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多數人暴政

指数 多數人暴政

多数人暴政(tyranny of the majority),又称为多数暴力,群体暴政,是民主制度及“少數遵從多數”制度的一個本質上的缺點,用于批评由多数人作完全决定的的制度,认为在该制度中将多数人的利益絕對置于少数人之上,使得少数丧失了受尊重權。 一個重視人權的政府,會透過憲法作出權力制衡,以便在議會中應用權利法案,從而阻止出現「多數人暴政」,以免出現立法屠殺少數民族或族群之類的法案。 在議會民主制度的國家,一般的議會設有「絕對多數制」,只要該政黨在議會取得多數(majority),一般控制議會多數的議席,該政黨便可以推動及通過一些具爭議性法案,甚至強行修改憲法,反對黨无法通過參政发挥影响力的时候,這某種程度上也会被少数派說成多数人暴力,如美國白人長期主張奴隸制度來壓迫黑人。.

24 关系: 功能界別 (香港)基進黨多數決原則多數決民主少数人权利个人主义三年困难时期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共和制美國例外論美国选举人团群众社会眾愚政治道德自由民主制自由意志主義自由意志党臺灣媒體亂象陶片放逐制暴力死刑存廢問題民主民主制度分类新世界秩序

功能界別 (香港)

功能界別(Functional constituency),又稱為「功能團體」,即「職業代表制」(Professional representation),1997年之前稱為「功能組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內,代表指定的商會或行業在選舉中擁有特別投票權的類別。 在現有制度下,例如從事衛生服務界、教育界及社會福利界的組別,少數選民有權以個人身份投票的之外,其他的公司票、團體票選舉模式,即從事該行業的一般僱員及從業員則並不具選民資格。因此,大部份功能界別只能代表該行業中的小部份人,通常是僱主,不能全面反映全體從事該行業的市民的意見。個別的界別也有部分候選人,在沒有競爭對手下自動當選。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雖在技術上視同功能界別,但因包括選民構成在內的選舉性質與其他的功能界別有極大分別的關係,故不在此條目記述。有關於該界別的詳細請參閱有關條目。.

新!!: 多數人暴政和功能界別 (香港) · 查看更多 »

基進黨

基進黨是臺灣政黨之一,原名基進側翼,為臺灣第一個以臺獨左派為明確號召的政黨。2012年成立,2014年中已發展有臺北、臺南、新竹、臺中等地方組織,2015年7月正式申請成為全國性政治團體,2016年5月改為現名。總部位於高雄,現任黨主席為陳奕齊。.

新!!: 多數人暴政和基進黨 · 查看更多 »

多數決原則

多數決原則(Majority rule)又稱「多數統治」,指群體處理事務時,依多數派意見為之。.

新!!: 多數人暴政和多數決原則 · 查看更多 »

多數決民主

多數決民主(Majoritarian democracy),指依循多數統治的民主模式。典型為「西敏模式」(Westminster Model)。.

新!!: 多數人暴政和多數決民主 · 查看更多 »

少数人权利

少数人权利涵蓋兩個不同的概念,一方面是指在種族、血統、社會階級、宗教、語言或性別上屬於少數群體的人之個人權利,另一方面是指這些少數群體的集體權利。少数人权利也可以是指在決定中屬於少數一方的人的權利。 民權運動的目標,通常是要確保人們不會因為是少數群體的一份子而被剝削其個人的公民權利。這些運動包括全球的女權運動、LGBT權利運動,以及世界各地的少數族裔人權運動(譬如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

新!!: 多數人暴政和少数人权利 · 查看更多 »

个人主义

個人主義是一種道德的、政治的、和社會的哲學,認為個人利益應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權利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獨立的美德」、「個人獨立」。個人主義反抗威權以及所有試圖束縛個人的行動,尤其是那些由國家或社會施加的強迫力量。因此個人主義反抗將個人地位置於社會或共同體之下的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經常被與利己主義相混淆,但事實上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不相同。個人主義是古典自由主義的構成要素之一。.

新!!: 多數人暴政和个人主义 · 查看更多 »

三年困难时期

三年困难时期,或称三年大饥荒,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内,在农业集体化和大跃进运动之后,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发生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大饑荒。与之类似的发生在共产主义国家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性大饥荒有朝鲜饥荒和1932年苏联大饥荒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80年代以前称其为三年自然灾害,后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 部分大陸居民或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餓飯年、饥荒年、人饿,海外一些学者则称之为三年大饥荒或三年大災荒,也有部分西方学者称其为大跃进饑荒、中国大饥荒。 大饥荒所發生的時期有不同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是1959-1961年,、Basil Ashton、文貫中採用1958-1961年,楊繼繩、馮客及周遜的著作則採用1958-1962年。.

新!!: 多數人暴政和三年困难时期 · 查看更多 »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簡稱“国教科”,現時為非强制性开展的小學一年級至中學六年級的新独立学科。 香港政府聲稱透过持续学习,使学生对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快速的发展引以自豪感及建立国民身份认同,并以价值观和态度为导向,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品德和「国民素质」,从而丰富生命内涵,确立个人于家庭、社群、国家及世界范畴的身份认同。 2012年9月8日前,教育局曾经计划将此學科列为必修科於2012年9月新学年开展课程,称为三年开展期,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學校可以決定於同年、下年(2013年)或者後年(2014年)推行,此举被反对人士指责为「先推行后检讨」。同年9月8日,梁振英宣布取消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三年开展期的規定,改變為由学校自行决定是否开办国民教育科及其教學方式,而开展科目的53万元津贴维持不变。 此學科引起了香港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质疑,支持的親建制派称此举为「国际惯例」,香港人作为中国人,有必要加强对中国的认识;而反对的泛民主派则指《香港基本法》以永久性居民定義香港人而非「國民」,批評《课程指引》内容偏颇、注重「情感」觸動、剝奪學校自主強制推行,為「洗脑」教育;因而發起了多次的活動,例如街站、聯署、遊行、集會及絕食等,要求香港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对于教材及课程开展,行政長官梁振英曾經重申:教材由学校订制,无强制官方教材。梁指香港市民有点担心的是当代国情课程,大概占整个课程的1/20,香港现有的小学课程也包括世界、香港社会,如果略掉国家部分似乎會造成斷裂。教育局於2012年9月10日抽起当代国情部分,并称会尽速检讨论课程指引中引起争议的「情感层面」评估等。2012年10月8日,政府宣佈擱置課程指引。.

新!!: 多數人暴政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 查看更多 »

共和制

共和制(Republic),是一種政體。與神權及君主制政權的正當性、取得方式和政體形式不同,該政體下國家的最高執政者不是君主,而是依法律選出的最高執政者。施行共和制的国家通常称作「共和国」。世界上的206個國家中,有135個國家的官方名稱中有「共和国」(「republika」、「république」、「республика」、「جمهورية」等等」)字樣。 古代及現代的共和制不論在意識形態或是組成上都有很大的變化。在歐洲古典時代及中古時期,許多國家都想建立羅馬共和國的體制。義大利中古時期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傳統類似現在的「公民人文主義」,有時也用來表示直接從像撒路斯提烏斯及塔西陀等古羅馬政治家傳下來的制度。不過受希臘影響的羅馬作家,例如波利比烏斯及西塞羅有時也用這個詞來翻譯希臘文中的πολιτεία,這個詞可能是指一般性的政體,但也可能是指不對於羅馬共和制的特定政體,共和制不完全等同於雅典式民主的古典民主,不過有一些民主的概念在內。 共和制在十九世紀初開始在歐洲盛行,最後取代了許多國家的君主專制。在現代的共和國中,政府是依宪法,由公民选举產生的。孟德斯鸠將所有公民共同統治國家的民主,以及只有部份人統治國家的贵族政治及寡頭政治都視為共和國的政體。 大多數的共和國是主权国家,不過也有一些半主权的政體稱為共和國。例如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四条提到:「保證本聯邦各州實行共和政體」(guarantee to every State in this Union a Republican Form of Government)。同様的,蘇聯的苏联宪法也將政體描述由15個苏联加盟共和国組成的聯邦,而且其中的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當時在聯合國中就已有席次。 在政治思想上,共和主義指以共和制來治國的一個意識型態。在現代國家興起後,共和主義在世界各國的實踐及理論發展上各異,但大多數有幾項特徵:人民不是統治者的所有物或附屬品,並且大多有一有效憲法確定人民基本的權利不受政府侵犯。政府權力是公有物,國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業。.

新!!: 多數人暴政和共和制 · 查看更多 »

美國例外論

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又譯美國卓異主義、美國例外主義、美式例外主義,一種理論與意識形態,認為美利堅合眾國是個獨特的國家,與其他國家完全不同。为亞歷西斯·托克維里於1831年所杜撰之詞句。有观点认为,美國例外論實質上已經成爲美國淩駕于國際法之上,推行全球霸權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干涉其他國家内政的藉口和思想根源。 美國例外論的概念為,美利堅合眾國與美國人在世界上地位獨特,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獨一無二,以自由、個人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等思想為建國基礎的國家;人民特別富裕幸福,國家特別穩定強盛,並在世界上領導與保衛自由潮流,因此獨特優越,具有其他國家無可比擬之處;因其為人類提供機會與希望,由注重於人身與經濟自由的憲政理想所治理,衍生出獨一無二的公私利益平衡。美利堅合眾國有多項特徵在政治學上獨一無二,如反專制反獨裁的傳統、個人主義、各社會主義政黨不成氣候、美洲大陸與世界其他地區在地理上的區隔、受到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大力影響。這些特徵和開發程度相近的西歐與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北歐)國家、共產國家或影響拉丁美洲的馬克思主義國家完全不同。.

新!!: 多數人暴政和美國例外論 · 查看更多 »

美国选举人团

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是美國總統選舉的方式,是一種間接選舉,旨在選出美国總統和副總統。根據《美國憲法》,各州公民先選出該州的選舉人,再由選舉人代表該州投票;由於美國是聯邦制國家,並考慮到各地的特定地理及歷史條件,採取選舉人團制度用以確保各州的權益,並且代表為50州共同推舉的聯邦總統。.

新!!: 多數人暴政和美国选举人团 · 查看更多 »

群众社会

大众社会(群众社会)是拥有和大规模的、非人格的社会制度的现代社会。大众社会是一个“发达的官僚制削弱了传统社会关系的社会”。在19世纪,以“大众”作为描述社会的形式,指的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流行趋势,即对传统的、贵族的价值观的破坏。 在19世纪初的政治学家如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的著作中,这一术语被用于精英们所关注的自法国大革命后西方世界所宣称的政治实体的转变。这种精英的关切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多数人的暴政”,或暴徒统治。 19世纪末期,在爱米尔·涂尔干的著作中,这个词与社会相关联,是一群未分化的、原子式的个体。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如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社会是由一群相互疏远的个人被服务于资本主义利益的文化产业相联系而组成的社会。 20世纪的保守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批评了大众社会。例如,何塞·奧特嘉·伊·加塞特对大众社会中高雅文化的式微表示感慨。.

新!!: 多數人暴政和群众社会 · 查看更多 »

眾愚政治

众愚政治,或稱暴民政治(英语:ochlocracy或mobocracy;希腊语:ὀχλοκρατία;拉丁语:ochlocratia),是指由群眾主导(或透過統治者的威嚇形成)的政治體制。此詞具贬义,用以來批評多数主义,詞義类近拉丁语「mobile vulgus」(意解「善变的人群」);而光荣革命時出現的「暴民」(英语:mob)一词,亦語源於該拉丁語詞彙。 需要留意的是「众愚政治」與「多数人暴政」類似但並不相同,前者中的群眾並不一定要是「多數人」。.

新!!: 多數人暴政和眾愚政治 · 查看更多 »

道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准許刺激人類。 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係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道德,稱為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為非正式公共機制,非正式即指無法律或權威能判定正確與否,而公共機制指所有場合都能套用的準則。 道德相对主义者认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虽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新!!: 多數人暴政和道德 · 查看更多 »

自由民主制

自由民主制(Liberal democracy),意思接近「自由主義的民主」,是民主在21世紀的主導形式,為政體之一。它採取了代議民主制,由人民選出的民意代表行使決策權力,其權力則受到法治的監督和限制,通常還會採納保障個人及少數派權利和自由的宪法,同時也限制了多數派及其選出的領導人的權力。 自由民主制所保障的權利和自由是相當多樣化的,但通常都會包含以下的成分:要求合法程序的權利、隱私權、私人財產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權利、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宗教自由。在自由民主制中這些權利(也被稱為「自由權利」)可能是直接經由憲法賦予,或是透過一般法規和判例法賦予。 自由民主制通常也有著寬容和多元的特色;多元的社會和政治觀點—即使是極端或偏激的觀點亦然,在遵守民主規範的情況下都會被允許存在。自由民主制定期舉行選舉,不同政治觀點的團體都有機會藉此角逐政治權力。 「自由民主制」中「自由」一詞遵從自由主义的意識形態。自由民主制最初是在啟蒙時代由擁護自由的哲學家們所創立的現代自由民主制框架,強調透過宪法保障個人免受政府權力的侵犯。.

新!!: 多數人暴政和自由民主制 · 查看更多 »

自由意志主義

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又常被譯為自由人主義、放任自由主義、自由意志論、自由至上主義、自由至上論。自由意志主義是一種主張只要個人不侵犯他人的同等自由,個人應該享有絕對的自由以其自身和財產從事任何活動的政治哲学。自由意志主義者的基本準則為:任何人類的互動行為都應該出於雙方的自願和同意,任何利用暴力或詐欺手段侵犯他人權利和財產的舉動都是違反了這種準則。因此除了對付他人先行侵略的反擊外,自由意志主義者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行為。“自由意志主义”肯定的不是自由本身,而是某种类型的自由,其范围是由自我所有论(the thesis of self-ownership)所界定的。.

新!!: 多數人暴政和自由意志主義 · 查看更多 »

自由意志党

自由意志黨(Libertarian Party),有时译作自由黨,是一個在1971年成立的美國政黨。目前是美国第三大政党,也是美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政党,擁有超過200000名註冊選民,以及超過600名黨員在擔任公職,包括了市長、郡政府官員等政府要職。自由意志黨的黨綱宣示將貫徹自由意志主義的理念,主張減少政府管制,堅定支持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以及公民自由。.

新!!: 多數人暴政和自由意志党 · 查看更多 »

臺灣媒體亂象

台灣媒體亂象主要指台灣於1980年代解嚴後,由於商業媒體(特指新聞媒體)利用暴力、血腥、煽情、炒作與捏造新聞等違反媒體倫理手段增加收視率或報刊發行量之現象。該亂象促使部份人士成立媒體批評團體並對媒體進行監督和批判。如1999年成立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00年八掌溪事件後成立之「與媒體對抗」運動及2002年成立之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等。媒體批評團體反對爆料公社為目標進行大清洗,有些側重人民媒體素養之提昇,有些則偏向批判商業化之媒體環境並要求健全公共媒體空間 。.

新!!: 多數人暴政和臺灣媒體亂象 · 查看更多 »

陶片放逐制

陶片放逐制(希臘文:ὄστρακον;英文:Ostracism),又譯陶片放逐法、貝殼放逐法或陶片流放制等,是古代雅典城邦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前510年创立。雅典人民可以透過投票強制將某個人放逐,目的在於驅逐可能威胁雅典的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

新!!: 多數人暴政和陶片放逐制 · 查看更多 »

暴力

暴力指基於故意侵犯或傷害他人的心理,而使用激烈且富有强制性力量之行為,包括有形物理或無形心理。暴力主要有三類:多數暴力、媒體暴力、直接暴力。最常見的是个人或犯罪集团之间的殴斗以及凶杀。国家、民族之间也往往会发生暴力事件。 权力往往藉由暴力來形成。.

新!!: 多數人暴政和暴力 · 查看更多 »

死刑存廢問題

死刑存廢問題是關於死刑存與廢的争议性讨论。死刑為剝奪生命的刑罰,乃國家基於法律所被賦予的權力。Chapter 9, Death Penalty in China 死刑的存廢政策各地不同,歐洲國家主要都廢除死刑,如歐盟及其成員國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第二條明定禁止執行死刑。在美國,聯邦政府、32个州和及美军保留死刑,其余州和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已廢除死刑。.

新!!: 多數人暴政和死刑存廢問題 · 查看更多 »

民主

民主(dìmokratía),其本义是“人民的统治”,即“主权在民”,是一种现代的国家制度,国家权力由公民直接或间接行使。民主有时被称为“多数的统治”,与極權統治、独裁统治或寡头政治相对立。狭义的民主一词经常被使用于描述国家的政治,民主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有着统治行为存在的领域。平常所说的民主作风、民主原则、言論自由等民主权利,都从民主之含义派生而来。广义的民主应该是人民当家做主,既在一个完整的民主的社会里人们从一出生就平等,人们对社会负有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起社会的法律法规以及对政权控制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等。 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指出,民主包括四个关键要素:(1)通过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产生政府; (2)作为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公民生活; (3)保护所有公民的人权;(4)法律和程序同样适用于所有公民。.

新!!: 多數人暴政和民主 · 查看更多 »

民主制度分类

民主制度是指实现民主的相关政治制度,有多种分类方式。.

新!!: 多數人暴政和民主制度分类 · 查看更多 »

新世界秩序

新世界秩序(New World Order,有時寫作NWO)是一項關於極權主義世界政府的陰謀論。此理論認為,世上有少數權力菁英階級組成的秘密集團、影子政府與其密謀的全球主義議程在幕後操控世界,其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威權主義的世界政府,取代現今的主權國家或民族國家體制來統治世界,這項邪惡計畫稱之為「新世界秩序」。藉由一個包羅萬象的政治宣傳來建立新的意識形態,讓人類相信成立新世界秩序政府才是歷史的進步。因此,許多有影響力的歷史和當代人物,被該理論認為是透過許多掩護機構來操縱重要的政治和金融事件,並使全球的金融體系發生系統風險,作為逐步實現統治世界的陰謀。 在1990年代以前,「新世界秩序」陰謀論僅限於兩個美國的反殖民主義:「愛國者運動」與基督教基要主義運動中關於世界末日和敵基督的理論。諸如和般的懷疑論者都觀察到,右派民粹主義主張的反「新世界秩序」、反菁英主義、拒絕現有的政治共識等政治哲學,不僅有許多知識分子接受,而且滲透到流行文化中。在20世紀末,全球壟罩在千禧年主義、人們積極的準備面臨世界末日的預期心理下,這項理論更加盛行於民間。2013年,根據公共政策民調基金會所做的電話調查顯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國民眾相信有一個隱密的權力菁英團體正在推動一項全球性議程,以及「新世界秩序」陰謀論的真實性。.

新!!: 多數人暴政和新世界秩序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多数人暴力多數人的暴政多數暴力多數暴政多數的暴政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