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8 关系: 司空,大同 (平城天皇),大元瑜,大華璵,大言义,大钦茂,大明忠,中国年号列表,应道,延曆,唐朝君主諸子女列表,元和 (唐朝),遣渤海使,貞元 (唐朝),越喜靺鞨,龙兴 (南诏),桓檀古記,正曆,正曆 (渤海),永貞 (唐朝),渤海國記,渤海国,渤海国君主列表,渤海国志长编,渤海遣日使,满洲地区君主列表,朝鮮半島追尊君主列表,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司空
司空,空是工的通假字,是中国、朝鮮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春秋、战国时沿置。宋国因宋武公名叫司空,所以将司空改为司城。孔子曾任鲁国的司空。 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东汉将大司空改为司空,与太尉、司徒(丞相、大司徒改任)并称三公,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时,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辽朝、金朝三公还是太尉、司徒、司空,元朝时设时废。明朝、清朝还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明清时期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查看 大嵩璘和司空
大同 (平城天皇)
大同(806年五月十八至810年九月十九)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延曆之後、弘仁之前。此時的天皇是平安時代之平城天皇與嵯峨天皇。.
大元瑜
渤海定王(),諱大元瑜,是渤海国第七代君主,在位期間809年至812年,大嵩璘的之子,改元為永德。唐朝唐宪宗遣使元文成为大嵩璘吊丧,册封大元瑜为渤海国王,812年大元瑜去世,谥號定王。.
查看 大嵩璘和大元瑜
大華璵
渤海成王(),名大華璵,是渤海國第五代君主,大钦茂之孙,在位期間793年至794年,年號為中兴。他是大欽茂的嫡孫,因參與了渤海國國人殺害了殘暴的親戚大元義而被推戴為渤海國國王,同時改元中興。可惜又在準備重返渤海國上京龙泉府期間因病過世,在位時間不足半年。死後,渤海國國人諡之為成王。.
查看 大嵩璘和大華璵
大言义
渤海僖王(),諱大言义,是渤海国第八代君主,在位期間812年至817年,大元瑜的弟弟,改元為朱雀。唐朝遣使李重旻册封大言义为渤海国王。大言义进一步加强了与唐朝的关系,817年去世,谥號僖王。.
查看 大嵩璘和大言义
大钦茂
渤海文王(),諱大欽茂,是渤海国的第三代君主,在位期間737年至793年。 737年(唐開元二十五年;渤海国仁安18年),唐玄宗撰《吊渤海郡王大欽茂書》、《冊渤海郡王大欽茂文》等兩文,冊封大武藝的嫡子大欽茂為渤海郡王。 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渤海国大興元年),大欽茂改渤海国年號為大興。 大欽茂在位期間,努力改善與唐朝的外交關係,並將渤海國的國力擴張至今日中國吉林省的琿春,致力发展文化。並因協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獲得晉封為渤海國王。二女貞惠公主、四女貞孝公主的墓志铭称大钦茂为大兴宝历孝感金轮圣法大王。 關於對日本方面,渤海國則逐漸淡化了與日本間的軍事往來,改為以文化交流和商業活動為主。此外,由於渤海國對於唐朝與日本兩國的往來都是採取朝貢貿易的形式,而日本方面對於來自渤海國的貢品,往往給予數倍的回賜,因此渤海國從日本獲取較大的利益,這使得當時的日本財政受到了影響,故接待使節及回賜的費用達到較大規模後,日本制定了十二年一次使節來朝等限制。二者往來一直持續到渤海滅亡為止。.
查看 大嵩璘和大钦茂
大明忠
渤海簡王(),諱大明忠,是渤海国第八代君主,在位期間817年至818年,大言义的弟弟,改元為太始。818年大明忠去世,谥號简王。大祚荣王统从此断绝,大祚荣之弟大野勃4世孙大仁秀继位。.
查看 大嵩璘和大明忠
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區。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查看 大嵩璘和中国年号列表
应道
应道(809年)是南诏寻阁劝的年号,共计1年。.
查看 大嵩璘和应道
延曆
延曆(782年八月十九至806年五月十八)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天應之後、大同之前。此時的天皇是跨越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兩個時代的桓武天皇,與及平安時代的平城天皇。.
查看 大嵩璘和延曆
唐朝君主諸子女列表
此列表列出中國唐朝及渤海、南詔君主所生的子女,包括追封君主之子女。.
元和 (唐朝)
元和(806年正月—820年十二月)是唐憲宗的年號,共计15年。 元和十五年闰正月唐穆宗李恒即位沿用。.
查看 大嵩璘和元和 (唐朝)
遣渤海使
遣渤海使指日本向渤海國派遣的使節。據記載,728年至811年間共派遣十四次(其中一次為途經渤海的遣唐使,另有一次為舵手等的派遣)。.
查看 大嵩璘和遣渤海使
貞元 (唐朝)
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是唐德宗的年號,共计21年。貞元這年號為唐太宗年號貞觀和唐玄宗年號開元合二為一,成為新年號貞元。.
查看 大嵩璘和貞元 (唐朝)
越喜靺鞨
越喜靺鞨,即越喜部,是唐朝时期黑水靺鞨十六部之一。 越喜靺鞨位于渤海与黑水部之间,其居住地在辽宁西北部和吉林西部地区。后来迁居在今黑龙江省同江市、饶河县至俄罗斯境内伊曼河流域一带。一说在今乌苏里江以东至日本海地区,兴凯湖附近;一说包括今黑龙江省富锦县至哈巴罗夫斯克及其以下地方、乌苏里江两岸。旧依《册府元龟》卷959及《辽史·地理志》等记,认为在今吉林省怀德县至辽宁省铁岭市、彰武县一带。 唐代越喜部与朝廷联系密切,开元二年(714年)至贞元十八年(802年)曾多次向唐朝贡。唐灭高句丽后,在安东都护府下即设有越喜都督府。开元年间,曾先后七次遣使朝贡。开元十一年(723年)朝廷授封该部首领为中郎将。渤海康王大嵩璘时,被渤海征服,并入渤海国,渤海政权在该部设安远府和怀远府。.
查看 大嵩璘和越喜靺鞨
龙兴 (南诏)
龙兴(810年-816年)是南诏劝龙晟的年号,共计7年。.
查看 大嵩璘和龙兴 (南诏)
桓檀古記
《桓檀古記》是一部有关东北亚及朝鮮半島传说时代的书籍。此书由太白教教徒桂延壽和李沂于日韩合并后第二年的1911年编写,1979年出版印刷,主要描述帝释桓因之子桓雄降临和檀君建立古朝鲜。有人认为此书是以《揆园史话》为基础写成的,据称很多内容与《揆园史话》非常相似。.
查看 大嵩璘和桓檀古記
正曆
正曆可以指:.
查看 大嵩璘和正曆
正曆 (渤海)
正曆(795年-809年,但有爭議)是渤海国康王大嵩璘的年号,共计15年。.
查看 大嵩璘和正曆 (渤海)
永貞 (唐朝)
永貞(805年八月-十二月)是唐順宗的年號。.
查看 大嵩璘和永貞 (唐朝)
渤海國記
《渤海國記》,民國黃維翰撰,凡十六章,分上、中、下三篇,約七萬余言。該書記述自震國公乞乞仲象于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參與契丹起事反唐至遼天贊四年(926)十二月渤海國君主大諲譔在位時為遼國所共231年間事蹟。.
查看 大嵩璘和渤海國記
渤海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于公元698年到926年,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为主体民族,沿袭“古肃慎国”的民族基础而建立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权,建国者大祚荣。渤海国的前身为各时期的“肃慎”、“挹娄”、“勿吉”等地方民族政权。 渤海国建国后受唐册封,唐王朝在黑水靺鞨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都护府,亦称“渤海都护府”,册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史称“渤海王国”;中国史籍《新唐書》称之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所统治的领土在极盛期时,曾包括今嫩江至松花江河道一线以南的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吉林省大部、辽宁省、滨海边疆区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查看 大嵩璘和渤海国
渤海国君主列表
以下是渤海国及其后续政权的君主列表:.
查看 大嵩璘和渤海国君主列表
渤海国志长编
《渤海国志长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金毓黻的代表著作,是研究渤海国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查看 大嵩璘和渤海国志长编
渤海遣日使
渤海遣日使,日本稱渤海使,指渤海國派往日本的使節。據記載728年至922年之間共派遣三十六次(辽朝派遣一次)使節。.
查看 大嵩璘和渤海遣日使
满洲地区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滿洲(中国东北)君主。.
查看 大嵩璘和满洲地区君主列表
朝鮮半島追尊君主列表
以下的列表列出朝鮮半島歷史上所有被追尊君主。.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以下的列表列出朝鮮半島歷史上的所有君主。.
查看 大嵩璘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亦称为 渤海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