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多元文化主義

指数 多元文化主義

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是社会用以管理多元文化性的公共政策,它采取官方手段,在一个国家内部推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宽容。 多元文化政策强调不同的文化各有其独特性,事关接纳其他民族时尤其重要。这个词最早在1957年用来描述瑞士的政策,在1960年代末期被加拿大接纳,并且扩散到其他歐盟、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及新西蘭等不同國家。.

52 关系: 卢·哈里森印度尼西亚人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反民族主义另类右派台灣美術鄉土運動右翼民粹主義右派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論多元文化政策多民族多文化主義婦女研究寬容對伊斯蘭教的批評伊斯兰教保守主义國民陣線 (法國)分離主義全球公民意識公民教育社區諮商社会正义战士美國保守主義美国政治羅瑟勒姆性侵案男性與男子氣概白人優越主義西方文化马克·斯坦恩马来西亚文化阿根廷自由主义自由黨 (荷蘭)臺灣雜項符號和象形文字退步左派欧拉伯民粹主義民进党 (日本)民族保守主義民族國家澳大利亚华人澳大利亚工党新加坡人文化多元文化多元主义文化多样性政治正確...愛國者運動2011年挪威爆炸和枪击事件 扩展索引 (2 更多) »

卢·哈里森

卢·西尔弗·哈里森(Lou Silver Harrison,),美国作曲家。出生于俄勒冈州,但从小移居旧金山湾区一带,深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种民族音乐、民间音乐的影响,如粤剧、印第安音乐、墨西哥音乐、爵士乐,以及印尼音乐等,同时也得到了古典音乐方面的启蒙。后来他参加了考埃尔的“世界人民音乐”课程,并跟随考埃尔学习对位法及作曲,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师从勋伯格,曾受后者的十二音技法影响。他的老师还包括维吉尔·汤姆森。1943年到纽约担任乐评人,在该地结交了当时尚未得到乐坛完全认可的艾夫斯,并致力于推广艾夫斯以及其他“前卫”作曲家的音乐。之后又在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教书。1947年回加州。作为研究亚洲和其他各地民族音乐的专家,哈里森于20世纪60年代初曾访问亚洲。1967年,哈里森与业余音乐人比尔·科尔维格(Bill Colvig)相识,并保持同性恋伴侣关系30余年,直到21世纪初两人相继逝世。哈里森与科尔维格曾仿照印尼甘美兰乐队,创设了新型的打击乐队。2003年,哈里森在参加一次音乐节的途中病逝于印第安纳州。 哈里森一生中有过多种创作风格,总体上被认为实验性较强,但与很多先锋派作曲家不同的是,他的音乐旋律性、可听性都很强,经常采用纯律体系、亚洲调式以及各地民族乐器等在西洋古典音乐中属于“非常规”的元素,他自己会演奏古筝。他还热衷于推动多元文化和宣传同性恋权利,支持和平主义和环保主义,也是重要的世界语支持者之一。 哈里森的代表作包括歌剧《长发公主》《青年凯撒》、四部带编号的交响曲、钢琴协奏曲、钢琴与爪哇甘美兰乐队协奏曲、斯兰德罗调式(甘美兰音乐使用的一种五声调式)协奏曲、琵琶与弦乐队协奏曲等。.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卢·哈里森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人名

印度尼西亚人名和命名习俗反映了印度尼西亚群岛17,000多个岛屿的多元文化和多语种特性。作为世界人口排名第四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拥有大约365个部族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和语言。国家正式承认的民族就多达300个以上。爪哇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占印度尼西亚人口的40%左右,在印尼政治和文化上一直占居支配地位。受爪哇传统文化影响的印尼人不仅仅是爪哇族,也包括巽他族、万丹族等。可以说,爪哇人名最能反映印尼本土文化的痕迹。.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印度尼西亚人名 · 查看更多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ocijalističk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Социјалистичка Федеративна Републик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Socialističn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是一個存在於1945年至1992年的巴爾幹社會主義國家,由馬其頓、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社會主義共和國所組成,首都為貝爾格勒。南國為多民族國家,政府奉行聯邦制,由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一黨專政。由於該國承襲有著「第一南斯拉夫」之稱的南斯拉夫王國,因此另有別名「第二南斯拉夫」。 該國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軸心國武裝侵略而滅亡的南斯拉夫王國,在軸心軍佔領期間,原南斯拉夫境內出現反抗勢力,其中一支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所領導的共產黨游擊隊,1943年後,西方盟軍認可其為領導南斯拉夫抗戰的盟軍,開始大量軍事增援,狄托的共產黨政權成為了該國的政府代表之一。1945年3月,南斯拉夫由當時的流亡政府和狄托領導的「民族解放委員會」組成聯合政府,同年11月29日,狄托排除與整肅了其他政黨,建立完整的共產黨一黨專制政權,並將國號立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再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冷戰期間,在狄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走上了與其他東歐國家不同的路線,不但有著偏向自由化的經濟體制、政治氣氛與言論自由,更不依附於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組織兩大軍事聯盟,反而與印度、埃及、印尼和拉丁美洲國家創立了不結盟運動組織,並擁有領導地位。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隨著東歐社会主义國家經濟衰退、民族主義的復活與東歐劇變,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民族間的不和及分裂,伴隨著暴力的排斥其他民族的行為逐漸升級。在此之後,南斯拉夫聯邦走向解體。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新國家之間因民族問題產生了一系列的暴力衝突,并發展為南斯拉夫內戰。時至1992年,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加盟國均退出南斯拉夫聯邦,剩下的兩國則組建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宣告終結。2008年後,前南斯拉夫的領土分裂出馬其頓、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六個受聯合國承認的國家,以及只得到部分國家承認的科索沃。.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反民族主义

反民族主義是指反對视自己民族最高尚的思想或認為自己民族特殊和優越于其他民族的狹隘民族身分認同思想。 反民族主義是一種反對对民族、種族、與國家等概念狭隘认同、極端捍衛的意識形態,该主义主张“人類都是一家人”的「基本思想」。通俗地说,反民族主义主張:人類都是同一物種,不應該刻意地以文化認同來作為國家存亡的基礎,以及「各民族有平等行使義務之權」。類似的思想有世界政府和地球聯邦之類的提議,以“人類共榮”而非“民族兴盛”作為基礎的思想。.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反民族主义 · 查看更多 »

另类右派

另类--(alt-right或alternative right,又译作另类--、非主流右派)是美国右派政治思想中反对主流保守主义的一个派别。这一派别总体上并无正式确定的政治理念,但其拥护者多支持2016年大选中的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赞同其公開反对非法移民,反对多元文化及反对政治正確的思想。另类右派人士自认为其理念反建制,敢于突破禁忌,反对自我审查,认为平权运动、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已经过度。其支持者认为应当保护西方文化,反对“一体化”的融合思想。其内部对具体理念亦有分歧,部分支持者有支持白人优越主义、反犹太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元素,但反對左派是另类右派的共同點。2017年4月,川普下令打击叙利亚政府军之后,另类右派与川普的政见产生分歧,部分另类右派人士开始公开批评川普。 尽管部分共和黨的主流保守派乐意接受另类右派的观点,但左右两派的大多数主流意见指责其本质是种族主义和仇恨。其对共和党主流保守派的敌视态度也广受批评。众多主流意见认为另类右派的核心是白人民族主義和白人优越主义。“另类右派”这一说法也涵盖不同方面,主要理念均为反对主流保守派。不同报道指出,另类右派与反犹太主义、右派民粹主义、排外主义、反女权主义、恐伊斯兰情绪、恐同思想等理念密切相关,与反全球化运动、本土主義、“”(或称“”)、、新纳粹主义等政治运动亦有关联。 另类右派起源于2008年,支持者中有很多对主流保守主义不满的年轻人。其思想在2016年总统选举时受到唐纳德·川普竞选活动的影响,迅速发展壮大。这一群体多活跃于网络,尤其是4chan和8chan等匿名网络论坛,习惯以网络爆红和表情包等表达自己的观点。活跃者中有一部分是为了戏谑或为激怒他人而发表相关的言论,亦有一部分人是认真支持其观点,但具体身份和比例难以确定。另类右派的支持者还常使用Twitter等社交平台发表言论。布赖特巴特新聞網也被认为是此派观点的集中地。.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另类右派 · 查看更多 »

台灣美術鄉土運動

台灣美術鄉土運動發生於1970年代,時值台灣遭逢退出聯合國(1971年10月25日)、一連串的國際斷交,以及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在社會人心動盪的時刻,經由藝文活動反省過度西化現象、重塑本土文化認同、肯定自我存在價值遂成為台湾的地区性運動。在鄉土文學運動「回歸鄉土、認同台灣」的熱潮帶動下,長期以凝視或關懷投身地方的視覺藝術界,也展開台灣美術鄉土運動,包含:素人藝術家崛起;台灣民間藝術收藏、記錄與新詮釋;鄉土照相寫實主義風潮;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史研究。.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台灣美術鄉土運動 · 查看更多 »

右翼民粹主義

右翼民粹主义(Right-wing populism)是一套拒絕現有政治共識,結合自由放任主義與反菁英主義的政治哲學。之所以稱為右翼是因他們拒絕社會平等與相關的政府方案、反對社會融合,以及隱含的排外主義(Nativism)思想。民粹主義則是其反對菁英的立場吸引「一般大眾」。 1990年代起,右翼民粹主義政黨開始在加拿大、挪威、法國、德國、羅馬尼亞、荷蘭、瑞典、智利等各民主國家成立,並在比利時、瑞士、奧地利、芬蘭、希臘、新西蘭、比利時與義大利等國成功進入聯合政府。雖然美國共和黨的茶黨運動及另類右翼被分開研究,但部分作家認為與他們所稱的「極右翼」是相同情形。右派民粹主義不同於過去被認為是維護「現狀」的右翼,且多數右翼政黨沒有其歷史根源,特別是與右翼的傳統保守主義不同。 因為各黨之間的意識形態、組織與領導人言論的差異,要將右派民粹主義劃入單一的政治體系是十分困難的,也沒有一個有意義的分類或是分類的集合存在。同樣地,不同於傳統的保守政黨,他們未成立國際組織,也未用相似名詞來自述。然而他們共同的特性是在左右光譜中都較其他保守派政黨更為右傾,且組成源頭皆來自保守政黨。 另一方面,由於西方的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對於穆斯林的不友善,因此部分會通過支持猶太人、LGBT及女性的權益以突顯他們不是極右派;猶太人、LGBT及女性也可能會策略性的支持另類右翼來反對對他們更惡劣許多的極端穆斯林及伊斯蘭教法,另類右翼反而成了他們的保護者。.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右翼民粹主義 · 查看更多 »

右派

右派,又称右翼,是和左派相對,一般是指保守派或溫和保守派。右派政治家一般會采取各種保守的政治立場,並且傾向于維護現存的統治。右派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時期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左派與右派都是相對而言,在不同背景下兩者主張的具體內容不會相同,不能以靜態的「主義」或「階級」劃分。 在西方世界的傳统印象中,右派通常是指支持民族主義、捍衛傳統家庭和宗教(猶太-基督教文化傳統),且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政黨,認為某些社會分層及社會不平等的現象是正常、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一派。部分人則用「右派」來稱呼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支持者。不過雖說自由放任,卻不包含移民的自由移動,此外,右派對於宗教衝突比較保守,因而對於種族問題也較為謹慎乃至於排斥。.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右派 · 查看更多 »

多元文化主义

#重定向 多元文化主義.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多元文化主义 · 查看更多 »

多元文化論

#重定向 多元文化主義.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多元文化論 · 查看更多 »

多元文化政策

#重定向 多元文化主義.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多元文化政策 · 查看更多 »

多民族

多民族指一個地區或國家有多個不同的種族,有些是有一個占絕大多數的主要種族,再加上多個少數民族,歷史上各民族多有關係。.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多民族 · 查看更多 »

多文化主義

#重定向 多元文化主義.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多文化主義 · 查看更多 »

婦女研究

婦女研究又稱作女性研究、女性學,是一门研究女性相關主題的跨領域學科,它一般包括了女性主義理論、、、多元文化主義、、社會正義、婦女史、婦女健康、婦女文化以及其他包括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新聞學等社會科學,以及藝術、哲學等人文學科中與女性相關的研究課題。.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婦女研究 · 查看更多 »

寬容

宽容是一个用于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背景下的术语,指对于持不同意见的人表示一定的理解。 佛瑞德·鲁斯金和斯坦福的同事们研究了宽容在心理学和情感学的作用,他说:“宽容可以减少压力,降低血压,避免愤怒、失望的情绪和伤害,它会提升积极的心态,满怀希望,心存怜悯和身体的活力。”.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寬容 · 查看更多 »

對伊斯蘭教的批評

對伊斯蘭教的批评自伊斯蘭教创立以來就已存在。早期對伊斯蘭的批評來自基督徒,例如9世紀前多數激進基督徒稱伊斯兰教为異端De Haeresibus by John of Damascus.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對伊斯蘭教的批評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都有類似的本質:是一種強調既有價值或現狀的政治哲学。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和徹底的顛覆,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為重視已建立之體制並加以維護或者小修小補,並且尊重傳統為不同時代所累積智慧結晶而非累贅。 保守主義者隨著在地區、時代等性質的不同,彼此抱持的觀點或關注的議題可能不同或甚至對立。如英美現今保守主義政黨通常傾向於小政府、自由市場的經濟架構,以及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對抗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或僅僅只是大政府的左派價值觀),甚至是反全球化,例如退出不必要的國際組織等。英美的部分進步保守主義者可能相對的支持有限度市場管控和社會福利政策,改以法律約束公平競爭的型態;現在歐洲國家的保守派跟大洋洲國家的保守派在對待外來移民的議題方面,比北美洲國家的保守派採取更為開放的態度所以相對而言對於外來文化上是可能比較開放,雖然他們也會關心商業活動的發展,不過他們也較少反對或有限度支持福利國家政策的相關目標。.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保守主义 · 查看更多 »

國民陣線 (法國)

--(Front national,簡稱FN)是法國的一个極右民粹主義政黨,由讓-馬里·勒龐在1972年成立。民族陣線宣稱有75000名黨員,據該黨財務主管、讓-馬里·勒龐前律師 Wallerand de Saint-Just 所述,黨員約為16000至18000名。該黨在只有1500名正式黨員的情況下於1986年國會選舉贏得勝利,到了1998年12月的分裂之前達到了42000名黨員的頂點。2002年法國總統選舉,勒龐在初選中以第二高票成功進入第二輪選舉。2002年以後,民族陣線成為法國第三大黨,僅次於人民運動聯盟與社會黨。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中,其候选人玛丽娜·勒庞获得17.9%的支持率,排名第三;2012年法国立法选举则获得两席,重回国民议会。在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民族陣線成為法国第一大黨,首次戰勝社會黨和人民運動聯盟。2015年大區選舉第一輪投票得票率第一,但第二輪投票並無獲得席次。 該黨自稱為民族主义、民粹主義組織,但觀察家則歸類為极右翼。讓-馬里·勒龐曾因替戰犯與危害人類罪辯解及否認猶太人大屠殺事實而遭受批評,在2015年時再提出類似言論被逐出政黨。玛丽娜·勒庞接任后,把党的路線略為轉移,以反移民,反歐盟及反伊斯蘭為基調。 該政黨以聖女貞德做為精神號召,在出版物上都有她的畫像,而且還以燃燒的三色旗作為殉教的象徵。不過這個政黨的反對者往往諷刺這種盜用貞德形象的做法。.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國民陣線 (法國) · 查看更多 »

分離主義

分離主義,又称分裂主義,意味著將自身從原本相连的其他部分抽離。.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分離主義 · 查看更多 »

全球公民意識

廣義而言,全球公民意識或世界公民意識一般典型的定義是具備「以全球為一家」的意識觀念超越他個人的特定國家意識或在地意識之個人。這樣的想法意味著他的認同超越了地理或政治的界限,認為整個地球的人類群體是相互影響的整體。這個專有名詞已經可見於教育以及政治哲学中,同時許多如「世界公民」以及「世界化(世界主義)」的社會運動也被普遍的使用。.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全球公民意識 · 查看更多 »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指培養個人作為公民或国民,行使義務與權利的教育活动。它通过相關教材與教學方式,使學生對公民所應具有的權利與義務、個人與群體的關係、及相關的民主、尊重、守法等的公民素養有基本了解和認識。 公民教育的概念和實施和公民權及公民身份密不可分,和民主一詞有一樣長久的歷史脈絡,是從「我到我們」群我關係的政治教育天下雜誌 486期 2011-11-30 。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公民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程的形式开展,在传统公民教育的内容之外,还会加入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社会主义理论内容。.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教育 · 查看更多 »

社區諮商

區諮商是透過一個綜合性的服務架構與助人策略,有效提昇個人的發展及所有群體與社區的幸福感。社區諮商模式包括直接個人、間接個人、直接社區與間接社區四個不同服務面向,並且整合了脈絡、發展、生態、女性主義、多元文化、後現代主義等相關理論內涵,進而發展出具有前瞻、預防、多面向、環境覺察、賦權等特質的專業服務領域。目前,社區諮商模式的最新發展乃將先前四個服務面向修訂為促進人類發展的焦點性策略與廣泛性策略、促進社區發展的焦點性策略與廣泛性策略。.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社區諮商 · 查看更多 »

社会正义战士

会正义战士(Social justice warrior,通常简称为SJW)是一个贬义词语,指支持女性主義、民权、多元文化主義和身份認同政治等左派进步主义观点的个人。 指责一个人为社会正义战士带有指责其寻求主观验证而非任何深层次的信念的意味,并且借助参与虚伪的社会正义讨论或行动主义以提高个人声誉。在漢語地區也存有相近詞語,例如台灣的「正義魔人」、香港的「鍵盤戰士」、以及中國大陸的「鍵盤俠」。 该词汇作为一个中性或正面的术语起源于20世纪后期,指投身社会正义运动的人们。2011年,这一词汇第一次出现在Twitter上时,含义从最初的正面转变为压倒性的负面。在玩家门争议中,愈來愈多的人將該詞作為負面詞彙來使用,並特別使用在針對那些支持社会自由主义、文化包容性、女性主義以及其他政治正确觀點的激進左派人士。 現在此术语已进入流行文化,例如2014年发行的戲仿角色扮演游戏“社会正义战士”。.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社会正义战士 · 查看更多 »

美國保守主義

美國保守主義(American Conservatism)是美國政治思想中的主要系統之一,其特徵包括尊重美國傳統、支持、經濟自由主義、反共主義、提倡美國例外論,保護西方文化免受漸進社會主義、道德相對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的威脅。自由是美國保守主義的核心價值,特別強調加強自由市場,有限制的政府,並反對高稅收、政府和工會對企業家的侵犯。美國保守主義起源於18至19世紀的古典自由主義。歷史學家認為1790年代以來,保守主義傳統在美國政治和文化中扮演重要作用。然而有組織的保守主義運動在政治中扮演關鍵作用則是1950年代之後的事情Patrick Allitt, The Conservatives: Ideas and Personalities Throughout American History, p. "before the 1950s there was no such thing as a conservative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0-300-16418-3Kirk, Russell.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美國保守主義 · 查看更多 »

美国政治

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共和國家,總統、國會及法院依據美國憲法共同擁有聯邦政府的權力。與此同時,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共同擁有主權。 美国两大政党分別是共和党和民主党,兩党自美國內戰後一直主導及控制美國的政治。另外还有一些政治影响力较小的党派,包括自由意志黨等,但那些黨派未能在全國範圍中取得勝利,這在選舉人票中可以反映。 十八岁以上公民几乎均拥有选举权,十八岁以上公民有罪犯记录的没有选举权(各州法律不同),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五十万人有投票權,在美國國會擁有無投票權的三名眾議員。.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美国政治 · 查看更多 »

羅瑟勒姆性侵案

羅瑟勒姆性侵案是1997年至2013年間發生在英國南約克郡羅瑟勒姆的多宗未成年少女被性侵犯的案件,估計受害人多達1400人,大多數是白人,犯案者大多是聯群結黨的巴基斯坦裔男子。雖然有不少受害人向警方或社工求助,可是地方當局知悉疑犯是少數族裔後,擔心被指責種族歧視而不願跟進調查。 2014年8月26日,羅瑟勒姆地方議會委托Alexis Jay教授進行的獨立調查發表報告,在英國引起高度關注。由於當局長期在接到受害人求助後,因為疑犯所屬族裔而有所顧忌,沒有認真跟進性侵犯舉報,甚至有個案是受害人被到場警察拘捕而性侵者就平安無事,當局的長期失職受到多方抨擊。英國長期推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也因本次事件而備受批評。 羅瑟勒姆事件已經演變成全英國關注的政治醜聞,一些當時在位的相關官員相繼辭職。南約克郡警方已經展開獨立調查,檢討警方和地方政府在事件中的責任及失當之處。.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羅瑟勒姆性侵案 · 查看更多 »

男性與男子氣概

《男性與男子氣概》(Men and Masculinities)是一份1998年起出版的美國男性研究學術期刊,由SAGE Publications出版,現任主編是紐約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邁克爾·金梅爾(Michael Kimmel) 。該期刊收錄與性別研究、酷兒理論、原女性主義(protofeminism)和多元文化主義相關的研究。.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男性與男子氣概 · 查看更多 »

白人優越主義

白人優越主義()是一種種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主張白色人種族裔優越於其他族裔。大眾普遍認為,白人優越主義與種族主義,特別是歧視非白人和反猶太主義有關連。白人優越主義往往充滿偏見和歧視,被此思想排斥為「劣等」的人種包括印度人、亞洲人、非洲人、阿拉伯人、墨西哥人、猶太人、黑人、和拉丁美洲族裔膚色較深的人、美洲原住民和其他。 白人優越主義者常主張某類歐洲人是優等人種,膚色與優等程度直接關聯。但僅有北歐人種(即雅利安人種後代的其中一支),才擁有白裡透紅的膚色,而其他白色人種的膚色皆是米白色或黃色,與現今東北亞人種(即蒙古人種的一種)的膚色無異,因此部份較極端的白人優越主義者,認為僅純正的雅利安人種後代才是真正的白色人種,其他的東南歐與東亞的人即使擁有淺膚色也不算在內。 在美國重建時期前後幾十年間,白人優越主義在政治、文化和經濟上盛行;在南非的种族隔离時代和纳粹德国統治下的歐洲,這一思想也是同樣盛行。 白人優越主義的範疇、性質,和對西方文化的影響一直引起爭議。一些狹義優越主義者認為,白種人優越於其他人種,因此白種人更應統治其他人種。而白人分離主義和白人國家主義組織通常使用更狹窄的定義,希望以此區別於其他白人優越主義者。不過他們的觀點通常重疊。 白人優越主義,像其他一樣,根植於民族優越感和對霸權的慾望。它有著不同程度的種族主義和仇外傾向。白人優越主義通常與種族清洗和種族隔離結合,但並不一定是從其而來。他們會說「黑鬼」歧視性用語。.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白人優越主義 · 查看更多 »

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指的是最初形成於南欧、北歐;盛行於西歐、北歐、北美,澳洲,纽西蘭等國家的文化,包括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在欧美,与西方这个词相对应的是东正教、伊斯兰、亚洲国家,或者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西方文化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坦恩

克·斯坦恩(Mark Steyn,)是加拿大作家和保守派政治评论员。目前已出版5本书,其中2008年出版的《只剩美国:我们所認知的世界已到末日》(America Alone: 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Mark Steyn)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他是加拿大公民,现在主要居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已婚,育有三名子女。, FAQs February 14, 2007.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马克·斯坦恩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文化

来西亚文化或马来亚文化是一种融合马来族、华族、印度族和其他原住民族文化特色的“多元文化”,基于马来族是马来西亚的多数人口,所以马来民族文化是马来西亚文化的主干,其它的民族文化次之。马来西亚文化也融合了一些波斯、阿拉伯和欧洲的文化色彩。.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马来西亚文化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学,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地,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參政權。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等。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在許多國家,部分持有不同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從原本的保守自由主義裡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富裕階層更多稅賦以提供人們更多的福利,創造更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會,这被称为“社会自由主义”,亦被称作“进步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或“改良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以中间派为主体,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主要流派爲中間偏左的社會自由主義和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和強調個人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自由主义 · 查看更多 »

自由黨 (荷蘭)

自由黨(Partij voor de Vrijheid,簡稱PVV;Party for Freedom)是成立於2006年的荷蘭右派民粹主義政黨。是荷蘭國會第二大黨。.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自由黨 (荷蘭)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雜項符號和象形文字

項符號和象形文字是一個Unicode區段,包含氣象和天文符號,表情符號主要是為了與日本電話公司的Shift JIS實現兼容,以及Microsoft Windows中來自Wingdings和Webdings字體的中的字符。.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雜項符號和象形文字 · 查看更多 »

退步左派

退步左派(regressive left),也译作反动左派,有时也被称作“退步自由派”(regressive liberals),是一种用来形容一部分左派的负面称呼。这些左派被指责在政治上持一种反动观念,因認同文化多元和相对主义,容忍限制個人權利的意识形态(比如伊斯兰主义),但同時繼續攻擊右派和保守主義支持者,並限制他們發表意見的言論自由,如2017年部分左翼人士成功阻止部分另類右派支持者在學院進行演講。此外,批評者指責他們為捍衞自身的道德高地,會把不认同他們立場的人稱呼為種族主義者,性別歧視主義者,仇外,恐同,恐伊斯蘭等。 類似的左派在中国大陆网络语言中被称为“白左”、其中最惡劣者甚至被稱為“聖母婊”,在香港被稱為「左膠」,在日本則稱為「和平白癡」;這些左派也是因為對敵對勢力友善而遭譏諷。.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退步左派 · 查看更多 »

欧拉伯

欧拉伯(Eurabia)是一个新出现的政治术语,形容一個被穆斯林(在歐洲出生或移民遷入)佔了人口大多數,而原有歐洲人佔人口少數的未來欧洲。Richard Allan.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欧拉伯 · 查看更多 »

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populism),又譯平民主義、大眾主義、人民主義、公民主義,意指平民論者所擁護的政治與經濟理念,是社會科學語彙中最沒有精確定義的名詞之一,也可以被當成是一種政治哲學或是政治語言。學術界有關民粹的討論甚多,但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學術概念來處理的卻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義呈現的樣貌過於豐富、難以捉摸。 民粹主義通常是精英主义的反義詞。在古希臘城邦發明民主制度之後,对于應由菁英貴族还是一般大眾來掌握政治,出現了爭論。支持民粹主義者則訴求直接民主與草根民主,認為政治菁英(當下或未來)只追求自身利益,腐化且不可相信,希望由人民直接決定政治事務。Cas Mudde, "The populist zeitgeist."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39.4 (2004): 542–63 at p. 560.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民粹主義 · 查看更多 »

民进党 (日本)

民进党(),简称“民进”,是2016年成立的日本政党,主要由原民主党与维新党合并组建。其英語表記為「The Democratic Party」,即「民主黨」之意,簡寫為“DP”.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民进党 (日本) · 查看更多 »

民族保守主義

民族保守主義(National conservatism)是一種重視「民族利益和傳統社會/種族觀點」,具有民族主义元素的保守主義思想,但不屬於極右派。許多民族保守主義者同時也是社會保守主義者,支持限制移民、難民及反对多元文化主義,而在歐洲通常為歐洲懷疑主義者。 民族保守主義與社會保守主義類似,其本身可能非常傾向於維持傳統家庭和社會穩定(部分反對墮胎及LGBT權利)。一名澳洲學者表示:「民族保守主義讚揚家庭是身分、團結和情感的家與中心」 除了這些共同元素,民族保守主義者在不同國家裡,依當地因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觀點。尤其是在經濟議題上,民族保守主義者的觀點可以從支持計劃經濟到中間派的混合經濟,或是自由放任經濟。 因此,將自由市場經濟視為優先的民族保守主義者可自經濟保守主義中區隔出來。一些評論家認為民族和經濟保守主義間的差距已逐漸擴大:「……(今日)多數右派政黨採取經濟保守主義,在不同程度上忽略社會、文化和民族保守主義。」部分反對者批评民族保守主義者实际上是法西斯主义者,只是不会公开宣扬並會與那些極右派組織保持距離。.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民族保守主義 · 查看更多 »

民族國家

民族国家(Nation state),一種國家的形式與意識型態,不只是一個政治及地理的單一實體,在文化與族群上也是一個完整共同體。乃歐洲在20世紀主導的現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實踐。與歐洲在18及19世紀傳統帝國或王國不同,民族国家成員效忠的對象乃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認同感的來源可以是傳統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創的政體。因此,從一個民族構成政體,或者由數個民族經同一共享的政體構成的國族,都是民族國家的可能结合型式。 民族国家是政體的一种形式;民族则是共同體的認同概念,其來源可以是共享的體制、文化、或族群。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應此包括以公民民族主義及種族民族主義等不同的思維,主要取決於認同概念的形成要素。所謂的單一民族国家,所有公民共享同一价值、歷史、文化、或语言;不論是繼承前帝國/王國的統治範圍或者是當代全球化的移民現實來說,少有国家符合此類型。因此,當代民族国家常為多民族國家,而今日多元文化主義常用來形塑及爭取對體制的認同,而非民族,但按國家族群比例的多寡,一國對於外來移民的包容程度也會不同。.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民族國家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华人

澳大利亚华人(亦稱為澳籍華人、澳洲华裔、华裔澳大利亚人,Chinese Australian),特指具有汉族血統的澳大利亚公民。 澳大利亚華人包括來自於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中華民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世界各地的華人第一代移民群體以及他們的後代。目前華人華裔族群為澳大利亚最大的少數民族之一,約佔據總人口比例的4.9%。大多數澳大利亚華人居住在澳洲東岸的大都市,包括悉尼和墨爾本。.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澳大利亚华人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工党

澳大利亚工党(Australian Labor Party,縮寫为ALP)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社會民主主義政党,政治立場中間偏左。工黨亦是澳洲兩大政黨之一,其長期競爭對手是中間偏右的保守派自由党-國家黨聯盟。工黨建黨于1891年,为進步聯盟成员。 澳大利亚工党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劳工階層的代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從1891年開始勞工運動組織在澳洲的各英屬殖民地建立的政黨組織,比澳大利亞聯邦成立還要早10年,是澳大利亞現有政黨中歷史最悠久的。澳大利亚工党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全國範圍内執政的工黨,自1904年首次在聯邦政府執政后屢次執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關鍵歷史時刻領導了澳大利亞,惟工黨過去的整個20世紀中,實際上執政的時間較保守派聯盟短(僅在1908-1909、1910-1913、1914-1916、1929-1932、1941-1949、1972-1975、1983-1996年執政),而20世紀最長的執政時期在1983-1996年,亦即鲍勃·霍克及保罗·基廷執政時期,執政長達13年。 工党是当前的联邦反对党,最近一次执政是从2007年到2013年。其中,2007年至2008年工党曾是全国联邦政府及所有八個州级及地區政府的执政党。目前工党是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澳大利亞首都領地及北領地的執政黨。 類似其他左翼政黨,工黨的黨組織由全國執行委員會領導,全國執委會的首腦是工黨主席(President),下設兩個副主席,一個書記。全國執委會和黨主席、副主席的實際職責主要在黨組織方面,而黨在聯邦或州層面的政治決策則由當選該級政府議員的黨員組成的議會黨團決定。議會黨團選出的首腦是黨魁,是工黨的實際政治領袖,並出任總理或州長(執政時)或反對黨領袖(在野時)。当前的工黨黨魁是比尔·萧藤,他在2013年10月18日在党内选举中勝出,接替辞职的前任陆克文成为工黨领袖。 在2013年澳大利亞聯邦大選中,工黨选战失利,结束了六年联邦执政时期,成为了联邦官方反对党。 工黨的黨章將其定義為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但近年的實際政策更偏向于中間偏左路綫和社會民主主義理念。現在的工黨自定義為“包括改革分子、激進分子、進步分子、社會民主主義者和民主社會主義者的聯盟,由對社會不公平的批判、對更公正和公平的社會以及用民主手段達到此目的的承諾團結在一起。”.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澳大利亚工党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人

新加坡人是城邦國家新加坡的公民 ,新加坡為和多元文化的國家,種族包括華裔、馬來裔、印度裔和其他較小的族裔社群。在19世紀,新加坡已是各民族聚集的城邦。根據2006年AsiaBarometer 調查,大多數新加坡人認為自己是“新加坡人”,而少數人認同自己的種族群體。 目前,新加坡人口為3,439,200人,海外新加坡人口為214,700。.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新加坡人 · 查看更多 »

文化多元

#重定向 多元文化主義.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文化多元 · 查看更多 »

文化多元主义

#重定向 多元文化主義.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文化多元主义 · 查看更多 »

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多元文化或单一文化的结合体,与谋求全球单一文化的文化同质化相反,而类似于文化融合。 文化多样性也可以指不同的文化尊重彼此的差异。通常认为全球化会对文化多样性带来负面影响。.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文化多样性 · 查看更多 »

政治正確

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缩写:PC),是指態度公正,避免使用一些冒犯及歧視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的用詞,或施行歧視弱勢群體的政治措施。如不能冒犯少数族群、女性、不同性取向、宗教信仰或持不同政见者,及身障人士。少數族群包括以國籍、種族、宗教劃分的族群,與本國主流族群相比。「政治正確」不限於「用詞正確」,也包括觀點、立場、政策和行為的「正確性」,不能違背被認定為「正確」的立場。「政治正確」也被應用於非針對特定人群的範疇,例如氣候變化、動物權益。 事实上,其執行結果卻一直富有爭議。在一些美國的自由意志主義者、保守主義者及不少評論員的觀點中,政治正確一詞本身“政治不正確”,屬貶義詞,與假道學的意義相類,且會威脅社會的言論自由,對社會價值觀構成威脅,而相關「政治不正確」言論是否構成歧視存在爭議。支持者則認為,傾向採用較中立語言、文明用語來包裝政治正確的語句,本質上並沒有冒犯任何人,並批評部分反對者以「反對政治正確」為理由,藉此煽動仇恨及分化社會。 “政治正確”一中文詞在其他不同的社會中,其語義可能有不同。例如在臺灣可能被當作「符合公眾道德倫理觀、具備愛國情操的言論」。本條目只討論起源自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政治正確現象。.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政治正確 · 查看更多 »

愛國者運動

愛國者運動(Patriot movement)是一項美國的社會運動。由當地民眾自發組成的從事,他們主張保守、獨立| Herald-Journal 24 April 1995。成員包括、、啟示錄末日論者、極端生存主義者、極右派自由意志主義者、反猶太主義者及其他組合,主要由前軍方、警方領導。 by Richard Abanes, review by Dennis L. Feucht in American Scientific Affiliation.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愛國者運動 · 查看更多 »

2011年挪威爆炸和枪击事件

2011年挪威爆炸和枪击事件、烏托亞島大屠殺,是指2011年7月22日发生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市的爆炸事件与数小时后发生在于特岛的枪击事件。当地时间15时26分,位于奥斯陆市中心的挪威政府办公大楼附近发生爆炸,挪威政府大楼、财政部大楼以及对面的《世界之路》报社在爆炸中受到破坏,造成8人死亡,30人受伤。在炸彈爆炸發生2小時後,在位于奥斯陆以西约40公里处于特岛发生枪击事件,一名装扮成警察的枪手向在岛上参加執政挪威工黨举办的青年团的人群射击,打死69人,打伤66人,疑犯當場被捕。 枪手是32岁的挪威人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當地警方证实两起袭击事件係安德斯一人所为,且与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无关。總共有77人死於該兩宗襲擊。 本次袭击事件是挪威二战后遭受的最大规模袭击,也是2004年马德里连环爆炸案和2005年伦敦爆炸案后欧洲最严重的屠杀事件,深入其根本起因於對移民開放的左派當政多年,在移民政策上開放使得歐洲的穆斯林逐步增多而激化了保守派情緒。這也是首宗大型由極右派人士向左派支持者及同情人士發動的恐怖攻擊。.

新!!: 多元文化主義和2011年挪威爆炸和枪击事件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