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大学士

指数 大学士

大學士,主要是內閣大學士又稱殿阁大学士,一般有大學士或協辦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另外,左右春坊亦有大學士,故大學士不等於內閣大學士。此外,越南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目录

  1. 717 关系: 劉健 (明朝)劉同 (清朝)劉墉 (清朝)劉學詢劉宇亮劉三吾劉亹劉仲質劉忠 (明朝大學士)劉維寧劉綱 (建文進士)劉綸劉翰清劉躍雲劉果 (順治進士)劉權之劉憲寵博清額南軒卓秉恬協辦大學士史宇之史弥坚史繼偕史朝宜叶向高司徒煦參知政事吳式芬吳樹梅吴伟业吴良辅同平章事吉明君主專制塞楞額壽富壽耆夏修恕大学士大禮議大順 (政權)大清律例天津李公祠奕劻奕毓姚三辰姚廣孝姚镆姚明恭... 扩展索引 (667 更多) »

劉健 (明朝)

劉健(),字希賢,號晦菴,河南河南府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劉健 (明朝)

劉同 (清朝)

劉同(,康熙五十三年七月十五日-乾隆三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字鐘應,號容齋。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劉同 (清朝)

劉墉 (清朝)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注沟镇逄戈庄村(今屬高密)人,祖籍江南省砀山(明弘治间始祖福公自南直隶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政治人物,書法家。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谥文清。.

查看 大学士和劉墉 (清朝)

劉學詢

劉學詢(),字問芻,又字文楚,號耦耕,清末民初廣東省香山縣人,光緒十二年進士,曾任李鴻章的顧問,私下捐助孫逸仙革命。西湖國賓館即為其營建之園林。.

查看 大学士和劉學詢

劉宇亮

劉宇亮(),字季龙,号蓬玄,四川綿竹人,明朝內閣首輔,進士出身。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登進士,授庶吉士,改翰林院檢討。天啟二年(1622年)參與修撰《明熹宗實錄》,后授南京光祿寺卿、左春坊贊善、右春坊右諭德。崇禎年間,兼任翰林院侍讀、詹事府少詹事,嘉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后升任吏部左侍郎。崇禎十年(1637年)擔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次年改文淵閣大學士,督察各鎮援兵。后兼任兵部尚書。 在京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受徐光啟的影響,接受了西方科學文化和天主教信仰。崇禎十四年(1641年)邀請義大利傳教士利類思和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在「天官府」傳道,並率先領洗入教,成為綿竹奉教的第一人。綿竹的天主教会(今属天主教成都教区)也成了川南貴三省天主教会的母教會。.

查看 大学士和劉宇亮

劉三吾

劉三吾(),初名如孫,字坦甫,号坦坦翁,湖南茶陵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劉三吾

劉亹

劉亹(),字貽棫。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常州市武進區)人,晚清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劉亹

劉仲質

劉仲質,字文質,江西分宜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洪武初年,其因薦入京擔任翰林典籍,奉命校正《春秋本末》。洪武十五年,擔任禮部尚書,制定奠禮,建造國子學。后改為華蓋殿大學士,后因事連坐貶為御史,后因年邁辭職。.

查看 大学士和劉仲質

劉忠 (明朝大學士)

刘忠(),字司直,河南陳留(今属河南開封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大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劉忠 (明朝大學士)

劉維寧

劉維寧(),字德公,號慤菴。江南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劉維寧

劉綱 (建文進士)

劉綱,字之紀,河南禹州人。明朝官員、進士出身。 建文二年(1400年),劉綱中進士,授陝西府谷縣知縣。遷陝西寧州知州,任職長達三十四年。明仁宗曾欽賜酒饌。正統年間,以年老辭官,百姓涕泣載道相送。劉綱去世后,寧州百姓把其供奉于狄仁傑祠。其孫為大學士劉宇。.

查看 大学士和劉綱 (建文進士)

劉綸

劉綸(,康熙辛卯九月二十七日-乾隆癸巳六月二十三日),字如叔,又字眘涵、宸翰、慎涵、慎翰,號繩菴,又號繩庵、春涵。乾隆三十八年卒,谥“文定”。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詞人,擅長古文辭。.

查看 大学士和劉綸

劉翰清

劉翰清(),字開孫、開生。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曾國藩幕僚。專長古散文、繪畫、中醫、佛學。.

查看 大学士和劉翰清

劉躍雲

劉躍雲(),字伏先,又字服先,號青垣,室名貽拙齋。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常州市武進區)人。清朝政治人物、翰林、詩人、學者。.

查看 大学士和劉躍雲

劉果 (順治進士)

劉果(),字毅卿,號木齋,山東諸城人,祖籍江南省砀山县(明弘治间始祖福公自江南省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清朝官員。 劉果於順治十五年(1659年)中進士。授山西太原府推官。改补知县,升刑部江南司主事。康熙十二年(1673年)升任四川司员外郎。因母喪回籍。 “諸城劉氏”為當地望族。劉果父劉必顯為順治九年(1653年)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劉果弟劉棨亦為進士。劉棨子劉統勳,孫劉墉官至大學士,曾孫劉鐶之官至尚書。.

查看 大学士和劉果 (順治進士)

劉權之

劉權之(),字雲房,湖南長沙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劉權之

劉憲寵

劉憲寵(),字抑之,浙江寧波府慈谿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劉憲寵

博清額

博清額(),富察托氏,清朝軍事將領、繙譯進士。 乾隆十七年,登繙譯進士,授兵部主事,同年改戶部員外郎;任軍機章京。乾隆三十五年,署兵部左侍郎,任正藍旗滿洲副都統。乾隆三十六年,任內閣學士、察視永定河。乾隆三十八年,任欽差內閣學士,赴四川軍營。乾隆三十八年,任領隊大臣,征金川。次年署理藩院侍郎。乾隆四十年,任正黃旗蒙古副都統。乾隆四十一年,負責行在刑部事務、理藩院左侍郎、鑲黃旗蒙古副都統。乾隆四十二年,署工部右侍郎、任庫倫辦事大臣。乾隆四十四年,任兵部左侍郎。乾隆四十五年,任理藩院尚書,署左都御史、任欽差大臣,護送班禪額爾德尼金塔。乾隆四十五年,任西藏辦事大臣。乾隆四十七年,任鑲黃旗漢軍副都統。乾隆四十九年,任正白旗蒙古都統。.

查看 大学士和博清額

南軒

南軒(),字叔後,號陽谷,學者稱渭上先生,陝西渭南,明朝政治人物、學者,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南軒

卓秉恬

卓秉恬(),字靜遠、靜波,號海帆,四川華陽縣(在成都市境)人,清朝大臣。 嘉慶七年(1802年)壬戌科進士,殿試位列三甲第七十三名,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嘉慶十八年(1813年)任山東道監察御史,次年改吏科給事中。歷升工科掌印給事中、鴻臚寺少卿、順天府府丞、奉天府府丞、太僕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太僕寺卿、太常寺卿等職。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兵部尚書,歷戶部、吏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協辦大學士;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拜文淵閣大學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晉武英殿大學士。仕嘉慶、道光、咸豐三朝,垂五十餘年,未嘗外任,為官清正嚴謹,作風敢言,皇六子奕訢師傅。鴉片戰爭爆發,上疏力主禁煙。咸豐五年(1855年),卒於任內,贈太子太保,諡文端。.

查看 大学士和卓秉恬

協辦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為中國清朝中央职官之一,品等為从一品。1659年,清政府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大學士與協辦大學士。在協辦大學士方面,滿人與漢人各兩名。 清人雅稱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為中堂,而李鴻章於同治七年獲授協辦大學士,故時人多稱之為「李中堂」。.

查看 大学士和協辦大學士

史宇之

史宇之,(),南宋政治人物,字子发,宰相史弥远的幼子,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查看 大学士和史宇之

史弥坚

史弥坚,1166年—1232年,南宋政治军事人物,为宰相史浩幼子。字固叔,号玉林、沧洲,鄞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查看 大学士和史弥坚

史繼偕

史繼偕(),字世程,號聯岳,一說蓮岳,福建晉江平易里(今泉州市鯉城區西街)人,祖籍浙江鄞縣(今寧波),明朝政治人物、榜眼 。.

查看 大学士和史繼偕

史朝宜

史朝宜(),字直之,號方齋,福建晋江平易里(今泉州市鯉城區西街)人,祖籍浙江鄞縣(今寧波),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史朝宜

叶向高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晚号福庐山人,福建福清縣人,明朝政治人物,萬曆十一年進士。崇禎年間官至內閣首輔。.

查看 大学士和叶向高

司徒煦

司徒煦(),字開曙,號春埜,又號心竹,廣東省肇慶府開平縣赤坎滘堤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司徒煦

參知政事

參知政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官職,於唐朝首先設置,並非正式官位,而是三省長官以外的官員,加上此頭銜(或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的頭銜),即可以進入政事堂議事,等於成為宰相群的一員。 宋代太祖時,為分割宰相權力,故在同平章事(即宰相,簡稱平章),底下設參知政事(簡稱參知、參政),原不知印,不升政事堂,為宰相的副職,開寶六年始升都堂議政,至道元年與宰相輪班知印,後來實際權力大致等於宰相,遼、金、元等朝多沿用此制。參知政事一職,明代洪武九年以後不存,清代的協辦大學士有時亦美稱參知,但已為虛職而無實權。 地方亦有參政一職,洪武九年,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改參知政事為布政使,以左、右參政為布政使之副職。清初略略沿用,乾隆時廢。.

查看 大学士和參知政事

吳式芬

吳式芬(),字子苾、號誦孫,山東省海豐縣(今無棣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國子監監生出身。道光二年(1822年)順天府鄉試中舉。道光十五年(1835年)登進士,改庶吉士。道光十六年(1836年)任翰林院編修,次年改國史館協修。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江西南安府知府。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署江西建昌府知府、次年署江西臨江府知府、文闈監試道、武闈監試道。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任廣西右江道。次年,署廣西按察使,改河南按察使。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署河南布政使。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直隸布政使、貴州布政使。咸豐元年(1851年)任陝西布政使,次年兼署陝西按察使。咸豐四年(1854年)任鴻臚寺卿、提督浙江學政。咸豐五年(1855年)任內閣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吳式芬

吳樹梅

吳樹梅(),字燮臣,山東歷城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同治六年(1867年),鄉試中舉;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二甲第一名進士(傳臚),改庶吉士。光緒三年,任翰林院編修。光緒五年,任江西鄉試副考官。光緒八年,任河南鄉試正考官。次年,教習庶吉士、武英殿總纂、國史館協修、功臣館纂修。光緒十一年,任南書房行走。光緒十四年,任浙江鄉試副考官。后升任國子監司業。光緒十六年,任會試同考官。此後升任國子監祭酒。光緒二十四年,任內閣學士、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后任湖南學政。.

查看 大学士和吳樹梅

吴伟业

吴伟业(),字駿公,號梅村,祖籍南直隸苏州府崑山縣(今江苏省昆山市),祖父始遷居太倉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政治人物,長於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後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體”。与錢謙益、龔鼎孳并稱為江左三大家。.

查看 大学士和吴伟业

吴良辅

吴良辅,(),清代顺治朝知名宦官,受到順治帝的寵愛,因而专权把持朝政,後被孝莊太皇太后處死。.

查看 大学士和吴良辅

同平章事

同平章事,全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级官職。.

查看 大学士和同平章事

吉明

吉明(),字秋漁、諡恭愨,鄂卓氏,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道光三年,登進士,改戶部主事上行走。道光七年,任戶部主事。道光十三年,捐員外郎。道光十五年,任泰東陵禮部員外郎。道光二十二年,任戶部員外郎。道光二十三年,授侍講、翰林院侍讀、日講起居注官、國子監祭酒。道光二十四年,任會試同考官、詹事。道光二十五年,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副都統銜、葉爾羌幫辦大臣。道光二十六年,任鑲白旗漢軍副都統;次年署葉爾羌參贊大臣、正黃旗滿洲副都統。道光二十八年,任葉爾羌參贊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吉明

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absolute monarchy;absolute Monarchie),是西方政治學概念中定義的一種政體,又譯為君主專政、絕對君主制、絕對君主专制、絕對主義王權、絕對王權等;支持君主專制的思想被歸類為專制主義(早期曾譯為“絕對主義”,系根據歐洲啓蒙運動時期enlightened absolutism等詞彙的片面直譯;而現代西方政治學多以despotism進行表述)。早期埃及、希臘、羅馬至歐洲中古時代,其君主作為世人與神之間的神聖角色,不仅是世俗的首领,也是宗教的首领;中世紀歐洲則由於天主教的盛行,教宗的教權大大高於君權,君權很大程度上受到諸侯的限制,在英國甚至產生了大憲章這樣限制君權的法律傳統;16至18世紀歐洲各國紛紛加強君權,國家教會的建立使君主專制受到強化、甚至出現了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但從17世紀英國及其他國家開始,君權受到立憲化規範,規定其權力從人民而來。 作為一種專制制度,君主專制以君主為國家主權的唯一代表,君主對他的臣民與領土有無限制的權力,其治權不受到任何其他司法、立法、宗教、經濟或選舉的制衡或約束,像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說的「朕即國家。」(L'état, c'est moi) 。文藝復興後期思想家對此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為君主專制提供了合理性依據,如馬基雅維利主義和霍布斯早期的思想,都從客觀上論述了身為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的君主應該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以便於更好地保護整個國家的利益、應對各種階層勢力之間的角力,以及君主應處於超脫各階層利益的存在。因為君權不受到國家法律的制約,“君主專制”又被稱為無限君主制,和後來發展出的有限君主制的代表君主立憲大相徑庭。 在歷史上,君權大多數情況下受制於封建制度和封建法律、貴族階層的政治權力、圣职者的宗教權力與資產階級的經濟權力,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前的君權;而文藝復興時期以後,天主教教權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得歐洲各國國王有機會收攏權力,加強專制。作為一種專制政體,與獨裁政體相區別,“君主專制”政體下的君主仍需平衡各個諸侯、各社會階層、各個友邦或敵國的關係,并往往需要依靠一個高效運行的政府來實施其政令,其政府雖然在君主的強力領導之下、受君主個人意志影響,卻仍然遵循一系列法律運行,而並不單一聽命于君主的個人意志,也不存在“家族獨裁”傾向,此類專制政體在18世紀啓蒙運動時期的歐洲被特別稱為“開明專制”政體并加以推崇;某些當代政治學中文教材中提到的“封建君主專制獨裁政體”,其實更接近于君主領導下的貴族寡頭統治,例如中國古代史上的宋朝,其皇位繼承人是通過“朝議”來決定的、幾乎近似有限的民主選舉,而前現代的中國直到元明清三朝才形成了“君主專制”政體,卻也遠遠達不到“獨裁”的標準,而是被歐洲啓蒙運動思想家作為開明專制的典範。 在西方歷史中,主張採用君主專制的代表人物有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中國在明朝以後,皇帝加強中央集權,不僅親理國政,又可以直接判處大臣死刑,歷史學家錢穆認為其已經成為了君主專制政體,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層廢除宰相集政務處理大權於一身,到了明成祖以後才重新設置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以使宰相職能;清朝皇帝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設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官,所有政令皆由皇帝直接發佈。在19世紀後,受民主思潮的衝擊,採用絕對君主制的國家逐漸減少,目前仍然採行絕對君主制的國家如下:文萊、沙特阿拉伯、阿曼、梵蒂岡、卡塔爾、阿聯酋和斯威士蘭。.

查看 大学士和君主專制

塞楞額

塞楞額(v;),又作色楞額、色楞閣,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塞楞額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登己丑科三甲三十六名進士,授內閣中書。後擢升為翰林院侍講、國子監祭酒。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任刑部郎中。雍正元年(1723年),任會考府掌印郎中、少詹事、殿試讀卷官、日講起居注官、內閣學士、教習庶吉士、經筵講官,並兼任禮部侍郎。雍正二年(1724年),署理國子監祭酒。同年,任刑部右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任禮部右侍郎,兼管兵部左侍郎,署理山東巡撫。同年,改任戶部右侍郎。雍正五年(1727年),任山東巡撫。雍正六年(1728年),任工部左侍郎,兼內閣學士行走。後因事而被奪官。 乾隆元年(1736年),賜副都統銜。乾隆三年(1738年),任鑲藍旗漢軍副都統。乾隆六年(1741年),任直隸提督。乾隆七年(1742年),任陝西巡撫。次年,調任江西巡撫。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調任山東巡撫,兼管提督。同年,擢升為湖廣總督。 乾隆十三年(1748年)孝賢皇后去世,按規定朝中大臣百日內服喪,不得剃髮,但塞楞額卻違規剃髮,被舉發,賜自盡。但多名官員私下剃髮,只有塞楞額獲死罪。.

查看 大学士和塞楞額

壽富

宗室壽富(a,,同治四年三月初八日亥時-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三日巳時),字伯茀,號菊客,又號蘭客,清朝鑲藍旗第五族宗室,溥字輩,清朝政治人物、詩人、詞人。.

查看 大学士和壽富

壽耆

宗室壽耆(a;,咸豐九年十一月初六日辰時-?),字子年,號芝巖,又號艾伯。清朝政治人物、宗室,屬正藍旗第六族溥字輩。.

查看 大学士和壽耆

夏修恕

夏修恕(),字渾初,又字渾夫,號森圃。江西省南昌府新建縣(今屬南昌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夏修恕

大学士

大學士,主要是內閣大學士又稱殿阁大学士,一般有大學士或協辦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另外,左右春坊亦有大學士,故大學士不等於內閣大學士。此外,越南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查看 大学士和大学士

大禮議

大禮議,是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称号问题引起的一场政治鬥争,發生於嘉靖帝登基不久之時。當時,嘉靖帝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正德舊臣們之間,群臣認為嘉靖帝繼承了明武宗的帝位,理應以武宗之父孝宗為尊,故要求嘉靖帝承認自己是過繼給明孝宗,要認孝宗為嗣父,世宗卻只認孝宗為伯父,故如此造成了以誰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親),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統問題发生了鬥爭。 大禮議歷時整整三年(1521年至1524年),嘉靖帝施加皇權壓迫獲勝而告終。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廷議追尊朱祐杬為睿宗献皇帝,祔於太廟,並改其陵墓名為顯陵。反對一方的官員被悉數削職致仕。.

查看 大学士和大禮議

大順 (政權)

大順(1644年—1649年),或称李顺,是中國歷史上於明朝末年由農民軍闖王李自成推翻明朝后建立的政权,但之后又被清朝击败,最后被南明政权和清朝所灭。.

查看 大学士和大順 (政權)

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原名《大清律》(a),是清朝的法典。 大清律例草創於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以《大明律》為基础,再加以修飾。前後經歷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修訂後才定型。及後《大清律例》一直都在清朝版圖內奉行,直到清朝灭亡为止。 不過,部分《大清律例》的條例在清朝滅亡後依然繼續在香港通用,這是由於香港割讓予英國之後,基於香港跟隨英國奉行的習慣法模式,使大清律例中的部分法例在沒有其他法例可供參考的情況下,繼續成為唯一的參考對象。直到1971年,最後一條有關婚姻習俗的法律由香港的成文法取代之後,大清律例歷史使命終於完成,歷327年。.

查看 大学士和大清律例

天津李公祠

天津李公祠,即“天津李鸿章祠堂”,又称“天津李鸿章庙”,是中国天津市现已不存在的一座祠堂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位于原淮军在天津驻地窑洼(今河北区天纬路李公祠西箭道4号,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校址),天津李公祠是中國清朝末期重臣,將領兼外交官、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始人和统帥、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的祠堂,后简称“李公祠”。.

查看 大学士和天津李公祠

奕劻

慶密親王奕劻(;z;),愛新覺羅氏,乾隆帝弘历曾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绵性长子。光緒二十四年慈禧太后封世襲罔替慶親王。清末新政代表人物、主要發起者,曾任領班軍機大臣,廢軍機處和大學士後,首任內閣總理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奕劻

奕毓

宗室奕毓(a;,乾隆四十八年七月十八日未時-咸豐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丑時),字號不詳。清朝右翼近支鑲藍旗第四族宗室奕字輩,宗室奕貴佐領下人。清朝政治人物、繙譯進士。.

查看 大学士和奕毓

姚三辰

姚三辰(),字舜揚,號巽湖,浙江仁和(今屬杭州)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雍正五年(1727年),世宗训谕臣下,姚三辰被指責為“詞氣神色不以朕言為然”,以“心術不端,全無儆懼之意”,與陳學海、谢济世被罰至陀羅海振武營。後復官,歷任侍講、內閣學士、安徽學政等職。乾隆時,官至吏部右侍郎。.

查看 大学士和姚三辰

姚廣孝

姚廣孝(),幼名天僖,賜名廣孝,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庵號獨庵(獨菴),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通稱姚道衍。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江路(明为南直隶苏州府)長洲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元末明初政治人物、禪宗僧人、詩人,明成祖靖难之役的謀臣之一。.

查看 大学士和姚廣孝

姚镆

姚镆(),字东泉,一字英之,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寧波府慈谿縣(今浙江省寧波市慈城鎮)人。明朝政治军事人物,進士出身。有子状元姚涞。 弘治六年,登進士,授禮部主事,后升爲禮部員外郎。外任廣西提學僉事、福建副使。正德九年,升任貴州按察使。正德十五年,拜右副都御史,延綏巡撫。 嘉靖元年,吉囊進入涇陽,姚镆派遣遊擊彭楧出西路,釋指揮卜雲,晚上出兵襲擊成功,此後召為工部右侍郎,出督漕運,后改兵部左侍郎。嘉靖四年,遷右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平定田州土官岑猛叛亂,晋升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后因得罪霍韜、方獻夫、張璁、桂萼,遭落職閒住。嘉靖十三年,因大學士費宏、李時舉薦,命以兵部尚書總制三邊軍務,因拒絕赴任而此後罷免。家居數年去世,著有《姚东泉文集》。.

查看 大学士和姚镆

姚明恭

姚明恭,字玄卿,號崐鬥。湖廣蘄水(今湖北浠水)人。明末政治人物。 姚明恭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選庶吉士,任翰林院檢討。崇禎十一年(1638年),由詹事遷至禮部侍郎,教習庶吉士。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少保。.

查看 大学士和姚明恭

孚琦

孚琦(),西林覺羅氏,字樸孫,監生出身,諡“恪愍”清史稿校註,13冊,10734 1911年4月8日,孚琦应邀與公子前往燕塘机场观摩法国人组织的“远东飞艇社”的飛行表演,當時那裡起飛的是廣州天空上的第一架飛機。下午6時零5分回程时行至东门直街尾广东咨议局前麒麟阁首泉香茶居门口香港華字日報, 1911-04-11 第4頁。温生才這時從茶居出來,向前手持五响快枪径直发射,击中孚琦太阳穴、脑门、颈项、身部各一枪,孚琦当场身亡。.

查看 大学士和孚琦

孝全成皇后

孝全成皇后(a;),钮祜禄氏,名不详, 曾祖父为乾隆朝驻藏将军成德, 祖父为穆克登布,父亲为清朝苏州驻防将军、-乾-清门二等侍卫、世袭二等男爵、赠一等承恩侯、晋赠三等承恩公颐龄,满洲镶黄旗人。她是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宁的第三位嫡妻、即位后所立的第二位皇后(1834年起在位),清文宗咸丰帝的生母。 钮祜禄氏不管生前死后都极受道光帝的寵愛及重視,从全嫔开始(当时同时入宫之四人中,其他三人为贵人,惟其为嫔)、3个月后升全妃、一年后以17岁稚龄超越所有老资格嫔妃成为仅次于孝慎成皇后的全贵妃、而后皇贵妃,直至母仪天下的皇后。她于盛年暴崩,死因不明,至今众说纷纭,成为清宫疑案之一。她生前完全不用凭借子嗣的晋封速度堪称清宫罕见,当皇后后铁腕治后宫也说明了道光帝对其非比寻常的爱重支持,她死后其子奕詝(后来的咸丰帝)能顺利击败其他皇子最终继承大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光对她爱屋及乌。也因為孝全成皇后與道光帝感情極深,自她去世後道光便未曾再立皇后。.

查看 大学士和孝全成皇后

孝端文皇后

孝端文皇后(a;),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a),清太宗皇太極皇后,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和科尔沁大妃女。她还是孝莊文皇后的姑姑。為成吉思汗二弟拙赤合撒儿18世孫女。 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皇太极称帝时为正宫皇后,居中宫。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孝莊文皇后两宫并尊,称母后皇太后,无徽号。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崩,享年五十一岁。顺治七年二月葬昭陵。雍正、乾隆累加谥,谥曰:“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莊敏辅天协圣文皇后”。无子,生三女,下嫁额哲、奇塔特和巴雅思祜朗。.

查看 大学士和孝端文皇后

孝靖皇太后

孝靖太后(),王氏,名不詳,明神宗朱翊钧之皇貴妃,明光宗朱常洛生母。.

查看 大学士和孝靖皇太后

孝賢純皇后

孝贤纯皇后(a;),乾隆帝元配妻子,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其祖父是康熙初年戶部尚書米思翰,父親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伯父是大學士馬齊。.

查看 大学士和孝賢純皇后

孝肅皇后

孝肅皇后(),周氏,明英宗朱祁镇貴妃,明憲宗朱見深生母,昌平县人。父周能后追赠为宁国公,弟周寿後封為慶雲侯,周彧後封為長寧伯。周貴妃曾經再三破壞禮法與英宗的遺願、排擠並欲取代钱皇后的嫡--地位。.

查看 大学士和孝肅皇后

孝敬憲皇后

孝敬宪皇后(a;),烏拉那拉氏。滿洲正黄旗人胤禛的嫡福晋(元配),雍正登基後冊封皇后。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功臣前鋒侍衛费扬古的女儿。康熙曾授予其父:一品步軍統領、一雲騎尉、侍衛內大臣等官職。她的嫡母(或过继養母)為愛新覺羅氏(多羅格格)。.

查看 大学士和孝敬憲皇后

孫士毅

孫士毅(),字智冶,號補山,浙江仁和縣(今屬餘杭區)臨平鎮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文華殿大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孫士毅

孫家鼐

孫家鼐(),字燮臣,號容卿、蟄生,別號澹靜老人。安徽省鳳陽府壽州(今淮南市壽縣)人,晚清狀元、政治家。.

查看 大学士和孫家鼐

孫玉庭

孫玉庭,字嘉樹,號寄圃,山东济宁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孫玉庭

孫瑞珍

孫瑞珍(),字儲英,號符卿,晚號安敦老人,山東濟寧州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兩江總督體仁閣大學士孫玉庭之子。嘉庆十五年(1810年)舉人,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二甲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历大理寺少卿、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兵部侍郎、戶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尚書、工部尚書等職,官至戶部尚書,因病免職。卒諡文定。长子孙毓珠,次子孫毓汶。.

查看 大学士和孫瑞珍

孫銘恩

孫銘恩(),字蘭檢,清代江蘇通州(今南通市)人。咸豐初年官至安徽學政。太平軍攻佔太平府城後被俘,不屈被殺。.

查看 大学士和孫銘恩

孫毓溎

孫毓溎,清代狀元,字犀源,号梧江。山东济宁人,体仁阁大学士两江总督孙玉庭之孙。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孫毓溎位列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十六年出任云南学政、后任山西按察使调浙江按察使署浙江布政使,积劳成疾,遂乞假归。同治六年卒于京邸。.

查看 大学士和孫毓溎

孔弘緒

孔弘緒(),字以敬,號南溪,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一代嫡長孫。明代衍聖公。大學士李賢的女婿,程敏政連襟。.

查看 大学士和孔弘緒

孔公恂

孔公恂(),字宗文,一字韶文,山東曲阜人,孔子五十八代孫,属宫端户,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孔公恂

孔聞韶

孔闻韶(),字知德,號成庵,山東曲阜縣人,孔子六十二代嫡長孫。明代衍聖公。.

查看 大学士和孔聞韶

孙如游

孙如游(),字景文,号鉴湖。明朝阁老,天启年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浙江余姚(今属慈溪市)人,宸濠之亂中殉國的都御史孙燧曾孙。 孙如游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累官礼部右侍郎,主管部务。明神宗驾崩,以顾命大臣辅佐明光宗,曾挫败郑贵妃、李选侍篡权阴谋。后又辅佐明熹宗,被钦点为东阁大学士,参与明廷机务。宦官魏忠贤掌权后,提出辞职。家居四年後卒。贈少保,謚文恭。.

查看 大学士和孙如游

孙承宗

孙承宗(),字稚繩,號愷陽,直隸高阳县南街村(今属河北省)人。明朝政治、軍事人物,榜眼及第,官至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致仕後與清军戰鬥殉國。諡文忠,清朝改諡忠定。.

查看 大学士和孙承宗

宁波籍历代大臣列表

(宁波)籍历代大臣一览:.

查看 大学士和宁波籍历代大臣列表

宣缯

宣缯,南宋大臣,绍定初年首辅,庆元府(今浙江宁波)人。嘉定中,拜兵部尚书、参知政事,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太师,谥忠靖。与史弥远亲和。 《宋史》列传载:“嘉泰三年,太学两优释褐。历官以太学博士召试,为秘书省校书郎。升著作佐郎兼权考功郎官、知吉州、福建提点刑狱。迁考功员外郎,又迁秘书少监。时暂兼权侍立修注官、守起居舍人,为起居郎兼权侍左侍郎,编《孝宗宝训》。试吏部侍郎,权兵部尚书。嘉定十四年,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明年,拜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奉祠。端平三年召赴阙,升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少师。诏缯尝预定策,以王尧臣故事赠太师,谥忠靖。” 宣缯曾在宝庆元年进《即位事始》。.

查看 大学士和宣缯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為相。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查看 大学士和宰相

官文

官文(v,),清朝官员,满洲正白旗人,王佳氏,字秀峰。出身军人世家,官至,直隸總督,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 最初是殿前蓝翎侍卫,後任荊州將軍,杨霈被撤职,調湖廣總督,任內領導八旗綠營,與湘軍共同平定太平天國。 官文不谙政事,诸事决於家奴,时人称湖广总督府有「三大」,即妾大、门丁大、庖人(厨子)大。初期頗掣肘排擠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后封二等侯,僅次於一等侯曾國藩。曾國藩批評他「才具平庸」,但時任湖北巡撫的胡林翼對他極力籠絡,收官文之小妾為義妹。從此政事概由胡出,官文唯唯諾諾而已。 1866年十一月因勦捻軍無功遭左宗棠、曾國荃共同上疏彈劾摘去湖廣總督職,晚清朝廷此次政爭也被視為漢人督撫開始掌握實權,滿人勢力消退分水嶺。1867年召还京,代理直隶总督。1871年病死。谥文恭。著作《蕩平髮逆附記》。.

查看 大学士和官文

宗室崇壽

宗室崇壽()、崇壽,愛新覺羅氏,清朝宗室,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宗室崇壽

宗室崇寬

宗室崇寬(),字厚庵,愛新覺羅氏,清朝宗室、進士出身。 光緒六年,登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三年,任詹事府詹事。光緒二十三年,升任內閣學士。光緒二十五年,任盛京禮部侍郎,后兼管理奉天牛馬稅監督。.

查看 大学士和宗室崇寬

宗室霍穆歡

宗室霍穆歡(),霍穆歡,字申齋,愛新覺羅氏,清朝皇室,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咸豐六年(1856年),登進士,改禮部主事,後任宗人府副理事官。同治三年(1864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同治十年,任會試同考官。光緒五年(1779年),任七品筆帖式;次年改宗人府筆帖式。光緒八年,任詹事府左贊善。光緒九年,任詹事府右中允、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日講起居注官。光緒十年,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緒十三年,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光緒十四年,任詹事府少詹事、詹事府詹事。光緒十四年,任內閣學士、文淵閣直閣事。次年,任宗室覆試閱卷大臣。光緒十七年,任順天鄉試副考官。次年改任會試副考官。.

查看 大学士和宗室霍穆歡

宗室果齊斯歡

宗室果齊斯歡(a;,乾隆三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寅時-道光八年九月初十日丑時),字友三,號益亭。清朝宗室鑲藍旗第五族綿字輩,屬慶岱佐領,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官至黑龍江將軍,卒於任內。諡文僖。.

查看 大学士和宗室果齊斯歡

宗室桂昂

宗室桂昂,愛新覺羅氏,清朝皇室,字薌林,號杏村,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三甲五十七名進士,改庶吉士。后升任詹事府少詹事、詹事。光緒五年,任國子監祭酒、內閣學士。光緒六年,任殿試讀卷官、正白旗蒙古副都統。光緒八年,任馬蘭鎮總兵,兼總管內務府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宗室桂昂

宗室清安

宗室清安(),字吉甫,號芝軒,鑲藍旗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翻譯進士,歷官科布多參贊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八月,授工部右侍郎。十六年(1890年)二月,調刑部右侍郎。十二月,轉左侍郎。十九年(1893年)正月,以病致仕。八月卒。.

查看 大学士和宗室清安

安化王之乱

安化王之乱是1510年5月12日到30日期间明朝皇室成员安化王朱寘鐇发起的反抗明武宗的叛乱。安化王之乱是明武宗年间两起宗室叛乱之一,早于1519年的宁王之乱。.

查看 大学士和安化王之乱

安溪县

安溪县(An-khoe-koān),古稱小溪、清溪,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厦、漳、泉閩南金三角西北部,隶属泉州市。县域范围东经117°36′-118°17′,北纬24°50′-25°26′,东接南安市,西连华安县,南毗同安区,北邻永春县,西南与长泰县接壤,西北与漳平市交界。全县总面积3057.28平方千米,辖24个乡镇460个村居,人口97.7435万(2010年),有汉族、畲族等多个民族,通行普通話與閩南語,以茶業聞名全中國,號稱中國茶都。 安溪县是"国家级园林县城",素有"龙凤名区"之美誉,全县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其中以清水岩、文庙、城隍庙最为著名。 1990年代末,台湾人将电信诈骗技术传入安溪县,在该县下属的魁斗镇和长坑乡迅速传播,这两个乡镇有许多人从事电信诈骗,有「电信诈骗之鄉」之稱。.

查看 大学士和安溪县

宋纁

宋纁(),字伯敬,號栗菴、栗亭,諡莊敬(一说莊敏),明朝政治人物。河南商丘人。同进士出身,官至吏部尚書、戶部尚書。.

查看 大学士和宋纁

宋訥

宋訥(),字仲敏,号西隱,河南滑县人,元末明初政治人物。元至正年间进士,明洪武年間官至國子監祭酒。.

查看 大学士和宋訥

宋權

宋權(),河南省歸德府商邱縣(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宋犖之父。 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授山西陽曲縣知縣、吏科給事中、候補北科給事中、工科給事中、兵科給事中、大名道副使、順廣道副使、遵化監軍。崇禎十七年,升右僉都御史、順天巡撫。 明亡後,降大顺,任顺天府节度使。继而降清,順治三年(1646年),任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順治五年,加太子太保。次年,負責纂修太宗文皇帝實錄總裁官。順治九年,加太保。死後贈少保、光祿大夫。.

查看 大学士和宋權

寧完我

寧完我(),字公甫,谥文毅。遼陽(今属遼寧)人。清代漢軍正紅旗人,历官弘文院大學士、议政大臣、太傅兼太子太傅。敢言,好酒嗜賭、精通文史。.

查看 大学士和寧完我

寶熙

宗室寶熙(),字仲明,號瑞臣、沈盦,署顽山居士,室名独醒盦,卒諡“文靖”。清朝宗室,滿洲正蓝旗人,籍属順天府宛平縣(今北京市)。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 附 宣統政紀约法会议秘书厅编,约法会议纪录,北京:约法会议秘书厅,1915年,第70页.

查看 大学士和寶熙

寶鋆

寶鋆(),字佩蘅,索綽絡氏,滿洲鑲白旗人,晚清大臣,武英殿大学士。 寶鋆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咸丰时曾任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同治时,任军机大臣,并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体仁阁大学士。與恭親王、文祥等自同治初年掌管樞務,是洋务运动时中央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光绪年间,为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文靖”。.

查看 大学士和寶鋆

寶昌

寶昌,赫舍哩氏,滿洲正藍旗人。英桂之子,清朝官员。 同治十三年,登進士,后任翰林院侍讀學士、日講起居注官。光緒八年,任詹事府少詹事,后升任詹事。光緒二十年,任太僕寺卿。光緒二十一年,任內閣學士。次年加禮部侍郎銜、任科布多參贊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寶昌

富察氏

富察氏(v)为满族姓氏,位列满族八大姓之一。可追溯至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蒲察氏,金朝时期为黑号女真姓氏第二位,与完颜氏世为婚姻。金代多位皇后以及郧王蒲察石家奴、太尉蒲察鼎寿等人皆出自该氏,在当时及此后的元代曾以李为汉姓。至明代,富察氏各支系散处沙济、叶赫、额宜湖、扎库塔、蜚悠城、讷殷、额赫库伦、讷殷江、吉林乌喇、长白山、赛音讷殷、辉发、席百、卦尔察、岳克通鄂城、马察、嘉木湖、沙晋和罗、打牲乌喇、黑龙江、多尔浑、界凡等地,于后金崛起时相继归附。清朝时期,以世居沙济的旺吉努家族最为显赫,大学士马齐、傅恒、嘉勇郡王福康安、孝贤纯皇后等均出自其家。民国以后,富察氏多以富、傅、康、礼、石、谭、马、沙、付、庆、黑、佟、甯、宗、李、佟、罗、张、春等为汉姓。 蒙古和锡伯也有此姓氏。.

查看 大学士和富察氏

富德 (繙譯進士)

富德(),滿洲正黃旗常寧佐領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富德 (繙譯進士)

富德 (瓜爾佳氏)

富德,清朝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军机大臣。 乾隆初年,由护军升为三等侍卫,乾隆十三年(1748年),随大学士傅恒征讨大金川,官至副都统。乾隆二十年(1755年),征准噶尔,为正黄旗蒙古都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随兆惠征大小和卓,兵至巴达克山,因功进封一等清远成勇侯,官至御前大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富德入直军机处。二十七年(1762年)九月富德革。因为索贿和用人不当,两次下狱。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随军征讨小金川。乾隆四十年(1775年),金川平定,因为滥赏贪污,押送京师处斩。.

查看 大学士和富德 (瓜爾佳氏)

富俊

富俊(),字松巖,卓特氏。蒙古正黃旗萬舒保佐領人。清朝政治人物。諡文誠。.

查看 大学士和富俊

尹嘉銓

尹嘉铨,字亨山,,號古稀老人,室名貽教堂,康熙50年(1711)-乾隆46年(1781),直隶(今河北省)博野县人。 尹會一之子。举人出身,自舉人授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刑部江西司郎中,山東濟東泰武道,甘肅西寧道,山西按察使,山東按察使,山東布政使,乾隆36年任甘肅布政使護理陝甘總督,乾隆39年到乾隆43年任大理寺卿。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休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帝西巡五台山,驻跸保定。尹嘉诠著书为父请谥号,乾隆帝大怒稱:“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下令大学士英廉查抄其家產,发现了一百三十多处悖逆文字。擬判凌迟,改判絞刑。又销毁尹嘉铨著述编纂书籍79种。著有《名臣言行錄》等。.

查看 大学士和尹嘉銓

屠仁守

屠仁守(),字梅君,湖北孝感人(今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清末官员,学者,教育家,数学家。 屠仁守的祖父屠之申为嘉庆朝刑部员外郎,道光朝直隶总督。屠仁守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补江南道监察御史。他是著名的清流派,光绪十五年(1889年)因呈《归政届期直抒管见摺》吁请慈禧太后参与政事而遭慈禧太后降懿旨罢官,后到山西主讲于令德堂,任令德堂山长。唐国军,清流与教化——屠仁守行年事迹考论, 孝感学院学报2008 28(2)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屠仁守因办学成绩突出得授五品卿衔,后因被山西巡抚毓贤弹劾而入陕西,在三原县宏道书院讲学。同年两宫西狩至陕西西安,屠仁守被大学士鹿传霖保荐而获朝廷“特旨授光禄大夫”,下令“交政务处委任”,然终未获任职,此后他一直从事教学活动。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屠仁守任陕西大学堂总教习,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1904年1月),屠仁守因病不再任陕西大学堂总教习,不久即病逝于西安,终年71岁。.

查看 大学士和屠仁守

岳钟琪

岳鍾琪(),字東美,號容齋,諡襄勤,四川成都人,祖籍甘肅臨洮。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将領,累官拜陝甘總督,屡平边地叛變,著作《姜園集》、《蛩吟集》等。 曾靜向他進言反清,而岳上奏於雍正帝,引發了呂留良案,但雍正已對他起疑,後下獄險死。乾隆時復用,平大小金川之役有功,乾隆帝讚为「三朝武臣巨擘」。.

查看 大学士和岳钟琪

岳正

岳正(),字季方,號蒙泉,直隸漷縣(今北京市通州區)人。明朝政治人物、探花。 正統十三年(1448年)會試第一,登庚戌科進士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進左贊善。天順初年(1457年)改為翰林院修撰,教內侍書。當時,內閣大臣徐有貞、李賢下獄,帝既用呂原預政,頃之,薛瑄又致仕,英宗謀代者。此時,王翺舉薦,遂召見文華殿,后進入內閣。岳正為人一向豪邁,彈劾掌欽天監侍郎湯序,并進言離間石亨、曹吉祥。天順年間,岳正進言預見了曹石之變,但被石亨、曹吉祥構罪陷害,謫欽州同知。陳汝言誣陷其嘗奪公主田,遂逮繫詔獄,杖百,戍肅州。曹石之變后,釋放為民。明憲宗繼位后,御史呂洪等請復岳正與楊瑄官職,后以原官直經筵,纂修《英宗實錄》。成化元年(1465年)因事連坐,出任興化府知府,在任期間有建樹。成化五年(1470年)入覲,遂致仕。五年後去世,無子,大學士李東陽、御史李經為其女婿。嘉靖年間,追贈太常寺卿,謚文肅。.

查看 大学士和岳正

崑岡

崑岡(),爱新觉罗氏,字筱峰,清朝宗室,光緒年間重臣,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崑岡

崇勳

崇勳,瓜爾佳氏,字建侯,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繙譯進士。 同治四年,登繙譯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治七年,散館后授翰林院編修。同治十二年,任功臣館總纂。次年,授詹事府司經局洗馬、繙書房幫提調官。光緒元年,任文淵閣校理、右春坊右庶子、左庶子、日講起居注官。光緒二年,升翰林院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繙譯鄉試副考官。光緒四年,授詹事府少詹事、詹事、通政使司通政使、實錄館清文總校。光緒五年,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稽查西四旗覺羅學。光緒六年,任滿州繙譯會試副考官。光緒十三年,授三等侍衛、索倫領隊大臣。光緒二十一年,任鴻盧寺卿、會典清文總校。光緒二十三年,署太常寺少卿。光緒二十四年,任內閣學士、以禮部侍郎銜、署工部右侍郎。光緒二十五年,以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刑部左侍郎銜,任科布多參贊大臣。光緒二十七年,任鑲白旗滿州副都統,署正藍旗護軍統領、禮部右侍郎。光緒三十年,任紫禁城騎馬。光緒三十一年,任考試繙譯教習閱卷大臣、對引大臣。光緒三十二年,任鑲紅旗漢軍都統、管理新營房內官房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崇勳

崇礼

崇礼(),字受之,蔣氏(或作姜氏),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人。清末官僚。.

查看 大学士和崇礼

崇禎帝

明思宗朱由檢(),或稱崇禎帝,明朝第十七代、末代皇帝。 思宗为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五歲時,其母劉氏獲罪,被時為太子的光宗下令杖殺,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後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撫養至成人。於天启二年(1622年)年被兄長明熹宗册封為信王。明熹宗於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8月)駕崩,由于没有子嗣,朱由检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登基,时年十八歲。次年改元崇禎,是为明思宗。 思宗一生操勞,夜以繼日的批閱奏章,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崇祯年間,与萬曆、天啟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即位之初就大力铲除阉党,曾六度下诏罪己,惜其生性多疑,能力不足,无法挽救衰微的明朝。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崇祯十七年(1644年)發生甲申之變,李自成攻破北京,思宗在煤山一树上吊身亡,终年三十五岁,在位十七年。 南明予其庙号「思宗」,后改「毅宗」、「威宗」,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朝追谥「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端皇帝」,庙号「怀宗」;后去庙号,改谥为「庄烈愍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查看 大学士和崇禎帝

崇綸

崇綸(),又稱許崇綸,內務府漢軍正白旗人,清朝官员。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中試武舉;道光三年(1823年),任繙譯筆帖式。道光五年,任堂筆帖式。道光十四年,授堂委署主事、次年改堂主事。道光十六年,任慶豐司員外郎。道光十八年,授縀庫員外郎。道光二十一年,任殺虎口監督;次年改銀庫員外郎、都虞司郎中。道光二十七年,任江南織造。道光二十八年,任長蘆鹽政。 咸豐二年(1852年),授圓明園郎中;次年任兩淮鹽運使、欽差大臣。咸豐四年,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咸豐五年,任正紅旗漢軍副都統,署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管理鐵錢局事務。咸豐六年,任工部左侍郎。次年擔任倉場侍郎。咸豐十一年,任工部左侍郎、幫辦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署鑲黃旗滿洲副都統。 同治元年(1862年),任戶部右侍郎兼理錢法堂事務,管理值年旗事務大臣。署左翼總兵、正紅旗蒙古副都統、鑲藍旗漢軍副都統,兼署理藩院右侍郎、鑲黃旗滿洲副都統、管理溝渠河道事務大臣。同治二年,署吏部左侍郎、禮部左侍郎、右翼前鋒統領。同治四年,署鑲紅旗護軍統領,任總管內務府大臣。次年任紫禁城值年大臣。同治六年,署武英殿印鑰、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崇文門副監督。同治七年,任理藩院尚書,署鑲紅旗蒙古副都統、正藍旗漢軍都統、武會試監射大臣。同治十年,任工部尚書、紫禁城值年大臣、管理火藥局事務、經筵講官。同治十二年,署造辦處印鑰、鑲白旗滿洲都統,管理精捷營事務。同治十三年,署鑲黃旗滿洲都統,任紫禁城值年大臣,兼署吏部尚書、管理雍和宮清漪園大臣。 光緒元年(1875年)九月己亥,追授太子少保銜,谥勤恪。有子許錫麟、許壽昌。.

查看 大学士和崇綸

崇綺

崇綺(),字文山,阿魯特氏,出身蒙古正藍旗,後抬入滿洲鑲黃旗。晚清狀元、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崇綺

巴泰 (大学士)

巴泰(),汉军镶蓝旗,清朝政治人物、金姓。 清太宗在位时,有战功,授一等侍卫。顺治初年不依附摄政王多尔衮削爵,顺治帝亲政,复职,为内大臣。康熙六年(1667年)为《清世祖实录》总裁官,官至中和殿大学士、吏部尚書、正黄旗汉军都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年老致仕。.

查看 大学士和巴泰 (大学士)

不忽木

不忽木(),中国元朝政治人物,康里人。又名时用,字用臣。元世祖侍从燕真之子,不忽木跟王恂、许衡学习儒学,历仕元世祖、元成宗两朝,官居中书平章政事、昭文馆大学士。后为平章军国事,行御史中丞,後病亡。他汉化较深,主张兴建学校,重视儒学,反对任用敛财之臣阿合马、桑哥等。其子康里巎巎。.

查看 大学士和不忽木

帝鑑圖說

《帝鑒圖說》,成書於隆慶六年,取唐太宗「以古為鑒」之語名之曰《帝鑒圖說》。為明代內閣首輔、大學士張居正編撰,供明神宗閱讀的書,由多個小故事構成,每個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圖。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聖哲芳規〉講述了歷代帝王的勵精圖治之舉;下篇〈狂愚覆轍〉剖析了歷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禍。書中所載,皆史冊所有。.

查看 大学士和帝鑑圖說

严嵩

嚴嵩(),字惟中,號介溪,别号勉庵,江西分宜人,祖籍福建邵武,明代嘉靖年间权臣,官至内阁首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旋病休归里。严嵩读书八载,诗文峻洁,声名始著。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还朝复官。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祭告显陵,归而极言祥瑞,世宗喜。几年内先后迁其为吏部右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时值廷议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词,取得宠信,加为太子太保。二十一年(1542年),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严嵩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专擅国政近二十年。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异已。他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以事激怒世宗,为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職,兩年而歿。著有《钤山堂集》40卷。.

查看 大学士和严嵩

中华门 (北京)

中华门指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门,原明代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改称中华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带。中华门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不是城楼,而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此門曾是明、清、民国三朝的象徵性國門,平常日子不得開啟。.

查看 大学士和中华门 (北京)

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又称“律令体系”,是与罗马法系、英美法系并列的法系之一,以周礼、法家、唐律为母法发展起来的东亚法律体系,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礼法结合、德主刑辅为基本特征,重视家族关系、君臣关系的法律调整,重视民间纠纷的调处解决。中华法系包括古代的中国法、朝鲜法、日本法、琉球法、安南法、暹逻法等。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在歷史上都受到中國法律的影響,曾屬於中華法系的一部分。这些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唐律的内容,并以其为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在朝鲜,当时的《高丽律》、《经国大典》以唐律为蓝本而制定,又比如日本的《大宝律令》、《养老律》、《服忌令》等,越南的《刑书》、《国朝通制》、《洪德刑律》,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中华法系随着西方文化强势进入汉文化圈而趋于解体。日本率先移植德国法,中国以日本为模范制定了《六法全书》。.

查看 大学士和中华法系

中堂

中堂可以指:.

查看 大学士和中堂

中书令

中书令是中國古代官職名。 西漢年間置中書,乃歸屬於內廷宦官机构,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档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称中書令。史家司馬遷因曾身受腐刑,並學識過人等原因任此要職。 曹魏後,逐漸不拘於宦官,也起用士人,從而演化成可以討論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稱中書監,次者稱中書令。 隋唐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隋朝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內史令,中书省為内史省。自唐太宗始,用其他官员以参议朝政等名義担任实际的相职。到了武周时期,改中书令为「內史」,中书省为「凤阁」。唐初中书令与侍中同为正三品,至唐代宗大历二年时同升为正二品,自此之后成为定例。 其後演化至未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衔者不是真宰相。由此,中書令與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三省官職轉變成虛位,其功能大用於給重臣加官階。五代十國、宋與之同。 元朝世祖忽必烈統制中國之後,恢復了中書令宰相的職權,但權限則大為擴充至地方行省。明洪武年間,中書令即當朝宰相。後由於胡惟庸案,原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的機構中書省及中書令一職皆遭撤銷,權歸皇帝。 明成祖以後,明、清朝內雖無相職,但有所謂「首輔」或內閣大學士等職接連替代中書令原有的角色,清朝中堂一詞即由此衍生而來。惟與前期相較,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皆不復宰相威信。.

查看 大学士和中书令

中使

中使是中國古代皇帝自皇宮中派出的使者,多由宦官擔任。宦官以使者身份居書記機要之位,皇宫的文書詔令都要通過宦官的秘書系統,也因此常成為宦官專權的途徑。 中使在唐朝始具規模,朝廷依靠宦官管理各藩鎮,設監軍宦官監視節度使。後梁朱溫曾下詔殺盡各鎮監軍宦官,然而十國前身的各藩鎮拒絕聽命。至明朝,中使遂接管皇帝對內外的命令發佈系統,成為皇帝與內閣溝通的橋樑。.

查看 大学士和中使

中國國宴菜

中國國宴菜,為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國家元首)或者國務院總理(政府首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了招待外賓、以政府名義的外國駐華人員、以及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人士的菜肴,每年國慶在國務院總理舉行的招待會都稱為。 国宴菜通常以淮扬菜为基准,汇集了各地方菜系。国宴一般在人民大会堂或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但人民大会堂共設宴5000人,故近年國宴菜也進行了改革,以減少開支,菜單不超過三菜一湯,不上白酒。其中獅子頭、佛跳牆及三寶鴨等為国宴菜的代表菜。但除了官方的國宴菜外,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以国宴菜为招牌的餐馆,如无名居、玉华台饭庄等。.

查看 大学士和中國國宴菜

中國的稱號

中国一词是对位于亚洲东部,。“中国”一詞的用法多種多樣,持不同语言、政治观点或意识形态的人可能对中国的地理范围和历史上各政权的正统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而“中国”一词本身有多種不同的含义。 古时“中国”含义不一:或指天子所在的京师为“中国”。《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为中国(以其在四夷之中)。《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又《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而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和陕西省南部及附近地区,后来中原王朝的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或指统辖中原之国,《晋书·宣帝纪》:“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也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也全部称为“中国”。《史记·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在统一的情况下,中央王朝常自称为“中国”;而分裂时期,“中国”也能指稱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中原)或延續正統的王朝。《晉書·載記第十四》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此處「中国」指三國時期于華北地區的魏国,原因是魏繼承漢的正統。 此外,古時「中國」一詞也具有單獨代指漢民族的用法。 秦漢以后,“中国”一名主要作为统一的中央王朝統治領域的泛稱或正統王朝通称,基本上涵蓋了地理、民族和文化意義 宋朝對待海外人士已自稱為中國,如宋太宗召見僧人奝然,日本僧書寫以中國稱之。 。元朝忽必烈在予日本的通牒上以中國自居,在大都接見日本平民塔二郎、弥二郎亦以中國自稱:“爾國朝覲中國、其來尚矣、今朕欲爾國之來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於後耳”。 明朝在對外官方文件上也以中國自稱,如明太祖賜日本國書與,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中 ,在對外官方文件上皆是使用「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先後有隨行人員寫了出國見聞錄,如馬歡與瀛涯勝覽描述中,對外多次以中國自稱。做為國體意義上以「中國」實行現代主權國家的權利,則是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首次正式出現於具有現代國際法水準的正式條約上。。1909年,清朝明確地在中國第一部成文國籍法《大清國籍條例》中以法律形式自稱為「中國」。 从晚清开始,中国和外国的传统朝贡关系,开始由条约关系逐渐取代。條約是主權國家之間的約定,如何在條約中稱呼自己則體現了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從晚清開始,中國與外國的傳統朝貢關係開始由條約關係逐漸取代,在通常情況下,清朝以「中國」和「中華」代表國家,以「大清」代表政府。.

查看 大学士和中國的稱號

中國歷代文人並稱

中國歷代文人好品題,樹立門戶,明朝品題尤多,為歷朝之冠。明朝文士好名,吳偉業與錢謙益常有意氣之爭,吳偉業稱:“吾郡自西铭先生以教化兴起,云间夏彝仲、陈卧子从而和之,两郡之文遂称述于天下。”.

查看 大学士和中國歷代文人並稱

席哈納

席哈納(v),滿洲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禮部尚書。 曾任禮部右侍郎。康熙四十年十月壬申(1701年11月18日),接替席爾達,擔任清朝禮部尚書,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己巳(1702年11月10日),遷文淵閣大學士。由席爾達接任禮部尚書。四十七年(1708年)正月席哈纳休致。.

查看 大学士和席哈納

中国古代职官

中国古代职官是指中國古代的職官制度。关于中国夏朝以前的一些官职的描述,一般认为是缺少可信度的。因此也就是说,职官是从夏朝开始出现的。.

查看 大学士和中国古代职官

中国政府

中國政府现在一般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極少數場合指中華民國政府,包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但在中國的不同歷史場合,具有不同的含義。中國歷代王朝朝廷的泛稱,如明朝政府被稱為「明廷」、清朝政府被稱為「清廷」等。.

查看 大学士和中国政府

中極殿大學士

中極殿大學士,旧称華蓋殿大學士,为明朝、清朝内阁大学士之一,正五品衔。掌管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等职位。 明朝初期,明太祖大興冤獄,誅殺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殺胡惟庸,罷中書省,廢除二千餘年來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親統六部。但由於工作份量實在過於龐大,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不得不設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一開始大學士並無實權,類似今日的秘書之職。之后明成祖朱棣、明宣宗等人逐渐倚重内阁,内阁权力遂大。 嘉靖时,華蓋殿改为中極殿。清朝改中極殿为中和殿。先后有巴哈纳、金之俊、冯铨、图海、巴泰等五人担任中和殿大學士。康熙二十年(1681年),图海死后无人担任。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初四(1749年1月22日),定内阁大学士由四殿二阁以为三殿三阁,正式废除中和殿大學士的名号。.

查看 大学士和中極殿大學士

席春

席春(),字仁同,號虛山,四川遂寧人,祖籍山西臨汾,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席春

东北义园

东北义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17号,是北京市属陵园之一。.

查看 大学士和东北义园

东阁大学士

東閣大学士,为明朝、清朝内阁大学士之一,正五品衔。掌管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等职位《明史》(卷72):“十五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禮部尚書邵質為華蓋,檢討吳伯宗為武英,翰林學士宋訥為文淵,典籍吳沉為東閣。又置文華殿大學士,征耆儒鮑恂、余詮、張長年等為之,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二十八年敕諭群臣:「國家罷丞相,設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務,立法至為詳善。以後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當是時,以翰林、春坊詳看諸司奏啟,兼司平駁。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建文中,改大學士為學士。悉罷諸大學士,各設學士一人。又改謹身殿為正心殿,設正心殿學士。成祖即位,特簡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辦公地址為紫禁城左順門南廡房東閣。 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除一千餘年來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親統六部。但由於工作份量實在過於龐大,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不得不設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一開始大學士並無實權,類似今日的秘書之職。之后明成祖朱棣逐渐倚重内阁,内阁权力遂大。 吳沉為明朝首位東閣大学士。.

查看 大学士和东阁大学士

丘濬

丘濬(),字仲深,號深庵、玉峰、瓊山,別號海山老人,瓊山府城鎮下田村(今金花村)人,祖籍福建泉州,明朝政治人物,官至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丘濬

世续

世续(),字伯轩,索勒豁金氏,隶内务府满洲正黄旗。清末军机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世续

三清茶

三清茶是清乾隆帝最为喜爱的的饮品,是以梅花、松实、佛手为料,用雪水泡制成的。“三清”是指三种泡茶的药材,乾隆在其诗《三清茶》后注曰:“以雪水沃梅花、松实、佛手啜之,名曰三清”。乾隆爱此茶,不仅因为三清茶色、香、味清绝宜人,还可能是因乾隆认为三清各为清高节操之象征。 乾隆帝还数次举办“三清茶宴”,,目的在于“示惠联情”,自乾隆八年起固定在重华宫,因此也称重华宫茶宴。“三清茶宴”于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间择日举行,参加者多为词臣,大学士、九卿及内廷翰林。每次举行时,须择一宫廷时事为主题,群臣联句吟咏。 另有专为品饮此茗而御制的三清茶碗,样式是乾隆亲自制定。.

查看 大学士和三清茶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创建者为桂萼,由张居正于万曆九年(1581年)推广到全国。 最早在余姚、平湖二县已实行“均徭一条鞭法”:“凡岁编徭役,俱于十甲内通融随粮带征。”《明史·食货志》:“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枆。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併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将过去按地、户、丁分别征收实行、征发徭役的赋役制度,改为按土地、人丁征收货币与白银;将过去由纳税户轮流征收解运改为官府自行征收解运。有专家指出:“从历史看来,一条鞭法的产生,它的最初和最主要的目的是为改革役法,田赋方面的改革是由于役法的改革而来的。” 一条鞭法之目的有三:㈠简化税制,㈡增加收入,㈢方便征收税款。.

查看 大学士和一条鞭法

幼蘭

幼蘭(),滿洲正白旗人,乌喇瓜尔佳氏,大學士、軍機大臣榮祿之女,是醇親王載灃之嫡福晉(正妻),因此也被稱為醇親王妃,是溥儀和溥傑的母親。.

查看 大学士和幼蘭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發生於1900年清朝末期,清朝甲午戰爭戰敗后,在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农村頻繁發生教案、天灾频仍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黄河北岸农民与中国天主教教徒之间的武装冲突。1900年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號稱「义和团」的农民动用私刑处死了大量中國基督宗教信徒與西方人士,並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清朝中央政府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最终俄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奧匈帝國、義大利、英國八国组建远征军引发八國聯軍之役。.

查看 大学士和义和团运动

庚子被禍五大臣

庚子被禍五大臣,又稱庚子五忠。是指庚子事變時,因主張不要聽信義和團拳民主張,被朝廷斬殺的兵部尚書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吏部侍郎許景澄、內閣學士聯元、太常寺卿袁昶。在《辛丑條約》中平反,追復原官。.

查看 大学士和庚子被禍五大臣

于孔兼

于孔兼(),字元時,號泰景,直隸金壇(今屬江蘇)人,晚明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于孔兼

于谦

--謙(),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明朝重臣,浙江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至兵部尚书。 --謙由進士出身,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后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后,--謙繼任兵部尚書,指挥明军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代宗朝,--謙官至少保、太子太傅,世稱--少保。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并成功复辟后,--謙被诬陷下狱而冤死。成化年間获得平反。現北京市、杭州西湖旁均有紀念--謙的祠堂、故居。.

查看 大学士和于谦

于成龍 (旗人)

于成龍,清朝汉军镶黄旗(一说镶红旗)人,字振甲,号如山,为荫生出身,与当时名臣于成龙同名同姓,所以又被称为小于成龙。 康熙七年(1668年),出任乐亭县知县,为官清正,被于成龍提拔为江宁府知府。历任安徽按察使、直隶巡抚。与河道总督靳辅争论开河之议,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当时御史郭琇弹劾大学士纳兰明珠专权,小于成龙与慕天颜等诬陷靳辅为明珠一党,事情查明后,康熙帝追究了小于成龙的责任。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靳辅去世,小于成龙任河道总督,依然用靳辅之法治河,受到康熙帝的嘲讽。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小于成龙以左都御史督运中路军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治理浑河,修筑永清、固安堤防,康熙帝改浑河为永定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初十,小于成龙去世,谥号襄勤。.

查看 大学士和于成龍 (旗人)

京师保卫战

京师保卫战亦称北京保卫战,发生于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中國明朝在兵部尚書于谦領導下抵抗蒙古瓦剌首領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軍,并将其擊退的战争。.

查看 大学士和京师保卫战

康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指的是清朝从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经济繁荣的局面,亦可指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嘉慶四年(1799年)這一段時期。 清人入关后,康雍乾三代帝王励精图治,事必躬亲,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巩固封建政权,提高经济实力,自康熙开始采取了奖励垦荒、更名田、兴修水利、禁止圈地、捐免田赋及改革赋役等措施,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此期間,清朝的国力达到鼎盛,局勢較為穩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國家財富有所積累,國防力量也相對強大,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處於上升狀態,時間跨度至少有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其繁華富裕的程度也在中國歷史上亦有相當地位,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故史學界一般将康、雍、--时期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是颇具争议的一个时期,学界对該盛世是否真的存在尚存争议。有說法認為虽被称为盛世,但是纵观此时期几乎是民变迭起,而且规模也愈来愈大,特别是后期爆发的苗民起义与白莲教大起义给予了清朝统治以有力的打击,使清朝从此陷入风雨飘摇,認為在一定程度了否定了盛世的说法。然而歷史學家歐陽泰(Tonio Andrade)指出,從約1300年到1750年,中國和歐洲發生的戰爭數目大致相當,1750年後至1839年可被稱為「清朝大和平時期」,儘管該段時期民變不斷,且當中有些民變規模甚大,但是也比1200年後的中國歷代朝代的戰事少。亦有說法認為「盛世有阴影,衰世也有希望」,盛世不是「美哉善哉,萬事大吉。」在康雍乾時期,自三藩之亂平定之後,中原地區就沒有戰爭,國內也沒有長期和大型的戰爭,社會上就沒有大規模的破壞,因此社會安定,經濟得以快速發展。 美國漢學家、歷史學家魏斐德、羅威廉(William T.

查看 大学士和康乾盛世

康紹鏞

康紹鏞(),字蘭皋,又字鎛南。山西省太原府興縣(今屬呂梁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康紹鏞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一部成書於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漢語辞典,於康熙年間由文華殿大學士兼户部尚書張玉書及經筵講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擔任主编,参考明代的《字汇》、《正字通》两书而写,重印至今不輟。.

查看 大学士和康熙字典

二校门

二校门是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建校之初的校门,建于1909年至1911年,毀于文革,重建于1991年,是一座青砖基座、白玉石砌成的三拱石门,正上方镌刻清末军机大臣那桐所题“清华园”大字。.

查看 大学士和二校门

廣鳳

廣鳳,字竹桐,滿洲人,清朝政治人物、繙譯進士。 道光二十七年,登繙譯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后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咸豐九年,升任詹事。次年,任內閣學士。咸豐十一年,任工部左侍郎、科布多參贊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廣鳳

延昌

延昌可以作為年號或人名:.

查看 大学士和延昌

延昌 (光緒進士)

延昌,漢姓趙,字子光,京口駐防蒙古鑲白旗人,清末翰林。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補行庚子、辛丑科舉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補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三甲進士,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補內閣學士。宣統三年(1911年),任典禮院直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延昌 (光緒進士)

任蘭枝

任蘭枝(),字香谷,號隨齋,室名見南樓。江蘇省江寧府溧陽縣(今常州市溧陽市)人,清朝政治人物,擅長詩、古文辭。.

查看 大学士和任蘭枝

任昂

任昂,字伯顒,河陰(今河南鄭州)人。元朝進士,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元朝至元年間中進士,后任知寧晉縣,沒有赴任。明洪武年間,任命為襄垣訓導,升任御史。洪武十五年,升任禮部尚書。與曹國公李文忠、大學士宋訥等負責國子監十五。制定祭祀禮儀等,后辭職回鄉。.

查看 大学士和任昂

廓爾喀之役

廓爾喀之役,又稱平定廓爾喀、廓藏戰爭,尼泊尔方面称为尼泊尔-中国战争(नेपाल-चीन युद्ध ),是清乾隆年間由廓爾喀(尼泊爾王國)入侵清朝藩屬西藏引發的戰爭。廓爾喀是18世紀統治尼泊爾的部族,以貿易與邊界糾紛為由,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侵入西藏聶拉木、濟嚨(在今西藏自治區吉隆縣)等地。清廷隨即調兵進剿。次年(1789年),駐藏大臣及噶廈官員私自與廓爾喀議和,允諾向廓爾喀償銀贖地,並向朝廷謊報失地收復,奏凱班師。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廓爾喀派人入藏討要贖地錢財,噶廈官員藉故不與。次年(1791年)夏,廓爾喀以藏官爽約,再次入侵後藏,攻克聶拉木、濟嚨、定日、日喀則等城,洗劫了班禪額爾德尼駐錫地日喀则札什倫布寺。乾隆皇帝派两广总督福康安、海蘭察等領兵入藏增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五月,清軍收復濟嚨,隨後攻入廓爾喀境內。六七月間,清軍逼近廓爾喀都城陽布(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廓爾喀遣使求和,許諾永不侵犯藏境。八月,福康安--許廓爾喀歸降,啟程返回西藏,史稱“平定廓爾喀”。平定廓爾喀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最後一役。此戰之後,廓爾喀遣使赴北京朝覲,成為中國的屬國。福康安為整飭西藏吏制,奏請頒行《欽定藏內善後章程》,確立了此後一百餘年間西藏的政治、軍事、賦稅等制度,達賴喇嘛與駐藏大臣的職權更加強化。此後五十年間,西藏地方與周邊邦國相安無事。.

查看 大学士和廓爾喀之役

伍齡安

伍齡安(v,),原名伍靈阿 ,清朝官員,蒙古正白旗人。.

查看 大学士和伍齡安

张士逊

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今湖北老河口)人,一说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人。北宋宰相、诗人。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张士逊举进士第,为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主簿,除射洪(今属四川)令,历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次年,出知江宁府。明道元年(1032年)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后再次罢相。宝元元年(1038年)以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郢国公。康定元年(1040年)拜太傅,封邓国公(今河南邓县一带)致仕。皇祐元年(1049年)张士逊卒,年八十六,谥文懿。张士逊曾经活跃于北宋政坛,在仁宗朝三次拜相。.

查看 大学士和张士逊

张之洞

张之洞(),晚清重臣。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天津南皮(今河北南皮)人。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據說是因為慈禧太后喜歡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编修。歷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導了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响。還曾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砲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砲台失守,张之洞會同两江总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有《廣雅堂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查看 大学士和张之洞

张廷玉

张廷玉(),字衡臣,號研斋,諡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前期康雍乾三朝重臣,《明史》总纂官,死后配享太庙。 张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康熙朝,任刑部左侍郎。雍正朝,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完善军机处制度。乾隆年间,加封太保,後因得罪乾隆帝,險些遭禍,後仍依雍正帝遗命配享太庙,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漢族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张廷玉

张国纪 (明朝外戚)

张国纪,字宪章,或作宪台。明朝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祥符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明熹宗懿安皇后张氏之父。天启元年(1621年),封太康伯。因张皇后为熹宗乳母客氏及魏忠贤所忌恨,张国纪遂遭诬陷。魏忠贤与客氏派刘志选、梁梦环以谋占宫婢韦氏、假传皇后懿旨贿狱为理由弹劾陷害张国纪。大学士李國𣚴为他辩护,免祸回乡。崇祯帝即位,张国纪被朝廷免罪。崇祯十一年(1638年),以捐资助饷进爵为侯。李自成攻克北京,被杀。.

查看 大学士和张国纪 (明朝外戚)

张璁

张璁(),字秉用,後避諱嘉靖帝,改名孚敬,更字茂恭,号罗峰,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明朝嘉靖年間重臣,官至內閣首輔。在“大禮議”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张璁是明朝大改革的开启者,为中国历史上王安石之后、张居正之前的一位改革家。.

查看 大学士和张璁

张百熙

张百熙(),字--秋,一作冶秋,室名潜斋、退思轩。湖南长沙人。清末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张百熙以进士出身入仕,在京为官多年,历任吏部、户部等部尚书及管学大臣等职,官至邮传部尚书。身后获赠太子少保,谥文达。他思想开明,主张施行新政,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時有“大学之父”之譽。.

查看 大学士和张百熙

张芝联

张芝联(1918年~2008年),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作家、国际问题专家,尤精法国历史。浙江鄞县人。.

查看 大学士和张芝联

张鼎思

张鼎思(),字睿甫,号慎吾,长洲人栾孟留《明朝“二张”对《史通》的校勘》,《金田》,2015年。明朝官员。.

查看 大学士和张鼎思

张至发

張至發(),字对鹄,号宪松,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明朝大臣、內閣首輔。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历知玉田、遵化。後授礼部主事,改御史。时齐、楚、浙三党方盛,张至发属齐党,力排东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稱病歸里。天启中進位大理寺丞。崇祯五年(1632年)擔任顺天府丞、光祿寺卿,遷刑部右侍郎,崇禎八年(1635年)以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內阁参预机务。历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等,崇禎十年(1637年)升任首辅。時受李自成农民军打击,明朝已近灭亡,至發为政维持而已,无大作为,崇禎十一年(1638年)正月,因大力歌頌溫體仁“孤執、不欺”,被日講官吳偉業上〈劾元臣疏〉彈劾,後因內閣中書黃應恩接受贿赂牽連,“回籍調理”,時人譏為“遵旨患病”,崇祯十四年(1641年)重啟詔用,力辞不就。次年卒于家,朝廷追加太子太傅,贈少保。有子张泰象。.

查看 大学士和张至发

张若震

張若震(),字宗岳,室名靜春齋。清朝雍正、乾隆年間政治人物,官至湖北巡撫。安徽桐城縣人。張英之孫,張廷璐之子。 張若震出身於桐城張氏,其家世顯赫,祖父張英、伯父張廷玉皆官至大學士,父張廷璐曾任禮部侍郎。 張若震於雍正元年(1723年)獲賜舉人出身,雍正六年(1728年)被授予浙江天-台-縣知縣官職,雍正七年(1729年)升嘉興府同知,雍正八年(1730年)任台州府知府,雍正十年(1732年)遷浙江鹽驛道,雍正十二年(1734年)至乾隆七年(1742年)任浙江布政使,乾隆十四年(1749年)任甘肅布政使,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河南布政使。乾隆十六年(1751年)任西安布政使,乾隆十八年(1753年)任湖北巡撫,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卒於任上。.

查看 大学士和张若震

张若潭

张若潭,字徵中,号鱼床,清朝翰林。安徽桐城縣人。張英之孫。 张若潭出身於桐城張氏,其家世顯赫,祖父張英、伯父張廷玉皆官至大學士。其父张廷𤪌為張英四子。乾隆元年(1736年),若潭中丙辰科三甲进士。改庶吉士,乾隆九年(1744年),授检讨。著有《远峰亭诗文集》。.

查看 大学士和张若潭

张文庆

张文庆(),回族,通渭草芽沟人,马明心妻侄。清朝甘肃、宁夏穆斯林起义领导人之一。.

查看 大学士和张文庆

伯麟

伯麟(),瑚锡哈理氏,字玉亭,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官员、兵部尚書。 由翻译举人入仕曾任雲貴總督。嘉慶二十五年四月戊申(1820年6月3日),接替和世泰,擔任清朝兵部尚書,道光元年五月庚申(1821年6月10日)遷體仁閣大學士。由松筠接任。道光二年(1822年)六月伯麟休导致,次年去世,谥号文慎。.

查看 大学士和伯麟

弘治中兴

弘治中兴是明朝明孝宗統治时期所出現的承平时期。明孝宗统治期间以弘治作为年号,清修《明史》記載,朱祐樘自幼生于微寒,所以他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成化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明孝宗励精图治,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清修《明史》中亦用“恭检仁至、勤政爱民”八个字来形容明孝宗,然而有學者指出這些屬於溢美之詞,所謂「中興」未免過譽。.

查看 大学士和弘治中兴

弘晳

弘晳(),愛新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清朝宗室,康熙帝玄烨之孙,理密亲王允礽之第二子(庶子),生母侧福晋李佳氏。於雍正上位後,弘皙與其家人移居紫禁城外藏身於宮外鄭家王府(清廷入關後,皇子死於天花惡性傳染病病毒的不計其數)。.

查看 大学士和弘晳

張居正

張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又称张江陵,湖广江陵县(今湖北江陵县)人,祖籍直隶鳳陽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年,官至吏部尚書兼中極殿大學士,為內閣首輔。任內推行一條鞭法與考成法,改革賦稅與官吏升遷制度。.

查看 大学士和張居正

張之萬

張之萬(),字子青,號鑾坡,清朝狀元,政治人物。直隸南皮縣(今屬河北省)人。為官數十年,官至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卒謚文達。 晚清洋務名臣張之洞是其從弟。.

查看 大学士和張之萬

張廷瑑

张廷瑑,字桓臣,号思斋,江南桐城(今安徽)人。清朝翰林、官员。 张廷瑑为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之子,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廷瑑考中二甲第十五名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官工部侍郎,降内阁学士。.

查看 大学士和張廷瑑

張允修

张允修(),字嗣弼,號建初,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明朝官員。.

查看 大学士和張允修

張勳復辟職官

張勳復辟職官列出1917年張勳復辟时期的中央及地方主要職官。.

查看 大学士和張勳復辟職官

張玉書

張玉書(),字素存,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清朝政治人物。深諳史學,精「春秋三傳」。.

查看 大学士和張玉書

張端

張端可以指:.

查看 大学士和張端

張端 (崇禎進士)

張端(),山東萊州府掖縣(今山東省萊州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明崇禎末進士,後仕清,官至大學士。 崇禎十六年(1643年),登進士,改庶吉士。清順治二年(1645年),授宏文院檢討、《明史》纂修官。順治三年,擔任江南鄉試正考官。順治五年(1648年),升任秘書院侍講學士;次年,改國史院侍講學士、內翰林國史院學士。順治九年(1652年),擔任殿試讀卷官、禮部左侍郎。順治十年(1653年),擔任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加太子太保。.

查看 大学士和張端 (崇禎進士)

張简修

张简修(),字嗣哲,號劍南,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明朝官員。.

查看 大学士和張简修

張籌

張籌,字惟中,江苏無錫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其父張翼曾劝張士誠大將莫天佑投降朱元璋,后请平章胡美不要擅杀投降者,所以无锡城人得以幸免。張籌因詹同举荐,授翰林應奉,改禮部主事。后与尚书陶凱等编辑藩王事迹,为《歸鑒錄》。洪武九年,担任礼部尚书。与大学士宋濂等人制定王妃等丧服规定。其熟諳历代礼文沿革,但是破善于附会。后外任湖廣參政,后因连坐降职,洪武十二年担任禮部員外郎,之后因事罢免。.

查看 大学士和張籌

張瑞圖

張瑞圖(),字長公,一字果亭,號二水、白毫庵主、芥子居士、平等居士、果亭山人等。明朝政治人物,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二十七都霞行乡(今青阳街道莲屿)人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探花,天啟間趨附魏忠賢閹党,仕至少保、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魏忠賢敗死之後,張瑞圖被視為閹黨,除籍為民。.

查看 大学士和張瑞圖

張芾

張芾(),字黼候、小輔,號小圃、冰谿,陝西省西安府涇陽縣(今陝西省涇陽縣)人,清朝官员,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張芾

張錫庚 (清朝)

張錫庚(),字秋航,號星白。江蘇丹徒人。.

查看 大学士和張錫庚 (清朝)

張肯堂

張肯堂(),字載寧,號鯤淵、鯢淵。明朝官員。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人,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於崇禎年間上任福建巡撫。清兵入關後追隨南明隆武帝,隆武被清兵俘虜後,肯堂遁入舟山,隨宗室魯王朱以海,曾為大学士,永曆五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軍破舟山,張肯堂自殺殉國。.

查看 大学士和張肯堂

張若靄

張若靄(),字景採,號晴嵐,室名藕香書屋。安徽省安慶府桐城縣(今屬安慶市桐城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張若靄

張若需

张若需(),字树彤,号中畯,安徽桐城人。清朝翰林、官员。.

查看 大学士和張若需

張若澄

张若澄,字镜壑,清朝安徽省安慶府桐城縣(今安慶市桐城)人,张廷玉次子。曾為翰林编修,官至內閣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張若澄

張英 (清朝)

張英(),字敦覆、夢敦,號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大学士。張廷玉是其次子。.

查看 大学士和張英 (清朝)

張治

張治(),字子邦,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張治

彭家屏

彭家屏(),字樂君,號青原。河南省歸德府夏邑縣(今屬商丘市)人,清朝政治人物,乾隆年間,因文字獄被賜自盡。.

查看 大学士和彭家屏

彭蕴章

彭蘊章(),字琮達,一字詠莪,號小園,别號澗東墨客,晚號詒谷老人,江蘇長洲(今蘇州)人。.

查看 大学士和彭蕴章

彭澤 (弘治進士)

彭澤,字濟物,號幸菴,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臨洮府蘭州(今甘肅省蘭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军事将领。.

查看 大学士和彭澤 (弘治進士)

佳貴妃

佳贵妃,姓郭佳氏,為清朝道光皇帝的嬪妃。.

查看 大学士和佳貴妃

归有光

归有光(),字熙甫,一字开甫,南直隸崑山縣(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朝著名文學家,早年因老家在崑山项脊泾(今属太仓),自號項脊生,晚年居于震澤(太湖的雅稱)附近,人稱震川先生。因曾任南京太僕寺丞,又稱歸太僕。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詩文唱和,合称嘉靖三大家。嘉靖三家與茅坤等人同尊唐宋古文,是為“唐宋派”。归有光又与当时浙江德清的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并列《明史·列传·文苑》。.

查看 大学士和归有光

体仁阁大学士

体仁阁大学士,为清朝内阁大学士之一,正一品衔。掌管处理国家大政、贊詔命,釐憲典,議大禮大政等职责。 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廷调整大学士设置,取消中和殿大学士,增设体仁阁大学士,以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为定--。体仁阁大学士排名最后,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当然并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开始作为起步。 杨廷璋为首位体仁阁大学士。.

查看 大学士和体仁阁大学士

何吾騶

何吾騶(),字龍友,號象岡,初字瑞虎,晚號閒足道人。廣東香山小欖鎮(今中山市)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何述铉之子。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舉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己未科進士,授庶吉士,歷官左春坊充经筵讲官,后升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崇祯五年(1632年)擢礼部右侍郎。崇禎六年(1633年)升礼部尚书,任大学士兼代理首辅。因與文震孟為给事中许誉卿辯護,為温体仁讦奏,罷歸。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陷南京,唐王朱聿键召任首辅,与郑芝龙不合,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与大学士苏观生等在广州拥立绍武帝,有足疾,後紹武帝殉國,遂回廣東,是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攻入广州,吾驺投降。称疾还乡,卒于家。著有《元气堂诗文集》三十卷、《云芨轩稿》二卷、《经筵日讲拜稽集》四卷等。又工書法,以李邕为骨,以杨凝式为神,广东省博物馆藏其草书《风流弦管诗立轴》。.

查看 大学士和何吾騶

何心隱

何心隱原名梁汝元,字夫山,化名何心隱。明代學者,江西吉安府永豐縣(今屬江西永豐縣)人。泰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因為與大學士張居正有過節,被逮捕下獄,湖北巡撫王之垣為了討好居正,將他拷打而死。.

查看 大学士和何心隱

何桂清

何桂清(),字根雲。雲南省雲南府昆明縣(今雲南省昆明市)。清朝翰林、政治人物、軍事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何桂清

佛倫

佛倫(v,),滿洲正白旗,舒穆禄氏,清朝官员,曾任工部尚書。 佛伦由笔帖式转任兵部主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左都御史。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六月戊辰,接替薩穆哈,擔任工部尚書,后改刑部尚書。由阿蘭泰接任。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二月辛酉,接替禧佛,擔任刑部尚書,后改戶部尚書。由廖旦接任。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被弹劾他勘察河工时袒护河道总督靳辅,之后郭琇弹劾他和大学士纳兰明珠、余国柱结党,被解职。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为山东巡抚,提出士绅和百姓一起服役,七分蠲免业户,三分蠲免佃户。转任川陕总督。康熙三十八年(1698年)十一月,晋升文渊阁大学士,第二年因为他弹劾郭琇私改父名不实和川陕总督任内失察,三月被勒令休致。.

查看 大学士和佛倫

佛格

宗室佛格(v,),滿洲,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刑部尚書。 曾任內閣學士。雍正元年二月辛亥,接替託賴,擔任清朝刑部尚書,后解。由阿爾松阿接任。.

查看 大学士和佛格

余有丁

余有丁(), 字丙仲,号同麓,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明朝政治人物,内阁首輔。.

查看 大学士和余有丁

余有丁墓

余有丁墓是明万历年间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余有丁的墓葬,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镇境内,郭家峙村隐学山东坡,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5米,2001年作为东钱湖石刻的一部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大学士和余有丁墓

徐學詩

徐學詩(),字以言,號龍川,浙江上虞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徐應豐族弟。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登甲辰科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历职刑部江西司郎中。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逼近京师。在蒙古軍退去后,明世宗下诏邀廷臣陈述退敌之策。诸臣大多捡拾琐细小事以应付;然而徐学诗愤然表示:“大奸人掌管国家政权,是祸乱的根本。乱本不除,能攘外患吗?”于是他上疏称: 明世宗在看过奏章后很感动;但方士陶仲文则向皇上密言称,严嵩是孤立尽忠,而徐学诗是以己恨打击报复。明世宗于是发怒,将徐学诗投入诏狱。严嵩感到不自安,以退为进,得到世宗慰留。徐学诗竟然被削籍归乡。與葉經、謝瑜、陳紹合稱“上虞四諫”。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起用为南京通政使司右參議。未上任先去世,后赠大理寺少卿。著有《石龍菴集》、《石龍庵詩草》。.

查看 大学士和徐學詩

徐乾學

徐乾學(),字原一,號健庵,江南崑山縣人。清初政治人物、学者,官至刑部尚書。著名學者顧炎武的外甥。.

查看 大学士和徐乾學

徐以烜

徐以烜(),字養資,號潤亭,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清朝政治人物。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舉人,雍正八年(1730年)二甲五十七名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國子監司業、翰林院侍講、侍講學士。乾隆十八年(1753年)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同年提督順天學政。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任太常寺卿。官至禮部侍郎,因患病告假回籍。.

查看 大学士和徐以烜

徐嘉炎

徐嘉炎(),字勝力,號華隱,浙江秀水人。 生於明思宗崇禎四年(1631年),記憶絕人,讀書過目不忘。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試博學鴻詞科,列一等,授翰林院檢討,撰寫《明史·恭閔帝本紀》,徐嘉炎認為建文帝未死於大火,而是出國外逃。朱彝尊則認為建文帝已死於火,誰都不能服誰,最後稱“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卒,年七十三歲。 Category:清朝翰林 Category:清朝歷史學家 Category:嘉兴人 J嘉.

查看 大学士和徐嘉炎

徐琪

徐琪,字花農,號俞樓、玉可,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光緒六年,登進士,改庶吉士。后任翰林院編修、內閣學士。光緒十七年,任廣東學政,后稽派中書科事務。.

查看 大学士和徐琪

徐秉義

徐秉義(),字彥和,號果亭。清江南崑山(今江蘇昆山市)人。清朝官員,官至吏部侍郎。.

查看 大学士和徐秉義

徐用仪

徐用儀(),字吉甫,別字筱雲,浙江海鹽人。清朝政治人物,「庚子被禍五大臣」之一。.

查看 大学士和徐用仪

徐桐

徐桐(),字豫如,号廕軒,清末守舊派官僚。漢軍正藍旗人,尚書徐澤醇之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出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徐桐固守理學,極端排外,支持義和團,庚子之變時自縊殉國。著有《治平宝鉴》。.

查看 大学士和徐桐

徐永宣

徐永宣(),字學人,又字辛齋,號荼坪。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文學家、詩人。.

查看 大学士和徐永宣

徐湛恩

徐湛恩(康熙十一年-乾隆二十年,即),字沛潢,一字沛皇,清朝政治人物,漢軍正藍旗人。以武進士充侍衛,因詩才受到康熙帝賞識,改文職,官至內閣學士,出治兩河。.

查看 大学士和徐湛恩

徐溥

徐溥(),字時用,宜興(今江蘇省宜興市)人。明朝内阁首辅、榜眼。.

查看 大学士和徐溥

徐有貞

徐有貞(),初名珵,字元玉,南直隸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宣德年间進士出身。景泰末年,在英宗復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官至內閣首輔。.

查看 大学士和徐有貞

御定道德經註

《御定道德經註》,原名《御註道德經》,為清朝官修附注《道德經》版本。清世祖順治帝御撰注文,順治十三年(1656年)二月由大學士成克鞏編輯成書,共二卷,分為上下篇。 許多文人攻讀儒家經傳之餘,閱讀《道德經》調劑情緒,「如清解煩熱之劑」又不流於「偏駁悠謬」,因此歷代為《道德經》論述作注者也多;至明朝焦竑編《老子翼》,採集了六十四家注。然而一般諸家注釋多出自個人揣摩,或加入鬼神怪誕之內容、或表達虛無思想、或轉而講解道教修練丹法、或夾雜軍事謀略,各種注文內容混亂不一。於是順治帝以尋常日用的事理及語句作注,親切且清楚闡明《道德經》原文,「一言之善,必旁資其用」,俾使讀者心思平復而回歸淳樸。 乾隆年間編入《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第一萬一千八十二卷時改名《御定道德經註》。.

查看 大学士和御定道德經註

德齡 (道光進士)

德齡(v;),清朝官員,蒙古正黃旗人。道光十三年(1833年)癸巳科進士。.

查看 大学士和德齡 (道光進士)

圖海

圖海(v,),字麟洲,馬佳氏,滿洲正黃旗,世居綏芬府(今黑龍江省寧安市一帶)。史載“頗諳兵略,為滿大臣中翹楚。”.

查看 大学士和圖海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大清朝廷於第二次英法联军後在北京分别與英国、法国、俄國各自签订的戰敗條約。咸豐皇帝委任欽差大臣恭親王奕訢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签约地点在北京礼部衙门,今天安门广场东南角。另外,1887年与葡萄牙签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亦称《中葡北京条约》。北京条约使得清朝增加对英法的赔款数额,增开商埠,并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九龙西)给英国。條約还承认1858年《瑷珲条约》的有效性,将原先规定为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不凍港海参崴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歸俄國所屬,从此中国失去东北地区对日本海的出海口。 三條約正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查看 大学士和北京条约

刚林

剛林(),字公茂,瓜爾佳氏,满洲正黄旗人。清初官员。 世居蘇完(今吉林雙陽河流域),本隶正蓝旗,属郡王阿达礼。擔任笔帖式,精通漢文、滿語,並能翻译。 天聪八年,中举。崇德元年(1636年),授國史院大學士,与范文程、希福等参議政事。依附多爾袞。順治五年,“以赞理机务忠勤懋著”,又进三等阿思哈尼哈番(漢語「男爵」),赐号巴克什(「文通」)。 陳洪範《北使紀略》記載:南明左懋第晉見剛林,要求哭祭、改葬崇禎皇帝,剛林怒答:“我朝已替你們哭過了、祭過了、葬過了,你們哭甚麼?祭甚麼?葬甚麼?先帝活時,賊來不發兵;先帝死後,擁兵不討賊;先帝不受你們江南不忠之臣的祭。” 順治六年(1649年),曾任《太宗实录》总裁。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多爾袞被掘墓鞭尸。剛林被誣與大学士祁充格擅改太祖实录,遭斬殺,被抄家。.

查看 大学士和刚林

刚毅

剛毅(),字子良,他他拉氏,滿洲鑲藍旗人,清朝晚期大臣。因戊戌政變後監斬戊戌六君子及支持義和團而著名。.

查看 大学士和刚毅

刘宇 (明朝)

劉宇,字至大,河南鈞州人,明朝政治人物,依附閹黨。.

查看 大学士和刘宇 (明朝)

刘忠

劉忠可以指:.

查看 大学士和刘忠

嘉靖

嘉靖(公元1522年 - 1566年)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明朝使用嘉靖这个年号一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长的年号。嘉靖,出自《尚书·无逸》中“嘉靖殷邦”之语。明世宗即位时内阁备选年号第一为“明良”、其次为“绍治”(寓意繼承弘治中興)、第三为“嘉靖”。.

查看 大学士和嘉靖

嵩申

嵩申(),完顏氏,字伯屏,號犢山,內務府滿洲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諡文恪。.

查看 大学士和嵩申

嵩森

松森(z;,道光六年十一月十五日辰時-光緒三十年二月初七日申時),原名松林,《玉牒》作嵩森,字吟濤。清朝宗室正藍旗第六族載字輩,晚清翰林、政治人物、蒙文學者。.

查看 大学士和嵩森

嵇承謙

嵇承謙(),字受之,號晴軒,江蘇省常州府無錫縣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嵇承謙

單懋謙

單懋謙(),字仲亨,號地山,湖北襄陽縣(今襄阳市)人,晚清政治人物,歷仕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官至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恩科進士,殿試名列二甲第六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督廣東學政,歷翰林院侍讀、庶子。因病歸里,遇父喪丁忧守制。服闋,請終母養。期間在襄陽鹿門書院講課,擢拔英才。咸豐三年(1864年),於襄陽辦團練,拒太平軍。咸豐六年(1867年)回京,補原官。咸豐七年(1857年),督江西學政,歷侍讀學士、少詹事、內閣學士、工部侍郎,均留學政任。 同治二年(1863年),調吏部,擢左都御史。同治三年(1864年),偕大學士瑞常等進講《治平寶鑑》,授工部尚書。同治七年,調吏部。同治十年,管國子監事務。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吏部尚書拜文淵閣大學士。光緒五年(1879年)卒,贈太子太保,諡文恪。單精詩詞,工書法,有《峴雲山房遺稿》存世。《清史稿》有传。.

查看 大学士和單懋謙

喀爾吉善

喀爾吉善(),伊爾根覺羅氏,字澹園,諡莊恪,滿洲正黃旗人,官至闽浙总督。.

查看 大学士和喀爾吉善

周學健

周學健(),字勿逸,又字力堂。江西省南昌府新建縣(今屬南昌市)人,中國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周學健

周之夔

周之夔(),字章甫,福建閩縣(清屬福州府)人。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周之夔

周延儒

周延儒(),字玉繩,號挹齋,直隶宜興縣宜城鎮人,明末政治人物。万历进士,東閣大學士,因貽誤軍機,被賜死。.

查看 大学士和周延儒

周德潤

周德潤(),字生霖、號義廬,廣西臨桂(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同治元年,登進士,改庶吉士。次年任翰林院編修、后升任國史館協修、國史館纂修、國史館總纂。光緒元年,任實錄館纂修。光緒五年,改國子監司業。次年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司經局洗馬,署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七年,擔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緒八年,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少詹事,署漢經筵講官。光緒九年,任內閣學士、武會試副考官。光緒十三年,任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后任刑部右侍郎。光緒十四年,擔任順天學政。光緒十七年,任武闈鄉試正考官。光緒十八年,擔任管理三庫大臣。 有子周承炯、周承楙。孫周清任、周清儁。.

查看 大学士和周德潤

周嘉謨

周嘉謨(),字明卿,庠籍湖广汉川,世居天門(今湖北省天門市)。.

查看 大学士和周嘉謨

周祖培

周祖培(),字叔滋,號芝臺,河南商城(現屬安徽金寨湯家匯鎮)人,祖籍江西婺源,晚清大臣,歷仕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朝。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恩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道光十七年(1837年)督陝甘學政,歷侍讀學士、詹事、內閣學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擢禮部侍郎,調工部,又調刑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偕戶部尚書賽尚阿查勘江南江防善後事宜,校閱江蘇、安徽、江西營伍。咸豐元年(1851年)擢刑部尚書。咸豐三年(1853年)要犯劉秋貴死於獄,承審官未得實情,周祖培坐降三級調用,授左副都御史,歷工部、吏部侍郎。咸豐四年(1854年)連擢左都御史、兵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尹。咸豐六年(1856年)加太子太保,調吏部。咸豐八年(1858年)會辦五城團防,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兼署戶部。咸豐九年(1859年)調戶部尚書,兼署吏部。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京師戒嚴,咸豐帝避走熱河,命周祖培留京辦事,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戶部。咸豐十一年(1861年)帝駕崩,命總理喪儀,兼辦定陵工程。及同治帝奉兩宮回鑾,疏言「祺祥」年號意義重復,請更正。周祖培加入了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和奕訢的祺祥之變,消滅肃顺的顧命八大臣集團,又與大學士賈楨、尚書沈兆霖、趙光等疏議,列舉歷代皇后協助幼帝的歷史,由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奏請東西太后一起垂簾聽政。同治元年(1862年)調管刑部。同治六年(1867年)卒於北京,贈太子太保,諡文勤。.

查看 大学士和周祖培

周系英

周系英(),字孟才,號石芳,湖南湘潭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乾隆五十五年(1709年)中會試,因偶感風寒延期殿試。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嘉慶十年(1805年)升侍講,出督四川學政。嘉慶十四年(1809年)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入直南书房,擢拔為太常寺卿。歷官山西學政、光祿寺卿、大理寺卿、內閣學士、禮部、兵部侍郎等職。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湘潭爆發土客械斗,“闭城罢市,械斗兼旬,人心汹汹,几激大变”,周系英与巡抚吳邦慶互劾,系英之子周汝桢曾致书在籍给事中石承藻,事發,褫职回籍。道光二年(1822年)迁工部侍郎,督江西学政。道光四年(1824年)调户部左侍郎,卒於任上。著有《周系英笔记》。.

查看 大学士和周系英

周煌

周煌(),字景垣、緒楚、號海山,四川省重慶府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人,為清朝進士、政治人物。累任翰林院編修、內閣學士、工部尚書,官至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得太子太傅。諡號文恭。.

查看 大学士和周煌

周起渭

周起渭(),字漁璜,號桐壄。貴州貴-筑-縣(今貴陽花溪)人,祖籍江西廬陵,清朝政治人物、詩人。.

查看 大学士和周起渭

和珅

和珅(a;)钮祜祿氏,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原名善保,一作善宝,滿洲正紅旗人,清朝乾隆年間政治家、商人、詩人。官至正一品文華殿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兼領軍機大臣,乾隆晚期至嘉慶初年權傾天下紀連海著《歷史上的和珅》。 和珅是清朝歷史上的豪商,也是歷史上最貪婪的官員(按年代市值率比較)。 和珅善於打交道,在清朝的外交事務擔任重要職位,連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特使馬戛爾尼也對和珅的外交手法十分讚賞見馬戛爾尼回憶錄中文版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幹,為政清廉,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經歷與成就豐富,故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并將么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並用賄賂、迫害、恐嚇、暴力、綁架等方式籠絡地方勢力、打擊政敵。此外,和珅還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舖七十五間,設大小銀號三百多間,且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成為後世口中權傾天下、富可敵國的“貪官之王”、“貪污之王”。和珅亦同時是18世紀世界首富,超越了同時期的梅耶·羅斯柴爾德。 以嘉慶帝、監察御史錢灃、大學士劉墉、翰林院编修范衷、軍機大臣王杰、戶部尚書董誥、禮部侍郎朱珪為代表的朝中清議力量,曾多次彈劾和珅,但由於乾隆帝的袒護,和珅均能化險為夷。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駕崩。五日之後,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大清歷朝實錄》《清史稿·本紀十六·仁宗本紀》抄家时发现,在和珅当权的二十多年中,其资产包括二千萬至三千多萬兩白银(其中大部分为其違法工商经营所得,清代規定旗人不得經商,和珅利用內務府包衣奴才,藉公務之便以皇室之名,借勢巧取豪奪,雖說經商,在大清律下仍是貪瀆的犯行)、兼併全國千百万顷的土地以及二一九間房产。在他的保护之下,他的家奴劉全也成了日掷千金的暴发户。和珅所聚敛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擁有的黃金白銀與古玩珍寶,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以一条白綾賜和珅自盡。和珅在被賜死之前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

查看 大学士和和珅

和碩恪純長公主

和碩恪純長公主(),清太宗皇太極的第十四女,其母为皇太极庶妃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初号和硕公主,又称和硕恪纯公主、金福公主。她是顺治帝妹妹、康熙帝姑姑。她也是清代历史上在旗民不結親政策下少數嫁给汉人的公主。.

查看 大学士和和碩恪純長公主

和色本

和色本(),那佳和色本,那佳氏,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道光三年,登進士,改庶吉士。道光五年,任戶部緞匹庫大使。道光十五年,任詹事府主簿。道光十七年,任倉場委用。道光十八年,改倉場監督。道光十九年,任左贊善。道光二十年,改右中允。道光二十年,任翰林院侍講。道光二十三年,改左中允、司經局洗馬。任日講起居注官。同年任翰林院侍講學士。道光二十四年,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道光二十六年,任詹事府詹事。道光二十七年,稽查左翼覺羅官學。道光二十八年,任東陵西陵查禮大臣。次年,任內閣學士、禮部侍郎銜。道光二十九年,任稽查中書科事務、冊封朝鮮國王副使。道光三十年,任理藩院右侍郎。咸豐二年,任正藍旗漢軍副都統、會試覆試閱卷大臣。后授繙譯閱卷大臣、朝考閱卷大臣,管理新舊營房。咸豐二年,任盛京禮部侍郎,管理宗室覺羅官學。咸豐三年,兼管奉天府府尹、協同管理內務府事務。后管理移居宗室事務。.

查看 大学士和和色本

傅冠

傅冠(),初名元範,字元甫,号寄庵。江西进贤人。明末政治人物,榜眼及第。崇禎年間,官至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罷歸。隆武時起用,督師江西,事敗被俘,堅拒投降,在汀州殉國。.

查看 大学士和傅冠

傅恒

傅恒(z;),一作富恒,字春和,富察氏,孝賢純皇后之弟,清朝满洲镶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軍事人物,官至軍機大臣、大學士。諡文忠。 傅恒早年歷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授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师指挥大金川之战。乾隆三十四年,傅恒以经略征缅甸,三路出师,清兵因不適應當地瘴癘之疾,死伤惨重。阿里衮病亡,傅恒本人也染上瘴癘之疾病倒。三月,回京,七月即病逝。乾隆帝親至其府宅祭奠,赐謚“文忠”。子福康安,曾平定臺灣林爽文起事、西藏廓爾喀事變等,封嘉勇郡王。.

查看 大学士和傅恒

军机大臣

軍機大臣(v),雅稱為樞密,負責為清朝皇帝「跪受筆錄」提供建議的職務。中國清代中樞職務名稱;該頭銜屬於任務性質,而非定制官銜,無品階可言,擔任者亦無俸祿。.

查看 大学士和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列表

军机大臣列表,旨在列出中国清朝自雍正七年(1729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雅称为“枢密”,属于任务性质,而非定制官衔,无品阶可言,担任者亦无俸禄。 雍正帝初为指挥青海战事之需要,于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军需房;后形成“办理军机处”,沿为定制,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雍正时首任军机大臣为张廷玉与鄂尔泰,恩遇最隆。自军机处设立,军机大臣取代内阁大学士成为清朝事实上的宰相,但与宰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直到清末官制改定,理论上其功能为新内阁所取代,然而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原亦为领班军机王大臣。 军机大臣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无定员,一般六、七人。其中资历最深者为“首席军机大臣”,或称“领班军机大臣”,但没有正式的名义;入值军机时按资历深浅的分别称“军机处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三种;“军机处行走”名目从嘉庆后期起即极少使用,仅恭亲王奕䜣以议政王入值军机时使用过一次。.

查看 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列表

啟秀

啟秀(),字松巖, 號穎之,庫雅拉氏,滿洲正白旗人,晚清官員。 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刑部主事,歷任內閣學士、刑部侍郎、禮部侍郎;光緒二十四年,授禮部尚書,命充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啟秀以孝聞名,受大學士徐桐賞職。戊戌政變後,得徐桐向慈禧引薦,擢禮部尚書。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事變爆發,董福祥攻使館不下,啟秀薦五台僧禦敵。八國聯軍攻佔紫禁城,與徐承煜被日軍拘禁。朝旨褫職,惟聯軍目啟秀為禍亂罪魁,翌年斬於菜市口。.

查看 大学士和啟秀

商輅

商輅(),字弘載,號素庵,一作素菴,谥文毅,浙江淳安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爲內閣首輔,是明朝一代重臣。.

查看 大学士和商輅

內閣

內閣是政府高級官員代表政府各部門商議政策的行政机构。.

查看 大学士和內閣

內閣大堂

内阁大堂,位于紫禁城太和门东庑外东南,是清朝大学士直舍。.

查看 大学士和內閣大堂

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重定向 大学士.

查看 大学士和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內門區

內門區位於台灣高雄市中部,東北連杉林區,東南連旗山區,西北連臺南市龍崎區、左鎮區、南化區,西南接田寮區。 內門位處山區,全區幾為山坡地,平地極少,溝坪地區有旗山溪支流溝坪溪流貫,主要對外聯通道路為高117區道,溝坪地區金竹、溝坪、永興、永吉、永富等五里全境被劃為高屏溪水質水量保護區,氣候上則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居民產業以農畜業為主。內門區每年三月底到四月初舉辦的「高雄內門宋江陣嘉年華會」活動已成為名聞遐邇的民俗慶典,曾經入選交通部觀光局主辦"台灣12大地方節慶活動"之3月份活動。內門建寺300多年的「內門紫竹寺」與建寺滿50周年的「南海紫竹寺」每年慶祝觀音佛祖聖誕舉辦的平安祈福繞境活動,文化部於2014年正式公告指定為國家級重要民俗活動,定名為「羅漢門迎佛祖」活動,為內門年度定番活動。「高雄內門宋江陣活動」即是由內門紫竹寺觀音佛祖誕辰祈福平安繞境,各庄頭自主組成文武藝陣隨行護駕衍生而來。2018年"羅漢門迎佛祖遶境活動"重大變革,主辦寺廟內門紫竹寺管委會擲筊請示觀世音菩薩擇定於3月24、25及3月31、4月1日跨兩周休二日啟駕繞境,方便外地信徒和返鄉遊子跟隨觀音佛祖平安繞境內門各角落。2018年建寺滿50周年的南海紫竹寺於4月1日盛大舉辦建寺50周年慶及新文化誌發表會。 內門有「總鋪師之鄉」的稱呼,原因在於內門區內的總鋪師總數是全國之最。2005年3月,內門國小教務主任林義安表示:「內門鄉內擁有合格廚師執照的鄉民約有150位左右,幾乎是每五戶鄉民就有一戶人家是靠辦桌維生,可說是全台灣總舖師分布最密集的鄉鎮。」內門總鋪師的興起,與該地的經濟發展及地方文化產業活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查看 大学士和內門區

八卦教

八卦教又稱五葷道、收元教和清水教,一般认为是清山東單縣人劉佐臣所創秘密宗教。.

查看 大学士和八卦教

六尺巷

六尺巷是中國安徽省桐城市的一处历史名胜。.

查看 大学士和六尺巷

六必居

六必居是北京一家著名的中华老字号酱园。据传创自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实际应该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六必居最出名的是它的酱(黄酱和甜面酱)与酱菜,它也是北京各酱园中历史相對最久的一家。.

查看 大学士和六必居

六扇门 (电视剧)

,是由海宁金泽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5年制作发行的古装传奇剧 ,由唐迪执导,黄京制片,唐海岩担任监制,林峯、方中信、迪丽热巴、孙耀琦、应昊茗、郭芮溪、何中华及黄文豪等主演,罗晋特别出演 。2015年3月8日在横店開鏡拍攝,同年6月16日杀青,於2016年6月20日腾讯视频上播出。香港方面則在2017年5月15日於奇妙電視77台播映。.

查看 大学士和六扇门 (电视剧)

元清非中國論

元清非中國論,或稱滿蒙非中國論,是一種有關中國朝代的歷史觀點,該觀點的支持者認為在中國歷史裡非起源於中原地區且不是由漢族統治的元朝和清朝不是中國王朝、認為元朝和清朝是中國的亡國時期、當時中國是蒙元和滿清的殖民地,認為大元及大清疆域非中國領土、其擴張史非中國榮光,成吉思汗非中國英雄。 該觀點對清末革命黨人的意識形態有所影響,相關理論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具有學術與政治緊密結合特色的日本學術界中興起。當時有日本學者通過「清非支那」、「支那非國」及「滿蒙非支那」等理論,發表「清朝非中國」、「滿蒙不屬中國」以及「中國應當放棄對滿蒙地區的控制」的主張,為日本大陸政策的實踐作鋪墊,並且為1930年代日本侵華提供倫理上的根據和政治理由,當時中國史學界為了維護傳統史學體系及國家利益,對日方的相關理論作出駁斥。 現代諸如西藏流亡政府、某些漢民族主義者及日本右翼史家等則採用該理論;另一方面,美國新清史派學者則向其批評者澄清其學術理論並無主張清朝非中國王朝,與二戰前主張滿蒙非中國論的具有政治陰謀的日本學者不同。.

查看 大学士和元清非中國論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谕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谕是清朝政府于1901年2月14日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的皇帝诏书,作为关于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北京之战、国际使馆区之围等历史事件的官方表态,在1901年9月正式签署《辛丑条约》前,详细下令给朝廷与外国列强谈判的全权代表庆亲王奕劻和大学士李鸿章。政事大权在慈禧太后之手,该谕官方上以在她命令下实际被软禁的光绪帝名义签署并盖有他的玉玺。.

查看 大学士和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谕

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由王建建立的政权,十国之一。前蜀疆域辽阔,东控荆襄,南通南诏,西达维州(今四川理县),北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占领了今天四川、湖北、陕西以及甘肃大部,贵州全部以及云南部分地区,方圆数千里。 前蜀是唐朝的“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早在891年,王建就开始统辖全川。903年,唐昭宗封王建为蜀王。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王建不服后梁统治,建国号“蜀”,史称“前蜀”,定都成都。917年,行刘备在成都称汉故事,改国号为汉,次年又恢复国号蜀。 王氏父子共统治两川35年。前蜀初年,王建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在拥有沃地千里、丰饶五谷的成都平原的情况下,前蜀的经济、文化、军事大大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一个强国。可是王建死后,继承人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后唐趁机伐蜀,蜀军溃败,成都沦陷,前蜀灭亡。 今日成都前蜀永陵(王建墓)規模頗可觀。.

查看 大学士和前蜀

剃髮易服

--髮易服或薙髮易服,乃指明末清初時期清朝統治者强令其统治下包括漢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的男子改剃滿族髡髮髮型的“--髮令”(或稱“薙髮令”),以及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這些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認同,主要是針對漢族,政策實施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區別服從者和反抗者,方便統治。剃髮令在明末清初引起強烈反對與抵抗,結果反抗者在清初一度遭致清廷的血腥鎮壓。剃发、易服与圈地、占房、投充、逃人并称“清初六大弊政”。 “剃发易服”政策從清初的暴力鎮壓到康熙年間及康熙以後的潛移默化,對後來中國的髮式及服飾有明顯影響。.

查看 大学士和剃髮易服

勒克德浑

勒克德浑(z;),清朝颖毅亲王萨哈璘(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第三子)次子,'''顺承恭惠郡王'''。 崇德八年(1643年),大哥阿达礼与伯父硕托谋立睿亲王多尔衮,被谴谪而处死,勒克德浑被黜出宗室。顺治元年(1644年),恢復宗室資格,封為贝勒。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帝命他为平南大将军,代替豫亲王多铎驻守江宁。当时明朝鲁王朱以海在浙东称為监国,大学士马士英等率兵渡钱塘江欲收复杭州,勒克德浑遣兵将他们击败。同年十一月,明隆武帝朱聿键的湖广总督何腾蛟招收李自成余部,勒克德浑与镇国将军巩阿岱率师讨伐。 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勒克德浑攻下武昌、临湘、岳州、石首、荆州、襄阳、彝陵州,班师後,赐金百两、银二千两。顺治五年(1648年)九月,进封顺承郡王。与郑亲王济尔哈朗督兵攻下湘潭,生擒何腾蛟。率領清軍進入广西,攻打全州,攻克永安关。顺治七年(1650年),赐金五十两、银五千两。顺治八年(1651年),掌管刑部事。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勒克德浑去世。康熙十年(1671年),追谥為恭惠。其子勒尔锦袭顺承郡王。.

查看 大学士和勒克德浑

噶尔丹策零

噶尔丹策零,又译噶勒丹策凌(,),为18世纪准噶尔汗国的可汗,策妄阿拉布坦之子。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暴毙,他承继父位,设立了独立的军事组织“昂吉”,组建了1000人的专门炮兵部队——“包沁”。两年后,雍正帝采纳大学士张廷玉的意见,以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出北路阿尔泰;以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出西路巴里坤。1731年,傅尔丹驻科布多,在和通泊被准噶尔偷袭,大败。岳钟琪围魏救赵,攻打乌鲁木齐,准噶尔弃城先走,岳钟琪一无所获,和通泊之战,准噶尔胜利。雍正帝将傅尔丹免职,由马尔赛为抚远大将军,驻军归化城。1732年七月,噶尔丹策零亲自东征外蒙古,兵至杭爱山。土谢图汗部首领额驸策棱,率军三万大败噶尔丹策零,噶尔丹策零因马尔赛未加配合才得以逃脱。雍正帝怒斩马尔赛,厚赏额驸策棱。1734年,清准和谈,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进入了十年和平时期。1745年,准噶尔汗国爆发大瘟疫,五十岁的噶尔丹策零9月在伊犁染病去世。之后,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和长子喇嘛达尔扎争位,十年后,清朝就攻灭了准噶尔汗国。.

查看 大学士和噶尔丹策零

石珤

石珤(),字邦彦,號熊峰,直隶藁城人。明朝政治人物、文淵閣大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石珤

石文桂

石文桂,清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科进士。累官內閣侍讀學士。康熙二十六年,任內閣學士;康熙二十七年,任總督倉場戶部右侍郎。康熙四十九年,任戶部右侍郎。康熙五十年,任正白旗漢軍副都統。.

查看 大学士和石文桂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景德路上,全园面积仅1亩余,以假山为主,是清初著名造园家戈裕良的杰作,有假山"独步江南"之誉。.

查看 大学士和环秀山庄

瞿同祖

瞿同祖(),字天贶,后改天况,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以法律史和社会史研究而著称。.

查看 大学士和瞿同祖

瞿式耜

瞿式耜(耜,音sì/ㄙˋ,),字起田,又字伯略,号稼轩,明末政治人物、诗人。直隸常熟縣(今江蘇省常熟市)人。.

查看 大学士和瞿式耜

玉峰山

玉峰山,在中国江苏省昆山市西北部。周围1.5公里,海拔84米。因山中产玉石(昆石),洁白晶莹,故名。因形如马鞍,俗称马鞍山。其脉自太湖而出,昆山石玲珑剔透。百里平畴,一峰突起原野,“真山似假山”。山上名胜众多。唐宋元明,此山道教兴盛,峰顶有华藏寺、凌霄塔、妙峰石塔(宋治平石幢)、仙鹤亭、玉清亭、林迹亭等。观宫十余处,后毁于兵火。山上有擘云峰、老人峰、紫云岩、试剑石、群豕石、凤凰石和栖霞、抱玉、桃源、留云、长阳等洞。历代文人题咏颇多,以唐朝孟郊、张祜各一诗和宋朝王安石两首诗。山下有南宋词人刘过墓、明朝大学士顾鼎臣崇功祠、顾炎武纪念馆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辟为公园,1936年称“亭林公园”,公园抱山而建,以纪念昆山先贤顾炎武(亭林)。.

查看 大学士和玉峰山

玉麟

玉麟(v,),哈達納喇氏,字子振,號研農,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官员。.

查看 大学士和玉麟

玉鼎柱

宗室玉鼎柱(a,,康熙六十年閏六月廿七日酉時-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初二日丑時),清朝宗室鑲黃旗弘字輩,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玉鼎柱

王家屏

王家屏 (),字忠伯,號對南,諡文端,山西省大同府應州山陰縣古城人。明朝政治人物。萬曆年間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王家屏

王安國 (清朝漢軍人)

王安國(),字磐石,號康侯。漢軍正白旗人。 最初授弘文院中書。歷官國史院典籍、刑部員外郎、內閣侍讀學士、內閣學士,累官至浙江巡撫、福建總督。對台灣頗有建樹,餉銀取於內地。因在福建總督任內,包庇閩撫張仲舉貪污,職降三級,職留奉天府尹。晚年仍官至左侍郎。著有《閣中集》、《浙閩封事》、《留都封事》等。.

查看 大学士和王安國 (清朝漢軍人)

王就學

王就學(),字所敬。明南京常州府武進縣(今江蘇省常州市)人,歷仕戶部、禮部、吏部,官至吏部驗封司主事。事迹具《明史》,側傳於盧洪春本傳。.

查看 大学士和王就學

王世忠

王世忠;引自《辽夷略》,原名克把库、又作革把库,哈达那拉氏,哈达国主孟格布禄次子,哈达灭亡后,入明成长为官,谋求恢复故地,并对后金国内的海西女真旧部实行策反,清兵入关后投降清廷。.

查看 大学士和王世忠

王之翰 (道光進士)

王之翰(),字次屏,号湘筠,山東潍城人,清末教育家、進士出身。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登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咸豐年間不再出仕,從事教授。.

查看 大学士和王之翰 (道光進士)

王彥 (宦官)

王彦,原名王狗儿,明朝宦官,明成祖朱棣赐名王彦。 王彦是松花江的建州女真人,父亲萨理蛮率部属归附明太祖,从征有功。王彦为燕王朱棣侍从的府邸,后来跟随朱棣靖难立功。朱棣在山东与盛庸对战,命都指挥朱荣、刘江,与王狗儿率精骑三千夜袭,破其营,杀数千人,获马三千匹。王彦随朱高煦突击建文帝的军队,随大将朱能突袭敌营,尽获其战舰济师,驻南岸。朱棣即位后,派王彦镇守辽东,为首任辽东镇守太监,镇守辽东三十年。王彦后来参与朱棣远征漠北之役。永乐十二年,王彦又随成祖出征瓦剌。永乐十五年,成祖巡视北京,王彦随驾。明仁宗即位,王彦因和汉王朱高煦关系密切,被一度召回北京。明宣宗时,仍让王彦镇守辽东。王彦有妻吴氏,明英宗正统年间回京师,年将七十,在昌平县桃谷口建广宁寺,大学士杨荣为之撰《敕赐广宁寺记》。.

查看 大学士和王彥 (宦官)

王祖培

王祖培(),初名王恭,字小舲,一字子厚,號嘯舲,順天府寶坻縣(今天津市寶坻區)人。清朝政治人物。 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提督陝甘學政。咸豐五年(1855年)升翰林院侍講,次年晉侍讀。同治四年(1865年)署國子監祭酒。官至內閣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王祖培

王約

王約,可以指:.

查看 大学士和王約

王約 (元朝)

王约(),元代名臣,字彦博,号豫斋,官至集贤大学士、枢密副使、荣禄大夫,元授文定公、梁国公。生于元宪宗二年(1252年),卒于元惠宗至顺四年二月十五日(1333年3月1日),享年八十二岁。祖父王通为汴京人,宋末避乱迁真定(河北正定)。曾为元仁宗儒师,官太子詹事,多所匡正。 元英宗(1320年—1323年在位)曾经想废除征东行省,改设制度类似其他行省的三韩行省。这一提案被皇帝下发到中书省进行讨论。王约反对,说:“高丽距离京师四千里,土地贫瘠,人民贫困,风俗杂尚,并非中原可比;万一改制无法推行下去,国力耗费在这上面不是国家的幸事,不如保留祖宗旧有的制度。”丞相赞同他的观点,向皇帝上奏不实施设立三韩行省的提案。高丽人知道这件事后,为王约画像并且带回高丽设祠供奉,说:“使国祚不致断绝的是王公啊。” 《四库全书》《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四:“君子观王约告仁宗之言,可谓不负厥职者矣。然而仁宗之善政屡见于史册者,谓非王约辅导于其始可乎。若王约者贻仁宗之哲命者也。” 羅振玉舊藏本《陽春白雪》中的散曲家「王大學士」即指王約,是现存两套《仙吕·点绛唇》的作者。.

查看 大学士和王約 (元朝)

王直

王直,可能是下列其中之一:.

查看 大学士和王直

王随

王隨(),字子正,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北宋宰相。 宋真宗咸平年間,王隨举进士甲科,歷任將作監丞、同州通判、秘書省著作郎、直史館、判三司磨勘司。任淮南转运使時饑荒,他出庫貸錢給百姓種糧。轉任河東转运使、刑部員外郎兼侍御史,任知制誥,因為不善擬詔,出知應天府、揚州、開封府。宋仁宗為太子,拜右庶子,任知制誥、給事中、知杭州。乾興年間(1022年)復降秘書少監,知通州。王隨後任給事中、龍圖閣直學士,知秦州,改任河南府。天聖年間為御史中丞,同知禮部貢舉,禮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明道二年(1033年),拜戶部侍郎、參知政事。景祐二年(1035年),加吏部侍郎,知樞密院事,不久进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監修國史。王隨為相無所建樹,常和同僚相爭。景祐四年(1037年),被韓琦彈劾,出判河陽。宝元二年(1039年)王隨在河陽去世,追贈中書令,谥章惠,改谥文惠。.

查看 大学士和王随

王際華

王際華(),字秋瑞,清朝政治人物。浙江錢塘縣(今屬杭州市)人。 乾隆十年(1745年)一甲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乾隆十三年(1748年)擢侍讀學士,在上書房行走。當時,廣東設置學政兩名,乾隆十五年(1750年),王際華與翰林院侍讀程巖分別奉旨出督肇高和廣韶學政。不久,兩職裁併,王際華因丁憂歸里。 乾隆十九年(1754年),王際華守喪結束,授官詹事,任日講起居注官。升內閣學士,歷任工、刑、兵、戶、吏各部侍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任禮部尚書。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加太子少傅,調任戶部尚書。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於任內,贈太子太保,諡文莊。《清史稿》有傳。.

查看 大学士和王際華

王越 (明朝)

王越(),字世昌,大名府濬縣人,明朝軍事將領、威寧伯,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王越 (明朝)

王鼎 (清朝)

王鼎(),字定九,號省厓,陝西同州府蒲城縣(今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人,清朝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王鼎 (清朝)

王辅臣

王輔臣(),山西大同人,綽號「西路馬鷂子」,本為李姓。軍人,本反清,後投降清朝被任用陝西提督,又響應三藩之亂反清,破蘭州,受周培公招降,投降於清康熙帝。後畏罪自殺。.

查看 大学士和王辅臣

王锡爵

王錫爵(),字元馭,號荊石。直隸太倉州人,祖籍山東莘縣,中國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王锡爵

王英 (永樂進士)

王英(),字時彥,別字泉坡。江西金溪縣興賢坊人。明朝政治人物,永樂初進士,歷仕四朝,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永樂二年(1404年)進士,選庶吉士,讀書文淵閣。永樂帝以其縝密,令與王直書機密文字。與修《太祖實錄》,授翰林院修撰,永樂二十年,隨明成祖北征,過李陵城(今内蒙古正蓝旗南黑城),前看碑文,碑上書寫蒙古文,只有王英识得。皇帝說:“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又問他北伐之事,王英說:“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你是說我窮兵黷武嗎?)。 仁宗時,累进右春坊大学士。又修太宗、仁宗實錄。王英母丧时,宣宗特遣宦官护送归葬。正统元年(1436年),总裁《宣宗实录》,升礼部侍郎。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历仕四朝,因好规人过,素不為三楊所喜,未得重用。工書法,有許多人求其書法,帝特赐金釗束手,只有皇帝才能跟他索取。卒谥文安。著有《泉坡集》。有子王裕。.

查看 大学士和王英 (永樂進士)

王掞

王掞(),中國清朝官員,字藻儒,江南太倉縣(今太倉市)人,祖籍山東莘縣,明首輔王錫爵曾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王掞

王时敏

王時敏(),初名赞虞,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南直隸太倉縣(今江蘇太倉市)人,祖籍山東莘縣,明末清初重要画家。萬曆首輔王锡爵孙,翰林王衡独子。崇禎初年廕官為太常寺少卿,入清後不仕。 王時敏擅畫山水,少时学董其昌,并臨摹家藏宋元名作,以黄公望爲宗,笔墨含蓄,浑厚清逸,唯構圖略少變化。王時敏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對清代畫壇影響很大。他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加上恽寿平和吴历,合称“清六家”。王翬、吴历皆出其门下,孙王原祁亦得其指授。.

查看 大学士和王时敏

王慎中

王慎中(),字道思,初號南江,更號遵岩居士。因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泉安(又稱安平,今安海镇)人,歷官山東學政、河南參政等。慎中為唐宋派宗師,崇尚內容豐富、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反對前、後七子復古文風。.

查看 大学士和王慎中

灯草胡同

灯草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部。.

查看 大学士和灯草胡同

班布爾善

班布爾善(),滿洲愛新覺羅氏,為人足智多謀。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六子慤厚輔國公塔拜第四子。 崇德四年(1639年),襲三等奉國將軍。順治元年(1644年),以功晉封為二等奉國將軍。順治四年(1647年),晉封為一等奉國將軍。順治六年(1649年),晉封為三等鎮國將軍。順治八年(1651年),再晉封為輔國公。 康熙六年(1667年),班布爾善在輔政大臣索尼死後,以領侍衛內大臣拜秘書院大學士,諂事鰲拜,與他結黨營私,凡事即私下定議,然後施行。康熙八年(1669年),清聖祖以鰲拜結黨專擅,不思悛改,下詔數其罪行,命議政王等將鰲拜逮捕治罪。班布爾善亦受牽連,議政王大臣等劾奏班布爾善二十一條大罪,因定罪以絞刑處死,子孫皆被廢黜宗室資格。.

查看 大学士和班布爾善

班第

班第(;),博爾濟吉特氏,蒙古鑲黃旗人,清朝官員。 官學生出身,歷任內閣學士、兵部侍郎、湖廣總督、兵部尚書。雍正至乾隆年間,三度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乾隆十一年,署山西巡撫。十五年,補拉布敦之缺任駐藏大臣。十七年,轉西寧辦事大臣。十八年,奉旨接替阿里袞署兩廣總督。1755年为定边将军,领兵西征准噶尔。定邊左副將軍阿睦尔撒纳反叛后,班第在撤出伊犁时被准噶尔叛军包围,自刎殉国,諡義烈。.

查看 大学士和班第

琦善

善(a;魏秀梅:《琦善在豫魯的政績,1814-1829》,载《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二期(上)),字靜庵,博爾濟吉特氏,满洲正黃旗人。清朝官員。.

查看 大学士和琦善

祁寯藻

祁寯藻(),字叔穎,一字淳甫,避諱改實甫,號春圃、息翁,山西壽陽人。清朝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祁寯藻

祝慶蕃

祝慶蕃(),字晉甫、號晉庭,河南省光州直隸州固始縣(今河南省固始縣)人,清朝政治人物、榜眼。.

查看 大学士和祝慶蕃

祥麟 (繙譯進士)

祥麟,字仁趾,清朝軍事將領、繙譯進士。 同治十三年,登繙譯進士,改庶吉士。光緒二年,升翰林院檢討,后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光緒九年,任內閣學士。后兼以禮部侍郎銜、副都統銜,任哈密幫辦大臣。光緒十一年,任烏里雅蘇台參贊大臣、署烏里雅蘇台將軍。光緒二十二年,任總統察哈爾八旗都統。.

查看 大学士和祥麟 (繙譯進士)

票擬

擬,是指官員向皇帝上書,要先送內閣,由內閣大學士或軍機大臣做出初步的建議,之後再交給皇帝批閱。皇帝用朱筆(紅筆)在奏章上批示,叫做「批紅」。杨士奇《汉府之变二》云:“凡中外所进章疏,专命公批。未及命,携出条旨,许用小票墨书,帖各疏,面以进。” 明朝在朱元璋洪武十三年罷相後,中央官制不設宰相。永樂帝靖難奪位後,改設內閣。內閣中最德高望重為內閣首輔,是為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因此多由首輔票擬。.

查看 大学士和票擬

福康安

福康安( a;),字瑶林,富察氏,清满洲鑲黄旗人。清高宗孝贤皇后侄,大學士傅恒子。.

查看 大学士和福康安

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

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為1684年-1727年;台灣道的正式官職名稱,為台灣地區的實際統治者;清治時期初期的這階段,台灣西部為福建省所管轄,按照清朝官員迴避本籍的制度,各地主官皆為外地輪調。.

查看 大学士和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

福德 (清朝)

福德,生卒年不詳,乾隆年間政治人物,蒙古鑲白旗人,蒙古繙譯舉人出身。歷任戶部郎中、山西河東道、內閣學士等職。.

查看 大学士和福德 (清朝)

福隆安

福隆安(),富察氏,字珊林,乾隆十一年(1746年)生。父傅恒,官至大学士,封一等忠勇公,为孝贤纯皇后侄。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授福隆安和硕额驸,二十五年(1760年)三月尚乾隆帝第四女和硕和嘉公主,同年七月袭父爵,封一等忠勇公,官至兵部尚书,兼军机大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月加太子太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二十四卒,年三十九。谥勤恪。 琼瑶的《还珠格格》系列中主角福尔康的原型即为福隆安或其弟福康安。主角紫薇有乾隆帝第四女和硕和嘉公主的影子。.

查看 大学士和福隆安

福錕

福錕(1834年11月5日-1896年10月10日),愛新覺羅氏,字箴庭,清宗室,滿洲鑲藍旗人,康熙次子理密親王允礽六世孫,因其當上大學士後於朝廷聲名顯赫,人稱福中堂。 福錕為咸豐八年(1858年)舉人,九年(1859年)己未科第二甲進士,授任吏部主事,晉升吏部員外郎。 光緒五年(1879年),由吏部員外郎遷右庶子,擢任太僕寺卿。 光緒六年(1880年),賞任副都統,任西寧辦事大臣。 光緒八年(1882年),召命授任兵部侍郎,再歷調刑部侍郎及戶部侍郎。 光緒十年(1884年),擢任工部尚書,兼任步軍統領,後被受命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兼任總管內務府大臣。後再調戶部,任協辦大學士。福錕於戶部駁斥機器製造及鼓鑄錢幣之弊,議革職,後改留任,很快得以復職。 光緒十五年(1889年),被加封太子太保銜,再封詹事府右庶子。當時,崇文上疏彈劾東閣大學士張之萬交納外官,結黨營私,命福錕偕同刑部尚書潘祖蔭訪查,後證明張之萬之清白。 光緒十七年(1891年),授任體仁閣大學士。 光緒二十年(1894年),皇太后萬壽,賞雙眼花翎。時年京師常有盜案發生,福錕先禁止步軍以嚴刑迫令盜犯招供,遂令盜賊更顯放肆,於是福錕決定奏請通佈緝捕章程,嚴拿罪犯,得允。 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甲辰(1895年6月26日),福錕致仕。 光緒二十二年九月丙申(1896年10月10日),福錕卒,光緒皇帝派貝子溥倫領侍衛十人,前往奠酒,並賞陀羅經被。賞其子毓方為郎中。尋予諡文慎。.

查看 大学士和福錕

福楙

福楙(),清朝官員,字幼農,蒙古正紅旗人。光緒六年(1880年)庚辰科進士。.

查看 大学士和福楙

福永嫮生

福永嫮生(),原名爱新觉罗·嫮生,末代皇弟溥杰次女。.

查看 大学士和福永嫮生

程矞采

程矞采(),初名新勝,字靄初,又字晴峯。江西省南昌府新建縣(今屬南昌市)人,清朝官员、詩人、書法家,工行書、小楷。.

查看 大学士和程矞采

程恩澤

程恩澤(),字云芬,號春海,安徽歙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詩人,進士出身。 程昌期之子。乾隆五十年生。師從凌廷堪,於金石、書畫、醫算,無不涉及。程恩泽與祁寯藻是宋诗派代表人物,其影響及於同光体詩人。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官貴州學政、侍讀學士、內閣學士,官至戶部侍郎。道光十七年,充经筵讲官,是年夏天中暑,逾月病重,七月二十九日卒。.

查看 大学士和程恩澤

程本立

程本立(),字原道,江浙行省嘉興路崇德州(今浙江省桐鄉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程本立為程頤之后人。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表彰其孝以及才能,后舉明經,任秦府引禮舍人。后省母丁憂,服除后,任周府禮官,跟從周王抵達開封。洪武二十年,任周府長史,卻因連坐被貶為雲南馬龍他郎甸長官司吏目。當時土酋施可伐煽動百夷作亂,其單騎入內,勸導道理,使各路土酋歸順。之後不久再次動亂。西平侯沐英、布政使張紞知道程本立的才能,命其行縣典兵事,一邊撫順一邊防禦。他從楚雄、姚安抵大理、永昌鶴慶、麗江等地,使得民眾安居樂業。洪武三十一年,上奏京師。大學士董倫、府尹向寶舉薦后,程本立進入翰林,參與修纂《明太祖實錄》,之後升任右僉都御史。 建文三年(1401年),因坐失陪祀,被貶官、仍然保留翰林纂修身份。《明太祖實錄》製成后,出為江西按察使副使,未赴任,燕兵已經進入。程本立自縊而亡。.

查看 大学士和程本立

程景伊

程景伊(清康熙五十一年-乾隆四十五年,即),字聘三,清朝政治人物。江南武進縣 (今屬常州市)人。.

查看 大学士和程景伊

章得象

得象(),字希言,建州浦城人,北宋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章得象

立憲運動

立憲運動是中國清朝政府繼洋務自強運動(1861年-1895年)、維新運動(1898年)之後推動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國成為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

查看 大学士和立憲運動

第三次宦官時代

三次宦官時代是柏楊《中國人史綱》中的一個章節,敘述十五、十六世紀的明朝宦官干預朝政。.

查看 大学士和第三次宦官時代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

一次大沽口之戰發生於1858年5月20日,是繼廣州淪陷後緊接而來的戰事,清軍奮戰約2小時便敗亡。這起戰事的結果促成了《天津條約》的簽訂,更導致咸豐帝決心修建大沽砲台,和後來第二次發生的衝突。.

查看 大学士和第一次大沽口之戰

第一次妖書案

一次妖書案,此案是明朝萬曆年間的歷史案件,是妖書案的一部分,由於國本之爭引起的東林黨爭事件。.

查看 大学士和第一次妖書案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又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是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至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期间,清朝和英国因為港脚商人以飞剪式帆船在广东沿海武装公开贩运鸦片而爆发的战争。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道光十九年 (1839年) 清帝國钦差大臣林則徐奉道光皇帝圣旨於广东东莞收繳鴉片,先於虎门销烟,接着道光帝下旨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国门而发起战争。战争以英国远征舰队炮击广东九龙为起点,最后以清朝失败,及以签订《南京条约》告終。这场战争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闭关大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

查看 大学士和第一次鸦片战争

管幹貞

管幹貞(),改名幹珍,字松崖,又字陽復、暘復、陽夫,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今屬常州市武進區)人。清朝政治人物、書畫家,專長花鳥畫。.

查看 大学士和管幹貞

管遹儀

管遹儀(,乾隆三十五年九月十七日午時-道光四年閏七月二十八日),字次汾,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管遹儀

索額圖

索額圖(z,),赫舍-里-氏,號愚庵,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索額圖

索柱 (康熙乙未進士)

索柱(v,),字海峰,姓氏不詳。正紅旗滿洲人,屬於何保住佐領。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索柱 (康熙乙未進士)

紫金宾馆

紫金宾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门西大街9号(比利时使馆旧址),隶属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宾馆管理中心。.

查看 大学士和紫金宾馆

紹祺

紹祺(),馬佳氏,字秋皋,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咸豐六年,登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咸豐九年,任翰林院編修、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后改國子監司業。同治二年,任會試同考官、右春坊右庶子、日講起居注官。同治五年,任左春坊左庶子、翰林院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同治六年,任詹事府少詹事。同治九年,升任詹事、順天鄉試監臨。同治十年,任內閣學士。同治十一年,任鑲紅旗蒙古副都統。同治十二年,署刑部右侍郎。次年任刑部左侍郎。光緒元年,兼任正紅旗護軍統領。光緒三年,任泰甯鎮總兵、總館內務府大臣。光緒九年,任察哈爾都統。光緒十二年,任理藩院尚書;次年署禮部尚書、刑部尚書。光緒十四年,任正藍旗蒙古副都統、紫禁城騎馬。.

查看 大学士和紹祺

紹武帝

明文宗朱聿𨮁(),或稱紹武帝。年號紹武,1646年—1647年在位,南明第三任君主,朱聿𨮁又稱小唐王,是明绍宗(唐王)之弟,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八世孙,祖父唐端王朱碩熿,父為唐王之子朱器墭。.

查看 大学士和紹武帝

紅丸案

紅丸案是直接關係到中國明朝光宗皇帝朱常洛死亡的一起宮廷疑案,被稱為明末三案之一。.

查看 大学士和紅丸案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a),簡稱總理衙門,是清朝後期自強運動中所設立的外交事務衙門機構。在晚清的外交事務以及推動現代化事務上發揮了作用。.

查看 大学士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红楼梦

《紅樓夢》,中國古典長篇章回小說,是中國四大小說名著之一。《红楼梦》书内提及的別名,还有《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緣》;故事是從女媧補天時所剩下的一塊石頭講起,因此又名《石頭記》。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题为《红楼梦》(甲辰梦序抄本)。1791年在第一次活字印刷(程甲本)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成为通行的书名。 原本前80回尚存。全本回數問题有兩说:据脂砚斋批语,應少于114回;而据高鶚、程偉元的版本,共120回。後來高鶚、程偉元取得后40回稿,並整理印行,即為目前較通行的120回全本。 程偉元稱,自己經過多年收集,重金購得《紅樓夢》後四十回殘稿,並對不連貫的地方進行補綴。於1791年和1792年印行一百二十回《紅樓夢》。一百多年間,《紅樓夢》以此流傳,受到讀者歡迎。 從1920年代開始,胡適「大膽假設」,認為後四十回非曹雪芹著,並提出高鹗续書後四十回。 人民文学出版社认为後四十回是无名氏续,高鹗、程伟元整理。另外周汝昌则认为《红楼梦》原著共108回,现存78回,后30回迷失。 《红楼梦》被评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在20世紀,《紅樓夢》是中國最受重視的一部文學作品。因为其不完整,加上作者曹氏已亡故,所述內容又鉅細靡遺,結局設定更是超乎尋常,留下许多谜团引人探究,也构成了一门学問——红学。自胡适作《红楼梦考证》以来,一般认为曹雪芹以其家族的命运投射在《红楼梦》一书。.

查看 大学士和红楼梦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納喇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學者。.

查看 大学士和纳兰性德

绝色双娇

《偷龍轉鳳》,2000年上映于中国大陆的古装喜剧,导演华践盟,主演张庭、焦恩俊、牛莉、宋丹丹。.

查看 大学士和绝色双娇

羅復仁

羅復仁(),江西吉水人,元末明初政治人物。 罗年少时好学,被陈友谅任命为编修。此后罗复仁意识到陈友谅无成后离去。后在九江拜谒朱元璋,被留下。此后跟随朱在鄱阳作战,之后劝降江西数个郡县。罗复仁跟随围攻武昌时,朱元璋想要招降守将陈理,于是派遣罗复仁进入城中劝降,并且对罗复仁说:“陈理如果能够归降,他不会失去富贵。”罗复仁跪首道:“如果您能保全他全家性命,使我在今后不会被人认为是食言者,即使死了亦无后悔。”太祖回答:“你放心前往,我不会失信于你。”罗复仁见到陈理,大哭道:“强大的明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你不投降,城破之时,明军就要屠城,城中的老百姓有何罪过?”陈理听从劝谕,于是就带领所辖官吏出城投降。 之后升任國子助教,因为年迈而特赐小车进入国子监。每次宴请接见,朱元璋都赐坐饮食。之后,罗复仁又奉命出使扩廓。此前出使的使者往往被羁押,而罗则因言论慷慨,唯独得返。洪武元年,被提拔为翰林院编修,之后与张福出使安南,促使安南归还侵占占城国土地,而安南赠送的礼物,都被罗推辞不受。朱元璋听说后,认为其很有贤德。洪武三年,设置弘文館,罗任命为大学士,与刘基地位相同。因为罗经常向朱元璋坦言对朝政得失看法, 且偶然带有南方口音。朱元璋赞赏其为人正直,称呼其为“老实罗”。一次,明太祖偷偷去罗复仁住处,发现其住在外城墙小巷深处,当时罗复仁正在用白灰刷墙。见到太祖后,罗复仁急忙吩咐妻子抱出小凳给皇帝坐。朱元璋说:“贤士怎么能够住在这种地方?”于是赐给其一座城中住宅。后天寿年,罗复仁创作了一阕《水龙吟》献给朱元璋。不久后辞官,后授赐大布衣,衣襟上有题诗褒奖。不久又被召回京城,罗上书请奏减免江西秋粮赋税,后得批准。朱元璋又留罗驻京三月,赏赐玉带、铁拄杖、坐墩、裘马、食具遣返,后罗以高寿而终。 其孫為羅汝敬,永樂二年進士。.

查看 大学士和羅復仁

羅倫 (明朝)

羅倫(),字彝正,號一峰,江西永豐人。明朝狀元。 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與上對策萬餘言,直斥時弊、名震帝都,擢進士第一,為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因嘲諷大學士李賢奪情,不守喪,被貶。後又因大學士商輅保荐而起用。 兩年後告病回鄉,不復仕。於金牛山著書講學,學者甚眾。卒後追贈左春坊諭德,諡文毅。著有《一峰集》。臺灣嘉義縣東石鄉先天宮奉羅倫為羅府千歲,盛享香火。.

查看 大学士和羅倫 (明朝)

羅汝敬

羅汝敬(),又名羅簡,江西吉水人,明朝政治人物。羅復仁之孫。.

查看 大学士和羅汝敬

翟鑾

翟鑾(),字仲鳴,號石門,直隸京師人,錦衣衛籍,祖籍山東諸城,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內閣首輔。.

查看 大学士和翟鑾

翁同龢

翁同--(),字叔平,號松禪,晚號瓶庵居士。中国江蘇常熟人,晚清政治人物、书法家。官至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门大臣。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两代帝师。.

查看 大学士和翁同龢

翁心存

翁心存(),字二銘,號邃重,江蘇常熟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翁心存

翁方綱

翁方綱(),字忠敘,一字正三,號覃谿,晚号苏斋,順天府大興縣(今屬北京市)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

查看 大学士和翁方綱

烏拉布

烏拉布(z;),沙濟富察氏,字紹雲,又字紹庭、少雲。滿洲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書法家。.

查看 大学士和烏拉布

瑚素通阿

素通阿(),初名瑚圖靈阿(v),鄂濟氏,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宜綿之子。 乾隆五十二年,登进士三甲第58名。乾隆五十五年,任刑部主事。乾隆五十七年,升任刑部員外郎、翰林院侍講。乾隆五十八年,任侍讀。嘉慶元年,任侍講學士、詹事、通政使。嘉慶二年,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公中佐領。嘉慶四年,任盛京戶部侍郎;次年改盛京刑部侍郎、奉天府府丞。嘉慶五年,任刑部右侍郎;次年改正黃旗蒙古副都統、鑲紅旗滿洲副都統、署理藩院左侍郎。嘉慶六年,任右翼監督。次年改刑部左侍郎。嘉慶七年,任光祿寺管理寺事大臣。嘉慶七年,任吏部左侍郎;次年改理藩院侍郎。嘉慶八年,任正黃旗護軍統領、正黃旗滿洲副都統。嘉慶十年,任內閣學士、刑部右侍郎、正白旗漢軍副都統。嘉慶十二年,署工部右侍郎、任刑部左侍郎。有子阿爾祜達。.

查看 大学士和瑚素通阿

瑞常

常(v,),石爾德特氏,字芝生,號西樵 ,諡文端,蒙古鑲紅旗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瑞常

瑞麟

麟(v,),字澄泉,葉赫那拉氏,滿洲正藍旗人,清朝大臣。歷任太常寺少卿、內閣學士、禮部侍郎、軍機大臣、戶部侍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兩廣總督、文淵閣大學士。文生員出身,咸豐三年,入值軍機。同治五年,奉旨接替吳棠擔任兩廣總督,一任九年。十三年卒,追贈太子太保,諡文莊。.

查看 大学士和瑞麟

瑞洵

洵,(),清朝官員,字景蘇,博爾濟吉特氏,滿洲正黃旗人,為文淵閣大學士琦善之孙。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進士。 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六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九月,任科布多參贊大臣一職。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月,科布多參贊大臣一職解職。.

查看 大学士和瑞洵

瑞澂

澂(),字莘儒,号心如,博尔济吉特氏,满洲正黄旗人,生于北京,为大学士琦善之孙,黑龙江将军恭镗之子。清末政治家,末代湖广总督。.

查看 大学士和瑞澂

瓜尔佳氏 (允礽)

尔佳氏(),汉军正白旗人,清朝太子允礽之妻。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正式册立的太子妃。丈夫允礽被废后,瓜尔佳氏失太子妃位,又称为二阿哥(允礽)福晋《清实录·圣祖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九》康熙五十七年。戊戌。五月......○己巳。礼部等衙门议奏,遵奉谕,上□日,二阿哥福金病势沉重,尚有不虞,其安厝成服发引致祭之处、照和硕福金例行外,但和硕福金有侍卫二十名穿孝。今二阿哥分内,并无侍卫。将侍卫穿孝之处、应行停止得。上□日著派侍卫三十名、令步军统领隆科多带往......

查看 大学士和瓜尔佳氏 (允礽)

甲申十同年圖

《甲申十同年圖》是一副中國明朝弘治年間的十位朝廷重臣的群像,作於弘治十六年(1503年)。圖爲絹本,設色,縱高48.5釐米,橫長257釐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十位大臣分別爲: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兵部尚书刘大夏、刑部尚书閔-珪-、工部尚书曾鑑、南京戶部尚書王軾、吏部左侍郎焦芳、戶部右侍郎陳清、禮部右侍郎谢铎和工部右侍郎張達。十人均爲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甲申科進士,有同年之誼。在中式近四十年之後,十人亦均身居高位,其中李東陽等九人在北京朝中,王軾則在南京任職。弘治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適逢王軾來朝,十人在閔--宅第聚會,其後特請畫工繪製群像,并各自題詩紀念。 當時,畫作總共繪製了十份,藏於各家。現僅存孤本,爲閔家所留,清嘉慶年間由法式善獲得,流傳至今。畫作人物栩栩如生,景物简练有序,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杨丽丽 中国文明网.

查看 大学士和甲申十同年圖

申佳胤

申佳胤(),字孔嘉,又字濬源,號素園。北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今屬河北省邯鄲市)人。明末政治人物、詩人、經學家,甲申之變時自殺殉國,年四十二。南明追贈太僕寺少卿,謚節愍。清順治賜諡端愍。清雍正年間避諱清世宗改稱佳允、佳蔭、佳印。.

查看 大学士和申佳胤

焦芳

芳(),字孟陽,河南泌陽人。明朝政治人物,《明史》將其生平列為《閹黨傳》之首篇。.

查看 大学士和焦芳

熊开元

开元(),字玄年,號魚山,湖广嘉鱼(今湖北)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熊开元

熊汝霖

汝霖(),南明首辅大臣,抗清志士。字雨殷,余姚(今浙江慈溪)人。 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授同安知县。崇祯十四年,升任户部给事中。后降为福建按察司照磨。与孙嘉绩举兵浙江抗清,迎鲁王朱以海于绍兴。1645年,因军功擢升兵部尚书,授东阁大学士。1648年,为拥有重兵的郑彩所杀。 福建同安知县任内曾率兵渡海,在厦门击败荷兰殖民者。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赐谥忠节,入奉忠义祠。.

查看 大学士和熊汝霖

熙麟 (道光進士)

熙麟(),富察氏,字亦雲,滿洲镶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熙麟 (道光進士)

熙敬

熙敬(),蘇完呢瓜爾佳熙敬,蘇完呢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熙敬

煬帝陵

帝陵为隋炀帝帝陵,原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和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东宋乡各有一处陵址,2013年初在扬州邗江区西湖镇发现隋唐墓葬(曹庄隋唐墓),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隋炀帝和皇后萧氏的合葬墓。.

查看 大学士和煬帝陵

盧琦 (康熙進士)

盧琦,字景韓,號西甯。浙江餘姚籍,仁和縣人。清朝政治人物。 康熙六年(1667年)中式丁未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內閣學士,因事罷職。.

查看 大学士和盧琦 (康熙進士)

盧象昇

盧象昇(),字建斗,號九臺,直隸宜興縣(今江蘇宜興市)人。明末政治人物、軍事將領,天啟進士,練“天雄军”,圍剿農民軍有方,官至宣大總督,在對清戰爭中戰歿。谥忠烈,清乾隆时改谥忠肃。.

查看 大学士和盧象昇

盧蔭溥

盧蔭溥(),宇南石,號霖生,山東德州人,清朝大臣,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從政五十餘年,歷任吏、戶、禮、兵、刑、工各部尚書。.

查看 大学士和盧蔭溥

白潢

白潢,清朝大臣,字近微,汉军镶白旗人。 白潢由笔帖式转任为内阁中书。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为贵州按察使。因为操守廉洁护理贵州巡抚。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为江西巡抚。请求皇帝增加乡试名额,以公捐代南昌等地的落地税,减省火耗,规范漕运。在临江修坝,免除水患。有清廉之名。五十九年(1720年),擢升兵部尚书。六十一年(1788年)十二月,雍正帝即位,以白潢为文华殿大学士,作为《清圣祖实录》的总裁官。雍正三年(1725年)正月,白潢因病休致,因为落地税之事,被弹劾免任。乾隆二年(1737年),白潢去世,被追复大学士。.

查看 大学士和白潢

花沙納

花沙納(),字毓仲,烏米氏。蒙古正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道光十二年(1832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累官至吏部尚書。咸豐八年(1859年)四月,英法聯軍進佔大沽口,花沙納偕大學士桂良赴天津議和。五月,簽訂《天津條約》。六月,復命攜帶欽差關防前赴江蘇,會同兩江總督何桂清與英國、法國、美國訂立通商章程。咸豐九年十二月七日卒,諡文定。.

查看 大学士和花沙納

銘安

銘安(),葉赫那拉銘安,字鼎臣,諡文肅,葉赫那拉氏,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任翰林院編修。同治年間,任詹事府少詹事。同治五年,升任詹事、內閣學士。同治六年,任粵鄉試正考官。同治八年,署泰陵鎮總兵,次年任江南鄉試正考官。同治九年,署倉場侍郎。同治十年,任盛京刑部侍郎。光緒元年(1875年),任頒詔朝鮮正使。光緒三年,署吉林將軍。光緒五年,任吉林將軍。光緒二十三年,加太子太保。 有子葉赫那拉那晉、孫葉赫那拉紹蔭。.

查看 大学士和銘安

銓林

銓林(),章佳銓林,清朝政治人物。 咸豐八年,繙譯舉人。同治四年,任國子監助教。同治六年,任右贊善。光绪元年,任翰林院侍講學士、滿洲繙譯鄉試副考官、日講起居注官。光绪二年,任侍讀學士、考試滿蒙中書閱卷大臣。光绪三年,任少詹事;次年升任詹事、內閣學士。光绪六年,任繙譯庶吉士散館閱卷大臣、考試筆帖式閱卷大臣、文淵閣直閣事。次年,改正白旗漢軍副都統、專操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銓林

隆庆 (明朝)

隆庆(公元1567年-1572年)是明穆宗朱载坖的年号,明朝使用隆庆这个年号一共6年。隆庆年间,明朝采取一系列新政,重振国威,史称隆庆新政。 隆庆六年六月明神宗即位沿用。.

查看 大学士和隆庆 (明朝)

隆武帝

明紹宗朱聿鍵(《思文大纪》,頁21-22),或稱隆武帝,小字長壽,南明第二任皇帝,原為唐王,為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與明神宗同輩份),祖父唐端王朱碩熿,父為唐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1644年,明思宗在北京自缢,1645年弘光帝被俘,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扶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称帝,改元為隆武並與同年開鑄「隆武通寶」,而弘光帝在翌年才被清廷所殺。 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擄殺,享年44岁。永曆帝即位后初上尊谥思文皇帝,永历十一年上廟號紹宗,改谥号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二》。朱聿键自奉甚俭,品格在南明诸君中是少見的優良。黄道周描述了隆武帝的为人:“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

查看 大学士和隆武帝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獨孤伽羅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諡杨广为炀帝;夏王窦建德諡杨广为闵帝;皇泰主杨侗諡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炀帝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兼任并州主管。 隋炀帝於604年8月21日由楊素協助登基,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据研究仅从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间就动用了近540万民力修建大运河(开凿通济渠、永济渠),长城和洛阳城。又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以厚利诱使西域商贾至洛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引发民众乃至贵族大规模的起义——隋末民变,更于大业八年(612年)征集三十万军队攻打高句丽(不包括后勤100多万民力),几乎动用了举国之力,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隋炀帝在位期間,将科举制度(科举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正式归为国家政策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而隋朝大运河在其后大部分河段失去了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取代。其他功绩如讨伐吐谷浑(隋炀帝609年攻灭吐谷浑,但到了615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在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复国),讨占城(隋炀帝605年攻占城,随着军队班师后,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故地复国。此战隋军死者什四、五,指揮官刘方也病死于班师途中),讨高句丽(三战均以失败告终)则对后世影响较小。 隋炀帝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仁寿四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至六年,开发了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男丁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曾三游江都,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肆营造离宫,扰掠地方,浪掷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生产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查看 大学士和隋炀帝

韩雍

韓雍(),字永熙,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明朝進士、官員。.

查看 大学士和韩雍

韓一良

韓一良(),字象儒,号有怀,陝西澄城(今陕西省澄城县寺前镇西观村)人。明朝政治人物。 韩逄时之子,家教甚嚴。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授陈留(今在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知县,任內兴办学堂,推行教化。官戶科給事中。崇禎元年(年)十一月,韓一良上《勸廉懲貪疏》說官場貪污之風甚盛。大學士劉鴻訓卻認爲疏中“有交際”、“有納賄”兩事不實。崇禎帝說:“朕閱一良所奏,大破情面,忠鯁可嘉,當破格擢用,可加右僉都御史、吏部尚書。”接著命令韓一良在五日內把“納賄”事解釋清楚。五日後,韓一良參劾周應秋、閻鳴泰、張翼初等“受贈金五百”。崇禎問五百金爲何人所贈,韓不肯回答。被革職為民,回澄城,在西观村“凿土窑居之”。.

查看 大学士和韓一良

韓延徽

韓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辽朝开国佐命功臣。开始是唐朝刘仁恭属下的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幽州观察度支使。受命出使契丹,因为不屈被羁押。契丹皇后述律平推荐他,韩延徽开始被耶律阿保机重用。韩延徽建议阿保机称帝,阿保机建立大契丹,即辽太祖。韩延徽负责建城郭都邑,分市里,营宫室,教垦艺,安民创典。阿保机出征,韩延徽负责筹谋策划。官至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后来历仕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经常参与决策国家大事,致仕后不久去世。葬在幽州鲁郭乡,追赠尚书令。.

查看 大学士和韓延徽

韓文 (成化進士)

韓文(),字貫道,山西洪洞人,祖籍河南安陽。明朝戶部尚書。.

查看 大学士和韓文 (成化進士)

莊廷鑨

莊廷鑨(),字子襄。浙江烏程南潯(今湖州)人,清初重大文字獄「莊廷鑨明史案」的主要當事人。.

查看 大学士和莊廷鑨

莊通敏

莊通敏(,乾隆三年七月十三日-嘉慶十五年二月初一日),原名逢恩,字濟盛,一字亭叔,號迂甫,別號澹迂。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莊通敏

莫晉

莫晉,字錫三,號寶齋,又號裴舟,浙江會稽(今屬紹興市)人。 莫晉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中式乙卯恩科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倉場侍郎,因事左遷內閣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莫晉

遏必隆

遏必隆(z;),或作鄂必隆,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额亦都第十六子,母为清太祖之女,和硕四公主穆库什。.

查看 大学士和遏必隆

聶豹

聶豹(),字文蔚,號雙江,學者稱雙江先生,江西永豐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聶豹

遜柱

遜柱(v,),栋鄂氏,滿洲鑲紅旗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兵部尚書。 逊柱笔帖式出身,历任工部主事、户部郎中、御史、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盛京工部侍郎。召改任吏部左侍郎。康熙五十六年四月丙申(1717年5月22日),接替殷特布,擔任清朝兵部尚書,后改吏部尚書。由法海接任。雍正五年(1727年),署大学士,不久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逊柱管理兵部十六年。十年(1732年),年老不兼兵部。十一年(1733年),逊柱致仕,遜柱去世,年八十四,雍正帝谕褒“醇厚和平”,赐祭葬。.

查看 大学士和遜柱

荣禄

荣禄(),字仲华,满族,乌喇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清末代皇帝溥仪的外祖父,慈禧太后的亲信。 出身于世代军官家庭,以荫生晋工部员外郎,后任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出为西安将军。因为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留京任步军统领,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辛酉政变前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所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1903年病逝。谥文忠。编有《武毅公事略》,著有《荣文忠公集》、《荣禄存札》。.

查看 大学士和荣禄

華金壽

華金壽(),字竹軒,直隸省天津府天津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二甲一名進士,改庶吉士。光緒二年,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五年,任湖南鄉試正考官。光緒十一年,任河南學政。光緒十九年,任山東學政。光緒十九年,任左中允。光緒二十一年,任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光緒二十三年,任左庶子、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緒二十四年,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詹事府少詹事、詹事。光緒二十五年,任內閣學士、署工部左侍郎。光緒二十六年,任福建鄉試正考官、吏部左侍郎。 Category:華姓.

查看 大学士和華金壽

萬安 (正統進士)

萬安(),字循吉,四川省眉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諡文康。.

查看 大学士和萬安 (正統進士)

萬曆怠政

萬曆怠政,是指明朝明神宗當政期間的怠政現象。明神宗的長期怠政主要是執政中後期,因其對政事心灰意懶,加上久病不癒無法處理政事,造成了其長達20年的怠政。數十年的怠政造成當時明政府政務廢弛的現象,在女真族興起並侵佔明朝東北領土、擴張勢力的同時,明神宗依然稱疾不上朝,是導致明朝逐步步向滅亡的原因之一。.

查看 大学士和萬曆怠政

領侍衛內大臣

侍衛內大臣,中国清朝官名,属侍衛處,編制為正一品,武官常設最高職位之一,人數為六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各二人。領侍衛內大臣均由清朝皇帝直接欽選,通常由滿洲都統、殿閣大學士、六部尚書、將軍中選授。職責是掌管御前侍衛和統領禁軍,保護皇帝安全等。領侍衛下設內大臣作為副職,品秩為從一品,定額亦為6人。.

查看 大学士和領侍衛內大臣

額勒和布

額勒和布(v;),字筱山,觉尔察氏,滿洲鑲藍旗人,晚清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額勒和布

顧仕隆

顧仕隆,河南行省揚州路江都縣(今江蘇省揚州市)人,明朝軍事將領。顧成之侄来孫、顧統之侄玄孫、顧興祖之侄曾孫、顧溥之子,繼承鎮遠侯爵位。 顧仕隆掌管神機營左哨,深得士兵尊重。正德初年,出任漕運總兵,屢次上書請體恤士兵。鎮守淮安期間,以清白著稱。明武宗南巡時,江彬為人蠻橫,動輒欺辱大乘官吏,唯獨顧仕隆不屈服。嘉靖初年,移鎮湖廣。后召還,論功加封太子太傅,掌中軍都督府事。當時錦衣衛千戶王邦奇彈劾大學士楊廷和、兵部尚書彭澤,給事中楊言上疏請救,忤旨。后九司會審時,顧仕隆稱:“廷和功在社稷。邦奇小人,假邊事惑聖聽,傷國體。”后因被下詔指責,移病解除營務,之後去世。贈太傅,謚榮靖。 其子顧寰繼承侯爵爵位。.

查看 大学士和顧仕隆

顧祖鎮

顧祖鎮,江南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戊戌科進士,改庶吉士,康熙六十年,任翰林院編修。改禮科給事中、吏科掌印給事中、通政使司右通政。雍正十一年,任詹事府詹事。雍正十二年,任內閣學士、工部左侍郎。 Category:顧姓.

查看 大学士和顧祖鎮

顯應祖師

顯應祖師(),宋朝河南僧人,俗姓黃,名惠勝,精通佛法,在福建永春、安溪兩地弘法,深得民心,圓寂後被該兩地的百姓奉祀,頗享香火。.

查看 大学士和顯應祖師

衛台揆

衛台揆(),字枚吉,號南村,山西曲沃人,清朝官員。.

查看 大学士和衛台揆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朝湖北省公安縣長安里人,知名文學家。與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人稱“三袁”,世以為宏道是三袁中,文學成就最傑出者。三袁發揚李卓吾「童心」思想,反對「前、後七子」等人之擬古、復古,主張文學重性靈、貴獨創,所作清新清俊、情趣盎然,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

查看 大学士和袁宏道

袁宗皋

袁宗皋(),字仲德。湖廣石首人。明代官員。 景泰四年(1452年)出生於石首城南郊(今高基庙镇肖家岭),成化癸卯年(1483年),与其弟袁宗夔皆中举人,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被選充興王幕府(湖北钟祥,朱祐杬的住所)長史。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袁宗皋隨朱厚熜入燕京继皇帝位。不久,大禮議事件爆發,朱厚熜對袁宗皋說:“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人稱「袁閣老」。嘉靖元年(1522年)病故。葬于白莲湖北岗地(今高基庙镇桥堰堤村10组花园咀)。.

查看 大学士和袁宗皋

袁炜

袁炜(),字懋中,號元峰,浙江宁波府慈谿县(今属余姚市)人,明朝官員。.

查看 大学士和袁炜

袁枚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時稱隨園先生,浙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谿,年廿四中進士,曾官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地知縣,不到卅八歲即辭官還鄉,致仕之後因投資地產有道,家財萬貫。 袁枚擅長詩、賦、制藝,能寫駢文、小品文、筆記,乾隆時期為诗坛盟主,又為“清代駢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筆亦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其喜好廣泛,甚至編寫食譜、志怪小說,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祭妹文》等。書信亦有名,其《小倉山房尺牘》與許葭村《秋水軒尺牘》、龔未齋《雪鴻軒尺牘》,人稱「清代三大尺牘」。 袁枚生平喜稱人善、獎掖士類,也提倡女性文學,廣收女弟子。不喜理學、漢學,追求自由,反對統一思想,他說「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天亦不能做主,而況於人乎?」,故被當時的許多文人嚴厲批判,袁枚依然悠哉度日,在文壇享有盛名。.

查看 大学士和袁枚

西关

西關是广东省广州市的一個傳統區劃,可視之等同於荔灣區,範圍大致為:北到西村,東至人民路,西、南瀕珠江邊,是明、清時期對廣州城西門外一帶的統稱,該名沿用至今。.

查看 大学士和西关

西四北头条

西四北头条是中國北京市的一條胡同,位於西城區赵登禹路以東。 原名叫驴肉胡同,是清朝大學士和珅和其弟清朝兵部尚書和琳發跡的地方。驴肉胡同这一名称,来自于明朝,當時此地尚用於養驴。清朝,這裡被改建成住宅。和珅之父常保在乾隆年間在此購房居住,後來一直是和家家產。直到和珅兩兄弟搬出被擱置。道光三年(1843年),固倫和孝公主逝世後和珅次孫福恩被道光帝沒收所有府第,命令福恩住回驴肉胡同。直至义和团运动爆發,八国联军入侵,和珅六世孫恪仁北上東三省以逃離戰亂,自始驴肉胡同逐渐成为民居。2008年,因為北京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胡同經歷了改造。.

查看 大学士和西四北头条

襄阳市

襄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於长江支流汉江的中游,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是1986年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襄阳自古分為汉水(沔水)南北两岸的襄城及樊城二城,隔汉江相望,二城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後才將兩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分设襄城、樊城2区。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阳区改名为襄州区。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今天,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襄阳军分区、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政协襄阳市委员会均驻襄城。 襄阳市的发展肇始于西周分封邓国于今襄阳市区,从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市域内现已查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址200多处,有些文物古迹堪称世界之最。襄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3000年的历史中,大小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宋元襄樊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等。其间人文荟萃、灿若繁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英才,为襄阳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轶闻传说,历来就有“文化古城”的雅称。 今日的襄阳,既有闻名于世的历史积淀出的深厚人文底蕴,又有汽车制造、航天装备等高新科技产业及都会发展,“新旧和谐共生”成为了本市最突出特色。.

查看 大学士和襄阳市

馬士英

士英(),字瑤草,貴州貴陽人,明末鳳陽總督;南明弘光朝內閣首輔。祖籍廣西梧州。.

查看 大学士和馬士英

馬齊

齊(a;),富察氏,满洲鑲黄旗人,清初重臣米思翰之子,廕生出身,清朝政治人物。 康熙八年初任工部員外郎,歷任山西巡撫、左都御史、兵部尚書、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太子太傅、加太子太保銜,歷三朝元老。康熙二十八年,時任左都御史,隨同索額圖與佟國綱代表清朝與俄國談判,簽訂尼布楚條約,收回雅克薩。四十七年,與佟國維等聯名保奏皇八子胤禩為儲,被罷官困禁,後復起用,转而支持胤禛。雍正即位後,馬齊被任命為四大總理事務大臣之一。乾隆四年以87歲高齡去世,加太傅,諡文穆。 马齊的侄女(馬齊弟弟李榮保的女兒)是乾隆元配孝賢純皇后;有侄兒傅恆,乾隆年間的首席軍機大臣;乾隆晉妃為其曾孫女。.

查看 大学士和馬齊

馬自強

自強(),字體--,號乾菴,陝西西安府同州(今大荔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馬自強

馮溥

馮溥(),字孔博,號易齋,山東青州府益都縣(今臨朐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馮溥

覺羅奉寬

覺羅奉寬(v,)、奉寬,名豐寬、字彰民,諡文勤,清朝觉罗、官员、同進士出身。 乾隆七年,登進士,改庶吉士。乾隆十年,授翰林院檢討。乾隆十二年,任貴州鄉試副考官,升任翰林院侍講。乾隆十三年,任日講起居注官。乾隆十七年,任尚書房行走。后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詹事府詹事。乾隆十八年,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乾隆二十年,任盛京工部侍郎。乾隆三十二年,任兵部右侍郎、鑲白旗滿洲副都統。乾隆三十年,任經筵講官、上書房師傅。乾隆三十五年,管理武英殿總裁。乾隆三十六年,任殿試讀卷官、兼管翰林院掌院學士、教習庶吉士。乾隆三十七年,任會試副考官。嘉慶二年(1797年),加贈太師、禮部尚書銜。.

查看 大学士和覺羅奉寬

观绿路

觀綠路是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的一條東西走向的道路,原名官祿路,位於人民中路以東,海珠中路以西。全長308米,寬9米。西端有引橋通向人民路高架路。.

查看 大学士和观绿路

訥仁

訥仁(),多羅特氏,字靜山,蒙古鑲黃旗人,咸豐三年繙譯進士。.

查看 大学士和訥仁

訥親

訥親(v,),滿洲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兵部尚書、大学士、军机大臣。钮祜禄氏,额亦都的曾孙。 遏必隆之孙。父尹德,讷亲是次子。雍正五年(1727年),袭二等公,授散秩大臣。九月为御前大臣,因为勤谨廉洁,“其居第巨獒縛扉側,絕無車馬跡”,被雍正帝看重。曾任內大臣。十一年(1733年),擢升军机大臣,参与机务。乾隆帝即位,讷亲协力总理事务,晋封一等公,乾隆帝称他为第一宣力大臣。乾隆二年(1737年)正月庚子,接替那蘇圖,擔任清朝兵部尚書,后改吏部尚書,由鄂善接任。乾隆十年(1745年),讷亲为保和殿大学士。十三年(1748年),主持大小金川之役。讷亲毫无军事经验,遙坐營帳中指揮,又與張廣泗不和,先胜后败,只好久围之计,请朝廷增兵三万,劳師糜餉。乾隆帝对讷亲彻底失望,另遣傅恒代任经略,乾隆十四年(1749年),命押解讷亲回京,命以其祖遏必隆之遗刀,將訥親處斩。.

查看 大学士和訥親

許彭壽

許彭壽(),原名寿身,以字行,號仁山,又號師竹。浙江錢塘(今屬杭州市)人。出身科舉世家,其父許乃普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榜眼。 許彭壽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會元,殿試位列二甲第一名(傳臚)。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內閣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許彭壽

許應騤

許應騤(),字筠庵。廣東澄海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閩浙總督。.

查看 大学士和許應騤

許景澄

許景澄(),原名癸身,字竹篔,一作竹筠,浙江嘉興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庚子被禍五大臣之一。.

查看 大学士和許景澄

马四娃

四娃()清朝穆斯林起义领导人之一,回族。原籍青海省大通。马明心弟子。甘肃省通渭县马营哲合忍耶学派阿訇,人称大通阿訇。.

查看 大学士和马四娃

马经纶

經綸(),字主一,號誠所,北直隸通州(今北京通州區)人,明朝官員。.

查看 大学士和马经纶

马植 (唐朝)

植(),字存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大学士和马植 (唐朝)

詹事府

詹事府,是唐代到清代的官署之一,主要負責東宮事務。.

查看 大学士和詹事府

詔令文書

詔令文書,民間俗稱為「聖旨」,是皇帝在登基、大婚、親政、殯天、繼承大統等宗室要務,與國家重大災變、重大革新或隆重慶典時,詔告天下所用之文書。由於擬旨承宣的機構與功能各有不同,功用、名稱便不同,如詔書、誥命、敕命、敕諭、敕令、諭令、諭旨、聖旨、皇旨、聖批、聖令、皇令、皇榜、金榜、公榜、冊、書、符、檄文等。.

查看 大学士和詔令文書

高仁厚

仁厚(),晚唐军将,效力于军阀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击败阡能、韓秀升、屈行從的叛军和与陈敬瑄为敌的東川节度使杨师立,随后被陈敬瑄任为东川节度使。但光启二年(886年),陈敬瑄对他产生疑心,将他袭杀。.

查看 大学士和高仁厚

高爾儼

尔俨(),字中孚。北直隶静海县(今屬天津市)王二庄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高爾儼

高鳳

凤,字廷威,号梧冈,明朝宦官,涿州人,司礼监太监。正德年间“八虎”之一。 高凤自幼进宫,送内书堂读书。明英宗命其管理司礼监的书札。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崩,他参与办理丧礼。明宪宗即位,参与办理纳皇后礼。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受命致祭顺妃。弘治十一年(1498年),赐给蟒袍,许在宫中乘马。为司礼监太监,兼管东宫典玺局。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崩,明武宗即位,高凤掌管机密,提议奉行正德初年新政,岁禄二十四石。负责办理孝宗的丧事;太皇太后王氏命他主持武宗的纳皇后礼。正德元年(1506年),岁禄加至八十四石。正德四年(1509年),高凤称病,求退休,正德七年(1512年),高凤去世。吏部尚书、大学士李东阳为撰墓志铭。.

查看 大学士和高鳳

高樓寨之戰

樓寨之戰,是陸軍運動戰經典戰鬥,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山東、江蘇、湖北等地的捻軍在山東菏澤高樓寨(今高莊集)殲滅僧格林沁部,也是清朝中後期著名戰役。 清文宗咸豐二年(1852年)十一月,捻軍齊集亳州的雉河集會盟,推張樂行為盟主,宣佈軍紀和行軍作戰條例,以五色旗區分。 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初,蒙古親王僧格林沁親督翼長恆齡、成保及副都統常星阿等部進抵湖北棗陽。捻軍誘敵過滍水(今沙河),擊斃翼長恆齡、營總保青、副都統舒倫保。僧格林沁氣急敗壞,決心猛追捻軍。 三月廿九日,捻軍自河南考城進入山東境內,僧格林沁所部,尾隨捻軍之後窮追不捨,後方供給不繼,部隊饑疲交加,「將士死亡者數百,軍中多怨言」。四月初九,宗禹等自邳州進入山東,十二日,撲臨城,轉趨寧陽、汶上,西走范縣、濮州,繼續北上東阿、平陰,進入江蘇。兩造皆疲,捻眾多足腫,捻軍有人私下請降,僧格林沁竟怒斬來使,諸捻遂知惟死戰可免。 同年五月初十捻軍過運河,進至范縣(今河南范縣東)南面的羅家樓。此時僧格林沁所部“晝夜追逐,憊極,恆解鞍小憩道左,飲火酒兩巨觥,輒上馬馳驅”。 五月十七,僧格林沁率軍追至高樓寨之南的解元集地區。 五月十八日午,僧格林沁部至高樓寨。捻軍已埋伏在高樓寨以北村莊之河堰、柳林中,张宗禹派出少数部队迎战,命任柱、张琢并力冲击,诱使僧军向高楼寨地区深入。任化邦領眾捻軍速攻,僧格林沁急部分三路倉猝拒戰,翼長諾林丕勒、副都統托倫布馬隊,總兵陳國瑞、何建鰲各步隊為西路;副都統成保、烏爾圖那遜馬隊,總兵郭寶昌步隊為東路;副都統常星阿、溫德勒克西馬隊為中路。宗禹、文光、任柱等亦分三路迎戰,西捻敗退。 陳國瑞、何建鰲等乘勝逐迫之,不料常星阿所部敗退,中路捻與西路捻眾夾擊國瑞、建鰲等,自午時至戌時(晚上20時),僧格林沁部兵馬兵潰敗,被圍;捻軍驅策人民,於外圍挖困馬長溝,僧格林沁騎兵無法越溝脫困。萬名捻軍馬兵下馬改當步兵,挺刀刺入圍內清軍;七千名清軍(另說九千人)傷亡殆盡;内阁大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皆同戰歿。 僧格林沁領少數騎兵,十九日子夜,往西北北京方向突圍,走約七、八公里,匿於吴家店森林,中傷墜馬。 僧格林沁被捻軍張皮綆(張凌雲,張宗禹手下)入林內發現拉出,斩於麥田,以攮刀斷首,取其三眼花翎著之,洋洋以去。 據說僧格林沁被杀後,諸捻军首领張宗禹、任化邦、賴文光、牛宏升、范汝增等人一字排開,朝被封為親王的僧格林沁遺體開槍洩恨,僧身中八彈,有鄉野說法,此為「王八彈」典故,惟「王八蛋」乃一早有之罵人俗語,是「雜種」之意。故此說甚為附會,頗不可信。 僧格林沁此戰之敗,不惟自身戰歿,並使得捻軍獲盡三盟、黑龍江健馬勁卒及僧格林沁軍槍炮軍火。副都統成保奏稱:「我軍失利後,馬步兵勇收集無多。」。 僧格林沁歿後,清以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從此,清朝喪失最後的滿蒙八旗勁旅,軍權漸入漢人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湘軍、淮軍手中。.

查看 大学士和高樓寨之戰

高斌

斌(),原为包衣,後入滿洲镶黄旗,玉牒內改書高佳氏,字右文,号东轩。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吏部尚書、河道总督。为清朝的治河名臣。 本为内务府包衣,授内务府主事。雍正十三年(1735年)出任江南河道总督,开挖砀山毛城铺引河,开新运口,堵塞旧口,防止黄河水倒灌入京杭运河。乾隆六年(1741年)任直隸總督兼总河印务。乾隆十年(1745年)五月辛卯,接替訥親,擔任清朝吏部尚書,十二月入直军机处。乾隆十二年(1747年)遷议政大臣。由來保接任吏部尚書。三月任文淵閣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二月,再管江南河道总督。十八年(1753年),运河决口,宝应、高邮被淹,高斌被革职留任。乾隆二十年(1755年),高斌在任上去世,谥号文定。其女慧賢皇贵妃,慧贤皇贵妃之妹(即另一女)嫁鄂爾泰二子鄂實,其子高恒,其侄高晋。.

查看 大学士和高斌

高拱

拱(),字肅卿,號中玄,河南新鄭縣人,祖籍山西洪洞縣,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為內閣首輔。.

查看 大学士和高拱

謝三賓

謝三賓,字象三,号寒翁,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謝三賓

謝遷

谢迁(),字于喬,號木齋,諡文正。明朝阁老,成化十一年(1475年)状元,一代贤相,三朝元老。浙江余姚泗门(今泗门镇)人。.

查看 大学士和謝遷

謝明山

謝明山(),台湾化工业元老,台湾现代化工研究、化工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浙江鄞县人。.

查看 大学士和謝明山

魏廣微

魏廣微(),字顯伯,直隸大名府南樂人,明朝政治人物。 東林黨魏見泉(魏允貞)之子,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成進士,與魏忠賢同鄉,自稱「宗弟」,後與魏忠賢結誼,稱侄兒。忠賢提拔他,召拜禮部尙書,參與機務,時人稱之「外魏公」。天启三年(1623年)入閣任大學士,其父魏見泉好友趙南星惡之,閉門不納,對人說“見泉無子”。历任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师。崇祯初年(1628年)閹黨敗,被遣戌邊疆。.

查看 大学士和魏廣微

魏藻德

魏藻德(),字師令,號清躬。順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魏藻德

许国 (明朝)

许国(),字維楨,號穎陽,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明代官员,官至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许国 (明朝)

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又称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座落于中国安徽省歙县县城中和街与打箍井街十字街口,东谯楼东侧,系明朝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为武英殿大学士许国所建。许国石坊是徽州石坊的杰出代表,在石坊建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大学士和许国石坊

许有壬

许有壬(),元朝河南汤阴人。字可用。 延祐进士。至治年间以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行部广东,弹劾治理不法官僚豪绅。元顺帝时为中书参知政事。历任自元仁宗至顺帝七朝,将近五十年。官至集贤殿大学士。至正十七年(1357年)致仕。有文集《至正集》《圭塘小稿》人。.

查看 大学士和许有壬

鮑恂

鮑恂,字仲孚,崇德縣(今浙江嘉興桐鄉市)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其早年授學于臨川吳澄,后寫《大易傳義》。元朝至元年間,為溫州路學正。后被召入翰林,沒有赴任。洪武四年,為科舉同考官。十五年,與吉安余詮、高郵張長年、登州張紳等被召入京城。為文華殿大學士,后因老辭職。.

查看 大学士和鮑恂

鮑桂星

鮑桂星(),字雙五,號覺生,安徽歙縣人。清朝官員,文學家。.

查看 大学士和鮑桂星

谢丕

谢丕(),字以中,号汝湖,明朝政治人物,大学士谢迁之子,浙江余姚人。.

查看 大学士和谢丕

谭宗浚

谭宗浚(),原名懋安,字叔裕,广东南海县人,清末政府官员,诗人和美食家,谭家菜的创始人。.

查看 大学士和谭宗浚

鲍承先

鲍承先,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山西应县人,后入汉军正红旗。 原是明朝副将,万历年间为参将,天启二年(1622年),他投降后金,仍为副将。天聪三年(1629年)入文馆,随皇太极攻打明朝京师顺天府。据说他参与反间计诛杀袁崇焕。八年(1634年)为二等轻车都尉,崇德元年(1636年),被改国号为清的皇太极授为内秘书院大学士,三年(1638年),为吏部右参议,五年(1640年)为明朝锦州,畏缩退避被论罪,因病解任。顺治二年(1645年),鲍承先去世。.

查看 大学士和鲍承先

費宏

費宏(),字子充,號健齋,又號鵝湖,晚號湖東野老,江西鉛山横林(今河口鎮柴家村)人,祖籍湖廣永興(今湖北陽新),明朝政治人物、狀元。.

查看 大学士和費宏

費淳

費淳(),字筠浦,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朝官員、封疆大吏。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歷任軍機章京、常州知府、雲南布政使、江蘇巡撫、福建巡撫、兩江總督、工部尚書、吏部尚書,累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國史館總裁。嘉慶十六年卒,諡文恪。.

查看 大学士和費淳

賡音

賡音(),又稱姜佳賡音,姜佳氏,初名永齡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70100771號,清朝政治人物。 乾隆二十八年,擔任侍衛處筆帖式。乾隆三十四年,升任侍衛處主事。乾隆三十八年,任理藩院員外郎。乾隆四十二年,升任陝西延安府知府。乾隆四十四年,升任甘肅寧夏道。乾隆五十三年,任額外主事上行走。乾隆五十七年,改刑部主事。乾隆五十九年,任員外郎。嘉慶四年,任湖廣道監察御史、禮科給事中,嘉慶五年,改大理寺少卿、光祿寺卿、內閣學士、盛京刑部侍郎,嘉慶七年,任刑部右侍郎,兼鑲藍旗漢軍副都統、鑲白旗滿洲副都統。嘉慶八年,任繙譯會試副考官、兵部右侍郎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701008120號,稽察寶坻等處駐防。并任戶部右侍郎兼錢法堂事務,兼署正白旗護軍統領、湖南巡撫。嘉慶九年,任刑部左侍郎。次年,改任總督倉場戶部右侍郎。嘉慶十一年,任左都御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04852號,署倉場侍郎。嘉慶十一年,任鑲白旗蒙古都統、正藍旗漢軍都統。.

查看 大学士和賡音

賴都

賴都,滿洲正黃旗,清朝政治人物。 康熙初年,擔任監察御史。康熙四十年,授額外內閣學士聖祖仁皇帝實錄,206卷,后兼任禮部侍郎。康熙四十一年,任戶部右侍郎。康熙四十一年,任經筵講官。康熙四十四年,任鑲藍旗蒙古副都統。康熙五十三年,授刑部尚書。康熙六十年,任禮部尚書。雍正二年,再任禮部尚書。次年,署鑲藍旗滿洲都統。同年任鑲紅旗漢軍都統。.

查看 大学士和賴都

賽尚阿

賽尚阿(a;),字鹤汀,蒙古正蓝旗人,阿鲁特氏。 嘉慶二十一年蒙古繙譯舉人。歷晚清朝後六朝(--、嘉、道、咸、同、光)蒙古族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首席军机大臣,管理户部;编纂有《蒙文汇书》、《蒙文晰义》两部辞典,还参与编纂了清廷为治理西北少数民族制定之行政法规《钦定理藩院则例》,晚年以兩次欽差大臣身份負責至湖南勦剛起義太平軍卻失敗,被革職查辦,於平定太平天國後准戴罪立功,再升官至副都統,光緒元年賽尚阿病逝。.

查看 大学士和賽尚阿

賈楨

賈楨(),字筠堂,山東登州黃縣人,晚清官員。 贾允升长子。道光六年榜眼,授翰林院編修。道光十六年,入直上書房,授皇六子奕訢讀。歷任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左都御史、禮部、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咸豐年間,兩拜體仁閣、武英殿大學士。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犯京師,帝命賈楨留守,日危坐天安門,阻外軍不令入。翌年,咸豐駕崩,授命顧命八大臣輔導新君,東太后與西太后發動祺祥之變,賈楨與周祖培、沈兆霖、趙光上疏,請東西太后一起垂簾聽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卒,贈太保,諡文端。.

查看 大学士和賈楨

賀逢聖 (萬曆丙辰進士)

贺逢圣(),字克繇,号对扬,湖广江夏人。明末政治人物、榜眼。 贺逢圣自幼家贫,为诸生时,与熊廷弼齐名,同受教于督学熊尚文。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贺逢圣中举人,此后數次会试落榜,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终于中式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天启年间,升洗马。天启二年(1622年)任会试分校官,拔取华允诚。因不依附权阉魏忠贤,于天启七年(1627年)被削籍为民。崇祯初复职,历升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崇祯九年(1636年)六月,任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改文渊阁。二年后,致仕。 崇祯十四年(1641年)再度入阁,后因与首辅周延儒不合,以病致仕归乡。崇祯帝并赐金和蟒衣一袭。 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攻破武昌,贺逢圣身着御赐冠履蟒衣来到楚王府,欲与楚定王同死。但王府已被占据,楚王也不知所终。贺逢圣被农民军抓获,宁死不屈,遂投入墩子湖遇难。福王时,追赠贺逢圣少傅,谥文忠。《明史》有傳。清朝改諡忠愨。.

查看 大学士和賀逢聖 (萬曆丙辰進士)

费宏墓

费宏墓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河口镇柴家埠村冠盖里,于198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费宏(1468-1535),铅山人,二十岁中状元,曾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死后归葬故里。 费宏墓甬道入口处建有石牌坊,甬道宽6.5米,长27米,石板、卵石漫地。甬道两旁分列五对石象生,中立墓碑。坟冢用青石砌筑,高3.3米,直径4.4米,青石墓碑高2.7米,上刻“明宰铺费宏之墓”七字。总占地面积860平方米。.

查看 大学士和费宏墓

贾三近

贾三近,山东峄县(今枣庄市峄城区)人,字德修,号石葵,别号石屋山人、太史氏、兰陵散客、宁鸠子、贞忠居士等,进士出身,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工诗词碑记,明朝文学家。.

查看 大学士和贾三近

超時空男臣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穿越喜劇,由蕭正楠、田蕊妮、曹永廉、王君馨及何廣沛領銜主演,並由朱晨麗及姜大衛聯合主演,監製羅永賢。 此劇為2017無綫節目巡禮14部劇集之一、無綫海外業務及簡介2017所推介的17部劇集之一、2017香港國際影視展16部推介劇集之一、2017年TVB Amazing Summer劇集之一。 此劇演員朱晨麗於《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17》中憑「方惠玲」一角奪得「最佳女配角」殊榮。.

查看 大学士和超時空男臣

趙國麟

趙國麟(),字仁圃,山东泰安人。中國清朝政治人物。 趙國麟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授直隶长垣知县。雍正二年(1724年),擢永平知府。三迁至福建布政使,調河南。雍正八年(1730年)升任福建巡抚。後調安徽。 乾隆三年(1738年),國麟升任刑部尚書,调礼部,兼领国子监。四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乾隆六年(1741年)請求引退,被乾隆帝挽留。不久被彈劾,降職為礼部侍郎。乾隆七年(1742年),又升尚书。国麟又欲引退,未被允許;數月後,再次申請,乾隆帝不悦,夺其官職,改在咸安宫效力。直到乾隆八年,方準許國麟返回故里。乾隆十五年(1750年),到京师為乾隆帝祝壽,赐礼部尚书頭衔。次年卒。.

查看 大学士和趙國麟

趙申喬

趙申喬(),字慎旃,又字松五,號白雲舊人,直隸武進(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趙申喬

趙貞吉

趙貞吉,字孟靜,號大洲,四川成都府內江縣桐梓壩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趙貞吉

趙舒翹

趙舒翹(),字展如,號琴舫,晚號慎齋,陝西長安縣人,晚清大臣。八國聯軍後,被指為包庇拳匪,賜死。.

查看 大学士和趙舒翹

趙汝愚

趙汝愚(),字子直。宋朝宗室,原籍饒州餘幹,祖父於南宋建炎年間遷居崇德洲錢(今桐乡市洲泉鎮)。考取狀元,曾與韓侂冑等人強迫宋光宗內禪,擁立宋寧宗,任宰相,後遭韓侂冑排擠,貶謫而死。諡忠定。.

查看 大学士和趙汝愚

鹿善繼

鹿善繼(),字伯順,號乾岳,晚號江村漁隱,直隸定興(今河北)人,蒙古族寶格氏,明末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鹿善繼

鹿傳霖

鹿傳霖(),字潤萬,又字滋轩,號迂叟,直隶定兴(今河北)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鹿傳霖

車城鄉 (台灣)

車城鄉位於台灣屏東縣南方西側,北臨枋山鄉、獅子鄉、牡丹鄉,東南與滿州鄉為界,西濱台灣海峽,南接恆春鎮。 全鄉地處恆春半島,以低緩的丘陵地形為主,有四重溪、保力溪流經鄉境。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10月到隔年2月因受地形影響,均有強勁的落山風吹襲。.

查看 大学士和車城鄉 (台灣)

軍機處

辦理軍機事務處(a),簡稱軍機處,前稱軍需房、軍機房。是清朝中後期的中央機關,專責參與機務,以皇帝為中心,討論國家大事。.

查看 大学士和軍機處

黃宗漢

黃宗漢(),字季云,一字坡友,号壽臣,福建泉州晉江縣人,晚清官員、封疆大吏。 父黄念祖,嘉庆六年(1801年) 举人。嘉慶八年(1803年)八月十八日生。七岁丧父,由长兄黄宗澄教养成长。道光十五年(1835年)進士,依附大學士穆彰阿,「穆門十子」之一。 道光二十八年起,歷任山東按察使、浙江按察使,咸丰元年(1851年),迁任甘肃布政使,咸丰二年,擢升云南巡抚,未到任又调浙江巡抚。後官四川總督。咸丰六年(1856年),回京补内阁学士,兼刑部侍郎、顺天府(今北京市)尹。 咸豐年間,黃宗漢與載垣、端華、肅順等交結。七年,爆發第二次鸦片战争,广州沦陷,奉旨接替葉名琛擔任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同治帝即位,爆發祺祥之變,載垣等顧命八大臣獲罪,非斬則貶。少詹事許彭壽疏劾黃宗漢與陳孚恩、劉昆並黨肅順等,蹤蹟最密。詔曰:“黃宗漢本年春赴熱河,危詞力阻回鑾。迨皇考梓宮將回京,又以京城可慮,遍告於人,希冀阻止。其意存迎合載垣等,眾所共知。聲名品行如此,若任其濫廁卿貳,何以表率屬僚?革職永不敘用,以為大僚媚者戒。” 晚年遭追奪前賜「忠勤正直」御匾,同治二年(1863年),得陈庆镛延请主讲清源书院,途经上海,得病,寄寓泉漳会馆。同治三年卒。著作有《晋江黄尚书公全集》。.

查看 大学士和黃宗漢

黃佐

黃佐(),字才伯,號泰泉。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石岐仁厚里人。明代儒學學者、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黃佐

黃德濂

黃德濂(),字劭懷,號惺溪、一都。湖南省長沙府安化縣(今屬益陽市)龍塘人,清朝政治人物、翰林。.

查看 大学士和黃德濂

黃鉞 (乾隆進士)

黃鉞(),字左田,號左君,又號盲左,安徽太平府當塗縣人,清朝大臣,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是著名的教育家、画家、艺术评论家。.

查看 大学士和黃鉞 (乾隆進士)

黃淳熙

黃淳熙(),字子春,江西省饒州府鄱陽縣豐田村人。清朝官員,湘軍人物。同進士出身,以知縣即用,因在湖南圍剿太平軍有功,擢升道員,隨駱秉章赴四川鎮壓李永和、蓝朝鼎反清起事,咸豐十一年(1861年)在二郎场之戰中遇伏身亡。朝廷追贈布政使銜,諡忠壯。《清史稿》卷四百三十三·列傳二百二十·黃淳熙傳《鄱陽縣志·卷之十·人物志一·忠節》頁十二:“黃純熙,號子春,豐田人。性剛寡言笑,年二十七由道光丙午科連捷成進士,以知縣分發湖南,歷署會同、綏甯等縣,政聲卓著。嘗因防兵索餉,屢請不給上書,有‘縣令只應死于賊,不應死于兵’等語,上臺悚然。遇事據理直爭,不稍屈,頗不合于時,以是引疾杜門,博涉書史,研求郡國利獘,于方輿險易無不洞悉。會駱秉章來撫湖南,知其才堪大用,強起之。咸豐七年委署湘鄉縣五月,教化大行,方擬專疏薦達,以父憂解任。湘民爲立去思碑二,並繪巡城、臨鄉、徵輸、升堂四圖以頌其德。時兩江制軍曾國藩督辦浙江軍務,親顧其廬求一出,以母故辭。未幾,應秉章召,募勇千六百人衛省,屹然為長沙保障。九年春,石逆達開攻寶慶,純熙赴援,旋剿賊目何文彪于江華縣,復追擊于江藍廳,皆大破之。九月,乘夜大霧,馳百餘里,焚賊柵于楚粵交界之牛尾嶺、杉木根、黃馬寨等處,殲二千餘人,斃逆首賴裕新,江華肅清。奏保以知府留南補用,賞戴花翎。貽書令添慕推獎甚至。十年,率師防堵永州、道州、綏甯、靖州,至十一月,追剿逆首彭大順,連復宜章、桂陽兩城,新撫翟誥奏保以道員補用。先是,七月駱秉章奉旨督辦四川軍務,奏調純熙隨征,既而楚境撤防,獨統所部三千人趨蜀。十一年五月十一日,破賊于定遠城下,斬逆首偽總兵何國梁,俘馘以萬計。捷聞,奉旨以道員著交軍機處記名。遇湖南缺,即補,并賞加按察司銜。駐定遠二日,以餘孽未盡,窮追至二郎場,四山壁立,地勢險絕,忽賊伏四起,純熙慮全師,急督將士竭蹶力戰,橫衝直突,殺三四百人,賊稍卻即合,愈集愈密,乃解關防授親兵,使歸報,謂賊得我即止。揮會志友丁九祥等退,策馬赴敵,陷泥沼不得起,猶奮步大呼,手刃十數賊,血盈袍袖,傷重暈仆。羣逆擁至場所,稍甦,脅之跪,瞋目叱之曰:‘逆賊,豈有堂堂太守肯為汝屈以求苟活耶!’罵不已。賊怒,支解之,并燔其屍。自游擊以下,死者一百一十人。賊亦以大創宵遁。純熙駢脅多力與士卒同甘苦,臨機應變,英鷙無前。故所當輒破。作令數年,諸所規畫皆為久遠計,而不苟且邀譽于一時。卸事閒居則青袍布服,徒步往來,見者不識其爲長官也。既死,軍民莫不痛惜。事聞,贈布政司銜,予騎都尉世職。詔順慶府城及殉難處所建立專祠。駱秉章原奏交國史館採入列傳。諡忠壯。”.

查看 大学士和黃淳熙

黃景昉

黃景昉(),字可遠、太樨,號東崖,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東石蘗谷村人。.

查看 大学士和黃景昉

黄石市

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中国中部最大城市圈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属于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之一,综合竞争力位列全省第二。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节水型城市”、“2010中国十大经济转型示范城市”称号和“全国水环境治理人居环境项目范例奖”。全市辖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4个市辖区、县级大冶市、阳新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黄石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国土面积4583平方公里,人口243万(2010年)。.

查看 大学士和黄石市

黄立极

黃立極(),字石笥,又字中五,號我范,明朝政治人物,直隸元城縣(今河北大名)人。.

查看 大学士和黄立极

黄道周

道周(),字幼玄(又作幼元《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十三》、幼平),又字螭若、细遵,号石齋,谥忠烈,乾隆时改谥忠端,人称石齋先生,閩南、台灣尊稱為「助順將軍」,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銅山(清屬詔安,今東山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学者、书法家、藝術家。明亡後抗清,被俘殉國。.

查看 大学士和黄道周

黄阁重纶坊

“黄阁重纶”坊位于中国福建省福清市城区利桥路,距瑞云塔仅百余米,1985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阁重纶”坊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是叶长青为叶向高而建,因叶向高曾在万历、天启朝两度入阁任首辅,故而得名。坊为四柱三间石牌坊,用花岗石砌筑,仿木楼阁式,重檐四坡顶,宽11米,进深3米,通高10.07米。.

查看 大学士和黄阁重纶坊

黄淮

黃淮(),字宗豫,号介庵,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溫州路永嘉縣(今浙江溫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大学士、進士。.

查看 大学士和黄淮

載齡

不入八分輔國公載齡(),字鹤峰,不入八分輔國文恪公奕果第一子,母妾劉氏,其父為劉保福,誠郡王系第六代。 他在嘉慶十七年四月(1812年)出生,道光十二年九月(1832年)中舉人,九年後(1841年)中進士,授庶吉士。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任翰林院侍讀,升侍講學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再授內閣學士。 咸豐年間,載齡先後曾成為會試副總裁、理藩院右侍郎、正紅旗蒙古副都統、鑲紅旗滿州副都統等職務。同治元年(1862年),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迁兵部尚书。同治九年五月(1870年)接替父親成為誠郡王第六代,封爵是不入八分輔國公。光绪三年(1877年),调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次年,授任体仁阁大学士。光绪六年(1880年),因病退休。 光緒九年十一月(1883年)卒,虛齡七十二岁,追赠太子太保,谥文恪。由於親生兒子溥湛、溥寶都夭折,因此由承繼子溥元襲封誠郡王系第七代,不再遞降,仍舊是不入八分輔國公。.

查看 大学士和載齡

載昌

宗室載昌(),清朝宗室,愛新覺羅氏,清朝政治人物。宗室奕艾之子。 光绪十六年,登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八年五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二十三年,擔任右贊善。光緒二十六年,任湖北鄉試正考官、湖南學政。光緒二十八年,任福建鄉試正考官。次年任國子監祭酒德宗景皇帝實錄,7冊520卷,863、山東學政、內閣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載昌

车克

车克(v,),清朝初年的大学士,瓜尔佳氏。 崇德三年(1638年)七月,被皇太极任命为户部侍郎,顺治八年(1651年)九月,升任为户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帝擢升他为议政大臣,参与圈地、更名田、鼓励垦荒等政策的制定。顺治十二年(1655年),入阁为大学士、太子太保,仍管户部。顺治十三年(1656年),加赠太子太师、少师,康熙六年(1667年),车克致仕解职,康熙十年(1671年),车克去世,谥文端。.

查看 大学士和车克

龍湛霖

龍湛霖(),字芝生,湖南攸縣(今湖南省攸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龍友夔之子。龍汝霖、龍溥霖之弟。 咸豐七年,鄉試中舉。同治元年,登進士,改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元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光緒二年,任雲南鄉試正考官。光緒九年,任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光緒十年,任翰林院侍讀。光緒十二年,署國子監祭酒,改侍講學士。光緒十三年,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光緒十四年,任江西學政、翰林院少詹事。光緒十七年,任詹事、內閣學士。光緒十九年,任福建鄉試正考官、刑部右侍郎。光緒二十年,任江蘇學政。 有子龍紱瑞、龍紱年、龍紱慈,女婿楊溍頤、劉廷鎮。.

查看 大学士和龍湛霖

龐籍

庞籍(),字醇之,單州成武(今山東省成武縣伯樂鎮龐樓村)人。其父龐格是國子監博士。 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及第,任黃州司理參軍,後任開封府兵曹參軍,知開封府事薛奎薦為法曹參軍,知州事夏竦甚器重之。遷大理寺丞、知襄邑縣。景祐三年為侍御史,被誉为“天子御史”,累進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 元昊反,他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今陕西西安),修筑寨堡,募民耕种,严肃军令,加强防御。宋夏媾和后,召还任枢密副使。皇祐三年为中書門下平章事,五年罢知郓州,以太子太保退休,封颖國公。庞籍通晓律令,擅长吏事。“持法深峭,军中有犯,或断斩刳磔,或累笞至死,以故士卒畏服。治民颇有惠爱,及为相,声望减于治郡时。”嘉佑八年三月卒,年七十六。同年六月葬于雍邱县(今河南杞县),追赠司空,加侍中,谥号“莊敏”。子庞元英,官拜朝散大夫。孙庞恭孙。 庞籍於司馬光知遇之恩,司馬光曾作《奉和始平公憶東平二首》。.

查看 大学士和龐籍

辛丑条约

《辛丑條約》,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議定書》,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十一國在义和团运动结束、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協定。被認為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7日(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故名辛丑条约,亦有“九七皇耻”一说。原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皇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

查看 大学士和辛丑条约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开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開启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响。.

查看 大学士和辛亥革命

霍韬

霍韜(),字渭先,號兀崖,後改渭厓,廣東南海石頭鄉(今佛山市禅城区瀾石鎮)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霍韬

錢薇

錢薇(),字懋垣,號海石,浙江省嘉興府海鹽縣人,祖籍直隸宜興,明朝政治人物。。 吳越王錢鏐第二十二世孫。世居海鹽縣沈盪半邏村(今屬齊家鄉中錢村),嘉靖四年(1525年)鄉試中舉。嘉靖十一年(1532年)登進士,受業于湛若水,擔任行人。嘉靖十五年(1536年)升任禮科給事中,彈劾大學士李時、禮部尚書夏言、工部尚書溫仁和、外戚蔣輪等。嘉靖十八年(1539年)進禮科右給事中,彈劾郭勛,后反對明世宗南巡,被罷免為民。.

查看 大学士和錢薇

錢樾

錢樾(),字黼棠,浙江嘉善縣人。清朝政治人物。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典陝西鄉試,四十八年(1783年)出督四川學政。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入直上書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六十年(1795年)兩任江西鄉試副考官。 嘉慶元年(1796年)出督廣西學政,累擢翰林院侍讀學士、少詹事,兼署國子監祭酒。嘉慶四年(1799年),還京,驟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同年出督江蘇學政。時吳縣知縣甄輔廷懲治諸生糾紛,擬罪過當,學政平恕不分事實,斥革生員二十五人。仁宗解平恕任,命錢樾接替,平息事態。 嘉慶五年(1800年),調吏部侍郎,任滿回京,調戶部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又調吏部。嘉慶九年(1814年),因失察書吏舞弊,降內閣學士。其上疏置辯,部議革職,加恩賜編修。嘉慶十年(1805年),擢鴻臚寺少卿,督山東學政。累遷大理寺少卿、內閣學士。因母喪丁憂歸里。守喪結束後,託病不出。嘉慶二十年(1815年)卒。.

查看 大学士和錢樾

茹棻

茹棻(),字幼葵,號古香,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屬紹興市)人,清朝狀元、政治人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山西、湖北學政。升內閣學士,工部侍郎、左都御史等職,官至兵部尚書。.

查看 大学士和茹棻

范姓

范姓是一個東亞文化圈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6位。.

查看 大学士和范姓

范諷

范諷(),字補之,齊州(今山東省濟南市)人,歷北宋宋真宗趙恆及宋仁宗趙禎二朝,趙禎年間任龍圖閣直學士。其父范正辭在宋太宗趙炅年間任侍御史知雜事,有兄弟范識為進士,其子范寬之官至尚書省刑部郎中及濠州知州。.

查看 大学士和范諷

范钟 (宋朝)

范钟(),字仲和,婺州兰溪縣(今浙江省兰溪縣)人,南宋大臣。 嘉定二年(1209年),范钟中进士。历任调武学博士、太平州(治今安徽当涂)通判、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知州、刑部郎官、尚右郎官兼崇政殿说书。他对宋理宗说:“宋仁宗以忧勤致治,宋徽宗余患至今日。”宋理宗命他为吏部郎中兼说书,后任秘书少监、国子司业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嘉熙三年(1239年),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嘉熙四年(1240年),任参知政事。淳祐四年(1244年),知枢密院事。淳祐五年(1245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封东阳郡公。数次请求归田里,淳祐六年(1246年)宋理宗应许。加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他坚辞不受,来保持晚节。淳祐九年(1249年)范钟卒,赠少师,朝廷赐谥“文肃”。范钟著有《礼记解》,为相守法,重名器,清德雅量与杜范、李宗勉齐名。.

查看 大学士和范钟 (宋朝)

范承謨

范承謨(),字覲公,一字螺山,奉天人,隸漢軍鑲黃旗,清朝開國重臣范文程之子。進士出身,曾任浙江巡撫、福建總督。三藩之亂期間,被耿精忠囚禁兩年之久,最終被其絞殺。朝廷追贈兵部尚書、太子少保,謚忠貞。.

查看 大学士和范承謨

郝浴

郝浴(),字冰滌,號雪海,後改號復陽,直隶定州人(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清朝直臣,官至广西巡抚。他是銀岡書院(今「周恩來同志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的創建者。.

查看 大学士和郝浴

胡守仁 (明朝)

胡守仁,字子安,號近塘。明代浙江觀海卫(今宁波慈溪市)人。為人豪爽灑脫、性格剛烈。戚繼光部下將領。.

查看 大学士和胡守仁 (明朝)

胡中藻

胡中藻(),字翰選,號堅磨生,江西新建人。 胡中藻為鄂爾泰門生,被视为“昌黎(韩愈)再世”。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散館授檢討。官至內閣學士,兼侍郎銜。鄂爾泰與張廷玉素不合,互相傾軋。乾隆對鄂爾泰等前朝重臣有顧忌。鄂尔泰死后,出为广西学政。乾隆十九年(1754年),授甘肃巡抚。乾隆二十年二月,乾隆密谕广西巡抚卫哲治:“将胡中藻任广西学政时所出试题及与人唱和诗文并一切恶迹,严行察出速奏。”三月十三日,乾隆帝痛斥胡中藻“诋讪怨望”,“非人类中所应有”。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奏称:“胡中藻违天逆道,覆载不容,合依大逆,凌迟处死。”後處斬。此案追究到鄂尔泰,以“私立朋党”罪名命将鄂尔泰牌位从贤良祠撤出。鄂爾泰之侄鄂昌被賜自盡。一般史家認為胡中藻案只是乾隆為了打擊朋黨的手段。 胡中藻曾有“一把心肠论浊清”诗句,也成为其逆反的罪证。.

查看 大学士和胡中藻

胡廣

胡廣可以指:.

查看 大学士和胡廣

胡廣 (明朝)

胡廣(),一名靖,字光大,号晃菴,諡文穆,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吉水州(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建文二年庚辰科状元,文淵閣大學士。明朝政治人物、内阁首辅。.

查看 大学士和胡廣 (明朝)

胡統虞

胡統虞(),字孝緒,號此菴,湖南武陵人。明末清初理學家、官員。.

查看 大学士和胡統虞

胡沂

胡沂(),南宋学者、诤臣,字周伯,浙江余姚人。.

查看 大学士和胡沂

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是指明朝開國皇帝洪武帝誅殺宰相胡惟庸事件,隨後大肆株連殺戮功臣宿將,此案牽連甚廣。胡惟庸被殺,洪武帝罷左右丞相,廢除中書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設內閣供皇帝做為顧問。內閣大學士的權力不如宰相,只有「票擬」權力,先送宦官,再由宦官上呈與皇帝。從此中國名義上再無丞相一職,後來在永樂帝後由內閣首輔實質取代。.

查看 大学士和胡惟庸案

胡應嘉

胡应嘉(),字祈礼,号杞泉,直隸淮安府沐陽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胡應嘉

郭之奇

郭之奇(),字仲常,号菽子,又号正夫、玉溪。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属揭阳市榕城区)人。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交趾韦永福所俘,押送予清廷,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諡忠节阮元《广东通志》卷二百九十四刘业勤《揭阳县正续志》卷六。.

查看 大学士和郭之奇

郑燮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蘇省淮揚海道揚州府興化縣(今江蘇省泰州市兴化市大垛鎮)人,祖籍蘇州阊门,清朝官员、学者、書畫家,擅長畫竹。.

查看 大学士和郑燮

興廉 (咸豐舉人)

興廉(),晚清大臣,咸豐二年(1852年)繙譯舉人。.

查看 大学士和興廉 (咸豐舉人)

舒赫德

舒赫德(v,)舒穆禄氏,,字伯容、伯雄、號明亭,諡文襄,滿洲正白旗人,清朝军事将领、清朝初期政治人物。徐元夢之孫。.

查看 大学士和舒赫德

阮姓

阮姓,是中國大陆、香港、台灣和越南的姓氏之一,是越南全國最大的姓氏,約佔總人口的38.4%。在越南語裡,阮的國語字拼寫為「Nguyễn」。.

查看 大学士和阮姓

阮元

阮元(),字伯元,號芸臺,江蘇儀徵人。清朝政治人物,乾嘉學派經學家。.

查看 大学士和阮元

阿桂

阿桂(z;),字广廷,章佳氏,初為清满洲正藍旗人,以平回部駐伊犁治事有勞,改隸正白旗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查看 大学士和阿桂

蘇四十三

苏四十三(),人称尕苏阿訇。撒拉族。原籍甘肃河州(今临夏),祖迁循化厅撒拉街子工,父亲苏那黑置庄田于查加工古节烈庄,遂定居。自幼习阿拉伯文,入学街子工清真寺,后为阿訇。.

查看 大学士和蘇四十三

蘇禹珪

苏禹珪(),他是五代十国后漢、后周大臣,字玄锡,高密县人。 苏禹珪进士出身,在后晋官至户部郎中,后汉高祖时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加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后汉高祖临终命他为托孤大臣,辅佐汉隐帝刘承祐。后周建立后仍为同平章事,加守司空,封莒国公。.

查看 大学士和蘇禹珪

阅江楼 (南京)

阅江楼位于中国江苏南京古城西北角的狮子山上,临近长江。少數人將此樓列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 明洪武七年(1374年)春,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京师(今南京)西北临江的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在朝文臣职事各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建楼所用地基—平砥完工后,突然决定停建。自此六百余年,有记无楼。直至2001年建成。.

查看 大学士和阅江楼 (南京)

赵雄

赵雄(),字温叔,南宋资州(今四川省资中县)人。 隆兴元年(1163年)赵雄考省试第一。乾道五年(1169年),任秘书省正字。论恢复北宋故土,被宋孝宗所赏识,擢升为中书舍人。出使金国,铮铮铁骨不辱命,金人称他为“龙斗”。赵雄上疏仿效秦制六国之势来图谋恢复中原。淳熙二年(1175年),宋孝宗召赵雄为礼部侍郎,历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淳熙五年(1178年)三月己未,拜参知政事,十一月丁丑,进位右丞相。每进见皇帝,必称“二帝在沙漠”。绍兴府知府张津献四十万缗羡余,赵雄奏请降旨绍兴,以这四十万缗钱取代百姓田税和身丁税所折帛钱之半。有人说他偏袒同乡,于是淳熙八年(1181年)八月庚戌,赵雄罢相放外任,任观文殿大学士、四川制置使、知泸州,后知江陵府(治今湖北省荆州市)。他修建江陵城,使百姓免受敌扰。宋光宗即位,赵雄上万言书,力陈修身齐家以正朝廷之道。任武宁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爵卫国公,在湖北为帅。得病后,改判资州、潼川府(治今四川省三台县)、隆兴府(治今江西省南昌市)。绍熙四年(1193年)十二月庚戌,赵雄去世,赠少师。嘉定二年(1209年),谥号文定。赵雄喜欢喝酒,饮量超人。.

查看 大学士和赵雄

资中县

资中县是中国四川省内江市所辖的一个县。 因其县城座落在沱江中段,而沱江又因尧的儿子“资”协助大禹治理沱江水患而称其为资江(或资水),故名为资中。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131万人。辖区内交通便利,成渝铁路、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穿越全境。.

查看 大学士和资中县

閣部

閣部可以指:.

查看 大学士和閣部

閣臣

#重定向 大学士.

查看 大学士和閣臣

薄彥徽

薄彥徽(),字舜美,山西陽曲(今太原)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薄彥徽

藍鼎元

藍鼎元(),字玉霖,別字任菴,號鹿洲,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人。生於康熙十九年,卒於雍正十一年。藍鼎元出身書香世家,其父祖皆是當地有名望的儒士。父親藍斌精通理學,但屢科不第;藍鼎元十歲喪父,家境艱苦,靠母以女紅度日。自幼聰穎好學,清康熙末年,藍鼎元隨堂兄南澳總兵藍廷珍入台平定朱一貴之亂,事後,百餘宗族、兵員未返,落腳阿里港(今屏東縣里港鄉)墾荒開發。雍正間特授廣東普寧知縣,再兼署潮陽知縣,寫下了斷案過程,即《鹿洲公案》(藍公案)。潮州府知府胡恂邀其編纂府志。後受兩廣總督鄂彌達懇邀入幕,並再受鄂的舉薦,特授為署廣州府知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夏到任月餘,即卒於官,年僅54歲。今日里港藍家為其後人。較著名的有藍世璁。.

查看 大学士和藍鼎元

董天鑑

董天鑑(后世文献有将“鑑”简作“鉴”),生卒年待考,明末清初学者,参与南明抗清,名德称,字平之,一说字平子,一字铭存。浙江宁波府鄞县人。.

查看 大学士和董天鑑

董其昌

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居士,直隶華亭县(今上海松江區)人。明朝政治人物,書畫藝術家。萬曆己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與邢侗、張瑞圖、米萬鍾合稱晚明四家。.

查看 大学士和董其昌

董誥

董誥(),字雅倫,號蔗林。浙江富陽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董誥

葫芦岛市

葫芦岛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原名锦西,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市境东北接锦州市,北临朝阳市,西界河北省秦皇岛市,南滨辽东湾。地处辽冀两省交界,辽西山地丘陵区与沿海平原交接地带,濒临渤海湾,南接山海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燕山山脉,北部为松岭山脉。主要河流有女儿河、六股河、兴城河等。全市总面积1.04万平方公里,人口255.6万。葫芦岛市是京沈线上重要的工业、旅游、军事城市,有多处旅游景点,被誉为“关外第一市”、“北京后花园”。 葫芦岛市矿产资源颇丰富,拥有铅、锌、铜、钼等矿产,亦有葫芦岛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葫芦岛化工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锦西炼油化工总厂、锦西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锌厂和渤海造船厂等工业企业。渤海造船厂生产了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是中国重要的常规潜艇基地。.

查看 大学士和葫芦岛市

葉名琛

葉名琛(茅海建:《清代人物传稿·下·第四卷·叶名琛》第36页),字崑臣,中國清朝中後期的政治人物,湖北漢陽人,籍贯江苏溧水。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两广总督。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軍所俘,卒於印度。.

查看 大学士和葉名琛

钱陈群

錢陳群(),字主敬,號香樹,浙江嘉兴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钱陈群

蒋廷锡

蒋廷锡(),江苏常熟人。字酉君、杨孙,号南沙、西谷,又号青桐居士。中国清代政治人物、画家。.

查看 大学士和蒋廷锡

那彥成

那彥成(),字韶九,章佳氏,一字東甫,號繹堂,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年間重臣阿桂孫,清朝政治人物。 乾隆五十四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入值南書房,歷任內務府大臣、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兩廣總督、陝甘總督、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刑部尚書。嘉慶三年,任內閣學士兼軍機大臣。四年,以欽差大臣赴陝西督辦軍務,鎮壓白蓮教。後以畏怯無能,被召回降職。十年,奉旨接替倭什布擔任兩廣總督。十四年,補陝甘總督。十八年,任欽差大臣,鎮壓河南李文成起義軍,封子爵。道光七年,張格爾亂平,受命前往辦理善後,旋以辦理不善革職。 十三年卒,諡文毅。.

查看 大学士和那彥成

邵喜

邵喜,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昌化县人(治今浙江临安西),明世宗祖母邵太后的弟弟。 世宗即位,封邵喜为昌化伯。他的父亲邵林早逝,弟弟邵宗。嘉靖二年(1523年)邵喜卒,谥号荣和。其子邵蕙嗣位,嘉靖六年(1527年),邵蕙去世。明世宗命邵蕙的弟弟邵萱嗣位,邵蕙的侄子锦衣卫指挥使邵辅认为邵萱非嫡,不当袭封。最后明世宗以邵喜哥哥邵安的孙子邵杰为昌化伯。邵杰后来和武定侯郭勋有矛盾,郭勋说邵杰不是邵氏的后代。给事中陆粲论大学士桂萼受到邵杰贿赂。明世宗最后逮捕陆粲下狱,邵杰夺取袭封。.

查看 大学士和邵喜

邵灿

邵燦(),字耀圃,号又村,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宁波余姚市)人,晚清大臣。官至漕運總督。.

查看 大学士和邵灿

還珠格格

《還珠格格》为中華民國言情小说作家琼瑶担任编剧的一部电视剧作品,分三部,第一部于1997年创作完成,又名《陰錯陽差》,第二部于1998年创作完成,又名《風雲再起》,第三部创作完成于2003年,又名《天上人间》。.

查看 大学士和還珠格格

蓝道行

藍道行,明代著名道士,山東人,曾獲嘉靖帝寵信。後因與權臣嚴嵩爭鬥,被嚴嵩害死。.

查看 大学士和蓝道行

蔡升元

蔡升元(),字方麓,号征元,浙江德清人,清朝政治人物、狀元。 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状元蔡启僔之侄。生于顺治九年(1652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南巡,升元在嘉興迎駕,奏對如流。歷任中允、少詹事、詹事。官至內閣學士。卒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查看 大学士和蔡升元

蔡奕琛

蔡奕琛(),字韞先,晚號是庵居士,浙江德清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崇祯年间,任刑部侍郎。丁忧在家时,行贿大学士薛国观。崇祯十三年(1640年)薛国观纳贿事发,他因此被逮捕入狱。蔡奕琛讦攻复社人士张溥、张采遥握朝政、结党乱政,说自己行贿罪因张溥而起。南明建立,弘光帝命他为吏部左侍郎。弘光元年(1645年)兼东阁大学士,不久晋升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五月,清朝军队攻陷南京,蔡奕琛与王铎、钱谦益一起迎降。他的儿子蔡启僔在康熙九年(1670年)中状元。.

查看 大学士和蔡奕琛

蔡溫

蔡溫(;),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儒者。和名具志頭親方文若(),童名真蒲戶,號魯齊。蔡溫於1728年至1752年曾出任琉球的三司官,在職期間,曾對琉球的山川進行疏導,並制定了保護山林的一系列政策,以及鼓勵發展農業、手工業的方針,使琉球王府的財政收入大為提高。他還制定了《位階定》,對琉球的政治制度和位階制度進行改革。他被沖繩學學者伊波普猷列為琉球五偉人之一,至今仍受琉球人尊崇。.

查看 大学士和蔡溫

蔣姓

蔣姓为中文姓氏及韓國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3位。.

查看 大学士和蔣姓

蔣冕

蔣冕(),字敬之,一字敬所,號湘皋。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桂林府全州(今廣西全州鎮北門一帶)人。明朝弘治、正德兩朝及嘉靖前期重要政治人物,曾任内阁首辅。.

查看 大学士和蔣冕

蔣元樞

蔣元樞(),字仲升,號香巖,江蘇常熟縣人,清朝官員。曾擔任過福建省仙遊縣、惠安縣、崇安縣、建陽縣、晉江縣等知縣、廈門同知、臺灣府知府,並護理過臺灣道。其擔任臺灣府知府期間頗有建樹,與同樣擔過臺灣府知府的蔣毓英、蔣允焄合稱為府城三蔣。.

查看 大学士和蔣元樞

蔣光彥

蔣光彥(),字九覲,福建晉江福全所人,祖籍直隸歙縣,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蔣光彥

蔣檙

蔣檙,字作梅,江苏常熟人。清朝官員、畫家。.

查看 大学士和蔣檙

蔣攸銛

蔣攸銛(),字穎芳,號礪堂,遼東襄平人,隸漢軍鑲紅旗,先世由浙江奉化遷遼陽,故又稱襄平。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蔣攸銛

鄧文原

鄧文原,字善之,一字匪石,綿州(今四川省綿陽縣)人,著有《編類運使復齊郭公敏行錄》、《巴西集》十卷、《素履斋稿》等作品。工書與趙孟頫齊名。《巴西集》《元史·鄧文原傳》《新元史·鄧文原傳》.

查看 大学士和鄧文原

鄭際唐

鄭際唐,字耘門,福建侯官縣(今屬福州市)人。清朝官員。 鄭際唐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中式己丑科二甲第二十九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曾任山西學政。官至內閣學士。 工詩,有《须庵诗集》。《晚晴簃詩匯》收其詩。.

查看 大学士和鄭際唐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南明政权的将领。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Koxinga)、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因受永历帝敕封為延平王,而稱鄭延平。其孫鄭克塽追諡為潮武王,後世則多尊稱延平郡王、開台尊王、開台聖王、開山王、東寧王等。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曾為海盜,後為南明水師將領,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鎮(现分屬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轄下的晋江市安海镇及南安市石井镇),母田川氏出身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鄭成功生於平戶,六歲時回到閩南故鄉,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成為監生。后继承发展父业,曾垄断福建和东洋的贸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郑氏纳税,因此与荷兰人的远东利益冲突(见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在明朝尚存时,尚与佔據台灣西南部的荷兰人和睦共处。而在南明政权陷落后,郑成功的基地僅剩廈門、金門,为其大軍覓得其它據点,正好此時何斌向鄭成功建議攻取臺灣,驅逐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以建立反清復明基地,鄭成功遂禁止福建商船与荷兰人贸易,断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终成功驱逐荷兰人在台灣西南部的殖民勢力,以台湾西南隅为基地建立明鄭政權。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永曆十五年(1661年)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料羅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南明延平郡王在台灣澎湖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查看 大学士和鄭成功

鄂尔泰

鄂爾泰(v;),字毅庵,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官員。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太保。.

查看 大学士和鄂尔泰

醇亲王府

醇亲王府是清朝醇亲王的府邸,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醇亲王府原在今复兴门南的原太平湖旧址,也称“南府”、“太平湖醇亲王府”。因光绪帝出生于此,故成为“潜龙邸”。光绪帝登基后,清廷遂在后海给醇亲王一个新的醇亲王府,也称“北府”、“后海醇亲王府”。.

查看 大学士和醇亲王府

醇賢親王嫡妃

醇贤亲王嫡福晋(),叶赫那拉氏,是清朝第一代醇親王奕譞嫡福晉。她是光緒帝生母,也是慈禧太后的妹妹。 清代《玉牒》及民初《清史稿》中,醇贤亲王嫡福晋被都称为“叶赫那拉氏”德宗本纪一.见:赵尔巽等.清史稿,1928。虽然慈禧一族称自己的“穆昆”是“叶赫”,但近代有学者对此提出怀疑,认为其“穆昆”实乃叶赫部的苏完。。 父親是道员惠徵,住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年)七月二十八日戌时出生。她十五岁時,作為秀女入選,被淘汰后,待字闺中,当时,慈禧还是懿贵妃,受咸丰帝宠爱,。咸丰十年(1860年),奕譞奉旨与懿贵妃的胞妹成婚,於是那拉氏成為當時咸豐帝的七弟奕譞的福晉,她為奕譞生下四子,只有一個長成,即載湉。在同治帝駕崩後,載湉被慈禧太后立為皇帝,就是光緒帝。光緒十二年(1886),慈禧太后賞福晉乘坐杏黃轎。然福晉「秉性謙沖,至內廷,仍不用也」。 光緒十六年(1890),奕譞去世,側福晉刘佳氏所生的載灃襲封醇親王。 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下旬,福晉病重,光緒帝四度與慈禧太后一同前往醇王府探视。五月初八辰刻,福晋因肝病薨逝,称皇帝本生妣,光緒皇帝辍朝十一日。並派大學士崑岡、禮部尚書懷塔布、總管內務府大臣文琳、工部右侍郎英年辦理喪儀。.

查看 大学士和醇賢親王嫡妃

金姓

金姓是一个常见姓氏,汉族、朝鲜族中都有大量的金姓人口,满族、回族等其他民族也有金姓存在。 金姓源流比较复杂:汉族金姓相传最早源于少昊金天氏,后世金姓多为改姓、赐姓及其他民族金姓汉化而来;朝鲜族金姓相传源于新罗国王金阏智及金官伽倻君主金首露;满族金姓为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式姓氏之一,满族中满族姓氏爱新觉罗氏、金佳氏、精吉氏等及蒙古姓氏阿穆尼布塔斯氏多同时使用汉姓金姓,近代上述姓氏中多有改专用金姓的,满族金姓中还包括旗化的汉族和朝鲜族;回族金姓主要源于祖上经名、赐姓及其他民族融入。 金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9位,是朝鲜半岛使用人口最多的姓氏,在中國使用人口数在各个姓氏中排第69位。.

查看 大学士和金姓

蕭永藻

蕭永藻(),汉军镶白旗人。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蕭永藻

蕭敬

蕭敬,字克恭,别号梅东居士,明朝宦官,福建延平府南平县人,明英宗到明世宗时期的司礼监太监。 萧敬自幼入宫服役,入司礼监内书堂读书。萧敬财物登记核算无错。得到了明英宗的赏识。把他升为奉御,再升为御用监左监丞。萧敬会射箭,英宗把他升为太监,派他奉使到荆州、襄阳办事。他行事清静,不骚扰百姓。英宗去世後,他被派去给英宗守陵。明宪宗即位后,萧敬负责管理粮仓,之后晋升为司礼监佥书。萧敬与东厂尚铭关系密切,尚铭被抄家,萧敬于是主动请求继续为宪宗守陵。明孝宗即位后,萧敬为司礼监太监,张皇后的弟弟纵容家奴违法乱纪,孝宗都不予追究。萧敬依法判处,不稍宽贷。明武宗即位,萧敬请假回私宅。刘瑾死后,正德七年(1512年),武宗起用七十四岁的萧敬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劝谏武宗到外地游荡作乐。他和宁王朱宸濠有交往,朱宸濠谋反失败,武宗把萧敬罢免。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病逝,由朱厚熜入承帝位,就是明世宗。明世宗命萧敬入宫管理机务。萧敬请求告老退休。世宗准了他的请求。嘉靖七年(1528年),萧敬在宫外私宅病逝。大学士翟銮为他撰墓志铭,杨一清为他写墓表。.

查看 大学士和蕭敬

長萃

長萃,字季超,號允升,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光緒三年,登進士,光绪三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六年四月,散館后,著以部属用,后任詹事府少詹事。光緒十八年,任太僕寺卿。光緒十九年,任山東鄉試正考官。光緒二十年,任內閣學士、順天鄉試副考官。光緒二十年,任吏部右侍郎。光緒二十二年,任倉場侍郎。.

查看 大学士和長萃

长安右门

长安右门,又称西长安门,原址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上,是北京皇城城门之一,与长安左门相对,现已无存。.

查看 大学士和长安右门

良弼 (同治進士)

良弼(),富察氏,字夢臣,又字說巖,榜名傅良弼。盛京奉天府開原縣駐防滿洲正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良弼 (同治進士)

雍正帝

清世宗胤禛(z)(),又稱雍正帝,爱新觉罗氏,諱胤禛,法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汗號「纳伊拉尔图托布汗」(Найралт Төв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雍正」,庙号世宗(v),谥号簡作宪皇帝(v)。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於西元1722年12月27日登基(農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时置軍機處加強皇权,推行摊丁入亩、火耗歸公和打擊貪腐的王公官吏等一系列政策,对康雍乾盛世的延续具有重大作用。.

查看 大学士和雍正帝

雷躍龍

雷躍龍(),字伯麟,号石庵,應天上元縣人,籍雲南玉溪。明末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崇禎末年官吏部侍郎。李自成破北京,雷躍龍被拷打。隨後化装出逃,返回云南。清军入关,雷跃龙仕永历帝,任大学士。永历十五年(1661年),死于咒水之难。.

查看 大学士和雷躍龍

雒于仁

雒于仁(),字依仲,祖籍陝西涇陽縣,陝西西安府三原縣民籍,明朝政治人物,官大理寺評事,因諫言神宗不上朝而罷官。.

查看 大学士和雒于仁

雙龍傳

《雙龍傳》(The King And The Pauper),台灣電視劇,是台灣電視公司於2010年8月23日上檔的八點檔連續劇。.

查看 大学士和雙龍傳

耆英

耆英(),爱新觉罗氏,字介春,清朝宗室正蓝旗人,官至两广总督。鸦片战争期间多次任钦差大臣代表清廷与英国和谈,后谈判失利而被清文宗赐死。.

查看 大学士和耆英

耀年

耀年(),清朝官員,字雲舫,蒙古正黃旗人。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進士。.

查看 大学士和耀年

虎门之战

虎门之战,发生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2月,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远征军进攻广州门户虎门要塞与清朝守军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共有三次战斗,分别为沙角山、大角山战斗,横档岛水道战斗和横档一线战斗。这场战役最终以虎门要塞陷落,英军获胜告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这场战役中阵亡。.

查看 大学士和虎门之战

陳名夏

陳名夏(),字百史,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江南溧陽縣(今属江苏常州溧阳市)人。明末科探花,官翰林院編修兼都給事中。李自成破京師,授職弘文院編修。隨即降清,官至秘書院大學士。順治中捲入南北黨爭,得罪寧完我,以反對薙髮令之名處絞。《清史稿》有傳。.

查看 大学士和陳名夏

陳孚恩

陳孚恩(),字子鶴,號紫藿,江西新城(今江西黎川)人,晚清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陳孚恩

陳希曾 (清朝)

陳希曾(),字集正,一字雪香,號鍾溪,江西新城人。清朝政治人物、探花。 陳希曾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式己酉科江西鄉试第一名举人(解元)。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式癸丑科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四川學政、山西學政、詹事、內閣學士等職。官至刑部左侍郎。.

查看 大学士和陳希曾 (清朝)

陳于陛

陳于陛可以指:.

查看 大学士和陳于陛

陳以勤

陳以勤(),字逸父,號松谷,別號青居山人,四川省順慶府南充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陳以勤

陳彝 (同治進士)

陳彝(),字六舟、號聽軒,諡文恪,江蘇儀徵人,清朝官员。 咸豐二年(1852年),鄉試中舉;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同治十三年,任湖廣道監察御史。光緒元年(1875年),任工科給事中。同年九月,上奏反对在福建架设电报。后任雲南曲靖府知府。 光緒八年,任河南開歸陳許道。光緒十年,任甘肅按察使。光緒十二年,任湖南布政使、安徽巡撫。光緒十五年,任順天府尹。光緒十六年,任宗人府府丞。光緒十七年,任浙江學政。光緒二十年,再任順天府尹。光緒二十一年,任內閣學士,后兼禮部侍郎。 有子陳洵慶,娶丁寶楨次女。.

查看 大学士和陳彝 (同治進士)

陳元龍

陳元龍(),字廣陵、乾齋、高齋,號乾齋、廣野居士,諡文簡,浙江省杭州府海寧縣(今浙江省海寧縣鹽官鎮),清朝政治人物、榜眼及第。.

查看 大学士和陳元龍

陳繼儒

陳繼儒(),字仲醇,號眉公、也作麋公,又号白石山樵。松江府華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文學家、書法家及畫家。.

查看 大学士和陳繼儒

陳用光

陳用光(),字碩士,江西新城縣(今黎川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 陳用光於嘉慶六年(1801年)中式辛酉恩科二甲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歷官江南道、廣東道監察御史、國子監司業、內閣學士、福建學政、禮部右侍郎、浙江學政,官至禮部左侍郎。 陳用光以學行名重一時。著有《太乙舟文集》。《清史稿》有传。.

查看 大学士和陳用光

陳遇 (明朝)

陳遇(),字中行,號先世曹人,應天府(今江蘇南京)人。明朝初年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陳遇 (明朝)

陳蕉琴

陳蕉琴博士,OBE,JP(Dr Chan Chiu-kam, Pauline,),香港女性企業家和慈善家,1957年與「光學儀器大王」黃克競創辦寶源基業有限公司,出任總經理,從事生產各式光學儀器和攝影器材,後來成為該公司的永遠董事總經理。 陳蕉琴早年受教於瑪利諾修院學校和香港大學,1945年加入香港樹膠製造廠有限公司擔任文職,並認識任職總經理的黃克競。四年後,兩人合作成立寶源工業(牙刷)有限公司,由黃克競任董事長、陳蕉琴任總經理,該公司在五十年代曾經是亞洲最大規模的尼龍牙刷生產商之一。1957年,陳蕉琴與黃克競開始生產市場上較少競爭的光學儀器和攝影器材,但受生產水平所限,加上缺乏經驗,他們初期遇上不少困難,並需要從日本和西德等地引入技術和人材,過了數年生意才漸上軌道,而旗下在香港製造的「夏蓮娜」塑膠照相機更打進了英國和美國等國際市場。此後,寶源基業的光學和攝影器材生產業務不斷發展,到九十年代以後才逐漸式微。 作為香港戰後少有的女性企業家,陳蕉琴自五十年代初已積極參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的工作,並獲香港政府委以多項公職。本身是香港大學校友的她還在歷年來多次捐助香港大學醫學院。位於沙宣道屬於醫學院的陳蕉琴樓,即由她協助捐建,並以她本人命名。除了香港大學外,她又曾捐助香港理工學院(香港理工大學前身)和英國牛津大學及劍橋大學等多家海內外高等院校。為肯定她對教育方面的支持和在工業界方面的表現,她在1985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查看 大学士和陳蕉琴

陶樑

陶樑(),字甯求、鳧薌,号鳧香,江蘇長洲縣(今蘇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左侍郎。.

查看 大学士和陶樑

陸宗楷

宗楷(),榜姓陳,字健先,號鳬川,浙江海寕人,為清朝政治人物。 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第一名舉人(解元),同年聯捷三甲進士。官景山教習,雍正三年(1725年)授職檢討。歷官禮部尚書,左遷內閣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陸宗楷

陸寶忠

寶忠(),字伯葵、號定生、峰石,初名爾誠,江蘇太倉(今江蘇省太倉縣)人,清朝政治人物、教育家。.

查看 大学士和陸寶忠

陸葇

葇(),字次友,浙江嘉興府平湖縣(今浙江省平湖縣)人,明清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早年清軍攻入平湖時,逮捕其父,陸葇抵達軍前乞求代替父親。將領以手詩示之曰:“你能讀書么?我釋放你的父親。”陸葇朗誦到:“收兵四解降王縛,教子三升上將臺。”并稱:“這是宋人贈給武惠王曹彬的詩。將軍不嗜好殺人,即今日的武惠王。”將軍大喜,帶著其北行,悉心培養,為議婚。此後補諸生,入國學。康熙六年,登進士,管理內秘書院典藉,此後再試博學宏詞,授翰林院編修,參與編撰《明史》,命入直南書房。康熙三十三年,召試翰詹諸臣于豐澤園,清聖祖親置第一,稱:“連試詩文。無出汝右者。”一年內七次升遷,直至內閣學士。此後一年歸鄉。.

查看 大学士和陸葇

陸樹聲

樹聲(),字與吉,別字維吉,號平泉,又號無諍居士,別號長水漁隱、適園主人、九山山人、大歇生等,直隶華亭县(今屬上海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禮部尚書。.

查看 大学士和陸樹聲

陈宏谋

陳宏謀(),原名弘謀,後避諱乾隆帝,改名宏謀,字汝諮,號榕門,廣西臨桂縣(今桂林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陈宏谋

陈之遴

陳之遴(),字素菴,浙江海寧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禎十年榜眼,官翰林院編修。明亡仕清,官至弘文院大學士。順治十五年,因南北黨爭,全家流放盛京尚陽堡。.

查看 大学士和陈之遴

陈阁老宅

阁老宅位于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盐官镇堰瓦坝、古邑路150号,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榜眼、雍正年间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陈元龙的府第,因清代內閣大學士又称「阁老」故名。2005年3月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初建于明代中期,陈元龙时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形成东中西三条轴线、南为后花园的平面布局,中路建筑坐南朝北、东西两路坐北朝南。原中轴线上自北至南依次为轿厅、爱日堂(百桌厅)、大楼(戏楼)、外红槛杆和内红槛杆等,东路自北至南依次为祠堂、寝楼(老大房)、筠香馆(书斋)和双清草堂(花厅)及宝砚斋等,西路则多为家伶戏班住房、库房等。现存中路的轿厅和东路的祠堂、寝楼、筠香馆、双清草堂及宝砚斋等清代遗存,此外在2002至2003年重建了中路的爱日堂、大楼及西路的部分建筑。宅内还保留有《渤海藏真》碑刻、雍正赐“躬身著训”九龙匾和明代罗汉松等,被誉为老宅“三宝”。.

查看 大学士和陈阁老宅

陆培 (崇祯进士)

陆培(),字鲲庭,号部娄,祖籍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明末政治人物,西泠派重要文士,“西泠十子”之首陸圻的二弟。崇祯十三年(1640年)中进士,官拜行人。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南下时,曾结聚义士数百人,打算保卫家乡。杭州陷落后,陆培自尽殉国,监国鲁王追赠尚宝司丞,谥忠壮;隆武帝追赠尚宝司少卿,谥忠毅;乾隆时,清廷追谥忠节。著有《旃凤堂集》。.

查看 大学士和陆培 (崇祯进士)

陆军第一镇

陆军第一镇,清朝末年军队现代化改革之后的新建陆军编--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师的规模。.

查看 大学士和陆军第一镇

柏葰

柏葰(v,),原名松葰,字靜濤,巴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晚清大臣。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因戊午科場案被斬首。.

查看 大学士和柏葰

查鐸

查鐸(),字子警,號毅齋西園聞見錄,2冊12卷,469,南京寧國府涇縣(今安徽省涇縣)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查景明之子。.

查看 大学士和查鐸

林天木

林天木(),字毓川,號荔山,中國廣東潮州府潮阳人。清朝官員,同進士出身,官至內閣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林天木

林则徐

林则徐(薛桂芬 著徐立亭 編,《晚清巨人傳·林則徐》,哈爾濱出版社,ISBN 978-7-80557-894-1),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ISBN 978-7-80122-605-1,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1811年林则徐(26歲)中進士,官至一品,曾經擔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為主张严禁鸦片及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稱譽。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使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将收到的鸦片于虎门销毁。虎門銷煙成為清帝國與大英帝國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导火线。 清朝官员林則徐一生奉命與西方周旋,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則持开放态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 ,福建日报,2005年8月31日,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爲《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启發作用。.

查看 大学士和林则徐

林爽文

林爽文(),清代臺灣彰化大里杙(今臺中市大里區)人,原籍福建漳州平和。臺灣清治時期重大民變林爽文事件的領導人。.

查看 大学士和林爽文

林爽文事件

林爽文事件為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由天地會領袖林爽文發動的一場抗清行動。.

查看 大学士和林爽文事件

恩貴

宗室恩貴(,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十六日午時-?),原名恩桂,字秀亭。清朝政治人物、宗室,屬盛京正白旗第三族奕字輩。.

查看 大学士和恩貴

恩承

恩承(),葉赫那拉.恩承,字露圃,諡文恪,號履堂,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恩承

恭泰

恭泰(v;),富察氏,初名公春,字伯震、履安,號蘭巖,公春,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恭泰

李可灼

李可灼(),中國明朝官員,在鴻臚寺丞任內因對患病的泰昌帝朱常洛進獻藥物,而成為由泰昌帝暴斃而起的「紅丸案」中的關鍵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李可灼

李友棠

李友棠,字苕伯,又字西華,號適園,江西臨川人,清朝官員。 乾隆十年(1745年)乙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改福建道監察御史。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以刑科掌印給事中提督福建學政,并任巡視臺灣監察御史。歷升鴻臚寺少卿、太僕寺少卿、光祿寺卿、宗人府府丞、內閣學士等職。官至工部右侍郎。曾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

查看 大学士和李友棠

李士翱

李士翱(),字如翰,号长白,山东长山县北关(今邹平县长山镇)人。明朝政治人物。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进士。授潜山县知县,改婺源县。因政绩卓著,擢山西道监察御史,兼巡两淮盐政。巡按苏松,擢荆州府知府,改承天府知府。迁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保边境无虞。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入京任工部尚書,歷刑部、户部尚书。不久因忤权相严嵩,罢官家居十余载。穆宗登基后,恢复原官致仕。卒于家。著有《长白集》。 李士翱任荆州府知府期间,对年轻的张居正有知遇之恩。后来张居正成为首辅。.

查看 大学士和李士翱

李天馥

李天馥(),字湘北,号容斋,清朝江南合肥人,祖父系合肥人,父亲入籍河南永城,天馥生于合肥。顺治、康熙年间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李天馥

李孟

李孟(),字道复,号秋谷,元代中叶政治家。后唐皇室后裔。潞州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人。 李孟博闻强记、通晓经史。元世祖时,在四川做幕宾。元成宗即位,以布衣擢升太常少卿,随爱育黎拔力八达居怀孟路,教授汉学。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去世,李孟协助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夺位,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兄海山即位为元武宗,李孟避嫌隐居许昌。至大三年(1310年)正月入见,以定策之功,特授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同知徽政院事。至大四年(1311年)闰七月,加封秦国公。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元仁宗,以李孟为中书省平章政事。李孟建言整顿吏治、昭雪冤狱、罢黜僧道官。延祐元年(1314年)元朝开科举,李孟为监考官。七月,进阶金紫光禄大夫,勋上柱国,改封韩国公。因为权贵弄权,延祐四年(1317年)李孟称病引退。元英宗即位,李孟被铁木迭儿诬陷,降职为集贤侍讲学士,至治元年(1321年)四月,李孟在大都病逝。.

查看 大学士和李孟

李家駒

李家駒(),字昂若,號柳溪,漢軍正黃旗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李家駒

李三才

李三才(),字道甫,號修吾。陕西临潼人,寄籍顺天府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為人揮霍有大略,明史稱其「英遇豪俊,傾動士大夫,皆負重名」,明朝官員,東林黨領導人之一。與汪文言被稱為「漕汪二賢」。.

查看 大学士和李三才

李康妃

李康妃()明朝光宗宠妃,明熹宗、明思宗养母,皇四子朱由模、皇八女乐安公主、朱徽妱生母。初为选侍,後封康妃。史称西李。.

查看 大学士和李康妃

李廷机

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福建泉州晋江新门外浮桥(今属鲤城区浮桥街道)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内阁首辅。.

查看 大学士和李廷机

李建泰

李建泰(),字復余,山西曲沃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李建泰

李侍堯

李侍堯(),字欽齋,漢軍鑲黃旗人,二等伯李永芳四世孫,清朝封疆大吏,伯爵。歷任尚書、總督等,兩度犯下死罪,乾隆帝不忍殺他,卒諡恭毅。.

查看 大学士和李侍堯

李徵庸

李徵庸(,即生於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午時,卒於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戌時),譜名佑鈞,原名孝伯,改名韜,字特生,號鐵船《鄰水李氏懋熙堂族譜》宣統元年编,四川省鄰水縣人。光緒三年丁丑科二甲第13名進士(1877年),曾任刑部貴州司主事、廣東惠州府河源縣(捐)、香山縣、揭陽縣、海陽縣、南海縣知縣、山東沂州府水利鹽捕通判、督辦四川礦務商務大臣、南洋考察商務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李徵庸

李品芳

李品芳(),字春皋,浙江東陽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道光三年(1823年),登進士,改庶吉士。道光六年,任翰林院編修。道光十一年,任雲南鄉試正考官、雲南學政。后任少詹事。道光十九年,任內閣學士。道光二十一年,任知貢舉、殿試讀卷官。.

查看 大学士和李品芳

李光地

李光地(),字晉卿,號厚庵,又號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头人,閩南人。清聖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進士第五名,官至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1681年並推保荐施琅領軍,結束明鄭;是清初著名的政治人物與理學家。同時代的學者尊稱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國」。.

查看 大学士和李光地

李固言

李固言(),字仲樞,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唐朝官员,追赠太尉。 生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2年),元和六年(811年)首次科舉未中,在洛陽時有算命師告之:“紗籠中人,不用相問。”元和七年(812年)壬辰科狀元。太和初年,累官至户部郎中、知台杂。太和四年,李宗闵为宰相,任命他为给事中。六年,李固言迁工部侍郎,七年四月,转为尚书左丞(或作尚书右丞《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七》),奉诏定左右仆射上事仪注。 太和八年,李德裕辅政,李固言贬为华州刺史。不久李宗闵复用,召为吏部侍郎。第二年五月,进御史大夫。六月,李宗闵获罪,李训选李固言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或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加崇文馆大学士。李训实际上厌恶李固言与李宗闵为朋党。九月,以兵部尚书出为兴元节度使(即山南西道节度使)。甘露之变后,唐文宗复召为平章事,仍判户部事。 开成二年(837年),寻进阶金紫光禄大夫,判户部事。其年十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代杨嗣复。唐文宗下令李固言复官门下侍郎。上表辞去门下侍郎,乃检校尚书左仆射。 840年,唐武宗登基,授尚书右仆射,当时崔珙、陈夷行以仆射的官职为宰相。所以李固言改检校司空兼太子少师,领河中节度使。以旧疾复发为少师,迁东都留守。武宗一朝,又任兵部、户部尚书。唐宣宗初年,还任尚书右仆射。累授检校司徒、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后以太子太傅官职分司东都。卒於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年),年七十八,追赠太尉。 二子:李懽,河南功曹參軍;李悦。.

查看 大学士和李固言

李端棻

李端棻(),字苾園,貴州省貴陽府貴築縣(今貴陽)人,晚清政治家、改革家。 同治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雲南學政、刑部侍郎、禮部尚書等職。李幼歲而孤,隨叔父李朝儀赴京城求學。光緒十五年,李以內閣學士身份出任廣東鄉試主考,對考生梁啟超非常賞識,後將堂妹李蕙仙許配予梁為妻。二十二年,李提出以「中學為主為體,西學為輔為用」的教學綱經,疏請立京師大學堂,各省府、州、縣遍設學堂,並建藏書樓、儀器院、譯書局,廣立報館,選派留學生,光緒帝當即批准;又舉薦康有為、梁啟超,支持變法。戊戌政變後,李被充軍新疆;後赦歸,主講貴州經世學堂。并且在1906参与了贵阳一中前身贵阳通省学堂的建立。晚年歸故里,死後葬於永樂鄉。.

查看 大学士和李端棻

李煌 (清朝)

李煌(),字栯堂,一作郁堂,昆明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考中进士,改庶吉士。嘉慶二十四年,升任翰林院編修。道光七年,提督山西學政。道光十一年,升任右贊善、右中允、左中允、司經局洗馬。次年改翰林院侍講、右庶子、左庶子、翰林院侍講學士。道光十三年,起用日講起居注官兼右庶子。道光十四年,任翰林院侍講學士,日講起居注官。道光十五年,任會試同考官,并教習庶吉士,后任福建鄉試正考官。道光十六年,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道光二十年,任詹事府少詹事、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道光二十一年,任殿試讀卷官、朝考閱卷官、文淵閣直閣事。道光二十二年,署吏部右侍郎。道光二十三年,任禮部右侍郎。道光二十五年,署吏部左侍郎;次年任江蘇學政。道光二十六年,任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次年轉左侍郎,兼管理三庫事務。.

查看 大学士和李煌 (清朝)

李銘誠

李铭诚,顺天府通州漷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南)人,孝定太后李氏的侄子,明神宗的表兄弟。 武清侯李偉的孙子,李文全之子。李文全卒,李铭诚嗣爵。天启年间,他颂扬宦官魏忠贤功德,建鸿勋祠。崇祯帝即位,定魏忠贤逆案,李铭诚获得幸免。大学士薛国观请勋戚帮助军饷,当时李铭诚已死,其子李国瑞当嗣爵位。庶兄李国臣和他争财产,说其父李铭诚遗产四十万。崇祯帝以此数征军饷,李国瑞不能承担。崇祯帝褫夺李国瑞的爵位,李国瑞忧虑而死。.

查看 大学士和李銘誠

李贤 (大学士)

李贤(),字原德,谥文达,河南邓州长乐林(今邓州市孟楼镇长乐岭)人,进士出身,明朝重臣。 明英宗、代宗时代曾历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明朝内阁首辅,进少保,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查看 大学士和李贤 (大学士)

李鴻章

李鴻章(),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省心,謚文忠,人稱李中堂、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牟安世《洋务运动》 上海人民出版社。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查看 大学士和李鴻章

李邦寧

李邦宁,字叔固,元朝宦官。本名李保宁,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初任宋朝小黄门,宋亡后归元,从宋恭帝入见元世祖忽必烈。为给事内庭,因为警敏得到元世祖的赏识。他学习蒙古文,日渐亲任,历任御带库提点、章佩少监、礼部尚书、提点太医院事。元成宗即位,进位昭文馆大学士、太医院使。元武宗即位,任命他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他推辞不接受,加尚服院使,遥授行省丞相。武宗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丞相三宝奴等用事,担心爱育黎拔力八达英明,李邦宁揣知其意,劝武宗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元仁宗后,有人请仁宗谋杀李邦宁。仁宗以邦宁为三朝元老,反而加封他开府仪同三司、集贤殿大学士。不久李邦宁因病而死。.

查看 大学士和李邦寧

李森先

李森先,字琳芝,山東掖縣(今山東萊州)人,明末清初政治家。 崇禎九年(1636年)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授國子監博士。明亡後降李自成,任祠祭司从事。順治年間官任御史,風骨冷峻,鐵面無私,以“不愧朝廷,不愧百姓”以自励。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弹劾弘文院大学士馮銓及其子馮源淮不法之事,多爾袞以國事未穩,決定支持馮銓,森先反遭夺官,清初南北黨爭可說是明末東林黨爭之餘緒。順治七年,多爾袞死,復職。順治十三年(1656年),以四川道监察御史巡按江南。奉命查荒河南,卒於任上。著有《椒雨園集》、《李森先諫草》、《天中記遊》。.

查看 大学士和李森先

李標 (明朝)

李標(),字汝立、號建露、建霞,京師真定府高邑縣(今河北省高邑縣)人,明朝内阁首辅。.

查看 大学士和李標 (明朝)

李潢

李潢,字雲門,湖北省安陸府鍾祥縣人,清朝政治人物,數學家。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進士,累升庶子。乾隆五十四年,任山西鄉試副考官、侍講學士。乾隆五十四年,任內閣學士。乾隆五十七年,任江南鄉試副考官、浙江學政。乾隆六十年,任兵部右侍郎。嘉慶元年,任會試副考官、武會試知武舉。嘉慶二年,任江西學政。嘉慶三年,任兵部左侍郎。次年,任翰林院編修。著有《九章算術細草圖說》九卷,《海岛算经》一卷。.

查看 大学士和李潢

李朝 (越南)

李朝(Nhà Lý),是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因该朝君主姓李而得名,历经九代君主,凡217年。 李朝開創於1009年。該年農曆十一月,前黎朝的左親衞殿前指揮使李公蘊(即李太祖)奪取帝位李公蘊即位的時間,據陳朝時編成的《越史略》記載在己酉年(西曆1009年)十一月。後黎朝編成的《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己酉年十月辛亥日(即十月三十日、西曆11月19日),前黎朝臥朝帝去世,李公蘊於「是月癸丑日」即位。然而該年農曆十月並無癸丑日,十一月二日方為癸丑日。見《越史略》卷中,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578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黎紀·臥朝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201-202頁。中西曆轉換見。,次年改元順天,定都昇龍(今稱河内)。李朝建國後,採取唐朝和宋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模式。在太祖、太宗、聖宗、仁宗四代君主的百餘年間,越南進入了政治集中、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的時期。李朝的治國政策包括興建昇龍城,分封中央軍政諸臣職位,改組地方政治機構,發展佛教,實行科舉制度,改革土地和稅收制度,制定《刑書》以改良法律,對外採取擴張政策等。李朝前半段時期多次與宋朝、真臘、占城發生戰爭,佔領了大片領土。1054年,李圣宗改国号为「大越」,并成为此后越南数个朝代的国号。李英宗時,獲中國宋朝冊封為安南國王,越南從此亦被稱作安南國。李朝在中葉以後逐漸衰弱,國內封建諸侯相互交戰,爭奪權力。李朝晚期,發生了「范猷之亂」、「郭卜之亂」和陳嗣慶、陳承兄弟專權的場面。最後權臣陳守度趁李昭皇年幼,於1225年年底(或1226年初)安排從姪陳煚(陳承之子)「受禪」,取代李氏帝位李昭皇讓位給陳煚的日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越史略》記載在乙酉年(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西曆1225年12月31日)。《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記載在乙酉年(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西曆1226年1月10日),而同書《陳紀·太宗皇帝》,則記載在十二月十二日(西曆1226年1月11日),而兩處都加上「戊寅」。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及《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6頁及321頁。中西曆轉換見。,建立陳朝。.

查看 大学士和李朝 (越南)

李成梁

李成梁(),字汝契,号引城,铁岭(今辽宁铁岭)人, 明朝后期将领,朝鮮人李英後裔。 李颇有将才。镇守辽东30年期间組織遼東鐵騎,先后十次奏大捷。但因位望益隆,贵极而骄,奢侈无度,万历三十六年被劾罢。万历四十三年卒。李成梁前後兩次任遼東總兵,第一次是二十二年,第二次是八年,一共三十年時間。《明史》說李成梁“英毅驍健,有大將才……”“帝輒祭告郊廟,受廷臣賀,蟒衣、金繒,歲賜稠疊。邊帥武功之盛,兩百年來所未有”。.

查看 大学士和李成梁

李春芳

李春芳(),字子实,号石麓,直隸兴化縣(今江苏兴化市)人,祖籍句容縣,人稱好好先生,句容相國。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官至內閣首輔。.

查看 大学士和李春芳

李昭煒

李昭煒,安徽婺源縣(今江西婺源)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監生出身。咸豐九年,鄉試中舉。同治十三年,登進士,改庶吉士。光緒二年,任翰林院檢討。光緒五年,任國史館協修。光緒十一年,任國史館纂修。光緒十六年,任國史館總纂。光緒十九年,任右贊善、左贊善。光緒二十年,署日講起居注官,次年實授。光緒二十一年,任右中允。光緒二十二年,任左中允、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光緒二十三年,任左春坊左庶子。光緒二十五年,任詹事府詹事。次年,任浙江鄉試正考官、江西鄉試正考官。光緒二十六年,任內閣學士、經筵講官。光緒二十七年,任兵部左侍郎。光緒二十八年,任江西鄉試正考官。光緒三十年,任工部右侍郎。次年兼署禮部右侍郎。.

查看 大学士和李昭煒

李日程

李日程(),字省甫,號白軒,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李日程为福建安溪感化里(今湖头镇)人,清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胞叔。 李日程於1686年(康熙25年)奉旨接替林葵,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大学士和李日程

李時

李時可以指:.

查看 大学士和李時

杨鼎和

杨鼎和(),明朝末年至南明官员,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江安縣(今四川省江安縣)人。 杨鼎和在南明永曆帝時任兵部侍郎。永历三年(1649年),孙可望请永历帝封他为秦王,杨鼎和和大学士严起恒上書反对,请皇帝不要接受孙可望所献的白金玉带。被孫可望忌恨。永历五年(1651年),杨鼎和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总督川(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黔(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军务。孙可望派兵杀害反对封他為王的官员,杨鼎和在昆仑关被殺。.

查看 大学士和杨鼎和

杨溥 (明朝)

楊溥(),字弘濟,號南楊,一號澹庵,谥文定,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荊州府石首縣(今湖北省石首)人。明朝內閣首輔、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與楊榮、楊士奇共稱“三楊”,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

查看 大学士和杨溥 (明朝)

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或作東南自保。是八國聯軍時東南各行省督撫不理會朝廷命令,不與列強宣戰,避免各國入侵的歷史事件。 慈禧太后向八國宣戰後,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即和外國達成和平協議,他們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使列強沒有入侵東南的藉口。他們的理由是清廷的宣戰詔書,是義和團「矯詔」,脅持朝廷所下的“亂命”。.

查看 大学士和東南互保

松筠

松筠(v,),號湘浦,一說晚號百二老人,瑪拉特氏,蒙古正藍旗人,清朝名臣。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共五十二年。.

查看 大学士和松筠

杜臻

杜臻(),字肇余,榜名徐臻,浙江省嘉興府秀水縣(今浙江省嘉興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治十五年,登進士,改庶吉士。順治十八年,任翰林院編修。后任秘書院侍讀。康熙八年,任河南鄉試正考官、國子監司業、翰林院侍讀學士。康熙十三年,任內閣學士。康熙十五年,任禮部右侍郎。次年,任吏部右侍郎。康熙二十年,任刑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次年,擔任吏部左侍郎、武會試正考官。康熙二十三年,任工部尚書。康熙二十八年,任刑部尚書。康熙三十年,任兵部尚書。康熙三十三年,任會試考官。康熙三十八年,任禮部尚書。.

查看 大学士和杜臻

桃園市私立光啟高級中學

光啟學校財團法人桃園市光啟高級中等學校(Paul Hsu Senior High School),簡稱光啟高中,位於桃園市龜山區,鄰近新北市新莊區。校名源於明代大學士徐光啟。而光啟高級中學所在的路名「自由街」來自於學校前身「自由高級中學」,校名更改後,繼續採用以前校名中「自由」做為路名。.

查看 大学士和桃園市私立光啟高級中學

桂清

桂清(),字蓮舫,託濶羅氏,滿洲正白旗英全佐領下人,咸豐二年繙譯進士,晚清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桂清

梁同書

梁同書(),字元穎,號山舟,晚號不翁,九十以後號新吾長翁。錢塘(令浙江杭州)人。清代政治人物、書法家。.

查看 大学士和梁同書

梁國治

梁國治(),字階平,號瑤峰、豐山,浙江會稽中塘梁巷村(今屬上虞)人。清朝政治人物、書法家。.

查看 大学士和梁國治

梁儲

梁儲(),字叔厚,號厚齋,别號鬱洲居士。廣東順德縣(今廣東順德市石肯村巷口坊)人,祖籍福建泉州,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內閣首輔。.

查看 大学士和梁儲

楊名

楊名(),字實卿、號方洲,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潼川直隸州遂寧縣(今四川省遂寧市)人。明朝翰林院編修、探花。因向明世宗直言進諫,而得罪下詔獄被罷黜。.

查看 大学士和楊名

楊士奇

楊士奇(),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太和州(今江西省泰和縣)人。明朝內閣首輔、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與楊榮、杨溥合稱“三楊”,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

查看 大学士和楊士奇

楊士倧

楊士倧(),字原父,福建建寧府建安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福建鄉試第一百二十一名。天順元年(1457年)參加丁丑科會試,得貢士第一百二十二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四十六名。曾祖父楊伯成,曾任贈榮祿大夫少傅工部尚書兼大學士、祖父楊榮、父亲楊錫。.

查看 大学士和楊士倧

楊壽枏

楊壽枏(),枏,同「楠」字。初名寿棫,字味云,晚号苓泉居士,江苏省无锡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诗人、实业家。.

查看 大学士和楊壽枏

楚宗劫槓案

楚宗劫槓案 ,簡稱劫槓案,是明朝的歷史案件,萬曆卅三年(1605年),楚國(楚藩)宗室由於不滿朝廷對楚太子案的判決,劫取了楚王朱華奎貢獻給明神宗的「皇槓」,獲贓二萬兩白銀,湖廣巡撫趙可懷拘捕了該等宗室,欲加審訊,卻遭到楚國宗室們殺害。在此案的审定过程中,又引发明廷的党争。此案,亦是楚藩案的一部分,兩次楚藩案也與妖書案迭有相關,故稱二書二楚。.

查看 大学士和楚宗劫槓案

楊廷和

楊廷和(),字介夫,號石齋, 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区馬家鎮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明朝中期重臣、内阁首輔。 楊廷和早年登進士,入翰林,參與修撰《明憲宗實錄》、《大明會典》。正德年間,進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參與機務。明武宗後期擔任內閣首輔,加少師、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與劉瑾、江彬等宦官寵臣勢力對抗,并逐步清除武宗時期政弊。武宗駕崩後無嗣,楊廷和與內閣大臣依宗法《皇明祖訓》立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繼位,是為明世宗,并出臺了一系列政弊改革方略。嘉靖初年,楊廷和與其子楊慎在大禮議事件中,因極力反對明世宗追尊生父,被迫致仕歸鄉。.

查看 大学士和楊廷和

楊廷璋 (清朝)

楊廷璋()為中國清朝官員,汉军镶黄旗,佐领笔帖式出身。官至闽浙总督。1763年,授体仁阁大学士,次年六月,罢大学士。十二月,为工部尚书。於1765年7月22日-1767年4月24日期間,奉旨接替李侍堯代理擔任兩廣總督。全名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的兩廣總督,是兼轄廣東、廣西兩省之的朝疆大吏。1772年,楊廷璋去世,赠太子太保,谥号勤慤。.

查看 大学士和楊廷璋 (清朝)

楊佩璋

楊佩璋,字筱村,河南長葛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光緒三年,登進士。光绪三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六年四月,散館后,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二十七年,任詹事府詹事。次年,改內閣學士。宣統三年,任典禮院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楊佩璋

楊嗣昌

楊嗣昌(),字文弱,號字微。明末政治、軍事人物,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出身門閥,祖父楊時芳乃武陵名士,父親楊鶴以督軍著世,嗣昌為人雅好文藝,博聞強記、有辯才、文筆,與名流袁宏道、袁中道、鍾惺等來往。亦喜軍事,設「四正六隅」之策以滅流寇,一度頗有成效,後流寇復起,李自成烹殺福王朱常洵,張獻忠焚殺襄王朱翊銘,嗣昌憂悸以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葬桃源金厂溪。.

查看 大学士和楊嗣昌

楊光先

杨光先(),字长公,南直隸歙县(今属安徽省歙县)人,明末清初学者。.

查看 大学士和楊光先

楊榮

杨荣(),原名子荣,字勉仁,號東楊,谥文敏,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建寧府建安縣(今福建建甌縣)人。明朝內閣首輔、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與楊士奇、杨溥共稱“三楊”,是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了凡四訓》言楊榮祖父有大恩于民,後世繁榮昌盛,連綿不絕。.

查看 大学士和楊榮

楊文魁

楊文魁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屬正黃旗,本籍則為盛京。1684年(康熙23年)他被大學士巴泰保舉前往台灣,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階段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並受台灣道制約。 擔任首任台灣總兵的楊文魁處事公開,最大功績為弭平蔡機功起事,另外,他也力阻清朝奪民田施行屯兵制的政策。1687年,三年任期屆滿的楊文魁秩滿後陞本旗副都統,不久,旋即擢昇都統。.

查看 大学士和楊文魁

機靈小不懂

《機靈小不懂》(Smart Kid)是張衛健、李冰冰主演的一部電視劇。.

查看 大学士和機靈小不懂

欽定授時通考

《欽定授時通考》,為清朝官修的綜合農書典籍,匯輯了歷代農業相關文獻的集大成著作。乾隆二年(1737年)五月,乾隆帝敕命和碩和親王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人主持纂修。乾隆六年(1741年)底成書,共七十八卷;七年(1742年)正月進呈欽定、御製序文後刊行。嘉慶十三年(1808年)六月,嘉慶帝再敕命和碩儀親王永璇、大學士慶桂、董誥、戴衢亨、尚書曹振鏞等人於卷五十二、五十三補編新作耕織圖與御製詩。 乾隆帝即位之初認為,周公以「無逸」為「永年」之本,而所謂無逸即須先知農事的艱難,因此「重農貴粟,治天下之本也」;《管子》、《呂覽》所陳述種植方法的文句古典深奧,與其他篇章不類似,推測古人必有農業專書,諸子才能引述,而早已散佚;漢劉向《七略》將農家獨立為一類,農家書籍也都不存;到清朝時,以賈思勰《齊民要術》為最古老農書但後世文人都不完全理解,更遑論推廣至民間;其後農書著作以元王禎《農書》、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最著名,卻也有許多疏漏。於是乾隆帝取《尚書》〈堯典〉「授時」義涵,特詔編纂此書,詳考舊章政典,以求對於實用有所裨益,「見軫念民依之至意」。 《欽定授時通考》主要分為八門:〈天時〉,分四子目,述明農家四季耕耘收穫的節氣;〈土宜〉分六子目,論述地勢高下、土壤燥濕、田制水利;〈穀種〉分九子目,分別記載各種作物的性質;〈功作〉分十子目,記述耕作人力、生產工具與操作,收錄《泰西水法》而為全書之重要部分;〈勸課〉分九子目,記各朝代重農政策相關政令;〈蓄聚〉分四子目,記載歷代的常平倉、社倉、義倉等各種儲糧備荒的機制;〈農餘〉分五子目,記述種植蔬果、林木等各經濟作物及畜牧之事;〈蠶桑〉分十子目,論述養蠶、繅絲、紡織。 全書採納各朝經、史、子、集書籍中有關農事的文獻記載553種,選錄資料3575條,配繪插圖512幅,達九十八萬字,旁徵博引,內容宏大豐富。〈天時〉門以「總論」為開始,其餘七門各以「彙考」為開頭,而隨書中各類引錄相關詔書、上諭、御製詩文。日本學者天野元之助將《欽定授時通考》與《齊民要術》、《農桑輯要》、《王禎農書》、《農政全書》並列稱為「中國五大古農書」。.

查看 大学士和欽定授時通考

殷士儋

殷士儋(),字正甫,號棠川,学者称棠川先生,山東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武英殿大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殷士儋

毓賢

毓賢(a;),字佐臣,內務府滿洲正黃旗,叶赫地方颜扎氏,是清朝末年著名的酷吏和極端排外人士。捐監生,納貲為同知府。他與剛毅的惡行都因為劉鶚的《老殘遊記》而廣為人知,他們都是「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的代表。.

查看 大学士和毓賢

毛紀

毛紀(),字維之,山東掖縣(今莱州市)人。明朝正德、嘉靖年間重臣。.

查看 大学士和毛紀

毛澄

毛澄(),字憲清,號白齋,晚年更號三江,南直隶蘇州府崑山縣(今屬江蘇)人。明朝狀元,官至禮部尚書。.

查看 大学士和毛澄

毛昶熙

毛昶熙(),字旭初,號鏡海。河南武陟人。晚清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毛昶熙

永乐 (明朝)

永乐(1403年-1424年)为中国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的年号,共二十二年。永乐年间,明朝国势强盛,经济持续发展,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明仁宗即位沿用。.

查看 大学士和永乐 (明朝)

永瑆

成哲親王永瑆(z;),號少厂 (ān),一號鏡泉,別號詒晉齋主人,滿洲愛新覺羅氏,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

查看 大学士和永瑆

永璇

儀慎親王永璇(v;),清高宗弘曆第八子。乾隆十一年(1746年)七月十五日出生,生母為淑嘉皇貴妃金氏,尚書金簡外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封儀郡王,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晉升仪親王,嘉慶帝命令其總理吏部,清除和珅黨羽。時人品評其「沉湎酒色,又有腳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初七日薨于王府,謚慎,享壽87岁,他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子。.

查看 大学士和永璇

永璋

循郡王永璋(),清朝皇子、郡王。 乾隆帝弘曆第三子,母蘇氏。生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廿五日生,父亲弘曆尚为亲王,母蘇氏為格格(妾室)。同年,父亲登基为帝。永璋初封循郡王。後母子二人均逝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永璋於是年七月十六日去世。僅有一子,生於乾隆二十年十二月,母庶妃完顏氏,獨子於乾隆二十一年正月夭亡。故以成親王永瑆與其嫡妃富察氏(孝賢純皇后弟大學士傅恆女)所生之子綿懿為嗣,乾隆五十二年襲貝勒。.

查看 大学士和永璋

江湖奇俠傳

《江湖奇俠傳》是飛騰製作公司於1996年至1997年拍攝製作的一部長篇歷史演義劇。該劇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皇權嬗替和民間反清復明活動為背景,講述了雍正皇帝和江南大儒呂留良之女呂絲絲之间充滿傳奇色彩的愛情故事。.

查看 大学士和江湖奇俠傳

汪永錫

汪永錫(),字德園、孝傳,浙江省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乾隆十九年,登進士,改庶吉士。乾隆二十二年,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二十四年,任上書房行走。次年,擔任會試同考官。乾隆二十九年,任日講起居注官。乾隆三十年,任江西鄉試副考官。乾隆三十一年,擔任會試同考官。后升任侍講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乾隆三十八年,任詹事府詹事。乾隆四十年,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乾隆四十二年,任山東鄉試正考官;同年改江西學政。乾隆四十六年,任武會試正考官。.

查看 大学士和汪永錫

汪惟和

汪惟和,元朝巩昌府盐川镇(今甘肃省漳县)人,汪世显之孙,汪德臣第三子。 袭封巩昌路等处便宜都总帅,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率部万人北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为巩昌等处宣慰使,兼便宜都总帅、巩昌府尹。三十年(1293年),攻打吐蕃,戍守瓜州、沙州,为昭文馆大学士。.

查看 大学士和汪惟和

汉服

漢服,泛指漢人服飾,是一種中國朝代服飾的觀念,也是一種相對於少數民族服飾的漢人服飾的概念华梅《汉服堪当中国人的国服吗?》,〈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6-14。 “汉服”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於商朝基本確定,直至近代都是中國地區漢族的主要服制。.

查看 大学士和汉服

河南巡撫

河南巡撫,全称巡撫河南等處地方兼管河道提督軍務,为明朝、清朝设置的负责河南地区的巡撫職位。.

查看 大学士和河南巡撫

沈一贯

沈一贯(),字肩吾、又字不疑、子唯,号龙江,又号蛟门,鄞县(今浙江宁波)栎社沈家人。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也是学者、诗人、史学家、外交家。隆庆二年登进士第,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充纂修官,南京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身后赠太傅,谥文恭。沈一貫是明朝首位对天主教持开明提携态度的首辅,开创了晚明中西文化交流的蜜月期。.

查看 大学士和沈一贯

沈兆霖

沈兆霖(),字尺生,號朗亭,又號子滎,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晚清官員。.

查看 大学士和沈兆霖

沈光祚

沈光祚,字延甫,明朝浙江仁和人,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進士,曾任河南開封府推官、順天府府尹,追贈工部侍郎。明末東江總兵毛文龍之舅父。.

查看 大学士和沈光祚

沈秉成

沈秉成(),字仲復,浙江歸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鄉試中舉;咸豐六年(1856年),登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咸豐十年,擔任會試同考官。咸豐十一年,改山西鄉試副考官。同治元年,任翰林院侍講。次年改翰林院侍讀。此後升任國史館協修、功臣館纂修、日講起居注官、咸安宮總裁、武英殿總纂、文淵閣校理、穆宗毅皇帝實錄館纂修。同治三年,改任雲南迤東道。同治八年,任江蘇常鎮通海道。同治十年,任蘇松太道。同治十三年,任河南按察使。同治十三年,任四川按察使、湖南按察使。后一度归隐苏州,购入涉园,延请画家顾纭在此基础上拓展开辟,筑成耦园。光绪十年,任順天府府尹。光绪十二年,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刑部左侍郎。光绪十三年,任廣西巡撫。光緒十五年,任安徽巡撫。光緒十七年,兼署兩江總督。光緒二十一年,任安徽閱兵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沈秉成

沈涵 (康熙進士)

沈涵,字度汪,号心斋,晚号彖余居士,浙江归安县人,清朝官員。進士出身。 康熙十五年(1676年),沈涵中式丙辰科二甲第三名進士。與弟沈三曾同榜。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朝廷改各省提學道爲提督學政。沈涵成為首任福建學政。任内取士公允,政绩斐然。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有《赐砚斋诗存》、《左传注疏纂钞》、《读史随笔》等。.

查看 大学士和沈涵 (康熙進士)

洪亮吉

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晚號更生,安徽歙县(今屬黃山市)人,生于江蘇陽湖(今常州市)。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戌恩科榜眼。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学者、文学家,并因人口学说而著称。.

查看 大学士和洪亮吉

洪昇

洪昇(),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别号南屏樵者,浙江钱塘縣(今杭州市)人,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以劇本《长生殿》聞名天下,與《桃花扇》作者孔尚任齊名,有“南洪北孔”之称。.

查看 大学士和洪昇

洪承疇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縣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人。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敗戰後降清,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大学士。洪在明代時以謀略聞名,討伐流寇、滿人屢戰皆捷,但在松錦之戰,兵敗投降滿清,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政治上,洪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文化上,洪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弘揚儒家學術,尊信孔孟,“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亦為满清统治汉人的統治基礎。清兵入關以後,洪承疇的功勞極大,可以說除了多爾袞及范文程以外,再無他人。.

查看 大学士和洪承疇

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拥有百年历史,所在地清华园原为清康熙帝皇三子胤祉园林(熙春园)。1909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留美预备学校“遊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1911年,改肄业馆为“清华学堂”,不久易名“清华学校”。1925年始设大学部。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并建立“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易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清华由全科性综合大学转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文革期间,红卫兵运动从清华附中萌生,清华“井冈山”兵团联合各高校掀起文革群众运动浪潮,并因内部分歧引发北京最严重武斗。1976年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理科、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学科,先后制定实施“211工程”、“九五”、“985工程”和“十五”规划,确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查看 大学士和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建校初期兴建的首批主体教学建筑之一,清华早期建筑之一,始建于1909年。.

查看 大学士和清华学堂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查看 大学士和清史稿

清缅战争

清缅战争(တရုတ် - မြန်မာ စစ်ပွဲများ)是18世纪下半叶(时值中国清朝乾隆皇帝统治中后期),中国和缅甸两国围绕边界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最后以双方签订和约收场。.

查看 大学士和清缅战争

清銳

清銳(),清朝官員,成都駐防蒙古鑲黃旗人。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翻譯進士。.

查看 大学士和清銳

清馥

清馥(),清朝政治人物。 監生出身,后授工部筆帖式、工部主事、工部員外郎、山西太原府知府。乾隆十七年,任河南彰德府知府、江安糧道。乾隆二十年,任湖北按察使;次年改直隸布政使。乾隆二十二年,任陝西布政使,護陝西巡撫。乾隆二十四年,任內閣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清馥

清軍入越戰爭

清軍入越戰爭此名称见于《越南通史》,郭振铎、张笑梅编,第518页指的是1788年底至1789年初中国清朝與越南西山朝之間發生的戰爭。 1788年,西山朝北伐,攻破後黎朝的都城昇龍(今越南河內市)。後黎朝的昭統帝逃往保祿山,派大臣阮輝宿向清朝求救。乾隆帝便派孫士毅為主帥攻入安南境內,欲讓黎昭統帝復位。在戰爭初期,清朝軍隊勢如劈竹,佔領了昇龍(今越南河內市);但後來西山朝皇帝阮惠自富春(今越南順化)率軍反擊,戰局迅速得到逆轉。阮惠趁清軍慶祝春節之機,對駐守玉洄(今河內市青池縣玉洄社)、棟多(今河內市棟多郡)等地的清軍發起突襲,清軍大敗,退回邊境以內。最終阮惠主動向清朝請和,乾隆帝同意講和並承認了阮惠為安南的新君主。 中國人將這場戰爭稱為清越戰爭、清軍入越戰爭或乾隆年平定安南之役李光濤,「记乾隆年平定安南之役」,收錄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6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6年.

查看 大学士和清軍入越戰爭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大学士和清朝

清朝大学士列表

清朝大学士列表,旨在列出中国清朝自崇德元年(1636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任大学士。清代大学士品级为正一品,雅称为“相国”,是清朝政府文臣中最高常设职位,相当于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清军入关后,沿袭明朝内阁制度和票拟制度。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顺治帝亲政后,每日前往票本房,大学士掌管票拟,深受信任。顺治十年(1653年),设置内三院汉大学士,各二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内三院更名为内阁。顺治十八年(1661年),恢复三院旧制。康熙九年(1670年),仍改三院为内阁。自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后,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大学士必须充当军机大臣后,才可以参与处理国家政务。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仿照西方建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旧内阁被撤销,大学士另外在翰林院排列次序。 清代,大学士设置为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撤销中和殿大学士,增设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此后,大学士员限为满汉各二。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行政机构。.

查看 大学士和清朝大学士列表

清朝官職表

清朝官職表列舉出清代乾隆以後的官職,分為文官、武官,官階高低由秩品來區分。本表所列官職限於中央和行省地區。蒙古各盟、旗之官制參見清代蒙古官制;新疆回部各地官制參見伯克制;西藏官制參見駐藏大臣及噶廈;青海地區官制參見西寧辦事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清朝官職表

清朝左都御史列表

清朝左都御史列表,旨在列出清朝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左都御史是都察院最高长官,負責糾察中國十五道、在京百官。相当于中华民国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職位。.

查看 大学士和清朝左都御史列表

清朝内阁

清朝内阁是清朝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关。清军入关后,沿袭明朝内阁制度,从顺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九年(1670年),历时共二十七年确定。清朝也承袭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仿照西方建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旧内阁被撤销。.

查看 大学士和清朝内阁

清朝內閣總理大臣

內閣總理大臣是清朝末期內閣的首長,設置於1911年5月,清廷將軍機處與大学士內閣廢除,不再以軍機大臣執掌政事,效法明治维新的日本改設內閣總理大臣(首相),與諸大臣組織責任內閣。唯多半為皇族或滿洲人士,不得民望。 同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清廷不得已,只好在11月命袁世凱為總理大臣,以便討伐革命黨人。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換取利益,而革命黨人亦認為袁是能領導中國的有力領導人,遂行謀定,是為南北議和。不久,袁與北洋諸將領通電支持共和,宣統帝宣布退位,大清被中華民國取代,原內閣總理大臣的功能則被中華民國國務總理取代。 1917年張勳統兵擁宣統帝即位,發動復辟事件,自命為「政務總長」兼「議政大臣」,事件不久即被討伐而結束。.

查看 大学士和清朝內閣總理大臣

清朝政府

清朝政府,或称清政府、清廷,是指大清的治權機構,始于后金政权,長達296年,至1912年宣统帝退位後终结。 清朝政府的行政架构始设于后金皇太极时期,天聪五年(1631年),设六部(暗部、道部、醫部、鬼部、兵部、咒部)。天聪十年(1636年)设立都察院。崇德二年(1637年)设立議政王大臣會議,这是后金时期和清初重要的决策机构。 順治元年 (1644年) 清军入关后,又增设多个行政机构。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仿照明朝内阁制度设立内阁,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组成,负责起草、传达诏令,进呈题疏,代批拟旨等。清朝的内阁名义上居中央辅政机构之首,但没有明朝中后期内阁那样的实权,内阁的最高长官大学士,虽然品极位崇,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为皇帝缮写文书和谕旨而已。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内阁外另设立南书房,使之成为决策中心。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定名的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成为清中后期为皇帝服务的国家决策中心。至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晚清时期,国内外环境剧变。光緒二十六年 (1900年) 庚子事变后,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 9月,政府下诏订定新中央官制,改六部为十一部。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末帝溥仪在1912年2月12日退位后,在北京紫禁城中依然保持着一个“逊清皇室小朝廷”,直至民國十三年 (1924年) 11月5日被迫出宫结束。 .

查看 大学士和清朝政府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目前已知最早的版本爲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原畫長528公分,高24.8公分,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圖》描绘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畫中主要分開兩部份,一部份是農村,另一部是市集。畫中約莫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隻28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20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往來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這幅畫作對於各種形態的幾乎正確描繪性使其負有盛名。《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被譽爲“中華第一神品”。.

查看 大学士和清明上河圖

湯斌

湯斌(),字孔伯,號荊峴,晚號潛庵,河南睢州(今睢縣)人,清朝政治人物、理學家暨書法家,官至工部尚書,卒諡文正。.

查看 大学士和湯斌

溥仪

清宣統帝溥儀(a,),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字耀之,號浩然,英語名「亨利」(Henry);汗號「哈瓦圖猷斯汗」(Хэвт ёс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宣統」,後世通稱「宣統皇帝」。 溥儀正式登基時年僅3歲,其實權由父親攝政王載灃掌握。辛亥革命以後,溥儀被袁世凱強逼退位,故亦有「清遜帝」或「清廢帝」之稱。 1917年,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曾短暫復辟但最終失敗。1934年,溥儀在日本支持和幫助下登基成為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故又得名「康德皇帝」。 溥儀是清朝第十一任君主、清兵入關以來的第十位皇帝,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即「末代皇帝」,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查看 大学士和溥仪

溥傑

溥傑(a;),乳名「譽格」,字「俊之」,號「秉藩」,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胞弟。.

查看 大学士和溥傑

準良

準良(),裕瑚魯氏,字仲萊,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同治九年,鄉試中舉;光緒九年,登進士,改庶吉士。光緒十二年,任翰林院編修,后升任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右庶子、左庶子、翰林院侍講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光緒二十二年,任詹事府少詹事,同年升詹事、內閣學士。光緒二十四年,署禮部右侍郎。光緒二十五年,任泰寧鎮總兵,兼總管內務府大臣。光緒二十九年,以副都統銜,任西寧辦事大臣。.

查看 大学士和準良

滿朝薦

滿朝薦(),字震东、震寰,号汝扬,湖广麻陽縣兰里人,明朝清官,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陕西西安府咸宁县知县。.

查看 大学士和滿朝薦

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是自21世紀初以來發展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傳統主義和民族主義社會運動。2003年,有漢服運動支持者建立了一個名為「漢網」的民族主義網站,以推廣漢族優越主義和其認為的宋明兩朝「傳統漢族服飾」,2004年,中国社会開始出现了有关「汉服」的讨论、争议和旨在构建「民族服装」的社会文化实践。該運動的支持者主張讓中國官方承認他們所定義的「漢服」是漢族的民族服裝和鼓勵民眾多穿「漢服」,認為參與該運動是對祖先的尊敬和促進中華文化《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運動參與者亦通過穿著他們心中的漢族傳統服飾、復興儒家及反西方文化情緒以塑造出他們心中的「大漢」和「真正的中國」Kevin Carrico, "The Great Han Race, Nationalism, and Tradition in China Today", UC Press, 2017, ,以恢復和強調「中國傳統文化」之純潔和優越。 有海外華人媒體和法輪功媒體說,該運動是80後展現個性與愛國主義的象徵,評論該運動是弘揚「真正的中國傳統及中國文化」,以及去共化的表現。又認為該運動反映了一種新的潮流趨勢,也是一些漢人努力尋找文化根源和身份認同的結果,又表示要「唤醒汉族乃至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直面令人辛酸的漢服消亡的歷史」新紀元周刊第46期:傳統文化復萌 探中國民間去共化現象。亦有支持者認為,日本人和朝鮮人節慶時都會穿上屬於自己的傳統服裝,但漢族沒有,又認為國學、古文、書法、京劇有一定門檻,需要長年深入摸索,但漢服卻能令年輕人即時玩「穿越」,親近傳統漢文化。 亦有學者說,「漢服」本身是一個成問題的概念和「虚构出来的图腾」,指出漢服運動參與者所宣傳的「漢服」概念並不存在於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漢語中,又指出有學生在網上如漢網和百度百科發布關於「漢服」的「既非官方又非學術的標準」,該運動的支持者意圖通過復興儒家、穿著他們所定義的民族服飾以及排外情緒等行為和思想去復興他們心中的「大漢」和「真正的中國」,以及強調穿著特定類型的衣服對復興他們所定義的「正統中國」的重要性,認為漢服運動不是民族意識的回歸,而是退化,又認為該運動歸根結底不是一場弘揚傳統的文化運動,而是一場漢本位民族主義運動。 一些漢服運動支持者反對排除運動中的漢本位、民族主義、民族身份認同以及政治權力等因素,亦有一些運動參與者表示他們僅僅通過穿著那種服飾來表達對中國文化的欣賞,對該運動一些領導者所宣傳及提倡的民族主義並不關心。.

查看 大学士和漢服運動

潘宗洛

潘宗洛(),字书原,号巢云,别号垠谷。清朝政治人物。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科江南乡试第一名举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督湖广学政,典乡试。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任詹事府少詹事,以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康熙五十年(1711年)升任偏沅巡撫。 潘宗洛督学湖广期间,继前任赵申乔之后再次疏请湖广乡试分闱,以便湖南诸生避洞庭之险。虽然部议未行,但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终于下诏,湖广南北分闱。 有《潘中丞集》四卷。.

查看 大学士和潘宗洛

潘世恩

潘世恩(),字槐堂,號芝軒,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清朝政治人物。 潘世恩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状元。嘉庆年间,历任侍读、侍讲学士、户部尚书。道光年间,担任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进太傅。潘世恩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与堂兄潘世璜、孙潘祖荫合称为“苏州三杰”。.

查看 大学士和潘世恩

澎湖縣歷史

澎湖,古稱「平湖」或「彭湖」。史前時期,有粗繩紋陶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存在,證明澎湖至少在五千年前已有先住民生活。連雅堂在1920年台灣通史稱:「澎湖之有居人,尤遠在秦和漢之際,或曰楚滅越,越之子孫遷於閩,流落海上,或居於澎湖。」而史籍可考的最早歷史史學家的看法不一,在隋代以前,並無任何文獻資料可供參考,一些學者認為最早見於文獻上的記載為《隋書流求國傳》,其中記載隋煬帝三次派兵伐流求。而元初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曾記載:“琉求國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是較早期有關澎湖的紀錄。.

查看 大学士和澎湖縣歷史

朱國楨

朱國禎(),字文寧,號平極,齋號虯庵、涌幢亭。浙江烏程(今湖州)人。明朝內閣首輔。.

查看 大学士和朱國楨

朱珪 (清朝)

朱珪(),字石君,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人,中國清朝政治人物、学者。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清史稿》列傳一百二十七.

查看 大学士和朱珪 (清朝)

朱理

朱理(),字燮臣,號靜齋,安徽省寧國府涇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学士和朱理

朱華奎

楚定王朱華奎,明朝第九代楚王,楚恭王朱英㷿的兒子。在位期間陷入了楚國兩樁大案:楚世子案、楚宗劫槓案,後被流寇張獻忠所殺。.

查看 大学士和朱華奎

朱高煦

朱高煦,乃明成祖朱棣第二子,封漢王,後謀反失敗,被明宣宗炮烙而死。.

查看 大学士和朱高煦

朱鳳標

朱鳳標(),字桐軒,號建霞,浙江蕭山人,清朝政治人物、榜眼。.

查看 大学士和朱鳳標

朱轼墓

朱轼墓位于中国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镇龙溪村,是清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朱轼的墓冢,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轼(1665年-1736年),高安艮下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任刑部主事、浙江巡抚、吏部尚书等职。乾隆元年九月十七日卒于京城,次年归葬故里。 朱轼墓坐落于龙溪村树子坑剑形山的缓坡上,三面环山。墓地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60米,有神道碑、墓表、石牌坊、石鹿、石马、石兽、石俑、无字神道碑、拜坪、墓冢等,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其墓葬规模大、雕刻精,在清朝大臣墓葬中较为罕见。.

查看 大学士和朱轼墓

朱蘭 (清朝)

朱蘭(),字久香、號耐庵,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清朝政治人物、探花。 道光九年,登進士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道光十四年,任廣東鄉試正考官。同年改任湖北學政。道光十六年,任國子監司業。道光十九年,升任侍講。道光二十九年,任詹事府少詹事、日講起居注官、順天鄉試副考官。咸豐二年,以禮部侍郎銜任內閣學士。后署工部左侍郎,督辦浙江團練。同治元年,候補三品京堂、次年任太僕寺卿、安徽學政。同治三年,再任日講起居注官、詹事府詹事。同治五年,在任內閣學士。有子朱逌然。.

查看 大学士和朱蘭 (清朝)

朱文圭

朱文圭,為明朝建文帝次子,母皇后马氏,兄朱文奎。文圭史稱建庶人。其叔父朱允熥被稱為吳庶人。.

查看 大学士和朱文圭

按班

按班為滿文,意為朝中大臣。按九品中正來比照,應在二品頂戴以上。滿洲人建立的清朝統治中國後,此名詞指的是大學士,尚書,總督以上。晚清之後,漢人大臣漸多,此一名詞鮮少再使用。 Category:清朝官制.

查看 大学士和按班

惲彥彬

惲彥彬,字次遠、号樗園、次園,江蘇省陽湖縣(今江蘇省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惲光宸之子。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改庶吉士。光緒八年,任司經局洗馬,后升任左春坊左庶子、日講起居注官。光緒十八年,任詹事府詹事。光緒十二年,任內閣學士。光緒二十年,任廣東學政。光緒二十一年,任工部右侍郎。.

查看 大学士和惲彥彬

成基命

成基命(),字靖之,号毖予,北直隶大名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内阁首辅。为官清廉,有“清白相公”之称。.

查看 大学士和成基命

戴均元

戴均元(),字修原,號可亭,江西大庾縣(今大余縣)人,祖籍安徽休寧隆阜,清朝大臣,居官五十餘年,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 狀元戴衢亨之叔父。乾隆四十年(1775年)進士,點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任四川學政、鴻臚寺少卿、光祿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山東學政、刑部侍郎、戶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御史、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管理三庫大臣、協辦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文淵閣大學士、實錄館總裁、太子太師。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嘉慶帝崩,戴均元與托津、盧蔭溥撰寫遺詔,因有「高宗降生於避暑山莊」之語,大學士曹振鏞指軍機擬遺詔犯了「重大錯誤」,道光帝嚴懲戴均元降四級留任,逐出軍機。道光元年(1821年),與莊親王綿課、協辦大學士英和監修寶華峪萬年吉地。道光七年(1827年),陵寢完工,孝穆成皇后入葬。翌年,地宮滲水一尺七寸,帝震怒,嚴譴在事諸臣,褫戴均元職,逮京治罪,擬重闢,念其耄老,免罪釋歸。道光二十年(1840年),卒於大庾,享年九十五。 戴均元主持撰寫皇帝《實錄》與《起居注》,纂輯《明鑒》,草擬《科場條例》,在學問上頗有建樹。.

查看 大学士和戴均元

戴衢亨

戴衢亨(),字荷之,號蓮士,室名震無咎齋,江西大庾人,祖籍安徽休宁隆阜。清朝政治人物、状元。.

查看 大学士和戴衢亨

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熜(),或稱嘉靖帝,明朝第12位皇帝,庙号世宗,年號嘉靖,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無嗣,內閣首輔楊廷和立朱厚熜入繼大統,即明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世宗前期进行改革,颇有作为,他说:“今天下诸司官员,比旧过多。我太祖初无许多,后来增添冗滥,以致百姓艰窘,日甚一日。”下令革除先朝蠹政,“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裁革錦衣衛三萬餘人,节用宽民。英明果斷,又寸斬前朝王綸、钱宁和江彬等奸臣,人稱嘉靖中興。 但世宗受人詬病處更多,如他為了追封生父興獻王的問題,與楊廷和等朝臣引發嚴重衝突,即大禮議事件,世宗為了此事,對大臣們進行了嚴重的大清洗。後期世宗迷信道教,無心朝政,通過內閣掌控朝局,嚴嵩專權逐漸形成,又因為濫用民力,導致民眾起義無數。在宮中,世宗也暴虐無道,因為虐待宮女,導致宮女發動壬寅宮變,險些喪命。.

查看 大学士和明世宗

明亮 (清朝)

明亮(z;),字寅齋,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都統廣成之子,孝賢純皇后侄兒。清朝政治人物,軍事人物。諡文襄。.

查看 大学士和明亮 (清朝)

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實錄》“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是明朝的第6代與第8代皇帝;最初使用正统(1436年-1449年)年号,復位後使用天顺(1457年-1464年)年号,在位22年。.

查看 大学士和明英宗

明武宗

明武宗朱厚照(),或稱正德帝,明朝第11代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年号「正德」。十六年(1521)崩,享年30歲,葬于康陵,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武宗追求解放,為人嬉乐胡鬧,荒淫无度,寵信宦官、建立豹房,強徵處女、娈童入宮,有時也搶奪有夫之婦,逸遊無度,還化名為朱壽,自封為「鎮國公、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領兵打仗,又信仰密宗、回教等,自稱忽必烈(蒙古名,元世祖之名);沙吉熬爛(波斯語,回教蘇菲派的蘇菲師)、大寶法王(藏密名,白教首領),施政荒誕不經,任內暴虐無道,宮中內璫亂政,宗室叛亂四起。另一方面,他為人刚毅果断,寸斬刘瑾,平定安化王之乱、寧王之亂,在应州大捷中打败達延汗,是個世間少見、多采多姿的皇帝。.

查看 大学士和明武宗

明武宗南巡之爭

明武宗南巡之爭,又稱正德南巡之爭,為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農曆三月的一起政治事件。明武宗在江彬的唆使之下下詔南巡,遭到明朝百官的集體反對,最終以一百余位官員受刑或貶遷,明武宗收回成命而告終。 同年六月,寧王朱宸濠叛亂,史稱“宸濠之乱”。雖然佥都御史王守仁在七月底即平定叛亂,武宗仍然隱瞞戰功,而自封“镇国公”以平亂為由,于同年八月開始南巡。.

查看 大学士和明武宗南巡之爭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查看 大学士和明朝

明朝吏部尚書

明朝吏部尚書,常雅称天官、冢宰、塚宰、太宰,為明朝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級長官,負責掌管官員的任免、封賞、考核等《明史》(卷72):“尚書,掌天下官吏選授、封勳、考課之政令,以甄別人才,贊天子治。蓋古塚宰之職,視五部為特重。侍郎為之貳。”,正二品。 14世紀中國的明朝吏部尚書,相當於當今西方各國的人事部長、人力資源部長,或中華民國五權憲法下的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長與考試院銓敘部部長。 明朝吏部尚書中,既有蹇義、王直等一代名臣,亦有詹徽等謀權諂媚的官僚。永樂遷都后,明朝設置南京六部,“南京吏部尚書”以及其他五尚書等職位,多為虛銜,多為參贊機務或養清望閒職之所,重要性已無關政體本身。.

查看 大学士和明朝吏部尚書

明朝官職表

明朝官职表,旨在列舉明朝洪武年以後的官職及秩品,本表依個部門排序。 超品秩的明朝公爵、侯爵、伯爵等功臣及外戚的职位,请参见明朝公爵列表、明朝侯爵列表、明朝伯爵列表、明朝郡公、郡侯、郡伯、縣子、縣男列表等。.

查看 大学士和明朝官職表

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確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明太祖廢除宰相。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然而,雖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黄宗羲對明朝內閣作出如此評價:“或謂後之入閣辦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曰:不然。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內授之而後擬之,可謂有其實乎!”.

查看 大学士和明朝内阁

明朝首辅列表

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无宰相之职,后实有宰相之權。.

查看 大学士和明朝首辅列表

明朝阁院大学士年表

明朝阁院大学士年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大学士等年表。其中包括明朝文渊阁大学士(正五品)、东阁大学士(正五品)、华盖殿大学士(正五品)、谨身殿大学士(正五品)、文华殿大学士(正五品)、武英殿大学士(正五品)、翰林院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从五品)、侍讲学士(从五品)、国子监祭酒(从四品)。.

查看 大学士和明朝阁院大学士年表

明朝政治

明朝政治,是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查看 大学士和明朝政治

明末三案

明末三案,是中国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三起事件引發了滿朝士大夫互相侵軋,故有“三大案”之称。事實上早在三大案之前,明神宗萬曆年間還有二書二楚四案,即兩次妖書案,兩次楚藩案,這些案件表面上的問題都是所謂的「國本之爭」,但實際上是激烈的東林黨爭,直到南明滅亡為止。.

查看 大学士和明末三案

昆山市

昆山市(簡化字後「--」被簡化為「--」,轉成繁體後仍以「--」為宜)在中国江苏省东南部,邻接上海市,是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苏州地区除苏州市区外的第二大城市,江苏省试点省直管县级市之一。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昆山经济高度发达,综合竞争力与江苏江阴市并列第一。.

查看 大学士和昆山市

海寿 (明朝)

海寿,明朝初年宦官,朝鲜人。永乐年间任御马监少监。 海寿曾七次出使李氏朝鲜。永乐六年(1408年),随司礼监太监黄俨,护送到南京贺正的朝鲜世子李禔回国,国王李芳远以静妃的名义,送给黄俨、海寿鞍马,命世子陪同黄俨、海寿游览金刚山。黄俨、海寿等收得贡马三千匹,赏赐朝鲜银两、丝,选中了朝鲜处女五名,其中一人后来的权妃。 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御马监海寿随黄俨往朝鲜,要求再选处女。十一月,海寿在义州后,羞辱牧使朴矩、判官吴傅。明朝听说朝鲜要援助蒙古,让海寿考察朝鲜的顺逆。永乐八年(1410年)正月,海寿随明成祖出征蒙古。七月,派海寿驰送捷书谕太子,下诏班师。十月,海寿随田嘉禾出使朝鲜,嘉赏李芳远贡马万匹襄助征蒙古,赐予苎丝等礼物和银两。 永乐九年(1411年),海寿与礼部郎中黄裳劳赏来京师朝贡的满剌加国王。永乐十五年(1417年),黄俨与海寿出使朝鲜采选处女,同时索取大量贿赂。永乐十九年(1421年)七月,明成祖派海寿出使朝鲜再买马一万匹。《李朝实录》评论“寿性贪,凡有所赠,略不辞谢,征求无已。”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八月,海寿与礼部郎中陈敬出使朝鲜,册封朝鲜世宗的嫡长子李珦为王世子。明朝再索求马万匹。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第五次北征,在榆木川去世,遗诏传位皇太子朱高炽。皇帝死于千里之外,于是封锁了这消息,由大学士杨荣和御马监少监海寿“奉遗命,驰讣皇太子”。明宣宗宣德年间,海寿镇守宁夏。宣德四年(1429年),宣府守神铳内官王冠率军送海寿到龙门,之后王冠醉酒被潜入宣府的蒙古间谍杀害。海寿之后不再见史载,或同时遇害。.

查看 大学士和海寿 (明朝)

海光寺

海光寺,是中国天津市现已不存在的一座佛教寺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天津镇总兵蓝理在距天津老城南门三里的官道东侧(今和平区南京路与南门外大街交汇处东北侧,南门外大街以东,多伦道以南,万全道以西,南京路以北的合围区域)修建而成的。这里亦是咸丰八年(1858年5月20日)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天津条约》的签字地点。此后,海光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划归天津日租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9日),八国联军攻打天津,日军占领海光寺,海光寺庙宇全被毁坏,从此消失。 目前,海光寺这个名字已成为天津地名泛指和平区南京路与南门外大街交口的区域。海光寺路口也成为天津市东西和南北方向的交通要冲,常年交通拥堵。天津地铁一号线的海光寺站即位于此路口附近。.

查看 大学士和海光寺

浙江巡抚

浙江巡抚,是明清时期中国浙江省的巡抚。明朝稱為巡撫浙江等處地方兼提督軍務。.

查看 大学士和浙江巡抚

方岳貢

方岳貢(),字四長,湖廣谷城人。明朝末年官員。.

查看 大学士和方岳貢

方端士

方端士,字百里,南直隶六合县人,明朝末年至南明大臣。 1645年闰六月二十三,时任监军兵部职方司郎中的方端士,和工部虞衡司员外骆方玺,刑部云南司主事史继鳅等,督兵至义桥抗击清军。十月十二,镇东监军方端士上岸疾驰,挽弓射北,发无不中。鲁王朱以海以方端士果敢有为,加佥都御史,抚治浙西,加兵部职方司主事,监其军。1646年,魯王至舟山,方端士和張煌言、熊汝霖、孫嘉績、錢肅樂等随从。1649年,鲁王逃到海上,都御史方端士和黄宗羲前去投奔。1660年,已经担任大学士的方端士降清。.

查看 大学士和方端士

施琅

施琅(Sego、Secoe;),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武術家,明鄭降清將領,封一等靖海公,諡襄庄,贈太子太傅。其長子施世綸,曾任漕運總督,次子施世驃統領清兵到臺灣平定朱一貴民變。.

查看 大学士和施琅

文华殿大学士

文华殿大学士为明清两代所设官职。.

查看 大学士和文华殿大学士

文彥博

文彥博(),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城關文家莊(今山西省介休市城區文家莊)人,北宋著名宰相。文彦博歷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將入相,有五十年之久。任職期間,秉公執法,世人尊稱為賢相。曾成功地抵禦了西夏的入侵。宰相期間,大膽提出裁軍八萬之主張,為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晚年皈依佛法。.

查看 大学士和文彥博

文德和

文德和(),布拉克啟特氏,正紅旗,監生;嘉慶12年(1807年)蒙古繙譯舉人;嘉慶16年(1811年)蒙古繙譯進士。.

查看 大学士和文德和

文祥

文祥(z;),瓜爾佳氏,字博川,號子山,盛京正紅旗人,清代晚期的政治人物,自強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查看 大学士和文祥

文淵閣直閣事

文淵閣直閣事,為中國清朝官職之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起設置於文淵閣,由內閣學士、少詹事、翰林院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兼充。為帶職充任制職位,品等依照原本官職。文淵閣直閣事之主要業務為看守、清查、搜補宮廷內府藏書、典籍。其上級官員為文淵閣領閣事,下屬職官有校理、檢閱、內務府司員、筆帖式等職位。 1912年清宣統帝退位後,該官職廢除。.

查看 大学士和文淵閣直閣事

文淵閣領閣事

文淵閣領閣事,為中國清朝官職之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起設置於文淵閣,由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兼充。為帶職充任制職位,品等依照原本官職。文淵閣領閣事之主要業務為掌管、綜理宮廷內府藏書、典籍。其下屬官還有文淵閣直閣事、校理、檢閱、內務府司員、筆帖式等職位。 1912年清宣統帝退位後,該官職廢除。.

查看 大学士和文淵閣領閣事

文渊阁

文渊阁(a),位于紫禁城外朝东路、文华殿以北,是清朝皇宫藏书楼。.

查看 大学士和文渊阁

文曲星

中國神話傳說將文曲星視為主管文運與考試的星宿。富於文筆,任職朝廷為大官的,多被指為文曲星下凡。.

查看 大学士和文曲星

日講禮記解義

《日講禮記解義》,為清朝官修的解釋《禮記》經義的典籍,為聖祖康熙帝在經筵所講解經文的內容,都經過康熙帝御定。原本未編輯成書,乾隆十二年初(1747年)乾隆帝敕命和碩和親王弘晝、大學士鄂爾泰等人取出書房所藏舊稿,編撰校刊頒行。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一月成書進御。 康熙帝在經筵時認為,《禮記》為治理國家的重要經書,雖南宋朱熹主張《禮記》是《儀禮》的傳,然而特別在〈冠義〉等六篇及〈喪服〉諸篇與《儀禮》互有創造性的闡發;至於其他篇章則多修身正俗的道理、「別嫌明微」之防,不盡然比附《儀禮》;《儀禮》為古文經而《禮記》多紀錄其變化,《儀禮》是大綱而《禮記》多載細節,《儀禮》為原則而《禮記》多釋明意義;因此聖賢精微的言論與切要的義理穿插在《禮記》中,對自己可以正心修身,推行則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日講禮記解義》推論解譯經文,將經文要旨到細微枝節都發揮流暢通達,並將南宋衛湜所蒐集的一百四十四家學說鎔鑄剪裁、匯輯成為《禮記》傳解的精華。乾隆帝主張崇敬經法,編輯《日講禮記解義》與《欽定禮記義疏》相輔相成。.

查看 大学士和日講禮記解義

意大利使馆旧址

意大利使馆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台基厂大街1号,是意大利驻华使馆旧址。.

查看 大学士和意大利使馆旧址

愛新覺羅·慧生

愛新覺羅·慧生(),末代皇弟愛新覺羅·溥傑與其日本籍妻子嵯峨浩的長女,生於當時滿洲國的新京。因為父母希望她成為一個智慧高深的人,故命名為慧生。.

查看 大学士和愛新覺羅·慧生

敬信

宗室敬信()、敬信,諡文恪,愛新覺羅氏,清朝皇室,政治人物。.

查看 大学士和敬信

教習庶吉士

教習庶吉士,又稱領教習事,為中國清代官職之一。 按清朝科舉制度,每科殿試之後,除了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另外設立教習庶常館,二甲、三甲進士中取優秀者點選成為庶吉士「入館學習」(「館選」),進入翰林院庶常館分別學習滿文、漢文。三年後考試,稱為「散館」。 每屆館選之後,吏部按例疏請簡用大臣二人,為教習庶吉士領教習事,至散館時解任。清初由內閣學士充任,有時有侍讀等官員出任。後規定翰林院掌院學士兼任。康熙六年(1667年)以工部尚書陳元龍充任,從此尚書、侍郎、內閣學士都可充任成為定--,稱為大教習,為帶職充任制職位,品等依照原本官職。原則上教習庶吉士須同為翰林出身,但有例外以非翰林出身之幹練大員充任,如阿桂、英廉、和珅。 小教習由掌院學士選派,始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雍正年間停止,乾隆後又恢復。教習期間,大小教習之下還有侍讀、侍講負責訓導課業,另派編修、檢討二人負責膳食。.

查看 大学士和教習庶吉士

慧賢皇貴妃

慧贤皇贵妃(),高氏,满洲镶黄旗人,初隶包衣,河道总督、大学士高斌女。乾隆帝的妃嫔。.

查看 大学士和慧賢皇貴妃

慶親王內閣

慶親王內閣成立於清朝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結束於同年的九月十一(11月1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內閣,由慶親王奕劻組閣。 當年清政府宣布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制,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然而由於內閣成員共13人,9人為滿蒙貴族,其中7人為皇族,因此被批評者譏諷為「皇族內閣」。 慶親王內閣成立之日暨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清廷還頒佈了《內閣官制》和《內閣辦事暫行章程》。由於慶親王內閣為中國歷史上之始創,所以清政府宣稱為慎重起見,未實行新《內閣官制》,僅是根據《內閣辦事暫行章程》成立。而軍事上的所有問題也不由內閣總理大臣負責,而是由軍諮府大臣載濤負責。.

查看 大学士和慶親王內閣

慶桂

慶桂(),字樹齋,章佳氏,滿洲鑲黃旗人,大學士尹繼善子。清朝官员。 乾隆二年(1737年)生。以廕生授戶部員外郎,充軍機章京,超擢內閣學士。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充庫倫辦事大臣,遷理藩院侍郎。三十六年,授軍機大臣。歷任伊犁參贊大臣、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四十二年,授吏部侍郎。調烏里雅蘇臺將軍,授正黃旗漢軍都統,因病回京。四十七年,授盛京將軍,歷任吉林將軍、福州將軍。四十九年,入覲,授工部尚書,仍直軍機,調兵部尚書。五十年,署黑龍江將軍。時陝甘總督福康安赴阿克蘇,上命慶桂帶欽差關防,暫署陝甘總督。尋授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五十一年,召授兵部尚書。五十七年,廓爾喀平定,慶桂為功臣之一,圖形紫光閣。 嘉慶四年(1799年),授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復直軍機。授內大臣,監修《高宗實錄》,加太子太保。拜文淵閣大學士,總理刑部。十七年,晉太保。因年老,罷直軍機處,仍授內大臣。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卒,諡文恪。.

查看 大学士和慶桂

慈孝獻皇后

慈孝獻皇后()蔣姓,名不詳,中國明朝時期皇族女性,出身大兴县(今北京大兴区),父中兵马指挥使追封玉田伯蔣--。為興獻王朱祐杬王妃,明世宗朱厚熜生母。.

查看 大学士和慈孝獻皇后

慈善

慈善是一種善良意願的社會活動,可能包含布施、救濟貧苦、動物保護甚至環境保護等。 慈善關係「施予者」和「受施者」。在社會上,不問物質回報地,給予有需要的社群幫助、贊助等。是促進人類福利進步的利他關懷,通常透過捐贈金錢、資產或工作活動,由教育或醫療機構捐贈予有需求的人,或公益協助其他社會需求。 中國的慈善最主要的莫過於布施,尤其是饑荒或戰亂時的布施食物,《礼记·檀弓》記載有“嗟来之食”的典故,黔敖所主持的就是一種慈善事業。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李光地在饑荒時,设置粥厂煮粥散给饑民吃。江苏巡抚张伯行倡导“担粥法”。陆世仪在《劝施米汤约》文中提出施米汤法,就是家里做饭时,多放点水,把米汤舀出来,再放點雜糧,施舍给没有饭吃的人。光绪中九年(1883)水灾,顺天府尹周家楣奏准在各乡镇及京城六门外设立粥厂。.

查看 大学士和慈善

打工魔法師

《打工魔法師》(日語:バイトでウィザード)是小說家椎野美由貴跟插畫家原田たけひと於The Sneaker連載的輕小說系列。台灣中文版由台灣角川發行,目前推出至第八集(持續發行中)。《打工魔法師》曾獲得第六屆角川學園小說大賞,參賽時的名稱為《光之魔法師》。2006年開始在雜誌BeansA連載漫畫。.

查看 大学士和打工魔法師

拉萨关帝庙

拉萨关帝庙,又称磨盘山关帝庙,藏语称关帝格萨拉康,是一座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磨盘山的关帝庙,也是西藏五座关帝庙之一。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拉萨关帝庙是目前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2007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新华网,2013年03月08日。.

查看 大学士和拉萨关帝庙

更定祀典

更定祀典是指明朝第12代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继位后,因为了确定其生父朱祐杬的尊号,即大礼议之争,进而发展成为对于流传下来的祭祀礼制的变革的事件。 嘉靖九年二月(公元1530年)朱厚熜以:“天地合祀不合古制”为由召集群臣议郊祀典礼。最终以改变自明朝建立以来的在天坛进行的天地合祀,重定四郊分别进行祭祀天地日月。此后明清两朝均沿用四郊分祀制度。.

查看 大学士和更定祀典

曹学佺

曹学佺(),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明末政治人物,东林党成员,著名的官员、学者、藏书家和殉国者。.

查看 大学士和曹学佺

曹元

曹元(),字以貞,直隸含山縣人,太寧前衛官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早年出身國子生,后中举順天府鄉試第九十六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參加乙未科會試,得貢士第十四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四十一名,授工部主事。正德二年,累遷右副都御史兼甘肅巡撫,改陝西巡撫,又過了一年,召為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隨後代替劉宇為兵部尚書,兼督團營,加太子少保。其將校遷除,均聽從劉瑾命令。正德五年,拜為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劉瑾被誅后,其上疏請罪,詞極哀,詔許致仕,言官交劾,罷黜為民。曹元無子,病中自作墓誌銘,嘆道:“我死,誰銘我者!” 曾祖父曹贇,曾任贈都督僉事。祖父曹忠。父亲曹深,曾任前教授。.

查看 大学士和曹元

曹鼐

曹鼐(),字万锺,谥文忠,明朝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真定府寧晉縣(今河北省寧晉縣)人。正統十年(1445年)官吏部左侍郎兼學士。正統十四年(1449年)隨英宗親征,死于土木堡之變。.

查看 大学士和曹鼐

曹曰瑛

曹曰瑛(),字渭符,號恆齋,祖籍安徽省贵池县,随父亲占籍顺天府大兴县,清朝书法家、官员。邢东风,北京广通寺小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查看 大学士和曹曰瑛

曾布

曾布(),字子宣,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大臣,进士出身,為曾鞏之弟。 熙宁二年(1069年)被韩维、王安石推荐,渐受重用。其間与吕惠卿协助王安石制定新法,計有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农田法,大臣及朝士多反对新法,唯独吕惠卿与曾布始终坚定不移。升为修起居注,任翰林学士兼三司使。呂惠卿因父喪丁憂,王安石推薦曾布接替。 熙寧七年(1076年),朝臣大力反对市易法,宋神宗令曾布追究,曾布發現吕嘉问多收利息,利用官府权力而行兼并之事。最後曾布因反对市易法,被王安石撤职,贬为地方官,知饶州、潭州(今长沙)、广州、桂州等地縣令。元丰末年,恢复为翰林学士,遷戶部尚書。 司馬光為政,諭令增捐役法,曾布不同意曰:「免役一事,法令纖悉皆出己手,若令遽自改易,義不可為。」结果又被外调。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亲政,任知枢密院事,力赞章惇“绍述”,新法又得到推行。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病故,章惇以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曾布斥道:“章惇,听太后处分!”宋徽宗即位,向太后聽政,擔任宰相主持國政,韩忠彦担任左相,时人戏称“龟鹤宰相”,继续推行新法。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向太后駕崩,宋徽宗親政。崇宁元年(1102年),被蔡京所排挤,御史交相弹劾:“呼吸立成祸福,喜怒邃变炎凉”。多次贬为地方官,发往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居住,貶为司农卿,分司南京,再貶為贺州别驾、廉州司户,大观元年(1107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文肃”。 曾布一生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在司马光執政时,仍坚定地维护新法,《宋史》将曾布列入奸臣传,但梁启超稱他是“千古骨鲠之士”,“其才其学,皆足以辅之”。其妻魏玩為宋朝女詞人之一。.

查看 大学士和曾布

曾公亮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晉江縣(今福建晉江市)人,北宋政治家。 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历官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空兼侍中等,封鲁国公。死后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

查看 大学士和曾公亮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婁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中國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查看 大学士和曾国藩

曾国藩墓

曾国藩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镇桐溪村伏龙山,为晚清湘军首领、两江总督——曾国藩之墓。 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3月12日去世,同年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12月13日移葬于善化县湘西坪塘伏龙山(今墓园),与其夫人欧阳氏合葬。墓葬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墓冢为三合土拌碎石加糯米混合封堆,上铺砌花岗石,呈半圆形,底径5米,高2米。茔地砌花岗石罗围,并立碑三通,汉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附碑均为龙纹浮雕。墓前有拜台、祭坪。东西各立石阙一个,高约4米,分别刻“曾太傅墓东阙”、“曾太傅墓西阙”。石梯通道延桐溪寺围墙而下,与墓庐相连,通道旁有石马、石狮及翁仲各一对。墓庐内立石龟青石碑一通,距墓庐300米处有御碑亭。墓最初由曾氏子女主持修建。墓园距坪塘镇中心区约4公里,距离长沙城区潇湘路、绕城高速、岳麓大道三干线主匝道约为二公里。 20世纪50-60年代,墓地遭到严重损坏,1980年代遭到盗掘,御碑亭、墓庐被毁坏,麻石构件被当地农民移作他用。1992年望城县文物管理所在当地成立了曾国藩墓保护小组,1993年曾国藩墓先后被列入望城县文物保护单位和长沙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入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墓园自1998年开始开始规划修复, 第一期修复工程从2000年初开始于2002年完工。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Category:湖南历史文化遗迹 Category:长沙文物保护单位 Category:长沙墓葬 Category:清朝墓葬 Category:岳麓区.

查看 大学士和曾国藩墓

曾怀

曾怀(),字钦道,宋朝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晋江市)人。 宣和初年曾怀为金坛簿,官至真州(治今江蘇省儀征市)知州。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賜同進士出身,不久任参知政事。次年(1173年)十月曾怀為右丞相。淳熙元年(1174年)六月,台臣詹亢宗等議論曾怀,曾怀上書求退,但是請求辨明诬谤。於是罢相。同年七月,宋孝宗查出詹亢宗所论无據,於是复曾怀相位。十一月,曾怀因病请辭,罢除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宮。之後以光祿大夫致仕,死後贈少保。.

查看 大学士和曾怀

总理

总理(英語對應詞:Premier / Prime Minister /Chief Chancellor等)是指一个國家或地區的行政首長,负责統領政府的行政工作,可通用于君主制或共和制國體。现代多数实行议会制、雙首長制、君主制以及其他虚位元首制度的国家都有总理或类似的政府首脑职位,但在一些總統制國家(例如美国),國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腦,賦有總理的職責,因此無須另設政府首脑官職。在漢語中會分為「首相」與「總理」,但其他语言中較少严格区分的对应,汉语中的首相一詞,意即位居第一的大臣,因此一般只用在君主制國家的政府首腦之稱,例如英国首相,但根据习惯用法有很多例外。各国政府首脑在中文裡的称呼更多是根据传统译法而定,有时更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君主立憲制下的泰国首相在漢語裡经常被称为「泰國總理」;同样君主立憲制下的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在日语中可以直接從全稱擷取為「总理」,或根據其義-總大臣-稱為「首相」,而在漢語圈較常使用後者(君主立憲制下的政府首腦)。总理与首相两者均可用閣揆一詞泛指,此用法來自中國古代將宰相別稱為「首揆」,明代也將內閣首輔稱為首揆,《明史·宰辅年表一》:“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 需要注意的是,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英联邦国家,在英语中这些西敏制国家的政府首长,头衔和英国一样,稱為“第一大臣”(Prime Minister),並且共戴同一個君主,但事實上會由英王委派總督代表君王行使國家元首職務,因此實際政府首腦稱「總理」而非「首相」,是相對總督而來,而不是相對君主。 另外實施議會內閣制的區域政府首腦也可以译为“總理”(例如魁北克總理、昆士蘭總理等),但一般“州總理”、“州长”、“省长”或“首席部长”的用法更普遍,实际译法依照习惯而定。.

查看 大学士和总理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建築遺存位于东城区东堂子胡同49号,原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所在地,现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查看 大学士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

总督

总督是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區域中實際或名義上的最高行政長官的一種官職。在清代,總督多被尊稱為督憲、制軍或制臺。總督一職最初僅是朝廷派往地方進行軍事巡查的虛職,到清代變成常駐地方的封疆大吏。越南阮朝也模仿清朝的職官制度,設有總督一職。 在西方羅馬帝國時代,也設有與清朝總督職能相類似的職務——「rector provinciae」,漢語一般也翻譯為「總督」,後來西方列強對外殖民的時候,在殖民地上設置的最高行政長官在漢語中往往也譯為「總督」。.

查看 大学士和总督

晏斯盛

晏斯盛(),字虞際,號一齋,室名楚蒙山房。江西省臨江府新喻縣(今新余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經學家,專長易經。.

查看 大学士和晏斯盛

景厚

宗室景厚(),又稱景厚,愛新覺羅氏,字燮甫、敦甫,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光緒十二年,宗室會試第一名,登進士,改庶吉士。光緒十五年,任翰林院檢討。后任右中允、翰林院侍讀。光緒二十年,任會試同考官。光緒二十七年,任詹事府少詹事。光緒二十九年,任內閣學士,后兼任禮部侍郎銜。光緒二十九年,任盛京禮部侍郎。光緒三十一年,任兵部左侍郎,次年改禮部右侍郎。光緒三十四年,升任禮部左侍郎。宣統三年,署鑲紅旗蒙古副都統。.

查看 大学士和景厚

景其濬

景其濬,字劍泉,贵州興義人,晚清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咸豐二年(1852年)清文宗登極壬子恩科進士,二甲二十三名,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內閣學士。.

查看 大学士和景其濬

8月11日

8月11日是阳历年的第223天(闰年是22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42天。.

查看 大学士和8月11日

亦称为 內閣大學士,內閣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首辅。

孚琦孝全成皇后孝端文皇后孝靖皇太后孝賢純皇后孝肅皇后孝敬憲皇后孫士毅孫家鼐孫玉庭孫瑞珍孫銘恩孫毓溎孔弘緒孔公恂孔聞韶孙如游孙承宗宁波籍历代大臣列表宣缯宰相官文宗室崇壽宗室崇寬宗室霍穆歡宗室果齊斯歡宗室桂昂宗室清安安化王之乱安溪县宋纁宋訥宋權寧完我寶熙寶鋆寶昌富察氏富德 (繙譯進士)富德 (瓜爾佳氏)富俊尹嘉銓屠仁守岳钟琪岳正崑岡崇勳崇礼崇禎帝崇綸崇綺巴泰 (大学士)不忽木帝鑑圖說严嵩中华门 (北京)中华法系中堂中书令中使中國國宴菜中國的稱號中國歷代文人並稱席哈納中国古代职官中国政府中極殿大學士席春东北义园东阁大学士丘濬世续三清茶一条鞭法幼蘭义和团运动庚子被禍五大臣于孔兼于谦于成龍 (旗人)京师保卫战康乾盛世康紹鏞康熙字典二校门廣鳳延昌延昌 (光緒進士)任蘭枝任昂廓爾喀之役伍齡安张士逊张之洞张廷玉张国纪 (明朝外戚)张璁张百熙张芝联张鼎思张至发张若震张若潭张文庆伯麟弘治中兴弘晳張居正張之萬張廷瑑張允修張勳復辟職官張玉書張端張端 (崇禎進士)張简修張籌張瑞圖張芾張錫庚 (清朝)張肯堂張若靄張若需張若澄張英 (清朝)張治彭家屏彭蕴章彭澤 (弘治進士)佳貴妃归有光体仁阁大学士何吾騶何心隱何桂清佛倫佛格余有丁余有丁墓徐學詩徐乾學徐以烜徐嘉炎徐琪徐秉義徐用仪徐桐徐永宣徐湛恩徐溥徐有貞御定道德經註德齡 (道光進士)圖海北京条约刚林刚毅刘宇 (明朝)刘忠嘉靖嵩申嵩森嵇承謙單懋謙喀爾吉善周學健周之夔周延儒周德潤周嘉謨周祖培周系英周煌周起渭和珅和碩恪純長公主和色本傅冠傅恒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列表啟秀商輅內閣內閣大堂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內門區八卦教六尺巷六必居六扇门 (电视剧)元清非中國論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谕前蜀剃髮易服勒克德浑噶尔丹策零石珤石文桂环秀山庄瞿同祖瞿式耜玉峰山玉麟玉鼎柱王家屏王安國 (清朝漢軍人)王就學王世忠王之翰 (道光進士)王彥 (宦官)王祖培王約王約 (元朝)王直王随王際華王越 (明朝)王鼎 (清朝)王辅臣王锡爵王英 (永樂進士)王掞王时敏王慎中灯草胡同班布爾善班第琦善祁寯藻祝慶蕃祥麟 (繙譯進士)票擬福康安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福德 (清朝)福隆安福錕福楙福永嫮生程矞采程恩澤程本立程景伊章得象立憲運動第三次宦官時代第一次大沽口之戰第一次妖書案第一次鸦片战争管幹貞管遹儀索額圖索柱 (康熙乙未進士)紫金宾馆紹祺紹武帝紅丸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红楼梦纳兰性德绝色双娇羅復仁羅倫 (明朝)羅汝敬翟鑾翁同龢翁心存翁方綱烏拉布瑚素通阿瑞常瑞麟瑞洵瑞澂瓜尔佳氏 (允礽)甲申十同年圖申佳胤焦芳熊开元熊汝霖熙麟 (道光進士)熙敬煬帝陵盧琦 (康熙進士)盧象昇盧蔭溥白潢花沙納銘安銓林隆庆 (明朝)隆武帝隋炀帝韩雍韓一良韓延徽韓文 (成化進士)莊廷鑨莊通敏莫晉遏必隆聶豹遜柱荣禄華金壽萬安 (正統進士)萬曆怠政領侍衛內大臣額勒和布顧仕隆顧祖鎮顯應祖師衛台揆袁宏道袁宗皋袁炜袁枚西关西四北头条襄阳市馬士英馬齊馬自強馮溥覺羅奉寬观绿路訥仁訥親許彭壽許應騤許景澄马四娃马经纶马植 (唐朝)詹事府詔令文書高仁厚高爾儼高鳳高樓寨之戰高斌高拱謝三賓謝遷謝明山魏廣微魏藻德许国 (明朝)许国石坊许有壬鮑恂鮑桂星谢丕谭宗浚鲍承先費宏費淳賡音賴都賽尚阿賈楨賀逢聖 (萬曆丙辰進士)费宏墓贾三近超時空男臣趙國麟趙申喬趙貞吉趙舒翹趙汝愚鹿善繼鹿傳霖車城鄉 (台灣)軍機處黃宗漢黃佐黃德濂黃鉞 (乾隆進士)黃淳熙黃景昉黄石市黄立极黄道周黄阁重纶坊黄淮載齡載昌车克龍湛霖龐籍辛丑条约辛亥革命霍韬錢薇錢樾茹棻范姓范諷范钟 (宋朝)范承謨郝浴胡守仁 (明朝)胡中藻胡廣胡廣 (明朝)胡統虞胡沂胡惟庸案胡應嘉郭之奇郑燮興廉 (咸豐舉人)舒赫德阮姓阮元阿桂蘇四十三蘇禹珪阅江楼 (南京)赵雄资中县閣部閣臣薄彥徽藍鼎元董天鑑董其昌董誥葫芦岛市葉名琛钱陈群蒋廷锡那彥成邵喜邵灿還珠格格蓝道行蔡升元蔡奕琛蔡溫蔣姓蔣冕蔣元樞蔣光彥蔣檙蔣攸銛鄧文原鄭際唐鄭成功鄂尔泰醇亲王府醇賢親王嫡妃金姓蕭永藻蕭敬長萃长安右门良弼 (同治進士)雍正帝雷躍龍雒于仁雙龍傳耆英耀年虎门之战陳名夏陳孚恩陳希曾 (清朝)陳于陛陳以勤陳彝 (同治進士)陳元龍陳繼儒陳用光陳遇 (明朝)陳蕉琴陶樑陸宗楷陸寶忠陸葇陸樹聲陈宏谋陈之遴陈阁老宅陆培 (崇祯进士)陆军第一镇柏葰查鐸林天木林则徐林爽文林爽文事件恩貴恩承恭泰李可灼李友棠李士翱李天馥李孟李家駒李三才李康妃李廷机李建泰李侍堯李徵庸李品芳李光地李固言李端棻李煌 (清朝)李銘誠李贤 (大学士)李鴻章李邦寧李森先李標 (明朝)李潢李朝 (越南)李成梁李春芳李昭煒李日程李時杨鼎和杨溥 (明朝)東南互保松筠杜臻桃園市私立光啟高級中學桂清梁同書梁國治梁儲楊名楊士奇楊士倧楊壽枏楚宗劫槓案楊廷和楊廷璋 (清朝)楊佩璋楊嗣昌楊光先楊榮楊文魁機靈小不懂欽定授時通考殷士儋毓賢毛紀毛澄毛昶熙永乐 (明朝)永瑆永璇永璋江湖奇俠傳汪永錫汪惟和汉服河南巡撫沈一贯沈兆霖沈光祚沈秉成沈涵 (康熙進士)洪亮吉洪昇洪承疇清华大学校史清华学堂清史稿清缅战争清銳清馥清軍入越戰爭清朝清朝大学士列表清朝官職表清朝左都御史列表清朝内阁清朝內閣總理大臣清朝政府清明上河圖湯斌溥仪溥傑準良滿朝薦漢服運動潘宗洛潘世恩澎湖縣歷史朱國楨朱珪 (清朝)朱理朱華奎朱高煦朱鳳標朱轼墓朱蘭 (清朝)朱文圭按班惲彥彬成基命戴均元戴衢亨明世宗明亮 (清朝)明英宗明武宗明武宗南巡之爭明朝明朝吏部尚書明朝官職表明朝内阁明朝首辅列表明朝阁院大学士年表明朝政治明末三案昆山市海寿 (明朝)海光寺浙江巡抚方岳貢方端士施琅文华殿大学士文彥博文德和文祥文淵閣直閣事文淵閣領閣事文渊阁文曲星日講禮記解義意大利使馆旧址愛新覺羅·慧生敬信教習庶吉士慧賢皇貴妃慶親王內閣慶桂慈孝獻皇后慈善打工魔法師拉萨关帝庙更定祀典曹学佺曹元曹鼐曹曰瑛曾布曾公亮曾国藩曾国藩墓曾怀总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总督晏斯盛景厚景其濬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