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大提琴

指数 大提琴

大提琴(;)是一種弓弦樂器,為維奧爾家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樂器之一,除可擔當獨奏外,在室內樂、弦樂團和管弦樂團中也負責低音弦樂的部份。 大提琴演奏者最初是坐著且兩腳夾琴演奏,後來改良增加尾針支撐琴體。但仍有少部分國家的演奏家是夾琴呈幾乎水平的姿態演奏。其最常見的演奏方式是持弓擦過琴上的弦(拉弦),但有時也會撥弦或敲弦。 大提琴每條弦之間的音程相差完全五度。4根琴弦由高音至低音稱為1弦至4弦,音高分別為A3、D3、G2和C2。大提琴譜通常使用低音譜號記譜;而演奏較高音域時會使用次中音譜號或高音譜號。 大提琴有時候會在國樂團作為低音樂器以取代低胡,後有人發明琶琴、拉阮、革胡等低音乐器,但效果未如大提琴。.

目录

  1. 433 关系: All You Need Is LoveARD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加布里埃爾·佛瑞加布里埃拉·蒙特羅加百列·浦羅哥菲夫劉麗杏劉文亮埃德加多·多纳托协奏曲卡尔·尤利耶维奇·达维多夫卡农卡内基大厅卡農 (帕海貝爾)南極交響曲单簧管协奏曲 (莫扎特)古雷之歌只要你台視交響樂團史蒂芬·夏普·尼尔森叶甫盖尼·奥涅金 (歌剧)变形名偵探柯南:戰慄的樂譜名人DNA吳听徹吉妮·楊森增二度多元化樂隊組曲 (蕭士塔高維奇)夏天的尾巴電影原聲帶夢劇院 (美國)大原沙耶香大圍站大地之歌大韩民国大提琴手高修天才學園奥利维亚·卡波奥拉夫·曼宁格奇美博物館奇異人生馬戲團姆斯季斯拉夫·列奥波尔多维奇·罗斯特罗波维奇威廉·劳埃德·韦伯威廉·沃爾頓孫沛立孙耀宁室内乐宮澤賢治宮本笑里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安东尼奥·马利亚·博农奇尼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 扩展索引 (383 更多) »

All You Need Is Love

《All You Need Is Love》為英國樂隊披頭四的一首單曲,由約翰·藍儂創作。當時英國廣播公司邀請樂隊為英國寫一首曲,樂隊在1967年6月25日的直播節目Our World中首次唱此曲,當時估計有26個國家4億人收看。歌曲也被收錄在專輯《奇幻之旅》及在電影《黃色潛水艇》中。.

查看 大提琴和All You Need Is Love

ARD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

ARD慕尼黑国际音乐大賽(Internationaler Musikwettbewerb der ARD)是德國最大的古典音乐比賽,也是同类型比赛中最大规模以及最具权威的音乐大赛,於1952年創設。许多如今世界知名的的音乐家们都是通过这个比赛而被观众认识,从而开展他们的艺术事业。 历届知名获奖选手有: 德国钢琴家与指挥家克里斯托弗·埃申巴赫 (1962年钢琴组别冠军), 日本钢琴家内田光子(1966年钢琴组别季军), 法国古典小号演奏家Maurice André(1963年小号组别冠军),德籍俄裔男低音歌唱家伊凡·李布洛夫(1960年声乐组别冠军), 德国男低中音歌唱家Thomas Quasthoff(1988年声乐组别冠军),1993 安娜•马利科娃 Anna Malikova, 俄罗斯中提琴家Juri Baschmet(1976年中提琴组别冠军), 美籍华裔小提琴家黄滨(1999年小提琴组别亚军,冠军空缺),波兰弦乐四重奏阿波罗缪斯四重奏团(2008年弦乐四重奏组别冠军)等。 比赛选手根据不同专业分开比赛,年龄在25-28岁之间。每年大约有200名来自35-40个不同国家的选手参加比赛。.

查看 大提琴和ARD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

加布里埃爾·佛瑞

加布里埃爾·于尔班·福莱(Gabriel Urbain Fauré,),法國作曲家、管風琴家、鋼琴家以及音樂教育家。福莱前承聖桑,後繼者則有拉威爾與德彪西;早期與聖桑一同為法國國民樂派奠基,後期在巴黎音樂學院任內力行改革,提拔後進,對於法國近代音樂發展起了軸承的作用。佛瑞的音樂作品以聲樂與室內樂聞名,在和聲與旋律的語法上也影響了他的後輩。.

查看 大提琴和加布里埃爾·佛瑞

加布里埃拉·蒙特羅

加布里埃拉·蒙特羅(Gabriela Montero)是一位委內瑞拉鋼琴家,以演出觀眾指定的古典樂即興演繹作品聞名。.

查看 大提琴和加布里埃拉·蒙特羅

加百列·浦羅哥菲夫

加百列·浦羅哥菲夫,(),是當代英國作曲家,並且身兼夜總會老闆及唱片騎師、唱片品牌“Nonclassical”的創辦人兼監製,他亦是蘇聯作曲家謝爾蓋·浦羅哥菲夫的孫。現時定居於倫敦。.

查看 大提琴和加百列·浦羅哥菲夫

劉麗杏

劉麗杏,或稱為珍妮·劉(Jane Luu,Lưu Lệ Hằng,)是一位美國籍越南女性天文學家。.

查看 大提琴和劉麗杏

劉文亮

劉文亮,台灣戲曲樂師、作曲家、樂器工藝家,台北市中國海事專科學校輪機科畢業,楊麗花歌仔戲團、陳美雲歌劇團音樂指導,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專任教師(副教授級技術及專業人員)兼主任,著有《歌仔戲唱腔(第2集)》(與柯銘峰、陳孟亮、莊家煜合著,2000年)等書。 2014年3月9日上午4點57分,因心肌梗塞病逝,享年52歲。2014年8月9日追頒第25屆傳統暨藝術音樂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

查看 大提琴和劉文亮

埃德加多·多纳托

埃德加多·多纳托(Edgardo Felipe Donato,1897年4月14日-1963年2月15日),杰出的阿根廷探戈音乐作曲家和乐队指挥家。其作品多活泼快速,深受青年人和探戈高手的喜爱。.

查看 大提琴和埃德加多·多纳托

协奏曲

协奏曲(concerto),指一件或数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既有对比又相互交融的作品。用一件乐器者又称“独奏协奏曲”,用几件乐器者又称“大协奏曲”。通常为三个乐章,但也有仅一个乐章的,而舒曼将自己这样只有一个乐章的协奏曲作品称为“小协奏曲”。.

查看 大提琴和协奏曲

卡尔·尤利耶维奇·达维多夫

卡尔·尤利耶维奇·达维多夫(Карл Юльевич Давыдов,),俄国大提琴家、作曲家。曾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主要演奏大提琴,偶尔作曲,并曾担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达维多夫是当时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大提琴家之一,柴可夫斯基称他为“大提琴沙皇”。他于1870年获得的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是一把绝世名琴,后世以“达维多夫斯特拉迪瓦里”命名,这把琴后来的主人包括杰奎琳·杜普蕾和马友友。他的著名音乐创作包括四部大提琴协奏曲。.

查看 大提琴和卡尔·尤利耶维奇·达维多夫

卡农

卡农(Canon)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和赋格一样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卡农同时也指以此种技法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比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 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 根据各声部高度不同的音程差,可分为同度卡农,五度卡农,四度卡农等;根据间隔的时间长短,可分为一小节卡农,两小节卡农等;此外还有伴奏卡农、转位卡农、逆行卡农、反行卡农等各种手法。.

查看 大提琴和卡农

卡内基大厅

卡内基大厅(Carnegie Hall),也称作卡内基音乐厅,位于纽约市第七大道881号,第56大街和第57大街中间,占据第七大道东侧。由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出资建于1890年,是美国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界的标志性建筑。卡内基大厅以历史悠久,外形美观以及声音效果出色而著称。设有自己的艺术策划、开发和市场部门,每季度演出100餘场;此外也出租给表演团体。目前无常驻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在1962年之前驻紮于此。.

查看 大提琴和卡内基大厅

卡農 (帕海貝爾)

《D大調卡農與吉格》(Kanon und Gigue in D-Dur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也称《約翰·帕海貝爾卡农》(Pachelbel's Canon),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最著名的作品。因为它是最著名的卡農樂曲,有时也常以“卡农”代指。然而实际上卡農(Canon)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卡農在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吉格(Gigue)则是舞曲。D大调卡农作於1680年前後,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原版由三個小提琴演奏,并以大键琴和大提琴及鲁特琴伴奏。它曾被改編為多個不同版本,供不同樂器組合演奏。它原有吉格舞曲伴隨,但現在很少演奏這段。.

查看 大提琴和卡農 (帕海貝爾)

南極交響曲

南極交響曲(Sinfonia antartica,Antarctic Symphony)是英國作曲家佛漢·威廉士的交響作品,創作於1949至52年。是他的第7號交響曲,但正如他其他以標題命名的交響曲一樣,普遍都不會以編號來稱呼。.

查看 大提琴和南極交響曲

单簧管协奏曲 (莫扎特)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是莫扎特的管絃樂作品,为了单簧管家而作,譜写于1791年。樂曲既是莫扎特最后完成的作品之一,也是其最后的纯乐器作品(他在乐曲完成后去世)。协奏曲因为他精心设计的独奏家和乐队间的对话以及没有过多的展示独奏家的段落(独奏部分没有任何华彩乐段)而出名。其中的第二乐章在作为电影走出非洲的经典配乐后广为人知。.

查看 大提琴和单簧管协奏曲 (莫扎特)

古雷之歌

《古雷之歌》(Gurre-Lieder)是奧地利作曲家荀伯克的大型清唱劇音樂作品,本作品需要動用5位獨唱家及1位朗誦旁白者,再加上三隊男聲合唱團、一隊混聲合唱團及編制十分龐大的管絃樂團,由1900年起開始構思,斷斷續續的規劃及動筆,直至1911年11月才正式完成。樂曲依據丹麥作家(Jens Peter Jacobsen)於1868年創作,但直至他逝世時亦未完成的詩集《盛開的仙人掌花》(En Cactus springer ud)中的《古雷之歌》而獲得靈感(Gurresange),荀伯克依據由所翻譯的德文譯本,把詩歌內容放進音樂內。.

查看 大提琴和古雷之歌

只要你

〈Rather Be〉是英國電子樂團潔淨的盜賊的歌曲,由傑絲·格琳主唱,為該團於2014年發行的首張錄音室專輯《》的第四支單曲,於2014年1月17日發行。 這首歌一發行便空降英國單曲排行榜冠軍,且是目前2014年銷售最好的單曲,同時也是自的〈〉於1996年的冠軍以來最暢銷的一月份單曲。這首歌蟬聯排行榜冠軍四周,另外,自發行以來已經賣出超過727,000張。.

查看 大提琴和只要你

台視交響樂團

台視交響樂團(Taiwan Television Symphony Orchestra),為台灣電視公司(台視)所屬之交響樂團及第一個樂團,成立於1967年7月7日。.

查看 大提琴和台視交響樂團

史蒂芬·夏普·尼尔森

史蒂芬·夏普·尼尔森(Steven Sharp Nelson,),美国大提琴演奏家。为钢琴男孩儿乐团中最有名的大提琴男孩,经常跟随乐队去各地演出,其演奏视频亦在YouTube大量发表。.

查看 大提琴和史蒂芬·夏普·尼尔森

叶甫盖尼·奥涅金 (歌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俄語:«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拉丁轉寫:Yevgény Onégin,作品號二十四)是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譜曲的三幕歌劇。俄語劇本由作曲家和康斯坦丁·西羅夫斯基(К.)基於俄國著名詩人亚历山大·普希金1830年發表的同名長篇詩體小說改編而成。該劇1879年在尼古萊·魯賓斯坦指揮下首演於莫斯科小劇院(Малый театр, Москва)。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抒情歌劇的典型作品。歌劇劇本的用詞用字十分貼近普希金的原著,保留了不少普希金的原詩,還有柴可夫斯基添加的音樂和戲劇元素。劇情講述一位自私英雄的終生抱憾:當年玩世不恭地拒絕一名少女的求愛;還有草率激怒好友,導致在決鬥中殺死對方。該劇有不少套全劇錄音,也經常在各地上演。.

查看 大提琴和叶甫盖尼·奥涅金 (歌剧)

变形

《變形》(Metamorphosen,另亦有譯作《蛻變》或《變容》)是德國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晚年所作,乃一首以23件弦樂器演奏之樂曲。此曲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數個月,在1946年1月首次演出。本曲是作曲家悼念二戰時,德國受到的巨大破壞而作——尤其是文化殿堂慕尼黑歌劇院、歌德故居及德累斯頓等所受到戰火之摧毀。 本曲的基本音樂動機乃取材自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中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在結尾部份,可以在低音部聽到葬禮進行曲。而樂譜的結尾,作曲家亦註上「悼念」(In Memoriam)。音樂學者米高·甘乃廸(Michael Kennedy)在1999年出版,講述理查·史特勞斯傳奇的書籍中曾提及過,荷蘭作曲家費莫連覺得《變形》所隱含的真意,其實是理查·史特勞斯對希特勒及納粹德國沒落與末路的一種悼念──縱然普遍較接受的解釋,是理查·史特勞斯對戰火令德國的文化、藝術受到重大摧毀而感到痛惜。.

查看 大提琴和变形

名偵探柯南:戰慄的樂譜

,是日本漫畫家青山剛昌漫畫系列名偵探柯南的第12部劇場版,片长115分钟,於2008年4月19日在日本上映、2008年7月11日在台灣上映、2010年2月25日在香港上映,在日本有24.2億日元的票房收益。日語「戰慄」和「旋律」同音(せんりつ)。.

查看 大提琴和名偵探柯南:戰慄的樂譜

名人DNA

名人DNA(List of haplogroups of historic people)是名人的Y染色體單倍群、亦名人的粒線體DNA單倍群一覧。Y染色體單倍群嚴格遵循父系遺傳規律,可以反映一箇箇體的父系源流,亦粒線體DNA單倍群嚴格遵循母系遺傳規律,可以反映一箇箇體的母系源流。.

查看 大提琴和名人DNA

吳听徹

吳--徹(Chris Wu,),台灣創作型歌手。童年學習木笛,雙簧管。之後自學了吉他,鋼琴,大提琴。中學期間赴英國求學,並於當地開始音樂創作。由於接觸了大量古典音樂和樂理,他的作曲風格工整完美,將大量跨接古典元素應用于流行音樂之中。作詞上使用特殊的角度切入點,略顯消極的態度來演繹情感故事。.

查看 大提琴和吳听徹

吉妮·楊森

吉妮·楊森(Janine Jansen,)是一位荷蘭小提琴、中提琴音樂家。.

查看 大提琴和吉妮·楊森

增二度

增二度(Augmented Second,簡寫為A2或Aug2)是音程的一種,需要符合以下的條件:.

查看 大提琴和增二度

多元化樂隊組曲 (蕭士塔高維奇)

《多元化樂隊組曲》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確實創作日期現時仍未能考證,但相信出自1950年代後期。這是因為當中的樂章,均是取自作曲家其他作品中的段落所組合而成的。而最為人所熟識的「第2圓舞曲」為最後期的作品,是出自1955年作品99的電影配樂,因此得出這樣的推論。.

查看 大提琴和多元化樂隊組曲 (蕭士塔高維奇)

夏天的尾巴電影原聲帶

鄭文堂執導的臺灣電影《夏天的尾巴》於2007年11月16日上映,《夏天的尾巴電影原聲帶》則是提前在電影上映前的11月10日發行,裡頭收錄由臺灣樂團阿飛西雅、橙草、滅火器以及電影主演鄭宜農(導演鄭文堂之女)所創作的電影背景配樂、插曲和主題曲等。.

查看 大提琴和夏天的尾巴電影原聲帶

夢劇院 (美國)

夢劇場(Dream Theater)是美國的前衛金屬樂團,也是當今重金屬音樂界裡最具影響力、最具代表性及開創性的前衛金屬樂團。1985年由、和在波士頓伯克利音樂學院組成名為至尊王權(Majesty)的前身樂團。三人後來休學,全心發展樂團,最終形成了夢劇場。儘管隨後出現了陣容變化,但三位創始成員與和一直保持至2010年,直到麥克·波諾離開樂團。2010年10月,樂團開始挑選繼任鼓手的試音活動,於2011年成為新的正式鼓手。 樂團以其熟練的樂器演奏技術而廣為人知,也贏得許多音樂雜誌和其他媒體的榮譽排名。吉他手約翰·帕特西參與過巡迴演奏會六次,超過其他受邀的樂手。2009年,英國音樂作家在書中將約翰·帕特西評為「百大金屬吉他手」第2名。他還獲得《》雜誌評選為「史上最佳十大速彈吉他手」之一。喬丹·羅德斯獲得許多媒體榮譽,例如英國「」網站評論他是「史上最佳鍵盤手」。離開的創始鼓手麥克·波諾贏得美國《》雜誌26種不同的榮譽,並且以37歲之齡成為史上第二年輕進入的音樂人。他的繼任者麥克·曼基尼也在「」極限比賽中創下五次世界紀錄。2010年8至9月間,約翰·邁恩獲得英國「音樂雷達」網站票選為「史上最佳貝斯手」。夢劇場於2010年獲選進入。 夢劇場最暢銷的專輯是1992年的《》,獲得美國唱片業協會金唱片認證,並在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登上第61名Billboard Chart history for Dream Theater can be seen at.

查看 大提琴和夢劇院 (美國)

大原沙耶香

大原沙耶香,也譯作大原沙也加(大原 さやか,),日本女性聲優、播音員、DJ(廣播節目主持),已婚。 出身於神奈川縣橫濱市。所屬經紀公司是東京俳優生活協同組合。血型B型。青山學院大學文學院英語文學系畢業。暱稱為sa-ya(さぁや)、sayasaya(さやさや)。隸屬於賢Production的聲優大原崇是親弟弟。.

查看 大提琴和大原沙耶香

大圍站

大圍站(Tai Wai Station)位於香港沙田區大圍,是港鐵東鐵綫與馬鞍山綫的轉車站。此車站的擴建工程由建築師Aedas負責設計,前田建設為總承建商,扩建的车站大堂已于2003年12月启用,面积增至原来的三倍。.

查看 大提琴和大圍站

大地之歌

《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是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一部大型交响声乐套曲作品。马勒写明作品“取材于汉斯·贝特格的《中国笛》”。作品一共六个乐章,采用了诗人汉斯·贝特格的意译诗集《中国笛》(Die Chinesische Floete,1907年出版)中的七首唐诗作为歌词。《中国笛》中的诗歌并非直接从中文译为德文,而是来源于两本法语中国古诗译集——法国女诗人、作家及东方学家朱迪·戈蒂埃的《玉书》(Le Livre de Jade)和汉学家德里文的《唐诗》(Poésies de l'époque des Tang)。德国人Hans Heilmann将这两部法语译集的相关内容转译成德语,结集成《中国诗歌》(Chinesische Lyrik,1905年)出版。Heilmann的译文文字比较平淡。汉斯·贝特格在三部法、德文翻译的基础上译成《中国笛》。除了马勒之外,理查德·斯特劳斯、阿诺德·勋伯格、安东·韦伯恩等其他许多著名作曲家也从《中国笛》中获得过灵感。 经过转译,加上所据法语译本,特别是《玉书》中的随意、错误和缺漏,辨认《中国笛》译诗的唐诗原作成了一个难题。为了找到《大地之歌》中诗歌的原作,中国学者做了不少努力。尤其对于第三乐章中用诗的出处,目前意见仍不统一。马勒在创作过程中,对汉斯·贝特格的文字又进行了多处的改动和调整。 《大地之歌》的创作时间是1908年至1909年,在《第8號交響曲》之后完成。虽然没有被冠以交响曲之名,这部作品实际上是马勒的第九部交响作品。作品于1911年11月20日在慕尼黑首演,指挥是布魯諾·瓦尔特,女中音Mme.

查看 大提琴和大地之歌

大韩民国

大韓民國(,國際音標:,简稱韓國()、南--韓,是位于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的民主共和國家,首都為首爾。韓國三面環海,西南瀕臨西海,東南緊接朝鮮海峽,東邊是韩国東海,北面隔著三八線朝韓非軍事區與朝鲜相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約45%),人口約5,000萬。 韓國是20國集團和經合組織(OECD)成員之一、亞太經合組織(APEC)和東亞峰會的創始國,亦是亞洲四小龍和未來11國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經濟戰略,推動了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締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 。目前韓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計算在世界排名第11,按相對購買力指標計算世界排名第1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27,600美元,名列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發達國家名錄。 韓國政治體系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韓國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拥有最高行政权,自1987年起由韓國國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能連任。韓國國會為一院制立法机关,通过單一选区制和比例代表制结合的方法選舉,每届任期为四年。韓國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其最高司法机构是大法院,成员由总统任命并由国会批准。另外韓國还设有宪法法院,用于保护宪法和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 韓國實行多黨制,其中中間偏右的自由韩国党和中間偏左的共同民主黨是韓國兩個最大的主流政黨,左右着韓國的政壇。.

查看 大提琴和大韩民国

大提琴手高修

是日本作家宮澤賢治1934年發表的童話作品。故事靈感被認為來自宮澤賢治1926年期間與樂手大津三郎學習大提琴時的經歷。而主角名稱「高修」在對應法語的詞彙「Gauche」中,另有不靈巧的意思。.

查看 大提琴和大提琴手高修

天才學園

《天才學園》(A.N.T. Farm,也可直譯為--螞蟻農場--)是由迪士尼頻道於2011年5月6日特別預告並於該年6月17日開始定時播出的電視影集。台灣先在2012年3月16日開始以週五首映館的形式首播,每週五21:00播三集,總共播出十五集。另外於2012年4月22日開始每週日凌晨播一集並於當天22:00重播。 本劇共3季62集,於2014年3月21日正式完結。.

查看 大提琴和天才學園

奥利维亚·卡波

奥利维亚·卡波(Olivia Culpo,)出生于美国罗德岛州克兰斯顿,为美国女大学生,2012年年度“美国小姐”称号得主。.

查看 大提琴和奥利维亚·卡波

奥拉夫·曼宁格

奥拉夫·曼宁格(Olaf Maninger;),是一位德国雷克林豪森大提琴的演奏家,柏林爱乐乐团大提琴首席,董事会成员与新闻发言人。 曼宁格最初跟随著名美籍大提琴演奏家亚诺什·斯塔克学习大提琴演奏,随后跟随德籍苏联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帕格门齐科夫继续深造。曼宁格于1994年进入柏林爱乐乐团,并于1996年成为乐团首席大提琴。 在1997年至2002年间,曼宁格担任柏林爱乐乐团总经理。 2002年,柏林爱乐乐团基金会建立,曼宁格自基金委员会成立之初便是委员会董事之一,并担任柏林爱乐乐团新闻发言人。自2008年起,曼宁格出任柏林爱乐传媒公司CEO一职,直至今日。曼宁格在柏林爱乐乐团的数字音乐厅项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曼宁格同时也是跨界音乐团体“柏林爱乐12大提琴(Die 12 Cellisten d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成员。.

查看 大提琴和奥拉夫·曼宁格

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位於臺灣臺南市仁德區,為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創立,是臺灣館藏最豐富的私人博物館、美術館。以典藏西洋藝術品為主,展出藝術、樂器、兵器與自然史四大領域。樂器領域,擁有全球數量最多小提琴收藏,其中包含世界各大製琴師名作。藝術方面,典藏台灣最完整西方繪畫雕塑,目標為建構出基礎西洋藝術史脈絡。兵器領域,展示亞洲最完整之各國珍貴古兵器,透過戰爭兵器呈現歷史與科技演進史。自然史領域,擁有亞洲最大動物標本收藏,範圍涵蓋五大洲哺乳類及鳥類。 舊奇美博物館於1992年正式開放,利用奇美實業大樓5至8樓供民眾免費參觀,個人或團體可先行預約。奇美實業大樓本館自2013年5月起停用,並陸續將展品遷至台南都會公園內的新館,工程於2008年12月動工,花費新臺幣約18.5億元興建,佔地9.5公頃,已於2012年5月17日捐贈給台南市政府,於2015年1月1日啟用。.

查看 大提琴和奇美博物館

奇異人生馬戲團

《奇異人生馬戲團》(奇妙なサーカス;Strange Circus).

查看 大提琴和奇異人生馬戲團

姆斯季斯拉夫·列奥波尔多维奇·罗斯特罗波维奇

姆斯蒂斯拉夫·列奥波尔多维奇·罗斯特罗波维奇(Мстисла́в Леопо́льдович Ростропо́вич,),俄罗斯大提琴演奏家、指挥家。.

查看 大提琴和姆斯季斯拉夫·列奥波尔多维奇·罗斯特罗波维奇

威廉·劳埃德·韦伯

威廉·索斯康姆·劳埃德·韦伯,CBE(William Southcombe Lloyd Webber,),英格兰作曲家、管风琴家。.

查看 大提琴和威廉·劳埃德·韦伯

威廉·沃爾頓

威廉·特纳·沃尔顿爵士,OM(Sir William Turner Walton,),英国作曲家、指挥家。生于兰开夏郡奥尔德姆(今属大曼彻斯特郡)。少年时代进入牛津大教堂合唱团,青年时代曾在伦敦爵士乐俱乐部弹奏钢琴,同时进行创作。他的音乐创作基本上是靠自学的。其风格深受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影响。他的成名作品是为诗人伊迪丝·西特韦尔(Edith Sitwell)的诗歌《门面》(Façade)谱写的背景音乐。.

查看 大提琴和威廉·沃爾頓

孫沛立

孫沛立,台北市人,現為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色彩工程、數位影像處理、3D影像技術和視覺科學。其亦在作曲方面有所斬獲。.

查看 大提琴和孫沛立

孙耀宁

孙耀宁(),旅美华裔艺术家,导演,二胡演奏家,演员,美中文化艺术交流使者。自幼习中国乐器二胡。孙耀宁于20世纪90年代初旅居美国,经常在各类大型晚会、音乐会中出任总导演。.

查看 大提琴和孙耀宁

室内乐

室内乐(Chamber music),又稱室樂,是一种古典音乐作品的体裁,为几件在室内演奏的乐器所作。室内乐由几人合奏,每人各演奏一个声部,通常不含独奏。“室内”指音乐可以在空间较小的室内演奏。.

查看 大提琴和室内乐

宮澤賢治

宮澤賢治(),日本昭和時代早期的詩人、童話作家、農業指導家、教育家、作詞家。也是名虔誠的佛教徒與社會活動家。生於日本岩手縣。畢業於盛岡高等農林學校。.

查看 大提琴和宮澤賢治

宮本笑里

宮本笑里( )是日本女性小提琴家,血型O型。雙簧管演奏家宮本文昭的次女。.

查看 大提琴和宮本笑里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昵称Il Prete Rosso(红发神父),是一位出生于威尼斯的意大利神父和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大师级小提琴演奏家。维瓦尔第被认为是最有名的巴洛克音乐作曲家之一,在他那个时代闻名于整个欧洲。他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乐器协奏曲(特别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还有圣歌和歌剧。其最著名的作品为《四季》。.

查看 大提琴和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安东尼奥·马利亚·博农奇尼

安东尼奥·马利亚·博农奇尼(Antonio Maria Bononcini,),意大利巴洛克作曲家,大提琴家。.

查看 大提琴和安东尼奥·马利亚·博农奇尼

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

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是意大利克雷莫納的弦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吉他及豎琴等)製造師,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弦樂器製造師之一,他的拉丁語姓氏“Stradivarius”及其縮寫“Strad”经常被用于谈及他所製造的乐器。.

查看 大提琴和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

安魂曲 (莫扎特)

《d小调安魂弥撒曲》,KV626,或简称《d小調安魂曲》,是莫扎特創作的一套安魂曲,亦是他最後的作品之一,写于1791年。.

查看 大提琴和安魂曲 (莫扎特)

富士見二丁目交響樂團

《富士見二丁目交響樂團》,是一部描寫天才指揮家與內向的首席小提琴家,充滿戲劇性的愛情喜劇。為日本長篇輕小說,合共六部、正章連外章日語版本暫為34卷。作者為秋月こお(又譯作秋月扣或秋月皓),前19卷的插畫由西炯子負責,而其後的則插畫由後籐星繪畫,由角川書店結集出版。自1992年10月起於Magazine Magazine旗下雜誌《June》連載。。曾被改編成廣播劇CD及動畫化等作品。因為這部作品的人氣使很多人對古典音樂有興趣,日本亦有地方交響樂團仿傚作品中的活動。近年其插畫師後籐星亦繪畫了漫畫版以慶祝出版十週年。.

查看 大提琴和富士見二丁目交響樂團

密雪兒·布蘭奇

密雪兒·薛琪·布蘭奇-蘭道(Michelle Jacquet Branch-Landau,)是一位美國歌手、歌曲創作者與吉他手。出道於2000年,並在2001年與2003年分別發行了《盒裝心靈》及《流浪者之歌》兩張白金專輯。在這段期間,她與知名吉他手山塔那(Santana)合作發行了一首曾奪得葛來美獎的單曲《The Game of Love》。2004年,她與潔西卡·哈柏成立樂團「女子救援組(The Wreckers)」。 2007年女子救援組二人各自追求自己的事業,密雪兒後來一直有參與電視劇的演出和個人演唱會,一直沒有想出新專輯,後來將2008年和2009年之間在各個錄音室的歌曲集合收錄,2010年7月發行她與華納兄弟納許維爾分公司合作的第一張EP專輯和iTunes網路下載《Everything Comes and Goes》。 再次於2017年4月7日發行了她的第三張個人專輯《Hopeless Romantic》。.

查看 大提琴和密雪兒·布蘭奇

小小雪精灵

《小小雪精--靈》(ちっちゃな雪使いシュガー),香港翡翠台譯《小天--使糖糖》,是日本TBS電視台製作的一部電視動畫片,講述的是11歲的女孩莎佳與見習季節精靈糖糖邂逅之後發生的故事。 最初於2001年10月至2002年5月播出,共24集。 2001年12月1日至2002年5月11日在數字衛星頻道BS-i播出寬銀幕版。 2003年又播出了上下兩集的夏季特別篇。 2004年8月11日,台灣於Disney Channel首播。.

查看 大提琴和小小雪精灵

小提琴

小提琴(Violin)属于四弦的弓弦乐器,是现代管弦樂團弦乐组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一般在管弦樂作品中會分成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兩個聲部。作为现代弦乐器中最具份量的乐器,小提琴主要的特点在于其辉煌的声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广泛的表现力。又被稱作為樂器中的女王。 小提琴是提琴家族中最小、音高最高的一種,比它體型大的提琴有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查看 大提琴和小提琴

小提琴的历史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都是在16世纪时于意大利制造出的。现存最早可查的小提琴证据是出现在高登齐奥·法拉利(Gaudenzio Ferrari)1530年代的绘画中,画中的乐器绘有三根弦。1556年,Philibert Jambe de Fer 在Academie musicale音乐学院中发表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当时人对于提琴类乐器的认知和当今人们的认知几乎吻合。 小提琴这种乐器极有可能是在15-16世纪时,从其他乐器比如六弦琴,三弦琴,lira da braccio琴发展而来的。弓弦乐器的历史在欧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拜占庭的Lira琴。 自提琴发明以来,小提琴发生了很多次变化,乐器整体样式定型由17世纪意大利克雷莫纳的著名弦乐器制作师阿马蒂家族,奥地利蒂罗尔的雅各·史坦纳和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定型。随后同一时代又有众多制琴师效仿。.

查看 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历史

尤利乌斯·克伦格尔

尤利乌斯·克伦格尔(Julius Klengel,),德国大提琴家、作曲家。15岁起进入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22岁成为声部首席,后来更成为闻名欧洲的独奏大提琴家。后在莱比锡音乐学院教书,并从事作曲。他的主要作品是大提琴技巧练习曲和一些协奏曲,包括四部大提琴协奏曲。他的学生中包括了大提琴家皮亚蒂戈尔斯基和费尔曼。.

查看 大提琴和尤利乌斯·克伦格尔

尹伊桑

尹伊桑(윤이상,),是一位朝鮮出生,在德國活躍的著名音樂家、指揮家。他的作品通行世界,被誉为20世纪亚裔著名作曲家之一。.

查看 大提琴和尹伊桑

尼古劳斯·哈农库特

尼古劳斯·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原名 Nicolaus Graf de la Fontaine und d'Harnoncourt-Unverzagt,),奥地利指挥家,以对古典时代以及更早些音乐的准确阐释而闻名。生于柏林,哈農庫特出身奧地利貴族家庭,在維也納學習音樂,後來在維也納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手。.

查看 大提琴和尼古劳斯·哈农库特

巴西國歌

《巴西国歌》(Hino Nacional Brasileiro)是巴西联邦共和国的国歌,于1822年由帝国乐队的大提琴师弗朗西斯科·曼纽尔·达·席尔瓦作曲,原名《四月七日颂歌》,发表于1831年,以此庆祝原兼任葡萄牙国王的佩德罗一世退位,1889年巴西的君主制度被推翻,改为共和国,1909年,由若阿金·奥索里奥·杜克·埃斯特拉达为这首歌重新填词。1922年被巴西政府正式定为国歌。.

查看 大提琴和巴西國歌

帝王的冠冕

《帝王的冠冕》 是英國作曲家華爾頓的音樂作品,為一首進行曲,完成於1937年,並於1963年作出修改。 本曲是受英國廣播公司委約創作,原來被安排作為英皇愛德華八世於1937年5月12日的官方正式登基時所演奏的。不過,創作期間,愛德華八世宣佈退位,其弟喬治六世接任。因此,樂曲便變成於喬治六世登基時使用,並作為其母親瑪麗皇太后的進場音樂。 另外,名義上樂曲雖然是為官方的登基儀式當日才使用,但首演卻早在三天前(5月9日)透過電台廣播播放,由英國廣播電台交響樂團演奏,指揮為雷寶德(Clarence Raybould)。至於在音樂廳內的首演,則遲至8月28日於倫敦舉行,由作曲家親自指揮同一個樂團演奏。 後來喬治六世的女兒,即現時伊利沙伯二世於1953年登基時,本曲再次奏起,自此以後,樂曲便成為了代表近代英國皇室的音樂作品。就連2011年4月29日,王儲查爾斯皇子的長子威廉王子大婚典禮中,亦有演奏本曲。 曾有音樂評論戲言本曲有如同袍艾爾加的第六首「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No.

查看 大提琴和帝王的冠冕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简称央音、中央院,是中国大陆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高校和“211工程”建设学校,是一所公认的能代表中国大陆最高专业音乐教育水平的音乐学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中央音乐学院原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0年归属教育部。.

查看 大提琴和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民族樂團

中央民族樂團是位在北京的中國國營大型民族管弦樂團,前身是中央樂團民族管弦樂隊,1960年組建。 中央民族樂團第1任團長李煥之,曾到美國、日本等許多國家舉行音樂會,並擁有許多位正高級職稱的創作人員(指揮、作曲)和演員(演奏員):作曲家劉文金;胡琴家周耀錕;管樂家王鐵錘;柳琴家張鑫華;琵琶家楊靜等。而中國國家1級指揮閻惠昌和胡炳旭;台灣高雄市實驗國樂團樂團首席丁魯峰曾在團工作多年。.

查看 大提琴和中央民族樂團

中国乐谷

中国乐谷,位于北京市平谷区,是一个大型音乐产业园区。.

查看 大提琴和中国乐谷

中国音乐

中國音樂,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9000多年前,禮樂制度被賦予維繫社會秩序的功能。音樂與人心情感間的關係受到很大的重視,《詩經》大序、《禮記·樂記》、《荀子·樂論篇》、《史記·樂書》等描述儒家思想認為音樂對人性具有教化啟迪的作用。同時從唐代的胡琴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過不斷充實發展。.

查看 大提琴和中国音乐

中視大樂隊

中視大樂隊是1970年4月至1998年間的中國電視公司(中視)專屬樂隊,也是台灣第三個電視樂隊,一直都是由林家慶擔任指揮兼團長。.

查看 大提琴和中視大樂隊

中提琴

中提琴是一種弓弦乐器,其音域比小提琴低完全五度。其空弦從粗到细依序是c-g-d'-a'。音色相較於小提琴、大提琴顯得相對隱晦。平時使用中音譜記號(alto clef)記譜,高音域則使用高音譜記號。 在18世紀中葉之前,中提琴只在管弦樂團中使用。之後隨著弦樂四重奏的興盛,成為室內樂中不可或缺的樂器。但當作獨奏樂器使用則要一直到18世紀後半。著名的中提琴獨奏曲有史塔密茲(C.

查看 大提琴和中提琴

中樂團

中樂團,又稱為民族管弦樂團或國樂團,是中國近代以中國民族樂器為基礎的大型合奏形式,編制模仿交響樂團而成。.

查看 大提琴和中樂團

丹尼尔·夏弗朗

丹尼尔·夏弗朗(俄文:Даниил Шафран 拉丁转写:Daniil Shafran 英文媒体常用的拼法:Daniel Shafran)是苏联及俄罗斯地位仅次于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国际水准的大提琴大师,他和罗斯特罗波维奇构成了苏俄大提琴艺术的当代巅峰。然而,俄罗斯之外的音乐世界知道这个人的音乐爱好者不多,媒体对他也很少关注。 夏弗朗出生于1923年的圣彼得堡,父亲是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首席大提琴家,母亲是钢琴家。夏弗朗6岁开始学琴,后跟随施特利默深造。在他年仅14岁的时候,就夺得了全苏大提琴大赛的第一名。作为比赛奖品,他得到了一把制于1630年的阿玛蒂大提琴,这把琴比普通的大提琴略小些,却陪伴了他一生所有的音乐历程。虽然琴略小,可夏弗朗的发音相当辉煌有力,每个乐句都是典型的俄罗斯式的歌唱。 苏联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就是题献给他的。除此以外,他曾与肖斯塔科维奇一起演奏过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奏鸣曲》,轰动一时。 夏弗朗的大提琴演奏深受俄罗斯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的影响,讲究意境的雕饰与连贯。夏弗朗的大提琴歌唱方式是独一无二的,深沉、充满质感、到了高音区却又散射着光明与活力,为大提琴艺术世界贡献了独特的美学观念。.

查看 大提琴和丹尼尔·夏弗朗

希伯來主題序曲

希伯來主題序曲(Overture on Hebrew Themes、Увертюра на еврейские темы),作品34,是俄國作曲家浦羅哥菲夫於1919年所創作的六重奏室樂作品,其後於1934年再親自改編為管絃樂團版本,編號稱為作品34bis,並由於布拉格擔任改編版本首演的指揮。.

查看 大提琴和希伯來主題序曲

布伦登·尤里

布蘭登·尤里(Brendon Boyd Urie;)樂團Panic! at the Disco的主唱、吉他手和鋼琴手等。他也会使用手风琴、风琴、大提琴、小提琴、小号等。.

查看 大提琴和布伦登·尤里

布莱恩·泰勒

布萊恩·泰勒(Brian Tyler)是一位美國的作曲家、指揮家、音樂製作人、演奏家、樂曲改編,著名作品如《鷹眼》、《玩命關頭4》、《玩命關頭5》、《鋼鐵人3》、《雷神索爾2:黑暗世界》、《忍者龜:變種世代》和《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等。.

查看 大提琴和布莱恩·泰勒

布蘭詩歌 (奧爾夫)

《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亦譯為《博伊伦之歌》或《布朗尼之歌》,是德国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的大型合唱及管絃乐作品。內容取自同名的文學作品,是其中一首較為人所認識的二十世紀古典音樂作品,當中的開場及終曲《哦,命運》更是本曲的代表作。2009年,由英國廣播公司和其他機構所做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哦,命運》是英國近75年來最為人所認識的古典樂曲。在電視、電影及廣告中的配樂中经常出现。奥夫在创作的技法上,运用最简单的旋律素材、强烈吃重的节奏,将没有任何发展与变样的乐句大量的反反复复,在看似单调乏味的手法上,营造出源源不断的能量。.

查看 大提琴和布蘭詩歌 (奧爾夫)

布赖恩·帕特里克·卡罗尔

布赖恩·帕特里克·卡罗尔(英文:Brian Patrick Carroll,),更为人所知的是他的表演用名桶头(Buckethead)是一名多乐器手,并且擅长多种风格的音乐。他发行了65张录音室专辑,四张特别版专辑和一张EP专辑。他在超过50名艺人、乐队的专辑中都有表演,他的音乐风格以前卫金属,放克,藍調,爵士,环境音乐以及前卫音乐为主。 桶头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在演出的时候带着一个肯德基的炸鸡桶,并且在上面贴着“葬礼(FUNERAL)”的黄色贴纸。并且佩戴着一个无表情的白色面具。根据桶头本人的说法,是因为受到了电影万圣节4的启发。他一度开始佩戴纯白色的桶帽,并且不再有肯德基的商标在上面。但是后来他又换回了肯德基桶。他也经常在台上表演双截棍以及机器舞。 作为一名乐手,桶头拥有超高的吉他演奏技巧。被誉为当今最有创意的吉他手。在GuitarOne杂志上,他被投票上榜史上最快的吉他手,排列第八位。也被收录在Guitar World的“史上25个最诡异的吉他手”和“史上50名最快吉他手”名单中。.

查看 大提琴和布赖恩·帕特里克·卡罗尔

帕布罗·卡萨尔斯

帕乌·卡薩爾斯-德菲洛(Pau Casals i Defilló,),常作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西班牙大提琴家,作曲家,指揮家。 1888年,才十二歲,他考入巴塞羅那的Escuela Municipal de Música,學習大提琴,音樂理論和鋼琴。 他最重要的作品為於1936至1939期間灌錄的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作為作曲家,他主要創作宗教音樂和管弦樂。最著名的作曲作品則為El Pessebre(1960)。 在1958年他曾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查看 大提琴和帕布罗·卡萨尔斯

三重奏

在音乐中,三重奏(trio)是指使用三种不同的乐器演奏的乐曲,三人合唱的歌曲則稱為三重唱。.

查看 大提琴和三重奏

幻想交響曲

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作品14/H48)乃埃克托·柏遼茲於1830年間所作的交響曲作品。习惯上被认知的名称事实上是作品的副标题。柏辽兹为作品所起的正式名称为:“一位艺术家一生的插曲”。作曲家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倾注以狂热爱情的爱尔兰籍的莎士比亚戏剧女演员哈莉叶特·康斯坦斯·史密逊。作为标题音乐完美而明晰的范例,該作品在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當中被推崇為最重要及最具代表性的交響曲之一,時至今日仍廣受全球各地的音樂演奏會聽眾歡迎。.

查看 大提琴和幻想交響曲

乔治·珀尔

乔治·珀尔(George Perle,),美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生于新泽西州贝永,毕业于德保罗大学,曾以私人学生身份跟随克热内克学习。二战时加入过美军。1956年在纽约大学获博士学位。他的音乐创作受第二维也纳乐派影响,但并未直接照搬该乐派的十二音技法,而是自创了一套“十二音调性(twelve-tone tonality)”。他还是研究贝尔格的权威,1968年与斯特拉文斯基等人一同创办“贝尔格社团”。1986年获普利策奖。1989年至1991年任旧金山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2009年在纽约逝世。他作有多部室内乐曲,代表作有第四木管五重奏、钢琴与室内乐队《小夜曲III》、大提琴曲《希伯来旋律》等。著作包括《十二音调性》《序列音乐写作与无调性:勋伯格、贝尔格与韦伯恩音乐介绍》等。.

查看 大提琴和乔治·珀尔

亚诺什·斯塔克

亚诺什·斯塔克(Starker János,יאנוש סטארקר, ),美國籍匈牙利裔大提琴家,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雅各布音乐学院杰出教授,其演奏的著名作品包括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及柯达伊大提琴奏鸣曲等。.

查看 大提琴和亚诺什·斯塔克

交響情人夢角色列表

本內容是漫畫作品《交響情人夢》登場人物列表:.

查看 大提琴和交響情人夢角色列表

京劇現代戲

京劇現代戲,指相對於傳統京劇和新編歷史京劇(古裝京劇)的現代京劇(時裝京劇),以京劇表現和刻劃現代人的生活,服裝(行頭)、道具(砌末)都現代化,以符合現在的時代,古裝改為現代的時裝,並致力於打破流派和行當的限制,臉譜也多半改為較生活化的淡粧(自然粧)。.

查看 大提琴和京劇現代戲

库特·阿特伯格

库特·马格努斯·阿特伯格(Kurt Magnus Atterberg,),瑞典作曲家。早年业余学习大提琴和作曲,后长期在国家专利局工作,并同时任音乐评论员。阿特伯格的音乐继承了贝多芬精神,在音乐语言上主要受到勃拉姆斯,雷格和俄罗斯音乐的影响。其管弦乐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宏大的结构和丰富的配器,在瑞典音乐史上地位颇高。.

查看 大提琴和库特·阿特伯格

五度音程

五度音程,指包含五个音的音程,其中包括纯五度、增五度和减五度。 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弦與弦之間的音程為五度。.

查看 大提琴和五度音程

庄严弥撒 (贝多芬)

《D大调庄严弥撒》,作品123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19年至1823年间创作的弥撒。该作品一般被认为是贝多芬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与巴赫的《b小调弥撒》齐名;此二者都是古典音乐时期最显著的弥撒。但该作品知名度不如同时期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曲》和晚期钢琴奏鸣曲高。.

查看 大提琴和庄严弥撒 (贝多芬)

以色列人在埃及

《以色列人在埃及》(Israel in Egypt),HWV54,亦可譯作《在埃及的以色列人》,是德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韓德爾所創作的一齣神劇,創作於1738年10月,僅用了1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並配器,首演在1739年4月4日於英國倫敦皇家劇院舉行。 合唱段落在《以色列人在埃及》中成了絕對的主導,而且更在多個樂章中採用了雙合唱團的配模,這相比韓德爾其他的神劇-包括為人熟識的《彌賽亞》為多。以修訂版中全曲共39首,只有11首是涉及獨唱的曲目(第2,第39首分別由獨唱和雙合唱團演唱),雙合唱團段落更佔全曲近乎一半。歌詞的內容皆選自聖經舊約中的出埃及記及詩篇,但亦有不少評論認為一直和他合作的劇作家查理斯·詹寧斯(Charles Jennens)亦有份整理。 初稿時原設有三部份,第一部份乃取自早兩年完成的作品《加露蓮女皇喪禮歌曲》(HWV264),副題稱為「以色列人為約瑟之死的輓悼」(Lamentation of the Israelites for the death of Joseph),當中韓德爾把第2首「鍚安的人在哀悼著」改為「以色列的人在哀悼著」,可惜是由於初演後的反應不佳,後來再公演時,韓德爾把這部份刪去,原來的第二、三部份(出埃及記、摩西之歌)便成了現時的第一、二部份。 由於改動後第一首曲目已經是男高音的宣敘調,欠缺了慣常的一個器樂前奏,在1758年的重演中,韓德爾將另一劇神劇《所羅門》的序曲(亦有指再加入部份的選段)加進去,成為新的第一幕;及後亦有一些演出原用《加露蓮女皇喪禮歌曲》的前奏曲(甚至是全套作品)作為開場,這兩種處理方法現今仍然被採納為一個緩衝方法。.

查看 大提琴和以色列人在埃及

廖年賦

廖年賦(),臺灣指揮家、藝術教育工作者。 生於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州海山郡土城庄柑林碑,二戰後改為臺北縣土城鄉柑林村(今新北市土城區柑林里)。小提琴師事康謳、王沛倫及戴粹倫,鋼琴師事曾寅育,指揮師事蕭滋。於1968年獨立創辦大型私人交響樂團。2007年成立「臺北縣交響樂團」(今「新北市交響樂團」)隸屬臺北縣政府。現任「台北世紀交響樂團」創辦人、「新北市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查看 大提琴和廖年賦

廖皎含

廖皎含,台灣女鋼琴家,演出累積多達五百場以上。曾獲奇美文化基金會藝術人才培訓鋼琴組獎學金、台灣省音樂文教基金會樂壇新秀、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樂壇新秀,曾與莫斯科Musica Viva 室內樂團、古典交響樂團、市民交響樂團、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及長榮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

查看 大提琴和廖皎含

伊莫珍·希普

伊莫珍·希普(Imogen Heap) (出生名Imogen Jennifer Heap;)是英国獨立創作女歌手、作曲家及音樂監製,歐洲電音才女,另類電子音樂天后,現有一個女兒,1998年發行處女個人專輯《》,2002年至2003年間曾經和盖伊·西格斯沃思組合成獨立樂隊「」,是樂隊中的主音是及作詞人之一,2004年樂隊解散後開始製作第二張個人專輯《》,並憑著此專輯提名第49屆葛萊美獎最佳新人及最佳電視電影歌曲獎,2009年發行第三張個人專輯Ellipse,並於第52屆葛萊美獎提名最佳流行演奏及獲得最佳非古典專輯策劃獎,她是首位獲得此獎項的女性,第四張個人專輯Sparks將會在2014年8月18日正式推出。.

查看 大提琴和伊莫珍·希普

企鵝咖啡館樂團

企鵝咖啡館樂團是出身古典音樂的樂手與作曲者Simon Jeffes(英國, 1949年-1997年)為首所組成的一個樂團。只有Jeffers和共同組團的大提琴手Helen Liebmann是核心成員,其它合作的樂手則依據每一次不同的主題與樂風而更換。他們的音樂十分多元,不容易用一個特定的樂風將其歸類;但大概說來,是類似充滿活力的鄉村音樂再搭配上簡約音樂家Philip Glass的感覺。1997年Jeffes死於腦瘤。企鵝咖啡館樂團二十四年的表演生涯宣告結束。.

查看 大提琴和企鵝咖啡館樂團

张曙

張曙(),原名張恩襲,安徽歙縣人,中國知名音樂家。.

查看 大提琴和张曙

弦乐五重奏

弦乐五重奏是指有五名弦乐表演者的室內樂演出,或者此类的音乐作品。.

查看 大提琴和弦乐五重奏

弦乐四重奏

弦樂四重奏是一種音樂演奏形式,或是說一種音樂作品,由4把弦樂器負責,通常是2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

查看 大提琴和弦乐四重奏

伦纳德·霍夫斯塔特

伦纳德·李奇·霍夫斯塔特博士(Leonard Leakey Hofstadter, Ph.D,亦译为莱纳德·霍夫斯塔德)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的一个虚构角色,由约翰尼·盖尔克奇饰演。伦纳德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与同事兼好友的谢尔顿·库珀(吉姆·帕森斯饰)共住一间公寓。伦纳德和谢尔顿的角色名称来自于演员和制片人谢尔顿·伦纳德,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霍夫施塔特和利昂·库珀。 伦纳德被描述为剧集里类似“捧哏”straight man的角色。 佩妮在剧集里是伦纳德隔壁的邻居以及主要的潜在恋人。编剧围绕他和邻居佩妮纠结的两性关系写故事,这成为了剧集的主要推动力。.

查看 大提琴和伦纳德·霍夫斯塔特

弦鳴樂器

弦鳴樂器是薩克斯樂器分類法(H&S分類法)中的其中一個主要分類。所使用的編號為“3”。.

查看 大提琴和弦鳴樂器

弦樂團

弦樂團是一個主要由弦樂器家族組成的樂團,一般的西洋弦樂團使用的樂器多為弓弦樂器,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弦樂團演奏的曲目形式多元,包括弦樂曲、古典音樂、輕音樂、民俗音樂或流行音樂等等。弦樂團的組成沒有標準限制,可由室內樂團少數的12人至22人到交響樂團弦樂部的60人。.

查看 大提琴和弦樂團

弦樂器

弦樂器是指以弦振動而發出聲音的樂器之總稱。.

查看 大提琴和弦樂器

弦樂器製作師

制琴师是指专门从事弦乐器制作和修理的人。制琴师的英文Luthier,源自法语Luth,意为鲁特琴,因此英文中制琴师一词原指鲁特琴的制造者,现在泛指弦乐器制造者。 弦乐器制作师中,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拨弦乐器制琴师,另一类是弓弦乐器制造师。由于弓弦乐器需要琴弓,因此这类制琴师中也有专门的琴弓制作师。制琴师也会通过学徒制或是正规的课程来传授乐器制造的知识。.

查看 大提琴和弦樂器製作師

張凱雅

張凱雅()是台灣爵士鋼琴家、編曲家 、配樂家 與教育推廣工作者,出生於臺南。其網站「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棧」是華文世界專業之爵士樂教育網站。張凱雅也是台北市國際爵士樂教育推廣協會之總監,籌劃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營與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節。.

查看 大提琴和張凱雅

張祖誠

張祖誠(Vic Teo,),馬來西亞创作流行歌曲男歌手,出生於馬來西亞的馬六甲,;2007年發行首張EP專輯《回來》,張祖誠曾為唱片製作人、作曲人、填詞人、编曲人,並於馬來西亞、台灣、美國、香港及新加坡等地發展歌唱事業,近年多參與公益活動和歌唱比賽。.

查看 大提琴和張祖誠

張經緯

張經緯(Cheung King-Wai,),祖籍深圳,香港導演及編劇,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及2009年香港藝術發展局年度藝術家。.

查看 大提琴和張經緯

弗朗兹·施密特

弗朗兹·施密特(Franz Schmidt,),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大提琴家。生于普雷斯堡(今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早年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后在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乐团任大提琴手。1914年入维也纳音乐学院任教,1927-1931年任校长。晚年被迫与纳粹合作。其作品为后浪漫主义风格,善于运用对位法,音乐语言复杂难解。所作四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德奥交响曲传统的终结。.

查看 大提琴和弗朗兹·施密特

弗朗索瓦·杜·博瓦

弗朗索瓦·杜·博瓦(François Du Bois,出生于法国勃艮第地区卢瓦尔河畔的慈善院(La Charite sur Loire)。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马林巴琴演奏家,同时又兼有教育家、作家等多重角色。.

查看 大提琴和弗朗索瓦·杜·博瓦

弗朗西斯·阿斯顿

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Francis William Aston,),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荣誉院士。由于“借助自己发明的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以及阐明了整数法则”,他被授予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

查看 大提琴和弗朗西斯·阿斯顿

弓弦乐器

弓弦乐器,又稱擦弦樂器,在西洋乐器中主要就是管弦樂團中的提琴类,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四种。弓弦乐器一般以涂有松香的马尾琴弓来摩擦琴弦以产生音响,另外也可以用拨奏的方法来演奏。 各种弓弦乐器都可以运用分弓、连弓、跳弓、断弓、飞跃断弓、撞弓和击弓等特殊弓法来表现作曲家特殊的要求。也都可以使用弱音器来改变本来的音色。 弓弦乐器可以表现极强到极弱范围很大的力度变化,可以制造各种浓稠和稀薄的音响效果。无论是合奏还是独奏,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弓弦乐器在古今的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创作和演出中,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都日趋完美。 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又稱拉弦樂器,以各种形制的胡琴为主,如二胡、京胡、板胡等。.

查看 大提琴和弓弦乐器

低音

低音(bass)是指頻率較低的音高,或是音域在16.35-261.6 Hz(C0到C4)的音。在樂曲中,低音是和声中最低的部份。在沒有樂器伴奏的合唱中,低音是由男低音的成年男子來唱。在管弦樂團中的會由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管、低音巴松管,像低音號及低音長號等低音銅管樂器,以及定音鼓演奏。在藍草音樂、民俗音樂、洛卡比里、爵士乐等音樂中,會用低音提琴演奏低音部份。在大部份的摇滚乐、流行音乐及融合爵士樂中,低音會用電貝斯來產生。在一些二十世紀及二十一世紀的流行音樂中(例如1980年代的流行音樂或是電子舞曲),低音會用合成器產生。.

查看 大提琴和低音

低音声部

低音声部(也被称为低音声线、低音旋律)是适用于许多流行乐风格(例如爵士乐,蓝调,放克,dub、电子乐)以及传统音乐的术语,专指乐曲中的低频声部或分配给低音乐器演奏的部分。低音乐器通常涵盖节奏组乐器,常见如电贝斯、低音提琴、大提琴、大号或键盘乐器(钢琴,哈蒙德管风琴、电风琴或合成器)等。低音声部在古典乐中也有使用。 在流行乐中,低音声部经常用来演奏固定音型。“低音与其他声部不同之处在于它在承托、描绘和声进行中担当的特别作用,其作用范围可以是局部的从和弦至和弦的音乐变化,也可以是整个作品的和声组织。” 低音声部上演奏的固定音型通常凸显和弦音(比如根音、三度音、五度音),确定歌曲的调。同时,低音声部配合鼓部以及其他节奏组乐器来编绘清晰的节奏韵律。.

查看 大提琴和低音声部

低音提琴

低音提琴是西洋弦乐器中的一种,也是现代交响乐队中弦乐组中发音最低的乐器。在台灣或港澳地區別稱低音大提琴。.

查看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低胡

低胡是低音二胡的简称,1930年代開始研發,材料与結構跟二胡相同,体积較中胡大,在引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之前,用以填补国乐團中低音聲部的過渡樂器。因其音響效果不完善,而且拉奏不便,20世纪末開始式微,在民族樂團中被大提琴(或革胡)和低音提琴(低音革胡)所取代,現在仍被用潮州音樂等。 低胡有以下三种:.

查看 大提琴和低胡

你好 安妮 ~Before Green Gables

《你好 安妮 ~Before Green Gables》(又稱作《清秀佳人前傳》)為日本動畫公司製作的〈世界名作劇場〉系列第26部也是最後一部的動畫作品,改編自加拿大作家白琪·威爾遜的作品《你好 安妮》(Before Green Gables)。自2009年4月5日播至同年2009年12月27日,全39話。.

查看 大提琴和你好 安妮 ~Before Green Gables

彼德·施格勒

約翰·彼德·施格勒(Johann Peter Schickele,)是當代美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及詼諧文學作家。他除了用原名發表原創的音樂作品外,亦以藝名P.D.Q.巴赫發表一系列惡搞式的古典音樂作品。以此化名而所創作的同類型的作品已經超過一百多首。.

查看 大提琴和彼德·施格勒

何训田

何训田(汉语拼音:He Xuntian,),中国作曲家、音乐新语言开创者、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查看 大提琴和何训田

徐沛东

徐沛东(),中国作曲家,辽宁大连人,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 徐沛東1970年考入福州军区歌舞团,16岁即出任首席大提琴。1976年,徐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1979年,徐毕业后回到福州歌舞团,任作曲兼指挥,1985年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2001年出任副院长。 徐氏著有大量著名歌曲,代表作有:《亚洲雄风》、《爱我中华》、《得民心者得天下》(电视剧《雍正王朝》主题曲)、《篱笆、女人和狗》三部曲主题曲。.

查看 大提琴和徐沛东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蕭斯塔科维奇(Дмитр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Шостакович,),前苏联时期俄国作曲家。他一生大部份時間都留在蘇聯,但同時也是當年少數名氣能傳至西方世界的作曲家,被譽為是二十世紀其中一位最重要的作曲家。 蕭斯塔科维奇在蘇共政權中曾得過不少榮譽。例如他曾獲得當年蘇聯紅軍總參謀長、蘇聯元帥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的資助,可是,亦因為他曾試過與斯大林主義及官僚作風有所衝突而兩度遭蘇共譴責兩次(在1936年和1948年)他的作品亦一度被禁止演出。斯大林死後,他多次獲頒發多項國家的獎項和榮譽,也曾當過最高蘇維埃代表。 蕭斯塔科维奇的音樂作品既融合了後浪漫主義(如馬勒)和新古典主義風格(如普羅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但亦不乏二十世紀的不協調音色和創作手法,因此他的音樂作品間中受到了官方的爭議,然而他的作品,普遍仍受到歡迎和好評。.

查看 大提琴和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後搖滾

後搖滾(Post-rock)在分类上尚有争议,有些人将其看作摇滚乐的一种。后摇的一个特点是,所用乐器一般与摇滚乐相同,但节奏、和声、旋律、音色及和弦进行(Chord progression)都有别于传统摇滚。 後搖滾於1980年中期,在歐美音樂界開始被提出。在後搖滾音樂裡,許多常見的音樂產業傳統現象都被顛覆改寫,例如吉他不再是主要角色;沒有歌詞或主唱;打破傳統歌曲長度,有些樂曲甚至長達二、三十分鐘,後搖滾甚至想打破唱片工業創造一首膾炙人口單曲的願望。 后摇滚体现了很多流派的特点,比如氛围音乐、爵士乐、电子音乐和实验音乐。 后摇中人声很少见,且当有人声的时候,它也不是像传统的那样作为主旋律并且有清晰的歌词,而更像一种乐器。在后摇中,人声多为很轻柔的哼唱,不规律地分布在整首歌中。.

查看 大提琴和後搖滾

保羅·欣德米特

保羅·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又譯興德米特或欣德米特,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附近的哈瑙。他身兼多職,為作曲家、理論家、教師、中提琴家和指揮家。不論是音樂作品或是在音樂想法上,欣德米特都是近代重要的德國作曲家之一。 欣德米特是現代與史特拉汶斯基、巴爾托克等同為最具有影響力的偉大作曲家。他從小喜歡音樂,9歲開始學小提琴,12歲起師從教師黑格納(Hegner),一年後又轉到該音樂學院提琴教師中的老前輩雷布納(Adolf Rebner)門下。這位教師發現欣德米特很有音樂天賦,就為他在音樂學院爭取了一個免費生名額。 在隨後的三年中欣德米特集中精力在學習小提琴;1912年,他開始學習作曲,後來又開始學習各種樂器,最傑出的是單簧管和鋼琴,此外還有中提琴等。到1915年,欣德米特不僅在一個弦樂四重奏團中任第二小提琴手,還被法蘭克福歌劇院樂隊聘為第一小提琴手。兩年後的1917年,欣德米特應徵服役,他參加了一個團級軍樂隊,並且在那裏組織了一個弦樂四重奏團,還時常舉行非公開音樂會。戰後,欣德米特重返法蘭克福歌劇院樂團。1924年與樂團指揮的女兒結婚。 早在進音樂學院之前,欣德米特就已開始創作;而在1919年6月2日欣德米特的作品首次公演時,他已經發展了一種帶點獨特個性的風格。在這次音樂會上演奏的作品有《鋼琴五重奏》等。此後,他開始受到音樂界的注意。1921年8月,欣德米特的《弦樂四重奏》公演,這次演出奠定了他作為德國最主要的年輕作曲家的地位。此後,為使聽衆能聽到《弦樂四重奏》,欣德米特組織了"阿瑪爾-亨德密特四重奏團"到各地舉行旅行演出。 1927年,欣德米特受聘擔任柏林高等音樂學校作曲教授,於是逐漸淡出舞台,轉而致力於作曲、指揮和音樂教育,由他所組成的「阿瑪四重奏」也於1929年正式解散。在此之前,他從未擔任過教師,更沒有什麽教學經驗,但他憑著演奏與作曲的經驗,很快就適應了這項工作,在柏林高等音樂學校的教學一直延續到1955年。 欣德米特開始為電影、學校、廣播作曲,他認為音樂要使人了解其意義,重視作曲家與演奏者、聽眾、消費者之間的溝通,這樣的概念被稱為是「實用音樂(Gebrauchsmusik)」,被視為是當代藝術的一部分。所謂的「實用音樂」又稱功能音樂或是普通音樂,簡單來說就是最簡單容易演奏、甚至在任何場所皆能演奏的音樂作品,此概念更在戰後的歐美音樂社會引領風騷。 1934年,欣德米特完成重要作品「畫家馬替斯交響曲(Sinfonie Mathis der Maler)」,並於次年完成歌劇「畫家馬替斯(Mathis der Maler)」,由威廉·富特文格勒指揮,卻由於內容挑戰了當權的德國納粹,因而遭到禁演的命運。欣德米特因此離開德國,前往土耳其繼續為當地的音樂教育效力。 欣德米特自1937年起連續三年到美國巡迴演出,並於1940年決定在文化包容力大的美國定居。他先在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音樂院」任教,不久後轉任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擔任作曲教授,1942年被任命為該校校長,同時他的演奏能力似乎有所衰竭,已很少從事演奏活動。 在這執教期間,他寫出了不少作品,主要有《降E調交響曲》(1940年)、序曲《丘比特與普賽克》(1943年)、《韋伯主題交響變形曲》(1943年)、供鋼琴和弦樂隊演奏的《四種氣質》(1944年)、《寧靜》交響曲(1946年)、《世界的和諧》交響曲(1951年)等,還為他擅長的樂器---大提琴、鋼琴、單簧管、法國號寫了協奏曲。在美期間,除了演奏家與指揮家的身分之外,欣德米特也是位專業的音樂教育家,他的音樂理論著作,至今仍是音樂教育的重要教材。他完成許多音樂作品及音樂教育、作曲理論專書,例如,1949年至1950年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時所用的講稿,便匯集成「作曲家的天地(A Composer’s World)」正式發表。 1946年欣德米特入美國籍。次年他訪問了歐洲,並在這歐洲舉行講座、指揮樂團。他也接到了許多來自德國(包括法蘭克福音樂學院等)的聘請,但他都沒有接受。1951年他接受了蘇黎世大學的聘請,同時在大西洋兩岸穿梭教學。1953年起定居瑞士,居住在沃韋附近。 1957年戰後他重返歐洲,定居於瑞士蘇黎世,並完成了「世界大同交響曲(Sinfonie, Die Harmonie der Welt) 」與歌劇「世界大同」(1957)。1963年完成了「彌撒曲(Messes)」之後,這位二十世紀集作曲家、演奏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於一身的音樂大師,於12月28日逝世於家鄉德國法蘭克福。.

查看 大提琴和保羅·欣德米特

快樂、哀愁和中庸

《快樂、哀愁和中庸》(L'Allegro, il Penseroso ed il Moderato),HWV55,是德國作曲家韓德爾於1740年完成的合唱劇樂。在韓德爾全集中,本曲被修入於神劇類別,但是全套作品卻沒有任何和聖經內容相關的題裁或經文。反而歌詞則完全取材自英國大文豪米爾頓的兩首於1641年所創作的長篇「雙子」田園詩《》(L'Allegro)和《》(Il Penseroso,亦可譯為「憂鬱的人」),因此後世亦稱本曲為一首田園式頌歌(Pastoral Ode)。 相比《彌賽亞》、《猶大·瑪加伯》及《耶弗他》等神劇,《快樂、哀愁和中庸》本來屬韓德爾毫不顯眼的作品,但自從1988年,美國舞蹈家馬克·莫理斯及他的「馬克·莫理斯舞蹈團」以本曲創作舞劇並一炮而紅,樂曲也在短時間內令不少音樂及舞蹈愛好者所認識。.

查看 大提琴和快樂、哀愁和中庸

心灵独奏

《心灵独奏》(The Soloist),是2009年由乔·莱特执导的一部美国剧情片。主演是杰米·福克斯和-zh-cn:小罗伯特·唐尼; zh-tw:小勞勃·道尼; zh-hk:羅拔·唐尼;-。该影片于2009年4月24日在电影院上演,影片DVD和蓝光DVD于同年8月5日发行。 该影片来源于音乐家纳撒尼尔·埃尔斯的真实故事,剧本由苏珊娜·格兰特根据斯蒂夫·洛佩兹的书《独奏者》改编而成。影片中,福克斯饰演的埃尔斯是一位大提琴神童,因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而成为了无家可归的人,而唐尼饰演的洛佩兹是一位《洛杉矶时报》的专栏作家,某天发现了埃尔斯并把他的事迹写在了报纸上。.

查看 大提琴和心灵独奏

圖翁內拉的天鵝

《圖翁內拉的天鵝》,作品22第2號,(The Swan of Tuonela,Tuonelan joutsen,華語區域亦有譯作《黄泉的天鵝》),是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的交響作品,是他於1896年創作的管絃樂組曲《》中的第2首,當中英國管在樂曲中擔當近乎獨奏的位置,令這樂曲得以經常獨立於組曲之外而作單獨的演奏。.

查看 大提琴和圖翁內拉的天鵝

國家交響樂團 (台灣)

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NSO;別名:台灣愛樂、國家樂團、Taiwan Philharmonic)為中華民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附設演藝團隊。在海外,以「台灣愛樂」為名而為人熟知。.

查看 大提琴和國家交響樂團 (台灣)

國王學校 (巴拉馬打)

国王学校(The King's School,或譯英皇學校)是澳大利亞一所私立的走读兼寄宿制圣公会男子学校,坐落于澳大利亚新南威爾士州悉尼西部的巴拉馬打市,占地148公顷。学校创立于1831年,是澳洲最老的私立学校。 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級,学校共有约3000名学生,同时约有430名五年级至十二年级的寄宿生,使其成为澳洲最大的寄宿学校之一。 在2010年,《世纪报》报道,根據校友中所获得澳大利亚勋章的人数,国王学校在澳大利亚的学校中排名第七。.

查看 大提琴和國王學校 (巴拉馬打)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簡稱:國台交,英文縮寫:NTSO)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管弦樂團。1945年在台灣臺北成立,1999年8月因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文化部)而更為現在名稱。.

查看 大提琴和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利珀爾·佩雪克

利珀爾·佩雪克(Libor Pešek;)是一位捷克指揮家,出生於布拉格。 在布拉格音樂藝術學院就讀時,佩雪克學習了鋼琴、大提琴、長號,並在Václav Smetáček、Karel Ančerl以及Václav Neumann等捷克指揮大師門下鑽研指揮。 起初,佩雪克帶領了一個搖擺樂團,並在當中吹奏爵士長號。 但在1958到1964年任職皮爾森與布拉格的歌劇院後,他在布拉格組成了一個室內樂團。 70年代,佩雪克任職於帕爾杜比采、呂伐登以及 恩斯赫德的樂團。1981到1982年間,佩雪克出任斯洛伐克愛樂的首席指揮,並且從1982到1990年間擔任捷克愛樂的常任指揮。1987到1997年,佩雪克是英國皇家利物浦愛樂管絃樂團的首席指揮。 佩雪克認為,當指揮家尊重音樂家們並且給予他們適當的創作自由時,那麼指揮家可以在音色或是可聞知的演奏藝術上信任管弦樂團的精神。事實上,佩雪克和他定期指揮的樂團樂團們創造了極為優異的音色。對此,部分評論者認為,他的處理讓音樂失去了戲劇性和活力。 佩雪克的主要錄音,絕大部分集中在捷克音樂上。他和皇家利物浦愛樂在維京唱片錄製了德佛札克的交響曲全集和管弦樂作品。此外,他還在80年代與90年代分別和捷克愛樂以及皇家利物浦愛樂錄製了蘇克的部分作品,這些錄音由Supraphon和維京唱片出版。較不知名的作曲家維捷斯拉夫·諾瓦克也由於佩雪克一系列的錄音而開始受到注目。.

查看 大提琴和利珀爾·佩雪克

刺蝟上樹樂團

刺蝟上樹樂團(Porcupine Tree)是一支由 Steven Wilson 成立,來自英國赫特福德郡赫默爾亨普斯特德,曾獲葛萊美獎提名的前衛搖滾樂團。他們的音樂結合了搖滾、迷幻和重金屬。 在90年代,樂團曲風主要以迷幻搖滾為主,然而他們還融入了電子音樂,從 Trance 到 krautrock 及氛圍音樂,原因是由於 Steven Wilson 和 Richard Barbieri 對於70年代初期由橘夢樂園、Neu! 和 Can 等樂團為代表的 Kosmische Musik 的熱愛 ,近年曲風則較為接近金屬樂。 為了現場表演,樂團使用了銀幕去展示每首歌不同的影像。這項視覺元素第一次出現是在《In Absentia》巡迴演唱會上,此時樂團開始與丹麥攝影師和電影導演 Lasse Hoile 合作,他的工作是為樂團創作出一個獨特的形象。 儘管他們在歐洲和美國分別與 Roadrunner Records 和 Atlantic Records 簽約,樂團依然擁有專屬的唱片廠牌 Transmission,用來發行一些獨立作品和專輯的特別限定版。樂團在 Burning Shed 有官方線上商店,現在官方網路批發則為 Peaceville Records 和 Kscope(同屬於 Snapper Music)。.

查看 大提琴和刺蝟上樹樂團

分島花音

分島花音(わけしま かのん,1988年6月28日-),日本女藝人,Mana(原Malice Mizer、現Moi dix Mois的吉他手)發掘的女歌手。跟Mana的黑哥德蘿莉不同,花音走的是相反路線的甜美蘿莉(Sweet lolita),一邊拉著大提琴,一邊唱歌,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查看 大提琴和分島花音

周杰倫

周杰倫(Jay Chou;)臺灣的流行歌曲男歌手、音樂家、唱片製片人、演員、導演、電競團隊隊長兼老闆、服飾品牌老闆。 在2000年,周杰倫發行了他的首張專輯《Jay》,從屬於唱片公司阿爾發音樂。從此以後,他的音樂獲得了遍及亞洲的榮譽,尤其在臺灣、中國大陸、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韓國、日本和西方國家——例如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亞洲群體中。他賣出了超過3000萬張專輯並獲得了許多針對他的音樂工作的獎項。周杰倫在工作與他的專輯時也為其他藝術家寫歌。在2003年,他是《時代》雜誌(亞洲版)的封面故事,被稱為亞洲流行音樂的新天王,作為對他對流行文化的影響的認可。他其後開展了六個世界巡演,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對超過1000萬人表演。 周杰倫在電影《頭文字D》(2005)中開始了他的表演事業;他從此涉足許多其他的電影專案。周杰倫也管理他自己的唱片和經紀公司杰威爾音樂。在2016年,他重新進入了好萊塢,在電影《出神入化2》中扮演小李。.

查看 大提琴和周杰倫

傑克·布魯斯

約翰·西蒙·阿舍·"傑克"·布魯斯(John Symon Asher "Jack" Bruce,),藝名傑克·布魯斯(Jack Bruce)是蘇格蘭的音樂家,歌手和詞曲作者,主要因為他是最早的超級樂團,奶油樂團的貝斯手兼歌手而聞名,另二位成員為吉他手兼歌手艾瑞克·克萊普頓和鼓手金格·貝克。2011年3月,《滾石雜誌》讀者選擇他為有史以來最偉大低音吉他手第八位。“大多數音樂家如果與艾瑞克·克萊普頓和金格·貝克結成樂團,他們將很難被發現自己突出的演奏部分,”該雜誌當時表示,“但傑克·布魯斯在低音方面非常有天賦,他很輕鬆做到了。” 布魯斯保持了幾十年的獨奏生涯,並在多個音樂組合中演奏。雖然首先被認可為主唱,貝斯手和詞曲作者,但他也演奏了低音提琴,口琴,鋼琴,大提琴和吉他。他被訓練成一位古典大提琴手,並認為自己是一位爵士音樂家,儘管他的作品和錄音作品的大部分目錄都傾向於搖滾和藍調。.

查看 大提琴和傑克·布魯斯

唯有妳

《唯有妳》(I Run to You)是美国乡村音乐团体怀旧女郎錄製的一首歌曲,于2009年1月发行。2009年11月11日,该歌曲获得了當年乡村音乐协会单曲奖。.

查看 大提琴和唯有妳

再续前缘 (黛咪·洛瓦托专辑)

《再续前缘》("Here We Go Again")是美国歌手黛咪·洛瓦托的第2张录音室专辑。专辑由于2009年7月21日发售。与黛咪发售于2008年的上一张专辑《勿忘我》不同,黛咪这次未与乔纳斯兄弟合作(不计入追加曲目的话)。黛咪还与“The Academy Is...”乐队主唱William Beckett一起写了一首歌讲述自己与亲生父亲的紧张关系,但在发售前不久又取消了收录这首歌的打算。这首歌后又出现在她发售于2011年的第3张专辑《坚固柔情》中。 《再续前缘》以流行摇滚和风格为主,夹带有一些R&B和流行电音元素。黛咪希望这张专辑在风格上能比上一张专辑减弱一些摇滚,增加一些圆润,并能在曲调和歌词的创作上迈向成熟。.

查看 大提琴和再续前缘 (黛咪·洛瓦托专辑)

全日本吹奏樂大賽

全日本管樂大賽(日文:全日本吹奏楽コンクール,英文:All-Japan Band Competition)是日本一個以業餘管樂團為對象、每年舉行的音樂比賽,由全日本管樂聯盟與朝日新聞社共同主辦,為當今日本管樂界最大規模的賽事。大賽分為初中組、高中組、大學組及職場・一般組四個組別。每支管樂團要演奏一首指定曲(日文:課題曲)和一首自選曲(日文:自由曲)。奬項分金奬、銀奬、銅奬。 每年的課題曲有四至五首,過去曾邀請團伊玖磨、木下牧子、三善晃、間宮芳生、大栗裕、小山清茂、兼田敏、保科洋、和田薫等日本一線作曲家創作課題曲。.

查看 大提琴和全日本吹奏樂大賽

八度

八度(Octave,亦稱為Perfect octave)是音程的一種,它的組成是由2個相同音名但來自不同音域所組成。兩音的距離為12個半音,而頻率的比例是2:1,換而言之,較高音的頻率為較低音的兩倍。而這個比例,不論是運用平分律、純律或是畢氏音程都是相同的。 在古代中國音樂理論中,八度譜記稱為均。 純八度是和聲學中第二簡單的音程關係(最簡單的是純一度)。亦被喻為是「音樂上最常用的音程」 在泛音列中,第1音和第2音的音程關係便是純八度。純八度音程往往給人一種非常舒暢的感覺,這和兩音的頻率重疊有關係,由於兩者成倍數關係,因此其正弦波的疊加波型並不會出現不協調音程中起伏不平的波段,反而能達至互補的作用,因而製造出一份和諧感。又因人耳在聽到純八度和聲時,會有將兩個音當成同一個音的傾向,因此,這樣的關係又可被稱為等價八度(octave equivalence)。另一方面,又由於音程所產生的共鳴感,令聽者感覺以八度音程行進的旋律,音色會比單旋律的彈奏更為豐富。.

查看 大提琴和八度

共和世代

共和世代(OneRepublic)是一支美国摇滚乐队, 於2003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泉成立。2007年由提姆巴蘭混音製作的首張單曲——《道歉》(Apologize),在告示牌排行榜Top 5停留了五周,並晉升至亞軍的位置。在2007年底發行了首張專輯——《勇敢夢》,在美國也已賣出金唱片的成績,2016在環球音樂旗下Interscope廠牌發行最新專輯《Oh My My》。.

查看 大提琴和共和世代

克里斯·艾倫

克里斯托弗·尼爾·「克里斯」·艾倫(Kristopher Neil "Kris" Allen,),來自阿肯色州康韋郡。他是來自路易斯維爾海選的美國偶像第八季參賽者。在美國時間2009年5月20日,他成為了第八季的《美國偶像》勝出者。除了作為一名創作歌手外,克里斯還懂得多種樂器,包括十三歲自學結他、鋼琴、大提琴和烏克麗麗。2007年,他自行發行了一張專輯《Brand New Shoes》。 2009年正式發行首張同名專輯《Kris Allen》。.

查看 大提琴和克里斯·艾倫

克雷莫納

克雷莫納(Cremona )是意大利北部伦巴第政区中的一个城市。克雷莫納是小提琴發源地之一 ,聚集了許多優秀的製琴師,並出產全世界最優良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當地出產的葡萄可用來生產葡萄籽油。.

查看 大提琴和克雷莫納

克雷莫纳传统小提琴制作工艺

克雷莫纳传统小提琴制作工艺是意大利克雷莫納的古代手工藝品,自16世紀以来,製作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等弓弦乐器。 「克雷莫纳传统小提琴制作工艺」(義大利官方稱为Saperi e saper fare liutario della tradizione cremonese)於2012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七屆會議期間被教科文組織宣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查看 大提琴和克雷莫纳传统小提琴制作工艺

勇敢夢

《勇敢夢》(Dreaming Out Loud),是美国摇滚乐队一体共和的首张录音室专辑。制作人为,其中两首歌由瑞安·特德 制作,混音工程师为乔·祖克。专辑发行于2007年11月20日,目前已被美国唱片业协会等唱片业协会认证为金唱片。.

查看 大提琴和勇敢夢

動物狂歡節

動物狂歡節(法文:Le carnaval des animaux)是法國作曲家卡米爾·聖桑所作的一系列室內樂組曲,由十四首小品組成。以各種樂器生動地描寫許多動物而聞名 。.

查看 大提琴和動物狂歡節

四重奏 (日本電視劇)

,2017年1月起於日本TBS電視台火10時段(22:00 - 22:54,JST)播出的電視連續劇,由松隆子主演。此劇由《2個媽媽》、《Woman》、《離婚萬歲》等劇的知名編劇坂元裕二執筆編寫;亦是松隆子繼《命運之人》後,睽違五年再度演出連續劇。台灣由KKTV首播日隔天同步播出,公視3台同年11月24日起電視播出。 本劇標語為「30世代。無論戀愛還是人生,都無法盡如人意……」。.

查看 大提琴和四重奏 (日本電視劇)

Between Today and Tomorrow

《Between Today and Tomorrow》(Between Today and Tomorrow)是日本音樂家椎名林檎和管弦家合作的器樂曲,於2012年1月7日開始提供數位下載。在跨業合作部分,這首歌曲同時也是芭蕾舞舞者紀錄片-《今日和明日之間》的主題曲。.

查看 大提琴和Between Today and Tomorrow

C大調迴旋曲 (莫扎特)

C大調小提琴與樂隊迴旋曲,K373,是莫扎特創作的音樂作品,1781年4月2日於維也納完成。此曲同樣是為一直演奏莫扎特小提琴作品的小提琴家布魯勒堤(Antonio Brunetti)而寫的,而6日後的首演,羅馬帝國的科羅雷多皇子(:de:Rudolph Joseph von Colloredo)亦是座上客之一。 有別於K261和K269的替換性質,現時學者對莫扎特為何創作這首樂曲的動機仍未完全掌握,特別是莫扎特於1775年一口氣創作多首小提琴協奏曲後,便再沒有為獨奏小提琴寫過任何交響作品。而樂曲為C大調,亦與同時間的小提琴作品並不吻合,曾經有人猜想可能是一首已放棄或銷毀的作品一部份,但同樣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論點。.

查看 大提琴和C大調迴旋曲 (莫扎特)

COLORS (单曲)

《COLORS》為宇多田光的第12張日文單曲,於2003年1月29日發行。.

查看 大提琴和COLORS (单曲)

皇家煙火

《皇家煙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作品編號:HWV 351)是巴洛克時期英國德裔音樂家韓德爾受英王喬治二世委託、而創作於1749年的組曲,也是其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該作品是替一場慶祝174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結束和第二亞琛和約的簽訂、預計於該年4月27日在倫敦綠園舉辦的煙火典禮所寫。.

查看 大提琴和皇家煙火

石之海

JoJo的奇妙冒險 第六部 石之海(ジョジョの奇妙な冒険 Part6 ストーンオーシャン)為日本漫畫家荒木飛呂彥所著的日本漫畫《JoJo的奇妙冒險》的第六部,自2000年起至2003年止在《週刊少年Jump》連載,收錄於單行本64集至80集之中。這是《JoJo的奇妙冒險》系列中首次、也是目前唯一以女性做為主角的作品。.

查看 大提琴和石之海

王安憶

王安憶(),中国当代女作家。她被視為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於中國文壇的“知青文學”、“尋根文學”等文學創作類型的代表性作家,2000年以《長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其许多作品被译成英、德、荷、法、捷、日、韩、希伯來文等多种文字,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广泛声誉的华语作家。.

查看 大提琴和王安憶

王西麟

王西麟(),中国作曲家。.

查看 大提琴和王西麟

王清松

王清松,台灣歌仔戲鼓師,拜陳維清、邱火榮等先生習打鼓(以鼓領導戲曲樂隊,又叫做司鼓)藝術,曾在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現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歌仔戲科與戲曲音樂科兼任教師,教台灣歌仔戲打鼓藝術,著有《歌仔戲曲調鑼鼓運用》(與學生呂冠儀合著,2000年)等書。 王清松出身很艱苦,從小(13歲起)在歌仔戲的戲班(劇團)裡習藝,他曾向自己的學生呂冠儀回憶:所有鑼鼓點子都靠暗記,在先生(意思是老師)面前和戲班裡不能打鼓,只能拿鐵筷子到外面敲打硬幣練習,慢慢地先生認可了才有機會打鼓。 師承是陳維清和邱火榮的他,培養出莊步超、黃建銘、陳申南等許多學生。 他是已故歌仔戲樂師洪堯進的女婿。.

查看 大提琴和王清松

碇真嗣

碇真嗣(碇 シンジ;又譯碇真治)是日本動畫《新世纪福音战士》的主角。他是第三位合格駕駛員(故事中稱為適任者),也是EVA初號機的駕駛員,也是NERV司令官碇源堂與碇唯的獨生子。.

查看 大提琴和碇真嗣

神韵艺术团

韻藝術團成立於2006年,總部設於美國紐約。神韻的宗旨是復興五千年神傳文化,2018年有五個團同時在世界各地開始巡迴演出,每一年的演出都有一套全新的節目,配合全新的音樂、服裝、動態天幕和歌唱曲目。2006年獲《Billboard》雜誌評選為全美七大優秀大型舞台劇。 《紐約時報》2010年〈一夜看盡五千年中華傳統音樂與舞蹈〉報導,指神韵每年在全世界逾100個主要城市巡演(至今未能前往中國大陸演出,主要原因是該團體與“法輪功”有密切關聯),在2007年首演季,觀眾只有二十萬;在2010年演出季,觀眾已超過一百萬。每個分團除了有知名的舞蹈家和音樂家外,有獨立的樂隊、編舞、作曲家、主持人、服裝設計師、舞台設計師、天幕和電腦藝術家約100人,均受受過傳統的文化培訓。常獲世界各地藝術大師的五星級評價,被稱「奇蹟再現」。.

查看 大提琴和神韵艺术团

神通小偵探

是日本一部以少年侦探推理情节为主题的漫画與電視劇作品,原作者為漫畫家加藤元浩。 漫畫從1997年至2009年在《月刊少年Magazine》的隔月增刊《Magazine GREAT》上連載。目前則在隔月增刊《Magazine +》上連載。 中文版書名為神通小偵探,由東立出版社自1999年開始代理發行。該作品於2009年推出真人版電視劇。 在Magazine +休刊後,49、50兩冊以單行本形式直接出版,之後本作改到2015年4月20日創刊的《少年Magazine R》上繼續連載,並更名為《Q.E.D.

查看 大提琴和神通小偵探

第101號交響曲 (海頓)

海顿第101号交响曲(D大调第101号交响曲,Symphony No.101 in D Major)是约瑟夫·海顿十二首伦敦交响曲中的第九首,创作于1793~1794年。因為第二樂章低音部的伴奏,充滿著規則的八分音符節奏,有如時鐘的「滴答」聲,因此又有「時鐘交響曲」的别名。.

查看 大提琴和第101號交響曲 (海頓)

第102號交響曲 (海頓)

降B大调第102号交响曲(Symphony No.

查看 大提琴和第102號交響曲 (海頓)

第103號交響曲 (海頓)

降E大调第103号交响曲(Symphony No.103 in E flat Major)是约瑟夫·海顿十二首伦敦交响曲的第十一首,作于1794年末到1795年。因为第一乐章开始时独特的定音鼓滚奏,而得名“擂鼓”,或“鼓声”。.

查看 大提琴和第103號交響曲 (海頓)

第104號交響曲 (海頓)

海頓第104號交響曲(D大调第104號交響曲,Symphony No.104 in D Major),完成于1795年,1795年5月4日首演,是海頓的倫敦交響曲系列中的最後一首,也就是第十二首。除了倫敦這個名字外,還有所羅門的稱呼。但是多以倫敦之名最為熟悉。此曲在首演後即刻獲得成功的迴響,當時有評論這麼寫「全曲充斥了豐富與飽滿的感覺,這首交響曲的成功已超越了其它的作品」。.

查看 大提琴和第104號交響曲 (海頓)

第10號交響曲 (馬勒)

十號交響曲作於1910年至1911年,亦是古斯塔夫·馬勒之最後作品。因馬勒本人於創作該交響曲期間逝世,因此被視為「未完成的交響曲」。.

查看 大提琴和第10號交響曲 (馬勒)

第10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e小調第10號交響曲,作品93,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53年7月至11月期間。12月17日由列寧格勒愛樂樂團在穆拉文斯基的指揮下作首演。這首作品和上一首交響曲已經是相距八年時間,而它亦與《第5號交響曲》一樣,是作曲家最常演奏的交響曲之一。就連甚少演繹現代作品的著名指揮家卡拉揚,也在1969年到訪蘇聯時,指揮了這首作品。.

查看 大提琴和第10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11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g小调第11號交响曲,作品103,是俄國作曲家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57年,作曲家以此樂曲題紀念1905年1月22日(即俄曆1月9日)在聖彼得堡發生的「血腥星期日」事件,因此本曲亦附有標題,稱作「1905年」。當日數以萬計的聖彼堡的工人發動遊行,要求沙皇改革,但最後卻導致軍隊武裝鎮壓,射殺示威者的收場。 樂曲於1957年10月30日由拉克林帶領蘇聯國家交響樂團作首演。並得到了成功。MacDonald, 214.

查看 大提琴和第11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12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d小调第12號交响曲,作品112,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61年,作曲家將樂曲題獻給已故的蘇聯的第一位領導人列寧。樂曲於10月1日在列寧格勒首演,由列寧格勒愛樂樂團演奏。和以往幾首蕭氏的首演作品一樣,負責指揮的同樣是穆拉文斯基。可是,這首交響曲亦成為蕭士達高維契和穆拉文斯基的最後一次合作,前者於翌年創作了題裁敏感的《第13號交響曲》,穆拉文斯基拒絕擔任首演指揮,雙方的關係自此起便告終。.

查看 大提琴和第12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13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降b小調第13號交響曲,作品113,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完成於1962年,同年12月18日由莫斯科交響樂團、指揮基里爾·康德拉辛(Kirill Kondrashin)、男低音格諾密斯基(Vitali Gromadsky)及來自共和國合唱團(the Republican State)和格涅斯辛國立音樂學院合唱團(Gnessin Institute Choirs)的男低音聲部作首演。 作曲家以娘子谷大屠殺事件為題裁,並選取俄國詩人葉甫根尼·葉夫圖申科於1961年為巴比雅爾所創作的詩篇作為交響曲的歌詞部份。因此這首交響曲亦冠以標題為「巴比雅爾」。.

查看 大提琴和第13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14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14號交響曲,作品135,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完成於1969年,這是一首充滿陰暗色彩的作品。作品是獻給晚年時期才認識,並成為好朋友的英國作曲家布烈頓。布烈頓亦於1970年為這首曲作英國首演。 雖然不少音樂評論將這首交響曲和他7年前所寫成的的《第13號交響曲》視為同一組作品(因為兩首交響曲都用上人聲),但《第14號交響曲》不單和《第13號交響曲》是完全不同風格,甚至相比蕭士達高維契其他所有交響曲,《第14號交響曲》都有很多獨特之處。 首先,《第14號交響曲》是唯一一首不註明調性的交響曲,就連及後調性完全不明顯的《第15號交響曲》亦冠以「A大調」之名時,《第14號交響曲》刻意不註明調性這個點子已經奏效。其次,本交響共包涵11個樂章,是眾交響曲之冠;而配器和所需人數卻是最少的。全曲只需要24名樂手:19名絃樂手、3名敲擊樂手和2名獨唱。規模上和一般室樂團的規模相近。最後,與其說這一首是交響曲,或者稱它為一套「聯篇歌曲」作品可能更為合適(就像馬勒的《大地之歌》及幾套管絃樂聯篇歌曲集般)。每個樂章均配合一首詩篇,共11首,選自4位不同的作家。大部份的詩篇都是環繞「死亡」這主題(特別是早逝和非正常去世的題裁)。所有詩篇都是以俄語寫成,但由於洛爾卡是西班牙人,阿波利奈爾是法國人,里爾克則是德國人,因此本樂曲共有三個演繹版本:一個是全俄語版本,一個是全德語版本,另外一個則是因應作者的國籍而使用相關的語言版本。.

查看 大提琴和第14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15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A大調第15號交響曲,作品141,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作品。於1971年夏季在列賓(Repino)創作,前後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便完成,是作曲家最後一首完成的交響曲。1972年1月8日於莫斯科作首演,由其兒子馬克森(Maxim Shostakovich)指揮,莫斯科電台及電視台交響樂團演出。 這首交響曲和上一首交響曲 (第14號) 相隔超過兩年,題栽上既脫離了第11,12號交響曲那份歌頌蘇聯社會主義的樣板音樂,亦不再如第13,14號交響曲般加入了人聲;反而和另一位蘇聯時期的作曲家浦羅歌菲夫,同樣是最後一首交響曲的《升c小調第7號交響曲》一樣,走簡單、寧靜、純樸的風格。 然而,第15號交響曲也繼承了第14號交響曲的創作模式,室樂的味道很濃烈,大部份時間都只由少量樂手去演繹。在每個樂章中,動用樂隊內所有樂手演奏的部份,往往只有十數個小節,這成為了其中一個特色(例如第1樂章,全體演奏只有在排練編號31前後共10小節)。另一方面,樂隊編制和先前的《第9號交響曲》幾乎相同;都是以短笛加上雙木管制;銅管樂器則以浪漫時期的編制,以4支圓號,2支小號,3支長號及1支大號所組成;絃樂組則只使用基本的五部;但是敲擊樂部卻是大大的擴充,所需的種類亦非常多,第4樂章的結尾是更是由一段由大量敲擊樂器所配合而成的節奏組合,最少需要5名敲擊樂手(若確保準確性,連同定音鼓手共使用8位樂手則最為合適)。.

查看 大提琴和第15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1号交响曲 (勃拉姆斯)

《C小调第1號交响曲》,作品68,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由于该作品的风格与贝多芬交响曲类似,因而被彪罗称为“贝多芬第十”。该作品的创作至少花了14年,而勃拉姆斯自称从草稿到最终完结长达21年。.

查看 大提琴和第1号交响曲 (勃拉姆斯)

第1小提琴协奏曲 (布鲁赫)

克斯·布鲁赫的《G小調第1號協奏曲》,作品26,是一首相當具知名度的小提琴協奏曲。它不只是布魯赫最有名的作品,亦是音樂會中較常被演奏的小提琴曲目之一。.

查看 大提琴和第1小提琴协奏曲 (布鲁赫)

第1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

降b小調第1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Концерт для фортепиано с оркестром № 1 (Чайковский)),作品23,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管絃樂作品。創作於1874至75年,题献给德国钢琴家兼指挥家汉斯·冯·彪罗。.

查看 大提琴和第1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

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

《降B大調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K207,是莫扎特創作的音樂作品,1773年於薩爾茨堡完成。當時他只有17歲。他所寫的小提琴協奏曲和相關的單樂章作品,都是為小提琴家布魯勒堤(Antonio Brunetti)而寫的,不過莫扎特私底下對他卻不太有好感。 本曲一直以來都被誤以為和其餘四首小提琴協奏曲於1775年創作,後來經過筆跡專家 Wolfgang Plath 和紙張及水印專家 Alan Tyson 的檢測,證實此曲和其他小提琴協奏曲並不屬於同時期作品。而手稿上所寫的日期,亦證實應是1773年4月14日而非1775年4月14日。 此外,在音樂風格上本曲亦和後期的四首小提琴協奏曲不同。本曲較重奧地利風格,小提琴顯現一種優雅、微妙而帶魅力的旋律表達,反而另外四首則充滿法國嘉蘭特音樂風格,小提琴獨奏的技術性和炫耀性亦較強烈。 第1號至第4號的樂譜手稿,現存均存於波蘭克拉科夫內。.

查看 大提琴和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

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 (蕭士達高維契)

《a小調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77,是俄國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契作創作的作品。創作於1947年至48年,是他6首協奏曲中編制最大的一首,作品是題獻給小提琴家歐伊斯特拉赫(經常被誤譯為歐伊斯特拉夫),可惜時當作品寫成時,蕭斯塔科維契遭到第二次讉責,他的作品被禁止演出;八年後,即1955年10月29日,才在列寧格勒愛樂大廳進行首演,由歐伊斯特拉赫親自擔任獨奏,穆拉汶斯基帶領的列寧格勒愛樂管弦樂團擔任協奏。.

查看 大提琴和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 (蕭士達高維契)

第1號交響曲 (布萊恩)

《d小調第1號交響曲》是英國二十世紀作曲家布萊恩的作品,又稱為「哥特(Gothic)」。創作於1919年至1927年。這首作品的長度及所需的演出人數,於1974年曾被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列為演奏時間最長和所需人數最多的交響曲。縱使現時已有其他作曲家所寫的交響曲,長度和演奏時間都比本曲為長,不過若只論曾作公開演奏及被灌錄成唱片的話,仍以本曲為紀錄保持者。 全首交響曲由兩部份組成,而每部份則再分成三個樂章(即全曲共有六個樂章)。第一部份為純樂器演奏,時間約為40分鐘;第二部份則加入聲樂,演奏時間超過一小時。總演奏時間約為115分鐘。樂譜於1932年由位於萊比錫的 Cranz 出版社發行,1976年再由United Music Publishers重印成袖珍總譜。不過兩者的錯誤卻非常多,另外亦沿用舊的編號,把本交響曲稱為第2號交響曲(作曲家於1967年把自己的交響曲重新編號,《哥特交響曲》被編為第1號)。 值得一提是,1928年作曲家以本樂曲參加當年由Columbia唱片公司所舉辦,為紀念舒伯特逝世100周年的作曲比賽,在英國賽區得到第二名,獲得了50英磅的獎金;並獲推薦到維也納作總評(決賽的評判包括了卡爾·尼爾森和格拉祖諾夫等人),但最終得獎作品則為庫特·阿特伯格的第6號交響曲。 作曲家將此曲獻給德國作曲家理察·史特勞斯。.

查看 大提琴和第1號交響曲 (布萊恩)

第1號交響曲 (馬勒)

《D大調第一交响曲》,是古斯塔夫·马勒的第一部交响曲作品。该作品创作于1884年到1888年之间,最初的版本被命名为“巨人”交响诗。该作品在1889年在布达佩斯首演,反响不佳,但现在已名列马勒最受欢迎的作品。首演時所發表的曲目,並不是交響曲,而是兩篇交響詩。原來的詳細曲目一直被沿用到1892年後,才標以簡單的標題“巨人”(或“泰坦”)。.

查看 大提琴和第1號交響曲 (馬勒)

第1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f小調第1號交響曲,作品10,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24年至1925年,並於1926年5月12日於列寧格勒首演,由梅高(Nikolai Malko)帶領列寧格勒交響樂團作演出。.

查看 大提琴和第1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1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g小調第1號交響曲,作品13,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創作於1866年3月至1868年初。標題為「冬之夢」(Зимние грёзы),是作曲家親自題上的。首演在俄曆1868年2月3日(公曆1868年2月15日)於莫斯科舉行。指揮為尼古萊·魯賓斯坦。 這是柴可夫斯基剛當上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時的創作,經歷了大約兩年才完成。據他的弟弟莫迪斯(Modest)形容,柴可夫斯基創作這首交響曲是他最痛苦的時期。 由於首演後的反應只屬一般,柴可夫所基並沒有立即把樂譜交予發行商印刷,而是擱在一邊,直至1875年,親自修訂後才交予出版。目前演出的版本都是1875年修訂後的版本。.

查看 大提琴和第1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第1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

D大調第1號交響曲,作品25,是俄國作曲家浦羅哥菲夫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16年至1917年期間。首演於1918年4月21日在列寧格勒(當時稱為"彼得格勒")舉行。由作曲家親自指揮。 作曲家亦替交響曲加上了標題,稱為「古典」。這是由於浦羅哥菲夫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時,他的指揮課老師切列普寧(Nikolai Tcherepnin)往往都要求學生以海頓的作品作為實習,他於是運用在假期時間,嘗試模仿海頓的交響曲,在和聲、對位和結構上都沿用海頓時期的創作風格,但在音域或和絃的選用上,則以當時的概念,去創作一首古典而帶「實驗性質」的交響曲。因此整體上令人感覺是古典時期的風味,但又卻會出現如第1樂章開始時,第1小提琴的最高音是D7,即高音譜號中的上加六線,又或者終曲的開頭,定音鼓奏出連續而具有節奏性的和聲旋律。 而這首樂曲,在學術界普遍被視為是進入新古典主义音乐时代的代表作。.

查看 大提琴和第1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

第1號互聯網交響曲

1號互聯網交響曲(The Internet Symphony No.

查看 大提琴和第1號互聯網交響曲

第1號鋼琴協奏曲 (蕭士達高維契)

《c小調第1號鋼琴協奏曲》,作品35,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作創作的作品。寫於1933年,是蕭氏最常演奏的協奏曲。同年10月15日及17日由列寧格勒愛樂樂團作首演,任指揮,蕭士達高維契擔任鋼琴獨奏,舒米特(Alexander Schmidt)擔任小號獨奏,這次首演獲得了不俗的評價 Sofia Moshevich, McGill-Queen's Press, 2004, page 76.

查看 大提琴和第1號鋼琴協奏曲 (蕭士達高維契)

第20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

《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作品號K.

查看 大提琴和第20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

第2號大提琴協奏曲 (蕭士達高維契)

2號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26,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作創作的作品。寫於1966年。跟第一首相同,作曲家把這首曲子題獻給好友、大提琴家羅斯卓波維契。羅斯卓波維契於同年9月25日於莫斯科舉行了首演,指揮為(Yevgeny Svetlanov)。這是屬於蕭士達高維契晚期的管絃樂作品,基本上調性已經不再如早期或中期般如此明顯,有些音樂評論會夾硬的將本曲套成為“G小調調性”,但不論作曲家的手稿或後來由Sikorski(當年專負責出版東歐及前蘇聯作曲家的音樂作品)或Boosey & Hawkes所出版的總譜均沒有這樣的寫法或稱呼。.

查看 大提琴和第2號大提琴協奏曲 (蕭士達高維契)

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

《D大調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K211,是莫扎特創作的音樂作品,1775年於薩爾茨堡完成。為小提琴家布魯勒堤(Antonio Brunetti)而寫的,當年他一口氣完成了四首小提琴協奏曲,這是當中的第一首完成作品。 第1號至第4號的樂譜手稿,現存均存於波蘭克拉科夫內。.

查看 大提琴和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

第2號交響曲 (馬勒)

c小調第二號交響曲又稱為復活交響曲,是古斯塔夫·馬勒完成於1888年至1894年間之交響曲作品。本曲是除了第八號交響曲外,最受歡迎且最成功的馬勒交響曲作品。全曲演奏時間約80至90分鐘。.

查看 大提琴和第2號交響曲 (馬勒)

第2號交響曲 (貝多芬)

《D大調第二交響曲》,作品36,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于1801年至1802年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該作品作于逆境之中,卻有著充沛的力量和愉快的氣氛,被白遼士稱爲有著“微笑”般的歡樂。該作品亦標誌著貝多芬逐漸進入其成熟的中期階段。其第三樂章更獨創性地使用了諧謔曲(而非傳統的小步舞曲),這一做法後來成爲了慣例。.

查看 大提琴和第2號交響曲 (貝多芬)

第2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

《第2號交響曲》,作品132,是美籍亞美尼亞作曲家賀凡尼斯的交響樂作品,標題稱為「神秘之山」(Mysterious Mountain),創作於1955年。這是賀凡尼斯的成名作,亦是他其中一首較常被演奏的曲目。樂曲於同年10月經全國廣播公司電台作首演,指揮為利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他三年後亦將本曲帶到歐洲及蘇聯作公演。作品的首個錄音,則由弗里茲·萊納帶領芝加哥交響樂團於1958年灌錄。 《第2號交響曲》和先前的《第1號交響曲》相距達19年,但顯然可見,《第2號交響曲》並非真正賀凡尼斯第2首寫成交響曲。首先,他曾於30年代及40年代把大量早期的作品燒毀,根據後來學者研究,最少應該有7首,另外,他早期的作品的編排亦較混亂,經重新整理後,發覺在第1及第2號交響曲之間,他另外寫成了6首交響曲,但編號上卻在第2號之後。如此一算,他這近廿年間最少已寫成了有13首交響曲。.

查看 大提琴和第2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

第2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B大調第2號交響曲,作品14,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27年,並於同年11月5日於列寧格勒首演,和第1號交響曲一樣,都是由梅高(Nikolai Malko)帶領列寧格勒交響樂團作演出,擔任合唱團的是嘉佩樂學院合唱團(Academic Capella)作首演。 樂曲是為了慶祝十月革命十周年而創作的,因此它亦附有標題,稱作《獻給十月》。.

查看 大提琴和第2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2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c小調第2號交響曲,作品17,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創作於1872年,屬於他早期交響作品中較著名的一首。由於樂曲中採用了三首烏克蘭民歌,而烏克蘭當時有「小俄羅斯」的稱號(Малороссийская, Malorossiyskaya),後來作曲家的朋友,俄國音樂評論人卡希金(Nikolay Dimitriyevich Kashkin)為這曲起了「小俄羅斯」的標題,並流傳至今。 本曲首演時獲得了成功,並得到了當年的俄國強力集團頗高的讚賞。不過柴可夫斯基卻對本曲並不太滿意。他於1879至80期間將本曲作大規模修改,他將第1樂章的開頭慢板段加長,並將第4樂章縮短。現時流傳的演奏版本都是以此為基礎,原版本雖然亦有出版,但現時已甚少演奏。.

查看 大提琴和第2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第2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

d小調第2號交響曲,作品40,是俄國作曲家浦羅哥菲夫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24年至1925年期間。1925年6月6日於巴黎進行首演,由庫塞維茲基(Serge Koussevitzky)擔任指揮。他亦是浦羅哥菲夫將這首作品的題獻者。 作曲家曾形容創作這首交響曲的九個月,是「瘋狂的辛勞」時期。而出來的產物,是一首「由鋼和鐵所製成」的作品。不過,這次首演並不算很成功。浦羅哥菲夫形容這次首演「不但聽眾不理解,連他自己也沒法了解」。同時,在寫給他的好友米亞斯科夫斯基的信件中亦懷疑自己的音樂是否寫得過於複雜,可以說是作曲家首次對自己的作曲能力有所懷疑。 浦羅哥菲夫於1953年曾打算把本曲作大規模的修改,其中將本來的兩樂章結構變為三樂章,並且為改編版本擬定作品號為第136號,可惜同年他過世時,仍未為本曲作任何的修改。由於後人對本曲的創作背景的認識較少,導致本曲成為作曲家七首交響曲中演奏次數最少的一首。.

查看 大提琴和第2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

第2號鋼琴協奏曲 (蕭士達高維契)

《F大調第2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02,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作創作的作品。寫於1957年,作為他兒子馬克森·蕭士達高維契19歲生辰的禮物,馬克森亦以此曲的首演作為他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典禮中的表演曲目,由蘇聯國家交響樂團及指揮亞諾索夫(Nikolai Anosov)所伴奏。首演日期為同年5月10日 倫敦蕭士達高維契樂團的樂曲簡介。。全曲充滿愉快、輕鬆和年青的氣氛,和他大部份樂曲往往帶沉重的感覺截然不同-尤其是相比同一時期完成的《第11號交響曲》。寫作手法上,為顧及青年演奏家的技術需要,全曲大部份都以八度或雙八度方式彈奏。其中以第1樂章及第3樂章最為明顯。 蕭士達高維契在寫給作曲家傑尼索夫的書信中曾經透露,《第2號鋼琴協奏曲》只是一首沒有傑出藝術價值的作品,內容平凡無奇。他在有生之年,也較少將樂曲作公開演奏(雖然他亦曾多次作錄音演奏);不過馬克森非常喜歡父親為他而寫的作品,並且提及當中有些音樂素材來自一些只有他們父子兩人才明白的幽默點子。儘管作曲家對這首作品的評價只屬一般,但樂壇普遍卻欣賞他這類簡單但優美,亦充滿感情的作品,是作曲家其中一首較著名的作品。其中一位為蕭士達高維契撰寫過傳奇的學者拉本諾夫(David Rabinovich)形容這首作品「多少反映出作曲家回到自身的年青時代的寫照」。.

查看 大提琴和第2號鋼琴協奏曲 (蕭士達高維契)

第2號鋼琴三重奏 (孟德爾遜)

孟德爾遜於1845年創作 c小調第二號鋼琴三重奏(作品編號 66),並且於同年出版。此曲是典型的鋼琴三重奏型式,演奏樂器包括小提琴、大提琴及鋼琴。孟德爾遜將此作品獻給小提琴家史博 (Louis Spohr), 史博曾經最少一次與作曲家一起演奏此曲。.

查看 大提琴和第2號鋼琴三重奏 (孟德爾遜)

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

《G大調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K216,是莫扎特創作的音樂作品,1775年9月12日於薩爾茨堡完成,當時只有19歲的他,一口氣完成了四首小提琴協奏曲。後世的音樂研究學者對他的手稿進行分析和考證,發覺莫扎特多次將不同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日期竄改,由1775年至1780年都有,但1775年創作似乎得到較多學者的支持。 樂譜手稿現存於波蘭克拉科夫內。.

查看 大提琴和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

第3號交響曲 (馬勒)

D小調第三號交響曲(Symphony No.)乃古斯塔夫·馬勒的第三首交響曲作品,於1893年至1896年間寫成。該首涉及龐大陣容的音樂,需要較長時間演奏,奏完约需耗时90至100分鐘。.

查看 大提琴和第3號交響曲 (馬勒)

第3號交響曲 (貝多芬)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Op. 55,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于1803年至1804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該作品是交響曲歷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規模宏大、充沛有力、情感豐富、結合了詩意和力量,極具獨創性,在當時不受觀衆接受和歡迎;但卻是貝多芬最爲鍾愛的作品之一。現在它被看作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時常被認爲是浪漫樂派的創始作品。原本貝多芬將該作品題獻給他所欽佩的拿破崙,但因後者稱帝,憤而改爲“紀念一位英雄人物”。“英雄交響曲”(意大利文:Eroica)之名亦由此得來。.

查看 大提琴和第3號交響曲 (貝多芬)

第3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降E大調第3號交響曲,作品20,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29年夏季,同年10月完成,並於1930年1月21日由亞歷山大‧高克率領列寧格勒管絃樂團及嘉佩樂學院合唱團(Academic Capella)作首演。1932年由斯托科夫斯基於美國作首演,惟剔除了合唱部份。 這是繼《第2號交響曲》後的另一首「實驗性」合唱作品,所採用的是基爾沙諾夫(Semyon Isaakovich Kirsanov)的歌頌勞動節(May Day)的詩篇,因此本曲亦有副題,稱為「勞動節」。 據作曲家自己說:「這首作品和第二交響曲在性格上完全不同。第二以鬥爭為主題,而第三則著重表現和平、建設及節日氣氛。.

查看 大提琴和第3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3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D大调第3號交響曲,作品29,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創作於1875年6月5日至8月1日。當時他正在友人西洛夫斯基(Vladimir Shilovsky)位於霧索瓦(Usovo)的家中。樂曲亦是題獻給他。首演於西曆1875年11月19日在莫斯科舉行,由尼古萊·魯賓斯坦指揮。及後又於1876年1月24日在聖彼得堡公演,由納帕拉尼克(:en:Eduard Nápravník)指揮。國外首演則遲至1879年2月8日於美國公演。至於在1899年於英國倫敦的公演,則是首次採用「波蘭」這個標題。 本曲又名「波蘭」,原因是最後一個樂章是以波蘭舞曲的節奏所寫成。 在柴可夫斯基的七首已完成的交響曲中,《第3號交響曲》是唯一以大調所寫成,同時亦是唯一以五個樂章所組成。在第1和第3樂章中間,加入了具德國風格(Alla tedesca)的樂章。.

查看 大提琴和第3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第3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

c小調第3號交響曲,作品44,是俄國作曲家浦羅哥菲夫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28年。1929年5月17日於巴黎進行首演,由皮爾·蒙特(Pierre Monteux)擔任指揮。.

查看 大提琴和第3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

第45号交响曲 (海顿)

升f小调第45号交响曲,又被称为告别交响曲,由约瑟夫·海顿于1772年创作。.

查看 大提琴和第45号交响曲 (海顿)

第46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

《第46號交響曲》,作品348,是美籍亞美尼亞作曲家賀凡尼斯的交響樂作品,標題稱為「綠山山脈」(To the Green Mountains),創作於1980年,並於1981年完成,並題獻給,因為綠山山脈正正就是佛蒙特州的地標,亦是它的暱稱。.

查看 大提琴和第46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

第47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

《第47號交響曲》,作品348,是美籍亞美尼亞作曲家賀凡尼斯的交響樂作品,標題稱為「瓦拉瓦拉、多水之地」(Walla Walla, Land of Many Waters),創作於1980年,並於1981年完成,是包含女高音獨唱的管絃樂作品,本曲是賀凡尼斯現存的67首已編號的交響曲中,其中一首演奏時間最長的作品。現存唯一的商業錄音版本所需的演奏時間為50分鐘,比最長的《第38號交響曲》短僅僅2分鐘而已。無獨有偶,第38及47號交響曲均附有女高音獨唱,是賀凡尼斯為自己最後一任妻子,日裔女高音富士原比那子度身而寫成的。 瓦拉瓦拉是位於華盛頓州瓦拉瓦拉縣的最大城市, 也是縣府,名稱源於當地印第安人的一個部落的名稱。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的統計,瓦拉瓦拉縣的水域佔全縣總面積的百分之二,因此作曲家為樂曲題名時,特別指出該地為多水之地。.

查看 大提琴和第47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

第4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

《D大調第4號小提琴協奏曲》,K218,是莫扎特創作的音樂作品,1775年10月於薩爾茨堡完成。當時只有19歲的他,一口氣完成了四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本曲和《G大調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時間相距不足一個月,所以無論在結構和風格上都有很多類同之處。亦因為此,它雖然是莫扎特其中一首較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但卻比第3和第5的關注度為少。 樂譜手稿現存於波蘭克拉科夫內。.

查看 大提琴和第4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

第4號交響曲 (馬勒)

《G大調第四交響曲》是古斯塔夫·馬勒於1899年至1901年間创作的四樂章交响曲。第四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歌詞選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国的生活》(德文:Das himmlische Leben)。《第四交響曲》是馬勒交響曲中編制最小,时长最短的一首,较为温暖、乐观、精巧,某些乐段甚至有些古典乐派的风格。但依然有着相当强的原创性和马勒独有的特色,体现了作曲家精巧的作曲技艺,尤其是对位法的应用。.

查看 大提琴和第4號交響曲 (馬勒)

第4號交響曲 (貝多芬)

《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作品60,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于1806年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該作品篇幅不長,較爲輕巧優美,是同類作品中常被忽視的一部。舒曼評價之為“兩座北歐大神之間的溫柔希臘少女”,以和前後的《第三交響曲“英雄”》和《第五交響曲“命運”》作對比。但該作品中亦不乏充沛有力的樂段。.

查看 大提琴和第4號交響曲 (貝多芬)

第4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c小調第4號交響曲,作品43,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35年9月至1936年5月,本來安於1936年12月11日由列寧格勒交響樂團作首演,但因相信是由史大林於撰寫的文章「混沌埋沒了音樂」,並於1月28日的《真理報》社論上刊載,嚴厲批判他的歌劇《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自此他感受到官方帶來的壓力,不得不到最後關頭放棄了這場首演。直至1961年12月30日,由莫斯科交響樂團及基里爾·康德拉辛指揮下,於莫斯科音樂學院大廳中才作出首演。 本曲的手稿已經遺失,音樂研究學者相信它是在二戰期間,蕭士達高維契在撤離列寧格勒時所遺失的。一直以來,作曲家都只保留了雙鋼琴版本的手稿,並於1946年出版。1960年,於列寧格勒交響樂團當樂譜管理的沙曼(Boris Shalman)在樂團的資料庫中意外尋獲回首演時的各樂器分譜,經康德拉辛的協助和作曲家的同意下,把總譜重新組合起來。.

查看 大提琴和第4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4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f小调第4號交響曲,作品36,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創作於1877至78年期間。首演於俄曆1878年2月10日(西曆2月22日)在聖彼得堡舉行,由尼古萊·魯賓斯坦指揮。.

查看 大提琴和第4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第4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

C大調第4號交響曲,是俄國作曲家浦羅哥菲夫的音樂作品,現存有兩個演奏版本:第1版本創作於1929年,作品編號定為47,而第2版本則完成於1947年,作品編號定為112。.

查看 大提琴和第4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

第50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

《第50號交響曲》,作品360,是美籍亞美尼亞作曲家賀凡尼斯的交響樂作品,標題稱為「聖海倫火山」(Mount St.

查看 大提琴和第50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

第5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

《A大調第5號小提琴協奏曲》,K219,是莫扎特創作的音樂作品,1775年12月於薩爾茨堡完成。當時只有19歲的他,一口氣完成了四首小提琴協奏曲,而本曲便是最後完成的作品。及後,莫扎特再也沒有寫過小提琴協奏曲。而後期由樂隊伴奏的小提琴作品,亦只有和中提琴的《交響協奏曲》和創作背景未明的《C大調迴旋曲》。坊間曾經流傳過《第6號》及《第7號》協奏曲,可是最後都被認定為偽作。 莫扎特的五首小提琴協奏曲中,以第5首為最著名及最常被演奏。一方面對小提琴技巧要求為各首之冠;長度也是最長;同時,他的寫作手法和亦跟前四首有不少獨特之處,例如第1樂章樂隊呈示部後,小提琴先奏出一個極具旋律性的慢板過場後才回到獨奏呈示部;第3樂章的土耳其風格迴旋曲又比第3和第4的迴旋曲更具創意,深深吸引著聽眾。 此外,本曲的手稿亦不像其他四首被保存在波蘭克拉科夫內,而是被保存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會圖書館音樂分館內。.

查看 大提琴和第5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

第5號交響曲 (馬勒)

升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乃古斯塔夫·馬勒的第五首交響曲作品,作於1901年至1902年。公論認為,此曲為馬勒交響曲中較普及的一首,原因是在於第一樂章開頭的一段小號獨奏及美妙的第四樂章被用於電影《魂斷威尼斯》中。全曲演奏時間約70分鐘。.

查看 大提琴和第5號交響曲 (馬勒)

第5號交響曲 (貝多芬)

c小調第五交響曲,作品67,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於1804年至1808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該作品是古典音樂中最受歡迎、最著名、也是最常被演奏的交響曲之一。Schauffler, Robert Haven.

查看 大提琴和第5號交響曲 (貝多芬)

第5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d小調第5號交響曲,作品47,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37年,並於同年11月21日由穆拉文斯基率領列寧格勒管絃樂團作首演。獲得相當成功,根據當年樂團總監憶述,鼓掌達半小時之久。 《第5》和《第10》同樣是蕭士達高維契最常演奏的交響曲。.

查看 大提琴和第5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5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e小调第5號交響曲,作品64,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創作於1888年5月至8月期間。同年11月6日於聖彼德堡作首演,由作曲家親自指揮。.

查看 大提琴和第5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第5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

降B大調第5號交響曲,作品100,是俄國作曲家浦羅哥菲夫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44年夏天,他只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便將整首作品寫好。首演日期為1945年1月13日,由作曲家親自率領蘇聯國家交響樂團,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大廳中舉行。這是浦羅哥菲夫回蘇後第一首創作的交響曲,和《第4號交響曲》(第一版本)相距了超過十四年。 本交響曲亦是繼他的《古典交響曲》後,最常被演奏的交響樂。同時亦為他於1945年第二度獲得「斯大林奖金」。.

查看 大提琴和第5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

第6号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

b小调第6號交响曲,作品74,Pathétique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此曲亦是他最後完成的音樂作品。於1893年2月至8月期間創作。同年10月28日於聖彼德堡作首演,九天之後,柴可夫斯基便逝世了。經作曲家生前修改過的版本,則於11月18日由Eduard Nápravník在紀念音樂會中演出。 而在莫斯科的首演,則於12月16日由Vasily Safonov指揮演出。 作曲家最初為此曲定了標題,稱為「熱情」(Патетическая (Patetičeskaja)),也曾打算稱為「標題」(Программная (Programmnaja)),最終選擇了前者。 然而,現時出版的樂譜,通常都已使用了法語的翻譯名字:Pathétique, 翻譯出來便成了「悲愴」(和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的譯法相同)。自此便沿用至今。.

查看 大提琴和第6号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

第6號交響曲 (馬勒)

《a小調第六交響曲》是古斯塔夫·馬勒於1903年至1904年所作的四乐章交響曲(本曲亦於1906年作大幅度修訂)。此曲亦曾於1906年5月27日於德國埃森市,由作曲家本人作首演。後人往往因為馬勒當時的背景遭遇以及樂曲的陰沉氣氛, 將這首交響曲命名為「悲劇」, 但馬勒本身創作時並沒有為這首交響號曲冠以任何標題。.

查看 大提琴和第6號交響曲 (馬勒)

第6號交響曲 (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作品68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于1808年创作的五乐章交响曲。这部作品模仿了自然。各乐章都有小标题,其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的声响效果,对于交响乐形式和结构的开创性变革,都大大提升了标题音乐的地位。.

查看 大提琴和第6號交響曲 (貝多芬)

第6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

《第6號交響曲》,作品173,是美籍亞美尼亞作曲家賀凡尼斯的交響樂作品,標題稱為「天國之門」(Celestial Gate),創作於1959年,並於1960年出版。作品是受商人兼慈善家愛德華·斑傑文(Edward Bernard Benjamin,1897-1980)所委托。斑傑文出身於新奧爾良,一直對當地的文化藝術推動工作不遺餘力,並多次以贊助人身份,委約不同的作曲家為新奧爾良交響樂團(現時經重組後,改稱為路易斯安那管絃樂團)撰寫作品。賀凡尼斯及後亦創作了《第11號交響曲》作為樂團成立25週年時的委約作品。.

查看 大提琴和第6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

第6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b小調第6號交響曲,作品54,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39年,並於同年11月由穆拉文斯基率領列寧格勒管絃樂團作首演。然而,首演日期卻有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是11月5日,另一個則為11月21日-剛好是他的第5號交響曲的首演後兩年。.

查看 大提琴和第6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6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

降e小調第6號交響曲,作品111,是俄國作曲家浦羅哥菲夫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45至47年。並於1947年10月11日,由穆拉文斯基及列寧格勒交響樂團負責首演。.

查看 大提琴和第6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

第6號交響曲 (海頓)

D大調第6號交響曲,Hob I:6,是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的音樂作品。樂曲充滿了樂器炫耀技巧的寫作手法。.

查看 大提琴和第6號交響曲 (海頓)

第7號交響曲 (布魯克納)

安东·布鲁克纳的E大调第7号交响曲是布鲁克纳最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于1881年和1883年之间写就。作曲家将该作品献给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二世,并于1884年12月30日在莱比锡歌剧院由亚瑟·尼基什指挥莱比锡格万豪斯管弦乐团举行首演。此次演出是布鲁克纳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成功,给他带来了少有的自信,使得布鲁克纳有勇气在接下来的第8号交响曲中铺展开更加惊人宏大的结构。第7号交响曲因其如歌版优美的旋律而有时被称为“旋律”交响曲,但这个称号并非作曲家自己起的,也极少在演出中使用。.

查看 大提琴和第7號交響曲 (布魯克納)

第7號交響曲 (馬勒)

e小調第7號交響曲由古斯塔夫·馬勒所創作,於1904年至1906年完成。本首有時又冠以「夜之歌」(德語:Nachtmusik)的標題,然而馬勒卻不甚同意此譯名,亦從曾在他的文件中表示接受這個名稱。 《第7號交響曲》可以算是馬勒所有交響曲中演奏次數最少的一首。事實上,在1908年的首演時,不論是觀眾或演奏者,都對這首曲的反應並不理想,原因是全曲中的各樂章未能達到互相連貫的效果。近年隨者學者和指揮家對樂曲有較多的認識後,本曲的演奏次數才稍為有所增加。.

查看 大提琴和第7號交響曲 (馬勒)

第7號交響曲 (貝多芬)

《A大调第七交响曲》,作品92,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12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被瓦格纳誉为“舞蹈的神化”(The Apotheosis of Dance),被李斯特誉为“節奏的神化”。其第二乐章多被用于影视作品中(包括王者之聲、X戰警:天啟等),因而广为人知。.

查看 大提琴和第7號交響曲 (貝多芬)

第7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C大调第七交響曲,作品60,是俄國作曲家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創作於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並於同年12月27日完成。作曲家將樂曲題獻給自己的出生和成長地-受德軍所圍困的列寧格勒,因此本曲亦加有副題「列寧格勒」(Leningrad)。樂曲於1942年3月5日在薩馬拉(以前稱為「古比雪夫」(Kuibyshev))作首演。3月29日在莫斯科首演,而則遲至8月9日才舉行,原因是當時列寧格勒電台交響樂團(Leningrad Radio Orchestra)卻只有15名樂手仍留在當地,其他樂手不是已死於戰爭中,就是被派往戰場,所以樂團管理階層只好在全市招募能演奏樂器的市民加入,才湊足樂手得以演奏。 這是蕭士達高維契所創作的15首交響曲中,演奏時間最長的一首。另外本曲亦獲得1942年史達林獎一等獎。.

查看 大提琴和第7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7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

升c小調第7號交響曲,作品131,是俄國作曲家浦羅哥菲夫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51至52年,這不但是作曲家最後一首交響曲,同樣也是他最後一首完成的音樂作品。首演日期為1952年10月11日,由薩莫蘇德(:en:Samuel Samosud)連同聯合電台交響樂團(All-Union Radio Orchestra)於莫斯科擔任。 1957年,即作曲家逝世後,本曲獲頒發列寧獎。.

查看 大提琴和第7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

第8號交響曲 (佛漢·威廉士)

d小調第8號交響曲,是英國作曲家佛漢·威廉士的交響作品,創作於1953至55年。是他所有交響曲中篇幅和編制上最小的一首。同時,亦是作曲家首次使用編號來具別交響曲作品。一直以來,佛漢·威廉士都不喜歡以編號來標示交響曲,反而愛以標題或直接用調性來命名,但是由於本曲的調性和他先前的《D大調第5號交響曲》相近,為免引起混淆,最後他勉為其難地接受為作品冠上編號。.

查看 大提琴和第8號交響曲 (佛漢·威廉士)

第8號交響曲 (馬勒)

《降E大調第八號交響曲》是由古斯塔夫·馬勒創作,於1906年定初稿,並於1907年全面完成的交響曲。馬勒在本交響曲棄用傳統以「樂章」作為分段,但卻沿用在第二,第三交響曲中以「部份」(Part)來區分不同的主題,將樂曲分成兩個部份。另外合唱部份貫穿整首交響曲,全首交響曲的演奏時間為80分鐘。由於演出人數眾多,除了超大編制的管弦樂團、管風琴外,連同男聲、女聲、童聲合唱團,總人數超過一千人,規模空前,因此本曲也有《「千人」交響曲》之別名。.

查看 大提琴和第8號交響曲 (馬勒)

第8號交響曲 (貝多芬)

《F大调第八交响曲》,作品93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13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贝多芬此前创作的第六交响曲“田园”的调性也是F大调,但篇幅较长,故而作者亦将此交响曲爱称为“小的F大调”交响曲。 此作品也是贝多芬闻名于世的九部交响曲中最为短小的一部,有时受到忽视。但贝多芬自己对它十分喜爱,甚至称它比第七交响曲“强得多”。Steinberg, Michael.

查看 大提琴和第8號交響曲 (貝多芬)

第8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c小調第8號交響曲,作品65,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43年夏天。同年11月4日由蘇聯交響樂團在穆拉文斯基的指揮下作首演。作曲家亦將本曲題獻給指揮家。 本交響曲採用了c小調,和多首其他被視為帶「悲劇性」的交響曲同調(包括了貝多芬的《第5交響曲》、舒伯特的《第4交響曲》、布拉姆斯的《第1交響曲》、布魯克納的《第8交響曲》、馬勒的《第2交響曲》等)。作曲家的好友吉利科曼(Isaak Glikman)亦稱本曲是蕭士達高維契「最具悲劇性的作品」,因為它的最後部份欠缺了樂觀和希望的元素。.

查看 大提琴和第8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94號交響曲 (海頓)

海顿第94號交響曲(G大调第94号交响曲,Symphony No.94 in G Major)是约瑟夫·海顿十二首伦敦交响曲的第二首,写于1791年,于1792年3月23日在伦敦汉诺威广场音乐厅首演。據說因為當時的觀眾聆聽演奏會時,總是一不小心就睡著了,因此海頓譜了這首曲子。演奏到第二樂章時,睡著的觀眾總是被這巨大的聲響給嚇醒,藉此提醒觀眾不要睡著了。因为第二乐章里力度戏謔的强烈变化,所以作品又名惊愕交响曲(the Surprise Symphony)。.

查看 大提琴和第94號交響曲 (海頓)

第9號交響曲 (德沃夏克)

E小調第9號交響曲《來自新世界》,作品95,為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Antonín Dvořák)於1893年在美國時所譜寫,因此一般被稱為《新世界交響曲》(New World Symphony)。 而美國名曲〈念故鄉〉(GOIN' HOME)是本交響曲第二樂章的歌唱版。.

查看 大提琴和第9號交響曲 (德沃夏克)

第9號交響曲 (馬勒)

D大調第九號交響曲由古斯塔夫·馬勒於1909年至1910年間所作,此曲連同《大地之歌》,成為第十套由馬勒創作之交響曲。由於馬勒未完成第十號交響曲便已與世長辭,故此首第九號交響曲,亦是馬勒生前最後完成之交響曲。 本曲於1912年6月26日由維也納愛樂管絃樂團及布鲁诺·瓦尔特帶領下作首演。當時馬勒已經離世,因此亦沒法親臨首演。本曲同時亦是馬勒唯一(如果撇除還沒有完成的第十)一首交響曲在完成初稿後未有作出任何修改。樂譜同年由樂譜出版商Universal Edition 出版。 全曲演奏時間約75分鐘。.

查看 大提琴和第9號交響曲 (馬勒)

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作品125是貝多芬於1818至1824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後一部交響曲。該作品是古典音樂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亦屬於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 該作品篇幅宏大,演奏全曲需約一小時。貝多芬也是首個在交響曲中使用人聲的主流作曲家。末樂章的歌詞由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欢乐颂》(An die Freude)中部分詩句改編而成。該作品的別稱“合唱”由此而來。 時至今日,《第九交響曲》仍在世界文化界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該曲第四樂章部分樂段經指揮家赫伯特·冯·卡拉扬整理後,以《歡樂頌》(Ode to Joy)之名成為歐洲聯盟的官方盟歌。於2003年,交響樂的手稿在倫敦的蘇富比拍賣行以330萬美元的天價售出,印證了其價值。正如蘇富比的手稿部負責人史提芬·路博士(Dr.

查看 大提琴和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

第9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降E大调第9號交响曲,作品70,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创作于1945年,同年11月3日在列宁格勒首演,由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穆拉文斯基指挥。 该作品原目的是庆祝苏联在二战时期战胜纳粹德国(见苏德战争),但实际结果却与最初目的大相径庭;蕭士達高維契的最初構思,本來亦打算以一首大規模樂隊及加入獨唱和合唱的作品,作為《戰爭三部曲》(即第7, 8, 9 號交響曲)的終結。當初斯大林亦期望蕭士達高維契的第9號交響曲能和貝多芬、馬勒、舒伯特的第9交響曲一樣具規模。另一方面,蕭士達高維契很早以前亦曾提及過想撰寫一首有合唱成份的交響曲來獻給列寧(他的第六交響曲一度盛傳就是「列寧交響曲」,但最終沒有實現),所以斯大林有這樣的期望自然是非常合理。 但最後的產物,卻是短小、輕快而精焊的作品,与之前宏大的、史诗般的、有着悲剧英雄气息的第七与第八交響曲大不一样。結果這個被視為「開玩笑」的作品再次觸怒了史大林,此曲於1946年曾角逐斯大林獎不但落選,同時亦令史大林藉一套帶諷刺性的劇作,找來日丹諾夫進行文化界整頓,更於1948年對蕭士達高維契等作曲家進行另一次的讉責。他的第九連同第六、第八同被禁止演出。直至1955年才解禁。.

查看 大提琴和第9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二樂章 (2013年電視劇)

《第二樂章》(第二楽章),為日本NHK於2013年4月16日起開播的週二晚間十點檔(電視劇10系列)。由羽田美智子主演。.

查看 大提琴和第二樂章 (2013年電視劇)

管弦樂團

管弦樂團(英語:Orchestra)是當今世上編制最龐大、最複雜的樂團型態,擁有極強大而廣泛之音樂表現力。管弦樂團一般演奏古典音樂或為歌劇伴奏,有時也會替流行音樂伴奏;現代不少管弦樂團也常為電影伴奏,製作電影原聲帶。 一个管弦樂團大多有70位以上的演奏家组成,有些甚至有上百位演奏家。形式比较小的管弦樂團也被称为室內樂團(Chamber Orchestra),室內樂團的成員數量一般少於30人,在兩者中間還有所謂小交響樂團(Sinfonietta Orchestra),主要演奏接近較大於真正室內樂和「典型」近代交響樂曲中間的管弦樂作品,如歷史上巴洛克樂派或古典樂派交響曲或大協奏曲,其編制是動用30到50人的中型樂團演出。一些大型的管弦樂團也被称为交響樂團(Symphony Orchestra)或愛樂樂團(Philharmonic Orchestra),兩者稱謂之間並沒有實質上的區別,有時是一个城市中有兩隊管弦樂團時,可以此來區分彼此,例如倫敦交響樂團和倫敦愛樂樂團。 管弦樂團在演奏時,並不一定所有的團員都要參與演奏過程;一般根據演奏作品的需要,参加演奏的演奏者數目也不同。大多數管弦樂團尚未擁有全部樂器的演奏家,例如,很多樂團没有常態編制豎琴家,或是薩克斯風樂手、鋼琴家、爵士鼓鼓手。因此假如要演奏的作品中有他们不具有的樂器时,他们一般會與獨立音樂家合作,因此樂團人數相當具有彈性。.

查看 大提琴和管弦樂團

简诺·扬多

诺·扬多(Jandó Jenő,),匈牙利钢琴家,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教授。.

查看 大提琴和简诺·扬多

節日序曲 (蕭士達高維契)

《節日序曲》(Festive Overture),作品96,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管絃樂作品。調性為A大調。作品寫於1954年,並於同年11月6日於莫斯科大劇院作首演,指揮為帕沙耶夫。作品是為慶祝十月革命週年記念而寫成的。 雖然作品面世的時間只有數十年,但已經成為了管絃樂中其中一首較常演奏的曲目之一,曾在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及2009年諾貝爾獎音樂會中演奏過。另外,被改編成由管樂團的版本更為受歡迎,是不少管樂團的入門樂曲。.

查看 大提琴和節日序曲 (蕭士達高維契)

約翰·保羅·瓊斯 (音樂家)

約翰·保羅·瓊斯(John Paul Jones,),本名約翰·鮑爾溫(John Baldwin),英國音樂家、作曲家、編曲人和唱片製作人,英國搖滾樂團齊柏林飛船的貝斯手、曼陀林手和鍵盤手。.

查看 大提琴和約翰·保羅·瓊斯 (音樂家)

红 (泰勒·斯威夫特专辑)

《紅色》(Red)是美國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第4張錄音室專輯,由大機器唱片於2012年10月22日發行。專輯從2010年開始製作,到2012年製作完成。專輯的名稱源於斯威夫特在構思專輯時經歷的“半陶醉的交往關係”,由於這種關係強烈而動蕩,因此她感到這是一種“紅色的情感”。其曲風有流行、鄉村和搖滾,較為多樣。 《紅色》獲得了樂評人的好評,并使斯威夫特收穫了葛萊美獎年度專輯和最佳鄉村專輯提名。專輯以121萬份首周銷量空降美國公告牌二百强专辑榜冠軍,是斯威夫特在美國的第3張冠軍專輯,此外也成为了当时首周销量第二高的由女性艺人发布的专辑。在美国外,專輯亦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是斯威夫特在英國的首张冠軍專輯,在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和紐西蘭亦奪冠,並在全球幾乎所有主要唱片市場都進入了前10名。《紅色》是美國唱片業協會認證的4白金唱片,其全球销量已超過600萬。 專輯一共發行了7支單曲,首支單曲《絕對絕對分定了》和第3支單曲《我知道你是大麻煩》進入十多個國家單曲榜前十名。而《重新開始》、《--》、《都變了》等其它單曲都在美國獲得了白金及以上的認證。為宣傳專輯,泰勒絲启动了紅色巡迴演唱會,巡演在2014年6月12日結束,以1.5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成為鄉村藝人舉辦的票房收入最高的巡演。.

查看 大提琴和红 (泰勒·斯威夫特专辑)

红月 (神秘园专辑)

红月(Once in a Red Moon)是神秘园的第六张专辑,于2002年发行。 第一首曲目Awakening,是受到了1899年凯特·肖邦的同名小说的启发。 第二首曲目You Raise Me Up的客串表演者包括:歌手布赖恩·肯尼迪(Brian Kennedy),利亚姆·奥弗林(Liam O'Flynn),伦敦社区福音合唱团,以及爱尔兰合唱组Anúna。 第四首曲目Greenwaves的演唱者,为苏格兰乐队“雷鸟”(Capercaillie)的主唱凯伦·麦特森(Karen Matheson)。 朱利安·劳埃德·韦伯(Julian Lloyd Webber)为第六首曲目Duo演奏大提琴。 第八首曲目Gates of Dawn由凯伦·麦特森主唱,Anúna合唱。Anúna也担任了第十二首曲目Elegie的合唱。.

查看 大提琴和红月 (神秘园专辑)

约翰·巴比罗利

約翰·巴比羅利爵士,CH(Sir John Giovanni Battista Barbirolli,),英國指揮家和大提琴演奏家,曾領導倫敦交響管弦樂團和倫敦愛樂管弦樂團,還有許多別的管弦樂團。.

查看 大提琴和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凯尔

约翰·凯尔(John Cale,)是一位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音乐人,为美国实验摇滚乐队地下丝绒的创始成员之一。 Category:英国音乐家 Category:摇滚名人堂入选者 Category:地下丝绒 Category:倫敦大學校友 Category:OBE勳銜 Category:在美國的英國人.

查看 大提琴和约翰·凯尔

约翰·福尔兹

约翰·赫伯特·福尔兹(John Herbert Foulds,),英国作曲家。其父是哈莱管弦乐团的巴松管演奏员,福尔兹初学大提琴,后来因汉斯·里赫特赏识获得指挥的机会,同时学习作曲。他创作的轻音乐在英国广受欢迎,而严肃音乐的演出机会则很少。1927年他赴巴黎,以为电影配乐为生。1935年到印度搜集民歌并在德里担任音乐指导,1939年在印度逝世。福尔兹的音乐主要是浪漫主义风格,他擅长创作旋律,同时也喜爱异国情调,其音乐通常富于描绘性,优美动听。.

查看 大提琴和约翰·福尔兹

约瑟夫·海顿

法蘭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又译海登、海典、偕丁,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是继巴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杰出代表。被譽稱交響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個小村莊羅勞,出身于一個贫穷的车匠家庭,27岁时受聘担任匈牙利埃施特哈齐亲王的乐长,任职达30年之久,他一生写作了104首交响曲,两部神劇《创世记》和《四季》,同时也写作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以及一些歌剧、轻歌剧、12部弥撒曲和声乐作品。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爸爸”。.

查看 大提琴和约瑟夫·海顿

维奥尔琴

维奥尔琴(viola da gamba;viol),又譯「古大提琴」和「古提琴」,属于弓弦乐器,声音柔和并稍带簧片的音色。整个维奥尔琴族,即使最小的一种,也像大提琴一样,是夹在两膝间竖着演奏的。与小提琴不同,各种大小的维奥尔琴在指板上都有许多弦品,按弦时需要对着它们按下。.

查看 大提琴和维奥尔琴

组曲

组曲是一种套曲形式的器乐曲或交响曲,即各自独立的不同乐曲的组合,在巴洛克音乐时代为古典组曲/舞曲組曲,所有套曲都是同一调式,都是从舞曲演变来的。18世纪以后为现代组曲。 巴洛克時期的組曲雖由舞曲組成,但實際上並非作為舞蹈用途,而是經過風格化後供大家欣賞或演奏用的音樂。舞曲風格化的現象在文藝復興晚期便已存在,舞曲所組成的組曲也在當時便略具雛型。到了巴洛克早期,組曲則是主要的樂器作品類型之一。 巴洛克中期以後,德國音樂家Johann Jacob Froberger (1616-1667)為組曲設計了一個較固定的組合方式: 古典组曲包括四首舞曲乐章,.

查看 大提琴和组曲

罗伯特·福尔克曼

弗里德里希·罗伯特·福尔克曼(Friedrich Robert Volkmann,),又译沃克曼,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

查看 大提琴和罗伯特·福尔克曼

罗伯特·泰勒

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是一位美国好來塢电影偶像巨星和电视演员,他那个时代的著名男星。米高梅首席美男子。 1934年泰勒与米高梅签约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在很多电影中担任男主角,1940年拍摄了电影《魂断蓝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美国海军航空队担任飞行教员,并出现在教学影片中。从1959年到1962年,他出演了ABC剧集《The Detectives Starring Robert Taylor》。1966年,他接手他的朋友罗纳德·里根的工作,主持《Death Valley Days》。 泰勒与女演员芭芭拉·斯坦威克1939年结婚,1951年离婚。后来与女演员Ursula Thiess1954年结婚,与她有两个孩子。泰勒很喜欢抽烟,在1968年10月被诊断出肺癌。他在1969年6月份自己57岁时死于这种疾病。.

查看 大提琴和罗伯特·泰勒

羅力威

羅力威(Adason Lo,)是香港男創作歌手,2009年,參加第一屆《亞洲星光大道》贏得該屆總冠軍,簽約亞洲電視正式入行。由於多次成為單集第一名,故被稱為「冠軍王」。2012年簽約英皇娛樂,同年發行首張個人原創大碟。.

查看 大提琴和羅力威

羅密歐與朱麗葉 (浦羅哥菲夫)

《羅密歐與朱麗葉》,作品64,是俄羅斯作曲家浦羅哥菲夫所寫成的四幕大型芭蕾舞劇,於1934年開始創作,1935年9月完成,這是作曲家其中一首最著名的交響樂作品,並與《三個橘子之戀》和《灰姑娘》合稱為作曲家三大劇樂。 作曲家後來亦將樂曲部份樂章輯成為管絃樂組曲出版,共編成了三套;另外亦有一套以鋼琴組曲形成出版。.

查看 大提琴和羅密歐與朱麗葉 (浦羅哥菲夫)

翁维亚

翁维亚,英文名:Donna Weng Friedman,1959年出生,美籍华人钢琴演奏家、教师,现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受邀弹奏于美国及世界多国演奏会。并因发明钢琴教学的手机软件“蜜蜂飞旅”(Flight of the Bumblebee)而知名。.

查看 大提琴和翁维亚

爱的礼赞

《爱的礼赞》(Salut d'Amour),作品12,是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于1888年创作的乐曲,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 乐曲采用三段体,具有典型的小夜曲风格。由E大调(有移调版本,大提琴版用D大调)、2/4拍的切分音展开有名的A段。小提琴在高音区应奏出恰似情人缠绵的深情旋律。乐曲的B段转入G大调,在柔和的曲调中加入一丝幽婉的相思情调。经过带有泛音色彩的过门,主题再现。经过带有复杂情绪的尾声,全曲在A段主题的变奏形式下缓缓减弱而终了。.

查看 大提琴和爱的礼赞

爵士乐队

爵士乐队(Jazz band),是指演奏爵士音乐的乐队,又称为爵士乐团或爵士组合。尽管不同爵士乐队成员个数不一,演奏音乐风格各异,但一般爵士乐队都可分为节奏组和管乐组两部分。 一支爵士乐队的规模与其演奏的爵士乐类型和演奏场地密切相关。小型爵士乐队又称为爵士组合(combo),一般由三到七名乐手组成,演奏地点在夜总会及其他小型场地,而大型乐队则一般在舞厅等大型场合表演。 爵士乐队规模不一,有大型乐队,也有爵士三重奏或四重奏等小乐团。一支爵士三重奏由钢琴手,低音提琴手和鼓手组成。有的爵士乐队有歌手,而有的爵士乐队则是纯乐器乐队。爵士乐队一般有一名领班。在规模较大的爵士乐队中,一种乐器往往由多人演奏。 自从爵士乐诞生以来,爵士演奏家们对音乐的个性阐释和即兴演奏,大大丰富了爵士音乐风格,爵士乐队和作品也不断推陈出新。这也是爵士乐吸引大批听众的魅力所在。.

查看 大提琴和爵士乐队

瑤族舞曲

《瑤族舞曲》原為劉鐵山、茅沅1951-1952年創作的西洋管弦樂曲,描繪瑤族慶祝節日時的歌舞場面。1962年彭修文將其改編為民族管弦樂曲。突出了民族樂器的音色與性能,善用同組樂器的不同音色組合。1957年尹其穎將其改編為箏曲。.

查看 大提琴和瑤族舞曲

炭疽乐队

炭疽樂團(Anthrax)是美國的鞭擊金屬樂團,1981年由節奏吉他手與貝斯手成立於紐約市。炭疽是鞭擊金屬的領導樂團之一,他們與金屬製品、麥加帝斯、超級殺手並稱為「鞭擊金屬四巨頭」(有時稱作四大鞭),炭疽也是唯一在美國東岸活動的巨頭(另外三個巨頭都在美國西岸)。截至2017年5月,樂團共發行11張錄音室專輯、6張現場專輯、6張迷你專輯、12張影像作品、26張單曲和音樂錄影帶,包括和嘻哈團體的合作。根據的統計資料,炭疽在1991年至2004年賣出了一千萬張唱片,其中在美國賣出近三百萬張。 炭疽首先與獨立廠牌簽約,1984年初發行首張專輯《》後,丹·利爾克隨即離開樂團。樂團改簽後,由接任貝斯手。主唱在兩年後由取代,接下來又換成擔任主唱。樂團的新陣容於1985年由小島唱片發行第二張專輯《》。1987年發行的第三張專輯《》開始得到讚賞。1992年,原的主唱成為新主唱,炭疽的陣容又出現變化。隔年發行的第六張專輯《》登上美國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第7名。 炭疽在1990年代時受到許多音樂風格的影響,嘗試了很多實驗性的融合金屬樂。而樂團的陣容也經常改變,例如主唱先後就有九位歌手擔任,離開的主奏吉他手和貝斯手加起來也有八位之多。節奏吉他手和1983年加入炭疽的鼓手,他們是唯二在炭疽每一張錄音室專輯出現的成員。貝斯手法蘭克·貝略只有第一張專輯未參與到,那時的貝斯是丹·利爾克彈的。在2010年,喬伊·貝拉多納回到了炭疽,並與樂團繼續推出了《》(2011年)及《》(2016年)兩張專輯。.

查看 大提琴和炭疽乐队

生活大爆炸 (第一季)

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旗下的电视连续剧,第一季从2007年9月24日起开始播映,至2008年5月19日完结,共有17集。.

查看 大提琴和生活大爆炸 (第一季)

甦醒 (共和世代專輯)

《甦醒》(Waking Up),是美国摇滚乐队一体共和的第二张录音室专辑。 《甦醒》在美國的告示牌專輯前200名排行榜上登上第21位,主要由樂隊主唱萊恩·泰德及成員Brent Kutzle 製作。第一首單曲為《All The Right Moves》,登上瑞士單曲榜的亞軍;在德國及奧地利的第一首單曲為《Secrets》,成為德國單曲榜的冠軍及奧地利單曲榜上的第四位。 專輯獲大量的好評語,大部分人都認為這專輯比《勇敢夢》更有活力。專輯開始是《Made for You》,以"1,2,3,4"作為專輯的開始,並以英國合唱團唱的幾句《 All The Right Moves》作為間奏。 《 All the Right Moves》是一首跟《勇敢夢》不同的歌,甚至是跟主流不同的歌。《Secrets》是以大提琴作開首,有一種憂鬱無奈的感覺。《Everybody Loves Me》 是在南非完成的歌,以非洲鼓作開首,伴著吉他和鋼琴,輕快又有活力。《Good Life》以吉他和口哨聲把聽眾帶入愉快的國度,給你一種輕鬆舒適的感覺,忘掉一切煩腦。《All This Time》以鋼琴及電子琴為主,主唱以那柔情中帶點憂愁的的唱腔,唱出惦念妻子的心情,觸動人心。《Waking Up》在專輯中是一首偏快的歌,以電吉他為主,十分有活力;活力過後,卻突然以純音樂延續下去,以鋼琴聲伴著電子琴的弦樂,就像電影中原聲帶的感覺,作為間奏。.

查看 大提琴和甦醒 (共和世代專輯)

田園交響曲 (佛漢·威廉士)

園交響曲,是英國作曲家佛漢·威廉士的交響作品,創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首演日期為1922年1月16日,地點在倫敦。作曲家出版時,一如先前《大海交響曲》及《倫敦交響曲》般,最初出版時,只是以標題命名,後來經過整理後,才加上編號,成為他的第3號交響曲。.

查看 大提琴和田園交響曲 (佛漢·威廉士)

無情荒地有琴天

無情荒地有琴天(Hilary and Jackie,又譯她比煙花寂寞)是由阿南德·塔克所執導的1998年英國傳記電影,根據杰奎琳·杜·普蕾的姊姊希拉蕊與哥哥皮耶合寫的回憶錄《狂戀大提琴》改編,描述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的一生。 本片於1999年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得到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女主角,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導演等多項殊榮。.

查看 大提琴和無情荒地有琴天

牧民新歌

《牧民新歌》簡廣易創作的笛子獨奏曲,新派笛子代表樂曲之一,以E調曲笛吹奏,配以小型中樂團伴奏。以內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調為素材,並運用了蒙古音樂常用的羽調式。.

查看 大提琴和牧民新歌

特倫特·雷澤諾

麥可·特倫特·雷澤諾(Michael Trent Reznor,)是美國創作歌手、作曲家和唱片製作人。雷澤諾自1988年組成工業搖滾樂團九吋釘,在團內擔任主唱,也演奏多種樂器;他在2007年離開Interscope唱片,現為獨立音樂家。2010年,他和他的妻子瑪麗科·曼迪格,以及他的音樂夥伴阿提喀斯·羅斯,合組後工業三人樂團「如何消滅天使」。雷澤諾和羅斯曾合作為大衛·芬奇電影《社群網戰》和《龍紋身的女孩》編寫配樂,並憑前者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和金球獎最佳原創音樂。.

查看 大提琴和特倫特·雷澤諾

版畫幻想

《版畫幻想》(Fantasy on Japanese Wood Prints (Han-ga Gensō)),作品211,是美籍亞美尼亞作曲家賀凡尼斯的管絃樂作品,是為木琴和管絃樂團所演奏的協奏曲,創作及完成於1965年,是題獻給美籍日本敲擊樂手。並於同年7月4日首演,由平岡養一擔任獨奏、指揮家小澤征爾率領芝加哥交響樂團演出,並在同年9月30日及10月1日於日本東京及名古屋作國外首演,分別由日本愛樂交響樂團及東京交響樂團演奏。兩天的獨奏仍然是平岡養一,指揮則為(Andre Kostelanetz)。 「版畫幻想」這個標題,最初出現在作曲家的手稿中,用以翻譯以羅馬拼音寫成的日語副題,但後來發行商再正式出版總譜及鋼琴伴奏譜時,有關的副題及漢字翻譯均不再顯示,因此,華語地區現時大都改以原標題的直接翻譯,稱為「日木版畫幻想曲」。 《版畫幻想》是賀凡尼斯其中一首較多人認識的作品,它的演奏次數和他的第2號交響曲近乎相約,亦因這首樂曲在技巧上並不算是特別艱深,因此亦成為了不少專業敲擊樂手的起步曲目。.

查看 大提琴和版畫幻想

牙箏

牙箏(ajaeng)是朝鮮民族的傳統弓拉弦鳴樂器,由中國軋箏演變而來,甚至可以说,其原型就是我国唐朝所用的轧筝,一是使用于唐部乐当中,后经本土化的改良后,成为“乡部乐”当中重要的演出乐器。 牙筝可以根据规格的不同分为大、中、小三种,演奏者多为女性,采用坐姿进行演奏,左手按琴弦,右手把持涂有松脂的细木棒摩擦琴弦使其发声,有时也会使用弓子进行演奏,具体根据乐曲需要而定。 它和朝鲜的特色拨弦乐器伽倻琴一样,因为演奏的音乐多是他们当地的民间音乐,因此极为强调颤音的使用。 由連翹木製成,箏弦下輔以弦柱。最初版的叫做正樂牙箏,有七根弦,專供宮廷樂舞之用。而後傳入民間,發展成為散調牙箏,有多達八根弦。 彈奏時樂者跪坐於地,彈奏出低沉的、類似於大提琴的音色和音調。.

查看 大提琴和牙箏

百人会会员列表

人会是美籍华人的精英组织,本条目为该会现任及历任的各位会员名录。以下列表按英文名排序,共152人 已去世会员(共7人) 曾入列但未出現在最新(2017年)會員名單(共80人).

查看 大提琴和百人会会员列表

Dear My Friend -朝向未知的未來-

《Dear My Friend -朝向未知的未來-》(Dear My Friend -まだ見ぬ未来へ-)於2009年11月4日由Geneon Universal Entertainment Japan, LLC.發行,是ELISA的第5張單曲。.

查看 大提琴和Dear My Friend -朝向未知的未來-

DSCH動機

DSCH動機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以自己的姓名引伸出來的一個音樂動機(motif)。由“D,E,C,B”四個音組成,代表名字中的“D,Es,C,H”(讀作:"De-Es-Ce-Ha")。由於他的姓名用德文的拼法是:Dimitri SCHostakowitsch,而音樂在德文中,S代表E;H代表B,因此得出這四個音。 巴赫亦曾以自己的姓氏“B(即B),A,C,H(即B)”創作出更著名的BACH動機。.

查看 大提琴和DSCH動機

E大調慢板 (莫扎特)

E大調小提琴與樂隊慢板,K261,是莫扎特創作的音樂作品,1776年於薩爾茨堡完成。這樂曲本來是應小提琴家布魯勒堤(Antonio Brunetti)的要求而寫,用以取代《第5號小提琴協奏曲》的慢板樂章,因為布魯勒堤曾經提及過,本來的樂章過於「人工化」,並不喜歡。不過,此曲只在布魯勒堤演奏持才會選用,再加上布魯勒堤於同年亦不再擔任薩爾茨堡樂團的首席,此曲後來便獨立出版。 本曲手稿現存於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

查看 大提琴和E大調慢板 (莫扎特)

Eleanor Rigby

Eleanor Rigby是英國樂隊The Beatles1966年發行的單曲及Revolver專輯曲目之一,由Paul所寫。歌曲中包含了抒發生活沉悶的歌詞,以及弦樂八重奏(四部小提琴、兩部中提琴和大提琴)的伴奏。此歌是E小調,並於旋律中運用,升高C音。.

查看 大提琴和Eleanor Rigby

Eluveitie

懾魂史詩(伊特拉斯坎語:Eluveitie)是瑞士民謠金屬樂團,2002年由成立於蘇黎世州溫特圖爾。2003年發行試聽帶《》,這是克利格·葛蘭齊的個人錄音室作品,但隨後他招募了多位成員,正式組成懾魂史詩。樂團於2006年6月發行第一張錄音室專輯《》,2007年11月獲得的合約。樂團在2008年2月發行第二張錄音室專輯《》後一舉成名,該專輯登上瑞士百強專輯榜第35名、德國官方排行榜第72名。 懾魂史詩將自己描述為「民謠金屬新浪潮」,樂團的音樂風格融合了旋律死亡金屬與傳統凱爾特音樂的旋律特徵。他們在重金屬音樂當中運用歐洲的傳統民俗樂器,包括曼陀、、、和風笛,以及清腔、和黑腔等歌唱技巧。他們的歌詞包括凱爾特神話,特別是的文化。歌詞上常常使用已滅亡的凱爾特語言 — 高盧語來撰寫。樂團的名字來自義大利曼托瓦一艘公元前三百年古船上銘刻的古義大利文字,以伊特拉斯坎語轉寫成沿用至今的樂團名字,字面意思是「赫爾維蒂人」。.

查看 大提琴和Eluveitie

EVANGELION:DEATH

《EVANGELION:DEATH》(エヴァンゲリオン・デス)是日本动画电影《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死與新生》的原声音乐。1997年6月11日首次发售。发售商为King Records。 继《NEON GENESIS EVANGELION III》之后再次获得Oricon專輯週榜冠軍(动画原声音乐史上第4张)。第12回日本金唱片大獎动画年度最佳专辑 优胜者。.

查看 大提琴和EVANGELION:DEATH

Everyday、髮箍

《Everyday、髮箍》(Everyday、カチューシャ)是日本女子偶像組合AKB48的第21張單曲,由國王唱片於2011年5月25日發行,金牌大風則是單曲在臺灣的代理發行商。單曲除了有AKB48的成員參與錄製外,還包括了來自姊妹組合SKE48和NMB48的成員,其中以大阪為據點的NMB48更是首次有成員被編入參與錄製單曲A面曲的選拔組。單曲在發行的第二天創下了日本女歌手首週最高銷售紀錄,再在5天後以首週133.4萬張的銷量打破Mr.

查看 大提琴和Everyday、髮箍

音孔

音孔(sound hole)又称声孔,是指弦乐器共鳴箱上的开口,而笛、巴乌等吹管樂器的吹孔和按孔也称为音孔。 弦乐器的音孔,主要是为了共鸣板可以更自由的振動,以加強音色,也使得乐器内部的振動能够传出乐器外。其形状及大小影响音箱的空气容量,從而影响音色与音高。一般而言,音孔孔越大,音色越低沉;音孔越小,音色越明亮。.

查看 大提琴和音孔

韋德蘭·斯梅洛維奇

韋德蘭·斯梅洛維奇(Vedran Smajlović,)以「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之名而聞名,他是一位波士尼亞音樂家,前塞拉耶佛弦樂四重奏的大提琴手。 斯梅洛維奇曾參與塞拉耶佛管弦樂團,在塞拉耶佛歌劇、塞拉耶佛歌劇院中演出。 波士尼亞戰爭爆發後,斯梅洛維奇和塞拉耶佛其他的居民一樣,困於塞拉耶佛圍城戰役(1992年3月1日-1996年2月29日)之中,面臨食物和水短缺,還有槍戰和炮彈轟炸的生活。 1992年5月27日,維斯米其納廣場遭受到迫擊炮攻擊,一群在廣場上排隊買麵包的百姓受到波及,這場攻擊中,有22人死亡,七十多人受傷。斯梅洛維奇為了悼念死去的22人,便在事發地點連續22天演奏大提琴,演奏的曲目為阿爾比諾尼的G小調慢板。此舉受到全世界的注目。《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 - 時周文化出版 作曲家大衛·懷爾德(David Wilde)因此創作了「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這首大提琴曲子,此曲亦收錄在馬友友的專輯中。受到斯梅洛維奇啟發的創作還包括了民謠歌手約翰·麥克卡森(John McCutcheon)的「在塞拉耶佛街上」、加拿大作家伊莉莎白·威爾本(Elizabeth Wellburn)的童書「來自廣場的回聲」,還有亦為加拿大作家史帝芬·蓋洛威(Steven Galloway)以斯梅洛維奇的行動,寫成了小說「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為2008年加拿大的暢銷書。 斯梅洛維奇在圍城戰中,亦免費在數場喪禮上,冒著可能被攻擊的危險進行演奏。 斯梅洛維奇於1993年年底,被安排離開塞拉耶佛,之後他仍繼續參與多場音樂表演,和作曲工作。 他現居於北愛爾蘭的Warrenpoint。.

查看 大提琴和韋德蘭·斯梅洛維奇

莎樂美 (歌劇)

《莎樂美》(德語:»Salome«,作品號五十四)是理查德·施特劳斯作曲並作詞一套單幕德語歌劇。該劇腳本是基於奥斯卡·王尔德同名法語戲劇的赫德維希·拉赫曼(Hedwig Lachmann)德語譯本改編而成的。1905年12月9日首演於德累斯頓的宮廷歌劇院。 該劇最為世人熟悉的段落,也是上演初年最為臭名昭著的,便是女主角莎樂美的「七層紗之舞(Tanz der sieben Schleier)」。而當今更著名便是更為驚人的最後一幕,呈現莎樂美熱情地親吻起施洗者約翰斷頭上的嘴唇。這一段今日已成為戲劇女高音的音樂會常用曲目,而全劇也是各大歌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市面也有不同錄音的版本售賣。.

查看 大提琴和莎樂美 (歌劇)

莫扎特主題變奏及賦格曲

《莫扎特主題、變奏及賦格曲》,作品132(Variationen und Fuge über ein Thema von Mozart,Variations and Fugue on a Theme by Mozart),是德國作曲家雷格的管絃樂作品。亦是他最為後人所熟識的代表作。.

查看 大提琴和莫扎特主題變奏及賦格曲

菅野洋子

菅野洋子(,),是日本宫城县仙台市出身的作曲家、编曲家、音乐制作人。前夫為大提琴演奏家溝口肇。.

查看 大提琴和菅野洋子

萊夫·賽格斯坦

萊夫·賽格斯坦(Leif Segerstam,,),又譯塞蓋斯坦、西格斯譚,是當代芬蘭指揮家及作曲家。出生於西部瓦薩。1953年至1963年期間入讀於赫爾辛基的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鋼琴及指揮;他曾於1962年在赫爾辛基的Maj Lind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冠軍。畢業後再轉到美國紐約的朱利亞德學院跟隨尚莫雷(Jean Morel)學習指揮,並於1964年獲得指揮文憑。 畢業後,他受聘於不同的樂團,其中包括有皇家斯德哥爾摩歌劇院、芬蘭國家歌劇院及奧地利電台交響樂團;1975年他獲得首個首席指揮職位,是在維也納電台交響樂團。及後他亦在芬蘭電台交響樂團、丹麥國家交響樂團及赫爾辛基愛樂管絃樂團任職首席指揮。現時為赫爾辛基愛樂樂團的名譽首席指揮,亦是多個樂團的客席指揮,包括有芝加哥交響樂團、洛杉機愛樂樂團、多倫多交響樂團及巴西聖保羅市交響樂團。 1997年,他回到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出任母校的指揮系教授至今。1998年,他獲北歐音樂協會(Nordic Music Council,NOMUS)頒發獎狀,表揚他對北歐音樂的貢獻。.

查看 大提琴和萊夫·賽格斯坦

革胡

革胡於1950年代由楊雨森為取代交響化後的民族樂團中的大提琴而發明,在結構、發聲原理、定弦、演奏方法皆模仿大提琴。 張4弦,設指板,定弦與大提琴相同:由低音至高音C─G─D─A,弓架於弦上坐奏,使用大提琴的弓和弦。為加添蛇皮的音色而不減少音量,橋碼壓於琴筒上,以琴筒內的槓桿將震動傳導至琴筒一面的蛇皮上,此舉令其革胡的音質遠差於大提琴,琴身重心偏低,故亦較拉奏大提琴吃力。由於音響效果不如理想,加上價格高昂,僅有香港與臺灣少數樂團依然使用。.

查看 大提琴和革胡

行星組曲

《行星组曲》(The Planets suite Op.

查看 大提琴和行星組曲

血戰

| 《血戰》(原名:BLOOD+)是2005年Production I.G制作的日本電視動畫。全劇共50話,放映時間為2005年10月8日到2006年9月23日,由日本TBS系列電視台播出。《BLOOD+》是2000年播出的剧场版动画《血戰:最後的吸血鬼》的续篇,但除了基本设定以外与前作没有任何联系,另外衍生作品有电影、游戏、輕小说及漫画等等。獲選為2005年第九回日本文部省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動畫部門推薦的作品。 香港由Animax於2006年9月24日先行播出第一集及第二集,並於2006年10月9日正式開始播放;台灣亦從2006年10月10日起在Animax播出。.

查看 大提琴和血戰

袁咏琳cindy

《袁詠琳cindy》是台灣歌手袁詠琳發行第一張國語專輯。.

查看 大提琴和袁咏琳cindy

裝甲惡鬼村正

《裝甲惡鬼村正》是Nitro+於2009年10月30日發售的日本成人遊戲,Nitro+開業10週年紀念作,以刀劍、鎧甲、機械人、反英雄為賣點。作品中的主要登場人物是Nitro+有史以來最多,如包含次要角色的話則會超過300人。鎧甲型兵器「劔胄」則有45種和1種非正式劔胄,全部被製成3D。.

查看 大提琴和裝甲惡鬼村正

裴淳华

羅莎蒙·--·--·派克(Rosamund Mary Ellen Pike,),中文名裴淳華,英國女演員。最為人知的角色是「007系列電影」《誰與爭鋒》中的雙重間諜角色、《傲慢與偏見》裡的珍·班內特,以及《消失的爱人》裡的艾米,亦憑此角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和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查看 大提琴和裴淳华

西班牙随想曲

《西班牙随想曲》(Каприччио на испанские темы,拉丁化:Kapritschtschio na ispanskije temi,意為「基於西班牙主題隨想曲」,作品號三十四)是俄國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基於西班牙地方曲調,在1887年寫成的一部管弦乐曲,在西方常以法語名稱──Capriccio espagnol示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原欲將該曲歸類為小提琴獨奏和管弦樂隊協奏作品,但後來決定純粹將該曲歸類為管弦樂曲,以令演繹者更加著重活潑的旋律。.

查看 大提琴和西班牙随想曲

西西里舞曲

西西里舞曲(Sicilienne)是一种慢步舞曲,起源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节奏为12/8拍或6/8慢节奏,旋律抒情,伴奏多用分解和弦。 西西里舞曲起源于巴洛克时期,在古典主义时期非常流行,海顿在他的神劇《创世纪》中,莫扎特在他的《魔笛》中,都用西西里舞曲风格写过女高音咏叹调,在出名的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中的结尾《哦,罗拉》也是西西里舞曲形式的作品。 法國作曲家佛瑞也曾写过西西里舞曲,最早出現在莫里哀戲劇《城市貴族》的配樂,是为钢琴和大提琴谱写的室内乐作品,后来也被改变为长笛演奏作品。.

查看 大提琴和西西里舞曲

西里爾·斯科特

西里爾·梅依爾·斯科特(Cyril Meir Scott,),英國作曲家、詩人、作家。.

查看 大提琴和西里爾·斯科特

馬友友

友友(Yo-Yo Ma,)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為法國出生的華裔美國人,曾獲得多座葛萊美獎。包括2013年第55屆葛萊美獎。.

查看 大提琴和馬友友

馬刀舞曲

《馬刀舞曲》(Սուսերով պար,Танец с саблями,Sabre Dance),又译《劍舞》,是阿拉姆·哈恰圖良最著名的作品,源自於1942年首演的《加雅涅》(Gayane)芭蕾舞劇中的主題音樂,指的是劇中居民出征前的戰鬥舞蹈,節奏非常強烈快速,以短短2分鐘半之旋律,給人有一股強烈的壓迫感,同時展現旺盛的生命鬥志。.

查看 大提琴和馬刀舞曲

馬爾康·亞諾

康·亨利·亞諾爵士,CBE(Sir Malcolm Henry Arnold,)是一名英國作曲家。 亞諾年輕時以小號家為其主要職業,30歲後他則專注於作曲。他和布列頓一樣都是當時英國很有名氣的作曲家,而他寫的輕音樂如威爾士舞曲、英格蘭舞曲、蘇格蘭舞曲、愛爾蘭舞曲和康瓦耳舞曲皆為他有名的作品。.

查看 大提琴和馬爾康·亞諾

首爾愛樂樂團

首尔愛樂樂團(諺文:서울 필하모닉)是韓國一個民間的私營樂團。.

查看 大提琴和首爾愛樂樂團

马孝骏

孝骏(),出生于浙江宁波,华人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马孝骏早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1931年~1935年,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小提琴专业,师从马思聪。1936年,赴法国巴黎留学,后获音乐教育学博士学位。1947年,从法国回国,任中央大学教授。内战期间移居法国巴黎,1962年举家移居美国。马孝骏曾先后创立了纽约、巴黎、台北的儿童管弦乐团,出任中國文化學院(現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教授兼主任。 1991年,马孝骏在美国去世,其妻为歌唱家卢雅文,其子为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

查看 大提琴和马孝骏

马克斯·普朗克

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因发现能量量子而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並在1918年獲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最大的贡献是首先提出了(舊)量子论。这个理论彻底改变人类对原子與次原子的认识,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这两个理论一起构成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 波耳、愛因斯坦與普朗克被稱為舊量子論的奠基者。.

查看 大提琴和马克斯·普朗克

马勒作品列表

古斯塔夫·马勒()是奥地利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和指挥家。他是19世纪德奥传统和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音乐之间承前启后的--。他所创作的音乐一度被忽视,在纳粹德国时期甚至被禁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复兴,其价值方为人所知。到如今,马勒的音乐位列是演出和录音最频繁的作品。.

查看 大提琴和马勒作品列表

马思琚

思琚(),中国广东海丰县人,钢琴家、大提琴家与音乐教育家。.

查看 大提琴和马思琚

骷髏之舞

《骷髏之舞》(Danse Macabre),作品40,又名《死之舞》,是法國作曲家聖桑的管絃樂作品。此曲本源自1872年的一首藝術歌曲,1874年將原曲改成為管絃樂作品,並於1875年1月24日於巴黎由指揮愛德華·科隆(Édouard Colonne)作首演。可惜當時並未受到觀眾的欣賞,尤其是對於他運用了木琴那種刺耳的效果,認為是低俗的趣味。不過,現今《骷髏之舞》已經成為了其中一首受一般人所認識的正統音樂曲目之一。 本曲是題獻給聖桑的好朋友,鋼琴家蕾米尼(Caroline Montigny-Rémaury)。.

查看 大提琴和骷髏之舞

高甲戏

戏(闽南语:Ko-kah-hì),又叫“戈甲戏”、“九角戏”、九甲戲,以闽南语为媒介语进行表演,是福建主要剧种之一,最初起源於合興戲发源于福建泉州,流行于闽南地区,臺灣和东南亚華裔闽南人聚居之地。高甲戏形成于清代中叶。高甲戏的剧目来源比较复杂,绝大部份是从提线木偶戏、梨园戏、徽戏、弋阳腔、京戏吸收过来的。初步统计高甲戏的传统剧目一百多个,新编的优秀剧目有《连升三级》《真假王岫》、《大闹花府》、《笋江波》、《许仙谢医》等。.

查看 大提琴和高甲戏

高胡

胡,高音二胡的簡稱,又叫粵胡,是一種弓弦樂器,於1920年代由司徒夢巖及其學生呂文成創制,取代了二弦的位置,成為廣東音樂和粵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高胡的琴筒比二胡小,皮膜和音窗通常是圓形,定弦是G4到D5,比二胡高四度。高胡是坐著演奏,大腿夾住皮膜和音窗以控制音色、音量,並能減少狼音。演奏時皮膜向右,弓毛置於兩弦之間,弓桿置於外側。高胡的音色比二胡清澈明麗,因此常用於演奏歡快明媚的曲。 高胡原用於廣東音樂,為滿足模仿管弦樂團的民樂團對高音域弓弦樂器的需求,與二胡、中胡、板胡、大提琴(或革胡)和低音提琴(或低音革胡)組成弓弦樂器組。.

查看 大提琴和高胡

高雄市交響樂團

市交響樂團 (Kaohsiung Symphony Orchestra;簡稱高市交、KSO)是高雄市政府以基金會形式所管理的交響樂團。附設於財團法人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總部位於高雄市鳳山區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查看 大提琴和高雄市交響樂團

謝爾蓋·伊斯托明 (音樂家)

谢尔盖·伊斯托明(俄語:Сергей Истомин;Sergei Istomin),出身於俄羅斯的大提琴演奏家与低音提琴演奏家。因极富音乐天分,6岁起就在古尼金音乐学院(Gnesin’s School)(俄罗斯莫斯科)学习大提琴,后获得该校学士学位。此后,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Moscow Tchaikovsky Conservatory)瓦伦丁·费格金(Valentin Feighin)的班中学习,并完成硕士学位课程。之后,谢尔盖在欧柏林音乐学院(Oberlin Conservatory of Music)跟随凯瑟琳娜·梅恩兹(Catharina Meints)继续学习大提琴,并在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音乐学院巴洛克演奏艺术学院()继续深造。 谢尔盖·伊斯托明与伊塔娜交响乐团()(第一大提琴手)有定期合作,并经常在各种独奏和室内乐音乐会及活动中表演,包括:与薇薇安娜·索夫罗尼茨基(Viviana Sofronitsky)、尤斯·凡·伊梅席尔(Jos van Immerseel)和谢瓦利尔()合作表演古钢琴与大提琴二重奏;与赛乐尔()和尤斯·凡·伊梅席尔(Jos van Immerseel)合作表演三重奏;以及与塔菲尔巴洛克管弦乐队(Tafelmusik orchestra)合作演出。 此外,他也是全球众多节日和音乐盛典的永久演出嘉宾,如:法国博讷巴洛克夏季歌剧节(Beaune)、法国南特古典乐音乐节(Nantes)、法兰德斯国际音乐节()、法国圣里基耶艺术界()、埃克斯国际音乐节(Aix-en-Provence)、比森音乐节()、、华罗尼音乐节()、乌得勒支旧音乐节(Utrecht)、巴赫节()、、石勒苏伊格-荷尔斯泰因音乐节(Schleswig-Holstein)和肖普朗音乐节(Sopron)等,演奏音乐包括巴洛克音乐、古典乐、浪漫乐和现代乐。.

查看 大提琴和謝爾蓋·伊斯托明 (音樂家)

變格定弦

變格定弦(Scordatura,cross-tuning)是一種運用於絃樂器的寫作技術。作曲家要求絃樂演奏者將樂器定絃至與慣常不同的音高。從而拉奏出獨奏的聲調,尤其是在表演不協調和絃、泛音或以正常方式不能製造的和絃組合等。 變格定弦並非近代音樂才會採用的手法,早於巴洛克時代,巴赫、韋華第、比貝爾等人已經運用。尤其是用於維奧爾琴上,因為它擁有多條絃線,為了方便演奏及令演奏者用較容易的指法去彈奏,便會將個別的絃線高音作出調整。後來便推至提琴類的樂器,包括小提琴和大提琴等。.

查看 大提琴和變格定弦

鮑力卓

鮑力卓(Richard Bamping),於1993年開始擔任香港管弦樂團首席大提琴師,他在表演時經常向觀眾展露微笑而為人所認識。 他所採用的大提琴,是一位贊助人所捐贈的皮雅替連尼大提琴,在1790年於佛羅倫斯製造,由於該樂器乃手工製造,故此極為珍貴。.

查看 大提琴和鮑力卓

谭盾

谭盾(),湖南长沙人,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家、指挥家。他创作的著名作品包括电影配乐《卧虎藏龙》、《英雄》、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音乐等等。谭盾的作品视听元素多样,常借鉴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并运用非常规乐器等进行实验音乐的探索。.

查看 大提琴和谭盾

鱒魚五重奏

A大調鋼琴五重奏,D667,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所寫成的室樂作品。然而,這首曲的別名:鱒魚五重奏(The Trout Quintet,-deForellenquintett)更為人所認識。主要原因是當中的第4樂章,採用了他於1817年所創作的歌曲《鱒魚》(-deDie Forelle,D550)的旋律而得名。.

查看 大提琴和鱒魚五重奏

鲍里斯·米洛诺维奇·帕格门齐科夫

鲍里斯·米洛诺维奇·帕格门齐科夫(Борис Миронович Пергаменщиков;),是著名前苏联裔德国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 帕格门齐科夫生于列宁格勒,他的父亲也是一个大提琴家,帕格门齐科夫的大提琴启蒙课程由其父负责教授。 帕格门齐科夫于1974年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中夺得大提琴组第一名。1977年,他从前苏联移民至西德并于西部大城市科隆定居,任教于科隆音乐与舞蹈学院,这使得他的职业生涯得以国际化。 1984年,他在纽约的首次演出获得了业界高度评价。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以大提琴独奏家的身份与世界各大著名乐团合作演出,同时也出演一些室内乐音乐会。 1998年起,帕格门齐科夫任教于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作为音乐教育家的帕格门齐科夫,为世界音乐舞台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大提琴演奏人才,如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大提琴奥拉夫·曼宁格。2004年4月30日,他在柏林逝世。 为纪念他的贡献,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设立“帕格门齐科夫奖”,每三年举办一次大赛,以奖励优秀的年轻大提琴演奏者及室内乐团体。.

查看 大提琴和鲍里斯·米洛诺维奇·帕格门齐科夫

贾世骏

贾世骏()祖籍山东单县,生于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男高音歌唱家、作曲家。.

查看 大提琴和贾世骏

贾科莫·卡萨诺瓦

贾科莫·卡萨诺瓦(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极富传奇色彩的意大利冒险家、作家、「追寻女色的风流才子」。18世纪享誉欧洲的大情圣。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卒於波希米亚的达克斯(现捷克杜赫佐夫)。 有关于卡萨诺瓦许多人都会将其与拜伦的小说/歌剧《唐璜》(Don Juan)相提并论,因为他们同样在一生中有着不计其数的伴侣。然而卡萨诺瓦终究不同于虚构的故事,唐璜只是一个传说,而卡萨诺瓦则是真真切切的历史。与唐璜中更加不同的是,卡萨诺瓦深爱着他所有的女人,并与她们长期保持着友好的关系。风流韵事也只不过是卡萨诺瓦丰富多彩的人生中某个章节。 卡萨诺瓦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当属其穷尽晚年精力的创作《我的一生》(Histoire de ma vie),这部法语写成的自传式小说讲述了卡萨诺瓦一生中的故事。选择法语撰寫只因为方便流传的原因(中世纪法语是欧洲最广为流传的语种)因此卡萨诺瓦在自传的序言中也写道:J'ai écrit en français, et non pas en italien parce que la langue française est plus répandue que la mienne(我用法语写自傳而不用意大利语,是因为法语比我自己的語言流传得更廣。)。由此可见卡萨诺瓦预想到或试图令自己的这部自传经久流传,为了方便以后未知的读者群而选择了一种更为普及的语言。此前另一位威尼斯的知名人物——剧作家卡罗·哥尔多尼(Carlo Goldoni)亦同样选择用法语书写自己的自传,或许亦对卡萨诺瓦产生了一定影响。虽然卡萨诺瓦撰寫的一些其他作品使用的都是意大利语,或许这位大情圣预知到了那些作品不会成为历史的纪念碑,然而自传就另当别论。.

查看 大提琴和贾科莫·卡萨诺瓦

越剧

越剧,中国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嵊州,兴盛于上海,主要流行于苏浙沪等地区,目前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新华网 越剧曲调婉转柔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旋律就采用了越剧的曲调。 越剧在早期只有男演员,进入上海发展后因女班演出广受欢迎,发展为各角色均由女演员扮演的女子越剧。1949年后,开始招收部分男演员,但现在仍以女子越剧为主。越剧原来流行于苏浙沪一带,后在中國广受欢迎。 越剧舞台语音的基础语音是嵊县方言音。在越剧发展过程中,越剧语音在嵊州方言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州音韵和官话的语音,这促使越剧扩大了观众范围。 2006年5月,越剧被列为中国文化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 大提琴和越剧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國作曲家,也是鋼琴演奏家。貝多芬對後世影響深遠。一生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带有编号,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查看 大提琴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路易吉·博凯里尼

路易吉·鲁道夫·博凯里尼(Luigi Rodolfo Boccherini,),意大利作曲家,大提琴家。.

查看 大提琴和路易吉·博凯里尼

路易·布莱叶

路易·布莱叶(Louis Braille,,又译布拉耶,)是世界通用的盲人及视觉障碍者使用的文字系统布莱叶点字法的发明者。布莱叶点字法是一种通过阅读者用手指触摸由突起的点组成的文字进行阅读的方法。这种系统已经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已知语言。.

查看 大提琴和路易·布莱叶

路易斯·安德里森

路易斯·安德里森(Louis Andriessen,1939年6月6日-), 是一名荷蘭作曲家與鋼琴家,住在阿姆斯特丹。他是海牙皇家音樂學院的作曲系教授。.

查看 大提琴和路易斯·安德里森

鹿女-永恆的追尋

《鹿女-永恆的追尋》(Hind)是李欣芸和臺灣芳療品牌「肯園」合作的概念音樂專輯,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西伯利亞草原內獵人追尋鹿女的神話故事,是以音樂搭配芳香治療的跨界作品。 作品的編曲為了營造出神話中遼闊無垠的氛圍,特別以西伯利亞吐瓦地區獨有的泛音(overtone)中的「呼麥」進行發聲演唱,配上多項具民族色彩的樂器如西伯利亞薩滿巫師鼓、口簧琴等,並邀請荷蘭籍泛音詠唱學者Mark C.

查看 大提琴和鹿女-永恆的追尋

黯黑史詩

黯黑史詩(Epica)是荷蘭的交響金屬樂團,2002年由前萬世沉淪的吉他手馬可·揚森組成。2003年透過發行首張錄音室專輯《》,2005年發行續作《》,登上第12名。他們在傳動唱片破產後改簽給,並於2007年發行第三張專輯《》,登上荷蘭專輯排行榜第9名。2009年第四張專輯《》獲得更大成功,登上荷蘭專輯排行榜第8名,在許多歐洲鄰國的排行榜上取得成績,獲得相當程度的好評。 黯黑史詩在2012年的第五張專輯《》受到更多音樂評論家歡迎,開始取得國際上的成功,登上美國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第105名、日本公信榜第172名。2014年,樂團發行第六張專輯《》後,繼續獲得市場成功,登上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第110名,在家鄉荷蘭也拿到第4名。2015年6月,鑒於在國際上成功推廣荷蘭藝術,黯黑史詩獲頒。2016年,樂團發行了第七張專輯《》,登上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第139名。 樂團人聲表現以優美的女性清腔搭配殘暴的男性吼腔,交織出歌劇《美女與野獸》、天使與魔鬼般的鮮明衝突感,加上重金屬樂手的侵略性和管弦樂團的恢弘氣勢,呈現十分濃郁的旋律性。樂團的音樂風格以傾向哥德金屬的交響金屬為主幹,兼具一些死亡金屬和旋律死亡金屬的特徵,電吉他演奏上則擁有鞭擊金屬和蠱戮金屬特色的即興重覆段,爵士鼓的打擊過門也有黑金屬的味道。2005年之後,前衛金屬的元素出現,並短暫浮現力量金屬的段落與民謠金屬的旋律。.

查看 大提琴和黯黑史詩

黃昏之戀

《黃昏之戀》(Love in the Afternoon)是比利·怀德(Billy Wilder)於1957年拍成的電影,改編自當時蘇聯作家Claude Anet一部非常流行的小說。據其改成的舞臺劇由蘇聯流傳到了巴黎,聯同I.A.L. Diamond 重新改編,才寫完黃昏之戀的劇本。 此電影的男主角贾利·古柏(Gary Cooper)已經56歲,而女主角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則只是28歲,年齡差距的問題令很多觀眾和評論家耿耿於懷,儘管懷爾德努力安排古伯在畫面比較暗的位置,試圖用陰影來淡化他的年齡。.

查看 大提琴和黃昏之戀

黑金屬音樂

黑金屬()是在重金屬音樂中一個分支流派。黑金屬的曲風特色總體來説,運用尖叫式的黑腔、強烈失真的吉他、猛烈卻陰沉的雙大鼓、快速行進的節奏和旋律,給人冷冽、黑暗、帶有絕望的感受。.

查看 大提琴和黑金屬音樂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首演,1941年被改寫成交響樂合唱,為中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的重要作品。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國抗日戰爭時起到鼓舞作用。1960年代后期因江青的建议,被殷承宗等音乐家改编为《黄河协奏曲》,后来又出现了有石叔诚版的《黄河协奏曲》,1975年中央樂團對其進行大幅度簡化改編,流行至今。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黄河大合唱》在台湾“戒严时期”曾经被禁止演奏。.

查看 大提琴和黄河大合唱

齋藤秀雄

齋藤秀雄(さいとう ひでお)是一位日本音樂家,出生在東京都。.

查看 大提琴和齋藤秀雄

辛曉琪

辛曉琪(Winnie Hsin,),台灣女歌手,出生於台中豐原。於1976年考入華岡藝術學校音樂科西樂組,主修聲樂,副修鋼琴,選修小提琴。於1979年以優異成績甄試獲保送至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西樂組,主修聲樂,副修鋼琴,選修大提琴。.

查看 大提琴和辛曉琪

舞台 (七級煉獄專輯)

《舞台》(The Stage)是美國重金屬樂團七級煉獄(Avenged Sevenfold)在2016年10月28日發行的錄音室專輯,也是他們的第一張概念專輯、第七張音樂專輯。該專輯由發行,並於發行前在樂團的Facebook頁面上舉辦了一場直播演出。這是樂團與新鼓手入團後一同創作的第一張專輯。Brooks Wackerman於2014年末加入樂團,但直到前鼓手Arin Ilejay在2015年離團時,才传出Wackerman入團的消息。 該專輯是七級煉獄乐队第一張由發行的專輯,也是樂團目前最長的錄音室專輯,共计75分35秒,比他們2005年的作品《City of Evil》多出了大約一分鐘。專輯中也收錄了樂團創作過最長的歌曲《Exist》,時間是15分鐘41秒。.

查看 大提琴和舞台 (七級煉獄專輯)

阿尔卑斯交响曲

阿尔卑斯交响曲(Eine Alpensinfonie),作品64,是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最后一首交响诗。这首交响诗是献给当时的德累斯顿国家乐团。雖然作曲家標示這首樂曲為「交響曲」,但在結構上,既不如《家庭交響曲》有明顯樂章分段的構想,卻保留如李斯特交響詩般的連貫性意念和情景,因此被歸納為交響詩。.

查看 大提琴和阿尔卑斯交响曲

阿尔坎杰罗·科雷利

阿尔坎杰罗·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是巴洛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他幾乎只為弦樂器創作。在器樂領域裡,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音樂史上人稱「現代小提琴技巧創建者」及「大協奏曲之父」。.

查看 大提琴和阿尔坎杰罗·科雷利

阿尔伯特·洛尔青

古斯塔夫·阿尔伯特·洛尔青(Gustav Albert Lortzing,),德国作曲家。.

查看 大提琴和阿尔伯特·洛尔青

阿尔弗雷多·卡塞拉

阿尔弗雷多·卡塞拉(Alfredo Casella,),意大利作曲家,音乐学家,钢琴家,指挥家。.

查看 大提琴和阿尔弗雷多·卡塞拉

阿佩喬尼奏鳴曲

阿佩喬尼琴和鋼琴所作的a小調奏鳴曲,簡稱阿佩喬尼奏鳴曲,是舒伯特於1824年11月譜於維也納的一部室內樂作品,編號D.821。它是歷史上阿佩喬尼琴僅有的兩首曲目之一;此樂器結構類似維奧爾琴,指板上有琴格,六根弦的空弦音高和吉它等同,但是琴頸在橫向上有外凸的弧形,可由弓弦拉奏發聲。由於現在已經極少有人用阿佩喬尼琴演奏音樂,這部作品的錄音和演出大部分是由大提琴家和鋼琴家協作完成的。 阿佩喬尼奏鳴曲和著名的死亡與少女四重奏屬同一時期作品。當時舒伯特的梅毒症狀加劇,精神上亦遭受抑鬱發作之苦。1823年,阿佩喬尼琴剛剛問世,舒伯特有一位好友維森茨·舒斯特爾是一個技巧高超的大提琴家,同時也在大力推廣阿佩喬尼琴,這部奏鳴曲很可能就是他委任舒伯特創作的;然則在它1871年首版之時,人們對阿佩喬尼琴的短暫興趣早已成為歷史。 儘管如此,仍有如下幾位音樂家用本真樂器錄過這部作品:.

查看 大提琴和阿佩喬尼奏鳴曲

阿图罗·托斯卡尼尼

阿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意大利指挥家。他的指挥艺术在世界上有着极大的影响,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始终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

查看 大提琴和阿图罗·托斯卡尼尼

阿爾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團

阿爾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團(德語:Alban Berg Quartett,簡稱ABQ)為一奧地利弦樂四重奏團體,1971年由四名國立維也納音樂學院(Wiener Hochschule fuer Musik)的年輕教授成立,是維也納第一個以專職四重奏型式組成的團體。阿爾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團於2008年7月解散,他們的最後一場音樂會在臺灣臺北市的國家音樂廳舉行。.

查看 大提琴和阿爾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團

阿蘭胡埃斯協奏曲

《阿蘭胡埃斯協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是西班牙作曲家華金·羅德里戈(Joaquín Rodrigo)為古典吉他與管弦樂團所作的吉他名曲。它是羅德里戈最著名的作品,並且它的成功確立了羅德里戈作爲西班牙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的身份。.

查看 大提琴和阿蘭胡埃斯協奏曲

阿波罗缪斯弦乐四重奏团

阿波罗缪斯弦乐四重奏团(英文: Apollon Musagete Quartet,缩写:AMQ;波兰文:kwartet Apollon Musagète;德文:Apollon musagete Quartett),是波兰的一支弦乐四重奏团,于2006年在维也纳成立。取名灵感来自于希腊神话故事裡的人物——缪斯及其领袖阿波罗,师从于阿爾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團。.

查看 大提琴和阿波罗缪斯弦乐四重奏团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

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西班牙文:Á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阿根廷作曲家以及班多纽手风琴(Bandoneon)演奏家。作为作曲家的皮亚佐拉,以全方位系统的古典音乐训练为基础,创造性地融合传统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作曲风格,将探戈音乐从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乐提升为可以单独在舞台上展示的具有高度艺术性,并能表达深刻哲理的纯音乐形式,并由此创立了“新探戈音乐”(Tango Nuevo)乐派,成为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及南美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阿根廷,皮亚佐拉被尊称为“了不起的皮亚佐拉”(el gran Piazzolla)“探戈之父”。.

查看 大提琴和阿斯托尔·皮亚佐拉

阿拉姆·哈恰圖良

阿拉姆·哈恰圖良(Արամ Խաչատրյան,羅馬化:Aram Xačatryan;Aram Il'yich Khachaturian,),苏联亞美尼亞族作曲家。 哈恰圖良生於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當時屬於俄羅斯帝國)的一個亞美尼亞家庭。1921年他到了莫斯科,先在格涅辛音樂學院向米哈伊爾·格涅辛學習大提琴,之後並學習作曲,1929年他進入了莫斯科音樂學院,跟隨米亚斯科夫斯基學習。1930年,他與同學也是作曲家的妮娜·瑪卡洛娃結婚。1951年起成為了莫斯科音樂學院的教授。 哈恰圖良的創作具有亞美尼亞民族音樂的特點,代表作有舞劇《斯巴達克斯》、《加雅涅》(曾於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作為配樂,其中包含著名的《馬刀舞曲》)等。他也是前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歌的作者。.

查看 大提琴和阿拉姆·哈恰圖良

鵝媽媽 (拉威爾)

鵝媽媽(Ma mère l'Oye)是由身兼鋼琴家的法國作曲家拉威爾所作之音樂作品,也是他本人於1910年完成的四手聯彈鋼琴組曲。除鋼琴曲集外,鵝媽媽亦有芭蕾舞曲版本。.

查看 大提琴和鵝媽媽 (拉威爾)

赫尔穆特·拉亨曼

赫尔穆特·拉亨曼(Helmut Lachenmann,),德国作曲家。出生于斯图加特,自幼在教堂参加合唱团,十几岁开始作曲,1955年至1958年就学于西德国立斯图加特音乐学院,后来又去威尼斯成为作曲家诺诺的私人学生。回德国后曾在多所学校任过教。1997年获恩斯特·冯·西门子音乐大奖。21世纪后,拉亨曼与中国音乐界来往较为密切。拉亨曼确立风格后的特点为从声乐上解构传统,其作品有“器乐具体音乐”之称,即利用非常规的演奏技术在传统乐器上制造新音响,对于普通听众而言,这无异于噪音,因此曾有多次作品演出时被观众抗议的经历,拉亨曼也因此以“噪音音乐”著称。但也有观点认为他本质上仍是在深刻地践行德奥音乐传统。代表作包括歌剧《卖火柴的小女孩》、单簧管与乐队《相邻》、大提琴曲《挤压》、三首弦乐四重奏、钢琴曲《舒伯特主题与五段变奏曲》等。.

查看 大提琴和赫尔穆特·拉亨曼

薇薇安娜·索夫罗尼茨基

薇薇安娜·索夫罗尼茨基(Viviana Sofronitsky),俄羅斯籍加拿大钢琴家,出生于莫斯科著名钢琴家佛拉迪米尔·索夫罗尼茨基的家庭中。最初在中央音乐学校学习音乐,而后获得莫斯科音乐学院博士学位。在前苏联时期,她与当时的两个由阿列克谢·鲁比莫夫(Alexei Lubimov)指导的古乐合奏团“牧歌(Madrigal)”和“室内乐音乐学院(The Chamber Music Academy)”合作,同时作为独奏艺术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和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等地进行巡迴演出。 1989年,薇薇安娜移居美国,并在俄亥俄州的欧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 Conservatory of Music)工作。1990年移居加拿大,在多伦多与塔菲尔巴洛克管弦乐队(Tafelmusik Baroque Orchestra)的多名成员合作,积极开展个人演出和专辑录制。同时,她也是多伦多学院音乐会系列(Academy Concert Series, Toronto)的创始人和首位艺术指导。她于199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 1999年,薇薇安娜获得荷兰海牙皇家音乐学院(Royal Conservatory of The Hague)的大键琴和古钢琴古典乐演奏学位以及古乐教学学位。 2001年起,薇薇安娜居住于捷克共和国,并与古钢琴制造家保罗·麦克诺提结婚。保罗·麦克诺提以其珍贵的古乐乐器进行表演和专辑录制,包括从卡爾·飛利浦·愛馬努埃爾·巴哈到李斯特的各类剧目。 薇薇安娜是众多国际音乐节的永久成员,包括:“乌得勒支旧音乐节(Utrecht Oude Muziek Festival)”和音乐网(uziek Netwerk)(荷兰)、“莱比锡巴赫节(Leipzig Bach Festival)”(德国)、伊尔塞“声音和空间音乐节(Klang& Raum Music Festival)”(德国)、“法兰德斯国际音乐节(Festival van Vlaanderen)”(比利时)、“布鲁日古乐音乐节(Brugge Early Music festival)”(比利时)、“柏林古代音乐节(Berliner Tage für Alte Music)”(德国)、“布拉迪斯拉法锤子钢琴节(Bratislava Hammerklavier Festival)”(斯洛伐克)、“国际肖邦节(Chopin Festival)”(波兰)、“奥斯纳布吕克古代音乐节(Tage Alter Musik Osnabruck)”(德国)、“小型午间音乐会(Midis-Minimes)”(比利时)、“奥斯陆室内乐音乐节(Oslo Chamber Music Festival)”(挪威)、“文德斯尔音乐节(Vendsyssel Festival)”(丹麦)、勒图凯“钢琴音乐节(Piano Folia Festival)”(法国)以及南特“春季艺术节(Printemps des Arts)”(法国)。.

查看 大提琴和薇薇安娜·索夫罗尼茨基

藍色狂想曲

《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是作曲家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受到於1923年11月1日在風神演奏廳中一場融合古典音樂和爵士樂實驗音樂會所啟發Schiff p. 53,於1924年寫給獨奏鋼琴及爵士樂團的樂曲,它融合了古典音樂的原理以及爵士的元素。 此曲的首演一般是認為在一個標題為「現代音樂實驗」的音樂會中,於1924年2月12日紐約風神音樂廳(Aeolian Hall),由保羅·懷特曼(Paul Whiteman)指揮他的樂團以及蓋希文演奏鋼琴。鋼琴與交響樂團的版本是在1946年由葛羅菲(Ferde Grofé)所改編,它成為了美國音樂會中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 藍色狂想曲讓喬治·蓋希文建立多產作曲家的聲譽。.

查看 大提琴和藍色狂想曲

葉和中

葉和中,指揮家。.

查看 大提琴和葉和中

葛替耶爾·卡普頌

葛替耶爾·卡普頌(Gautier Capuçon),出生於1981年9月3日,法國大提琴家。 葛替耶爾·卡普頌出生在薩瓦省尚貝里,是三兄妹中最年輕的一個。他的哥哥是小提琴家雷诺·卡普颂。卡普颂4歲開始學習大提琴Gautier Capuçon interview, Borletti-Buitoni Trust, London, 2004La Croix, 1 December 2006 ,7歲開始學習鋼琴 。 在他家乡的尚贝里高等国立音乐学校,卡普颂开始了他的正规音乐学习,并以大提琴和钢琴第一等成绩毕业。在巴黎,卡普颂最初随Annie Cochet-Zakine学习大提琴,1997年从巴黎高等音乐学院(Conservatoire Supérieur de Paris)以大提琴专业第一等成绩毕业。之后,他在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师从大提琴教育家菲利普·穆勒(Philippe Muller),2000年以大提琴和室内乐第一等成绩毕业。此后,他在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随海因里希·席夫完成了他的学习。 1997年和1998年间,卡普颂曾经在欧洲共同体青年交响乐团(欧盟青年交响乐团的前身)和古斯塔夫·马勒青年管弦乐团里担任大提琴手,合作过的指挥包括海廷克、布列兹、阿巴多。 卡普颂现在作为大提琴家与许多世界顶尖的指挥家和乐团合作演出。他也是一位富有造诣的钢琴家,业余时喜欢演奏爵士钢琴。.

查看 大提琴和葛替耶爾·卡普頌

钢琴家

钢琴家是指具有公认地位、造诣较高的职业钢琴演奏者。 钢琴家可以进行独奏,或者与乐队一起协奏,或者在室内乐队中担任一个角色(例如,与小提琴以及大提琴组成钢琴三重奏)。钢琴家也为独唱或合唱进行伴奏。 职业钢琴家往往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训练的。很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都是非常优秀的钢琴家。钢琴是(西樂)作曲的一项基本训练。 钢琴因为具有音域宽,表现力强的特点,所以被称为(西樂)“乐器之王”。也因此,钢琴家比其它乐器的演奏家有更多的机会举行个人音乐会表演。 某个钢琴家往往擅长演奏某位作曲家的作品或者是某一地域作曲家的作品。比如,鲁宾斯坦较擅长演奏肖邦的作品,而布伦德尔则比较擅长德奥作曲家的钢琴作品。 在中国,钢琴被视为西洋乐器。中国出身的世界级钢琴家有傅聪,以诠释肖邦和莫扎特的曲子闻名。還有香港著名鋼琴家鄭慧博士,擁有有鋼琴女詩人的美譽。虽然专业的音乐学院开设了钢琴专业培养职业钢琴演奏家,但民间直到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家庭才拥有钢琴并让子女学弹钢琴。自2000年来自深圳艺术学校的李云迪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首奖后,中国掀起一股“钢琴热”,大城市里成千上万的孩童涌进各种培训中心学习钢琴。在年轻一代的钢琴家里,李云迪、郎朗、陈萨、宋思衡、王羽佳等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的中国钢琴家。.

查看 大提琴和钢琴家

邢亮

邢亮,中國舞蹈家及編舞。.

查看 大提琴和邢亮

蔡函岑

蔡函岑(),出道艺名「寒」,2009年使用藝名「蔡芷紜」,2014年10月後改回使用本名。藝人蔡頤榛(五熊)的親姐姐。.

查看 大提琴和蔡函岑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英文: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簡稱北市交、TSO,創立於1969年,是台灣管弦樂團的先驅者。總部設於臺北市藝文推廣處藝文大樓,但有獨立大門。.

查看 大提琴和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里拉琴 (烏克蘭)

里拉琴(烏克蘭文:Ліра)是烏克蘭文族樂器的一種,屬於手搖風琴的變形,多用於演奏宗教聖詩或史詩歌謠,例如史詩杜馬。里拉琴的出現可追溯至10世紀,被認為是17世紀由曾經到過法國參戰的哥薩克雇佣兵傳入烏克蘭。 傳統的烏克蘭里拉琴由類似大提琴的琴箱作基底,牽上3條平行弦線。拉弦位的弦下設有一從琴箱中突出的木製厚圓板,圓板的軸心連接琴箱尾部的旋轉把手,琴箱上半部的按弦位裝置有特製的鍵盤。演奏者將琴箱水放在大腿上、斜靠在胸膛,左手使用鍵盤控制最下的弦的發聲音高(上兩條弦一般被調成低音的5度),右手緩慢地不停轉動把手讓圓板像提琴的琴弓般磨擦全部3條弦線發音。 里拉琴的演奏者被稱為里爾尼其(烏克蘭文:Лі́рники),偶爾受雇到結婚典禮參與演出。他們時常組織起各自的協會或兄弟會,其集體間存在自己特有的祕密溝通用詞。.

查看 大提琴和里拉琴 (烏克蘭)

金属乐队

金屬製品(Metallica)是美國殿堂級重金屬樂團,也是世界上第一支鞭擊金屬樂團,1981年10月28日成立於美國加州洛杉磯。起源是鼓手拉爾斯·烏爾里希在當地報紙刊登招募成員的廣告,前去應徵的是主唱兼吉他手詹姆斯·海特菲爾德。金屬製品目前的陣容共計四人,包括兩位創始成員詹姆斯和拉爾斯、長期吉他手柯克·哈米特,以及貝斯手羅伯特·特魯希略。前任成員包括吉他手、戴夫·馬斯泰恩,三位貝斯手、克利夫·伯頓和。 由於快節奏的音樂和侵略性的演奏風格,該團成為美國鞭擊金屬界的先驅,他們與麥加帝斯、超級殺手、炭疽並稱為「鞭擊金屬四巨頭」(有時稱作四大鞭)。他們是四巨頭中最具影響力的樂團,被視為是該音樂流派甚至是整個重金屬音樂的龍頭,尤其對鞭擊金屬的發展與普及有極大貢獻。金屬製品成立數年內即在地下音樂界累積了大量樂迷,前四張專輯都大獲好評。他們的第三張專輯《》被公認為最具影響力和聲音最重的鞭擊金屬專輯之一。之後樂團改變了音樂方向,在第五張專輯《》取得巨大的商業成功,同時吸引到數量更龐大的主流聽眾。該專輯使他們首次拿下美國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冠軍,並獲得美國唱片業協會的16×白金唱片認證。接下來的五張專輯張張熱銷,且經歷了硬式搖滾、另類搖滾,以及更具實驗風格的路線,近期新作品又回歸鞭擊金屬的核心。 2000年時,樂團與一些藝人聯合控告Napster,因該軟體公司未經樂團成員授權,便將版權歌曲在網路上免費分享。兩方最終達成協議,改為付費下載。隨後發行第八張專輯《》,他們採用鐵桶般的小鼓聲,完全沒有編寫,導致金屬樂迷相當反彈。影片《》紀錄了該專輯的錄製過程。在受到金屬樂迷的抨擊之後,樂團在第九張專輯《》中試圖重回早期根源,以長篇吉他演奏為核心。2009年樂團列名搖滾名人堂。經過八年的巡演後,發行第十張專輯《》,基調與前作相似,但也展現出些微不同的音樂風格。 截至2016年,金屬製品共發行10張錄音室專輯、4張現場專輯、5張迷你專輯,26支音樂錄影帶和37張單曲。他們獲得九座葛萊美獎,連續六張專輯在美國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奪冠。1991年的同名專輯《金屬製品》在美國售出超過1600萬張,成為建置以來最賣座的專輯。樂團位居美國唱片業協會「美國本土最暢銷音樂排行榜」第18位,也是全球音樂史上最暢銷的音樂家之一,在全世界賣出超過1億2000萬張專輯。許多雜誌已經將他們列為歷來最偉大的音樂藝術家之一,包括美國權威音樂雜誌《滾石》將金屬製品列為「史上最偉大的一百個藝人」第61位。截至2012年12月,他們是1991年後史上第三大最暢銷的音樂藝術家,根據尼爾森唱片市場調查系統的資料指出,樂團在美國共賣出5426萬張專輯。樂團與音樂製作人長期合作,他在1990至2003年間製作了樂團四張專輯,並在《聖氣凌人》的製作期間擔任臨時貝斯手。2012年,金屬製品成立獨立唱片公司燻黑唱片,完全持有其專輯和影像的版權。.

查看 大提琴和金属乐队

金屬啟示錄

金屬啟示錄(Apocalyptica)是一個芬蘭的樂團,由三位—原為四位—受過古典樂訓練的大提琴手組成。2003年開始加入一名鼓手。他們的特別之處在於用大提琴演奏重金屬音樂,但他們也演奏古典音樂。他們都曾為西貝流士音樂學院的學生。 他們的第一張專輯《Plays Metallica by Four Cellos》內容全為金屬製品的復刻。第二張專輯《Inquisition Symphony》增加的復刻有Faith No More、Sepultura和Pantera,並有三首原創的曲子。第三張專輯《Cult》繼承了相同的音樂風格。 在第四張專輯《eflections》,他們更進一步發展他們的大提琴搖滾風格,加入鼓的部分並發展更電子化的聲音,和《Inquisition Symphony》及《Cult》中的原音風格有所不同。 1999年,Antero Manninen離團,由Perttu Kivilaakso補位。Max Lilja於2002年離團,樂團剩下三人。為《Reflections》的五首曲及《Apocalyptica》的一首曲錄製了鼓的部分。Dave Lombardo一開始就無法和他們巡迴演出,於是Mikko Sirén代替他的位置,而且現在已成為Apocalyptica正式的團員。現場演出時,Antero Manninen也會支援,擔任第四位大提琴手。 迄今,他們已在全世界賣出兩百萬張專輯,在超過三十個國家演出過,和雷姆斯汀一起巡迴演出,並隨金屬製品演出兩次。.

查看 大提琴和金屬啟示錄

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的犯罪者

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的犯罪者是關於在《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漫畫、動畫及電視劇中出現的犯罪者的條目。.

查看 大提琴和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的犯罪者

金頭腦

《金頭腦》(英語:Gold Brain),是超視在2013年重金打造推出的全新大型益智節目,主持人為Janet、胡瓜、吳怡霈(Janet有其他工作時的固定代班主持人,代班周次,詳看內容),超視頻道於2013年3月18日起每周一至周五晚間十點至十一點播出。.

查看 大提琴和金頭腦

金色琴弦角色列表

《金色琴弦角色列表》介紹在吳由姬人物設定的遊戲《金色琴弦》及由原作改編的同名漫畫、動畫等作品中出場的角色。.

查看 大提琴和金色琴弦角色列表

長榮交響樂團

長榮交響樂團(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縮寫:ESO)是由台灣的長榮集團張榮發基金會於2001年所創立的交響樂團。此樂團召集了在台灣許多優秀的演奏家以及帶動台灣民族音樂的發展。是目前台灣唯一也是國際間少數由民間法人機構經營的職業交響樂團。 其成立宗旨為提供一個優質的表演舞台,全方位培養屬於台灣的音樂人才,期以向下扎根的方式耕耘出具有台灣特色的音樂園地,既關懷本土也放眼世界。 長榮交響樂團所演奏的曲目,通常會在長榮航空的班機上,於旅客上下飛機的時候播放;而有時候也會在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第二航廈的長榮候機室播放,歡迎旅客登機。.

查看 大提琴和長榮交響樂團

艾列克·波斯葛拉夫

艾列克波斯葛拉夫 (荷蘭語:Erik Bosgraaf)(英語:Erik Bosgraaf) (出生於1980年5月9日),荷蘭木笛演奏家以及音樂學家。他不僅是一位獨奏家也是 科迪凡托室內樂團(Ensemble Cordevento)的團員。曾獲得 荷蘭最高音樂成就獎 (Nederlandse Muziekprijs)。.

查看 大提琴和艾列克·波斯葛拉夫

艾米丽雅·福克斯

艾米丽雅·福克斯(Emilia Fox,)是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女演员。因BBC电视台所播出的电视迷你剧集《沉默的证人》而出名。 父亲是演员爱德华·福克斯,母亲是演员乔安娜·戴维。福克斯于牛津大学英文学系毕业,后于1995年正式出道,参与电视剧及电影的演出活动。于2001年开始禁酒,2002年开始禁烟。 福克斯的母语为英语,也擅长说德语与法语。在电影《Cashback》中首次披露自身也擅长西班牙语,说明福克斯十分擅长语言学。电影《钢琴家》中则披露了福克斯大提琴与钢琴的熟练演奏。 2007年因不幸流产,于2009年与原配偶贾里德·哈里斯申办了离婚手续,直至2010年5月与演员杰里米·吉利再婚,并于2010年11月生下两个孩子,并将女儿赐名为“萝丝(Rose)”。.

查看 大提琴和艾米丽雅·福克斯

艾未特兄弟

艾未特兄弟(The Avett Brothers)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芒特普莱森特小镇出身的民谣摇滚乐队。乐队有三个固定成员组成,核心是Scott Avett和Seth Avett兄弟俩,分别演奏班卓琴和吉他,另外一名成员Bob Crawford司职低音提琴手。此外乐队还有两名巡回演出班底,分别是大提琴手Joe Kwon和鼓手Jacob Edwards。 艾未特兄弟的前身是Scott Avett和Seth Avett创建的摇滚乐队Nemo。艾未特兄弟的音乐融合了藍調、乡村、朋克、流行音乐、民谣、摇滚、酒吧音乐,还加入了拉格泰姆音乐风格。《旧金山纪事报》把他们的音乐形容为“悲伤如Townes Van Zandt,轻松明快如 Buddy Holly,和谐悦耳如Beatles,散发的狂野能量却犹如Ramones”。.

查看 大提琴和艾未特兄弟

英雄的生涯

《英雄的生涯》(Ein Heldenleben,又譯為《英雄的一生》,作品號第四十)是德國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作於1898年的交響詩,並被譽為預告施特劳斯交響詩創作巔峰期之作。該曲是題獻給時年27歲的威廉·门德尔伯格 (Willem Mengelberg)和其麾下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並於1899年3月3日,由作曲家親自指揮法蘭克福博物館管弦樂團 (Frankfurter Museumsorchester) 該曲的首演。.

查看 大提琴和英雄的生涯

英格威·玛姆斯汀

英格威·約翰·玛姆斯汀(Yngwie Johann Malmsteen, 1963年6月30日-)是瑞典國寶級吉他手、作曲家,原名拉爾斯·約翰·英格维·蘭納貝克(Lars Johan Yngve Lannerbäck)。他的新古典金屬吉他演奏風格,開創先河,對新古典樂作出的貢獻對後世影響極大。.

查看 大提琴和英格威·玛姆斯汀

鋼琴五重奏 (蕭士達高維契)

《g小調鋼琴五重奏》,作品57,是蘇聯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其中一首著名的室內樂作品。本曲正如大多數的鋼琴五重奏,是創作給鋼琴與絃樂四重奏演出的作品。作品是為貝多芬弦樂四重奏所創作,於1940年11月23日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作首演,由作曲家及該團擔任。.

查看 大提琴和鋼琴五重奏 (蕭士達高維契)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入殓师》(おくりびと)是2008年的日本剧情片,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广末凉子和山崎努主演。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改编自青木新门的回忆录《纳棺夫日记》,讲述某年轻人在大提琴事业失败后回到故乡,然后意外地开始从事传统祭祀--一职。身边包括妻子在内的许多人,都因对接触尸体的人士存在强烈的社会忌讳而对他产生偏见。最终,他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死者的尊重而赢得他人敬重,并更深入地理解到人与人之间联系的重要性。 本木雅弘于印度旅游期间在恒河沿岸看到一场葬礼,让他深有感触;在閱读大量的死亡主题书籍后,他对《纳棺夫日记》产生了兴趣,觉得这个故事很适合拍成电影,不过《入殓师》的完成时间还要到十年以后。由于日本社会文化中对接触死者的人士存在强烈的偏见,因此电影公司都不愿意发行这部电影,直到2008年8月影片意外赢得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后才改变这一情况。一个月之后,电影在日本开映;除了成为年度电影票房冠军,还拿下了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此片的成功在2009年时到达顶点,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入殓师》获得的专业评价褒贬不一,但仍以正面为主,烂番茄上收集的103篇评论文章对影片的好评度为81%。影评人称赞了电影中的幽默、演员的表演素质以及入殓仪式的美,但也批评剧情上缺乏惊喜,并且多少有些无病呻吟。评论涵盖了各个方面,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死亡如何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让死者体面入棺的人文关怀。电影的成功让与影片有关的多个地点成为旅游热点,还引起了更多人对入殓仪式的关注,故事还改编成了包括日本漫画和舞台剧在内的多种媒体。.

查看 大提琴和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號召各界攜帶大型樂器搭東鐵

號召各界攜帶大型樂器搭東鐵為於2015年10月3日在香港新界大圍大圍站所發生的社會運動,由音樂人、揚琴教師龍文慧在網上社交網絡發起。原因為抗議港鐵處理乘客攜帶大型物件的條例時,有「雙重標準」及「執法不公」問題。他們以水貨客事件作比較,指港鐵對水貨客寬容,卻嚴禁乘客攜帶大型樂器上車。當中更有不少音樂愛好者坦言「身同感受」,促港鐵檢討現行條例。其後近百名本土派人士晚上8時轉戰往沙田站繼續示威後,一名內地女子在混亂中拍打襲擊無線電視女記者,其後被拘捕。.

查看 大提琴和號召各界攜帶大型樂器搭東鐵

降B大調迴旋曲 (莫扎特)

降B大調小提琴與樂隊迴旋曲,K269,是莫扎特創作的音樂作品,於薩爾茨堡完成。樂譜上所標示的完成日期是1776年,但音樂學者卻推斷是界於1775年-1777年期間的作品。而莫扎特的父親利奧普·莫扎特曾於一封1777年9月25日的信件中亦曾提及此樂曲。 這樂曲本來是應小提琴家布魯勒堤(Antonio Brunetti)的要求而寫,用以取代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的終樂章。然而,原本的樂章卻得以保留,而這後加的樂章,後來便以獨立樂曲形式發刊。 本曲手稿和第1至4號協奏曲一樣.現存均存於波蘭克拉科夫雅蓋隆圖書館內。.

查看 大提琴和降B大調迴旋曲 (莫扎特)

陳銀淑

陳銀淑(진은숙;),韓裔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家,現活躍於德國柏林。 陳銀淑出生於韓國首爾。幼時由父親教導樂理和鋼琴。她在首爾大學向學習作曲,並在二、三十歲左右獲得了幾項國際獎項。1985年至1988年間,她在與匈牙利大師利盖蒂·捷尔吉學習。 2007年,陳銀淑的第一部歌劇《》於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首演。 1988年,陳銀淑搬家到柏林,在柏林工业大学電子音樂工作室擔任自由作曲家,作了七件作品。她的第一個管弦樂合奏作品〈Troerinnen〉於1990年由卑爾根愛樂樂團首演。.

查看 大提琴和陳銀淑

陳輝陽十二金釵眾生花

陳輝陽十二金釵眾生花(12 Faces of Woman)是陳輝陽於2007年製作的音樂會,為第三十五屆香港藝術節表演節目之一。陳輝陽邀請了12位不同界別的人士以「女人」為題,為他的音樂拍攝短片,並在短片播映時現場演奏配樂。.

查看 大提琴和陳輝陽十二金釵眾生花

陳暉宜

裔喬,本名陳暉宜(),台灣創作型女歌手,福茂唱片所屬歌手,與韋禮安、郭靜等屬同一公司唱片歌手。三歲開始學習鋼琴,七歲接觸大提琴,音樂科班出身,畢業於光仁中學音樂班和中山大學音樂系畢業。曾為郭.

查看 大提琴和陳暉宜

陈其钢

其钢(),法籍华人,作曲家。.

查看 大提琴和陈其钢

陈美彤

美彤北京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大陆大提琴家。.

查看 大提琴和陈美彤

附加線

加線(ledger lines)是畫寫五線譜中的一種符號,用以協助標示超出五線譜原有範圍的音高。附加線又再可分為「上附加線」(upper ledger lines)及「下附加線」(lower ledger lines)兩種。.

查看 大提琴和附加線

G小調慢板

《g小調慢板》(Adagio in g minor)是意大利音樂學者兼作曲家(Remo Giazotto)作創作的樂曲。於1958年出版。 此曲是一首廣為人所熟識的古典音樂作品,曾在多齣電影、廣告或電視劇中所配樂。可是,這曲的“身世”更耐人尋味,因為它多年來都被作曲家包裝為巴洛克時期作曲家阿尔比诺尼的作品。直至賈佐托死後,後人在他的個人書寫紀錄中,才找到他假借前人之名的證據。.

查看 大提琴和G小調慢板

General MIDI

General MIDI,簡稱GM,是MIDI的統一規格。雖然MIDI自己本身提供了使不同儀器能夠在基礎水平上互用的協定,但General MIDI提供了更進一步的規範:它要求所有的GM相容儀器達到一些共同的特點,像是能夠同時演奏至少24個音符(複音),而且它包含了許多未在MIDI中規範,關於參數和控制訊息的解釋,像是定義儀器可以擁有128個發聲數。 General MIDI最初被標準化是在1991年,由MIDI制造商协会(MMA)以及(JMSC)共同制定,此後就被採用作為MIDI標準的追加。他被要求至少能滿足以下條件:.

查看 大提琴和General MIDI

General MIDI Level 2

General MIDI Level 2,簡稱GM2,是MIDI的標準規格。它的基礎是General MIDI以及GS extensions。在1999年被MIDI制造商协会(MMA)所採用。.

查看 大提琴和General MIDI Level 2

Hadou

《Hadou》是日本摇滚组合B'z成员稻叶浩志第四张个人录音室专辑,2010年8月18日由VERMILLION RECORDS于日本发行。總銷量約17.8萬張。.

查看 大提琴和Hadou

Hey Jude

“Hey Jude”是一首披頭四樂隊的歌曲,由保罗·麦卡特尼创作,署名为列侬-麦卡特尼。该谣曲原名为“Hey Jules”,是麦卡特尼为安慰约翰·列侬之子朱利安在他父母离婚期间所作。“Hey Jude”开始于由麦卡特尼人声和钢琴组成的主歌-过门结构,之后其他乐器陆续加入。第四段主歌过后,该歌曲在一段长度超过4分钟的尾聲段中淡出。 “Hey Jude”于1968年8月作为单曲发行(B面为列侬的“Revolution”),是披头士在苹果唱片旗下发行的第一首单曲。这首歌长达7分多钟,是当时在英国排行榜登顶过的单曲中有史以来最长的。它也在美国排行榜第一的位置上停留了9个星期,是所有披头士冠军歌曲中占据第一时间最长的,并打平了排行榜第一占据时长的记录,该记录在1977年被的“You Light Up My Life”打破。这首歌已售出近八百万张,经常出现在专业乐评人的史上最伟大歌曲名单中。歌手孙燕姿曾翻唱过此歌曲。.

查看 大提琴和Hey Jude

Lights

Lights(全名:Lights Valerie Poxleitner,1987年4月11日─)是一位加拿大电子流行乐女歌手和歌曲创作者,专长為流行电子音乐,代表作有《冰》("Ice")、《》("Saviour")、《》("The Listening")等。她的第1张专辑和第2张专辑分别获得2009年和2015年的朱诺奖。.

查看 大提琴和Lights

MDNA (專輯)

《MDNA》是美國歌手麥當娜第十二張錄音室專輯,在2012年3月23日由唱片公司Interscope Records發行,為她離開華納兄弟唱片公司後第一張發行的專輯。麥當娜完成電影《W.E.》後,與不同的音樂創作人一同製作《MDNA》,包括Alle Benassi、Benny Benassi、Demolition Crew、Free School、Michael Malih、Indiigo、William Orbit和Martin Solveig。專輯收錄歌曲的主題包括派對、對音樂的熱情、癡情,亦包括心碎、報仇和分手的主題。麥當娜表示專輯的標題是個多重雙關語,它能代表她的名字、麥當娜DNA以及一種毒品的名稱:MDMA,暗示著專輯能給人一種愛情的快樂感覺。麥當娜對專輯的命名受到了禁毒團體的批評。 專輯受到音樂評論家正反兩面的評價,讚揚專輯充滿活力,但亦有評論認為專輯的歌曲過於平凡。專輯發行後,在超過三十個國家的專輯榜中排列榜首,包括澳洲、加拿大、意大利、英國和美國。麥當娜設下在澳洲和英國裏,以單人計最多第一專輯的新記錄,但專輯亦在美國成為單周銷量跌幅最大的冠軍專輯。直至2012年尾,《MDNA》全球銷量一共為180萬。 在專輯發行前,麥當娜為第46屆超級盃中場表演,成為最多美國人觀看的電視節目。同年她為專輯宣傳的,成為世界上最多收入的演唱會第十名。隨後,麥當娜憑專輯及其巡迴演唱會於2013年告示牌音樂頒獎典禮(Billboard Music Awards)上贏取了三項獎項。麥當娜獲得了最佳舞蹈藝人獎項、專輯獲得了最佳舞蹈/電子音樂專輯獎項,而巡迴演唱會則獲得最佳巡迴演唱會獎項。.

查看 大提琴和MDNA (專輯)

MONSTER (B'z專輯)

《MONSTER》是日本摇滚组合B'z的的第十五张录音室专辑。2006年6月28日由VERMILLION RECORDS于日本发行。 最終銷量約53.9萬張。.

查看 大提琴和MONSTER (B'z專輯)

NEON GENESIS EVANGELION: S² WORKS

《NEON GENESIS EVANGELION: S² WORKS》(日語:ネオン・ジェネシス・エヴァンゲリオン・エスツーワークス)是日本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原声音乐CD-BOX。1998年12月4日由King Records发售。.

查看 大提琴和NEON GENESIS EVANGELION: S² WORKS

Ninelie EP

《ninelie EP》是Aimer的第9支单曲。2016年5月11日由SME Records发售,有三种类型的CD发售。.

查看 大提琴和Ninelie EP

Oceanborn

《Oceanborn》是芬兰交响金属乐队夜愿的第二张专辑,其于1998年12月在芬兰发行,1999年春在世界范围发行。《Oceanborn》在芬兰售出超过68,000份。.

查看 大提琴和Oceanborn

Polymorphia

《Polymorphia》是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于1961年为48件弦乐器(24把小提琴,以及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各8把)所作的音乐作品。这部作品为北德广播交响乐团(The North Germ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委约潘德列茨基创作,由Andrzej Markowski执棒,于1962年4月16日首演。此外,作者将这部作品题献给曾大力支持他的出版商赫尔曼·穆克(Hermann Moeck)。 强尼·格林伍德(Jonny Greenwood) 在2012年创作了一部名为48 Responses to Polymorphia的音乐作品来回应以及向潘德列茨基表达敬意。 在希腊语中,「poly」意为「多的」,而「morph」則意为「形态」或「形式」。因此「Polymorphia」一词可被理解为「多形态的」、「多形式的」。这里所言的「形式」,非音乐结构上的形式,而是指音响效果方面的。潘德列茨基的傳記作者Wolfram Schwinger把曲題與其特色拉上關係︰「音響的規模粗獷地展開……聲音與噪音交織,同時相互滲透,輕柔的與堅硬的音色對立又交融。」如同《广岛遇难者的挽歌》,潘德列茨基以「聲音事件」(sound event)而非旋律來构建整首作品,密集音簇、微分音与滑音的使用在曲中比比皆是。.

查看 大提琴和Polymorphia

SAGA

SAGA是一个成立于2014年的亚洲电子流行音乐乐团。乐团的三位成员分别来自日本,韩国,中国。 在四月二号这个组合被列为头号艺术家首次出现在日本最大的音乐网站 “BARKS”。他们的第一支音乐录影带"Together" 在2014-03-29在中国最大互联网电视网站"乐视网(Letv)'登陆网站首页并获得电子音乐排名第一。.

查看 大提琴和SAGA

Takk...

Takk...(冰島語-謝謝的意思),是冰島後搖滾樂團Sigur Rós第四張錄音室專輯。第一波單曲"Glósóli"和"Sæglópur"分別在2005年8月15日、8月16日於美國公佈。另一首單曲"Hoppípolla"在2005年11月28日於英國釋出,並且於12月4日進入singles chart第35名。 Takk...在27日於美國發行,並且在第一週就銷售了30,000張。Takk...在2006年4月7日在英國賣出了100,000張,隨即被BPI認證為黃金級唱片。此外這張專輯在全世界已賣出超過800,000張。 Sigur Rós也釋出專輯中的三首單曲"Glósóli"、"Hoppípolla"、"Sæglópur的MV。 Sæglópur EP隨後被發行,裡頭收錄三首新歌,據說某些旋律是出現在Ba Ba Ti Ki Di Do、Vaka EP的untitled #9、還有"Glósóli"的結尾。EP裡頭也附錄一張DVD收錄"Glósóli"、"Hoppípolla"、"Sæglópur三首歌的MV。 不同於上一張專輯(),Takk...主要是使用冰島語並且偶爾附帶Vonlenska ("Hopelandic")的一點元素,所謂的Vonlenska是有點像是急速而不清楚的話語。其中"Andvari"、"Gong"、"Mílanó"三首歌曲是完全使用Vonlenska演唱。除此之外,"Mílanó"這首歌是與弦樂四重奏Amiina一起編寫的。 在2009年,英國電子音樂藝術家Chicane製作了一首"Hoppípolla"的混音版本,並且命名為"Poppiholla"。 Sigur Rós的Takk...在2006年獲得三項冰島音樂獎:最佳專輯設計、最佳另類演出以及最佳搖滾專輯。.

查看 大提琴和Takk...

Talking Heads: 77

《Talking Heads: 77》是美國新浪潮樂團傳聲頭像的首張專輯,於1977年9月16日發行。單曲〈Psycho Killer〉在告示牌榜單上達到第92名。2003年,《Talking Heads: 77》在滾石雜誌評選的史上最偉大的500張專輯中名列第290名。.

查看 大提琴和Talking Heads: 77

Third Eye Blind (專輯)

《Third Eye Blind》是美國搖滾樂團心靈矇蔽合唱團的首張專輯,於1997年4月8日發行。這張專輯包含了五首單曲,其中包括告示牌單曲榜上前十名的《Semi-Charmed Life》、《Jumper》與《How's It Going to Be》。.

查看 大提琴和Third Eye Blind (專輯)

Wii Music

《Wii Music》,是任天堂為Wii平台推出的新世代音樂遊戲。遊戲軟件運用Wii遙控器的特徵,讓玩家用接近實際演奏的方法簡單地享受音樂。.

查看 大提琴和Wii Music

Wilson Christine

Wilson Christine(全名:Wilson Joe Christine),美籍男歌手、詞曲創作人、編曲人、音樂製作人、剪輯師,因年輕時曾受音樂性質的電視節目 (聯合音樂 UM) 好評而出道。.

查看 大提琴和Wilson Christine

暴风雨 (柴可夫斯基)

《暴风雨》(作品:18)是俄國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于1873年谱曲的交响诗,樂譜所標示的調性為F小調,在儒略曆1873年12月7日(即公曆12月19日)首次公演,由魯賓斯坦指挥。 樂曲的創作靈感源自英國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同名戲劇《暴风雨》所改編。當中的題裁包括了輪船在寂靜的海上航行;性格怪誕的凱列班(Caliban);米蘭公爵之女米蘭達(Miranda)與那不勒斯王子費迪南(Ferdinand)之間的愛情故事。其中有關「愛情」的主題較為突顯,另人會聯想起柴可夫斯基另一首作品《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

查看 大提琴和暴风雨 (柴可夫斯基)

抒情交響曲

抒情交響曲,作品18,(德語:Lyrische Symphonie,英語:Lyric Symphony )是奧地利作曲家哲林斯基的音樂作品。完成於1922-23年,首演則於1924年6月4日假捷克布拉格舉行,由作曲家親自指揮。 普遍認為本曲是受了馬勒的《大地之歌》影響。《大地之歌》的歌詞取自經翻譯後的中國唐詩,至於《抒情交響曲》,則採用首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所寫,再經過德語翻譯的詩篇。.

查看 大提琴和抒情交響曲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史特勞斯)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作品30()為理查·史特勞斯於1896年創作的一部交響詩,其靈感來自於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同名哲學小說 (and other works), Old And Sold。1896年11月27日,該曲於法蘭克福首演;通常的演奏時間為约半個小時。 該作品在1896年首演之後,成為古典音樂中的經典曲目。其開頭的開場小號--史特勞斯的註解中題名為〈日出〉(Sunrise)--在1968年史丹利·庫柏力克採用於電影《2001太空漫遊》後,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曲。.

查看 大提琴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史特勞斯)

柯銘峰

柯銘峰(),祖籍福州,台灣基隆市出生,台灣戲曲樂師、歌仔戲音樂家,中國海事專科學校輪機科畢業,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戲曲音樂學系專任教師。 曾任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附設京劇團(現國立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團員(負責舞台監督和彈奏京劇三弦)、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歌仔戲科(現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第2任代理主任(歌仔戲科、系歷任主任都是代理主任,從創科的鄭榮興代理主任到現在的代理系主任)等職。 著有《歌仔戲唱腔》(與陳孟亮、周以謙合著)和《歌仔戲唱腔(第2集)》(與劉文亮、陳孟亮、莊家煜合著)等書。.

查看 大提琴和柯銘峰

柳在夏

柳在夏(유재하,又譯柳载河,刘载河)()是大韩民国的创作型歌手。1987年25岁时创作专辑“因为爱”,同年在一场车祸中丧生 。 死后公众和音乐的专业人士对柳在夏的关注上升,他的音乐开始得到重新评价。《因为爱》在2007年选定的“ 韩国流行音乐100名“排在第二位。​ 他的特长是作曲,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手风琴。.

查看 大提琴和柳在夏

林恩·哈瑞爾

林恩·哈瑞爾(Lynn Harrell,),美國古典大提琴家。 林恩·哈瑞爾出生在紐約市,父母都是音樂家:他的父親是男中音麥克·哈瑞爾,他的母親瑪喬里·麥卡利斯特·富爾頓(1909至1962年)是一個小提琴家。.

查看 大提琴和林恩·哈瑞爾

提琴

提琴本泛指有琴杆,需一手持杆另一手持琴弓的弓弦樂器,現代漢語主要指近代歐洲傳入的小提琴族樂器。傳入東亞的中國的變化較大,而演變成外觀脫離了原本形狀的胡琴。.

查看 大提琴和提琴

李德倫

李德倫(),中國知名指揮家,輔仁大學歷史系肄業,被譽為「中國交響樂之父」,也被中国交响乐界人士及乐迷尊称为“李大爷”。李氏曾歷任中国交响乐团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艺术指导、常任指挥,北京交响乐团顾问等職。.

查看 大提琴和李德倫

李克勤演奏廳II

《李克勤演奏廳Ⅱ》是香港歌手李克勤於2006年11月3日發行的個人音樂專輯(CD+DVD)。幕後班底源用《李克勤演奏廳》(普遍香港樂迷稱為“演奏廳 1”),包括趙增熹及金培達擔任唱片監製,陳少琪任創作總監,與2005年推出的李克勤演奏廳一樣,採用與演奏者作同步現場錄音的製作方式。專輯於韓國錄製,合作的演奏家有郭靜(豎琴手)、David Hodges(阿根廷手風琴手)、蘇敬珍(韓國大鼓手)以及其他色士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樂手。雖然全於韓國製作,但碟中不乏地道的香港歌名、歌詞,如「天水、圍城」、「香港仔」等。 當中,「天水、圍城」一曲以豎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與及「公主太子」前奏、中段和結尾有男童聲和唱,為香港流行音樂所少見。.

查看 大提琴和李克勤演奏廳II

李欣芸

李欣芸(CinCin Lee,),是一位出生於臺灣高雄的流行音樂產業從業者。 她專精於創作、編曲與製作,並以電影配樂為人所知。她曾為《少年吔,安啦!》、《我的美麗與哀愁》、《只要為你活一天》、《雙瞳》、《練習曲》、《渺渺》、《軍中樂園》和《五月一號》等電影配樂。 她曾獲得金馬獎最佳原創音樂獎和台灣金曲獎殊榮,為現時台灣少有同時獲得金馬和金曲雙重肯定的女音樂人。.

查看 大提琴和李欣芸

李淑德

李淑德,專長小提琴。曾擔任許多管弦樂團指揮,對台灣音樂教育貢獻良多,有「台灣小提琴教母」的美譽。.

查看 大提琴和李淑德

杰奎琳·杜·普蕾

杰奎琳·瑪麗·杜·普蕾(Jacqueline Mary du Pré,),英國大提琴演奏家。.

查看 大提琴和杰奎琳·杜·普蕾

杰奎琳的眼泪

《杰奎琳的眼泪》(法語:Les larmes de Jacqueline),是19世紀法國作曲家雅克·奥芬巴赫所創作的一首大提琴曲,极富悲剧色彩。英國英年早逝的天才型女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曾經演奏過這首恰好嵌有她名字的曲子。 J J Category:淚題材歌曲.

查看 大提琴和杰奎琳的眼泪

格雷戈爾·畢亞第高斯基

格雷戈爾·畢亞第高斯基(Gregor Piatigorsky)是一位俄羅斯裔美國籍音樂家。.

查看 大提琴和格雷戈爾·畢亞第高斯基

梁皓一

梁皓一,(Elliot Leung),电影配乐师,亦从事编曲,主要题材为动作片,代表作为《红海行动》。作品曾在国家大剧院、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香港文化中心及香港伊莉莎白体育馆演出。.

查看 大提琴和梁皓一

梶浦由記

梶浦由記(),日本作曲家及編曲家,出生於日本東京都,現居於日本東京都西部。 梶浦現以製作動畫及遊戲配樂為主,她亦活躍於電視廣告界及電影界。創作動畫配樂的特色是在樂句中穿插一些歌聲。.

查看 大提琴和梶浦由記

次中音譜號

次中音譜號是現代樂譜裏四個常用的譜號之中的其中一個。次中音譜號跟中音譜號的樣子很相近,但是次中音譜號比中音譜號移高了一條線。.

查看 大提琴和次中音譜號

欧视青少年音乐家比赛

欧洲青少年音乐家比赛(Eurovision Young Musicians)是欧洲广播联盟为欧洲18岁及18岁以下年龄的青少年设立的一个音乐比赛。比赛每2年举办一次。比赛中每一个参赛国家都要派一个青少年音乐家与本地交响乐团一起登场表演,表演曲目可以是自由选定的任何古典音乐。每一个国家也需要派出一个由国际级专家组成的评委团,他们将共同参与评出参赛者中的前3名。该比赛也是(EMCY)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届比赛于1982年5月11日在英国曼彻斯特举办,当时有6个国家参与。获胜者是来自西德的钢琴手Markus Pawlik。最近的一届比赛将于2014年5月31日于德国的科隆举行。2014年的2场预赛将于决赛数日前举行。 目前比赛的执行监督是欧洲广播联盟的代表。.

查看 大提琴和欧视青少年音乐家比赛

歐陽娜娜

歐陽娜娜(Nana Ou-Yang,),出生於台灣台北市,大提琴演奏家、女演員。.

查看 大提琴和歐陽娜娜

歌之王子殿下

是2010年6月24日由Broccoli公司发售的PlayStation Portable用恋爱冒险游戏系列作品,為女性一般向遊戲,亦被改編為電視動畫、小說和漫畫。.

查看 大提琴和歌之王子殿下

歌仔戲

歌仔戲是20世紀初葉發源於宜蘭,目前臺灣民間最興盛的傳統戲曲之一,也是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歌仔戲是以摻雜古典漢詩、漢文的文言文及闽南語(臺灣腔、廈門腔、漳州腔、泉州腔)為主的戲劇。早期演出內容多半為讓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也是臺灣常民文化的代表。歷經時代更迭曾幾度遭到打壓、排擠。步入當代的歌仔戲演出型式內容日漸豐富、多元、精緻,當代更出現許多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戲團與重要文藝傳承人。2009年頒定為臺灣文化資產之重要傳統藝術類。.

查看 大提琴和歌仔戲

歌曲的诞生

《歌曲的诞生》(노래의 탄생)是一档在韩国TvN电视台播出的音乐综艺节目,节目邀请知名的制作人们以两人组队的形式出演,并邀请韩国知名度乐手及歌手们同制作人们一起完成配器及演唱。神秘嘉宾将带来自己未发表的自作曲,而制作人们要对神秘嘉宾的自作曲现场选择需要的乐手和歌手并即兴编曲,编曲创作时间限定在45分钟内,创作完成后两组制作人及乐手、歌手们要进行完成曲表演,并由神秘嘉宾选出本人更喜欢的编曲,编曲后的歌曲将以数字音源的方式发行。.

查看 大提琴和歌曲的诞生

江松民

江松民(1956年9月14日-),又名江松明,筆名山風,作曲家、琴師,中國國家1級作曲(正高級職稱),現在是廈門市歌仔戲劇團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在校學習鋼琴和作曲專業,畢業后分配到漳州市薌劇團參加歌仔戲音樂工作,在樂隊演奏大提琴、低音提琴、揚琴等樂器,並參與創作。 曾多次到台灣創作音樂,在台灣的作品有《燕雲十六州》、《梨園天神》(與劉文亮合作)、《圍城記》、《濟公活佛》(薌劇風格版)、《劍神呂洞賓》(與陳孟亮合作,瞿春泉指揮台灣國立實驗國樂團)、《鬼駙馬》(與陳孟亮合作)等。 他與陳彬 (歌仔戲)、楊森林合作《鄭秀琴薌劇唱腔精品專輯》光盤的音樂編曲配器,並在專輯中演奏大提琴(主弦;領奏琴師是楊森林,鼓師是謝梁波,大廣弦是王田水,月琴和三弦是鄭解放,陳彬 (歌仔戲)指揮漳州市薌劇團樂隊)。 他與朱偉捷合作的廈門市歌仔戲劇團歌仔戲現代戲《邵江海》得到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12屆文華獎的「文華音樂創作獎」。 譜曲作品有《大廣弦與海》、《喜相逢》、《鷺島風情》、《遇皇后》等。 Category:中國作曲家 Category:中國歌仔戲作曲家 Category:1956年出生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江姓 Category:中國歌仔戲樂師.

查看 大提琴和江松民

波希米亚人 (歌剧)

波希米亚人(La Bohème,又译作艺术家的生涯)由普契尼作曲,朱赛培·贾克撒、鲁伊吉·佚里卡根据法国剧作家亨利·繆杰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涯》(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改编脚本。全剧共四幕,约1小时40分钟,于1896年2月1日,在意大利都灵皇家歌剧院首演,指挥托斯卡尼尼。.

查看 大提琴和波希米亚人 (歌剧)

波麗露 (拉威爾)

《波麗露》(Boléro)是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最後的一部舞曲作品,創作於1928年。《波麗露》是拉威爾舞蹈音樂方面的一部最優秀的作品,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 《波麗露》是拉威爾受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波麗露》原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三四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麗露》的標題,實際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查看 大提琴和波麗露 (拉威爾)

波蘭安魂曲

波蘭安魂曲 (Polskie Requiem,A Polish Requiem,Polnisches Requiem)是波蘭當代古典音樂作曲家、指揮家潘德列茨基所創作的大型合唱作品。 《波蘭安魂曲》曾出現多個版本,第一個版本寫於1980-84年,潘德列茨基斷斷續續的將不同的段落串連成為整體。這個版本於1984年9月28日由羅斯特羅波維奇領導史圖加電台交響樂團作首演。 介紹及評論有關樂曲及個別樂章介紹, 由 Chua Gan Ee 撰寫,1999年 (英文)第二個版本於1993年完成。潘德列茨基加入了「聖哉頌」(Sanctus),並對其他的樂章作出修改。這個版本於1993年11月11日在斯德哥爾摩的一個「潘德列茨基音樂節」中,由作曲家親自指揮作首演。 到了2005年,為紀念過世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而再增加了一段夏康舞曲。並於同年在作曲家的現居地克拉科夫進行了第三次「首演」。 樂曲主要依照傳統安魂曲的內容及格式而創作,創作模式同時亦受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影響而加入了傳統的波蘭聖詠Święty Boże,屬作曲家晚期的代表作。.

查看 大提琴和波蘭安魂曲

法國號

法國號(英語:French horn,有時直稱為horn),或稱圓號,是一種中音銅管樂器。「法國號」一名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這種樂器早期應用於狩獵或軍隊中的通信工作,後來因法國音樂家首先把它運用在歌劇中,而廣為法國樂隊採用,因而得名。 法國號的吹管細而長,彎曲構成圓形的軀幹,尾部則擴大成漏斗狀的喇叭口。演奏法國號時,吹奏者經過號嘴,以雙唇振動空氣來發聲,並以左手操作轉閥式按鍵來改變音高;右手放進朝向右後方的喇叭口,用來調節細微的音高起伏。因此,法國號是少數以左手按鍵的銅管樂器。依照其調性,一般常見的法國號可以分類成單調性(F調或降B調)、雙調性、三調性等種類。.

查看 大提琴和法國號

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洛可可主題變奏曲》(Вариации на тему рококо,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作品33,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為大提琴與小型樂隊所寫的單樂章交響作品,創作於1876年,是為他的好友,德國大提琴家(Wilhelm Fitzenhagen)而寫成的,並於1877年11月30日由尼古萊·格里戈里耶維奇·魯賓斯坦指揮樂團於莫斯科音樂學院進行了首演。 柴可夫斯基嘗試在這首作品中,表現了他最喜愛的作曲家─莫扎特的敬意。他儘量把樂曲寫得較為輕巧而簡潔,追求古典時期初期的不花巧式寫作風格,這正好如18世紀初期所興起一稱為「洛可可」的藝術風格不謀而合,柴可夫斯基便借用了「洛可可」這個意念,作為他樂曲標題的精髓之處。.

查看 大提琴和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消失的地平線 (專輯)

《消失的地平線》 (No Line on the Horizon)是愛爾蘭搖滾團體U2的第十二張專輯,發行。這張專輯發片距離上一張專輯《如何拆除原子彈》有五年之久,是U2生涯當中最長的紀錄。最初樂團的概念是要製作成兩張EP,分別命名為《日光》 (Daylight)和《黑暗》 (Darkness),但最後則決定結合為一張專輯。 2006年,樂團最初與瑞克·魯賓 (Rick Rubin)合作製作新錄音室專輯,但最後則與魯賓停止合作,先將這段期間的概念擱置在一旁,而再次與多年的合作夥伴布萊恩·伊諾與丹尼爾·雷諾伊斯共同製作專輯。他們在2007年6月到2008年12月分別在四個城市錄製專輯,原本是打算在2008年11月發行,但是樂團因為希望繼續寫歌而將日期順延。 在發行前,樂團指出在摩洛哥非斯短暫的錄製經驗讓他們在這張專輯多了些實驗性的元素。發行後,專輯獲得熱烈好評。U2在2009年中旬將會舉辦「360度世界巡迴演唱會」作為專輯的搭配巡迴演唱會。.

查看 大提琴和消失的地平線 (專輯)

渚薰

渚薰(渚カヲル,Nagisa Kaworu)是最初在日本動畫《新世纪福音战士》中出场的虚构角色。真正身份是使徒Tabris。在原作TV版中仅登场于第二十四话,不过他独特的风格以及跟碇真嗣的关系,使他获得女性粉丝压倒性的支持。.

查看 大提琴和渚薰

港鐵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縮寫:MTR),原稱香港地鐵,自2007年12月2日與九廣鐵路合併後改名為港鐵為止,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泛指能夠通過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10條路綫,廣義上包括一條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市區的機場快綫、擁有12條路綫的輕鐵系統及昂坪360纜車系統,組織成為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總計93個鐵路站及68個輕鐵站、合共長230.9公里的鐵路網。同時,整個系統亦包括接駁巴士及城際客運服務。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於2016年,港鐵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及巴士佔2億2千萬人次,機場快綫為161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香港鐵路為國際地鐵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而港鐵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整體佔有率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46.9%,增至2016年的48.4%,當中港鐵在過海交通工具市場的佔有率更達68.4%。.

查看 大提琴和港鐵

潮剧

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在丑生(角色)有突出表现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序言的地方戏曲,在明朝开始形成后,流行于广东潮汕、闽南等地,并随潮州人传播到港澳台、上海,以及海外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与欧美地区,是中国对外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之一。潮剧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属元明南戏的一支,时称为潮腔、潮调、泉潮雅调,为明代南戏五大声腔之一。明朝嘉靖丙寅年(1566年)刊本《荔镜记》,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一个运用“泉潮腔”演唱的演出剧本。它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查看 大提琴和潮剧

潔淨的盜賊

Clean Bandit(Clean Bandit)是一個英國電子樂團,在2009年成立於英國英格蘭劍橋。他們由Black Butter Records在2013年發行的單曲〈〉曾登上英國單曲排行榜第17名。2014年1月,古典樂元素伴隨著舞曲節拍的單曲〈Rather Be〉在英國單曲排行榜中奪得冠軍,並持續了四週。.

查看 大提琴和潔淨的盜賊

朱亦兵

朱亦兵(),中国著名的大提琴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

查看 大提琴和朱亦兵

朱利安·劳埃德·韦伯

朱利安·劳埃德·韦伯(Julian Lloyd Webber,)是英国大提琴独奏家,他被称为“英国最资深大提琴演奏家”。.

查看 大提琴和朱利安·劳埃德·韦伯

成功的滋味

《成功的滋味》(Sweet Smell of Success)是一部195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希尔-赫克特-兰卡斯特制片公司制作,联合艺术家公司发行,亚历山大·麦肯德里克执导,伯特·兰卡斯特和托尼·柯蒂斯领衔主演。电影剧本由克利福德·奥德斯、恩斯特·莱赫曼与导演麦肯德里克一起根据莱赫曼的小说改编。电影讲述了一位很有势力的报纸专栏作家J·J·汉赛克利用自己的关系和影响力,毁掉妹妹和一个他认为不合适男子之间恋情的故事。 虽然在前期试映时获得的反响不佳,但《成功的滋味》多年来的好评度已大为提高。1993年,该片因其“文化、历史和审美方面的显著成就”,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国家电影登记部下属的国家电影保存委员会保护电影名单。 2002年,马文·哈姆利奇、和共同制作的同名音乐剧上映;次年,美国影艺协会评选AFI百年电影史百大银幕英雄与恶魔,J·J·汉赛克在其中的恶魔榜上名列第35位。.

查看 大提琴和成功的滋味

戴米恩·莱斯

戴米恩·莱斯(Damien Rice,), 愛爾蘭創作歌手、音樂家,擅長演奏吉他、大提琴、小提琴、鋼琴、鼓等樂器。以《O》 和《9》兩張專輯聞名。 萊斯以1990年代搖滾樂團Juniper成員為音樂生涯起點,發行過二張單曲,但在唱片公司干涉漸增後決議單飛。萊斯在托斯卡納過起農村生活,隨後沿路在歐洲街頭賣藝,才又返愛爾蘭。 2002年2月1日,萊斯發行了首張專輯《O》,獲得好評,並在英國單曲排行榜有第八名佳績。其中〈The Blower's Daughter〉一曲是電影《偷情》的主題曲。萊斯後於2006年發行第二張專輯《9》。.

查看 大提琴和戴米恩·莱斯

我們是ODST

《我們是ODST》(We Are ODST)或稱作《The Life》,是一部微軟於2009年推出的電視廣告,由魯伯特·桑德司執導,主要用於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最後一戰3:ODST》的宣傳。該廣告主要圍繞於一名年輕的士兵,他在透過(ODST)的徵召和訓練後,身穿裝備並從外太空空降至戰場。《我們是ODST》由麥肯廣告旗下的子公司T.A.G.所創作,並由製片公司Morton/Jankel/Zander(MJZ)負責製作。該廣告於匈牙利布達佩斯拍攝,主要於當地外圍的煤礦場和廢棄工廠取景。《我們是ODST》於2009年9月7日在網上和各大媒體發行,並獲得了正面的評價,也使《最後一戰3:ODST》在推出的第一週成為了全球Xbox 360最暢銷的遊戲,且在發售的前幾週內賣出了超過250萬份。《我們是ODST》也贏得了廣告和娛樂界的許多榮譽,其中包括兩項、,以及廣告界最高榮譽所頒發的多項榮譽。.

查看 大提琴和我們是ODST

我的祖國 (史麥塔納)

《我的祖国》(Má vlast)是捷克作曲家贝多伊齐·斯美塔那在1874年-1879年间完成的交响诗作品,由六部份乐章组成。尽管这六部份乐章常被认定为一个整体而演奏(其中包括著名的《伏尔塔瓦河》),它的每个乐章其实是独立作品。每部分在1875年至1880年都独自举办了首演。真正六部份合一的完整“首演”直到1882年11月5日才在布拉格举行。 根据弗朗茨·李斯特开创的交响诗音乐形式,斯美塔那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19世纪末期兴起的民族主义音乐(國民樂派)风格。每一个章节都描绘出波希米亚地区的乡间景象、本土历史或者故事传说。.

查看 大提琴和我的祖國 (史麥塔納)

明仁

明仁(;)是日本第125任天皇,為現任之天皇(今上天皇)。1989年1月7日即位,年號為平成。其為昭和天皇與香淳皇后的長子,出生時稱號繼宮(),御印為「榮」(,「榮」是桐的別稱)。.

查看 大提琴和明仁

海因里希·席夫

海因里希·席夫 (Heinrich Schiff,),奥地利著名大提琴家。席夫经常受世界著名乐团之邀,作为大提琴独奏者参与演出。他同时也是一名具有国际声望的指挥家。.

查看 大提琴和海因里希·席夫

海頓主題變奏曲

《海頓主題變奏曲》,作品56,是約翰内斯·勃拉姆斯于1870年至1872年間創作的變奏曲,分別有樂隊版(作品56a)和雙鋼琴版(作品56b)。該作品是勃拉姆斯最初的樂隊作品之一,也是其風格的代表作,變奏多樣,方正典雅,受到廣泛的讚譽。但其主題並非海頓所作,來源依然不明。全曲包括降B大調的主題,8個風格各異的變奏,以及最後的終曲。.

查看 大提琴和海頓主題變奏曲

海托爾·維拉-羅伯斯

海托尔·维拉-羅伯斯(Heitor Villa-Lobos,),生於巴西,拉美最負盛名的古典樂作曲家,也是著名的指揮家和大提琴家。其音樂作品風格深受巴西民俗音樂影響。 代表作包括《巴西的巴赫风格》第二部的末樂章《內地小火車》和第五部的第一樂章《詠嘆調》;鋼琴組曲《玩偶之家1號》中的第七樂章《小丑》;結他協奏曲;第七交響曲;第一首《歌調》(結他獨奏曲)。.

查看 大提琴和海托爾·維拉-羅伯斯

新世纪福音战士交响乐

《新世纪福音战士交响乐》(エヴァンゲリオン交響楽)是以日本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为题材的乐队現場專輯。1997年12月22日以CD形式发售,1998年9月9日则以VHS和LD形式发售了音乐视频版本,发售商为STARCHILD。 它是《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THE END OF EVANGELION/まごころを、君に》在電影院上映之前,1997年7月6日、7日、8日、9日和14日在Bunkamura Orchard Hall举行的音樂會录音和录音的节选。内容除了管弦乐和英国艺人的演唱、rap以外,还收录了在动画本篇中演出的聲優的MC。.

查看 大提琴和新世纪福音战士交响乐

愛蜜莉·布朗

艾蜜莉·奧莉維婭·莉亞·布朗(Emily Olivia Leah Blunt,),英國女演員,曾於第64屆金球獎上入圍兩個獎項,分別為最佳電影女配角獎(因《穿Prada的惡魔》)及最佳電視電影女配角獎(因《》),並於該年贏得後者獎項。著名的作品有《維多莉亞女王:風華絕代》,在片中扮演主角-英女-皇維多利亞而提名第67屆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女主角。2009年,獲頒英國電影學院獎大不列顛獎。 艾蜜莉·布朗在2010年婚後定居於美國加州奧海鎮。.

查看 大提琴和愛蜜莉·布朗

数字低音

数字低音(或称通奏低音)是一种记谱法,以数字和符号(通常是升降号)来指示音程、和弦以及和弦外音;音乐家可以依此在钢琴、羽管键琴、风琴、琉特琴或其他能演奏和弦的乐器上,按这些标示与低音的上下关系来演奏。数字低音与历史上的持续低音(basso continuo)关系密切,后者在巴罗克时期(约1600-1750年)几乎所有流派的音乐中都用作即兴伴奏,但现代音乐中极少使用。 其他表记和弦的体系包括: 古典音乐中使用的五线谱记谱、和声分析中普遍采用的罗马数字、时而用在现代音乐学中的宏分析(macro analysis)、纳什维尔数字体系,以及爵士乐和流行音乐中多种多样的和弦名称和符号(例如C Major、或简称C;D minor或Dm,G7等)。.

查看 大提琴和数字低音

手摇铃

手摇铃是一種敲擊樂器。由铃身、手柄和擊锤三部分構成。鈴身决定手搖鈴發聲,也决定單個手鈴的音高,一般由銅制成。手柄通常由皮制成,目前也有用塑料制作的手柄。擊錘由螺絲固定在鈴身中,可以通過調整擊錘來决定手鈴的響度。樂手可以用多種方式演奏,最通常的方式是手搖,而手搖鈴中的擊錘會碰撞鈴身而發聲。由於單個手鈴具有特定音高,因此手鈴一般都包含若干音階成套配置。.

查看 大提琴和手摇铃

曠野鷹豪樂團

曠野鷹豪樂團(Haggard)於1991年成立,是一支德國交響金屬樂團。他們將西洋古典音樂、文藝復興音樂和歐洲中世紀音樂結合到末日金屬之中。.

查看 大提琴和曠野鷹豪樂團

曼費德交響曲

《曼費德交響曲》(Manfred Symphony,Симфония «Манфред»),作品58,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作的交響作品。創作於1885年5月至9月期間。將他的《第4號交響曲》和《第5號交響曲》分隔開。這是柴可夫斯基唯一沒有附上編號的「交響曲」,他視之為一首「標題交響曲」。作品題裁選自英國作家喬治·戈登·拜倫於1817年完成的同名作品《》。首演日期為1886年3月11日,由Max Erdmannsdörfer 於莫斯科指揮。.

查看 大提琴和曼費德交響曲

曾宜臻

曾宜臻,台灣胡琴演奏家,在嘉義出生。 從小失明,在國立台中啟明學校上學時,師從周進成老師學二胡,啟明學校高中部畢業後考進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中國音樂組,主修二胡(學習二胡專業)。 畢業後長年參加藝術工作,曾應邀到日本(東京)、美國(華盛頓)和歐洲國家表演。 參加工作以來仍努力學習胡琴藝術、樂隊合奏藝術和指揮藝術,師承陳如祈和蕭白鏞。 民樂二胡、板胡、中胡、高胡、低胡、椰胡(冇弦;胖胡)、京胡(京劇胡琴)、京二胡(京劇二胡)、六角弦、殼子弦、大廣弦、喇叭弦等多種胡琴類樂器都有相當造就,並自學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三弦、秦琴、月琴等多種樂器和歌仔戲、秦腔等戲曲音樂藝術。 曾任華岡藝術學校及多所小學音樂班社的二胡教師,1996年到2003年間並應邀擔任中央研究院康樂會國樂社二胡班指導教師。.

查看 大提琴和曾宜臻

曾幾何時的Merry Christmas

《曾幾何時的Merry Christmas》()是日本音樂組合B'z的樂曲。.

查看 大提琴和曾幾何時的Merry Christmas

曾沛慈

曾沛慈(英文名:Pets Tseng,),台灣女藝人,出道於第二屆《超級星光大道》。 曾沛慈於《超級星光大道》比賽結束後數次參與戲劇演出,其中以《終極三國》劇中的「孫尚香」一角展露頭角,並簽約於可米國際影視;其後,因《終極一班2》的演出而知名度大增,歌唱表現重新獲得大眾注目,2014年8月22日宣佈加入福茂唱片,同年正式發行首張個人專輯《我是曾沛慈》,在音樂發展上亦獲得多個獎項。2017年7月2日正式發行第二張個人專輯《我愛你 以上》,並於同年8月5日在TICC開大型演唱會《我愛你》。 曾沛慈形象健康正面,是網路溫度計的2017年上半年百大口碑人物好評影響力排行榜第一名,同時亦先後受邀擔任行政院禁毒代言人、台灣單車天使代言人﹑希望導師及捐血大使,宣揚公益訊息。.

查看 大提琴和曾沛慈

101次求婚

《101次求婚》(101回目のプロポーズ)是從1991年7月1日到9月16日為止,於每週一21:00﹣21:54在日本富士電視台播出的連續劇,共12集,野島伸司編劇、淺野溫子及武田鐵矢主演。臺灣則由台視在1994年5月3日至7月26日期間,於每週二晚間22:00播出。另外衛視中文台、緯來日本台與GTV八大戲劇台等有線頻道也曾陸續播出;香港則由亞洲電視在1994年首播,後來香港有線電視亦曾播出。.

查看 大提琴和101次求婚

101次求婚 (電影)

《101次求婚》(Say Yes)是改編自1991年經典日劇《101次求婚》的中國版同名電影,由陳正道執導、黄渤、林志玲、秦海璐和高以翔主演,2013年2月12日在中國大陸上映,同年3月21日在香港上映、3月22日在臺灣上映、10月19日在日本上映。《101次求婚》在中國大陸上映一個多月,票房高達12億台幣。這是林志玲繼赤壁之後,再度有亮眼的成績,這也使導演成為繼陳國富、鈕承澤之後,第三位在中國大陸票房破億的台灣導演。.

查看 大提琴和101次求婚 (電影)

12新作

《12新作》(Opus 12)是台灣男歌手周杰倫的第12張錄音室專輯,收錄12首歌曲,2012年12月12日開始預購,12月28日發行。,以发行3天的时间就成为五大唱片2012年年榜第5名。 2013年,专辑入围第24届金曲奖“最佳国语专辑奖”,周杰伦凭借这张专辑入围“最佳专辑制作人奖”以及“最佳國語男歌手獎”,黄雨勋凭借收录于这张专辑中的歌曲《比较大的大提琴》入围“最佳编曲人奖”。.

查看 大提琴和12新作

1812序曲

《1812序曲》(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第49号)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起用真的大炮。该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裡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 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后,自己并不觉得满意,在他给他的资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说:“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他没有想到这首乐曲后来却成为他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 但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迴盪,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

查看 大提琴和1812序曲

1955年

请参看:.

查看 大提琴和1955年

1月26日

1月26日是阳历年的第2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9天(闰年的話还有340天)。.

查看 大提琴和1月26日

2007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7年4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4月30日.

查看 大提琴和2007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

2CELLOS

2Cellos(写作 2CELLOS),是一个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的大提琴双人组,由路卡·蘇利克(Luka Šulić)和司傑潘·豪瑟(Stjepan Hauser)组成。2011年4月12日起和Sony Masterworks签约, 两人是在YouTube上上传了一段他们的大提琴版麥可·傑克森的《Smooth Criminal》后被发掘.

查看 大提琴和2CELLOS

3月27日

3月2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6天(闰年第8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79天。.

查看 大提琴和3月27日

安魂曲 (莫扎特)富士見二丁目交響樂團密雪兒·布蘭奇小小雪精灵小提琴小提琴的历史尤利乌斯·克伦格尔尹伊桑尼古劳斯·哈农库特巴西國歌帝王的冠冕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樂團中国乐谷中国音乐中視大樂隊中提琴中樂團丹尼尔·夏弗朗希伯來主題序曲布伦登·尤里布莱恩·泰勒布蘭詩歌 (奧爾夫)布赖恩·帕特里克·卡罗尔帕布罗·卡萨尔斯三重奏幻想交響曲乔治·珀尔亚诺什·斯塔克交響情人夢角色列表京劇現代戲库特·阿特伯格五度音程庄严弥撒 (贝多芬)以色列人在埃及廖年賦廖皎含伊莫珍·希普企鵝咖啡館樂團张曙弦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伦纳德·霍夫斯塔特弦鳴樂器弦樂團弦樂器弦樂器製作師張凱雅張祖誠張經緯弗朗兹·施密特弗朗索瓦·杜·博瓦弗朗西斯·阿斯顿弓弦乐器低音低音声部低音提琴低胡你好 安妮 ~Before Green Gables彼德·施格勒何训田徐沛东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後搖滾保羅·欣德米特快樂、哀愁和中庸心灵独奏圖翁內拉的天鵝國家交響樂團 (台灣)國王學校 (巴拉馬打)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利珀爾·佩雪克刺蝟上樹樂團分島花音周杰倫傑克·布魯斯唯有妳再续前缘 (黛咪·洛瓦托专辑)全日本吹奏樂大賽八度共和世代克里斯·艾倫克雷莫納克雷莫纳传统小提琴制作工艺勇敢夢動物狂歡節四重奏 (日本電視劇)Between Today and TomorrowC大調迴旋曲 (莫扎特)COLORS (单曲)皇家煙火石之海王安憶王西麟王清松碇真嗣神韵艺术团神通小偵探第101號交響曲 (海頓)第102號交響曲 (海頓)第103號交響曲 (海頓)第104號交響曲 (海頓)第10號交響曲 (馬勒)第10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11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12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13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14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15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1号交响曲 (勃拉姆斯)第1小提琴协奏曲 (布鲁赫)第1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 (蕭士達高維契)第1號交響曲 (布萊恩)第1號交響曲 (馬勒)第1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1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第1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第1號互聯網交響曲第1號鋼琴協奏曲 (蕭士達高維契)第20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第2號大提琴協奏曲 (蕭士達高維契)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第2號交響曲 (馬勒)第2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2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第2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2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第2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第2號鋼琴協奏曲 (蕭士達高維契)第2號鋼琴三重奏 (孟德爾遜)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第3號交響曲 (馬勒)第3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3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3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第3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第45号交响曲 (海顿)第46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第47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第4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第4號交響曲 (馬勒)第4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4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4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第4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第50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第5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第5號交響曲 (馬勒)第5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5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5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第5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第6号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第6號交響曲 (馬勒)第6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6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第6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6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第6號交響曲 (海頓)第7號交響曲 (布魯克納)第7號交響曲 (馬勒)第7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7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7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第8號交響曲 (佛漢·威廉士)第8號交響曲 (馬勒)第8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8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94號交響曲 (海頓)第9號交響曲 (德沃夏克)第9號交響曲 (馬勒)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二樂章 (2013年電視劇)管弦樂團简诺·扬多節日序曲 (蕭士達高維契)約翰·保羅·瓊斯 (音樂家)红 (泰勒·斯威夫特专辑)红月 (神秘园专辑)约翰·巴比罗利约翰·凯尔约翰·福尔兹约瑟夫·海顿维奥尔琴组曲罗伯特·福尔克曼罗伯特·泰勒羅力威羅密歐與朱麗葉 (浦羅哥菲夫)翁维亚爱的礼赞爵士乐队瑤族舞曲炭疽乐队生活大爆炸 (第一季)甦醒 (共和世代專輯)田園交響曲 (佛漢·威廉士)無情荒地有琴天牧民新歌特倫特·雷澤諾版畫幻想牙箏百人会会员列表Dear My Friend -朝向未知的未來-DSCH動機E大調慢板 (莫扎特)Eleanor RigbyEluveitieEVANGELION:DEATHEveryday、髮箍音孔韋德蘭·斯梅洛維奇莎樂美 (歌劇)莫扎特主題變奏及賦格曲菅野洋子萊夫·賽格斯坦革胡行星組曲血戰袁咏琳cindy裝甲惡鬼村正裴淳华西班牙随想曲西西里舞曲西里爾·斯科特馬友友馬刀舞曲馬爾康·亞諾首爾愛樂樂團马孝骏马克斯·普朗克马勒作品列表马思琚骷髏之舞高甲戏高胡高雄市交響樂團謝爾蓋·伊斯托明 (音樂家)變格定弦鮑力卓谭盾鱒魚五重奏鲍里斯·米洛诺维奇·帕格门齐科夫贾世骏贾科莫·卡萨诺瓦越剧路德维希·范·贝多芬路易吉·博凯里尼路易·布莱叶路易斯·安德里森鹿女-永恆的追尋黯黑史詩黃昏之戀黑金屬音樂黄河大合唱齋藤秀雄辛曉琪舞台 (七級煉獄專輯)阿尔卑斯交响曲阿尔坎杰罗·科雷利阿尔伯特·洛尔青阿尔弗雷多·卡塞拉阿佩喬尼奏鳴曲阿图罗·托斯卡尼尼阿爾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團阿蘭胡埃斯協奏曲阿波罗缪斯弦乐四重奏团阿斯托尔·皮亚佐拉阿拉姆·哈恰圖良鵝媽媽 (拉威爾)赫尔穆特·拉亨曼薇薇安娜·索夫罗尼茨基藍色狂想曲葉和中葛替耶爾·卡普頌钢琴家邢亮蔡函岑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里拉琴 (烏克蘭)金属乐队金屬啟示錄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的犯罪者金頭腦金色琴弦角色列表長榮交響樂團艾列克·波斯葛拉夫艾米丽雅·福克斯艾未特兄弟英雄的生涯英格威·玛姆斯汀鋼琴五重奏 (蕭士達高維契)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號召各界攜帶大型樂器搭東鐵降B大調迴旋曲 (莫扎特)陳銀淑陳輝陽十二金釵眾生花陳暉宜陈其钢陈美彤附加線G小調慢板General MIDIGeneral MIDI Level 2HadouHey JudeLightsMDNA (專輯)MONSTER (B'z專輯)NEON GENESIS EVANGELION: S² WORKSNinelie EPOceanbornPolymorphiaSAGATakk...Talking Heads: 77Third Eye Blind (專輯)Wii MusicWilson Christine暴风雨 (柴可夫斯基)抒情交響曲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史特勞斯)柯銘峰柳在夏林恩·哈瑞爾提琴李德倫李克勤演奏廳II李欣芸李淑德杰奎琳·杜·普蕾杰奎琳的眼泪格雷戈爾·畢亞第高斯基梁皓一梶浦由記次中音譜號欧视青少年音乐家比赛歐陽娜娜歌之王子殿下歌仔戲歌曲的诞生江松民波希米亚人 (歌剧)波麗露 (拉威爾)波蘭安魂曲法國號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消失的地平線 (專輯)渚薰港鐵潮剧潔淨的盜賊朱亦兵朱利安·劳埃德·韦伯成功的滋味戴米恩·莱斯我們是ODST我的祖國 (史麥塔納)明仁海因里希·席夫海頓主題變奏曲海托爾·維拉-羅伯斯新世纪福音战士交响乐愛蜜莉·布朗数字低音手摇铃曠野鷹豪樂團曼費德交響曲曾宜臻曾幾何時的Merry Christmas曾沛慈101次求婚101次求婚 (電影)12新作1812序曲1955年1月26日2007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2CELLOS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