建时代的失败负责”的传统思想。在社会学领域,他写就了第一本系统性研究著作。他出版过3本自传,都体现了他对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深刻见解。在担任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刊物《危机》编辑期间,他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文章。 杜波依斯相信,资本主义是种族主义的主要原因,他一生都怀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情。他是一个积极的和平运动者,支持核裁军。杜波依斯去世后一年,1964年民权法案颁布,体现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大部分目标。.

新!!: 大陆军和W·E·B·杜波依斯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斯科特

查尔斯·斯科特(Charles Scott,),18世纪美国军人,曾于1808年当选第四任肯塔基州州长。他很小时就沦为孤儿,于1755年加入弗吉尼亚第一团,在英法北美战争期间主要执行侦察和护送任务,并且迅速晋升至上尉军衔。斯科特在战争结束后完婚并开始在父亲留下的土地上务农,但随着美国革命局势日趋紧张,他又于1775年回到军队。1776年8月,斯科特晋升上校并执掌弗吉尼亚第五团。该团同年在新泽西州与乔治·华盛顿会师,并在华盛顿指挥下参与费城战役。斯科特为华盛顿指挥轻步兵,到1778年下半年还开始担任情报主任。费城战役接近尾声之际,斯科特开始休假,再于1779年3月重返部队,受命前往南卡罗莱纳协助南方战场的本杰明·林肯少将。他在亨利·克林顿开始围城前不久抵达查尔斯顿,结果在城内守军投降后沦为战俘。1781年3月获假释后,斯科特又于1782年7月经交换战俘获释,此后还在战争结束前完成几项招募任务。 战争结束后,斯科特于1785年探访西部边境,然后开始为长久迁居作准备,于1787年在今肯塔基州凡尔赛附近定居。面对印第安人时时扫荡的威胁,他于1790年组建志愿军连,并加入约西亚·哈马尔对印第安人的远征。哈马尔的征讨以失败告终后,华盛顿总统下令阿瑟·圣克莱准备进攻西北领地的印第安人地盘。与此同时,已是弗吉尼亚民兵准将的斯科特受命开展一系列前期突袭。1791年7月,他率军多次成功突击奥阿特农村,但同年末圣克莱带兵发起的主线攻势仍不免落于惨败。1792年肯塔基州从弗吉尼亚州分离后不久,肯塔基州议会委任斯科特统领州民兵第二师,并授予少将军衔。斯科特带领第二师同“疯狂的安东尼”统率的合众国军团在接下来的西北印第安人战争中相互配合,最终经鹿寨战役奠定胜局。 斯科特曾当选弗吉尼亚州众议员,还曾多次担任总统选举人,退伍后,年势已长的他决定出马竞选州长。经继女婿杰西·布莱索执掌,斯科特1808年的州长竞选成效显著,最终以大幅优势战胜约翰·艾伦和格林·克莱。上任后不久,他因州长官邸的台阶太滑摔倒,导致此后都需要拐杖才能走动,而且更加依赖此前任命为州务卿的布莱索。斯科特在州内事务上经常同州议会发生磨擦,但他任内的关注重点还是美国同大不列颠之间日趋紧张的局势,以及最终爆发的1812年战争。斯科特决定任命不是州内公民的威廉·亨利·哈里森出任肯塔基民兵加衔少将,此举可能有违州宪法,但却依然得到州内居民认可。任期届满后,斯科特返回坎恩伍德大宅,此后身体状况急剧恶化,最终于1813年10月22日辞世。无论州内还是州外,都有县和城市用斯科特命名以示纪念,如肯塔基州的斯科特县和印第安纳州的同名县,以及肯塔基州斯科茨维尔和弗吉尼亚州同名城市。.

新!!: 大陆军和查尔斯·斯科特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頓圍城戰

查爾斯頓圍城戰是美國獨立戰爭後期的一場重要戰役,在此之後,英軍開始利用其戰略優勢橫掃南方的殖民地。這場戰役中,大陸軍損失的人數亦是整場戰爭中最多的。.

新!!: 大陆军和查爾斯頓圍城戰 · 查看更多 »

杰思罗·萨姆纳

杰思罗·艾克森·萨姆纳(Jethro Exum Sumner,约左右)是北卡罗莱纳州的一位地主兼商人,曾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担任大陆军军官。萨姆纳生于弗吉尼亚殖民地,在法国-印第安人战争期间加入殖民地军队。这场战争结束后,他迁居北卡罗莱纳殖民地比特县,在此获得了大量土地并经营着一家酒馆。他曾出任比特县警长一职,但随着美国革命拉开帷幕,他成为坚定的爱国者,还曾入选北卡罗莱纳省议会。 1776年,萨姆纳成为大陆军北卡罗莱纳第3团司令官,先后在南方战场和费城战役冲锋陷阵。美国革命期间,大陆军總共有过5位北卡罗莱纳殖民地准将,萨姆纳便是其中之一,从1779年任职到1783年。他在斯托诺弗里战役和尤托泉战役中表现英勇,但反复发作的健康问题经常迫使他无法冲锋陷阵,只能处理行政工作或是回到北卡罗莱纳静养。大陆军中的北卡罗莱纳将士在查尔斯顿围城战和卡姆登战役后已所剩无几,萨姆纳成为北卡罗莱纳民兵将领,但很快因不满殖民地战争议会将民兵指挥权交给外来军官而辞职抗议。1783年战争结束后,萨姆纳帮助建立了辛辛那提协会北卡罗莱纳分会并担任首任主席。1785年3月中旬,杰思罗·艾克森·萨姆纳在沃伦县谢世,享年52岁。.

新!!: 大陆军和杰思罗·萨姆纳 · 查看更多 »

格林维尔 (田纳西州)

格林维尔(Greeneville)位于美国田纳西州东北部,是格林县的首府。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15,198人,其中白人占92.03%、非裔美国人占5.74%。 格林维尔得名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大陆军将军纳撒内尔·格林。洛杉矶级潜艇格林维尔号 (SSN-72)是以该市命名的。 安德鲁·约翰逊国家历史遗址位于该市。.

新!!: 大陆军和格林维尔 (田纳西州) · 查看更多 »

比肯 (纽约州)

比肯(Beacon)是美国纽约州达奇斯县的一座城市,地处达奇斯县西南部,奥尔巴尼以南90英里、纽约市以北60英里处。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时,该市有15541人。其名称直译为“灯塔”,以此来纪念历史上位于菲什基尔(Fishkill)山顶、向大陆军警示英军动向的灯塔。.

新!!: 大陆军和比肯 (纽约州) · 查看更多 »

沃克斯華戰役

沃克斯華戰役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一場戰役,爆發於1780年5月29日的蘭卡斯特 (南卡羅萊納),交戰雙方分別是阿布拉罕·布佛得率領的大陸軍及伯納斯特·塔爾頓率領的忠英派。當其他美軍聽聞塔爾頓拒絕了布佛得的投降後,便稱此戰役為沃克斯華大屠殺。.

新!!: 大陆军和沃克斯華戰役 · 查看更多 »

沛爾岬之戰

沛爾岬之戰(Battle of Pell's Point),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與美國之間的一場戰鬥,發生於1776年10月18日。 自9月中旬基普灣登陸戰與哈林高地戰役後,英軍停止向曼哈頓島進攻,而大陸軍則繼續守備哈林高地。要到10月初,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才進行新一輪軍事行動,派軍登陸布朗克斯,試圖包圍曼哈頓。何奧先在登陸,卻因地勢不佳而遭美國民兵阻止,被迫改變地點。10月18日,英軍在沛爾岬登陸,被駐守的民兵依據石牆頑抗,造成嚴重傷亡。何奧的行軍因此有所延誤,使喬治·華盛頓能夠及時調走曼哈頓的主力部隊,北上白原市的山地佈防。10月28日,白原戰役因而爆發。.

新!!: 大陆军和沛爾岬之戰 · 查看更多 »

波士頓戰場

波士頓戰役(Boston Campaign)是新英格蘭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戰事,發生於1775年4月至1776年3月之間。戰役使到北美殖民地與英國關係決裂,促使殖民地在1776年7月發表《美國獨立宣言》,並且引發後續美國獨立戰爭戰事。 波士頓戰役以英國向麻薩諸塞灣殖民地施行《強制法案》為起點,促使殖民者組成自治政府對抗。英國為徵收殖民者武器,在1774年9月引發火藥危機,使雙方幾乎爆發武裝衝突。到1775年4月,英軍第二次的徵收武器行動,觸發了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而民兵取勝後更開始包圍英軍總部波士頓,是為波士頓之圍;另一批民兵則開始遠征加拿大。圍城之初,民兵與英軍只有多次輕微衝突,以爭奪補給。6月碉堡山戰役爆發,以英軍慘勝告終,圍城戰陷入僵局。 碉堡山戰役後,維珍尼亞州的華盛頓出任大陸軍總司令,接掌民兵指揮;而北美英軍總司令托馬士·蓋奇(Thomas Gage)則被撤職,由威廉·豪接任。然而交戰雙方各自面對軍力問題,一直無法發動進攻。要到1776年1月,大陸軍透過大炮遠運將提康德羅加堡的攻城炮運抵戰場,才打破僵局。3月大陸軍在多徹斯特高地爭奪戰奪取先機,迫使英軍從海路撤出波士頓,戰事以大陸軍勝利告終。.

新!!: 大陆军和波士頓戰場 · 查看更多 »

法美同盟

法美同盟指的是代表法國的路易十六與美國於1778年結成的同盟,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扮演重要的轉折。.

新!!: 大陆军和法美同盟 · 查看更多 »

法拉盛

法拉盛(Flushing)是美國紐約皇后區境內的一個地區。虽然大部分区域是居民区,以缅街北部为中心的法拉盛下城则是个大型商贸和零售区域,是纽约城第四大中心商务区.

新!!: 大陆军和法拉盛 · 查看更多 »

湯瑪斯·希基

湯瑪斯·希基(Thomas Hickey;被絞首)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一名大陸軍士兵,他是在即將成形的合眾國內第一位因為叛國罪而被處決的人。出生於愛爾蘭,他跟隨英軍以士兵的身分來到美洲,並在威廉·強森少將麾下以個人助理身分參與七年戰爭。但在革命爆發之後便成為逃兵並投靠大陸軍。他成為華盛頓保鑣團的一員,保鑣團的職責是保護華盛頓、華盛頓的職員以及大陸軍資產。希基曾因為走私假幣而在紐約入獄,因叛變與煽動而接受審判並被處決,而且他可能涉及1776年間一場針對喬治·華盛頓的刺殺計畫。.

新!!: 大陆军和湯瑪斯·希基 · 查看更多 »

湯馬士·密夫林

湯馬士·密夫林(Thomas Mifflin,),費城商人,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將軍,曾任大陸議會議長及議員,首任賓夕法尼亞州州長。 密夫林生於1744年費城一個信奉貴格會的富商家庭,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學院。畢業後密夫林在費城從商,並在1772年獲選入賓夕法尼亞州地方議會。當時密夫林被視為相對溫和的輝格派。他一方面公開反對《印花稅法令》及《茶葉法令》,但又主動到波士頓與麻薩諸塞州的塞繆爾·亞當斯商討合作。後來波士頓倒茶事件爆發,英國國會決定實施《強制法案》。密夫林與及迪金遜成功遊說費城市民組成通訊委員會,配合麻省的反抗運動,並推動被控制的賓夕法尼亞州議會選出大陸議會代表。 1774年,賓夕法尼亞州議會在公眾壓力下派出包括密夫林在內的七人參與大陸議會。密夫林在第一屆大陸議會中起草了《》的初稿,推動北美殖民地聯合杯葛英國貨品。1775年,密夫林代表賓夕法尼亞參與第二屆大陸議會,但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的消息傳抵費城後,密夫林便決定辭職從軍。他與其他費城商人重組了商團民兵,然後加入大陸軍麾下。 密夫林的軍旅生涯遇有多番波折。起初,密夫林深獲華盛頓器重,並出任大陸軍軍需官,負責後勤事宜。密夫林也以准將身份參與了長島會戰,為撤回曼哈頓島的大陸軍殿後。1776年底,大陸軍因接連戰敗而岌岌可危,密夫林又受命趕回費城,說服商團民兵繼續為大陸軍作戰。結果這批士兵協助華盛頓在特倫頓戰役、阿孫平克溪戰役及普林斯頓戰役取勝。 1777年,密夫林獲大陸議會任命為少將,以軍人身份在議會處理軍需補給。但這段時間,密夫林卻捲入多場爭議,令到他與華盛頓的關係陷入低潮。首先,密夫林多次公開批評彌敦內爾·格連,但格連卻是華盛頓當時最為信賴的副官,使到不少人認為密夫林是乘機指責華盛頓。第二,大陸軍經常遇上補給不足的問題,而向議會方面投訴施壓,但與此同時,密夫林又在改革補給系統上屢屢碰壁,使到密夫林心灰意冷。1777年7月密夫林擅離職守,返回鄉郊雷丁居住,最終以健康欠佳為由辭去軍需將軍一職。然而密夫林辭職之時,大陸軍卻正在福治谷駐紮過冬,補給問題最為嚴峻,也為他招致更多批評。 最後,密夫林因意外捲入一案,而與華盛頓關係破裂。事緣華盛頓在費城落敗之後,霍雷肖·蓋茨卻在薩拉托加戰役大勝。使大陸議會及大陸軍內部都有人私下認為,蓋茨比華盛頓更適合出任大陸軍總司令一職。1777年10月,法國准將向蓋茨寫信,並據說把華盛頓稱為「軟弱的將軍」。這段內容被蓋茨的副官引用在另一封信件,再經斯特靈勳爵之手傳到華盛頓手中。故此傳聞公開後,蓋茨等人隨即被指責意欲結黨挑戰華盛頓。由於密夫林曾經有公開批評華盛頓之嫌,又與蓋茨素有交情,再加上他在11月被大陸議會任命到戰爭委員會(Board of War),而該委員會又決議將康威擢升為少將,這使密夫林也被指涉及陰謀。密夫林最終辭去所有軍職及戰爭委員會的職務。 辭退軍務後,密夫林仍然活躍政壇。他在1778年連任賓夕法尼亞州議員職位,然後在1780年再次出任大陸議會議員。1783年,密夫林更獲議會選為新一任大陸議會議長。在他任期之內,密夫林見證巴黎條約簽訂,又以文官身份接納華盛頓向議會辭去大陸軍司令職務。兩人的關係此時逐漸破冰,並且在政壇上時有合作。1784年密夫林返回州議會,並成功將1776年通過的賓夕法尼亞州憲法由一院制改為兩院制。他也遊說賓夕法尼亞州在美國制憲會議上通過傾向聯邦主義的《美國憲法》,而他也是《憲法》的其一簽署者。1790年至1799年間,密夫林獲選並兩次連任為賓夕法尼亞州州長,並在1794年指揮賓夕法尼亞的民兵,協助聯邦政府鎮壓威士忌叛亂。1799年密夫林退休後陷入財政困難,最後在1800年於蘭開斯特去世。.

新!!: 大陆军和湯馬士·密夫林 · 查看更多 »

本傑明·林肯

本傑明·林肯(Benjamin Lincoln,),英格蘭清教徒移民後裔,北美麻省殖民地民兵軍官,美國獨立戰爭大陸軍少將。他是邦聯議會任命的第一任美國戰爭部長,亦是美國獨立後第二任麻省副總督。.

新!!: 大陆军和本傑明·林肯 · 查看更多 »

本杰明·汤普森,伦福德伯爵

本杰明·汤普森爵士,伦福德伯爵,FRS (Sir Benjamin Thompson, Count Rumford, Reichsgraf von Rumford,),英国物理学家,生于英属美洲。他对于热的本质的研究挑战了当时占主流的热质说,对19世纪热力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他也是位多产的发明家。 他于美国独立战争中忠于英国王室,在英国陆军中服役,銜至中校,於战后移居伦敦。在那里,其在后勤方面才能受到赏识,晋升上校,于1784年被英王乔治三世进封爵士。其后,他又移居巴伐利亚,出任当地的陆军大臣,重整了陆军,于1791年获封为神圣罗马帝国伯爵。.

新!!: 大陆军和本杰明·汤普森,伦福德伯爵 · 查看更多 »

海龜號潛艇

海龜號潛艇(Turtle),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大陸軍建造的一艘潛艇。她是第一艘有文獻紀錄用於戰爭的潛艇。.

新!!: 大陆军和海龜號潛艇 · 查看更多 »

斯塔腾岛战役

斯塔騰島戰役(Battle of Staten Island),是美國獨立戰爭於1777年的一場戰役,發生於今日紐約州斯塔騰島。 1777年6月矮山戰役後,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爵士在7月率領大軍登艦,由海路進攻費城。由於薩拉托加戰役同時在紐約州北部爆發,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只能根據有限情報,推算何奧到底是向北增援約翰·伯戈因,抑或南下進攻費城。在此背景下,約翰·沙利文和斯特靈勳爵兩人在7月上旬率領大陸軍往北增援哈德遜河高地。7月下旬,華盛頓召喚兩人回師南方,沙利文卻在此時患病,其部隊改由法國將領暫代指揮。由於通訊失效及德博勒的擅自行動,這支大陸軍部隊未有隨同斯特靈勳爵前往特倫頓,而是留在新澤西州東部。 8月上旬,沙利文重新接過部隊指揮。由於斯塔騰島的民兵時常到新澤西州搜掠物資,大陸軍早有計劃突襲當地報復。8月21日,沙利文在獲得華盛頓同意後,率領約1,000人乘夜登陸斯塔騰島,並在日出後成功突襲效忠派民兵,造成一定傷亡。不過島上的英國正規軍隨即前往迎擊,並且追上沙利文的後衛,最終俘虜約200名大陸軍士兵。 斯塔騰島戰役後,沙利文率軍南下費城,與華盛頓會師。雖然他被指控統率有失,但他在同年大陸會議召開的軍事法庭中獲判無罪。.

新!!: 大陆军和斯塔腾岛战役 · 查看更多 »

斯塔滕島和議

斯塔滕島和議(Staten Island Peace Conference),是英國與美國在長島會戰後的停戰談判。 1776年8月底,美軍在長島會戰落敗,在曼哈頓島陷入孤立。海軍中將理查德·何奧再次向美軍提出和談,而大陸議會則派出約翰·亞當斯、本傑明·富蘭克林及愛德華·拉特利奇三名代表前往紐約。9月11日,雙方在斯塔滕島南端的會面,但由於分歧過大,會議未有成果。和會結束後四日,英軍恢復攻勢,並發動基普灣登陸戰,登陸曼哈頓島。.

新!!: 大陆军和斯塔滕島和議 · 查看更多 »

斯特靈勳爵威廉·亞歷山大

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自稱斯特靈勳爵(Lord Stirling),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將領。 亞歷山大生於1726年紐約市,家境優厚。亞歷山大的父親詹姆士(James Alexander)是蘇格蘭軍人及律師,在第一次詹姆士黨人叛亂期間支持斯圖亞特王朝,兵敗後逃亡北美。不過,詹姆士同時又是鎮壓叛亂的英軍指揮官、第二代阿蓋爾公爵的朋友。在公爵的支持下,詹姆士成為紐約市的政商要人,擁有大量土地及財產。後來詹姆士因反對紐約省總督的政策,而與朋友曾格在《紐約新聞周報》(New York Weekly Journal)撰文攻擊,最終引發曾格案件。 亞歷山大在美國獨立戰爭前一直過著望族生活。他娶了威廉·利文斯頓的姐妹為妻,又曾經擔任新澤西州的量地官,後來又獲選為新澤西議會代表。亞歷山大同時涉足奴隸貿易、製鐵工業及土地炒賣,但因投資失利及揮霍過度,到1760年代已面臨財政困難。亞歷山大又曾在法國印第安戰爭中擔任麻薩諸塞灣殖民地總督的副將,出征尼亞拉瓜。 亞歷山大在1757年曾經到蘇格蘭爭取確認為第五代斯特靈伯爵的繼承人,並在1759年獲蘇格蘭上議院確認,但被英國上議院在1762年否決。然而亞歷山大一生都自稱為斯特靈勳爵,而北美的居民也通常以斯特靈勳爵稱呼亞歷山大。後來北美殖民地與英國的關係逐漸緊張,但亞歷山大一直沒有公開表態。由於他與英國貴族的關係密切,時人多估計亞歷山大會投身一方。不過1775年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後,亞歷山大卻選擇加入美國革命,成為大陸軍一名上校。亞歷山大政治立場的轉變原因,仍然眾說紛紜。 亞歷山大在1776年獲大陸議會任命為准將,以驍勇善戰見稱,深得喬治·華盛頓的信任。亞歷山大在長島會戰中率領「馬利蘭州四百死士」抵抗英軍,最後兵敗被俘,使他一戰成名。後來亞歷山大透過戰俘交換回到大陸軍,並陞任中將。他隨軍撤退到新澤西州,再在特倫頓戰役中指揮軍隊攻城。1777年亞歷山大參與了多場費城戰役的重要戰鬥,包括白蘭地酒戰役、日耳曼鎮戰役及。除此以外,亞歷山大又在兩場軍事法庭中參與審訊,包括將軍在蒙茅斯戰役失職一案;以及班奈狄克·阿諾德通敵的中間人、英國中校應屬戰俘抑或間諜一案。當華盛頓在1781年率軍南下約克鎮時,亞歷山大更短暫獲任為北方軍隊的總司令,駐守奧爾巴尼,防止英軍南侵。然而亞歷山大又以酗酒見稱,使他飽受痛風之苦。1783年亞歷山大在戰爭結束前夕於奧爾巴尼病死。.

新!!: 大陆军和斯特靈勳爵威廉·亞歷山大 · 查看更多 »

新奥尔良

新奧爾良(New Orleans,,,或;La Nouvelle-Orléans )舊譯紐柯連,是美国主要的港口城市,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南部,同时也是该州最大的城市。行政上與奧爾良县(Orleans Parish)同域。 新奥尔良因为其数目众多的法式建筑、克里奥尔美食和丰富的音乐形式(爵士乐的诞生地)而闻名,也被人称为“美国最独特的城市”。.

新!!: 大陆军和新奥尔良 · 查看更多 »

新罕布什尔州行政区划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一共有10个县,其中5个于1769年成立,当时新罕布什尔还是大英帝国的一个殖民地;最后成立的是贝尔纳普县和卡罗尔县,均诞生于1840年。新罕布什尔的大部分县都是以声名显赫的英国或美国人物,或是地点、地理方面名称来命名的,只有库斯县是以美洲原住民的语言命名,其发音在阿尔冈昆语中的意思是小松树。 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新罕布什尔州一共有131万6470人,其中人口最多的希尔斯伯勒县拥有超过40万人,人口最少的库斯县仅有33,055人。从人口分布上看,南部靠近州边界,面积也比较小的县人口比北部面积较大的县人口要多得多。 以下表格会在每一个县的名称后面列出其联邦资料处理标准代码(简称FIPS代码),该代码是联邦政府用来区分各州和各县的唯一识别码。新罕布什尔州的FIPS代码是33,结合任何一个县的代码则为“33XXX”,所有的FIPS代码将链接至该县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数据。.

新!!: 大陆军和新罕布什尔州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新泽西州各县列表

美國新澤西州一共有21個縣,而這21個縣一共擁有565個基层政权,其中250個為行政區、52個為城市、15個為鎮、244個為鄉、以及4個為村。這五種基层政权都是新澤西州特殊行政機構劃分,其中行政區政府領導層是由市長及六名議員組成;城市政府領導層是由市長及七名議員組成;鎮政府領導層是由市長及八名議員組成;鄉政府領導層是由市長及三至五鄉鎮委員會組成;而村政府領導層則是由信託委員會組成。在新澤西州中,縣是第二級行政區劃單位,其級別介於州和城鎮之間。新澤西州的縣政府是由永久業權擁有者委員會、警長、書記、以及遺囑檢驗法庭(負責無可爭議的和常規的遺囑認證)組成,且他們全部都是經選舉產生。 在新澤西州《可選縣憲章法》(Optional County Charter Law)下組辦的縣政府則額外包含經選舉產生的縣高管。新澤西州縣份需要執行由州政府定下的職責,例如維修監獄、公園和道路。新澤西州縣份的縣政府所在地稱為縣城。.

新!!: 大陆军和新泽西州各县列表 · 查看更多 »

新澤西州起義

新澤西州起義(Rising of New Jersey),是指1776年12月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新澤西州民兵與英國軍隊的多場戰鬥。 1776年12月7日,喬治·華盛頓帶領大陸軍撤退到新澤西州與賓夕法尼亞州交界,而英軍則在12月8日追擊至特倫頓,與大陸軍在特拉華河對峙。受到英美軍隊的刺激,與革命派居民互相襲擊對方,令到地方秩序完全失控。正當局勢日益混亂之際,英國及黑森士兵的徵用物資行動也逐漸變質,淪為大規模的搶掠與強姦,就連效忠派居民亦深受其害。這使愈來愈多新澤西人對英軍反感。 12月中旬,特倫頓四周的平民開始自發組成民兵,攻擊英國的巡軍及哨站,使英軍連番受創。雖然這些民兵大多獨立行事,卻對大陸軍有極大幫助。當華盛頓在聖誕節翌日渡河攻打特倫頓時,駐守的黑森士兵早已疲憊不堪,而旁邊的駐軍又被南新澤西的民兵引開,協助大陸軍於特倫頓戰役取勝。踏入1777年,新澤西州起義升級為糧草戰爭,英軍與民兵的戰火蔓延至新澤西州各地。.

新!!: 大陆军和新澤西州起義 · 查看更多 »

攻占提康德羅加堡

攻佔提康德羅加堡(Capture of Fort Ticonderoga)是美國獨立戰爭早期的一場軍事衝突。1775年5月10日,反叛英國的,以及阿諾德號召的新英格蘭民兵,突襲尚普蘭湖南部、哈德遜河河畔的英軍要塞,並以極少兵力攻佔提康德羅加堡、及,俘虜全部駐守英軍,以及多門重型火炮。這些火炮後來透過大炮遠運送抵波士頓的大陸軍陣地,最終迫使英軍撤出波士頓。 攻佔提康德羅加堡對美國獨立戰爭有重要戰略影響。在此以前,駐守加拿大的英軍可以沿哈德遜河南下,穿過整個紐約州,由北面夾擊正在包圍波士頓的民兵。提康德羅加堡失守後,英軍南下路線開始受阻。到1776年,當華盛頓指揮的大陸軍於紐約州遭受重創時,提康德羅加堡又阻礙了加拿大英軍南下夾攻,為大陸軍提供喘息空間。雙方在哈德遜河區域的衝突,最終在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達致頂峰。 攻佔提康德羅加堡亦是大陸軍遠征加拿大的前奏。早在英國國會頒布《強制法案》後,新英格蘭殖民地便試圖拉攏加拿大人協助,甚至邀請其參與,但未有獲得響應。新英格蘭殖民地與英國爆發戰爭後,大陸議會希望阻止英軍從加拿大南下,終於決定入侵加拿大。.

新!!: 大陆军和攻占提康德羅加堡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漢德

愛德華·漢德(Edward Hand,),愛爾蘭裔軍醫,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將軍,曾任聯邦議會議員。 漢德生於1744年愛爾蘭國皇郡(King's County,今奧法利郡),於都柏林三一學院醫科畢業。他在1767年以助理軍醫身份,跟隨派駐賓夕法尼亞州,後來在1774年辭去軍職,於蘭開斯特縣私人執業。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漢德加入大陸軍,先後參與波士頓戰役及紐約及新澤西戰役,並且在特倫頓戰役、阿孫平克溪戰役和普林斯頓戰役中表現突出。1777年4月漢德獲大陸議會任命為准將,隨即調往俄亥俄谷地指揮(今匹茲堡)的軍隊,時常與英軍、效忠派及原住民發生戰鬥。1780年漢德調回東方,加入拉法葉侯爵麾下步兵,旋於1781年調任喬治·華盛頓的副官長(Adjutant General),並協助華盛頓籌備約克鎮圍城戰役,最終於在1783年退役前夕獲贈榮譽少將軍銜。 漢德退役後重操醫業,同時又涉足政壇。他的政治立場傾向聯邦黨一方,並在1784年至1786年間任聯邦議會議員,又於1785至1786年間任賓夕法尼亞州議會議員。美法準戰爭期間,華盛頓重新任命漢德為美國陸軍的副官長,並以少將銜再服役至1800年。1802年漢德患上急性腸胃病(Cholera morbus,常誤植為霍亂,但霍亂要到1830年代才傳入北美),在9月3日於蘭開斯特縣的去世。.

新!!: 大陆军和愛德華·漢德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茲堡

愛德華茲堡(Fort Edwards)位於西維吉尼亞北部的Capon Bridge,距離現今的溫徹斯特 (維吉尼亞州)西20哩,是維吉尼亞早期殖民者和大陸軍團的堡壘,包括美國開國者華盛頓及其維吉尼亞兵團。 18世紀時,一些維吉尼亞州的殖民者開始發展和聚居於漢布夏爾郡(Hampshire County),其中一人為約瑟夫·愛德華茲(Joseph Edwards),來自賓州,喬治·華盛頓曾與其一家會面。後來在法國印地安人戰爭中,愛德華茲的土地成為軍事地區,英軍和殖民者把當地新建的堡壘稱為愛德華茲堡,用以保護維吉尼亞的北部,喬治·華盛頓及其維吉尼亞兵團駐守該地。.

新!!: 大陆军和愛德華茲堡 · 查看更多 »

拉法耶特银元

拉法耶特银元(Lafayette dollar)是美国为了参加1900年巴黎世博会而发行的一种银质1美元硬币,由美国铸币局首席雕刻师查尔斯·爱德华·巴伯设计,是1983年以前发行的唯一一种1美元面额银质纪念币,也是首枚刻有美国公民形象的美国硬币,这位公民正是乔治·华盛顿。 1898年,多位美国名流开始提议,在巴黎为来自法国的美国独立战争英雄拉法耶特侯爵竖立纪念碑。总统威廉·麦金莱选择芝加哥商人费迪南德·佩克担任巴黎世博会的美国负责专员。佩克也支持为拉法耶特竖立纪念碑,为此他组建拉法耶特纪念委员会为纪念碑筹资。1899年3月3日,国会通过法案授权发行5万枚1美元纪念币,由委员会加价向公众销售来筹资。 硬币正面是华盛顿和拉法耶特的头像。巴伯根据让-安东尼·乌敦制作的华盛顿雕像和弗朗索瓦-奥古斯丁·卡诺斯制作的拉法耶特奖章设计两人头像。硬币背面则是根据保罗·巴特利特所制作雕像的早期草图设计,巴特利特的姓氏还出现在背面的雕像台座上。硬币面世后销量欠佳,有1万4000枚之后被财政部熔毁。现今,拉法耶特银元视成色而定,价值从数百到数万美元不等。.

新!!: 大陆军和拉法耶特银元 · 查看更多 »

普林斯顿战役

普林斯頓戰役(Battle of Princeton),是美國獨立戰爭於1777年的一場戰役,發生於新澤西州普林斯頓。 1777年1月2日,大陸軍在阿孫平克溪戰役擋住了英軍攻勢。雖然英軍的整體戰力明顯較佳,但查爾斯·康沃利斯否決了夜襲提議,而決定在1月3日早上渡河發動總攻。這使大陸軍有充足時間考慮下一步行動。當晚喬治·華盛頓召開軍事會議後,議決撤離阿孫平克溪,突襲英軍防禦薄弱的普林斯頓及不倫瑞克市基地。 1月3日早上,大陸軍迫近普林斯頓。當時普林斯頓的英軍主力正前往增援康沃利斯,卻在山上發現大陸軍行蹤,即時折返防守,雙方在普林斯頓西南面的山地爆發激戰。戰事之初,英軍憑著較佳戰力,將大陸軍的左翼部隊擊潰,更殺死了等軍官;但華盛頓及時率領援兵趕到,並親自到英軍陣前聚集逃兵,終於把英軍擊退。 普林斯頓的英軍敗退後,一邊拖延華盛頓及約翰·沙利文的攻勢,一邊運走市內的軍用物資。當康沃利斯及亞歷山大·列斯利的援軍趕到時,華盛頓已經攻陷了普林斯頓。由於大陸軍極度疲勞,華盛頓最終放棄攻打不倫瑞克,並撤退到摩利斯鎮過冬。 普林斯頓戰役後,英軍在新澤西州日益陷入被動。康沃利斯被迫放棄大部分的新澤西哨站,最終退守不倫瑞克及一帶。至於華盛頓則留在摩利斯鎮休養生息,同時配合新澤西州的起義民兵,與英軍及爭奪糧草,並引發糧草戰爭。.

新!!: 大陆军和普林斯顿战役 · 查看更多 »

12月31日

12月3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65天(闰年第366天);这天是一年的终结,亦稱為跨年。.

新!!: 大陆军和12月31日 · 查看更多 »

12月5日

12月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9天(闰年第34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6天。.

新!!: 大陆军和12月5日 · 查看更多 »

1776年紐約大火

1776年紐約大火(Great Fire of New York in 1776發生於1776年9月21日。當時正值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喬治·華盛頓的大陸軍剛在8月27日長島會戰落敗,並決定放棄紐約市。由於紐約市必定會遭英國軍隊佔據,華盛頓打算將紐約焚毀,卻遭大陸議會嚴令禁止,只好放棄計劃。 1776年9月15日,英軍發動基普灣登陸戰,並佔據紐約市;而大陸軍則退守曼哈頓島北部。9月21日早上,紐約市東南面突然起火,並順著東南風向西北蔓延,幾乎將整座城市焚毀。所幸下午風向出現轉變,而英軍及市民又合力滅火,才保住了紐約市西北部的市區。 大火發生後,及革命派居民互相指責對方縱火。華盛頓事後特別向大陸議會主席約翰·漢考克澄清自己沒有派人縱火;而英軍則在紐約實行軍法統治,直到戰爭結束。縱火的猜測,主要是目擊者指有多個地方同時起火,但英軍事後審訊了200多人,都沒有找到縱火疑犯。不過英軍卻在9月22日捉獲大陸軍間諜,並以間諜罪將其絞死。這使哈爾經常被指與大火一事有關。另一種說法,則指火災純屬意外,只是當時的木屋屋頂起火後,著火的木屑隨風四散,才引致多處同時起火的現象。.

新!!: 大陆军和1776年紐約大火 · 查看更多 »

1789年美国总统选举

美國1788-1789年總統選舉是第一屆四年一度的總統選舉,從1788年的12月15日星期一進行到1789年的1月10日星期六。是美利堅合眾國根據1787年9月17日新出爐的美國憲法的第一次總統選舉,也是唯一一場部分過程發生在不是4的倍數的年份的選舉。在這場選舉中,喬治·華盛頓被一致推選為他兩次總統任期中的第一次,而約翰·亞當斯成為第一位副總統。 在此之前,美國沒有最高行政人員 。在以前的邦聯條例制度下,以為首的國家政府,有一個儀式性的和幾個行政部門,但沒有獨立的行政機構 。 極受愛戴的華盛頓基本上無人匹敵,產生爭議的是副總統人選。根據美國憲法第二條,每位選舉人投兩票,如果一個人獲得了大多數的選舉人票,便成為總統,而第二高票則成為副總統。69位選舉人都把其中一票投給華盛頓;他們的另一票投給11位其他的候選人,約翰·亞當斯得票最多,成為副總統。1804年通過的第十二修正案,將改變這種程序,它規定每位選舉人對總統和副總統分開投票。.

新!!: 大陆军和1789年美国总统选举 · 查看更多 »

1月2日

1月2日是公历年的第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3天(闰年是364天)。.

新!!: 大陆军和1月2日 · 查看更多 »

8月27日

8月27日是阳历年的第239天(闰年是24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6天。.

新!!: 大陆军和8月27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大陸軍大陸軍團大陸軍隊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