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大都督

指数 大都督

大都督,亦稱都督中外诸軍事,中國古代武官,為全國最高之軍事统帥。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予黄钺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级将领。.

目录

  1. 174 关系: 努尔哈赤劉平伏劉昌裔劉擧厙狄干卢光叱列伏龜司马伦司马颙司马昭司马懿塔海姚绍 (后秦)姜维孟玄寶孫俊 (孫河子)孛羅帖木兒 (散只兀氏)宇文导宇文仲宇文兴宇文顥宇文连宇文泰宇文洛生安乐公主 (西魏)小斜方截半立方体崔从崔弘度崔義玄崔猷 (汲郡公)崔说崔暹 (清河)崔敦禮中國共和政體地方政權列表中国古代职官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常善于寔于翼五丈原之戰五軍都督府张巡张亮 (唐朝)张良 (十六国)張軌 (北朝)徐敬業念贤刘景 (汉赵)周循周瑜... 扩展索引 (124 更多) »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a ;1559年-1626年9月30日),爱新觉罗氏,出身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世家旁系,祖父觉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挥使,父亲塔克世为觉昌安第四子,努爾哈赤是嫡長子,宣皇后喜塔喇氏所出。努尔哈赤少年时曾以采人参为生,常到抚顺关马市进行贸易活动。后因父祖被明朝误杀,努尔哈赤遂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复仇,开始了其建国称汗、征战一生之路。他先后征服了建州女真其他势力、海西女真诸部和部分野人女真部族,大体上统一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天命汗,建立后金,两年后誓师伐明,后金军在四年间接连攻占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等地,并迁都沈阳。 由于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继承人皇太极在改号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武皇帝,康熙元年又改为太祖高皇帝(a)。正因如此,努尔哈赤虽然没有亲自建立清朝,却仍有“清朝第一帝”之称。努尔哈赤也是八旗制度的创建者,他将来源于女真诸部的松散力量凝聚在八旗制度之下。努尔哈赤还令手下大臣、学者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文字来拼读女真语(满语),解决了当时女真人(满洲人)书面交流只能使用蒙古文或汉文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努尔哈赤善于组织、长于用兵,一生少有败绩,且常有以少胜多、以弱克强之战,其进兵辽东时期所采用的屠杀和奴役人民的严酷手段给辽民带来了深重的磨难。.

查看 大都督和努尔哈赤

劉平伏

劉平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西魏山胡部落首领。 劉平伏附屬西魏,官居夏州(治今陝西省靖邊縣北)刺史。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41年)三月,劉平伏率领部下起事反魏,據有上郡(今陝西省榆林市東南)。不久,為大都督于謹(八柱國之一)擊敗,劉平伏和別部統帥劉持塞同時被俘。.

查看 大都督和劉平伏

劉昌裔

劉昌裔(752-813),字光後,唐代軍事人物,太原府陽曲縣人,祖籍彭城,曾任陳許節度使,官至使相,爵位彭城郡開國公,追贈潞州大都督,諡為威。.

查看 大都督和劉昌裔

劉擧

劉擧,北魏光州(今山东莱州)人,528年七月壬子,劉舉在濮陽聚眾反魏,自稱皇武大將軍。八月十九甲辰,魏大都督宗正珍孫於濮陽擊滅劉舉。.

查看 大都督和劉擧

厙狄干

厍狄干,厍或作库,又作库狄干。北朝时善无(今山西右玉南)人,东魏、北齐大臣。 厍狄干是鲜卑族。是越豆眷的曾孙,居于朔方。厍狄干有武艺,北魏正光初年,授将军,宿卫于内。孝昌元年(525年),北边扰乱,奔云中,被刺史费穆送给尔朱荣,武泰元年(528年),担任军主,随尔朱荣入洛阳。担任伏波将军。后来归附高欢,担任都督。中兴二年(532年)闰三月,以卫将军改车骑大将军。永熙元年(532年)四月,于韩陵(今河南安阳)破尔朱兆,封广平县公,再进爵广平郡公。任恒州刺史。娶高欢之妹乐陵长公主。东魏天平三年(536年),从高欢袭破西魏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元象元年(538年),率领诸将为前驱,与西魏军作战在河阴(今河南孟津东北),诸将大捷,只有他兵退。高欢以其旧功,没有怪罪。兴和二年(540年)转太保,兴和四年(542年)任太傅。武定元年(543年)高仲密在武牢叛乱,高欢命他讨伐,以厍狄干为大都督前驱。还为为定州刺史。厍狄干常统大军作战,出兵日不还家,作战勇猛,为诸将所服。不识字,写“干”为倒笔。清廉不善政务。武定五年(547年)转任太师。北齐立国后封章武郡王,转任太宰。后卒,谥号景烈。子厙狄敬伏,官至儀同三司,厙狄敬伏子厙狄士文嗣位。.

查看 大都督和厙狄干

卢光

卢光(),字景仁,小字伯,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太常丞卢静之子,历仕北魏、西魏、北周。.

查看 大都督和卢光

叱列伏龜

叱列伏龜(),字摩頭陀,代郡西部人,南北朝北魏、東魏及西魏官員。 叱列伏龜家族世代為部落大人,北魏初年入附,成為第一領民酋長,五世後到他襲位領民酋長。史載他容貌英俊,腰長十圍,言行雅正又懂得武藝。 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廣陽王元淵北征,以叱列伏龜為甯朔將軍,委託軍幕兵事,不久後擔任善無郡守。孝昌三年(527年),他獲任命為別將,跟隨長孫稚西征,並以戰功遷任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回到洛陽後,叱列伏龜得高歡寵任,加授大都督。 537年沙苑之役東魏被西魏打敗,他投降西魏,宇文泰因為他是豪門之後就解去他的捆縛,以禮相待,為他娶了邵惠公宇文颢的女兒。大統四年(538年),朝廷封叱列伏龜為長樂縣公,食邑一千戶;自此,他經常陪同宇文泰征討,屢次立下戰功。大統八年(542年),出任北雍州刺史,加封大都督,又進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到大統十四年(548年),魏文帝拜叱列伏龜為侍中,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除授恆州刺史,並增食邑通前一千四百戶,至大統十七年(551年)去世,兒子叱列伏椿嗣爵。.

查看 大都督和叱列伏龜

司马伦

司馬倫(),字子彝,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司馬懿第九子,母柏夫人。.

查看 大都督和司马伦

司马颙

司馬顒(),字文載,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西晋河間王,是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晉宣帝司馬懿三弟安平獻王司馬孚孫,太原烈王司馬瓌之長子。.

查看 大都督和司马颙

司马昭

司马昭(),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郡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之父,曹魏後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继其父兄的權力,消灭蜀汉,取代曹魏的權力。滅蜀後一年逝世,其子司馬炎逼曹奐禪讓後稱帝,追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

查看 大都督和司马昭

司马懿

司馬懿(),字仲達,后世称赞其为冢虎,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权臣、政治家、軍事家。曾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軍,堅守疆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的政權。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後,追尊谥為晉宣王;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晋书·卷一 帝紀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云‘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故也称晉高祖、晋宣帝。.

查看 大都督和司马懿

塔海

塔海,元朝大臣。哈剌鲁氏。铁迈赤之孙。虎都铁木禄的侄儿。开始在土土哈属下充当哈剌赤。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随从元世祖平定乃颜之乱。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担任博儿赤(司膳)。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任中书直省舍人,迁客省副使。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即位,进和林行省理问,由同知和林等处宣慰使事迁中书右丞。八月,加太尉、平章政事。至大三年(1310年),任枢密副使。历任佥通政院事、和宁路总管、汴梁路总管。上书朝廷免征虚粮二十二万石,民赖以安。改任庐州总管,当年饥荒,开仓粜粮。官至资善大夫。在职期间注意反映实情、开仓减税。天历元年(1328),任佥书枢密院事,守潼关、河中,抵御支持元天顺帝的山南道廉访使铁木哥军和阔不花军。冬,率军在南阳击败铁木哥等西军的进攻。升大都督。.

查看 大都督和塔海

姚绍 (后秦)

姚绍(),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縣西)羌人。十六國後秦宗室,將領。姚弋仲子,姚苌弟,鲁公,官至太宰、大将军、大都督。 皇初四年(397年),武都的氐人屠飞等杀害陇东太守姚回。在方山叛乱,被姚绍讨平。弘始十六年(414年),安远将军杨佛嵩被赫连勃勃杀害,贰县羌反秦,姚绍受命镇抚岭北。姚兴病重时,让姚绍和侍中任谦统领禁军宿卫于内,镇压广平公姚弼之乱。永和元年(416年),姚绍镇压李润羌起事。东晋刘裕征伐后秦,姚绍建议把安定镇户充实京畿,十万精兵固守长安,没有被姚泓采纳。永和二年(417年)姚绍平定并州牧姚懿、征北将军姚恢叛乱,因功拜太宰、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姚绍和姚鸾率军五万镇守潼关,秦军屡屡败于晋军,姚绍呕血而死。.

查看 大都督和姚绍 (后秦)

姜维

姜维,字伯約,涼州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軍事家。原为曹魏天水郡中郎將,後降蜀漢,深受諸葛亮器重。諸葛亮死後,姜維總領蜀漢軍权,並先後11次伐魏。其後,司馬昭滅蜀漢,姜維在劍閣防守鍾會。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小路歷經艱辛,突然出現在成都附近,諸葛亮子諸葛瞻戰死,後主劉禪降魏,蜀漢滅亡。姜維打算利用鍾會野心復國,而降鍾會。但因事敗,死於亂軍之中,享壽六十二歲。.

查看 大都督和姜维

孟玄寶

孟玄寶(),中國五代十国時代人物,后蜀后主孟昶的儿子,孟玄喆、孟玄珏的弟弟。 孟玄寶生而奇嶷。幼儿时每天就能诵诗书写万言。七岁时夭折。《蜀梼杌》作广政十三年(950年),《新五代史》记载在广政二十一年(958年)之后,有误。太常说为无服之殇,没有赠典。孟昶问宰相李昊,李昊说唐德宗封四岁夭折的皇子李详为肃王,赠扬州大都督。孟昶赠孟玄寶青州大都督,追封为遂王。.

查看 大都督和孟玄寶

孫俊 (孫河子)

孫俊(),字叔英,吳郡富春人。孫堅族子孫河的第四子,孙桓的弟弟,東吳勢力將領。.

查看 大都督和孫俊 (孫河子)

孛羅帖木兒 (散只兀氏)

孛罗帖木儿()又作孛罗铁木儿,元朝末年将领。蒙古族散只兀氏(撒勒只兀惕氏、珊竹带)人。.

查看 大都督和孛羅帖木兒 (散只兀氏)

宇文导

宇文導(),北周宗室,西魏十二大将軍之一,字菩薩,宇文泰的侄子。 宇文顥与阎姬之子,随叔父宇文泰投葛荣軍中,528年,葛荣敗,移兵晋陽。与宇文泰在賀拔岳属下入关中,从军征战。534年,宇文泰討侯莫陳悦,宇文導都督駐屯原州。侯莫陳悦敗走北方,宇文導率騎兵追撃,在牵屯山追上侯莫陳悦,斬首送至長安。因功封为饒陽县侯、受冠軍将軍之位、加通直散騎常侍。 535年,西魏建国,宇文導進爵位为公,受位使持節、散騎常侍、車騎大将軍、左光禄大夫。537年,宇文泰東征,宇文導入宿衛,为領軍将軍、大都督。高欢渡河侵入馮翊,宇文泰率軍从弘农入关中,宇文導率左右禁軍在沙苑与宇文泰合军,与高欢交战,撃破之。進位儀同三司。538年,西魏文帝親征,宇文導为華州刺史留守。趙青雀、于伏德、慕容思慶乱起,宇文導在華州率軍討叛軍,捕于伏德,斬慕容思慶。進軍渭橋,与宇文泰軍合兵。平定趙青雀,宇文導爵位章武郡公,加侍中、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将軍、太子少保。 東魏高仲密以北豫州降西魏,宇文泰擁皇太子元欽東征,宇文導为大都督、華東雍二州諸軍事,代行華州刺史。西魏軍敗北,東魏軍追撃至稠桑,知道宇文導在关中有備,才退兵。547年,为隴右大都督、秦南等十五州諸軍事、秦州刺史。550年,北齐文宣帝称帝,宇文泰率西魏軍討北齐,西魏文帝派遣齐王元廓到隴右,代替召還宇文導。宇文導任大将軍、大都督、三雍二華等二十三州諸軍事、駐屯咸陽。西魏軍归還,宇文導再回隴右。 宇文泰出征时,宇文導留守长安、为西魏朝廷看重。554年12月,在上邽去世。享年44岁。加本官、追贈尚書令、秦州刺史。谥号孝。570年,再追贈太師、柱国、豳国公。.

查看 大都督和宇文导

宇文仲

宇文仲(),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是宇文阿头之子,追尊周德帝宇文肱的堂兄,死于代北。保定元年(561年),北周追赠宇文仲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司徒、大都督、燕平等十州诸军事、燕州刺史,追封虞国公,食邑三千户,由其子宇文兴袭爵。.

查看 大都督和宇文仲

宇文兴

宇文兴(),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宇文仲之子,追尊周文帝宇文泰堂兄弟,北周宗室、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宇文兴

宇文顥

宇文颢(),北周太祖宇文泰之长兄。其父宇文肱娶乐浪王氏。生宇文颢、杞简公宇文连、莒庄公宇文洛生、宇文泰四子。.

查看 大都督和宇文顥

宇文连

宇文连(),宇文泰的二哥,追封杞简公。 幼年谨厚,对敌果毅。随父亲宇文肱逼近定州,在唐河会战,一起阵亡。保定初年,追赠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司徒、大都督、定州冀州等十州诸军事、定州刺史;封杞国公,邑五千户;谥号简。子宇文元宝为高欢所害。保定初年,追赠大将军、小司徒、大都督、幽州燕州等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袭爵杞国公,谥号烈。以章武公宇文导子宇文亮为宇文元宝嗣子。.

查看 大都督和宇文连

宇文泰

宇文泰(),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鲜卑宇文部后裔,漢化鮮卑人,北朝西魏權臣,也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掌權22年。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帝。.

查看 大都督和宇文泰

宇文洛生

宇文洛生,宇文泰的哥哥,追封莒庄公。 少年任侠,好武艺,长大后有大度,乐善好施,爱名士。北方贤俊都与他交游,而才能多出其下。葛荣大败鲜于修礼,以宇文洛生为渔阳王,仍领其父宇文肱余众。时人都称呼为洛生王。洛生善待将士,帐下多骁勇之人。攻战没莫有能当其锋芒的,所以战绩常冠于诸军。尔朱荣平定山东,收豪杰迁到晋阳,洛生也在其中。尔朱荣听说他的名声,将他杀害。北周保定初年,追赠使持节、太保、柱国大将军、大冢宰、大宗伯、大都督、并肆等十州诸军事、并州刺史;封莒国公,邑五千户;谥号庄。 子宇文菩提,因宇文泰与高欢争雄,被害。.

查看 大都督和宇文洛生

安乐公主 (西魏)

安乐公主,中国南北朝北魏公主。 安乐公主嫁给了乐浪郡人王弼。王弼父亲王盟是宇文肱夫人明德皇后王氏之兄,宇文泰的舅舅。王弼官至抚军将军、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

查看 大都督和安乐公主 (西魏)

小斜方截半立方体

在幾何學中,小斜方截半立方體,又稱為菱方八面體,是一種有18個正方形和8個正三角形的阿基米德立體。小斜方截半立方體共有26個面、48條邊以及24個頂點,具有點可遞性質,因此既是均勻多面體也是半正多面體。.

查看 大都督和小斜方截半立方体

崔从

崔从(),字子乂,唐朝中期大臣。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西)武城人,寓居太原,出自清河崔氏。 崔从曾祖中书舍人、国子司业、修国史崔融,祖父礼部尚书、东都留守,赠太子太傅崔翘,父亲尚书水部员外郎、渠州刺史、赠太子太保崔异。崔从在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任山南西道推官,权知邛州事。从西川节度使韦皋,以拒副节度刘辟围攻邛州。唐宪宗元和初年,入拜吏部员外郎。元和九年(814年),由右司郎中擢御史中丞,改给事中。寻出为陕州大都督长史、陕虢团练观察使,兼御史中丞。旋入为尚书右丞。曾奉使安抚镇州王承宗。出为兴元尹、御史大夫、山南西道节度观察等使。唐穆宗即位,为尚书左丞。长庆二年(822年)为检校礼部尚书、鄜州刺史、鄜坊丹延节度使。长庆四年(824年),入为吏部侍郎,迁太常卿。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担任检校吏部尚书,充东都留守。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为户部尚书、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大和四年(830年),转任检校尚书左仆射、兼扬州大都督长史、御史大夫、充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大和六年(832年)十月,在扬州去世,赠司空,谥号贞。其子崔慎由、崔安潜,其孙崔胤。.

查看 大都督和崔从

崔弘度

崔弘度(),一名衍,字摩诃衍,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周、隋朝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崔弘度

崔義玄

崔義玄(),貝州武城(今山東武城西)人。出身清河崔氏。隋朝隋末唐初期政治人物。 隋朝大业末年投奔李密起义军,未受重用,一日見群鼠渡河,又见槊刃有花文,对左右亲近之人说道:「这是东晋王敦敗亡之兆啊。」。后前往游说据守柏崖的黄君汉,劝其投靠李淵,归唐后被授为怀州总管府司马,与黄君汉一起,击败王世充大将高毗,以功封清丘县公。后从秦王李世民灭掉王世充,攻占洛阳,转任隰州都督府长史。贞观年间,与友人孟神庆一起在韩王李元嘉府中任王府长史。 唐高宗永徽年间,崔義玄任婺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睦州女子陳碩真起兵造反,派童文宝领兵四千人掩襲婺州(今浙江金華),崔義玄率兵抵御,以司功参军崔玄籍為先鋒,在揚州長史房仁裕的统领下,十一月庚戌,陳碩真被俘,崔义玄以功拜御史大夫。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过程中,崔义玄为她谋划,最终将长孙无忌等反武势力去掉。显庆元年(656年)出为蒲州刺史,不久去世,年七十一,赠益州都督,谥号贞。武则天当皇帝后,追念他的功劳,重赠扬州大都督,赐其家实封二百户。.

查看 大都督和崔義玄

崔猷 (汲郡公)

崔猷(),字宣猷,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魏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兼吏部尚书崔孝芬第二子,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崔猷 (汲郡公)

崔说

崔说(),原名士约,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魏、西魏、北周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崔说

崔暹 (清河)

崔暹,字元钦,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西)人,出自清河崔氏。 崔暹世居荥阳、颍川之间。性情猛酷,很少有仁恕,奸猾好利,善事权贵。开始以秀才官至南兖州刺史,盗用官瓦,赃污狼藉,为御史中尉李平弹劾,免官。后来行豫州事,不久担任豫州刺史。因为派遣儿子析户,分隶三县,广占田宅,藏匿官奴,被御史中尉王显弹劾,免官。后来历任平北将军、瀛州刺史。依然贪暴如故。在州北出猎,单骑至乡村,问打水的农妇:刺史声誉如何?民妇说百姓何罪,反得癞儿刺史。崔暹默然而去。因为不称职被解还京。魏孝明帝时,武川镇反,诏崔暹为都督,隶属于大都督李同崇随军作战。违令战败,私逃回京师。贿赂元叉女妓园田,获免无罪。建义初年,死于“河阴之变”。赠司徒公、冀州刺史,追封武津县公。.

查看 大都督和崔暹 (清河)

崔敦禮

崔敦禮(),字安上,本名元禮,後被唐高祖改名為敦禮,雍州咸陽人,隋朝禮部尚書崔仲方之孫。其先本居博陵,魏末遷徙至關中。涉文史,重結義,仰慕蘇武之為人。.

查看 大都督和崔敦禮

中國共和政體地方政權列表

中國共和政體地方政權列表,主要列出中国的地区性独立于中央政府,采用的是共和政体的政权。.

查看 大都督和中國共和政體地方政權列表

中国古代职官

中国古代职官是指中國古代的職官制度。关于中国夏朝以前的一些官职的描述,一般认为是缺少可信度的。因此也就是说,职官是从夏朝开始出现的。.

查看 大都督和中国古代职官

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间段与正统朝代并立的封建割据、农民革命政权的君主列表如下:.

查看 大都督和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

常善

常善(),字樂仁,高陽人,南北朝北魏、西魏及北周官員。 常善家族世為豪族,父親常安成在正光末年跟隨鎮將慕容勝擊敗侵犯邊境的茹茹;當時破六韓拔陵作亂脅逼常安成,但他不跟從並率領部下討伐,以功勳授官伏波將軍、給鼓節,之後在和破六韓拔陵對戰中陣亡。 常善在孝昌年間隨同爾朱榮到洛陽,獲授威烈將軍、都督,並加龍驤將軍、中散大夫、直寢,封爵房城縣男,食邑三百戶。後來他陪同宇文泰平定侯莫陳悅而除授天水郡守。到魏孝武帝西遷時,常善就被轉授武衛將軍、進封武始縣伯,增食邑到二百戶。西魏大統初年再加封平東將軍,進爵武始縣侯。他在生擒竇泰、恢復弘農及沙苑都立下功勞,於是西魏朝廷除授他使持節、衛將軍、假驃騎大將軍、秦州刺史。大統四年(538年),常善參與河橋之戰,加封大都督並進爵武始縣公,任涇州刺史。茹茹入侵北邊,他善部下攻破,並獲得茹茹掠得物資,因此受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後遷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西安州刺史,再改任轉蔚州刺史,有不錯的政績。魏恭帝二年(555年),他進爵永陽郡公,加食邑二千戶。 周孝閔帝即位,拜常善為大將軍、寧州總管。保定二年(562年),入朝為小司徒,兩年後(564年)突厥出師和隋公楊忠東伐,周武帝令常善接應。保定五年(565年)夏天常善去世,虛歲六十四,朝廷追贈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延夏鹽恆燕五州諸軍事、延州刺史。 兒子常升和嗣爵,以常善功勳拜儀同三司。.

查看 大都督和常善

于寔

于寔(),字賓實,西魏八柱国之一燕国公于谨之子。 西魏大統三年(537年),又從復弘農,戰沙苑。以前後军功,封萬年縣子,邑五百戶,授主衣都統。在河橋之役,作為先鋒衝入敵軍陣營。當大軍還師,于寔又為內殿,任散騎常侍,轉太子右衛率,加都督。 西魏大統十一年(545年),西魏文帝元寶炬詔于寔侍講東宮。這時,侯景來附,遣于寔與諸軍援之,平定九曲城。進大都督,遷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年),除尚書。于寔此時為宇文泰的侍从武官,在陇山上刻石记录功臣名位时,预先以于寔为開府儀同三司。至西魏大統十五年(549年),果然被授予此衔。寻除渭州刺史,特给鼓吹一部,进爵为万年县公,增邑二百戶。 魏恭帝二年(555年),羌东令姐率部落反,西连吐谷浑。大将军豆卢宁征讨不克。又令于寔前去,遂破之。宇文泰手书劳问,赐奴婢一百口,马百匹。 557年,北周孝闵帝践阼,授户部中大夫,进爵延寿郡公。天和二年(567年),延州蒲川贼郝三郎反,攻打丹州。北周派于寔讨平之,仍除延州刺史。五年,袭父爵為燕国公,进位柱国。后以罪免。不久恢复本官,除凉州总管。大象二年(580年),加上柱国,拜大左辅。隋开皇元年(581年),薨,赠司空,谥曰安。.

查看 大都督和于寔

于翼

于翼(),字文若,于谨之子,年十一,娶宇文泰之女平原公主,开始为员外散骑侍郎,封安平县公,食邑一千户。随从宇文泰征伐有功,大统十六年,进爵安平郡公,加官大都督,宿卫禁中。周孝闵帝宇文觉建立北周,于翼担任渭州刺史,政治宽简,为右宫伯。与晋公宇文护同受遗诏辅佐武帝宇文邕,保定元年(561年),徙军司马。三年,改封常山郡公,邑二千九百户。天和初,迁司会中大夫,增邑通前三千七百户。天和三年(568年),周武帝迎娶突厥皇后阿史那氏,命于翼总司仪制。后改任大将军,总领中外宿卫兵事。受权臣宇文护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 建德二年(573年),出任安、随等六州五防诸军事、安州总管,率军随武帝宇文邕平北齐,破南陈,历任陕州刺史、洛怀等九州诸军事、河阳总管、豫州总管、大司徒、幽定七州六镇诸军事、幽州总管。杨坚为丞相时,进位上柱国,封任国公。 隋朝开皇初年,隋文帝拜他为太尉,开皇三年五月去世,赠本官、加蒲晋怀绛邵汾六州诸军事、蒲州刺史,谥号穆。.

查看 大都督和于翼

五丈原之戰

五丈原之戰是中國的三國時期發生的一場戰役,主要戰場五丈原,交戰雙方為曹魏及蜀漢,時為蜀汉后主劉禪建兴十二年(234年,魏明帝青龍二年)。當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第五次北伐,由漢中出發,取道斜谷,穿越秦嶺,進駐五丈原。在此,蜀军与魏军对峙了100余天。最后,诸葛亮病逝于此。.

查看 大都督和五丈原之戰

五軍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建立於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用於管理衛所。 五军都督府的前身是大都督府。吳元年(1367),罷大都督,以左右都督為長官。洪武十三年(1380年)相當於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的同时,同時廢除大都督府,並改为中军、左军、右軍、前军、后军等五军都督府。每都督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並設有五军断事官。永乐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以原五军都督府加“南京”二字,一如旧制。 五軍都督府彼此平行,互不統轄,各自與兵部直接聯繫,最後奏請皇帝裁定。《明史‧職官志》云:“凡軍制內外相維,武官不得輒下符徵發”。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兵部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兩者互相制衡,以避免權力過大,與現代國家軍隊概念相同。五軍都督府的成立是為制肘將帥擁兵自重,但亦因此削弱軍事力量,使武將、士卒的社會政治地位日益低微。軍事日益衰敗。《明史‧兵制》稱:“積輕積弱,重以隱占、虛冒諸弊,至舉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戰守,而明遂亡矣”。明代中葉以後,卫所制受到破坏,五军都督府的职权漸被兵部取代。.

查看 大都督和五軍都督府

张巡

张巡(),字巡,又称张中丞,蒲州河东或邓州南阳人,唐朝县令。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中,张巡在以真源(今安徽亳州西)縣令的身分,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史之亂的燕军,至德二载(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城破被俘,英勇就义。他以区区两县几千兵力,苦守雍丘、睢阳,二个孤城近二年,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唐朝政府后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

查看 大都督和张巡

张亮 (唐朝)

張亮(),中国唐朝初期名将、政治家。鄭州滎陽人(今河南省鄭州市惠济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後以反罪处斩。.

查看 大都督和张亮 (唐朝)

张良 (十六国)

张良,十六国时后赵大臣。 张良家富佞佛,积聚无已。后赵石勒称王时,张良和张离等一起担任门生主书,司禁胡人不得侮易汉族士人。石虎时张良为侍中、尚书,太宁元年(349年),石虎由天王称皇帝,任命张良为尚书右仆射。梁犊起义,张良为征西将军,跟从大都督李农、燕王石斌、征虏将军石闵一起率军镇压梁犊起义军,大败。.

查看 大都督和张良 (十六国)

張軌 (北朝)

張軌(),字元軌,济北郡临邑人,南北朝北魏及西魏官員。 張軌的父親張崇官至高平令。張軌年少好學,知識廣闊。在洛陽時,家中貧窮,他和樂安的孫樹仁為莫逆之交,經常交換衣物穿著,受人称赞。魏孝莊帝永安年間,張軌隨著爾朱榮攻擊元顥,因而除授討寇將軍、奉朝請。他時常對親人說:「秦雍之間的地方必定有王者。」爾朱氏敗亡後他順從入關,賀拔岳委任張軌為記室參軍,典機務,後轉任倉曹,加鎮遠將軍。其時米價昂貴,有人請求向官倉借米,他說:「以私利損害公家,並非我的意願。接濟他人之難,我怎能不同意。」因此賣曲自己的衣物買米賑災。 賀拔岳被用計殺害後,宇文泰任用張軌為都督,一同討伐侯莫陳悅。平定侯莫陳悅後,他出使洛陽拜見領軍斛斯椿。斛斯椿說:「高歡的逆謀已經廣為人知。現在人情向西,度日如年。不知道宇文泰是否和賀拔岳一樣?」張軌回應:「宇文泰文武雙全,他的見識我不能猜測。」斛斯椿回答:「如果確實和你說的一樣的話,宇文泰會是可以依仗的人啊。」宇文泰出任行臺後授張軌為郎中,到魏孝武帝西遷就除授中書舍人,封壽張縣子,食邑三百戶,加左將軍、濟州大中正,兼任著作佐郎,負責編寫起居注。之後他轉職給事黃門侍郎,兼吏部郎中。大統六年(540年),出任為河北郡守,在當地三年有好名聲。大統年間冢宰都推崇他,不久張軌入丞相府擔任從事中郎,行武功郡事。章武郡公宇文導出鎮秦州,任用他為長史,加官撫軍將軍、大都督、通直散騎常侍。魏廢帝元年(552年),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次年賜姓宇文氏,行南秦州事。魏恭帝二年(555年),張軌獲徵拜度支尚書,除授隴右府長史,在任內去世,虛歲五十五,諡曰質。 張軌個性清廉,去世時家眾並無額外錢財,只有《素書》數百卷,兒子張肅。.

查看 大都督和張軌 (北朝)

徐敬業

徐敬業(),唐朝將領,祖籍曹州离狐县(今山东省鄄城西南),因祖父英国公徐勣被受賜國姓,改稱李勣,故徐敬業又稱李敬業。太后武則天廢除唐中宗,改立唐睿宗,又臨朝稱制,敬業起事聲討武太后,武太后剥夺敬業的國姓,命稱「徐敬業」,又命揚州總管李孝逸討平敬業,敬業敗死。 敬業起兵時,由幕僚駱賓王寫了著名的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以號召天下。.

查看 大都督和徐敬業

念贤

念賢(),字蓋盧,金城郡枹罕县(今甘肃省临夏东北)人,中国南北朝北魏、西魏軍人、政治人物,念求就之子。 念賢美容姿,涉猎经書、史書。童年时,念賢嘲笑去看相测富贵的同学:「男儿死生富贵,皆在天也,何遽相乎!」。父亲去世,念賢居丧守礼法。後以破衛可孤之功,授予别将。招慰雲州高車、鮮卑,使之归顺。任假節、平東将軍,封屯留县伯。528年,担任大都督,屯駐井陘(今河北井陉西北),魏孝庄帝加其为撫軍将軍、黎陽郡守。尔朱荣入洛阳,任車騎将軍、右光禄大夫、太僕卿,兼尚書右僕射、東道行台,進封平恩县公。531年,出任使持節、瀛州諸軍事、驃騎将軍、瀛州刺史。532年、担任第一領民酋長,加散騎常侍,行南兗州事。進驃騎大将軍、殿中尚書,加儀同三司。念賢随魏孝武帝入关中。魏孝武帝决议要讨伐高欢,念賢为中軍北面大都督,進安定郡公,加侍中、開府儀同三司。535年,西魏文帝即位,念賢任太尉,出任秦州刺史,加太傅。537年,转任太師、都督河涼瓜鄯渭洮沙七州諸軍事、大将軍、河州刺史。回到長安後,兼任录尚書事。後他和广陵王元欣、扶風王元孚等同为正直侍中。新建宮殿念賢为之命名「圆極」,文帝很高兴。河桥之战,念賢率部先退,名誉稍减。539年,念賢担任都督秦渭原涇四州諸軍事、秦州刺史。十一月,在秦州去世,諡昭定。其子念華嗣爵,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合州刺史。.

查看 大都督和念贤

刘景 (汉赵)

刘景(),中国五胡十六国漢國皇族。新兴(今山西省忻州)匈奴人。 刘景跟随刘渊,历任右於陆王、大都督、大将军。309年,担任灭晋大将军,统兵攻克黎阳,在延津击败西晋将领王堪。他滥杀无辜,将男女三万人沉入黄河,劉淵聞後大怒,罢为平虏将军。后封汝阴王。他和楚王刘聪等率军五万攻打洛阳,无功而还。314年,封为太师,和晋王丞相刘粲等人为七公。后来出任太宰,封上洛王,318年,被大司空靳准陷害,被刘粲杀害。.

查看 大都督和刘景 (汉赵)

周循

周循(),周瑜長子,三國时期人物。據《三國志》記載,周循妻公主孫魯班,官拜騎都尉,有周瑜之風,但很早去世。.

查看 大都督和周循

周瑜

周瑜(),字公瑾,人稱「周郎」,庐江舒縣(今安徽省庐江县)人,東漢末年三國時代著名的東吳勢力重要的將領,也是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他指揮的赤壁之戰,是中國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直接決定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戰後两年,他即病逝,年僅三十六歲。與魯肅、呂蒙和陸遜合稱四大都督。 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聰明謙虛、氣量寬大、相貌堂堂、精熟音律,傳言「曲有誤,周郎顧」,並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禮遇器重,妻子小橋亦稱國色,是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最著名篇章如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小说《三國演義》裡,作者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的才德卓越、智慧非凡,將周瑜描寫成為心胸狹隘,與諸葛亮明爭暗鬥之人物。.

查看 大都督和周瑜

周炅

周炅(),字文昭,汝南安成人《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周炅字文昭,汝南安成人也。祖彊,齊太子舍人、梁州刺史。父靈起,梁通直散騎常侍、廬桂二州刺史,保城縣侯。炅少豪俠任氣,有將帥才。梁大同中為通直散騎侍郎、朱衣直閤。太清元年,出為弋陽太守。《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周炅字文昭,汝南安成人也。祖強,齊梁州刺史。父靈起,梁廬、桂二州刺史,保城縣侯。炅少豪俠任氣,有將帥才。梁太清元年,為弋陽太守。,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周炅的祖父周彊是南齊太子舍人、梁州刺史,父親周靈起則是南梁的通直散騎常侍、廬桂二州刺史,封保城縣侯。周炅年輕崇尚俠義,有將領才幹,大同年間任職通直散騎侍郎、朱衣直閤,到太清元年(547年)外任弋陽太守。侯景之亂期間,梁元帝承制改授他為西陽太守,封西陵縣伯;侯景派侄子侯思穆據守齊安,周炅率領勇兵打敗侯思穆,並處斬他,因功授持節、高州刺史。其時周炅佔據武昌、西陽兩郡,聚集民眾,兵力很強。侯景部下任約佔據樊山,他和寧州長史徐文盛攻擊任約,斬殺任約部將叱羅子通及趙迦婁等人。二人乘勝追擊,頻頻勝利,任約部隊全被消滅。承聖元年(552年),周炅遷官使持節、都督江定二州諸軍事、戎昭將軍、江州刺史,進爵為西陵縣侯,食邑五百戶。 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王琳佔領上流,周炅據江州跟從王琳;之後王琳遣派部將曹慶等人攻打周迪,而命令他負責夾擊,最後敗給侯安都送到建康。陳蒨釋放周炅,授與戎威將軍、定州刺史,帶任西陽、武昌二郡太守。天嘉二年(561年),留異佔據東陽造反,陳文帝徵召他回京討伐,但尚未到達留異就已經被平定,他回到本鎮。天康元年(566年),因平定華皎功勞,周炅獲授員外散騎常侍;到太建元年(569年)遷轉為持節、龍驤將軍、通直散騎常侍。 太建五年(573年),朝廷進授周炅為使持節、西道都督安蘄江衡司定六州諸軍事、安州刺史,改封龍源縣侯,增食邑到一千戶,同年他跟隨都督吳明徹北伐,沿途所向披靡,一個月攻克十二座城。北齊遣派尚書左丞陸騫帶領二萬士兵從巴州、蘄州出發,和他相遇。周炅留下弱兵和軍資,設下疑陣讓陸騫上當,自己則帶領精兵,由小路包抄北齊軍,大敗陸騫並虜獲大量齊軍的器械馬驢;不久他攻下巴州,江北各城池及穀陽民眾都殺死武裝首領出降,進號和戎將軍、散騎常侍,增邑到一千五百戶,朝廷又下詔叫他入朝。當初,西梁蕭詧的定州刺史田龍升以城降陳朝,詔封振遠將軍、定州刺史,封赤亭王。周炅入朝,田龍升佔領江北六州七鎮叛入北齊,北齊派歷陽王高景安的軍隊和應;朝廷就任用他為江北道大都督統領眾軍征討田龍升。田龍升命令弋陽太守田龍琰帶著二萬名士兵於亭川佈陣,高景安則於水陵、陰山支援,田龍升又引渡另外的部隊駐紮山谷。周炅分配好軍隊,自己率令驍勇的部隊先擊敗田龍升,田龍琰就逃跑,最後被殺;而高景安遁走回北齊,江北地方被收復。他以功增食邑到二千戶,進號平北將軍,定州刺史,依然擔任持節、都督,賜女妓一部。太建八年(576年)他在任內去世,虛齡六十四,贈司州刺史,封武昌郡公,諡壯,兒子周法僧嗣爵,官至宣城太守。.

查看 大都督和周炅

呼延晏

呼延晏,生卒不詳,前趙將領,匈奴呼延氏,後封大司空、太保。.

查看 大都督和呼延晏

呂弘

呂弘(),表字不詳,略陽郡(治今甘肅天水市)氐族人。後涼懿武帝呂光之子、隱王呂紹兄及靈帝呂纂弟。後涼宗室及重要官員,官至大司馬,曾煽動庶兄呂纂發動政變推翻呂紹,助其登位,但不久就再起兵反叛呂纂,失敗被殺。.

查看 大都督和呂弘

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之子,唐朝的第五和第八任皇帝,曾用名李旭轮、李轮,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两次在位,第一次為天后武氏 (登基前的武則天) 廢唐中宗李顯而繼位,在位时间是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後上表自行退位,禪讓予母親武則天;第二次是在唐隆之變誅除韋皇后及其黨羽後復辟,在位时间是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後退位禪讓於子李隆基(唐玄宗)。李旦為唐高宗李治諸子之中排行第八,母为武则天,李弘、李贤、唐中宗李顯等都是其兄长。.

查看 大都督和唐睿宗

唐陵

唐陵,中国南北朝晋昌郡冥安县(今甘肃省瓜州县东南)人。父亲为唐永,西魏官员。 唐陵少年时习武艺,非常闲熟吏职,历任大都督、应州刺史、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唐陵子唐悟,北周大象年间,被周宣帝任为内史下大夫、汉阳公。唐陵弟唐瑾,唐瑾子唐令则。.

查看 大都督和唐陵

冯娑罗

冯娑罗,北齐长乐郡信都人。太师昌黎武王冯熙玄孙女,侍中、尚书、东平公冯修的曾孙女。祖父司空公,父光禄大夫。 天保元年(550年)九月初七日,齐文宣帝高洋下诏:冯娑罗与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兼御史中丞、京畿大都督、平阳王高淹成婚,封为平阳国妃。高淹,字子邃,齐神武帝高欢第四子,高洋之弟,母穆氏。天保四年(553年)七月十五日乙亥,冯娑罗在国邸去世,春秋二十二岁。北齐朝廷追赠平阳王国妃谥号昭。九月初一日庚申,迁葬于邺县西岗。.

查看 大都督和冯娑罗

八柱国

八柱国是中国历史上西魏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分别为:.

查看 大都督和八柱国

元季海

元季海(),字元泉,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后裔,北魏平城镇将元淑之子,元魏宗室,北魏、西魏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元季海

元彝

元彝(),字子伦,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曾孙,侍中、假黄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太尉公、任城文宣王元澄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元彝

元继

元继(,《魏书》本纪作卒于25日),字仁世,《魏故大丞相江阳王铭》魏道武帝拓跋珪后裔,南平安王拓跋霄的次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元继

元液

元液(),字灵和,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 景穆皇帝拓跋晃曾孙,京兆康王拓跋子推之孙。父亲沧州刺史元坦。神龟初年,司徒江阳王元继以元液为外兵参军。正光年间,朝纲紊乱。车骑大将军大都督仪同李诞以元液为开府属加征虏将军。斛落大都督大行台广阳王元渊以元液为平北将军别将,以讨叛乱。建义元年(528年)四月十四日在洛阳孝弟里去世,年三十四岁。永安三年(530年)二月十三日迁葬于北魏长陵东岗。赠使持节、镇东将军、冀州刺史、长平县开国男,谥号贞。妻子是冯次兴之女。《元液墓誌》於1929年洛陽出土,誌石高62厘米、寬73厘米。誌文正書,36行,行31字。.

查看 大都督和元液

回到三國

《回到三國》(Three Kingdoms RPG)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科幻古裝電視劇,2012年TVB Amazing Summer劇集之一, 全劇共25集,由林峯、馬國明及楊怡領銜主演,監製为劉家豪。.

查看 大都督和回到三國

四大都督

四大都督,又稱作四大英將,东吴四英杰。指的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东吴杰出重臣,他们皆是吴大帝孙权的心腹,在擴張版圖奠定基業時起關鍵貢獻的四位代表性都督的合稱。四人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其中呂蒙為四人中唯一武夫出身,有十六歲時已經出征討伐賊眾,另有親斬黃祖水軍都督陳就等紀錄。 「都督」在漢末史籍用語上,多用於指稱總理某地或某作戰方面的軍事主管將領,後世習慣以「都督」稱之,而演義與戲曲誇飾為「大都督」,以彰顯其重要性。.

查看 大都督和四大都督

BB戰士三國傳 英雄激突篇

《BB戰士三國傳 英雄激突編》是《BB戰士三國傳 風雲豪傑編》的續集,由2008年開始,於雜誌「Kerokero Ace」開始連載。故事背景仍沿用中國名著小說《三國演義》的背景,以董卓被誅,天下大亂作始。 而模型雜誌「電擊Hobby」,亦會刊載個名角色的文字介紹,插畫則由日向恭介擔任。.

查看 大都督和BB戰士三國傳 英雄激突篇

石琨

石琨(),十六国后赵将领、宗室,上党武乡(山西省榆社西北)人,羯族,石虎之子。 石琨是石祗的弟弟,封汝阴王。349年,石遵即位,封他为大将军,和石遵商议杀死冉闵,事发,石遵被杀。石鉴即位,封石琨为大都督,统军到襄国攻打石祗。350年逃奔冀州,和张举、王朗讨伐邺城,被冉闵击败。石祗称帝,任石琨为相国,率军十万攻打冉闵,在邯郸战败。351年,率军救襄国,击败冉闵军。石祗被部将刘显杀害,石琨在第二年逃奔东晋,在建康被杀。.

查看 大都督和石琨

石陋

石陋,字处贱,乐陵郡厌次縣(今山东省阳信县东南)人。西晋官員。司徒石鉴之子。 石陋袭封父爵为昌安县侯,官至屯骑校尉。晋惠帝太安年间,为光禄勋。当时长沙王司马乂杀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与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晋惠帝下诏以司马乂为大都督,与司马颙、司马颖拒战三月。朝廷派石陋劝说司马颖,让他和司马乂分陕而居,司马颖不从。.

查看 大都督和石陋

石斌

石斌(),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人物,後趙太祖石虎的儿子,母亲齐氏,在石虎妃嫔中低贱无宠。 石勒即位为皇帝,封石斌为左卫将军,封为太原王。在石勒死后,石虎控制了新君石弘,石斌改为章武王,参与镇压关中反对石虎的势力。石虎即位为天王,封他为燕公。他为人骄横跋扈,石虎将他解职。 349年,石虎虐杀了第二任太子石宣后,立幼子石世为太子,并立太子的母亲刘昭仪为皇后,但很快就后悔。石虎病危时,任命燕王石斌为大都督,丞相,总领尚书职事。刘皇后为了固权,和她的死党张豺矫诏将石斌免官囚禁,当夜派张豺的弟弟张雄将石斌暗杀。后来,石斌的兄弟石遵杀了刘太后和石世自立为皇帝,立石斌的儿子石衍为太子。.

查看 大都督和石斌

玄武门之变

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太極宫的北宫門——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並掌握京師兵權,不久之後李渊即為時勢所迫而禪讓,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陽曆9月4日)世民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查看 大都督和玄武门之变

王双 (曹魏)

王雙(),字子全,三國時曹魏將領,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追擊撤還的蜀軍,戰死。此人在正史中記載極少,但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描述甚多。.

查看 大都督和王双 (曹魏)

王傑 (北朝)

王--(),原名王文達,金城郡直城縣(今陝西省石泉縣)人,北魏、西魏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王傑 (北朝)

王详

王详,十六国时后凉大臣。 王详初为吕光的中书令,396年,三河王吕光即天王位,国号大凉,大赦,改元龙飞;以中书令王详为尚书左仆射,著作郎段业等五人为尚书。397年,王详、侍中房晷与尚书段业不和,段业因此同意了沮渠男成的请求,起兵反凉。段业自称为大都督、龙骧大将军、凉州牧、建康公,改年号为神玺,建立北凉政权。太常郭黁以吕光老病,太子吕绍愚昧孱弱,太原公吕纂凶暴骄悍,想要拥立田胡部落的首领王乞基谋反。郭黁以王详为内应,事发,王详被杀。.

查看 大都督和王详

王雅 (北朝)

王雅(),字度容,闡熙新囶人,南北朝西魏、北周將領。 王雅年少沉毅寡言,有膽量又懂騎射。宇文泰聽說了就徵召入軍,累積不少戰功,除授都督,賜爵居庸縣子。東魏將領竇泰入侵,他跟隨宇文泰在潼關擒獲竇泰。之後在沙苑之役中,他向部下說:「對方有百萬士兵,我們則不夠萬人,常理來說實在很難和他們為敵。但相公宇文泰英明神武,扶持王室,我們以順討逆,怎能計算寡眾。大家若不在這時候打敗逆賊,生存又有何用!」於是他穿上盔甲和部下作戰,所向披靡,宇文泰亦佩服其氣魄。到邙山之戰,當時情況不利西魏軍,各將都撤退,唯獨王雅自己騎馬抵御敵人,斬殺九人令敵軍卻步才返回。宇文泰慨嘆:「王雅真是渾身是膽啊。」以功勳進爵為居庸縣伯,除授帥都督、鄜城郡守。他奉行簡易的政策,令吏人安心。後來他遷官大都督、延州刺史,轉任夏州刺史,加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進官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周明帝初年,王雅獲任命為汾州刺史,他在當地勵精為治,七百餘家人都過來归顺。保定初年轉任夏州刺史,在當地去世。子王世積嗣。.

查看 大都督和王雅 (北朝)

王懋 (北朝)

王懋(),字小興,祖居乐浪(今朝鲜平壤),南北朝西魏將領。 王懋的祖父是北魏伏波将軍王羆,父親西魏太傅、長乐郡公王盟,兄長贈太尉、咸陽郡公王勵。王懋在王盟西征時因年幼而留在山東,到永安才入關與王盟見面和跟隨征戰。西魏大統初年,他獲賜爵安平縣子,授官揚烈將軍,和父親到去柔然迎接魏文帝的悼皇后郁久閭氏而拜授城門校尉。到魏文帝東征,任命王懋為撫軍將軍兼太子左率,留守長安,不久轉任太子右率。之後他曾擔任尚食典御、領左右、武衛將軍,並因功勳進爵安平縣公,增食邑千戶,又遷右衛將軍。王盟去世後,王懋請求辭位服喪制,魏文帝不准許,後來他累遷大都督、散騎常侍、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左衛將軍、領軍將軍。 王懋個性溫和,小心謹慎,擔任宮殿宿衛十多年都勤勉恭謹,不曾犯錯。魏文帝非常嘉獎。魏廢帝二年(553年),他除授南岐州刺史,進爵安寧郡公,再增邑到二千戶。魏恭帝二年(555年),王懋遷任大將軍、大都督,後拜任小司寇,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正月在任內去世,虛歲四十五,諡穆公。兒子王悅嗣爵,官至大將軍、同州刺史,改封濟南郡公。.

查看 大都督和王懋 (北朝)

王思政

王思政(),太原祁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的军事家,東漢司徒王允之後。.

查看 大都督和王思政

窦毅

毅(),字天武,北周驸马,北朝、隋朝时官员。唐高祖李渊的岳父。 父窦岳早逝。窦毅功勋卓著后,追赠大将军、冀州刺史。窦毅深沉有器度,事亲以孝闻。北魏孝武帝初,以员外散骑侍郎入仕。当时权臣高欢擅权,窦毅慨然有殉主之志。534年孝武西迁,遂从入关,封奉高县子,食邑六百户,除符玺郎。从擒窦泰,复弘农,战沙苑,皆有功。拜右将军、太中大夫,进为侯爵,增邑一千户。累迁持节、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西魏废帝二年(552年),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进爵安武县公,增邑一千四百户。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进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改封永安县公,出为豳州刺史。 557年,周孝闵帝登基,北周建国,窦毅进爵神武郡公,增食邑,共计五千户。保定三年(563年),出征还朝,治左宫伯,转小宗伯,寻拜大将军。时出使突厥,朝议嘉奖,别封成都县公,食邑一千户,进位柱国。出为同州刺史,迁蒲州总管。徙金州总管,加授上柱国,入为大司马。隋朝开皇初年,拜定州总管。累居藩镇,--得民和。开皇二年(582年),逝世于州,年六十四。追赠襄郢等六州刺史,谥曰肃。 窦毅性温和,每以谨慎自守,娶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女襄阳公主。第二女窦氏,即太穆皇后。唐朝武德元年(618年),诏赠司空、总管荆郢硖夔复沔岳沅沣鄂十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封杞国公。.

查看 大都督和窦毅

煤精印

精印,或称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1981年在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出土的一枚中国古代印章,其主人是西魏名将独孤信,由煤精制成,呈八棱二十六面球体,其中正方形面18个,三角形面8个,正方形面中的14个镌刻有印文。印面边长均为2厘米,通体高4.5厘米,宽4.35厘米,重75.7克。该印章是已发现的印面最多的中国古代多面体印章。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查看 大都督和煤精印

独孤藏

孤藏(),鲜卑名拔臣,字达磨(佛教名),朔州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独孤信之子,北周明敬皇后独孤氏的同母弟,独孤伽罗皇后的异母兄弟。他墓志中载“美须髯,好容貌。平叔食饼,未足比伦;安仁掷果,犹为惭德。善隶书,银钩无以渝;好坟典,石经莫不谈。”,看来是继承了独孤信的风采和才华。 独孤藏家族祖上原是北魏匈奴部落酋长,北魏末年,独孤信抛弃父母妻子随孝武帝元修去长安投奔宇文泰,后成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独孤信在长安复娶二妻,前夫人郭氏生子六人,独孤善、独孤穆、独孤藏、独孤顺、独孤陀、独孤整。独孤藏年八岁,即以父功封武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九百户。后在齐王宇文宪府中做幕僚。谯王宇文俭任益州总管时,独孤藏在其属下任大都督、隆山郡太守(治今四川仁寿县)。后母亲去世丁忧,“居丧过礼,遂感旧疾,”宣政元年八月四日(公历578年9月20日),薨于长安大司马坊府第,年三十五。同年十月廿日安葬于泾阳胡渎川。追赠赠金州刺史。夫人贺兰氏,有子三人。.

查看 大都督和独孤藏

狄光嗣

光嗣,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南郊区)人。为名相狄仁杰长子。 圣历初年,狄光嗣为司府丞。武则天诏令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狄仁杰荐狄光嗣,由是拜地官员外郎,以称职著称。武则天说:“祁奚内举,果得人。”历任淄州、许州、贝州三州刺史。狄光嗣母丧,夺情为太府少卿,坚持推让,唐睿宗赞赏其诚,允许了。开元七年(719年),自汴州刺史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后来罪坐赃贬为歙州别驾,去世。子狄博通,孙狄玄范。.

查看 大都督和狄光嗣

隋唐五代地方政權君主列表

隋唐五代反对中央政权的各地方政权君主列表:.

查看 大都督和隋唐五代地方政權君主列表

韦处仁

韦处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韦力仁,唐朝官员,唐穆宗的驸马,出自京兆韦氏东眷房。 韦处仁八世祖韦鴻胄,北周儀同三司、本州大都督、新豐昭公。七世祖韦澄,字清仁,綿州刺史、彭城敬公。六世祖韦兢,初名慶儼,庫部員外郎。高祖父韦巨山;曾祖父韦元晨,殿中侍御史;祖父韦涵;父亲韦顥,洋州刺史。韦处仁娶唐穆宗李恒之女义丰公主,拜駙馬都尉。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唐文宗崇尚俭朴,驸马韦处仁头戴夹罗巾,文宗对他说:“朕羡慕你家门第清高素雅,所以,挑选你做驸马。像这样贵重的头巾,让那些达官贵戚去戴,你最好不要戴。”开成元年(836年)五月,驸马都尉韦处仁为左散骑常侍,众以为不可,给事中封驳,于是改任右金吾大将军。子韦錬。.

查看 大都督和韦处仁

韦巨源

韦巨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唐朝和武则天周朝官员,在武则天、其子唐中宗及其孙唐殇帝年间多次任宰相。唐中宗年间,他和中宗有权势之妻韦皇后相结,中宗于景龙四年(710年)崩及中宗妹太平公主、侄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杀韦后之后,韦巨源也被杀。.

查看 大都督和韦巨源

韦瑱

韦瑱(),字世珍,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自京兆韦氏西眷,北魏、西魏、北周官员,京兆韦氏平齐公房始祖。.

查看 大都督和韦瑱

韦法保

韦法保(),名祐,字法保,少年时以字行,京兆郡山北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出自京兆韦氏西眷,北魏、西魏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韦法保

裴宽 (南北朝)

裴宽(),字长宽,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五房之一的东眷裴,北魏、西魏、北周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裴宽 (南北朝)

裴果

裴果(),字戎昭,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五房之一的东眷裴,北魏、西魏、北周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裴果

裴文举

裴文举(),字道裕,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五房之一的中眷裴,西魏、北周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裴文举

馬存亮

存亮,為唐代太監,字季明,河中人。 唐德宗时受阉,侍奉后宫。建中四年四月,随德宗逃到奉天。元和年间,累擢左神策军副使、左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进左神策中尉。神策军所籍凡十余万人,马存亮料柬尤精,伍无罢士,部无冗员。吐突承璀監軍淮南,馬存亮接任左神策中尉。最初唐穆宗怀恨吐突承璀不附己,杀之。敬宗即位,马存亮為吐突承璀昭雪,并让其养子吐突士晔安葬。 长庆四年(824年)四月,染署工张韶与卜者苏玄明友善,苏玄明通过张韶入宫生变,唐敬宗击球于清思殿,大惊,逃到左神策军衙。在马存亮的率领下,平定作乱。射死张韶、苏玄明。唐敬宗赐马存亮实封户二百,右神策中尉梁守谦进开府仪同三司。马存亮以一时功最高,求监淮南军。还京,为内飞龙使。唐文宗大和年间,以右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封岐国公,去世后赠扬州大都督。 马存亮事奉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六朝,為六朝元老,唐朝宦官称之为忠谨,只有马存亮、西门季玄、严遵美三人。.

查看 大都督和馬存亮

馮君衡

冯君衡,字正平,高州人。武周潘州刺史,唐朝赠潘州刺史、广州大都督。北燕冯氏之後,越國公馮盎之孫、高力士之父。妻子越國夫人麥氏,两人育有三子一女,長子馮元璡、次子馮元珪、三子馮元一(高力士)。 由於馮弘不肯向北魏投降,於是逃亡至高句麗,其族人馮業帶同三百人渡海歸降刘宋。後來馮弘死於高句麗,於是宋文帝任命馮業為高州刺史。至馮業之孫馮融,出仕南朝梁的羅州刺史。馮融的兒子馮寶,娶南越族大姓冼氏女冼夫人為妻。遂成為南越族首領,權傾嶺南(今廣東、廣西、海南,福建、越南北部一部份。)。因此高州馮氏自馮業開始逐漸壟斷嶺南各地刺史接近三百年。 武周聖曆时,父亲冯智玳逝世,冯君衡袭其位。聖歷初,遭司刑評事萬國俊誣陷他和流人(被流放者)串通謀反。697年武則天任命李千里為嶺南討擊使,馮君衡與堂兄弟馮子猶(一作子遊)、堂姪馮梧(許敬宗外孫)先後陣亡。 馮君衡死後,其妻和三名兒子失散。直至開元五年時,才獲唐玄宗平反。追贈廣州大都督,其妻麥氏於瀧州被嶺南節度使尋獲並送到京師,玄宗封其妻越國夫人。 他的墓碑於1955年西安市东郊高楼村出土。刻於唐开元十七年(729年),边长72厘米。志盖篆书故潘州冯府君墓誌铭九字,周边刻瑞兽间蔓草花纹。誌文楷书,二十五行,行二十五字。撰者为开元间宰相张说,无书者姓名。誌记冯君衡,为苗裔,因其少子高力士为右监门大将军,高力士在开元十七年(729年)葬其母麦氏时,恩诏追赠其父冯君衡为廣州大都督,招魂而与其母合葬。此志证明高力士原姓冯,后为宦官高延富收养,而从其姓。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冯君衡次子冯元珪也有墓誌铭称墓主为高府君,可见也已改姓为高。.

查看 大都督和馮君衡

高固 (唐朝)

固,字黃芩,唐德宗至唐憲宗年間軍事人物。 高固的高祖高侃為唐高宗時期的將領,曾生擒車鼻可汗有功,官至安東都護。但高固卻出生微賤,為叔父所賣,展轉成為唐朝將領渾瑊的家奴,號曰黃芩。高固個性敏惠,有膂力,善騎射,又好讀《左氏春秋》。渾瑊對高固十分喜愛,視如己出,並將乳母的女兒嫁給高固,於是以《左氏傳》高固之名為名。 高固自少跟隨渾瑊在朔方從軍,當唐德宗在涇原兵變中逃至奉天時,高固仍在渾瑊麾下。當時,賊兵已突入東壅門,高固帶領甲士亂揮長刀,連斫數賊,拽車塞闔,以一當百,反賊無功而退。以功封渤海郡王。之後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叛亂時,高固又斬殺李懷光留後張昕。拜檢校右散騎常侍、前軍兵馬使。 貞元十七年(801年),邠寧節度使楊朝晟逝世,邠軍推高固為帥,高固說:「大家要能聽我的說話才可以:不可殺人;不可搶掠。」三軍聽後都服從,唐德宗亦念高固有功,因此高固拜為邠寧節度使,又授以檢校工部尚書。唐順宗即位,就加檢校禮部尚書。到了唐憲宗一朝,進檢校右僕射。數年受代,入為統軍,轉檢校左僕射,兼右羽林統軍。元和四年(812年)七月卒,贈陝州大都督。.

查看 大都督和高固 (唐朝)

高琳

琳(),表字季珉,先世为高句丽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的大臣。 高遷之子,五世祖高句麗人高宗归顺北魏,受羽真氏之姓。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任卫府都督。随军击败邢杲,击败梁将陈庆之,转统军。随尔朱天光击败万俟丑奴,任宁朔将军、奉车都尉。兵败韩陵山,留守洛阳。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随魏孝武帝西迁入关,封巨野县子。西魏文帝大统年间,为巨野县侯,历任龙骧将军、直阁将军、平西将军,加勇直散骑常侍。大统三年(537年),沙苑之战,随宇文泰击破高欢。次年,参与擒拿莫多娄贷文,河桥之战,有功任太子左庶子,奉命镇守玉壁。任正平郡守,加大都督,击退北齐方老,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鄜州刺史,加骠骑大将军、侍中。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封犍为郡公。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征吐谷浑,击破稽胡郝阿保。武成二年(560年),平定文州氐酋。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任梁州总管,十州诸军事。天和二年(567年),任丹州刺史。天和三年(568年),任江陵副总管。与南陈拒兵,任大将军。死后赠冀州定州齐州沧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谥号襄。.

查看 大都督和高琳

高賓 (北朝)

賓(),渤海修縣人,南北朝東魏、西魏及北周官員,隋朝四貴之一高熲的父親。 高賓祖先在北邊任官,後沒入遼左;祖父高暠在北魏太和初年從遼東歸附,官至安定郡守、衛尉卿;父親高季安則曾任撫軍將軍、兗州刺史。 高賓年少聰穎,懂得文武,在東魏擔任龍驤將軍、諫議大夫、立義都督。其後有同事嫉妒他的才能,向高歡誣陷他。他因為害怕就拋下家屬,在大統六年(540年)投奔西魏。宇文泰嘉許他的投誠,授官安東將軍、銀青光祿大夫,不久轉任遷通直散騎常侍、撫軍將軍、大都督。北周周明帝聽聞他的才幹,在郡內賜田園給他。高賓因自己寄居北周,而自己的親屬都在北齊,因此常常懷有疑心,不信他人。在他獲賜的農田內都長滿竹木,又鑿水池環繞農田,有在此終老的想法。朝廷知道他並無異心,就加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賜姓獨孤氏。 武成元年(559年),朝廷除授高賓御正下大夫,兼小載師,外任為益州總管府長史。保定初年,轉拜計部中大夫,治中外府從事中郎,賜爵武陽縣伯。他從政勤奋,果敢決斷,雖然公事繁忙,但他都能應付。之後他轉太府中大夫、齊公宇文憲府長史。天和二年(557年),任鄀州諸軍事、鄀州刺史,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治襄州總管府司錄。到天和六年(571年)於襄州去世,虛歲六十八。兒子高熲輔佐為隋文帝,在開皇年間追贈高賓為禮部尚書、武陽郡公,諡簡。.

查看 大都督和高賓 (北朝)

高贞

北平王高贞,字仁坚,渤海郡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齊武成帝高湛第五子。 高贞沉审宽恕。武成帝常说:“此儿得我凤毛。”566年五月廿三日,北齐后主高纬立太上皇帝高湛的儿子高弘(高廓)为齐安王,高仁固(高贞)为北平王,高仁英为高平王,高仁光为淮南王。高贞位司州牧、京畿大都督,兼尚书令、录尚书事。皇帝行幸外地,高贞在邺城总留台事。几年后,后主高纬以高贞长大,渐渐猜忌。高阿那肱承旨,令冯士干弹劾高贞下狱,夺其留后权。北齐灭亡前夕,高贞为青州刺史。北齐灭亡,高贞与后主死在长安。。.

查看 大都督和高贞

謝石

谢石(),字石奴,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晋朝大臣,谢裒第五子,太保谢安之弟。最大功勳是統領謝玄等人為東晉於淝水之戰戰勝前秦。.

查看 大都督和謝石

譙縱

譙縱(),字不詳,巴西南充(今四川南充)人。十六國時期西蜀國建立者。其祖父譙獻之就是成漢司空,於蜀地甚有名望,成漢亡後亦獲招攬入仕東晉。.

查看 大都督和譙縱

鮮于丹

鮮于丹,東吳將領。曾隨呂蒙攻取荊南三郡,後參加了夷陵之戰。.

查看 大都督和鮮于丹

许远

許遠(),字令威,杭州盐官县(治所在今浙江省海宁市伊桥乡)人。唐朝地方官员。 安史之乱时为睢阳郡太守,与張巡死守睢阳城而知名。城破被送至洛阳,后被杀害。與張巡並稱「雙忠」,在中國各地被廣泛地奉祀為神,在閩南,泉州安溪人奉其為鄉土保護神之一。.

查看 大都督和许远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國蜀漢(季漢)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青年时耕讀於南阳郡,地方上稱其卧龙、伏龙。後受劉備三顾茅庐邀請出仕,为促成孙刘联盟和蜀汉政权的建立与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後受封爵位武乡侯,开府治理事务,辅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實際領導者。先後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於五丈原,谥忠武。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後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裡忠臣与智者之代表。與漢昭烈帝劉備在統治蜀漢期間,為蜀漢提拔諸多名將與能臣,並奠定基礎。.

查看 大都督和诸葛亮

谢正礼

谢正礼,五胡十六国时期北凉官员,担任右司马。 谢正礼开始是段业的属官。401年,谢正礼和武卫将军梁中庸等人,共同推举沮渠蒙逊担任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改年号为永安。沮渠蒙逊建立自己的行政机构,任命房晷为左长史、梁中庸为右长史,作为政务官;张骘为左司马、谢正礼为右司马,作为军政官。他升任的人物都被称为贤才,张掖郡的文武官员都非常高兴。.

查看 大都督和谢正礼

豆盧通

豆卢通(),又名会,字平东。昌黎郡徒何(即徒河,今辽宁锦州)人。北周、隋朝官员。豆卢宁的弟弟陇右总管府长史、沃野县公豆卢永恩之子,豆卢勣之兄。 其先为鲜卑慕容氏,后改姓“豆卢”。北周时,豆卢通以父功,赐爵临贞县侯,邑千户。不久授大都督,迁仪同三司。受大冢宰宇文护引荐令督亲信兵,改封沃野县公。后加开府,历武贲中大夫、北徐州刺史。尉迟迥起兵反对丞相杨坚。豆卢通破尉迟迥部将乌丸尼,固赐物八百段,进位大将军。杨坚建立隋朝,进爵南陈郡公。入朝典宿卫。一年后,出为定州刺史,转相州刺史。尚隋文帝妹昌乐县长公主。迁夏州、洪州二州总管,为政宽惠。开皇十七年(597年),卒于洪州总管任上,谥安。有子豆卢宽。.

查看 大都督和豆盧通

趙元傑

越文惠王赵元杰(),字明哲,宋太宗第五子,初名赵德和。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二月,出阁,改名赵元杰。十月,授检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益王。端拱元年(988年)四月,加兼侍中、成都尹、剑南东西川节度。淳化五年(994年)二月,徙封吴王,领扬润大都督府长史、淮南镇江军节度使。至道二年(996年)二月,改扬州大都督、淮南忠正军节度。宋真宗即位,授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徐州大都督、武宁泰宁等军节度使,改封衮王。咸平五年(1002年)十一月,加守太保。郊祀时,都做终献。六年(1003年)七月暴卒,年三十二岁。 赵元杰聪明好学,善于填词,书法工草书、隶书、飞白,建楼藏书二万卷,也作为亭榭游息之所。曾经作假山,完工时,置酒宴召僚属观看。只有翊善姚坦頫首不视,赵元杰强迫他观看,他说:“姚坦只见血山,哪有什么假山。”说州县鞭挞小民,来取租税,假山实际上是租税所为。 赵元杰薨逝,宋真宗听闻震悼,不等天明,走到中禁门,才乘辇去王府临视,哀动左右,废朝五日。赠太尉、尚书令,追封安王,谥号文惠。仁宗即位,加贈太師。赵元杰无子。宋仁宗以恭宪王之孙、赵允言之子赵宗望为之后。明道二年(1033年)九月,追封邢王,英宗即位,追封陈王。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宋徽宗改封陈王为越王。 夫人 :燕国夫人张氏( -1017),天禧元年三月二十七日卒。 子孙:赵宗望→赵仲邠→赵士关.

查看 大都督和趙元傑

范姓

范姓是一個東亞文化圈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6位。.

查看 大都督和范姓

郝處俊

郝處俊(),安州安陸(今湖北省安陆市)人,唐朝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郝處俊

郭侃

郭侃(),原籍陕西华州,蒙古西征將領,曾隨旭烈兀帶兵攻打至西亞。後出任元朝官員。是在元朝的種族歧視下官階至高層的漢人之一(因被貴族收養,不列入「南人」部。).

查看 大都督和郭侃

都督

都督是中國歷史上的中國古代軍事指揮官官名。最初是軍隊中的監察官,與監軍相同。在魏晉之後演變為統領軍隊的軍事長官之職。突厥语与蒙古语中的脱脱一名来自都督。.

查看 大都督和都督

郑仲明

郑仲明(),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魏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郑仲明

郑伟 (北朝)

郑伟(),字子直,小名阇提,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人,出自荥阳郑氏北祖第五房,曹魏将作大匠郑浑十一世孙,北魏、西魏、北周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郑伟 (北朝)

郑先护

郑先护(),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人,出自荥阳郑氏北祖第五房,曹魏将作大匠郑浑十世孙,北魏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郑先护

赵云

趙雲,字子龍,是中國三國時期的蜀漢千古名將,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身高八尺,姿顏雄偉。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劉禪。歷任牙門將軍,偏將軍、領桂陽太守,翊軍將軍,領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鎮東將軍。箕谷失利後自請貶為鎮軍將軍。故后追諡曰順平侯,是为永昌亭顺平侯。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的事迹合记成《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查看 大都督和赵云

赵廞

趙廞(),西晋巴西郡(今四川阆中)人,与晋惠帝贾南风皇后有姻亲。元康六年(296年),晋惠帝以揚烈將軍趙廞為益州刺史,征调梁州、益州的军队和粮食援助雍州讨伐氐、羌人。 永康元年(300年),贾南风被司马伦所杀,诏令征召益州刺史趙廞为大长秋,以成都内史耿滕为益州刺史。趙廞因是贾后之姻亲,害怕被司马伦所害。赈济流民,来收买民心,图谋割据蜀地。收纳李特、李庠兄弟。这时,成都郡治所在少城,益州治所在太城。耿滕率众进州城太城,趙廞派兵在西门阻挡他,耿滕战死。赵廞又派兵杀死了西夷校尉陈总,自封为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任命李庠为威寇将军,封为阳泉亭侯。 因李庠骁勇又很得人心,被赵廞猜忌。赵廞的长史杜淑、张粲劝说杀李庠。而李庠劝说赵廞称帝,赵廞以大逆不道之罪,杀死了李庠与他的子侄十余人。李特、李流都在外带兵,带领兵马回归绵竹。杜淑、张粲因内讧被杀,赵廞衰败。永康二年(301年),李特秘密聚集了七千多兵卒,夜袭赵廞部将费远等人所率的军队,进攻成都。赵廞与妻子乘小船逃走,到广都时,被随从杀死。李特进入成都,纵兵大掠,遣使到洛阳,陈述赵廞的罪状。赵廞长子赵昺在洛阳,因而被处死。.

查看 大都督和赵廞

薛修義

薛修義(),字修义,一字公让,河東郡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祖籍河東郡汾阴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北魏、東魏、北齐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薛修義

藤原清河

藤原清河()是日本奈良時代的貴族。藤原北家出身,參議藤原房前的第四子,母為片野朝臣的女兒。唐名河清,官位從三位參議,死後追贈從一位。 天平12年(740年)先後敘正六位上、從五位下;天平18年(746年)升從四位下。天平勝寶元年(749年),孝謙天皇即位,藤原清河擔任參議一職,與兄藤原永手同列公卿之列。 天平勝寶2年(750年)9月,藤原清河擔任遣唐大使之職,副使則是大伴古麻呂和吉備真備。一行人於天平勝寶4年閏三月出發,藤原清河拜領節刀,敘正四位下。遣唐使一行入長安,拜謁唐玄宗,清河被玄宗稱讚為君子之人。 天平勝寶5年(753年)1月,藤原清河出席了唐朝的諸藩使節朝賀,同年12月,攜在唐朝當官的阿倍仲麻呂一同踏上歸國之途。僧人鑒真希望搭載遣唐使船隻去日本傳播佛教,被清河拒絕了。但副使大伴古麻呂私自攜鑒真赴日。遣唐使一行從揚州出航,途中,藤原清河所乘的第一船遭遇逆風,漂到唐朝南方的驩州。船員在當地登陸,卻遭到了土人的襲擊,船員多被殺害,藤原清河與阿倍仲麻呂僅以身免。於是,天平勝寶7年(755年),二人只得回到長安。藤原清河改名河清,出仕唐朝,擔任秘書監之職。 天平寶字3年(759年),日本以高元度為迎入唐大使使,從渤海國進入唐朝。然而當時唐朝處於安史之亂的騷亂狀態下,唐朝以路途危險為由,不許清河歸國。天平寶字7年(763年),日本遙封清河為常陸守,次年敘從三位。 寶龜8年(777年),日本再派遣唐使入唐,藤原清河隨使團欲歸國,然而卻於次年客死於唐朝。唐朝追贈其為路州大都督;日本追贈其為從一位。 藤原清河在唐朝期間,娶一名大唐美女為妻,生下一女喜娘。喜娘隨遣唐使團來到日本。 Category:奈良時代貴族 Category:唐朝秘書監 Category:藤原北家 Category:遣唐使 Category:唐朝秘书监.

查看 大都督和藤原清河

蔣濟

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今安徽省怀远县)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名臣,官至太尉。.

查看 大都督和蔣濟

长孙览

长孙览,字休因,河南洛阳人,北周、隋朝时大臣。祖父长孙稚,北魏太师、假黄钺、上党文宣王。父亲长孙绍远,北周小宗伯、上党郡公。.

查看 大都督和长孙览

苟晞

苟晞(),字道將,河內山陽人。西晉中期至末年重要將領,曾多次與外族作戰。官至大將軍,後被石勒擊敗被俘,不久被殺。.

查看 大都督和苟晞

苻安

苻安,是十六国前秦大臣,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人。是苻洪之弟,苻健叔父。 东晋永和六年(350年),苻洪被麻秋毒杀。苻洪的儿子苻健继承父亲统兵,免去了大都督、大将军、三秦王的称号,改称晋朝的官爵。派叔父苻安去东晋朝廷报丧,请求朝廷的旨意。352年,苻健建立前秦後封苻安为武都王。苻安从东晋返回时,被姚襄俘虏,被任命为洛州刺史。前秦皇始四年(354年)十二月,苻安逃回到了前秦长安,苻健任命他为大司马、骠骑大将军、并州刺史,镇守蒲阪。皇始五年(355年)六月十二日,苻健任命大司马、武都王苻安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苻健死后,儿子苻生继承为皇帝,征召大司马武都王苻安兼太尉。寿光二年(356年),董荣与强国向苻生进言,天谴严重,应该以贵臣去应谴。苻生说:“贵臣只有大司马和司空。”董荣说:“大司马苻安是至亲(苻生的叔祖),不能杀。”于是就杀了司空王堕。苻安其子苻鉴。.

查看 大都督和苻安

苻洛

苻洛(),十六国前秦将领,略阳临渭(今甘肃省秦安东南)氐族,苻坚堂兄,以雄勇著称。 苻洛被苻坚猜忌,常常让他做边州州牧。初封征北将军、幽州刺史、行唐公、镇守和龙(今辽宁省朝阳)。自以为灭代国之功,求为开府仪同三司,没有得到,苻洛怨愤。380年,他担任都督益州宁州西南夷诸军事、征南大将军、益州牧、领护西夷校尉,镇守成都,受命从伊阙至襄阳溯汉水而上。苻洛举兵反秦,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秦王,命治中平颜为辅国将军、幽州刺史,为谋主。想派使者到鲜卑、乌桓、高句丽、百济、新罗、休忍,没有成功。平颜劝他西进,于是率军七万兵发和龙,直指长安。他和哥哥北海公苻重相会,屯守中山(今河北省定州),有属下十万。被苻坚军队在中山击败,被俘送长安,流放到凉州西海郡。385年,涼州刺史梁熙手下美水令张统建议他推举苻洛为盟主勤王,梁熙没有听从,反而在西海郡殺害苻洛。 其子苻朗。.

查看 大都督和苻洛

陳添保

陳添保(),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活躍於南中國海的海盜,曾經被越南西山朝封為總兵、保德侯。 陳添保原本是中國廣東省廉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的漁民。1780年10月,陳添保夫婦及兩個兒子在海上打漁的時候遭遇大風,被漂到北河(今越南北部)沿岸。因船毀,只得居住於昇龍(今河內市),以捕魚和販賣小商品為生。 1783年,陳添保一家被西山軍抓去充軍,西山軍任命他為總兵。1785年,陳添保與他原來漁船的舵手梁貴興一起,參與西山軍將鄭主軍隊從富春(今順化)驅逐的戰鬥。此後又參加了阮惠攻滅鄭主的戰爭。 1788年,清朝入侵越南,陳添保被阮惠封為保德侯(),負責防備清軍從海路入侵,其麾下共有六艘戰船和200名士兵。陳添保招募梁文庚、樊文才為自己的部下,阮惠任命梁文庚為干總、樊文才為指揮。不久,清軍攻入昇龍,阮惠稱帝並親自北上救援。阮惠又給予了陳添保十艘船隻,令他招募更多的海盜為西山朝效力。著名海盜首領鄭七、莫觀扶在這個時候投奔了陳添保。《華南海盜 一七九〇—一八一〇》,第37~50頁自此,擁有了一百餘艘船隻。自1792年起,每年西山朝朝廷都會出資贊助陳添保,讓陳添保麾下的四名總兵梁文庚、樊文才、鄭七、莫觀扶騷擾中國沿岸的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為了對抗南方日漸強大的舊阮,歸仁朝廷的阮岳在陳添保的資助下組建了一隻龐大的艦隊。不過尚未出發的時候就遭到舊阮的偷襲,這隻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1794年,陳添保招募吳川縣的海盜唐德為部將。翌年陳添保被封為都督。1797年起,陳添保率其部眾,開始正式參與西山朝對舊阮的戰爭。陳添保奉西山朝皇帝阮光纘之命,派海盜自富春(今順化)出發,騷擾沿途遇到的舊阮軍隊。而就在這年的4月25日,舊阮君主阮福映率水軍親征歸仁,但途中臨時改變策略,駛向了沱㶞港(今峴港)並在那裡停留。6月,西山朝都督阮文伍的海盜船發現了舊阮將領武少生率領的水軍,並對其發起攻擊。武少生奮力擊退了這股海盜,俘虜了三十艘船。雖然如此,但陳添保的攻擊仍然成功破壞了阮福映攻取歸仁的計劃。 同年,陳添保因功被任命為「統善艚道各支大都督」,成為西山朝認定的華南海盜總頭領,獲賜短劍一把。在西山朝的幫助下,陳添保轄下的華南海盜成為了一隻系統化的海軍,其下屬的每個幫派的首領都獲得了「烏艚總兵」的官職。他還積極吸納林爽文之亂後流亡海上的殘兵,使其勢力進一步壯大。《華南海盜 一七九〇—一八一〇》,第53頁 1797年,陳添保親率海盜襲擊舊阮轄下的平康、延慶、邊和等沿岸地區,甚至包圍港口對官軍發起進攻。但是次年由於舊阮軍隊的圍剿,被迫撤離了這些地區。 1799年,阮福映再征歸仁,陳添保派樊文才前去支援,但遭舊阮將領宋福樑的擊敗,歸仁失守。翌年,西山朝派陳光耀、武文勇包圍歸仁城,欲將其收復。陳添保也派海盜船一百餘艘前去幫助,並伺機劫奪舊阮的糧草,但這一圖謀被舊阮將領阮文張粉碎了。 1801年2月21日,阮福映率大軍攻打西山朝首都富春,華南海盜也參戰。最終西山朝方面慘敗,富春失守。華南海盜眾多船隻被毀,莫觀扶、樊文才、梁文庚也被俘。西山朝皇帝阮光纘逃往昇龍,華南海盜勢力在遭到沉重打擊之後,紛紛離開了越南。另一名海盜首領鄭七也心灰意冷,率其部眾離開了越南,回到廣東。陳添保竭力勸說之下,鄭七最終決定回到越南,向西山朝宣誓效忠。 不久陳添保便認為西山朝敗局已定,率其家屬及部眾三十餘人投奔清朝,並將自己的西山朝官印上繳清廷。嘉慶帝認為他是被阮惠脅迫當上海盜的,因此予以赦免,將其及家屬安置到離海洋較遠的南雄府(今廣東省南雄市)居住。.

查看 大都督和陳添保

陸遜

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三國時代吳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负责统领吴国军事和政治多年,并同时掌管民事,辅佐太子等。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62岁去世,葬于苏州,追谥昭侯。与周瑜、魯肃和呂蒙合稱四大都督。.

查看 大都督和陸遜

陈庆之

陳慶之(),字子雲,義興郡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梁武將。.

查看 大都督和陈庆之

陈自中

陳自中(),字与可,南宋永嘉人(今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南宋末大都督,官至護送行軍司馬。他的兄長陳宜中於南宋末年任宰相一職。 陳自中在德祐二年(西元1276年)領兵據守閩浙交界分水關,護送秀王趙與擇入閩。 陳自中在分水關阻擊南侵的元軍十多日,多次給予蒙古鐵騎迎頭痛擊;陈自中在泉州與元軍作戰時陣亡,家眷全被虜往大都。死後被追封為溫國公,諡號康順。 見證陈自中殉难的分水关現今位於江山市至福建省的仙霞岺上,当时是由浙入闽的一条要道。至于甘棠乡,其現今地域则包括今兰江街道的原溪西乡和今赤溪街道的原赤溪乡一帶。.

查看 大都督和陈自中

陆法和

法和(),中国南北朝末期南梁、北齊居士。自称「貧道」,統率諸蛮族弟子,侯景之乱以後混乱時代,转战各地。 出身不明。最初,隐居梁代江陵百里洲,衣食居处,与苦行沙门相同。当地老人自幼见他,容色不常定,人不能測。有人说他出身嵩山。当時,入居荊州汶陽郡高安县紫石山,之后有蛮賊文道期乱勃兴。時人以为陆法和能预见萌兆。当时八叠山多恶疾人,为采药治疗,不过三服都可病愈。又为人置宅图墓以避祸求福。 侯景初降梁朝,陆法和对南郡朱元英说:「貧道与檀越(朱元英)一起討伐侯景」。朱元英问:「侯景对梁朝有益。仙師为什么要討伐他」。陆法和回答:「正自如此」。侯景渡長江,陆法和当時在青溪山,朱元英前去問他「侯景现在围台城(南京),接下来怎么样」。陆法和回答「凡人取果实,宜待熟時果实自落。檀越但待侯景熟時。何劳再问」。朱元英一定问他,他回答「亦克亦不克」。 侯景派遣任約攻打在江陵的梁朝湘東王萧绎。陆法和到湘東王处請討伐任約。率諸蛮弟子八百人至江津,两天就出发。湘東王派胡僧佑率千余人同行。陆法和登艦,大笑:「無量兵馬」。事迹开战时,任約兵卒崩溃遁走,都投水而死。陆法和既平定任約之軍,在巴陵会面王僧辩,说:「貧道已断侯景一臂。檀越宜即遂取」。之後,陆法和与王琳率军守巫峡,一战殲滅武陵王萧紀。每战,常预言胜败,多应验。 湘東王即位为梁元帝,任命陆法和为都督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陆法和不称臣,自称司徒。元帝問僕射王褒自己并没有想要以陆法和为三公,王褒说「他既以道術自命,一定是预知」。梁元帝于是加陆法和司徒,都督、刺史如故。他的部曲数千人,陆法和都称呼为弟子。唯以道術統治,不以法獄加人。不置市丞,设空柜令交易者自投钱。 西魏举兵,陆法和从郢州入漢口,想要救援江陵。梁元帝让他坚守郢州。西魏軍攻克荊州,焚烧宮室,杀害梁元帝而归。北齐天保六年(555年)春,清河王高岳進軍長江,陆法和举州归降北齐。齐文宣帝任命陆法和为大都督十州諸軍事、太尉公、西南道大行台、大都督、五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安湘郡公。入鄴城時,陆法和下馬禹步而行。朝见齐文宣帝,陆法和不称官爵、不称臣,只自称荊山居士。文宣帝听说他有奇术,虚心接见,赐财物奴婢,陆法和把他们都遣去,自居一房。三年間,再任太尉,世間还是称呼他为居士。无病告知弟子死期,到了时候,烧香礼佛,坐绳床而终。 浴棺将要成殓,尸体变小,縮小到三尺。文宣帝開棺再看,成了空棺。这是当时神仙道士尸解的传说。预言:十年天子为尚可,百日天子急如火,周年天子递代坐。一母生三天,两天共五年。 陆法和在荆郢,有女子少姬,二十馀岁,自称越姥,身披法服,不嫁,一直跟随陆法和左右。或与其私通十几年。越姥后来改嫁,生子数人。.

查看 大都督和陆法和

柳桧

柳桧,字季华,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出自河东柳氏西眷,北魏、西魏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柳桧

李千里

李千里,字仁,唐朝宗室,唐太宗之孙,吴王李恪长子,封為成王。因參與重俊之變,失敗,被殺。.

查看 大都督和李千里

李孝

李孝(),唐高宗李治的次子,宫人鄭氏所生。 生年不详,从其异母兄弟李忠和李素節的生年推测,当在643年至648年间。650年(永徽元年),封許王。652年(永徽三年),任命为并州都督。658年(显慶三年),改任遂州刺史。664年(麟德元年),去世,追贈为益州大都督。諡号悼。是高宗诸子中命运最平稳的一个,亦可能与他英年早逝有关。 神龍初年,他弟弟唐中宗追封他为原王,追贈司徒・益州大都督。.

查看 大都督和李孝

李孝逸

李孝逸,唐朝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八叔鄭王李亮的孙子,淮安王李神通的儿子。 少年好学,颇能属文。始封梁郡公。唐高宗时,四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武后擅国,入为左卫将军,非常宠遇。684年,徐敬业起事,朝廷以李孝逸为左玉钤卫大将军、扬州行军大总管,帅师南讨,敬业大败。李孝逸克扬州,敬業敗死。以功进为镇军大将军,徙封吴国公。 武承嗣忌恨他,以谗言,迁其为施州刺史。又向武后诬告他谋反,因其有功,免死,流放海南岛的儋州,不久去世,按《新唐书·则天皇后纪》則係被處死。景云(710年至712年)初年,追赠金州大都督。.

查看 大都督和李孝逸

李峘 (唐朝)

李峘(),唐朝宗室,唐太宗的玄孙,吴王李恪的曾孙,李琨的孙子,信安郡王李祎的长子。 史书未记载生年。李峘性格质厚,做官有美名,以王孙封为赵国公。杨国忠乱政,排斥不附从自己的人。李峘由考功郎中拜睢阳郡太守,以清简为太守之最。唐玄宗入蜀,李峘入行在,为武部侍郎,兼御史大夫。拜蜀郡太守、剑南节度采访使。郭千仞反,李峘和陈玄礼一起讨平,以功加金紫光禄大夫。太上皇唐玄宗还京,改任户部尚书,改越国公。乾元元年(758年),持节都统江淮节度宣慰观察使。都统之号,自李峘开始。次年,宋州刺史刘展有野心,朝廷命刘展为淮南节度使,密诏李峘与扬州长史邓景山对付他。当时刘展强横跋扈,刘展既受诏,即率兵度淮河,李峘、邓景山抵御,在寿春战败,李峘逃到丹阳。贬为袁州司马,在官任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

查看 大都督和李峘 (唐朝)

李世勣

李世勣(,“勣”是“绩”的异体字),原名徐世勣,或作世績,字懋功,亦作茂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朝廷倚之為長城。.

查看 大都督和李世勣

李忠 (唐朝)

李忠(),字正本,唐高宗李治長子,母親是後宮的宮人劉氏。唐高宗一度立之為太子,武后得寵,高宗改立其子李弘。李忠貶為梁王,後因許敬宗讒言,遭武后賜死。神龍初年,追封燕王,贈太尉、揚州大都督。.

查看 大都督和李忠 (唐朝)

李农

李农,又名李菟。十六国时后赵大臣。.

查看 大都督和李农

李元則

李元則(620年 - 651年),字彝,唐高祖李淵第十二子,母王才人。 生年不详,从异母兄李元嘉生年推断,当在619年至621年间。621年,封荊王,633年,任豫州刺史。636年,改封彭王,任遂州都督。因为所穿冠服位階僭越,而免官。643年,任澧州刺史,態度改变,开始精励政務,名声显著。651年,去世,追贈司徒、荊州大都督,陪葬献陵,谥号思。唐高宗登望春宮望其灵车,慟哭失声。無子,过继霍王李元軌之子李絢为後,龍朔年間李絢为南昌王。.

查看 大都督和李元則

李元祥

李元祥(),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子,母为杨素之女楊嬪(601年—657年)。 631年,封許王。637年,徙封江王、任蘇州刺史、受实封八百户。649年、加增实封千户。唐高宗即位后,历任金州、鄜州、鄭州刺史。李元祥性格贪婪、好搜集金宝,贪得无厌。与弟弟滕王李元嬰、侄儿蒋王李惲、哥哥虢王李鳳以貪欲暴虐闻名,王府官属都不愿做他们的下属,说:“宁向儋、崖、振、白(宁可流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崖州【今海南琼山】、振州【今海南三亚】、白州【今广西博白】),不事江、滕、蒋、虢。”元祥体态宽大,腰帯相当于十个人的腰围,饭量相当于数人。当時韓王李元嘉、虢王李鳳、魏王李泰都体态宽大,但都不及李元祥。李元祥还瞎了一个眼。据其墓志记载,李元祥逝世于调露二年七月廿七日(680年9月7日),春秋五十有五,追贈司徒、并州大都督,陪葬献陵,谥号安。.

查看 大都督和李元祥

李元禮

李元礼(),唐高祖李淵的第十子。立为徐王。 李元禮性格恭谦謹直,善于騎射。621年,封鄭王。632年,受实封70户,任鄭州刺史,徙封徐王,徙封徐州都督。643年,徙封絳州刺史。有善政的名声,太宗为褒奖他精勤,賜给錦与綾絹。649年,受实封1000户。653年,加司徒之位,与长孙无忌、李世勣并为三公,兼潞州刺史。672年,李元礼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追贈太尉、冀州大都督,陪葬献陵,谥号康。 李元礼有妾赵氏和爱姬罗观照。其子淮南王李茂性格酷薄,行为恶劣。父亲李元礼卧病在床时,元礼寵姬趙氏貌美,李茂逼迫欲奪之。李元礼叱責李茂,李茂愤恨,屏斥李元礼的侍衛,断绝了父亲的药膳。说:“既得五十年为王,更何烦服药?”李元礼最终餓死,李茂後袭封父爵。上元年間,此事泄露,李茂被流放振州而死。另有子淮南公李蕃、汶山公李蓁、李莹。李莹生李延祚,李延祚生李光,李光女嫁致果副尉试左清道率府兵曹参军上轻车都尉秦某。.

查看 大都督和李元禮

李元裕

李元裕(),唐朝皇子,唐高祖李淵第十七子。 生年不详,从异母兄弟李凤和李元名的生年推测,在622年至625年间。631年,封鄶王。637年,改封鄧王,受实封八百户。历任鄧州、梁州、黄州刺史。好学問、善談名理,与典签卢照邻为布衣之交。649年,加增实封千二百户。唐高宗时,历任寿州、襄州刺史,兖州都督。665年,去世,追贈司徒、益州大都督,陪葬献陵。谥号康。無子,以江王李元祥之子广平公李炅过继。.

查看 大都督和李元裕

李元懿

李元懿(),唐高祖第十三子。母宝林张宠则。.

查看 大都督和李元懿

李琦 (盛王)

李琦(),本名李沐,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一子,母为武惠妃。 生年不详,从其兄李瑁的生年推断,当在721年之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月,封为盛王。十五年(727年),领扬州大都督。二十年(732年),加开府仪同三司,余如故,改名李琦。天宝五年(746)年左右,纳武敬一女武氏为王妃。十五年(756年)六月,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至蜀,在路封李琦为广陵大都督,仍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支度采访等使,以前江陵大都督府长史刘汇为之副都督,以广陵长史李成式为副大使、兼御史中丞。李琦后来没有成行。广德二年(764年)四月,李琦薨,赠太傅。.

查看 大都督和李琦 (盛王)

李神符

李神符,字神符,唐高祖李渊的八叔李亮的儿子。淮安王李神通之弟。唐朝宗室,封襄邑郡王,谥曰恭。.

查看 大都督和李神符

李瑁

李瑁,唐朝唐玄宗第十八子,生母武惠妃,初名李清,开元十三年(725年)封寿王,二十三年,改名李瑁(或李琩)。他母亲和李林甫计划拥立他为太子,但后来太子没当成,他的王妃杨氏后来成为父亲的貴妃,是為楊貴妃。.

查看 大都督和李瑁

李瑗 (庐江郡王)

李瑗,字仲宝,唐朝宗室、庐江郡王、官员。 唐高祖李渊的七叔李蔚的孙子,父亲李悊。武德元年(618年),历任信州总管,封庐江王。武德九年(626年),累迁幽州大都督。朝廷遣右领军将军王君廓辅助他典兵事。玄武门之变后,王君廓因李瑗和李建成关系好,挑拨李瑗谋反,然后,王君廓再擒李瑗缢杀,年四十一岁,传首京师,绝其属籍。 李瑗曾杀一名女子的丈夫,而后纳她为妾。李瑗被处决后,女子籍没入宫,成为唐太宗的后宫。.

查看 大都督和李瑗 (庐江郡王)

李璬

李璬(),唐玄宗李隆基第十三子,母为高婕妤。 本名李澐,读书有文词。开元十三年(725年),封为颍王。十五年(727年),遥领安东都护、平卢军节度大使。二十三年(735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改名李璬。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娶独孤礼第十二女为王妃。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玄宗因安史之乱至蜀,任命李璬为蜀郡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杨国忠为副使。玄宗至蜀,令御史大夫魏方进为置顿使,先发出通牒至蜀,托以颍王之籓,令设储供。玄宗至马嵬坡,魏方进被杀,随令李璬先赴本郡,以蜀郡长史崔圆为副使。李璬性格俭率,将渡绵州江,登舟见彩席作为地毯,命撤去。李璬初奉命,因为仓促没有受节,绵州司马史贲说:“大王是帝子,且为节度大使。今到籓地而不持节,单骑径进,人们怎么看?请建大槊,蒙上油囊,做成旌节状,先驱道路,足以威众。”李璬大笑:“我为真王,还用什么假旌节?”将至成都,崔圆迎接,拜于马前,李璬不制止,崔圆大怒。玄宗到成都后,李璬管事两月,人民安定。后来被崔圆所奏,罢居内宅。后玄宗令他到彭原宣慰肃宗李亨,遂从回京师。 建中四年(783年),李璬薨逝。享年六十六岁,唐德宗辍朝三日。.

查看 大都督和李璬

李璆

李璆(),唐朝宗室,唐高宗的孙子,许王李素节的儿子。 689年,李素节被武则天杀害后,子九子被杀,李琳、李瓘、李璆、李钦古年幼,长大后囚禁在雷州。705年,叔叔唐中宗复位,李璆回到京师。开元年间,李璆嗣泽王(李上金)。后来外继嗣王者都归宗,乃以嗣江王李祎为信安王,嗣蜀王李䄖为广汉王,嗣密王李彻为濮阳王,嗣曹王李臻为济国公,嗣赵王李琚为中山王,武阳王李继宗为澧国公。李璆为郢国公、宗王卿同正员,特封褒信郡王。张九龄撰《龙池颂》,刻石在兴庆宫,宗室子弟以为不能称盛德,玄宗再命李璆为颂,建花萼楼北卫《龙池皇德颂》。李璆为宗正卿、光禄卿、殿中监。天宝初年,第二次拜宗正卿,加金紫光禄大夫。李璆友爱聪敏,闻善若惊,宗室子弟中有一处长处,都加以荐举,所以宗室在禁中三省任职的,多是李璆所举。 天宝九载(750年)卒,赠江陵大都督。三子:李谦为郢国公、梓州刺史,李巽汝南郡公。其兄嗣许王李瓘死后,二子李解、李需年幼,十一载(752年),以李璆子李益嗣许王。天宝十四载(755年),李解娶杨銛女,袭许王。.

查看 大都督和李璆

李隆悌

李隆悌(),唐朝皇子,唐睿宗第六子,母不详。 李隆悌在其祖母武则天在位期间,被封为汝南郡王。长安初年,官居尚乘直长。长安二年四月八日(702年5月9日),李隆悌去世,時年十一歲,同月二十日葬于万年县崇义乡白鹿之原。710年唐睿宗复位,追封李隆悌为隋王,赠荆州大都督。李隆悌无子嗣。.

查看 大都督和李隆悌

李详 (唐朝)

李详(),唐朝皇子,是唐德宗李适的第五子,生母不详。 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李详被父亲唐德宗封为肃王,拜开府仪同三司。建中三年(782年)十月廿七,李详去世,时年四岁,唐德宗废朝三日,赠扬州大都督。唐德宗想把李详的坟墓建成砖塔,礼仪使判官、司门郎中李岩劝阻。.

查看 大都督和李详 (唐朝)

李谊 (舒王)

李谊(),唐朝皇子,本名李谟,原是唐代宗第三子昭靖太子李邈之子,唐德宗李适因他年幼抚养他,作为第二子。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谟封舒王,拜开府仪同三司。建中元年(780年),李谟领四镇北庭行军、泾原节度大使。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临终,李谟代表皇帝去探视。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叛乱,李谟封扬州大都督,持节荆襄、江西、沔鄂等道节度,兼诸军行营兵马元帅,改名李谊。士兵议论舒王和哥舒翰都有舒字,李谊改封普王。泾原兵变,随唐德宗逃到奉天,回京复封舒王、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永贞元年(805年)十月初三,李谊去世,唐宪宗废朝三日。二子:寧塞郡王、太僕卿李涉;清河郡王、太府卿李汭。.

查看 大都督和李谊 (舒王)

李恪 (建王)

李恪(),唐宪宗第八子,元和元年(806年)始封建王。淄青节度使李师古死后,唐宪宗诏李恪为郓州大都督、平卢军淄青等州节度大使,以李师古之弟李师道为留后,但李恪不出阁。长庆元年(821年)五月廿一薨,无嗣。南唐皇室自称为其后代,追封其为“定宗孝静皇帝”。虽然《旧五代史》认为南唐皇室自称为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后代,《资治通鉴》认为南唐皇室自称为唐太宗之子吴王李恪的后代。南唐后主李煜胞弟李从溥的墓志铭则认为自己是建王李恪的后裔。.

查看 大都督和李恪 (建王)

李恽 (蒋王)

李惲(),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七子,生母王氏。.

查看 大都督和李恽 (蒋王)

李憲 (讓皇帝)

李宪(),原名成器。唐朝皇子,睿宗李旦长子。母为睿宗元配肃明刘皇后。本為太子,後讓與其弟李隆基。歷任太子太师、太尉,封宁王。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预朝政,为玄宗所重。能詩歌,通晓音律,尤善击羯鼓、吹笛。死後追谥为让皇帝。.

查看 大都督和李憲 (讓皇帝)

李景遺

李景遺(),赵郡柏人县人《北齊書·卷二二·列傳第十四》:李元忠,趙郡柏人人也。曾祖靈,魏定州刺史、鉅鹿公。祖恢,鎮西將軍。父顯甫,安州刺史。……元忠族叔景遺,少雄武有膽力,好結聚亡命,共為劫盜,鄉里每患之。永安末,其兄南鉅鹿太守無為以贓罪為御史糾劾,禁於州獄。景遺率左右十餘騎,詐稱臺使,徑入州城,劫無為而出之。州軍追討,竟不能制。由是以俠聞。,北魏及東魏官员。 李景遺是安州刺史、平棘子李顯甫的族兄弟;定州刺史、晉陽縣伯李元忠的族叔,他年輕時懂武術有膽識,喜歡結集亡命之徒搶劫,成為鄉間忧患。永安末年,兄長南鉅鹿太守李無為因收赃被御史彈劾,囚禁在州內監獄;他率領左右十多名騎兵,冒稱臺使途经州城劫出李無為,州軍無法控制,於是李景遺以俠義聞名。高歡在信都起事,他自行投靠;高歡早聽聞他的事蹟,就給他很好的待遇,命令他和李元忠西山舉兵,和大軍會合,抓拿刺史爾朱羽生;李景遺因軍功除授龍驤將軍、封昌平縣公,食邑八百戶。與爾朱兆作戰期間,他力戰有功,又任命為使持節、大都督、左將軍。太昌初年(532年),進爵昌平郡公,增食邑三百戶,加官車騎將軍。天平初年,李景遺出任潁州刺史,不久在天平四年(537年)被響應西魏崔彥穆起事的潁川太守元洪威殺死,贈官侍中、殷滄二州軍事、大將軍、開府、殷州刺史。子李伽林襲爵。.

查看 大都督和李景遺

李景遂

李景遂(),中國五代十国時代人物,南唐烈祖李昪的第三子,母宋福金。在南吴时为门下侍郎,南唐建立改封吉王、寿王、燕王、齐王,其兄李璟立他为皇太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太弟。他心中一直惴惴不安,改字退身。958年,在他的一再要求下终于退出储位,被改封晋王、天策上将、江南西道兵马元帅、洪州大都督、太尉、尚书令,李璟另封嫡长子李弘冀为太子。李弘冀不得父亲欢心,他怕父亲重新让叔父取代他的储位。他听说都押衙袁从范的儿子被李景遂杀死,于是买通了袁从范,八月初二庚辰,李景遂打球口渴,喝了袁从范下毒的水就死了,李璟追谥三弟为文成太弟。.

查看 大都督和李景遂

来护儿

来护儿(),江都人,字崇善。隋朝武将。.

查看 大都督和来护儿

杨侃

杨侃(487?一531)北魏人。。弘农华阴人。爱好琴书。杨播之子。《北史》有传。为人低调,不善交友。早年不出仕。年三十一,袭爵华阴伯。为长孙承业行台左丞,协助平萧宝寅。建义初,除岐州刺史。北魏孝庄帝北迁,固求陪从,除度支尚书,兼给事黄门侍郎。后除侍中,又为大都督,出镇潼关。他推薦韦孝宽为司马,欣賞其才能,以女嫁之。后协孝庄帝杀尔朱荣不成,逃归华阴。后尔朱天光招慰,侃赴之,被害。.

查看 大都督和杨侃

杨骏

楊駿(),字文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太尉楊震幼子杨奉的后裔,东莱太守、蓩亭侯杨众的孙子,晉武帝武悼皇--楊芷之父。.

查看 大都督和杨骏

杜叔毗

杜叔毗(),字子弼,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南梁、西魏、北周官员。杜甫五世祖。.

查看 大都督和杜叔毗

杜杲 (南北朝)

杜杲,字子晖,北朝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西魏、北周大臣。.

查看 大都督和杜杲 (南北朝)

梁览

梁览(),字景叡,南北朝西魏将领,金城郡(治今甘肃兰州西北)人。 梁览的先祖出自安定郡,避难逃到西羌,世代为西羌部落酋帅。他的曾祖梁穆,以枹罕城归吐谷浑,后又归附北魏,封临洮公。祖父梁颢,为尚书,封南安公。父亲梁钊,河华二州刺史,封新阳县伯。 梁览家族世代豪富,家有千金。魏孝明帝孝昌初年,秦州莫折念生、胡琛等反魏,散财招募二千人,镇守河州。跟从魏军平定莫折念生之乱,历任凉州、河州二州刺史,封安德县侯。梁览担任本州刺史,人马精锐。吐谷浑害怕不敢挑战他。永安年间,魏孝庄帝下诏大鸿胪琅邪王皓策命他世代为河州刺史。魏孝武帝永熙年间,改封郡公。大统二年(536年),西魏文帝加梁览官位太尉。梁览的从弟梁仚定反,想要害梁览,梁览与他多次作战不能平定,西魏军队到达,于是击破梁仚定。大统四年(538年),再任太傅。河桥之战后,西魏败於东魏,当时因病留在长安,赵青雀在长安北城起兵造反,抗拒宇文泰,梁览作为谋主。事败梁览被杀。其子梁鹳雀,位仪同三司、大都督,后因事免官而死。.

查看 大都督和梁览

梁椿

梁椿(),字千年,代人《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梁椿字千年,代人也。祖屈朱,魏昌平鎮將。父提,內(正)郎。椿初以統軍從爾朱榮入洛,復從榮破葛榮於滏口,以軍功進授都將。後從賀拔岳討平万俟醜奴、蕭寶夤等,遷中堅將軍、屯騎校尉、子都督。普泰初,拜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二年,除高平郡守,封盧奴縣男,邑一百戶。太昌元年,進授都督。從太祖平侯莫陳悅,拜衛將軍、右光祿大夫。《北史·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三》:梁椿,字千年,代人也。初從爾朱榮入洛,又從賀拔岳討平万俟醜奴,仍從周文平侯草陳悅。,北魏、西魏及北周官员。 梁椿的祖父梁屈朱曾任北魏昌平鎮將,父親梁提則是內正郎,最初他是爾朱榮的統軍跟從進入洛陽,之後於滏口打敗葛榮,以軍功授官都將;後來他隸屬賀拔岳跟隨征討平万俟醜奴與蕭寶夤等人,遷任中堅將軍、屯騎校尉、子都督。普泰元年(531年),朝廷拜梁椿為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次年(532年)擔任高平郡守,封爵盧奴縣男,食邑一百戶。太昌元年,進授都督,跟隨宇文泰平定,拜任衛將軍、右光祿大夫。西魏大統初年,他進爵欒城縣伯,增加食邑五百戶,並出為隴東郡守,很快就進為公爵,再加食邑五百戶,遷任梁州刺史。他跟隨宇文泰恢復弘農,作戰沙苑,和獨孤信入洛陽,又陪同宇文貴擊敗東魏將領堯雄等人,累積了不少戰功。朝廷因此授與梁椿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都督。河橋之戰後,他進爵東平郡公,增食邑一千戶,不久遷官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大統七年(541年),梁椿作為-于-謹的部下討伐稽胡劉平伏,他擒獲了劉平伏的別帥劉持塞;亦陪同獨孤信攻打岷州羌梁仚定,打敗梁仚定後朝廷除授他為清州刺史。在州內他雖然沒有政績可言,不過各族人民度很安定。大統十三年(547年),他隨同李弼赴往潁川支援侯景,又攻打閻韓鎮,斬鎮城人徐衛。閻韓鎮城主卜貴洛領導軍士千多人投降,梁椿因此功增邑四百戶。周孝閔帝踐阼,除授華州刺史,改封清陵郡公,增邑到三千七百戶。周明帝二年(558年),他入朝擔任少保,轉任少傅。保定元年(561年),拜授大將軍,在任內去世。贈恆鄜延丹寧五州諸軍事都督,行恆州刺史,諡烈。 梁椿做事果断,個性刚毅,擅長安撫招納,每次得到賞賜都分給部下,所以部下在戰事中度全力以赴。他平素愛好節儉,不經營事業,當時的人都稱頌他。.

查看 大都督和梁椿

武德之治

武德之治,是指中国唐高祖李渊武德时期所创立的初唐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朝已经奠定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SBN 9787500405610。 唐高祖长期以来被治史者认为是平庸无能之辈,但近代国内史学界已逐渐清除笼罩在初唐史上的迷雾,并肯定了李渊的建唐开国之功。唐高祖之所以遭到冷落,一是因为他统治时期短,並夹處在中国史上知名的隋炀帝和唐太宗之间,二是他的开国之功被后世史家精心地掩盖。 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52岁,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有气勃勃的干练领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兵,对瓦岗军的首领李密和东突厥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攻占隋都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关中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其后唐高祖又纳封德彝的提议,向突厥反攻,前后击退东突厥17次,包括由北方军阀梁师都、苑君璋和睦伽陀引突厥兵入塞的3次,共斩1万馀级和特勒1人,俘获俟斤阿史德乌没啜。他推行的大赦、封官许愿等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 唐高祖也继续实行隋朝的发展水利和运河体系的政策,624年在陕西建成了一套给水系统,它引黄河水浇地八万多英亩,次年在陕西建造了一条漕运运河,它有助于京城的物资供应。当唐高祖最初起兵太原时,他颁布了一系列宽厚法令以缓和隋炀帝那一套严刑峻罚,取代了隋炀帝的严苛而繁杂的法律。 《剑桥中国隋唐史》指出唐初,隋朝的国库和仓储本来几乎空无所有,后来由于唐高祖喜欢大赏他的支持者而弄得更加空虚。唐高祖入西京长安后,要赏赐义师,府库一点都拿不出东西,遂按照刘世龙的建议靠砍伐长安城中六坊和苑中的树木为柴,用来换取几十万匹布帛才足够。.

查看 大都督和武德之治

段秀實

段秀實(),原名段顏,字成公,中國隴州汧陽(今陝西千陽)人,唐代軍事人物。學者胡三省總結其一生曰:「自高仙芝喪師於大食,段秀實始見於史,其後責李嗣業不赴難,滏水之潰,保河清以濟歸師,在邠州誅郭晞暴橫之卒,與馬璘議論不阿,及治喪,曲防周慮,以安軍府,最後笏擊朱泚,以身徇國,其事業風節,卓然表出於唐諸將中。」 祖父段達曾擔任左衛中郎,父親段行琛曾擔任洮州司馬,後來因為段秀實而獲贈揚州大都督。段秀實六歲時母親生病,他七天不飲食,直到母親病好才飲食,當時被稱為「孝童」。長大之後,個性沉厚而有判斷力,想要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唐玄宗時被推舉為明經,但段秀實說:「搜章擿句,不足以立功。」於是放棄了功名。.

查看 大都督和段秀實

段达

段达,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查看 大都督和段达

段永

段永,字永宾,北周时代军事人物,先世辽西石城人,西晋幽州刺史段匹磾之后。.

查看 大都督和段永

毛貴 (前秦)

毛貴(),是十六国前秦大臣,氐族酋长。 东晋永和六年(350年),苻洪自称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任命雷弱儿为辅国将军,梁楞为前将军兼任左长史,鱼遵为后将军兼任右长史,段陵为左将军兼任左司马,王堕为右将军兼任右司马。赵俱、牛夷、辛牢为从事中郎,毛贵则被任命为单于辅相。永和七年(351年)正月二十日,苻健即天王位、大单于位,立国号为大秦,改年号为皇始。任命雷弱儿为太尉,毛贵为司空,姜伯周为尚书令,梁楞为左仆射,王堕为右仆射,鱼遵为太子太师,强平为太傅,段纯为太保,吕婆楼为散骑常侍。前秦皇始二年(352年)八月,前秦皇帝苻健任命雷弱儿为大司马,毛贵为太尉,张遇为司空。前秦皇始四年(354年)八月,苻健封赏抵御桓温的功臣,任命雷弱儿为丞相,毛贵为太傅,鱼遵为太尉,淮南王苻生为中军大将军,平昌王苻菁为司空。皇始五年(355年)六月十四日,苻健召唤太师鱼遵、丞相雷弱儿、太傅毛贵、司空王堕、尚书令梁楞、左仆射梁安、右仆射段纯、吏部尚书辛牢等人前来接受遗诏辅佐朝政。苻健死后,儿子苻生继承为皇帝,毛贵是苻生梁皇后的舅舅。九月,苻生杀掉了皇后梁氏以及毛贵、梁楞、梁安。.

查看 大都督和毛貴 (前秦)

永业田

永业田,又称世业田、桑田,自北魏开始实施,是北魏均田令和隋唐租庸调法下的产物,属于私人田地,不需要缴纳课税。.

查看 大都督和永业田

沮渠男成

沮渠男成(),临松(今甘肃省张掖南)卢水胡人。十六國北凉將領。沮渠蒙逊从兄。 沮渠男成原来依附后凉,为将军、晋昌郡(今甘肃安西县东)太守。后凉龙飞二年(397年),听说沮渠蒙逊起兵反后凉,因为聚众数千在今高台县西北,击败后凉军,击败酒泉郡太守,进攻建康郡,遣使说服建康太守段业反吕光,和蒙逊推举段业为大都督、凉州牧、建康公,建立北凉政权,段业以他为辅国将军。委任军政重任。北凉神玺二年(398年),攻打后凉常山公吕弘,攻取张掖,天玺三年(401年),拒绝蒙逊图谋段业的计划,被怨恨,后来被陷害遭段业赐死。男成死前对段业说:“蒙逊早就和臣说过他要叛乱了,只是臣以兄弟缘故才不说出来。蒙逊以臣还在,怕部众不听从他,于是约臣与其祭山,反派人诬告臣。臣若果死了,蒙逊肯定很快就起兵了。请假称臣死了,宣告臣的罪行,蒙逊肯定会起兵叛乱,而臣立即就会讨伐他,必会成功。”段业不从。男成死後,沮渠蒙遜以为男成报仇為由激怒將士,並率領他們攻杀段業。.

查看 大都督和沮渠男成

沈孝徹

沈孝徹,南陈末年隋朝初年温州(今浙江省温州市)人。 江南自从东晋以来,刑法宽大,执行不严,世族凌驾于寒门庶族之上。隋朝平陈以后,尚书右仆射苏威撰写了《五教》,令江南百姓不分男女老少熟读,士民抱怨。婺州汪文進、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侩起兵造反,都自称天子,设置百官。乐安人蔡道人、蒋山人李枝、饶州人吴世华、温州人沈孝徹、泉州人王国庆、杭州人杨宝英、交州人李春等都自称大都督,隋文帝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杨素首先抓获沈玄侩,击败高智慧,平定汪文进、蔡道人。又率军在温州打败了沈孝彻,由陆路向天台山,直指临海县。王国庆抓住高智慧投降,江南平定。.

查看 大都督和沈孝徹

沈玄侩

沈玄侩,南陈末年隋朝初年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江南自从东晋以来,刑法宽大,执行不严,世族凌驾于寒门庶族之上。隋朝平陈以后,尚书右仆射苏威撰写了《五教》,令江南百姓不分男女老少熟读,士民抱怨。婺州汪文進、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侩起兵造反,都自称天子,设置百官。乐安(今浙江省金华市)人蔡道人、蒋山人李枝、饶州人吴世华、温州人沈孝徹、泉州人王国庆、杭州人杨宝英、交州人李春等都自称大都督,隋文帝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杨素率水军从杨子津进入江南,攻打在京口打败朱莫问。随后平定晋陵人顾世兴、无锡人叶略。沈玄侩兵败逃走,被杨素率军追上抓获。.

查看 大都督和沈玄侩

泉男生

淵男生(),唐高句丽平壤城人,字元德。淵蓋蘇文长子,入唐後因避諱唐高祖李淵名而改稱泉男生。.

查看 大都督和泉男生

朱文正 (明朝宗室)

朱文正,明朝宗室,父南昌王朱興隆是朱元璋的哥哥明史·卷116 诸王一,朱文正之妻謝翠英是徐達妻謝翠娥之姐,元朝末年軍事人物。.

查看 大都督和朱文正 (明朝宗室)

流内官

流内官是中国古代追随九品中正制度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官制制度,原来指朝廷中央分封的官员,最早被称为“内命”;与之对应的则为“外命”,指地方诸侯、州县分封的官员。后来于北魏、北齐时期正式被引为官制,以九品中六品以上官都称为流内官,而七品以下则被称为流外官。在梁朝时梁武帝对官制进行了进一步改革,流内六品被重新划分,成为新的流内官制,分为九品十八班。而在北朝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沿袭崔浩旧政,改革出隋唐时期九品官制的大体基础,在太和二十二年做了进一步改变,将原来的九品五十四阶官制改为九品三十六阶,又取其中三十阶形成新的流内九品官。南北朝双方的相似分官制度被隋代吸取,在隋末时逐渐成熟,改正式名称为“流内官”,与“流外官”所对应。后唐代沿袭隋代官制,依旧留有流内、外官之分,当时铨选流内官流程与流外官大抵一致,规定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

查看 大都督和流内官

斛律羌举

斛律羌举,北魏太安人,鲜卑部落酋长。 原为尔朱兆帐下大将,后归降高欢。东魏天平年间任大都督。天平四年(537年)十月随高欢参与沙苑之战,他认为渭曲(在沙苑以东10里)土泞,无所用力。主张避开宇文泰主力,奔袭空虚的咸阳。高欢想纵火焚烧渭曲芦苇荡,一举击溃西魏军,又被侯景、彭乐所阻,于是在渭曲大战,高欢军败。 斛律羌举后封密县侯,为东夏州刺史。感染疫疾,医生以竹管插入他的胸口之中,吸出脓痰,逐渐病愈。后因事生怒,伤口迸裂而亡,时年三十六岁。高欢十分的惋惜,追赠他为并恒二州军事、恒州刺史。有子斛律孝卿。.

查看 大都督和斛律羌举

慕容度

慕容度,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北)人,前燕宗室,。封乐浪王。 354年,前燕皇帝慕容儁封抚军将军慕容军为襄阳王,左将军慕容彭为武昌王。命卫将军慕容恪为大司马、侍中、大都督、录尚书事,封为太原王。命镇南将军慕容评为司徒、骠骑将军,封为上庸王。封安东将军慕容霸为吴王,左贤王慕容友为范阳王,散骑常侍慕容厲为下邳王,散骑常侍慕容宜为庐江王,宁北将军慕容度为乐浪王。.

查看 大都督和慕容度

慕容儼

慕容俨,东魏、北齐将领,鲜卑慕容氏,清都成安人,字恃德,慕容廆的后裔,南顿郡太守慕容叱头的儿子。 慕容俨习兵法,工骑射。北魏孝昌年间,尔朱荣命他为京畿南面都督,以军功为强弩将军、积射将军、豫州防城大都督,尔朱氏败亡,归属高欢,任五城太守。北齐文宣帝时,为开府仪同三司。555年,镇守郢城,坚守六个月返回,为赵州刺史,进伯为公。559年,为扬州行台。皇建年间为成阳郡公,566年,为特进。568年,封寄氏县公。569年晋封义安王。570年为光州刺史,死后赠司徒、尚书令。.

查看 大都督和慕容儼

慕容相

慕容相(),字千寻,唐朝吐谷浑人。妻子河南穆氏,第四子慕容环。 慕容环是慕容宣超和姑臧县主的儿子,慕容忠和金城县主李季英之孙,诺曷钵和弘化公主之曾孙。慕容曦光、慕容曦皓的兄弟。 慕容环以一子出身,历任太仆少卿。安禄山叛乱,慕容相脱去朝服,率领本部东讨。唐肃宗以他的功劳,厚遇对待。广德元年得病,在原州去世。唐代宗下诏俾羽葆,葬国城西南隅义阳乡南姜里,赠扬州大都督。.

查看 大都督和慕容相

拓跋育

拓跋育(),原姓元,字僧会,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文成帝拓跋濬曾孙,魏献文帝拓跋宏之孫,高阳文穆王元雍第十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拓跋育

怡峰

怡峰(),字景阜,辽西(今辽宁义县)人,本姓默台,因避难改姓怡,西魏、北周时期的将领、官员。.

查看 大都督和怡峰

3世纪

201年1月1日至3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3世纪。.

查看 大都督和3世纪

周炅呼延晏呂弘唐睿宗唐陵冯娑罗八柱国元季海元彝元继元液回到三國四大都督BB戰士三國傳 英雄激突篇石琨石陋石斌玄武门之变王双 (曹魏)王傑 (北朝)王详王雅 (北朝)王懋 (北朝)王思政窦毅煤精印独孤藏狄光嗣隋唐五代地方政權君主列表韦处仁韦巨源韦瑱韦法保裴宽 (南北朝)裴果裴文举馬存亮馮君衡高固 (唐朝)高琳高賓 (北朝)高贞謝石譙縱鮮于丹许远诸葛亮谢正礼豆盧通趙元傑范姓郝處俊郭侃都督郑仲明郑伟 (北朝)郑先护赵云赵廞薛修義藤原清河蔣濟长孙览苟晞苻安苻洛陳添保陸遜陈庆之陈自中陆法和柳桧李千里李孝李孝逸李峘 (唐朝)李世勣李忠 (唐朝)李农李元則李元祥李元禮李元裕李元懿李琦 (盛王)李神符李瑁李瑗 (庐江郡王)李璬李璆李隆悌李详 (唐朝)李谊 (舒王)李恪 (建王)李恽 (蒋王)李憲 (讓皇帝)李景遺李景遂来护儿杨侃杨骏杜叔毗杜杲 (南北朝)梁览梁椿武德之治段秀實段达段永毛貴 (前秦)永业田沮渠男成沈孝徹沈玄侩泉男生朱文正 (明朝宗室)流内官斛律羌举慕容度慕容儼慕容相拓跋育怡峰3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