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59 关系: 劉安仁,劉駕,劉蛻,劉暀,原州 (北魏),十面埋伏 (2004年电影),十月廿一,吴越国州县列表,同昌公主,夏侯孜,大宝光塔,大中,天启 (南诏),天宁寺 (宁波),天安 (文德天皇),威州 (甘肃),孝明鄭皇后,孔廟列表,孔策,孔纬,定州文庙,宁波历史,安南都护府,封敖,将利县,崔安潛,崔彦昭,崔元式,崔珙,中國基督教史,中国年号列表,中国人口史,中国科举制度,临济义玄,于琮,于武陵,五祖寺,仁壽 (文德天皇),廣德公主 (唐朝),令狐绹,令狐滈,建极,仇才人,伊州 (唐朝),会昌 (唐朝),张议潮,张濬,張讀 (唐朝),佛光寺 (五台),徐商,... 扩展索引 (109 更多) »
劉安仁
刘安仁,或称刘安《唐故燕国明惠夫人彭城刘氏墓志》夫人讳华,字德秀,其先世居彭城。洎乎晋祚中兴,百官南渡,遂波流一派,而家于五羊,今为封州贺水人也......曾祖讳安,其始则荷巾蕙带,揖让三徵;其终则鹤侣鸿俦,优游万壑。大中、咸通之际,继有恩命而褒赠焉......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劉安仁
劉駕
劉駕,字司南,江東人。 早年屢試不中,客居长安。大中三年(849年),軍隊收復河、湟,獻上《乐府》十首,唐宣宗大悦。大中六年(852年)進士,官國子博士。與曹鄴為好友,時稱“曹劉”。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一卷。.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劉駕
劉蛻
劉蛻,字復愚,自號文泉子。荊南(今屬湖南)長沙人。 出身寒微,“為文奇詭岸傑,自成一家”,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中進士。劉蛻之前,荊南當地沒人中過進士,人稱「天荒」,當地考生(解元)稱「天荒解」。劉蛻打破「天荒解」,故稱為「破天荒」。魏國公崔鉉鎮守荊南,贈給劉蛻“破天荒 ”錢七十萬,劉蛻不受。曰:“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官至左拾遺。咸通四年(863年),劉蛻上書指責淮南節度使令狐绹之子干預政事,以“布衣行卿相之權”,被黜為華陰令。 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年)五月十七日,史家陳寅恪出生於長沙泰安里周達武私宅,即唐劉蛻故宅地。.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劉蛻
劉暀
刘暀(),唐朝末年浙东农民起义军将领。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末(860年),裘甫起义于浙东,称天下都知兵马使,他被推为副使。唐政府派王式前往镇压,他建议急取越州(今浙江绍兴),沿浙江东岸筑垒拒敌,同时,大集舟舰,攻取浙西,过大江攻取扬州,占领唐政府的财政命脉,然后还军固守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并派人南下去福建。裘甫未采纳其意见。反信进士王辂拥众据险、不利则逃往海岛之策。起义军频战不利,他乃杀王辂等人。后与裘甫困守剡县(今浙江嵊县),城破被俘遇害。 Category:唐朝民變將領 Category:唐朝被處決者 Category:刘姓.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劉暀
原州 (北魏)
原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置,治所在高平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辖境约当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至甘肃省平凉市一带。隋大业初改为平凉郡,唐武德初复为原州。贞观五年(631年)于原州置原州都督府。下辖平高县(今固原市)、百泉县(今宁夏彭阳县)、平凉县(今甘肃省平凉市)、萧关县(今宁夏海原县)。 广德元年(763年)属吐蕃,在泾州灵台县设行原州,贞元四年(788年)收复百泉县、平凉县,归属行原州。贞元十九年(803年),收复平高县、萧关县,恢复原州,治所在平凉县。元和三年(808年),平高县、萧关县再陷吐蕃,在泾州临泾县设行原州,平凉县改属渭州。大中三年(849年),收复平高县、萧关县,恢复原州,下辖平高县、萧关县、百泉县。大中五年(851年),萧关县置武州。广明元年(880年),平高县、百泉县三陷吐蕃,唐朝再在泾州临泾县(今甘肃省镇原县)设行原州,不领县。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泾州临泾县改属原州,行原州成为正州。北宋时辖境约当今甘肃省镇原县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部。元初改为镇原州。.
十面埋伏 (2004年电影)
《十面埋伏》(House of Flying Daggers)是一部2004年张艺谋导演的華語電影,程小东担任动作指导,由刘德华、金城武和章子怡主演。该片是继2002年的《英雄》之後,张艺谋执导的第二部武俠片。.
十月廿一
十月廿一,农历十月第二十一天。.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十月廿一
吴越国州县列表
吴越国州县列表表示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今浙江全境及上海、江苏、福建部分地区吴越国的所有州县。吴越的存在年代,由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封钱镠为吴越国王开始,至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俶向北宋纳土为止,前后七十一年,是十国中延续时间最长的政权。 吴越的州县建置及地名变迁,受到五代时期复杂政治军事环境的显著影响。钱镠在世时,占据淮南、江西的杨吴是吴越的主要外患,因此尊奉中原王朝、牵制杨吴及其后继者南唐,就成为吴越的主要国策,这一点也反映在了吴越地名的变更之中(如避后梁“诚”“茂”字讳、后唐“昌”字讳、后晋“塘”字讳,又如因厌恶杨氏而尽去“阳”字等。)。至钱弘佐在位时,吴越又在南唐灭亡闽国的战争中夺得福州,使得吴越的版图达到最大。同时,今天的嘉兴市也在吴越国时期第一次形成州一级行政区划(开元府/秀州),奠定了今天浙江省各地级市的大致面貌。至其灭亡时,吴越国共据有杭、越、苏、湖、温、台、明、处、衢、婺、睦、秀、福十三州及衣锦军,总计七十九县。 下表中,以蓝色背景代表吴越国各州、军,所领各县则分别列于其下。州、军、县名及隶属均以978年为准。.
同昌公主
衛國文懿公主,又稱同昌公主,本名不詳,父親是唐懿宗李漼,為郭淑妃所生。.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同昌公主
夏侯孜
夏侯孜(),字好学,爵封谯郡开国公,唐朝官员。在唐宣宗和唐懿宗年间拜宰相。.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夏侯孜
大宝光塔
大宝光塔位于中国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田村镇宝华寺大觉殿内,是西堂智藏的墓塔,1957年以“玉石塔”之名被列为第一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觉殿前有北宋年间重立的《龚公山西堂敕谥大觉禅师重建大宝光塔碑铭》,据碑铭载,大觉禅师俗姓廖,法号智藏,南康郡人,师从马祖道一,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年)逝世,年八十。其墓塔建于元和十二年,会昌五年(845年)因武宗灭佛被毁,大中七年(853年)奉宣宗诏复立,咸通十五年(874年)由智藏的再传弟子法通重建。 大宝光塔通体由白色大理石雕成,故称“玉石塔”,平面近正方形,长2.99米,宽2.96米,高4.5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三层须弥座,塔身中间为塔室,左右两侧刻有铭文,阴刻行书,塔顶由四面坡和塔刹组成。.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大宝光塔
大中
大中有以下含义:.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大中
天启 (南诏)
天启(840年-859年)是南诏勸豐祐的年号,共计20年。.
天宁寺 (宁波)
天宁寺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一座曾经存在的佛寺。天宁寺原名国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年),此后屡遭战火破坏,终被拆毁,仅存西塔又名咸通塔、乌龟塔,位于今中山西路庄家巷口,为浙江省境内现存年代最古的唐代砖塔。1995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天宁寺东塔进行考古发掘,2003年对寺址进行考古,此后回填。2006年6月,宁波天宁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安 (文德天皇)
天安(857年二月廿一至859年四月十五)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齊衡之後、貞觀之前。此時的天皇是平安時代之文德天皇與清和天皇。.
威州 (甘肃)
威州,唐朝时设置的州。 大中三年(849年),以安乐州置威州,治今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红城水古城。领鸣沙、温池二县,辖境约当今中宁县、中卫市以东、同心县北部,盐池县西部,吴忠市以南地区。属朔方節度使。光啟三年(887年),改治涼州鎮為行州,鸣沙、温池二县廢除。後晋天福四年(939年)移至灵州方渠镇(今甘肃省环县)。後周廣順二年(952年)威州改為環州。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将環州改為通遠軍,方渠镇改為通遠县。北宋咸平年間,通遠軍被西夏攻占,于今同心县东北韦州镇复置威州,或称韦州、南威州,置韦州静塞军司。.
孝明鄭皇后
孝明皇后(),姓鄭氏,一说为尔朱氏,名不详, 中國唐朝時期皇族女性,唐宣宗、安平公主生母。.
孔廟列表
孔廟,又稱文廟,是祭祀中國古代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的場所。唐貞觀元年,太宗下詔,令天下學皆建孔廟,使孔廟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并遍及全國。孔廟逐漸成为歷代崇孔尊儒和培养人材的重要場所,其建筑也遵循嚴格的禮制規范和穩定的結構樣式。到清末,全國已有孔廟1560座。隨著儒家思想的傳播,其他儒家文化圈國家包括朝鮮、越南、日本、琉球也有興建孔廟。歷史上,各地的孔廟一度超過2000座,而至今尚存的各类孔廟尚有400余座。 本表中列舉各地孔廟,主要為朝廷在冊的官立國、府、州、縣級孔廟和孔子家廟,各地書院中的孔廟及其他私立孔子祭祀場所則不列出。.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孔廟列表
孔策
孔策,唐朝时兖州曲阜县人。孔子三十九代孫,孔璲之玄孙,孔萱曾孙,孔齊卿之孙,孔惟晊之子。 孔策明经及第,担任曲阜县尉。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任少府监主簿、国子监丞,尚书博士。会昌二年(842年)孔策在曲阜为袭封文宣公,为第五代文宣公。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经过白敏中奏请,朝廷每年给户绢一百匹,供春秋季祭祀孔子应用。他五十七岁去世,埋葬在孔林内孔子墓西南侧。有三子:孔振、孔拯、孔郁。.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孔策
孔纬
孔緯(),字化文。魯曲阜(今屬山東)人,孔子第四十世孫,唐朝狀元、宰相、封魯國公。.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孔纬
定州文庙
定州文庙位于河北保定定州市城区中山路北侧刀枪街,是河北省现存最完整的孔庙。.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定州文庙
宁波历史
宁波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夏时,宁波所在地区称为鄞。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始建句章城。秦朝时,宁波属会稽郡,下辖鄞、鄮、句章3县。六朝时,佛教传入宁波,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唐朝,称宁波为明州,市域范围逐渐形成,与当代宁波城市格局相近的城市规格也在那时形成。同时,宁波依赖地理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开埠港口,与日本、高丽均有非常频繁的贸易往来。五代时,宁波属吴越国。吴越王钱镠的富民政策发展了宁波的经济。宋代,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大学者使得宁波开始确立“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本土的四明学派开始出现。人口的南迁使得宁波的农业生产和文化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达使得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元代,宁波已经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和全国最为重要的港口之一。明代,倭寇的进犯和海禁政策使得宁波的航运开始衰败,而宁波商帮也在此时作为重要的商业力量在中国出现。清代,宁波出现了全国闻名的著名学派浙东史学,与西方的交流也日渐频繁。鸦片战争后,1844年,宁波开埠。外资的进入使得宁波本土经济受到重创。此时,宁波商帮开始转变为近代商人并将新兴的上海作为主要活动地点,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和上海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华民国时期,宁波经历战乱,经济发展起伏很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宁波靠近台湾,因而成为对台作战的前哨和东海舰队驻地,经济发展几近停滞。改革开放以后,宁波在众多优惠政策和海内外宁波帮人士的帮助下开始迅速发展。.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宁波历史
安南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为唐朝的六个都护府之一,管辖交州地区。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唐朝政府设立交州总管府。武德七年624年,改交州总管府为交州都督府。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交州都督府归岭南道管辖。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将交州都督府改置为安南都护府,治所位于宋平县(今越南河内),由交州刺使充任都护。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镇南都护府,唐代宗永泰二年(760年),复名安南都护府。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后,今云南地渐入南诏,约在唐文宗开成、唐武宗会昌、唐宣宗大中间即大约现在中国云南与越南边界为界;唐懿宗咸通元年(861年1月)府治为南诏攻陷,后收复;四年(863年)再度被攻陷,寄治海门镇;七年(866年)收复旧制,置静海军节度使,兼领都护。五代时期节度使由当地首领充任,臣属于南汉;公元939年吴权起兵击败南汉,后废弃。.
封敖
封敖,字碩夫。渤海蓚人。唐朝官员。 祖先是冀州蓨(今河北省景縣境)人。元和十年(815年)進士,被裴堪聘為幕僚,轉右拾遺。会昌初年,以左司员外郎被召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再升迁御史中丞。太和年間官拜中书舍人。大中十一年(857年),官拜太常卿。後任淄青、平卢、兴元節度使。终官尚书右仆射。有子封舜卿、孫女封絢。.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封敖
将利县
将利县,中国古县名。 北周以安育县改名,治所在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南,为武都郡治。隋朝、唐朝,为武州治。安史之乱后地废入吐蕃。大中时复置,景福后属阶州。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省入阶州。 Category:北周县份 Category:隋朝县份 Category:唐朝县份 Category:五代十国县份 Category:宋朝县份 Category:元朝县份 Category:甘肃古代县份 Category:陇南行政区划史 Category:6世纪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270年代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将利县
崔安潛
崔安潛(),字進之(墓志作延之),唐朝将官,爵封清河郡公,《唐故囗囗囗囗囗囗太子太师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尉清河崔公(安潜)墓志铭(并序)》参与对抗王仙芝和黄巢的农民军。.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崔安潛
崔彦昭
崔彦昭(),字思文,中国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崔彦昭
崔元式
崔元式(?《新唐书》卷一百六十《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中国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短暂任宰相。.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崔元式
崔珙
崔珙(),安平郡公,唐朝官员,唐武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崔珙
中國基督教史
“基督教”在中国有两个意涵。一則是包括东正教、天主教、新教在内,以基督耶稣为救主的宗教。另一则是口語習慣上的專指新教,或曰更正教、反对教等。本词条指的是前者。基督教的传统认为多马(“印度使徒”)或巴多罗买是最早将基督福音带到中国的人。而有确切历史记载的是公元635年,唐朝初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基督教初次来到中国。.
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區。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中国人口史
中国人口史介绍中国的人口历史。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从周宣王时期就有人口调查,在战国前期就有详细的人口统计,可惜没有文献资料流传下来,加之各种原因的影响,人口数据多不精确。但自班固编纂《汉书》开始,之后历代16本正史中的《地理篇》大多有人口记载,均为研究人口变迁的珍贵资料。 历史上中国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较大的比例,但不是一直以来都保持在首位。清代19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国人口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但新生儿数量仅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人口占全世界比重将出现下降。.
中国科举制度
中國的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 。 公元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科舉制度,,在唐朝發展成型,并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1905年),持續了1300多年。中国現代社會的公務員選拔制度亦是從科舉制度演變而來。.
临济义玄
臨濟義玄(),唐代禪宗高僧,名義玄,因居臨濟院,世稱臨濟義玄,為臨濟宗的開宗祖師。俗姓邢,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人。唐懿宗咸通七年四月十日(866年5月27日)(根据任乃宏著《晚唐魏博节度使何弘敬生卒年小考》,以及许无云著《临济义玄》9章1节),在河北魏州贵乡县观音寺江西禅院迁化(根据《魏州故禪大德獎公塔碑》,其弟子存奖后来才移居兴化寺),唐懿宗敕諡慧照禪師,后雍正又追谥真常惠幽禅师。.
查看 大中 (唐朝)和临济义玄
于琮
--琮(),字礼用,河南人。唐朝官员、驸马。 于志宁七世孙,-于-敖之子。早年有大志,靠门荫當小官,久不见用。唯有驸马都尉鄭顥很看重他。大中十二年(858年)中進士,本奉詔娶永福公主,拜驸马都尉,擢升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赐绯,又升左补阙,赐紫。但永福公主娇纵,唐宣宗認為“此可为士人妻乎”,改将廣德公主嫁给--琮。歷官兵部侍郎、諸道鹽鐵轉運使,咸通八年官至同平章事。 唐懿宗时,--琮被韦保衡构陷,贬为韶州刺史。廣德公主随行,一路防止--琮被害。有宦官送来毒酒,公主大骂宦官,泼掉毒酒。后来,--琮回京,授太子少傅,拜右仆射,广德公主为--琮找了歌妓俞洛真为妾,俞洛真“有风貌,且辩慧。顷曾出曲中,值故左揆于公,贵主许纳别室”,--琮纳了俞洛真之后一个多月,不务正业。广德公主得知,赐俞洛真数百金,打发她走了。 中和元年(881年),黃巢入長安,張直方收留--琮、豆盧瑑、崔沆等數百人。事發後,黄巢诛张直方三族,十二月庚子,--琮为黄巢所杀。廣德公主不失节,哭泣道:“今日谊不独存,贼宜杀我!”黄巢不想殺她,公主遂自缢死。.
查看 大中 (唐朝)和于琮
于武陵
--鄴,字武陵,杜曲(今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人,唐朝詩人。通常直呼其字。 約在唐宣宗大中年間(835年的時候)中進士,但對於官場的生活絕望,帶著書與琴而放浪天下。特別喜歡洞庭湖附近的風景,希望定期居住。但最後隱居於嵩山之南。 今,著作只殘存『--武陵集』一卷。 唐詩作品『勸酒』(五言絶句)。.
查看 大中 (唐朝)和于武陵
五祖寺
五祖寺,又名东山寺、东山禅寺、东禅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五祖镇,为禅宗五祖弘忍弘法道场,中国建设报,2001-10-16,现任住持为见忍法师,佛教在线,2008年12月25日。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查看 大中 (唐朝)和五祖寺
仁壽 (文德天皇)
仁壽(851年四月廿八至854年十一月三十)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嘉祥之後、齊衡之前。此時的天皇是平安時代之文德天皇。.
廣德公主 (唐朝)
廣德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十六代皇帝唐宣宗李忱的第四女,母元昭皇后晁氏,與唐懿宗李漼同母。 会昌六年(846年)五月廿三日,她获封号廣德公主。大中十二年(858年)正月,唐宣宗把广德公主嫁给了-于-琮。广德公主贤淑能干,称为贤妇。唐懿宗时,--琮被韦保衡构陷,贬为韶州刺史。廣德公主随行,一路防止--琮被害。有宦官送来毒酒,广德公主大骂宦官,泼掉毒酒。后来,--琮回京,授太子少傅,拜右仆射。 广德公主還同意--琮找了一个名叫俞洛真的妓女为妾,--琮纳了俞洛真之后一个多月,不务正业。广德公主得知,赐俞洛真数百金,打发她走了。880年,黄巢攻进长安,要--琮出来当宰相。--琮推辞,称自己是唐室大臣,不会去辅佐黄氏贼寇。十二月庚子,--琮被害,公主哭泣道:“今日谊不独存,贼宜杀我!”黄巢赦免广德公主,可广德公主不愿独活,悬梁自尽。.
令狐绹
令狐绹(),字子直,晚唐政治家。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通过进士考试,开始从政。前后担任过弘文馆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户部员外郎、右司郎中、湖州(在今浙江省境)刺史等官职。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起升任宰相直至到大中十三年(859年)宣宗去世。出为河中节度使。後來前後擔任四鎮節度使。大中十三年秋八月,为山陵礼仪使。 令狐绹执政的时代,已经是唐代的晚期,政权已经缺乏振作的生命力。他没有良好的政绩记录也并不奇怪。唐宣宗是晚唐最后一个比较强势的皇帝,而令狐绹以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处理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旧唐书》上说他的性格胆小迟缓。这也许是他身居相位达10年之久的原因之一。令狐绹非無情人,與李商隱有書簡慰答。 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也曾经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担任过宰相。根据《资治通鉴》上的记载,令狐绹能够升任宰相,在某种程度上是宣宗感动于令狐楚对宪宗的忠诚。令狐绹之子令狐滈骄纵不法,受贿卖官,人称“白衣宰相”。令狐绹还有几个儿子:令狐澄、令狐專、中书舍人令狐渙。 令狐綯的外祖沂州刺史李漸,唐朝名畫師。舅舅乃李仲和。.
查看 大中 (唐朝)和令狐绹
令狐滈
令狐滈,唐朝宜州华原人。令狐绹之子。 会昌二年(842年),即参加科举,未成功。以父在内职而止。大中十三年(859年)舉進士,引起風波。諫議大夫崔瑄上疏:“滈弄父權,勢傾天下。舉人文卷須十月送納。豈可父為宰相,滈私干有司?请下御史台推勘。”但唐懿宗不听。 初为长安县县尉、集贤院校理。咸通四年(863年)十一月,迁右拾遗、史馆修撰。制出,左拾遗刘蜕、起居郎张云,各自上疏评论令狐滈说:“恃父秉权,恣受货赂。取李琢钱,除琢安南都护,遂致蛮陷交州。”张云言:“大中十年,襜(当是令狐绹)以谏议大夫豆卢籍、刑部郎中李鄴为夔王已下侍读,欲立夔王为东宫,欲乱先朝子弟之序。滈内倚郑颢,人谁敢言?”当时令狐绹在淮南,累上表自雪。唐懿宗重伤大臣意,贬张云为兴元府少尹,刘蜕为华阴县令,改令狐滈为詹事府司直。 令狐滈骄纵不法,受贿卖官,人称“白衣宰相”。温庭筠是令狐滈的好友,经常出入于相府。乾符三年(876年),官拜左护卫将军。令狐滈因为众官所非议,所以仕途不达。.
查看 大中 (唐朝)和令狐滈
建极
建极(860年-877年)是南诏世隆的年号。.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建极
仇才人
仇才人(),唐宣宗的才人。 仇氏的家世不详,史料也没有记录。有可能出于仇士良家族的进献。 先封为南安郡夫人,生有一名皇女,大中五年(851年)生一男,可能是康王李汶。产后十天左右,仇氏逝世,追赠才人。唐宣宗亲手为她写墓志铭。.
查看 大中 (唐朝)和仇才人
伊州 (唐朝)
伊州,唐朝设置的州,由隋朝的伊吾郡改置。.
会昌 (唐朝)
会昌(841年正月—846年十二月)是唐武宗李炎的年号,共计6年。 会昌六年三月唐宣宗李忱即位沿用。.
张议潮
张议潮(又作義潮或義朝)(),唐朝沙州敦煌(今甘肃敦煌)人。收復西域十餘州唐朝名將。 安史之乱后,吐蕃乘乱攻占河西、陇右。建中二年(781年)沙州陷于吐蕃。大中二年(848年),当地豪族张议潮率众驱逐吐蕃收复瓜州,沙州等地;並遣使者高进达等表函前往长安。大中四年(850年),张议潮率众收复西州。大中五年(851年),先后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唐宣宗遂赐诏任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同年冬,派遣兄长张议谭献河西十一州图籍入朝,唐置归义军于沙州,他任归义军节度使。 咸通二年(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入朝,敕封河西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西万户侯。咸通十三年(872年),张议潮在长安逝世。 有后人张定千,宋太宗年间为沙州归义军都头。.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张议潮
张濬
张濬(《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字禹川,中国唐朝官员,唐僖宗、唐昭宗年间宰相。唐昭宗初年,他是朝廷发起从地方军阀手中重夺权力的讨伐战的主倡者,但在指挥讨伐李克用之战损失惨重后被罢免并被迫致仕。昭宗末年,昭宗被原为张濬盟友、意欲篡位称帝(后来成功并建立后梁)的另一军阀朱全忠人身控制,朱全忠担心张濬鼓动其他军阀联合讨伐自己阻止自己改朝换代,命部下张全义屠灭张濬全家。.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张濬
張讀 (唐朝)
张读,字圣用(一说,字圣朋),深州陸澤人。.
佛光寺 (五台)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正殿(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是中国现存第二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是中国现代最早发现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其内还有唐代塑像、壁画和墨书题记,集四大唐代遗物于一身,因此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 1961年,佛光寺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26日,佛光寺连同其他五台山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名目。.
徐商
徐商,字义声,一字秋卿,河内郡济源县人。 徐有功的五世孙。早年讀書於东条山。大和五年(831年),中進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累迁侍御史,改礼部员外郎。不久改知制诰,转郎中,会昌三年(843年)充翰林学士,后拜中书舍人,累官山南东道(今湖北西北部)节度使。入京为御史大夫。宣宗大中八年(854年)拜河中节度使。咸通初年,擔任刑部尚书,充诸道盐铁转运使,迁兵部尚书。咸通四年(863年),拜相。六年罢相,歷官检校右仆射、江陵尹、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观察使。後來入京擔任吏部尚书,累迁太子太保,不久卒。有子徐彦若、徐仁嗣、徐仁矩(字廣裕)、徐仁範、徐仁勗(字道誨)、徐彦枢。徐彦若后为唐昭宗宰相。曾孫女徐氏嫁孔昌弼之子孔葆。.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徐商
刘瑑
刘瑑(《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字子全,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短暂拜相。.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刘瑑
刘邺
刘邺(?),字漢藩,唐朝官员,在唐懿宗、唐僖宗父子年间任宰相。.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刘邺
嘉祥 (仁明天皇)
嘉祥(848年六月十三至851年四月廿八)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承和之後、仁壽之前。此時的天皇是平安時代之仁明天皇與文德天皇。.
咸和 (渤海)
咸和(831年-857年)是渤海国大彝震的年号,共计27年。 大彝震之后,尚有多位继承者不详世次,年号均无考。.
咸通
咸通(860年十一月-874年十一月)是唐懿宗的年號,共计15年。 咸通十四年七月唐僖宗李儇即位沿用。.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咸通
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唐朝第19代皇帝(846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怡,登基之前封為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母鄭宮人,元和五年(810年)六月廿二日生於大明宫,是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唐宣宗
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唐朝第14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05年—820年在位。唐憲宗是唐朝繼唐太宗、唐玄宗以後歷史評價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間曾短暫終結藩鎮割據,重新統一全國,史稱“元和中興”。.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唐宪宗
唐武宗
唐武宗李瀍()(),临死前12天改名“炎”,唐穆宗的第五子和事实上的第九子,母韦贵妃。他是唐朝的第18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在位时间是840年至846年,在位6年,享年31岁。.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唐武宗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唐朝
唐朝皇后及妃嬪列表
唐朝皇后及妃嬪列表列出中國歷史上唐朝所有的君主配偶。.
唐朝狀元列表
中國科舉狀元全覽請見中國狀元列表。 Category:唐朝人列表 Category:中国状元列表.
唐懿宗
唐懿宗李漼(),唐朝第20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59年至873年在位,在位14年,终年41岁。 李漼初名温,唐宣宗李忱的長子。宣宗病死後,被宦官迎立為帝,是為唐懿宗,改元“咸通”。死後葬於簡陵,谥号昭聖恭惠孝皇帝。.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唐懿宗
凤翔节度使
凤翔节度使,為唐朝、五代在今陕西省西部设立的節度使。 760年六月,设凤翔节度使,治凤翔府(岐州),下辖凤翔府、陇州。787年,兼陇右度支营田观察使。850年二月,增加秦州,894年短期领有乾州。.
兰州 (隋朝)
兰州,中国古代设置的一个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因金城郡城南有皋兰山,改金城郡为兰州,置兰州总管府,治所在子城縣(后改為金城縣、五泉縣,今甘肃省兰州市)。大业三年(607年),改兰州为金城郡。管理今蘭州市、臨洮縣等地。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复置兰州。轄境相當於今蘭州市附近。天寶、至德年間一度改為金城郡。宝应元年(762年),兰州被吐蕃所占。大中二年(848年),张义潮收复陇右十一州,不久又被党项族占据。 北宋元豐年間,恢復蘭州,管理今蘭州市、榆中縣等地。元朝屬於陕西行省。明代洪武年間為蘭縣。成化年間恢復蘭州,不轄縣,属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兰州隶属临洮府,兰州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清朝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定于兰州,兰州自此成为甘肃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治由狄道移至兰州,改称兰州府;設皋蘭县為治所,管理今蘭州市、榆中縣、臨洮縣、靖遠縣、渭源縣、臨夏市。.
兰州市
兰州市,简称兰,别称金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省会,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中国重要铁路枢纽之一,有包兰铁路、兰新铁路、兰青铁路、陇海铁路、兰渝铁路交汇于此。.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兰州市
兴福寺 (常熟市)
兴福寺又名破山寺、破龙寺、破山兴福寺等,位于中国江苏苏州常熟市北郊、虞山北麓寺路街148号,南临破龙涧,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该寺创自南齐,为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初名大慈寺,南梁大同三年(537)改今名,唐咸通九年(868)赐破山兴福寺额。 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中轴线上依次为唐尊胜陀罗尼经幢两座(一幢为唐大中年间造,另一幢据原拓本重建)、龙涧桥与法华桥、山门、天王殿、三佛殿、大雄宝殿和玉佛楼,东侧有白莲池(放生池)、救虎阁、禅堂、四高僧殿、藏经楼和伴竹楼等,西侧有普照堂、斋堂、五观堂、观音殿和文殊殿等,东西有园林,其中东园内有空心潭、空心亭、米碑亭等,西园内有石舫(团瓢)等,北有塔院。.
元昭皇后
元昭皇后晁氏,唐宣宗的美人。唐懿宗李漼生母。.
查看 大中 (唐朝)和元昭皇后
王徽 (京兆)
王徽(),字昭文,封爵琅琊侯,谥号贞,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为宰相。.
王凝 (唐朝)
王凝(),字成庶,司空图《故宣州观察使检校礼部王公行状》一字致平,唐朝官员。.
王元逵
王元逵(),字茂远,唐代回紇阿布思人,成德節度使王廷湊之子,後繼任。.
查看 大中 (唐朝)和王元逵
王紹鼎
王紹鼎(),回紇阿布思人,字嗣先,唐朝将领,曾短期担任成德节度使(首府在今石家庄),实际脱离朝廷而独立。父王元逵,母壽安公主(絳王李悟女)。.
查看 大中 (唐朝)和王紹鼎
王景崇 (唐朝)
王景崇(),回紇阿布思人,字孟安,封常山郡王,谥忠穆,唐朝将领,继承先祖任成德节度使并实际独立于朝廷。.
祥瑞
祥瑞是指對人類有益的自然現象或生物的出現。 古書記載有許多祥瑞。例如,《国语·周上》:“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史記·天官書》記載卿雲是一種祥瑞:“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卿雲,喜氣也。”唐朝時就有掌管祥瑞的官員。古时的人自小就被教導:“圣人出则黄河清。”。白鹿被視為长寿之鹿,葛洪《抱朴子》稱“鹿满五百岁则其色白”,是標準的祥瑞之物。明朝軍事家胡宗宪曾將白鹿作为祥瑞献給嘉靖皇帝。 祥瑞包含動物、植物、天象、還有自然現象。南宋周密在《齊東野語》卷六〈祥瑞〉中統計過:“世所謂祥瑞者,麟、鳳、龜、龍、騶虞、白雀、醴泉、甘露、朱草、靈芝、連理之木、合頴之禾皆是也。然夷考所出之時,多在危亂之世”。.
查看 大中 (唐朝)和祥瑞
秦州 (古代)
州,中国古代的州。 西晋泰始五年(269年)分雍、凉、梁三州置,治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太康七年(286年)移治上邽县(今天水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定西市、静宁县以南,清水县以西,陕西省凤县、略阳县、四川省平武县以北,青海省黄河以南贵德县及甘肃省临潭、迭部等县以东的渭河、西汉水、白龙江上游和洮河流域等广大地区。其后辖境缩小。北魏渭河上游以西分属河州、凉州;西汉水上游西部属宕昌、邓至,东部属梁州。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州境各族人民推羌人莫折大提为帅起义。 唐朝时,属陇右道。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武山县以东的渭水上游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因地震移治敬亲川(今秦安县西北),天宝元年(742年)迁还旧治。宝应元年(762年)地入吐蕃。大中收复,三年(849年)移治成纪县(今秦安县西北,北宋移今天水市)。置天雄军节度使治此。 宋为秦凤路治。金属凤翔路。元朝属巩昌路。明朝属巩昌府,洪武初年设茶马司于此地。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升为秦州直隸州,直隶甘肃省。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天水、秦安、清水、两当、西和、礼县、徽县、成县等市县地。1913年废,改为天水县。.
维州 (唐朝)
维州,中国古代的州。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置,治所在薛城县(今四川省理县东北),并置金川县和定廉县二县。辖境相当今四川省理县部分地区。贞观元年(627年),以羌叛,州废,县亦省,二年复置。麟德二年(665年),自羁縻州转为正州,仪凤二年(677年),以羌叛,复降为羁縻州,垂拱三年(687年),复为正州。寻弃其地。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以定廉县置奉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维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维州。广德元年(763年)没吐蕃。大和五年(831年),收复,寻弃其地。大中三年(849年),首领以州内附。下辖三县:薛城县、通化县、归化县。地入吐蕃后,改无忧城。 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改威州。.
羯鼓录
《羯鼓录》是唐代南卓撰写的一部关于羯鼓的专著,成书于大中四年(850年)。书中叙述羯鼓的形状、构造,和唐玄宗作羯鼓乐曲和演奏羯鼓的故事;也列出一百三十多首羯鼓乐曲的名字。此书是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资料。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南卓字昭嗣,大中黔南观察使;会昌元年任洛阳令。著有《唐朝纲领图》、《羯鼓录》。.
查看 大中 (唐朝)和羯鼓录
羌笛
羌笛是一種羌族氣鳴樂器,以箭竹制成,双簧双管,用絲線纏繞。現在主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流行。 羌笛原本只有4個按孔,後來為了吹奏五聲音階才改為五孔,后再改为六孔。.
查看 大中 (唐朝)和羌笛
瓜州 (古代)
瓜州,在今甘肃省境内设立的一个州。 春秋时,允姓之戎居住在瓜州,在今敦煌市。北魏孝明帝在敦煌县(今市西)设置瓜州,不久又改为义州,魏孝庄帝又改为瓜州。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又罢瓜州为敦煌郡。唐朝武德五年(622年)改瓜州敦煌县为西沙州,在晋昌县设置瓜州,治所在晋昌县(今甘肃省瓜州县)。《汉书·地理志》:“古瓜州地生美瓜。”天宝至德年间曾改为晋昌郡。大历十一年(776年)地入吐蕃。大中时为张议潮所取。五代后属甘州回鹘、西夏,西夏灭亡废除,1277年复设,历时元朝、明朝、清朝。清朝康熙末年策旺阿喇布坦被击败,瓜州改称安西,雍正年间设安西卫;民国2年(1913年)改为安西县;2006年2月25日改名为瓜州县。 Category:北魏的州 Category:西魏的州 Category:北周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五代的州 Category:西夏的州 Category:元朝的州 Category:明朝的州 Category:清朝的州 Category:甘肃的州 Category:酒泉行政区划史 Category:6世纪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8世纪废除的行政区划.
甘州 (古代)
州,中国古代设置的一个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张掖市。民風尚武,八声甘州為著名悲壮詞牌。 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西凉州为甘州,因为甘峻山得名。治所在永平县(隋朝改为张掖县,即今甘肃省张掖市)。下辖张掖郡和酒泉郡。管理今甘肃省嘉峪关市以东弱水上游。唐朝永泰之后入吐蕃,大中之后属于甘州回鹘。 北宋仁宗时西夏占领,改为宣化府。蒙古帝国灭西夏,复为甘州。至元元年(1264年),置甘肃路。八年(1271年),改为甘州路。明朝设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清朝雍正年间改为甘州府,1913年废除甘州府。1985年,张掖县改为张掖市(县级)。2002年3月,撤销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原县级张掖市改设甘州区。.
盧弘正
盧弘正(),一作盧弘止,字子强,唐朝人。 卢纶之子,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后迁蒲州(今山西永济)。元和末年進士,累迁监察御史。太和初年,沈傳師表為江西團練副使。入京擔任侍御史。曾奉詔偵訊華州刺史宇文鼎與戶部員外盧允中案。大中初年,轉戶部侍郎,充鹽鐵轉運使。歷官檢校户部尚书,出京为徐州刺史,官至武寧軍節度使。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隐接下卢弘止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判官。大中五年春天病故。.
查看 大中 (唐朝)和盧弘正
盧簡辭
盧簡辭,字子策,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盧綸與趙櫓的姑姑之子。《新唐書·盧簡辭傳》:盧簡辭,字子策。父綸,別傳。與兄簡能、弟弘止、簡求皆有文,並第進士。.
查看 大中 (唐朝)和盧簡辭
盧簡求
盧簡求,字子臧,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盧綸之子。《新唐書·盧簡辭傳》《新唐書·盧簡求傳》盧簡求有十個孩子,其中以盧嗣業、盧汝弼最知名。《舊唐書·盧簡求傳》著有《禪門大師碑陰記》、《杭州鹽官縣海昌院禪門大師塔碑》等著作。.
查看 大中 (唐朝)和盧簡求
白敏中
白敏中(),字用晦。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詩人白居易從弟。 少孤,與賀拔甚友好,唐穆宗長慶(821年—824年)初中進士,義成節度使李聽聘為幕僚。入朝為右拾遺,高元裕引薦為侍御史、左司員外郎。宣宗立,以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李德裕往來密切,被視為李(德裕)黨。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遭貶,出為荊南節度使,白敏中詆毀李德裕,將李黨中人全部貶謫到朱崖州(今海南)。後任尚書右仆射,封太原郡公,“自員外,凡五年十三遷”。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令敏中為萬壽公主選佳婿,敏中推薦鄭顥,當時鄭顥已定親於盧氏,硬是被迫娶公主,婚後不幸福,鄭顥恨之,多次彈劾白敏中。大中五年(851年),被崔鉉、鄭顥排擠,出任邠寧行營都統。咸通二年,出爲鳳翔節度使,以年老再三辭任,除東都留守,以太傅致仕。谥丑(白敏中致仕的那一年病逝,但是唐懿宗同意白敏中退休的正式詔書卻遲遲未到。太常博士曹鄴稱白敏中“病不堅退,驅逐諫臣,怙威肆行”,所以給白敏中定了一個諡號為“丑”,這是個惡諡。)。 三子:白順求,字幾聖;白崇嗣,字光祚;白傅規,字慶餘。.
查看 大中 (唐朝)和白敏中
百福殿
福殿,唐朝长安太极宫中的宫殿之一。位于两仪殿之西百福门之内。 武德九年(626年)三月,唐高祖在此殿宴见各地朝集使,奏九部乐。贞观六年(632年)正月甲戌,唐太宗宴少数民族使者与三品以上官于百福殿。永徽初,唐高宗令陈王师赵弘智于百福殿讲《孝经》,召中书门下三品及弘文馆学士、太学儒者,并预讲筵。龙朔三年(663年)二月庚戌,唐高宗令皇太子于百福殿虑囚。开元四年(716年)六月甲子,太上皇睿宗逝于此殿。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二月,修百福殿院八十间。.
查看 大中 (唐朝)和百福殿
韦琮
韦琮(),字礼玉,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出自京兆韦氏逍遥公房,隋朝荆州总管、上庸文公韦世康的后裔,殿中侍御史-韦乾度-的儿子《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七·唐纪六十三》:上夜召学士韦琮,以铉名授之,令草制,宰相、枢密皆不之知。时枢密使刘行深、杨钦义皆愿悫,不敢预事,老宦者尤之曰:“此由刘、杨懦怯,堕败旧风故也。”琮,--之子也。,唐宣宗年间短暂为宰相。.
查看 大中 (唐朝)和韦琮
韦瓘 (唐朝)
韋瓘(),字茂弘,京兆萬年人。唐朝官员。 属京兆韦氏龙门公房,登“茂才異等”科。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己丑科状元,主考官是户部侍郎张弘靖,授左拾遗。歷官仓部员外郎、司勋郎中、中書舍人,与李德裕友善。大和七年(833年),贬为康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德庆县)刺史,大和八年(834年)再貶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長史。会昌六年(846年)迁楚州刺史。大中二年(848年)二月,終官桂管觀察使。又任太仆卿。大中年間卒于任上。著有《周秦行紀》。.
韩建
韩建(《旧五代史》卷一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字佐时,许州长社人(今河南省许昌市),晚唐军阀,最终成为篡唐的后梁的下属。他最为知名的是于乾宁三年(896年)至光化元年(898年)在自己的军部华州控制唐昭宗及在昭宗停留期间屠戮宗室亲王。.
查看 大中 (唐朝)和韩建
韋澳
韋澳,生卒不详,字子裴,唐朝官员。 韦澳属京兆韦氏逍遥公房,韦世康九世孙,宰相韦贯之的长子。大和六年(832年)進士,有十年不仕。歷官戶部侍郎,唐宣宗朝,先后担任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大中八年(854年),韋澳認為科場腐敗,寫有《廢等第》一文,稱“全非考核,盡係經營”。大中十年(856年)五月二十五日,官京兆尹(首都市長),國舅鄭光的莊吏抗稅,欺壓百姓。韋澳將他拘捕到案。宣宗在延英殿詢問韋澳此事,並为其说情。大中九年(855年)五月,著有《諸道山河地名要略》。.
查看 大中 (唐朝)和韋澳
莫宣卿
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出生在封川县文德乡(今广东省封开县渔涝镇河儿口镇)。两广的第一个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制度时代最年轻的状元,高中时只有17岁。 生於唐朝大和八年(834年)农历八月十七日,父早逝,其母梁氏改嫁莫及芝。莫氏家境優渥,宣卿因此能入私塾讀書。宣卿年少時即喜讀詩書,手不釋卷,過目不忘,有神童之譽,七歲即有诗:“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年僅17歲,廷試第一,欽點狀元,入翰林院。《雙槐歲鈔》記載:“吾廣大魁天下,實自宣卿始。”,是廣東第一位狀元。懿宗咸通年間,官至台州別駕(四品)。返鄉迎母赴任时,病卒故里。諡孝肅。葬於封開河儿口鎮文德鄉鑼鼓崗上。著有《莫宣卿诗集》。.
查看 大中 (唐朝)和莫宣卿
草堂寺
草堂寺,又称圣恩寺、清凉建福院,位于陕西省户县东南圭峰山北麓,是中国佛教史上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时居留译经居所。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查看 大中 (唐朝)和草堂寺
萧复
萧复(),字履初,中国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宰相。.
查看 大中 (唐朝)和萧复
萧邺
萧邺(),字启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任宰相,唐懿宗年间也短暂任相。.
查看 大中 (唐朝)和萧邺
马植 (唐朝)
植(),字存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为宰相。.
马戴
戴(),字虞臣,定州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人。晚唐诗人、官员。 早年屢試不第,武宗會昌四年(844年)始中進士,同榜有项斯、赵嘏。大中元年(847年),太原李司空辟掌書記,後以正言被斥為龍陽(今湖南省汉寿县)尉。終太學博士。曾隐居华山,并遨游边关。咸通年間,应辟佐大同军幕府,与贾岛、许棠相唱答。咸通七年(867年),擢拔為国子、太常博士。 工於詩,叶矫然称:“晚唐之马戴,盛唐之摩诘也。”杨慎稱其《楚江怀古》“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一联,谓“虽柳吴兴(柳恽)无以过也”。纪昀认为“晚唐诗人,马戴骨格最高”。咸通九年(869年),病卒於太常博士任上。有《会昌进士诗集》1卷,《补遗》1卷。.
查看 大中 (唐朝)和马戴
魏谟
魏--《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一作魏谟《新唐书》卷九十七:徵五世孙谟。(),字申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拜为宰相。.
查看 大中 (唐朝)和魏谟
魏扶
魏扶(《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大中四年庚午,公元八五零年……六月,戊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魏扶薨。”),字相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任宰相。 魏扶虽居高位,但作为唐朝官史的两唐书没有他的传,故其家世几无记载。据《新唐书·宰相世系二(魏氏)》,他的祖父叫魏盈,父亲叫魏昌,均无官职。《全唐诗》收入了魏扶的三首诗并对他做了简单介绍,称他在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中了进士。主考官为时任礼部侍郎郑澣。《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五 魏扶曾主观科考,选王凝为进士甲科。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二月,魏扶在礼部侍郎任上奏称自己今年所放进士三十三人,其中封彦卿、崔琢、郑延休三人都有词艺,为时人所称,都因父兄现居重位而不得中选。诏令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韦琮重考。九月,与前宰相潮州司马李德裕素来不和的白敏中、令狐绹、崔铉指使前永宁县尉吴汝纳告发先前会昌四年(844年)淮南节度使李绅杀其弟江都县尉吴湘事,时任御史中丞的魏扶与大理卿卢言、刑部侍郎马植说:“李绅杀无罪之人,李德裕促成其冤,还为此黜退御史(崔元藻),罔上不道。”于是李德裕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事。二年(848年)十一月,魏扶在兵部侍郎、判户部事任上奏请天下州府钱物、斛斗、文簿都委录事参军专判,仍与长史通判,至交代时具数申奏。三年(849年)四月,魏扶以正议大夫、行兵部侍郎、判户部事、上柱国、钜鹿县开国男、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被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实质宰相。他与同僚宰相令狐绹因同为郑澣门生,为报恩,数次张扬郑澣子郑从谠的声誉,使其被提拔为中书舍人。四年(850年)六月,魏扶在宰相任上去世。 魏扶还曾作《对毒药供医登高临宫判》。 魏扶之子魏簹字守之,官至刑部侍郎。.
查看 大中 (唐朝)和魏扶
许浑
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武周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晚唐代表诗人之一、官员。 贞元四年(788年)出生。元和元年(806年),娶妻大梁梁氏。大和六年(832年)进士,开成元年(836年)冬至南海,入卢钧幕。开成三年春,擔任当涂县尉;会昌元年(841年),任太平县令。会昌元年冬,升官监察御史,会昌四年,擔任润州司马。宣宗即位,由京口返京。大中三年,复拜监察御史,“抱疾不任朝谒,坚乞东归”。后出为睦州。大中五年,分司东都洛陽,与河南尹刘瑑有往來。大中七年,以员外郎自京出刺郢州刺史,世称许郢州。咸通元年(860年)六月往会稽镇压浙东农民起义。晚年退隐,居丹阳丁卯桥。,世稱许丁卯。卒年不詳,一般以為大約卒於大中九年至咸通二年年間。 许浑写诗多律诗与绝句,《唐诗鼓吹》选其七言律诗達三十一首,大都是游踪山林与赠别之作,因诗中用“水”字甚多,人称“许浑千首湿”。句法圆稳工整,“声律之熟,无如浑者”,当时著名诗人杜牧、韦庄以及宋代之陆游均极其推崇,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山雨欲来风满楼”即其著名诗句。。自编有《丁卯集》。《全唐诗》收其诗十一卷,存诗五百余首。其詩的評價在歷史上頗為懸殊,然在歷代的被討論度皆甚高,持讚揚或批評許渾言論者皆為數不少,在唐代詩人中亦是個不太多見的現象。.
查看 大中 (唐朝)和许浑
貞獻皇后
貞獻皇后萧氏,闽人。唐穆宗的侍女,唐文宗的生母。 在唐穆宗李恒为建安王时,萧氏入十六宅得侍。元和四年(809年)十月,生李恒次子李涵(后来的文宗)。820年,李恒登基,是为唐穆宗,824年唐穆宗逝世。在此期间,萧氏是否获得妃嫔封号或具体的位号,已无从考证。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所杀,想拥立穆宗的弟弟李悟。中尉王守澄与杨承和、魏从简、梁守谦率兵杀死刘克明,迎李涵即位为唐文宗。唐文宗以母亲为皇太后,敬宗的母亲为宝历太后,加上太皇太后郭氏,后宫一共有三个太后。萧氏老家有一个弟弟,因为萧氏离家时年幼,已经认不清弟弟的模样了,所以先后有萧洪、萧本、萧弘三人冒充皇舅,一时他们都有很大的權勢,但是后来被发现,他们都被流放,萧洪更被赐死。而太后真正的弟弟却从没有和姐姐见面。开成五年(840年),文宗死后,他的异母弟武宗即位。萧氏移居积庆殿,所以又号“积庆太后”。大中元年(847年),积庆太后去世,谥号貞獻皇后,当時已是唐宣宗(穆宗的弟弟)在位时。.
查看 大中 (唐朝)和貞獻皇后
貞觀 (清和天皇)
貞觀(859年四月十五至877年四月十六)是日本的年號,在天安之後、元慶之前。這時代的日本天皇是平安時代之清和天皇及陽成天皇。.
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該時期的越南受中國的隋、唐等王朝統治,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此一時期的起迄時間,越南史家陳重金(即陳仲金)定為603年至939年;另有定為602年-905年。是越南歷史上被中國隋朝及唐朝統治,並過渡至獨立建國的時期。602年,隋文帝派遣大將劉方平定了前李朝李佛子的勢力,將今越南北部直接置於隋朝的統治之下。621年,唐朝取代隋朝並繼續統治安南,並設置都護府(曾稱作交州總管府、交州都督府、安南都護府、鎮南都護府等)及節度使等軍政官署,管轄當地。在第三次北屬期間,該地曾爆發多起民變,並受環王國(位於現今越南中、南部)、闍婆(位於爪哇)、南詔國(位於中國西南)的侵擾。到唐末五代時期,曲承裕成為靜海節度使,其後,越南人士逐漸取得自主權力,標誌著第三次北屬時期結束。.
趙嘏
趙嘏,字承祐,又称趙渭南,是一位出身山陽(今江苏淮安)的唐朝官員。.
查看 大中 (唐朝)和趙嘏
麓山寺
麓山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的半山腰,左临清风峡和白鹤泉,背靠碧虚峰,寺庙包括山门、主殿和后殿三部分,现存主体建筑为1986年以后重修,属于明朝风格;现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重要观光点。寺庙为佛教传入湖南保存最古老的一座寺庙。1983年被评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查看 大中 (唐朝)和麓山寺
齊國恭懷公主
国恭怀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十六代皇帝唐宣宗李忱之女。她的生母不详,会昌六年(846年)五月廿三日获封西华公主。她嫁给了刑部侍郎严祁。唐宣宗大中年间,西华公主去世,唐宣宗追赠她为齐国公主,谥号恭怀。.
齊衡
齊衡(854年十一月三十至857年二月廿一)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仁壽之後、天安之前。此段期間,此時的天皇是平安時代之文德天皇。.
查看 大中 (唐朝)和齊衡
郭淑妃
郭淑妃,生卒不详,唐懿宗李漼妃嫔之一,同昌公主生母。 郭氏被郓王李漼納為妾,于大中三年(849年),生下一個女兒,即同昌公主。853年,李漼登基,是为唐懿宗,郭氏封为淑妃。女兒同昌公主嫁韦保衡為妻。郭淑妃常出入韦保衡的内宅娱饮不禁,外界謠傳韦保衡與郭淑妃淫亂。咸通十一年(870年),女儿同昌公主逝世。十五年(874年),唐懿宗逝世,唐僖宗即位。黄巢造反时,唐僖宗出逃仓促,郭淑妃来不及跟从,流落民间乞讨,为时人所叹,不知所终。.
查看 大中 (唐朝)和郭淑妃
郑肃
郑肃(?),字乂敬,中国唐朝官员,唐武宗和唐宣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大中 (唐朝)和郑肃
郑朗
郑朗(),字有融,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拜相。.
查看 大中 (唐朝)和郑朗
闽国州县列表
本列表表示五代十国时期,割据福建的闽国的所有州县。 闽国的存在年代,由后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受封闽王开始,至后晋开运二年(945)南唐攻破建州,王延政出降止,前后三十七年。王审知在位期间,福建较唐末仅新增闽清一县。及其子王延钧称帝时,将唐代所置的“场”(后备县)大量升县,福建遂从二十四县一变成为三十县。后王曦与占据建州的王延政反目,王延政自立殷国与福州分庭抗礼,更是将仅有五县的建州拆成三州。于是闽国灭亡时,福建共有一府(长乐府),六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镡州、镛州),共计三十县。 下表中,以蓝色背景代表闽国各府、州,所领各县则分别列于其下。府、州、县名均以945年时为准。.
蒋伸
蒋伸(此生卒年见于 ,但没有引用出处。),字大直,乐安郡开国公:s:授蔣伸畢誠節度使制,唐朝官员,唐宣宗和唐懿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大中 (唐朝)和蒋伸
鄭顥
鄭顥(817年 - 860年),字奉正,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唐憲宗元和中宰相鄭絪之孫,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集状元、驸马于一身之人。 父鄭祗德,官至兵部尚書。以言行文雅聞名,會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狀元,任右拾遺,詔授銀青光祿大夫。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充翰林學士。.
查看 大中 (唐朝)和鄭顥
鄯州
鄯州,是中国从北魏到宋朝的一个的州。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设置,治所在西都县(隋朝改名湟水县,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唐朝时辖境包括今天的青海乐都、西宁、湟中。隋炀帝大业年间和唐玄宗天宝年间一度改名西平郡。鄯州是陇右道和陇右节度使的治所。安史之乱后,地入吐蕃。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归义后,再属唐朝。唐朝灭亡后,为吐蕃、党项部落占据,宋神宗熙宁年间收复。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鄯州为西宁州。 Category:北魏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北宋的州 Category:青海的州 Category:海东行政区划史 Category:西宁行政区划史 Category:526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100年代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大中 (唐朝)和鄯州
鄂王
鄂王,中国古代王爵头衔之一。.
查看 大中 (唐朝)和鄂王
蕭倣 (唐朝)
蕭倣(),字思道,封蘭陵郡侯,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曾任宰相。.
蕭華 (唐朝)
蕭華(),封徐国公,唐朝官员,唐肃宗年间任宰相。.
雄武軍節度使
武軍節度使,前身為唐代的秦州防禦守捉使、秦成兩州經略、天雄軍使、天雄軍節度使,是唐代、五代在秦州(今甘肅省秦安縣西南)設置的節度使。 唐大中三年(849年)升秦州防禦守捉使為秦成兩州經略、天雄軍使,咸通五年(864年)升為天雄軍節度使,領秦州、階州、成州。大順二年(891年)階州別屬洋州武定軍節度。天祐元年(904年),因與魏州天雄軍重名,改稱雄武軍節度使。 五代初為岐王李茂貞所據,下領秦、鳳、階、成4州。前蜀永平五年(915年)攻取該節度使及秦、階、成3州,改稱天雄軍節度使(因與金州雄武軍重名而改)。後唐同光三年(925年)滅前蜀,復號雄武軍。後晉因之。後晉天福十二年(947年),雄武軍節度使何重建降後蜀。後周顯德二年(後蜀廣政十八年,955年),後蜀雄武軍節度使兼侍中韓繼勳棄秦州奔成都,雄武軍觀察判官趙玭舉城投降後周軍。北宋時屬秦鳳路管轄。.
陈嘏
嘏(),字锡之,福建晋江县黄田铺报劬山下(现惠安县黄塘镇)人。陈嘏是惠安境内第一名进士。陈嘏著作仅留《羽衣霓裳》和《履冰》两篇辞赋。 开成三年(838年),陈嘏中进士。大中元年(847年),陈嘏任刑部郎中。.
查看 大中 (唐朝)和陈嘏
陆希声
陆希声(),字鸿磬,自号君阳遁叟(一称君阳道人)。中国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短暂拜为宰相。.
查看 大中 (唐朝)和陆希声
柳浑
柳浑(),本名柳载,本字元舆,后字夷旷,一字惟深,襄州人,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封爵宜城县伯,谥号贞,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拜为宰相。.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柳浑
李存信 (武將)
李存信(),本姓張,父張君政,回鶻懷化郡王李思忠之部人。大中初年,隨同李思忠內附大唐,因此家在雲中之合羅川。 李存信聰慧機敏而多計謀,通曉四夷語言,能識別六蕃書,善於戰事,懂得兵勢。初為沙陀軍李國昌親信,跟從李克用入關平定黃巢之亂,才開始補發軍職,賜與姓名,十三太保中排行第四。大順元年(890年),累功遷至馬步都校,與李存孝擊張濬軍於平陽。當時李存孝驍勇冠絕,軍中皆對他退讓,惟獨李存信與他爭功,因此互相厭惡對方,形同水火。及至其後平定潞州,李存孝以其此軍功冀望領節度,既而康君立被授旄鉞,李存孝因而大怒,大肆剽掠潞州居民,燒毀城中房屋,言發流涕,懷疑李存信排斥自己之原故。明年,李存孝取得邢、洺二州,李克用才授與他節鉞。李存孝憂慮李存信離間,意欲立下大功以勝存信,屢次向李克用請兵,又請求兼任鎮、冀二州,因李存信進行離間,李克用不准許。大順二年(891年),李克用大舉侵略山東地區,以李存信為蕃漢馬步都校,李存孝聽聞後大怒,李克用又下令李存信取代他,李存孝因而謀叛。李存孝既誅,以李存信為蕃漢都校。跟從李克用討伐李匡儔,招降赫連鐸、白義誠,以軍功檢校右仆射,又跟從李克用入關討伐王行瑜,加為檢校司空,領郴州刺史。 乾寧三年(896年),宣武節度使朱溫攻打兗州泰寧軍節度使朱瑾及鄆州天平軍節度使朱瑄,兩人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派遣李存信假道魏博,屯兵於莘縣,與朱瑄合勢以抵抗宣武軍。朱溫以為大患,遂遣使離間魏博節度使羅弘信。因李存信劫掠魏博居民,激怒了羅弘信,遂與朱溫結盟,乃出兵三萬以攻河東軍。李存信斂眾而退,為魏博軍所薄,丟棄輜重,退保洺州,損失兩、三成軍士。李克用大怒,出師進攻魏博,屠殺陷落的諸邑。五月,李存信駐軍於洹水,宣武軍將領葛從周、氏叔琮到來援魏博軍,李存信與李克用之子鐵林都將落落遇宣武軍於洹水以南,宣武軍為陷馬坎以等待,李存信戰敗,落落被擒殺。九月,李存信打敗葛從周於宗城,乘勝至魏州的北門。明年(897年),聽聞兗州、鄆州皆陷落,乃班師回河東。八月,跟從李克用討伐劉仁恭,大軍駐扎安塞,為燕軍所敗。李克用大怒,責備李存信不能代他領軍抵抗燕軍,李存信險些被處死,頓首謝罪得免。自此李存信感到懼怕,光化年間以後經常稱病,李克用以兵權授與李嗣昭,只封李存信為右校。天復二年(902年)十月,李存信在晉陽病逝,死時四十一歲。.
李峻 (唐朝)
李峻,唐武宗长子,母不详,封杞王,开成五年始王。武宗驾崩时,未立太子,神策军中尉馬元贄立武宗叔光王为帝,即唐宣宗。 杞王李峻此后的经历、薨年及子女在史书上都没有记载,一说与其诸兄弟都被宣宗报复而不得善终。.
李彦升
李彦升(),归化唐朝的大食人,唐宣宗时期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李彦升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穆斯林进士。.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李彦升
李德裕
李德裕(),字文饒,趙州贊皇縣(今属河北省)人,唐朝宰相、詩人,爵至衛國公,因此又號李衛公。唐憲宗元和宰相李吉甫之子。中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領袖人物。.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李德裕
李商隐
李商隱(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詩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輩遷滎陽(今河南鄭州)。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佔廿二首,數量位列第四。.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李商隐
李回
李回(),本名李躔,本字昭回,后改昭度,封陇西郡公,谥文懿,唐朝官员,唐武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李回
李固言
李固言(),字仲樞,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唐朝官员,追赠太尉。 生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2年),元和六年(811年)首次科舉未中,在洛陽時有算命師告之:“紗籠中人,不用相問。”元和七年(812年)壬辰科狀元。太和初年,累官至户部郎中、知台杂。太和四年,李宗闵为宰相,任命他为给事中。六年,李固言迁工部侍郎,七年四月,转为尚书左丞(或作尚书右丞《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七》),奉诏定左右仆射上事仪注。 太和八年,李德裕辅政,李固言贬为华州刺史。不久李宗闵复用,召为吏部侍郎。第二年五月,进御史大夫。六月,李宗闵获罪,李训选李固言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或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加崇文馆大学士。李训实际上厌恶李固言与李宗闵为朋党。九月,以兵部尚书出为兴元节度使(即山南西道节度使)。甘露之变后,唐文宗复召为平章事,仍判户部事。 开成二年(837年),寻进阶金紫光禄大夫,判户部事。其年十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代杨嗣复。唐文宗下令李固言复官门下侍郎。上表辞去门下侍郎,乃检校尚书左仆射。 840年,唐武宗登基,授尚书右仆射,当时崔珙、陈夷行以仆射的官职为宰相。所以李固言改检校司空兼太子少师,领河中节度使。以旧疾复发为少师,迁东都留守。武宗一朝,又任兵部、户部尚书。唐宣宗初年,还任尚书右仆射。累授检校司徒、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后以太子太傅官职分司东都。卒於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年),年七十八,追赠太尉。 二子:李懽,河南功曹參軍;李悦。.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李固言
李石 (唐朝)
李石(),字中玉,爵封陇西郡伯,唐朝官员,唐文宗年间宰相;李唐宗室,於唐文宗试图屠戮当权宦官的甘露之变事败后,李石有稳定政局之功。.
李灌
李灌(),唐朝皇子,是唐宣宗子,生母不详。 旧唐书称“第三男”,疑为“第十男”误写。如果是第十男,生年当在李汶和李澭之间,即851年至853年间。大中十一年(857年),李灌被他父亲唐宣宗封为卫王,其后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情况。大中十四年(860年),李灌去世。.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李灌
李珏
李珏(或李玨)(),字待价,封赞皇公,谥贞穆,唐朝官员,在唐文宗年间任宰相,在唐武宗年间也短暂担任宰相。他被认为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导人物。.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李珏
李磎
李磎(),又名李谿,字景望,揚州江都人。唐昭宗時宰相。 唐憲宗時名相李鄘之孫,李拭子。大中末,擢進士,累遷戶部郎中,分司東都。歷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乾寧元年(894年),進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家有書至萬卷,世號“李家樓”。 李茂貞及王行瑜、韓建擁兵入長安,逮李磎與韋昭度、樞密使康尚弼等,列磎罪,殺之於都亭驛。子李沇,字东济,与父一同被杀。 王行瑜伏誅,詔復官爵,贈司徒,謚曰文。史載昭宗好文,對待李磎最厚,李磎死後,內常求似磎者。 Category:李姓.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李磎
李福 (宰相)
李福,字能之,唐朝宗室,襄邑恭王李神符五世孙,李石之弟。 唐宣宗任宣武军节度使,入遷戶部尚書。 唐懿宗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唐僖宗时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協助荊南軍防守。.
李蔚 (唐朝)
李蔚(《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字茂休,中国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为宰相。.
李汭
李汭(),唐朝皇子,是唐宣宗的第八子(墓志称第九子)。.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李汭
李汶 (康王)
李汶(),唐朝皇子,是唐宣宗的第九子(墓志称第十子)。 他的生母为仇氏。唐宣宗才人仇氏的墓志透露,仇才人在851年生下一子后,因产病而死。仇氏和仇才人可能为同一人。大中八年(854年),李汶被他父亲唐宣宗封为康王,其后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情况。咸通七年七月廿七日(866年9月9日)薨,年十六。乾符四年(877年)四月葬于万年县浐川乡尚傅村。 .
李沂 (慶王)
李沂(),唐朝皇子,是唐宣宗的第四子。墓志称第五子,生母史氏。 会昌六年(846年),李沂被他父亲唐宣宗封为庆王,其后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情况。大中十四年(860年)八月,李沂去世,年十六。当年十月,葬于万年县崇道乡西赵村。 .
李泽
李泽(),唐朝皇子,是唐宣宗的第五子,生母不详。 生年不详,从其兄李沂的生年推断,当在844年或之后。大中元年(847年),李泽被他父亲唐宣宗封为濮王,九年(855年)正月被任为开府仪同三司、守镇州大都督、充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实为遥领。其后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情况。.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李泽
李洽
李洽(),唐朝皇子,是唐宣宗的第七子,生母不详。 生年不详,从其兄弟李沂和李汭的生年推断,当在844年至850年之间。大中八年(854年),李洽被他父亲唐宣宗封为怀王,其后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情况,去世年份也失载。 .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李洽
李渼
李渼(),唐朝皇子,唐宣宗子,生母不详。 会昌六年(846年),李渼被他父亲唐宣宗封为雍王,其后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情况。大中六年(852年),李渼死后,追封靖怀太子。 新旧唐书皆云《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唐宣宗有十一子,但记为十二人。除李渼外,其余诸子皆有排行。有认,李渼即唐宪宗孙、唐宣宗侄子、澧王李恽的长子东阳郡王李汉。.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李渼
李漢 (唐朝)
李漢,字南纪,唐朝宗室、官员。 嗣雍王李道明六世孙。少年时为韩愈弟子,通古学,属辞雄蔚,为人刚,略类愈。韩愈很喜欢他,把女儿嫁给他。擢进士第,迁累左拾遗。唐敬宗时(824年—827年),侈宫室。舶买献沉香亭材,唐敬宗同意,李汉谏曰:“以沉香为亭,何异瑶台琼室乎?”是时,政事谬僻,李汉言切,多所救补。坐婞讦出佐兴元幕府。 827年,唐文宗立,召为屯田员外郎、史馆修撰。论次《宪宗实录》,书宰相李吉甫事不假借,其子李德裕恶之。至李宗闵主政,擢知制诰,稍进御史中丞,吏部侍郎。曾上奏李德裕厚賂仲陽,暗中勾結漳王李凑,圖為不軌。李德裕辅政時,出京为汾州刺史,再以不孝之罪絀免,改汾州司马。大和九年(835年)八月,與杨虞卿、萧瀚皆再贬。皇帝甚至下令二十年內不得用。但不久改绛州(今山西新绛)刺史。大中(847年-859年)年間,召拜宗正少卿,卒於任上。 当李汉为中丞,表亲孔温业为御史,等李汉晚见召,孔温业已为中丞,每燕集,人以为荣。.
李潤
李润(),唐朝皇子,是唐宣宗的第六子,生母不详。 生年不详,从其兄李沂的生年推断,当在844年或之后。大中元年(847年),李润被他父亲唐宣宗封为鄂王,其后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情况。乾符三年(876年),李润去世。.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李潤
李澭
李澭(),唐朝皇子,是唐宣宗的第十子,母曰陈氏。 大中十一年(857年),李澭被他父亲唐宣宗封为广王,其后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情况。咸通五年(864年)六月一日逝世于邸第,年十一。乾符四年(877年)四月十四日,迁葬于万年县□川乡尚傅村。 .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李澭
李惴
李惴(),唐朝皇子,是唐宪宗李纯第十七子,生母不详。 从其兄唐宣宗李忱生年推断,当在810年后。其父唐宪宗在820年逝世。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朝后,大中六年(852年),李惴被兄长唐宣宗封为棣王,咸通三年(862年)二月,李惴去世。.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李惴
李惕
李惕(),唐朝皇子,是唐宪宗李纯第十八子,生母不详。 从其兄唐宣宗李忱生年推断,当在810年后。其父唐宪宗在820年逝世。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朝后,大中三年(849年),李惕被兄唐宣宗封为彭王,乾宁四年(897年)八月,李惕被韩建杀于石堤谷,没有留下子嗣。.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李惕
李愔 (茂王)
李愔(),唐朝皇子,是唐宪宗的第十二子,生母不详。 长庆元年(821年),李愔被他三哥唐穆宗封为茂王。大中七年(853年),李愔去世,享年四十五岁。长子李潓,武功郡王。 .
李憻
李憻(),唐朝皇子,是唐宪宗李纯第十九子,生母不详。 从其兄唐宣宗李忱生年推断,当在810年后。其父唐宪宗在820年逝世。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五朝后,大中十四年(860年),李憻被侄子唐懿宗封为信王,咸通八年(867年)十二月,李憻去世。.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李憻
楊嗣復
楊嗣復(),字繼之,又字慶門,虢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縣)人。 楊於陵次子,與楊虞卿為族兄弟。八歲能文,主考官權德輿錄為進士,二十歲登博學宏詞科,受到宰相武元衡賞識,“皆權德輿門生,情義相得,進退取捨,多與之同”。累遷中書舍人。由戶部侍郎擢尚書右丞,封爵弘農伯。李德裕輔政,被黜為湖南觀察使。會昌元年(841年)三月被貶潮州。唐宣宗大中初,召為吏部尚書。卒諡孝穆。.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楊嗣復
武州 (大中)
武州,唐朝时设置的州。 大中五年(851年),以原州之萧关县置武州,仅领萧关县(今宁夏海原县)。属关内道。中和四年(884年),陷吐蕃,侨治泾州的潘原县(今甘肃省平凉市四十里铺镇)。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将武州废入潘原县,潘原县改属渭州。.
武州 (西魏)
武州,中国古代的州。在今甘肃省境。 西魏废帝时设置武州,原为北魏所移置之武都郡。治安育县(北周改将利县。今武都县东南)。辖境相当今甘肃武都县附近白龙江流域。隋朝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为武都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再改为武州,领将利、建威、覆津、盤堤4县。贞观元年(627年)省建威入将利。管县3: 将利县(即北魏所置石门县,北周闵帝时改为将利县,为武州州治,即今武都县)、福津县(即魏孝文帝时所置武阶郡)、盤堤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武都郡,安史之乱时,武州被吐蕃占据,后废。大历二年(767年),复置为行武州。大中后,吐蕃势弱,与秦州“渐复故地,置官守”。咸通中,唐朝政府“始得故地”,龙纪初年,“遣使招葺之”。景福元年(892年),更名为阶州。.
河口瑶族自治县
河口瑶族自治县,簡稱河口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属的一个少數民族自治县。面积1313平方公里,2012年人口9万人。县政府驻河口镇。 河口县北与屏边县、马关县及个旧市接壤,西与金平县毗连,东与南则以红河、南溪河为界与越南老街省接壤。 县内地势北高南低,渐渐向东南倾斜。县内海拔最高点2363米,而南溪河、红河交汇处为最低海拔76.4米,为西南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最低点。,行政区划网。 目前下辖:河口镇和南溪镇;老范寨乡、桥头苗族壮族乡、瑶山乡和莲花滩乡。.
法隆寺经幢
法隆寺经幢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金华市江南街道金钱寺社区,始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法隆寺曾經名為金钱寺,有“先有金钱寺,后有金华府”一说,目前寺庙已經毁壞,仅存经幢。经幢部分埋于地下,地面部分高约6.30米,呈八角棱形,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等。 2006年,法隆寺经幢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渤海遣日使
渤海遣日使,日本稱渤海使,指渤海國派往日本的使節。據記載728年至922年之間共派遣三十六次(辽朝派遣一次)使節。.
溈山靈祐
溈山靈祐禪師(),俗姓趙,謚號大圓禪師,唐代福州長溪(今福建省霞浦縣南)人,禪宗大師,百丈懷海禪師門下,為溈仰宗的開創者。.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溈山靈祐
成都市
成都市(四川话国际音标:;汉语拼音:),别称“蓉城”、“锦官城”,简称“蓉”,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腹地,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物流、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5年常住人口1465.8万,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开发最早、持续繁荣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前367年)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截止2018年已有2385年历史;但依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200年前。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自建城伊始到现代数千年历史中,除白莲教时期几十年外,均保持着高度繁荣和发达,是全国生活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成都自古为西南重镇,曾是成家、蜀汉、成汉、前蜀、后蜀五个政权的都城,文化遗存丰富,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并列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代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如今,成都所在的成渝经济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最领先的区域。 成都市于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9年,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心正式授予成都“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成都是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成都市
懿安皇后
懿安皇后(),郭姓,為唐宪宗嫡妻,唐穆宗生母。郭氏一生歷經唐朝七代皇帝治世,其中五朝極盡尊貴,是所謂七朝五尊。.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懿安皇后
敦煌市
敦煌市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是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級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敦煌市
承和 (仁明天皇)
承和(834年正月初三至848年六月十三)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天長之後、嘉祥之前。此時的天皇是平安時代之仁明天皇。.
曹确
曹确(),字剛中,唐朝官员,唐懿宗年间任宰相。.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曹确
曹鄴
曹鄴,字鄴之,桂州陽朔縣人。 在長安居十年,應考九次落第,後以《四怨三愁五情詩》为中书舍人韋愨所賞識,推薦給礼部侍郎裴休。大中四年(850年)进士,授天平节度使推官。歷任太常博士,礼部主客员外郎,咸通十年(869年)以後為祠部郎中、洋州刺史等。後辭官南歸。以五言古詩著稱,正直耿介,能言人之所不敢言,詩作常針砭時弊。與劉駕、聶夷中、邵謁、蘇拯齊名。清代泗城教授王维新在《阳朔道中怀曹邺》一诗中说:“唐代文章原后起,岭西风气实先开。”死後葬於桂林。今阳朔城北天鹅山下有曹鄴讀書岩。著有《曹祠部诗集》2卷。.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曹鄴
時政記
時政記,一作時政紀,是一種史書體裁,武周時的宰相姚璹所創,乃是由宰相紀錄與皇帝之間的討論事項,交付史館,作為編纂日曆、實錄等史書的依據。.
查看 大中 (唐朝)和時政記
晋昌县 (唐朝)
晋昌县,中国古县名。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改常乐县置,治所在今甘肃省瓜州县东南。为瓜州治。大历十一年(776年)地入吐蕃。大中时为张议潮所取。五代后属甘州回鹘、西夏,县遂废。 Category:唐朝县份 Category:甘肃古代县份 Category:酒泉行政区划史 Category:瓜州县 Category:621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亦称为 大中 (唐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