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大紅斑

指数 大紅斑

1979年航海家1號所拍攝到的大紅斑 哈勃太空望远镜与2006年4月25日拍摄到的大红斑 大紅斑(Great Red Spot, GRS)是一個在木星赤道以南22°存在了很久的巨大反氣旋風暴。自1830年開始,已經被持續觀測了188年。而在1665年至1713年的早期觀察,也有可能是相同的風暴,如此表示它已经持续存在350年。這樣的風暴在類木行星的大氣擾動中並不少見。.

21 关系: 反氣旋風暴反气旋大白斑大黑斑天气太阳系宇宙 (紀錄片)巨神战击队Space Deleter巨行星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性土星先驱者11号红斑 (消歧义)风暴虛構作品中的木星WISEP J190648.47+401106.8渦旋木星木星大氣層海王星旅行者2号

反氣旋風暴

反气旋风暴是一种风暴,这种风暴中的风向与关于低压地区的科里奥利力决定的风向相反。在北半球,反气旋风暴的风向为顺时针;在南半球,反气旋风暴的风向为逆时针。 反气旋风暴通常产生于高压系统。它时常伴有寒冷天气,暴风雪。海王星的大黑斑以及木星的大紅斑是典型的例子。.

新!!: 大紅斑和反氣旋風暴 · 查看更多 »

反气旋

反气旋是三维空间上的涡旋,是描述大气运动的概念。是在近地面,气流向外辐散,中心气流下沉的一种天气系统。在近地面,反气旋在北半球作顺时针旋转,在南半球做逆时针旋转。反气旋与高气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指向同一对象,但是高压侧重描述气压水平分布,而反气旋侧重描述气流的运动。.

新!!: 大紅斑和反气旋 · 查看更多 »

大白斑

大白斑,也就是所謂的大白橢圓,是與木星上的大紅斑做對應的比喻名稱,它是一種在土星上週期性出現的典型白色斑點,直徑可以達到數千公里寬,已經大到足以從地球上用小望遠鏡看見。.

新!!: 大紅斑和大白斑 · 查看更多 »

大黑斑

大黑斑(GDS-89)是出現在海王星上的暗斑,如同木星的大紅斑一樣。它在1989年被NASA的航海家2號太空船檢測到,它與木星的大紅斑一樣,是個反氣旋風暴,它被相信是個相對來說沒有雲彩的區域。.

新!!: 大紅斑和大黑斑 · 查看更多 »

天气

天气是大气状态的一种表徵,反映大气是冷还是热、是乾还是湿、是平静还是狂暴、是晴朗还是多云等等。绝大多数天气现象发生在平流层之下的对流层。Glossary of Meteorology.

新!!: 大紅斑和天气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新!!: 大紅斑和太阳系 · 查看更多 »

宇宙 (紀錄片)

《宇宙》(The Universe),是一部美國紀錄片電視系列,其內容主要與太空和天體等主題有關。《宇宙》主要是由透過電腦繪圖製作的天體電腦圖形,以及訪問宇宙学、天文學和天体物理学專家的片段組成。.

新!!: 大紅斑和宇宙 (紀錄片) · 查看更多 »

巨神战击队Space Deleter

《巨神戰擊隊Space Deleter》(又名巨神戰擊隊之空間戰擊隊)是由廣東奧飛動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永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投資攝製的特攝劇,也是《巨神戰擊隊》系列第二作。 本作於2014年12月22日正式在广东嘉佳卡通卫视和視頻網站播出。 造型設定亦再次突破中國風格而用上了太陽系各大行星,而標題和劇中部份台詞亦首次用上英語。在故事上除了和上作有一部份聯繫外,与《鎧甲勇士刑天》的世界觀亦有联系。 在製作方面,本作的拍攝地點繼續在象山县和上海。本作的主題曲和背景音樂作曲則繼續由在《鎧甲勇士拿瓦》擔任作曲,以及飾演馬青山一角的曾祥程負責。 而柴原孝典開設的Wild Stunt公司部份成員繼續擔任本作部份皮套演員,至於動作指導仍然由柴原孝典本人負責。.

新!!: 大紅斑和巨神战击队Space Deleter · 查看更多 »

巨行星

巨行星是任何的大質量行星。它們通常是由低沸點的材料(氣體或冰)組成,而不是岩石或其它固體,但是大質量固體行星也可以存在。太陽系有4顆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已經檢測到許多恆星都有巨行星在軌道上環繞著。 巨行星有時也被稱為類木行星,這是依據木星命名的。它們有些是氣態巨行星,然而,許多天文學家認為這個名詞只適用於木星和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有不同的成分,在分類上是冰巨行星 。這兩個名詞都可能造成誤導:所有的巨行星主要的流體臨界點之上,不存在明顯的氣相和液相的組成。在木星和土星,主要的成分是氫和氦;在天王星和海王星,主要的成分是水、氨和甲烷。 天體大到足以點燃氘的核融合反應就稱為棕矮星(以太陽系的成分大約是13倍的木星質量),它們的質量範圍介於最大質量的巨行星和最低值量的恆星之間。.

新!!: 大紅斑和巨行星 · 查看更多 »

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性

開爾文-亥姆霍茲不穩定性(Kelvin–Helmholtz instability,名稱來自開爾文男爵和赫尔曼·冯·亥姆霍兹)是在有的連續流體內部或有速度差的兩個不同流體的介面之間發生的不穩定現象。一個例子是風吹過水面時,在水面上表面的波的不穩定。而這種不穩定狀況更常見於雲、海洋、土星的雲帶、木星的大紅斑、太陽的日冕中。.

新!!: 大紅斑和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性 · 查看更多 »

土星

土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位於第六、体积則僅次於木星。並與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属氣體(類木)巨星。古代中国亦称之填星或鎮星。 土星是中国古代人根据五行学说结合肉眼观测到的土星的颜色(黄色)来命名的(按照五行学说即木青、金白、火赤、水黑、土黄)。而其他语言中土星的名称基本上来自希臘/羅馬神話传说,例如在欧美各主要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葡萄牙语、德语、意大利语等)中土星的名称来自于羅馬神話中的农业之神萨图尔努斯(拉丁文:Saturnus),其他的还有希臘神話中的克洛諾斯(泰坦族,宙斯的父親,一说其在罗马神话中即萨图尔努斯)、巴比倫神话中的尼努尔塔和印度神话中的沙尼。土星的天文学符號是代表农神萨图尔努斯的鐮刀(Unicode: )。 土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痕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覆著。最外層的大氣層在外观上通常情况下都是平淡的,雖然有时会有長时间存在的特徵出現。土星的風速高達1,800公里/時,明顯的比木星上的風快速。土星的行星磁場強度介於地球和更強的木星之間。 土星有一個顯著的環系統,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較少數的岩石殘骸以及塵土。已經確認的土星的衛星有62顆。其中,土卫六是土星系統中最大和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半徑2575KM,太陽系最大的衞星是木星的木衛三,半徑2634KM),比行星中的水星還要大;並且土卫六是唯一擁有明顯大氣層的衛星。.

新!!: 大紅斑和土星 · 查看更多 »

先驱者11号

先驱者11号(Pioneer 11)是第二个用来研究木星和外太阳系的空间探测器。它也是去研究土星和它的光环的第一个探测器。与先驱者10号不同的是,先驱者11号(也称做先驱者G号)不仅拜访木星。它还用了木星的強大引力去改变它的轨道飞向土星。它靠近土星后,就顺着它的逃离轨道離開太阳系。 探測器在1973年4月6日,位於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爾角發射。探測器全長2.9米,設有一个直徑2.74米的高增益天線,在其之前再裝上一个中增益天線。至於另外一條全方位低增益天線則裝設於高增益天線接收器之下。探測器以兩個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RTG)作為能源,在拜訪木星時仍能產生144 瓦特,但到達土星時只能產生100 瓦特的功率。 探測器上還設有三個感應器:恆星(老人星)感應器及兩個太陽感應器,藉以根據相對於地球及太陽的位置,及以老人星的位置作後備,用以計算探測器的位置。先鋒11號的恆星感應器及起點設定,是按先鋒10號的經驗而被重新修改的。探測器上的三對火箭推進器,負責控制轉軸(4.8rpm)及為探制器提供動力。三對火箭推進器都可以按指令持續燃點,或暫停燃點亦可。 在探測器上的儀器負責研究星際間及行星的磁場太陽風、宇宙射線、太陽圈的轉變區域、大量存在的中性氫;星塵粒子的分佈、大小、質量、通量及速度;外太陽系行星極光、電波、其衛星的大氣層;以及木星與土星及其衛星的表面等等。 以上的研究主要由探測器上的磁力計、等離子分析器(太陽風專用)、粒子感測器、離子感測器、一具可以重疊不同視點來探測由經過的隕石折射而來的陽光的非影像望遠鏡、一些已密封並加壓的氬氣及氮氣用以計算隕石的滲透、測紫外光計、測紅外光計、及一具影像光偏計用以拍攝照片及計算光偏振等等。至於進一步的數據則從天體力學及掩星法現象去計算出來。.

新!!: 大紅斑和先驱者11号 · 查看更多 »

红斑 (消歧义)

* 紅斑:出現於身體上的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

新!!: 大紅斑和红斑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风暴

暴(Storm)指影響環境或天體表面的任何大氣擾動,通常會帶來。風暴可能伴隨著強風(例如熱帶氣旋);雷電(例如雷暴);強降水(例如雪暴)或隨風在大氣中移動的物質(例如沙塵暴)等。風暴所導致的暴潮、洪水、積雪、閃電、野火和垂直風切時常造成生命和財產損失。然而,一個顯著、持續的降雨的系統有助於減輕地區的干旱。 對陸地風暴的嚴格氣象定義是蒲福氏風級中10級以上的風,意味著風速為24.5米/秒(89公里/小時)以上的「暴風」,不過一般的用法不受這個定義限制。.

新!!: 大紅斑和风暴 · 查看更多 »

虛構作品中的木星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經常是科幻小說和電影所設定的背景。早期虛構作品將木星作為故事的背景,但是現代科學研究顯示這個星球已經沒有固體表面,人類無法登陸,它的空氣、溫度、高度重力和強烈輻射對人類的生活極為不利。於是木星、周圍空間、非常廣闊的衛星系統是更常是虛構作品背景。.

新!!: 大紅斑和虛構作品中的木星 · 查看更多 »

WISEP J190648.47+401106.8

WISEP J190648.47+401106.8(簡稱為W1906+40)是一顆L型矮星。在2015年,它被證實在表面上有類似木星大紅斑大小的風暴。 這個風暴大約每9小時繞行恆星一周,並且至少在2013年就已經觀測到這個風暴的存在。 這顆恆星距離地球53光年,它的本質亮度只有太陽的0.0002(10−3.67±0.03L⊙),半徑是木星的0.9,表面溫度為2,038℃。這顆恆星有明顯的閃焰(耀斑)發射。 距離地球 53.3 (+1.17, -1.11)光年。.

新!!: 大紅斑和WISEP J190648.47+401106.8 · 查看更多 »

渦旋

流體動力學中,渦旋(Vortex,複數形Vortices或Vortexes)是指流體順著某個方向環繞直線或曲線軸的區域。這樣的運動模式即為渦流(Vortical flow)。 渦旋是由被擾動的流體,例如液體、氣體和電漿形成。渦旋的例子包含,船舶和尾流中的渦流,以及熱帶氣旋、龍捲風和塵捲風周圍的風。飛機的尾流中會形成渦旋,並且渦旋是木星大氣層中相當明顯的特徵。 渦旋是湍流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不存在外力和任何大尺度旋轉中,流體的黏性摩擦會將流動趨向非旋渦旋。這樣的渦旋中,流體速度最快的地方是緊鄰渦旋軸心的區域,並且速度隨距離成反比。流體速度場的旋度,即涡量,在接近渦旋軸的部分極高,但在渦旋的其他區域趨近於0,並且壓力在接近軸時明顯下降。 渦旋形成後可以移動、沿伸、扭曲,並且和其他的渦旋以複雜的方式交互作用。移動的渦旋會帶有角動量和線動量、能量和質量。在穩定流渦旋中,流線和跡線是封閉的。移動或變化中渦旋的流線和跡線經常形成螺线。.

新!!: 大紅斑和渦旋 · 查看更多 »

木星

|G1.

新!!: 大紅斑和木星 · 查看更多 »

木星大氣層

木星大氣層是太陽系內最大的行星大氣層,主要由和太陽的比例大致相同的氫分子和氦構成,其他的化學成分,包括甲烷、氨、硫化氫和水只有很少的數量。水被認為存在於大氣層的深處,所以被觀測到的數值偏低。氧、氮、硫和惰性氣體的豐度大約是太陽的三倍。 木星的大氣層沒有明確的邊界,並且逐漸轉變成為行星內部的流體。從最低處到最高處,大氣的層次為對流層、平流層、增溫層和散逸層,各層有各自的溫度梯度特徵。最底層的對流層有複雜的雲雾组成的系統,並且呈現朦朧狀,包括數層的氨、硫化氫氨和水。上層的氨雲是可見的木星表面,組織成12道平行於赤道的帶狀雲,並且被稱為噴射氣流的強大帶狀氣流(風)分隔著。這些交替的雲氣有著不同顏色:暗的雲氣稱為帶(belt),而亮的雲氣稱為區(zone)。區的溫度比帶低,是上升的氣流,而帶是下降的氣體。較淺顏色的區被认为是由氨冰形成的,但形成顏色較深的帶的物质則尚未確知。這些帶狀結構和噴流的起源也還未被瞭解,不过已存在兩種解釋的模型。淺灘模型(shallow model)認為它們是覆蓋在穩定的內部結構上的表面現象。深層模型(deep model)認為帶和噴流是被組織成一定數量的圓柱體,是深入至深層木星地函的氫分子循環顯示在木星的表面。 木星的大氣層顯示廣泛的活動現象,包括不穩定的帶狀物、旋渦(氣旋和反氣旋)、風暴和閃電。旋渦自身會呈現巨大的紅色、白色或棕色的斑點(長圓形),最大的兩個斑點是大紅斑(GRS)和也是紅色的BA橢圓。這兩個和許多其他的大斑點都是反氣旋,較小的反氣旋傾向於白色,旋渦被認為深度不會超過數百公里,相對來說是較淺的結構。位於南半球的大紅斑,是太陽系中已知最大的旋渦,它可以容下數個地球,並且已經至少存在了300年。BA橢圓在大紅斑的南邊,大小是大紅斑的三分之一,是在2000年由3個白色的橢圓合併形成的紅斑。 木星有威力強大、經常伴著閃電的風暴。風暴是潮濕的大氣對流造成水的蒸發和結露造成的結果。他們是強大上升氣流的啟動源,形成明亮和濃厚的雲層。風暴主要形成在帶的區域。木星上有少數的閃電遠比地球的更具威力,但是平均的活動水準只是可以和地球上的不相上下。.

新!!: 大紅斑和木星大氣層 · 查看更多 »

海王星

海王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远的,體積是太陽系第四大,但質量排名是第三。海王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7倍,而類似雙胞胎的天王星因密度較低,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倍。海王星以羅馬神話中的尼普顿(Neptunus)命名,因為尼普顿是海神,所以中文譯為海王星。天文學的符號(♆,Unicode編碼U+2646),是希臘神話的海神波塞頓使用的三叉戟。 作爲一個冰巨行星,海王星的大氣層以氫和氦為主,還有微量的甲烷。在大氣層中的甲烷,只是使行星呈現藍色的一部分原因。因為海王星的藍色比有同樣份量的天王星更為鮮豔,因此應該還有其他成分對海王星明顯的顏色有所貢獻。 海王星有太陽系最強烈的風,測量到的風速高達每小時2,100公里。 1989年航海家2號飛掠過海王星,對南半球的大黑斑和木星的大紅斑做了比較。海王星雲頂的溫度是-218 °C(55K),因為距離太陽最遠,是太陽系最冷的地區之一。海王星核心的溫度約為7,000 °C,可以和太陽的表面比較,也和大多數已知的行星相似。 海王星在1846年9月23日被發現, 是唯一利用數學預測而非有計畫的觀測發現的行星。天文學家利用天王星軌道的攝動推測出海王星的存在與可能的位置。迄今只有航海家2號曾經在1989年8月25日拜訪過海王星。2003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提出有如卡西尼-惠更斯號科學水準的海王星軌道探測計畫,但不使用熱滋生反應提供電力的推進裝置;這項計劃由噴射推進實驗室和加州理工學院一起完成。.

新!!: 大紅斑和海王星 · 查看更多 »

旅行者2号

旅行者2号(Voyager 2)是一艘於1977年8月20日發射的美國太空總署無人星際太空船。它與其姊妹船旅行者1號基本上設計相同。不同的是旅行者2號循一個較慢的飛行軌跡,使它能夠保持在黃道(即太陽系眾行星的軌道水平面)之中,藉此在1981年的時候透過土星的引力加速飛往天王星和海王星。正因如此,它並沒有像它的姊妹旅行者1號一樣能夠如此靠近土衛六。但它因此而成為了第一艘造訪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太空船,完成了藉這個176年一遇的行星幾何排陣而造訪四顆氣體巨行星的機會。 旅行者2號被認為是從地球發射的太空船中最多產的一艘太空船,皆因在美國太空總署對其後的伽利略號和卡西尼-惠更斯號等的計劃上收緊花費之下,它仍能以強大的攝影機及大量的科學儀器造訪四顆氣體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及其衛星。.

新!!: 大紅斑和旅行者2号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木星大紅斑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