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大乘百法明門論

指数 大乘百法明門論

《大乘百法明門論》(梵語:),天親菩薩造,唐玄奘三藏於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節譯出百法的名目,即《大乘百法明門論·本事分中略錄名數》。大者揀小為義。乘者運載得名(名義互言)百數也。法謂世出世之法。故心法八。心所五十有一。色乃十一。不相應二十有四。無為法六。故為大乘百法也。 本論確立了瑜伽行唯識學派的五位百法。.

目录

  1. 10 关系: 世亲五位七十五法五位百法心所煩惱 (佛教)百法明門说一切有部釋令諲法相宗曇曠

世亲

世親菩薩(梵文:वसुबन्दु ),舊曰天親菩薩,音譯婆藪盤豆、筏蘇盤豆、伐蘇畔度、筏蘇畔徒、婆藪槃陀。 佛教4世紀瑜伽行唯識學派論師,生於北印度健馱邏國富婁沙富羅城,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家,為無著之弟,和無著同為古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創始人。.

查看 大乘百法明門論和世亲

五位七十五法

五位(五事,五法)是以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無為來統攝一切法 《雜阿含經·三一九經》:「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若復說言此非一切。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我今捨。別立餘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古型阿毘達磨以蘊、界、處來統攝一切法,這種新分類方法在說一切有部迦多衍尼子尊者《發智論》中廣泛採用,《品類論》中進行了細緻的歸納整理、明辨諸法的自相分別 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四章「六分阿毘達磨論」,第五節「阿毘達磨品類足論」,第一項「傳譯與作者」:「九十八隨眠說,傳為『發智論』主的創說;『品類論』已充分引用,可見『品類論』也是成於『發智論』以後的。我以為:『品類論』作者世友,就是『大毘婆沙論』所說的,四大論師之一的世友。……「辯五事品」:以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無為──五事,統攝一切法(阿毘達磨舊義,以蘊、界、處攝一切法)。這是繼承『發智論』的分別,而整理成章的;明諸法的自相分別。」。 說一切有部對一切法的具體細分歷經演變最後於《俱舍論》定為五位七十五法。七十五法中,將色法分為十一種、心法一種、心所法四十六種、不相應行法十四種、無為法三種,合計七十五種。.

查看 大乘百法明門論和五位七十五法

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出於《大乘百法明門論》和《顯揚聖教論》,是瑜伽行唯識學派对一切万有诸法进行的分类。其分为五类: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共计有百种法,所以称为“五位百法”。.

查看 大乘百法明門論和五位百法

心所

心所(caitasika,cetasika,藏文:sems byung),又稱心所法、心所有法、心數、心數法,佛教術語,意指心的所緣、所有,與心相應俱起的法。當心識在運作時,會與心識同時發生的各種名法皆可稱為心所。它的功用是作為心的助伴,支持心的運作。.

查看 大乘百法明門論和心所

煩惱 (佛教)

煩惱(क्लेश,,,kilesa,藏文:nyon mongs),佛教術語,除了一般所謂的俗事煩惱之外,佛教認為人心中所有會帶來痛苦的負面情緒,以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都被總稱為煩惱,其中包括煩躁、憂鬱、焦慮、不安、嫉妒、期待、憤怒、悲傷、麻木等。 「障」在佛法修行的意義就是遮蔽,意謂有情眾生被無明、煩惱、惡業等種種障礙所障蔽,缺少智慧,不能經由佛法的正確教導而得見正道,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之中不斷的生死流轉輪迴。而因為煩惱而導致人做出錯誤的行為,成為會眾生不得解脫的種種障礙,就稱作煩惱障(梵語:kleśāvarana),為二障或三障之一。 煩惱的種子眠藏在藏識之中,未現行顯發出來,故稱為煩惱隨眠。.

查看 大乘百法明門論和煩惱 (佛教)

百法明門

法明門,佛教術語,論曰:「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顯揚聖教論》論曰:「一切者有五法總攝菩薩藏。何等為五?頌曰:『心心所有色,不相應無為』」。.

查看 大乘百法明門論和百法明門

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梵語天城文:सर्वास्तिवाद,IAST:,Sabbatthivāda),简称为有部,音譯為萨婆多部,是部派佛教中上座部分出的一部。.

查看 大乘百法明門論和说一切有部

釋令諲

釋令諲(),俗姓楊,陝州閿鄉郡人(今中國河南省陝州區靈寶市),為唐朝洛陽南長水郡高僧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查看 大乘百法明門論和釋令諲

法相宗

法相宗,又名唯識宗、慈恩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或),為漢傳佛教宗派之一,由玄奘三藏自印度傳入中國,承传弥勒菩萨所創唯識無境的宗師依次為無著、世亲、陈那、护法、戒贤、玄奘、窥基、慧沼、智周。祖庭為陝西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日本法相宗的大本山為興福寺和藥師寺。 古印度有法性宗與法相宗,這裡的“相”為“行相”(), 法相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認為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以描述宇宙何以森羅万象的心識理論為主要課題;法性宗為傳承自龍樹、青目、清辨、智光的「明真如隨緣為染淨之本」之宗派;同時還有與法相宗進行“勝義有與畢竟空”諍論的中觀學派 圓測《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親光釋曰:千年已前,佛法一味,過千年後,空有乖諍。佛滅沒已,一千年後,南印度界健至國中,有二菩薩,一時出世,一者清辨、二者護法,為令有情悟入佛法,立空有宗,共成佛意。清辨菩薩,執空撥有,令除有執,護法菩薩,立有撥空,令除空執。……故今略述二種觀門:一者、清辨依諸《般若》,及龍猛宗,立一觀門,謂歷法遣相觀空門,立一切法,皆悉是空,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二者、護法依《深密》等,及彌勒宗,立一觀門,謂在識遮境辨空觀門,立一切法,通有及無,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因緣故有,圓成實性理有非無。.

查看 大乘百法明門論和法相宗

曇曠

曇曠,其生卒年不詳,活動的大約時期為公元705-790年之間,唐代法相宗僧人。出家後學成唯識論、俱舍論,並入長安西明寺研究金剛般若經、大乘起信論等。後至河西(今甘肅武威)弘揚法義。 他的著作有《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774 CE)、《大乘入道次第開決》、《金剛般若經旨贊》、《大乘起信論略述》、《大乘起信論廣釋》、《大乘二十二問》等等。從公元763年起,曇曠住在敦煌(沙州所屬區之一),而他的許多註疏與作品都是在沙州龍興寺撰述或被人抄寫。這些著作後來在敦煌遺書中保存下來,而得重現天日。.

查看 大乘百法明門論和曇曠

亦称为 百法明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